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112A - 随重调整阀以及制动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随重调整阀以及制动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38112A CN103038112A CN201180037583XA CN201180037583A CN103038112A CN 103038112 A CN103038112 A CN 103038112A CN 201180037583X A CN201180037583X A CN 201180037583XA CN 201180037583 A CN201180037583 A CN 201180037583A CN 103038112 A CN103038112 A CN 1030381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 lamina membranacea
- valve
- readjust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8—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vehicle weight or load, e.g. load distribution
- B60T8/1893—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vehicle weight or load, e.g. load distribution especially adapted for railway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5/00—Construction arrangement, or operation of valves incorporated in power brake system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11/00 or B60T13/00
- B60T15/02—Application and release valves
- B60T15/18—Triple or other relay valves which allow step-wise application or release and which are actuated by brake-pipe pressure variation to connect brake cylinders or equivalent to compressed air or vacuum source or atmosphere
- B60T15/184—Railway control or brake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5/00—Construction arrangement, or operation of valves incorporated in power brake system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11/00 or B60T13/00
- B60T15/02—Application and release valves
- B60T15/36—Other control devices or valves characterised by definite func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8—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vehicle weight or load, e.g. load distribution
- B60T8/181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vehicle weight or load, e.g. loa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pressure reduction
- B60T8/1825—Means for changing the diaphragm area submitted to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 Hydraulic Control Valves For Brake Systems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随重调整阀以及制动控制装置。随重调整阀(21)包括:根据被导入对应于车辆重量的空气压力的先导室内的压力而弯曲的第1膜板构件(41);根据用于输出随重调整压力的输出室内的压力而弯曲的第2膜板构件(42);通过对应于第1及第2膜板构件(41、42)的弯曲而沿轴向移动,来生成随重调整压力的活塞(40);包括具有承受因第2膜板构件(42)的弯曲而被施加的推压力的受压面(43d)的受压部(43b)和从固定部(43a)沿径向延伸的延伸部(43c),并将对应于在受压面(43d)从第2膜板构件(42)受到的推压力的力传递至活塞(40)的力传递构件(43);以及与块体(25)独立地形成,且将第2膜板构件(42)的外周部固定于块体(25),并设定力传递构件(43)的受压面(43d)的面积的膜板固定构件(4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随重调整阀以及制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已知用于输出对应于铁路车辆重量的压力的随重调整阀。如图5所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随重调整阀具有:被设置成能够在块体内移动的活塞91;从承受车辆的载重的图外的空气弹簧导入空气压力的导入通道92;将通过该导入通道92被导入的空气压力传递至活塞91的力传递构件93;用于确保最低保证压力的调整弹簧94;以及弹性支撑活塞91的弹簧96。而且,该随重调整阀利用力传递构件93所承受的空气压力及调整弹簧94的弹力使活塞91朝向图的上方移动而打开供排阀95,据此输出随重调整压力。在该随重调整阀中,以相对于从空气弹簧导入的空气压力的随重调整压力特性成为规定的性能曲线的方式设计活塞91、调整弹簧94、力传递构件93及弹簧96。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即使将活塞91、调整弹簧94、力传递构件93及弹簧96等设计成使随重调整阀发挥规定的随重调整压力特性,但有时存在中途变更规格的情况或实际上所完成的车辆的重量与所计划的重量不一致的情况等。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必须重新设计活塞91、调整弹簧94、力传递构件93及弹簧96等,所以会在交货期限方面发生问题。为了应付这种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采用了电子控制方式。但是,对于在掌控紧急制动的控制的随重调整阀中使用电子控制有时会存在抵触,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适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平4-4356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该以往技术的问题。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善机械结构,从而容易应付伴随规格变更等的重新设计。
