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5662A - 镜头镜筒 - Google Patents
镜头镜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05662A CN103105662A CN2012103753047A CN201210375304A CN103105662A CN 103105662 A CN103105662 A CN 103105662A CN 2012103753047 A CN2012103753047 A CN 2012103753047A CN 201210375304 A CN201210375304 A CN 201210375304A CN 103105662 A CN103105662 A CN 1031056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gear
- zoom
- optical axis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镜头镜筒。镜头镜筒具有:能够在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框(33);在光轴方向驱动移动框的步进电机(41);伴随步进电机的旋转而旋转的螺旋部件(41b);设置于螺旋部件的端部且伴随螺旋部件的旋转而旋转的螺旋齿轮(41d);维持不旋转状态并与螺旋部件螺合,随着螺旋部件的旋转在光轴方向移动,使移动框沿着同方向进行按压移动的螺母部件(45);切换为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外部旋转操作环(24),其具有接受外部操作而旋转的驱动齿轮(23),在第1状态,驱动齿轮与螺旋齿轮啮合而使螺旋部件旋转,在光轴方向驱动移动框,在第2状态,驱动齿轮不与螺旋齿轮啮合;以及在外部旋转操作环处于第2状态时与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联动地对步进电机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单元(28x)。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镜头镜筒,具体涉及具有可切换手动操作驱动和电驱动的驱动机构的镜头镜筒。
背景技术
以往在应用于获得图像的照相机等的镜头镜筒中,具备构成为可切换基于手动操作的手动对焦动作与使用电驱动进行的自动对焦动作的调焦机构,这种技术例如已由日本特开2005-208633号公报等进行了各种公开并得以实用化。
而在近些年的照相机等中,普遍普及的是构成为能在记录摄影图形的同时记录声音的技术以及除了静态图像的摄影记录动作之外还能对伴随声音记录的动态图像进行摄影记录的技术。
在使用这种方式的现有照相机等,具体而言使用例如能够拍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照相机例如进行动态图像摄影的情况下,在进行动态图像摄影时,始终处于继续进行摄影动作的状态,在这种摄影动作的继续进行过程中,例如有时希望进行变焦、对焦等各种操作。
例如,关于动态图像摄影中的变焦,还存在希望在静音下以一定速度位移的要求,采取电动变焦十分方便。
另一方面,在静态图像摄影时,关于变焦、对焦等各种操作,存在希望通过手动操作任意地迅速进行期望的设定的要求。
另外,在现有的镜头镜筒中采用的镜头驱动机构中,作为分别使多个镜头向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电机,例如大多采用直动式(close coupled type)的镜头移动机构,其使用步进电机等,有利于静音化,并且能使机构简便地构成。
然而,关于在上述日本特开2005-208633号公报公开的手段,详细叙述的是调焦机构,而且是一种实现了能够在不伴随切换操作的情况下无缝地切换手动对焦动作和自动对焦动作的机构。因此存在机构本身变得复杂的问题点。
而在以往的可拍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镜头更换式照相机中,具有构成为能够使用电驱动进行变焦操作,而且通过进行切换操作还能进行基于手动操作的变焦操作的镜头驱动机构的照相机未得到实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镜头移动机构,例如在变焦操作、对焦操作等时能够可靠实现基于手动操作的手动动作,并且通过简易机构实现手动操作与电驱动的切换的镜头镜筒。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一个方面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框,其在光轴方向移动;第1旋转驱动源,其在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第1框;螺旋部件,其伴随上述第1旋转驱动源的旋转而旋转;按压部件,其维持着不旋转状态,与上述螺旋部件螺合并伴随上述螺旋部件的旋转而在光轴方向移动,使上述第1框在光轴方向进行按压移动;外部旋转操作环,其在光轴方向移动,能够在该光轴上移动至第1位置和第2位置;离合器单元,其具有构成齿轮组的多个齿轮,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利用该齿轮组将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传递至上述螺旋部件,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该齿轮组不将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传递给上述螺旋部件;以及控制单元,其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与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上述旋转联动地对上述第1旋转驱动源进行驱动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和益处根据下面的详细说明能够明了。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采用直动式镜头移动机构的更换式镜头镜筒,例如在变焦操作时能够可靠地实现基于手动操作的手动动作,并且能通过简易机构实现手动操作与电驱动的切换的镜头镜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1的镜头镜筒的构成部取出外装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1的镜头镜筒的构成部取出镜筒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主要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3组框移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6是主要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4组框移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7主要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滑动部件和齿轮箱的构成,是表示电动变焦模式时的各构成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8主要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滑动部件和齿轮箱的构成,是表示手动变焦模式时的各构成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构成部件中仅取出齿轮箱的构成的一部分(摩擦结构部)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从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构成部件中仅取出齿轮箱的构成的一部分(摩擦结构部)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1主要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变焦环和滑动部件的相连部的构成,是表示电动变焦模式时的各构成部件的配置的剖面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12]-[12]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3主要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变焦环和滑动部件的相连部的构成,是表示手动变焦模式时的各构成部件的配置的剖面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14]-[14]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5是主要放大示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的配设部位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构成图1的镜头镜筒中的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和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的挠性印刷基板的多个电接点图案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18是沿着图17的[18]-[18]线的剖面图。
图19是沿着图17的[19]-[19]线的剖面图。
图20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3组框位置检测单元的构成,是沿着图18的[20]-[20]线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4组框位置检测单元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电动变焦模式时的变焦环与电动变焦联动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23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手动变焦模式时的变焦环与电动变焦联动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24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处于电动变焦模式时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25是沿着图24的[25]-[25]线的剖面图。
图26是沿着图24的[25]-[25]线的剖面图。
图27是沿着图24的[27]-[27]线的剖面图。
图28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的内部结构中的变焦环和电动变焦联动部件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中的变焦环和操作部件的配设部位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是表示通常使用方式时电动变焦模式设定状态的图。
图30是表示将设定从图29的状态转变为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31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中的变焦环和操作部件的配设部位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是表示第2使用方式中的电动变焦模式设定状态的图。
图32是表示将设定从图31的状态转变为宏模式的状态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33是表示将设定从图32的状态转变为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34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中的电气构成部件的概要的结构框图。
图35是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中的变焦操作处理的子程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36是表示图35的变焦操作处理中的电动变焦处理的子程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37是表示图35的变焦操作处理中的手动变焦处理的子程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38A是本发明的镜头镜筒中的离合器单元的第1变型例的结构图,是表示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第1位置(第2状态,电动变焦模式)的状态的图,图38B是本发明的镜头镜筒中的离合器单元的第1变型例的结构图,是表示外部旋转操作环转移到第2位置(第1状态,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的图。
图39A是本发明的镜头镜筒中的离合器单元的第2变型例的结构图,是表示外部旋转操作环24位于第1位置(第2状态,电动变焦模式)的状态的图,图39B是本发明的镜头镜筒中的离合器单元的第2变型例的结构图,是表示外部旋转操作环转移到第2位置(第1状态,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了应用于数字照相机(以下简称为照相机)的更换用变焦镜头镜筒(以下简称为镜头镜筒),该数字照相机构成为例如使用固体摄像元件对由光学镜头形成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将由此获得的图像信号转换为表示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数字图像数据,将这样生成的数字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而且能够根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的数字图像数据在显示装置上再现显示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符号O表示镜头镜筒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而且在沿着该光轴O的方向上,将位于与该镜头镜筒的前表面相对的位置处的被摄体侧称为前方,将作为该镜头镜筒在照相机上的安装面的安装侧称为后方。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各附图中,采取能够在附图上识别出各构成要素的程度的尺寸,因而有时对每个构成要素分别使用不同的比例尺示出。因此,本发明中,这些附图中记载的构成要素的数量、构成要素的形状、构成要素的大小比率和各构成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仅限于图示的方式。
首先使用图1~图4如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的概要构成。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的镜头镜筒的分解立体图。图3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中的外装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4表示图1的镜头镜筒中的镜筒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主要由外装单元2、镜筒单元3、前部装饰框4等构成单元构成。图1表示组装好这些各构成单元的状态。
如图3所示,外装单元2主要由对焦环21、主框22、齿轮箱23、变焦环24、滑动部件25、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外装环27、镜头镜筒主基板28、镜头安装部组(sub-assembly)29等构成。
其中,对焦环21、变焦环24、外装环27是在组装了镜头镜筒1的状态(图1的状态)时,主要配设于最外部而构成操作部的外装构成部件。
对焦环21形成为大致圆环形状,是作为由使用者通过手动操作围绕光轴O在正反方向任意使其转动,从而进行手动的调焦操作时的操作输入部件发挥作用的构成部件。对焦环21配设为在主框22的外周侧靠前端的部位以光轴O为转动中心自由地正反转动。
在对焦环21的内周面上,以光轴为中心绕一周形成有梳齿状部21a。对应于此,在主框22侧的与上述梳齿状部21a相对的部位配设有由光斩波器(PI)等构成的位置检测传感器22a。例如在主框22的内周上配设有2个位置检测传感器22a。由上述梳齿状部21a和位置检测传感器22a构成检测对焦环21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量的检测单元。
