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2851B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62851B CN103062851B CN201310005032.6A CN201310005032A CN103062851B CN 103062851 B CN103062851 B CN 103062851B CN 201310005032 A CN201310005032 A CN 201310005032A CN 103062851 B CN103062851 B CN 1030628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eat
- conditioning system
- heat exchange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3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412 per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29 Calib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除湿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风扇、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换热部。压缩机、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换热部依次通过冷媒管路首尾相连构成封闭的第一冷媒循环通道。第一换热部将压缩机输出的冷媒冷凝并释放热量以加热吸入到空调系统中的空气的一部分;第一电子膨胀阀将冷媒节流;第二换热部将节流后的冷媒蒸发并吸收热量以对吸入到空调系统中的空气的另一部分降温除湿;经第一换热部加热的空气与经第二换热部降温除湿的空气在空调系统内混合后送入室内。本发明能够实现不降温除湿且由不降温除湿工况向制冷或制热工况切换时压缩机不进行停机处理,本发明还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可以提升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提高舒适性需求的一个重要选择。
现有空调系统(包括传统空调系统或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室内机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时,采用的方法为:利用室内侧换热器将室内机内的温度降到空气露点以下,使吹入室内机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以达到除湿的目的。由于室内机中的温度较低,若直接将除湿后的空气送入吹入室内,则会有强烈的冷吹风感,因此现有空调系统会在室内机中增加电加热丝将送风温度升高,以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现有空调系统的这种除湿方式,一方面,室内机中温度过度降低会增加空调系统的冷负荷,使空调系统的功耗增加,系统能效比下降;另一方面,采用电加热丝对送风进行升温,增加了耗电量。
为避免现有空调系统中的室内机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时存在的上述不足,公开号为CN10109710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不降温除湿空调器。在此专利中,不降温除湿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电磁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节流电子膨胀阀、室内换热器、除湿电磁阀。其中,室内换热器分为除湿段和加热段,除湿电磁阀设置在除湿段和加热段之间的冷媒管道上。该专利中的除湿电磁阀为常开型电磁阀,其内部设有电磁力驱动阀芯,驱动阀芯上开有若干小孔。空调系统处于不降温除湿工况时,除湿电磁阀通电,除湿电磁阀关闭,制冷剂由阀芯上的小孔流出,起到节流的作用。由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室外换热器冷凝一部分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加热段进行进一步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除湿电磁阀节流后进入室内换热器的除湿段蒸发吸热,使空气中的水汽进行凝结。经加热段加热的空气和被冷却除湿的空气混合后从室内机吹出,实现不降温除湿。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或制热工况时,除湿电磁阀处于常开状态,空调系统中的冷媒流过除湿电磁阀。若除湿电磁阀采用市面上常用的电磁阀,由于其口径较小,则会对流经除湿电磁阀阀的冷媒进行节流,这样便会导致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很差。因此上述专利中的除湿电磁阀必须设计为大口径电磁阀。同时,使用该除湿电磁阀的空调系统由除湿状态向制冷状态转换时,由于除湿电磁阀内部阀芯动作的弹簧力不足以克服阀芯两侧的制冷剂压力,为解决此问题,压缩机需要进行停机处理。对于共用室外机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来讲,若采用现有的除湿技术,在其中一个室内机进行除湿时,室外机中的压缩机就需要停机,则共用该压缩机的其它室内机的工作状态就会受影响。
由于上述专利中的除湿电磁阀必须设计为大口径电磁阀,同时内部设有阀芯和弹簧等装置,也使得空调系统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能够实现不降温除湿且由不降温除湿工况向制冷或制热工况切换时不需压缩机进行停机处理的空调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除湿方法,实现空调系统的不降温除湿;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在降低生产成本低的同时能够实现不降温除湿,且空调系统由不降温除湿工况向制冷或制热工况切换时不需压缩机进行停机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和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空调系统的进风口处,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所述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换热部,
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换热部依次通过冷媒管路首尾相连构成封闭的第一冷媒循环通道;
第一换热部将所述压缩机输出的高压冷媒蒸气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后释放热量,用于加热所述吸入到所述空调系统中的空气的一部分;
第一电子膨胀阀将第一换热部冷凝的所述高压液态冷媒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
第二换热部将所述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蒸发并吸收热量,用于对所述吸入到所述空调系统中的空气的另一部分降温除湿;
所述经过第一换热部加热的空气与所述经过第二换热部降温除湿的空气在所述空调系统内混合后由所述风扇经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口送出到所述室内。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电磁阀,
所述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第一换热部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内的冷媒进入第一冷媒循环通道。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四通换向阀、第一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四通换向阀、第一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依次设置于所述压缩机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部的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
所述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其中,
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路相连;
第二端口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通过冷媒管路相连;
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相连;
第四端口与第二换热部通过冷媒管路相连;
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换热部之间,其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电磁阀和第一换热部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
其中,所述电磁阀关闭,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导通、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导通,则所述压缩机、四通换向阀的第一、二端口、第一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换热部、四通换向阀的第三、四端依次连通,构成空调系统的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及
所述电磁阀关闭,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导通、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导通,则所述压缩机、四通换向阀的第一、四端口、第二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器、四通换向阀的第二、三端口依次连通构成空调系统的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连通的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
