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3204A - 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3204A
CN103133204A CN2012104829791A CN201210482979A CN103133204A CN 103133204 A CN103133204 A CN 103133204A CN 2012104829791 A CN2012104829791 A CN 2012104829791A CN 201210482979 A CN201210482979 A CN 201210482979A CN 103133204 A CN103133204 A CN 103133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auxiliary device
bearing
mounting structure
cylinder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829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3204B (zh
Inventor
山根一人
高桥诚幸
笠岛祐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70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358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70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628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70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358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33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3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3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3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4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preceding subgrou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Camshaft or pushrod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2001/0476Camshaft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在用于将辅助装置(4)安装在气缸盖(2)上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中,诸如燃料喷射泵的辅助装置设置有:附接到所述气缸盖的下部壳体(42);以及上部壳体(43),该上部壳体支承所述辅助装置并且附接到所述下部壳体从而共同地形成壳体室(48)。凸轮轴(37)的延伸部(51)延伸到所述壳体室中,并且装配有用于致动所述辅助装置的柱塞(86)的凸轮(61)。用于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延伸部的径向轴承(53,56)在比所述气缸盖的轴向端更向内定位的位置处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壳体上,使得所述气缸盖不需要形成有轴向延伸部,并且该气缸盖能够以非常稳定的方式支承所述辅助装置以及用于凸轮轴延伸部的轴承。

Description

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且具体地涉及用于安装由形成于气缸盖上的凸轮轴延伸部上的凸轮致动的辅助装置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柴油发动机的情况下,内燃机通常装配有诸如用于向燃料喷射器供应加压燃料的燃料喷射泵以及用于向公用轨道供应加压燃料的供应泵的辅助装置。例如请参见JP2003-184688A和JP11-324846A。
在JP11-324846A所公开的现有技术发明中,气缸盖3在其轴向端形成有轴向延伸部3b,并且燃料泵40被附接到与凸轮轴呈同轴关系的气缸盖延伸部的轴向端。凸轮轴11的自由端11f借助联轴器来接合燃料泵40的驱动输入端40f,所述联轴器示出为吸收可能在凸轮轴和燃料泵的驱动输入端之间存在的任何错位。
JP2003-184688A公开了类似的布置。在示出现有技术的JP2003-184688A的图6中,气缸盖设置有轴向延伸部,该轴向延伸部设置有一对轴承8和9,这对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排气凸轮轴3的延伸部4。凸轮轴延伸部4在该两个轴承之间的部分中设置有凸轮5,以致动附接到气缸盖延伸部的横向侧的燃料泵。在图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发明中,气缸盖延伸部仅设置有一个轴承,并且凸轮轴的延伸超出该轴承的部分形成有用于致动燃料泵的凸轮,该燃料泵也定位在气缸盖延伸部的横向侧。
燃料泵需要相当大的输入扭矩以用于致动该燃料泵,并且凸轮轴经受相当大的负载。此外,燃料泵具有相当大的重量,从而除了对施加到燃料泵的输入扭矩的反作用力外,气缸盖的支承燃料泵的部分还经受相当大的负载。因此,在现有发明中,气缸盖设置有一体轴向延伸部,其用于牢固地支承用于支承凸轮轴延伸部或者形成有用于致动燃料泵并且被联接到凸轮轴的轴的轴承。
然而,向气缸盖设置轴向延伸部不仅增加发动机的总尺寸,而且使得气缸盖的制造过程复杂化。当燃料泵和用于凸轮轴延伸部的轴承借助可能轴向延伸超出气缸盖的轴向端的单独构件而由气缸盖来支承时,在保持该单独构件被牢固地附接到气缸盖方面出现一些困难。如果在该单独构件与气缸盖之间的界面中形成间隙,那么用于凸轮轴延伸部的轴承可能经受不适当负载,这可能导致轴承或由轴承支承的延伸部的轴颈过早磨损。同样,这种加载会导致振动和噪音。
当燃料泵设置有用作由形成于凸轮轴或凸轮轴延伸部上的凸轮致动的驱动输入构件的柱塞时,形成于凸轮轴或凸轮轴延伸部上的凸轮需要在与柱塞接合的表面处被润滑。同样,柱塞需要相对于柱塞引导孔被润滑,该柱塞引导孔设置在燃料泵的壳体中。凸轮轴通常设置有轴向油路,但需要专门装置以将润滑油从凸轮轴的轴向通道输送到燃料泵。
JP2005-113731公开了这样的发明,其中凸轮轴的延伸部以悬臂的方式从气缸盖的轴向端延伸,并且设置有用于致动燃料泵的柱塞的凸轮。燃料泵的壳体直接附接到气缸盖的轴向端上。与凸轮轴延伸部相邻的轴承由从凸轮轴的轴向通道供应的润滑油润滑,并且从该轴承释放的润滑油喷洒到致动气缸盖的柱塞的凸轮的表面上。
然而,润滑油的仅从轴承中的开口喷洒的一部分能够达到用于致动燃料泵的凸轮的表面,并且润滑效率可能不太高。具体地,润滑油被引导到凸轮的侧表面,并且凸轮的需要润滑的周缘表面可能接收不到任何显著量的润滑油。同样,不存在用于使得柱塞相对于柱塞引导孔润滑的装置。
