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5404B - 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选择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选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5404B
CN103095404B CN201210434608.6A CN201210434608A CN103095404B CN 103095404 B CN103095404 B CN 103095404B CN 201210434608 A CN201210434608 A CN 201210434608A CN 103095404 B CN103095404 B CN 1030954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network interface
interface portion
network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346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5404A (zh
Inventor
山田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uffalo Inc
Original Assignee
Buffal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ffalo Inc filed Critical Buffal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095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5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5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54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选择方法。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具备: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通信处理部,其利用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任意一个网络接口部来进行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其针对各第一网络接口部确定接收信号强度;信号强度变化值计算部,其针对各第一网络接口部分别计算出表示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的大小的变化值;以及接口选择部,其根据所计算出的变化值来选择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用于通信处理部发送接收数据包的第一网络接口部。

Description

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选择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1年11月2日申请的申请号2011-240857的日本专利申请要求优先权,其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引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网络中的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通过个人计算机等通信终端访问因特网而提出了一种便携式的无线中继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10-21878号公报所公开的便携式的无线中继装置具备用于与通信终端相连接的网络接口部、以及用于与因特网相连接的多个无线网络接口部。该无线中继装置按照规定的条件从这些多个无线网络接口部选择所使用的无线网络接口部。
便携式的无线中继装置被用户携带移动而使用场所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便携式的无线中继装置与无线网络的无线基站之间的遮挡物的数量以及种类、这些装置之间的距离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有可能便携式的无线中继装置与无线基站之间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发生变化而通信变得不稳定。然而,日本特开2010-21878号公报所公开的便携式的无线中继装置根据各无线网络接口部的耗电量、上层的协议来选择所使用的网络接口部,因此难以消除上述通信不稳定。
上述问题不限于便携式的无线中继装置,是便携式电话装置等任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通病。例如,关于便携式电话装置,也有可能随着使用场所的变化而便携式电话装置与无线基站之间的遮挡物的数量以及种类、这些装置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使得通信变得不稳定。
因而,希望提高使用了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通信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该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具备: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其与属于互不相同的无线网络的无线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通信处理部,其利用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任意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进行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其针对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确定从上述无线基站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其针对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分别计算出变化值,该变化值表示所确定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的大小;以及接口选择部,其根据所计算出的上述变化值来选择使用网络接口部,该使用网络接口部是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用于上述通信处理部发送接收数据包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根据该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根据接收信号强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的大小来选择使用接口部,因此即使在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与无线基站之间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可能变化的状况下,也能够选择能够更稳定地进行通信的第一网络接口部作为使用接口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了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通信的稳定性。
在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中,上述接口选择部也可以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最小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选择与因接收信号强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的大小最小而能够最稳定地进行通信的无线网络相对应的第一网络接口部,作为使用网络接口部。除此之外,能够选择与能够最稳定地进行通信的无线网络相对应的第一网络接口作为使用网络接口部,因此能够降低在将使用网络接口部切换为新选择的第一网络接口部时产生认证失败、会话切断等故障的可能性。
在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中,上述接口选择部也可以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选择与因接收信号强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的大小较小而能够较稳定地进行通信的无线网络相对应的第一网络接口部作为使用网络接口部。
在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中,也可以对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分别设定优先级,上述接口选择部也可以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上述优先级最高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调整对各第一网络接口部设定的优先级,来控制各第一网络接口部中被选择为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难易度。
在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中,上述接口选择部也可以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使用最低频带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抗遮挡物的变化较强的传播性能较好的频带来实现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与无线基站之间的通信。
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也可以还具备准备期间测量部,该准备期间测量部测量准备期间,该准备期间是从开始用于建立使用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进行无线通信时的连接的处理至结束该处理为止的期间,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与各自对应的无线网络之间执行上述处理,上述接口选择部也可以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上述准备期间最短的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根据这种结构,在与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不同的通信终端想要经由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开始通信。或者,在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自身想要作为通信终端而进行通信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开始通信。
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也可以还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表示用于建立使用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进行无线通信时的连接的处理的执行结果的信息,上述接口选择部也可以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被上述存储部记录为上述执行结果成功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根据这种结构,在与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不同的通信终端想要经由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能够将用于建立连接的处理不成功的可能性压低。或者,在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自身想要作为通信终端而进行通信时,能够将用于建立连接的处理不成功的可能性压低。因而,能够抑制直到变成通信终端或者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能够开始通信的状况为止所需的期间变长。
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也可以还具备可接收区域确定部,该可接收区域确定部针对各上述无线基站分别确定从上述无线基站发送的信号的可接收区域的面积,上述接口选择部也可以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与上述可接收区域的面积最广的无线基站所属的无线网络相对应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根据这种结构,在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存在于同一可接收区域的可能性,能够提高经由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通信的稳定性。
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也可以还具备位置确定部,该位置确定部使用至少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确定上述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位置信息,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也可以根据使用其它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确定的上述位置信息,确定至少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的接收信号强度。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因使用至少一个第一网络接口部进行通信的过程中电波环境差而由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针对这样的第一网络接口部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精度可能变低的状况下,也能够确定高精度的接收信号强度。
