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6540B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16540B CN102116540B CN 201110028741 CN201110028741A CN102116540B CN 102116540 B CN102116540 B CN 102116540B CN 201110028741 CN201110028741 CN 201110028741 CN 201110028741 A CN201110028741 A CN 201110028741A CN 102116540 B CN102116540 B CN 1021165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heat exchanger
- node
- throttle mechanism
- cross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和第三节流机构;四通阀的高压节点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四通阀的低压节点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出口端、第三换热器入口端、管道与四通阀高压节点和压缩机构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管道与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三节流机构之间的管道相连。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能实现制冷、供暖和生产热水等多种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空调、恒温恒湿机组等中使用的制冷设备,属于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由压缩机构、四通换向机构、热源侧换热器、用户侧换热器和节流机构所组成的冬夏季两用制冷设备,在用于制冷时,利用用户侧换热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生产冷冻水,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通过热源侧换热器排入环境(如:室外空气、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等);用于制热时,利用热源侧换热器从环境处吸取热量,再通过用户侧换热器生产热水或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众所周知,上述制冷设备在工作时,只能满足制冷或加热的单一需求,无法在全年运行过程中,满足用户的制冷、供暖、生活热水或除湿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全年运行过程中,满足用户的制冷、供暖、生活热水或除湿需求的制冷设备。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第一流向控制阀和第二流向控制阀;所述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管道、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出口端、第三换热器入口端、管道与四通阀高压节点和压缩机构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流向控制阀、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管道与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三节流机构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构入口端和四通阀低压节点之间的管道、压缩机构的中间补气口或第一换热器和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2、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管道、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出口端、第三换热器入口端、管道与四通阀高压节点和压缩机构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单向阀出口端、第一单向阀入口端、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管道与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三节流机构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入口端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出口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构入口端和四通阀低压节点之间的管道、压缩机构的中间补气口或第一换热器和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3、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所述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管道、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出口端、第三换热器入口端、管道与四通阀高压节点和压缩机构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三通流向转换装置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常开节点、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管道与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三节流机构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构入口端和四通阀低压节点之间的管道、压缩机构的中间补气口或第一换热器和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4、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第一流向控制阀和第二流向控制阀;所述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管道、第三换热器出口端、第三换热器入口端、第三节流机构出口端、第三节流机构入口端、管道与四通阀高压节点和压缩机构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流向控制阀、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管道与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三换热器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构入口端和四通阀低压节点之间的管道、压缩机构的中间补气口或第一换热器和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5、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管道、第三换热器出口端、第三换热器入口端、第三节流机构出口端、第三节流机构入口端、管道与四通阀高压节点和压缩机构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单向阀出口端、第一单向阀入口端、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管道与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三换热器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入口端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出口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构入口端和四通阀低压节点之间的管道、压缩机构的中间补气口或第一换热器和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6、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第三换热器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所述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管道、第三换热器出口端、第三换热器入口端、第三节流机构出口端、第三节流机构入口端、管道与四通阀高压节点和压缩机构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三通流向转换装置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常开节点、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管道与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三换热器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构入口端和四通阀低压节点之间的管道、压缩机构的中间补气口或第一换热器和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多种功能,生产热水、制冷、供暖或除湿;
2.可以回收利用制冷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低温余热;
3.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