在发动机的气缸盖中,通常一体地形成窜气通道,从而避免对外部布管的需要。然而,当燃料泵被结合到气缸盖中时,在形成不与燃料泵的存在干涉的内部窜气通道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这些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安装由形成于气缸盖的凸轮轴延伸部上的凸轮致动的辅助装置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该辅助装置安装结构不需要气缸盖形成有轴向延伸部,并且能够以非常稳定的方式支承辅助装置以及用于凸轮轴延伸部的轴承。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安装由形成于气缸盖的凸轮轴延伸部上的凸轮致动的辅助装置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该辅助装置安装结构设置有用于润滑由凸轮致动的驱动输入构件(例如,辅助装置的柱塞)的有利布置。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安装由形成于气缸盖的凸轮轴延伸部上的凸轮致动的辅助装置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在该辅助装置安装结构中,内部窜气通道形成在气缸盖和辅助装置的壳体内,并且该辅助装置安装结构不需要用于引导窜气通道的外部布管。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来实现这些目的,该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包括:气缸盖,所述气缸盖与盖罩协作来限定阀室;凸轮轴,所述凸轮轴由所述气缸盖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阀室内,并且在其轴向端具有同轴并一体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形成有径向凸轮;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附接到所述气缸盖,并且限定用于接收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延伸部的壳体室的一部分;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附接到所述第一壳体并且限定所述壳体室的其余部分;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由所述第二壳体支承并且设置有柱塞,所述柱塞构造成由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径向凸轮来致动;以及至少一个径向轴承,所述径向轴承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位于比所述气缸盖的轴向端更向内的位置处,从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延伸部。
凸轮轴延伸部经受作为柱塞的致动的反作用力的径向力,但是避免该反作用力沿推动第一壳体远离气缸盖的方向作用在第一壳体上。因此,第一壳体和气缸盖之间的附接被保持在稳定状态,并且能够有利地避免在第一壳体和气缸盖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该布置,凸轮轴延伸部能够包括以悬臂的方式轴向延伸超出气缸盖的轴向端的部分,而不引起将任何不适当的力沿推动第一壳体远离气缸盖的方向施加到下部壳体上。由此,气缸盖不需要设置有轴向延伸部,设置轴向延伸部会使得气缸盖的制造复杂化并且造成气缸盖的可能与其他零部件干涉的不想要的突出。
当在第一壳体上一体地形成有两个径向轴承,从而以可旋转地支承凸轮轴延伸部时,由柱塞的致动引起的凸轮轴延伸部上的负载能够被更有利地支承,并且借助凸轮轴的弯曲变形而防止与凸轮轴上的阀凸轮的操作干涉。在该情况下,即时两个径向轴承都定位得比气缸盖的轴向端更向内也能够获得前述优势。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所述延伸部的定位在两个所述径向轴承之间的部分设置有止推板,所述止推板设置有止推轴承表面,所述止推轴承表面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部分中的相对的止推轴承表面协作。由此,所述两个轴承之间的空间(否则该空间可能被浪费)能够以有利的方式被使用,并且这有助于第一壳体的紧凑设计。优选地,第一壳体的所述相对的止推轴承表面形成于在所述第一壳体中形成的止推板接收沟槽中。由此,止推板能够由下部壳体中所利用的油有利地润滑。
优选地,所述止推板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部,并且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凸起部的传感器。由此,止推板还能够用作检测凸轮轴的旋转角度的脉冲器板,并且部件的数量能够减少。具体地,止推板通常具有高刚度,并且这有助于凸轮轴的旋转角度的精确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油槽,所述油槽引导从所述两个径向轴承中的至少一个释放的润滑油,使得在第一壳体中收集的油能够用于下部壳体中以及下部壳体附近的其他部件的润滑。
根据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凸轮轴包括排气凸轮轴,并且进气凸轮轴由所述气缸盖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阀室内并且与所述排气凸轮轴平行;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还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进气凸轮轴的轴向端。
由此,第一壳体能够大致在其整个宽度上被附接到气缸盖,并且这允许第一壳体以特别紧固的方式附接到气缸盖。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第一壳体设置有支承摇臂轴的端部的延伸部,所述摇臂轴与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中的至少一个相关联。由此,气缸盖不需要设置有用于支承摇臂轴的端部的特征,并且在气缸盖中形成额外空间,该额外空间能够用于容纳第一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所述凸轮轴形成有用于引导润滑油的轴向通道以及用于将润滑油从所述轴向通道供应到一轴颈的外周面的径向通道,在所述轴颈处所述延伸部由所述至少一个径向轴承支承,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将支承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延伸部的所述轴颈的径向轴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二壳体交界的交界表面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在其一端在所述交界表面处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并且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柱塞支承孔连通,所述柱塞支承孔用于以可滑动的方式接收所述辅助装置的所述柱塞。
