CN103140891A - 拾光装置、光信息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拾光装置、光信息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40891A CN103140891A CN2012800025991A CN201280002599A CN103140891A CN 103140891 A CN103140891 A CN 103140891A CN 2012800025991 A CN2012800025991 A CN 2012800025991A CN 201280002599 A CN201280002599 A CN 201280002599A CN 103140891 A CN103140891 A CN 1031408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bjective lens
- axis
- lens
- quadrant
- op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4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1001057504 Homo sapiens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20 kDa 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4
- 101001055144 Homo sapiens Interleukin-2 receptor subunit alph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4
- 102100026878 Interleukin-2 receptor subunit alph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69 flow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89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025261 Neoraja caerul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925 cyclo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79 polyme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25—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s for lens positioning
- G11B7/0935—Details of the moving part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拾光装置包括将光束聚光照射到光盘的一个物镜(1)和驱动物镜(1)的物镜致动器(29),物镜致动器(29)具备保持物镜(1)的透镜架(2),在透镜架(2)和物镜(1)之间形成2个空隙(Ga、Gb),在以物镜(1)的中心为原点、跟踪方向为y轴、光盘的轨道的切线方向为x轴的xy平面,空隙(Ga)至少位于xy平面的第一象限内,空隙(Gb)至少位于xy平面的第三象限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圆盘状记录介质记录和/或再生信息的拾光装置、利用该拾光装置的光信息装置以及利用该光信息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圆盘状记录介质的光盘,除了CD(Compact Disc)以及DVD(DigitalVersatile Disc)以外,近年来,对BD(Blue-ray Disc)进行信息的再生及记录的各种拾光装置被开发及制造,正在广泛普及。
CD或DVD所利用的光源的波长为大致780nm、大致660nm,而BD为采用光源的波长为405nm左右的所谓青紫光的激光光源的高密度和高容量型的光盘。对于这种光盘,为了进行更高密度的记录再生,需要将物镜的NA增大到比DVD所用的物镜的NA还要大。为此,更加要求波面像差较少的高性能的物镜,对拾光装置的要求标准越来越严格。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高密度和高容量型的拾光装置中,需要高精度的聚焦伺服及跟踪伺服,由于要求更大的伺服增益,物镜驱动系统的发热量也随之增大。从此观点出发,要求拾光装置的温度特性的提高。
尤其是,在可兼用高密度和高容量的BD和DVD等传统型光盘的多个规格的兼容型的拾光装置中,物镜的球面像差及像散等温度补偿也不容易,对伴随着温度变化的球面像差及像散的变化较少,即,具有良好的温度特性的拾光装置的要求逐渐高涨。
另一方面,始终要求拾光装置的成本降低,期望用一个物镜来实现包含BD的DVD以及CD的兼容拾光装置的多个波长兼容物镜的要求也逐渐高涨。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提出了在透镜表面形成细微的衍射光栅的物镜的方案,为了实现这样的兼容物镜,透镜材料的树脂化是必须的。因此,从应对物镜的树脂化的观点出发,实现良好的温度特性的拾光装置也越来越必要。
在此,作为以往的拾光装置,有利用具有使从搭载在透镜架的端部的物镜到作为发热源的驱动用线圈为止的距离变长的结构的物镜致动器的拾光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拾光装置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图18中,物镜101被保持在透镜架102的一端,聚焦线圈104R、104L及跟踪线圈105R、105L被固定在透镜架102的另一端部构成的贯通孔的内侧,这些构件构成可动部115。可弹性变形的直线状的6条支撑构件103a至103e的一端被固定在透镜架102的外端部,并且,另一端被固定在固定部113,固定部113被固定于基座114。可动部115被固定部113弹性支撑成可以向聚焦方向Fo及跟踪方向Tr并行,并且,可以在径向倾斜方向Ti旋转。在此,箭头S是未图示的光盘的圆周方向。
共轭109配置在图中的虚线所示的位置,磁体110、111、112分别安装于共轭106、107、108,磁体110和磁体112,磁体111和磁体112分别相对置地配置。在磁体110和磁体112之间的磁隙中配置聚焦线圈104R及跟踪线圈105R,在磁体111和磁体112之间的磁隙中配置聚焦线圈104L及跟踪线圈105L。物镜101通过对聚焦线圈104R、104L通电在聚焦方向Fo被驱动,通过对跟踪线圈105R、105L通电在跟踪方向Tr被驱动。
因此,在发热源的聚焦线圈104R、104L及跟踪线圈105R、105L与物镜101之间配置磁体112及共轭108。这样,因为发热源和物镜101被配置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位置,所以虽然聚焦线圈104R、104L及跟踪线圈105R、105L产生的热量会经由透镜架102通过热传导流入物镜101,但其热量非常小。因此,物镜101的温度上升能控制成较小且温度变化也小。
另外,还有一种拾光装置,在配置于透镜架的彼此相对置的两个侧面的驱动线圈之间配置两个物镜,通过缩短从物镜到驱动点的距离,满足物镜致动器所需要的高次共振频率,再加上使透镜架的透镜接合部的位置优化,使基于热传导的热量的流入平衡化(参照专利文献2)。图19是表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以往的拾光装置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俯视图。
在图19中,透镜架121被支撑成相对于悬浮架122在指定的范围可位移,BD用物镜133及DVD/CD用物镜134沿着与跟踪方向Tr垂直的方向的切线方向S配置在透镜架121上。BD用物镜133由透镜架121的物镜支撑面130a、130b、130c支撑,并通过注入到接合部131a、131b、131c的粘合剂而被固定。DVD/CD用物镜134由透镜架121的物镜支撑面135支撑,并通过注入到接合部132a、132b、132c的粘合剂被固定。在通过粘合剂而被固定的地方,透镜架121的接合部131a、131b、131c和BD用物镜133之间密接度变高,热量最容易从透镜架121流入BD用物镜133。
聚焦线圈123、124、跟踪线圈125、126、以及倾斜线圈127、128沿着透镜架121的切线方向S在相对置的两侧分别各自被固定。
在此,接合部131a、131b、131c如下所示配置。接合部131a避开聚焦线圈123和倾斜线圈127这一组的附近,被配置在也不太接近跟踪线圈125的位置。即,接合部131a被配置在与聚焦线圈123和倾斜线圈这一组相比更接近跟踪线圈125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在当电流流过聚焦线圈123、124、跟踪线圈125、126以及倾斜线圈127、128,使透镜架121受到驱动时,温度容易上升的聚焦线圈123和倾斜线圈127这一组和与其相比温度上升较小的跟踪线圈125之间,将接合部131a配置在温度较低的位置。
而且,接合部131b、131c被配置在透镜架121上的温度与接合部131a的位置基本相同的位置。由此,从设置在温度基本相同的位置的接合部131a、131b、131c流入物镜133的热量也分别大致恒定,不容易产生物镜133的变形的不平衡(偏倚),能够抑制透过物镜133的光的像散的发生。
然而,在图18所示的以往的物镜致动器中,由于从物镜101到聚焦线圈104R、104L及跟踪线圈105R、105L的距离较长,所以在物镜101和发热源的距离长的同时从物镜101到驱动点的距离也长。因此,物镜101的驱动传送系统的固有振动数降低。尤其是在使用BD用物镜或包含BD的DVD/CD的多波长兼容物镜的情况下,因为为了高密度化而高NA化,允许聚焦残差变小,所以,需要的伺服增益变大。其结果,物镜致动器被要求比驱动时的高次共振频率还高的高带域化。
从以上的观点出发,从物镜101到驱动点的距离较长的以往结构,得不到物镜致动器所需的高次共振频率。其结果,存在由于散焦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光点的聚光性能,不能应对高密度的记录再生的问题。
另外,在图19所示的以往的物镜致动器中,由于在透镜架121上搭载BD用物镜133及DVD/CD用物镜134两个物镜,透镜架121变大,存在拾光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并且,由于需要使用BD用物镜133及DVD/CD用物镜134两个物镜,也存在装置的成本上升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46034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6441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拾光装置、光信息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利用对于多种圆盘状记录介质具有兼容功能的一个物镜,可以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并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并且能够降低装置的成本,进而能够达到装置的小型化及薄型化。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拾光装置包括:射出指定波长的光束的光源;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束聚光并照射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一个物镜;驱动所述物镜的物镜致动器;通过所述物镜接收被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反射的光束,并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保持所述光源、所述物镜致动器及所述光检测器的光学基座,其中,所述物镜致动器具备:保持所述物镜的透镜架;支撑所述透镜架,使所述透镜架可在与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垂直的方向的聚焦方向和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跟踪方向移动的支撑机构;固定于所述透镜架,向所述聚焦方向驱动所述透镜架的聚焦线圈;固定于所述透镜架,向所述跟踪方向驱动所述透镜架的跟踪线圈;保持所述支撑机构的一端的致动器基座;由所述致动器基座所保持,被配置在与所述聚焦线圈及/或所述跟踪线圈相对置的位置,并对所述聚焦线圈及/或所述跟踪线圈赋予磁场的磁体,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物镜之间形成第1空隙和第2空隙,当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顺时针旋转,在以所述物镜的中心为原点、所述跟踪方向为y轴、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轨道的切线方向为x轴的xy平面,所述y轴以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中心一侧为正方向,所述x轴以所述y轴的正方向沿顺时针旋转90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并将通过所述x轴及所述y轴分割所述xy平面所得的4个区域按逆时针设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时,所述第1空隙至少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所述第2空隙至少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