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随重调整阀,包括:主体部,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圆环状的第1膜板构件,在外周部被固定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空间内,且在所述空间内形成用于导入对应于车辆重量的空气压力的先导室,并根据所述先导室内的压力而弯曲;圆环状的第2膜板构件,在外周部被固定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空间内,且在所述空间内形成用于输出随重调整压力的输出室,并根据所述输出室内的压力而弯曲;活塞,对应于所述第1膜板构件的弯曲及所述第2膜板构件的弯曲而沿轴向移动,以生成随重调整压力;力传递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的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沿径向延伸,且具有承受因所述第2膜板构件的弯曲而被施加的推压力的受压面的受压部;以及隔着所述第2膜板构件而在所述受压部的相反侧从所述固定部沿径向延伸的延伸部,并且,将与在所述受压面从所述第2膜板构件所受的推压力相对应的力传递至所述活塞;以及膜板固定构件,与所述主体部独立形成且将所述第2膜板构件的外周部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并用于设定所述力传递构件的受压面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动控制装置的外观的正视图。
图2是设置于所述制动控制装置的压缩空气回路的图。
图3是设置于所述制动控制装置的块体的中央部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设置于所述制动控制装置的随重调整阀的随重调整压力特性的图。
图5是表示以往的随重调整阀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制动控制装置10包括呈矩形箱体状的外壳11。外壳11的内部空间用作能够收容后述的制动压力控制阀20等的收容空间。外壳11具有前侧开口的外壳主体12以及能够开闭该外壳主体12的开口的省略图示的盖体。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前侧或跟前侧是指外壳主体12的开口所朝向的一侧,即在维修时与作业人员相向的一侧,而后侧或进深侧是指其相反侧。因此,该前侧及后侧与车辆的前后方向无关。此外,左右是指从前侧(跟前侧)观察时的左右。
在外壳主体12的背面固定有省略图示的管座。管座是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等的构件。空气通道例如连接从外壳11的外部导入的原压等的导管、制动压力控制阀20中所含的随重调整阀21、中继阀22等。
在外壳11(外壳主体12)的侧壁设置有XLR接插件(cannon connector)15。XLR接插件15是具有多个连接端子且能够连接具有信号线及电源线的配线的连接器。此外,在图例中,例示了作为能够连接具有插头的配线的插座(receptacle)而构成的XLR接插件。在XLR接插件15电连接有控制基板17。
在外壳11(外壳主体12)内的收容空间以位于控制基板17下方的方式设置有制动压力控制阀20。
制动压力控制阀20用于调节向图外的制动缸供给的制动压力,包括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内部空间)25f(参照图3)的主体部即块体25。该块体25呈大致矩形,且一体设置有随重调整阀21和中继阀22。关于随重调整阀21及中继阀2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动控制装置10中设置有如图2所示的压缩空气回路27。压缩空气回路27跨制动压力控制阀20的块体25与管座而形成。在块体25设置有构成压缩空气回路27的随重调整阀21(参照图3)和两个中继阀22。
压缩空气回路27用于调整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即空气源(省略图示)获得的空气压力(原压SR),并向图外的制动缸供给该空气压力的空气回路。压缩空气回路27具有生成随重调整压力VL的随重调整压力生成部27a和根据随重调整压力VL生成制动压力BC的制动压力生成部27b。
随重调整压力生成部27a是在压缩空气回路27中具有随重调整阀21的部位。
图3是在从侧方观察块体25的状态下示出块体25内部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块体25包括: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贯穿孔的块主体25a;被设置成盖住该贯穿孔的前侧开口的第1盖部25b;以及被设置成盖住所述内部空间25f的后侧开口的第2盖部25c。内部空间25f在块体25的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从块主体25a的前面向后面延伸。
块主体25a包括彼此紧固的第1块体部25d和第2块体部25e。第1块体部25d是包含块体25的前面、上面及下面的一体结构的构件,且在第1块体部25d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孔部。在孔部形成有台阶部,以能够承受第2块体部25e的紧固力。第2块体部25e从后面侧插入于第1块体部25d的孔部,在此状态下与第1块体部25d紧固。在第2块体部25e也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孔部,通过该孔部与第1块体部25d的孔部连通,由此在块主体25a形成该贯穿孔。
随重调整阀21设置于块体25的内部空间25f。随重调整阀21将从承受车辆的载重的图外的空气弹簧导入的空气压力AS1、AS2作为先导压力,将原压SR调整为随重调整压力VL并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制动压力控制阀20连接有两个空气弹簧(省略图示),是从第1空气弹簧导入压力AS1的空气,并且从第2空气弹簧导入压力AS2的空气的结构。随重调整压力VL是适于对图外的制动缸赋予对应于乘客所乘座的现在的车辆载重的制动压力的空气压力。
