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8920B - 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18920B
CN103118920B CN201080069171.XA CN201080069171A CN103118920B CN 103118920 B CN103118920 B CN 103118920B CN 201080069171 A CN201080069171 A CN 201080069171A CN 103118920 B CN103118920 B CN 1031189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late
compartment
plate lower
lower carriage
longe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91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18920A (zh
Inventor
T·施维格尔
F·罗德
H·瓦卢克斯
C·艾希霍恩
O·莱姆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stom Transportation Germany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filed Critical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3118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8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18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8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10Fl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00Underframes
    • B61F1/08Details
    • B61F1/12Cross bear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616Structural member making
    • Y10T29/49622Vehicular structural member ma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尤其是用于高速列车的车厢,所述车厢具有底板(13)和在底板(13)的相对侧上向上延伸的侧壁(11),其中,底板(13)和侧壁(11)限界用于运送人和/或物品的车厢的内室,其中,在底板(13)和侧壁(11)之间的每个过渡区域中有一用于传递纵向力的、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撑杆(24),其中,车厢具有至少一个底板下支架(1),其在底板(13)下方从一个纵撑杆(24a)延伸到另一纵撑杆(24b),底板下支架(1)部分地与底板(13)隔开间距地延伸,使得在底板下支架(1)和底板(13)之间形成一空间,用于容纳用于运行该轨道车辆的至少一个设备(15),该设备(15)的重量施加在该底板下支架(1)上。

Description

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尤其是高速列车的车厢,其中,所述车厢具有一个底板和一些在所述底板的相对侧上向上延伸的侧壁,并且,所述底板和侧壁限界用于运送人和/或物品的车厢的内室。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这种车厢的轨道车辆、一种用于制造该车厢的方法和一种用于制造该轨道车辆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运行轨道车辆,需要不同的设备,例如变压器、用于控制其它装置的控制器、液体容器、液体泵、制动设备的装置和配电器。这些设备尤其在高速列车的车厢上布置在底板的下侧。例如DE19949243C1公开了,底板结构在其下侧具有用于固定适配器元件的容纳部。适配器元件构造得用于固定型材框架。所述型材框架有框架段构成,这些框架段构造有用于固定底板下的机组的结构。所述设备悬挂在型材框架上。
布置在底下(即在车厢底板之下)的设备可具有不同的重量。例如变压器的重量可能有几吨,而配电器只有几千克重。为了不损害车厢的行驶性能,重量需要平衡,即不应例如将全部特别重的设备布置在车厢的前部,将全部轻设备布置在车厢的后部。在横向于行驶方向的方向上,特别重的设备也应以其重心位于车厢的中心,布置在底下的设备的总重心也应尽可能位于车厢的中心。但因为这些设备也具有极不同的体积并且例如连接到缆线或液体管道上,各个设备的固定位置不能自由选择。在多个情况下必须维持至少一个确定的局部区域用于安置确定的设备,或者必须购买附加的连接管道或缆线。由此,所述设备直接连接到所述车厢底板下面是困难的。在制造车厢时,安装也不变得容易,因为要首先将设备固定在底下区域中并且连接,然后才安装车厢的其他装置和零件。在以后保养和维修设备时,拆卸和重新构造接头以及拆卸设备变得更困难。由此,将特别重的设备布置在底下面甚至有助于使车厢的总重心处于行驶导轨之上方。通过保持在底板的下侧上,更重的设备可布置在更低处,可使重心降低。当然,通过这种稳定的附加保持,车厢的总重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给出一种车厢、一种具有车厢的轨道车辆、一种制造所述车厢的方法和一种制造具有所述车厢的轨道车辆的方法,使得布置在底下的设备的安装变得容易,不导致总重量明显增加,对于设备在底板下面的位置而言提供多种可选性,并且可使车厢整体重心处于低位置。
本发明提出,在车厢的底板下面布置至少一个底板下支架,该底板下支架从车厢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在这里,在所述支架和底板之间留出一个空间用于安装至少一个设备。对于底板下支架在它们之间延伸的车厢侧,应理解为在行驶方向上处于左边和右边的侧,车厢的侧壁位于这些侧上。
