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1386B - 一种基站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站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1386B
CN103081386B CN201180042257.8A CN201180042257A CN103081386B CN 103081386 B CN103081386 B CN 103081386B CN 201180042257 A CN201180042257 A CN 201180042257A CN 103081386 B CN103081386 B CN 1030813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terminal
pdcch
region
dc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22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1386A (zh
Inventor
西尾昭彦
中尾正悟
汤田泰明
堀内绫子
S.冯
M.艾因豪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to CN20151060838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625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81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1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1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1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通过减少控制信息的误检测,能够防止系统吞吐量的降低的基站、终端、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在将发往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单元(即,DCI)映射到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区域和下行数据信道区域的任一信道区域的第一资源区域(即,R-PDCCH区域)、或者仅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即,PDCCH区域)中并发送的基站(100)中,控制单元(102)设定PDCCH区域的尺度,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基于控制单元(102)的设定尺度值(即,CFI值),在R-PDCCH区域和PDCCH区域内,设定映射DCI的映射区域。

Description

一种基站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终端、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LTE(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以下称为“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采用SC-FDMA(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作为上行线路的通信方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2和3)。
在LTE中,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通过将系统频带内的资源块(ResourceBlock:RB)以被称为子帧的每个时间单位分配给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从而进行通信。另外,基站将用于通知对下行线路数据和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的下行控制信息(L1/L2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例如使用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将该下行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
这里,基站根据分配对象终端的数量等,以子帧为单位控制PDCCH的发送所使用的资源区域(以下有时称为“PDCCH区域”)的资源量(即,作为PDCCH区域使用的OFDM码元数)。该控制通过从基站向终端通知由PCFICH(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发送的CFI(ControlFormatIndicator:控制格式指示符)来进行。CFI表示以子帧的开头的OFDM码元为起点到第几个码元为止作为PDCCH区域使用。即,CFI表示PDCCH区域的尺度(scale)。终端接收PCFICH,并根据检测出的CFI值接收PDCCH。
另外,各个PDCCH占用由1个或连续的多个CCE(ControlChannelElement:控制信道元素)构成的资源。在LTE中,根据下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或终端的传播路径状态,选择1、2、4、8中的一个CCE数作为PDCCH占有的CCE数(CCE聚合数:CCEaggregationlevel)。另外,在LTE中,支持具有最大20MHz的带宽的频带作为系统带宽。
另外,从基站发送的分配控制信息被称为DCI(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在将多个终端分配给1子帧时,基站同时发送多个DCI。此时,为了识别各DCI的发送目的地的终端,基站使利用发送目的地的终端ID进行了屏蔽(或加扰)的CRC比特包含在DCI内进行发送。而且,终端在有可能发往本终端的多个DCI中,通过利用本终端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或解扰)来对PDCCH进行盲解码,从而检测发往本终端的DCI。
另外,DCI中包含由基站分配给终端的资源的信息(资源分配信息)和MCS(ModulationandchannelCodingScheme:调制与编码方式)等。另外,在DCI中有用于上行线路、用于下行线路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多输入多输出)发送、以及用于下行线路非连续频带分配等的多个格式。终端需要接收具有多个格式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有关下行线路的分配控制信息)及具有一个格式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有关上行线路的分配控制信息)两者。
例如,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根据基站的发送天线控制方法和资源分配方法等定义多个大小(size)的格式。在该多个格式中,进行分配连续序号的RB的频带分配(以下称为“连续频带分配”)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格式(以下简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和进行连续频带分配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格式(以下简称为“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具有相同大小。这些格式(DCI格式)中,包含表示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别(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别信息(例如,1比特的标记)。由此,即使表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DCI的大小与表示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DCI的大小相同,终端也能够通过确认分配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类别信息,确定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还是上行分配控制信息。
此外,发送进行连续频带分配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时的DCI格式称为DCI格式0(以下称为DCI0),发送进行连续频带分配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的DCI格式称为DCI格式1A(以下称为DCI1A)。此外,如上所述,由于DCI0和DCI1A为相同大小,根据类别信息能够区别,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DCI0及DCI1A汇集表记DCI0/1A。
另外,除了上述DCI格式以外,还有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分配不连续序号的RB的频带分配(以下称为“非连续频带分配”)的DCI格式1(以下称为DCI1)、分配空间复用MIMO发送的DCI格式2及2A(以下称为DCI2、2A)、分配波束成形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格式(“波束成形分配下行格式”:DCI格式1B)、分配多用户MIMO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多用户MIMO分配下行格式”:DCI格式1D)等。这里,DCI1、2、2A、1B、1D是依赖于终端的下行发送模式(非连续频带分配、空间复用MIMO发送、波束成形发送、多用户MIMO发送)而使用的格式,是对每个终端设定的格式。另一方面,DCI0/1A不依赖于发送模式,是对于任何发送模式的终端都可以使用的格式,即对所有终端通用的格式。另外,在使用DCI0/1A的情况下,作为缺省的发送模式,使用1天线发送或发送分集。另一方面,作为用于上行线路分配的格式,正研究进行非连续频带分配的DCI格式0A和分配空间复用MIMO发送的DCI格式0B。这些格式均是对每个终端设定的格式。
另外,为缩减终端的电路规模,以盲解码的次数的削减为目的,正在研究对每个终端限定盲解码的对象的CCE的方法。该方法中,限定可能成为各终端进行的盲解码对象的CCE区域(以下称为“搜索区间”(SearchSpace))。这里,分配给各终端的CCE区域的单位(即,相当于进行盲解码的单位)称为“下行控制信息分配区域候选(DCI分配区域候选)”或“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
在LTE中,对每个终端随机地设定搜索区间。对PDCCH的每个CCE聚合数定义构成该搜索区间的CCE数。例如,与PDCCH的CCE聚合数1、2、4、8分别对应的、构成搜索区间的CCE的数为6、12、8、16。在此情况下,与PDCCH的CCE聚合数1、2、4、8分别对应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为6候选(6=6÷1)、6候选(6=12÷2)、2候选(2=8÷4)、2候选(2=16÷8)。即,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被限定为合计16候选。由此,各个终端仅对分配给本终端的搜索区间内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群进行盲解码即可,因此能够削减盲解码次数。这里,使用各终端的终端ID和进行随机化的函数即散列(hash)函数来设定各终端的搜索区间。该终端特有的CCE区域被称为“专用区域(UEspecificSearchSpace:UE-SS,UE专用搜索区间)”。
另一方面,PDCCH中还包含对于多个终端同时通知的、用于各终端通用的数据分配的控制信息(例如,有关下行广播信号的分配信息以及有关寻呼(Paging)用信号的分配信息)(以下称为“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为传输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在PDCCH中使用应当接收下行广播信号的全部终端通用的CCE区域(以下称为“公共区域(CommonSearchSpace:C-SS,公共搜索区间))”。C-SS中,存在与CCE聚合数4和8分别对应的、4候选(4=16÷4)、2候选(2=16÷8)合计6候选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
另外,在UE-SS中,终端分别对于全部终端通用的DCI格式(DCI0/1A)、以及依赖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选自DCI1、2、2A中的一种格式)这两种大小的DCI格式进行盲解码。例如,终端在UE-SS内,对于两种大小的DCI格式分别进行16次上述盲解码。关于对哪两种大小的DCI格式进行盲解码,这取决于由基站通知的发送模式。另外,终端在C-SS中,无论通知的发送模式如何,分别对公共信道分配用格式即DCI格式1C(以下称为DCI1C)和DCI1A,进行上述6次盲解码(即,合计12次盲解码)。因此,终端在每个子帧中,进行合计44次盲解码。
这里,用于公共信道分配的DCI1A和用于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的DCI0/1A的大小相同,通过终端ID而彼此被区别。因此,基站也能够通过C-SS发送用于进行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的DCI0/1A,而不增加终端的盲解码次数。
另外,开始了高级3GPPLTE(3GPPLTE-Advanced)(以下称为“LTE-A”)的标准化,其与LTE相比,实现进一步的通信高速化。在LTE-A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和最大500Mbps以上的上行传输速度,预计引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另外,LTE-A系统被要求除了支持LTE-A终端以外,还收纳对应于LTE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
此外,在LTE-A中,为了实现覆盖区的扩大,还规定了引入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以下称为“中继站”或“RN:RelayNode”)(参照图1)。与此相伴,正在进行与从基站到中继站的下行线路控制信道(以下称为“R-PDCCH”)有关的标准化(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至7)。在目前的阶段,关于R-PDCCH,在研究以下事项。图2中表示一例R-PDCCH区域。
(1)R-PDCCH的时间轴方向的映射开始位置被固定为一个子帧的从开头起第4OFDM码元。这不依赖于PDCCH在时间轴方向所占的比例。
(2)各R-PDCCH占用由1个或连续的多个R-CCE(Relay-ControlChannelElement,中继控制信道单元)构成的资源。构成一个R-CCE的RB的数对每个时隙或参考信号的每种配置不同。具体而言,在时隙0中,R-CCE被规定为在时间方向上具有从第3OFDM码元至时隙0末尾为止的范围且在频率方向上具有1RB宽度的范围的资源区域(但映射有参考信号的区域除外)。另外,在时隙1中,被规定为在时间方向上具有从时隙1的开头至时隙1末尾为止的范围且在频率方向上具有1RB宽度的范围的资源区域(但映射有参考信号的区域除外)。但是,还提出了在时隙1中,将上述的资源区域一分为二,并分别设为一个R-CCE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S36.211V8.7.0,“PhysicalChannelsandModulation(Release8),”September2008
[非专利文献2]3GPPTS36.212V8.7.0,“Multiplexingandchannelcoding(Release8),”September2008
[非专利文献3]3GPPTS36.213V8.7.0,“Physicallayerprocedures(Release8),”September2008
[非专利文献4]3GPPTSGRANWG1meeting,R1-102700,“BackhaulControlChannelDesigninDownlink,”May2010
[非专利文献5]3GPPTSGRANWG1meeting,R1-102881,“R-PDCCHplacement,”May2010
[非专利文献6]3GPPTSGRANWG1meeting,R1-103040,“R-PDCCHsearchspacedesign,”May2010
[非专利文献7]3GPPTSGRANWG1meeting,R1-103062,“SupportingfrequencydiversityandfrequencyselectiveR-PDCCHtransmissions,”May201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考虑到今后例如进行M2M(MachinetoMachine,设备到设备)通信等,作为无线通信终端引入各种设备的情况,映射PDCCH的区域(即,“PDCCH区域”)的资源有可能因终端数的增加而不足。若由于该资源不足而不能映射PDCCH,则无法进行对终端的下行数据分配。因此,即使映射下行数据的资源区域(以下称为“PDSCH区域”)空闲也无法使用,系统吞吐量有可能降低。作为消除该资源不足的方法,可以考虑将面向基站属下的终端的DCI也配置在映射上述R-PDCCH的区域(以下称为“R-PDCCH区域”)(参照图3)。
另外,在如图4所示的由宏基站与毫微微/微微蜂窝基站构成的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Network)中,无论是哪种小区中,都担心由于来自其他小区的影响,PDCCH区域中的干扰增大。例如,宏小区中所连接的终端位于毫微微小区附近的情况下(特别在不允许该终端连接到毫微微基站的情况下),该终端会从毫微微小区受到大的干扰。或者,微微蜂窝小区中所连接的终端位于微微蜂窝小区的小区边缘附近(例如覆盖范围扩展(Rangeexpansion)区域)的情况下,该终端从宏小区受到大的干扰。因此,在PDCCH区域中,各终端的控制信息的接收性能发生劣化。
另一方面,通过将R-PDCCH用于发送面向连接于基站的终端的DCI,能够抑制DCI的接收性能的劣化。即,为了使毫微微/微微蜂窝基站属下的终端能够以足够低的差错率接收DCI,宏基站利用特定的RB降低发送功率来发送DCI,另一方面,毫微微/微微蜂窝基站利用该特定的RB向属下的终端发送DCI。由此,连接于毫微微/微微蜂窝基站的终端能够利用来自宏基站的干扰低的RB接收DCI,因此,能够以良好的差错率接收DCI。同样,宏基站利用来自毫微微/微微蜂窝基站的干扰少的RB发送DCI,因此,连接于宏基站的终端也能够以良好的差错率接收DCI。
但是,作为发送面向连接于基站的终端的DCI的区域,若对PDCCH区域仅简单地加上R-PDCCH区域,则终端中的盲解码次数增加,产生耗电和处理延迟增大以及电路规模增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将PDCCH与R-PDCCH两者加在一起的盲解码次数抑制为规定值以下。例如,通过将对盲解码对象的2个DCI格式(例如,DCI格式0/1A与DCI格式2)各自的盲解码次数在PDCCH中设为8次,在R-PDCCH中设为8次,合计设为32次,由此能够抑制为与LTE同样的盲解码次数。
