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2821B - 处理器具 - Google Patents

处理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2821B
CN103002821B CN201180033870.3A CN201180033870A CN103002821B CN 103002821 B CN103002821 B CN 103002821B CN 201180033870 A CN201180033870 A CN 201180033870A CN 103002821 B CN103002821 B CN 103002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lexible pipe
line
rotation process
limi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38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2821A (zh
Inventor
内藤公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02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2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2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2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01Details of shaft
    • A61B2017/2902Details of shaft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of the actuating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27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head being adju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 A61B2017/2929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head being adju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with a head rotatable about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shaf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31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with releasable he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32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jaw members
    • A61B2017/2939Details of linkages or pivot points
    • A61B2017/294Connection of actuating rod to jaw, e.g. releasabl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处理器具包括具有以固定于把持操作线的状态设置在比上述把持操作线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且因上述把持操作线的牵引或松开而沿上述长度方向移动的线顶端构件。上述处理器具包括具有:驱动构件,其驱动状态与上述线顶端构件的向上述长度方向的移动对应地在把持部被驱动为闭合状态的第1驱动状态与上述把持部被驱动为张开状态的第2驱动状态之间变化;以及连结构件,其具有供上述线顶端构件以能够沿上述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的第1连结部和供上述驱动构件以能够与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线顶端构件和挠性管部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第2连结部。

Description

处理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入患者的体腔内来对患部进行处理的钳子、机械手等处理器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具有高频电极的把持部把持患部来进行处理的高频处理器具。该高频处理器具包括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和设置在比插入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操作部。插入部包括设置把持部的顶端处理部和设置在比顶端处理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挠性管部。当进行顶端处理部的旋转动作时,在操作部进行的旋转操作所带来的转矩经由贯穿到挠性管部内部的导电线而传递至顶端处理部。由此,顶端处理部相对于挠性管部绕轴线方向旋转。另外,通过牵引或松开导电线,使把持部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即,导电线成为向顶端处理部传递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传递构件和向把持部传递把持操作的把持操作传递构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2513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高频处理器具中,由于采用传递操作部处的转矩的导电线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结构,因此,导电线的基端侧的转矩有时不会准确地传递到顶端处理部。在该情况下,会导致顶端处理部的旋转随动性降低,操作部处的旋转量与顶端处理部处的旋转量不同、或者在顶端处理部的旋转动作中产生不稳定。
也考虑独立于作为把持操作传递构件的导电线地设置一对旋转操作线来使顶端处理部相对于挠性管部旋转的处理器具。在该情况下,处理器具包括设置在挠性管部与顶端处理部之间、且与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旋转的旋转件。各个旋转操作线固定在旋转件或比旋转件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且该旋转操作线在旋转件的外周面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斜方向延伸设置。各个旋转操作线利用设置在比旋转件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的方向改变部使延伸设置方向从斜方向改变。延伸设置方向被方向改变部改变后的各个旋转操作线延伸设置至比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旋转操作部。当使顶端处理部旋转时,通过由旋转操作部进行的旋转操作来牵引或松开各个旋转操作线。由此,顶端处理部和旋转件相对于挠性管部旋转。
但是,由于顶端处理部相对于挠性管部旋转,因此将会在与顶端处理部的把持部连接的把持操作传递构件中产生扭转。在通过增大顶端处理部的旋转量来增大把持操作传递构件的扭转的情况下,防止扭转的力发挥作用。由于防止扭转的力沿着与顶端处理部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因此,在防止扭转的力的作用下,旋转操作的操作性降低。特别是在利用把持部把持患部的情况等对顶端处理部施加有较大的转矩的情况下,防止把持操作传递构件扭转的力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把持操作传递构件不会产生扭转、且使顶端处理部旋转的旋转操作的操作性较高的处理器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某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处理器具,该处理器具包括:挠性管部,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具有长度方向轴线;顶端处理部,其具有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的把持部,该顶端处理部以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把持操作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且用于进行上述把持部的把持操作;把持操作线,其从上述把持操作部穿过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延伸设置,借助由上述把持操作部进行的上述把持操作而被牵引或松开;线顶端构件,其以固定于上述把持操作线的状态设置在比上述把持操作线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借助上述把持操作线的牵引或松开而沿上述长度方向移动;驱动构件,其以与上述把持部连接的状态设置在比上述线顶端构件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该驱动构件的驱动状态与上述线顶端构件的向上述长度方向的移动对应地在上述把持部被驱动为上述闭合状态的第1驱动状态与上述把持部被驱动为上述张开状态的第2驱动状态之间变化;以及连结构件,其包括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该第1连结部供上述线顶端构件以能够沿上述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该第2连结部供上述驱动构件以能够与上述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线顶端构件及上述挠性管部而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把持操作传递构件中不会产生扭转、且使顶端处理部旋转的旋转操作的操作性较高的处理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简图。
图2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操作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简要实处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用与图5不同的剖面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在拆卸外壳后的状态下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在拆卸外壳后的状态下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9是放大示出图5的范围X1的剖视图。
图10是放大示出图6的范围X2的剖视图。
图11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驱动构件处于第2驱动状态时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剖视图。
