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9621B -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 Google Patents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9621B
CN103129621B CN201210501953.7A CN201210501953A CN103129621B CN 103129621 B CN103129621 B CN 103129621B CN 201210501953 A CN201210501953 A CN 201210501953A CN 103129621 B CN103129621 B CN 1031296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ehicle
suspension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19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9621A (zh
Inventor
金津文彦
东海林岳大
藤井辰彦
望月晋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29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9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6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其能高效地承受住对车体施加的载荷和振动且能提高车体刚性,包括:车宽方向左右一对的侧车架(2)、侧车架(2)下方的下臂(3)、及一对侧车架(2)之间的悬挂车架(4),悬挂车架(4)包括中央连结体(9)、自中央连结体(9)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分别自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悬架体(12)和后侧悬架体(14),中央连结体(9)、前侧悬架体(12)和后侧悬架体(14)位于大致相等的高度,在后侧悬架体(14)向上方突出的后侧悬架轴(20)贯穿下臂(3)的贯通孔(3c 1),后侧悬架轴(20)的上端部安装于侧车架(2)。

Description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一对的侧车架之间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作为构成车体骨架的部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互相隔有间隔地设有一对侧车架。在一对侧车架各自的周边,作为构成悬挂机构的零件设有下臂,在车辆行驶时,载荷和振动会自车轮经由下臂被输入到车体。作为这样的载荷和振动,例如能够列举出车辆转弯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车辆制动时和加速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由路面的凹凸引起的上下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由这些载荷和振动的合成成分构成的载荷和振动等。另外,也存在从车辆前后方向或者车辆宽度方向对车体直接施加载荷的情况。这样的载荷和振动成为会导致降低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且在车厢内产生振动和噪音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出于承受载荷和振动并提高车体的刚性,在一对侧车架之间和一对下臂之间悬架有悬挂车架。
作为具有悬挂车架的构造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中,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前侧构件)的下方配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构件(侧构件部),在分别设置于支承构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下臂安装部安装有悬挂下臂,在一对支承构件之间悬架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悬挂车架(齿条罩),悬挂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安装在支承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另外,在支承构件的前侧的下臂安装部与支承构件的悬挂车架安装部之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有前侧车体安装部,还设有自支承构件的后侧的下臂安装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后侧车体安装部,支承构件利用前侧车体安装部和后侧车体安装部安装于前侧车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194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悬挂车架只是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难以利用悬挂车架承受住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无法利用悬挂车架高效地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对于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的悬挂车架与前侧车架的关系,悬挂车架的两端部安装在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在支承构件的前方侧,配置在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前方的前侧车体安装部安装于前侧车架,在支承构件的后方侧,配置在支承构件后侧的下臂安装部的后侧车体安装部安装于前侧车架。在该构造中,在悬挂车架承受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情况下,会对相对于悬挂车架的两端部分别位于前方侧和后方侧的前侧车体安装部和后侧车体安装部施加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地旋转的力矩。另外,在悬挂车架承受上下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情况下,会对前侧车体安装部和后侧车体安装部施加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地旋转的力矩。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无法充分地承受住该力矩。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难以承受住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无法利用悬挂车架高效地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承受住对车体施加的载荷和振动且提高车体的刚性、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且降低车厢内的振动和噪音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为了解决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包括:一对侧车架,其用于构成车体的骨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互相隔有间隔地配置;下臂,其用于构成悬挂机构,且配置在上述侧车架的下方;和悬挂车架,其配置在上述一对侧车架之间,上述悬挂车架包括位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连结体、具有四边形状的闭合截面且自上述中央连结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臂、具有四边形状的闭合截面且在上述前侧臂的后方自上述中央连结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臂、自上述前侧臂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悬架体、及自上述后侧臂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悬架体,上述前侧悬架体和上述后侧悬架体安装于上述侧车架和上述下臂,在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上述中央连结体、上述前侧悬架体和上述后侧悬架体位于大致相等的高度,在上述后侧悬架体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后侧悬架轴,在上述下臂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在上述后侧悬架轴贯穿于上述下臂的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上端部安装于上述侧车架。