4.本发明适用于工业和民用的制冷设备,特别适用于对温度和湿度有要求的地方,以及有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需求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6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9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0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1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2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3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空调热水器,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热水需求的场合。整个设备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压缩机构1、四通阀2、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第三换热器8;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为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器3是用户侧换热器,夏天作为蒸发器,为用户制冷,冬天作为冷凝器,为用户供暖;第二换热器4是热源侧换热器,既可以作为冷凝器,向环境散发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也可以作为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为用户供暖或生产热水;第三换热器8是热水加热器,全年为用户生产热水,通常采用容积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或者是根据需要的其它换热器。该制冷设备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分别如下所述。
(1)单独制冷
在此功能下,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全部通过第二换热器4排入环境(室外空气、或冷却水、或土壤等),第一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6全开,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0、四通阀2高压节点71、换向节点72、管道61、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65、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管道64、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2)制冷兼全热回收
在此功能下,第三换热器8利用制冷所产生的全部冷凝热生产热水;第一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6关闭,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0、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管道65、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管道64、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3)制冷兼部份热回收
在此功能下,第三换热器8利用制冷所产生的部份冷凝热生产热水,另一部份冷凝热通过第二换热器4排入环境,第一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0、四通阀2高压节点71、换向节点72、管道61、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进入管道65,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也进入管道65,两路在管道65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管道64、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4)单独生产热水
在此功能下,第二换热器4从环境中吸取热量,利用吸取的热量,在第三换热器8中生产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关闭,第二节流机构6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70、第二节流机构6、第二换热器4、管道61、换向节点72、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5)单独供暖
在此功能下,第二换热器4从环境中吸取热量,利用吸取的热量,在第一换热器3中为用户供暖。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全开,第二节流机构6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0、四通阀2高压节点71、换向节点74、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70、第二节流机构6、第二换热器4、管道61、换向节点72、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6)同时供暖和生产热水
在此功能下,第二换热器4从环境中吸取热量,所吸取的热量,一部份在第一换热器3中为用户供暖,另一部份在第三换热器8中生产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0、四通阀2高压节点71、换向节点74、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进入管道70,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也进入管道70,两路在管道70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6、第二换热器4、管道61、换向节点72、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7)冬季除霜
采用逆循环热气除霜时,其工作流程与单独制冷功能相同。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是一种空调热水器,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热水需求的场合。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
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第一流向控制阀41一端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第一流向控制阀41另一端通过管道61与四通阀2的换向节点72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管道67有三种连接方式:1)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相连,2)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3)与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74之间的管道64相连,在实际应用时,上述三种连接方式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选择第三种连接方式。
工作过程中,当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时,可实现实施例1所述的所有功能;当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关闭,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全开时,还可以实现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兼热水功能,在此功能下,制冷量和热水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同时独立调节。此时,第二换热器4从环境中吸取热量,第一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在第三换热器8中都用于生产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进入管道66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5、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进入管道64,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70、第二节流机构6、第二换热器4、第二流向控制阀42、管道67,也进入管道64,两路在管道64混合后,再经过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是一种空调热水器,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热水需求的场合,特别是不需要除霜的场合。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
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通过管道61与四通阀2换向节点72相连,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第二单向阀22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二单向阀22出口端通过管道67有三种连接方式:1)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相连,2)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3)与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74之间的管道64相连,在实际应用时,上述三种连接方式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图3所示,本实施例是选择第三种连接方式。
与实施例1相比,它可以实现实施例1所述的单独生产热水、单独供暖、同时供暖和生产热水、制冷兼全热回收功能;它也可以实现实施例2所述的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兼热水功能。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仍然是一种空调热水器,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热水需求的场合。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该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通常采用电磁三通阀或其它的三通流量控制阀。