第三换热部的冷媒入口与第一换热部的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第三换热部的冷媒出口与第二换热部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第二换热部的冷媒出口与第四换热部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连接,
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于第二换热部与第三换热部之间的冷媒管路上。
其中,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与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通过钣金件连接构成V型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为多联机空调系统,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中设置有多个室内机和至少一个室外机;
其中,至少一个室内机中设置有所述风扇、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
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一部分室内机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对该室内机中的空气进行除湿;
一部分室内机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对该室内机中的空气进行制冷;
一部分室内机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对该室内机中的空气进行制热。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一换热部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一换热部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二换热部冷媒出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二换热部冷媒出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二换热部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二换热部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一换热部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一换热部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四换热部冷媒出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四换热部冷媒出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二换热部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二换热部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电磁阀为断电时阀关闭、通电时阀开启的常闭型电磁阀。
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均采用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或灌流风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除湿方法,包括:
所述空调系统中的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中的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中的风扇开启;其中,第一冷媒循环通道由所述空调系统中的压缩机、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部依次通过冷媒管路首尾相连构成的封闭的冷媒循环通道;
由压缩机输出的高压冷媒蒸气进入第一换热部后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后释放热量,所述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二换热部蒸发并吸收热量;
所述风扇开启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所述空调系统;吸入的空气由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以及由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
所述吸入的空气由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以及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具体为:
所述吸入的空气,一部分空气经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另一部分空气经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经第二换热部降温除湿的空气与经第一换热部升温的空气进行混合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或者
所述吸入的空气由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以及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具体为:
所述吸入的空气先经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之后经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在其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上设置有电磁阀;以及
在对所述室内空气进行除湿之前,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除湿指令后,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
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后,还包括:
若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制冷指令,则控制电磁阀关闭、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一导通状态、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其中,所述四通换向阀、第一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空调系统中,所述四通换向阀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空调系统中的第一换热器之间,通过所述冷媒管路分别与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相连;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换热部之间,其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电磁阀和第一换热部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
由所述压缩机输出的高压冷媒蒸气经第一导通状态的四通换向阀进入第一换热器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蒸发为低温低压过热冷媒蒸气后吸收经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空气的热量,对所述室内空气进行制冷。
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后,还包括:
若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制热指令,则控制电磁阀关闭,所述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二导通状态,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
由压缩机输出的高压冷媒蒸气经第二导通状态的四通换向阀后依次进入第二换热部和第一换热部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向经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空气释放热量,对所述室内空气进行制热。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为多联机空调系统,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中设置有多个室内机和至少一个室外机;
其中,至少一个室内机中设置有所述风扇、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
其中,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所述多台室内机共用一台所述室外机,所述室外机中包括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气经分歧管分流到所述多台室内机中,其中,
控制单元接收到除湿命令的室内机:该室内机中的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中的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所述分流到该室内机中的高压冷媒蒸气在第一换热部中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并释放热量,所述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二换热部蒸发并吸收热量,对该室内机所在的室内空气进行除湿;