由此,从凸轮轴的轴向通道供应的油能够有利地用于润滑径向凸轮和柱塞之间的凸轮接合以及柱塞在柱塞引导孔中的滑动运动,所述柱塞引导孔能够形成于第二壳体中。如果柱塞的外端定位在其基端的下方,则已经润滑了柱塞引导孔中的柱塞的油能够再次用于润滑径向凸轮与柱塞之间的凸轮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径向轴承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地形成的轴承下半部以及附接到所述轴承下半部的轴承盖,并且其中,所述轴承下半部设置有横向延伸部,所述横向延伸部限定与所述第二壳体交界的界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油路部分地形成在所述横向延伸部中,并且在所述横向延伸部的所述界面处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由此,能够最小化第一油路的长度,且因此能够最小化第一油路中的油的压力损失。第一油路能够包括在轴承下半部与相应的所述轴承盖之间的界面中延伸的部分,从而能够简化油路的形成。
如果第一壳体的底壁设置有用于使得第一油路中的油返回到阀室或油盘的排油孔,那么收集在第一壳体中的油能够有效地用于润滑发动机的其他部件。优选地,所述气缸盖包括上部周缘壁,并且所述第一壳体附接到所述上部周缘壁的上表面,并且所述排油孔与所述阀室连通。由此,下部壳体能够在其具有相对高的刚度的部分处被附接到气缸盖,并且从下部壳体排出的油能够借助与油从阀室返回至油盘的路径相同的路径返回到油盘。
根据本发明的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柱塞包括将所述柱塞支承孔的内部与所述柱塞的外端连通的油路。由此,已经润滑了柱塞支承孔中的柱塞的油能够再次用于润滑柱塞的凸轮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所述辅助装置安装结构还包括通气箱,所述通气箱与所述盖罩的外表面协作来限定通气室,所述通气室与所述壳体室直接连通,所述壳体室继而与所述阀室连通。
由此,窜气能够经由壳体室从阀室前进到通气室,并且存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不防止阀室中的窜气前进到通气室中,而不需要任何复杂的通道系统或者不需要面对任何显著流动阻力。如果所述气缸盖形成有以下窜气通道,那么该窜气通道系统能够是特别简化的,所述窜气通道借助其在与所述第二壳体交界的界面处的部分使得所述通气室与所述壳体室连通。
附图说明
现将参考附图在下文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内燃机的上部结构以及在气缸盖的轴向端处附接到气缸盖的上端的燃料喷射泵的立体图;
图2是包括燃料喷射泵的内燃机的上部结构的端视图;
图3是包括燃料喷射泵的内燃机的上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气缸盖和下部壳体的上端的平面图;
图5是气缸盖的上端和下部壳体的上端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气缸盖的上端和下部壳体的上端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下部壳体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气缸盖、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侧视图;
图9是沿着图4的线IX-IX截取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1的线X-X截取的剖面图;
图11是沿着图2的线XI-XI截取的剖面图;
图12是沿着图1的线XII-XII截取的剖面图;以及
图13是沿着图6的线XIII-XIII截取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在下文参考附图根据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具有直接燃料喷射的直列式四缸四阀DOHC汽油发动机。发动机横向设置在附图中未示出的车辆上,并且发动机的气缸大致竖直地设置,或者还能够向后或向前略微倾斜。后述公开内容中提及的取向基于发动机的该定位,但是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任何其他取向的发动机。
发动机1包括:气缸盖2,该气缸盖附接到气缸体(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上表面;盖罩3,该盖罩附接到气缸盖2的上表面;以及燃料喷射泵4,该燃料喷射泵连接到盖罩3的轴向端以及气缸盖2的上表面,使得燃料喷射泵4稍微延伸超出气缸盖2的相应轴向端。如本文所使用的燃料喷射泵4是指包括泵主体、泵主体的壳体、以及相关联的零部件的燃料喷射泵组件。
如图1至图4所示,气缸盖2在平面图中被赋予矩形形状,沿轴向方向略微伸长,并且在其下表面中形成有凹部,这些凹部与气缸体协作来限定燃烧室(在附图中未示出)。气缸盖2还形成有排气端口(在附图中未示出)以及进气端口6,这些排气端口和进气端口在气缸盖2的任一侧上横向延伸并且与相应燃烧室连通。随着这些排气端口远离燃烧室延伸,排气端口并入到形成于气缸盖2的下部中的排气收集室8中。如图1所示,排气收集室8在气缸盖2的下部中在气缸盖的一侧(前侧)居中地开通。气缸盖2的上端设置有前周缘壁11、后周缘壁12、左周缘壁13、右周缘壁14以及底壁15,从而与盖罩3以及燃料喷射泵4协作来限定阀室16,如将在下文描述的。前周缘壁11、后周缘壁12、左周缘壁13、右周缘壁14的上端限定矩形环状的附接表面17,该附接表面用于附接盖罩3和燃料喷射泵4,如将在下文描述的。
如图4所示,气缸盖2的底壁15形成有:喷射器孔21,这些喷射器孔用于接收在附图中未示出的燃料喷射器;插塞孔32,这些插塞孔用于接收在附图中未示出的火花塞;以及阀孔23,这些阀孔限定用于附图中未示出的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座和阀杆引导孔。这些孔与相应燃烧室连通。
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轴承座25沿着气缸盖2的底壁15的一侧(相对于车身的后侧)一体地形成在该底壁15上,每个轴承座均设置有用于接收进气摇臂轴26的孔。摇臂轴26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进气摇臂27,这些进气摇臂作用在相应进气阀上。每个轴承座25在其上表面上均限定半筒形凹部,也限定半筒形凹部的相应轴承盖28附接到轴承座25的上表面,从而共同地形成用于进气凸轮轴30的轴承29。
类似地,多个轴承座32沿着气缸盖2的底壁15的另一侧(相对于车身的前侧)一体地形成在该底壁15上,每个轴承座均设置有用于接收排气摇臂轴33的孔。摇臂轴3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排气摇臂34,这些排气摇臂作用在相应排气阀上。每个轴承座32均在其上表面上限定半筒形凹部,并且也限定半筒形凹部的相应轴承盖35附接到轴承座32的上表面,从而共同地形成用于排气凸轮轴37的轴承36。
进气凸轮轴30、排气凸轮轴37、进气摇臂轴26和排气摇臂轴33沿着气缸盖2的长度延伸(横向于车身)。进气凸轮轴30形成有用于致动进气摇臂27的进气凸轮38,排气凸轮轴37类似地形成有用于致动排气摇臂34的排气凸轮39。进气凸轮轴30和排气凸轮轴37继而由正时带(或链)致动,所述正时带围绕固定到两个凸轮轴37和曲轴的对应轴向端的链轮(在附图中未示出)穿过。