但是,若终端数增加,则在系统内引起误报(Falsealarm)(控制信息的误检测)的几率增加。所谓误报(控制信息的误检测),是指将发往其他终端的DCI或未发送的信号(即,噪声成分)检测为发往本终端的DCI。以下,仅称为“误检测”时,是指该误报(控制信息的误检测)。在产生了该误检测的情况下,对系统造成如下所述的不良影响。例如在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误检测的情况下,由于发送上行线路的数据,因此,对其他终端的干扰增加。另外,在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误检测的情况下,在上行线路发送ACK/NACK,因此,有可能引起有关其他终端的ACK/NACK的差错。这些导致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中的系统吞吐量降低,因此,需要减少误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减少控制信息的误检测而防止系统吞吐量降低的基站、终端、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基站包括:映射单元,基于第二资源区域中使用的资源量,设定第一资源区域或所述第二资源区域的任一区域,并将控制信息映射到所设定的所述第一资源区域或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所述第一资源区域能够用作控制信道及数据信道的任一信道,所述第二资源区域能够用作所述控制信道;;以及发送单元,发送所映射的所述控制信息。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终端包括:接收单元,在能够用作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任一信道的第一资源区域、或者能够用作所述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中接收控制信息,并接收表示在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使用的资源量的信息;以及确定单元,基于所述资源量,将在所述第一资源区域和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的任一者确定为所述控制信息的解码对象区域。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发送方法基于第二资源区域中使用的资源量,设定第一资源区域或所述第二资源区域的任一区域,所述第一资源区域能够用作控制信道及数据信道的任一信道,所述第二资源区域能够用作所述控制信道并将控制信息映射到所设定的所述第一资源区域或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接收方法在能够用作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任一信道的第一资源区域、或者能够用作所述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中接收控制信息,并接收表示在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使用的资源量的信息,基于所述资源量,将所述第一资源区域和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的任一者确定为所述控制信息的解码对象区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通过减少控制信息的误检测而防止系统吞吐量降低的基站、终端、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中继站的图。
图2是表示一例R-PDCCH区域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R-PDCCH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异构网络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主要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结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C-SS以及对于某个终端的UE-SS的设定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终端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子帧的设定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MBSFN子帧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ABS(AlmostBlankSubframe:近似空子帧)和从宏小区对微微蜂窝小区的干扰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宏ABS和从宏小区对微微蜂窝小区的干扰的图。
标号说明
100基站
101设定单元
102控制单元
103搜索区间设定单元
104PDCCH生成单元
105、106、107编码和调制单元
108分配单元
109PCFICH生成单元
110复用单元
111、213IFFT单元
112、214CP附加单元
113、215射频发送单元
114、201天线
115、202射频接收单元
116、203CP去除单元
117、204FFT单元
118提取单元
119IDFT单元
120数据接收单元
121ACK/NACK接收单元
131发送区域设定单元
132发送模式设定单元
200终端
205分离单元
206设定信息接收单元
207PDCCH接收单元
208PDSCH接收单元
209、210调制单元
211DFT单元
212映射单元
216PCFICH接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概要]
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具有基站100和终端200。基站100例如为LTE-A基站,终端200例如为LTE-A终端。基站1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单元(即,DCI)映射到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区域和下行数据信道区域的任一信道区域的第一资源区域(即,R-PDCCH区域)、或者不用作下行数据信道区域而且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即,PDCCH区域)并发送。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主要结构图。在基站100中,控制单元102设定PDCCH区域的尺度(scale),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基于控制单元102的设定尺度值(即,CFI值),在R-PDCCH区域和PDCCH区域内,设定映射DCI的映射区域。即,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基于PDCCH区域中使用的资源量,设定映射DCI的映射区域。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主要结构图。在终端200中,分离单元205和PCFICH接收单元216在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区域和下行数据信道区域的任一信道区域的第一资源区域(即,R-PDCCH区域)、或者不用作下行数据信道区域而且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即,PDCCH区域)中,接收包含由发送目的地终端的识别信息进行了屏蔽或加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单元(即,DCI),接收表示对PDCCH区域设定的尺度的尺度信息,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尺度信息,在R-PDCCH区域和PDCCH区域内确定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在该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内,以本终端的识别信息为检测基准,检测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单元。即,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PDCCH区域中使用的资源量,确定解码对象区域。
[基站100的结构]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7中,基站100包括:设定单元101、控制单元102、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PDCCH生成单元104、编码和调制单元105、106和107、分配单元108、PCFICH生成单元109、复用单元110、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1、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单元112、射频发送单元113、天线114、射频接收单元115、CP去除单元116、FFT(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7、提取单元118、IDFT(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9、数据接收单元120、ACK/NACK接收单元121以及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
设定单元101设定终端200的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各自的发送模式。对每个设定对象终端进行发送模式的设定。有关发送模式的设定信息被传送到控制单元102、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PDCCH生成单元104和编码和调制单元106。
具体而言,设定单元101具有发送模式设定单元132。
发送模式设定单元132基于每个终端200的传播路径状况等,设定各终端200的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各自的发送模式(例如空间复用MIMO发送、波束成形发送、非连续频带分配等)。
并且,设定单元101将包含对各终端200设定的表示发送模式的信息的设定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102、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PDCCH生成单元104和编码和调制单元106。此外,有关发送模式的设定信息作为高层的控制信息(称为“RRC控制信息”或“RRC信令”)经由编码和调制单元106被通知给各终端200。
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设定用于发送面向终端200的DCI的资源区域。被设定的资源区域的候选中包含PDCCH区域与R-PDCCH区域。也就是说,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对每个终端200设定除了PDCCH区域以外是否还包含R-PDCCH区域作为发送DCI的区域(发送区域)。
详细而言,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信息所示的值(即,PDCCH区域尺度值),设定用于发送面向终端200的DCI的资源区域。即,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对每个终端200设定是仅对PDCCH区域进行盲解码,还是对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两者(或者仅对R-PDCCH区域)进行盲解码。具体而言,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不足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通常时,面向终端200设定PDCCH区域,而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基站100的属下进行通信的终端200的数量较多因而存在PDCCH区域的资源紧张的可能性,面向终端200设定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或者仅R-PDCCH区域)。在此,规定的阈值是PDCCH区域尺度值的最大值,若为LTE,则对应于3OFDM码元。此外,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整个RB组内,设定作为用于发送DCI的R-PDCCH区域而使用的使用对象RB组。对于终端200而言,该使用对象RB组是通过R-PDCCH区域发送DCI时的盲解码对象RB区域。
控制单元102根据从设定单元101收到的设定信息,生成分配控制信息。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02生成包含MCS信息、资源(RB)分配信息及NDI(Newdataindicator,新数据指示符)等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关联信息的分配控制信息。这里,资源分配信息中,包含表示分配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例如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或者表示分配发往终端2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例如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
而且,控制单元102基于从设定单元101收到的设定信息,对每个终端200生成与终端200的上行线路的发送模式相对应的分配控制信息(DCI0A、0B的任一者)、与下行线路的发送模式相对应的分配控制信息(DCI1、1B、1D、2、2A中的任一者)、或者全部终端通用的分配控制信息(DCI0/1A)。
例如,在通常的数据发送时,为了提高吞吐量,控制单元102生成与各终端200的发送模式相对应的分配控制信息(DCI1、1B、1D、2、2A、0A、0B中的任一个),以便能够以对各终端200设定的发送模式传输数据。由此,能够以对各终端200设定的发送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因而能够提高吞吐量。
但是,由于急剧的传播路径状况变化或来自相邻小区的干扰变化等,若使用对各终端200设定的发送模式,则有可能出现数据的接收差错频繁发生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控制单元102以全部终端通用的格式(DCI0/1A)生成分配控制信息,使用鲁棒(Robust)的缺省发送模式发送数据。由此,即使是传播环境急剧地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更鲁棒的数据传输。
另外,在传播路径状况恶化的情况下发送用于通知发送模式变更的高层控制信息(RRC信令)时,控制单元102也生成全部终端通用的分配控制信息(DCI0/1A),使用缺省发送模式发送信息。这里,全部终端通用的DCI0/1A的信息比特数少于依赖于发送模式的DCI1、2、2A、0A、0B的信息比特数。因此,在设定相同的CCE数的情况下,与DCI1、2、2A、0A、0B相比,DCI0/1A能够以较低的编码率发送。因此,在传播路径状况恶化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2使用DCI0/1A,从而,即使传播路径状况恶劣的终端200也能够以良好的差错率接收分配控制信息(以及数据)。
另外,控制单元102除了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分配控制信息以外,还生成用于广播信息以及寻呼(Paging)信息等多个终端通用的数据分配的、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例如DCI1C、1A)。
接着,控制单元102将生成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分配控制信息中的、MCS信息和NDI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和提取单元118,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和复用单元110。另外,控制单元102将生成的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
另外,控制单元102根据分配对象终端(包含LTE终端和LTE-A终端的两者)的数,决定PDCCH区域的宽度(即,PDCCH区域尺度值)。作为PDCCH区域尺度值,准备OFDM码元数n=1~3。另外,PDCCH区域尺度值基于应在同一子帧内发送的DCI的数以及所需资源量决定。所决定的PDCCH区域尺度值被输出到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PDCCH生成单元104和PCFICH生成单元109。
PCFICH生成单元109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值,生成PCFICH信号。该PCFICH信号经由复用单元110、IFFT单元111、CP附加单元112和射频发送单元113而被发送。
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基于从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输入的DCI的发送区域、以及所使用的参考信号,设定公共搜索区间(C-SS)和专用搜索区间(UE-SS)。如上所述,公共搜索区间(C-SS)是全部终端通用的搜索区间,专用搜索区间(UE-SS)是各终端专用的搜索区间。
具体而言,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将预先设定的CCE(例如,从开头的CCE起16CCE量的CCE)设定为C-SS。CCE是基本单位。
另一方面,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对于各终端设定UE-SS。例如,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从使用某个终端的终端ID和进行随机化的散列(hash)函数计算出的CCE号、以及构成搜索区间的CCE数(L),计算该终端的UE-SS。
图8是表示C-SS以及对某个终端的UE-SS的设定例的图。
图8中,对于PDCCH的CCE聚合数4,设定有4个DCI分配区域候选(即,CCE0~3、CCE4~7、CCE8~11、CCE12~15)作为C-SS。另外,对于PDCCH的CCE聚合数8,设定有2个DCI分配区域候选(即,CCE0~7、CCE8~15)作为C-SS。即,图8中,设定有共计6个DCI分配区域候选作为C-SS。
另外,图8中,对于CCE聚合数1,设定有6个DCI分配区域候选(即,CCE16~21中的每个CCE)作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2,设定有6个DCI分配区域候选(即,按2个CCE划分CCE6~17而得到的区域)作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4,设定有2个DCI分配区域候选(即,CCE20~23、CCE24~27)作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8,设定有2个DCI分配区域候选(即,CCE16~23、CCE24~31)作为UE-SS。即,图8中,设定有共计16个DCI分配区域候选作为UE-SS。
