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9074B - 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19074B CN103019074B CN201210101993.2A CN201210101993A CN103019074B CN 103019074 B CN103019074 B CN 103019074B CN 201210101993 A CN201210101993 A CN 201210101993A CN 103019074 B CN103019074 B CN 1030190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transfer
- substrate
- support shaft
- support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框架;传送单元;图像承载体;转印组件;定位部件;定影装置;以及门,其包括基板且相对于主体框架打开和关闭。门还包括支撑轴和推压部件。转印组件包括支撑部件,支撑部件支撑转印辊且具有侧壁,侧壁沿与从转印辊的旋转轴线延伸的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具有供支撑轴以游隙插入的孔,并且转印组件在其与基板之间存在游隙的情况下由门支撑并且由推压部件推压。孔具有这样的形状:在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的开始阶段且被定位部分与定位部件接触时,在支撑轴沿与下述弧线交叉的径向的两侧上在支撑轴与孔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该弧线是以门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进行绘制且穿过支撑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用于支撑引导纸张的引导部件的门关闭时,将由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从图像承载体与转印装置之间的空间穿过的记录介质上,通过引导部件将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引导至定影装置,并且通过定影装置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11-102860和No.2011-102861)。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11-102860和No.2011-102861提出了需要较小量的操作力来关闭门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用于支撑转印辊的门的开闭,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平顺地操作并且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可操作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框架;传送单元,其沿着所述主体框架中的传送路径传送记录介质;图像承载体,其上形成有色调剂图像,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所述色调剂图像并且将所述色调剂图像传送到所述记录介质将要穿过的转印位置;转印组件,其包括在所述转印位置处面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转印辊,所述转印辊与所述图像承载体一起夹持穿过所述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以将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转印辊具有沿着与所述记录介质所穿过的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转印辊在处于所述旋转轴线上并且处于所述记录介质所穿过的区域外侧的位置处具有被定位部分;定位部件,其由所述主体框架支撑并且通过被所述被定位部分按压来定位所述转印辊,定影装置,其沿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转印位置的下游侧,所述定影装置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在所述转印位置处转印有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门,其包括基板并且在所述基板的内侧支撑所述转印组件以使所述转印辊沿着所述基板延伸,所述门通过绕着其旋转中心线旋转而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中心线大致平行于所述转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延伸。所述门还包括支撑轴和推压部件,所述支撑轴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并且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基板的内侧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况下大致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延伸,所述推压部件沿着使所述转印组件与所述基板分离的方向推压所述转印组件。所述转印组件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转印辊并且具有侧壁,所述侧壁沿着与从所述转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孔,所述支撑轴插入所述孔中并且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孔之间存在游隙,并且所述转印组件在所述转印组件与所述基板之间存在游隙的情况下由所述门支撑并且由所述推压部件推压。所述孔具有这样的形状:在当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的开始阶段并且所述被定位部分与所述定位部件接触时,在所述支撑轴沿与下述弧线交叉的径向的两侧上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孔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弧线是以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进行绘制的并且穿过所述支撑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孔是具有长轴的长孔,所述长轴沿着朝向所述门的打开方向而远离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接纳部件,所述接纳部件固定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且定位成比所述定位部件更靠近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当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由所述支撑部件按压所述接纳部件。所述门还包括按压部件,并且在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到关闭状态时所述支撑部件按压所述接纳部件并且所述被定位部分与所述定位部件接触之后,所述按压部件通过下述方式将所述被定位部分按压在所述定位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支撑部件的按压所述接纳部件的一部分用作支点,并且按压所述支撑部件的比所述被定位部分更远离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一种转印装置包括:转印组件,其包括在面向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图像承载体的转印辊,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所述色调剂图像并且将所述色调剂图像传送到记录介质将要穿过的转印位置,所述转印辊与所述图像承载体一起夹持穿过所述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以将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转印辊具有沿着与所述记录介质所穿过的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转印辊在处于所述旋转轴线上并且处于所述记录介质所穿过的区域外侧的位置处具有被定位部分;定位部件,其由所述主体框架支撑并且通过被所述被定位部分按压来定位所述转印辊,以及门,其包括基板并且在所述基板的内侧支撑所述转印组件以使所述转印辊沿着所述基板延伸,所述门通过绕着其旋转中心线旋转而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中心线大致平行于所述转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延伸。