图12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处理部的旋转动作的简图。
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简图。
图14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15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把持操作线与把持部之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把持操作线与把持部之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把持操作线与把持部之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简要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简要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21-21线剖视图。
图22是简要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挠性管部的形状变化后的状态下的、挠性管部的内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处理器具1包括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2和设置在比插入部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操作部3。插入部2包括进行处理的顶端处理部4和设置在比顶端处理部4靠基端方向侧且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挠性管部5。在顶端处理部4设有用于把持组织等的把持部6。把持部6在张开状态(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与闭合状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另外,挠性管部5具有长度方向轴线C。
图2是示出操作部3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操作部3包括操作部主体10、利用把持部6进行把持组织等的把持操作的把持操作部亦即把持操作手柄11、以及进行使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朝向绕轴方向旋转的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亦即旋转操作手柄12。
把持操作手柄11以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沿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操作部主体10。在把持操作手柄11上固定有用于将把持操作传递至把持部6的把持操作传递构件亦即把持操作线16的基端。把持操作线16穿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而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把持操作线16贯穿把持操作用的螺旋管(第3螺旋管)17的内部。通过使把持操作手柄11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沿长度方向移动来牵引或松开把持操作线16。
旋转操作手柄12以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朝绕轴方向旋转的状态安装于操作部主体10。锥齿轮20连结于旋转操作手柄12。锥齿轮20包括与旋转操作手柄12连结的第1齿轮20A和与第1齿轮20A啮合的第2齿轮20B。在第2齿轮20B上连接有用于将旋转操作传递到顶端处理部4的旋转操作传递构件亦即第1旋转操作线21A以及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基端。第1旋转操作线21A和第2旋转操作线21B由引导滑轮22引导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沿大致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第1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旋转操作用的螺旋管(第1螺旋管)23A的内部,第2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旋转操作用的螺旋管(第2螺旋管)23B内。通过使旋转操作手柄12朝绕轴方向旋转,从而锥齿轮20的第1齿轮20A与旋转操作手柄12一体地朝绕轴方向旋转。借助第1齿轮20A的旋转,第2齿轮20B以与长度方向正交的轴为中心而旋转。由于第2齿轮20B向旋转方向中的一侧旋转,从而第1旋转操作线21A被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B被松开。由于第2齿轮20B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旋转,从而第1旋转操作线21A被松开,第2旋转操作线21B被牵引。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把持操作线16以把持操作线16的轴线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大致一致的状态延伸设置。另外,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第1旋转操作线21A和第2旋转操作线21B设置在比螺旋管17的外周面靠外周侧的位置。另外,第1旋转操作线21A在绕轴方向上配置为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相距约180°。由于采用这种结构,因此挠性管部5的内径大于螺旋管17的外径、螺旋管23A的外径与螺旋管23B的外径之和。
图4~图6是示出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4~图6所示,旋转件26以固定于顶端处理部4的状态设置在顶端处理部4与挠性管部5之间。在旋转件26与挠性管部5之间设有旋转件支承构件27。旋转件支承构件27固定于挠性管部5。旋转件26以能够绕轴方向旋转的状态连结于旋转件支承构件27。在比旋转件支承构件27靠外周方向侧的位置设有圆筒状的外壳29。外壳29以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状态连结。通过形成这种结构,从而顶端处理部4和旋转件26能够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旋转件支承构件27及外壳29朝绕轴方向旋转。
如图4~图6所示,顶端处理部4具有处理部主体25。构成把持部6的第1夹持部35A和第2夹持部35B经由连结销36而轴支承于处理部主体25。第1夹持部35A和第2夹持部35B能够与处理部主体25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朝绕轴方向旋转。另外,第1夹持部35A和第2夹持部35B能够以连结销36为中心而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旋转。由于第1夹持部35A和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旋转,从而把持部6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
图7和图8是示出卸下外壳29后的状态下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8所示,在处理部主体25(顶端处理部4)的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设有通孔41。在旋转件26的与顶端处理部4之间的连结部设有用于固定第1旋转操作线21A和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顶端的线固定部40。顶端固定于线固定部40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穿过通孔41向比处理部主体25靠外周方向侧的方向延伸。同样地,顶端固定于线固定部40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穿过通孔41向比处理部主体25向外周方向侧的方向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在旋转件26上设有线固定部4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顶端处理部4的处理部主体25上设有供第1旋转操作线21A和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顶端固定的线固定部40。即,只要在旋转件26或比旋转件26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设有线固定部40即可。另外,顶端处理部4与旋转件26虽是独立的构件,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即,只要是顶端处理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朝绕轴方向旋转的结构即可。
如图7所示,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外周面设有朝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第1凸部47A和第2凸部47B。第1凸部47A配置于在周向上与通孔41分离的位置。第2凸部47B配置于在周向上朝和第1凸部47A相反的方向离开通孔41的位置。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比第1凸部47A(第2凸部47B)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设有第1孔部46A和第2孔部46B。
如图7和图8所示,从线固定部40向外周方向延伸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第1凸部47A抵接。由于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1凸部47A抵接,从而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1斜方向改变。而且,第1旋转操作线21A从第1孔部46A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另一方面,从线固定部40向外周方向延伸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周向向与第1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延伸设置于旋转件的外周面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与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第2凸部47B抵接。由于第2旋转操作线21B与第2凸部47B抵接,从而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2斜方向改变。而且,第2旋转操作线21B从第2孔部46B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如图5所示,在挠性管部5的顶端部设有线圈止挡件45。供把持操作线16贯穿的把持操作用的螺旋管17的顶端固定于线圈止挡件45。把持操作线16延伸设置至比螺旋管17的顶端更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图9是放大示出图5的X1的范围的图,图10是放大示出图6的X2的范围的图。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比把持操作线16靠顶端方向侧设有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连结轴51以经由转接构件52而固定于把持操作线16的状态设置。通过牵引或松开把持操作线16,从而连结轴51沿长度方向移动。连结轴51具有大径部53和连接于大径部53的基端方向侧的小径部54。在大径部53与小径部54之间设有台阶部55。台阶部55具有与长度方向轴线C平行地截取的剖面呈圆弧状的曲面57。