其连接方式是: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通过管道61与四通阀2换向节点72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管道67有三种连接方式:
1)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相连,2)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3)与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74之间的管道64相连,在实际应用时,上述三种连接方式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图4所示,本实施例是选择第一种连接方式。
本实施例工作过程中,当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与四通阀2换向节点72连通,另一个换向节点关闭时,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实施例1所述的功能,当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通过管道67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时,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实施例2所述的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兼热水功能。
以上实施例1至4所述的所有方案,当用于室内游泳池的空调和泳池水加热时,由于游泳池还有生活热水需求,而泳池水所要求的水温又较低(一般30℃左右),因此有以下改进方案:此时,第三换热器8作为低温换热器,用于泳池水加热,另外设置一个高温换热器用于生活热水生产;所述高温换热器的连接方式是:高温换热器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相连,高温换热器的入口端通过管道62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四通阀2高压节点71之间的管道60相连。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也是一种空调热水器,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热水需求的场合。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三流向控制阀43。
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第一流向控制阀41一端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第一流向控制阀41另一端通过管道61与四通阀2的换向节点72相连;第三流向控制阀43一端与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和第三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三流向控制阀43另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
工作过程中,当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全开,第三流向控制阀43关闭时,可实现实施例1所述的所有功能;当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关闭,第三流向控制阀43全开,且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时,在夏季制冷兼热回收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制冷兼部份热回收功能的第二种方案。在此功能下,第三换热器8利用制冷所产生的部份冷凝热(主要是压缩机构1排气中的过热气体显热)生产热水,剩余部份冷凝热通过第二换热器4排入环境,第一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故在本方案中,利用夏季制冷兼部份热回收功能,可以生产水温更高的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6全开,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关闭,第三流向控制阀43全开。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流向控制阀43、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65、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管道64、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也是一种空调热水器,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热水需求的场合。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贮液器50,其连接方式是:第一节流机构5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相连,第一节流机构5另一端通过管道65与贮液器50相连,第二节流机构6一端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第二节流机构6另一端通过管道70与贮液器50相连,第三节流机构7一端与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相连,第三节流机构7另一端通过管道66与贮液器50相连。
图6所示,当本实施例用于多联式中央空调系统时,系统中存在至少一个第一节流机构5和至少一组第一换热器3,一个第一节流机构5和至少一组第一换热器3串联组成一套房间换热单元,多个房间换热单元并联组成室内换热单元20,室内换热单元20有两个连接节点,第一连接节点F通过管道65与贮液器50相连,第二连接节点H通过管道64与四通阀2换向节点74相连。
本实施例通过在系统中增加一个第四流向控制阀44,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其连接方式是:第四流向控制阀44一端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第四流向控制阀44另一端与贮液器50相连。
工作过程中,当第四流向控制阀44开启时,本改进方案能实现压缩过程的中间补气,故可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特别是低温环境下的工作性能。
本实施例以上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但对于实施例13图13所示方案,此时,贮液器50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第一节流机构5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相连,第一节流机构5另一端通过管道65与贮液器50相连,第二节流机构6一端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第二节流机构6另一端通过管道70与贮液器50相连,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与第三节流机构7出口端相连,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通过管道66与贮液器50相连。
实施例7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除湿需求的场合。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1)第二换热器4、第三换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1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三换热器8处于第二换热器4的下风侧;2)增设有二个温度检测装置,其设置方式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设置于第二换热器4的进风侧,用于检测第二换热器4入口空气干球温度,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设置于第三换热器8的出风侧,用于检测第三换热器8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
该制冷设备在全年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工作时,第一换热器3是热源侧换热器,夏季和春秋季作为冷凝器,向环境散发制冷或除湿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冬季作为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用于加热空气;第二换热器4是空气处理单元10中的冷却与加热换热器,作为冷却器时,可以实现空气的冷却或除湿,作为加热器时,可以实现空气的加热;第三换热器8是空气处理单元10中的加热器(或称为再热器),用于空气的加热或再热,控制送风温度。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分别如下所述。
(1)单独制冷
在此功能下,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全部通过第一换热器3排入环境(室外空气、或冷却水、或土壤等),第二换热器4对空气进行冷却或降温除湿。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全开,第二节流机构6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0、四通阀2高压节点71、换向节点74、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70、第二节流机构6、第二换热器4、管道61、换向节点72、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2)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