控制单元接收到制冷命令的室内机:该室内机中的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冷媒循环通道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所述分流到该室内机中的高压冷媒蒸气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后经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蒸发并吸收热量,对该室内机所在的室内空气进行制冷;
控制单元接收到制热命令的室内机:该室内机中的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冷媒循环通道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所述分流到该室内机中的高压冷媒蒸气在第二换热部和第一换热部冷凝并释放热量,对该室内机所在的室内空气进行制热;
由所述多台室内机中流出的冷媒经冷媒管道回流到所述室外机中的所述压缩机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由以上可知,本发明中的空调系统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工作状态实现由第一冷媒循环通道向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或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的切换,从而实现空调系统中由除湿工况向制冷或制热工况切换。同时空调系统的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四通换向阀四个端口的导通状态实现制冷和制热工况的切换。因此本发明只需控制不同的阀门状态便可实现除湿、制冷和制热工况的相互切换,而不需压缩机进行停机处理。同时由于第一电子膨胀阀采用市面上较常使用的电磁阀,且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采用一个换热器,因此本发明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实施例1中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实施例1中不降温除湿时空调系统内的空气流向图;
图4示出了实施例2中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实施例3中第一、二换热部和第三、四换热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实施例3中空调系统处于除湿工况时其内部的空气流向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中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室外机和其中一台室内机的结构连接图;
图8示出了包括两管制室内机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主要思路:在现有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制热冷媒循环通道上加设一条直接连通压缩机与室内机侧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通道,并在该冷媒循环通道上设置电磁阀以控制该冷媒循环通道的开启与关闭。同时将室内机中的换热器管道分为连通的两部分,且在连通这两部分的冷媒管道上设置一普通的能够实现全开和节流的电子膨胀阀。当空调系统进行除湿时,空调系统的控制单元控制制冷/制热冷媒循环通道的阀门关闭,电磁阀开启,同时电子膨胀阀节流:压缩机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气直接进入室内机中换热器的第一部分冷凝放热,通过电子膨胀阀节流,冷媒在换热器的另一部分蒸发吸热。通过风扇吸入到室内机中的空气则一部分被加热,另一部分降温除湿,两种温差的空气经混合后排入室内,实现不降温除湿。当空调系统中的室内机进行制冷或制热时,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关闭,制冷或制热工况的冷媒循环通道上的阀门开启,压缩机中的冷媒进入室内机中的换热器进行吸热或放热。本发明不需压缩机停机,只需要通过控制不同阀门的状态便可实现不同工况的相互切换。
下面通过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发明中空调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实施例1中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壳体1,空调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2、出风口3。
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4、风扇5、第一换热部6、第二换热部7、第一电子膨胀阀8、电磁阀9。其中,
所述压缩机4、电磁阀9、第一换热部6、第一电子膨胀阀8、第二换热部7依次通过冷媒管路20首尾相连构成的封闭的第一冷媒循环通道。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中的电磁阀9为常闭型电磁阀9,即:断电时阀关闭,通电时阀开启。控制单元利用电磁阀9的开闭来控制第一冷媒循环通道的导通或截止。由于本发明中的电磁阀9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电磁阀9,其结构及工作原理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为一个换热器中相互隔离的两个部分,换热器的这两个部分通过冷媒管路20连通。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7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7为换热器的上、下两部分,第一换热部位于第二换热部7的上方。第一换热部在换热器端面焊接弯管使换热器的套管构成由进口a到出口b的三路换热管道,第二换热部7在换热器端面焊接弯管使换热器的套管构成由进口c到出口d的三路换热管道。冷媒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2,由进口a进入,经过三路换热管道后由出口b进行汇流后流出,进入第一电子膨胀阀8。由第一电子膨胀阀8流出的冷媒由第二换热部7的进口c进入,经三路换热管道后经出口d进行汇流后流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均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为空调系统的除湿冷媒循环通道。
进一步地,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四通换向阀10、第一换热器11、第二电子膨胀阀12。
四通换向阀10设置于压缩机4与第一换热器11之间,通过冷媒管路20分别与压缩机4、第一换热器11相连;第二电子膨胀阀12设置于第一换热器11和第一换热部6之间,其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1连通,另一端与电磁阀9和第一换热部6之间的冷媒管路20连通。
本实施例中的四通换向阀10包括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第三端口C和第四端口D。第一端口A与压缩机的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路20相连,第二端口B与第一换热器通过冷媒管路20相连,第三端口C与压缩机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20相连,第四端口D与第二换热部通过冷媒管路20相连。
四通换向阀有两种导通状态:
第一导通状态: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导通、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导通;
第二导通状态: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导通、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导通。
第二电子膨胀阀12在空调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与电磁阀9的工作状态相反,即:当电磁阀9开启时,第二电子膨胀阀12关闭;当电磁阀9关闭时,第二电子膨胀阀12开启。
第二电子膨胀阀12打开时,电磁阀9关闭。则压缩机4的冷媒出口通过四通换向阀10、第一换热器11、第二电子膨胀阀12与第一换热部6连通。
当电磁阀9关闭,四通换向阀10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时,压缩机4、四通换向阀10的A、B端、第一换热器11、第二电子膨胀阀12、第一换热部6、第一电子膨胀阀8和第二换热部7、四通换向阀10的C、D端依次连通,构成空调系统的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
当电磁阀9关闭,四通换向阀10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时,压缩机4、四通换向阀10的A、D端、第二换热部7、第一电子膨胀阀8、第一换热部6、第二电子膨胀阀12、第一换热器11、四通换向阀10的B、C端依次连通构成空调系统的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
更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靠近第一换热部6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20上,用于测量第一换热部6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14,设置于靠近第二换热部7冷媒出口的冷媒管路20上,用于测量第二换热部7冷媒出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三温度传感器15,设置于靠近第二换热部7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20上,用于测量第二换热部7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本发明中的压缩机4可由一台或多台定速压缩机4或由一台或多台变速压缩机4组合构成。第一换热器11可选用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在压缩机4不停机情况下实现除湿、制冷及制热相互切换的工作原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一)不降温除湿