如图3所示,燃料喷射泵4包括泵主体40以及壳体41,所述壳体相对于气缸盖2支承泵主体40,并且所述壳体41包括下部壳体(第一壳体)42和上部壳体(第二壳体)43,该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在水平界面(平行于附接表面17)处彼此结合。如图3和图8所示,下部壳体42设置有:配合表面,所述配合表面附接到左周缘壁13、前周缘壁11和右周缘壁14的附接表面17;以及多个凸块44,这些凸块从底壁15的左端部突出,并且下部壳体42向左延伸超出左周缘壁13(由此形成气缸盖或发动机缸体的悬置部)。上部壳体43覆盖下部壳体42的上端并且附接到该下部壳体。气缸盖2、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借助螺栓彼此结合,所述螺栓包括穿过上部壳体43和下部壳体42并且螺纹连接到气缸盖2中的螺栓、以及穿过上部壳体43并且螺纹连接到下部壳体42中的螺栓。
下部壳体42在其上表面上设置有下部壳体凹部46。上部壳体43在其下表面设置有上部壳体凹部47。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共同地形成壳体室48,该壳体室在其中接收排气凸轮轴37的末端(或延伸部)。见图12。壳体室48在其任一轴向侧都开通,并且壳体室的左侧(或向外侧)由插塞49封闭,所述插塞装配到由上部壳体43和下部壳体42共同地限定的开口中,而所述壳体室的右侧(或向内侧)与阀室16的内部连通。
如图3所示,排气凸轮轴37在其左端上一体并且同轴地形成有延伸部51,并且该延伸部51主要被接收在壳体室48中。具体地,延伸部51向外(或向左)(至少部分地)延伸超出左周缘壁13。
如图3和图9所示,下部壳体42的下部壳体凹部46在其右端(向内端)部处一体地形成有第一轴承下半部53,用作第一轴承上半部的第一轴承盖54通过利用螺栓而附接到第一轴承下半部53,从而便限定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延伸部51的第一轴颈55或排气凸轮轴37的左端部。
此外,下部壳体42的下部壳体凹部46在其沿着排气凸轮轴37在第一轴承下半部53的左侧的部分处形成有第二轴承下半部56,并且该第二轴承下半部位于左周缘壁13的略微向右处,用作第二轴承上半部的第二轴承盖57通过利用螺栓而附接到第二轴承下半部56,从而限定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延伸部51的第二轴颈58或排气凸轮轴37的左端部。第二轴承以及第一轴承被定位在气缸盖2的上方。
延伸部51的在第二轴颈58左侧的部分向左(或向外)以悬臂的方式延伸超出第二轴承,并且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致动燃料喷射泵4的泵驱动凸轮(辅助装置驱动凸轮)61。如图9所示,泵驱动凸轮61定位在左周缘壁13的左方。泵驱动凸轮61能够在壳体室48内旋转,而不与上部壳体43和下部壳体42的壁面干涉。
延伸部51的位于第一轴颈55和第二轴颈58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从其径向延伸的盘形止推板62。止推板62的外周面形成有单个齿(凸起部)或多个齿,优选地为多个齿63。下部壳体42的位于第一轴承下半部53和第二轴承下半部56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止推板接收沟槽64,该止推板接收沟槽64能够是月牙形状的,从而以一定间隙围绕止推板62的下缘。止推板62的轴向端面(左表面和右表面)与止推板接收沟槽64的相应侧表面协作而用作排气凸轮轴37的止推轴承表面。
如图9所示,下部壳体42一体地设置有下部延伸部66,所述下部延伸部的大致位于第一轴承下半部53下方的部分而向下延伸到阀室16中。下部延伸部66的下端位于左周缘壁13的附接表面17的下方,并且稍微不到底壁15就终止。下部延伸部66形成有朝向右方的筒形凹部67,所述筒形凹部用于接收处于快速旋转方式的排气摇臂轴33的相应末端。
如图5和图6所示,下部壳体42的下部壳体凹部46在其对应于进气凸轮轴30的右端(向内端)部处一体地形成有第三轴承下半部68,并且用作第三轴承上半部的第三轴承盖69通过利用螺栓而附接到第三轴承下半部68,从而限定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进气凸轮轴30的第三轴承。此外,下部壳体42在其大致位于第三轴承下半部68的下方的部分处一体地设置有向下延伸到阀室16中的下部延伸部71。下部延伸部71的下端定位在左周缘壁13的附接表面17的下方,并且稍微不到底壁15就终止。下部延伸部71形成有朝向右方的筒形凹部72,该筒形凹部用于接收处于快速旋转模式的进气摇臂轴26的相应末端。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下部壳体凹部46的底表面74上,凸台部75从第二轴承下半部56侧向左并向后倾斜地延伸到泵驱动凸轮61的横向侧。凸台部75的上表面与第二轴承下半部56和第二轴承盖57之间的界面(并且与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之间的界面)齐平,并且凸台部75的末端76构造成附接到上部壳体43的相对附接表面。凸台部75的基端77由从第二轴承盖57延伸的第二轴承盖延伸部78覆盖。
如图1和图3所示,上部壳体43的与止推板62对应的部分形成有通孔或传感器孔81,用于固定地接收用于检测围绕止推板62形成的齿63的旋转传感器(在附图中未示出),以检测排气凸轮轴37的角度位置和旋转速度。因此,设置有齿63的止推板62还用作脉冲器板,用于获得与排气凸轮轴37的旋转对应的脉冲信号。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部壳体43形成有具有圆形截面的通孔或柱塞支承孔82。柱塞支承孔82的轴线相对于排气凸轮轴37的延伸部51的轴向中心沿径向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水平平面略微倾斜。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柱塞支承孔82的轴线沿前后方向(或围绕延伸部51的轴线)以45度倾斜。通过使得喷射器泵4如此倾斜,能够最小化发动机1的总高度。柱塞支承孔82的外(上)端被给予较大的内径,并且与柱塞支承孔82的其余部分同轴。
如图11和图12所示,泵主体40包括就其本身而言已知的柱塞泵,并且包括形成有燃料通道的泵外壳85以及构造成轴向往复地进出泵外壳85的柱塞86。泵主体40在柱塞86被拉出泵外壳85时将燃料引到泵外壳85的燃料通道中,并且在柱塞86被推入泵外壳85中时在压力下将燃料驱出该泵外壳85。
柱塞86的外端装配有辊子保持件88,辊子保持件8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辊子87。辊子保持件88包括:盘形基板89,该盘形基板接合柱塞86的外端;一对支承腿90,这一对支承腿从基板89的两侧向外突出;以及筒形裙部91,该筒形裙部从基板89的周缘部向内延伸。支承轴92在支承腿90之间延伸,并且辊子87由支承轴9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基板89贯穿其厚度形成有多个油孔84,并且压缩螺旋弹簧93被夹设在基板89和泵外壳85之间,以将柱塞86推出泵外壳85。
泵外壳85附接到上部壳体43,其中柱塞86借助辊子保持件88被接收在柱塞支承孔82内,并且泵外壳85的一部分装配在柱塞支承孔82的毗邻扩口端中。借助辊子保持件88接收柱塞86的柱塞支承孔82沿倾斜方向(通过绕延伸部51的轴向中心线形成角度)延伸,并且辊子87定位在柱塞86的最下端处。辊子保持件88的裙部91沿着柱塞支承孔82的内周面滑动,并且辊子保持件88的一部分以及辊子87定位在壳体室48中,使得辊子87接合泵驱动凸轮61。柱塞支承孔82形成有轴向延伸的引导沟槽,并且裙部91的外周面形成有引导凸起部,所述引导凸起部被接收在所述引导沟槽中,使得当引导凸起部沿着所述引导沟槽滑动时,辊子保持件88的角度位置相对于柱塞支承孔82保持固定。当排气凸轮轴37旋转时,泵驱动凸轮61使得柱塞86往复地进出泵外壳85,从而泵主体40在压力下驱出燃料。因此,当排气凸轮轴47旋转时燃料喷射泵4被致动。