上述方式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也可以还具备第二网络接口部,该第二网络接口部与通信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或者有线通信,上述通信处理部在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与上述第二网络接口部之间进行数据包的中继,上述接口选择部也可以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与上述第二网络接口部之间通过上述通信处理部进行数据包的中继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根据这种结构,在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将经由第二网络接口部从通信终端接收的数据(包)中继到第一网络接口部的结构中,能够提高经由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通信的稳定性。
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方式所具有的多个结构要素(elements)并非全部都是必须的,为了解决上述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问题、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所记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效果,能够适当对上述多个结构要素的一部分结构要素进行变更、删除、替换成新的其它结构要素、删除部分限定内容。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课题、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所记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效果,还能够将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技术特征(technical features)与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技术特征相结合,来设为本发明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例如,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作为具备接口部、处理部、确定部、选择部这四个要素内的一个以上的要素的装置而实现。即,该装置可以具有接口部,也可以不具有接口部。另外,装置可以具有处理部,也可以不具有处理部。另外,装置可以具有确定部,也可以不具有确定部。另外,装置可以具有选择部,也可以不具有选择部。接口部也可以构成为与属于互不相同的无线网络的无线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处理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任意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进行数据包的发送接收的通信处理部。确定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针对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确定从上述无线基站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选择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根据所确定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来选择使用网络接口部的接口选择部,该使用网络接口部是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用于上述通信处理部发送接收数据包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这样的装置例如能够实现为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但是也能够实现为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以外的其它装置。根据这种方式,能够解决通信的稳定化、吞吐量的提高、可靠性的提高、功耗的降低等各种的课题的至少一个。上述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都能够应用于该装置中。
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能够以包含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便携式电话装置、这些装置或者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实现这些装置或者系统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记录了该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了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通信方式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选择了中继网络接口部的情况的第一说明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选择了中继网络接口部的情况的第二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无线基站表的设定内容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接收信号强度表的设定内容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第六实施例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了第七实施例中的便携式电话装置的通信方式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第七实施例中的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例:
A1.装置结构:
图1是表示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具备: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接口部(以下还表述为“无线LAN-IF部”)40、无线WAN(Wide AreaNetwork:广域网)接口部(以下还表述为“无线WAN-IF部”)50、移动通信接口部(以下还表述为“移动通信IF部”)60、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20、快闪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34以及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32。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将个人计算机、游戏机等无线LAN客户端连接到因特网、与无线LAN客户端所属的无线LAN不同的无线LAN。
无线LAN-IF部40包含调制器、放大器、天线。无线LAN-IF部40作为例如遵循IEEE802.11b/g/n的无线LAN的接入点而与无线LAN的客户端(例如个人计算机、游戏机)进行无线通信。
无线WAN-IF部50包含调制器、放大器、天线。无线WAN-IF部50作为例如遵循IEEE802.11a/b/g/n的无线LAN的客户端而与无线LAN的无线基站即接入点(例如公共无线LAN的接入点)进行无线通信。无线WAN-IF部50具备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确定从无线LAN的接入点输出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移动通信IF部60包含调制器、放大器、天线。移动通信IF部60作为例如遵循3G/HSPA的移动通信的终端而与移动通信网的无线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移动通信IF部60具备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确定从移动通信网的无线基站输出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
这样,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具有无线WAN-IF部50和移动通信IF部60作为与属于互不相同的无线网络的无线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多个网络接口。
在快闪ROM 34中预先保存有程序群。CPU 20通过分别执行该程序群来作为传输处理部21、传输控制部22、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23、接口选择部24而分别发挥功能。
传输处理部21具有路由器功能部21r和桥功能部21b。传输处理部21按照目的地地址传输经由各无线通信接口部(无线LAN-IF部40、无线WAN-IF部50、移动通信IF部60)输入的数据包(第三层数据包以及第二层帧)。路由器功能部21r进行第三层数据包的中继。桥功能部21b进行第二层帧的中继。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在路由器功能部21r以及桥功能部21b都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作为路由器装置而进行动作,在只有桥功能部21b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作为桥装置而进行动作。
传输控制部22控制传输处理部21。具体地说,传输处理部21进行对数据包进行中继时所使用的路径选择用的各种表(路由表、ARP表等)的制作、更新等处理。
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23计算出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的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以下将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简称为“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接口选择部24选择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中的任意一个网络接口部作为从无线LAN-IF部40接收到的数据包的中继目的地的网络接口部。以下将从无线LAN-IF部40接收到的数据包的中继目的地的网络接口部称为“中继网络接口部”或者“中继网络IF部”。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了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通信方式的说明图。在图2的通信方式中,作为通信终端而进行动作的个人计算机100和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连接到相同的无线LAN 201。在无线LAN 201中,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作为无线LAN接入点而进行动作,个人计算机100作为无线LAN客户端而进行动作。此时,无线LAN-IF部40作为与通信终端之间执行无线通信的网络接口部(终端侧IF部)而进行动作。
在图2的通信方式中,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和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连接到相同的无线LAN 202。在无线LAN 202中,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作为无线LAN客户端而进行动作,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作为无线LAN接入点而进行动作。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使用无线WAN-IF部50进行与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之间的无线通信。无线LAN 202经由ISP(Internet Services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网络连接到因特网INT。
在图2的通信方式中,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使用移动通信IF部60,与移动通信网203的无线基站16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网203连接到因特网INT。这样,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具备无线WAN-IF部50和移动通信IF部60,作为用于与因特网INT侧的网络(换句话说,并非个人计算机100所属的网络)进行连接的网络接口部(以下称为“WAN侧IF部”)。
在这种图2的通信方式中,个人计算机100能够经由无线LAN 201以及无线LAN 202与连接到因特网INT的装置(例如WEB服务器)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无线WAN-IF部50作为中继网络IF部而发挥功能。另外,个人计算机100能够经由无线LAN 201以及移动通信网203与连接到因特网INT的装置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通信IF部60作为中继网络IF部而发挥功能。
在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中,通过执行后述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来选择作为WAN侧IF部的两个网络接口部(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中的作为中继网络IF部而发挥功能的网络接口部。在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中,通过执行这样的处理,能够提高经由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通信的稳定性。