在此功能下,第二换热器4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利用第一换热器3排入环境,另一部份在第三换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再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0、四通阀2高压节点71、换向节点74、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进入管道70,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也进入管道70,两路在管道70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6、第二换热器4、管道61、换向节点72、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工作过程中,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策略是:控制器30根据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第三换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控制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调节通过第一换热器3和第三换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
控制器30对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1)设定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2)设定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3)同时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3)冬季空气加热
在此功能下,第一换热器3从环境中吸取热量,所吸取的热量,在第二换热器4和第三换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加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0、四通阀2高压节点71、换向节点72、管道61、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进入管道65,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也进入管道65,两路在管道65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管道64、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4)冬季除霜
在此功能下,第二换热器4从空气中吸热,使空气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用于第一换热器3的除霜,另一部份在第三换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再热,以保证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期望值。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方法如下: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都传递至控制器30,控制器30根据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第三换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调节第三节流机构7和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使第三换热器8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维持为期望值。通常第三换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期望值等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所检测的第二换热器4入口空气干球温度。
控制器30对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1)设定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2)设定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3)同时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本实施例以上所述方案也适用于实施例2、3、4。
实施例8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也是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除湿需求的场合。与实施例7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两个单向阀。
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通过管道61与四通阀2换向节点72相连,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第二单向阀22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二单向阀22出口端通过管道67有三种连接方式:1)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相连,2)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3)与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74之间的管道64相连,在实际应用时,上述三种连接方式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是选择第三种连接方式。
与实施例7相比,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实施例7所述的功能;不过在实现冬季空气的加热功能时,与实施例7略有不同。只能用第三换热器8加热空气。此时,第一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6关闭,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65、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管道64、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除以上功能外,在冬季,本实施例还可以实现冬季除湿兼加热功能,在此功能中,第一换热器3从环境中吸取热量,第二换热器4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在第三换热器8中都用于空气的加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出来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5、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进入管道64,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70、第二节流机构6、第二换热器4、第二单向阀22、管道67也进入管道64,两路在管道64混合后,再依次经过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冬季室内存在湿负荷,又需要对室内进行供暖的场合,如室内游泳池。本实施例还有以下两个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1:如图2所示,用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分别替代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第一流向控制阀41一端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第一流向控制阀41另一端通过管道61与四通阀2的换向节点72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管道67有三种连接方式:1)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相连,2)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3)与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74之间的管道64相连,在实际应用时,上述三种连接方式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种。
改进方案2:如图4所示,用一个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替代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其连接方式是: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与第二换热器4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通过管道61与四通阀2换向节点72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管道67有三种连接方式:1)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相连,2)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3)与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74之间的管道64相连,在实际应用时,上述三种连接方式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种。