特别地,底板下支架可以具有从一侧到对置侧的U形走向。底板下支架在其端部上、即在车厢的侧面,与车厢的承载部分连接,尤其各与车厢的一个纵梁连接,该纵梁用于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传递纵向力。这种纵梁通常位于底板和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尤其在根据本发明制造车厢时,首先将底板与纵梁连接,安装底板下结构,然后将侧壁与纵梁连接。底板下支架固定到车厢承载部分上使得能够将至少一个布置在底下的设备的重量置于底板下支架上或者至少使设备的重力部分地、优选绝大部分地、特别优选全部地施加到底板下支架上。在一个简单实施例中,将设备直接安置在底板下支架上,从而它位于底板下支架和车厢底板之间的空间中,即在U形支架的情况下布置在该U形的横臂的区域中。由于车厢底板下方直至道床的空间高度小并且由于大多数情况下轨道车辆宽度较大,该U形的横臂一般比两个纵臂长。
本发明依据的知识是,底板下支架可在重量比较小的情况下构造得非常稳定,从而它可承受布置在底下的设备的重力。此外,这种底板下支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与承载部分、例如尤其是与纵梁在底板和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固定。由此以简单的方式得到,重力直接通过底板下支架和承载部分导出到转向架上。
底下设备直接安装在底板下支架上,确切地说优选安装在其最低部位上或者与车厢底板间隔开地安置在低的区域中,导致车厢重心低。此外使得容易建立与设备的连接,因为连接管道和连接缆线一般穿过底板或者在底板的下侧面上引过。在不延伸到底板下支架和车厢底板之间的空间的整个高度上的设备之间,保持一个相对于底板的中间空间,使得连接件的安装变容易。此外,底板下支架不要求设备固定在支架的延伸部分的确定位置上。因而可以在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来选择精确位置。
这尤其适用于不是仅存在一底板下支架而是存在至少两个这种支架时。在这种情况下可设置附加元件,它们与底板下支架一起是底部结构的一部分。对于这样的元件还要详细解释。视这些元件的结构而定,底下设备也可以选择式地固定在底下结构的附加元件上或者布置在其上。如果存在多个底板下支架,则优选,支架之间的中间空间至少部分地通过优选板形的元件封闭。例如这种板形元件可构成一下底板,该下底板优选在水平方向上且大致平行于真正的车厢底板延伸。替代地或附加地,板形元件可形成底板下区域的侧壁。底板下支架之间的该板形元件改进车厢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本发明尤其提出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尤其用于高速列车的车厢,其中,该车厢具有一底板和一些在该底板的相对置的侧向上延伸的侧壁,并且,底板和侧壁限界该车厢的用于运送人和/或物品的车厢的内室,其中,在底板和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分别存在用于传递纵向力的纵梁,该纵梁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该车厢具有至少一个底板下支架,其在底板下方从一个纵梁延伸到另一纵梁,其中,该底板下支架部分地与底板隔开间距地延伸,从而在底板下支架和底板之间形成一空间,用于容纳至少一个用于运行轨道车辆的设备,其中,该设备的重力作用在底板下支架上。
侧壁和底板之间的、通常在上面也通过一顶来限界的空间是用于运送人和/或物品(例如贸易物品)的空间。与此相反,布置在底下的设备布置在该运输空间的底板下方。该运输空间的底板也是车厢的底板,其具有承载结构,一般处于车辆行驶轨道的高度水平上方几十厘米到1.5米处。底板一般也与转向架相连接,车厢通过转向架支承在行驶轨道上。与此相反,所述至少一个底板下支架的功能是,接收底下设备的负荷并且将相应的力导入到车厢中,尤其是纵梁中。
优选地,底板下支架从纵梁开始首先向下延伸,在一比该纵梁的高度水平更低的高度水平上折转或弯曲,其中,底板下支架在折转部或弯曲部处过渡到一大致水平延伸的区段中,该区段与车厢的底板隔开间距地延伸。在对置侧上优选也有一折转部或弯曲部,在该折转部或弯曲部处,底板下支架过渡到一同样从上向下或者说从下向上延伸的第二区段中。关于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而且还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中心平面而言,底板下支架优选是对称的,或者至少基本对称的,即除了用于将支架与纵梁和/或底下设备相连接的固定装置外是对称的。
上面已经提到的板形元件用于罩住车厢底板下方的空间并且将在纵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底板下支架连接,这些板形元件优选不仅具有罩住该空间的功能,而且优选还用于相邻底板下支架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和在对角线延伸的方向上的相互支撑。由此产生自身稳定的底板下结构。以此方式也能够使底下设备可布置在底板下结构的内部空间的任意部位上,并且选择式地与底板下支架和板形元件之一相连接和/或布置到板形元件上。板形元件优选通过力锁合的连接耦合到底板下支架上。
板形元件尤其可以是挤压的板形元件,其中,在两个板材形的、大致相互平行地延伸的、形成外表面的区域之间,布置有多个通过间壁相互分隔开的空气室,它们在板形元件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这种挤压的板形元件优选可由铝制成,优选与底板下支架用螺纹连接。在此可以将多个板形元件分开地以挤压法制造,在安装到底板下支架上之前相互连接,尤其焊接。车厢的侧壁和底板也能够至少部分地用这种板形元件制造。如果侧壁、底板和附加的顶元件是预制的基本板形的元件,则称之为车厢的整体结构方式。底板下支架尤其适用于这种车厢,其中,底板和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纵梁也能够以挤压法制造。然而尤其对于纵梁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常规的双T梁,即工字梁。
在纵梁上优选各布置一个导向装置,通过它可引导底板下支架的端部在车厢纵向方向上的运动。设置有一固定装置,通过该固定装置可使底板下支架选择式地固定在相对于纵梁的多个不同位置上。这允许,在最初安装车厢时或者在以后改装时,底板下支架可在车厢纵向方向上移动并再固定。由此可以将不同配置的底下设备固定在该底下结构上。视底下设备的尺寸和重量而定,可选择底板下支架的位置并调整。所述导向装置能够例如通过一个或多个向下敞开的C型廓形的导轨实现。然而,可替代地,底板下支架的上端部可固定在安装在底板下侧面上的另一底下结构上。
如上所述,多个底板下支架可以布置在车厢纵向方向上的不同纵向位置上,并且分别在底板下方从一个纵梁延伸到另一纵梁。例如可以将5-8个这种支架安置在大空间客车车厢的底板下方,以便安装为运行该车厢或牵引车所需的底下设备。在这里,优选所有底板下支架位于车厢的两个转向架之间的纵向区段中。当然也不排除,一个或两个底板下支架安装在车厢的端部区域中,即在车厢纵向方向上在端部上。然而在那里经常有用于联接车厢与相邻车厢的接合器,使得可供底下设备使用的空间很小。