空调系统中的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9打开,第二电子膨胀阀12关闭,则第一冷媒循环通道导通,同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8节流。
压缩机4中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气由压缩机4的冷媒出口排出后,通过电磁阀9进入第一换热部6,在第一换热部6中,高温高压冷媒蒸气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并放热。第一换热部6的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一电子膨胀阀8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二换热部7。在第二换热部7中,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蒸发成低温低压的过热冷媒蒸气并吸收热量。第二换热部7中的低温低压的过热冷媒蒸气回流到所述压缩机4中。
在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中,第一换热部6的功能为冷凝器的功能,第二换热部7的功能为蒸发器的功能。由风扇5吸入到空调系统中的室内空气流经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其中,流经第一换热部6的一部分室内空气被加热为热风,流经第二换热部7的另一部分室内空气被降温成冷风,同时由于第二换热部7使空气的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因此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排出。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不降温除湿时空调系统内的空气流向图。如图3可示,经第二换热部7除湿后的冷风和经第一换热部6处理的热风在空调系统内部混合后被送入到室内。由于经第一换热部6处理的热风和第二换热部7除湿后的冷风混合后,从室内机输出的空气接近室温,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被第二换热部7冷却、凝结,从而实现室内不降温除湿。
在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中,第一电子膨胀阀8的阀开度通过第一蒸发过热度来控制。其中,第一蒸发过热度为第二温度传感器14采集的流出第二换热部7的冷媒的温度与第三温度传感器15采集的进入第二换热部7的冷媒的温度的差值。当第一蒸发过热度增加时,第一电子膨胀阀8的阀开度增加;当第一蒸发过热度降低时,第一电子膨胀阀8的阀开度减小。
(二)制冷
空调系统由除湿工况向制冷工况切换时: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9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12打开并使其具有节流功能,同时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8全开,四通换向阀10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此时空调系统的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导通。
在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中:由压缩机4冷媒出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气,经四通换向阀10进入第一换热器11,在第一换热器11中高温高压冷媒蒸气被冷凝成高压冷媒液体并放热。由第一换热器11流出的高压冷媒液体经第二电子膨胀阀12节流成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一换热部6蒸发并吸热。由于第一电子膨胀阀8全开,因此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在第二换热部7中继续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过热冷媒蒸气并吸热。第二换热部7中的低温低压的过热冷媒蒸气回流到压缩机4中。
在上述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中:第一换热器11的功能为冷凝器的功能,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均为蒸发器的功能。由风扇5吸入到空调系统中的室内空气被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冷却后被排入到室内,达到制冷效果。
在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中,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阀开度通过第二蒸发过热度来控制。其中,第二蒸发过热度为第二温度传感器14采集到的流出第二换热部7冷媒的温度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3采集到的流入第一换热部6的冷媒的温度的差值。当第二蒸发过热度增加时,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阀开度增加;当第二蒸发过热度降低时,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阀开度减小。
(三)制热
空调系统由制冷向制热工况切换时:电磁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12和第一电子膨胀阀8的状态不变,此时只需将四通换向阀10由第一导通状态切换到第二导通状态,则空调系统的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导通。
在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中,由压缩机4冷媒出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气首先进入第二换热部7。在第二换热部7中高温高压冷媒蒸气被冷凝成高压冷媒液体并放热后经第一电子膨胀阀8进入第一换热部6后继续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并放热。由第一换热部6流出的液态冷媒经第二电子膨胀阀12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1蒸发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过热冷媒蒸气。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冷媒蒸气经四通换向阀10回流到压缩机4中。
在上述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中,第一换热器11的功能为蒸发器的功能,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均为冷凝器的功能。由风扇5吸入到空调系统中的室内空气被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加热后排到室内,达到制热效果。
在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中,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阀开度通过冷凝过冷度来控制。其中,冷凝过冷度为第一换热部6中冷媒的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3采集的进入第一换热部6的冷媒的温度的差值。当冷凝过冷度增加时,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阀开度增加;当冷凝过冷度降低时,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阀开度减小。
空调系统由制热状态向除湿工况转换时,控制单元只需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12关闭,电磁阀9开启,则第一冷媒循环管道导通,空调系统处于除湿工况。
空调系统由除湿工况切换到制热工况与空调系统由除湿工况切换到制冷工况时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9、第一电子膨胀阀8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状态一致,只是四通换向阀10的导通状态不同。
空调系统由制热工况切换到制冷工况时,只需切换四通换向阀10的导通状态即可实现。
由以上可知,本发明中的空调系统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9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2工作状态的切换实现除湿和制冷/制热工况的切换,同时通过控制四通换向阀10的导通状态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切换。因此本发明无需压缩机4停机,只需控制不同的阀门状态便可实现除湿、制冷和制热工况的相互切换。同时由于第一电子膨胀阀采用市面上较常使用的电磁阀,且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采用一个换热器,因此本发明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且控制精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基本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换热部6与第二换热部7设置方式不同。图4示出了实施例2中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水平设置于进风口2和出风口3所处的风道中。第一换热部6靠近空调壳体1的出风口3设置,第二换热部7与第一换热部6水平放置且设置于靠近进风口2的一侧。所述空调壳体1的进风口2、第二换热部7、第一换热部6、空调壳体1的出风口3均处于同一风道上。