上述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另外,中继网络接口部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使用网络接口部,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无线LAN-IF部4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第二网络接口部,传输处理部21以及传输控制部22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通信处理部,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23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接收信号强度计算部,单位时间的变化量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变化值。
A2.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在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中,当接通电源时,反复执行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
无线WAN-IF部50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确定无线WAN-IF部50的接收信号强度,移动通信IF部60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确定移动通信IF部60的接收信号强度(步骤S105)。具体地说,例如,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通过测量接收到无线LAN接入点150所输出的信标时的接收强度来确定接收信号强度。另外,例如,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能够通过经由无线基站160从移动通信网接收包含接收信号强度的值的信号来确定接收信号强度。此外,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以及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在接收到从多个无线基站输出的信号的情况下将最强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为各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
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23将在步骤S105中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值和确定出接收信号强度的时刻存储在快闪ROM 34中(步骤S110)。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23针对各WAN侧IF部计算出存储在快闪ROM 34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值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步骤S115)。具体地说,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23从快闪ROM34中读出上次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值和时刻以及本次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值和时刻,并求出这些接收信号强度的值的差的绝对值,将该绝对值除以从确定出上次接收信号强度时起至确定出本次接收信号强度为止的期间,由此计算出单位时间的变化量。
接口选择部24根据在步骤S115中计算出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选择各WAN侧IF部中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最小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步骤S120)。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能够在由于其便携式性高而进行移动的同时进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与无线基站(无线LAN 202中的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移动通信网203中的无线基站160)之间的遮挡物的数量及种类、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与无线基站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电波环境发生变化,经由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通信可能变得不稳定。因此,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选择WAN侧IF部即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中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最小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如果这样选择中继网络IF部,则能够经由电波环境比较稳定的网络来进行通信,因此能够提高经由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通信的稳定性。
此外,关于无线WAN-IF部50和移动通信IF部60,通信方式互不相同,另外接收信号强度的确定方法不同,因此确定接收信号强度时的基准(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单位)可能不同。因此,优选的是,在步骤S115中针对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分别获得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中,使一个变化量符合另一个变化量的基准,或者使两者符合新的相同的基准(进行归一化)。因此,例如,能够使用比较器对单位时间的变化量进行换算,或者预先准备好设定了换算后的值的表并参照这样的表来对单位时间的变化量进行换算,或者通过规定的运算式来计算出换算值。
当选择了中继网络IF部时,传输控制部22将所选择的中继网络IF部登记在路由表中。其结果,在进行个人计算机100与连接到因特网INT的装置之间的通信时,能够使用被选择为中继网络IF部的网络接口部(无线WAN-IF部50或者移动通信IF部60)。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选择了中继网络接口部的情况的第一说明图。在图4中,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固定配置在铁路车辆500内。用户持有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以及个人计算机100搭乘铁路车辆500,在铁路车辆500内接通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以及个人计算机100的电源。此外,铁路车辆500进行行驶。在车辆的外面设置有无线基站160。
如图4上段所示,在时刻t1,针对无线WAN-IF部50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是A(t1),针对移动通信IF部60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是B(t1)。接着执行了步骤105的时刻是t2,如图4下段所示,在时刻t2,针对无线WAN-IF部50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是A(t2),针对移动通信IF部60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是B(t2)。
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和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都配置在铁路车辆500内,因此在时刻t1和时刻t2,这些装置之间的遮挡物、装置之间的距离不变化。因而,接收信号强度A(t1)与接收信号强度A(t2)之差的绝对值极小。
与此相对,无线基站160配置在铁路车辆500的车外,因此无线基站160与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之间的遮挡物的数量、种类以及装置之间的距离与铁路车辆500的移动一起大幅地变化。因而,接收信号强度B(t1)与接收信号强度B(t2)之差的绝对值较大。因此,针对无线WAN-IF部50所计算出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针对移动通信IF部60所计算出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无线WAN-IF部50被选择为中继网络IF部。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选择了中继网络接口部的情况的第二说明图。在图5中,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以及无线基站160都被固定设置。用户持有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以及个人计算机100通过例如汽车进行移动。
如图5所示,从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输出的信号的可接收区域(以下简称为“可接收区域”)AR1包含在从无线基站160输出的信号的可接收区域AR2中。用户(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以及个人计算机100)在时刻t1、t2的任一时刻都存在于可接收区域AR1、AR2内。
如图5上段所示,在时刻t1,针对无线WAN-IF部50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是C(t1),针对移动通信IF部60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是D(t1)。接着执行了步骤105的时刻是t2,如图5下段所示,在时刻t2,针对无线WAN-IF部50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是C(t2),针对移动通信IF部60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是D(t2)。
时刻t2时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与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之间的距离比时刻t1时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与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之间的距离大。与此相对,时刻t2时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与无线基站160之间的距离与时刻t1时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与无线基站160之间的距离几乎相同。因而,如果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与各WAN侧IF部(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之间的遮挡物的数量、种类都设为在时刻t1和时刻t2几乎不变,则针对移动通信IF部60所计算出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比针对无线WAN-IF部50所计算出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因而,在图5的例子中,移动通信IF部60被选择为中继网络IF部。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中,选择WAN侧IF部(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中的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最少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因而,在伴随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移动而电波环境可能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选择电波环境较稳定的网络来进行数据包的中继。其结果,能够提高经由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通信的稳定性。另外,选择与电波环境较稳定的网络相对应的WAN侧IF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因此在将中继网络IF部切换为新选择的WAN侧IF部时,能够降低产生认证失败、会话切断等故障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在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中,选择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最小”的网络接口部,因此能够使比较处理的次数为一次,能够缩短选择所需的期间。
B.第二实施例: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快闪ROM 34中预先保存有优先级表TB1、以及从WAN侧IF部选择中继网络IF部时的基准。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相同。
如图6所示,在优先级表TB1中,针对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分别预先设定优先级。在本实施例中,对无线WAN-IF部50设定优先级“1”,对移动通信IF部60设定优先级“2”。此外,优先级“1”表示比优先级“2”高的优先级。该优先级能够由用户按照任意的基准来进行设定。例如,用户能够根据通信速度、各网络接口部的耗电量、通信成本等来任意地进行设定。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第二实施例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在执行步骤S125、S130、S135代替步骤S120的点上与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不同。其它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如图7所示,当在步骤S115中针对各WAN侧IF部计算出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时,接口选择部24判断有无所计算出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大小(以下称为“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步骤S125)。