上述的拾光装置,利用对于多种圆盘状记录介质具有兼容功能的一个物镜,可以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并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并且能够降低装置的成本,进而能够达到装置的小型化及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拾光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拾光装置的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可动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磁体和线圈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拾光装置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可动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磁体和线圈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在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可动体中设置的空隙的位置及大小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可动体中的气流流动的模拟结果的示意图。
图13是沿图11的XIII-XIII线的可动体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计算机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光盘播放器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光盘刻录机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拾光装置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以往拾光装置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本申请的发明人对新发现的以往拾光装置的物镜致动器的问题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的以往的结构,当将BD用物镜133及DVD/CD用物镜134两个物镜搭载在透镜架121上时,比较配置在透镜架121的其中之一侧面的包含聚焦线圈123、倾斜线圈127以及跟踪线圈125的线圈组和BD用物镜133之间的距离,与配置在透镜架121的另一侧面的包含聚焦线圈124、倾斜线圈128以及跟踪线圈126的线圈组和BD用物镜133之间的距离,配置在另一侧面的线圈组更远离BD用物镜133。
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接合部131a、131b、131c的位置,与配置在另一侧面的线圈组相比更接近配置在其中之一侧面的线圈组。因此,配置在另一侧面的线圈组产生的热量对BD用物镜133的温度的上升的影响非常小。
另外,搭载两个物镜133、134的结构,由于透镜架121的体积增大,因此透镜架121的热容量变大,使流入BD用物镜133的热量很小。
因此,通过优化接合部131a的位置,能够使来自配置在其中之一侧面的线圈组的热的流入平均化,从而能够将BD用物镜133的温度上升的值本身抑制在很小。
然而,如果取代两个物镜133、134而将具有BD和DVD(或CD)兼容功能的一个物镜搭载在透镜架上,则物镜和配置在其中之一侧面的线圈组之间的距离与物镜和配置在另一侧面的线圈组之间的距离成为等距离,物镜分别接近各线圈组。
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流入一个物镜的热量相对于搭载两个物镜的结构而言流入2倍的热量。
另外,由于透镜架的体积相对于搭载两个物镜的结构而言变成一半左右,因此透镜架的热容量也成为一半左右,导致透镜架的温度上升的值本身变成2倍左右。
因此,即使通过优化接合部的位置使流入物镜的热量平均化,能够将物镜的温度分布的不均衡抑制在很小,但是由于流入物镜的热量较大,使得物镜的温度上升的值本身变大。
尤其是,在物镜的下方由于空气滞留,散热量变小,温度上升变得更大。
这样,即使在抑制了物镜的温度分布的不均衡的情况下,若温度上升的值本身较大,则也存在在光点上产生球面像差,无法获得充分的聚光特性,从而不能应对高密度的记录再生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具有BD和DVD(或CD)兼容功能的一个树脂物镜而言,温度变化引起的球面像差的变化较大,导致产生每1℃5mλ以上的球面像差。
在此,通过对应于物镜的温度变化在光轴方向移动准直透镜,虽然也能补正伴随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球面像差,但如上所述当物镜的温度上升较大时,尤其是搭载树脂物镜时,伴随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球面像差的变化增大,准直透镜的可动范围变得非常长。其结果,确保相当于温度变化的准直透镜的可动范围很困难,或者需要拾光装置大型化,作为装置的商品性明显降低,作为拾光装置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并且,还存在如果物镜的温度上升增大,表面涂层会产生裂缝或白浊等损伤,最终导致透镜损坏的重大问题。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解决包括上述新的问题在内的以往的拾光装置所存在的问题。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拾光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模式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拾光装置的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1及图2所示的拾光装置包括物镜1、蓝色半导体激光单元21、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分束器26、准直透镜27、镜部28、物镜致动器29、平板分束器30、检测透镜31、光检测器32及光学基座33。另外,如图2所示,拾光装置还具备CL(准直透镜)致动器44,CL致动器44具备CL支架41、CL致动器主轴42及步进马达43。
在图1及图2中,蓝色半导体激光单元21由光学基座33支撑。从蓝色半导体激光单元21射出的光束具有400nm至415nm的波长,在本实施例中,蓝色半导体激光单元21例如为射出大致405nm波长的光束的结构。另外,一般情况下,具有上述波长的光具有蓝色至紫色。
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被光学基座33支撑。从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射出的光束具有640nm至800nm的波长,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为单数射出一种波长的光束或复数射出多种波长的光束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例如为射出对应于DVD的大致660nm波长的光束和对应于CD的大致780nm波长的光束的结构。
物镜1为能对应至少包含大致405nm波长的多个波长的多个波长兼容物镜,具有在透镜表面具备波长选择功能的微细的衍射结构。该衍射构造能够基于透过透镜的光束的波长任意设定焦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物镜1,例如,采用了除了能应对大致405nm的波长,还能应对大致660nm的波长及大致780nm的波长的三种波长的3波长兼容物镜。物镜1的衍射结构被设成使动作距离按红外光、红色光、蓝色光的顺序增大,例如,各波长的动作距离被设定成:红外光为大致0.3mm、红色光为大致0.44mm、蓝色光为大致0.5mm。
另外,物镜1为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的树脂透镜,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利用聚合环烯烃所得到的树脂环烯烃聚合物来形成。
图1所示的BD23、DVD24及CD25分别为圆盘状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光盘,在使用状态下虽然只使用BD23、DVD24及CD25中的其中一张光盘,但在图1中为了表示动作距离的差,同时示出了BD23、DVD24及CD25。
本实施例是利用3波长兼容物镜的拾光装置,用一个物镜将波长为大致405nm的BD用的光束、波长为大致660nm的DVD用的光束及波长为大致780nm的光束这三种波长的光束进行聚光,对与各波长对应的光盘(BD23、DVD24或CD25)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
蓝色半导体激光单元21射出的蓝色的光束被分束器26反射,前往准直透镜27。在此,准直透镜27被设定成以指定的发散度变换光束。另外,有关详细描述将在以后进行,但如图2所示,准直透镜27被固定于CL支架41,CL支架41可移动地被支撑在CL致动器主轴42及步进马达43的转动轴上。准直透镜27搭载于CL致动器44,通过步进马达43在光轴方向被驱动。这样,由于能够使准直透镜27的位置位移,因此能够选择使光束的发散度为任意的值。因此,能够生成与具有多层信息记录面的光盘(BD23)的每层的基材厚度差异相对应的聚光点。
光束透过准直透镜27后,被镜部28折弯而前往搭载于物镜致动器29的物镜1。被物镜1缩小束径的蓝色的光束聚光照射到位于大致0.5mm的动作距离的BD23的信息记录面上。
然后,来自BD23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与往路同样,透过物镜1后被镜部28反射,进而透过准直透镜27到达分束器26。在复路上,光束透过分束器26,进而透过平板分束器30及检测透镜31后,射入光检测器32。光检测器32将射入的光束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到拾光控制电路(图示省略),拾光控制电路生成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及光盘再生信号。
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射出的红色的光束被平板分束器30反射,透过分束器26后前往准直透镜27。光束透过准直透镜27后,被镜部28折弯而前往搭载于物镜致动器29的物镜1。被物镜1缩小束径的红色的光束聚光照射到位于大致0.44mm的动作距离的DVD24的信息记录面上。
然后,来自DVD24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与往路同样,透过物镜1后被镜部28反射,进而透过准直透镜27及分束器26到达平板分束器30。在复路上,光束透过平板分束器30,进而透过检测透镜31后,射入光检测器32。光检测器32将射入的光束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到拾光控制电路(图示省略),拾光控制电路生成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及光盘再生信号。
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射出红外光束时的动作,与上述的红色光束时一样,红外光的光束通过与上述同样的路径到达物镜1。被物镜1缩小束径的红外光的光束聚光照射到位于大致0.3mm的动作距离的CD25的信息记录面上。
然后,来自CD25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通过与红色的光束时同样的路径射入光检测器32。光检测器32将射入的光束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到拾光控制电路(图示省略),拾光控制电路生成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及光盘再生信号。
作为以上说明的结构部件,蓝色半导体激光单元21、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分束器26、镜部28、平板分束器30、检测透镜31及光检测器32被搭载在光学基座33上。另外,准直透镜27被搭载在CL致动器44上,CL致动器44被搭载在光学基座33上。物镜致动器29在物镜1的位置调整完毕的状态下被接合固定于光学基座33。
在图2中,x轴为通过物镜1的中心并与主轴马达47的转盘47a的外缘的切线方向平行的轴,y轴为通过物镜1的中心并与主轴马达47的转盘47a的半径方向平行的轴。另外,主轴马达47的旋转中心位于y轴上,转盘47a在顺时针的旋转方向Rm被旋转驱动。光学基座33由与y轴平行配置的主轴45及副轴46支撑,通过让光学基座33在主轴45及副轴46的圆筒面上滑动,物镜1在y轴上移动,从而能够移动到BD23或DVD24或CD25的任意的半径位置。
因此,如图2所示,俯视地看,BD23(或DVD24或CD25)顺时针旋转,在以物镜1的中心为原点、BD23的半径方向即跟踪方向为y轴、BD23的轨道的切线方向为x轴的xy平面(xy坐标系)中,y轴以BD23的中心一侧为正方向,x轴以y轴的正方向顺时针旋转90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可以将xy平面被x轴及y轴分割的四个区域按逆时针规定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
其次,利用图2对CL致动器44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2中,准直透镜27被搭载在CL支架41上,CL支架41由与x轴平行配置的CL致动器主轴42支撑。通过让CL支架41在CL致动器主轴42的圆筒面上滑动,准直透镜27在x轴上移动,能够移动到镜部28(参照图1)和分束器26之间的任意的位置。
步进马达43被配置成其旋转轴与x轴大致平行,与旋转轴同轴设有引导螺杆。