在旋转件26的内周面固定有作为连结构件的轴支承件61。轴支承件61能够与顶端处理部4和旋转件26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轴支承件61具有第1连结部62,该第1连结部62使连结轴51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连结。在轴支承件6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连结轴51的大径部53的容纳部63。在容纳部63内设有向顶端方向开口的开口部65。另外,在容纳部63的基端方向侧,以与容纳部63连通的状态形成有孔状部67。在孔状部67内贯穿有连结轴51的小径部54。连结轴51的小径部54在比轴支承件61的基端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连结于转接构件52。
另外,在轴支承件61的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设有限制连结轴51向基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1限制部69。第1限制部69是通过在轴支承件61的内周面设置台阶而形成的。连结轴51的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抵接,从而防止连结轴51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即,台阶部55成为通过与第1限制部69抵接来防止连结轴51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的第1抵接部。台阶部55利用曲面57而与轴支承件61的第1限制部69抵接。如上所述,利用第1连结部62将连结轴51以能够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轴支承件61。
在比连结轴51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以连接于把持部6的状态设有驱动构件71。轴支承件61具有第2连结部72,该第2连结部72将驱动构件71连结为能够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和挠性管部5朝绕轴方向旋转。另外,驱动构件71以能够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连结轴61。驱动构件71包括柱状部73、从柱状部73向顶端方向延伸设置的第1棒状部75A和第2棒状部75B。第1棒状部75A借助第1连接部76A而连接于第1夹持部35A,第2棒状部75B借助第2连接部76B而连接于第2夹持部35B(参照图5和图6)。在柱状部73与第1棒状部75A(第2棒状部75B)之间设有台阶部77。
在轴支承件61上设有限制驱动构件71向顶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2限制部79。第2限制部79是通过在轴支承件61的内周面设置台阶而形成的。驱动构件71的台阶部77与第2限制部79抵接,从而防止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即,台阶部77成为通过与2限制部79抵接来防止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的第2抵接部。如上所述,驱动构件71以能够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轴支承件61的第2连结部72。另外,驱动构件71是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轴支承件61的第2连结部72的移动构件。而且,轴支承件61是借助第1连结部62而以能够与驱动构件71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旋转构件。
驱动构件71的驱动状态与连结轴51向长度方向的移动对应变化。驱动构件71的驱动状态在把持部6被驱动为闭合状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的第1驱动状态与把持部6被驱动为张开状态(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的第2驱动状态之间变化。
图5是示出驱动构件71处于第1驱动状态时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在第1驱动状态下,驱动构件71不与连结轴51接触,不会从连结轴51作用有力。在不从连结轴51作用有力的情况下,驱动构件71例如基于施力构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变化为第1驱动状态。另外,第1棒状部75A例如由弹性力施力而形成向图5的箭头A1方向进行张开动作的状态。同样地,第2棒状部75B例由弹性力施力而形成向图5的箭头A2方向进行张开动作的状态。在第1驱动状态下,第1棒状部75A和第2棒状部75B的张开动作受到轴支承件61的内周面限制。由于第1棒状部75A和第2棒状部75B的张开动作受到限制,因此第1夹持部35A和第2夹持部35B不会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从闭合状态转动。因而,当驱动构件71处于第1驱动状态时,把持部6被驱动为闭合状态。
图11是示出驱动构件71处于第2驱动状态时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通过利用把持操作手柄11进行的把持操作松开把持操作线16,从而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向顶端方向移动。通过在驱动构件71处与第1驱动状态时,连结轴51向顶端方向移动,从而连结轴51与驱动构件71接触,力从连结轴51朝驱动构件71向顶端方向作用。由此,驱动构件71向顶端方向移动,驱动状态变化为第2驱动状态。即,驱动构件71与连结轴51的朝向顶端方向的移动对应地从第1驱动状态向顶端方向移动,由此该驱动构件71的驱动状态变化为第2驱动状态。在第2驱动状态下,第1棒状部75A和第2棒状部75B的张开动作不受到轴支承件61的内周面限制。因此,第1棒状部75A向图11的箭头A1方向进行张开动作,第2棒状部75B向图11的箭头A2方向进行张开动作。第1夹持部35A基于第1棒状部75A的张开动作而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向图11的箭头B1方向转动。第2夹持部35B基于第2棒状部75B的张开动作而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向图11的箭头B2方向转动。因而,在驱动构件71处于第2驱动状态时,把持部6被驱动为张开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把持操作手柄11处的把持操作牵引把持操作线16,从而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向基端方向移动。通过在驱动构件71处于第2驱动状态时连结轴51向基端方向移动,从而将不会自连结轴51向驱动构件71作用有力。如上所述,在没有自连结轴51作用有力的情况下,驱动构件71向基端方向移动,驱动构件71变化为第1驱动状态。即,驱动构件71通过与连结轴51向基端方向的移动相对应地自第2驱动状态向基端方向移动,从而驱动状态变化为第1驱动状态。通过驱动构件71变化为第1驱动状态,从而把持部6动作为闭合状态。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的作用。在处理器具1中,在使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朝绕轴方向旋转时,使旋转操作手柄1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由此,经由锥齿轮20牵引第1旋转操作线21A并松开第2旋转操作线21B。通过牵引第1旋转操作线21A,由此顶端处理部4向作为旋转方向一侧的第1旋转方向旋转。
图12是用于说明顶端处理部4的旋转动作的图。在线固定部40与第1凸部47A之间,第1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在此,第1斜方向是从长度方向朝向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方向。如图12所示,通过牵引第1旋转操作线21A,由此力F朝向第1斜方向施加于旋转件26。力F被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F1和朝向第1旋转方向(周向)的旋转力F2。在旋转力F2的作用下,旋转件26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此时,顶端处理部4与旋转件26一体地朝绕轴方向旋转。如上所述,顶端处理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构件27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当使旋转操作手柄12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旋转时,经由锥齿轮20松开第1旋转操作线21A并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B。由于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从而顶端处理部4向作为与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在线固定部40与第2凸部47B之间,第2旋转操作线21B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在此,第2斜方向是从长度方向朝向第2旋转方向倾斜的方向。通过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B,从而力朝向第2斜方向施加于旋转件26。朝向第2斜方向的力被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和朝向第2旋转方向(周向)的旋转力。在朝向第2旋转方向的旋转力的作用下,旋转件26向第2旋转方向旋转。此时,顶端处理部4与旋转件26一体地朝绕轴方向旋转。如上所述,顶端处理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构件27向第2旋转方向旋转。
另外,在利用顶端处理部4的把持部6把持组织等时,通过使把持操作手柄11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沿长度方向移动来牵引或松开把持操作线16。在不从连结轴51作用有力的情况下,驱动构件71变化为第1驱动状态。在第1驱动状态下,第1棒状部75A和第2棒状部75B的张开动作受到轴支承件61的内周面限制。由于第1棒状部75A和第2棒状部75B的张开动作受到限制,因此第1夹持部35A和第2夹持部35B不会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从闭合状态转动。因而,把持部6被驱动为闭合状态。