随重调整阀21包括:具有被输入原压SR的输入端口31a的输入室31;具有将空气压力AS1、AS2作为先导压力而输入的先导端口的先导室32;具有用于输出随重调整压力VL的输出端口33a(参照图2)的输出室33;设置调整弹簧34a的调整室34;设置空载保证弹簧35a的弹簧室35;以及具有排气端口36a的排气室36(参照图2)。
而且,随重调整阀21包括活塞40、第1膜板构件41、第2膜板构件42、力传递构件43、第1膜板构件固定部44、膜板固定构件45、辅助固定构件46、所述调整弹簧34a、弹簧座47及调节构件48。
块主体25a的贯穿孔的前面侧的端部稍微扩径,并且在块主体25a的前面开口。通过用有底筒状的第1盖部25b盖住该贯穿孔的端部,形成所述弹簧室35。即,弹簧室35形成于块体25内的前面侧的端部。
在弹簧室35设置有:所述空载保证弹簧35a;与该空载保证弹簧35a的一端部(前端部)抵接的第1推压部35b;与空载保证弹簧35a的另一端部(后端部)抵接的第2推压部35c;以及与贯穿第1盖部25b的螺丝孔螺合,并且从前侧推压第1推压部35b的空载保证压力调整构件35d。空载保证压力调整构件35d是用于调整空载保证弹簧35a的压缩量的调整件。空载保证压力调整构件35d从空载保证弹簧35a所受的反作用力由块体25的第1盖部25b承受。
空载保证弹簧35a是用于生成相当于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压力的构件。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是指与在车辆为空载的情况下使紧急制动作用时应对制动缸赋予的压力相当的压力。通过设置空载保证弹簧35a,即使因故障等而先导压力消失,也能利用空载保证弹簧35a确保至少相当于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压力。
先导室32在该贯穿孔内通过固定于块主体25a(块体25)的第1衬套(bush)51而与弹簧室35隔开。即,先导室32位于弹簧室35的旁边。第1衬套51在所述贯穿孔中被设置在弹簧室35的前后方向(活塞40的移动方向)的一端部的缩径部分。
先导室32具有:导入第1空气弹簧的空气压力AS1的第1先导部32a;以及导入第2空气弹簧的空气压力AS2的第2先导部32b。第1先导部32a是所述贯穿孔内的通过后述的主膜板41a和辅助膜板41b来隔开的腔室(chamber)。第2先导部32b是所述贯穿孔内的通过辅助膜板41b和第1衬套51来隔开的腔室。即,第2先导部32b位于弹簧室35的旁边,而第1先导部32a位于该第2先导部32b的旁边。
在第1先导部32a设置有第1先导端口,空气压力AS1通过该第1先导端口而被导入。在与第1先导端口连接的通道设置有压力传感器53(参照图2)。另一方面,在第2先导部32b设置有第2先导端口,空气压力AS2通过该第2先导端口而被导入。在与第2先导端口连接的通道设置有压力传感器54(参照图2)。
调整室34是所述贯穿孔内的通过主膜板41a和第2膜板构件42来隔开的腔室。即,调整室34位于第1先导部32a(先导室32)的旁边。在调整室34设置有用于使调整室34的室内与块体25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34b。因此,调整室34内为大气压。
输出室33位于调整室34的旁边。输出室33是所述贯穿孔内的通过第2膜板构件42和供排衬套56来隔开的腔室。供排衬套56在贯穿孔内将输出室33和输入室31隔开。
此外,在输出室33固定有被设置在该贯穿孔中的缩径部分的第2衬套57。因为在该第2衬套57形成有贯穿孔,所以在图3中第2衬套57的左侧与右侧连通。
输入室31位于输出室33的旁边。输入室31在所述贯穿孔内通过供排衬套56及供给阀体59而与输出室33隔开。在供给阀体59的中心线上形成有排气通道59a。排气通道59a与形成在第2盖部25c的排气端口36a连通。
供给阀体59利用弹簧60而能够在活塞40的移动方向上移动,供给阀体59通过被设置在与第2盖部25c之间的弹簧60而朝向供排衬套56及活塞40(后述的阀棒65)被推压。当供给阀体59根据输入室31内的空气压力而向离开供排衬套56及活塞40的方向移动时,输入室31与排气通道59a连通。另一方面,当供给阀体59被活塞40推向图3的右方向时,输入室31与输出室33连通,并向输出室33供给原压SR。
第1膜板构件41包括设置于调整室34侧的主膜板41a和设置于弹簧室35侧的辅助膜板41b。主膜板41a及辅助膜板41b均由结构相同的构件形成,且分别呈圆环状。主膜板41a及辅助膜板41b彼此隔着间隔而排列在活塞40的移动方向上,而且外周面分别与块主体25a的贯穿孔内周面抵接。
第1膜板构件41通过第1膜板构件固定部44被固定于块主体25a。第1膜板构件固定部44具有主固定部44a和辅助固定部44b。主固定部44a被设置于主膜板41a与辅助膜板41b之间。辅助膜板41b的外周部被夹入主固定部44a与形成第2先导部32b的块主体25a的壁部之间,据此,辅助膜板41b的外周部被固定于块主体25a。在主固定部44a设置有与先导室32的第1先导端口连通的连通孔44c。另一方面,在面向第2先导部32b的块主体25a设置有先导室32的第2先导端口。
辅助固定部44b被设置于调整室34,且在与主固定部44a之间夹住主膜板41a的外周部,以固定该外周部的位置。该辅助固定部44b通过固定于块主体25a的扣环62而被固定。
活塞40包括:阀棒65和以能够相对于阀棒65移位的方式安装于阀棒65的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阀棒65是在一方向(前后方向)上长的构件,其被设置于自弹簧室35、先导室32、调整室34至输出室33的部分。阀棒65包括:从弹簧室35侧的端部(基端部)以相同的直径连续的基端侧部65a;与该基端侧部65a连续,且直径大于基端侧部65a的大径部65b;与大径部65b连续,且直径小于大径部65b的小径部65c;以及与该小径部65c连续的顶端侧部65d。基端侧部65a与大径部65b之间的台阶面成为与活塞4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被推压面。
阀棒65的一端部(基端部、基端侧部65a的端部)与设置于弹簧室35的第2推压部35c抵接。阀棒65的另一端部(顶端部;顶端侧部65d的端部)被扩径。当该扩径的顶端部位于与供排衬套56的突出部位重叠的位置时,在贯穿孔内输出室33与输入室31之间被遮断。另一方面,当阀棒65的顶端部位于比供排衬套56的突出部位更突出的位置(向图3的右侧突出的位置)时,输出室33与输入室31连通。据此,将输入室31内的原压SR导入输出室33内,并对应于活塞40的动作,输出室33内的压力被调整为随重调整压力VL。
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外嵌于阀棒65的基端侧部65a。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具有凸缘部66a,该凸缘部66a具有调整弹簧34a抵接且大径部65b的端面(被推压面)能抵接的抵接面。在凸缘部66a中,与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被主膜板41a所推压的推压面。
而且,在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形成有用于固定主膜板41a及辅助膜板41b的内周端部的凹部66b。当第1膜板构件41弯曲时,第1膜板构件41的内周端部可能离开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的凹部66b的内侧壁面。即使在该情况下,内周端部与其前后壁面的密接也得以维持。因此,先导室32侧的空气不会向调整室34侧泄漏。
