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5790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5790A
CN103075790A CN2012103070952A CN201210307095A CN103075790A CN 103075790 A CN103075790 A CN 103075790A CN 2012103070952 A CN2012103070952 A CN 2012103070952A CN 201210307095 A CN201210307095 A CN 201210307095A CN 103075790 A CN103075790 A CN 103075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parts
housing
air
outer circumferential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070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5790B (zh
Inventor
堀江亮介
竹野下太辅
嘉本启悟
山本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75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5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5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5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33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densed liquid drainage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车辆用空调装置(1)包括蒸发器(21)、以及分割成多个壳体构成部件(27a、27b)的壳体(27),壳体构成部件(27a)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27b)位于下游侧,在壳体构成部件(27a)中收纳蒸发器(21),在壳体构成部件(27a、27b)的配合部上,在外周侧设置有凹凸嵌合而构成的外周侧密封部(68),在离开外周侧密封部(68)靠近内周侧的部位设置有凹凸嵌合而构成的内周侧密封部(67)。在分割面通过壳体的底壁部分割该壳体的情况下,即使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凝水附着在壳体构成部件的配合部上也能抑制冷却水漏到外部。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抑制附着在冷却用热交换器上的冷凝水漏到壳体外部的现象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车辆用空调装置构成为:在壳体内收纳冷却用热交换器、加热用热交换器,利用这些热交换器对空调用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后,将已调节温度的空气供给到车厢的各部。通常,由于难以一体成形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壳体,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壳体被分割成多个壳体构成部件。
在专利文献1中,壳体被分割成收纳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前侧壳体构成部件和收纳加热用热交换器等的后侧壳体构成部件,已在前侧壳体构成部件内冷却的空气被引入后侧壳体构成部件内。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1-1950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使空调用空气从前侧壳体构成部件流向后侧壳体构成部件时,在前侧壳体构成部件中收纳有冷却用热交换器,因此附着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表面的冷凝水有时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向后侧壳体构成部件飞溅。在冷凝水的附着量较多的情况下,如果送风量增加则这种现象表现得特别显著。
有时飞溅的冷凝水会附着在前侧壳体构成部件和后侧壳体构成部件的配合部,如果这样,则冷凝水会从两个壳体构成部件之间漏到外部,结果,车厢内可能会被沾湿。
与此相对,考虑将壳体分割成上下两侧,使壳体的分割面位于例如水平方向上比底壁部更靠上的位置,由此使分割面不通过壳体的底壁部,但根据空调装置的结构,不仅限于采用这样的分割方式,有时不得不让分割面通过底壁部进行分割。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分割面通过壳体的底壁部分割该壳体的情况下,即使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凝水附着在壳体构成部件的配合部上也能够抑制冷凝水漏到外部。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壳体上设置有外周侧密封部和内周侧密封部,该外周侧密封部和内周侧密封部在内外方向上分离配置。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冷却用热交换器、收纳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并分割成多个壳体构成部件的壳体;该车辆用空调装置构成为:使已引入上述壳体中的空调用空气通过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后,对该空调用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并供向车厢的各部。上述壳体的分割面通过该壳体的底壁部,上述壳体包括位于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在上述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内收纳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在上述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与上述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的配合部上,在外周侧设置有凹凸嵌合而构成的外周侧密封部,在离开该外周侧密封部靠近内周侧的部位设置有凹凸嵌合而构成的内周侧密封部。
根据该结构,在壳体构成部件的配合部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分别设置有凹凸嵌合结构,因此能够使配合部的刚性提高,紧密地凹凸嵌合而提高密封性。
因此,在空调装置运转时,在附着在冷却用热交换器上的冷凝水从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向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飞溅而附着在配合部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内周侧密封部抑制冷凝水漏到壳体外部。