在CL支架41的端部,设有与步进马达43的引导螺杆的沟咬合的突起,通过让步进马达43旋转,引导螺杆旋转,其结果,CL支架41沿CL致动器主轴42移动。另外,通过调整输入到步进马达43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引导螺杆的旋转量被确定,从而能够设定准直透镜27的移动量。
其次,利用图3、图4、图5及图6对物镜致动器29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可动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磁体和线圈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此,图3、图5及图6所示的z轴为物镜1的中心轴,与x轴、y轴相互正交,构成3维直角坐标。另外,图3及图6所示的r方向,为绕x轴的旋转方向的径向倾斜方向。
图3和图4所示的物镜致动器29具备透镜架2、两个聚焦线圈4a、4b、两个跟踪线圈5a、5b、两个端子板6、两个磁体8a、8b、6根悬挂线9、固定构件10、固定基板11以及共轭基座12。另外,固定构件10、固定基板11以及共轭基座12为保持悬挂线9的一端的致动器基座的一个例子。
透镜架2由成型的树脂构成,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物镜1被搭载在透镜架2的上面。在透镜架2的与x轴垂直的两个侧面,安装聚焦线圈4a、4b和跟踪线圈5a、5b,在与y轴垂直的两个侧面分别安装端子板6。
其次,利用图5对可动体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可动体7具备物镜1、透镜架2、两个聚焦线圈4a、4b、两个跟踪线圈5a、5b以及两个端子板6。
透镜架2具有以z轴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A1,光束从该开口A1射入物镜1。因此,射入物镜1的有效光束直径取决于该开口A1的直径。
在透镜架2的上侧的平坦面P1,俯视地看,以位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第二象限的区域为中心,突出设置物镜安装部2a,以位于第四象限的区域为中心,突出设置物镜安装部2b。物镜1被固定于作为第1固定部的一例的物镜安装部2a和作为第2固定部的一例的物镜安装部2b,物镜安装部2a至少位于透镜架2的平坦面P1中的第二象限内,物镜安装部2b至少位于第四象限内。
在本实施例中,物镜安装部2a的大部分(例如,物镜安装部2a全体的75%以上的部分)位于第二象限,剩余的部分(例如,未达到物镜安装部2a全体的25%的部分)位于第一象限,物镜安装部2b的大部分(例如,物镜安装部2b全体的75%以上的部分)位于第四象限,剩余的部分(例如,未达到物镜安装部2b全体的25%以下的部分)位于第三象限。
在物镜安装部2a,从平坦面P1向上方约0.4mm的间隔距离的位置形成有物镜载置面Pa,在物镜安装部2b,从平坦面P1向上方约0.4mm的间隔距离的位置形成有透镜载置面Pb。在物镜载置面Pa、Pb的边缘立设有以z轴为中心轴的四个圆筒面Ca、Cb。
通过将物镜1的框下面1a载置到载置面Pa、Pb,进行物镜1在z轴方向的定位,通过将物镜1的外径与四个圆筒面Ca、Cb对齐,进行物镜1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定位。另外,圆筒面的个数及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例子,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而且,在物镜载置面Pa,设有一部分区域被开放的粘合剂涂敷部3a,在物镜载置面Pb,设有一部分区域被开放的粘合剂涂敷部3b,在物镜1相对于透镜架2被定位的状态下,通过向粘合剂涂敷部3a、3b注入粘合剂并使其硬化,粘合剂涂敷部3a、3b成为透镜架2和物镜1的接合部,物镜1被固定于透镜架2。另外,粘合剂涂敷部的个数和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例子,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如上所述,在物镜安装部2a和物镜安装部2a之间,将物镜1固定于透镜架2的结果,在物镜1的框下面1a和透镜架2的上侧的平坦面P1之间形成两个空隙Ga、Gb(图5的虚线所包围的阴影区域)。在此,如图4所示,俯视地看,空隙Ga以位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第一象限的区域为中心而形成,Gb空隙以位于第三象限的区域为中心而形成。即,空隙Ga至少位于第一象限内,空隙Gb至少位于第三象限内。
另外,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和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通过物镜1的下侧的空间而连接,从而在物镜1的下侧形成从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到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的通风路。此时,如图4所示,通过BD23,DVD24及CD25中的某个光盘顺时针旋转(旋转方向为Rm的旋转),在光盘的表面附近产生的旋涡状的气流F的流动沿着箭头方向形成。因此,旋涡状的气流F从以第一象限的区域为中心构成的空隙Ga向以第三象限的区域为中心构成的空隙Gb贯通穿过通风路。
另外,从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进入的气流F,在通风路内部沿物镜1的下侧的凸面1b向透镜周縁部一旦扩散后(图4中虚线所示的路径),朝向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收束,最终被排出到通风路的外部。
聚焦线圈4a、4b为卷成矩形形状的扁平线圈。在此,如图4所示,俯视地看,聚焦线圈4a被接合固定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第一象限内的区域,聚焦线圈4b被接合固定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另一侧面中位于第三象限内的区域。因此,聚焦线圈4a被固定在第一象限内的透镜架2的侧面,聚焦线圈4b被固定在第三象限内的透镜架2的侧面,聚焦线圈4a和聚焦线圈4b相对于z轴彼此呈轴对称的位置关系。
跟踪线圈5a、5b为卷成矩形形状的扁平线圈。俯视地看,跟踪线圈5a被接合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的中心,跟踪线圈5a的接合位置的中心被配置成位于x轴上。跟踪线圈5b被接合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另一侧面的中心,跟踪线圈5b的接合位置的中心被配置成位于x轴上。
聚焦线圈4a以及聚焦线圈4b通过端子板6、悬挂线9以及固定基板11,分别被单独地提供驱动信号。
跟踪线圈5a以及跟踪线圈5b在通过端子板6被串联地接线的状态下,通过端子板6、悬挂线9以及固定基板11被提供驱动信号。
以上所述构成的可动体7的重心,俯视地看,大致位于z轴上。
在图3和图4中,固定构件10和固定基板11分别被固定在共轭基座12上。悬挂线9为支撑透镜架2可在作为与光盘信息记录面垂直的方向的聚焦方向和作为光盘的半径方向的跟踪方向移动的支撑机构的1个例子。在本实施例中,悬挂线9例如为6根弹性金属线的结构,基端侧被焊接在固定基板11,前端侧被焊接在端子板6。其结果,可动体7通过悬挂线9被支撑成可相对于固定有固定基板11的共轭基座12向作为聚焦方向(与光盘的信息记录面垂直的方向)的z轴方向、作为跟踪方向(光盘的半径方向)的x轴方向及径向倾斜方向r移动。
而且,固定构件10设有用于悬挂线9插通的开口,将流动性的制振剂注入该开口后,通过凝胶状地硬化,能衰减悬挂线9的共振。
在物镜致动器29,在物镜1相对于光学基座33上构成的光学系统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的位置以及倾斜角被调整的状态下,共轭基座12的固定部12a、12b、12c、12d的各部被接合固定于光学基座33。
在图3、图4以及图6中,两个磁体8a、8b在以与x轴大致一致的位置为分界线的两个区域在与x轴平行的方向且逆向地被磁化。两个磁体8a、8b被固定于共轭基座12,被配置在相对于z轴为轴对称的位置。
具体而言,磁体8a俯视地看,在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面Ma,对跟踪线圈5a的与物镜1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S5a、S5a’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聚焦线圈4a的与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光盘的上侧的边S4a赋予磁场。磁体8b俯视地看,在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面Mb,对跟踪线圈5b的与物镜1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S5b、S5b’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聚焦线圈4b的与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光盘的上侧的边S4b赋予磁场。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可以将聚焦线圈4a、4b相对于物镜1安装在透镜架2的下方,因此使作为发热源的聚焦线圈4a、4b远离物镜1,从而能够抑制物镜1的温度上升。
其次,利用图6,对磁体8a、8b、聚焦线圈4a、4b以及跟踪线圈5a、5b的关系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聚焦线圈4a、4b的上侧与y轴平行的边S4a、S4b被配置在分别与磁体8a、8b的磁极面相对置的位置。因此,聚焦线圈4a、4b分别单独地被提供驱动信号,当同样大小的电流分别沿箭头Aa、Ab的方向流动时,在聚焦线圈4a、4b中产生同样大小的沿z轴的正方向(图中的上侧)的驱动力,物镜1在z轴的正方向被驱动。另一方面,当与箭头Aa、Ab相反方向的电流流过时,物镜1在z轴的负方向(图中的上侧)被驱动。另外,通过调整流过聚焦线圈4a、4b的电流的大小,产生在径向倾斜方向r的惯性力矩,物镜1倾斜,因此,也可以进行倾斜方向的驱动。
跟踪线圈5a、5b的与z轴平行的两个边S5a、S5a’,S5b、S5b’被配置在与以磁体8a、8b的磁化分界面Ma、Mb为分界而各不相同的磁极面相对置的位置。因此,当跟踪线圈5a、5b被串联接线,沿箭头Ac、Ad方向的电流流过跟踪线圈5a、5b时,在跟踪线圈5a、5b中产生沿y轴的正方向(图中的左侧)的驱动力,物镜1在y轴的正方向被驱动。另一方面,当与箭头Ac、Ad相反方向的电流流过时,物镜1在y轴的负方向(图中的右侧)被驱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将物镜1固定在透镜架2上,其结果,在相当于由透镜架2的上侧的平坦面P1上的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大致第一象限及大致第三象限的区域,物镜1的框下面1a和透镜架2的平坦面P1之间形成两个空隙Ga、Gb。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和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通过物镜1的下侧的空间而连接,从而在物镜1的下侧形成从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到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的通风路。
在此,由于通过BD23、DVD24及CD25中的某个光盘顺时针的旋转,在光盘的表面附近产生的旋涡状的气流F的流动沿着箭头方向而被形成,因此,旋涡状的气流F从大致第一象限的区域中构成的空隙Ga向大致第三象限的区域中构成的空隙Gb贯通穿过通风路,从而能够使物镜1的下侧的表面高效地散热。
另外,从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进入的气流F,在通风路内部沿物镜1的下侧的凸面1b向透镜周縁部一旦扩散后,再朝向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收束,并被排出到通风路的外部。因此,能产生适合于温度上升变大的物镜1的周縁部的散热的气流F的流动,使物镜1的热量整体高效地散热,该散热的结果,能够使物镜1整体的温度均匀。
因此,即使在聚焦线圈4a、4b和跟踪线圈5a、5b产生的热量通过粘合剂涂敷部3a、3b流入,也能有效地抑制物镜1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均匀化。其结果,即使物镜1是包含BD的具有DVD或CD的兼容功能的树脂物镜,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实现能够降低成本的拾光装置及光盘装置。
进一步,聚焦线圈4a、4b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两端面、且在相当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大致第一象限及大致第三象限的区域,以相对于z轴彼此轴对称的位置关系分别被配置接合。因此,通过将发热量容易增大的聚焦线圈4a、4b沿气流F的流动配置,可以直接冷却成为发热源的聚焦线圈4a、4b。而且,由于还可以冷却从透镜架2的聚焦线圈4a、4b到物镜1的热传导路径,从而能有效地抑制流入物镜1的热量。
另外,跟踪线圈5a、5b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两端面、且在相当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x轴上的区域分别被配置接合。其结果,聚焦线圈4a和跟踪线圈5a的组、以及聚焦线圈4b和跟踪线圈5b的组分别彼此接近配置。因此,在使发热源集中的情况下,通过将各组沿气流F的流动配置,可以直接冷却成为发热源的聚焦线圈4a、4b以及跟踪线圈5a、5b。而且,由于还可以冷却从透镜架2的被集中的发热源到物镜1的热传导路径,因此能有效地抑制流入物镜1的热量。