所述门还包括支撑轴和推压部件,所述支撑轴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并且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基板的内侧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况下大致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延伸,所述推压部件沿着使所述转印组件与所述基板分离的方向推压所述转印组件。所述转印组件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转印辊并且具有侧壁,所述侧壁沿着与从所述转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孔,所述支撑轴插入所述孔中并且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孔之间存在游隙,并且所述转印组件在所述转印组件与所述基板之间存在游隙的情况下由所述门支撑并且由所述推压部件推压。所述孔具有这样的形状:在当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的开始阶段并且所述被定位部分与所述定位部件接触时,在所述支撑轴沿与下述弧线交叉的径向的两侧上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孔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弧线是以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进行绘制的并且穿过所述支撑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中,所述孔是具有长轴的长孔,所述长轴沿着朝向所述门的打开方向而远离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四或第五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中,所述转印装置还包括接纳部件,所述接纳部件固定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且定位成比所述定位部件更靠近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当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由所述支撑部件按压所述接纳部件。所述门还包括按压部件,并且在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到关闭状态时所述支撑部件按压所述接纳部件并且所述被定位部分与所述定位部件接触之后,所述按压部件通过下述方式将所述被定位部分按压在所述定位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支撑部件的按压所述接纳部件的一部分用作支点,并且按压所述支撑部件的比所述被定位部分更远离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的一部分。
利用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与不采用根据上述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用户能够对用于支撑转印辊的门进行更加平顺的操作,从而用户能够感到更好的可操作性。
在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中,可以实现根据第一和第四方面所述的“具有带间隙的形状的孔”的实例。
利用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用户能够以小的操作力来关闭门。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从与图1中相同的方向看去的图1所示打印机的左侧表面上的门和安装在主体框架中的中间转印单元的局部装配图;
图3是门与中间转印单元彼此接触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由门的基板支撑并且从中间转印单元侧看去的二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
图5是门的基板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在形成二次转印单元的支撑部件和二次转印辊组件之中仅支撑部件被支撑在基板上的状态;
图7示出了将被支撑在处于图6中所示状态的支撑部件上的二次转印辊组件;
图8是示出被支撑在门的基板上的二次转印单元的一个侧壁周围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示出处于侧壁的下端部分处的支点部分与由主体框架支撑的接纳部件抵压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二次转印辊的一个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按压部件的周边的放大透视图;
图12是从支撑部件的后侧看去的二次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13是支撑部件和二次转印辊组件的锁定部件的放大截面透视图;
图14是示出二次转印单元的螺旋弹簧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当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在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在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在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在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在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在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当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23示出了当打开和关闭门时轴承部件和引导部件所移动的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打印机100的示意图。
打印机100包括作为壳体的主体框架101和容纳在主体框架101内部的控制器10。控制器10从打印机100外部的外部装置接收图像数据,该外部装置诸如为读取文档图像并且生成图像数据的扫描仪或进行图像处理的计算机。控制器10将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转换为用于稍后将描述的曝光装置26的曝光光线调制的图像数据。
打印机100包括位于主体框架101的上部的纸张输出托盘11,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输出到该纸张输出托盘11上。打印机100还包括位于其下部的两个供纸托盘12。这些供纸托盘12收容尚未受到图像形成的堆叠的片材P。允许拉出这些供纸托盘12以便补给片材P。
在图像形成时,通过拾取辊13从供纸托盘12中之一送出片材P并且通过分离辊14将片材P分离为单张。然后,通过传送辊15沿着主体框架101中的传送路径151沿箭头A方向向上传送片材P中的一页,并且在待机辊16调节随后的传送定时之后进一步向上传送片材P。稍后将描述越过待机辊16之后的片材P的传送。
四个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设置在打印机100的沿竖直方向的大致中部。这些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利用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以及黑色(K)的相应颜色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由于这四个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将以图像形成引擎20Y为例来描述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的结构。