至少两个在车厢纵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底板下支架可通过至少一个纵撑杆相互连接。在这里,该纵撑杆不必精确地在车厢纵向方向上延伸,而是也可沿对角线延伸。使用纵撑杆是相对于使用板形连接件(上面也称板形元件)的替代或附加措施,它们用于加固底板下结构。如果例如不使用刚性的板形元件,而是使用多个纵撑杆,则该下部结构可能很刚硬并且容易成型,并且例如仅用薄的、不承载的元件罩住,以改善空气动力学特性。多个这种纵撑杆导致由底下设备施加的重力被分布,因而当具有极不同的重量的底下设备安装在底板下方时这种结构是特别有利的。
优选地,板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特别优选全部、构成底板下空间的侧面罩件的板形元件,具有可通过活门关闭的开口,其中,所述活门在需要时可被翻开,以便能够触及到该底板下空间。
尤其在底板下结构的端部区域中,例如在转向架附近,底板下支架可通过附加支承来支撑在车厢的底板上和/或一个纵梁上。此时例如可以是,至少一个长形延伸的支架从底板下支架的较低区域沿对角线在行驶方向上向上延伸到底板或纵梁。这种支撑使底板下结构稳定。例如以这种方式可阻止:当轨道车辆在纵向方向上碰撞时底板下结构由于其惯性而折弯并因而使零件从底板下空间甩出,或者甚至整个底板下结构单独地继续在行驶方向上运动。
视车厢的负载状态而定,车厢可以向下轻微弯曲。由此将变形力施加到底板下结构上。优选地,底板下支架和该结构的附加元件这样构造和相互连接,使得底板下结构也能够变形。为了能够实现这点,例如附加支承和/或底板下支架与附加支承之间的固定连接装置构造为可弹性变形的。
这种弹性构型也可被选择用于连接两个在纵向方向上相邻的底板下支架或者用于与连接装置(例如纵梁和底板下支架)之间的固定连接。
本发明保护范围还包括一种轨道车辆,其具有已描述或还待描述的实施方式的车厢。在这里,在底板下支架和底板之间的空间中布置有至少一个用于运行该轨道车辆的设备。该设备将其全部重力直接地或间接地施加到底板下支架上。尤其是,该设备从上面放置到底板下支架上和/或底板下结构的结构元件上,这些结构元件将两个相邻的或者多个底板下支架相互连接(例如板形元件和/或纵撑杆)。因此,与已知的解决方案不同,设备不是悬挂在车厢底板下,而是在底板下方放置在底板下结构上。如已经提到的,该解决方案的优点尤其是它的灵活性和维护友好性。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还包括一种制造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的方法,尤其是用于高速列车的车厢,具有以下步骤:
·提供一个底板和两个纵梁;
·连接所述纵梁和底板;
·将一底板下支架固定到所述纵梁上,使得该底板下支架在底板下方从一个纵梁延伸到另一纵梁,在底板下支架和底板之间形成一用于接收用于运行该轨道车辆的至少一个设备的空间;
·提供两个侧壁;
·连接底板与侧壁,使得侧壁从底板向上延伸并且底板和侧壁限界一个用于运送人和/或物品的车厢的内室,其中,在底板和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分别延伸用于在车厢纵向方向上传递纵向力的所述纵梁中的一个。
所述纵梁优选这样提供,使得它们在要制造的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上述步骤不必或者不必全部按照该顺序实施。因此,上述列举不表示步骤的实施顺序。尽管必须首先存在纵梁和底板下支架,以便能将它们相互连接。然而例如可能的是,当纵梁和底板下支架已经相互连接时才将底板与纵梁相连接或者才将底板布置完成。而且也不是必定要求,侧壁此后通过纵梁与底板连接。该步骤也能够在连接纵梁与底板下支架之前实施。
从对车厢和轨道车辆的描述得知该方法的方案及其优点。在该方法的一种方案中,例如不是制造车厢,而是制造整个轨道车辆,其中,在底板下支架和底板之间的空间中布置有至少一个用于运行该轨道车辆的设备,使得该设备将它的全部重力直接或间接施加到该底板下支架上。
该底下设备例如可以是:液体罐,液体泵,配电器和电子及电气控制装置以及制动模块,变压器和其他控制器。
特别重的设备,例如用于驱动轨道车辆的驱动装置的主变压器,可以与设备支撑在底板下支架上的基本方案不同,悬挂在车厢的底板上。由此,由至少一个底板下支架和必要时的其它元件形成的该底部下结构不必构造得那么稳固并且因而很重,以致它也承载特别重的设备。
底板下支架的上端部优选在车厢的纵向方向构造得上比该支架的从车厢一侧延伸到另一侧的纵向延伸尺寸更长。通过端部区域的较宽的构型,该支架在固定到车厢底板上或者纵梁上时附加地被加强和稳固,以防在纵向方向上翻折。例如在该端部区域中可以布置所谓脚撑板,在该板中有多个通孔,螺栓或螺柱可穿过这些通孔,用这些螺栓或螺柱将支架固定在车厢的底板或纵梁上。下面详细解释一个实施例。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的各个视图示出:
图1底板下支架的三维视图;
图2根据图1的底板下支架,其中,该支架在其相对置的端部上分别与车厢的一纵梁相连接;
图3具有多个在车厢纵向方向上相互间隔开的底板下支架的布置,这些底板下支架通过纵撑杆分别成对地相互连接;
图4根据图3的布置,其中,该结构还具有板形元件,用所述板形元件罩住底板下空间;
图5以侧视图示意性地示出具有三个在纵向方向上相继布置的底板下支架的布置,其中,这些支架中的一个支架通过附加支承而支撑在车厢的底板上;
图6以侧视图示意性地示出在纵向方向上相继定位的底板下支架的另一布置,其中,在所述支架中的两个支架之间布置一个具有纵撑杆和对角撑杆的加固结构;
图7底板下支架的上端部的用于固定到两个平行的C型导轨(图7中未示出)上的固定装置的优选构型;
图8图7中的布置的横截面,其中,底板下支架的端部固定到两个C型导轨上;
图9如图3中的布置,其中,在底板下空间中布置有多个底下设备;
图10底板下支架的一部分,在该部分上固定有两个板形元件,这些板形元件在车厢纵向方向上在两个方向上离开该支架地延伸并且构成该底板下空间的下终端;
图11根据图10的布置,同样以三维视图从另一视角示出,其中,底板下支架和两个板形元件被完全示出,和
图12以三维视图示出的根据图10的布置,其中,视角对准该布置的下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一单个的底板下支架1,它具有U形的型廓,其中,横臂4构造得比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纵臂2a、2b明显更长。在第一纵臂2a的上端部上以及在第二纵臂2b的上端部上各有一个T形的扩宽部5a、5b,这两个上端部大致在竖直方向上、从上向下仅稍微向内倾斜地延伸,两个T形的扩宽部5a、5b通到板形固定面中,板形固定面具有多个通孔6,在图1中其中的几个通孔设置有该附图标记。为了再提高支架1在纵臂2和横臂4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稳定性,在该过渡区域中分别有对角撑杆3a、3b,它们使纵臂2的中间区域与横臂4对角线地连接。术语“纵臂”在这里不涉及车厢的纵向方向。