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能够相对于阀棒65移位。即,由调节构件48所调整的调整弹簧34a的推压力和先导压力的合力作用于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
力传递构件43被固定于阀棒65的小径部65c。因此,伴随活塞40的轴向移动,力传递构件43也与阀棒65一体地移动。力传递构件43具有:固定于阀棒65的小径部65c的外周面的固定部43a;从固定部43a的前端部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受压部43b;以及隔着第2膜板构件42而在与受压部43b的相反侧的位置从固定部43a的后端部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43c。受压部43b及延伸部43c呈平板圆板状,延伸部43c的径向宽度小于受压部43b的径向宽度。在力传递构件43形成有由受压部43b、固定部43a及延伸部43c而成的向径向外侧开放的凹部。
因力传递构件43的延伸部43c位于输出室33内,所以第2膜板构件42当经由延伸部43c承受输出室33内的压力而弯曲时,推压受压部43b的后面(延伸部43c侧的面)并与受压部43b密接。换言之,受压部43b的后面作为承受因第2膜板构件42的弯曲而生成的推压力的受压面43d。力传递构件43将与在受压面43d所承受的来自第2膜板构件42的推压力相对应的力传递至活塞40。
第2膜板构件42呈圆环状,并设置成其外周面与块主体25a(第2块体部25e)的贯穿孔内周面抵接。而且,第2膜板构件42的内周端部被嵌入于力传递构件43的凹部。第2膜板构件42的内周端部并不密接于力传递构件43。因此,当第2膜板构件42弯曲时,内周端部可能离开力传递构件43的固定部。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内周端部与受压部43b及延伸部43c的密接得以维持,所以输出室33侧的空气不会向调整室34侧泄漏。
第2膜板构件42通过膜板固定构件45及辅助固定构件46被固定于块主体25a。膜板固定构件45是圆环状的构件,设置于力传递构件43的受压部43b的径向外侧。辅助固定构件46是圆环状的构件,设置于力传递构件43的延伸部43c的径向外侧。即,膜板固定构件45位于第2膜板构件42的前侧,而辅助固定构件46位于第2膜板构件42的后侧。而且,用膜板固定构件45及辅助固定构件46夹住第2膜板构件42,在该状态下,膜板固定构件45、第2膜板构件42的外周部及辅助固定构件46被块主体25a的第1块体部25d与第2块体部25e夹持。即,膜板固定构件45及辅助固定构件46被固定于块主体25a。
膜板固定构件45是用于设定力传递构件43的受压面43d的面积的构件,与块主体25a独立构成。即,若使用受压部43b的径向宽度相异的力传递构件43,则因受压部43b从第2膜板构件42所承受的力变化,所以,通过使用宽度相异的力传递构件43,能够变更经由力传递构件43向活塞40传递的力。因此,选择力传递构件43并设置于第1块体部25d内,来获得所期望的性能特性即可。而且,以受压部43b与膜板固定构件45之间的间隔实质上不变的方式,决定受压部43b的外径与膜板固定构件45的内径。
在延伸部43c与辅助固定构件46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被设定成即使第2膜板构件42变形,第2膜板构件42也不会进入其内的大小。
设置于调整室34内的弹簧座47包括:具有与调整室34的内径对应的外径的圆筒状部位的外周面;以及与该外周面的后端部连续的圆锥状的倾斜面47a。倾斜面47a呈外径随着远离该外周面而逐渐变小的形状,在倾斜面47a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阀棒65通过的插通孔。弹簧座47在与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之间夹入调整弹簧34a。
在调整室34形成有在径向贯穿块主体25a的第1块体部25d的螺丝孔,在该螺丝孔螺合有调节构件48。调节构件48的内端部抵接于弹簧座47的倾斜面47a。调节构件48从调整弹簧34a所受的反作用力由块体25(块主体25a)承受。
如图2所示,所述制动压力生成部27b是在压缩空气回路27中具有中继阀22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两个中继阀22,所以制动压力生成部也形成有两个。
在中继阀22连接有供气用电磁阀70A及排气用电磁阀70R。从由安装于控制电路板17的微电脑电路构成的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被输入至供气用电磁阀70A及排气用电磁阀70R。控制信号根据与从车辆侧向制动控制装置10发送的通常用制动指令相对应的信号、基于先导压力传感器71的检测值的信号及基于制动压力传感器72的检测值的信号而生成。
控制电路板17的控制电路当接收通常用制动指令时,对应该指令而设定应从中继阀22输出的制动压力BC,并向供气用电磁阀70A及排气用电磁阀70R发送对应于该制动压力BC的控制信号。然后,供气用电磁阀70A及排气用电磁阀70R对应于控制信号而调整阀位置,由此调整从随重调整阀21输出的随重调整压力VL,并将该已调整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输入至中继阀22。另一方面,控制电路板17对应于先导压力传感器71的检测值及制动压力传感器72的检测值,调整供气用电磁阀70A及排气用电磁阀70R的阀位置。
由供气用电磁阀70A及排气用电磁阀70R所调整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被输入至中继阀22。中继阀22根据先导压力输出制动压力BC。具体而言,中继阀22包括:具有输入端口的输入室22a、具有输出端口的输出室22b、具有先导端口的控制室22c、具有排出端口的排出室22d、中空的活塞22e、膜板22f、弹簧22g、阀体22h以及弹簧22i。
在输入室22a中通过输入端口被输入原压SR。在控制室22c中通过先导端口被输入先导压力。输出室22b生成对应于先导压力的制动压力,并通过输出端口输出该制动压力。排出室22d通过排出端口排出剩余压力。
膜板22f将活塞22e支撑成能够往返移动。而且,膜板22f基于控制室22c内的空气压力与输出室22b内的空气压力的差压而弯曲。因此,膜板22f抗拒弹簧22g的作用力使活塞22e移位。当活塞22e向上方移位时,阀体22h抗拒弹簧22i的作用力向上方移动。据此,输入室22a与输出室22b成为连通状态。并且,当差压消失时,活塞22e向下方移位,且弹簧22i使阀体22h移动,由此输入室22a与输出室22b成为非连通状态。而当活塞22e向下方移位时,经由活塞22e的中空部,输出室22b与排出室22d成为连通状态。此时,输出压力通过缩口也流入弹簧室22j,并朝向将活塞22e向下推压的方向作用。然后,当控制室22c内的压力与输出压力(弹簧室22j)的差压消失时,活塞22e向上方移位,输出室22b与排出室22d成为非连通状态。
即,通过输入室22a的压缩空气流入输出室22b或向排出室22d排出输出室22b的压缩空气,输出室22b内的压力被调整为对应于先导压力的制动压力。