变焦环24同样形成为大致圆环形状,是构成为作为由使用者通过手动操作围绕光轴O使其转动而进行手动的变焦操作时(手动变焦模式时)的操作输入部件发挥作用,并且在电动变焦模式时利用预定范围的转动操作进行变焦指示的操作输入部件发挥作用的外部旋转操作环。进而,变焦环24还作为由使用者通过手动操作使其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行滑动移动,从而进行电动变焦模式、手动变焦模式、宏模式这些各模式间的切换操作时的模式切换部件发挥作用。
外装环27同样形成为大致圆环形状,相对于后述的镜头安装部组29固定配置。外装环27上配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操作部件27a,该操作部件27a通过由使用者从外部手动进行按压操作,从而例如在进行对焦关联的动作模式切换和变焦模式与宏模式的切换等时进行操作。
而主框22的基本形态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是适当固定或以允许预定的移动的方式保持上述外装构成部件(21、24、27)和后述的各机构部件(23、25、26等)构成物,并且用于固定保持其他构成部件(22a等)等的该外装单元2的基本构成部件。
在主框22的外周侧,从前表面侧按顺序配设有对焦环21、变焦环24、外装环27。进而,如图1、图2、图3等所示,在主框22的最前端部配设有前部装饰框4。该前部装饰框4是用于在处于组装了本镜头镜筒1的状态(图1的状态)下,允许光束射入该镜头镜筒1的摄影光学系统(后述),并且覆盖遮挡本镜头镜筒1的内部构成部件使其不从前表面露出的前表面罩部件。因此前部装饰框4形成为大致圆环形状。在前部装饰框4的大致中央部以能透射光束的方式配设有构成本镜头镜筒1的摄影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的第1透镜组31a。另外,前部装饰框4配设成覆盖上述第1透镜组31a的外周缘部前表面(参见图1、图2)。
而在上述主框22上保持着齿轮箱23、滑动部件25、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等构成部件。
其中,齿轮箱23和滑动部件25介于变焦环24与3组框移动机构(后面详细叙述:参见图5的符号41、41a~41d、45等)之间,是与变焦环24的操作输入(光轴方向的滑动操作)联动的构成部件。齿轮箱23和滑动部件25与变焦环24向光轴O方向的滑动移动操作联动地向同方向移动。另外,齿轮箱23和滑动部件25在手动变焦模式时成为用于经过齿轮箱23将变焦环24围绕光轴O的转动操作输入带来的转动驱动力传递给上述3组框移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递切换机构部的一部分。而齿轮箱23和滑动部件25在电动变焦模式时是具备切断变焦环24与3组框移动机构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功能的构成部(后面详细叙述)。
并且,齿轮箱23和滑动部件25构成为能够与变焦环24联动移动。另外,齿轮箱23构成为具有构成齿轮组的多个齿轮(驱动齿轮、中间齿轮等),该齿轮组接受通过变焦环24来自外部的操作输入而旋转。
而且上述变焦环24具有作为外部旋转操作环的功能,用于切换第1状态(手动变焦模式)和第2状态(电动变焦模式):第1状态是构成齿轮箱23的多个驱动齿轮中的一个与后述的电机齿轮41d(螺旋齿轮)啮合,能够使后述的螺杆41b(螺旋部件)旋转,沿着光轴O方向驱动作为后述的移动框的第1框即第3镜头框33的状态,第2状态是上述多个驱动齿轮中的一个不与电机齿轮(螺旋齿轮)41d啮合的状态。
另外,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是构成探测单元的一部分的构成部,该检测单元在电动变焦模式时,与变焦环24围绕光轴O的转动操作输入联动作用,从而检测变焦环24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量。并且,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构成为在手动变焦模式时解除与变焦环24的联动,不进行作用(后面详细叙述)。
后面叙述在主框22上保持的上述各构成部件(23、25、26)的更为详细的构成。
镜头镜筒主基板28是由安装了用于进行本镜头镜筒1的电气控制等的CPU等多个电子部件等构成的控制电路28x(参见后述的图34)和电机驱动电路28y(参见后述的图34)等的挠性印刷基板等构成的构成部。在本镜头镜筒1装配于对应的照相机(未图示)上的状态下,该镜头镜筒主基板28的控制电路28x与照相机侧的控制电路(未图示)之间进行通信,进行各种控制。
镜头安装部组(sub-assembly)29是构成为在与应用本镜头镜筒1的照相机(未图示)之间确保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的镜头镜筒1侧的连结部件。镜头安装部组29具有用于在与上述照相机侧的控制电路等之间进行的通信的通信用电接点部(未图示)。
如图4所示,镜筒单元3构成为主要包括固定保持第1透镜组31a的第1透镜框31、固定保持第2透镜组32a的第2透镜框32、固定保持第3透镜组33a的第3透镜框33、固定保持第4透镜组34a的第4透镜框34、固定保持第5透镜组35a的第5透镜框35、前部罩环36、前侧固定框37、固定框38等。
第1透镜组31a是固定于本镜头镜筒1的最前端部位的固定透镜组。第1透镜组31a被由圆环形状构成的第1透镜框31固定保持。而且该第1透镜框31隔着前部罩环36固定于前侧固定框37的前端部。
第2透镜组32a是主要有助于调焦动作(对焦)的透镜组。第2透镜组32a被第2透镜框32固定保持。而该第2透镜框32构成为凭借两端被前侧固定框37的内部固定部支撑且与光轴平行配设的吊轴32b而能够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自由移动。
在第2透镜框32的外周侧的预定部位配设有多个对焦电机43。作为对焦电机43例如可应用音圈电机等线性致动器。按预定定时来驱动控制该对焦电机43,从而第2透镜框32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移动,进行对焦。
第3透镜组33a、第4透镜组34a是主要有助于变焦(变倍动作)的透镜组。第3透镜组33a被固定保持于第3透镜框33(第1透镜保持框)。第4透镜组34a被固定保持于第4透镜框34(第2透镜保持框)。而且这些作为第1框的第3透镜框33和作为第2框的第4透镜框34是分配配设为能够在前侧固定框37和固定框38的内部各自单独地独立地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即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框。
第3透镜框33是配设为凭借3组主轴33b而能够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自由移动的第1移动框。另外,第3透镜框33围绕3组主轴33b的旋转被止转轴33c限制。同样地,第4透镜框34是配设为凭借4组主轴34b而能够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自由移动的第2框,是第2移动框。另外,第4透镜框33围绕光轴O的旋转被止转轴33c限制。
并且,3组主轴33b、4组主轴34b、止转轴33c的前端侧被与光轴平行地固定支撑于前侧固定框37的内部固定部,后端侧被与光轴平行地固定支撑于固定框38的内部固定部。另外,第3透镜框33保持构成光圈机构的光圈叶片44a、光圈驱动电机44等。
前侧固定框37和固定框38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连结,从而基本形状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由将两个固定框37、38连结的状态构成的构成物成为该镜筒单元3的基本构成部件。两个固定框37、38的连结构成物在内部将第2、第3、第4透镜框32、33、34以能够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自由自动的方式支撑起来,固定保持着用于使第3透镜框33在光轴O方向移动的3组框移动机构(后面详细叙述:3组电机41及其驱动机构:参见图5)和用于使第4透镜框34在光轴O方向移动的4组框移动机构(后面详细叙述:4组电机42及其驱动机构:参见图6)等。
并且,后面叙述用于使第3透镜框33、第4透镜框34分别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移动的3组框移动机构和4组框移动机构的详细构成。
第5透镜组35a是固定于本镜头镜筒1的最后端部位的固定透镜组。第5透镜组35a被由圆环形状构成的第5透镜框35固定保持。而且该第5透镜框35固定于固定框38的后端部。
并且在处于组装了本镜头镜筒1的状态时,各透镜组以使光轴一致的方式从前方起按照第1透镜组31a、第2透镜组32a、第3透镜组33a、第4透镜组34a、第5透镜组35a的顺序排列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中,由上述第1透镜组31a、第2透镜组32a、第3透镜组33a、第4透镜组34a、第5透镜组35a这5个透镜组构成摄影光学系统。
接着,下面主要使用图4、图5、图6详细叙述用于使第3透镜框33、第4透镜框34分别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移动的3组框移动机构和4组框移动机构。
首先,详细叙述3组框移动机构的构成。如图5所示,3组框移动机构是构成为包含第1电机即3组电机41的机构单元,该第1电机是用于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驱动第3透镜框33(第1移动框)的驱动源,由步进电机构成。
3组电机41固定设于前侧固定框37的靠内侧前端的部位。3组电机41的转动轴沿着光轴O朝后方延伸。3组电机41上设有固定于上述转动轴周围的托架41a。该托架41a具有从作为3组电机41的一个面的、上述转动轴延伸的面(电机端部),沿着光轴O向后方延伸的臂部,如图5所示,是剖面形成为管道状的板金加工部件。
上述3组电机41的转动轴靠前端的预定部位在设置于上述托架41a的臂部前端的支撑部上被轴支撑成可自由转动。在上述3组电机41的转动轴中从电机端部(基端部)到上述托架41a的支撑部为止的区域中,与光轴O平行地形成有螺杆41b。该螺杆41b是伴随3组电机41(步进电机)的旋转而旋转的螺旋部件。该螺旋部件在外周面有螺旋状的槽。
另外,在作为第1旋转驱动源的3组电机41的转动轴的前端部具有使上述螺杆41b延长而形成的轴部41c。该轴部41c形成为从上述托架41a的轴支撑部位朝后方突出。而且在该轴部41c的端部即靠前端的部位,固定设有作为小齿轮的电机齿轮41d。即,该电机齿轮41d设置于上述螺杆41b(螺旋部件)的端部,是伴随上述螺杆41b(螺旋部件)的旋转而旋转的齿轮(螺旋齿轮)。
另一方面,在上述螺杆41b上螺合着具有内螺纹的3组螺母45(第1螺合部件)。该3组螺母45被固定框38的固定部(未图示)限制转动,即被维持非旋转状态,并且随着上述螺杆41b转动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自由移动。而且该螺杆41b的旋转的作用在于,在3组螺母45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移动时,3组螺母45按压第3透镜框33的一部分,从而使该第3透镜框33在光轴方向移动。即3组螺母45可以说是按压部件。
换言之,上述3组螺母45维持为非旋转状态,与上述螺杆41b(螺旋部件)螺合,伴随上述螺杆41b(螺旋部件)的旋转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移动,是使上述第3透镜框33(第1移动框)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行按压移动的螺母部件。
并且,将由设置于3组电机41(第1电机)的输出轴上的螺杆41b、与螺杆41b螺合并被限制了旋转的3组螺母45、设置于螺杆41b上的小齿轮即电机齿轮41d构成的构成部称作第1驱动单元。
该第1驱动单元与3组电机41(第1电机)机械连结起来,通过该3组电机41(第1电机)或变焦环24(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而被驱动,从而驱动第3透镜框33(第1移动框)。
另外,将由变焦环24(外部旋转操作环)具有的内部齿轮24a(内齿轮)、电机齿轮41d、与该电机齿轮41d啮合而能够旋转驱动电机齿轮41d的齿轮(平齿轮部236)构成的构成部称作第2驱动单元。
该第2驱动单元在变焦环24处于与手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第2位置)时,被手动驱动力旋转驱动的变焦环24的内部齿轮24a与平齿轮236啮合,利用该平齿轮部236驱动电机齿轮41d。
该第2驱动单元构成为能够与上述第1驱动单元机械性连结或不连结,在处于与上述第1驱动单元机械性连结的状态时(即齿轮箱23的平齿轮部236与电机齿轮41d处于啮合状态时),通过变焦环24(外部旋转操作环)的转动而经由第1驱动单元驱动3组透镜框33(第1移动框)。
另一方面,第3透镜框33被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伸缩并悬架于该第3透镜框33与后述的第4透镜框34之间的螺旋弹簧33f(参见图4)向第4透镜框34进行弹簧施力。
基于该构成,3组螺母45处于始终与第3透镜框33的螺母抵接部33d(参见图4、图5)抵接的状态。螺母抵接部33d形成为钩状,螺杆41b插通于该钩状的大致中央部。
基于以上构成,当3组电机41的转动轴在正反方向转动时,与上述螺杆41b螺合的3组螺母45在该螺杆41b上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前后移动。而3组螺母45进行前后移动,使得第3透镜框33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朝向与上述3组螺母45相同的方向,能够与其他透镜框独立地移动。此时的作用为电动变焦模式时的作用(后面详细叙述)。
另外,在处于未对3组电机41通电的状态下,当以大于3组电机41的定位转矩(detent torque;未对电机线圈励磁时的静止转矩)的旋转转矩使电机齿轮41d转动时,能够使上述螺杆41b在同方向转动。由此,与该螺杆41b螺合的3组螺母45构成为在该螺杆41b上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前后移动,使上述第3透镜框33能够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朝向与上述3组螺母45同样的方向,独立于其他透镜框进行移动。此时的作用为手动变焦模式时的作用(后面详细叙述)。
接着详细叙述4组框移动机构的构成。如图6所示,4组框移动机构是构成为包含第2电机即4组电机42的机构单元,该第2电机是用于使第4透镜框34(第2移动框)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与光轴O平行地)移动的驱动源,由步进电机构成。
作为第2旋转驱动源的4组电机42固定设于固定框38的内侧靠前端的部位。4组电机42的转动轴沿着光轴O向后方(与光轴O平行)延伸。4组电机42与上述3组电机41周围的结构同样,连结设置有将上述转动轴的前端部附近轴支撑为自由转动的托架42a。该托架42a具有从作为4组电机42的一个面的、上述转动轴延伸的面,朝后方延伸的臂部,如图6所示,是剖面形成为通道状的板金加工部件。
上述4组电机42的转动轴的前端部位在上述托架42a的前端侧支撑部中被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撑。在上述4组电机42的转动轴上,在从基端部到上述托架42a的轴支撑部位为止的区域(即从转动轴的基端到前端为止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作为第2螺旋部件的螺杆42b。因此螺杆42b伴随4组电机42的旋转而旋转。
在螺杆42b上螺合着具有内螺纹的4组螺母46。该4组螺母46被固定框38的固定部(未图示)限制转动,并且随着上述螺杆42b转动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自由移动。
另一方面,第4透镜框34被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伸缩并悬架于该第4透镜框34与上述第3透镜框33之间的上述螺旋弹簧33f向上述第3透镜框33进行弹簧施力。
基于该构成,作为第2按压部件的4组螺母46处于始终与第4透镜框34的螺母抵接部34d(参见图6)抵接的状态。螺母抵接部34d与上述螺母抵接部33d同样形成为钩状,螺杆42b插通于该钩状的大致中央部。
通过如上的构成,当4组电机42的转动轴在正反方向转动时,与上述螺杆42b螺合的4组螺母46在该螺杆42b上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前后移动。而通过4组螺母46的前后移动,使得第4透镜框34能够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朝向与上述4组螺母46相同的方向,与其他透镜框独立地移动。即,经由由螺杆42b与4组螺母46构成的驱动单元,接收作为第2驱动源的4组电机42的驱动力,第2框在光轴方向上被驱动。