以上两个改进方案,不但能够实现实施例7所述的所有功能,而且可以实现实施例8所述的冬季除湿兼加热功能。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避免在冬季除湿兼加热功能下,第二换热器4结霜,本实施例图8所示方案还有以下改进方案3:采用蒸发压力调节阀替代图8所示方案中的第二单向阀22,工作时,利用该蒸发压力调节阀控制第二换热器4中的蒸发压力不低于某一设定值,以防止第二换热器4结霜,通常该蒸发压力设定值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蒸发温度为5.8℃。实际工作时,通常的一个应用方案是采用电子膨胀阀作为蒸发压力调节阀。另外,为了在系统工作过程中,有效地控制该蒸发压力调节阀,在系统中增加一个蒸发压力传感器B,用于检测第二换热器4的蒸发压力,该蒸发压力传感器B在系统中的设置位置是:设置于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蒸发压力调节阀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或第二换热器4和第二节流机构6之间的管道任意一处。工作时,蒸发压力传感器B和控制器30对蒸发压力调节阀的控制方法如下:
1)当图8所示方案在冬季除湿兼加热功能下工作时,如蒸发压力传感器B所检测的第二换热器4蒸发压力不低于设定值时,则控制器30控制蒸发压力调节阀为全开,如蒸发压力传感器B所检测的第二换热器4蒸发压力低于设定值时,则控制器30利用蒸发压力调节阀将第二换热器4的蒸发压力控制为设定值;
2)当图8所示方案在单独制冷功能、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冬季除霜功能下工作时,则控制器30控制蒸发压力调节阀关闭;
3)当图8所示方案在冬季空气加热功能下工作时,则控制器30控制第二节流机构6关闭,蒸发压力调节阀开启。
本实施例上述的改进方案3所述方案,也可以用于对本实施例的改进方案1作进一步改进,此时,改进方案1中的第二流向控制阀42被蒸发压力调节阀所替代,蒸发压力传感器B在系统中的设置位置是:设置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蒸发压力调节阀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或第二换热器4和第二节流机构6之间的管道任意一处。蒸发压力传感器B和控制器30对蒸发压力调节阀的控制方法与本实施例的改进方案3相同。
本实施例图8所示方案,在冬季空气加热功能下工作时,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会在四通阀2中停滞,由于四通阀2壳体的表面散热,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由于表面散热所产生的冷凝制冷剂液体,会逐步积聚在四通阀2内部,为避免这一问题,图8所示方案有以下改进方案4:在系统中增加一根毛细管C,该毛细管C的一端与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相连,毛细管C的另一端与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相连。
本实施例上述的改进方案4所述方案,也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改进方案3及其变化方案、实施例3图3所示方案及其变化方案;
本实施例上述的改进方案4所述方案,也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改进方案1及其变化方案或进一步改进方案、实施例2图2所示方案及其变化方案,此时,毛细管C的连接方式为:毛细管C的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72之间的管道61相连,毛细管C的另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
本实施例上述的改进方案4所述方案,也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改进方案2及其变化方案、实施例4图4所示方案及其变化方案;此时,毛细管C的连接方式为:毛细管C的一端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换向节点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72之间的管道61相连,毛细管C的另一端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
实施例9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空调、除湿兼热水机组,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除湿和热水需求的场合,如室内游泳池。与实施例8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第四换热器11和一个第四节流机构9。
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第四换热器11入口端与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管道62相连,第四换热器11出口端通过第四节流机构9与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二节流机构6之间的管道65、70或者是第二节流机构6和第三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66、70相连。
当本实施例所述方案用于室内游泳池时,第四换热器11可以作为池水加热器,用于加热池水,也可以作为生活热水加热器,用于生产生活热水。
本实施例的一个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当第四换热器11作为池水加热器,用于池水加热时,在系统中增加一个高温换热器,用于生产生活热水。其连接方式是:高温换热器入口端与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管道62相连,高温换热器出口端与第四换热器11入口端相连。
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是实施例2的改进方案,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2图2所示方案的区别是增加了一个第三流向控制阀43,其连接方式是:第三流向控制阀43一端与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和第三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三流向控制阀43另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或第二流向控制阀42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
工作过程中,当第三流向控制阀43关闭时,可实现图2所示方案的所有功能;当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第三流向控制阀43、第二节流机构6全开,第一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时,在夏季制冷兼热回收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制冷兼部份热回收功能的第二种方案。在此方案下,第三换热器8利用制冷所产生的部份冷凝热(主要是压缩机构1排气中的过热气体显热)生产热水,剩余部份冷凝热通过第二换热器4排入环境,第一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故在本方案中,利用夏季制冷兼部份热回收功能,可以生产水温更高的热水。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2、第三换热器8、第三流向控制阀43、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65、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管道64、换向节点74、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本实施例上述方案也适用于实施例11、12。
实施例11
如图11所示,它是实施例2图2所示方案的变异方案,其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管道67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压缩机构1是由低压级压缩机1-1、高压级压缩机1-2组成的压缩机组,此时,当本发明执行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兼生产热水功能时,可以实现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在该循环中,高温高压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8中生产热水,中温中压的制冷剂利用第二换热器4从环境中吸取热量,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3中为用户供冷,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在第三换热器8中都用于生产热水,制冷量和热水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同时独立调节。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关闭,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高压级压缩机1-2排出后,依次经过管道62、第第三换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66,出来后被分成二路,一路依次经过管道70、第二节流机构6、第二换热器4、第二流向控制阀42、管道67,进入压缩机构1中间补气口A,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65、第一节流机构5、第一换热器3、管道64、四通阀2换向节点74、低压节点73、管道63、低压级压缩机1-1入口端、低压级压缩机1-1出口端,回到高压级压缩机1-2入口端,与另一路进入中间补气口A的制冷剂混合后,再进入高压级压缩机1-2被压缩。
对于实施例3和8,当第二单向阀22出口端是采用通过管道67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的连接方式时,在本发明所述的制冷设备执行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兼生产热水功能、且压缩机构1也是双级压缩运行时,同样可以实现本实施例以上所述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它们的工作过程不再详述。