在制动压力控制阀20中,通过控制电路板17被设定与来自压力传感器53、54的信号相对应的随重调整压力VL。并且,当控制电路板17接收通常用制动指令时,对应该指令而设定制动压力并向供气用电磁阀70A、排气用电磁阀70R发送控制信号。
在随重调整阀21中,以来自空气弹簧的空气压力AS1、AS2作为先导压力使活塞40移位,输出随重调整压力VL。该随重调整压力VL被输入至中继阀22。在中继阀22中,对应于控制信号而调整供气用电磁阀70A及排气用电磁阀70R的阀位置,据此,随重调整压力VL被调整为指定压力。在各中继阀22中,对应于该先导压力而活塞22e移位,并从输出端口输出制动压力BC。
在此,参照图4说明随重调整阀21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的调整方法。图4的横轴是从空气弹簧导入至先导室32的空气压力AS,纵轴是随重调整阀21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
在弹簧室35中,通过调整空载保证压力调整构件35d的螺入量,使空载保证弹簧35a所具有的弹力变化。由于使供给阀体59打开的力根据该弹力而变化,因此,空载时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对应于空载保证压力调整构件35d的螺入量而被调整。此外,虽然该调整原则上在制造车辆时进行,但是在更换随重调整阀21后或分解维修完成后也进行该调整。
而且,在调整室34中,通过改变调节构件48的螺入量,使弹簧座47压缩调整弹簧34a的力(推压力)变化。即,根据调节构件48的螺入量,调整弹簧34a所具有的弹力变化。调整弹簧34a朝使阀棒65向供给阀体59关闭输入室31与输出室33之间的方向移动的方向作用于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另一方面,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以使阀棒65向供给阀体59打开输入室31与输出室33之间的方向(图3的右方向)移动的方向,从第1膜板构件41受到先导室32内的压力AS。换言之,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受与空气压力AS的推压力和调整弹簧34a的推压力的差压相对应的力。因此,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活塞40)的移位量成为对应于调整弹簧34a所具有的弹力来调整先导室32内的压力AS的移位量(减少的移位量)。因此,通过调整调节构件48的螺入量,能够调整活塞40朝向使供给阀体59打开的方向(图3的右方向)移动时的压力AS(在图4中以“空载AS”所示的空气压力)。
另一方面,满载时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对应于力传递构件43的受压面43d的面积与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的凸缘部66a的推压面(主膜板41a推压的面)的面积之比而决定。即,朝向打开供给阀体59的方向(图3的右方向)推动活塞40的力根据先导室32内的压力AS的力与从弹簧座47所受的力的差值而决定。其中,将活塞40推回的力(因输出室33内的压力,受压部43b经由第2膜板构件42所受的力)随受压面43d的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能够根据力传递构件43的受压面43d的面积与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的推压面的面积之比,设定满载时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依此方式,能够独立地调整空载时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与满载时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
当变更随重调整阀21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的特性时,只要改变力传递构件43及膜板固定构件45即可。具体而言,从块主体25a拆下第2盖部25c,并从第1块体部25d拆下第2块体部25e。然后,从阀棒65拆下供排衬套56及第2衬套57。据此,能够拆下力传递构件43、辅助固定构件46、第2膜板构件42及膜板固定构件45。然后,将受压部43b的径向宽度相异的力传递构件43和与该受压部43b的大小对应的膜板固定构件45组装于阀棒65。在进行组装时,只要按照与拆下时相反的顺序组装各部件即可。依此方式,能够作成具有所要的输出压力(随重调整压力VL)特性的随重调整阀21。
如以上的说明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膜板构件42的内周部嵌入于由受压部43b、固定部43a及延伸部43c形成的力传递构件43的凹部。在该状态下,第2膜板构件42当受到输出室33内的压力时,对应于该压力而弯曲。当第2膜板构件42弯曲时,第2膜板构件42推压力传递构件43的受压面43d。该受压面43d的面积根据与膜板固定构件45的关系而设定。因为该膜板固定构件45与块体25独立地构成,所以能够变更膜板固定构件45。因此,通过适当地选择膜板固定构件45的大小,能够选定力传递构件43的受压面43d的面积。如果受压面43d的面积变化,则从第2膜板构件42经由力传递构件43传递至活塞40的力的大小变化。因此,通过使用受压面43d的大小相异的力传递构件43,能够改变对应于活塞40的动作而生成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大小。因此,即使在变更规格的情况下,只要适当地选择膜板固定构件45及力传递构件43,就能够容易地应付伴随规格变更等的设计变更。即,不依赖于电子控制方式,就能够容易地变更随重调整压力特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力传递构件43中,延伸部43c的宽度小于输出室33的压力所作用的受压部43b。因此,即使在例如采用合成橡胶来制造第2膜板构件42的情况下,也能从延伸部43c侧简单地将第2膜板构件42安装于由受压部43b、固定部43a及延伸部43c形成的凹部。因此,能够利用受压部43b的面积来发挥所要的随重调整压力特性,并且能够提高力传递构件43的组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受压部43b的外径和膜板固定构件45的内径设定为使受压部43b与膜板固定构件45之间的间隔实质上不变。因此,能够防止第2膜板构件42变形,以免第2膜板构件42伴随活塞40的动作而进入力传递构件43的受压部43b与膜板固定构件45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第2膜板构件42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1膜板构件41对应于先导室32内的压力而弯曲时,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受第1膜板构件41的推压力。