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1033A - 无外壳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无外壳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1033A
CN103001033A CN2012103202364A CN201210320236A CN103001033A CN 103001033 A CN103001033 A CN 103001033A CN 2012103202364 A CN2012103202364 A CN 2012103202364A CN 201210320236 A CN201210320236 A CN 201210320236A CN 103001033 A CN103001033 A CN 103001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ubstrate
socket
top board
cantilev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202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1033B (zh
Inventor
高桥拓也
示野竜三
古本哲也
桥口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01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1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1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10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01R12/718Contact members provided on the PCB without an insulating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无外壳连接器,其中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很难被损坏。插座连接器(3)(无外壳连接器)由单个金属板(g)形成并且用于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插座连接器(3)包括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以及包围悬臂(6)的外框体(7)。外框体(7)包括:一对侧板9,用于在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平行的方向上把悬臂(6)夹在中间;以及设置在插座侧基板(2)的相对侧上的顶板(8),其中在顶板(8)和插座侧基板(2)之间插入有悬臂(6)。

Description

无外壳连接器
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1年9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203457的优先权益,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公开内容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外壳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此类技术,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42183公开了一种由接触模块和外壳组成的连接器。如本申请的图28所示,接触模块100包括以带状形成的基座101和从基座101的两侧延伸出的多个接触件102,其中基座101插入在接触件102之间并且接触件102呈梳齿状布置。通过堆叠由SUS材料制成的薄片、由聚酰亚胺树脂制成的绝缘膜和由贵金属材料制成的电镀膜来形成每个接触件102。
顺便提一下,本发明人已经开发出一种无外壳连接器,所述无外壳连接器包括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此无外壳连接器存在如下问题:悬臂未被外壳保持从而使得悬臂易于被损坏。
由于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42183中公开的连接器包括外壳,所以该连接器不存在上述问题。相应地,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42183也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外壳连接器,其中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很难被损坏。
依照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提供一种无外壳连接器,所述无外壳连接器由单个金属板形成并且用于安装在基板上,所述无外壳连接器包括: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和包围所述多个悬臂的外框体。
优选地,所述外框体包括:一对侧板,用于在与所述基板平行的方向上把所述多个悬臂夹在中间;和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相对侧上的顶板,其中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基板之间插入有所述多个悬臂。
优选地,所述外框体还包括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所述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连接到所述侧板并且被固定到所述基板。
优选地,所述外框体还包括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所述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连接到所述顶板并且朝着所述基板延伸以被固定到所述基板。
优选地,所述顶板包括插入开口,在所述插入开口中插入对应连接器。
优选地,所述顶板包括包围所述插入开口的无缝外围边缘。
优选地,所述外围边缘具有倾斜表面和弯曲表面之一。
优选地,所述多个悬臂被形成为远离所述基板延伸,并且所述顶板覆盖每个所述悬臂的顶部,所述顶部距所述基板最远。
优选地,所述多个悬臂被形成为朝着所述基板延伸。
优选地,通过在所述金属板上形成绝缘层并且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期望的导电图案来使所述多个悬臂用作接触件。
依照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多个悬臂被外框体包围,由此防止悬臂被损坏。