类似的,对于实施例4,当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管道67是采用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的连接方式时,在本发明所述的制冷设备执行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兼生产热水功能、且压缩机构1也是双级压缩运行时,也同样可以实现本实施例以上所述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是实施例2图2所示方案的改进方案,如图12所示。其特点是:本实施例的压缩机构1由低压级压缩机1-1、高压级压缩机1-2、第五流向控制阀45、第三单向阀23和第四单向阀24组成。其连接方式如下:
第四单向阀24出口端通过管道60与四通阀2高压节点71相连,第四单向阀24入口端通过低压级压缩机1-1出口端、低压级压缩机1-1入口端、管道63与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相连,高压级压缩机1-2出口端与第四单向阀24出口端和四通阀2高压节点71之间的管道60相连,高压级压缩机1-2入口端通过第三单向阀23出口端、第三单向阀23入口端与四通阀2低压节点73和低压级压缩机1-1入口端之间的管道63相连,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一端与第四单向阀24入口端和低压级压缩机1-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五流向控制阀45另一端与高压级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三单向阀23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
工作时,当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关闭时,压缩机构1单级压缩运行,低压级压缩机1-1、高压级压缩机1-2可以任意一台运行,或同时并联运行;当第五流向控制阀45开启、且低压级压缩机1-1、高压级压缩机1-2同时工作时,构成双级压缩运行。因此,运行时,通过控制第五流向控制阀45,本发明可以实现单双压缩的自由切换。在实际应用中,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有以下设置方案:
1)设置在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与第四单向阀24入口端之间的管道上;
2)设置在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与低压级压缩机1-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上;
3)设置在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与高压级压缩机1-2入口端之间的管道上;
4)设置在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与第三单向阀23出口端之间的管道上。
如图12所示,当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管道67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时,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实施例11所述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
特别指出的是:当本实施例的中间补气口A是设置在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与第四单向阀24入口端之间的管道上、或者是设置在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与低压级压缩机1-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上时,如图12所示,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可以被第五单向阀25所替代,此时,第五单向阀25入口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五单向阀25出口端通过管道67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在本方案中,当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关闭、且低压级压缩机1-1单独运行,或者与高压级压缩机1-2同时并联运行时,能够实现实施例1所述的夏季单独制冷功能、制冷兼全热回收功能、制冷兼部份热回收功能、单独生产热水功能;当第五流向控制阀45开启、且低压级压缩机1-1和高压级压缩机1-2同时运行时,在夏季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实施例11所述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在冬季工作过程中,当低压级压缩机1-1单独运行,或者是与高压级压缩机1-2同时并联运行,甚至是与高压级压缩机1-2串联、双级压缩运行时,由于第五单向阀25出口端的压力高于第五单向阀25入口端的压力,因此,也能够实现实施例1所述的冬季单独供暖功能、同时供暖和生产热水功能、冬季除霜功能。
实施例13
如图13所示,它是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变化方案,其区别是:在本实施例图13所示方案中,第三节流机构7是设置于第三换热器8的入口端,而在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中,第三节流机构7是设置于第三换热器8的出口端。本实施例图13所示方案也能够实现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功能。
类似地,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实施例9、实施例11、实施例12所述的方案也存在本实施例图13所述的变化方案,即:第三节流机构7被设置于第三换热器8的入口端,其连接方式为:第三节流机构7出口端与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相连,第三节流机构7入口端通过管道62与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和压缩机构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0相连。对于实施例9图9所示方案,当第三节流机构7是设置于第三换热器8的入口端时,此时,第四换热器11和第四节流机构9的连接方式是:第四换热器11入口端与第三节流机构7入口端管道62相连,第四换热器11出口端通过第四节流机构9与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二节流机构6之间的管道65、70或者是第二节流机构6和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6、70相连。
实施例14
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通过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油分离器90,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此时,油分离器90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油分离器90入口端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油分离器90出口端通过管道60与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相连,同时油分离器90出口端还通过管道62与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相连。工作时,油分离器90的作用是对压缩机构1的排气进行油分离。本实施例以上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所述方案。
实施例15
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通过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气液分离器91,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此时,气液分离器91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气液分离器91出口端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气液分离器91入口端通过管道63与四通阀2的低压节点73相连。工作时,气液分离器91的作用是分离压缩机构1吸气中的制冷剂液体,避免产生液击。
本实施例以上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所述方案。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所述流向控制阀的一个或多个、甚至所有流向控制阀都能够采用电磁阀、具有关断功能的节流机构(例如:电子膨胀阀)或流量调节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替代;压缩机构1除了可以采用由至少一台压缩机组成的单级压缩以外,也可以采用图1至10、11、13中所示的、由至少一台低压级压缩机1-1和至少一台高压级压缩机1-2组成的双级压缩,此时,低压级压缩机1-1入口端通过管道63与四通阀2低压节点73相连,低压级压缩机1-1出口端依次通过中间补气口A、高压级压缩机1-2入口端、高压级压缩机1-2出口端,同时与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和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相连,当然也可以采用由至少一台压缩机组成的单机双级压缩方式。
以上所述低压级压缩机1-1、高压级压缩机1-2中的任意一个或二个同时、可以采用以下压缩机中的任意一种: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滑片式压缩机、旋叶式压缩机、离心压缩机、数码涡旋压缩机;低压压缩机1-1、高压压缩机1-2中的任意一个或二个同时、也可以是变容量压缩机(例如:变频压缩机、数码涡旋压缩机),或定速压缩机。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压缩机构1可以采用以下压缩机中的任意一种: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滑片式压缩机、旋叶式压缩机、离心压缩机、数码涡旋压缩机;压缩机构1也可以是变容量压缩机(例如:变频压缩机、数码涡旋压缩机),或定速压缩机;压缩机构1还可以是由至少一台变容量压缩机组成的压缩机组,或者是由至少一台定速压缩机组成的压缩机组;另外,压缩机构1也可以是至少一台变容量压缩机和至少一台定速压缩机组成的压缩机组。