在纵臂2的上部区域中,可选地分别在纵臂2的内侧固定有附加支承9a、9b,以便例如固定车厢底板的附加罩件(在图1中未示出)。
在纵臂2和横臂4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分别存在多个孔10a、10b、10c、10d,具体说在支架1的在图1中向左指向的可见表面上和在图1中向右后指向的不可见的表面上。这两个向左前和右后指向的表面在所述过渡区域中通过支架1的板材式的、相互平行地延伸且相互间隔开的材料区域实现。因而也可能在这两个材料区域之间的中间空间中固定螺栓头或者螺母。这些孔10用于固定纵撑杆,支架1通过这些纵撑杆与在纵向方向上相邻的支架连接。
支架1例如用铝制成。在这里也可以用多个零件制成。例如,对角撑杆3单独制造并且之后才与纵臂2和横臂4相连接。图1中未详细示出连接区域。然而也可以是,形成支架1的向左前和右后指向的表面的各个材料区域分别一件式地制造并且通过一个板材条带相互连接,该板材条带构成纵臂2的外侧表面和横臂4的向下指向的表面。还可以事后附接另一个板材条带,其构成纵臂2的和对角撑杆3的内侧表面以及横臂4的向上指向的表面。所需要的接合连接例如通过焊接制成。
在横臂4的向左前指向的表面上存在四个附加支承7a、7b、7c、7d,它们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孔,其中,如果不是纵向方向上的最后一个支架1的话,这些支承元件也布置或者至少可以布置在横臂4的向右后指向的侧上。这些支承元件7可用于板形元件的放置和连接,或者作为用于固定底下设备的固定点。
此外,横臂4具有多个通孔8,例如缆线或者用于液体或气体的管道可穿过这些通孔8。以这种方式,例如用于底下设备的连接管线可穿过支架1并且因而由此被支架1固定就位。
图2示出图1的支架1连同其横臂4和纵臂2a、2b,其中,纵臂2各固定在轨道车辆车厢的一个纵梁24a、24b的下侧面上。对于该车厢,除了优选几乎在车厢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纵梁24(该纵向延伸在垂直于图2的图平面的方向上延伸)外,还示出了底板13和两个侧壁11a、11b的下部区段。底板13在该实施例中用五个相互焊接的板形元件12组成。在这里不仅可以看见底板13的空腔结构,还可看见纵梁24的空腔结构。优选涉及挤压的铝型材。图2中未示出的顶部区域和侧壁(在图2中除下部区段外未示出)同样可以用类似结构方式的挤压铝型材制成。
处于底板下支架1的横臂4上的长方体15在图2中表示,在底板13和横臂4之间的底板下空间中可布置底下设备。
图3示出具有共8个在纵向方向上相继布置的底板下支架101-108的布置,这些底板下支架例如全部如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那样构造。在这里,各个支架101-108如图1中所示横向于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如果在垂直于该纵向方向的平面中观察具有U形的型廓。
在底板下支架105和106之间在相对置的侧上分别存在一个附加撑杆110a、110b,它们可构造得与根据图1和图2的支架1的纵撑杆2类似。然而,附加撑杆110不像底板下支架101-108那样通过横臂连接。
底板下支架101-108在车厢的两侧分别成对地通过在车厢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撑杆121-128和131-138连接。在该特定实施例中,此时,在支架105和支架106之间在每侧不是仅存在一个纵撑杆,而是存在将支架105与附加撑杆110相连接的第一纵撑杆125及另一侧上的135,以及存在将附加撑杆110与支架106相连接的两侧各一个纵撑杆126、136。所有纵撑杆121-128和131-138的连接分别在支架的大致在竖直方向延伸的部分撑杆和支架的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撑杆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实现。例如图1所示的孔10用于固定纵撑杆。例如具有外螺纹的螺栓在纵撑杆的端侧端部上插入到孔10中并且在该孔的对置侧上通过螺母紧固。
图3所示的底板下结构具有U型廓形的底板下支架和位于相对置侧上的纵撑杆,是一稳定结构的实施例。然而,这种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撑杆不是必定需要的。例如,所述纵撑杆的功能可以通过相应稳定构成的板形元件承担,所述板形元件布置在成对地彼此相邻的底板下支架之间并且与所述支架相连接。
另一可能性是,底板下结构以如图3所示方式具有U型廓形的底板下支架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支架,并且安装有附加的板形元件作为罩件。该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图4中与图3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U型廓形的底板下支架101-108的下侧上装有板形罩件144a-144h,它们构成底板下空间的底板。在这里也可以如对于板形元件144f所示,板形罩件具有切口139,使得底板下空间可以从下面通过切口139触及到,或者使得底板下空间的高度不足够或者不应布置在封闭空间中的底下设备可以伸出。特别地,为了冷却底下设备,这种切口139是有意义的。行车风可冷却设备的下侧面。如对于板形罩件144g所表示的,在罩件中也可存在可透气的格栅,使得能够进行空气交换。
也可以使图4所示的支架结构的侧面罩有板形元件141。以这种方式形成除切口139之外在三侧封闭的U型廓形的槽,该槽限界底板下空间。侧面上的板形元件优选分别具有一个活门140(如在元件141c、141d、141e上所示)和/或也具有通风格栅。
在该结构的在图4中向左前指向的端面上可具有两个减振元件(未示出),它们与支架108的在其横臂和其大致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纵臂之间的过渡区域相连接。这些减振元件使得能够相对于在图4中未示出的附加支承装置来支承,其中,所述减振元件可在负荷下弹性变形,因此尤其也能够使该支架结构相对于该附加支承变形。
如在侧面的罩件141上在右边在一个部位所示,侧面的罩件141可具有至少一个可封闭的开口,例如活门140或者门或者可取下的覆盖件,使得可触及到底板下结构内部的空间。