即使在从内周侧密封部漏水的情况下,由于内周侧密封部与外周侧密封部分离,因此从内周侧密封部漏出的冷凝水会被暂时贮存到内周侧密封部与外周侧密封部之间,到达外周侧密封部的冷凝水的量极少。能够利用外周侧密封部抑制到达外周侧密封部的冷凝水漏到壳体外部。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外周侧密封部与上述内周侧密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贮存从上述内周侧密封部漏出的冷凝水的贮水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冷凝水从内周侧密封部漏出的情况下,该冷凝水也会被临时贮存到贮水部中,因此冷凝水难以到达外周侧密封部。已贮存的冷凝水可通过在例如空调装置运转停止的状态下缓慢自然蒸发等方式而从贮水部消失。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上述贮水部是形成在上述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或者上述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上的肋。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贮水部提高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或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由通过壳体的底壁部的分割面将壳体分隔成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的情况下,凹凸嵌合而构成的外周侧密封部和内周侧密封部彼此分离设置,因此即使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凝水附着在壳体构成部件的配合部上也能够抑制冷凝水漏到外部。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在外周侧密封部与内周侧密封部之间设置有贮水部,因此使冷凝水更难泄漏。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将形成在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或者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上的肋作为贮水部,因此能够利用贮水部提高壳体构成部件的刚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周侧密封部和内周侧密封部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右视图。
图3是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上侧壳体构成部件的后视图。
图7是上侧壳体构成部件的右视图。
图8是下侧壳体构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下侧壳体构成部件的后视图。
图10是密封部的放大图。
图11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密封部的与图10相对应的放大图。
图12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密封部的与图10相对应的放大图。
图13是变形例3所涉及的密封部的与图10相对应的放大图。
图14是变形例4所涉及的密封部的与图10相对应的放大图。
图15是变形例5所涉及的密封部的与图10相对应的放大图。
图16是变形例6所涉及的下侧壳体构成部件的与图8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17是变形例7所涉及的下侧壳体构成部件的与图8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18是变形例8所涉及的下侧壳体构成部件的与图8相对应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车辆用空调装置;20-空调单元;21-蒸发器(冷却用热交换器);22-加热器芯;27-壳体;27a-前侧壳体构成部件(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27b-后侧壳体构成部件(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47-供给侧冷却管;48-排出侧冷却管;67-内周侧密封部;68-外周侧密封部;63-贮水部;R-空气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等意图。
图1-图3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空调单元20。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装载在配置于汽车的车厢前端部的仪表板(未图示)内。
车辆用空调装置1包括未图示的送风单元和空调单元20。送风单元配置在车辆的副驾驶座侧,空调单元20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位。送风单元与空调单元20连接。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车辆前侧简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为“后”,将车辆左侧简称为“左”,将车辆右侧简称为“右”。
在送风单元内设置有风机,包括内外气切换部。内外气切换部用于选择引入车厢内的空气或者车厢外的空气,送风单元能够将车厢内的空气或车厢外的空气送到空调单元20中。
如图4所示,空调单元20包括: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21、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器芯22、空气混合风门23、除霜器风门24、出风口风门25、取暖风门26、以及收纳它们的树脂制的壳体27。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27包括在前后方向中间部分分割成的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和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该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和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分割面是穿过壳体27的底壁部、大致铅直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假想面。从送风单元送来的空调用空气首先被引入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中,然后被引入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中,因此,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是本发明的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是本发明的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