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设有从上述后侧悬架体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加强安装体,上述加强安装体安装于上述侧车架,在用直线连结上述前侧悬架体的和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与位于上述前侧悬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相对)侧的上述后侧悬架体上的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情况下,上述加强安装体的与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以与上述直线正交且通过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正交线作为基准,配置在上述前侧悬架体的与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的相反侧。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连结上述前侧悬架体的和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与位于上述前侧悬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侧的上述后侧悬架体上的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线段俯视为位于上述中央连结体、上述前侧臂和上述后侧臂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上述前侧臂形成为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后方弯曲地突出,上述后侧臂形成为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前方弯曲地突出。
采用本发明,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包括:一对侧车架,其用于构成车体骨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互相空开间隔地配置;下臂,其用于构成悬挂机构,且配置在上述侧车架的下方;和悬挂车架,其配置在上述一对侧车架之间,上述悬挂车架包括位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连结体、具有四边形状的闭合截面且自上述中央连结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臂、具有四边形状的闭合截面且在上述前侧壁的后方自上述中央连结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臂、自上述前侧臂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悬架体、及自上述后侧臂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悬架体,上述前侧悬架体和上述后侧悬架体安装于上述侧车架和上述下臂,在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上述中央连结体、上述前侧悬架体和上述后侧悬架体位于大致相等的高度,在上述后侧悬架体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后侧悬架轴,在上述下臂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在上述后侧悬架轴贯穿于上述下臂的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上端部安装于上述侧车架。因此,由于悬挂车架的中央连结体、前侧悬架体和后侧悬架体位于大致相等的高度,因此,可利用整个悬挂车架高效地承受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例如,在前侧臂和后侧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车辆的行驶路面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下,可利用整个悬挂车架进一步高效地承受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此外,在后侧悬架体的后侧悬架轴贯穿于下臂的贯通孔的状态下,通过将后侧悬架轴的上端部安装于侧车架,使得对悬挂车架施加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可分散到下臂和侧车架而被高效地承受,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结果,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且降低车厢内的振动和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设有从上述后侧悬架体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加强安装体,上述加强安装体安装于上述侧车架,在用直线连结上述前侧悬架体的和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与位于上述前侧悬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侧的上述后侧悬架体上的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情况下,上述加强安装体的与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以与上述直线正交且通过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正交线作为基准,配置在上述前侧悬架体的与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的相反侧。在此,在如上所述地后侧悬架体的后侧悬架轴贯穿于下臂的贯通孔的状态下,通过将后侧悬架轴的上端部安装于侧车架,在后侧悬架体与侧车架之间产生高低差。因此,利用沿着上述直线传递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对悬挂车架的后侧悬架轴施加以通过其上端部且与上述正交线平行的轴线为中心地旋转的力矩。这样的力矩被加强安装体的与侧车架的安装中心承受住。因此,对悬挂车架施加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被高效地承受,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连结上述前侧悬架体的和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与位于上述前侧悬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侧的上述后侧悬架体上的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线段俯视为位于上述中央连结体、上述前侧臂和上述后侧臂的内部,因此,可利用整个悬挂车架高效地承受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上述前侧臂形成为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后方弯曲地突出,上述后侧臂形成为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前方弯曲地突出,因此,前侧悬架体和后侧悬架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呈分离地配置。因此,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分散到前侧悬架体和后侧悬架体而被高效地承受住,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及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的车体前部的概略仰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悬挂车架的概略仰视图。