而且,通过利用由把持操作手柄11进行的把持操作松开把持操作线16,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向顶端方向移动。由于在驱动构件71处于第1驱动状态时,连结轴51向顶端方向移动,从而连结轴51与驱动构件71接触,力从连结轴51朝驱动构件71向顶端方向作用。由此,驱动构件71向顶端方向移动,驱动状态变化为第2驱动状态。在第2驱动状态下,第1棒状部75A和第2棒状部75B的张开动作不受到轴支承件61的内周面限制。因此,第1夹持部35A借助第1棒状部75A的张开动作而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向图11的箭头B1方向转动,第2夹持部35B借助第2棒状部75B的张开动作而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向图11的箭头B2方向转动。因而,把持部6被驱动为张开状态。
而且,通过把持操作手柄11处的把持操作牵引把持操作线16,从而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向基端方向移动。通过在驱动构件71处于第2驱动状态时连结轴51向基端方向移动,从而将不会自连结轴51向驱动构件71作用有力。如上所述,在没有自连结轴51作用有力的情况下,驱动构件71向基端方向移动,驱动构件71变化为第1驱动状态。通过驱动构件71变化为第1驱动状态,从而把持部6动作为闭合状态。然后,在闭合状态下把持组织等。
另外,在处理器具1中,以固定于把持操作线16的状态设有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连结轴51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作为连结构件的轴支承件61的第1连结部62。另外,驱动构件71以能够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和挠性管部5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轴支承件61的第2连结部72。由于驱动构件71能够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旋转,因此在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旋转时,也不会在把持操作线16处产生扭转。
在轴支承件61的第1连结部62处设有限制连结轴51向基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1限制部69。连结轴51具有通过与第1限制部69抵接来防止连结轴51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的台阶部55(第1抵接部)。通过设置第1限制部69和台阶部55,由此连结轴51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连结于第1连结部62。另外,在轴支承件61的第2连结部72处设有限制驱动构件71向顶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2限制部79。驱动构件71具有通过与第2限制部79抵接来防止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的台阶部77(第2抵接部)。通过设置第2限制部79和台阶部77,从而驱动构件71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连结于第2连结部72。
另外,轴支承件61是利用第1连结部62以能够相对于连结轴51与驱动构件71一体地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旋转构件。连结轴51的台阶部55具有与轴支承件61的第1限制部69相抵接的曲面57。由于连结轴51利用曲面57与第1限制部69抵接,因此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抵接时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在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抵接的状态下,即使在轴支承件61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时,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之间的摩擦也变小。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处理器具1中发挥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中,以固定于把持操作线16的状态设有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通过牵引或松开把持操作线16,从而连结轴51沿长度方向移动。驱动构件71的驱动状态与连结轴51的向长度方向的移动相对应地在把持部6被驱动为闭合状态的第1驱动状态与把持部6被驱动为张开状态的第2驱动状态之间变化。由于驱动构件71的驱动状态发生变化,从而把持部6进行开闭动作来把持组织等。在此,连结轴51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作为连结构件的轴支承件61的第1连结部62。另外,驱动构件71以能够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和挠性管部5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轴支承件61的第2连结部72。由于驱动构件71能够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旋转,因此即使在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旋转时,也不会在把持操作线16处产生扭转。如上所述,能够提供一种以不会在作为把持操作传递构件的把持操作线16产生扭转为前提使顶端处理部4旋转的、旋转操作的操作性较高的处理器具1。
另外,在轴支承件61的第1连结部62处设有限制连结轴51向基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1限制部69。连结轴51具有通过与第1限制部69抵接来防止连结轴51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的台阶部55(第1抵接部)。通过设置第1限制部69和台阶部55,从而可以将连结轴51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连结于第1连结部62。另外,在轴支承件61的第2连结部72设有限制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2限制部79。驱动构件71具有通过与第2限制部79抵接来防止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的台阶部77(第2抵接部)。通过设置第2限制部79和台阶部77,从而能够将作构件71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连结于第2连结部72。
另外,轴支承件61是利用第1连结部62以能够与驱动构件71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旋转构件。连结轴51的台阶部55具有与轴支承件61的第1限制部69抵接的曲面57。由于连结轴51利用曲面57抵接于第1限制部69,因此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抵接时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在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抵接的状态下,即使在轴支承件61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时,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之间的摩擦也变小。因而,当在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抵接的状态下使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旋转时,能够防止旋转操作的操作性降低。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3~图18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的结构的图。如图13所示,在处理器具1的操作部3设有进行利用把持部6保持组织等的把持操作的把持操作部81。把持操作部81具有固定于操作部主体10的固定手柄85和经由连结销86而轴支承于固定手柄85的可动手柄87。可动手柄87能够以连结销86为中心而相对于固定手柄85旋转。在可动手柄87上连接有把持操作线16的基端。通过使可动手柄87相对于固定手柄85向闭合方向旋转来牵引把持操作线16。另外,通过使可动手柄87相对于固定手柄85向张开方向旋转来松开把持操作线16。
以上,如第1变形例所示,进行把持操作线16的牵引或松开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地,牵引或松开第1旋转操作线21A和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如图14所示,没有在本变形例的旋转件支承构件27设置第1凸部47A和第2凸部47B。取而代之,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上设有第1引导部82A和第2引导部82B。第1引导部82A具有第1贯穿孔83A,第2引导部82B具有第2贯穿孔83B。
如图14所示,从线固定部40延伸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进而,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21A贯穿于第1引导部82A的第1贯穿孔83A。通过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贯穿于第1引导部82A的第1贯穿孔83A,从而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1斜方向改变。延伸设置方向借助第1引导部82A而从第1斜方向改变后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从第1孔部46A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另一方面,从线固定部40延伸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第2旋转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而且,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21B贯穿于第2引导部82B的第2贯穿孔83B内。通过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贯穿第2引导部82B的第2贯穿孔83B内,从而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2斜方向改变。延伸设置方向借助第2引导部82B而从第2斜方向改变后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从第2孔部46B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以上,根据第2变形例,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1斜方向改变的结构以及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2斜方向改变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即,只要设置使沿着第1斜方向从线固定部40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1斜方向改变、并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的方向改变部即可。同样地,只要设置使沿着第2斜方向从线固定部40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2斜方向改变、并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的方向改变部即可。