当判断为有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时(步骤S125:“是”),接口选择部24参照优先级表TB1选择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中的优先级最高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步骤S130)。与此相对,当判断为没有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时(步骤S125:“否”),接口选择部24选择上次选择的网络接口部作为本次的中继网络IF部(步骤S135)。
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选择WAN侧IF部(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中的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因而,在伴随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移动而电波环境可能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选择电波环境较稳定的网络来对从个人计算机100发送的数据包进行中继。其结果,能够提高经由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通信的稳定性。除此之外,从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因此用户通过调整设定于优先级表TB1中的优先级,能够控制各WAN侧IF部中被选择为中继网络IF部的难易度。
C.第三实施例: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装置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装置结构相同。第三实施例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在执行步骤S130a代替步骤S130的点上与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不同。其它过程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如图8所示,当判断为有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时(步骤S125:“是”),接口选择部24选择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中的使用最低频带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步骤S130a)。具体地说,例如无线WAN-IF部50的使用频带是2.4GHz带宽,移动通信IF部60的使用频带是800MHz带宽,在任意的网络接口部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均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使用最低频带的无线WAN-IF部50被选择为中继网络IF部。
这样,选择使用最低频的使用频带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是因为:使用频带越是低频则抗遮挡物的数量、种类等的变化越强,传播性能越好,因此即使遮挡物发生变化也能够实现稳定的通信。
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以及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从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使用最低频的使用频带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因而,即使伴随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移动而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与无线基站(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无线基站160)之间的遮挡物的数量、种类发生变化,也能够提高经由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通信的稳定性。
D.第四实施例: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b的装置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装置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CPU 20作为准备期间测量部25而发挥功能;以及快闪ROM 34具备准备期间数据保存部341。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b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相同。
准备期间测量部25对在各WAN侧IF部执行连接建立处理(流程)所需的期间进行测量(计时)。具体地说,每当在WAN侧IF部执行连接建立处理以对从个人计算机100输出的数据进行中继时,准备期间测量部25对从连接建立处理开始至处理结束为止(即至成为能够利用各WAN侧IF部进行数据包的中继的状态为止)所需的期间(以下称为“准备期间”)进行计时,并将所获得的准备期间的信息存储在准备期间数据保存部341中。例如,作为使用了无线WAN-IF部50的连接建立流程,能够执行使用EESID(Extended Service Set Identifier:扩展服务集标识符)、WPA(Wi-Fi Protected Access:Wi-Fi网络安全接入)密钥的认证、使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存取控制)地址的认证、PPPoE(PPP over Ethernet(注册商标))下的认证、基于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的认证。因此,准备期间测量部25针对无线WAN-IF部50对包含这些认证处理的准备期间进行计时。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第四实施例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在执行步骤S128以及S130b代替步骤S130的点上与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不同。其它过程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如图10所示,当判断为有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时(步骤S125:“是”),接口选择部24从准备期间数据保存部341中读出针对各WAN侧IF部(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进行记录的准备期间数据。当读出准备期间数据时,接口选择部24针对各WAN侧IF部计算出上次为止的准备期间的平均值(步骤S128)。
接口选择部24选择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中的在步骤S128中计算出的准备期间的平均值最小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步骤S130b)。
这样,选择准备期间的平均值最小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是因为:在想要从个人计算机100发送数据时,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能够在更短期间内开始数据包的传输。
具有以上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b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以及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从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次为止的准备期间的平均值最小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因而,在想要从个人计算机100发送数据时,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能够在更短期间内开始数据包的传输。
E.第五实施例: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c在快闪ROM 34具备连接建立历史记录保存部342的点上与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不同。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c的其它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相同。
连接建立历史记录保存部342保存在各WAN侧IF部执行的连接建立处理的成功或者失败的历史记录。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每当执行连接建立处理时将这样的处理的成功或者失败的信息保存在连接建立历史记录保存部342中。作为连接建立处理失败的情况,例如能够假定由于使用了错误的认证密钥而认证失败的情况、由于各WAN侧IF部与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c之间的遮挡物而电波环境恶化导致认证用数据无法到达各WAN侧IF部的情况等。此外,连接建立历史记录保存部342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存储部。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例中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第五实施例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在执行步骤S129以及S130c代替步骤S130的点上与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不同。其它过程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如图12所示,当判断为有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时(步骤S125:“是”),接口选择部24参照连接建立历史记录保存部342来判断是否有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且上次执行的连接建立的处理成功的网络接口部(步骤S129)。当判断为没有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且上次执行的连接建立的处理成功的网络接口部时(步骤S129:“否”),执行上述步骤S135。
与此相对,当在步骤S129中判断为有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且上次执行的连接建立的处理成功的网络接口部时(步骤S129:“是”),接口选择部24选择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前次的连接建立的处理成功、且优先级最高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步骤S130c)。当使用前次的连接建立处理成功的网络接口部时,这样的处理本次也成功的可能性高。因此,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c选择前次的连接建立处理成功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由此抑制从连接建立处理开始至变成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能够开始数据包的中继的状态为止所需的时间由于连接建立的处理失败而变长。
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c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以及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选择前次的连接建立处理成功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因此能够提高下次的连接建立处理成功的可能性。因而,能够抑制从连接建立处理开始至变成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能够开始数据包的中继的状态为止所需的时间由于连接建立的处理失败而变长。
F.第六实施例: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框图。第六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CPU 20作为位置确定部26而发挥功能;快闪ROM 34具备无线基站表TB2以及接收信号强度表TB3;以及各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确定方法。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相同。位置确定部26确定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当前位置。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无线基站表的设定内容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在无线基站表TB2中与各无线基站相对应地记录有无线基站ID(标识符)、纬度、经度以及发送输出。在无线基站表TB2中,针对无线LAN接入点将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存取控制)地址(MAC_Addr)设定为无线基站ID,针对移动通信网的无线基站将小区ID(CELL_ID)设定为无线基站ID。无线基站表TB2的纬度以及经度意味着各无线基站的配置位置的纬度以及经度。无线基站表TB2的发送输出意味着来自各无线基站的信号的发送输出。在图14中,为了图示的方便,代表性地示出六个条目(No.1~6)。此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14中,通过示意性的值来表示设定在各条目中的各值。