根据以下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以示例性方式给出的附图可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点以及优点,因此所述详细描述和附图不应被看作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插座连接器移除插头连接器的状态的透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2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3是插座连接器的局部剖面透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4是沿图2的线IV-IV所取的剖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5是插头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6是沿图5的线VI-VI所取的剖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7是示出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的剖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8A到8D是示出用于制造插座连接器的方法的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9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子);
图10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子);
图11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修改例子);
图12是示出从插座连接器移除插头连接器的状态的透视图(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3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4是插座连接器的局部剖面透视图(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5是沿图13的线XV-XV所取的剖视图(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6是插头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7是沿图16的线XVII-XVII所取的剖视图(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8是示出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的剖视图(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9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子);
图20是示出从插座连接器移除插头连接器的状态的透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21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22是插座连接器的局部剖面透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23是沿图21的线XXIII-XXIII所取的剖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24是插头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25是沿图24的线XXV-XXV所取的剖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26是示出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的剖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27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子);以及
图28是根据现有技术与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42183的图4相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参照图1到8D,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在除了剖面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细阴影表示导电图案的图像。
(连接器单元1)
如图1所示,连接器单元1包括:用于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基板;第一基板)上的插座连接器3(无外壳连接器;第一无外壳连接器);和用于安装在插头侧基板4(第二基板;还参见图6)上的插头连接器5(对应连接器;第二无外壳连接器)。
(插座连接器3)
如图2到4所示,插座连接器3是所谓的无外壳型连接器,其没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插座连接器3包括: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6;和包围多个悬臂6的外框体7。如图3所示,沿着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平行的方向将多个悬臂6布置成两行。
现在参照图3,定义术语“间距方向(pitch direction)”、“间距垂直方向(pitchorthogonal direction)”和“高度方向”。术语“间距方向”指的是在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平行的方向上包括的方向,并且在间距方向上布置有多个悬臂6。在“间距方向”中,接近插座连接器3的中心的方向被定义为“间距中心方向”并且远离插座连接器3的中心的方向被定义为“间距反中心方向”。术语“间距垂直方向”指的是在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平行的方向上包括的方向,并且间距垂直方向垂直于间距方向。在“间距垂直方向”中,接近插座连接器3的中心的方向被定义为“间距垂直中心方向”并且远离插座连接器3的中心的方向被定义为“间距垂直反中心方向”。术语“高度方向”指的是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垂直的方向。在“高度方向”中,接近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的方向被定义为“基板接近方向”并且远离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的方向被定义为“基板分离方向”。
(外框体7)
如图2到4所示,外框体7包括顶板8和一对侧板9。
(外框体7:顶板8)
如图3所示,顶板8被设置在插座侧基板2的相对侧上,并且在顶板8和插座侧基板2之间插入有多个悬臂6,并且顶板8基本上与插座侧基板2平行。顶板8包括插入开口单元10,在插入开口单元10中插入插头连接器5。插入开口单元10由一对插入开口11形成。即,顶板8包括一对插入开口11。换句话说,顶板8被形成为包围插入开口11。一对插入开口11在间距垂直方向上布置。每个插入开口11被形成为在间距方向上延长。顶板8包括包围插入开口11的无缝外围边缘12。在外围边缘12形成第一弯曲部分13和一对第二弯曲部分14,第一弯曲部分13和一对第二弯曲部分14以在基板接近方向上下垂的方式弯曲。当从插入开口11观看时,多个第一弯曲部分13形成在间距垂直反中心方向一侧上。当从插入开口11观看时,一对第二弯曲部分14形成在间距反中心方向一侧上。每个第一弯曲部分13具有第一弯曲表面13a(弯曲表面)。每个第二弯曲部分14具有第二弯曲表面14a(弯曲表面)。
(外框体7:侧板9)