另外,在作为DCI的发送区域设定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这两者的情况下,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在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中,设定具有上述多个DCI分配区域候选的搜索区间(C-SS和UE-SS)。这里,在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中,仅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对R-PDCCH区域设定搜索区间。
接着,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将表示设定的C-SS以及各终端的UE-SS的搜索区间信息输出到分配单元108和编码和调制单元106。
返回图7,PDCCH生成单元104生成包含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面向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的分配控制信息(即,每个终端的MCS信息、HARQ信息等,以及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或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DCI,或者包含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即,终端通用的广播信息以及寻呼信息等)的DCI。进而,PDCCH生成单元104对于对每个终端生成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和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附加CRC比特,并且用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屏蔽(或扰码)。然后,PDCCH生成单元104将屏蔽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编码和调制单元105。
编码和调制单元105对从PDCCH生成单元104收到的DCI进行信道编码后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信号输出到分配单元108。这里,编码和调制单元105基于从各终端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设定编码率以使各终端能够得到充分的接收质量。例如,编码和调制单元105对位于小区边界越近的终端(即信道质量越差的终端)设定越低的编码率。
分配单元108将从编码和调制单元105输入的、包含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的DCI以及包含对各终端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分配控制信息的DCI,分别分配到从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输入的搜索区间信息所示的、C-SS内的CCE或R-CCE或者每个终端的UE-SS内的CCE或R-CCE。
例如,分配单元108从C-SS(例如图8)内的DCI分配区域候选群中选择一个DCI分配区域候选。接着,分配单元108将包含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的DCI分配到选择的DCI分配区域候选内的CCE(或R-CCE。以下,有时不区别CCE和R-CCE,简单地称为“CCE”)。这里,如上所述,CCE是构成PDCCH的资源单位,R-CCE是构成R-PDCCH的资源单位。
另外,在面向分配对象终端的DCI格式是依赖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例如,DCI1、1B、1D、2、2A、0A、0B)的情况下,分配单元108对于DCI分配对于该分配对象终端设定的UE-SS内的CCE。另一方面,在面向分配对象终端的DCI格式是全部终端通用的DCI格式(例如,DCI0/1A)的情况下,分配单元108对于DCI分配C-SS内的CCE或者对于该分配对象终端设定的UE-SS内的CCE。
这里,对一个DCI分配的CCE的聚合数,因编码率以及DCI的比特数(即,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量)而不同。例如,发往位于小区边界附近的终端的PDCCH信号的编码率被设定得低,因而需要更多的物理资源。因此,分配单元108对于发往位于小区边界附近的终端的DCI,分配更多的CCE。
接着,分配单元108将与分配给DCI的CCE有关的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110和ACK/NACK接收单元121。另外,分配单元108将编码和调制后的DCI输出到复用单元110。
编码和调制单元106对从设定单元101输入的设定信息和从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输入的搜索区间信息(即,高层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后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设定信息和搜索区间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110。
编码和调制单元107对输入的发送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后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10。
复用单元110将从分配单元108收到的编码和调制后的DCI信号、从编码和调制单元106收到的调制后的设定信息及搜索区间信息(即,高层的控制信息)、以及从编码和调制单元107收到的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在时间轴和频率轴上进行复用。
这里,复用单元110对于面向使用DM-RS作为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终端的、R-PDCCH区域中的DCI或PDSCH信号等乘以权重,并输出到每个天线的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单元111。另外,复用单元110对于未设定发送权重的信号(即,PDCCH区域中的DCI等),进行SFBC(Spatialfrequencyblockcoding:空频分组编码)处理,并输出到每个天线的IFFT单元111。另外,复用单元110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映射PDCCH信号以及数据信号(PDSCH信号)。此外,复用单元110也可以将设定信息和搜索区间信息映射到PDSCH。另外,复用单元110将PCFICH信号映射到子帧的开头的OFDM码元。
IFFT单元111将从复用单元110收到的每个天线的复用信号变换为时间波形,CP附加单元112通过在该时间波形中附加CP,获得OFDM信号。
射频发送单元113对于从CP附加单元112收到的OFDM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转换等),并通过天线114来发送。
另一方面,射频接收单元115对于通过天线114以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接收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转换等),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116。
CP去除单元116从接收信号中除去CP,FFT(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单元117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
提取单元118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从FFT单元117收到的频域信号中提取上行线路数据,IDFT单元119将提取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将该时域信号输出到数据接收单元120和ACK/NACK接收单元121。
数据接收单元120对从IDFT单元119输入的时域信号进行解码。然后,数据接收单元120将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ACK/NACK接收单元121在从IDFT单元119收到的时域信号中,提取对下行线路数据(PDSCH信号)的来自各终端的ACK/NACK信号。具体而言,ACK/NACK接收单元121基于从分配单元108收到的信息,从上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提取该ACK/NACK信号。另外,该上行线路控制信道是与CCE关联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该CCE用于发送与该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然后,ACK/NACK接收单元121进行提取出的ACK/NACK信号的ACK/NACK判定。
另外,这里,使CCE和PUCCH关联的理由是,要省去基站将终端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通知给各终端所需的信令。由此,能够高效率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因此,各终端根据该关联关系,基于映射有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CCE,判定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PDCCH。
[终端200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终端200接收下行线路数据,并将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使用作为上行控制信道的PUCCH发送到基站100。
在图9中,终端200包括:天线201、射频接收单元202、CP去除单元203、FFT单元204、分离单元205、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PDCCH接收单元207、PDSCH接收单元208、调制单元209和210、DFT单元211、映射单元212、IFFT单元213、CP附加单元214、射频发送单元215、以及PCFICH接收单元216。
射频接收单元202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收到的频带信息,设定接收频带。射频接收单元202对于通过天线201以接收频带接收的无线信号(这里为OFDM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转换等),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203。此外,接收信号中有可能包含PDSCH信号、DCI、以及含有设定信息及搜索区间信息的高层的控制信息。另外,发往终端200的DCI(分配控制信息)被分配到对于终端200和其他终端设定的公共搜索区间(C-SS),或者对于终端200设定的专用搜索区间(UE-SS)。
CP去除单元203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单元204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该频域信号被输出到分离单元205。
分离单元205将从FFT单元204收到的信号中的有可能包含DCI的分量(即,从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中提取的信号)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另外,分离单元205将包含设定信息的高层的控制信号(例如,RRC信令等)输出到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将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8。另外,分离单元205提取从FFT单元204收到的信号中的、对应于PCFICH信号的信号分量,并将其输出到PCFICH接收单元216。
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高层的控制信号中,读取对本终端设定的频带信息、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终端ID的信息、对本终端设定的搜索区间信息、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参考信号的信息、以及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发送模式的信息。
接着,将对本终端设定的频带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射频接收单元202、以及射频发送单元215。另外,将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终端ID的信息作为终端ID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另外,将搜索区间区域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另外,将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参考信号的信息作为参考信号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另外,将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发送模式的信息作为发送模式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PCFICH接收单元216基于从分离单元205收到的PCFICH信号中包含的CFI,确定PDCCH区域尺度,将PDCCH区域尺度值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PDCCH接收单元207对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信号进行盲解码(监视),从而获得发往本终端的DCI。这里,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以下的DCI格式分别进行盲解码,即,用于全部终端通用的数据分配的DCI格式(例如DCI0/1A)、依赖于设定给本终端的发送模式的DCI格式(例如,DCI1、1B、1D、2、2A、0A、0B)、以及用于全部终端通用的公共信道分配的DCI格式(例如,DCI1C、1A)。由此获得包含各DCI格式的分配控制信息的DCI。
具体而言,PDCCH接收单元207首先基于从PCFICH接收单元216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值,从接收信号中提取PDCCH区域的CCE资源。然后,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收到的搜索区间区域信息所示的区域为PDCCH区域时,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该搜索区间区域信息所示的C-SS,进行用于公共信道分配的DCI格式(DCI1C、1A)和用于全部终端通用的数据分配的DCI格式(DCI0/1A)的盲解码。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207对C-SS内的各盲解码区域候选(即,分配给终端200的CCE区域的候选),以公共信道分配用DCI格式的大小、以及全部终端通用的数据分配用DCI格式的大小为对象,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解码后的信号,使用多个终端间通用的ID进行CRC比特的解蔽。接着,PDCCH接收单元207将解蔽的结果是CRC=OK(无差错)的信号判定为是包含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的DCI。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解码后的信号,使用终端ID信息所示的本终端的终端ID进行CRC比特的解蔽。接着,PDCCH接收单元207将解蔽的结果是CRC=OK(无差错)的信号判定为是包含面向本终端的分配控制信息的DCI。即,PDCCH接收单元207在C-SS中,根据终端ID(多个终端间通用的ID或者终端200的终端ID)来区别DCI0/1A的分配控制信息是面向公共信道的分配控制信息还是用于面向本终端的数据分配的分配控制信息。
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使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输入的终端ID信息所示的本终端的终端ID,对于各CCE聚合数,分别计算本终端的UE-SS。接着,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计算出的UE-SS内的各盲解码区域候选(各CCE聚合数的CCE候选),以与设定给本终端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信息所示的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的大小以及全部终端通用的DCI格式(DCI0/1A)的大小为对象,进行解调以及解码。接着,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解码后的信号,使用本终端的终端ID进行CRC比特的解蔽。然后,PDCCH接收单元207将解蔽的结果是CRC=OK(无差错)的信号判定为是发往本终端的DCI。
这里,PDCCH接收单元207在从PCFICH接收单元216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值为规定的阈值(与上述由基站100使用的规定的阈值相同)以上的情况下,对R-PDCCH区域内的搜索区间进行盲解码,而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不足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不进行R-PDCCH区域内的搜索区间的盲解码。这里,使规定的阈值为PDCCH区域尺度值的最大值,因而仅在最大值时,PDCCH接收单元207对R-PDCCH区域内的搜索区间进行盲解码。
然后,在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将发往本终端的DCI中所包含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8,在接收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映射单元212。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将用于发送发往本终端的DCI的CCE(用于发送CRC=OK的信号的CCE)的CCE号(CCE聚合数为多个的情况下是开头CCE的CCE号)输出到映射单元212。
PDSCH接收单元208基于从PDCCH接收单元207收到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在从分离单元205收到的PDSCH信号中提取接收数据(下行线路数据)。即,PDSCH接收单元208基于被分配到多个DCI分配区域候选(盲解码区域候选)中的任一个的发往终端200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控制信息),接收下行线路数据(下行数据信号)。另外,PDSCH接收单元208对于提取出的接收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而且,差错检测的结果,在接收数据中有差错时,PDSCH接收单元208生成NACK信号作为ACK/NACK信号,在接收信号中无差错时,生成ACK信号作为ACK/NACK信号。该ACK/NACK信号被输出到调制单元209。