图像形成引擎20Y包括沿着图1中所示箭头B方向旋转的感光体21Y。围绕感光体21Y布置有充电装置22Y、显影装置23Y以及清洁器24Y。感光体21Y、充电装置22Y、显影装置23Y以及清洁器24Y形成图像形成单元200Y,该图像形成单元200Y通过沿着垂直于图1平面的旋转轴线方向滑动而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101上。
转印装置25Y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与感光体21Y一起夹持稍后将描述的中间转印带31。
曝光装置26设置在四个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的下方。曝光装置26接收由控制器10生成并且将受到曝光装置26的曝光光线调制的图像数据。曝光装置26发射曝光光束261Y、261M、261C、261K,所述曝光光束是基于所输入图像数据而调制并且对应于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的光束。利用相应的曝光光束261Y、261M、261C、261K来照射包括在各个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中的感光体21Y、21M、21C、21K。
现在,将继续对图像形成引擎20Y的描述。
感光体21Y具有辊子的形状。感光体21Y通过被充电而保持电荷,并且通过被曝光而释放电荷从而在其表面上保持静电潜像。
充电装置22Y将感光体21Y的表面充电至预定的充电电势。
曝光装置26发射基于所输入图像数据而调制的曝光光束261Y。充电装置22Y对感光体21Y充电然后,曝光装置26利用曝光光束261Y照射感光体21Y。结果,在感光体21Y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在利用曝光光束261Y照射感光体21Y并且在感光体21Y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之后,显影装置23Y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这样,在感光体21Y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在图像形成引擎20Y的情况下为黄色(Y)色调剂图像)。
显影装置23Y在壳体231Y中包括两个螺旋推运器232Y和显影辊233Y,壳体231Y收容含有色调剂和载体的显影剂。螺旋推运器232Y搅拌显影剂并且显影辊233Y将显影剂传送至显影剂面向感光体21Y的位置处。当对形成在感光体21Y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时,对显影辊233Y施加偏置电压,并且包含在显影剂中的色调剂相应于形成在感光体21Y上的静电潜像而利用偏置电压的作用附着到感光体21Y上。从而,形成色调剂图像。
通过转印装置25Y的操作将经由显影装置23Y的显影而形成在感光体21Y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
通过清洁器24Y从感光体21Y的表面上去除在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21Y表面上的部分色调剂。
中间转印带31是卷绕在多个辊子32周围并且沿着箭头C方向旋转的环状带。中间转印带31、多个辊子32以及包括在各个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中的转印装置25Y、25M、25C、25K形成中间转印单元30,该中间转印单元30通过沿着垂直于图1平面的旋转轴线方向滑动而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101上。将被示出为位于图1左侧的门60打开,以将中间转印单元30安装到主体框架101上或从主体框架101上拆卸下来,并且在安装或拆卸操作过程中门60保持打开。打开门60以将中间转印单元30安装到打印机100上,并且在将中间转印单元30安装在打印机100上之后关闭门60。稍后将进一步详细描述门60。
将利用相应的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的各颜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逐一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并且将色调剂图像传送到设置有二次转印辊41的二次转印位置处。二次转印辊41位于二次转印位置处以面向中间转印带31,并且与中间转印带31一起夹持穿过二次转印位置的片材,从而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更具体而言,在将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定时,将已被传送到待机辊16处的片材进一步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然后,通过操作二次转印辊41,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传送的片材上。将经过色调剂图像转印的片材进一步传送到定影装置50。定影装置50具有以壳体53容纳加热辊51和加压辊52的结构。接受色调剂图像转印的片材在穿过定影装置50的加热辊51和加压辊52并且由加热辊51和加压辊52夹持的同时受到加热和加压。从而,将片材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上并且在片材上形成基于已定影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将其上具有图像的片材进一步传送并且输出到纸张输出托盘11上。
通过二次转印辊41将色调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31上转印到片材上,中间转印带31进一步旋转,进而通过清洁器42从中间转印带31上去除残留在表面上的部分色调剂。
打印机100还包括色调剂容器91Y、91M、91C、91K,色调剂容器91Y、91M、91C、91K收容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并且安装在中间转印带31的上方。根据由显影装置23Y、23M、23C、23K消耗的色调剂量对各个图像形成引擎20Y、20M、20C、20K的显影装置23Y、23M、23C、23K补充收容在这些色调剂容器91Y、91M、91C、91K中的相应颜色的色调剂。
打印机100的中间转印带31保持在其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并且将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供记录介质穿过的二次转印位置。中间转印带31是本发明中的图像承载体的实例。另外,二次转印位置是本发明中的转印位置的实例,并且二次转印辊41是本发明中的转印辊的实例。
门60支撑包括二次转印辊41的二次转印单元40(例如在图4中所示,并且稍后将描述)。销102固定到主体框架101上并且配合在门60的下端部处的切口部分61中,门60通过绕着销102旋转而沿箭头D-E方向打开和关闭。当通过沿着箭头E方向旋转而关闭门60时,二次转印辊41以预定的力压靠中间转印带31。
图2是局部装配图,其示出从与图1中相同的方向看去的图1所示打印机100的左侧表面上的门60和安装在主体框架101中的中间转印单元30。
图3是门60与中间转印单元30彼此接触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如参考图1所述,中间转印单元30包括沿着箭头C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并且通过沿着垂直于图1和图2的页面的方向滑动而安装在主体框架101(参见图1)中。图2示出了设置在中间转印单元30上方的电源单元71。电源单元71向包括转印装置25Y、25M、25C、25K(参见图1)在内的部件供给电力,所述部件形成中间转印单元30。中间转印单元30包括位于门60侧的一对定位板33。通过由门60支撑的二次转印单元40(参见图4)按压定位板33,从而使二次转印单元40的二次转印辊41(参见图1)定位。该对定位板33布置在中间转印带31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图1和图2的页面的方向)两侧以便夹持中间转印带31。图2示出了沿图4的箭头F方向看去的图4中所示二次转印单元40的侧壁421。
如参考图1所述,门60具有位于其下端部的切口部分61,并且通过绕着销102(参见图1)旋转而沿箭头D-E方向打开和关闭,其中该销102固定到主体框架101上并且配合在切口部分61中。在门60上安装有用于阻止门60被过度打开的支撑杆65。
尽管稍后将详细描述二次转印单元40的结构,但图2示出了包括在二次转印单元40中的支撑部件42(参见图4)的侧壁421。侧壁421具有长孔422,并且长孔限制轴62在存在游隙的情况下设置在长孔422中。长孔限制轴62是本发明中的支撑轴的实例。
由主体框架101(参见图1)支撑的接纳部件72设置在二次转印单元40的下方。通过支点部分423按压接纳部件72,支点部分423定位在二次转印单元40的支撑部件42的侧壁421的下端部处。