并且第4透镜框34被控制为与上述第3透镜框33的移动联动,被向预定的移动方向驱动预定的移动量。即,通过按照第3透镜框33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对4组电机42进行驱动控制而设定第4透镜框34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因此,第4透镜框34无论在电动变焦模式时还是手动变焦模式时都始终凭借4组电机42的驱动力而移动。
接着使用图7~图14如下详细叙述被上述主框22保持的上述各构成部件中的尤其是齿轮箱23、滑动部件25、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构成。
首先,滑动部件25是如上所述与变焦环24的操作输入(光轴方向的滑动操作和围绕光轴的转动操作)联动而作用的构成部件之一。在滑动部件25与变焦环24联动发生作用时,该滑动部件25如下发挥作用。即,
(1)滑动部件25构成点击机构(后面详细叙述:参见图11~图14等)的一部分,该点击机构在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行滑动移动时,作为进行变焦环24在光轴O方向的定位的定位单元发挥作用。
(2)滑动部件25作为变焦模式切换单元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后面详细叙述:参见图7、图8、图12、图14等),该变焦模式切换单元在接受到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的滑动移动而向同方向滑动移动时,与齿轮箱23相连而进行变焦环24与3组框移动机构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相连或切断,进行电动变焦模式与手动变焦模式的切换。
(3)滑动部件25还作为检测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的位置的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后面详细叙述:参见图3、图15等)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滑动部件25构成为不限制变焦环24围绕光轴O的转动并且从动于变焦环24在光轴O方向的滑动移动,能够向与变焦环24相同的方向移动。滑动部件25形成为整体为薄板状且沿着主框22的外周面的曲面形状,例如由模具部件等构成。该滑动部件25在主框22的外周面上隔开预定间隔配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围绕光轴O隔开120度的角度间隔设有3个)。
如图3、图11、图13等所示,在滑动部件25的外周面上的靠前端的部位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的凹状的周槽25a。该周槽25a中嵌合着在变焦环24的靠近后端的内周面上朝内侧突出设置的内齿轮即内部齿轮24a。因此即使变焦环24转动,内部齿轮24a也沿着周槽25a转动,因此不会限制变焦环24围绕光轴O的转动。
滑动部件25在主框22侧的面上还具有沿着光轴O方向的矩形凸形状部25e,该矩形凸形状部25e可滑动地嵌合于主框22具有的沿着光轴方向O方向的槽部中。由此。变焦环24在光轴方向O上移动,并且滑动部件25也在光轴O方向上移动。
另一方面,当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滑动移动时,内部齿轮24a与周槽25a嵌合,从而滑动部件25也向同方向滑动移动。换言之,滑动部件25构成为不限制变焦环24的转动,从动于变焦环24的滑动移动。
如上形成的滑动部件25构成点击机构的一部分,该点击机构在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滑动移动时,进行用于使变焦环24始终配置于预定位置的定位。该点击机构是用于实现上述滑动部件25的功能中的(1)项的功能的构成。
如图3、图12、图14等所示,滑动部件25上形成有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延伸且朝内周面侧突出的上述矩形凸形状部25e。该矩形凸形状部25e的侧面构成朝向本镜头镜筒1的圆周方向的凹凸,形成有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为3个)点击槽25b。
另一方面,在主框22的外周面上与上述点击槽25b相对配置的固定部位处形成有凹状孔部22b(参见图12、图14)。在该凹状孔部22b内以压缩状态收纳着伸长性的点击弹簧252,并且在凹状孔部22b的开口部附近收纳配置有点击球251,使得该点击弹簧252不会由于自身的弹性力而朝外部弹出。点击球251的一部分配置于从凹状孔部22b的开口部朝外部突出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凹状孔部22b的开口形成为直径小于点击球251的直径,使得点击球251不会由于上述点击弹簧252的弹力而弹出到外部。由此,点击球251处于被点击弹簧252的弹力始终朝凹状孔部22b的开口按压的状态,而且处于点击球251的头顶部始终与上述多个点击槽25b之一抵接的状态。
基于该构成,当变焦环24向沿着光轴O的方向滑动移动时,滑动部件25也会与之联动地向同方向移动,因此点击球251与点击槽25b的槽内面抵接,并且在凹状孔部22b内出没。而在点击球251处于嵌入到点击槽25b的状态时,点击球251处于被点击弹簧252的弹力带来的预定力量按压到点击槽25b的状态。由此,滑动部件25和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的滑动移动被点击弹簧252的预定力量所限制。因而滑动部件25和变焦环24始终被定位于预定的任意位置处。
通常情况下,点击球251处于嵌入到多个点击槽25b之中的任意一个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当使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滑动移动时,滑动部件25从动于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的移动而在同方向滑动移动。于是滑动部件25的形成有多个点击槽25b的部位也向同方向移动。此时,点击球251被点击槽25b的斜面部按压而使得点击弹簧252压缩。由此,点击球251被推入凹状孔部22b内部。当点击球251越过点击槽25b的顶部,开始嵌入到相邻的点击槽25b时,点击弹簧252发挥凭借自身的弹力而伸长而将点击球251按压到相邻的点击槽25b内并使其嵌入的作用。如上,点击球251保持着利用点击弹簧252的弹力而嵌入到多个点击槽25b中的一个中的状态。由此,该点击机构进行滑动部件25和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的定位。
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中,将使变焦环24滑动移动到最前方时的位置设为宏模式时的预定位置(称为Mc位置。并称为第3位置)。另外,将变焦环24从宏模式时的预定位置(Mc位置)朝光轴方向的后方滑动移动1个点击的量时的位置设为电动变焦模式时的预定位置(称为EZ位置。并且将该位置称作变焦中立位置或第1位置)。将使变焦环24从该电动变焦模式时的预定位置(EZ位置)再向光轴方向的后方滑动移动1个点击的量时的位置设为手动变焦模式时的预定位置(称为MZ位置。并且将该位置称作第2位置)。即,作为外部旋转操作环的变焦环24能够在光轴方向上,在光轴上移动到第1位置、第2位置以及第3位置。
接着,详细叙述用于实现滑动部件25的功能中的上述(2)项的功能的构成。
如上所述,当使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滑动移动时,上述滑动部件25向同方向移动。该滑动部件25构成为还使齿轮箱23从动。
即,齿轮箱23介于变焦环24与电机齿轮41d之间,具有用于将来自变焦环24的旋转操作输入带来的驱动力传递至电机齿轮41d的多个中间齿轮。
并且在齿轮箱23具有离合器单元,在处于手动变焦模式(第1状态)时,即外部旋转操作部件处于第2位置时,该离合器单元与变焦环24的内齿部(内部齿轮24a)和驱动齿轮(齿轮箱23中的1个齿轮、作为输出齿轮的平齿轮部236)啮合,在处于电动变焦模式(第2状态)时,即外部旋转操作部件处于第1位置时,解除上述两者(24a、236)间的啮合。
即,在滑动部件25与齿轮箱23之间,如图7、图8等所示,悬架着紧缩性的螺旋弹簧23b。即,螺旋弹簧23b的一端架设于滑动部件25的弹簧悬挂部25c,另一端挂在齿轮箱23的弹簧悬挂部234a。由此,滑动部件25与齿轮箱23借助螺旋弹簧23b的弹力始终相互拉拽而抵接,通常形成为一体。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滑动部件25被上述点击机构利用基于点击弹簧252的弹力的预定力量定位于光轴方向的上述多个预定位置之一。点击机构的点击弹簧252的点击力被设定为大于螺旋弹簧23b的弹力。因此,滑动部件25抵抗螺旋弹簧23b的力量,维持由点击机构进行的定位,并且滑动部件25和齿轮箱23这两者被设定为相对配置间隔始终一定。
基于这种构成,当滑动部件25伴随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的滑动移动而向同方向移动时,齿轮箱23也通过螺旋弹簧23b的弹力而联动地向同方向移动。而且此时齿轮箱23构成为向同方向进行滑动移动,从而联动地进行齿轮箱23内的齿轮机构的卡离。如上,齿轮箱23作为对变焦环24与电机齿轮41d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进行卡离的离合器单元发挥作用。
即,构成为通过进行使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的滑动移动而实现的进退动作,从而进行变焦环24与3组框移动机构(后述)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连接或切断,能进行变焦模式的切换。
其中,使用图7~图10、图12、图14等如下说明齿轮箱23的内部构成的详细情况。
齿轮箱23构成为包含:由作为输入齿轮的轴状齿轮部231、平齿轮部232、第1齿轮轴233构成的第1齿轮部组;由轴状齿轮部235、平齿轮部236、按压弹簧237、弹簧承受垫圈238、第2齿轮轴239、具有摩擦传递部23aa的轴主体23a构成的第2齿轮部组;支撑体234等。第2齿轮部组也可以说具有磨擦单元,该磨擦单元利用磨擦将轴状齿轮部235的旋转传递到平齿轮部236。
支撑体234通过板金弯曲部件等形成为预定形态,是成为本齿轮箱23的主体的构成部。支撑体234将上述第1齿轮组与上述第2齿轮组轴支撑成可自由转动。
在第1齿轮部组中,轴状齿轮部231和平齿轮部232被第1齿轮轴233一体地固定设于同轴上。第1齿轮轴233被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撑于支撑体234的固定部位。与此同时,第1齿轮轴233的两端分别被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撑于主框22的固定部。因此,第1齿轮部组本身相对于主框22处于固定位置。与此同时,齿轮箱23的支撑体234以第1齿轮部组的第1齿轮轴233作为支轴,可自由移动地配设于变焦环24的滑动方向(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
轴主体23a是构成第2齿轮部组的主体的构成部。轴主体23a是将由与光轴方向平行且较长的中空圆筒状部件构成的长轴部23ab、形成为圆板形状的摩擦传递部23aa、由与长轴部23ab相比较短的中空的圆筒状部件构成的短轴部23ac连接为一体而形成的。
如图9所示,在长轴部23ab的外周固定设有轴状齿轮部235。在短轴部23ac上,平齿轮部236以能够在长轴方向自由移动旋转的方式嵌合和配设。摩擦传递部23aa介于长轴部23ab与短轴部23ac之间。短轴部23ac的直径被设定为小于摩擦传递部23aa的直径。
而且轴主体23a形成为各构成部连接设成一体的形式,使得摩擦传递部23aa的中心轴与上述长轴部23ab和短轴部23ac的各中心轴大致一致。
如图9所示,在如上构成的轴主体23a上形成有贯穿长轴部23ab、摩擦传递部23aa、短轴部23ac的贯通孔23d。如图12、图14等所示,在该贯通孔23d中插通配置有第2齿轮轴239。而且该第2齿轮轴239的两端被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撑于主框22的固定部。
另外,如图9、图10所示,平齿轮部236中,在一个面的径向中段部位穿设有周槽236a。在该周槽236a中插入配置有线圈状的按压弹簧237的一端。
另一方面,在短轴部23ac的靠近一个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周槽23c。弹簧承受垫圈238以能够在短轴部23ac的轴向的预定范围内自由移动的方式嵌入到该周槽23c。因此,周槽23c形成为具有在嵌入了弹簧承受垫圈238的状态下允许该弹簧承受垫圈238在短轴部23ac的轴向的预定范围内移动的槽宽度。弹簧承受垫圈238由大致圆板状的薄板部件形成,在其大致中心部形成有能够使短轴部23ac插通于其中的孔238a。
并且在周槽23c和弹簧承受垫圈238的孔238a具有防脱结构,该防脱结构用于在短轴部23ac插通于弹簧承受垫圈238的孔238a中后,使得弹簧承受垫圈238能够嵌入到周槽23c,并且维持该状态(弹簧承受垫圈238嵌入到周槽23c中的状态),防止弹簧承受垫圈238从短轴部23a脱出。关于该防脱结构的具体构成,由于并非与本发明主旨直接关联的部分,因此省略对其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以往通常已知的技术(关于圆板状部件对于轴部件的防脱结构的技术)。
基于这种构成,在上述弹簧承受垫圈238与平齿轮部236之间介入有上述按压弹簧237。此时,按压弹簧237的一个端面插入配置于平齿轮部236的周槽236a中,按压弹簧237的另一个端面成为被上述弹簧承受垫圈238压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按压弹簧237处于若干压缩状态。
因此,在第2齿轮部组中,平齿轮部236处于以能够在短轴部23ac的轴向移动的状态下插通配置的状态,而且平齿轮部236经由按压弹簧237被弹簧承受垫圈238朝摩擦传递部23aa按压。基于该构成,第2齿轮部组成为轴状齿轮部235与平齿轮部236通过轴主体23a而一体化的方式,由此两个齿轮部235、236构成为能够在同轴上向同方向转动。与此同时,例如对轴状齿轮部235施加按压弹簧237的施力以上的过负荷等的情况下,会在轴状齿轮部235与平齿轮部236之间产生滑脱,因而平齿轮部236构成为,相对于轴状齿轮部235和轴主体23a的转动,一边滑动一边从动,独立转动。如上,齿轮箱23构成为作为所谓的滑脱离合器机构发挥作用。
在如上构成的齿轮箱23处于组装到本镜头镜筒1的主框22上的状态时,变焦环24的内部齿轮24a与齿轮箱23的第1齿轮部组的轴状齿轮部231啮合。
由此,当围绕光轴O对变焦环24进行转动操作时,第1齿轮部组的轴状齿轮部231与之联动地转动,并且第1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2也向同方向转动。
第1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2与第2齿轮部组的轴状齿轮部235啮合。因此如上所述,当第1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2转动时,与该平齿轮部232啮合的第2齿轮部组的轴状齿轮部235转动,与此同时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也向同方向转动。
此时,当变焦环24配置于与手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处(图8所示状态)时,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与上述电机齿轮41d啮合。因此在该状态下,变焦环24在转动方向的操作输入经由齿轮箱23的第1齿轮部组、第2齿轮部组使得电机齿轮41d转动。基于该构成,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输入带来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箱23被传递至3组框移动机构,从而能够进行基于手动的变焦。
如上,在手动变焦模式时,通过使变焦环24围绕光轴O在正反方向转动,从而使第3透镜框33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移动。在该构成中,例如当使变焦环24持续向一个方向转动时,3组螺母45不久到达螺杆41的一端,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移动。在处于这种状况的情况下,当变焦环24进一步向同方向转动时,会对从变焦环24经过齿轮箱23到螺杆41b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施加过负荷,可能由此导致破损。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中,如上所述在齿轮箱23中设置了滑脱离合器机构,因此即使对齿轮箱23施加了基于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输入的过负荷,通过上述滑脱离合器机构的作用,也会在轴状齿轮部235与平齿轮部236之间产生滑脱。由此既能减轻上述过负荷,又能避免齿轮箱23等构成物的破损可能,还能继续进行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输入。