另一方面,当通过调节构件48调整对弹簧座47的推压力时,调整弹簧34a所具有的弹力变化,因此,从调整弹簧34a向先导压力传递构件66附加的力变化。因此,能够将用调整弹簧34a的弹力调整或修正对应于先导室32内的压力的推压力后的力传递至阀棒6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通过该调整弹簧34a进行的调整或修正、和空载保证弹簧35a的弹力的调整,因此,能够抑制空载时的随重调整压力的调整作业变得烦杂。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随重调整阀21与中继阀22一体地设置于制动压力控制阀20的块体25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中继阀22设为独立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以空载保证弹簧35a位于跟前的姿势设置随重调整阀2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此,概述上述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膜板构件的内周部嵌入于由受压部、固定部及延伸部所形成的力传递构件的凹部。在此状态下,第2膜板构件当受输出室内的压力时,对应于该压力而弯曲。如果第2膜板构件弯曲,第2膜板构件就推压力传递构件的受压面。该受压面的面积根据与膜板固定构件的关系而被设定。由于该膜板固定构件与主体部独立地构成,所以能够变更膜板固定构件。因此,通过适当地选择膜板固定构件的大小,能够选定力传递构件的受压面的面积。如果受压面的面积变化,则从第2膜板构件经由力传递构件传递至活塞的力的大小变化。因此,通过使用受压面的大小相异的力传递构件,能够改变对应于活塞的动作所生成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大小。因此,即使在变更规格的情况下,只要适当地选择膜板固定构件及力传递构件,就能够容易地应付伴随规格变更等的设计变更。即,不依赖于电子控制方式,就能够容易地变更随重调整压力特性。
(2)优选所述延伸部的径向宽度小于该受压部的径向宽度。
根据该结构,延伸部的宽度小于输出室的压力所作用的受压部。因此,即使在例如采用合成橡胶来制造第2膜板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延伸部侧简单地将第2膜板构件安装于由受压部、固定部及延伸部所形成的凹部。因此,能够利用受压部的面积来发挥所要的随重调整压力特性,并且能够提高力传递构件的组装性。
(3)优选所述受压部的外径与所述膜板固定构件的内径被设定为所述受压部与所述膜板固定构件之间的间隔实质上不变。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第2膜板构件变形,以免第2膜板构件伴随活塞的动作而进入力传递构件的受压部与膜板固定构件之间的间隙。因此,可防止第2膜板构件42脱落。
(4)也可以为所述活塞包括阀棒和先导压力传递构件,其中,所述先导压力传递构件安装于该阀棒,且向所述阀棒传递与因所述第1膜板构件的弯曲而受到的推压力相对应的力,在此情况下,所述随重调整阀优选还包括:调整弹簧;具有倾斜面且在与所述先导压力传递构件之间夹入该调整弹簧的弹簧座;以及以能够变更对所述调整弹簧的推压力的方式推压所述倾斜面的调节构件。
根据该结构,先导压力传递构件受因第1膜板构件对应于先导室内的压力而弯曲所生成的推压力。另一方面,当利用调节构件调整对弹簧座的推压力时,由于调整弹簧所具有的弹力变化,所以从调整弹簧向先导压力传递构件附加的力变化。因此,能够将通过调整弹簧的弹力来调整或修正对应于先导室内的压力的推压力后的力传递至阀棒。
(5)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动控制装置包括:所述随重调整阀;以及根据对应于从所述随重调整阀输出的压力亦即所述随重调整压力所生成的控制压力,来能够生成制动压力的中继阀。
如以上的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随重调整阀,通过适当地选择膜板固定构件及力传递构件,能够容易地应付伴随规格变更等的设计变更。
25 块体
25f 内部空间
31 输入室
32 先导室
32a 先导部
32b 先导部
33 输出室
34 调整室
35 弹簧室
35a 空载保证弹簧
35d 空载保证压力调整构件
40 活塞
41 第1膜板构件
41a 主膜板
41b 辅助膜板
42 第2膜板构件
43 力传递构件
43a 固定部
43b 受压部
43c 延伸部
43d 受压面
44 膜板构件固定部
44a 主固定部
44b 辅助固定部
44c 连通孔
45 膜板固定构件
46 辅助固定构件
47a 倾斜面
48 调节构件
56 供排衬套
59 供给阀体
65 阀棒
65a 基端侧部
65b 大径部
65c 小径部
65d 顶端侧部
66 先导压力传递构件
66a 凸缘部
Claims (5)
1.一种随重调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在内部形成有空间;
圆环状的第1膜板构件,在外周部被固定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空间内,且在所述空间内形成用于导入对应于车辆重量的空气压力的先导室,并根据所述先导室内的压力而弯曲;
圆环状的第2膜板构件,在外周部被固定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空间内,且在所述空间内形成用于输出随重调整压力的输出室,并根据所述输出室内的压力而弯曲;
活塞,对应于所述第1膜板构件的弯曲及所述第2膜板构件的弯曲而沿轴向移动,以生成随重调整压力;
力传递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的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沿径向延伸,且具有承受因所述第2膜板构件的弯曲而被施加的推压力的受压面的受压部;以及在隔着所述第2膜板构件而位于所述受压部的相反侧的位置从所述固定部沿径向延伸的延伸部,并且,将与在所述受压面从所述第2膜板构件所受的推压力相对应的力传递至所述活塞;以及
膜板固定构件,与所述主体部独立形成且将所述第2膜板构件的外周部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并用于设定所述力传递构件的受压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重调整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径向宽度被形成为小于所述受压部的径向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重调整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压部的外径与所述膜板固定构件的内径被设定为使所述受压部与所述膜板固定构件之间的间隔实质上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随重调整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具有阀棒以及先导压力传递构件,其中,所述先导压力传递构件安装于所述阀棒,并且向所述阀棒传递与因所述第1膜板构件的弯曲而从所述第1膜板构件所承受的推压力相对应的力,