如图5所示,在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中收纳有蒸发器21;如图4所示,在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中收纳有加热器芯22、空气混合风门23、除霜器风门24、出风口风门25和取暖风门26。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和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采用例如紧固件、螺钉等接合在一起。
如图1所示,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包括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分分割成的左侧壳体构成部件27c和右侧壳体构成部件27d。左侧壳体构成部件27c和右侧壳体构成部件27d采用紧固件、螺钉等接合在一起。左侧壳体构成部件27c和右侧壳体构成部件27d的分割面是穿过壳体27的底壁部、大致铅直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面。
如图5所示,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包括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分割成的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和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和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也采用紧固件、螺钉等接合在一起。
应予说明,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不在左右方向上分割,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底壁部不存在分割面。这是为了防止后述冷凝水从底壁部泄漏。
如图4所示,在壳体27的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R,空调用空气在空气通路R内流通。蒸发器21在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内部收纳于空气通路R内。
接着,对该蒸发器21的结构进行说明。该蒸发器21是具有多个管子和翅片(均未图示)的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制冷循环的一个要素即蒸发器。
蒸发器21整体呈近似长方体状。蒸发器21的管子和翅片配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左右方向上交替排列。因此,如图4所示,蒸发器21横切构成空气通路R的一部分的冷却通路R1。管子在蒸发器21的空气通过方向(前后方向)上排成两列。由管子和翅片构成芯部21a。
如图5所示,在蒸发器2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侧集水箱(header tank)21b和下侧集水箱21c,管子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与上侧集水箱21b和下侧集水箱21c连接。在上侧集水箱21b和下侧集水箱21c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未图示),利用该隔板在蒸发器21内形成多条通路。
如图5所示,在蒸发器21的上侧集水箱21b的右侧面连接有用于供给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制冷剂的供给侧冷却管47、以及用于将在蒸发器21内循环后的制冷剂排出的排出侧冷却管48,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制冷剂在蒸发器21的内部循环。供给侧冷却管47和排出侧冷却管48从蒸发器21的右侧面突出。
在冷却通路R1内流动的空调用空气通过蒸发器21,由此,制冷剂与空调用空气进行热交换,空调用空气被冷却,此时在蒸发器21的表面形成冷凝水。该冷凝水主要沿着管子、翅片向下流,有时也会朝下游侧飞溅(详细情况如后所述)。
蒸发器21在收纳于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内的状态下,芯部21a的空气流入面朝向前方,空气流出面朝向后方,该空气流入面和空气流出面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而且,蒸发器21的右侧面和左侧面沿上下方向延伸,上表面和下表面沿左右方向延伸。
接着,对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右侧壁部一体形成有向送风单元侧(右侧)延伸的引入风管30。引入风管30在上下方向上被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分割面分割成上侧风管构成部30a和下侧风管构成部30b两个部分,上侧风管构成部30a与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形成为一体,下侧风管构成部30b与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形成为一体。该引入风管30内的通路由空气通路R的上游部分构成。
在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上设置有支承加热管44、45和冷却管47、48的支架46。上侧支架构成部46a与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形成为一体,下侧支架构成部46b与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形成为一体。
如图5所示,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形成为整体朝上方敞开。如图8、图9所示,在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的后壁部形成有用于让空调用空气朝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流通的切口部50。切口部50大致呈朝上方敞开的“コ”字状,该切口部50的下缘部位于比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底壁部更靠上的位置。
在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的后壁部上的切口部50的下侧形成有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蒸发器21的芯部21a相向的相向壁部50a。如图10所示,在相向壁部50a的上缘部设置有构成内周侧密封部67的内周侧凸条部61。如图9所示,内周侧凸条部61朝后侧突出,沿着切口部50的下缘部延伸,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而且,内周侧凸条部61形成为越靠近突出方向上的顶端厚度就越薄。