如图1所示,盖罩3从阀室16的右端延伸到左端,并且盖罩3的左缘94与上部壳体43的上表面略微重叠,使得阀室16的左端与限定在位于盖罩3的左侧的壳体41中的壳体室48连通,而阀室16的其余部分由盖罩3从上方封闭。更具体地,盖罩3的左边缘94和上部壳体43的上表面的右边缘之间的界面由夹设在它们之间的液体密封件来密封。
如图10所示,气缸盖2的左端部形成有窜气通道95,所述窜气通道与形成于曲轴箱中的窜气通道(在附图中未示出)连通。气缸体的窜气通道在一端(其下端)处与形成于曲轴箱的下部中的曲轴箱室(在附图中未示出)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其上端)处在其上表面或与气缸盖2的界面处开通。气缸盖2的窜气通道95在左周缘壁13内竖直地延伸,并且在其下端与气缸体的窜气通道的上端连通而在其上端在其上表面或附接表面17处开通。
下部壳体42形成有竖直延伸的下部窜气通道96,所述下部窜气通道在其下端(在界面17处)处与气缸盖2的窜气通道95连通并且在其上表面(或与上部壳体43的界面)处开通。如图3至图6所示,下部窜气通道96定位在泵驱动凸轮61的右侧,并且按照横向位置关系位于第一轴承下半部53和第二轴承下半部56之间。下部窜气通道96按照前后位置关系还定位在排气凸轮轴37和进气凸轮轴30之间。具体地,下部窜气通道96在平面图中以非重叠的关系定位在止推板62的后面。
如图10所示,上部壳体43设置有在其中竖直延伸的上部窜气通道97,该上部窜气通道97在其下端(在与下部壳体42的界面处)与下部窜气通道96的上端连通,并且在其上端开通到阀室16的与由盖罩3的左缘94覆盖的部分相邻的部分中。
参考图10,沿横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敞开底端的通气箱98被附接到盖罩3的前端,并且与盖罩3的相对上表面协作来限定通气室(分离器室)99。多个隔板(在附图中未示出)从通气箱98的内表面延伸,目的在于将油雾与穿过通气室99的窜气分离,如将在下文描述的。窜气通道101形成于盖罩3的左端壁94中,并且在其一端(在与上部壳体43的界面处)与上部窜气通道97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借助盖罩3的由通气箱98覆盖的部分中的开口与通气室99连通。因此,来自曲轴箱室的窜气依次通过曲轴箱的窜气通道、气缸盖2的窜气通道95、下部壳体42的窜气通道96、上部壳体43的窜气通道97以及盖罩3的窜气通道101,并且最终被引入通气室99中。已经在通气室99中与油雾分离的窜气借助PCV阀(在附图中未示出)前进至进气系统的与进气端口6连通的部分。
现将在下文描述用于油喷射泵4的润滑布置。如图9所示,排气凸轮轴37及其延伸部51一体地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排气凸轮轴油路111。轴向排气凸轮轴油路111的左端由位于延伸部51的末端处的插塞112封闭。第一轴颈55形成有第一连通通道113,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从排气凸轮轴油路111延伸至环形第一轴颈油槽114,所述第一轴颈油槽沿着第一轴颈55的外周面延伸。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轴承下半部53的轴承表面形成有环形油槽115,而与第一轴颈55的油槽114相对。
如图9所示,第二轴颈58形成有第二连通通道117,所述第二连通通道从排气凸轮轴油路111延伸到环形第二轴颈油槽118,所述第二轴颈油槽沿着第二轴颈58的外周面延伸。如图7和图9所示,第二轴承下半部56的轴承表面形成有环形油槽119,而与第二轴颈58的油槽118相对。
如图7和图9所示,止推板接收沟槽64的与止推板62相对的壁面均形成有竖直(或径向)延伸的油槽121,并且两个油槽121在止推板接收沟槽64的底端处彼此连通。
如图6所示,在第二轴承下半部56与第二轴承盖57之间的界面中形成有油槽123,该油槽在其一端处与第二轴承下半部的油槽119连通并且在其另一端处与凸台部75的基端77连通。如图13所示,在包括第二帽延伸部78的第二轴承盖57与包括凸台部75的基端77的第二轴承下半部56之间的界面处形成有油槽124,该油槽以与油槽123相对并且沿着油槽123的方式延伸。油槽123在其一端处与在凸台部75的基端77处的油槽125连通,并且从凸台部75的末端76的顶表面开通。如图13所示,凸台部75中的油路125包括:第一直线部,该第一直线部从基端77向下延伸至凸台部75的末端76的下部;以及第二直线部,该第二直线部从凸台部75的末端76的下部向上延伸至凸台部75的末端76的顶表面。通过由此在凸台部75中形成包括两个直线部的V形构造的油路125,有利于油路125在凸台部75中的形成。
上部壳体油路127的与凸台部75连通的一端在上部壳体43与凸台部75的末端76之间的界面处开通,并且上部壳体油路127的另一端开通到柱塞支承孔82中,如图13最佳地所示。
在用于燃料喷射泵4的该润滑布置中,润滑油借助在气缸体和气缸盖2中形成的油路而从就其本身而言已知的油泵(在附图中未示出)被供应到排气凸轮轴37的排气凸轮轴油路111。于是,被供应到排气凸轮轴油路111的润滑油然后经由第一连通油路113、第一轴颈油槽114以及第一轴承下半部油槽115前进到第一轴颈55的外周面。被供应到排气凸轮轴油路111的润滑油也经由第二连通通道117、第二轴颈油槽118和第二轴承下半部油槽119前进到第二轴颈58的外周面。在润滑了第一轴颈55和第二轴颈58之后,润滑油从第一轴承下半部53和第二轴承下半部56被释放,并接着经由油槽121流入到止推板接收沟槽64中。
已经被供应到第二轴承下半部油槽119的润滑油也经由凸台部油槽123、帽侧油槽124、凸台部油路125和上部壳体油路127被供应到柱塞支承孔82。被供应到柱塞支承孔82的润滑油被供应到辊子保持件88的裙部91的外周面,并接着经由裙部91的外周面与柱塞支承孔8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被转移到辊子保持件88的自由端和基端。已经达到辊子保持件88的自由端的润滑油沿着支承腿90和支承轴92的表面流动,并且在重力作用以及柱塞86的往复运动下达到辊子87的表面,从而泵驱动凸轮61的凸轮表面被良好地润滑。已经达到辊子保持件88的基端的润滑油在裙部91的上缘周围穿过,并且经由油孔84向下掉落到辊子87上。由此,燃料喷射泵4的柱塞86和泵驱动凸轮61被经由形成在排气凸轮轴37、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中的油路供应的润滑油润滑。
已经被供应到辊子87和泵驱动凸轮61的润滑油掉落到下部壳体凹部46的底表面74上,并且被收集在其下部。排油孔130形成于下部壳体42的底表面74的最下部中,并且与阀室16的定位在下部壳体42下方的部分连通,从而被收集在下部壳体凹部46的底表面中的润滑油经由排油孔130被驱出到阀室16。气缸盖2和气缸体形成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用于使得油从阀室16返回到设置在气缸体下方的油盘。另选地,排油孔130能够与气缸盖2的回油通道直接连通,而不是与阀室16连通。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泵4的下部壳体42附接到气缸盖2的左周缘壁13、前周缘壁11和后周缘壁12的面向上的附接表面17,并且在平面图中与气缸盖2(或阀室16)重叠,而下部壳体的其余部分延伸超过气缸盖2(和气缸体)的左端。燃料喷射泵4经受到来自排气凸轮轴37的泵驱动凸轮61的径向负载。通过如此在气缸盖2上放置燃料喷射泵4(或其经受径向负载的部分),径向负载能够经由下部壳体42由气缸盖2有利地支承。具体地,燃料喷射泵4和气缸盖2有利地彼此附接,从而能够可靠地避免在下部壳体42和气缸盖2之间形成间隙。