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实现不同工况切换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空调系统实现不同工况切换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空调系统对吸入的室内空气的处理方式不同,具体为:
当空调系统处于不降温除湿工况时:由空调壳体1的进气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先经第二换热部7进行降温除湿,之后再经第一换热部6进行升温后从空调系统的出风口3排入到室内,实现不降温除湿;
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由空调壳体1的进气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先经第二换热部7进行降温,之后经第一换热部6再次降温后从空调系统的出风口3排入到室内,实现制冷;
当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由空调壳体1的进气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先经第二换热部7进行升温,之后经第一换热部6再次升温后从空调系统的出风口3排入到室内,实现制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基本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部16与第四换热部17。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换热部16与第四换热部17的连接结构与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的连接结构相同。同时,第一换热部6与第三换热部16功能相同,第二换热部7与第四换热部17功能相同。
图5示出了实施例3中第一、二换热部和第三、四换热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组成的换热器和由第三换热部16与第四换热部17组成的换热器由钣金件18连接形成V型换热器。
两换热器的连接关系为:第一换热部6的冷媒出口与第三换热部16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20相连;第三换热部16的冷媒出口与第二换热部7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20相连,第二换热部7的冷媒出口与第四换热部17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20相连;第四换热部17的冷媒出口与四通换向阀10的第四端口D通过冷媒管路20相连。第一电子膨胀阀8设置于连接第二换热部7与第三换热部16之间的冷媒管路20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传感器14布置于第四换热部17与四通换向阀10的第四端口D之间且靠近第四换热部17冷媒出口的冷媒管路20上。第三温度传感器15布置于第一电子膨胀阀8与第二换热部7冷媒入口之间且靠近第二换热部7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20上。
冷媒在两个换热器之间中的流动流程为:冷媒进入第一换热部6的冷媒入口后,依次流经第一换热部6、第三换热部16、第一电子膨胀阀8、第二换热部7、第四换热部17后经第四换热部17的冷媒出口流出。
空调系统进行除湿时,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9打开,第一电子膨胀阀8节流。同时第二电子膨胀阀12关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中:第一换热部6与第三换热部16均为冷凝器,第二换热部7与第四换热部17均为蒸发器,因此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对吸入的室内空气的处理时依次为加热、冷却除湿、加热与冷却除湿。图6示出了实施例3中空调系统处于除湿工况时其内部的空气流向图。如图6所示,吸入空调系统中的空气经第一换热部6、第二换热部7、第三换热部16和第四换热部17分别处理后由上之下依次为热风、冷风、热风与冷风,有助于不同温度的送风之间进行混合,实现室内不降温除湿,提高系统的送风舒适性及热力性能。
由于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实现制冷与制热功能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空调系统实现制冷与制热的工作原理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V字型换热器能够在室内机有限空间中加大换热面积,提高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制冷量、制热量及除湿量。但本实施例中两个换热器构成的V字型换热器的结构方式和两个换热器由钣金件18连接的连接方式只是示例性的,凡是能够实现两个换热器中的第一换热部6与第三换热部16、第二换热部7与第四换热部17相互连通的结构方式和将两个换热器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中的空调系统可为传统的空调系统,也可为多联机空调系统。多联机空调系统一般包括一台室外机和多台室内机。室外机通过分歧管与多台室内机相连。图7示出了本发明中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室外机和其中一台室内机的连接结构图。如图7所示,
室外机71包括:压缩机4、四通换向阀10、第一换热器11;
进一步地,室外机71还包括:室外侧风扇21、单向阀22、第三电子膨胀阀23、气液分离器24、室外第一截止阀25、室外第二截止阀26和室外第三截止阀27。
室外侧风扇21采用轴流风扇,其旋转使得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11。
室内机72包括:室内侧风扇5、电磁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12、第一换热部6、第一电子膨胀阀8、第二换热部7、第一温度传感器13、第二温度传感器1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5。
进一步地,室内机72还包括:室内第一截止阀28、室内第二截止阀29、室内第三截止阀30。
室内侧风扇5为离心风扇或灌流风扇,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室内机中并使其流经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
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室内机72接收到除湿命令时,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9打开的同时,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12全闭,第一电子膨胀阀8节流、第三电子膨胀阀23全开,则:
压缩机4、单向阀22、室外第二截止阀26、室内第一截止阀28、电磁阀9、第一换热部6、第一电子膨胀阀8、第二换热部7、室内第二截止阀29、室外第一截止阀25、四通换向阀10的D、C端、气液分离器24依次通过冷媒管路首尾相连,构成第一冷媒循环通道。
第一冷媒循环通道用于室内机72实现除湿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第一冷媒循环通道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室内机72接收到制冷命令时,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9关闭的同时,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8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12节流、第三电子膨胀阀23全开,且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状态,则:
压缩机4、单向阀22、四通换向阀10的A、B端、第一换热器11、第三电子膨胀阀23、室外第三截止阀27、室内第三截止阀30、第二电子膨胀阀12、第一换热部6、第一电子膨胀阀8、第二换热部7、室内第二截止阀29、室外第一截止阀25、四通换向阀10第D、C端、气液分离器24依次通过冷媒管路首尾相连,构成封闭的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
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用于室内机72实现制冷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室内机72接收到制热命令时,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9关闭的同时,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8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12全开、第三电子膨胀阀23节流且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状态,则:
压缩机4、单向阀22、四通换向阀10的第A、D端、室外第一截止阀25、室内第二截止阀29、第二换热部7、第一电子膨胀阀8、第一换热部6、第二电子膨胀阀12、室内第三截止阀30、室外第三截止阀27、第三电子膨胀阀23、第一换热器11、四通换向阀10第B、C端、气液分离器24依次通过冷媒管路首尾相连,构成封闭的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
上述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中,由压缩机4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气在第一换热部6和第二换热部7进行冷凝后经第二电子膨胀阀12和第三电子膨胀阀23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1。为减少冷媒在连接第二电子膨胀阀12和第三电子膨胀阀23的长配管中的压损,第二电子膨胀阀12全开,第三电子膨胀阀23节流。则在上述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中,第三电子膨胀阀23与实施例1中的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作用相同。