图3是从车辆前方侧斜上方看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悬挂车架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以用假想线表示悬挂车架的前侧悬架体且将其局部剖视的状态表示图1中的A部的放大图。
图5是以用假想线表示下臂的状态从车辆行进方向右侧斜下方看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悬挂车架向车体的安装部周边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剖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悬挂车架的后侧悬架体的后侧悬架轴周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进行说明。另外,使用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FF)方式的车辆的车体前部说明本实施方式。
参照图1,在车体前部1设有用于构成车体骨架的一对侧车架2,一对侧车架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互相隔有间隔地配置。在车体前部1中设有用于构成悬挂机构的一对下臂3,下臂3配置在侧车架2的下方。另外,在一对侧车架2之间配置有悬挂车架4。虽未特别图示,但在悬挂车架4的前方侧配置有发动机、变速器等驱动机构,在驱动机构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侧车架2。再次参照图1,在车体前部1设有细长形状的扭力杆5,扭力杆5沿着前后方向配置,且将悬挂车架4和驱动机构(未图示)连结起来。在车体前部1设有用于构成车体面板的下纵梁6,下纵梁6配置在侧车架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还设有用于连结侧车架2和下纵梁6的下纵梁延伸部(以下称作“延伸部”)7。
在此,说明侧车架2的详细情况。参照图1及图5,侧车架2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2a和后部2b、在前部2a和后部2b之间延伸的中间部2c。中间部2c朝向上方弯曲地形成,前部2a位于比后部2b靠上方。
说明下臂3的详细情况。下臂3配置为在前后方向跨过侧车架2的中间部2c。下臂3形成为俯视时为大致L字形状。下臂3以具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轴安装部3a,在车轴安装部3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安装有车轴(未图示)的方式构成。参照图4,下臂3具有在与车轴安装部3a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突出的前侧安装部3b。前侧安装部3b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其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孔3b1。再次参照图1及图5,下臂3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后侧安装部3c。在该后侧安装部3c形成有向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c1。参照图6,在该贯通孔3c1贯穿有弹性体8,虽未特别图示,弹性体8形成为环形状。
说明悬挂车架4的详细情况。参照图2及图3,在悬挂车架4设有位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连结体9。还设有从中央连结体9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臂10,在该前侧臂10的后方侧设有从中央连结体9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臂11。设有从前侧臂1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悬架体12,设有用于悬架侧车架2和前侧悬架体12的悬架臂13。设有从后侧臂1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悬架体14,设有从该后侧悬架体14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加强安装体15。设有连结前侧悬架体12和后侧悬架体14的外侧撑臂16,相对于外侧撑臂16,在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设有连结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的内侧撑臂17。
对悬挂车架4的中央连结体9、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进一步进行说明。上述扭力杆5的后端部5b安装于中央连结体9。另外,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是用管状材料制成的,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具有四边形状的横截面。这些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车辆所行驶的路面(未图示)平行地配置。前侧臂10形成为俯视时为朝向后方弯曲的圆弧形状,前侧臂10的圆弧形状以中央连结体9为顶点突出。位于与扭力杆5在前后方向的相反侧的后侧臂11形成为俯视时为朝向前方弯曲的圆弧形状,后侧臂11的圆弧形状以中央连结体9为顶点突出。扭力杆5的轴线5a与后侧臂11的圆弧形状的切线5b大致正交,该切线5b在和中央连结体9上的扭力杆5的安装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延伸。这样的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在中央连结体9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沿前后方向重叠地配置。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配置在同一个平面上。另外,扭力杆5的轴线5a配置为与该平面平行、或者跨过该平面较佳。
对悬挂车架4的前侧悬架体12、悬架臂13、后侧悬架体14和加强安装体15进一步进行说明。前侧悬架体12和后侧悬架体14配置在与中央连结体9大致相等的高度。前侧悬架体12具有在后方侧开口的、大致日文コ字形状的横截面。这样的前侧悬架体12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端壁12a、从前端壁12a的上端向后方侧延伸的上侧壁12b、从前端壁12a的下端向后方侧延伸的下侧壁12c。在前端壁12a形成有向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2a1。在上侧壁12b和下侧壁12c设有在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开口的凹部12b1、12c1。从这样的前侧悬架体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插入有下臂3的前侧安装部3b,前侧安装部3b在前侧悬架体12的上侧壁12b与下侧壁12c之间配置在相对于凹部12b1、12c1靠前方侧。
悬架臂13形成为从前侧悬架体12向上方侧延伸的弓形状。
悬架臂13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端部13a与前侧悬架体12的上侧壁12b的凹部12b1和下侧壁12c的凹部12c1相嵌合。该内侧端部13a配置在下臂3的前侧安装部3b与外侧撑臂16的前端壁16a的前表面之间。参照图4,在悬架臂13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端部13a形成有向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3a1。在该贯通孔13a1贯穿有安装螺母18,安装螺母18的后端部接合于外侧撑臂16的前端壁16a的前表面。在前侧悬架体12的前端壁12a的贯通孔12a1和下臂3的前侧安装部3b的贯通孔3b 1贯穿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悬架轴19。前侧悬架轴19的前端部安装于前侧悬架体12的前端壁12a,前侧悬架轴19的后端部连结于安装螺母18。并且,在悬架臂1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端部13b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13c,该突起13c安装在侧车架2的前部2a的下表面。