调制单元209对从PDSCH接收单元208输入的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212。
调制单元210对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DFT单元211。
DFT单元211将从调制单元210输入的数据信号变换为频域,将获得的多个频率分量输出到映射单元212。
映射单元212根据从PDCCH接收单元207收到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从DFT单元211收到的多个频率分量映射到PUSCH。另外,映射单元212根据从PDCCH接收单元207收到的CCE号确定UCCH。接着,映射单元212将从调制单元209输入的ACK/NACK信号映射到上述确定的PUCCH。
IFFT单元213将映射到PUSCH的多个频率分量变换为时域波形,CP附加单元214在该时域波形中附加CP。
射频发送单元215采用了可变更发送频带的结构。射频发送单元215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收到的频带信息,设定发送频带。并且,射频发送单元215对附加了CP后的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变换等),通过天线201将其发送。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在基站100中,控制单元102根据分配对象终端(包含LTE终端和LTE-A终端的两者)的数,决定PDCCH区域的宽度(即,PDCCH区域尺度值)。PDCCH区域尺度值基于应在同一子帧内发送的DCI的数以及所需资源量来决定。所决定的PDCCH区域尺度值被输出到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PDCCH生成单元104和PCFICH生成单元109。
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信息所示的值(即,PDCCH区域尺度值),设定用于发送面向终端200的DCI的资源区域。
具体而言,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不足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通常时,设定面向终端200的PDCCH区域,而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基站100的属下进行通信的终端200的数量较多因而存在PDCCH区域的资源紧张的可能性,设定面向终端200的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或者仅R-PDCCH区域)。
在作为DCI的发送区域设定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这两者的情况下,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在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中,设定具有多个DCI分配区域候选的搜索区间(C-SS和UE-SS)。
PCFICH生成单元109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值生成PCFICH信号。该PCFICH信号经由复用单元110、IFFT单元111、CP附加单元112和射频发送单元113而被发送。
图10是用于说明终端2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1中,PCFICH接收单元216基于从分离单元205收到的PCFICH信号中包含的CFI,确定PDCCH区域尺度,将PDCCH区域尺度值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在步骤S102中,PDCCH接收单元207判定从PCFICH接收单元216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值是否为规定的阈值(这里是PDCCH区域尺度值的最大值)以上。
在步骤S102中判定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PDCCH接收单元207进行R-PDCCH区域的盲解码。
在步骤S104中,PDCCH接收单元207进行PDCCH区域的盲解码。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中判定为不足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PDCCH接收单元207进行PDCCH区域的盲解码,不进行R-PDCCH区域的盲解码。
如上,提取发往本终端的DCI。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发往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单元(即,DCI)映射到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区域和下行数据信道区域的任一信道区域的第一资源区域(即,R-PDCCH区域)、或者仅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即,PDCCH区域)中并发送的基站100中,控制单元102设定PDCCH区域的尺度,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基于控制单元102的设定尺度值(即CFI值),在R-PDCCH区域和PDCCH区域内,设定映射DCI的映射区域。
由此,能够根据作为与PDCCH区域的拥挤情况有关的指标的CFI值,将DCI的映射区域设定为R-PDCCH区域或PDCCH区域,因而能够根据PDCCH区域的拥挤情况而将R-PDCCH区域用作映射区域。
另外,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仅在设定尺度值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R-PDCCH区域设定为映射区域。具体而言,该阈值是PDCCH区域的尺度值候选群内的最大值。
这里,尽管DCI的解码结果正确却将发往其他终端的DCI错误地检测为发往本终端的DCI,这等效于在基站100中只有由终端ID进行屏蔽的CRC比特的对应部分被以与发送状态不同的状态接收。即,等效于仅CRC比特的一部分(即,该被误检测的DCI与分配对象终端的终端ID不同的比特位置)出错。
并且,在与CRC比特相同的长度连续的比特组出错时,产生尽管DCI的解码结果正确,却将发往其他终端的DCI误检测为发往本端的DCI。因此,只要不将构成比特均互不相同的两个终端ID分配给两个终端,就不会产生此种误检测。
另一方面,在DCI的解码结果发生随机差错的情况下(即,在对于包含面向其他终端的资源在内的、实际上未映射有DCI的资源进行了盲解码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比特串以CRC长度连续出错的几率产生误检测。即,按照由式(1)表示的几率产生误检测。
P = 1 - ( 1 - ( 1 2 K ) ) M · · · ( 1 )
式(1)中,K是CRC长度,M是盲解码次数。
另外,R-PDCCH区域能够用于数据发送。因此,在作为发送对象的控制信道的数少的情况下,大多仅使用PDCCH区域而不使用R-PDCCH区域。即,在PDCCH区域中,大多实际发送包含发往其他终端的DCI的DCI。
因此,在PDCCH区域中,DCI的卷积解码结果为正确的几率高,所以如上所述,误检测的几率降低。
另一方面,在R-PDCCH区域中,有时不发送DCI而是发送数据信号,因此,DCI的卷积解码结果出错的几率高,其结果,误检测的几率也高。
对此,如上所述,仅在设定尺度值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将R-PDCCH区域设定为映射区域,从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的几率比PDCCH区域高的R-PDCCH区域作为映射区域利用的频度。即,能够限制使用R-PDCCH发送DCI的机会。作为其结果,能够减少系统整体的误检测的发生几率,因而能够防止系统吞吐量的降低。这里,R-PDCCH区域主要在PDCCH区域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作为映射区域使用。因此,在PDCCH区域的尺度值为最大值以外的情况下,R-PDCCH区域较少作为映射区域使用。因此,即使在PDCCH区域的尺度值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R-PDCCH区域从映射区域中除外,损害对终端200分配下行数据的机会的可能性也较少。即,能够减少系统整体的误检测的发生几率,而不损害对终端200分配下行数据的机会。
另外,在终端200中,分离单元205和PCFICH接收单元216在能够用作下行控制信道区域和下行数据信道区域的任一信道区域的第一资源区域(即,R-PDCCH区域)、或者仅能够用作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即,PDCCH区域)中,接收包含由发送目的地终端的识别信息进行了屏蔽或加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单元(即,DCI),并接收表示对PDCCH区域设定的尺度的尺度信息,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尺度信息,在R-PDCCH区域和PDCCH区域内确定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在该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内,以本终端的识别信息为检测基准,检测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单元。这里,根据尺度信息设定终端200是否将R-PDCCH作为盲解码的对象,因此不需要追加的控制信息。
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仅在尺度信息所示的尺度值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R-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具体而言,该阈值是PDCCH区域的尺度值候选群内的最大值。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进行以下变形。
(变形例1)
在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信息所示的值(即,PDCCH区域尺度值),对每个对象终端200设定是否在用于发送DCI的资源区域中包含R-PDCCH区域,并对每个对象终端200进行通知。由此,基站100能够对每个终端200设定R-PDCCH的盲解码频度,因而能够控制DCI误检测率。基站100例如在终端200的数量多的情况下,增加基于PDCCH区域尺度值设定是否在用于发送DCI的资源区域中包含R-PDCCH区域的终端200的数(即,减少对R-PDCCH进行盲解码的终端),由此抑制系统整体的误检测率的增加,另一方面,在终端200的数量少的情况下,减少基于PDCCH区域尺度值设定是否在用于发送DCI的资源区域中包含R-PDCCH区域的终端200的数,由此能够确保DCI分配的自由度。
(变形例2)
在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从控制单元102收到的PDCCH区域尺度信息所示的值(即PDCCH区域尺度值)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仅在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单元是多个格式中的特定的格式时,将R-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并且,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不限定映射到R-PDCCH区域的DCI的格式。
另外,在终端200中,PDCCH接收单元207在PDCCH区域尺度值小于阈值的情况下,仅将多个格式中的特定的格式的DCI作为检测对象(即,盲解码对象)。并且,PDCCH接收单元207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不限定检测对象的DCI格式。
上述特定的格式例如是DCI0/1A。由此,对于作为备用模式(fallbackmode)使用的DCI0/1A的盲解码,不管PDCCH区域的尺度如何,终端200均进行盲解码,因而基站100何时都能够对终端200分配DCI。即,能够在确保DCI分配的某种程度的自由度的同时,通过减少R-PDCCH的盲解码频度,高效地减少误检测率。
此外,也可以由基站100设定将哪个DCI格式作为上述特定的格式,并将设定信息向终端200通知。
(变形例3)
在基站100中,在PDCCH区域尺度值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与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的情况相比,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将构成映射区域的DCI分配区域候选的数量设定得较少。
另外,在终端200中,在PDCCH区域尺度值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与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的情况相比,发送区域设定单元207将构成映射区域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量设定得较少。例如,相对于基站100所设定的规定的DCI分配区域候选的数量(例如,对于PDCCH为16个,对于R-PDCCH为16个),终端200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R-PDCCH区域中对于所有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即,16个)进行盲解码,在PDCCH区域尺度值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在R-PDCCH区域中对于一半的8个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进行盲解码。这里,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可以对于所有CCE聚合数一律减少,也可以例如仅在CCE聚合数少的情况下减少。
由此,基站100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对终端200的DCI分配的自由度的同时,通过减少R-PDCCH的盲解码频度,高效地降低误检测率。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根据PDCCH区域尺度值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来设定DCI的映射区域,但也可以根据PDCCH区域尺度值是否为尺度值候选群内的最大值来设定DCI的映射区域。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在特定的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实施方式2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9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以小区为单位设定子帧的结构。即,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设定发送PBCH(物理广播信道)的子帧、发送SCH(同步用信道)的子帧、发送CSI-RS(质量测定用导频信号)的子帧等。在LTE中,PBCH在子帧1(即,帧内的开始的子帧)中发送,SCH在子帧1和6中发送。另外,关于CSI-RS,在由10子帧构成的帧单位或M帧单位(例如M=4)中,将任意子帧设定为发送子帧,在该发送子帧中进行发送。CSI-RS例如每隔2、5、10或20子帧进行发送。与这些子帧类别有关的设定信息被通知给终端200。
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即使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特定的子帧中,也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具体而言,如果当前子帧为PBCH发送子帧、SCH发送子帧、或者CSI-RS发送子帧时,则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对于全部终端200,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在实施方式2的终端200中,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从由分离单元205输入的接收信号中提取子帧设定信息,并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子帧设定信息,判定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是否为PBCH发送子帧、SCH发送子帧、或者CSI-RS发送子帧的任一个。而且,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PBCH发送子帧、SCH发送子帧、或者CSI-RS发送子帧的任一个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另一方面,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不是PBCH发送子帧、SCH发送子帧、或者CSI-RS发送子帧的情况下,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或者仅将R-PDCCH区域)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100中,即使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特定的子帧中也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而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另外,在终端200中,PDCCH接收单元207在特定的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即,盲解码对象区域)。
上述的特定的子帧是指PBCH发送子帧、SCH发送子帧、或者CSI-RS发送子帧。
这里,在PBCH发送子帧、SCH发送子帧、或者CSI-RS发送子帧中,资源块(RB)组内的一部分资源要素(RE)由PBCH、SCH、或者CSI-RS占用(参照图11)。因此,能够作为R-PDCCH利用的RE的数量与其他子帧相比少。因此,在特定的子帧中,或者终端200在R-PDCCH区域中无法以足够低的差错率接收DCI,或者为了使终端200在R-PDCCH区域中能够以足够低的差错率接收DCI而需要使用R-PDCCH区域内的许多RB资源来发送DCI。因此,在特定的子帧中,用于数据的RB的数量减少,因而数据吞吐量有可能显著劣化。因此,即使在特定的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基站100的调度自由度也不会劣化,系统吞吐量也基本不会劣化。即,通过减少R-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系统吞吐量劣化,能够高效地减少误检测率。