另外,由于聚焦线圈4a和跟踪线圈5a的组、以及聚焦线圈4b和跟踪线圈5b的组分别彼此接近配置,所以驱动源被集中从而能够减小磁体8a、8b在y轴方向的尺寸,其结果,能够缩小磁体8a、8b的体积,降低拾光装置的成本。
另外,对于从光学基座33的下面起到光盘的下面为止的尺寸为11mm以下的薄型的拾光装置,通过应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即使是热容量较小的透镜架2,也能够高效地抑制流入物镜1的热量,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能进行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的薄型的拾光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作为聚光透镜的物镜1设为能够兼容与BD23、DVD24及CD25对应的3种波长的3波长兼容物镜,但将物镜1设为能够兼容与DVD和BD或者BD和CD对应的2种波长的多波长兼容物镜,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并且,即使物镜1不是3波长兼容物镜,而是只将与BD对应的波长的光聚光的树脂透镜,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另外,物镜1即使是对应DVD和CD的兼容物镜、或只对应DVD或只对应CD的物镜、或者这些物镜是玻璃透镜,通过应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散热效果。此时,能够增大可使聚焦线圈或跟踪线圈通电的允许电流,使光盘的旋转速度更为高速,实现能应对高传送率的拾光装置及光盘装置。另外,有关上述的物镜的内容,在以后将要说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同样。
(第2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拾光装置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拾光装置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可动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磁体和线圈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此,本实施例的拾光装置,除了图1以及图2所示的物镜致动器29被变更为图7等所示的物镜致动器29’以外,具有与图1以及图2所示的拾光装置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整体结构的图示并适时地参照图1和图2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拾光装置包括物镜1、蓝色半导体激光单元21、红色和红外半导体激光单元22、分束器26、准直透镜27、镜部28、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29’、平板分束器30、检测透镜31、光检测器32及光学基座33(参照图1和图2)。另外,拾光装置还具备CL致动器44,CL致动器44具备CL支架41、CL致动器主轴42及步进马达43(参照图2)。
上述的各构成部件,除了物镜致动器29’以外,具有与图1以及图2所示的拾光装置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利用图7至图10,对本实施例的主要特征部分即物镜致动器29’的结构,在以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7和图8所示的物镜致动器29’具备透镜架2′、四个聚焦线圈4a’至4d’、两个跟踪线圈5a、5b、两个端子板6、两个磁体8a’、8b’、6根悬挂线9、固定构件10、固定基板11以及共轭基座12。物镜致动器29’在物镜1的位置调整完毕的状态下被接合固定于光学基座33(参照图1和图2)。
在此,图7至图10中,x轴为通过物镜1的中心与主轴马达47的转盘47a的外缘的切线方向平行的轴,y轴为通过物镜1的中心与主轴马达47的转盘47a的半径方向平行的轴。而且,主轴马达47的旋转中心位于y轴上,转盘47a在顺时针的旋转方向Rm被旋转驱动。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俯视地看,也是BD23(或DVD24或CD25)顺时针旋转,在以物镜1的中心为原点、BD23的半径方向即跟踪方向为y轴、BD23的轨道的切线方向为x轴的xy平面(xy坐标系)中,y轴以BD23的中心一侧为正方向,x轴以y轴的正方向顺时针旋转90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可以将xy平面被x轴及y轴分割的4个区域按逆时针规定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
另外,图7、图9以及图10所示的z轴为物镜1的中心轴,与x轴、y轴相互正交,构成3维直角坐标系。而且,图7和图10所示的r方向为绕x轴的旋转方向的径向倾斜方向。
透镜架2′由成型的树脂构成,呈大致长方体形状。透镜架2’的上面搭载物镜1。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两个侧面安装聚焦线圈4a’至4d′和跟踪线圈5a、5b,在垂直于y轴的两个侧面分别安装端子板6。
其次,利用图9等对可动体7’的结构进行说明。可动体7’包括:物镜1、透镜架2’、四个聚焦线圈4a’至4d’、两个跟踪线圈5a、5b以及两个端子板6。
透镜架2’具有以z轴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A1,光束从该开口A1射入物镜1。因此,射入物镜1的有效光束直径取决于该开口A1的直径。
在透镜架2’的上侧的平坦面P1,俯视地看,以位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第二象限的区域为中心,突出设置物镜安装部2a,以位于第四象限的区域为中心,突出设置物镜安装部2b。物镜1被固定于作为第1固定部的一例的物镜安装部2a和作为第2固定部的一例的物镜安装部2b,物镜安装部2a至少位于透镜架2的平坦面P1中的第二象限内,物镜安装部2b至少位于第四象限内。
在本实施例中,也是物镜安装部2a的大部分(例如,物镜安装部2a全体的75%以上的部分)位于第二象限,剩余的部分(例如,未达到物镜安装部2a全体的25%的部分)位于第一象限,物镜安装部2b的大部分(例如,物镜安装部2b全体的75%以上的部分)位于第四象限,剩余的部分(例如,未达到物镜安装部2b全体的25%以下的部分)位于第三象限。
在物镜安装部2a,从平坦面P1向上方约0.4mm的间隔距离的位置形成有物镜载置面Pa,在物镜安装部2b,从平坦面P1向上方约0.4mm的间隔距离的位置形成有透镜载置面Pb。在物镜载置面Pa、Pb的边缘立设有以z轴为中心轴的四个圆筒面Ca、Cb。
通过将物镜1的框下面1a载置到载置面Pa、Pb,进行物镜1在z轴方向的定位,通过将物镜1的外径与四个圆筒面Ca、Cb对齐,进行物镜1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定位。另外,圆筒面的个数及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例子,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而且,在物镜载置面Pa,设有一部分区域被开放的粘合剂涂敷部3a,在物镜载置面Pb,设有一部分区域被开放的粘合剂涂敷部3b,在物镜1相对于透镜架2’被定位的状态下,通过向粘合剂涂敷部3a、3b注入粘合剂并使其硬化,物镜1被固定于透镜架2’。另外,粘合剂涂敷部的个数和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例子,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如上所述,将物镜1固定于透镜架2’的结果,在物镜1的框下面1a和透镜架2’的上侧的平坦面P1之间形成两个空隙Ga、Gb(图9的虚线所包围的阴影区域)。在此,如图8所示,俯视地看,空隙Ga以位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第一象限的区域为中心而形成,Gb空隙以位于第三象限的区域为中心而形成。即,空隙Ga至少位于第一象限内,空隙Gb至少位于第三象限内。
而且,在透镜架2’的上侧的平坦面P1,俯视地看,在位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第一象限的区域突出设置透镜保护器13a,在位于第三象限的区域突出设置透镜保护器13b。透镜保护器13a、13b为具有圆柱形状的凸部,用来防止物镜1与光盘的接触。因此,透镜保护器13a、13b的高度被设定成当上面的端部接触到光盘时,物镜1不与光盘接触的高度。而且,透镜保护器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例子,只要能够防止物镜1与光盘的接触,也可以用其他的形状。
在此,在透镜架2′上,由于物镜安装部2a,2b被配置在位于第二象限及第四象限的区域,所以相对于可动体7’的惯性力矩,物镜安装部2a,2b为不平衡的配置。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透镜保护器13a,13b配置在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区域,能够取得可动体7’的惯性力矩的平衡。其结果,尽管为了热对策而将物镜安装部2a,2b配置在不平衡的位置,也由于可以通过透镜保护器13a,13b取得可动体7’的惯性力矩的平衡,从而可以防止可动体7’的不必要的左右摇摆。
另外,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和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通过物镜1的下侧的空间而连接,从而在物镜1的下侧形成从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到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的通风路。此时,如图8所示,通过BD23、DVD24及CD25中的某个光盘顺时针旋转(旋转方向为Rm的旋转),在光盘的表面附近产生的旋涡状的气流F的流动沿着箭头方向形成。
在此,虽然透镜保护器13a位于气流F的上游一侧,但由于透镜保护器13a的幅度相对于空隙Ga的幅度来说十分小,因此旋涡状的气流F从以第一象限的区域为中心而构成的空隙Ga向以第三象限的区域为中心而构成的空隙Gb贯通穿过通风路。
另外,从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进入的气流F,在通风路内部沿物镜1的下侧的凸面1b向透镜周縁部一旦扩散后(图8中虚线所示的路径),再朝向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收束,最终被排出到通风路的外部。
聚焦线圈4a’至4d′为卷成矩形形状的扁平线圈。在此,如图8所示,俯视地看,聚焦线圈4a’被接合固定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第一象限内的区域,聚焦线圈4b′被接合固定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另一侧面中位于第二象限内的区域,聚焦线圈4c′被接合固定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另一侧面中位于第三象限内的区域,聚焦线圈4d′被接合固定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第四象限内的区域。
因此,聚焦线圈4a’和聚焦线圈4c′相对于z轴彼此呈轴对称的位置关系,聚焦线圈4b’和聚焦线圈4b′相对于z轴彼此呈轴对称的位置关系,聚焦线圈4a’至4d′被平衡地配置使作为物镜1的中心的原点成为重心。
跟踪线圈5a、5b为卷成矩形形状的扁平线圈。俯视地看,跟踪线圈5a被接合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的中心,跟踪线圈5a的接合位置的中心被配置成位于x轴上。跟踪线圈5b被接合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另一侧面的中心,跟踪线圈5b的接合位置的中心被配置成位于x轴上。
聚焦线圈4a’、4b′和聚焦线圈4c’、4d′通过端子板6、悬挂线9以及固定基板11,分别被单独地提供驱动信号。
跟踪线圈5a和跟踪线圈5b在通过端子板6被串联接线的状态下,通过端子板6、悬挂线9以及固定基板11被提供驱动信号。
如上所述构成的可动体7’的重心,俯视地看,大致位于z轴上。
在图7和图8中,固定构件10和固定基板11分别被固定在共轭基座12上。悬挂线9为支撑透镜架2可在作为与光盘信息记录面垂直的方向的聚焦方向和作为光盘的半径方向的跟踪方向移动的支撑机构的1个例子。在本实施例中,悬挂线9例如为6根弹性金属线的结构,基端侧被焊接在固定基板11,前端侧被焊接在端子板6。其结果,可动体7’通过悬挂线9被支撑成可相对于固定有固定基板11的共轭基座12,向作为聚焦方向(与光盘的信息记录面垂直的方向)的z轴方向、作为跟踪方向(光盘的半径方向)的x轴方向及径向倾斜方向r移动。
而且,固定构件10设有用于悬挂线9插通的开口,将流动性的制振剂注入该开口后,通过凝胶状地硬化,能衰减悬挂线9的共振。
物镜致动器29’,在物镜1相对于光学基座33上构成的光学系统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的位置以及倾斜角被调整的状态下,共轭基座12的固定部12a、12b、12c、12d的各部被接合固定于光学基座33。
在图7、图8以及图10中,两个磁体8a’、8b’在以与x轴大致一致的位置为分界线的两个区域在与x轴平行的方向且逆向地被磁化。两个磁体8a’、8b’被固定于共轭基座12,被配置在相对于z轴为轴对称的位置。