图5示出三个在纵向方向(图5中的水平方向)相继布置的底板下支架101、102、103,例如三个在图3和图4中所示的支架。在这里,在图5中在右边示出的支架101是纵向方向上的最后的支架。与根据图3和图4的结构类似,它通过纵支架131与相邻的支架102连接,该支架102又通过纵支架132与下一个支架103连接。
终端侧支架101通过附加支承155、156、157支承在车厢的底板13上。底板13例如如图2所示那样构造。该附加支承具有从支架101的下面对角向上延伸至底板13的对角撑杆155,该对角撑杆在上端部与平行于底板在底板下侧延伸的纵撑杆157相连接,纵撑杆157在其对置的端部上与支架101的上部区域相连接。附加的支撑撑杆156使对角撑杆155的中间区域支撑在纵撑杆157的第二端部上。
也可设想其它的这种附加支承,例如视对角撑杆155的结构而定不必存在附加的支撑撑杆156。必要时也可省去纵撑杆157。优选在车厢的两个相对置的侧上存在终端侧支架101的附加支承,使得例如支架101的两个过渡区域支撑在车厢的底板13上,在这些过渡区域上该支架101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纵撑杆过渡到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横撑杆中。
图6示出两个相邻的底板下支架105、106之间的加固装置158、159、160。图6所示的布置又例如是图3和图4中所示布置的一部分。在图6中可见在纵向方向上相继布置的共4个底板下支架104、105、106、107。也可看到,支架104、105之间的纵撑杆124和支架106、107之间的纵撑杆127以及车厢的底板13。该加固装置具有框架158,它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框架元件布置在支架105或106的也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纵撑杆上。在下面和上面,在支架105、106上分别接有框架158的一个纵撑杆,它在轨道车辆或车厢的纵向方向(在图6中的水平方向)上延伸。附加地,框架158通过两个相互交叉的对角撑杆159、160加固。
以这种方式构成非常稳定的结构,它可阻止具有支架104、105、106、107的底板下结构在车厢纵向方向上扭曲变形。
图7示出底板下支架、例如根据图1的支架1的一个上端部的三维视图。与图1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零件。通过该支架的上端部上的板形区域构成的表面尤其具有在图1所示的共8个孔6,但在图7中不可见,因为穿过每个孔6延伸一个螺栓85,该螺栓在下部端部区域中通过螺母87防止松开和脱落。此时,这些螺栓85成对地分别固定一槽体71,槽体71具有在纵向方向(在图7中从右后向左前延伸)上保持相同的横截面型廓并且在该实施例中具有U形型廓。
如图8所示,这些槽体71可布置在C形的槽83、84中,其中,槽83、84的开口向下可供螺栓85的杆穿过。在这里,在纵撑杆2a的板形上端部和螺母87之间分别存在一个间隔环81a、81b,该间隔环使安装容易并且当螺母87被拧紧时导致相互旋紧的零件均匀压紧。通过槽体71阻止螺栓85的头部扭转。
C型廓形的、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槽83、84优选布置在一个纵梁24(在图8的实例中纵梁24a)的下侧上。图2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相应区域在纵梁24a的下方并且通过具有附图标记83的箭头标识,以表示,在该区域中还存在槽83。槽83、84和另一纵梁上的、车厢侧的相应槽不必在纵梁的整个长度上延伸。而是这些槽例如可以在一纵向区段上延伸,底板下支架的纵向位置应可自由地经越该区段调整。
图9中所示的底下设备布置在底板下空间中,该底板下空间例如通过借助图3和图4阐明的底板下结构限界。图9中与图3和4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零件。这些底下设备例如是不同的液体容器201、202,配电装置204,通风装置205,气体容器206,变压器207和整流器208以及冷却装置209。优选地,所有这些设备安置在板形元件上和/或底板下结构的支架上,从而它们的全部重力或者至少几乎全部重力作用到U型廓形的底板下支架101-108上。
图10中所示的、一个底板下支架1和两个板形元件91a、91b的部分视图表明,连接相邻底板下支架的纵撑杆可被省去。与其他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也表示相同的零件。因此,支架1例如是图1和2中所示的支架。然而,在U型廓形的底板下支架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板形元件从下面用螺纹拧紧或者以其他方式从下面固定,如借助图10-12所述的。
板形元件91a、91b在它们的端部上分别设有在竖直横截面中为Y形的轮廓,板形元件91a、91b的这些端部彼此具有很小间距地布置在支架1的区域中,该Y形轮廓围住板形支架91b的端部并且具有离开该端部地延伸的板形部分,该板形部分具有供螺栓93穿过的通孔(见图12)。支架1的下侧设有具有内螺纹的相应孔,螺栓93拧入其中。在图12的示出该布置的下侧的反向视图中,可看到螺栓93的头,下面是隔离垫98,再下面是型廓94的突出的板形元件,该板形元件覆盖支架1的下侧。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如图11所示将两个板91固定在支架1的下侧,而且能够以相同方式例如固定另外四个板,其中的两个关于该支架的中心平面对称地固定在另一纵撑杆2a上,而两个另外的板填满边缘侧板之间的中间空间。

Claims (14)