另外,也可以将第1凸部47A和第2凸部47B设置在挠性管部5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即,只要将第1凸部47A和第2凸部47B设置于以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状态配置在挠性管部5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或者挠性管部5与顶端处理部4之间的旋转件支承构件27等独立构件即可。
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把持操作线16与把持部6之间的结构的图。如图1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设置为以固定于把持操作线16的状态。连结轴51以能够相对于轴支承件61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轴支承件61的第1连结部62。另外,在轴支承件61的第2连结部72连结有与把持部6相连的驱动构件71。驱动构件71能够与轴支承件61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在轴支承件61的第1连结部62上设有用于限制连结轴51的向基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1限制部69。连结轴51具有通过与第1限制部69抵接来防止连结轴51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的台阶部55。
在本变形例中,与连结轴51的台阶部55抵接、且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平行地切断而得到的剖面呈圆弧状的曲面89设置于轴支承件61的第1限制部69,而非设置于台阶部55。由于台阶部55抵接于第1限制部69的曲面89,因此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抵接时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在台阶部55抵接于第1限制部69的状态下,即使在轴支承件61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时,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之间的摩擦也变小。
以上,根据第3变形例,只要采用台阶部55抵接于第1限制部69时的接触面积变小的结构即可。由此,在台阶部55抵接于第1限制部69的状态下,即使在轴支承件61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时,台阶部55与第1限制部69之间的摩擦也变小。因而,当在台阶部55抵接于第1限制部69的状态下使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旋转时,能够防止旋转操作的操作性降低。
图1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把持操作线16与把持部6之间的结构的图。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设置为固定于把持操作线16的状态。在本变形例中,没有在旋转件26的内周面设置轴支承件61。取而代之,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内周面设有轴承90。即,轴承90是以相对于挠性管部5固定的状态设置的固定构件。
连结轴51以能够相对于轴承90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轴承90的第1连结部91。在轴承90的第1连结部91处设有限制连结轴51的向基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1限制部92。连结轴51具有通过与第1限制部92抵接来防止连结轴51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的台阶部55。另外,在轴承90的第2连结部95上连结有与把持部6相连的驱动构件71。驱动构件71以能够相对于轴承90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轴支承件61的第2连结部95。在轴承90的第2连结部95处设有限制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2限制部96。驱动构件71具有通过与第2限制部96抵接来防止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的台阶部77。
在本变形例中,在驱动构件71的台阶部(第2抵接部)77设有曲面97,该曲面97与轴承90的第2限制部96抵接,且该曲面97的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平行地截取的剖面呈圆弧状。由于台阶部77的曲面97抵接于第2限制部96,因此台阶部77与第2限制部96抵接时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在台阶部77抵接于第2限制部96的状态下,即使在驱动构件71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轴承90和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时,台阶部77与第2限制部96之间的摩擦也变小。
图1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把持操作线16与把持部6之间的结构的图。如图1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相同,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以固定于把持操作线16的状态设置。连结轴51以能够相对于轴承90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轴承90的第1连结部91。另外,在轴承90的第2连结部95上连结有与把持部6相连的驱动构件71。驱动构件71能够相对于轴承90和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在轴承90的第2连结部95处设有限制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的第2限制部96。驱动构件71具有通过与第2限制部96抵接来防止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的台阶部77。
在本变形例中,曲面99并非设置于台阶部77,而是设置于轴承90的第2限制部96,该曲面99与驱动构件71的台阶部77抵接,且该曲面99的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平行地截取的剖面呈圆弧状。由于台阶部77抵接于第2限制部96的曲面99,因此台阶部77与第2限制部96抵接时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在台阶部77抵接于第2限制部96的状态下,即使在驱动构件71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和轴承90朝绕轴方向旋转时,台阶部77与第2限制部96之间的摩擦也变小。
以上,根据第4变形例和第5变形例,取代借助第1连结部62连结为能够与驱动构件71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旋转构件、亦即轴支承件61,也可以设置利用第2连结部95以能够朝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驱动构件71的固定构件、亦即连结轴90。在该情况下,连结轴90设置为相对于挠性管部5固定的状态。另外,在该情况下,只要采用台阶部77与第2限制部96抵接时的接触面积变小的结构即可。由此,在台阶部77与第2限制部96抵接的状态下,即使在驱动构件71与顶端处理部4一体地相对于连结轴51和轴承90朝绕轴方向旋转时,台阶部77与第2限制部96之间的摩擦也变小。因而,当在台阶部77抵接于第2限制部96的状态下使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旋转时,能够防止旋转操作的操作性降低。
图1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18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中,构成把持部6的第1夹持部35A设置为固定于处理部主体25的状态。另外,构成把持部6的第2夹持部35B经由连结销36而轴支承于处理部主体25。第2夹持部35B能够与处理部主体25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朝绕轴方向旋转。而且,第2夹持部35B能够以连结销36为中心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旋转。由于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旋转,从而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的第1夹持部35A进行开闭动作。
驱动构件71连接于第2夹持部35B。当利用由把持操作手柄11进行的操作牵引或松开把持操作线16时,如上所述,驱动构件71与把持操作线16的牵引或松开对应地沿长度方向移动。第2夹持部35B借助驱动构件71的移动而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以连结销36为中心进行转动动作。第2夹持部35B借助驱动构件71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而相对于第1夹持部35A向张开方向转动。另一方面,由于驱动构件71向基端方向移动,从而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第1夹持部35A向闭合方向转动。
以上,根据第6变形例,把持部6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只要顶端处理部4具有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的把持部6即可。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外周面上以固定的状态设有第1止挡构件101A。通过利用由旋转操作手柄12进行的旋转操作来牵引或松开第1旋转操作线21A,从而第1止挡构件101A沿长度方向移动。同样地,在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外周面以固定的状态设有第2止挡构件101B。通过利用由旋转操作手柄12进行的旋转操作来牵引或松开第2旋转操作线21B,从而第2止挡构件101B沿长度方向移动。