另一方面,当变焦环24配置于与电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处(图7所示的状态)时,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处于解除了与电机齿轮41d的啮合状态的状态。换言之,处于切断了变焦环24与3组框移动机构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仅进行空转。即,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输入的驱动力未传递至3组框移动机构,因此在本镜头镜筒1被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时,即使进行了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也无法进行手动变焦。
然而如上所述,在本镜头镜筒1中,通过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对变焦环24进行滑动移动操作,从而能够在电动变焦模式与手动变焦模式之间进行变焦模式的设定切换。
此处使用图7、图8等如下简单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的变焦环24与齿轮箱23与3组移动机构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以及将该驱动力传递路径相连时的作用和切断时的作用。
并且,图7、图8为了表示本镜头镜筒1的内部结构,表示出从组装了本镜头镜筒1的状态省略了上述外装环27的状态。另外,图7示出本镜头镜筒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图8示出本镜头镜筒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
例如在变焦环24处于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图7的状态)时,使用者进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图7、图8的箭头X方向)即该图7的箭头X2方向对变焦环24进行滑动移动操作。
于是,通过该变焦环24的滑动移动操作,滑动部件25也向同方向移动,进而齿轮箱23中的支撑体234和第2齿轮部组也向同方向移动。此时第1齿轮部组相对于主框22处于固定位置,因而不会移动。
而且通过这些一系列的作用,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与电机齿轮41d啮合。由此,本镜头镜筒1的变焦环24与齿轮箱23与3组移动机构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连接起来,设定了手动变焦模式(转移到图8的状态)。
如上,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按照变焦环24向箭头X2方向的滑动移动而向同方向移动,在与电机齿轮41d啮合时,两个齿轮(236、41d)不限于始终顺利地啮合。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中,在将变焦环24和滑动部件25连接设置了的状态下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滑动移动,而齿轮箱23经由悬架在支撑体234与滑动部件25之间的螺旋弹簧23b而在同方向上从动。
因此,通过这样构成,从而滑动部件25从动于变焦环24在光轴方向(箭头X2方向)的滑动移动而向同方向移动,进而齿轮箱23中的支撑体234和第2齿轮部组向同方向(箭头X2方向)滑动移动时,当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与电机齿轮41d抵接、两个齿轮236、41d的啮合由于齿彼此的干扰而未能良好啮合时,变焦环24继续向同方向移动,而螺旋弹簧23b伸长而阻止支撑体234和第2齿轮部组的滑动移动。此时,在一体抵接状态下移动的滑动部件25与支撑体234(即齿轮箱23)暂时分离。利用该分离而防止了齿彼此的干扰带来的损伤。然后平齿轮部236与电机齿轮41d的相对位置关系产生变化,当成为两齿轮236、41d能够啮合的状态时,利用螺旋弹簧23b在紧缩方向的施力,支撑体234和第2齿轮部组被拉拽到滑动部件25侧。由此两个齿轮236、41d成为啮合状态。
为了从该状态、即变焦环24被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图8的状态)切换为电动变焦模式,使用者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图7、图8的箭头X方向)即该图8的箭头X1方向对变焦环24进行滑动移动操作。
通过该变焦环24的滑动移动操作,滑动部件25向同方向移动,进而齿轮箱23中的支撑体234和第2齿轮部组也向同方向移动。此时,第1齿轮部组也与上述情况同样地相对于主框22处于固定位置处,因而不进行移动。
而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与电机齿轮41d的啮合状态得以解除。由此,切断了本镜头镜筒1的变焦环24与齿轮箱23与3组移动机构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设定了电动变焦模式(返回图7的状态)。
如上,第2齿轮部组的平齿轮部236与电机齿轮41d仅在本镜头镜筒1处于手动变焦模式时(图8所示状态)啮合。
接着详细叙述用于实现滑动部件25的功能中的上述(3)项的功能的构成(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
如图15所示,滑动部件25上固定设有接点部件25d,其由朝内侧面、即主框22的外周面侧突出设置的多个板簧状金属部件(导电部件)等形成,用于检测变焦环24在光轴方向的变焦模式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图3所示,示出配设了3个接点部件25d的例子。
在作为与这些多个接点部件25d相对的部位的、主框22侧的外周面(固定部)上的预定部位,固定设有挠性印刷基板61的一部分,该挠性印刷基板61构成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在安装面上具备与上述多个接点部件25d对应的多个电接点部。并且,挠性印刷基板61的电接点部中的与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有关的电接点部设置于图16所示的区域61x,是符号61a、61b、61c、61d表示的各电接点部。
基于该构成,与变焦环24在光轴O方向的移动联动,滑动部件25向同方向移动,当基于上述点击机构的作用而停止于预定位置时,该滑动部件25的上述多个接点部件25d的前端接触部与上述挠性印刷基板61上的上述多个电接点部(61a、61b、61c、61d)中的预定部位接触。由此,能够检测出变焦环24在光轴O方向的位置。然后将该检测结果传递至上述镜头镜筒主基板28的控制电路28x(图34),接受到该结果的该控制电路28x进行将本镜头镜筒1的变焦模式的设定状态切换为电动变焦模式、手动变焦模式、宏模式中的任一个的控制。
如上,通过滑动部件25的多个接点部件25d、固定设于主框22侧的挠性印刷基板61的区域61x的多个电接点部61a、61b、61c、61d构成滑动编码器,其作为实现检测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的位置的功能的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而发挥作用。
换言之,具有上述多个接点部件25d的滑动部件25与固定设于主框22侧的挠性印刷基板61的多个电接点部61a、61b、61c、61d中的预定部位接触,而作为检测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的位置的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图16表示构成上述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的挠性印刷基板61的上述多个电接点图案的一例。并且在图16中,示意性地用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了对该挠性印刷基板61设置的滑动部件25和多个接点部件25d的配置。
在图16所示的挠性印刷基板61中,示出了设置4个电接点部61a、61b、61c、61d的例子。该挠性印刷基板61固定设于主框22的外周面上。这种情况下,接点部件25d相对于该挠性印刷基板61在图16所示的箭头X方向(沿着光轴O的方向)移动。另外,关于该沿着箭头X的方向,设箭头X1方向为本镜头镜筒1的前方,箭头X2方向为本镜头镜筒1的后方。
因此,滑动部件25的上述多个接点部件25d构成为相对于固定于主框22上的上述挠性印刷基板61的安装面而向该图箭头X方向滑动。
而在例如多个接点部件25d全都配置于包含图16的符号Mc所示线的预定范围内时,可检测出处于与宏模式对应的位置。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5d之一与电接点部61a接触,另一接点部件25d与电接点部61c接触,又一接点部件25d与电接点部61b接触的状态时,可检测出处于与宏模式对应的位置。
而在多个接点部件25d全都配置于包含图16的符号EZ所示的线的预定范围内时,可检测出处于与电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5d之一与电接点部61a接触,另一接点部件25d与电接点部61c接触的状态,并且又一接点部件25d未与任意电接点部接触的状态时,可检测出处于与电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
进而,在多个接点部件25d都配置于包含图16的符号MZ所示线的预定范围内时,可检测出处于与手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5d之一与电接点部61a接触,另一接点部件25d与电接点部61c接触,又一接点部件25d与电接点部61d接触的状态时,可检测出处于与手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
本镜头镜筒1在主要进行有助于变焦(变倍动作)的透镜组(第3透镜组33a、第4透镜组34a)在光轴方向的位置检测时,具有变焦透镜框位置检测单元。
首先,在本镜头镜筒1中,为了检测第3透镜框33(第3透镜组33a)在光轴方向的绝对位置,如图18~图20所示,将作为3组框位置检测单元并作为电阻式线性编码器的电位计(potentiometer)62配设于固定框38的外面侧的预定部位处。如图20所示,该电位计62从与第3透镜框33的一部分卡合的固定框38的外部朝向内部设置,并具有轴状提手部62a。该轴状提手部62a构成为从动于第3透镜框33沿着光轴O移动而向同方向移动。根据该构成,电位计62检测第3透镜框33在光轴方向的绝对位置。
另一方面,按照第3透镜框33的移动对第4透镜框34进行移动控制。即,进行使第4透镜框34的位置移动到与第3透镜框33的位置对应的预定位置的移动控制。因此,为了设定第4透镜框34(第4透镜组34a)的位置,如图21所示,将作为4组框位置检测单元的光斩波器63配设于固定框38的内面侧的预定部位处。在装配着本镜头镜筒1的照相机(未图示)例如处于电源导通状态时对光斩波器63进行初始化(重置)。而且由上述镜头镜筒主基板28的控制电路28x(图34)进行4组电机42(步进电机)的脉冲管理,从而进行使第4透镜框34移动至与上述第3透镜框33的位置对应的预定位置处的控制。
接着参见图3、图22~图27,主要使用图28的示意图如下说明进行了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时、即进行了变焦操作时与变焦环24联动的构成部件的详细构成。
在本镜头镜筒1中,在通过手动变焦模式时使变焦环24转动能够进行手动变焦。此时,如上所述,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输入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箱23传递至3组框移动机构。接受到该驱动力,第3透镜框33向光轴O方向进退移动。而且按照第3透镜框33移动的位置,通过电机对第4透镜框34进行移动控制。
如上,在本镜头镜筒1中,在手动变焦模式时,根据变焦环24的手动操作导致的机械性位移(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的转动量和转动方向)设定第3透镜框33在光轴方向的位置,根据该第3透镜框33的位置信息通过电控制来设定第4透镜框34的位置。
即,在本镜头镜筒1中,在手动变焦模式时,对于变焦环24,使用者在上述第2位置处任意地手动设定变焦环24的操作量、操作方向(转动量和转动方向),从而机械地设定第3透镜框33的位置,从而进行变焦。
另一方面,在本镜头镜筒1中,在电动变焦模式时,构成为使用者在上述第1位置处在预定范围内对变焦环24进行转动操作,从而进行3组电机41的驱动控制。
在本镜头镜筒1中,具有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等,其在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时、即变焦环24配置于与电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图7或图22所示状态)、即第1位置时,当进行了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输入时,据此检测变焦环24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量(变焦环24的转动位置)。该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是配置成沿着主框22的外周面的构成部件。
如图3、图22~图27等所示,上述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主要由被卡合部件26a、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螺旋弹簧26c等构成。
如图25~图27所示,被卡合部件26a构成为具有与该主框22的一部分外周曲面大致一致且能够在该外周曲面上滑动的曲面或棱线部(未图示),构成为具有在变焦环24配置于与电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处时,与该变焦环24的内周梳齿状部24b啮合的梳齿状部26aa。
对应于此,在上述变焦环24中,形成有多个梳齿状部24b,这些梳齿状部24b遍及内周面上的中段部位的大致同一周上而形成,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且朝向前方形成为梳齿状。
对此,在图28的示意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简要示出了电动变焦模式时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构成,以直线形状表示出各部件形状。
基于这种构成,在变焦环24被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时,如图22所示,变焦环24的内周梳齿状部24b与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被卡合部件26a的梳齿状部26aa啮合。
另外,变焦环24从被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参见图22)起,朝作为沿着光轴O的方向的图22所示的箭头X1的方向滑动移动,当该变焦环24被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时,如图23所示,内周梳齿状部24b与梳齿状部26aa配置于彼此相离的位置处,解除了两者的啮合状态。
进而,变焦环24从被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参见图23)起,朝作为沿着光轴O的方向的图23所示的箭头X2方向滑动移动,当该变焦环24被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时,成为图22所示的状态、即内周梳齿状部24b与梳齿状部26aa再次啮合的状态。
并且,图28所示的状态表示内周梳齿状部24b与梳齿状部26aa啮合的状态。
另外,同时示出了图25中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位于在该图中向箭头R2方向转动后的位置的状态(向广角方向侧的指示终端位置)与图26中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位于在该图中向箭头R1方向转动后的位置的状态(向望远方向侧的指示终端位置)这两个形态。
在图27中,在图上同时重叠显示出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分别位于广角端位置(符号26W)、中立位置(符号26C)、望远端位置(符号26T)的状态。