后侧悬架体14具有在前方侧开口的、形成为大致日文コ字形状的横截面。这样的后侧悬架体14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端壁14a、从后端壁14a的上端向前方侧延伸的上侧壁14b、从后端壁14a的下端向前方侧延伸的下侧壁14c。在上侧壁14b和下侧壁14c形成有向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未图示)。从这样的后侧悬架体14的前方侧插入有下臂3的后侧安装部3c,后侧安装部3c配置在后侧悬架体14的上侧壁14b与下侧壁14c之间。在上侧壁14b的贯通孔、后侧安装部3c的弹性体8的贯通孔、下侧壁14c的贯通孔贯穿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后侧悬架轴20。后侧悬架轴20的下端部安装于下侧壁14c,后侧悬架轴20的上端部自上侧壁14b向上方突出。该后侧悬架轴20的上端部安装在侧车架2的后部2b的下表面。另外,连结前侧悬架体12的和悬架臂13的内侧端部13a的安装中心12d与位于前侧悬架体12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侧的后侧悬架体14上的后侧悬架轴20的中心20a的线段L1俯视时为位于中央连结体9、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的内部。
加强安装体15的后端部15a安装在侧车架2的后部2b的下表面。该加强安装体15的与侧车架2的安装中心15b俯视时为以与上述线段L1正交且通过后侧悬架轴20的中心20a的正交线L2作为基准,配置在位于上述线段L1上的、前侧悬架体12的与悬架臂13的内侧端部13a的安装中心12d的相反侧。
对悬挂车架4的外侧撑臂16和内侧撑臂17进一步进行说明。外侧撑臂16形成为从前侧悬架体12延至后侧悬架体14时逐渐接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处地弯曲。外侧撑臂16的前端部安装于前侧悬架体12,外侧撑臂16的后端部安装于后侧悬架体14。内侧撑臂17以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内侧撑臂17的前端部安装于前侧臂10,内侧撑臂17的后端部安装于后侧臂11。
在此,说明下纵梁6和延伸部7的详细情况。延伸部7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端部7a安装于侧车架2的中间部2c。延伸部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端部7b安装于下纵梁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面。这样的侧车架2与延伸部7的安装部和下纵梁6与延伸部7的安装部沿着后侧臂11的圆弧形状配置。
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悬挂车架4的中央连结体9、前侧悬架体12和后侧悬架体14位于大致相等的高度,因此,可利用整个悬挂车架4高效地承受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另外,由于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车辆的行驶路面平行地配置,因此,可利用整个悬挂车架4进一步高效地承受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此外,在后侧悬架体14的后侧悬架轴20贯穿于下臂3的贯通孔3c1的状态下,通过将后侧悬架轴20的上端部安装于侧车架2,使得对悬挂车架4施加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可分散到侧车架2和下臂3而被高效地承受,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结果,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且降低车厢内的振动和噪音。
采用本实施方式,在用线段L1连结前侧悬架体12的和悬架臂13的内侧端部13a的安装中心12d与位于该前侧悬架体12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侧的后侧悬架体14上的后侧悬架轴20的中心20a的情况下,加强安装体15的与侧车架2的安装中心15b以与线段L1正交且通过后侧悬架轴20的中心20a的正交线L2作为基准,配置在前侧悬架体12的与悬架臂13的内侧端部13a的安装中心12d的相反侧。在此,在如上所述地后侧悬架体14的后侧悬架轴20贯穿于下臂3的贯通孔3c1的状态下,通过将后侧悬架轴20的上端部安装于侧车架2,在侧车架2与后侧悬架体14之间产生高低差。因此,利用沿着上述线段传递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对悬挂车架4的后侧悬架轴20施加以通过其上端部且与上述正交线L2平行的轴线为中心地旋转的力矩。这样的力矩被加强安装体15的与侧车架2的安装中心15b承受住。因此,对悬挂车架4施加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被高效地承受,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采用本实施方式,连结前侧悬架体12的和悬架臂13的内侧端部13a的安装中心12d与位于前侧悬架体12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侧的后侧悬架体14的后侧悬架轴20的中心20a的线段L1俯视时为位于中央连结体9、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的内部,因此,可利用整个悬挂车架4高效地承受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采用本实施方式,前侧臂10形成为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后方弯曲地突出,后侧臂11形成为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前方弯曲地突出,因此,前侧悬架体12和后侧悬架体14在前后方向上呈分离地配置。因此,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分散到前侧悬架体12和后侧悬架体14而被高效地承受住,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及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外的作用和效果。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连接前侧悬架体12和后侧悬架体14的外侧撑臂16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分散到整个悬挂车架4。特别是由于从下臂3传递到前侧悬架体12的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经由前侧安装轴19传递到安装在外侧撑臂16的前端壁16a的前表面的安装螺母18,因此,能够将载荷和振动从安装螺母18经由外侧撑臂16分散到后侧悬架体14。因此,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被高效地承受,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结果,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且降低车厢内的振动和噪音。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外侧撑臂16形成为从前侧悬架体12延至后侧悬架体14时逐渐接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地弯曲,因此外侧撑臂16的后端部相对于后侧悬架轴20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隔有间隔地安装于后侧悬架体14。在此,在自车轮对下臂3的车轴安装部3a施加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情况下,以通过下臂3的与前侧悬架体12的安装部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地旋转的力矩作用于下臂3。因此,这样的力矩除了悬挂车架4的后侧悬架轴20以外,还被后侧悬架体14的与外侧撑臂16的后端部的安装部承受住。因此,自下臂3施加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被高效地承受,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采用本实施方式,悬架臂13的内侧端部13a配置在下臂3的前侧安装部3b与外侧撑臂16的前端壁16a之间,安装螺母18贯穿于内侧端部13a的贯通孔13a1,因此,通过由侧车架2支承的悬架臂13的内侧端部13a可靠地保持安装螺母18。因此,能够提高安装螺母18的安装刚性,从而能够提高下臂3与前侧悬架体12的安装刚性。因此,能够提高车体的刚性。