在相向壁部50a的下侧设置有构成外周侧密封部68的外周侧凹条部62,该外周侧凹条部62形成在离开内周侧凸条部61且靠下侧(壳体27的外周侧)的部位。如图10所示,形成外周侧凹条部62的部位从相向壁部50a朝后侧突出,在该突出部位朝前侧凹陷形成外周侧凹条部62。如图9所示,外周侧凹条部62整体沿着切口部50的缘部延伸,描绘成朝上方敞开的“コ”字。外周侧凹条部62的下侧大致平行于上述内周侧凸条部61地沿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8、图9所示,在相向壁部50a的内周侧凸条部61与外周侧凹条部62之间,设置有多个贮水部63、63、…。贮水部63用于在从蒸发器21飞溅的冷凝水越过内周侧凸条部61向相向壁部50a的下侧流动的情况下暂时贮存溅出的水,该贮水部63配置成从相向壁部50a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排列到另一侧且沿上下方向排列。
如图10所示,各贮水部63从相向壁部50a朝后侧突出,如图9所示,从后侧观察时呈朝上方敞开的近似“コ”字状。如果冷凝水到达贮水部63则会因表面张力而聚集到贮水部63的周围,从而被贮存在贮水部63内。
沿左右方向排列的贮水部63彼此隔开间隔配置,由此可确保较大的贮水面积。而且,沿上下方向排列的贮水部63彼此相连,冷凝水会从最上部的贮水部63流到最下部的贮水部63。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利用最下部的贮水部63贮存冷凝水。而且,利用沿上下方向排列的贮水部63在相向壁部50a上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肋。
如图8所示,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的右侧壁部51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笔直地沿蒸发器21的右侧面延伸。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的左侧壁部52也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笔直地沿蒸发器21的左侧面延伸。
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的底壁部53基本上沿着蒸发器21的下表面延伸,在底壁部53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冷凝水排水部49,该冷凝水排水部49用于收集在蒸发器21上结露而滴落的冷凝水。通过使底壁部53倾斜,并让该底壁部5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附近成为最低处而构成冷凝水排水部49。如图9所示,在冷凝水排水部49上设置有用于将冷凝水排到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外部的排水部D。
在排水部D上连接有排水软管H。虽未图示,排水软管H的下端与形成在车身板件上的通孔连接而与车厢外连通。
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形成为整体朝下方敞开。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的后壁部形成有用于使空调用空气流向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切口部56,该切口部56与上述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的切口部50一致。
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的左侧壁部57、上壁部58和右侧壁部60是包围蒸发器21的外周面的部位。而且,左侧壁部57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笔直地沿蒸发器21的左侧面延伸。
当将两个壳体构成部件27e、27f组合起来时,该左侧壁部57的下端与下侧壳体构成部件27f的左侧壁部52的上端相连。
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的上壁部58在左右方向上大致水平地沿蒸发器21的上表面延伸。
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的右侧壁部60包括侧壁突出部60a,该侧壁突出部60a离开蒸发器21的外周面(右侧面)朝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外侧(右侧)突出,利用该侧壁突出部60a在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的右侧壁部60与蒸发器21的右侧面之间形成缝隙。
如图5所示,在上侧壳体构成部件27e的上侧风管构成部30a上形成有朝上方突出而形成的风管突出部30c。该风管突出部30c的内部与上述侧壁突出部60a的内部连通。
上侧支架构成部46a的内部中空,与上述风管突出部30c的内部连通。
供给侧冷却管47和排出侧冷却管48通过风管突出部30c和上侧支架构成部46a的内部到达支架46。
应予说明,如图2、图3所示,在供给侧冷却管47和排出侧冷却管48顶端侧安装有膨张阀块C,该膨张阀块C内置有公知的膨张阀。
冷却管47、48的顶端侧从车辆的前围板上的通孔朝发动机室突出。冷却管47、48的顶端侧经由膨张阀块C与发动机室内的管道连接。
然后,对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3所示,在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上壁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位形成有除霜器出风口32。虽未图示,该除霜器出风口32与延伸到仪表板的除霜器喷嘴的除霜器风管连接。
在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上壁部的后侧形成有通风出风口34。虽未图示,该通风出风口34与延伸到仪表板的出风口喷嘴的出风口风管连接。
如图2所示,在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后侧形成有取暖出风口36。虽未图示,该取暖出风口36与延伸到乘客脚下的脚部风管连接。
如图4所示,空气通路R的冷却通路R1的下游部在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内形成上下两个分支,在配置于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内的隔壁38的上侧形成有上侧开口部40,在隔壁38的下侧形成有下侧开口部41,上下两个分支分别与上侧开口部40和下侧开口部41连通。
下侧开口部41与对空调用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通路R2连接。上侧开口部40与空气混合空间R3连接。加热通路R2的下游侧与空气混合空间R3连接。
空气混合风门23构成为:打开、关闭上侧开口部40和下侧开口部41,并且打开、关闭加热通路R2的下游端开口43。空气混合风门23在将上侧开口部40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将下侧开口部41和加热通路R2的下游端开口43完全关闭,在将下侧开口部41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将上侧开口部40和加热通路R2的下游端开口43完全打开。
应予说明,能够利用空气混合风门23任意设定各开口部40、41、43的开度。
除霜器风门24打开、关闭除霜器出风口32,出风口风门25打开、关闭通风出风口34,取暖风门26打开、关闭取暖出风口36。