另一方面,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以能够相对地位移并能够相对地滑动的方式放置2个用于将变焦环24的转动量限制于预定范围内的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如图28所示,转动限制部件26ba限制变焦环24在围绕光轴O的一个方向(例如图28的箭头R1方向)的转动范围,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限制另一个方向(例如图28的箭头R2方向)的转动范围。
两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分别收纳于在主框22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延伸的2个凹槽状部22da、22db内。这两个凹状部22da、22db隔着作为形成主框22的一部分的固定部的卡定壁部22ca、22cb,朝周向相邻而形成。而分别收纳于两个凹状部22da、22db内的两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例如凭借由紧缩性的弹性部件等构成的螺旋弹簧26c彼此牵拉而连结起来。
另外,在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分别设有围绕光轴向径向凹陷的长方形凹部26bah、26bbh。在该凹部26bah、26bbh中分别嵌入有被卡合部件26a的向径向凸出状的凸部26ay、26ax。而且凸部26ay能够沿着围绕光轴的方向游嵌于凹部26bah中,凸部26ax能够沿着围绕光轴的方向游嵌于凹部26bbh中。
而且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在如下说明的部位卡合于上述被卡合部件26a,从而构成为能够从动于上述被卡合部件26a的转动(移动)而向同方向转动(移动)。
具体如图28所示,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中的1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的一端部26bx与被卡合部件26a的一个卡合突部26ax抵接。而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的一端部26by与被卡合部件26a的另一个卡合突部26ay抵接。
基于这种构成,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在分别收纳于2个凹状部22da、22db内的状态下,成为凭借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力互相牵拉而平衡的状态。在该状态下,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之间成为夹着主框22的卡定壁部22c的状态。因此,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成为各自的一端与对应的卡定壁部22c抵接的状态(参见图28)。并且,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处于以可在上述2个凹状部22da、22db的各长边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卡入的状态。
如下使用图28简单说明如上构成的上述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作用。
首先,图28所示的状态是变焦环24的内周梳齿状部24b与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梳齿状部26aa啮合的状态,而且是未对变焦环24施加向转动方向的负荷的状态(变焦环24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一并参见图27的符号26C)。
在变焦环24处于在电动变焦模式状态下位于变焦的中立位置(变焦的望远端和广角端的中间)的状态下,使用者对变焦环24进行例如施加向图28的箭头R1方向的负荷的转动操作。由此,变焦环24朝该图箭头R1方向转动(移动)。于是,随之通过梳齿状部24b与梳齿状部26aa的啮合,上述被卡合部件26a也向该R1方向转动(移动)。进而,被卡合部件26a的一个卡合突部26ax与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的一端部26bx抵接,从而被卡合部件26a抵抗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力而使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向该R1方向移动。由此,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在该R1方向上从动。此时该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的移动范围被凹状部22da限制。即,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的移动范围是一端部26bx抵接到主框22的一个固定壁22fa为止的范围。并且,将处于一端部26bx抵接到主框22的一个固定壁22fa上的状态时的变焦环24的位置例如作为望远端位置。该望远端位置是在本镜头镜筒1中能够设定的焦距范围(变焦范围)中长焦点(望远)侧的最靠近长焦点的位置(参见图27的符号26T)。
另外,在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抵抗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力而向该R1方向移动时,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抵接到主框22的卡定壁部22cb上,从而成为其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因此此时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维持不动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使用者解除了变焦环24的向箭头R1方向的负荷时,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凭借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复原力而向图28的箭头R2方向转动(移动)。由此,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使被卡合部件26a向该R2方向转动(移动)。于是变焦环24也向该R2方向转动(移动)。而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最终在2个凹状部22da、22db内凭借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力而互相牵拉,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各自与卡定壁部22Ca、22Cb抵接,处于平衡的状态。由此,变焦环24回归到预定的中立位置,维持该状态。
另一方面,从图28所示的状态(变焦环24的中立位置)起,由使用者对变焦环24例如进行了施加向图28的箭头R2方向的负荷的转动操作。由此,变焦环24朝该图箭头R2方向转动(移动)。于是上述被卡合部件26a也随之向该箭头R2方向转动(移动)。进而,被卡合部件26a的另一个卡合突部26ay与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的一端部26by抵接,从而被卡合部件26a抵抗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力而使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向该R2方向移动。由此,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在该R2方向上从动。此时该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的移动范围被凹状部22db限制。即,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的移动范围是直到一端部26by抵接到主框22的另一个固定壁22fb为止的范围。并且将处于一端部26by抵接于主框22的另一个固定壁22fb上的状态时的变焦环24的位置例如作为广角端位置。该广角端位置是在本镜头镜筒1中能够设定的焦距范围(变焦范围)中的短焦点(广角)侧的最靠近短焦点的位置(参见图27的符号26W)。
另外,在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抵抗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力而向该R2方向移动时,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抵接到主框22的卡定壁部22ca上,从而处于其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因此此时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维持不动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使用者解除了变焦环24向箭头R2方向的负荷时,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凭借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复原力而向图28的箭头R1方向转动(移动)。由此,另一个转动限制部件26bb使被卡合部件26a向该R1方向转动(移动)。于是,变焦环24也向该R1方向转动(移动)。而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最终在2个凹状部22da、22db内凭借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力而互相牵拉,2个转动限制部件26ba、26bb各自与卡定壁部22Ca、22Cb抵接,处于平衡的状态。由此,变焦环24回归到预定的中立位置,维持该状态。
另外,在本镜头镜筒1中,具有检测变焦环24围绕光轴O的转动位置(转动方向和转动量)的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
即,如图27所示,在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中固定设有接点部件26d,该接点部件26d由朝主框22的外周面侧突出设置的多个板簧状金属部件(导电部件)等形成,构成用于检测变焦环24在转动方向的位置的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6(的假想线)所示,配设有3个接点部件26d。
在作为与这些多个接点部件26d相对的部位、主框22侧的外周面(固定部)上的预定部位,固定设有在安装面上具备与上述多个接点部件26d对应的多个电接点部的上述挠性印刷基板61的一部分。该挠性印刷基板61如上所述构成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并且构成该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
并且挠性印刷基板61的电接点部中的与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有关的电接点部设置于图16所示的区域61y,是符号61e、61f、61g、61h所示的电接点部。
根据该构成,当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与变焦环24围绕光轴O的转动联动而向同方向转动时,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上述多个接点部件26d的前端接触部与上述挠性印刷基板61上的上述多个电接点部(61e、61f、61g、61h)中的预定部位接触。这种情况下,多个接点部件26d与多个电接点部61e、61f、61g、61h的接触的组合根据变焦环24的位置而不同,因此能够检测出变焦环24在围绕光轴O的转动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上述构成,由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多个接点部件26d与固定设于主框22侧的挠性印刷基板61的区域61y的多个电接点部61e、61f、61g、61h构成滑动编码器,其作为检测变焦环24在围绕光轴O的转动方向上的位置,实现检测变焦环24的转动位置的功能的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发挥作用。
换言之,具有上述多个接点部件26d的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与固定设于主框22侧的挠性印刷基板61的多个电接点部61e、61f、61g、61h中的预定部位接触,作为检测变焦环24在围绕光轴O的转动方向上的位置的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而且将如上检测出的变焦环24的位置信息传递至上述镜头镜筒主基板28的控制电路28x(图34),接受到该信息的该控制电路28x分别驱动控制3组电机41、4组电机42,执行电动变焦动作时的变焦方向和变焦速度等的驱动控制。
例如图16示出构成上述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的一部分的挠性印刷基板61的上述多个电接点图案的一例。并且在图16中,示意性地以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相对于该挠性印刷基板61设置的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和多个接点部件26d的配置。
接点部件26d相对于该挠性印刷基板61在图16所示的箭头R方向(围绕光轴O的转动方向)上移动。另外,变焦环24在沿着该箭头R的方向上处于中立位置时,当向箭头R1方向转动时,进行从中立位置向长焦距侧的变焦,反之在向箭头R2方向转动时,进行从中立位置向短焦距侧的变焦。
基于该构成,在变焦环24围绕光轴O转动时,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上述多个接点部件26d相对于固定在主框22上的上述挠性印刷基板61的安装面,向该图箭头R方向滑动。
而在例如多个接点部件26d都处于包含图16的符号C所示的线的预定范围内时,可检测出是与本镜头镜筒1中可设定的变焦范围中的大致中间的焦距对应的位置。并且将图16的符号C所示的位置设为变焦中立位置。该变焦中立位置是对作为产品的每个镜头镜筒预先设定的中间焦距。如上所述,该状态(接点部件26d处于变焦中立位置(图16的符号C)的状态)对应于变焦环24凭借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螺旋弹簧26c的弹性力的作用而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
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6d之一与电接点部61e接触、另一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h接触并且另一个接点部件26d未与任何电接点部接触的状态时,检测为变焦环24位于与变焦中立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另外,变焦环24从位于变焦中立位置的状态起,通过使用者的转动操作而进行了转动,多个接点部件26d例如向图16的箭头R1方向移动,多个接点部件26d都配置于包含图16的符号TL、TM、TH所表示的线中的任意一个在内的预定范围内时,可检测处使变焦环24朝本镜头镜筒1中可设定的变焦范围中的比上述变焦中立位置更靠长焦距侧(箭头R1方向)进行了转动(转动方向的检测)。并且通过检测TL、TM、TH各位置,能够检测变焦环24的转动角度的大小。其中,变焦环24的转动角度被设定为随着增大转动操作而与符号TL、TM、TH各位置的顺序对应(相对转动量的检测)。并且作为电动变焦模式时的变焦环24的转动角度,例如设定为角度±10度~15度左右。
例如在多个接点部件26d都处于包含符号TL所示的线在内的预定范围内时,检测出变焦环24从上述变焦中立位置(符号C)向长焦距侧(向箭头R1方向)转动,并且其转动角度小。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6d之一与电接点部61e接触、另一个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f接触、又一个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h接触的状态时,检测出变焦环24向长焦距侧(向箭头R1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小”。此时,上述控制电路28x(图34)进行以低速驱动对向长焦方向的变焦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