如图3所示,中间转印单元30的每个定位板33包括凹进部分331和突出部分332。凹进部分331由与二次转印辊41(参见图4)的旋转轴412同轴的轴承部件411按压。突出部分332由引导部件43的被定位部分432(参见图4)按压,引导部件43引导正被传送的片材。定位板33是本发明中的定位部件的实例。门60还包括弹簧部件63和由弹簧部件63向上推压的按压部件64。当门60沿图1和图2的箭头E方向从门60相对于主体框架101打开的状态(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位于侧壁421(参见图2和图4)的下端部处的支点部分423压靠接纳部件72,并且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压靠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之后,按压部件64压靠在支撑部件42的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上,然后通过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的反作用力而向下按压该按压部件64以压缩弹簧部件63。按照这种方式,位于侧壁421的下端部处的支点部分423用作支点,并且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用作作用力点,从而使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以预定的力牢固地压靠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这样,通过按照这种方式以小的操作力关闭门60,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通过杠杆原理以预定的力压靠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
由主体框架101(参见图1)支撑的定影装置50设置在安装于门60上的二次转印单元40的上方。
图4是由门60的基板600支撑并且从中间转印单元30侧(参见图1和图2)看去的二次转印单元40的透视图。二次转印单元40是多个部件的组件。
图5是门60的基板600的透视图。基板600设置在门60的内侧。图5示出了基板600的支撑有二次转印单元40(参见图4)的表面,即,面向中间转印单元30(参见图1和图2)的表面。
图6示出了在形成二次转印单元40的支撑部件42和二次转印辊组件45(参见图7)之中仅支撑部件42被支撑在基板600上的状态。
图7示出了将被支撑在处于图6中所示状态的支撑部件42上的二次转印辊组件45。
图4示出了在图6中所示的支撑在基板600上的支撑部件42上还支撑有图7中所示二次转印辊组件45的状态。
现在,将首先描述图5中所示的基板600。长孔限制轴固定部件601固定到基板600的左右两侧上,并且长孔限制轴62固定到相应的长孔限制轴固定部件601上。每个长孔限制轴62在其自身与基板600的内表面600a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况下经由相应的长孔限制轴固定部件601而固定到基板600上,并且大致平行于门60的旋转中心线(穿过图1和图2中所示切口部分61并且垂直于图1和图2页面但在图5中横向延伸的直线)延伸。基板600还包括位于该对长孔限制轴62之间空间的左右两侧上的一对弹簧部件602。弹簧部件602与支撑部件42(参见图6)的面向基板600的背面接触,并且沿着使支撑部件42与基板600分离的方向推压支撑部件42。支撑部件42将被支撑在基板600上并且被包括在二次转印单元40中。弹簧部件602各自包括用于推压支撑部件42的弹簧部分602a。弹簧部件602延伸为也用作导体,此处将不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弹簧部件63(也参见图3)在基板600的内表面600a与长孔限制轴62之间的位置处设置在基板600的左右两侧。按压部件64设置在邻近于弹簧部件63的位置处。每个按压部件64包括具有不同直径并且可相互独立地旋转的两种辊子,即,中心辊641和夹持中心辊641的侧辊642。按压部件64的中心辊641设置在基板600的狭缝600c(参见图11)中,以免与基板600发生干涉。用于夹持中心辊641的每个侧辊642的圆周表面与基板600接触。这样,当每个按压部件64压靠在相应的弹簧部件63上并且使弹簧部件63移动时,按压部件64在基板600上旋转。中心辊641与二次转印单元40的支撑部件42的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参见图3)接触。中心辊641以弹簧部件63的推压力压靠在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上并且在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上旋转。
基板600还包括舌片600b(也参见图3),舌片600b位于这样的位置处:每个舌片600b与相应的按压部件64夹持相应的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
片材传感器610检测有无片材从中穿过,该片材传感器610固定到基板600上。
现在,将描述图7中所示的二次转印辊组件45。
二次转印辊组件45包括二次转印辊41和引导部件43。
如参考图1所述,二次转印辊41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引导部件43设置在二次转印辊41与定影装置50(参见图1和图2)之间。引导部件43利用其引导肋431将已接受色调剂图像转印的片材引导至定影装置50。二次转印辊41在片材所穿过的区域的两外侧包括由旋转轴412同轴支撑的轴承部件411。如参考图3所示,轴承部件411进入中间转印单元30的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进而压靠凹进部分331。这样,二次转印辊41的片材夹持部分压靠中间转印带31。引导部件43在片材所穿过的区域的外侧包括被定位部分432。如参考图3所述,被定位部分432压靠中间转印单元30的定位板33的突出部分332并且由此对引导部件43定位。
如图4所示,二次转印辊组件45支撑在图6中所示的支撑部件42上。
这里,二次转印辊41是消耗品进而需要不定期地更换。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包括有二次转印辊41的二次转印辊组件45是与支撑部件42分离的部件,进而由于所更换零件的数量减少而有利于节约成本。
如图6所示,支撑部件42具有:凹部425,其中设置有二次转印辊41;以及位于支撑部件42两边缘处的轴承支撑件426,其支撑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当由轴承支撑件426支撑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时,基板600对包括有支撑部件42和二次转印辊组件45的二次转印单元40进行支撑,以使二次转印辊41沿着基板600延伸并且使二次转印辊41的旋转轴大致平行于门60的旋转中心线延伸。
支撑部件42包括侧壁421,侧壁421位于这样的位置处:侧壁421沿旋转轴方向从两侧夹持二次转印辊41。侧壁421沿着与沿片材的宽度方向绘制的直线相交叉的方向延伸,该宽度方向与片材所通过的方向交叉,即沿着与从二次转印辊41的旋转轴延伸的直线相交叉的方向延伸。侧壁421具有长孔422,并且固定到基板600上的长孔限制轴62(参见图5)设置在长孔422中并存在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之间存在游隙。
支撑部件42由基板600支撑并且在支撑部件42与基板600之间存在游隙,同时支撑部件42的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参见图3)被夹持在按压部件64与基板600的舌片600b之间且长孔限制轴62设置在长孔422中。弹簧部件602沿着使支撑部件42与基板600分离的方向推压支撑部件42的背面,该支撑部件42由基板600支撑并且在支撑部件42与基板600之间存在游隙。
支撑部分42支撑螺旋弹簧427,螺旋弹簧427从二次转印辊组件45的背面压靠在由支撑部件42支撑的二次转印辊组件45上。支撑部件42包括锁定部件428和解锁部件429。锁定部件428锁定二次转印辊组件45以使二次转印辊组件45不易于从支撑部件42上拆卸下来。当按下解锁部件429时,解锁部件429将由锁定部件428锁定的二次转印辊组件45解锁。
二次转印单元40的特征点之一是长孔422的形状,下面将对此详细描述。
图8是示出由门60的基板600支撑的二次转印单元40的其中一个侧壁421周围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8示出了支撑部件42的侧壁421中的一个长孔422和设置在长孔422中并且固定到基板600上的一个长孔限制轴62。图8示出了在门60(参见图1和图2)关闭情况下的布局。当门60处于关闭状态时,长孔限制轴62不接触长孔422的壁面。