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设有通过与第1止挡构件101A抵接来防止第1止挡构件101A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的第1承受部102A。同样地,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设有通过与第2止挡构件101B抵接来防止第2止挡构件101B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的第2承受部102B。
在顶端处理部4和旋转件26没有相对于挠性管部5朝绕轴方向旋转的中立状态下,第1止挡构件101A从第1承受部102A向基端方向离开规定距离L0。第1止挡构件101A当从中立状态向顶端方向移动距离L0时与第1承受部102A抵接,从而防止第1止挡构件101A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由此,限制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松开量。由于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松开量受到限制,从而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量受到限制。即,第1止挡构件101A和第1承受部102A成为限制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量的第1限制部100A。
另外,在中立状态下,第2止挡构件101B从第2承受部102B向基端方向离开规定距离L0。第2止挡构件101B当从中立状态向顶端方向移动距离L0时与第2承受部102B抵接,从而防止第2止挡构件101B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由此,限制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松开量。由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松开量受到限制,从而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牵引量受到限制。即,第2止挡构件101B和第2承受部102B成为限制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牵引量的第2限制部100B。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处理器具1中,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发挥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中,利用第1止挡构件101A和第1承受部102A限制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量。同样地,利用第2止挡构件101B和第2承受部102B限制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牵引量。通过限制1旋转操作线21A和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量来限制顶端处理部4和旋转件26的旋转量。由此,能够防止顶端处理部4过度旋转,能够防止位于线固定部40处的线的断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承受部102A和第2承受部102B虽设置于旋转件支承构件27,但并不限于此。即,只要第1承受部102A和第2承受部102B设置为在比挠性管部5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相对于挠性管部5固定的状态即可。因而,并不优选将第1承受部102A和第2承受部102B设置在挠性管部5内部。在将第1承受部102A和第2承受部102B设置于挠性管部5内部的情况下,挠性管部5的形状变化给第1旋转操作线21A和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量的限制带来较大的影响。另外,也不优选将第1承受部102A和第2承受部102B设置于旋转件26。由于第1旋转操作线21A和第2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因此第1承受部102A和第2承受部102B以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状态形成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由此,旋转件26的直径变大。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0~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另外,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2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第1旋转操作线21A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贯穿旋转操作用的螺旋管(第1螺旋管)23A的内部,第2旋转操作线21B贯穿于旋转操作用的螺旋管(第2螺旋管)23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第1把持操作线16A和第2把持操作线16B。第1把持操作线16A和第2把持操作线16B借助由把持操作手柄11进行的操作而一起被牵引或松开。通过牵引或松开第1把持操作线16A和第2把持操作线16B,从而作为线顶端构件的连结轴51沿长度方向移动。
图21是图20的21-21线剖视图。如图21所示,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第1旋转操作线21A配置为在绕轴方向上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分离大致180°。第1把持操作线16A以从螺旋管23A和螺旋管23B朝绕轴方向离开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朝绕轴方向离开大致90°的状态)延伸设置。另外,第2把持操作线16B以从第1把持操作线16A朝绕轴方向离开大致180°的状态延伸设置。另外,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设有供第1把持操作线16A、第2把持操作线16B、螺旋管23A及螺旋管23B贯穿的螺旋管(第3螺旋管)105。在第1实施方式中,需要使挠性管部5的内径需比螺旋管17的外径、螺旋管23A的外径与螺旋管23B的外径三者之和大。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这种结构,因此只要使挠性管部5的内径比螺旋管23A的外径、螺旋管23B的外径与螺旋管105的壁厚三者之和大即可。
图22是示出挠性管部5的形状发生变化后的状态下的挠性管部5的内部的一例的图。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螺旋管23A,23B、第1把持操作线16A及第2把持操作线16B借助挠性管部5的形状变化而移动。并且,螺旋管23A和螺旋管23B与螺旋管105内切,螺旋管23A与螺旋管23B外切。在该状态下,在与螺旋管23A和螺旋管23B外切并且与螺旋管105内切的两个圆R1、R2中,以直径较小的一个圆R1为基准圆。第1把持操作线16A的直径小于基准圆R1的直径。同样地,第2把持操作线16B的直径小于基准圆R1的直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而在螺旋管23A、23B、第1把持操作线16A及第2把持操作线16B移动为任何状态的情况下,第1把持操作线16A与螺旋管23A、23B、105的接触部分减少。第2把持操作线16B与螺旋管23A、23B、105的接触部分也同样减少。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处理器具1中,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发挥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中,只要使挠性管部5的内径比螺旋管23A的外径、螺旋管23B的外径与螺旋管105的壁厚三者之和大即可。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需要设置为比螺旋管17的外径、螺旋管23A的外径与螺旋管23B的外径三者之和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挠性管部5的直径减小。
另外,在处理器具1中,第1把持操作线16A的直径小于基准圆R1的直径。同样地,第2把持操作线16B的直径小于基准圆R1的直径。由此,在螺旋管23A、23B、第1把持操作线16A及第2把持操作线16B移动为任何状态的情况下,第1把持操作线16A与螺旋管23A、23B、105的接触部分都减少。第2把持操作线16B与螺旋管23A、23B、105的接触部分也同样减少。由此,在牵引或松开时能够确保第1把持操作线16A和第2把持操作线16B的滑动性。
以上,虽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毋庸置疑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如以下所述,备注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
(附记项1)
一种处理器具,包括:
挠性管部,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具有长度方向轴线;
顶端处理部,其具备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的把持部,该顶端处理部以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把持操作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且用于进行上述把持部的把持操作;
把持操作线,其从上述把持操作部穿过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而延伸设置,借助由上述把持操作部进行的上述把持操作而被牵引或松开;
线顶端构件,其以固定于上述把持操作线的状态设置在比上述把持操作线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借助上述把持操作线的牵引或松开而沿上述长度方向移动;
驱动构件,其以连接于上述把持部的状态设置在比上述线顶端构件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该驱动构件的驱动状态与上述线顶端构件的向上述长度方向的移动对应地在上述把持部被驱动为上述闭合状态的第1驱动状态与上述把持部被驱动为上述张开状态的第2驱动状态之间变化;以及
连结构件,其包括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该第1连结部供上述线顶端构件以能够沿上述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该第2连结部供上述驱动构件以能够与上述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线顶端构件及上述挠性管部而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
(附记项2)
根据附记1所述的处理器具,该处理器具还具有:
旋转件,其设置在上述顶端处理部与上述挠性管部之间,且能够与上述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
旋转操作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且用于进行上述顶端处理部的旋转操作;