无线基站表TB2例如能够由用户预先设定好。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能够针对配置在估计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会使用的区域中的无线基站(无线LAN接入点以及移动通信网的基站),预先调查标识符、纬度、经度、发送输出值,并将其设定在无线基站表TB2中。另外,例如,在公共无线LAN服务的提供经营者具有将与各无线LAN接入点有关的标识符(MAC地址)、纬度、经度、发送输出值相对应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开放给用户的情况下,还能够访问该数据库,将与一部分无线LAN接入点(例如配置在估计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会使用的区域中的无线LAN接入点)或者全部的无线LAN接入点有关的信息下载到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并将它们设定在无线基站表TB2中。另外,在具有移动通信网的电力通信经营者具有将与各无线基站有关的标识符(小区ID)、纬度、经度、发送输出值相对应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开放给用户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针对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无线基站设定无线基站表TB2。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接收信号强度表的设定内容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在接收信号强度表TB3中与规定的代表地点分别相对应地记录有位置信息(纬度、经度)以及各WAN侧IF部(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值。此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11中,通过示意性的值来表示各代表地点的位置信息以及接收信号强度。这些值能够由用户预先设定好。具体地说,用户能够事先测量规定的代表地点处的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的接收信号强度并将其设定在接收信号强度表TB3中。此外,在公共无线LAN服务的提供经营者、具有移动通信网的电力通信经营者具有管理各代表地点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值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开放给用户的情况下,还能够访问该数据库,获取代表地点的位置信息以及接收信号强度的值并记录在接收信号强度表TB3中。
图16是表示第六实施例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当接通电源时,在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中,反复执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处理。
位置确定部26针对各WAN侧网络IF部,根据由另一个WAN侧IF部所接收到的信号来确定无线基站的位置以及发送输出(步骤S205)。从各无线基站输出的信号中包含各无线基站的标识符。例如,信标、探查响应中包含无线LAN接入点的MAC地址。另外,从移动通信网的基站输出的信号中包含小区ID。因此,位置确定部26将包含在这些信号中的无线基站的标识符(MAC地址或者小区ID)作为关键字,根据无线基站表TB2确定各无线基站的位置(纬度、经度)以及发送输出。此时,根据从至少三个无线基站输出的信号来确定至少三个无线基站的位置。
接着,位置确定部26针对各WAN侧IF部,根据另一个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在步骤S205中确定的无线基站的位置和发送输出,确定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位置(步骤S210)。具体地说,位置确定部26首先针对在步骤S205中确定了位置以及发送输出的各无线基站,根据发送输出和在中继网络选择处理的步骤S105中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求出从无线基站至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为止的衰减电力(空间传播损耗)。具体地说,例如,预先准备将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电力值相对应而得到的表,参照这样的表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来确定接收电力值。并且,能够通过从接收电力值减去发送输出值(发送电力值)来求出衰减电力值(空间传播损耗)。当假定各无线基站与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之间的电波环境(遮挡物的数量、种类等)相同时,估计各无线基站与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之间的距离越大则衰减电力越大。接着,位置确定部26根据针对确定了位置以及发送输出的无线基站中的任意选择的两个无线基站求出的衰减电力之比和这两个无线基站的位置信息(纬度、经度),确定由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当前位置的候选的地点构成的第一直线。例如,预先准备将两点间的距离之比和衰减电力之比相对应而得到的表,参照这样的表根据衰减电力之比求出离两点的距离之比,能够将如离两个无线基站的位置的距离之比为所求出的距离之比的直线定为第一直线。同样地,位置确定部26根据针对成为与上次不同的组合的两个无线基站求出的衰减电力之比和这两个无线基站的位置信息(纬度、经度),确定由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当前位置的候选的地点构成的第二直线。并且,求出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的交点(纬度、经度),将该交点确定为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当前位置。
此外,在步骤S205中能够确定位置以及发送输出的无线基站的数量是两个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在求出上述的第一直线的基础上,求出连接两个无线基站的直线与第一直线的交点,将该交点确定为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当前位置。另外,在能够确定位置以及发送输出的无线基站的数量是一个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将以这样的无线基站为基准离规定的方向以及规定的距离的位置确定为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当前位置。
位置确定部26参照接收信号强度表TB3根据在步骤S210中所确定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当前位置来确定各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步骤S215)。具体地说,例如,位置确定部26参照接收信号强度表TB3来确定离在步骤S210中所确定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当前位置(纬度、经度)最近的位置的代表地点,将设定在所确定的代表地点处的各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为一个WAN侧IF部(与在步骤S205中参照了接收信号强度的WAN侧IF部不同的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步骤S215)。
以下说明通过这种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处理来确定无线WAN-IF部50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具体例。通过步骤S205,根据另一个WAN侧IF部即移动通信IF部60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确定移动通信网的无线基站的位置。通过步骤S210,根据移动通信IF部60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移动通信网的无线基站的位置和发送输出来确定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位置。通过步骤S215,根据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位置来确定最近的代表地点,确定设定在这样的代表地点处的无线WAN-IF部50的接收信号强度(例如,在确定了图15所示的No.1的代表地点的情况下为接收信号强度“R1”)。
这样,为了确定各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而利用其它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因为:在电波环境差、通过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精度可能变低的状况下,也确定高精度的接收信号强度。这样的状况意味着例如由于在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与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之间存在很多遮挡物而接收信号强度变得非常低、难以准确地测量无线WAN-IF部50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等。
以上说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中,为了确定各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而利用通过另一个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确定。因而,即使在使用了一个WAN侧网络IF部的通信中的电波环境差、通过这样的网络接口部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或者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精度可能变低的状况下,也能够确定高精度的接收信号强度。
G.第七实施例: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中,叙述了将本发明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应用于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移动路由器)中的例子,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示出将本发明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应用于便携式电话装置中的例子。
图17是表示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装置的结构的框图。便携式电话装置600具备无线WAN-IF部650、移动通信IF部660、CPU 620、快闪ROM632、RAM 631、音频输入输出部641、显示部642以及操作部643。便携式电话装置600能够作为电话机而与其它电话机之间进行语音通话。另外,便携式电话装置600能够作为数据通信终端而与例如连接到因特网的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第七实施例的CPU 620在代替传输处理部21以及传输控制部22而作为数据通信控制部621、电话功能部622、显示控制部623、操作控制部624以及应用程序执行部625而发挥功能的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CPU 20不同。
在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经由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时数据通信控制部621控制这样的通信。例如,由便携式电话装置600所执行的应用程序伴随与经由网络与便携式电话装置600连接的装置之间的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通信而执行TCP、IP的处理。具体地说,例如按照存储在快闪ROM 632中的未图示的路由表来进行第三层的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此外,在第七实施例中,数据通信控制部621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通信处理部。
电话功能部622进行用于实现呼叫连接以及呼叫切断、音频编码、噪声消除等电话功能的各种处理。显示控制部623控制显示部642中的图像显示(例如,应用程序执行的结果所获得的WEB画面的显示等)。操作控制部624解析来自操作部643的输入信息并传达到其它各功能部621~625中。应用程序执行部625按照保存在快闪ROM 632中的应用程序软件来执行应用程序。
此外,第七实施例的CPU 620作为上述各功能部621~625而发挥功能,并且还作为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626以及接口选择部627而发挥功能。第七实施例的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626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23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说明。同样地,第七实施例的接口选择部627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接口选择部24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说明。
音频输入输出部641具备未图示的话筒以及扬声器,根据所输入的音频来生成音频信号,或根据音频信号来进行音频的再现。显示部642显示操作菜单画面、作为应用程序的执行结果而获得的图像、影像。作为显示部642,例如能够采用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操作部643具备用于调整音量的按钮、用于移动显示在显示部642的光标的位置的按钮等各种操作按钮。