1.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其中,所述车厢具有底板(13)和在该底板(13)的相对置的侧向上延伸的侧壁(11),其中,所述底板(13)和侧壁(11)限界用于运送人和/或物品的车厢的内室,其中,在底板(13)和侧壁(11)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分别存在一用于传递纵向力的纵梁(24),所述纵梁(24)在所述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车厢具有至少两个底板下支架(1),所述底板下支架(1)在所述底板(13)的下方从一个纵梁(24a)延伸到另一纵梁(24b),其中,所述底板下支架(1)部分地与所述底板(13)隔开间距地延伸,使得在所述底板下支架(1)和底板(13)之间形成一空间,用于容纳至少一个用于运行该轨道车辆的设备(15),其中,所述设备(15)的重力作用到所述底板下支架(1)的至少一个上,其中所述两个底板下支架之间的中间空间至少部分地通过板形元件封闭,其中所述板形元件构成一下底板,该下底板在所述底板(13)下方延伸,以及所述板形元件用于所述两个底板下支架(1)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和在对角线延伸的方向上的相互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下支架(1)具有与底板(13)隔开间距地延伸的横臂(4),该横臂(4)在其相对置的端部上分别过渡到两个纵臂(2a、2b)之一中,其中,所述纵臂(2a、2b)从下向上延伸到所述纵梁(24a、24b),从而形成一U形的底板下支架(1)并且在所述横臂和底板(1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至少一个设备(15)的所述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梁(24)上分别安置有一导向装置(83、84),通过该导向装置(83、84)可引导所述底板下支架(1)的端部在所述车厢的纵向方向上的运动,并且,设置有一固定装置(71、85、87),通过所述固定装置(71、85、87),所述底板下支架(1)的至少一个能够选择式地固定在相对于所述纵梁(24)的多个不同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在不同的纵向位置上布置有多个底板下支架(101-108),并且,这些底板下支架分别在所述底板(13)的下方从一个纵梁(24a)延伸到另一个纵梁(24b)。
5.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下支架(1)和所述底板(13)之间的空间中布置有至少一个用于运行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15),所述设备的总重力直接或间接施加到所述底板下支架(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用于运行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201)将它的重力至少部分地直接或间接施加到所述板形元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是高速列车。
8.用于制造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的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提供一个底板(13)和两个纵梁(24);
·连接所述纵梁(24)和底板(13);
·将至少两个底板下支架(1)固定到所述纵梁(24)上,使得该底板下支架(1)在所述底板(13)的下方从一个纵梁(24a)延伸到另一个纵梁(24b)并且在该底板下支架(1)和底板(13)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容纳至少一个用于运行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的空间;
·提供两个侧壁(11),并且
·连接所述底板(13)和侧壁(11),使得所述侧壁(11)从所述底板(13)向上延伸并且使得所述底板(13)和侧壁(11)限界所述车厢的用于运送人和/或物品的内室,其中,在所述底板(13)和侧壁(11)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分别有用于传递纵向力的所述纵梁(24)中的一个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两个底板下支架之间的中间空间至少部分地通过板形元件封闭,其中所述板形元件构成一下底板,该下底板在所述底板(13)下方延伸,以及所述板形元件用于所述两个底板下支架(1)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和在对角线延伸的方向上的相互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下支架(1)通过一与底板(13)隔开间距地延伸的横臂(4)形成,该横臂(4)在其相对置的端部上分别过渡到两个纵臂(2a、2b)之一中,其中,所述纵臂(2a、2b)从下向上延伸到所述纵梁(24a、24b),从而形成一U形的底板下支架(1)并且在所述横臂和底板(1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至少一个设备(15)的所述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梁上分别布置有和/或构造有一个导向装置(83、84),所述底板下支架(1)的端部布置在所述导向装置(83、84)内或布置在所述导向装置(83、84)上,所述底板下支架(1)在车厢的纵向方向上运动,其中,所述底板下支架(1)的端部通过所述导向装置(83、84)被导向,并且,所述底板下支架(1)的端部固定在相对于所述纵梁(24)的多个可能位置中的一个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底板下支架(101-108)布置在所述车厢的纵向方向上的不同纵向位置上,使得它们分别在所述底板的下面从一个纵梁(24a)延伸到另一个纵梁(24b)。
12.用于制造轨道车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制造车厢,其中,在底板下支架(1)和底板(13)之间的空间中布置至少一个用于运行该轨道车辆的设备(15),使得所述设备将它的总重力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到所述底板下支架(1)的至少一个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运行该轨道车辆的设备(201)布置在该板形元件上,使得它的重力至少部分地直接从上面施加到该板形元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是高速列车。
CN201080069171.XA 2010-09-20 2010-09-20 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118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0/005836 WO2012037953A1 (de) 2010-09-20 2010-09-20 Wagenkasten für ein schienen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8920A CN103118920A (zh) 2013-05-22