上述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用于室内机72实现制热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的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室内机72中的电磁阀9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工作状态,可实现室内机72中不降温除湿工况向制冷/制热工况切换;在电磁阀9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控制四通换向阀10的导通状态实现室内机72中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的切换。
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多台室内机的结构可均与图7中所述室内机72的结构相同,则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每台室内机中的电磁阀9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工作状态便可实现每台室内机中不降温除湿向制冷/制热工况切换,而不再需要将压缩机4停机。
此外,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多台室内机,也可一部分为图7中所示结构的室内机,另一部分为现有技术中的两管制室内机。图8示出了包括两管制室内机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一台室外机71和三台室内机,其中,一台室内机为内部设有电磁阀9的室内机72,两台室内机为现有两管制室内机73。室外机71包括室外第一截止阀25、室外第二截止阀26和室外第三截止阀27;室内机72包括室内第一截止阀28、室内第二截止阀29和室内第三截止阀30;两管制室内机73只包括室内第二截止阀29和室内第三截止阀30。室外机71的室外第一截止阀25、室外第二截止阀26和室外第三截止阀27通过分歧管80分别与室内机72的室内第二截止阀29、室内第一截止阀28和室内第三截止阀30连通,室外机71的室外第一截止阀25和室外第三截止阀27通过分歧管80分别与两管制室内机73的室内第二截止阀29和室内第三截止阀30连通。
室内机72由除湿工况向制冷/制热工况切换时,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单元只需控制室内机72内部的电磁阀9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2的工作状态,即可实现除湿工况向制冷/制热工况的切换,而不再需要将压缩机4进行停机处理。对于两管制室内机73,当室内机72处于不降温除湿工况或制冷工况时多台两管制室内机73均处于制冷工况;当室内机72处于制热工况时多台两管制室内机73也均处于制热工况。图8中示出的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两管制室内机73和内部设有电磁阀9的室内机72的台数只是示例性的,凡是包括有两管制室内机73和内部设有电磁阀9的室内机72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7)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和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空调系统的进风口处,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所述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部、电磁阀、四通换向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
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换热部依次通过冷媒管路首尾相连构成封闭的第一冷媒循环通道;所述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第一换热部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内的冷媒进入第一冷媒循环通道;
第一换热部将所述压缩机输出的高压冷媒蒸气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后释放热量,用于加热所述吸入到所述空调系统中的空气的一部分;
第一电子膨胀阀将第一换热部冷凝的所述高压液态冷媒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
第二换热部将所述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蒸发并吸收热量,用于对所述吸入到所述空调系统中的空气的另一部分降温除湿;
经过第一换热部加热的空气与经过第二换热部降温除湿的空气在所述空调系统内混合后由所述风扇经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口送出到所述室内;
所述四通换向阀、第一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依次设置于所述压缩机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部的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
所述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其中,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路相连;第二端口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通过冷媒管路相连;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相连;第四端口与第二换热部通过冷媒管路相连;
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换热部之间,其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电磁阀和第一换热部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电磁阀关闭,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导通、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导通,则所述压缩机、四通换向阀的第一、二端口、第一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换热部、四通换向阀的第三、四端依次连通,构成空调系统的制冷工况冷媒循环通道;及
所述电磁阀关闭,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导通、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导通,则所述压缩机、四通换向阀的第一、四端口、第二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器、四通换向阀的第二、三端口依次连通构成空调系统的制热工况冷媒循环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连通的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
第三换热部的冷媒入口与第一换热部的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第三换热部的冷媒出口与第二换热部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第二换热部的冷媒出口与第四换热部的冷媒入口通过冷媒管路连接,
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于第二换热部与第三换热部之间的冷媒管路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与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通过钣金件连接构成V型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空调系统为多联机空调系统,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中设置有多个室内机和至少一个室外机;
其中,至少一个室内机中设置有所述风扇、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一部分室内机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对该室内机中的空气进行除湿;
一部分室内机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对该室内机中的空气进行制冷;
一部分室内机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对该室内机中的空气进行制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一换热部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一换热部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二换热部冷媒出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二换热部冷媒出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二换热部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二换热部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一换热部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一换热部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四换热部冷媒出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四换热部冷媒出口处冷媒的温度;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第二换热部冷媒入口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测量第二换热部冷媒入口处冷媒的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为断电时阀关闭、通电时阀开启的常闭型电磁阀。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均采用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或灌流风扇。