另外,在多个接点部件26d都处于包含符号TM所示的线在内的预定范围内时,检测出变焦环24从上述变焦中立位置(符号C)向长焦距侧(向箭头R1方向)转动,并且其转动角度为中等。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6d之一与电接点部61e接触、另一个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f接触、又一个接点部件26d未与任何电接点部接触的状态时,检测出变焦环24向长焦距侧(向箭头R1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为“中等”。此时,上述控制电路28x(图34)进行以比上述“低速驱动”快的速度的中速驱动对向长焦方向的变焦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
进而,在多个接点部件26d都处于包含符号TH所示的线在内的预定范围内时,检测出变焦环24从上述变焦中立位置(符号C)向长焦距侧(向箭头R1方向)转动,并且其转动角度大。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6d之一与电接点部61e接触、另一个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f接触、又一个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g接触的状态时,检测出变焦环24向长焦距侧(向箭头R1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大”。此时,上述控制电路28x(图34)进行以比上述“中速驱动”快的速度的高速驱动对向长焦方向的变焦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变焦环24从处于变焦中立位置的状态起,通过使用者的转动操作进行了转动,多个接点部件26d例如在图16的箭头R2方向上滑动,多个接点部件26d都配置于包含图16的符号WL、WM、WH所示的线中的任意一个的预定范围内时,检测出使变焦环24向本镜头镜筒1的可设定的变焦范围中的与上述变焦中立位置相比更靠短焦距侧(向箭头R2方向)进行了转动(转动方向的检测)。并且通过检测符号WL、WM、WH的各位置,能够检测变焦环24的转动角度的大小。其中,变焦环24的转动角度被设定为随着增大转动操作而与符号WL、WM、WH各位置的顺序对应(相对的转动量的检测)。
例如,在多个接点部件26d都处于包含符号WL所示的线在内的预定范围内时,变焦环24从上述变焦中立位置(符号C)向短焦距侧(向箭头R2方向)转动,并且检测出其转动角度小。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6d之一与电接点部61e接触、另一个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f接触、又一个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h接触的状态时,检测出变焦环24向短焦距侧(向箭头R2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小”。此时,上述控制电路28x(图34)进行以“低速驱动”对向短焦方向的变焦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
另外,在多个接点部件26d都处于包含符号WM所示的线在内的预定范围内时,检测出变焦环24从上述变焦中立位置(符号C)向短焦距侧(向箭头R2方向)转动,并且其转动角度为“中等”。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6d之一与电接点部61e接触、另一个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g接触、又一个接点部件26d未与任何电接点部接触的状态时,检测出变焦环24向短焦距侧转动转动且转动角度为“中等”。此时,上述控制电路28x(图34)进行以比上述“低速驱动”快的速度的“中速驱动”对向短焦方向的变焦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
进而,在多个接点部件26d都处于包含符号WH所示的线在内的预定范围内时,检测出变焦环24从上述变焦中立位置(符号C)向短焦距侧(向箭头R2方向)转动,并且其转动角度大。具体如图16所示,在处于接点部件26d之一与电接点部61e接触、而另两个接点部件26d都未与任何电接点部接触的状态时,检测出变焦环24朝短焦距侧转动且转动角度“大”。此时,上述控制电路28x(图34)进行以比上述“中速驱动”快的速度的“高速驱动”对向短焦方向的变焦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
如上所述,在本镜头镜筒1中,使用者通过手动操作使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滑动移动,从而能够进行电动变焦模式、手动变焦模式、宏模式的各模式间的切换操作。因此例如在装配了本镜头镜筒1的照相机(未图示)的使用过程中,当不经意地滑动移动了变焦环24时,可能违反使用者的使用意图而切换为不同的设定。
于是在本镜头镜筒1中,具备在设定为各变焦模式和宏模式时,按照各设定模式限制或允许变焦环24向光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各变焦模式与宏模式之间的切换操作的变焦操作切换单元。
在本镜头镜筒1中,变焦操作切换单元主要由如下部件构成:设置于外装单元2的外装环27上的操作部件27a之一;与该操作部件27a的按压操作联动而限制变焦环24向光轴方向的移动或允许该移动的变焦环卡定部件64;保持该变焦环卡定部件64的卡定部件保持部22e。
并且在本镜头镜筒1中,上述操作部件27a如上所述配设有2个。该2个操作部件27a中的一个是进行对焦相关的动作模式切换操作的操作部件,另一个是包含于上述变焦操作切换单元的操作部件。本发明尤其涉及与变焦操作相关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详细叙述作为变焦操作切换单元的一部分的操作部件27a,省略对其他操作部件27a的说明。
图29~图33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中的配设有变焦环24与操作部件27a的部位的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并且在这些各附图中,为了简要表示该部位的构成,仅表示出变焦环24和操作部件27a以及与它们相关的部件,省略了其他部件的图示。
其中,图29、图30表示通过变焦操作切换单元设定的通常使用方式(相互切换电动变焦模式和手动变焦模式来使用的方式)的各部件的配置,图29表示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图30表示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图29、图30的状态是未按下变焦操作切换单元的操作部件27a的状态。
另外,图31、图32表示通过变焦操作切换单元设定的第2使用方式(相互切换电动变焦模式和宏模式来使用的方式)的各部件配置,图31表示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图32表示设定为宏模式的状态。图30、图31的状态是按下了变焦操作切换单元的操作部件27a的状态。
而且图33表示通过变焦操作切换单元设定的第3使用方式(相互切换手动变焦模式和宏模式来使用的方式)的各部件配置,图33表示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图33的状态是变焦操作切换单元的操作部件27a复原了的状态。
操作部件27a是如上所述设置于外装单元2的外装环27和主框22上的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27a是由使用者从外部通过手指等进行按压操作的按压式操作部件。并且在本镜头镜筒1中,操作部件27a的按压方向例如为图29等所示的箭头W方向,即与光轴O正交的方向。操作部件27a始终处于从外装环27的外周表面被向外方施力的状态。
变焦环卡定部件64构成为能够与操作部件27a的按压操作联动地向与该操作部件27a的按压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变焦环卡定部件64被形成于主框22的靠后端的外周面上的一部分上的卡定部件保持部22e保持。变焦环卡定部件64被以能够在与操作部件27a的按压方向相同的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收纳保持于卡定部件保持部22e内。变焦环卡定部件64处于始终被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64c从卡定部件保持部22e内向外部施力的状态。
换言之,变焦环卡定部件64配设成以相对于与变焦环24一起向同方向滑动移动的滑动部件25的移动路径出没的方式自由移动。即,变焦环卡定部件64在卡定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自由移动,其中所述卡定位置是在滑动部件25的移动路径上突出而卡定该滑动部件25的滑动移动的位置,而所述退避位置是从滑动部件25的移动路径退开以允许滑动部件25的滑动移动的位置。
在本镜头镜筒1中,在处于变焦环24配置于与电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上述变焦中立位置的状态(将该状态称之为通常状态)、且未对操作部件27a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下,如图29所示,变焦环卡定部件64配置于在滑动部件25的滑动移动路径上突出的卡定位置上。
在该状态下,在图29的符号P2所示的卡定点,滑动部件25的靠后端的第2被卡定部25y与变焦环卡定部件64的靠后端的卡定部64b彼此抵接,从而卡定变焦环24和滑动部件25向图29的箭头X1方向的滑动移动。由此,卡定了从电动变焦模式向宏模式的切换。
另一方面,允许从图29所示的状态(电动变焦模式状态)起,使变焦环24和滑动部件25向该图箭头X2方向滑动移动,切换到图30所示状态(手动变焦模式状态)。而在该状态下,在图30的符号P1所示的卡定点,滑动部件25的靠前端的第1被卡定部25x与变焦环卡定部件64的靠前端的卡定部64a彼此抵接,从而卡定了变焦环24和滑动部件25向图30的箭头X2方向的滑动移动。由此,卡定了变焦环24和滑动部件25从手动变焦模式进一步向后方移动。
如上,在图29、图30所示的状态下,变焦环卡定部件64卡定滑动部件25的滑动移动中的向切换到宏模式的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进行通常的使用,即任意切换电动变焦模式和手动变焦模式来进行使用。同时,作为向与该通常使用时不同的使用方式的宏模式的切换处于被卡定(锁定)的状态,因此不会违反使用者意图而无意中进行向宏模式的切换。
接着,在上述图29所示的状态下,沿着箭头W方向对操作部件27a进行按压操作,在维持该状态的期间内,变焦环卡定部件64如图31所示移动到从滑动部件25的滑动移动路径上退避开的退避位置。由此,在图31所示的卡定点P2,变焦环卡定部件64的卡定部64b从滑动部件25的滑动移动路径退避开,因此成为解除了滑动部件25对于第2被卡定部25y的卡定状态的状态。因此,变焦环24和滑动部件25能够进行向图31的箭头X1方向的滑动移动,能够配置于图32所示的与宏模式对应的位置处。
而在处于图32所示的状态(宏模式状态)时,形成于滑动部件25的中段的第3被卡定部25w与变焦环卡定部件64的卡定部64a抵接,从而滑动部件25向上述箭头X1方向的滑动移动被卡定。由此,变焦环24和滑动部件25的从与宏模式对应的位置进一步向箭头X1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并且在如上所述成为宏模式状态时,变焦环24的上述梳齿状部24b与形成于主框22的外周面上的靠前端的部位的梳齿被卡合部22g(参见图3)啮合。通过该啮合,变焦环24成为限制了围绕光轴O的转动的构成。其原因在于,在本镜头镜筒1中,采用了在设定为宏模式时,限制变焦操作,将焦距设为固定设定的规格构成。
而当从图32所示的状态(宏模式状态)起,使变焦环24朝该图箭头X2方向进行了滑动移动时,滑动部件25能够移动到第1被卡定部25x与变焦环卡定部件64的卡定部64a抵接为止,即能够通过与作为变焦中立位置的电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图33所示的手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通过该滑动部件25的滑动移动,滑动部件25的第2被卡定部25y配置于从变焦环卡定部件64的卡定部64b离开的位置,因此变焦环卡定部件64借助于施力部件64c的施力而回到突出位置。如上当从宏模式转移到手动变焦模式时,变焦环卡定部件64成为限制滑动部件25向箭头X1方向的滑动移动的状态。
图34的框图示出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的电构成部件的概要。并且图34仅示出本镜头镜筒1中的电构成部件中的与变焦动作相关的构成部件,省略了此外的与本发明不相关的构成部件的图示。
如图34所示,本镜头镜筒1的电控制是由安装在镜头镜筒主基板28上的控制电路28x统括进行的。在镜头镜筒主基板28内设有电机驱动电路28y。该电机驱动电路28y处于控制电路28x的控制之下,进行作为有助于变焦的驱动源的3组电机41、4组电机42等的驱动控制。
另外,控制电路28x与进行分别保持有助于变焦的透镜组(第3透镜组33a、第4透镜组34a)的第3透镜框33、第4透镜框34的位置检测的3组框位置检测单元(电位计62)、4组框位置检测单元(光斩波器63)电连接。
控制电路28x还与分别检测变焦环24在光轴方向和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的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25d、61x)、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26d、61y)电连接。
通过这种构成,控制电路28x例如根据来自变焦位置检测单元、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变焦环24对变焦模式的设定状态和变焦环24的旋转方向、旋转量等。根据该检测结果执行与各变焦模式相应的动作控制。
简而言之,控制电路28x是在变焦环24(外部旋转操作环)处于电动变焦模式(第2状态;第1位置)时,与变焦环24的旋转操作联动来对3组电机41(步进电机)和4组电机42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单元。另外,控制电路28x是在变焦环24(外部旋转操作环)处于手动变焦模式(第1状态;第2位置)时,与变焦环24的旋转操作联动,按照在光轴方向移动的第3透镜框33的位置检测结果来驱动控制4组电机42的控制单元。
例如在由变焦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出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的情况下,根据来自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当变焦环24旋转时,经由电机驱动电路28y驱动控制3组电机41,根据3组框位置检测单元(62)的检测结果,经由电机驱动电路28y驱动控制4组电机42。然后进行根据4组框位置检测单元(63)的检测结果进行4组电机42的驱动停止控制等的电动变焦控制。
接着使用图35~图37如下简单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中进行变焦时的作用。
图35是表示本镜头镜筒1的变焦操作处理的子程序的概要的流程图。图36是表示图35的变焦操作处理中的电动变焦处理的子程序的概要的流程图。图37是表示图35的变焦操作处理中的手动变焦处理的子程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首先说明本镜头镜筒1的变焦操作处理的概要。
本镜头镜筒1在装配于对应的照相机(未图示)上的状态下,该照相机的动作状态处于电源导通状态,成为摄影待机状态。在处于该状态时,当使用者进行了变焦环24的转动操作时,本镜头镜筒1在未图示的摄影主程序(主序列)中检测该旋转操作,开始图35的变焦操作处理的子程序的执行。
在图35的步骤S11中,控制电路28x接受来自上述变焦模式位置检测单元(滑动部件25的接点部件25d、挠性印刷基板61的区域61x的电接点部)的信号,进行变焦环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的位置检测。
接着,在步骤S12中,控制电路28x根据上述步骤S11的检测结果进行变焦环24是否被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的确认。其中,在检测到变焦环24被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步骤S13的处理。而检测出变焦环24设定为电动变焦模式以外的模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4的处理。
在步骤S13中,控制电路28x执行与电动变焦模式时对应的电动变焦处理。此后返回主序列的原本的处理(返回)。后面使用图36叙述该电动变焦处理的详细情况。