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外的作用和效果。采用本实施方式,位于用于连结驱动机构和中央连结体9的扭力杆5在前后方向的相反侧的后侧臂11形成为俯视时为以中央连结体9为顶点突出的圆弧形状。因此,在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施加于车体的情况下,这样的载荷和振动自车辆驱动机构经由扭力杆5传递到悬挂车架4的中央连结体9,被中央连结体9和为了具有较高刚性而形成为圆弧形状的后侧臂11承受。并且,这样的载荷和振动自后侧臂11传递到刚性较高的侧车架2而被分散。因此,能够高效地承受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从而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侧车架2与延伸部7的安装部和下纵梁6与延伸部7的安装部沿着圆弧形状配置,因此,在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施加于车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从后侧臂11传递到刚性较高的侧车架2的载荷和振动经由延伸部7传递到下纵梁6而被分散。因此,能够高效地承受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从而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采用本实施方式,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是用管状材料制成的,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在中央连结体9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沿前后方向重叠地配置,因此,能够提高悬挂车架4的中央连结体9周边的刚性。因此,从车辆驱动机构经由扭力杆5传递到悬挂车架4的中央连结体9的载荷和振动易于传递到圆弧形状的后侧臂11。因此,能够高效地承受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从而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扭力杆5的轴线5a与在中央连结体9的与扭力杆5的安装部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延伸的圆弧形状的切线大致正交,因此,从车辆驱动机构经由扭力杆5传递到悬挂车架4的中央连结体9的载荷和振动易于被分散到圆弧形状的后侧臂11。因此,能够高效地承受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从而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采用本实施方式,前侧臂10和后侧臂1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配置在同一个平面上,扭力杆5配置为与该平面大致平行、或者跨过该平面,因此,从车辆驱动机构传递到扭力杆5的载荷和振动易于传递到悬挂车架4的中央连结体9,并且,从扭力杆5传递到悬挂车架4的中央连结体9的载荷和振动易于传递到圆弧形状的后侧臂11。因此,能够高效地承受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从而能够提高车体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至此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已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例如,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也可以用于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FR)方式的车辆的车体前部。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也可以用于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MR)方式的车辆的车体后部。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也可以用于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RR)方式的车辆的车体后部。在这种情况下,悬挂车架配置在驱动机构的前方,位于与扭力杆在前后方向的相反侧的前侧臂与本实施方式的后侧臂11同样地构成。在这样的构造中,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车体前部;2、侧车架;3、下臂;3c、后侧安装部;3c1、贯通孔;4、悬挂车架;9、中央连结体;10、前侧臂;11、后侧臂;12、前侧悬架体;12d、与悬架臂的内侧端部的安装中心;13、悬架臂;13a、内侧端部;14、后侧悬架体;15、加强安装体;15b、与侧车架的安装中心;20、后侧悬架轴;20a、中心;L1、线段;L2、正交线。

Claims (4)

1.一种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包括:
一对侧车架,其用于构成车体骨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互相隔有间隔地配置;
下臂,其用于构成悬挂机构,且配置在上述侧车架的下方;和
悬挂车架,其配置在上述一对侧车架之间,
上述悬挂车架包括位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连结体、具有四边形状的闭合截面且自上述中央连结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臂、具有四边形状的闭合截面且在上述前侧臂的后方自上述中央连结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臂、自上述前侧臂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悬架体、及自上述后侧臂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悬架体;
上述前侧悬架体和上述后侧悬架体安装于上述侧车架和上述下臂,
在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央连结体、上述前侧悬架体和上述后侧悬架体位于大致相等的高度;
在上述后侧悬架体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后侧悬架轴;
在上述下臂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在上述后侧悬架轴贯穿于上述下臂的贯通孔的状态下,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上端部安装于上述侧车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有从上述后侧悬架体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加强安装体;
上述加强安装体安装于上述侧车架;
在用直线连结上述前侧悬架体的和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与位于上述前侧悬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侧的上述后侧悬架体上的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情况下,上述加强安装体的与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以与上述直线正交且通过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正交线作为基准,配置在上述前侧悬架体的与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的相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其特征在于,
连结上述前侧悬架体的和上述侧车架的安装中心与位于上述前侧悬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反侧的上述后侧悬架体上的上述后侧悬架轴的中心的线段俯视时为位于上述中央连结体、上述前侧臂和上述后侧臂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臂形成为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后方弯曲地突出;