第1旋转操作线,其顶端固定于上述旋转件或比上述旋转件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且该第1旋转操作线在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穿过上述旋转件的外周面而延伸设置至上述旋转操作部,其中,该第1旋转操作线借助由上述旋转操作部进行的上述旋转操作而被牵引,从而使上述顶端处理部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
第2旋转操作线,其顶端固定于上述旋转件或比上述旋转件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且该第2旋转操作线在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穿过上述旋转件的外周面,以在上述绕轴方向上与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分离大致180°的状态延伸设置至上述旋转操作部,其中,该第2旋转操作线借助由上述旋转操作部进行的上述旋转操作而被牵引,从而使上述顶端处理部向与上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第2旋转方向旋转;
第1螺旋管,其设置在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供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贯穿;
第2螺旋管,其设置在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供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贯穿;以及
第3螺旋管,其设置在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供上述把持操作线、上述第1螺旋管及上述第2螺旋管贯穿;
上述把持操作线包括:
第1把持操作线,其以在上述绕轴方向上与上述第1螺旋管和上述第2螺旋管向分离的状态在上述第3螺旋管的内部延伸设置;以及
第2把持操作线,其以在上述绕轴方向上与上述第1把持操作线分离大致180°的状态在上述第3螺旋管的内部延伸设置。
(附记项3)
根据附记2所述的处理器具,上述第1把持操作线的直径小于基准圆的直径,该基准圆是在上述第1螺旋管及上述第2螺旋管与上述第3螺旋管内切且上述第1螺旋管与上述第2螺旋管外切的状态下,与上述第1螺旋管和上述第2螺旋管外切并且与上述第3螺旋管内切的两个圆中的直径较小的一个圆,
上述第2把持操作线的直径小于上述基准圆的直径。

Claims (9)

1.一种处理器具,包括:
挠性管部,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具有长度方向轴线;
顶端处理部,其具有在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的把持部,该顶端处理部以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朝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把持操作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且用于进行上述把持部的把持操作;
把持操作线状部,其从上述把持操作部穿过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延伸设置且借助由上述把持操作部进行的上述把持操作而沿着上述长度方向轴线移动,其中,该把持操作线状部具备第1小径部和第1大径部,该第1大径部设置在第1小径部的上述顶端方向侧,且直径比上述第1小径部的直径大;
驱动构件,其设置为与上述把持部连接的状态,该驱动构件的驱动状态在上述把持部被驱动为上述闭合状态的第1驱动状态与上述把持部被驱动为上述张开状态的第2驱动状态之间变化,其中,该驱动构件具备第2小径部和第2大径部,该第2大径部设置在上述第2小径部的上述基端方向侧,且直径比上述第2小径部的直径大;以及
转接连结部,其设置在上述把持操作线状部的顶端部与上述驱动构件的基端部之间,且将上述把持操作线状部与上述驱动构件之间连结起来,以使得上述驱动构件的上述驱动状态伴随着上述把持操作线状部的沿着上述长度方向轴线的移动而变化,并且使得上述驱动构件相对于上述把持操作线状部朝上述绕轴方向自如地旋转;
上述转接连结部具备形成有容纳空洞的连结构件,
上述连结构件具备朝上述容纳空洞向内周方向突出的移动范围限制部,上述第1大径部和上述第2大径部中的至少一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该移动范围限制部连结,且该移动范围限制部能够限制上述第1大径部和上述第2大径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把持操作线状部包括:把持操作线,其借助由上述把持操作部进行的上述把持操作而被牵引或松开;以及线顶端构件,其以固定于上述把持操作线的状态设置于比上述把持操作线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且借助上述把持操作线的牵引或松开而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移动,
上述驱动构件是以能够相对于上述连结构件沿上述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连结构件的上述移动范围限制部相连结的移动构件,
上述移动构件与上述线顶端构件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对应地从上述第1驱动状态向上述顶端方向移动,由此使驱动状态变化为上述第2驱动状态,并且,上述移动构件与上述线顶端构件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对应地从上述第2驱动状态向上述基端方向移动,由此使驱动状态变化为上述第1驱动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移动范围限制部包括:第1连结部,其供上述线顶端构件以能够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连结;以及第2连结部,其供上述驱动构件以能够与上述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线顶端构件以及上述挠性管部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
上述第1连结部具备第1限制部,该第1限制部用于限制上述线顶端构件的向上述基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
上述线顶端构件具备第1抵接部,该第1抵接部通过与上述第1限制部抵接来防止上述线顶端构件的向上述基端方向的移动,
上述第2连结部具备第2限制部,该第2限制部用于限制上述移动构件的向上述顶端方向移动的移动量,
上述移动构件具备第2抵接部,该第2抵接部通过与上述第2限制部抵接来防止上述移动构件的向上述顶端方向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连结构件是借助上述第1连结部而以能够与上述移动构件一体地相对于上述线顶端构件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旋转构件,
上述第1抵接部具备与上述第1限制部抵接、且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平行地截取的剖面呈圆弧状的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连结构件是借助上述第1连结部而以能够与上述移动构件一体地相对于上述线顶端构件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旋转构件,
上述第1限制部具备与上述第1抵接部抵接、且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平行地截取的剖面呈圆弧状的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连结构件是以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固定的状态设置、且利用上述第2连结部将上述移动构件连结为能够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的的固定构件,
上述第2抵接部具有与上述第2限制部抵接、且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平行地截取的剖面呈圆弧状的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连结构件是以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固定的状态设置、且利用上述第2连结部将上述移动构件连结为能够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的固定构件,
上述第2限制部具有与上述第2抵接部抵接、且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平行地截取的剖面呈圆弧状的曲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该处理器具还具备:
旋转件,其设置在上述顶端处理部与上述挠性管部之间,且能够与上述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朝上述绕轴方向旋转;
旋转操作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且用于进行上述顶端处理部的旋转操作;
旋转操作线,其顶端固定于上述旋转件或比上述旋转件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且穿过上述旋转件的外周面和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而延伸设置至上述旋转操作部,其中,该旋转操作线借助由上述旋转操作部进行的上述旋转操作而被牵引或松开,从而使上述顶端处理部旋转;以及
牵引量限制部,其用于限制上述旋转操作线的牵引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牵引量限制部包括:
止挡构件,其以固定于上述旋转操作线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因上述旋转操作线被牵引或松开而沿上述长度方向移动;以及
承受部,其以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固定的状态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通过与上述止挡构件抵接来防止上述止挡构件的向顶端方向的移动。
CN201180033870.3A 2010-11-01 2011-10-12 处理器具 Active CN1030028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5492 2010-11-01
JP2010-245492 2010-11-01
PCT/JP2011/073420 WO2012060189A1 (ja) 2010-11-01 2011-10-12 処置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2821A CN103002821A (zh) 2013-03-27
CN103002821B true CN103002821B (zh) 2015-04-01

Family

ID=46024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3870.3A Active CN103002821B (zh) 2010-11-01 2011-10-12 处理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10222A1 (zh)