上述所有实施例方案中,也可以采用电磁阀、具有关断功能的节流机构(例如:电子膨胀阀)或流量调节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替代所述的第一单向阀21、第二单向阀22、第三单向阀23、第四单向阀24、第五单向阀25中的一个或多个、甚至所有单向阀。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第一换热器3除了可以是制冷剂-空气换热器以外,也可以是制冷剂-水换热器或其它种类的换热器;作为制冷剂-水换热器时,第一换热器3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第二换热器4除了可以是制冷剂-空气换热器以外,也可以是制冷剂-土壤换热器、制冷剂-水换热器、也可以是蒸发式换热器、还可以是太阳能集热器,另外,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换热器;作为制冷剂-水换热器时,第二换热器4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
第三换热器8除了可以是制冷剂-水换热器以外,第三换热器8也可以是制冷剂-空气换热器、溶液加热器或溶液再生器或根据使用需要的其它种类的换热器;作为制冷剂-水换热器时,第三换热器8通常采用容积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任意一个,或根据需要的其它种类的换热器。
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或第三换热器8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制冷剂-空气换热器时,通常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翅片一般为铝或铝合金材质,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使用铜材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所述的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通常采用三通电磁阀或其它的三通流量控制阀。
Claims (7)
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第一节流机构(5),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所述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通过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四通阀(2)的低压节点(73)通过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四通阀(2)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6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管道(62)与四通阀(2)高压节点(71)和压缩机构(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0)相连,所述四通阀(2)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与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65,66)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管道(67)与所述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或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64)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2.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第一节流机构(5),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所述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通过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四通阀(2)的低压节点(73)通过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四通阀(2)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6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管道(62)与四通阀(2)高压节点(71)和压缩机构(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0)相连,所述四通阀(2)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1)、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与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65,66)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22)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22)出口端通过管道(67)与所述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或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64)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3.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第一节流机构(5),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所述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通过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四通阀(2)的低压节点(73)通过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四通阀(2)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6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管道(62)与四通阀(2)高压节点(71)和压缩机构(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0)相连,所述四通阀(2)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1)、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与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65,66)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管道(67)与所述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或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64)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4.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第一节流机构(5),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所述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通过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四通阀(2)的低压节点(73)通过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四通阀(2)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66)、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第三节流机构(7)出口端、第三节流机构(7)入口端、管道(62)与四通阀(2)高压节点(71)和压缩机构(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0)相连,所述四通阀(2)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与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5,66)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管道(67)与所述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或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64)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5.