此外,第七实施例的无线WAN-IF部65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WAN-IF部50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说明。同样地,移动通信IF部66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IF部60相同的功能,RAM 631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RAM 32相同的功能,快闪ROM 632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快闪ROM 34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说明。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了第七实施例中的便携式电话装置的通信方式的说明图。图18的通信方式在不具有与通信终端相连接一侧的结构的点上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方式不同。图18的通信方式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方式相同。具体地说,便携式电话装置600不具有终端侧IF部,不进行从区别于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的通信终端(例如,第一实施例中的个人计算机100)接收的数据(包)的中继、发给其它通信终端的数据(包)的中继。便携式电话装置600自身执行与由第一实施例的个人计算机100所执行的应用程序相同的应用程序,这样的应用程序伴随通信,使用作为WAN侧IF部(用于连接到网络的接口部)的无线WAN-IF部650或者移动通信IF部660中的任一个来进行数据包的发送接收。
在第七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装置600中,执行后述的使用接口部选择处理来选择两个WAN侧IF部(无线WAN-IF部6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60)中的用于数据包的发送接收的网络接口部,由此能够提高使用了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的通信的稳定性。以下,将用于数据包的发送接收的网络接口部称为“使用网络接口部”或者“使用网络IF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另外,数据通信控制部621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通信处理部。
图19是表示第七实施例中的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第七实施例的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在执行步骤S120a代替步骤S120的点上与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不同。第七实施例的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的其它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相同。
在执行了上述步骤S105~S115之后,接口选择部627根据在步骤S115中计算出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选择各WAN侧IF部中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最小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使用网络IF部(步骤S120a)。该步骤S120a在代替“中继网络IF部”而选为“使用网络IF部”的点上与步骤S120不同,详细的处理内容与步骤S120相同。
当选择使用网络IF部时,数据通信控制部621将所选择的使用网络IF登记在未图示的路由表中。其结果,在进行便携式电话装置600与连接到因特网INT的装置之间的通信时,使用被选择为使用网络IF部的网络接口部(无线WAN-IF部650或者移动通信IF部660)。
以上说明的第七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装置60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相同的效果。即,即使在伴随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的移动而电波环境可能变化的情况下,也选择电波环境较稳定的网络来进行数据包的发送接收,因此能够提高使用了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的通信的稳定性。另外,选择与电波环境较稳定的网络相对应的WAN侧IF部作为使用网络IF部,因此在将使用网络IF部切换为新选择的WAN侧IF部时,能够降低产生认证失败、会话切断等故障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在便携式电话装置600中,选择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最小”的网络接口部,因此能够使比较处理的次数为一次,能够缩短选择所需的期间。
H.变形例:
H1.变形例1:
在第二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中,选择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中的满足规定的条件的网络接口作为中继网络IF部或者使用网络IF部,但是作为这样的规定的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例如,能够采用如下条件:选择各WAN侧IF部中的与可接收区域最广的无线基站相对应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或者使用网络IF部。根据这种结构,在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10c以及便携式电话装置600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10c以及便携式电话装置600存在于同一可接收区域的可能性,能够提高使用了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a~10c以及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的通信的稳定性。
例如,能够预先将针对各基站设定了表示可接收区域的大小的信息(例如能够从无线基站接收的距离)的表保存在快闪ROM 34、632中,参照这样的表来确定可接收区域的大小。另外,关于与无线LAN有关的可接收区域,例如在从无线LAN接入点装置150输出的信标中包含与可接收区域的大小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这样的信息来确定可接收区域的大小。关于与移动通信网有关的可接收区域,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可接收区域的大小。在无线基站160与移动通信IF部60、660之间根据规定的反馈算法选择最优的发送输出。因此,能够预先将发送输出和表示可接收区域的大小的信息(例如,能够从无线基站160接收的距离)相对应而得到的表保存在快闪ROM中,参照这样的表根据选择的发送输出的值来确定可接收区域的大小。此外,在该表中,发送输出越大则设定表示越大的可接收区域的信息。在以上结构中,CPU 20通过执行预先保存在快闪ROM 34中的程序,能够作为确定可接收区域的大小的功能部而发挥功能,这样的功能部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可接收区域确定部。
H2.变形例2:
在第六实施例中,为了确定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位置,根据WAN侧IF部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在步骤S205中确定的无线基站的位置以及发送输出来确定,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位置确定部26也能够还具备GPS(Global 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部,接收从GPS卫星(定位卫星)发送的GPS信号(定位信号),由此确定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位置。另外,除了GPS以外,也能够使用QZSS(Quasi-ZenithSatellite System:准天顶卫星系统)等其它卫星定位系统来确定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d的位置。
H3.变形例3:
在第一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中,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10a~10d通过使用无线LAN-IF部40进行无线连接来实现与个人计算机100之间的连接,但是也能够通过将有线连接代替无线连接来实现。在该结构中,在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10a~10d中设置有线连接用的网络接口部,用网络线缆来连接这样的网络接口部和个人计算机100。此外,作为有线连接用的网络接口部,例如能够采用遵循IEEE802.3ab、IEEE802.3au等的网络接口部。
H4.变形例4:
在各实施例中,根据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来选择中继网络IF部或者使用网络IF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代替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量”而根据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率”来选择中继网络IF部或者使用网络IF部。具体地说,首先,与各实施例同样地,求出上次和本次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值之差的绝对值,再求出将所获得的值除以本次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绝对值所获得的值(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率)。并且,还能够选择该变化率最小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或者使用网络IF部,或者从变化率小于规定值的网络接口部中选择满足各实施例2~5的条件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或者使用网络IF部。在这些结构中,没有将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率除以从确定上次接收信号强度时起至确定本次接收信号强度为止的期间。然而,针对各WAN侧IF部同时执行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因此针对各个WAN侧IF部比较相同的期间内的变化率,因此能够获得与比较单位时间的变化率的情况相同的结果。此外,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各实施例中,也能够省略这样的除法运算。即,一般作为用于选择中继网络IF部或者使用网络IF部的信息,能够在本发明中采用表示接收信号强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的大小的任意的变化值。
H5.变形例5:
在第四实施例中,在步骤S130b中,选择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且准备期间的平均值最短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选择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且上次测量的准备期间最短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在该结构中,能够省略步骤S129,能够缩短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所需的期间。另外,测量上次准备期间时的通信环境(电波环境、认证服务器的动作状况等)和下次建立连接时的通信环境相似的可能性高。因此上次测量到的准备期间成为接近下次建立连接时的准备期间的值的可能性高。因而,通过选择上次测量到的准备期间最短的网络接口部作为中继网络IF部,能够选择成为与下次建立连接时的准备期间相同程度的长度的可能性高的网络接口部。因此,在想要从个人计算机100发送数据时,能够在更短期间内开始数据包的中继。
H6.变形例6:
在第一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中,当接通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10a~10d的电源时,反复执行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另外,在第七实施例中,当接通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的电源时,反复执行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然而,在本发明中,执行这些处理的定时以及执行频率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随时或者定期地监视接收信号强度,在接收信号强度变化规定的程度以上的情况下,执行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以及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这样,能够以接收信号强度发生变化、WAN侧IF部发生替换之类的发生对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以及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造成影响的任意的事件为触发,执行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以及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另外,例如,如果是第一实施例的中继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则也能够采用每隔规定的期间(例如,每隔100毫秒)执行一个循环(步骤S105~S120)而结束的结构。同样地,对于第七实施例的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也能够采用每隔规定的期间执行一个循环(步骤S105~S120a)而结束的结构。另外,例如,如果是第一实施例~第六实施例,则也可以以从个人计算机100向因特网INT发送数据并且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10a~10d接收到包含这样的数据的数据包为契机,执行中继网络IF部选择处理。此外,在该结构中,也能够以相同的契机开始第六实施例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处理。同样地,对于第七实施例的使用网络接口部选择处理,也可以在想要从便携式电话装置600向因特网INT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执行。
H7.变形例7:
在第五实施例中,针对各WAN侧IF部(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利用通过另一个网络接口部所具有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确定接收信号强度,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利用通过移动通信IF部60所具有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确定无线WAN-IF部50的接收信号强度,针对移动通信IF部60,将通过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61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为移动通信IF部60的接收信号强度。另外,例如,与此相反,还能够利用通过无线WAN-IF部50所具有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确定移动通信IF部60的接收信号强度,针对无线WAN-IF部50,将通过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51所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为无线WAN-IF部50的接收信号强度。
H8.变形例8:
各实施例中的便携式网络中继装置10,10a~10d以及便携式电话装置600的结构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各实施例中,无线LAN-IF部40、无线WAN-IF部50、650不限于遵循IEEE802.11a/b/g/n的无线LAN,也可以设为通过将来可普遍使用的无线LAN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另外,移动通信IF部60、660不限于遵循3G/HSPA的移动通信,例如也可以设为通过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下一代移动WiMAX(IEEE802.16m)、下一代PHS(XGP:eXtended GlobalPlatform,扩展全球平台)之类的将来可普遍使用的移动通信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
另外,在各实施例中,WAN侧IF部的数量是无线WAN-IF部50以及移动通信IF部60这两个,但是也能够采用设为三个以上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还能够采用具备多个相同种类的网络接口部的结构。
另外,在各实施例中,既可以将通过硬件来实现的部分结构替换为软件,相反地,也可以将通过软件来实现的部分结构替换为硬件。另外,在本发明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由软件来实现的情况下,能够以保存在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形式来提供该软件(计算机程序)。在本发明中,“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不限于如软盘、CD-ROM那样的便携式的记录介质,还包含各种RAM、ROM等计算机内的内部存储装置、硬盘等固定在计算机的外部存储装置。即“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具有包含并非临时而是固定存储数据的任意的记录介质的宽泛的意思。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能够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的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课题、或者达到上述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效果,能够对与记载在发明内容部分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适当地进行替换、组合。另外,如果没有在本说明书中说明该技术特征为必须的,则能够适当地进行删除。

Claims (20)

1.一种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具备:
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其与属于互不相同的无线网络的无线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处理部,其利用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任意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进行数据包的发送接收;
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其针对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确定从上述无线基站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
信号强度变化计算部,其针对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分别计算出变化值,该变化值表示所确定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的大小;以及
接口选择部,其根据所计算出的上述变化值来选择使用网络接口部,该使用网络接口部是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用于上述通信处理部发送接收数据包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口选择部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最小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口选择部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分别设定优先级,
上述接口选择部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上述优先级最高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口选择部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使用最低频带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准备期间测量部,该准备期间测量部测量准备期间,该准备期间是从开始用于建立使用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进行无线通信时的连接的处理至结束该处理为止的期间,
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与各自对应的无线网络之间执行上述处理,
上述接口选择部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上述准备期间最短的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表示用于建立使用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进行无线通信时的连接的处理的执行结果的信息,
上述接口选择部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被上述存储部记录为上述执行结果成功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可接收区域确定部,该可接收区域确定部针对各上述无线基站分别确定从上述无线基站发送的信号的可接收区域的面积,
上述接口选择部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与上述可接收区域的面积最广的无线基站所属的无线网络相对应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位置确定部,该位置确定部使用至少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确定上述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位置信息,
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确定部根据使用其它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确定的上述位置信息,确定至少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的接收信号强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网络接口部,该第二网络接口部与通信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或者有线通信,
上述通信处理部在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与上述第二网络接口部之间进行数据包的中继,
上述接口选择部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与上述第二网络接口部之间通过上述通信处理部进行数据包的中继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
11.一种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选择方法,该方法用于在具有与属于互不相同的无线网络的无线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的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中选择使用网络接口部,该使用网络接口部是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用于发送接收数据包的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步骤,针对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确定从上述无线基站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
针对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分别计算出变化值,该变化值表示所确定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的大小;以及
选择步骤,根据所计算出的上述变化值来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选择步骤中,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最小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选择步骤中,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分别设定优先级,
在上述选择步骤中,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上述优先级最高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选择步骤中,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使用最低频带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如下步骤:测量准备期间,该准备期间是从开始用于建立使用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进行无线通信时的连接的处理至结束该处理为止的期间,
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与各自对应的无线网络之间执行上述处理,
在上述选择步骤中,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上述准备期间最短的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还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表示用于建立使用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进行无线通信时的连接的处理的执行结果的信息,
在上述选择步骤中,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被上述存储部记录为上述执行结果成功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如下步骤:针对各上述无线基站分别确定从上述无线基站发送的信号的可接收区域的面积,
在上述选择步骤中,选择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的、上述变化值小于规定大小且与上述可接收区域的面积最广的无线基站所属的无线网络相对应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如下步骤:使用至少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来确定上述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的位置信息,
在上述确定步骤中,根据使用其它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确定的上述位置信息,确定至少一个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的接收信号强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还具备第二网络接口部,该第二网络接口部与通信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或者有线通信,
上述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在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与上述第二网络接口部之间进行数据包的中继,
在上述选择步骤中,从上述多个第一网络接口部中选择上述使用网络接口部,来作为与上述第二网络接口部之间进行数据包的中继的上述第一网络接口部。
CN201210434608.6A 2011-11-02 2012-11-02 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选择方法 Active CN1030954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0857 2011-11-02
JP2011240857A JP5899815B2 (ja) 2011-11-02 2011-11-02 可搬型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使用ネットワークインターフェイス部の選択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5404A CN103095404A (zh) 2013-05-08
CN103095404B true CN103095404B (zh) 2015-08-19

Family