EP (1) EP2567667B1 (zh)
JP (1) JP5134165B2 (zh)
CN (1) CN103002821B (zh)
WO (1) WO20120601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27556S (zh) * 2014-10-30 2015-06-29
JP1527839S (zh) * 2014-10-30 2015-06-29
DE102014016790A1 (de) * 2014-11-14 2016-05-19 Karl Storz Gmbh & Co. Kg Medizinisches Instrument
CN112969418B (zh) * 2018-11-09 2024-05-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
JP2021126228A (ja) * 2020-02-12 2021-09-02 株式会社ナノ・グレインズ コイルシースおよび医療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3044A (en) * 1988-01-11 1991-10-01 Devices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 Inc. Cathet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intravascular incisions
US4875718A (en) * 1988-12-02 1989-10-24 Marken Robert E Swivel connector for preventing kinking of flexible medical hoses
US5439478A (en) * 1990-05-10 1995-08-08 Symbiosis Corporation Steerable flexible micro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rotatable clevis
US5626595A (en) * 1992-02-14 1997-05-06 Automated Medical Instruments, Inc. Automated surgical instrument
US5643294A (en) * 1993-03-01 1997-07-01 United States Surgical Corporation Surgical apparatus having an increased range of operability
US5344428A (en) * 1993-03-05 1994-09-06 Auburn International, Inc. Miniature surgical instrument
US5556416A (en) * 1993-10-12 1996-09-17 Valleylab, Inc. Endoscopic instrument
JP3713294B2 (ja) * 1994-03-31 2005-11-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EP0738501B1 (en) * 1994-11-02 2000-05-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operative instrument
US6090129A (en) * 1996-06-11 2000-07-1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eatment accessory for endoscope
US6063098A (en) * 1996-12-23 2000-05-16 Houser; Kevin Articulable ultrasonic surgical apparatus
JP3244645B2 (ja) * 1997-05-07 2002-01-07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下外科手術用処置具
US6517539B1 (en) * 1999-08-06 2003-02-11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Polypectomy snare having ability to actuate through tortuous path
US6602262B2 (en) * 2000-06-02 2003-08-05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Medical device having linear to rotation control
AU2002224519A1 (en) * 2000-07-21 2002-02-05 Atropos Limited A surgical instrument
US6569105B1 (en) * 2000-09-14 2003-05-27 Syntheon, Llc Rotatable and deflectable biopsy forceps
US6579300B2 (en) * 2001-01-18 2003-06-17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Steerable sphincterotome and methods for cannulation, papillotomy and sphincterotomy
US8043303B2 (en) * 2002-10-04 2011-10-25 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Handle for interchangeable medical device
JP3923022B2 (ja) * 2003-02-28 2007-05-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4056989B2 (ja) * 2003-06-24 2008-03-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処置具
US7147650B2 (en) * 2003-10-30 2006-12-12 Woojin Lee Surgical instrument
US8142347B2 (en) * 2003-11-20 2012-03-27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elf-orienting polypectomy snare device
EP1913876A4 (en) * 2005-08-11 2009-11-11 Olympus Corp TREATMENT DEVICE FOR ENDOSCOPE
US20070255289A1 (en) * 2006-04-27 2007-11-01 Granit Medical Innovation, Inc. Endoscopic instrument with rotational and axial motion control
WO2008005433A1 (en) * 2006-06-30 2008-01-10 Bovie Medical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detachable tool assembly
US8409234B2 (en) * 2007-05-25 2013-04-02 Hansen Medical, Inc. Rotational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robotic instrument system
JP5114179B2 (ja) 2007-12-17 2013-01-09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バイポーラ型高周波処置具
US8317806B2 (en) * 2008-05-30 2012-11-27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Endoscopic suturing tension controlling and indication devices
US8157834B2 (en) * 2008-11-25 2012-04-17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Rotational coupling device for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flexible actuators
JP4659145B2 (ja) * 2009-03-18 2011-03-30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EP2476389B1 (en) * 2010-01-29 2016-06-15 Olympus Corporation Treatment device for electrosurgery
US9078666B2 (en) * 2010-04-02 2015-07-14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Medical device
JP4965005B2 (ja) * 2010-06-28 2012-07-04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鉗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60189A1 (ja) 2012-05-10
JP5134165B2 (ja) 2013-01-30
CN103002821A (zh) 2013-03-27
EP2567667A1 (en) 2013-03-13
EP2567667B1 (en) 2014-04-16
JPWO2012060189A1 (ja) 2014-05-12
EP2567667A4 (en) 2013-03-13
US20120310222A1 (en) 201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2821B (zh) 处理器具
US10500002B2 (en) Dexterous wrists
CN100594007C (zh) 作业机构及操纵装置
EP1946693B1 (en) Endoscope system
DE102014009893B4 (de) Endeffektor für ein Instrument
CN103648573B (zh) 多方向导管控制手柄
CN103517790B (zh) 多关节型工业用机械手
CN102753077B (zh) 多节弯曲医疗装置
CN102448386B (zh) 处置器械
CN107530135A (zh) 医疗用机械手
CN102821705B (zh) 处理器具
CN104582590A (zh) 缝合器
KR20100099818A (ko) 수술기구
CN108836483A (zh) 医疗用处理工具以及手术用系统
JP2018187029A5 (zh)
CN211156230U (zh) 手术机器人及手术器械
CN102101291B (zh) 机械手臂
KR101434861B1 (ko) 구동력 전달장치
WO2014007113A1 (ja)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
CN219109728U (zh) 手术器械的末端执行机构及手术器械
CN115607235A (zh) 一种多自由度手术钳
CN2635015Y (zh) 链轮式弯角传动装置
CN116509551A (zh) 手术器械的末端执行机构及手术器械
CN218165337U (zh) 手术机器人用手术夹钳及包含其的手术机器人
CN219911652U (zh) 旋转操作工具的传动装置及医疗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