此外,除了PBCH、SCH、CSI-RS以外,在配置有成为使R-PDCCH能够使用的RE数减少的原因的信道或信号的子帧中,通过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特定的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不过,在实施方式3中,面向终端的R-PDCCH与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解调参考信号)一起从基站发往终端。即,终端使用DMRS解调面向终端的R-PDCCH。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除了使用通常子帧非MBSFN(non-MBSFN)子帧)的应用以外,还进行使用MBSFN子帧的应用(参照图12)。实施方式3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9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3的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以小区为单位设定子帧的结构。即,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设定MBSFN子帧和非MBSFN子帧。此外,在LTE中,1帧(10子帧)内有可能发送PBCH、SCH(PrimarySynchronizationSignal以及SecondarySynchronizationSignal)或者寻呼信息的子帧0、4、5、9被禁止设定为MBSFN子帧。
另外,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非MBSFN中,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具体地,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当前子帧为非MBSFN时,对于全部终端200,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另外,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当前子帧为MBSFN子帧时,对于全部终端200,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在实施方式3的终端200中,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从由分离单元205输入的接收信号中提取子帧设定信息,并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子帧设定信息,判定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是MBSFN子帧还是非MBSFN子帧。而且,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非MBSFN子帧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另一方面,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MBSFN子帧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
这里,DMRS是对分配数据的每个终端200发送的参考信号。因此,与始终在所有子帧中发送的CRS(CommonReferenceSignal:公共参考信号)不同,DMRS仅在对于终端200分配的下行资源(即,由子帧和资源块(RB)确定)中发送。而且,DMRS对每个终端发送。因此,能够通过基于预编码(Precoding)的波束形成发送DMRS,因而能够提高终端200中的接收质量。
另外,在LTE(3GPPRelease8)中,MBSFN子帧用于将MBMS数据(即,Multicast(多播)或Broadcast(广播)的数据)从多个基站向终端进行SFN(SingleFrequencyNetwork:单频网络)发送。而且,在MBSFN子帧中,PDCCH和CSRS(cellspecificreference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的映射区域限定于开始的2OFDM码元内,其结果是,在第3OFDM码元以后,仅能够进行MBMS数据的映射区域的设定。另外,在LTE-A(Release10)中,MBSFN子帧还用于使用了DMRS的单播(Unicast)数据的发送。
另外,在MBSFN子帧的第3OFDM码元以后不包含CRS。
另一方面,在通常子帧(即,非MBSFN子帧)中,在第3OFDM码元以后也包含CRS。也就是说,CRS是成为使R-PDCCH能够利用的RE数减少的原因的信号,因而在非MBSFN子帧的第3OFDM码元以后,与MBSFN子帧相比,R-PDCCH能够利用的RE数少。
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在MBSFN子帧中,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设定为DCI映射区域,在非MBSFN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映射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特定的子帧中,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上述特定的子帧是非MBSFN子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200中,PDCCH接收单元207在特定的子帧中,不将R-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即,盲解码对象区域),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上述特定的子帧是非MBSFN子帧。
这里,如上所述,在MBSFN子帧中,PDCCH区域限定于2OFDM码元内。另外,在第3OFDM码元以后(即,R-PDCCH区域)中不包含CSRS。因此,在MBSFN子帧的第3OFDM码元以后,成为使R-PDCCH能够使用的RE数减少的原因的CSRS不存在,因而能够将更多资源(即,RE(ResourceElement:资源元素))用于R-PDCCH。另一方面,在通常子帧(非MBSFN子帧)中,在第3OFDM码元以后也包含CRS。因此,在通常子帧(非MBSFN子帧)中,在第3OFDM码元以后能够用于R-PDCCH的资源量少。因此,在通常子帧(非MBSFN子帧)中,或者终端200在R-PDCCH区域中无法以足够低的差错率接收DCI,或者为了使终端200在R-PDCCH区域中能够以足够低的差错率接收DCI而需要使用R-PDCCH区域内的许多RB资源发送DCI。因此,在通常子帧(非MBSFN子帧)中,用于数据的RB的数量减少,因而数据吞吐量有可能显著劣化。因此,即使在通常子帧(非MBSFN子帧)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调度的自由度也不会劣化,系统吞吐量也基本不会劣化。即,通过减少R-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系统吞吐量劣化,能够高效地减少误检测率。
另外,在MBSFN子帧中,只能将PDCCH区域设定到从开头的OFDM码元起仅到2OFDM码元。与此相对,在MBSFN子帧中,在通常子帧(非MBSFN子帧)中,能够将PDCCH区域设定到从开头的OFDM码元起仅到3OFDM码元。即,在通常子帧(非MBSFN子帧)中,仅凭PDCCH区域就能够提供用于映射对全部分配对象终端的DCI的资源的可能性足够大。因此,即使在通常子帧(非MBSFN子帧)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调度的自由度也不会劣化,系统吞吐量也基本不会劣化。即,通过减少R-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系统吞吐量劣化,能够高效地减少误检测率。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以在非MBSFN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还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
(变形例1)
在非MBSFN子帧中,除了PDCCH区域以外,还可以将比MBSFN子帧中的R-PDCCH区域更为限定的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此情况下,与MBSFN子帧相比,在非MBSFN子帧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因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2)
在非MBSFN子帧中,也可以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这里,在MBSFN子帧中,PDCCH区域最大只有2OFDM码元,无法分配公共信道(通知信息或寻呼信息等)。因此,在MBSFN子帧中,很少使用PDCCH。因此,即使在MBSFN子帧中仅将R-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对基站100的调度自由度也基本没有影响,系统吞吐量也基本不会劣化。即,通过减少MBSFN子帧中的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系统吞吐量劣化,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3)
在MBSFN子帧中,除了R-PDCCH区域以外,还可以将比非MBSFN子帧中的PDCCH区域更为限定的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此情况下,与非MBSFN子帧相比,在MBSFN子帧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因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4)
在MBSFN子帧中发送MBMS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在MBSFN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由此,在作为针对终端200的数据资源被分配的可能性低的子帧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即,通过减少R-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基站100的调度自由度实质降低,能够高效地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5)
还可以组合上述变形例1至4。例如,也可以在非MBSFN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MBSFN子帧中,仅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由此,不仅能够基于与上述相同的理由减少误检测率,在各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中的一者作为盲解码对象区域,因而能够减少耗电而不使终端200的结构复杂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至5,要点在于,对于构成R-PDCCH区域中的映射区域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与特定的子帧(这里是MBSFN子帧)相比,特定的子帧以外的子帧(即,非MBSFN子帧)设定得较小即可。
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进行组合。即,在此情况下,在当前子帧是非MBSFN子帧的情况下,即使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基站100的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而且,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当前子帧是MBSFN子帧的情况下,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时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不足阈值时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2进行组合。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特定的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不过,在实施方式4中,以异构网络为前提。异构网络包含形成宏小区(即,小区半径大的小区)的宏基站和形成在宏小区内散布的微微蜂窝小区(即,小区半径小的小区)的微微蜂窝基站(参照图4)。以下,将连接于宏基站的终端称为“宏终端”,将连接于微微蜂窝基站的终端称为“微微蜂窝终端”。实施方式4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9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4中,基站100为宏基站,终端200为宏终端。
在实施方式4的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以小区为单位设定子帧的结构。即,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设定ABS(AlmostBlankSubframe:近似空子帧)和非ABS。
另外,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非ABS中,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具体而言,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当前子帧为非ABS时,对于全部终端200,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这里,ABS是指宏基站减小发送功率的子帧(例如,不将除了CRS以及必需的物理广播信道和同步信道以外的信号发送的子帧)。而且,例如以40ms为单位,将1个或多个子帧设定为ABS。
在实施方式4的终端200中,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从由分离单元205输入的接收信号中提取子帧设定信息,并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子帧设定信息,判定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是ABS还是非ABS。而且,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非ABS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另一方面,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ABS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
这里,在异构网络中,存在着宏基站向宏终端发送的信号对于微微蜂窝终端而言成为大的干扰(即,小区间干扰),因此微微蜂窝小区的覆盖区域变小的问题。于是,为了减少宏基站对微微蜂窝终端的干扰,扩大微微蜂窝小区的覆盖区域,使用ABS(AlmostBlankSubframe:近似空子帧)(参照图13)。而且,在ABS中,宏基站并非在全部RB中都不发送数据,在微微蜂窝基站的发送数据量少等情况下,使用微微蜂窝基站中未使用的一部分RB发送数据时,资源利用效率较好。另一方面,利用在整个频带中对每个小区随机分散的资源,发送PDCCH。因此,在ABS中,宏基站在发送DCI时即便很少地使用PDCCH,也会对针对微微蜂窝终端的PDCCH产生干扰。于是,宏基站在ABS中通过R-PDCCH对宏终端分配数据资源,由此能够进行数据分配而不对微微蜂窝终端产生干扰。此外,对于R-PDCCH,适用使用了DMRS的波束形成发送,由此能够减少对微微蜂窝终端的干扰。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特定的子帧中,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上述特定的子帧是非ABS。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200中,PDCCH接收单元207在特定的子帧中,不将R-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即,盲解码对象区域),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上述特定的子帧是非ABS。
这里,如上所述,在异构网络中,在宏小区中主要在ABS中使用面向终端的R-PDCCH。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宏小区中的ABS的频率资源,而不对微微蜂窝终端产生较大干扰。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吞吐量。另一方面,可认为在非ABS中即使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由于资源分配的自由度被限定而导致的吞吐量恶化也较小。因此,在非ABS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在抑制吞吐量劣化的同时,减少R-PDCCH的盲解码次数,由此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在非ABS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但是并不限于此,还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
(变形例1)
在非ABS中,除了PDCCH区域以外,还可以将比ABS中的R-PDCCH区域更为限定的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此情况下,与ABS相比,在非ABS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因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2)
在ABS中,也可以仅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这里,在ABS中,为了不产生对微微蜂窝终端的干扰,尽可能地避开PDCCH区域中的发送,因而很少使用PDCCH。因此,即使仅将R-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对调度自由度也基本没有影响,系统吞吐量也基本不会劣化。即,通过减少ABS中的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系统吞吐量劣化,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3)
在ABS中,除了R-PDCCH区域以外,还可以将比非ABS中的PDCCH区域更为限定的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此情况下,与非ABS相比,在ABS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因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4)