具体而言,磁体8a’俯视地看,在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面Ma,对跟踪线圈5a的与物镜1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S5a、S5a’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聚焦线圈4a’的与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光盘的上侧的边S4a’赋予磁场,对聚焦线圈4d’的与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光盘的上侧的边S4d’赋予磁场。磁体8b’俯视地看,在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面Mb,对跟踪线圈5b的与物镜1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S5b、S5b’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聚焦线圈4b’的与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光盘的上侧的边S4b’赋予磁场,对聚焦线圈4c’的与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光盘的上侧的边S4c’赋予磁场。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可以将聚焦线圈4a’至4d’相对于物镜1安装在透镜架2的下方,因此使作为发热源的聚焦线圈4a’至4d’远离物镜1,从而能够抑制物镜1的温度上升。
其次,利用图10,对磁体8a、8b、聚焦线圈4a’至4d’以及跟踪线圈5a、5b的关系进行说明。
聚焦线圈4a’至4d’的上侧的与y轴平行的边S4a’至S4d’被配置在分别与磁体8a’、8b’的磁极面相对置的位置。因此,聚焦线圈4a’、4b’和聚焦线圈4c’、4d’分别单独地被提供驱动信号,当同样大小的电流分别沿箭头Aa’至Ad’的方向流动时,在聚焦线圈4a’至4d’中产生同样大小的沿z轴的正方向(图中的上侧)的驱动力,物镜1在z轴的正方向被驱动。另一方面,当与箭头Aa’至Ad’相反方向的电流流过时,物镜1在z轴的负方向(图中的上侧)被驱动。另外,通过调整分别流过聚焦线圈4a’、4b’和聚焦线圈4c’、4d’的电流的大小,产生在径向倾斜方向r的惯性力矩,物镜1倾斜,因此,也能进行倾斜方向的驱动。
跟踪线圈5a、5b的与z轴平行的两个边S5a、S5a’,S5b、S5b’被配置在与以磁体8a’、8b’的磁化分界面Ma、Mb为分界而各不相同的磁极面相对置的位置。因此,当跟踪线圈5a、5b被串联接线,沿箭头Ac、Ad方向的电流流过跟踪线圈5a、5b时,在跟踪线圈5a、5b中产生沿y轴的正方向(图中的左侧)的驱动力,物镜1在y轴的正方向被驱动。另一方面,当与箭头Ac、Ad相反方向的电流流过时,物镜1在y轴的负方向(图中的右侧)被驱动。
接着,对空隙Ga、Gb的位置和大小的研究结果进行说明。图11是用于说明图7所示的物镜致动器的可动体所设置的空隙的位置及大小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可动体中气流的流动的模拟结果的示意图,图13是沿图11的XIII-XIII线的可动体的剖面图。
如图11所示,俯视地看,在物镜1和透镜架2′之间形成的空隙Ga的中心优选位于使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30°后的直线La上,空隙Gb的中心优选位于使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210°后的直线Lb上。根据光盘的旋转数及物镜1在光盘的半径方向的位置等,气流F流过透镜架2′的流动方向会有所变化,但通过将空隙Ga、Gb的中心配置在上述的位置,气流F以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30°后的直线为中心流入,并从第一象限流向第三象限,因此,气流F能从空隙Ga顺利地流到空隙Gb,可以高效地冷却物镜1。
另外,俯视地看,空隙Ga的幅度±θ°优选在±30°以上±60°以下,在±40°以上±50°以下更好,空隙Gb的幅度±θ°优选在±30°以上±60°以下,在±40°以上±50°以下更好。在未达到±30°的范围时,不能充分地冷却物镜1,在超过±60°的范围时,难以将物镜1高精度地固定于透镜架2′。另一方面,在±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既能充分地冷却物镜1,又能将物镜1高精度地固定于透镜架2′。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将空隙Ga,Gb的幅度±θ°设定为±45°。图12示出模拟在这种情况下的气流F的流动的结果。在图12中,用多个箭头表示气流F的流动,气流F按照箭头的方向流过透镜架2’的上面。
具体而言,气流F从透镜架2’的右上方流入,流过物镜安装部2a与透镜保护器13a之间、和透镜保护器13a与物镜安装部2b之间,并流入用虚线表示的空隙Ga。接着,气流F流过物镜安装部2a与物镜1的下侧的凸面1b之间的流路Fa(参照图13)和物镜1下侧的凸面1b与物镜安装部2b之间的流路Fb(参照图13),在虚线表示的空隙Gb汇合。然后,气流F流过物镜安装部2a与透镜保护器13b之间、和透镜保护器13b与物镜安装部2b之间,最终被排出到透镜架2’的外部。通过气流F如此地流动,能高效地冷却物镜1。
另外,气流F还流过固定在透镜架2’的其中之一侧面的聚焦线圈4a’、跟踪线圈5a及聚焦线圈4d′一侧,并且流过固定在透镜架2’的另一侧面的聚焦线圈4b’、跟踪线圈5b及聚焦线圈4c’一侧。通过气流F如此地流动,能高效地冷却作为发热源的聚焦线圈4a’至4d′及跟踪线圈5a、5b。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将物镜1固定在透镜架2’上,其结果,在相当于由透镜架2’的上侧的平坦面P1上的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大致第一象限及大致第三象限的区域,物镜1的框下面1a和透镜架2的平坦面P1之间形成两个空隙Ga、Gb。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和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通过物镜1的下侧的空间而连接,从而在物镜1的下侧形成从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到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的通风路。
在此,由于通过BD23、DVD24及CD25中的某个光盘顺时针的旋转,在光盘的表面附近产生的旋涡状的气流F的流动沿着箭头方向而被形成,因此,旋涡状的气流F从大致第一象限的区域中构成的空隙Ga向大致第三象限的区域中构成的空隙Gb贯通穿过通风路,从而能够使物镜1的下侧的表面高效地散热。
另外,从第一象限侧的空隙Ga进入的气流F,在通风路内部沿物镜1的下侧的凸面1b向透镜周縁部一旦扩散后,再朝向第三象限侧的空隙Gb收束,并被排出到通风路的外部。因此,尤其是能产生适合于温度上升变大的物镜1的周縁部的散热的气流F的流动,使物镜1的热量整体高效地散热,该散热的结果,能够使物镜1整体的温度均匀。
因此,即使在聚焦线圈4a’至4d′和跟踪线圈5a、5b产生的热量通过粘合剂涂敷部3a、3b流入,也能有效地抑制物镜1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均匀化。其结果,即使物镜1是包含BD的具有DVD或CD的兼容功能的树脂物镜,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实现能够降低成本的拾光装置及光盘装置。
而且,聚焦线圈4a’至4d′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两端面、且在相当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大致第一象限至大致第四象限的区域,以相对于z轴彼此轴对称的位置关系分别被配置接合。因此,通过将发热量容易增大的聚焦线圈4a’至4d′中的两个聚焦线圈4a’、4c’沿气流F的流动配置,可以直接冷却成为发热源的两个聚焦线圈4a’、4c’。而且,由于还可以冷却从透镜架2’的聚焦线圈4a’、4c’到物镜1的热传导路径,从而能有效地抑制流入物镜1的热量。
另外,跟踪线圈5a、5b在透镜架2’的垂直于x轴的两端面、且在相当于由x轴及y轴构成的xy平面的x轴上的区域分别被配置接合。其结果,聚焦线圈4a’、4d’和跟踪线圈5a的组、以及聚焦线圈4b’、4c’和跟踪线圈5b的组分别彼此接近配置。因此,在使发热源集中的状态下,通过将各组沿气流F的流动配置,可以直接冷却成为发热源的跟踪线圈5a、5b以及聚焦线圈4a’至4d′。而且,由于还可以冷却从透镜架2’的被集中的发热源到物镜1的热传导路径,因此能有效地抑制流入物镜1的热量。
另外,对于从光学基座33的下面起到光盘的下面为止的尺寸为11mm以下的薄型的拾光装置,通过应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即使是热容量较小的透镜架2′,也能够高效地抑制流入物镜1的热量,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能进行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的薄型的拾光装置。
(第3实施例)
图14示出作为利用上述的第1实施例或第2实施例的拾光装置的光信息装置的1个例子的光盘装置的实施例。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4中,光盘装置607具备驱动装置601、拾光装置602、电路603、马达604、转盘605及夹持器606。
图14中,光盘200被搭载于转盘605,在由夹持器606保持的状态下,通过马达604而旋转。第1或第2实施例所示的拾光装置602通过驱动装置601被移送到光盘200的存在所希望的信息的轨道位置。
电路603是控制部的1个例子,基于从拾光装置602获得的信号,控制拾光装置602和马达604。拾光装置602对应于与光盘200的位置关系,将聚焦信号、跟踪信号以及RF信号发送到电路603。电路603对应于这些信号,将用于驱动物镜致动器的信号发送至拾光装置602。拾光装置602根据该信号,对光盘200进行聚焦控制、跟踪控制以及倾斜控制,进行信息的读取、写入或消去。
在以上的说明中,搭载的光盘200是第1或第2实施例所描述的BD23或DVD24或CD25的光盘,拾光装置602利用第1或第2实施例所描述的通过一个物镜1使3种波长的光束聚光,对与各波长对应的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3波长兼容物镜。
在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607中,即使在聚焦线圈4a、4b或者4a’至4d′以及跟踪线圈5a、5b产生的热量从粘合剂涂敷部3a、3b流入,也能有效地抑制物镜1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均匀化。其结果,即使物镜1是树脂物镜,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能够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实现能够降低成本的光盘装置。
(第4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具备上述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的信息处理装置的1个例子的计算机。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计算机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15所示的计算机609具备: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进行信息输入的键盘611和鼠标612等的输入装置、由基于输入装置输入的信息或从光盘装置607读取的信息等进行演算的中央演算装置(CPU)等构成的演算装置608、显示基于演算装置608而演算出的结果信息的显像管或液晶显示装置等构成的输出装置610。演算装置608是处理向光盘装置607记录的信息和/或从光盘装置607再生的信息的信息处理部的1个例子。另外,作为输出装置610,也可以利用印刷由演算装置608演算出的结果等的信息的打印机。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计算机609具备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即使是树脂物镜,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物镜1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均匀化。其结果,本实施例能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并能降低成本,因此能用于广泛的用途。
而且,计算机609还可以配备用于读取光盘装置607所记录的信息、或将由光盘装置607读取的信息向外部输出的有线或无线的输入输出端子。由此,可以作为与网络、即多个设备例如计算机、电话机、电视调谐器等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由这些设备共享的信息服务器(光盘服务器)而加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光盘稳定地记录或再生,因此具有能用于广泛的用途的效果。
并且,通过具备将多个光盘插入取出光盘装置607的转换器,可以获得记录及积蓄更多的信息的效果。