12.一种空调系统的除湿方法,包括:
所述空调系统中的控制单元接收到除湿指令后,控制电磁阀开启,压缩机内的冷媒进入第一冷媒循环通道;其中,第一冷媒循环通道由所述空调系统中的压缩机、电磁阀、第一换热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部依次通过冷媒管路首尾相连构成的封闭的冷媒循环通道;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中的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中的风扇开启;所述风扇开启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所述空调系统;
压缩机输出的高压冷媒蒸气进入第一换热部后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并释放热量,使吸入的空气升温;所述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二换热部蒸发并吸收热量,对吸入的空气降温除湿;吸入的空气由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以及由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吸入的空气由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以及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具体为:
所述吸入的空气,一部分空气经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另一部分空气经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经第二换热部降温除湿的空气与经第一换热部升温的空气进行混合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或者
所述吸入的空气由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以及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具体为:
所述吸入的空气先经第二换热部进行降温除湿,之后经第一换热部进行升温后从所述空调系统输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后,还包括:
若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制冷指令,则控制电磁阀关闭、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一导通状态、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其中,所述四通换向阀、第一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空调系统中,所述四通换向阀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空调系统中的第一换热器之间,通过所述冷媒管路分别与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相连;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换热部之间,其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电磁阀和第一换热部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
由所述压缩机输出的高压冷媒蒸气经第一导通状态的四通换向阀进入第一换热器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蒸发为低温低压过热冷媒蒸气后吸收经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空气的热量,对所述室内空气进行制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后,还包括:
若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制热指令,则控制电磁阀关闭,所述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二导通状态,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
由压缩机输出的高压冷媒蒸气经第二导通状态的四通换向阀后依次进入第二换热部和第一换热部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向经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空气释放热量,对所述室内空气进行制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空调系统为多联机空调系统,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中设置有多个室内机和至少一个室外机;
其中,至少一个室内机中设置有所述风扇、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的所述多个室内机共用一个室外机,所述室外机中包括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气经分歧管分流到所述多个室内机中,其中,
控制单元接收到除湿命令的室内机:该室内机中的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打开的同时,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全闭,第三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一冷媒循环通道中的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分流到该室内机中的高压冷媒蒸气在第一换热部中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并释放热量,所述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二换热部蒸发并吸收热量,对该室内机所在的室内空气进行除湿;
控制单元接收到制冷命令的室内机:该室内机中的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关闭的同时,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三电子膨胀阀全开,且四通阀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所述分流到该室内机中的高压冷媒蒸气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后经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蒸发并吸收热量,对该室内机所在的室内空气进行制冷;
控制单元接收到制热命令的室内机:该室内机中的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关闭的同时,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且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所述分流到该室内机中的高压冷媒蒸气在第二换热部和第一换热部冷凝并释放热量,对该室内机所在的室内空气进行制热;
由所述多个室内机中流出的冷媒经冷媒管道回流到所述室外机中的所述压缩机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05032.6A CN103062851B (zh) | 2013-01-07 | 2013-01-07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05032.6A CN103062851B (zh) | 2013-01-07 | 2013-01-07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62851A CN103062851A (zh) | 2013-04-24 |
CN103062851B true CN103062851B (zh) | 2015-12-09 |
Family
ID=48105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05032.6A Active CN103062851B (zh) | 2013-01-07 | 2013-01-07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06285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61809A (zh) * | 2017-07-31 | 2017-12-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86887B (zh) * | 2014-02-21 | 2021-01-0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4879867B (zh) * | 2015-04-30 | 2019-04-12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不降温除湿机组 |
CN104883005B (zh) * | 2015-06-11 | 2018-10-1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电机散热结构、空调器和电机散热方法 |