在步骤S14中,控制电路28x参照上述步骤S11中的检测结果进行变焦环24是否被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的确认。其中,在检测出变焦环24被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的情况下进入下个步骤S15的处理。而检测出变焦环24未被设定为手动变焦模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6的处理。
在步骤S15中,控制电路28x执行与手动变焦模式时对应的手动变焦处理。此后返回主序列的原本的处理(返回)。后面使用图37叙述该手动变焦处理的详细情况。
另外,在步骤S16中,控制电路28x执行与宏模式时对应的宏处理。此后返回主序列的原本的处理(返回)。由于该宏处理是不与本发明直接相关的部分,因此省略对其详细说明。
接着使用图36说明上述图35中步骤S13的处理、即电动变焦处理的详细情况。
首先在步骤S21中,控制电路28x接受来自变焦环位置检测单元(电动变焦联动部件26的接点部件26d、挠性印刷基板61的区域61y的电接点部)的信号,进行变焦环24在围绕光轴O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检测。
接着,在步骤S22中,控制电路28x根据上述步骤S21中的检测结果进行变焦环24是否被设定为短焦点位置(广角位置;参见图16的符号WL、WM、WH)的确认。其中,在检测出变焦环24被设定为短焦点位置(广角位置)的情况下进入下一步骤S23的处理。而在检测到变焦环24配置于短焦点位置以外(参见图16的符号TL、TM、TH)的情况下进入下一步骤S24的处理。
在步骤S23中,控制电路28x通过电机驱动电路28y驱动控制3组电机41,执行向一个方向(设定为短焦点的方向)驱动第3透镜框33的处理。此时的驱动量、驱动速度等是按照上述变焦环24的位置检测结果而被控制的。此后进入步骤S25的处理。
在步骤S24中,控制电路28x通过电机驱动电路28y驱动控制3组电机41,执行向另一个方向(设定为长焦点的方向)驱动第3透镜框33的处理。此时的驱动量、驱动速度等是按照上述变焦环24的位置检测结果而被控制的。此后进入步骤S25的处理。
在步骤S25中,控制电路28x接收来自电位计62(3组框位置检测单元)的输出信号,检测第3透镜框33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之后进入步骤S26的处理。
在步骤S26中,控制电路28x以与接点部件26d与电接点部61e、61f、61g、61h的接触位置对应的速度,通过电机驱动电路28y向4组电机42施加所需脉冲,驱动控制4组电机42,将第4透镜框34驱动至与在上述步骤S25的处理中获得的第3透镜框33的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此后返回主序列的原本的处理(返回)。此时若变焦环24仍在进行旋转移位,则返回该子程序。
另一方面,使用图37说明上述图35中步骤S15的处理、即手动变焦处理的详细情况。
在手动变焦的情况下,手动对变焦环24旋转任意的量,因此凭借变焦环24的内部齿轮24a,通过齿轮箱23使螺杆41b旋转,第3透镜框33在光轴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首先在步骤S31中,控制电路28x接收来自电位计62(3组框位置检测单元)的输出信号,检测通过手动操作而移动的第3透镜框33在光轴方向的位置。此后进入步骤S32的处理。
在步骤S32中,控制电路28x通过电机驱动器28y驱动控制4组电机42,将第4透镜框34驱动至与在上述步骤S31的处理中获得的第3透镜框33的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此后返回主序列的原本的处理(返回)。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在变焦操作时能够可靠地实现基于手动操作的手动动作,并且使用简单的机构实现手动操作与电驱动的切换的镜头镜筒。
即,本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构成为能够切换使变焦环24(外部旋转操作环)在光轴方向移动,从而能进行手动变焦操作的模式(第1状态)与能进行基于电驱动的变焦操作的模式(第2状态)。
这种情况下,在变焦环24处于与手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第2位置)时,基于变焦环24的手动转动操作的来自外部的驱动力通过齿轮箱23传递至3组框移动机构。此时,基于变焦环24的手动转动操作的驱动力以大于等于3组电机41的定位转矩的旋转转矩使电机齿轮41d转动,从而能够使螺杆41b向同方向转动。于是,螺杆41b的转动使3组螺母45在光轴方向移动,该3组螺母45能够使第3透镜框33在光轴方向移动。即,在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利用齿轮组将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传递到螺旋部件41b,使3组螺母45在光轴方向移动,该3组螺母45使第3透镜框33在光轴方向移动。而且控制电路28x(控制单元)按照第3透镜框33的移动量、移动方向来驱动控制4组电机42,从而使第4透镜框34在光轴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基于手动操作的变焦。
而在变焦环24处于与电动变焦模式对应的位置(第1位置)时,齿轮箱23与电机齿轮41d的啮合解除,因此处于变焦环24与3组框移动机构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的状态。即,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齿轮组不将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传递到上述螺旋部件。因此基于变焦环24的手动转动操作的来自外部的驱动力不会传递给3组框移动机构。在该状态下,控制电路28x(控制单元)驱动控制3组电机41、4组电机42以使得第3透镜框33、第4透镜框34在光轴方向移动。由此能进行基于电动的变焦。即,在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第1位置时,与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联动,来驱动控制作为第1旋转驱动源的3组电机41和作为第2旋转驱动源的4组电机42。除此之外,在该电动变焦模式时,在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对变焦环24进行转动操作,从而能够进行变焦速度和变焦方向的控制。
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作为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构成例,以作为用于进行变焦的操作部件的变焦环24为例详细进行了叙述,而本发明的构成不限于该构成。
例如,作为外部旋转操作环的其他构成例,还容易应用于作为用于进行对焦的操作部件的对焦环。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能容易地进行手动对焦与电动对焦的切换的功能。
另外,在将本发明用于对焦的情况下,该对焦是由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1个透镜组进行的,第1框34保持镜头光学系统,能够伴随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进行对焦。
另外,在多个透镜移动了彼此不同的移动量来进行对焦时,在应用本发明、例如以各自的移动量使两个透镜进行对焦的情况下,只要使第1框34保持1个透镜,使第2框保持用于对焦的剩余的透镜即可,在手动对焦时随着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通过手动强制使第1框34移动,随之对作为第2旋转驱动源的电机42进行驱动控制并使第2框进行光轴移动。另外在电动对焦时,只要进行控制,以便伴随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利用电机41对第1框34进行驱动,使用电机42对第2框进行驱动即可。
并且,关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离合器单元,示出了作为输入齿轮的轴状齿轮部231、作为输出齿轮的平齿轮部236,而作为离合器单元发挥作用时进行电机齿轮(螺旋齿轮)41d与输出齿轮(平齿轮部)236的啮合、分离。
然而,此处使用的离合器单元并不限于进行电机齿轮41d与输出齿轮(平齿轮部)236的啮合、分离。下面通过图38A、图38B和图39A、图39B作为具体例示出离合器单元的其他变形例。对于与变形前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在作为离合器单元的第1变形例的图38A、图38B中,关于螺杆(螺旋部件)41b和电机齿轮41d与上述说明相同。而第2齿轮部组的构成本身也与变形前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关于组装入第2齿轮部组中的摩擦单元也相同。与变形前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输出齿轮的平齿轮部236始终与电机齿轮41d啮合。即,平齿轮部236不在第2齿轮轴239的轴向上移动而第2齿轮部组仅进行旋转。另外,第1齿轮部组也与变形前的实施方式不同,不在第1齿轮轴233的轴向上移动而仅进行旋转。而且,代替设置于第1齿轮轴233上的轴状齿轮部231的轴状齿轮部231b比变形前的上述实施方式略短。进而,第1齿轮部组和第2齿轮部组无需在轴向上移动,因此省略了支撑体234。
图38A示出通过上述构成外部旋转操作环24位于第1位置(第2状态、电动变焦模式)。在第1状态下,外部旋转操作环24的内齿24a未与轴状齿轮部231b啮合。即,未与作为离合器单元的输入齿轮的轴状齿轮部231b啮合。当使外部旋转操作环24向图中的箭头S1方向进行了移动时,转移到图38B所示的状态。即成为使外部旋转操作环24移动到第2位置(第1状态、手动变焦模式)的状态。而在通过手动操作使外部旋转操作环从第2位置移动到第1位置时,只要使外部旋转操作环在图38B的箭头S2方向上移动即可。通过该移动解除轴状齿轮部231b与内齿24a的啮合。这种情况可以表现为,在螺旋部件的端部设有承受旋转的螺旋齿轮,螺旋齿轮与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输出齿轮啮合,在外部旋转操作环(外部旋转操作部件)位于第1位置时,解除上述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内齿的啮合,而在外部旋转操作环(外部旋转操作部件)位于第2位置时,上述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内齿啮合。
根据图39A、图39B说明离合器单元的第2变形例。第2变形例中螺杆41b和电机齿轮41d与上述说明的相同。而包含作为输出齿轮的平齿轮部236的第2齿轮部组的构成自身中,除了轴状齿轮部235b之外都与变形前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轴状齿轮部235b相比上述变形前实施方式的轴状齿轮部235缩短了在齿轮轴方向的长度。组装在第2齿轮部组中的摩擦单元也与上述变形前实施方式相同。与变形前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轴状齿轮部235b以及作为第2齿轮部组的输出齿轮的平齿轮部236始终与电机齿轮41d啮合、第2齿轮部组不在轴向上移动、除去了支撑体234以及第1齿轮部组的构成。
第1齿轮部组构成为包含平齿轮部232、与起成为一体的作为输入齿轮的轴状齿轮部231b、与轴状齿轮部231b一体的凸缘部232b、使板部件弯曲而形成的支撑体234b、第1齿轮轴233。轴状齿轮部231b固定安装于作为平齿轮部232的侧方的第1端面。而凸缘部232b以离开平齿轮部232与第1齿轮轴233的轴向的方式呈护手状设于作为平齿轮部232的侧方的第2端面侧,在平齿轮部232与凸缘部232b之间形成有圆周槽232c。而支撑体234b的一部分嵌入到该圆周槽232c中,支撑体234b与平齿轮部232能够相对旋转。进而,在支撑体234b的一部分中形成有供第1齿轮轴233以可旋转的方式嵌入的孔,支撑体234b与第1齿轮轴233能相对旋转。如上构成的第1齿轮部组能够在第1齿轮轴233的轴向上移动。轴状齿轮部231b始终与外部旋转操作环24的内齿24a啮合,伴随外部旋转操作环24在光轴方向的移动而一起在光轴方向移动。而在由第1齿轮部组与第2齿轮部组构成的齿轮组中,第1齿轮部组可在第1齿轮轴233的轴向上移动,因而齿轮组的中途的平齿轮部232与轴状齿轮部235b之间的啮合被分离,即能够解除啮合。关于支撑体234b的移动,可直接使用上述变形例前的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单元的支撑体234的移动技术,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在离合器单元的第2变形例的上述构成中,在外部旋转操作环24位于第1位置(第2状态、电动变焦模式)时,如图39A所示,处于解除了平齿轮部232与轴状齿轮部235b的啮合的状态。当如图箭头S3所示通过外部操作使外部旋转操作环24从上述状态移动至第2位置时,支撑体234b也向箭头S4方向移动,第1齿轮部组进行移动从而进行平齿轮部232与轴状齿轮部235b的啮合。而如果使外部旋转操作环24从图39B所示的第2位置向图中箭头S5所示方向移动,则支撑体234b也向箭头S6方向移动,解除平齿轮部232与轴状齿轮部235b的啮合。由此,关于本变形例的离合器单元,可认为在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在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中途解除齿轮彼此的啮合,而在位于第2位置时,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齿轮彼此啮合。
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和应用。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各种阶段的发明,通过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件的适当组合,能够提取出各种发明。例如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件中删除掉某几个构成要件时,只要能够解决发明欲解决的课题,获得发明效果,删除了该构成要件的构成就能作为发明提取出来。本发明由所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此外不受特定实施方式的制约。
Claims (10)
1.一种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框,其在光轴方向移动;
第1旋转驱动源,其在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第1框;
螺旋部件,其伴随上述第1旋转驱动源的旋转而旋转;
按压部件,其维持着不旋转状态,与上述螺旋部件螺合并伴随上述螺旋部件的旋转而在光轴方向移动,使上述第1框在光轴方向进行按压移动;
外部旋转操作环,其在光轴方向移动,能够在该光轴上移动至第1位置和第2位置;
离合器单元,其具有构成齿轮组的多个齿轮,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利用该齿轮组将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传递至上述螺旋部件,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该齿轮组不将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传递给上述螺旋部件;以及
控制单元,其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与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上述旋转联动地对上述第1旋转驱动源进行驱动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内齿,其设置于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内周面上;以及
螺旋齿轮,其设置于上述螺旋部件的端部,
上述离合器单元的上述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上述内齿啮合,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上述齿轮组的输出齿轮与上述螺旋齿轮啮合,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解除上述齿轮组的输出齿轮与上述螺旋齿轮的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内齿,其设置于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内周面上;以及
螺旋齿轮,其设置于上述螺旋部件的端部,