(第5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具备上述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的信息处理装置的1个例子的光盘播放器的实施例。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光盘播放器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在图16中,光盘播放器180包括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和将从光盘装置607获得的信息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的解码器181。解码器181是处理向光盘装置607记录的信息和/或从光盘装置607再生的信息的信息处理部的1个例子。
另外,本结构通过追加GPS等的位置传感器及中央演算装置(CPU),可以作为导航系统来利用。另外,也可以是追加液晶显示器等显像装置182的结构。此时,显示装置182由液晶显示装置等组成,显示由解码器181转换的图像信号。
根据上述的结构,光盘播放器180具备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即使是树脂物镜,也能有效地抑制物镜1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均匀化。其结果,该实施例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并能够降低成本,因此可用于广泛的用途。
(第6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具备上述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的信息处理装置的1个例子的光盘刻录机的实施例。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光盘刻录机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17所示的光盘刻录机615具备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和将图像信号转换成用于通过光盘装置607将图像信息记录到光盘的信息信号的记录信号处理电路613。记录信号处理电路613是处理光盘装置607记录的信息的信息处理部的1个例子。
另外,光盘刻录机615优选还具备将从光盘装置607所获得的信息信号转换成图像信号的再生信号处理电路614。再生信号处理电路的614是处理从光盘装置607再生的信息的信息处理部的1个例子。根据该结构,也可以再生已经记录的部分。并且,光盘刻录机615还可以具备显示信息的显像管或液晶显示装置等的输出装置610。
根据上述的结构,光盘刻录机615具备实施例3所涉及的光盘装置607,即使是树脂物镜,也能有效地抑制物镜1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均匀化。其结果,该实施例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并能降低成本,因此可用于广泛的用途。
从上述各实施例概括出的本发明如下。即,本发明所涉及的拾光装置包括:射出指定波长的光束的光源;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束聚光并照射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一个物镜;驱动所述物镜的物镜致动器;通过所述物镜接收被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反射的光束,并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保持所述光源、所述物镜致动器及所述光检测器的光学基座,其中,所述物镜致动器具备:保持所述物镜的透镜架;支撑所述透镜架,使所述透镜架可在与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垂直的方向的聚焦方向和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跟踪方向移动的支撑机构;固定于所述透镜架,向所述聚焦方向驱动所述透镜架的聚焦线圈;固定于所述透镜架,向所述跟踪方向驱动所述透镜架的跟踪线圈;保持所述支撑机构的一端的致动器基座;以及由所述致动器基座保持,被配置在与所述聚焦线圈及/或所述跟踪线圈相对置的位置,并对所述聚焦线圈及/或所述跟踪线圈赋予磁场的磁体,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物镜之间形成第1空隙和第2空隙,当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顺时针旋转,在以所述物镜的中心为原点、所述跟踪方向为y轴、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轨道的切线方向为x轴的xy平面,所述y轴以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中心一侧为正方向,所述x轴以所述y轴的正方向顺沿时针旋转90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并将通过所述x轴及所述y轴分割所述xy平面所得的4个区域按逆时针设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时,所述第1空隙至少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所述第2空隙至少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
在该拾光装置中,透镜架和物镜和之间形成的第1空隙,位于以物镜的中心为原点、以跟踪方向为y轴、以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轨道的切线方向为x轴的xy平面的第一象限,第2空隙位于第三象限。在此,从俯视来看,由于圆盘状记录介质顺时针旋转,因此基于此旋转在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表面附近产生旋涡状的气流,在物镜的周围,产生从第一象限朝向第三象限的气流。因此,该气流从设在第一象限的第1空隙向设在第三象限的第2空隙贯通穿过,从而能够使物镜的下侧的表面整体高效地散热。
其结果,即使在聚焦线圈和/或跟踪线圈产生的热量从透镜架和物镜的接合部流入,也能够除了让物镜的温度分布均匀之外还能抑制物镜的温度上升的量,即使是对多个种类的圆盘状记录介质,例如,BD和DVD(和/或CD)具有兼容功能的物镜,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并能够降低装置的成本,进而达到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
优选,所述第1空隙位于以将所述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30°的直线为中心的±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2空隙位于以将所述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210°的直线为中心的±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此时,基于圆盘状记录介质的旋转的气流以将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30°的直线为大致中心而流入,并从第一象限流向第三象限,因此该气流从以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30°的直线为中心而配置的第1空隙朝向以x轴的正方向部分逆时针旋转210°的直线为中心而配置的第2空隙顺利地穿过,可以有效地冷却物镜1,并且因为第1空隙和第2空隙的范围在±30°以上±60°以下,所以能够充分地冷却物镜,并且能够将物镜高精度地固定于透镜架。
优选,所述物镜被固定于所述透镜架的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所述第1固定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二象限内,所述第2固定部至少位于所述第四象限内。
此时,能够高效且充分地冷却物镜,并且将物镜高精度地固定于透镜架。
优选,所述透镜架具有防止所述物镜和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接触的第1透镜保护器和第2透镜保护器;所述第1透镜保护器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所述第2透镜保护器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
此时,尽管将第1固定部配置在第二象限,将第二个固定部配置在第四象限,也因为能够通过第1和第2透镜保护器取得可动体的惯性力矩的平衡,从而可以防止可动体的不必要的左右摇摆。
优选,所述跟踪线圈包括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的中心的第1跟踪线圈;和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另一侧面的中心的第2跟踪线圈。
此时,通过基于圆盘状记录介质的旋转的气流,能将第1和第2跟踪线圈产生的热有效地放出到外部。
优选,所述聚焦线圈包括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的部分的第1聚焦线圈;和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另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的部分的第2聚焦线圈。
此时,由于第1聚焦线圈和第1跟踪线圈的组、以及第2聚焦线圈和第2跟踪线圈的组分别彼此接近配置,因此在将发热源集中的状态下,通过将各组沿着气流的流动配置,可以直接冷却成为发热源的第1和第2聚焦线圈以及第1和第2跟踪线圈。而且,由于还可以冷却从透镜架的被集中的发热源到物镜为止的热传导路径,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流入物镜的热量。
优选,所述磁体包括第1磁体和第2磁体,所述第1磁体在所述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面,对所述第1跟踪线圈的与所述物镜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所述第1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赋予磁场;所述第2磁体在所述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面,对所述第2跟踪线圈的与所述物镜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所述第2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赋予磁场。
此时,由于第1聚焦线圈和第1跟踪线圈、以及第2聚焦线圈和第2跟踪线圈分别彼此接近配置,驱动源被集中,因此能够减小第1和第2磁体在y轴方向的尺寸,从而能够缩小第1和第2磁体的体积,降低拾光装置的成本。而且,由于第1和第2聚焦线圈相对于物镜被配置在下方,因此可以使成为发热源的第1和第2聚焦线圈远离物镜,从而抑制物镜的温度上升。
优选,所述聚焦线圈包括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的部分的第1聚焦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另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二象限内的部分的第2聚焦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所述另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的部分的第3聚焦线圈;和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所述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四象限内的部分的第4聚焦线圈。
此时,可以平衡地配置第1至第4聚焦线圈使物镜的中心成为重心,并且第1及第4聚焦线圈和第1跟踪线圈的组、以及第2及第3聚焦线圈和第2跟踪线圈的组分别彼此接近配置,因此在将发热源集中的状态下,通过将各组沿着气流的流动配置,可以直接冷却成为发热源的第1至第4聚焦线圈和第1以及第2跟踪线圈。而且,还可以冷却从透镜架的被集中的发热源到物镜为止的热传导路径,从而能有效地抑制流入物镜的热量。
优选,所述磁体包括第1磁体和第2磁体,所述第1磁体在所述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线,对所述第1跟踪线圈的与所述物镜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所述第1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以及所述第4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赋予磁场;所述第2磁体在所述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线,对所述第2跟踪线圈的与所述物镜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所述第2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以及所述第3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赋予磁场。
此时,由于第1至第4聚焦线圈相对于物镜被配置在下方,因此可以使成为发热源的第1至第4聚焦线圈远离物镜,从而抑制物镜的温度上升。而且,通过第1至第4聚焦线圈可以产生较大的驱动力,从而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聚焦伺服。
优选,所述物镜包含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的树脂透镜。