由于支承排气凸轮轴37的第一轴承下半部53和第二轴承下半部56与下部壳体42一体地形成(从而在平面图中位于气缸盖2上),因此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一方面经由柱塞86和泵主体40而经受泵驱动凸轮61的加载,并且另一方面使该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经由泵驱动凸轮61、排气凸轮轴37、第一轴承下半部53和第二轴承下半部56而支承柱塞86的反作用力。由于反作用力沿将下部壳体42推到气缸盖2的附接表面17上的方向指向,因此下部壳体42被愈加可靠地附接到气缸盖2上,从而能够可靠地避免在下部壳体42和气缸盖2之间形成间隙。
由于下部壳体42与支承进气凸轮轴30的端部的第三轴承下半部68、支承进气摇臂轴26的端部的进气摇臂轴支承部72、以及支承排气摇臂轴33的端部的排气摇臂轴支承部67一体地形成,因此即使下部壳体42延伸到阀室16的上方或气缸盖2的上方,也能够避免气缸盖2的尺寸增加。换句话说,由于下部壳体42大致定位在阀室16内部,因此能够免除用于容纳下部壳体42的任何额外空间的需要。
此外,由于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竖直地夹设在气缸盖2和盖罩3之间,并且下部窜气通道96和上部窜气通道97竖直地穿过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因此发动机1能够以高度紧凑的方式构造成。具体地,由于下部窜气通道96和上部窜气通道97设置在沿前后方向限定于进气凸轮轴30(或进气摇臂轴26)与排气凸轮轴37(或排气摇臂轴33)之间并且沿横向方向限定于第一轴承下半部53和第二轴承下半部56之间的死区空间中,因此,发动机1能够以高度紧凑的方式构造成。同样,由于下部窜气通道96和上部窜气通道97定位在下部壳体42和上部壳体43的大致中心并且抵靠(结合)到气缸盖2上,因此能够以稳定的方式保持下部壳体42至气缸盖2的附接。
虽然已通过其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阐述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例如,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附接到气缸盖2的辅助装置包括燃料喷射泵,但是该辅助装置还能够包括其他发动机辅助装置,例如水泵和空气压缩机。
作为本申请的巴黎公约优先权的原始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以及在本申请中提及的现有技术引用的内容都以引用的方式结合到本申请中。

Claims (19)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所述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包括:
气缸盖,所述气缸盖与盖罩协作来限定阀室;
凸轮轴,所述凸轮轴由所述气缸盖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阀室内,并且在其轴向端具有同轴且一体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形成有径向凸轮;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附接到所述气缸盖,并且限定用于接收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延伸部的壳体室的一部分;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附接到所述第一壳体并且限定所述壳体室的其余部分;
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由所述第二壳体支承并且设置有柱塞,所述柱塞构造成由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径向凸轮来致动;以及
至少一个径向轴承,所述径向轴承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位于比所述气缸盖的轴向端更向内的位置处,从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以悬臂的方式轴向延伸超出所述气缸盖的所述轴向端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一体地形成有两个径向轴承,从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这两个径向轴承都定位得比所述气缸盖的所述轴向端更向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延伸部的定位在两个所述径向轴承之间的部分设置有止推板,所述止推板设置有止推轴承表面,所述止推轴承表面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部分中的相对的止推轴承表面协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相对的止推轴承表面形成于在所述第一壳体中形成的止推板接收沟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止推板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部,并且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凸起部的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油槽,所述油槽引导从两个所述径向轴承中的至少一个释放的润滑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凸轮轴包括排气凸轮轴,并且进气凸轮轴由所述气缸盖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阀室内并且与所述排气凸轮轴平行;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还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进气凸轮轴的轴向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支承摇臂轴的端部的延伸部,所述摇臂轴与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中的至少一个相关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凸轮轴形成有用于引导润滑油的轴向通道以及用于将润滑油从所述轴向通道供应到一轴颈的外周面的径向通道,在所述轴颈处所述延伸部由所述至少一个径向轴承支承,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将支承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延伸部的所述轴颈的所述径向轴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二壳体交界的交界表面