CN105091423B (zh) * | 2015-09-02 | 2018-04-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885303A (zh) * | 2015-12-16 | 2017-06-23 |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 显热潜热分离控制的空调系统 |
CN106918125A (zh) * | 2015-12-24 | 2017-07-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再热除湿系统内机出风温度控制方法 |
CN106979561B (zh) * | 2016-01-15 | 2019-08-09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室外机、室外机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
CN105928065B (zh) * | 2016-04-29 | 2019-06-2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恒温除湿方法及恒温除湿空调器 |
CN106440045B (zh) * | 2016-10-21 | 2019-04-16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恒温除湿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
WO2018076545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室内机、空调器、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CN106568224A (zh) * | 2016-11-02 | 2017-04-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方法 |
CN108931068A (zh) * | 2017-05-23 | 2018-12-04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制热除湿方法、制热方法和制冷方法 |
CN107192160A (zh) * | 2017-07-25 | 2017-09-22 | 胡少林 | 一种空调机除湿机联合装置 |
CN108443960A (zh) * | 2018-02-07 | 2018-08-24 | 同济大学 | 一种带新风功能的多联式空调机组 |
CN108758960B (zh) * | 2018-03-21 | 2020-02-04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分时除湿方法和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08534262A (zh) * | 2018-05-30 | 2018-09-14 | 上海碳索能源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 用于喷涂环境新风处理过程中的除湿系统 |
CN110966793A (zh) * | 2018-09-30 | 2020-04-07 |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109114795A (zh) * | 2018-10-30 | 2019-01-01 |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
CN109654616B (zh) * | 2018-11-13 | 2021-03-1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除湿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092566B (zh) * | 2019-06-17 | 2024-04-05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热管理系统 |
CN110529922B (zh) * | 2019-08-29 | 2021-06-29 | 福建工程学院 | 一种单冷型温湿度控制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736142B (zh) * | 2019-10-12 | 2021-05-2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其不降温快速除湿控制方法 |
CN112432267A (zh) * | 2020-11-18 | 2021-03-02 | 迪莫环境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一种带除湿功能的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432214A (zh) * | 2021-06-02 | 2021-09-24 | 广东友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空气调节系统、机房空气调节系统及空气调节控制方法 |
CN114165844A (zh) * | 2021-11-26 | 2022-03-11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4688705B (zh) * | 2022-04-14 | 2023-10-03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换热器、空调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14738937B (zh) * | 2022-04-29 | 2024-03-01 |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空调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143660A (zh) * | 2022-06-30 | 2022-10-04 | 雅凯热能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仓储空调系统 |
WO2024051071A1 (zh) * | 2022-09-07 | 2024-03-14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01120Y (zh) * | 2006-01-25 | 2007-05-16 | 海尔集团公司 | 一种具有多种除湿模式的制冷空调 |
CN101149169A (zh) * | 2006-09-21 | 2008-03-26 | 海尔集团公司 | 健康除湿空调器 |
-
2013
- 2013-01-07 CN CN201310005032.6A patent/CN1030628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01120Y (zh) * | 2006-01-25 | 2007-05-16 | 海尔集团公司 | 一种具有多种除湿模式的制冷空调 |
CN101149169A (zh) * | 2006-09-21 | 2008-03-26 | 海尔集团公司 | 健康除湿空调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61809A (zh) * | 2017-07-31 | 2017-12-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控制方法 |
CN107461809B (zh) * | 2017-07-31 | 2020-03-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62851A (zh) | 2013-04-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62851B (zh)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 |
JP668540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1102770A (zh) | 连续制热的空调系统 | |
CN111765567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WO2018061188A1 (ja) |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210832604U (zh) | 空调器 | |
US11828507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112229002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460696A (zh) |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
CN104848497A (zh) | 一种空气调节器 | |
JPWO2012085965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2229003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832603U (zh) | 空调器 | |
CN112710100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811036A (zh) | 一种除湿再热多联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832213U (zh) | 空调器 | |
CN112728800A (zh) | 空调器 | |
CN203550269U (zh) | 空调系统 | |
CN112539453B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71010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832602U (zh) | 空调器 | |
CN111006336B (zh) | 一种复合空调系统及空调房 | |
WO2021047158A1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004512U (zh) | 恒温除湿空调器 | |
CN110207417B (zh) | 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