上述螺旋齿轮与上述齿轮组的输出齿轮啮合,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解除上述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上述内齿的啮合,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上述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上述内齿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内齿,其设置于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内周面上;以及
螺旋齿轮,其设置于上述螺旋部件的端部,
上述螺旋齿轮与上述齿轮组的输出齿轮啮合,上述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上述内齿啮合,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在上述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中途解除齿轮彼此的啮合,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上述离合器单元的齿轮组的齿轮彼此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框保持镜头光学系统,伴随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进行对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框保持镜头光学系统,伴随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进行变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2框(移动框),其在光轴方向移动;
第2旋转驱动源,其在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第2框;以及
驱动单元,其接受上述第2旋转驱动源的驱动力而在光轴方向驱动上述第2框,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驱动上述第1电机和上述第2电机,当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位于上述第2位置且对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进行了旋转操作时,仅驱动上述第2电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框和上述第2框保持镜头光学系统,伴随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进行对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框和上述第2框保持镜头光学系统,伴随上述外部旋转操作环的旋转进行变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单元具有:
第2螺旋部件,其伴随上述第2旋转驱动源的旋转而旋转;以及
第2按压部件,其被限制旋转,与该第2螺旋部件螺合,
第2按压部件伴随上述第2螺旋部件的旋转而在光轴方向移动,使上述第2框在光轴方向进行按压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23241 | 2011-10-07 | ||
JP2011223241 | 2011-10-07 | ||
JP2012-173032 | 2012-08-03 | ||
JP2012173032A JP6027811B2 (ja) | 2011-10-07 | 2012-08-03 | レンズ鏡筒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05662A true CN103105662A (zh) | 2013-05-15 |
CN103105662B CN103105662B (zh) | 2015-08-26 |
Family
ID=48313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7530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05662B (zh) | 2011-10-07 | 2012-09-29 | 镜头镜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05662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8530A (zh) * | 2013-12-02 | 2015-06-03 | 佳能株式会社 | 镜筒和摄像设备 |
CN105388581A (zh) * | 2015-12-19 | 2016-03-09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镜头传动机构 |
CN108107538A (zh) * | 2018-02-07 | 2018-06-01 |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手动聚焦镜头的调焦装置 |
CN108375820A (zh) * | 2018-03-15 | 2018-08-07 | 深圳市激埃特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相机镜头双色镀金焦环 |
CN110376702A (zh) * | 2015-08-20 | 2019-10-25 | 佳能株式会社 | 镜筒、透镜驱动装置和摄像设备 |
CN110673295A (zh) * | 2019-10-10 | 2020-01-10 |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 投影装置及其变焦镜头 |
CN113625418A (zh) * | 2021-09-24 | 2021-11-09 | 苏州墨空视觉技术有限公司 | 调焦装置及调焦方法 |
CN116299944A (zh) * | 2023-03-17 | 2023-06-23 |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调焦镜头模组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56356A (en) * | 1980-09-11 | 1984-06-26 | Nippon Kogaku K. K. | Focus adjusting device of a camera |
US5239417A (en) * | 1991-05-21 | 1993-08-24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ens barrel for automatic focusing camera |
JPH08146282A (ja) * | 1994-11-22 | 1996-06-07 |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 カメラ焦点調節機構の切替え装置 |
US5638217A (en) * | 1991-08-20 | 1997-06-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ens control device |
US5648836A (en) * | 1993-02-18 | 1997-07-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apparatus with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movable optical member |
CN2339998Y (zh) * | 1998-01-26 | 1999-09-22 | 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相机镜头调焦机构 |
JP2004069763A (ja) * | 2002-08-01 | 2004-03-04 | Tamron Co Ltd |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用撮影レンズ |
CN1550813A (zh) * | 2003-05-19 | 2004-12-01 | ������������ʽ���� | 镜头驱动机构和图像捕捉设备 |
-
2012
- 2012-09-29 CN CN201210375304.7A patent/CN1031056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56356A (en) * | 1980-09-11 | 1984-06-26 | Nippon Kogaku K. K. | Focus adjusting device of a camera |
US5239417A (en) * | 1991-05-21 | 1993-08-24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ens barrel for automatic focusing camera |
US5638217A (en) * | 1991-08-20 | 1997-06-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ens control device |
US5648836A (en) * | 1993-02-18 | 1997-07-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apparatus with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movable optical member |
JPH08146282A (ja) * | 1994-11-22 | 1996-06-07 |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 カメラ焦点調節機構の切替え装置 |
CN2339998Y (zh) * | 1998-01-26 | 1999-09-22 | 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相机镜头调焦机构 |
JP2004069763A (ja) * | 2002-08-01 | 2004-03-04 | Tamron Co Ltd |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用撮影レンズ |
CN1550813A (zh) * | 2003-05-19 | 2004-12-01 | ������������ʽ���� | 镜头驱动机构和图像捕捉设备 |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8530B (zh) * | 2013-12-02 | 2017-06-23 | 佳能株式会社 | 镜筒和摄像设备 |
CN104678530A (zh) * | 2013-12-02 | 2015-06-03 | 佳能株式会社 | 镜筒和摄像设备 |
CN110376702B (zh) * | 2015-08-20 | 2021-07-20 | 佳能株式会社 | 镜筒 |
CN110376702A (zh) * | 2015-08-20 | 2019-10-25 | 佳能株式会社 | 镜筒、透镜驱动装置和摄像设备 |
US11003047B2 (en) | 2015-08-20 | 2021-05-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ens barrel,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CN105388581A (zh) * | 2015-12-19 | 2016-03-09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镜头传动机构 |
CN108107538A (zh) * | 2018-02-07 | 2018-06-01 |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手动聚焦镜头的调焦装置 |
CN108375820A (zh) * | 2018-03-15 | 2018-08-07 | 深圳市激埃特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相机镜头双色镀金焦环 |
CN110673295A (zh) * | 2019-10-10 | 2020-01-10 |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 投影装置及其变焦镜头 |
CN110673295B (zh) * | 2019-10-10 | 2024-04-05 |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 投影装置及其变焦镜头 |
CN113625418A (zh) * | 2021-09-24 | 2021-11-09 | 苏州墨空视觉技术有限公司 | 调焦装置及调焦方法 |
WO2023045547A1 (zh) * | 2021-09-24 | 2023-03-30 | 苏州墨空视觉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望远镜调焦的调焦装置及调焦方法 |
CN116299944A (zh) * | 2023-03-17 | 2023-06-23 |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调焦镜头模组 |
CN116299944B (zh) * | 2023-03-17 | 2024-04-26 |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调焦镜头模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05662B (zh) | 2015-08-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05662A (zh) | 镜头镜筒 | |
JP6027811B2 (ja) | レンズ鏡筒 | |
US7990626B2 (en) | Lens barrel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 |
US6522478B2 (en) | Multi-stage-extension zoom lens barrel assembly | |
US5164860A (en) | Electrically driven zoom lens barrel | |
US8325431B2 (en) | Lens barrel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 |
CN102207599A (zh) | 具有虹膜式光阑装置的透镜镜筒组件及投影仪 | |
KR20060090618A (ko) | 광정보 판독 장치 | |
JP4193748B2 (ja) |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H0821946A (ja) | 電気−機械変換素子を使用したレンズ装置駆動機構 | |
JP2006258586A (ja) | 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 |
CN102692692B (zh) | 更换式镜头 | |
JP2011112520A (ja) | 位置検知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位置検知方法 | |
JP2013003446A (ja) |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 |
JP6009752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 |
CN100480932C (zh) | 成像设备和用于驱动光学系统的方法 | |
JP5479034B2 (ja) | レンズ装置 | |
US6687459B2 (en) | FPC mounting structure | |
US6714362B2 (en) | Lens shutter mechanism | |
JP4910611B2 (ja) | 光学装置の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
US6741807B2 (en) | Lens assembly | |
JP2009080438A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JP2014010213A (ja) | レンズ鏡胴 | |
JP5332470B2 (ja) | レンズ鏡筒、撮像装置 | |
JP2004258640A (ja) | レンズ鏡筒の光学要素退避機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