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在其一端在所述交界表面处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柱塞支承孔连通,所述柱塞支承孔用于以可滑动的方式接收所述辅助装置的所述柱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柱塞的外端定位在其基端的下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径向轴承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地形成的轴承下半部以及附接到所述轴承下半部的轴承盖;并且其中,所述轴承下半部设置有横向延伸部,所述横向延伸部限定与所述第二壳体交界的界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油路部分地形成在所述横向延伸部中并且在所述横向延伸部的所述界面处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油路包括在所述轴承下半部与相应的所述轴承盖之间的界面中延伸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底壁设置有排油孔,所述排油孔用于使得所述第一壳体中的油返回到所述阀室或返回到油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气缸盖包括上部周缘壁,并且所述第一壳体附接到所述上部周缘壁的上表面,并且所述排油孔与所述阀室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柱塞包括将所述柱塞支承孔的内部与所述柱塞的外端连通的油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该辅助装置安装结构还包括通气箱,所述通气箱与所述盖罩的外表面协作来限定通气室,所述通气室与所述壳体室直接连通,所述壳体室继而与所述阀室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盖罩形成有窜气通道,所述窜气通道借助其在与所述第二壳体交界的界面处的部分将所述通气室与所述壳体室连通。
CN201210482979.1A 2011-11-25 2012-11-23 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 Active CN103133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7051 2011-11-25
JP2011257051A JP5335879B2 (ja) 2011-11-25 2011-11-25 補機の潤滑油路構造
JP2011257054A JP5462854B2 (ja) 2011-11-25 2011-11-25 内燃機関の補機取付構造
JP2011257058A JP5335880B2 (ja) 2011-11-25 2011-11-25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通路構造
JP2011-257058 2011-11-25
JP2011-257054 2011-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3204A true CN103133204A (zh) 2013-06-05
CN103133204B CN103133204B (zh) 2015-04-29

Family

ID=48465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82979.1A Active CN103133204B (zh) 2011-11-25 2012-11-23 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869776B2 (zh)
CN (1) CN10313320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0822A (zh) * 2014-03-13 2014-06-11 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 曲轴箱及发动机
CN104696034A (zh) * 2013-12-05 2015-06-1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
CN105143657A (zh) * 2014-03-31 2015-12-09 铃木株式会社 燃料泵的安装结构
CN105927434A (zh) * 2015-02-27 2016-09-07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07035589A (zh) * 2015-11-20 2017-08-1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隔振器的燃料单元泵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001674B4 (de) 2014-02-07 2019-05-29 Audi Ag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sowie entsprechende Brennkraftmaschine
CN105339642B (zh) 2014-04-04 2017-12-26 铃木株式会社 柴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JP6350339B2 (ja) * 2015-02-27 2018-07-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USD816120S1 (en) * 2015-08-31 2018-04-24 Brent W. Huckey Pair of water pump adaptor plates
USD775235S1 (en) * 2015-08-31 2016-12-27 Brent W. Huckey Water pump mounting plate
DE102016201414B4 (de) * 2016-01-29 2017-10-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rennkraftmaschine mit Ölkreislauf
US10533471B2 (en) * 2016-06-16 2020-01-14 Honda Motor Co.,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528810B2 (ja) 2017-07-14 2019-06-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構造
CN110344963B (zh) * 2019-07-20 2020-10-27 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缸盖罩浮动式安装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7771A (en) * 1990-12-19 1993-05-04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Radial plunger type pump with counter weight and washer integrally secured