此时,作为物镜,即使采用对多个种类的圆盘状记录介质,例如BD和DVD(和/或CD)具有兼容功能的树脂透镜,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并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能降低装置的成本,进而达到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
优选,所述物镜是与至少包含大致405nm波长在内的多个波长相对应的多波长兼容物镜。
此时,作为物镜,即使采用对BD和其他的圆盘状记录介质具有兼容功能的多波长兼容物镜,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并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能降低装置的成本,进而达到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
优选,所述多波长兼容物镜是与除了大致405nm波长,还有大致660nm波长及大致780nm波长的3种波长相对应的3波长兼容物镜。
此时,作为物镜,即使采用对BD、DVD、CD具有兼容功能的多波长兼容物镜,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并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能降低装置的成本,进而达到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
优选,从所述光学基座的下面到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尺寸为11mm以下。
此时,即使是热容量小的透镜架,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向物镜的热量流入,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能够实现进行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的薄型的拾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信息装置包括:上述的拾光装置;使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旋转的马达;基于从所述拾光装置获得的信号控制所述马达及所述拾光装置的控制部。
在该光信息装置中,即使流入由聚焦线圈及跟踪线圈产生的热,也由于能够有效地抑制物镜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均匀化,因此即便物镜是树脂物镜,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能够实现进行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并能降低成本的光信息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光信息装置;处理向所述光信息装置记录的信息和/或从所述光信息装置再生的信息的信息处理部。
该信息处理装置具备上述的光信息装置,即使是树脂物镜,也由于能够有效地抑制物镜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均匀化,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聚光特性,实现稳定的高密度记录再生并能降低成本。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拾光装置、光信息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由于能够对对应波长为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光盘进行高密度且稳定的信息记录和/或信息再生,因此可以用于作为应用设备的大容量的计算机用存储装置、服务器、光盘播放器和光盘刻录机等。
Claims (15)
1.一种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射出指定波长的光束的光源;
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束聚光并照射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一个物镜;
驱动所述物镜的物镜致动器;
通过所述物镜接收被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反射的光束,并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
保持所述光源、所述物镜致动器及所述光检测器的光学基座,其中,
所述物镜致动器具备:
透镜架,保持所述物镜;
支撑机构,支撑所述透镜架,使所述透镜架可在与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垂直的方
向的聚焦方向和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跟踪方向移动;
聚焦线圈,固定于所述透镜架,向所述聚焦方向驱动所述透镜架;
跟踪线圈,固定于所述透镜架,向所述跟踪方向驱动所述透镜架;
致动器基座,保持所述支撑机构的一端;以及
磁体,由所述致动器基座保持,被配置在与所述聚焦线圈及/或所述跟踪线圈相对
置的位置,并对所述聚焦线圈及/或所述跟踪线圈赋予磁场;其中,
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物镜之间形成第1空隙和第2空隙;
当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顺时针旋转,在以所述物镜的中心为原点、所述跟踪方向为y轴、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轨道的切线方向为x轴的xy平面,所述y轴以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中心一侧为正方向,所述x轴以所述y轴的正方向沿顺时针旋转90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并将通过所述x轴及所述y轴分割所述xy平面所得的4个区域按逆时针设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时,所述第1空隙至少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所述第2空隙至少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空隙,位于以将所述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30°的直线为中心的±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所述第2空隙,位于以将所述x轴的正方向的部分逆时针旋转210°的直线为中心的±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被固定于所述透镜架的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
所述第1固定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二象限内,所述第2固定部至少位于所述第四象限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架,具有防止所述物镜和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接触的第1透镜保护器和第2透镜保护器;
所述第1透镜保护器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所述第2透镜保护器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跟踪线圈具备:
第1跟踪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的中心;和
第2跟踪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另一侧面的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线圈具备:
第1聚焦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的部分;和
第2聚焦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另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具备:
第1磁体,在所述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面,对所述第1跟踪线圈的与所述物镜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所述第1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赋予磁场;
第2磁体,在所述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面,对所述第2跟踪线圈的与所述物镜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所述第2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赋予磁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线圈具备:
第1聚焦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一象限内的部分;
第2聚焦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垂直于所述x轴的另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二象限内的部分;
第3聚焦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所述另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三象限内的部分;和
第4聚焦线圈,被固定在所述透镜架的所述其中之一侧面中位于所述第四象限内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具备:
第1磁体,在所述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线,对所述第1跟踪线圈的与所述物镜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所述第1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以及所述第4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赋予磁场;
第2磁体,在所述x轴上具有磁化分界线,对所述第2跟踪线圈的与所述物镜的光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赋予逆向的磁场,并且对所述第2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以及所述第3聚焦线圈的与所述y轴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接近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边赋予磁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包含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的树脂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为与至少包含大致405nm波长在内的多个波长相对应的多波长兼容物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波长兼容物镜,为与除了大致405nm波长,还有大致660nm波长及大致780nm波长的3种波长相对应的3波长兼容物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拾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光学基座的下面到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的尺寸为11mm以下。
14.一种光信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拾光装置;
使所述圆盘状记录介质旋转的马达;
基于从所述拾光装置获得的信号,控制所述马达及所述拾光装置的控制部。
15.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信息装置;
处理向所述光信息装置记录的信息和/或从所述光信息装置再生的信息的信息处理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16346 | 2011-09-30 | ||
JP2011216346 | 2011-09-30 | ||
PCT/JP2012/006046 WO2013046621A1 (ja) | 2011-09-30 | 2012-09-24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情報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40891A true CN103140891A (zh) | 2013-06-05 |
CN103140891B CN103140891B (zh) | 2016-04-20 |
Family