加热器芯22设置在加热通路R2中。如图1所示,加热器芯22与用于供给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发动机冷却水的供给侧加热管44和用于将在加热器芯22中循环后的发动机冷却水排出的排出侧加热管45连接,发动机冷却水在加热器芯22的内部循环。通过该发动机冷却水与在加热通路R2内流动的空调用空气进行热交换,空调用空气被加热。
加热管44、45贯穿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右侧壁部,在壳体27的外侧向前延伸。加热管44、45的前端侧(顶端侧)由设置在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上的支架46支承。加热管44、45的顶端侧从形成在车辆的前围板(未图示)上的通孔朝发动机室突出。加热管44、45的顶端侧与发动机室内的管道连接。
如图4所示,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隔壁38在与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相向壁部50a相向的状态下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隔壁38的上端位于比相向壁部50a的上端更靠上的位置。隔壁38与相向壁部50a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内部形成能够贮存冷凝水的贮水空间。
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相向壁部50a和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隔壁38位于加热器芯22的下部与蒸发器21的下部之间,形成隔热性较高的双层壁。这样一来,加热器芯22的热量难以传递到蒸发器21,可实现制冷性能的提高。
如图10所示,在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隔壁38上设置有与内周侧凸条部61一起构成内周侧密封部67的内周侧凹条部65。形成内周侧凹条部65的部位从隔壁38朝前侧突出,在该突出部位朝后侧凹陷形成有内周侧凹条部65。
在离开隔壁38的内周侧凹条部65且更靠下侧的部位形成有与外周侧凹条部62一起构成外周侧密封部68的外周侧凸条部66。外周侧凸条部66朝前侧突出,与上述外周侧凹条部62同样呈“コ”字状延伸。外周侧凸条部66越靠近突出方向顶端厚度就越薄。
在将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与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通过内周侧凸条部61进入内周侧凹条部65内而使二者凹凸嵌合,而且,通过外周侧凸条部66进入外周侧凹条部62内而使二者凹凸嵌合。这样一来,就能够获得在壳体27的内外侧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而成的双层密封结构。
通过在相向壁部50a上形成内周侧凸条部61和外周侧凹条部62,能够提高相向壁部50a的刚性。而且,通过在隔壁38上形成内周侧凹条部65和外周侧凸条部66,能够提高隔壁38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相向壁部50a和隔壁38的变形,而且还能够抑制发动机的哔哔声等异常声音的产生。
由于将上述难以变形的相向壁部50a和隔壁38彼此组合,因此能够按照设计进行内周侧凹条部65与内周侧凸条部61的嵌合以及外周侧凹条部62与外周侧凸条部66的嵌合,组装操作性和密封性均可提高。设计成在该嵌合状态下,能够确保内周侧密封部67和外周侧密封部68的水密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周侧凹条部65与内周侧凸条部61之间以及外周侧凹条部62与外周侧凸条部66之间没有另外设置由橡胶等制成的密封材。这样一来,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部件数量减少,制造工序减少,因而能够降低成本。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运转情况进行说明。从送风单元送来的空调用空气在引入风管30内流动,流入空调单元20的冷却通路R1中,通过蒸发器21而被冷却。此时,蒸发器21的表面产生冷凝水。蒸发器21表面的冷凝水主要沿着管子、翅片滴落而被收集到壳体27的冷凝水排水部49中,通过排水部D和排水软管H排到车厢外。
但是,有时会因空调用空气的湿度、温度状态等而在蒸发器21上附着有大量冷凝水,此时如果例如送风单元的送风量剧增,则附着在蒸发器21上的冷凝水会随着空调用空气的流动而向下游侧(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侧)飞溅。
飞溅的冷凝水有时会附着到内周侧密封部67上。此时,虽然原本内周侧密封部67采用了可确贮水密性的设计,但由于老化、制造误差或附着的冷凝水的量太大等原因,冷凝水会通过内周侧密封部67的内周侧凸条部61与内周侧凹条部65之间而漏到下侧。
即使在从内周侧密封部67漏水的情况下,由于内周侧密封部67与外周侧密封部68分离,因此从内周侧密封部67漏出的冷凝水会附着在相向壁部50a、隔壁38上而被暂时贮存到内周侧密封部67与外周侧密封部68之间。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相向壁部50a上设置有贮水部63、63、…,因此沿着相向壁部50a向下流的冷凝水被贮存在各贮水部63中。此时,由于各贮水部63呈朝上方敞开的“コ”字状,因此能够可靠地接收并贮存从上方流下来的冷凝水。这样一来,到达外周侧密封部68的冷凝水的量非常少,或者冷凝水不会到达外周侧密封部68。由于利用外周侧密封部68抑制了已到达外周侧密封部68的冷凝水漏到壳体27外部,因此能够防止冷凝水漏到车厢内。
应予说明,被贮存在贮水部63中的冷凝水在例如空调装置1停止时等自然蒸发而消失。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利用通过壳体27的底壁部的分割面将壳体27分割成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和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情况下,将凹凸嵌合而构成的外周侧密封部68和内周侧密封部67彼此分离设置,因此即使蒸发器21的冷凝水附着在壳体构成部件27a、27b的配合部上也能够抑制冷凝水漏到外部。
在此情况下,由于在外周侧密封部68与内周侧密封部67之间设置有贮水部63、63、…,因此能够使冷凝水更难泄漏。
由于贮水部63作为相向壁部50a的肋而起作用,由此也使得相向壁部50a的刚性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内周侧凸条部61和内周侧凹条部65构成内周侧密封部67,由外周侧凹条部62和外周侧凸条部66构成外周侧密封部68,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像图11-图13所示的变形例1-3那样,对凹凸的组合进行任意设定。
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1中,由相向壁部50a的内周侧凹条部70和隔壁38的内周侧凸条部71构成内周侧密封部67。
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2中,由相向壁部50a的外周侧凸条部72和隔壁38的外周侧凹条部73构成外周侧密封部68。
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3中,由相向壁部50a的内周侧凹条部70和隔壁38的内周侧凸条部71构成内周侧密封部67,由相向壁部50a的外周侧凸条部72和隔壁38的外周侧凹条部73构成外周侧密封部68。