US5984650A (en) * 1997-06-24 1999-11-16 Unisia Jecs Corporation Pressure fuel pump device
JP2003184688A (ja) * 2001-12-19 2003-07-03 Suzuki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燃料ポンプ装置
JP2005113731A (ja) * 2003-10-06 2005-04-28 Suzuki Motor Corp カムシャフトの潤滑装置
CN201599078U (zh) * 2008-08-19 2010-10-0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凸轮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3138A (en) * 1985-12-31 1987-09-15 Hughes Robert W Cam shaft with expanded hollow shaft
JPS62170715A (ja) 1986-01-22 1987-07-27 Mazda Motor Corp V型エンジン
JPH01114919U (zh) * 1988-01-28 1989-08-02
JPH11324846A (ja) 1998-05-11 1999-11-26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7771A (en) * 1990-12-19 1993-05-04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Radial plunger type pump with counter weight and washer integrally secured
US5984650A (en) * 1997-06-24 1999-11-16 Unisia Jecs Corporation Pressure fuel pump device
JP2003184688A (ja) * 2001-12-19 2003-07-03 Suzuki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燃料ポンプ装置
JP2005113731A (ja) * 2003-10-06 2005-04-28 Suzuki Motor Corp カムシャフトの潤滑装置
CN201599078U (zh) * 2008-08-19 2010-10-0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凸轮轴系统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6034A (zh) * 2013-12-05 2015-06-1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
US9587529B2 (en) 2013-12-05 2017-03-07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CN103850822A (zh) * 2014-03-13 2014-06-11 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 曲轴箱及发动机
CN105143657A (zh) * 2014-03-31 2015-12-09 铃木株式会社 燃料泵的安装结构
CN105143657B (zh) * 2014-03-31 2018-05-01 铃木株式会社 燃料泵的安装结构
CN105927434A (zh) * 2015-02-27 2016-09-07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05927434B (zh) * 2015-02-27 2019-03-26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07035589A (zh) * 2015-11-20 2017-08-1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隔振器的燃料单元泵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33598A1 (en) 2013-05-30
CN103133204B (zh) 2015-04-29
US8869776B2 (en) 2014-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3204B (zh) 用于内燃机的辅助装置安装结构
US20110155084A1 (en) Upper cylinder head housing for use with an engin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107788C (zh) 内燃机的阀移动装置的油通道系统
US20130133600A1 (en) Camshaft support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8019842A (ja) 内燃機関の燃料ポンプ支持構造及びその支持構造に使用されるポンプ支持ブラケット
JP2007321747A (ja) ベルト式伝動機構を備えるバーチカル内燃機関
CN101598046A (zh) 风冷式通用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CN101608561A (zh) 发动机的机油滤清器装置
CN103174539B (zh) 发动机的活塞的冷却结构
US20110030647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2138925A (ja) 船外機
WO2009116063A2 (en) Cylinder head for two cylinder ic engine
JPH1162545A (ja) 船外機用dohc型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5462854B2 (ja) 内燃機関の補機取付構造
US9567879B2 (en) Cam bearing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121242B2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of OHC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0408097B2 (en) Four-cycle OHV engine
JP5335879B2 (ja) 補機の潤滑油路構造
JP2016160794A (ja) 内燃機関
US9822677B2 (en) Vehicle body
JP5335880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通路構造
JP6350339B2 (ja) 内燃機関
JP2016160796A (ja) 内燃機関
EP3726014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7093168U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的油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