所述随重调整阀还包括:
调整弹簧;
弹簧座,具有倾斜面且被设置成在与所述先导压力传递构件之间夹持所述调整弹簧;以及
调节构件,以能够变更对所述调整弹簧的推压力的方式推压所述倾斜面。
5.一种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随重调整阀;以及
中继阀,根据对应于从所述随重调整阀输出的压力亦即所述随重调整压力所生成的控制压力,来能够生成制动压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72018 | 2010-07-30 | ||
JP2010172018 | 2010-07-30 | ||
PCT/JP2011/004132 WO2012014416A1 (ja) | 2010-07-30 | 2011-07-22 | 応荷重弁及び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38112A true CN103038112A (zh) | 2013-04-10 |
CN103038112B CN103038112B (zh) | 2015-04-01 |
Family
ID=45529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37583.XA Active CN103038112B (zh) | 2010-07-30 | 2011-07-22 | 随重调整阀以及制动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599678B1 (zh) |
JP (1) | JP5378602B2 (zh) |
CN (1) | CN103038112B (zh) |
TW (1) | TWI429548B (zh) |
WO (1) | WO2012014416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35143A (zh) * | 2013-07-16 | 2013-10-02 | 南京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可选择输出的减压阀 |
CN104085387A (zh) * | 2014-07-11 | 2014-10-08 | 南京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可选择输出的空重车调整阀 |
CN104648370A (zh) * | 2014-12-16 | 2015-05-27 |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车辆空气制动系统用的空重车调整阀 |
CN105459995A (zh) * | 2015-12-29 | 2016-04-06 | 南京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控式多功能压力控制阀 |
CN108883759A (zh) * | 2016-02-10 | 2018-11-23 | 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 气动式或者电气动式机动车制动装置的中继阀装置 |
CN114103909A (zh) * | 2021-12-01 | 2022-03-01 | 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重车阀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49752B2 (ja) * | 2020-03-30 | 2024-03-14 |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 応荷重弁及び鉄道車両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235358A1 (de) * | 1982-09-24 | 1984-03-29 | Wabco Westinghouse Fahrzeugbremsen GmbH, 3000 Hannover | Lastabhaengiger bremskraftregler |
CN85204946U (zh) * | 1985-11-14 | 1986-08-20 | 四川省广元市国营红轮机械厂 | 汽车气制动全膜片感载比例阀 |
CN201277343Y (zh) * | 2008-09-25 | 2009-07-22 | 曾俊玉 | 一种水控阀 |
WO2010032677A1 (ja) * | 2008-09-22 | 2010-03-25 |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 応荷重弁及び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43562U (zh) | 1990-08-14 | 1992-04-14 | ||
JP2506155Y2 (ja) * | 1990-09-26 | 1996-08-07 | 株式会社ナブコ | 圧力制御弁 |
US5340203A (en) * | 1993-06-11 | 1994-08-23 | Westinghouse Air Brake Company | Variable load control valve with dual diaphragms reinforced by washers and spacer members |
JP4310149B2 (ja) * | 2003-08-21 | 2009-08-05 |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 応荷重機能付き中継弁装置 |
-
2011
- 2011-07-22 CN CN201180037583.XA patent/CN103038112B/zh active Active
- 2011-07-22 JP JP2012526296A patent/JP5378602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7-22 WO PCT/JP2011/004132 patent/WO201201441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7-22 EP EP11812018.7A patent/EP2599678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7-27 TW TW100126545A patent/TWI429548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235358A1 (de) * | 1982-09-24 | 1984-03-29 | Wabco Westinghouse Fahrzeugbremsen GmbH, 3000 Hannover | Lastabhaengiger bremskraftregler |