例如,在如下应用的情况下,在ABS中,也可以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该应用是为了优先实现微微蜂窝小区的覆盖区域扩大,在宏小区的ABS中不进行任何发送的应用。此时,PDCCH区域在ABS中用于由基站100通知最低限度的公共信道信息(通知信息或寻呼信息)。由此,在作为针对终端200的数据资源被分配的可能性低的子帧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即,通过减少R-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基站100的调度自由度实质降低,能够高效地减少误检测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至4,要点在于,有关R-PDCCH区域中的构成映射区域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与特定的子帧(这里是ABS)相比,特定的子帧以外的子帧(即,ABS)设定得较小即可。
此外,宏基站可以对于宏终端明示地通知ABS,也可以暗示地进行通知。在宏基站暗示地进行通知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子帧的子集对终端通知两种子集。而且,宏终端可以将第一子集视为非ABS,将第二子集视为ABS。而且,上述两种子集例如可以是Rel10中的csi-子帧集(csi-SubframeSet)1和csi-子帧集2。Rel10中的csi-子帧集1和csi-子帧集2用于在CSI报告时区别干扰或信号功率不同的两种子帧的CSI测定。或者,也可以将在用于终端的移动控制的质量测定时限定了测定对象的子帧视为非ABS,将除此以外的子帧视为ABS。前者作为可测定子帧模式(measSubframePattern)从基站向终端通知。
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进行组合。即,在此情况下,在当前子帧是非ABS的情况下,即使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基站100的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并且,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当前子帧是ABS的情况下,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时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不足阈值时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2进行组合。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特定的子帧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不过,在实施方式5中,以异构网络为前提。实施方式5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9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5中,基站100为微微蜂窝基站,终端200为微微蜂窝终端。此外,以下将在宏小区中设定的ABS称为“宏ABS”,将在宏小区中设定的非ABS称为“宏非ABS”。
在实施方式5的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以小区为单位设定子帧的结构。即,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设定宏ABS和宏非ABS。这里,宏ABS和宏非ABS的设定信息利用基站间的X2接口或者基于光纤线路的通信,从宏基站向微微蜂窝基站通知。
另外,在宏ABS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具体而言,在当前子帧为宏ABS时,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对于全部终端200,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在实施方式5的终端200中,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从由分离单元205输入的接收信号中提取子帧设定信息,并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子帧设定信息,判定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是宏ABS还是宏非ABS。而且,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宏ABS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另一方面,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宏非ABS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或者仅将R-PDCCH区域)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
这里,在宏ABS中,微微蜂窝终端从宏小区受到的干扰小,而在宏非ABS中,微微蜂窝终端从宏小区受到的干扰大(参照图14)。在宏非ABS中,微微蜂窝终端从宏小区受到的干扰大,因此微微蜂窝小区中的PDCCH的SINR不足够大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在宏ABS中,微微蜂窝终端从宏小区受到的干扰小,因此微微蜂窝小区中的PDCCH的SINR足够大的可能性高。另外,关于微微蜂窝小区中的R-PDCCH,由于能够收到通过适用使用了DMRS的波束形成而得到的波束形成效果、通过仅在特定RB中发送而得到的频率调度效果、或者通过使用宏小区不使用的RB发送而得到的干扰控制效果,所以即使在宏非ABS中,也容易得到高的SINR。也就是说,在微微蜂窝小区中,R-PDCCH最适合在宏非ABS中使用。于是,在实施方式5中,在微微蜂窝小区中,在宏ABS中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映射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特定的子帧中,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上述特定的子帧是宏ABS。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200中,PDCCH接收单元207在特定的子帧中,不将R-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即,盲解码对象区域),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上述特定的子帧是宏ABS。
这里,如上所述,在微微蜂窝小区中,R-PDCCH最适合在PDCCH中的接收质量差的可能性高的宏非ABS中使用。也就是说,可认为在微微蜂窝小区中,即使在宏ABS中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由于资源分配的自由度被限定而导致的吞吐量恶化也较小。因此,在微微蜂窝小区中,在宏ABS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映射区域,减少R-PDCCH的盲解码次数,由此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以在宏ABS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还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
(变形例1)
在ABS中,除了PDCCH区域以外,还可以将比宏非ABS中的R-PDCCH区域更为限定的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此情况下,与宏非ABS相比,在宏ABS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因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2)
在宏非ABS中,可以仅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这里,在宏非ABS中,微微蜂窝终端从宏小区受到的干扰大的PDCCH区域难以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使用。即,在微微蜂窝小区中,在宏非ABS中即使仅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对调度的自由度也基本没有影响,系统吞吐量也基本不会劣化。即,通过减少宏非ABS中的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系统吞吐量劣化,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3)
在宏非ABS中,除了R-PDCCH区域以外,还可以将比宏ABS中的PDCCH区域更为限定的PDCCH区域,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此情况下,与宏ABS相比,在宏非ABS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因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4)
例如,在如下应用的情况下,在宏非ABS中,也可以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该应用是在微微蜂窝小区中要求更鲁棒的通信的应用(例如,寻求更低的数据差错率的应用)。此时,PDCCH区域在宏非ABS中用于由基站100通知最低限度的公共信道信息(通知信息或寻呼信息)。由此,在作为针对终端200的数据资源被分配的可能性低的子帧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即,通过减少R-PDCCH的盲解码频度而不使基站100的调度自由度实质降低,能够高效地减少误检测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至4,要点在于,有关R-PDCCH区域中的构成映射区域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与特定的子帧(这里是宏ABS)相比,特定的子帧以外的子帧(即,宏ABS)设定得较小即可。
此外,微微蜂窝基站可以对于微微蜂窝终端明示地通知宏ABS和宏非ABS,也可以暗示地进行通知。在微微蜂窝基站暗示地进行通知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子帧的子集对终端通知两种子集。而且,微微蜂窝终端可以将第一子集视为非ABS,将第二子集视为ABS。而且,上述两种子集例如可以是Rel10中的csi-子帧集(csi-SubframeSet)1和csi-子帧集2。Rel10中的csi-子帧集1和csi-子帧集2用于在CSI报告时区别干扰或信号功率不同的两种子帧的CSI测定。或者,可以将在用于终端的移动控制的质量测定时测定对象的限定的子帧视为非ABS(non-ABS),将除此以外的子帧视为ABS。前者作为可测定子帧模式(measSubframePattern)从基站向终端通知。
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进行组合。即,在此情况下,在当前子帧是宏ABS的情况下,即使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基站100的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并且,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在当前子帧是宏非ABS的情况下,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为阈值以上时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在PDCCH区域尺度值不足阈值时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2进行组合。
(实施方式6)
如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根据网络的应用方式不同,即使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调度(即,DCI的映射)的自由度也不会实质降低的子帧也不同。于是,在实施方式6中,设定将R-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的子帧子集(以下有时称为“子集1”)、和不将R-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即,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的子帧子集(以下有时称为“子集2”)。实施方式6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9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6的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以小区为单位设定多个子帧子集(即,例如上述的子帧子集1和子帧子集2)。例如,在构成1帧的10个子帧内,将子帧0、1、4、5、8、9设定为子集1,将子帧2、3、6、7设定为子集2。或者,也可以以作为MBSFN子帧或ABS的设定单位的4帧为单位进行设定。在此情况下,具有根据网络应用方式能够进行与实施方式3至5同等的应用的效果。
另外,在子集1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具体而言,在当前子帧为子集1中包含的子帧时,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对于全部终端200,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另外,在当前子帧为子集2中包含的子帧时,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对于全部终端200,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在实施方式6的终端200中,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从由分离单元205输入的接收信号中提取子帧设定信息,并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子帧设定信息,判定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是子集1或是子集2的哪一个中包含的子帧。而且,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子集1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另一方面,在当前子帧(即处理对象的子帧)为子集2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确定为盲解码对象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100中,发送区域设定单元131设定多个子帧子集,在第一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1)中,不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仅将PDCCH区域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200中,PDCCH接收单元207在第一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1)中,仅将PDCCH区域确定为检测对象资源区域(即,盲解码对象区域)。
由此,在各种应用方式中,能够根据子帧的性质等适当地设定多个子帧子集,能够在调度自由度实质上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终端的盲解码次数。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以在第一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1)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还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
(变形例1)
在第一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1)中,除了PDCCH区域以外,还可以将比第二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2)中的R-PDCCH区域更为限定的R-PDCCH区域,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此情况下,与第二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2)相比,在第一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1)中,能够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因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率。
(变形例2)
也可以在第一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1)中,仅将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在第二子帧子集(这里是子集2)中,仅将R-PDCCH区域作为DCI的映射区域(或者盲解码对象区域)。即使在此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子帧的性质削减R-PDCCH的盲解码次数,因而能够减少误检测率。此外,终端在子帧内不需要进行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两者的盲解码,因此能够用与LTE同样的接收电路实现。
(变形例3)
也可以对每个子帧子集,设定R-PDCCH和PDCCH的盲解码次数(或者DCI的映射区域的量)。在此情况下,与上述同样,也能够取得由终端的盲解码次数减少所产生的误检测率的减少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至3,要点在于,有关R-PDCCH区域中的构成映射区域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与特定的子帧子集相比,特定的子帧子集以外的子集设定得较小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终端ID,也可以使用C-RNTI(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等RNTI。
(2)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全部终端通用的DCI格式”也可以改读成“不依赖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不依赖于终端发送模式的格式设为DCI0/1A,但不限于此,只要是不依赖于终端发送模式而能够使用的格式,任何格式都可。
另外,作为依赖于发送模式的DCI,也可以使用除DCI1、2、2A、2B、2C、2D、0A、0B以外的格式。