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第一节流机构(5),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所述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通过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四通阀(2)的低压节点(73)通过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四通阀(2)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66)、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第三节流机构(7)出口端、第三节流机构(7)入口端、管道(62)与四通阀(2)高压节点(71)和压缩机构(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0)相连,所述四通阀(2)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1)、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与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5,66)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22)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22)出口端通过管道(67)与所述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或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64)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6.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第一节流机构(5),其特征是: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第三换热器(8)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所述四通阀(2)的高压节点(71)通过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四通阀(2)的低压节点(73)通过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四通阀(2)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4)、第一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管道(65,66)、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第三换热器(8)入口端、第三节流机构(7)出口端、第三节流机构(7)入口端、管道(62)与四通阀(2)高压节点(71)和压缩机构(1)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0)相连,所述四通阀(2)的另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管道(61)、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第二换热器(4)、第二节流机构(6)、管道(70)与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三换热器(8)出口端之间的管道(65,66)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管道(67)与所述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管道(63)、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或第一换热器(3)和四通阀(2)换向节点之间的管道(64)上述三处中任意一处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4)、第三换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1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换热器(8)处于第二换热器(4)的下风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028741 CN102116540B (zh) | 2010-06-16 | 2011-01-20 | 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10804 | 2010-06-16 | ||
CN201010210804.6 | 2010-06-16 | ||
CN 201110028741 CN102116540B (zh) | 2010-06-16 | 2011-01-20 | 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16540A CN102116540A (zh) | 2011-07-06 |
CN102116540B true CN102116540B (zh) | 2013-04-10 |
Family
ID=44215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02874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6540B (zh) | 2010-06-16 | 2011-01-20 | 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11654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22707B (zh) * | 2011-07-15 | 2013-05-22 | 刘雄 | 空调制冷设备 |
CN102853580B9 (zh) * | 2011-10-05 | 2020-06-12 | 刘雄 | 空调制冷设备 |
CN102620358A (zh) * | 2012-03-23 | 2012-08-01 | 刘雄 | 空气处理设备水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48332Y (zh) * | 1998-07-19 | 1999-11-10 | 董宜昌 | 全功能空调冰暖箱 |
CN1344896A (zh) * | 2000-09-27 | 2002-04-1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双效四季节能冷暖空调热水三用机 |
CN2502190Y (zh) * | 2001-10-13 | 2002-07-2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四季节能冷暖空调热水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51557A (ja) * | 2003-02-20 | 2004-09-0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二酸化炭素を冷媒として用いた冷凍装置 |
-
2011
- 2011-01-20 CN CN 201110028741 patent/CN10211654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48332Y (zh) * | 1998-07-19 | 1999-11-10 | 董宜昌 | 全功能空调冰暖箱 |
CN1344896A (zh) * | 2000-09-27 | 2002-04-1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双效四季节能冷暖空调热水三用机 |
CN2502190Y (zh) * | 2001-10-13 | 2002-07-2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四季节能冷暖空调热水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2004-251557A 2004.09.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16540A (zh) | 2011-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06520B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203464560U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201787768U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1943503B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5466075A (zh) | 热泵与热水加热组合系统中制冷和制生活热水流程 | |
CN102116540B (zh) | 制冷设备 | |
CN102116541B (zh) | 制冷设备 | |
CN101975488B (zh) | 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 |
CN102338503A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202581918U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2003834B (zh) | 多功能空气源热水及空调热泵机组 | |
CN101986063A (zh) | 采用电子膨胀阀的多功能空气源热水与热泵机组 | |
CN102322707B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4457047A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2072587B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4633997A (zh) | 模块化热泵 | |
CN204438618U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204612244U (zh) | 模块化热泵 | |
CN204006791U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1949615B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202581926U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2072588B (zh) | 热泵空调设备 | |
CN220689309U (zh) | 一种三管制带热回收多功能制冷装置 | |
CN201892347U (zh) | 多功能水源热水及空调热泵机组 | |
CN202057112U (zh) | 采用电子膨胀阀的多功能水源热水与热泵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