如图3所示,一对侧板9被布置为在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平行的方向上把多个悬臂6夹在中间。一对侧板9与顶板8的间距垂直方向上的端部连接,并且被形成为在基板接近方向上延伸。一对侧板9基本上垂直于插座侧基板2。如图2所示,在侧板9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的下端,形成用于把插座连接器3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压紧部(hold-down)15(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压紧部15连接到各侧板9并且被形成为从侧板9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弯折。
(悬臂6)
如图4所示,每个悬臂6远离插座侧基板2延伸。具体地,每个悬臂6包括:直线部分6a,连接到外框体7的相应侧板9的下端9a并且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延伸;和弯曲部分6b,连接到直线部分6a并且以依次朝向基板分离方向、间距垂直反中心方向和基板接近方向的方式弯曲。可以说由于弯曲部分6b的存在而使每个悬臂6形成为远离插座侧基板2延伸。顶部6c是每个悬臂6的距插座侧基板2最远的部分。顶部6c被顶板8覆盖。具体地,每个悬臂6的顶部6c被顶板中央部分8a覆盖。顶板中央部分8a是顶板8的用于分隔一对插入开口11的部分。
(导电图案c)
如图2所示,如上所述配置的插座连接器3具有多个导电图案c。导电图案c被形成为与各悬臂6相对应。即,导电图案c的数目与悬臂6的数目相同。
如图3和4所示,在悬臂6、侧板9和顶板8上形成导电图案c。具体地,在从每个悬臂6的弯曲部分6b到顶板8的每个第一弯曲部分13的范围内形成导电图案c。导电图案c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各电极焊盘2b。
(压紧图案d)
如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3具有多个压紧图案d。压紧图案d被形成为在压紧部15和侧板9上延伸。压紧图案d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各压紧焊盘2c,由此使压紧部15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
(插头连接器5)
如图5所示,如同插座连接器3一样,插头连接器5也是所谓的无外壳型连接器,其没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
如图5和6所示,插头连接器5包括用作接触件的一对U形部分20和用于连接一对U形部分20的连接板21。请注意,为了方便解释,图6描述了插头侧基板4。
每个U形部分20被形成为自连接板21的间距垂直方向上的端部在基板接近方向(接近插座侧基板2的方向;以下同)上延伸、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弯曲、并进一步在基板分离方向(与插座侧基板2分离的方向;以下同)上延伸的大致U形。
(导电图案e)
插头连接器5具有多个导电图案e。导电图案e被形成为与各悬臂6(导电图案c)相对应。即,导电图案e的数目与悬臂6(导电图案c)的数目相同。
如图5和6所示,在U形部分20和连接板21上形成导电图案e。每个导电图案e被焊接到插头侧基板4的电极焊盘4a。
(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连接器单元1的操作。首先参照图4和6,插座连接器3被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并且插头连接器5被安装在插头侧基板4上。接下来参照图7,插头连接器5的U形部分20被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各插入开口11中。在插入开口11的外围边缘12,形成第一弯曲部分13和第二弯曲部分14,由此使得插头连接器5的U形部分20能够容易地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各插入开口11中。当插头连接器5的U形部分20被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各插入开口11中时,插头连接器5的U形部分20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推动每个悬臂6的弯曲部分6b。然后,使悬臂6能够借助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与插头连接器5的各U形部分20进行强有力的接触。此接触实现了在插座连接器3的每个导电图案c和插头连接器5的每个导电图案e之间的连续性。
(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8A到8D描述用于制造插座连接器3的方法。如图8A所示,插座连接器3由单个金属板g形成。首先,如图8B所示,在金属板g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绝缘层h。接下来,如图8C所示,在绝缘层h上形成期望的导电图案c和压紧图案d。然后,如图8D所示,借助冲压工艺等移除不必要的部分。在图8D中所示出的状态下,执行预定的弯折工艺,由此完成如图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3。
用于制造插头连接器5的方法基本上与用于制造插座连接器3的方法相同,因此省略其描述。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简言之,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具有以下特点。
插座连接器3(无外壳连接器)由单个金属板g形成并且用于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插座连接器3包括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6以及包围多个悬臂6的外框体7。依照上述配置,多个悬臂6被外框体7包围,由此防止悬臂被损坏。
外框体7包括:一对侧板9,用于在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平行的方向上把多个悬臂6夹在中间;以及在插座侧基板2的相对侧上设置的顶板8,其中在顶板8和插座侧基板2之间插入有多个悬臂6。依照上述配置,多个悬臂6以被外框体7覆盖的方式被包围,由此进一步防止悬臂被损坏。
外框体7进一步包括压紧部15(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压紧部15连接到侧板9并且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在上述配置中,当压紧部15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时,插座连接器3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
顶板8包括其中插入有插头连接器5(对应连接器)的插入开口11。在上述配置中,当插座连接器3和插头连接器5嵌合在一起时,插头连接器5被插入到插入开口11中,由此使插头连接器5能够接触多个悬臂6。在插入期间,顶板8本身起着把插头连接器5引导到多个悬臂6的引导功能。
顶板8包括包围插入开口11的无缝外围边缘12。依照上述配置,与外围边缘12具有切口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更平滑地实现上述引导功能。
每个外围边缘12具有第一弯曲表面13a(弯曲表面)和第二弯曲表面14a(弯曲表面)。依照上述配置,可以更平滑地实现上述引导功能。