CN103118920B true CN103118920B (zh) 2016-05-11

Family

ID=44080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9171.XA Active CN103118920B (zh) 2010-09-20 2010-09-20 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80429A1 (zh)
EP (1) EP2619064B8 (zh)
CN (1) CN103118920B (zh)
ES (1) ES2503560T3 (zh)
WO (1) WO20120379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09176B4 (de) * 2012-05-31 2014-09-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ienenfahrzeug mit wannenförmig ausgebildetem Innenboden
CN102862581A (zh) * 2012-09-03 2013-01-09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式设备仓和铁路车辆
CN103241255B (zh) * 2013-05-08 2015-11-25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动车组车体
FR3009262B1 (fr) * 2013-08-02 2015-09-18 Astrium Sas Structure en materiaux composites pour chassis de wagon
JP6133731B2 (ja) * 2013-09-03 2017-05-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取付金具及び鉄道車両
DE102015202991A1 (de) * 2015-02-19 2016-08-2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ienenfahrzeugwagen
DK3078561T4 (da) 2015-04-09 2022-12-12 Alstom Transp Tech Jernbanetrækkøretøj med en modulbrændstofgastank
CN105365833A (zh) * 2015-11-24 2016-03-02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列车、车体及其加工工艺、设备舱
CN105752094A (zh) * 2016-03-07 2016-07-13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铁路货车及其新型车厢
JP6585552B2 (ja) * 2016-06-23 2019-10-02 近畿車輌株式会社 台枠構造
DE102016117499A1 (de) * 2016-09-16 2018-03-22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GmbH Rahmen für eine Bremssteuereinrichtung eines schienengebundenen Fahrzeugs
JP6999083B2 (ja) * 2017-10-31 2022-01-18 川崎車両株式会社 連結吊りボルト及び連結吊りボルト取付機構
CN112154089B (zh) * 2018-05-15 2023-09-22 西门子交通有限公司 用于在轨道车辆中定位变压器的装置
DE102018208452A1 (de) * 2018-05-29 2019-12-05 Siemens Mobility GmbH Schienenfahrzeug zur Personenbeförderung
DE102018117030A1 (de) * 2018-07-13 2020-01-16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Fußbodenaufbau für ein Fahrzeug,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Fußbodenaufbaus und Schienenfahrzeug mit mindestens einem Fußbodenaufbau
DE102018213629A1 (de) * 2018-08-13 2020-02-13 Siemens Mobility GmbH Schienenfahrzeugwagen mit einem Wagenkasten und einem in-nerhalb des Wagenkastens angeordneten Deckengerüst
CN110435690B (zh) * 2019-07-26 2021-05-11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列车设备舱底板及具有该列车设备舱底板的轨道车辆
JP7352093B2 (ja) 2020-03-31 2023-09-28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鉄道車両
FR3125984B1 (fr) * 2021-08-03 2023-08-25 Alstom Transp Tech Caisson pour véhicule, notamment ferroviaire, véhicule comprenant un tel caisson et méthode d’assemblage d’un tel caisson
CN115027511B (zh) * 2022-06-24 2023-06-13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承载式设备舱结构及轨道车辆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5774A (en) * 1987-03-02 1989-05-02 Hitachi, Ltd. Underfloor construction of monorail vehic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01419706Y (zh) * 2009-05-18 2010-03-10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速动车组裙板锁闭结构