图8中所示的点划线L1是这样的弧线:其穿过长孔限制轴62的轴线(长孔限制轴62的中心),并且是以门60(参见图1和图2)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进行绘制的圆弧。点划线L2表示点划线L1的切线并且该切线穿过长孔限制轴62的轴线。点划线L3是沿着长孔422的长轴方向延伸的直线。同样如图1和图2所示,箭头D表示打开门60的方向。从点划线L1至L3清晰可见,长孔422具有沿着朝向门60的打开方向而远离门60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的长轴(即,长孔422的长轴的取向为朝向门60的打开方向而远离门60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长孔422具有大致平行于长轴方向以平面方式延伸的壁部分。然而,根据本发明的长孔是包括整个由曲面限定的长孔在内的概念,例如,椭圆形长孔。稍后将描述长孔422的作用。
图9是示出处于相应侧壁421的下端部分处的一个支点部分423压靠由主体框架101(参见图1)支撑的相应接纳部件72的状态的透视图。
如上所述,随着进一步关闭门60,支撑部件42利用压靠在接纳部件72上的支点部分423作为支点来旋转。这样,利用杠杆原理,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牢固地压靠中间转印单元30的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参见图3)。这样,进行了二次转印辊41的定位,并且二次转印辊41进入以预定的按压力压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状态。
图10是示出二次转印辊41的其中一个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10示出了由二次转印辊41的旋转轴412支撑的一个轴承部件411。轴承部件411由支撑部件42的相应轴承支撑件426支撑。当关闭门60时,轴承部件411压靠在中间转印单元30的相应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参见图3)上,进而由支撑部件42的轴承支撑件426和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支撑并且夹持。
图11是示出按压部件64的周边的放大透视图。
如参考图5所述,每个按压部件64包括可相互独立地旋转的两种辊子,即,中心辊641和侧辊642。按压部件64受到弹簧部件63(也参见图3)推压。在这两种辊子641和642之中,中心辊641具有比侧辊642大的直径。较大直径的中心辊641的一部分设置在形成于基板600上的狭缝600c中以免与基板600发生干涉,并且与支撑部件42的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相接触。较小直径的侧辊642与基板600接触并且与按压部件424分离。如上所述,当门60从门60相对于主体框架101打开的打开状态沿着箭头E方向旋转至图1和图2中所示关闭状态时,如图9所示,处于侧壁421的下端部处的支点部分423压靠接纳部件72(也参见图2)。当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压靠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参见图3)时,图11中所示的按压部件64在由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和基板600夹持的同时受到来自于支撑部件42的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的力,然后向下(沿着图11中箭头G所示方向)移动。这里,包括两种辊子641和642的按压部件64沿着箭头G方向移动,同时中心辊641由于受到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按压而旋转,并且侧辊642沿着与中心辊641相反的方向在基板600上旋转。当按压部件64沿着箭头G方向移动时,邻近于按压部件64的弹簧部件63受到压缩。这样,弹簧部件63的推压力增大,并且按压部件64沿着箭头E方向(即,图1和图2中所示的关闭门60的方向)牢固地压靠在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上。按照这种方式,位于支撑部件42的侧壁421的下端部处并且压靠在接纳部件72上的支点部分423用作支点,由按压部件64按压的支撑部件42的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用作作用力点,并且压靠在中间转印单元30的定位板33的凹进部分331上的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用作阻力点。这样,轴承部件411以预定的按压力牢固地压靠在凹进部分331上。
图12是从支撑部件42的后侧看去的二次转印单元40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12示出了用于将由支撑部件42锁定的二次转印辊组件45解锁的解锁部件429(也参见图6)。
图13是支撑部件42的锁定部件428和二次转印辊组件45的锁定部件433的放大截面透视图。
图13示出了支撑部件42的锁定部件428(也参见图6)和二次转印辊组件45的锁定部件433(也参见图12),该锁定部件428和锁定部件433被锁定在一起。
当按下图6和图12中所示的解锁部件429时,锁定部件428和433被解锁,进而可从支撑部件42上拆卸二次转印辊组件45。
如上所述,二次转印辊组件45构造为作为与支撑部件42分离的部件而由支撑部件42支撑。当二次转印辊41损耗时,该构造由于仅需更换二次转印辊组件45而在成本方面是有利的。此外,将二次转印辊组件45形成为单独部件有助于对引导部件43进行精确定位,将参考图14对此进行描述。
用作导体并且其中之一在图13中示出的板491固定到支撑部件42的背面上。在图5中示出并且压靠在支撑部件42的背面上的每个弹簧部件602与板491中的相应一个接触并且压靠在板491上。这样,在板491与相应的弹簧部件602之间建立电接触。
图14是示出二次转印单元40的一个螺旋弹簧427的局部放大透视截面图。
二次转印辊组件45被螺旋弹簧427(也参见图6)沿着与支撑部件42分离的方向推压。当螺旋弹簧427推压二次转印辊组件45并且引导部件43的被定位部分432压靠在中间转印单元30的定位板33的突出部分332(参见图2和图3)上时,引导部件43精确地定位在适于将片材引导至定影装置50的位置处。
图15至图22是示出当门60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各部件的位置的示意图。在图15至图22之中,图15是当门6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视图并且图22是当门6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视图。
首先,参考图22(即当门6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视图),将描述图15至图22中所绘制的各部件与参考图1至图14所描述的各部件之间的关系。
包括在中间转印单元30中的两个辊子32和卷绕在两个辊子32上的中间转印带31被示出为位于图22的右侧。中间转印单元30的一个定位板33(参见图2和图3)的凹进部分331示出为位于邻近于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处,并且将定位板33的突出部分332示意性地示出为位于凹进部分331左上方的位置处。
二次转印辊41的轴承部件411进入凹进部分331,进而以预定的力压靠在凹进部分331上。图22还示出了:支撑部件42的轴承支撑件426(参见图10),其与凹进部分331一起夹持轴承部件411,以及二次转印辊41,其与轴承部件411同轴且处于压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状态。引导部件43的被定位部分432(参见图4)接触突出部分332。
在图22中,固定到主体框架101(参见图1)上的接纳部件72(参见图2和图9)示出为处于二次转印辊41的下方。由位于支撑部件42的侧壁421的下端部处的支点部分423(参见图2和图9)按压接纳部件72。
长孔限制轴62设置在形成于侧壁421上的长孔422中,并且在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之间存在游隙(参见图8)。当门60处于关闭状态时,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的壁面分离。
设置在门60的内侧上的基板600、安装在基板600上的弹簧部件63以及由弹簧部件63推压的按压部件64示出为位于图22的左侧。图22还示出了基板600的舌片600b和支撑部件42的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参见图11),该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夹设在舌片600b与按压部件64之间。如上所述,按压部件64的两种辊子641和642之中,中心辊641与按压部件接纳部分424接触,并且侧辊642与基板600接触。
图22还示出了由基板600支撑并且压靠在支撑部件42的背面上的弹簧部件602(参见图5),以及由支撑部件42支撑并且压靠在二次转印辊组件45上的螺旋弹簧427(参见图6和图14)。此外,在图22的上部示出了定影装置50的壳体53的轮廓。
在图22中,箭头a表示轴承部件411受到来自于凹进部分331的力的方向和强度,箭头b表示按压部件64受到来自于弹簧部件63的力的方向和强度,并且箭头c表示螺旋弹簧427压靠在二次转印辊组件45的背面上的力的方向和强度。