另外,作为上行线路或下行线路的发送模式,也可以包含连续频带分配发送。设定该发送模式的终端的依赖于发送模式的DCI分别为DCI0(上行线路)和DCI1A(下行线路)。此时,全部终端通用的DCI格式和依赖于发送模式的格式为同一格式,因此在UE-SS中,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中,分别以一种格式为对象进行盲解码即可。另外,在上行和下行都为连续频带分配时,格式为合计一种。
通过将DCI0/1A设定为取决于搜索区间大的发送模式的DCI,能够防止对原来因传输路径状况恶劣而只能以DCI0/1A格式分配PDCCH的终端的阻止率的增加。
(4)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CCE和R-CCE是逻辑性资源。将CCE和R-CCE配置到实际的物理性时间/频率资源时,在整个频带内分布配置CCE,而在特定的RB内分布配置R-CCE。另外,采用其他配置方法也同样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是使用有可能发送数据的频率资源来进行发送的控制信道,则即使并非R-PDCCH,也能够适用本发明而获得同样的效果。
(6)在实施方式2至6中,在特定的子帧(例如MBSFN子帧等)以外,对于全部终端,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针对每个终端预先设定(Configure)是否将R-PDCCH作为解码对象区域,仅对所设定的终端200,将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设定为DCI的映射区域。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PCFICH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关于PDCCH区域的尺度的信息,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PCFICH以外的信道或信息进行通知。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说明了关于PDCCH区域的尺度的信息是PDCCH区域的OFDM码元数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PDSCH开始的OFDM码元号(即,若PDCCH区域为3OFDM码元,则对应的是OFDM码元号=4)作为关于PDCCH区域的尺度的信息。要点在于,只要是关于PDCCH区域的尺度的信息,并不作特别限定。
(9)实施方式2中的特定的子帧也可以是TDD的特殊子帧(specialsubframe:SS)。TDD的SS具有用于切换下行链路与上行链路的间隔(非发送区间)。因此,与通常的子帧相比,R-PDCCH能够使用的RE数少,R-PDCCH的效率差。因此,可视为在TDD的SS中,使用R-PDCCH的可能性少。于是,在TDD的SS中,或者不进行R-PDCCH的盲解码,或者与通常的子帧相比减少R-PDCCH的盲解码次数。由此,能够减少R-PDCCH的盲解码而不对调度器产生实质限制。
另外,在TDD的SS中,也可以不进行用于DL分配的DCI的盲解码,或者减少盲解码次数。在SS中,用于DL数据的RE数少,因此对SS的DL数据分配的可能性少。与此相比,关于UL,在TDD的SS中DL子帧有限,因此有可能还对其他的UL子帧进行分配。因此,SS中的UL数据分配的可能性并不少。因此,通过在TDD的SS中不进行用于下行分配的DCI的盲解码,能够减少盲解码次数而不对调度器产生实质限制。
(10)在实施方式2至6中,在特定的子帧中,也可以对每个DCI格式(DCIformat)设定是否进行R-PDCCH的盲解码。例如,在实施方式3中,在宏小区ABS中,有时针对下行线路,为了避免对微微蜂窝小区的干扰而不进行数据发送,仅进行上行线路数据资源的分配。因此,将R-PDCCH用于上行线路数据资源分配的几率高。因此,不进行仅仅是下行线路数据资源分配用的DCI格式(DCI格式1、1A、1B、1C、2、2A、2B、2C、3、3A)的盲解码,进行上行线路数据资源分配用的DCI格式(DCI格式0、4)的盲解码。由此,能够减少R-PDCCH的盲解码次数而不对调度器产生实质限制。
(11)在实施方式2至6中,以小区为单位设定子帧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以终端为单位进行设定。
(12)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DMRS有时也称为“UE专用参考信号(UE-specificreferencesignal)”。
(13)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盲解码次数有时也用作与搜索区间的大小同等的意义。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用天线进行了说明,但用天线端口(antennaport)也可以同样地适用本发明。
天线端口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的天线。即,天线端口并不一定指一个物理天线,有时指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
例如,在3GPPLTE中,未规定由几个物理天线构成天线端口,而将天线端口规定为基站能够发送不同参考信号(Referencesignal)的最小单位。
另外,有时天线端口被规定为乘以预编码矢量(Precodingvector)的权重的最小单位。
(15)在上述已说明的PDCCH区域中,除了发送PDCCH以外,还可以发送PHICH或PCFICH等其他控制信道和参考信号。另外,PDCCH区域还可以定义为不配置数据信道的资源区域。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CFI值的控制或通知可以动态(即,以子帧为单位)进行,也可以半静态(即,利用高层的通知以数十子帧为单位)进行。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全部终端,通过PDCCH区域尺度值(即,CFI)是否为阈值以上,判断是否将R-PDCCH包含在搜索区间内(即,终端是否进行盲解码)。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对于各终端,预先设定和通知是仅将PDCCH区域作为盲解码候选,还是将R-PDCCH和PDCCH的两者作为盲解码候选,仅对将R-PDCCH和PDCCH的两者作为盲解码候选的终端,根据PDCCH区域尺度值(即,CFI)是否为阈值以上,判断是否对R-PDCCH进行盲解码。在此情况下,在设定单元中,对每个终端,预先设定是仅将PDCCH区域作为盲解码候选,还是将R-PDCCH和PDCCH的两者作为盲解码候选,并作为高层的控制信息(RRC信息)通知给各终端。通过预先设定和通知是仅将PDCCH区域作为盲解码候选,还是将R-PDCCH和PDCCH的两者作为盲解码候选,例如,只有小区边缘的终端等需要使用R-PDCCH发送控制信息的终端对R-PDCCH进行盲解码,因此能够减少虚警(FalseAlarm)。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与硬件的协同下,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19)另外,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LSI)、或特大LSI(Ultra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10年9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199882号以及2011年7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153663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基站、终端、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通过减少控制信息的误检测能够防止系统吞吐量降低而极其有用。

Claims (12)

1.基站,包括:
映射单元,设定能够用作控制信道及数据信道的任一信道的第一资源区域、或能够用作所述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的任一区域,并将控制信息映射到所设定的所述第一资源区域或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所映射的所述控制信息,
所述映射单元在特定的子帧中,与所述特定的子帧以外的子帧相比,减少所述第一资源区域的资源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所述映射单元在所述特定的子帧中,仅设定所述第二资源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所述特定的子帧是发送物理广播信道、同步用信道、和质量测定用导频信号中的至少一个的子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所述基站是包含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的网络中的所述第一小区中的基站,所述第二小区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所述第一小区中,
帧由多个子帧构成,所述多个子帧包含非近似空子帧和发送功率小于所述非近似空子帧的近似空子帧,
所述特定的子帧是所述非近似空子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所述基站是包含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的网络中的所述第二小区中的基站,所述第二小区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所述第一小区中,
帧由多个子帧构成,所述多个子帧包含非近似空子帧和所述第一小区中的基站的发送功率小于所述非近似空子帧的近似空子帧,
所述特定的子帧是所述近似空子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构成帧的多个子帧分为包括将第一资源区域设定为控制信息的映射区域的多个子帧的第一子帧集和包括不将第一资源区域设定为控制信息的映射区域的多个子帧的第二子帧集,
所述特定的子帧包含在所述第一子帧集中。
7.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在能够用作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任一信道的第一资源区域、或者能够用作所述控制信道的第二资源区域中接收控制信息,并接收表示在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使用的资源量的信息;以及
确定单元,基于所述资源量,将在所述第一资源区域和所述第二资源区域中的任一者确定为所述控制信息的解码对象区域,所述确定单元在特定的子帧中,与所述特定的子帧以外的子帧相比,减少所述第一资源区域中的、所述控制信息的解码对象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
所述确定单元仅确定所述第二资源区域。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
所述特定的子帧是发送物理广播信道、同步用信道、和质量测定用导频信号中的至少一个的子帧。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
所述终端是包含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的网络中的所述第一小区中的终端,所述第二小区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所述第一小区中,
帧由多个子帧构成,所述多个子帧包含非近似空子帧和发送功率小于所述非近似空子帧的近似空子帧,
所述特定的子帧是所述非近似空子帧。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
所述终端是包含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的网络中的所述第二小区中的终端,所述第二小区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所述第一小区中,
帧由多个子帧构成,所述多个子帧包含非近似空子帧和所述第一小区中的基站的发送功率小于所述非近似空子帧的近似空子帧,
所述特定的子帧是所述近似空子帧。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
构成帧的多个子帧分为包括将第一资源区域设定为控制信息的映射区域的多个子帧的第一子帧集和包括不将第一资源区域设定为控制信息的映射区域的多个子帧的第二子帧集,
所述特定的子帧包含在所述第一子帧集中。
CN201180042257.8A 2010-09-07 2011-08-24 一种基站和终端 Active CN1030813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08388.8A CN105162567B (zh) 2010-09-07 2011-08-24 基站装置和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9882 2010-09-07
JP2010-199882 2010-09-07
JP2011153663 2011-07-12
JP2011-153663 2011-07-12
PCT/JP2011/004699 WO2012032726A1 (ja) 2010-09-07 2011-08-24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08388.8A Division CN105162567B (zh) 2010-09-07 2011-08-24 基站装置和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1386A CN103081386A (zh) 2013-05-01
CN103081386B true CN103081386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8103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2257.8A Active CN103081386B (zh) 2010-09-07 2011-08-24 一种基站和终端
CN201510608388.8A Active CN105162567B (zh) 2010-09-07 2011-08-24 基站装置和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08388.8A Active CN105162567B (zh) 2010-09-07 2011-08-24 基站装置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7) US9119196B2 (zh)
EP (4) EP2704350B1 (zh)
JP (2) JP5701888B2 (zh)
KR (2) KR101810277B1 (zh)
CN (2) CN103081386B (zh)
BR (1) BR112013005433B1 (zh)
DK (1) DK2704350T3 (zh)
ES (1) ES2713491T3 (zh)
HU (1) HUE042274T2 (zh)
MX (1) MX2013002080A (zh)
PL (1) PL2704350T3 (zh)
PT (1) PT2704350T (zh)
RU (1) RU2580792C2 (zh)
WO (1) WO20120327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36193A1 (en) 2012-06-19 2013-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 information for assisting user equipment
US9264097B2 (en) 2009-06-04 2016-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or down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081386B (zh) * 2010-09-07 2015-11-2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一种基站和终端
JP5709884B2 (ja) * 2010-10-08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US9282556B2 (en) * 2011-02-15 2016-03-08 Kyocera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ES2633589T3 (es) * 2011-10-20 2017-09-22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y aparato para transmitir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CN107241178B (zh) 2011-10-20 2021-01-2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EP3595232B1 (en) * 2012-01-11 2023-04-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ownlink data channel signal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in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scheme
KR102000093B1 (ko) * 2012-01-27 2019-07-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7508621B (zh) 2012-02-16 2021-02-05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2013251860A (ja) * 2012-06-04 2013-12-12 Ntt Docomo Inc 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CN103516420A (zh) * 2012-06-26 2014-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异构网中提高带宽利用率的方法和基站
JP5850573B2 (ja) * 2012-07-23 2016-02-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900863B2 (en) * 2012-09-16 2018-02-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eiving or transmitting broadcast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3781177B (zh) * 2012-10-19 2018-10-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基站