在图14所示的变形例4中,内周侧密封部67的内周侧凸条部61和内周侧凹条部65可以形成为比外周侧密封部68的外周侧凹条部62和外周侧凸条部66大。在此情况下,特别能够提高内周侧密封部67的密封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冷凝水漏到贮水空间内。
在如图15所示的变形例5中,外周侧密封部68的外周侧凹条部62和外周侧凸条部66可以形成为比内周侧密封部67的内周侧凸条部61和内周侧凹条部65大。在此情况下,特别能够提高外周侧密封部68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抑制贮存在贮水部63中的冷凝水向下侧流动时漏到车厢内。
贮水部63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6中,贮水部63可以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构成。该贮水部63形成为左右弯曲延伸,利用弯曲部分充分确保冷凝水的贮水量。而且,由于将肋作为贮水部63,因此能够利用贮水部63提高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的刚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在变形例6中贮水部63可以是倾斜延伸的结构,也可以是大致平行于左右方向延伸。
在图17所示的变形例7中,可以将较短的肋作为贮水部63a、63b。贮水部63a朝右斜上方延伸,而且贮水部63b朝左斜上方延伸。通过将该贮水部63a、63b沿上下方向交替排列配置,能够可靠地贮存从上方流下来的冷凝水。贮水部63a、63b的长度能够任意设定。
在图18所示的变形例8中,贮水部63可由突起构成。在该变形例8中,贮水部63从相向壁部55a的左下方朝右上方倾斜延伸排列配置。这样一来,从上方流下来的冷凝水会到达任意贮水部63,因此能够可靠地贮存冷凝水。贮水部63的形状除了圆形突起以外,也可以为多边形突起、椭圆形突起,还可以是这些形状的组合。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部63,可以将变形例6-9所涉及的贮水部63、63a、63b任意组合。
上述贮水部63、63a、63b可以设置在后侧壳体构成部件27b的隔壁38上,也可以设置在隔壁38和相向壁部50a两个部位上。
作为贮水部63,可以构成为将具有贮水性的其它部件安装在隔壁38、相向壁部50a上。
前侧壳体构成部件27a可以是一体成形品。
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1,本发明除了适用于将上述空调单元20和送风单元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的半中央式(semi-center type)空调装置之外,还可以适用于热交换器和风机设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全中央式(full-center type)式空调装置。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适用于具备分割成多个壳体构成部件的壳体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laims (3)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收纳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并分割成多个壳体构成部件的壳体,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构成为:使已引入所述壳体中的空调用空气通过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后,对所述空调用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并供向车厢的各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分割面通过所述壳体的底壁部,所述壳体包括位于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和位于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
在所述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内收纳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
在所述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与所述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的配合部上,在外周侧设置有凹凸嵌合而构成的外周侧密封部,在离开所述外周侧密封部靠近内周侧的部位设置有凹凸嵌合而构成的内周侧密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侧密封部与所述内周侧密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贮存从所述内周侧密封部漏出的冷凝水的贮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水部是形成在所述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或者所述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上的肋。
CN201210307095.2A 2011-10-25 2012-08-24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03075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4313A JP5827542B2 (ja) 2011-10-25 2011-10-25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1-234313 2011-10-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5790A true CN103075790A (zh) 2013-05-01
CN103075790B CN103075790B (zh) 2016-12-21

Family

ID=48152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7095.2A Active CN103075790B (zh) 2011-10-25 2012-08-24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27542B2 (zh)
CN (1) CN1030757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6807A (zh) * 2017-06-09 2019-12-03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及适用于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框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51819A (ja) * 2017-09-15 2019-04-04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13A (zh) * 1994-07-06 1996-06-12 日本电装株式会社 空气通路转换装置及车用空调装置