请注意,可以形成在基板接近方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以代替第一弯曲表面13a和第二弯曲表面14a。
多个悬臂6被形成为远离插座侧基板2延伸,并且顶板8覆盖顶部6c,顶部6c是每个悬臂6的距插座侧基板2最远的部分。依照上述配置,在把插头连接器5插入到插入开口11中的情况下,可防止插头连接器5使每个悬臂6变形弯曲。
请注意,作为参考,在插座连接器3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例如是0.8mm;在间距垂直方向上的尺寸例如是2.5mm;并且悬臂6的间距例如是0.2mm。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修改例子>
接下来将参照图9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子。
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把插座连接器3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如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3包括压紧部15,其中压紧部15在侧板9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的下端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
可选地,如图9所示,插座连接器3可以在侧板9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的下端包括销31(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销31被插入到在插座侧基板2中形成的通孔30中并且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即,外框体7可以进一步包括连接到各侧板9并且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的销31。销31的存在改进了用于把插座连接器3安装到插座侧基板的强度。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二修改例子>
接下来将参照图10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子。
如图10所示,插座连接器3可以进一步包括压紧部32(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压紧部32在顶板8的顶板中央部分8a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即,外框体7可以进一步包括压紧部32,其中压紧部32连接到顶板8的顶板中央部分8a并且朝着插座侧基板2延伸以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压紧部32的存在改进了顶板8的强度。此外,压紧部32的存在改进了用于把插座连接器3安装到插座侧基板2的强度。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三修改例子>
接下来将参照图11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修改例子。
如图11所示,插座连接器3可以进一步包括销34(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销34位于在顶板8的顶板中央部分8a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销34被插入到在插座侧基板2中形成的每个通孔33中并且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换句话说,外框体7可以进一步包括销34,其中销34连接到顶板8的顶板中央部分8a并且朝着插座侧基板2延伸以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销34的存在改进了顶板8的强度。此外,销34的存在改进了用于把插座连接器3安装到插座侧基板2的强度。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2到18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这里,将主要描述此示例性实施例和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需要省略重复的描述。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件相对应的组件按一般规则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
(连接器单元1)
如图12所示,连接器单元1包括用于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的插座连接器3和用于安装在插头侧基板4上的插头连接器5(还参见图17)。
(插座连接器3)
如图13到15所示,插座连接器3包括多个悬臂6和外框体7。
(外框体7)
如图13到15所示,外框体7包括顶板8、一对侧板9和一对底板40(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
(外框体7:顶板8)
顶板8包括其中插入有插头连接器5的插入开口单元10。如图13和14所示,插入开口单元10由单个插入开口11形成。即,顶板8包括单个插入开口11。换句话说,顶板8被形成为环状以包围单个插入开口11。顶板8包括包围插入开口11的无缝外围边缘12。如图14所示,在外围边缘12形成一对第二弯曲部分14。当从插入开口11观看时,在间距反中心方向一侧上形成一对第二弯曲部分14。每个第二弯曲部分14具有第二弯曲表面14a(弯曲表面)。
(外框体7:底板40)
如图15所示,底板40分别连接到侧板9的下端9a并且被形成为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弯折。
(悬臂6)
如图13到15所示,每个悬臂6被形成为朝着插座侧基板2延伸。具体地,如图14和15所示,每个悬臂6包括:直线部分6h,连接到外框体7的顶板8的插入开口11的外围边缘12并且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延伸;以及弯折部分6i,连接到直线部分6h并且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展开的同时在基板接近方向上延伸。可以说弯折部分6i的存在实现了朝着插座侧基板2延伸的悬臂6的形成。
(导电图案c)
如图15所示,在悬臂6、顶板8、侧板9和底板40上形成导电图案c。具体地,在从每个悬臂6的弯折部分6i到每个底板40的范围内形成导电图案c。导电图案c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各电极焊盘2b。
(压紧图案d)
如图13所示,插座连接器3具有一对压紧图案d。在外框体7的间距反中心方向上的端部,在底板40、侧板9、顶板8、侧板9和底板40上形成压紧图案d。压紧图案d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各压紧焊盘2c。
(插头连接器5)
如图16和17所示,插头连接器5包括用作接触件的一对U形部分20和用于连接一对U形部分20的连接板21。请注意,为了方便解释,图17描述了插头侧基板4。
(导电图案e)
插头连接器5具有多个导电图案e。在U形部分20和连接板21上形成导电图案e。导电图案e被焊接到插头侧基板4的电极焊盘4a。