US8913679B2 (en) * 2012-10-23 2014-12-16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jointly detecting channel interference on a synchronize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832717B2 (en) 2012-12-19 2017-11-28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yer 3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US9036578B2 (en) * 2012-12-19 2015-05-19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channel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US9072021B2 (en) 2012-12-19 2015-06-30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US9271324B2 (en) 2012-12-19 2016-02-23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sted serving cell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US9974096B2 (en) * 2013-06-17 2018-05-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assisting scheduling of a user equipment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CN110620747B (zh) * 2013-08-09 2022-05-10 寰发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数据信道起始子帧的用户设备和方法
WO2015018075A1 (en) 2013-08-09 2015-02-12 Mediatek Inc.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tarting subframe of data channel
US9949248B2 (en) * 2013-08-20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trictions on control channel scheduling
US20150117295A1 (en) * 2013-10-30 2015-04-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10708914B2 (en) * 2013-11-07 2020-07-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US10111220B2 (en) * 2013-11-20 2018-10-23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Channel access in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5180065A1 (en) * 2014-05-28 2015-12-0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3163958B1 (en) * 2014-07-25 2019-08-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US10581547B2 (en) * 2014-09-26 2020-03-03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ation to, and measurements on, unlicensed frequency carriers
US10516560B2 (en) * 2015-06-26 2019-12-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fficient multiplex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data transmission
US10863492B2 (en) * 2015-07-16 2020-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KR102407923B1 (ko) 2015-09-04 2022-06-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코딩을 제어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0116483B2 (en) * 2016-04-18 2018-10-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ally convey information of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and phase noise compensation reference signal
CN114866209A (zh) * 2016-07-19 2022-08-0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用于执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US11363580B2 (en) * 2016-08-01 2022-06-14 Nokia Technologies Oy On the usage of control resources for data transmission
WO2018030228A1 (ja) * 2016-08-10 2018-02-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WO2018084138A1 (ja) * 2016-11-01 2018-05-1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4013076A1 (en) * 2017-01-06 2022-06-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2338507B1 (ko) * 2017-08-04 2021-12-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391445B (zh) * 2017-08-11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pdsch接收信息的指示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
US10687324B2 (en) * 2017-10-02 2020-06-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DCCH monitoring periodicity
ES2970369T3 (es) 2017-10-02 2024-05-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eriodicidad de supervisión de PDCCH
CN110022609B (zh) 2018-01-09 2023-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50221A1 (ja) * 2008-10-30 2010-05-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1741442A (zh) * 2008-11-20 2010-06-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协作多点传输中确定资源映射的方法、网络设备及系统
WO2010087177A1 (ja) * 2009-01-30 2010-08-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cce割当方法
CN101820669A (zh) * 2010-01-28 2010-09-0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pdcch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8534B2 (ja) * 1994-05-13 2002-06-04 シェブロンテキサ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潤滑油組成物
KR100983277B1 (ko) * 2005-02-15 2010-09-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미디어 방송/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 송수신 방법
US8638771B2 (en) * 2005-08-12 2014-0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structure supporting multi-user scheduling and MIMO transmission
US7885176B2 (en) * 2007-06-01 2011-0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modulation symbols to resources in OFDM systems
US20080304404A1 (en) 2007-06-06 2008-12-11 Wei Lu Architecture for owa based tdd-ofdm system
US8625568B2 (en) * 2007-09-21 2014-01-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mapping physical resource to logical resour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903818B2 (en) * 2008-03-13 2011-03-08 Lg Electronics Inc. Random access method for improving scrambling efficiency
EP2255585B1 (en) * 2008-03-16 2019-05-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resource allocation of control channel
US8537763B2 (en) * 2008-06-30 2013-09-17 Motorola Mobility Llc Frame allocation to support lega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n uplink transmission
JP5184703B2 (ja) 2008-10-01 2013-04-1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中継器のための無線リソース割当方法及び装置
US8005039B2 (en) * 2008-12-30 2011-08-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bust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400681B1 (en) * 2009-02-20 2020-04-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ference signals of a backhaul link in a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using same
JP2010199882A (ja) 2009-02-24 2010-09-09 Nec Corp 通信システム、経路計算装置、経路計算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625859B1 (ko) * 2009-05-08 2016-05-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으로부터 신호를 수신하기 위한 중계기 및 그 방법
KR20110020708A (ko) * 2009-08-24 2011-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Ofdm 시스템에서 셀간 간섭 조정을 위한 제어 채널 구성과 다중화 방법 및 장치
JP4769898B2 (ja) 2010-01-08 2011-09-0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基地局
JP5360498B2 (ja) 2010-01-27 2013-12-04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クランプ
US20110222491A1 (en) 2010-03-09 2011-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with enhanced coverage in a wireless network
CA2797398C (en) * 2010-05-14 2017-01-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for the same
US9326272B2 (en) * 2010-09-03 2016-04-2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CN103081386B (zh) * 2010-09-07 2015-11-2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一种基站和终端
JP5709884B2 (ja) * 2010-10-08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US9425940B2 (en) * 2011-08-11 2016-08-23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KR101903209B1 (ko) * 2011-08-12 2018-10-01 선 페이턴트 트러스트 송신 장치, 수신 장치, 송신 방법, 및 수신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50221A1 (ja) * 2008-10-30 2010-05-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1741442A (zh) * 2008-11-20 2010-06-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协作多点传输中确定资源映射的方法、网络设备及系统
WO2010087177A1 (ja) * 2009-01-30 2010-08-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cce割当方法
CN101820669A (zh) * 2010-01-28 2010-09-0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pdcch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mmon R-PDCCH in Control Channel for Backhaul Link;LG-Nortel;《3GPP TSG RAN WG1 #58bis,R1-094315》;20091016;正文2.3部分以及图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90377B2 (en) 2022-11-01
EP2704350A1 (en) 2014-03-05
BR112013005433B1 (pt) 2021-10-19
US20170142701A1 (en) 2017-05-18
EP2615754A1 (en) 2013-07-17
US11871432B2 (en) 2024-01-09
PL2704350T3 (pl) 2019-06-28
CN105162567B (zh) 2019-04-05
EP2704350B1 (en) 2018-12-05
KR20170140431A (ko) 2017-12-20
EP3627749A1 (en) 2020-03-25
MX2013002080A (es) 2013-04-03
PT2704350T (pt) 2019-03-18
US20130136095A1 (en) 2013-05-30
ES2713491T3 (es) 2019-05-22
EP2615754B1 (en) 2020-02-26
JP2015146577A (ja) 2015-08-13
RU2013109998A (ru) 2014-10-20
RU2580792C2 (ru) 2016-04-10
US10743300B2 (en) 2020-08-11
US20240107548A1 (en) 2024-03-28
US20200337033A1 (en) 2020-10-22
EP2615754A4 (en) 2017-07-26
US9596678B2 (en) 2017-03-14
KR101833700B1 (ko) 2018-02-28
JPWO2012032726A1 (ja) 2014-01-20
US20230024162A1 (en) 2023-01-26
JP5701888B2 (ja) 2015-04-15
EP3457616B1 (en) 2020-01-22
DK2704350T3 (en) 2019-04-01
CN103081386A (zh) 2013-05-01
JP6004356B2 (ja) 2016-10-05
US20150334689A1 (en) 2015-11-19
KR101810277B1 (ko) 2017-12-18
CN105162567A (zh) 2015-12-16
BR112013005433A8 (pt) 2016-07-12
US20190029007A1 (en) 2019-01-24
US9119196B2 (en) 2015-08-25
EP3457616A1 (en) 2019-03-20
WO2012032726A1 (ja) 2012-03-15
BR112013005433A2 (pt) 2016-06-07
HUE042274T2 (hu) 2019-06-28
US10117237B2 (en) 2018-10-30
KR20130105820A (ko)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1386B (zh) 一种基站和终端
CN102986285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103004272B (zh) 基站、终端、搜索区间设定方法及解码方法
CN103069905B (zh) 基站、终端、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US9083494B2 (en) Effici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DD
US9775167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6856426A (zh) 一种dmrs指示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3457709B (zh) 一种控制信道的发送、接收方法及基站和终端
CN105027602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2098827A1 (ja)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WO2014124667A1 (en) Control channel distribu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16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