JPH08295118A (ja) * 1995-04-25 1996-11-12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10100642A (ja) * 1996-08-05 1998-04-21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2144855A (ja) * 2000-11-07 2002-05-22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6082695A (ja) * 2004-09-16 2006-03-3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60064991A1 (en) * 2004-09-30 2006-03-30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Water separator with ribs
JP2008296713A (ja) * 2007-05-30 2008-12-11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JP2010195384A (ja) * 2009-02-26 2010-09-09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1201391A (ja) * 2010-03-25 2011-10-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2301B2 (ja) * 2000-02-03 2008-04-0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09057869A1 (de) * 2009-12-11 2011-06-16 Behr Gmbh & Co. Kg Gehäus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und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13A (zh) * 1994-07-06 1996-06-12 日本电装株式会社 空气通路转换装置及车用空调装置
JPH08295118A (ja) * 1995-04-25 1996-11-12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10100642A (ja) * 1996-08-05 1998-04-21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2144855A (ja) * 2000-11-07 2002-05-22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6082695A (ja) * 2004-09-16 2006-03-3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60064991A1 (en) * 2004-09-30 2006-03-30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Water separator with ribs
JP2008296713A (ja) * 2007-05-30 2008-12-11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JP2010195384A (ja) * 2009-02-26 2010-09-09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1201391A (ja) * 2010-03-25 2011-10-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6807A (zh) * 2017-06-09 2019-12-03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及适用于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框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27542B2 (ja) 2015-12-02
JP2013091403A (ja) 2013-05-16
CN103075790B (zh)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4255B (zh) 汽车冷却装置
CN203719090U (zh) 空调器
US20070066208A1 (en) Enhanced acoustic heating, ventilation and/or air-conditioning unit
CN104879904A (zh) 空调器
KR20100097511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4640722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5601858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3075790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217876649U (zh) 冰箱
JP200131552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ドレン構造
CN104640724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813870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586066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222460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回路
CN205332477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1144412A (zh) 一种静音发电机组的通风结构
JP201506698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10632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31127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706969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47266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506140B2 (ja) 加湿手段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KR102592447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475594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67131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