ID=47994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0259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40891B (zh) | 2011-09-30 | 2012-09-24 | 拾光装置、光信息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47883B2 (zh) |
JP (1) | JP6103291B2 (zh) |
CN (1) | CN103140891B (zh) |
WO (1) | WO201304662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28629B2 (en) * | 2016-03-23 | 2021-02-23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Vehicle-mounte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7883A (zh) * | 2000-11-22 | 2002-07-10 | 索尼公司 | 光拾取装置和盘驱动装置 |
CN1478273A (zh) * | 2001-08-29 | 2004-02-25 | ���ṫ˾ | 物镜单元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
CN1542785A (zh) * | 2003-02-21 | 2004-11-03 | ������������ʽ���� | 光学拾取透镜以及包括该透镜的光学拾取单元 |
JP2005259308A (ja) * | 2004-03-15 | 2005-09-22 | Ricoh Co Ltd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CN1811932A (zh) * | 2005-01-17 | 2006-08-02 | 索尼株式会社 | 物镜驱动装置、光学拾取器及光盘装置 |
CN1831969A (zh) * | 2004-12-21 | 2006-09-13 | Lg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拾波器致动器 |
WO2008075573A1 (ja) * | 2006-12-20 | 2008-06-26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光学素子、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
JP2008226326A (ja) * | 2007-03-12 | 2008-09-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US20090175152A1 (en) * | 2008-01-09 | 2009-07-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optical pickup |
CN101542615A (zh) * | 2006-11-29 | 2009-09-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物镜驱动装置 |
CN101872625A (zh) * | 2009-04-27 | 2010-10-27 | 索尼公司 | 光学拾取器及其制造方法和控制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77740A (ja) * | 1996-12-16 | 1998-06-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2004146034A (ja) | 2002-10-04 | 2004-05-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US7193937B2 (en) | 2002-10-04 | 2007-03-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bjective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
JP4539315B2 (ja) | 2004-12-08 | 2010-09-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US7535663B2 (en) * | 2004-12-21 | 2009-05-19 | Ionosep X L.L.C. | Optical pickup actuator |
US7885167B2 (en) * | 2005-11-29 | 2011-02-08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lens unit for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2009277318A (ja) * | 2008-05-16 | 2009-11-26 | Kenwood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2011150778A (ja) * | 2009-12-24 | 2011-08-04 | Panasonic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2011258254A (ja) * | 2010-06-07 | 2011-12-22 | Hoya Corp | レンズ及び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2012119017A (ja) * | 2010-11-30 | 2012-06-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2013131270A (ja) * | 2011-12-21 | 2013-07-04 |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2
- 2012-09-24 JP JP2012555623A patent/JP610329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9-24 WO PCT/JP2012/006046 patent/WO201304662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9-24 US US13/816,577 patent/US904788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9-24 CN CN201280002599.1A patent/CN10314089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7883A (zh) * | 2000-11-22 | 2002-07-10 | 索尼公司 | 光拾取装置和盘驱动装置 |
CN1478273A (zh) * | 2001-08-29 | 2004-02-25 | ���ṫ˾ | 物镜单元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
CN1542785A (zh) * | 2003-02-21 | 2004-11-03 | ������������ʽ���� | 光学拾取透镜以及包括该透镜的光学拾取单元 |
JP2005259308A (ja) * | 2004-03-15 | 2005-09-22 | Ricoh Co Ltd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CN1831969A (zh) * | 2004-12-21 | 2006-09-13 | Lg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拾波器致动器 |
CN1811932A (zh) * | 2005-01-17 | 2006-08-02 | 索尼株式会社 | 物镜驱动装置、光学拾取器及光盘装置 |
CN101542615A (zh) * | 2006-11-29 | 2009-09-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物镜驱动装置 |
WO2008075573A1 (ja) * | 2006-12-20 | 2008-06-26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光学素子、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
JP2008226326A (ja) * | 2007-03-12 | 2008-09-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US20090175152A1 (en) * | 2008-01-09 | 2009-07-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optical pickup |
CN101872625A (zh) * | 2009-04-27 | 2010-10-27 | 索尼公司 | 光学拾取器及其制造方法和控制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119169A1 (en) | 2014-05-01 |
JP6103291B2 (ja) | 2017-03-29 |
WO2013046621A1 (ja) | 2013-04-04 |
US9047883B2 (en) | 2015-06-02 |
CN103140891B (zh) | 2016-04-20 |
JPWO2013046621A1 (ja) | 2015-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00315936A1 (en) |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evice | |
KR20070007748A (ko) | 광학적 특성이 뛰어난 광 픽업 | |
US8614938B2 (en) | Objective lens unit,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apparatus | |
US8154980B2 (en) | Object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3140891B (zh) | 拾光装置、光信息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 |
JPWO2007040235A1 (ja) | 対物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US20080068939A1 (en) | Objective lens actuator,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 |
US20050281145A1 (en) |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 |
JP2002334475A (ja) | 光ヘッドの球面収差補正装置 | |
JP2008176887A (ja) | 対物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2005251245A (ja)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WO2007111034A1 (ja) | 光学手段駆動装置 | |
JP2008243251A (ja) | 光ヘッド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
JP2005353134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
JP2011141945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用光学素子 | |
JPWO2008075560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ボビン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2008226417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2006031787A (ja)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
JP2008152874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2007122824A (ja) | レンズ保持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利用 | |
JPWO2008111380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2010282696A (ja) | 対物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ピックアップ | |
JP2009087428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液晶ユニット、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 |
JP2008171538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H06309723A (ja) | 光磁気ヘッ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30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