现在,从图15中的打开状态到图22中的关闭状态依次示出了各部件的运动。
当从图15中的打开状态稍微关闭门60并且门60进入图16所示状态时,引导部件43到达与布置在引导部件43正上方的定影装置50的壳体53最接近的点。然而,引导部件43未接触定影装置50的壳体53而是经过最接近点(参见图17)。随着进一步关闭门60,各部件如图18和19所示那样移动。在图19所示状态下,支点部分423处于仍旧与接纳部件72分离的位置处。从图15中所示的状态(打开状态)到图19所示的状态,长孔限制轴62接触长孔422的壁面的最高部分。
图20示出了门60从图19中的状态沿关闭方向进一步旋转并且支点部分423压靠接纳部件72的状态。轴承部件411仍旧与凹进部分331分离。当支点部分423压靠接纳部件72时,长孔422与长孔限制轴62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20所示那样变化。具体而言,在图19所示的状态下,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的壁面的最高部分接触。然而,当支点部分423压靠接纳部件72时,长孔限制轴62相对于长孔422移动至下述位置处,这如图20所示。具体而言,长孔限制轴62移动至这样的位置处:即,在长孔限制轴62沿与下述弧线(点划线L1)交叉的径向的两侧上,在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的壁面之间存在间隙d1和d2,该弧线是以门60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进行绘制的圆弧并且穿过长孔限制轴62。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长孔422的长轴沿着朝向门60的打开方向而远离门60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因此可实现上述位置关系。
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为轴承部件411开始接触凹进部分331的随后状态(图21)。这样,即使当凹进部分331和轴承部件411具有一定尺寸变化(公差)时,由于长孔限制轴62可在长孔422中竖向移动,因此也可在应对该变化(吸收公差)的同时将轴承部件411引导至凹进部分331中。根据这种位置关系,用户不再对当关闭门时轴承部件卡在凹进部分的入口边缘处而感到不协调,尽管这种问题存在于背景技术的结构中。这样,由于操作力量的平顺变化,用户会感到可平顺地操作门。
接下来,将按相反顺序参考图15至图22来描述从当门60处于图22所示关闭状态时到当门60处于图15所示打开状态时各部件的运动。
当门60处于图22所示的关闭状态时,设置在长孔422中的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的壁面分离。
当门60从图22所示的关闭状态开始被打开时,如图21所示,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的壁面的下述部分接触:该部分定位成比壁面的最高部分低。随着门60进一步朝向打开状态旋转,如图19所示,图20中所示并且压靠在接纳部件72上的支点部分423与接纳部件72分离,进而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的壁面的最高部分接触。如上所述,长孔限制轴62固定到基板600(参见图5)上,并且包括支撑部件42和二次转印辊组件45的二次转印单元40由基板600支撑并且在二次转印单元40与基板600之间存在游隙。这样,如图19所示,长孔限制轴62与长孔422的壁面的最高部分接触,这不是因为长孔限制轴62升高,而是因为形成有长孔422的二次转印单元40由于重力而下降。由于引导部件43被包括在二次转印单元40中,因此引导部件43也相应地下降。由于引导部件43按照以上方式下降,因此引导部件43能够在不与定影装置50的壳体53发生干涉的情况下通过定影装置50的下方,这如图16所示。
图23示出了当打开和关闭门60时轴承部件411和引导部件43所移动的轨迹。
图23还示出了作为比较例的长孔422’,长孔422’的长轴沿着与当打开和关闭门60时形成的轨迹(以门60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进行绘制的圆弧)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在图23中,以点划线绘制的轨迹T1是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轨迹,而以双点划线绘制的轨迹T2是在下述情况下的轨迹:取代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长孔422而设置根据比较例的长孔422’,并且长孔限制轴62设置在长孔422’中。
在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允许二次转印单元40进一步下降对应于距离d3的距离。这样,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可获得以点划线绘制的轨迹T1。另一方面,在比较例的情况下形成以双点划线绘制的轨迹T2。结果,如果将要打开处于关闭状态的门60,则引导部件43会与定影装置50的壳体53发生干涉,并且将无法打开门60。为了应对这种情形,将需要进行布局变化等,诸如将定影装置50安装在较高的位置处,但这会导致装置的尺寸增大。
如以双点划线绘制的轨迹T2所示,轴承部件411沿着轴承部件411与凹进部分331的入口边缘相干涉的轨迹行进。这样,当关闭处于打开状态的门60时,轴承部件411无法平顺地进入凹进部分331。轴承部件411接触入口边缘,例如通过使各部件在一定程度上弹性变形而强行移动越过该边缘,然后进入凹进部分311。为此,关闭门60的用户觉得他/她的手部有些不协调,诸如在关闭门60的同时感到某物撞到某物。这样,用户难以感到平顺的可操作性。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长孔被设置为使其长轴沿着朝向门60的打开方向而远离门60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并且长孔限制轴62设置在长孔422中。利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长孔422和设置在长孔422中的长孔限制轴62,在打开或关闭门60的同时,允许引导部件43沿着防止引导部件43与定影装置50接触的轨迹移动,并且允许轴承部件411沿着防止轴承部件411与凹进部分331的边缘发生干涉的轨迹移动。相应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有助于打开和关闭门的平顺操作性和装置尺寸的缩减。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主体框架;
传送单元,其沿着所述主体框架中的传送路径传送记录介质;
图像承载体,其上形成有色调剂图像,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所述色调剂图像并且将所述色调剂图像传送到所述记录介质将要穿过的转印位置;
转印组件,其包括在所述转印位置处面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转印辊,所述转印辊与所述图像承载体一起夹持穿过所述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以将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转印辊具有沿着与所述记录介质所穿过的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转印辊在处于所述旋转轴线上并且处于所述记录介质所穿过的区域外侧的位置处具有被定位部分;
定位部件,其由所述主体框架支撑并且通过被所述被定位部分按压来定位所述转印辊;
定影装置,其沿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转印位置的下游侧,所述定影装置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在所述转印位置处转印有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
门,其包括基板并且在所述基板的内侧支撑所述转印组件以使所述转印辊沿着所述基板延伸,所述门通过绕着其旋转中心线旋转而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中心线大致平行于所述转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延伸;
其中,所述门还包括支撑轴和推压部件,所述支撑轴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并且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基板的内侧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况下大致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延伸,所述推压部件沿着使所述转印组件与所述基板分离的方向推压所述转印组件,