上述后侧臂形成为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前方弯曲地突出。
CN201210501953.7A 2011-11-29 2012-11-29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29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0845 2011-11-29
JP2011260845A JP5892415B2 (ja) 2011-11-29 2011-11-29 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レームの周辺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9621A CN103129621A (zh) 2013-06-05
CN103129621B true CN103129621B (zh) 2015-04-22

Family

ID=48288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195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29621B (zh) 2011-11-29 2012-11-29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92415B2 (zh)
CN (1) CN103129621B (zh)
DE (1) DE102012110979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4118B2 (ja) * 2014-07-28 2018-06-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レーム構造
JP6488598B2 (ja) * 2014-09-05 2019-03-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レーム構造
JP2022152260A (ja) * 2021-03-29 2022-10-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ー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08421A1 (de) * 1997-03-01 1998-09-03 Opel Adam Ag Hilfsrahmen für die Vorder- oder Hinterradaufhängu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CN100423977C (zh) * 2003-06-25 2008-10-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铸造悬架梁构造
CN100558569C (zh) * 2002-09-05 2009-11-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使用转向器架的前轮悬挂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3969B2 (ja) * 1999-04-02 2003-05-0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マウント構造
JP3407721B2 (ja) 1999-10-28 2003-05-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US6409216B2 (en) 2000-03-17 2002-06-25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Suspension frame construction
JP3931962B2 (ja) 2001-12-25 2007-06-2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支持構造
JP4444046B2 (ja) * 2004-09-09 2010-03-3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ーム機構
JP2008238850A (ja) * 2007-03-26 2008-10-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JP5141961B2 (ja) * 2008-03-26 2013-0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08421A1 (de) * 1997-03-01 1998-09-03 Opel Adam Ag Hilfsrahmen für die Vorder- oder Hinterradaufhängu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CN100558569C (zh) * 2002-09-05 2009-11-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使用转向器架的前轮悬挂系统
CN100423977C (zh) * 2003-06-25 2008-10-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铸造悬架梁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12212A (ja) 2013-06-10
DE102012110979A1 (de) 2013-05-29
CN103129621A (zh) 2013-06-05
JP5892415B2 (ja) 2016-03-23
DE102012110979B4 (de) 2022-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9617B (zh)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JP6756793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675679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EP3020618B1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CN206317891U (zh) 发动机室的加强单元
KR101322950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 액슬
JP6982197B2 (ja) 車体構造
JP2004521826A (ja) 5本の個々のリンクを有する乗用自動車のリヤアクスル
US10661626B2 (en) Attaching structure for stabilizer of utility vehicle
JP651188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10949523A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03129621B (zh)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JP5353372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3129619B (zh)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JP5552962B2 (ja) 電気自動車の車両後部構造
JP6753904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KR920002740B1 (ko) 자동차
KR101982869B1 (ko) 트레일링암의 마운팅브라켓
JP677223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102429001B1 (ko)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보강유닛
CN211390844U (zh) 一种汽车后桥总成
CN106467135A (zh) 用于车桥的副车架
US20230086462A1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and trailer coupl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6005058A (zh) 整流装置
JP2842102B2 (ja) 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