ID=48172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34608.6A Active CN103095404B (zh) 2011-11-02 2012-11-02 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选择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07736A1 (zh)
JP (1) JP5899815B2 (zh)
CN (1) CN1030954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6653B2 (ja) * 2011-11-02 2015-09-30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使用ネットワークインターフェイス部を選択する方法、パケットの送受信を行う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US20150319683A1 (en) * 2012-12-06 2015-11-05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nnection selection control method
US9578487B2 (en) * 2013-03-14 2017-02-21 Aruba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determination of potential access points for propagating client information
US9294877B2 (en) * 2013-08-21 2016-03-22 Google Inc. Use of a trained classifier to determine if a pair of wireless scans came from the same location
US10425975B1 (en) * 2014-02-13 2019-09-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selecting a device to act as a relay device between a first and a second node based on received signal quality measurements
JP2015228618A (ja) * 2014-06-02 2015-12-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6204341B2 (ja) * 2014-12-25 2017-09-2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631017B2 (ja) * 2015-03-06 2020-01-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端末装置の接続方法、端末装置の接続プログラム
US9918348B2 (en) * 2015-07-25 2018-03-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to-device relay selection
US10104602B2 (en) * 2016-10-10 2018-10-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ordination of cellular data through a selected cellular device
US10536871B2 (en) * 2017-06-30 2020-01-14 Cisco Technology, Inc. Radio sensor coverage estim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 assurance
WO2019159356A1 (ja) * 2018-02-19 2019-08-22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4179A (en) * 2008-07-11 2010-01-16 Ntt Broadband Platform Inc Radio relay apparatus
CN102088744A (zh) * 2009-12-08 2011-06-08 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设备实现快速小区重选的方法
CN102204327A (zh) * 2008-11-07 2011-09-2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便携无线通信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7986B2 (ja) * 1996-08-29 2005-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3428481B2 (ja) * 1998-12-28 2003-07-2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機
JP2000278756A (ja) * 1999-03-25 2000-10-06 Denso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1028614A (ja) * 1999-07-14 2001-01-30 Ntt Docomo Inc 情報処理装置用通信補助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媒体
JP4000479B2 (ja) * 2003-05-22 2007-10-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その通信プログラム
JP2005341432A (ja) * 2004-05-28 2005-12-08 Ntt Docomo Inc 周波数選択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マルチバンド制御方法
JP4592358B2 (ja) * 2004-08-31 2010-12-0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JP4320416B2 (ja) * 2005-01-13 2009-08-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切り替え実施判定方法、切り替え実施判定プログラム
US7805140B2 (en) * 2005-02-18 2010-09-28 Cisco Technology, Inc. Pre-emptive roaming mechanism allowing for enhanced QoS in wireless network environments
JP4449079B2 (ja) * 2005-02-21 2010-04-14 株式会社カシオ日立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マルチモード発信制御方法及びマルチモード移動通信装置
JP4527149B2 (ja) * 2005-03-14 2010-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端末
US20080080458A1 (en) * 2006-09-29 2008-04-03 Cole Terry L Connection manager with deferred configuration
WO2008059365A2 (en) * 2006-11-17 2008-05-2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ystem selection using dynamic parameters
JP2008141260A (ja) * 2006-11-29 2008-06-19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端末
WO2009144859A1 (ja) * 2008-05-30 2009-1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および適応制御型通信システム
JP2010050898A (ja) * 2008-08-25 2010-03-04 Kddi Corp 無線端末装置及び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5581597B2 (ja) * 2009-02-05 2014-09-03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携帯式通信中継装置
US8121633B2 (en) * 2009-07-24 2012-02-2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Operator configurable preferred network an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selection for roaming multi-rat capable devices
US20120170471A1 (en) * 2010-12-31 2012-07-05 Openpeak Inc. Automated access point selection to provide communication network presence to a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2175686A (ja) * 2011-02-24 2012-09-10 Panasoni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接続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接続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4179A (en) * 2008-07-11 2010-01-16 Ntt Broadband Platform Inc Radio relay apparatus
CN102204327A (zh) * 2008-11-07 2011-09-2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便携无线通信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2088744A (zh) * 2009-12-08 2011-06-08 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设备实现快速小区重选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5404A (zh) 2013-05-08
JP5899815B2 (ja) 2016-04-06
JP2013098818A (ja) 2013-05-20
US20130107736A1 (en) 201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5404B (zh) 便携式网络通信装置、使用网络接口部的选择方法
US10880891B2 (en) Roaming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KR100544249B1 (ko) 이동 무선 라우터
US9107149B2 (en) Wireless portable computer capable of autonomously adjusting load of wireless base station
EP3135057B1 (en) Improved vertical handover
US7596120B2 (en) Multiple mode terminal supporting handoff betwee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and handoff method thereof
US7496078B2 (en) Route tree building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9629038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facilitat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neighboring network information to a mobile terminal with use of a radius compatible protocol
KR20220145885A (ko) 에지 컴퓨팅 기반 셀룰러 네트워크 시스템들에 대한 동적 서비스 발견 및 오프로딩 프레임워크
US9226331B2 (en) Radio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20394599A1 (en) Dynamic roaming partner prioritization based on service quality feedback
JP2013098818A5 (ja) 可搬型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使用ネットワークインターフェイス部の選択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US20070070911A1 (en) Method for testing links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11101688A2 (en) Throughput measurement
Berezin Cross-layer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O2022017265A1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1420803B1 (ko) 단말기의 에드혹 네트워크 설정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US11228955B2 (en) Selection of wireless access points based on signal strength and network congestion
Woon A Framework for Quality of Service Provision to Delay Sensitive Applications in IEEE 802.11 Dense Cellular Networks
JP2022519316A (ja) 決済エンジンおよび使用の方法
HENRIE Cellular WiF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Buffalo Inc.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Babbilu Inc.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BABBILU INC. TO: BUFFALO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