所述转印组件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转印辊并且具有侧壁,所述侧壁沿着与从所述转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孔,所述支撑轴插入所述孔中并且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孔之间存在游隙,并且所述转印组件在所述转印组件与所述基板之间存在游隙的情况下由所述门支撑并且由所述推压部件推压,并且
所述孔具有这样的形状:在当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的开始阶段并且所述被定位部分与所述定位部件接触时,在所述支撑轴沿与下述弧线交叉的径向的两侧上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孔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弧线是以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进行绘制的并且穿过所述支撑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孔是具有长轴的长孔,所述长轴沿着朝向所述门的打开方向而远离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接纳部件,所述接纳部件固定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且定位成比所述定位部件更靠近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当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由所述支撑部件按压所述接纳部件,
其中,所述门还包括按压部件,并且在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到关闭状态时所述支撑部件按压所述接纳部件并且所述被定位部分与所述定位部件接触之后,所述按压部件通过下述方式将所述被定位部分按压在所述定位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支撑部件的按压所述接纳部件的一部分用作支点,并且按压所述支撑部件的比所述被定位部分更远离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的一部分。
4.一种转印装置,包括:
转印组件,其包括在面向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图像承载体的转印辊,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所述色调剂图像并且将所述色调剂图像传送到记录介质将要穿过的转印位置,所述转印辊与所述图像承载体一起夹持穿过所述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以将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转印辊具有沿着与所述记录介质所穿过的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转印辊在处于所述旋转轴线上并且处于所述记录介质所穿过的区域外侧的位置处具有被定位部分;
定位部件,其由主体框架支撑并且通过被所述被定位部分按压来定位所述转印辊;以及
门,其包括基板并且在所述基板的内侧支撑所述转印组件以使所述转印辊沿着所述基板延伸,所述门通过绕着其旋转中心线旋转而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中心线大致平行于所述转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延伸;
其中,所述门还包括支撑轴和推压部件,所述支撑轴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并且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基板的内侧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况下大致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延伸,所述推压部件沿着使所述转印组件与所述基板分离的方向推压所述转印组件,
所述转印组件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转印辊并且具有侧壁,所述侧壁沿着与从所述转印辊的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孔,所述支撑轴插入所述孔中并且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孔之间存在游隙,并且所述转印组件在所述转印组件与所述基板之间存在游隙的情况下由所述门支撑并且由所述推压部件推压,并且
所述孔具有这样的形状:在当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的开始阶段并且所述被定位部分与所述定位部件接触时,在所述支撑轴沿与下述弧线交叉的径向的两侧上在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孔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弧线是以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进行绘制的并且穿过所述支撑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
所述孔是具有长轴的长孔,所述长轴沿着朝向所述门的打开方向而远离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印装置,还包括接纳部件,所述接纳部件固定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且定位成比所述定位部件更靠近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当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至关闭状态时由所述支撑部件按压所述接纳部件,
其中,所述门还包括按压部件,并且在所述门从打开状态旋转到关闭状态时所述支撑部件按压所述接纳部件并且所述被定位部分与所述定位部件接触之后,所述按压部件通过下述方式将所述被定位部分按压在所述定位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支撑部件的按压所述接纳部件的一部分用作支点,并且按压所述支撑部件的比所述被定位部分更远离所述门的所述旋转中心线的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08082A JP5821465B2 (ja) | 2011-09-22 | 2011-09-22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転写装置 |
JP2011-208082 | 2011-09-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19074A CN103019074A (zh) | 2013-04-03 |
CN103019074B true CN103019074B (zh) | 2016-08-31 |
Family
ID=47911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1993.2A Active CN103019074B (zh) | 2011-09-22 | 2012-04-09 | 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37041B2 (zh) |
JP (1) | JP5821465B2 (zh) |
KR (1) | KR101607174B1 (zh) |
CN (1) | CN10301907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31461B2 (en) * | 2013-03-15 | 2015-05-1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fer roll assembly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CN103303004A (zh) * | 2013-06-17 | 2013-09-18 |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办公设备联动拉门机构用门连接杆 |