CN85204946U (zh) * | 1985-11-14 | 1986-08-20 | 四川省广元市国营红轮机械厂 | 汽车气制动全膜片感载比例阀 |
WO2010032677A1 (ja) * | 2008-09-22 | 2010-03-25 |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 応荷重弁及び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CN201277343Y (zh) * | 2008-09-25 | 2009-07-22 | 曾俊玉 | 一种水控阀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35143A (zh) * | 2013-07-16 | 2013-10-02 | 南京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可选择输出的减压阀 |
CN104085387A (zh) * | 2014-07-11 | 2014-10-08 | 南京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可选择输出的空重车调整阀 |
CN104648370A (zh) * | 2014-12-16 | 2015-05-27 |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车辆空气制动系统用的空重车调整阀 |
CN104648370B (zh) * | 2014-12-16 | 2017-06-06 |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 车辆空气制动系统用的空重车调整阀 |
CN105459995A (zh) * | 2015-12-29 | 2016-04-06 | 南京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控式多功能压力控制阀 |
CN105459995B (zh) * | 2015-12-29 | 2018-04-10 | 南京中车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控式多功能压力控制阀 |
CN108883759A (zh) * | 2016-02-10 | 2018-11-23 | 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 气动式或者电气动式机动车制动装置的中继阀装置 |
CN108883759B (zh) * | 2016-02-10 | 2021-03-12 | 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 气动式或者电气动式机动车制动装置的中继阀装置 |
CN114103909A (zh) * | 2021-12-01 | 2022-03-01 | 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重车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08921A (en) | 2012-03-01 |
WO2012014416A1 (ja) | 2012-02-02 |
EP2599678A1 (en) | 2013-06-05 |
TWI429548B (zh) | 2014-03-11 |
JPWO2012014416A1 (ja) | 2013-09-12 |
CN103038112B (zh) | 2015-04-01 |
JP5378602B2 (ja) | 2013-12-25 |
EP2599678A4 (en) | 2015-08-19 |
EP2599678B1 (en) | 2016-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38112A (zh) | 随重调整阀以及制动控制装置 | |
CN101495353B (zh) | 阀单元、具有这种阀单元以控制驻车制动器的电气动的制动控制装置、具有这种制动控制装置的汽车制动设备以及具有这种制动设备的汽车 | |
US9429173B2 (en) | Positioner | |
US9211876B2 (en) | Hydraulic brake device for vehicle | |
US11926294B2 (en) | Relay valve module for use as an axle modulator and trailer control module | |
CN109823331B (zh) | 一种车辆电控气压制动系统用复合比例继动阀及控制方法 | |
US8272700B2 (en) | Vehicle brake apparatus | |
US20080236971A1 (en) | Vehicle brake apparatus | |
US10179579B2 (en) | Valve arrangement | |
US10214194B2 (en) | Service brake device with quick air release valve | |
CN105000011A (zh) | 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设备的泵壳组件 | |
CN103118914B (zh) | 用于运行车辆的液压制动系统的方法以及用于该系统的控制装置 | |
US20130127239A1 (en) | Power Braking System with Steering Assist | |
CN107000709B (zh) | 具有能经由调整螺钉无级预紧的螺旋弹簧的行车制动踏板装置 | |
CN102666225A (zh) | 仅具有一个压力传感器的多通道压力调节模块 | |
US6964455B2 (en) | Vehicle anti-lock brake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2470852A (zh) | 制动压力控制阀以及制动控制装置 | |
JP2022502308A (ja) | 組み込まれた中央のブレーキ制御器を備える、構成ユニットとして構成される中央の電空式の圧力調整モジュール | |
JP2013230729A (ja) |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 |
US8870298B2 (en) | Brake control device | |
CN201021275Y (zh) | 组合调节器 | |
US9834191B2 (en) | Relay valve, valve device, and vehicle therewith | |
US20170274885A1 (en) | Control valve for automatic compressed-air brakes having a special valve housing | |
CN111867902B (zh) | 具有直接被控制的阀的电动气动的车桥调节器 | |
CN217145954U (zh) | 双通道线控桥阀、电子控制制动系统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