CN201516849U (zh) * 2009-10-14 2010-06-30 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车体底架设备舱裙板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2762A (en) * 1987-05-07 1988-11-08 Trinity Industries, Inc. Well car end girder arrangement
DE29614089U1 (de) * 1996-08-14 1996-09-26 Deutsche Waggonbau Ag Gerätebefestigung an der Unterseite eines Schienenfahrzeuguntergestells, insbesondere eines Nahverkehrs-Schienenfahrzeuges
DE19949243C1 (de) 1999-10-13 2001-01-04 Dwa Deutsche Waggonbau Gmbh Rahmenausbildung zur Gerätebefestigung an der Unterseite eines Schienenfahrzeuguntergestells
CA2420300C (en) * 2002-03-01 2006-11-14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Germany Gmbh Undercar assembly for a railcar
AT502761A3 (de) * 2005-10-04 2009-03-15 Siemen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Untergestell für eisenbahnfahrzeuge
US8757067B2 (en) * 2007-05-17 2014-06-24 JAC Operations, Inc Railroad well car with open truss sides
KR100921548B1 (ko) * 2007-12-06 2009-10-12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철도차량의 상하설비 취부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5774A (en) * 1987-03-02 1989-05-02 Hitachi, Ltd. Underfloor construction of monorail vehic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01419706Y (zh) * 2009-05-18 2010-03-10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速动车组裙板锁闭结构
CN201516849U (zh) * 2009-10-14 2010-06-30 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车体底架设备舱裙板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高速动车组裙板设计研究;杜秋男等;《铁道车辆》;20080630;第46卷(第6期);正文第1-4节及图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19064B8 (de) 2014-10-08
WO2012037953A1 (de) 2012-03-29
US20130180429A1 (en) 2013-07-18
ES2503560T3 (es) 2014-10-07
EP2619064B1 (de) 2014-06-18
CN103118920A (zh) 2013-05-22
EP2619064A1 (de) 201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18920B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86487B (zh) 一种立体停车库
CN101559775B (zh) 车身结构
CN103879253B (zh) 超重型特种车辆独立悬架连接结构
CN106515763B (zh) 一种轨道客车动力车体
CN204323486U (zh) 轻型纯电动客车及其底盘车架
CN105835898B (zh) 一种转向架
CN108146458A (zh) 车辆车体及空铁车辆
CN101868701B (zh) 模块化称量台
CN107458501B (zh) 双层车体装配系统及方法
KR101969628B1 (ko) 지지 구조물 모듈을 갖는 오버헤드 운반 장치
CN111705919B (zh) 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
RU162775U1 (ru) Каркас кабины управления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09808730B (zh) 一种制动控制集成装置及列车
CN105835899B (zh) 一种牵引拉杆安装接口装置及转向架
CN205469076U (zh) 一种低地板车辆端墙
CN205200997U (zh) 一种模块化的轨道车辆模型车预装工装
CN205010324U (zh) 一种用于电动客车的打气泵托架
CN209650378U (zh) 用于承载电池包的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08346647U (zh) 一种支架现浇梁施工快速支撑系统
WO2017135863A1 (en) Service pi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d installing the service pit
CN105164007B (zh) 用于商用车辆的模块化底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2831719U (zh) 一种载车盘结构
CN202449761U (zh) 舱内提升机及应用其的风力发电机组
EA015524B1 (ru) Мост закрытого тип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