JP6508143B2 (ja) * | 2016-08-08 | 2019-05-0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732547B1 (en) | 2019-03-20 | 2020-08-04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3539A (zh) * | 2009-11-10 | 2011-05-1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置外部单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22841A (en) * | 1988-08-18 | 1992-06-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0330352A (ja) | 2000-01-01 | 2000-11-30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19019B2 (ja) * | 2006-10-03 | 2012-04-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開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085287B2 (ja) * | 2007-01-15 | 2008-05-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357679B1 (ko) * | 2007-03-06 | 2014-02-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사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5034609B2 (ja) * | 2007-03-30 | 2012-09-2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97814A (ja) * | 2009-02-26 | 2010-09-09 | Panasonic Corp | 転写ローラの位置決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071433B2 (ja) * | 2009-05-01 | 2012-11-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9760B2 (ja) * | 2009-09-18 | 2014-06-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571439B2 (en) * | 2009-10-16 | 2013-10-2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471323B2 (ja) | 2009-11-10 | 2014-04-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02858A (ja) * | 2009-11-10 | 2011-05-26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1701B2 (ja) * | 2010-03-26 | 2014-04-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68842A (ja) * | 2011-09-22 | 2013-04-1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案内装置 |
JP5959908B2 (ja) * | 2012-04-13 | 2016-08-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031461B2 (en) * | 2013-03-15 | 2015-05-1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fer roll assembly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
2011
- 2011-09-22 JP JP2011208082A patent/JP582146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3-05 US US13/411,971 patent/US90370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4-04 KR KR1020120034744A patent/KR10160717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4-09 CN CN201210101993.2A patent/CN10301907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3539A (zh) * | 2009-11-10 | 2011-05-1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置外部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37041B2 (en) | 2015-05-19 |
KR101607174B1 (ko) | 2016-03-29 |
KR20130032237A (ko) | 2013-04-01 |
JP2013068841A (ja) | 2013-04-18 |
US20130077992A1 (en) | 2013-03-28 |
CN103019074A (zh) | 2013-04-03 |
JP5821465B2 (ja) | 2015-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24064C (zh) | 成像装置 | |
RU2484514C2 (ru) | Цветное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103454871B (zh) | 成像装置 | |
CN103019074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 | |
CN101361025A (zh) |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02243470A (zh) |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
CN100422868C (zh) | 电子照相印制机 | |
CN107407904A (zh) | 盒、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
CN10301908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引导装置 | |
CN101354558B (zh) | 旋转式显影单元及调色剂供应容器 | |
CN103569728B (zh) | 薄片体排出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007634B (zh) | 成像设备 | |
US20170255158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5022178A (ja) |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 | |
JP201508771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744306B2 (en) | Development device attachmen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US8849151B2 (en) | Photosensitive member unit | |
JP662061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90071268A1 (en) | Sheet stacker, sheet tra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osit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991272B2 (ja) | 定着装置 | |
CN104635447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供纸盒 | |
CN108021001A (zh) | 显影剂容器、显影设备、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JP396023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620029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610698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