(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连接器单元1的操作。首先参照图15和17,插座连接器3被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并且插头连接器5被安装在插头侧基板4上。接下来参照图18,插头连接器5被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插入开口11中。在插入开口11的外围边缘12形成的第二弯曲部分14便于把插头连接器5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插入开口11中。当插头连接器5被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插入开口11中时,插头连接器5的U形部分20在间距垂直反中心方向上推动悬臂6的弯折部分6i。然后,使悬臂6能够借助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与插头连接器5的U形部分20进行强有力的接触。此接触实现了在插座连接器3的每个导电图案c和插头连接器5的每个导电图案e之间的连续性。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简言之,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具有以下特点。
插座连接器3(无外壳连接器)由单个金属板g形成并且用于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插座连接器3包括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6以及包围多个悬臂6的外框体7。依照上述配置,多个悬臂6被外框体7包围,由此防止悬臂被损坏。
外框体7包括:一对侧板9,用于在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平行的方向上把多个悬臂6夹在中间;以及设置在插座侧基板2的相对侧上的顶板8,其中在顶板8和插座侧基板2之间插入有多个悬臂6。依照上述配置,多个悬臂6以被外框体7覆盖的方式被包围,由此进一步防止悬臂被损坏。
外框体7进一步包括底板40(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底板40分别连接到侧板9并且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在上述配置中,当底板40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时,插座连接器3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
顶板8包括其中插入有插头连接器5(对应连接器)的插入开口11。在上述配置中,当插座连接器3和插头连接器5嵌合在一起时,插头连接器5被插入到插入开口11中,由此使插头连接器5能够接触多个悬臂6。在插入期间,顶板8本身起着把插头连接器5引导到多个悬臂6的引导功能。
顶板8包括包围插入开口11的无缝外围边缘12。依照上述配置,与外围边缘12具有切口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更平滑地实现上述引导功能。
在外围边缘12形成第二弯曲表面14a。依照上述配置,可以更平滑地实现上述引导功能。
请注意,可以形成在基板接近方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以代替第二弯曲表面14a。
多个悬臂6被形成为朝着插座侧基板2延伸。依照上述配置,在把插头连接器5插入到插入开口11中的情况下,可防止插头连接器5使每个悬臂6变形弯曲。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第一修改例子>
接下来将参照图19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子。
在上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把插座连接器3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如图15所示,插座连接器3在侧板9的下端9a包括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底板40。
可选地,如图19所示,插座连接器3可以在侧板9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包括销31(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其中销31被插入到在插座侧基板2中形成的通孔30中并且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即,外框体7可以进一步包括销31,其中销31分别连接到侧板9并且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销31的存在改进了用于把插座连接器3安装到插座侧基板2的强度。
此外,如同在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子中那样,可以在顶板8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在间距垂直方向上的中心进一步提供压紧部32(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此外,如同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修改例子中那样,可以进一步提供销34(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其中销34被插入到在插座侧基板2中形成的每个通孔33中并且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0到26描述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这里,将主要描述此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需要省略重复的描述。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件相对应的组件按一般规则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
(连接器单元1)
如图20所示,连接器单元1包括用于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的插座连接器3和用于安装在插头侧基板4上的插头连接器5(还参见图25)。
(插座连接器3)
如图21到23所示,插座连接器3包括多个悬臂6和外框体7。
(外框体7)
如图21和22所示,外框体7包括顶板8和一对侧板9。
(外框体7:顶板8)
如图22所示,顶板8包括其中插入有插头连接器5的插入开口单元10。插入开口单元10由单个插入开口11形成。具体地,顶板8包括单个插入开口11。换句话说,顶板8被形成为环状以包围单个插入开口11。顶板8包括包围插入开口11的无缝外围边缘12。在外围边缘12形成一对第一弯曲部分13和一对第二弯曲部分14。当从插入开口11观看时,在间距垂直反中心方向一侧上形成一对第一弯曲部分13。当从插入开口11观看时,在间距反中心方向一侧上形成一对第二弯曲部分14。每个第一弯曲部分13具有第一弯曲表面13a(弯曲表面)。每个第二弯曲部分14具有第二弯曲表面14a(弯曲表面)。
(外框体7:压紧部15)
如图21所示,在侧板9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的下端形成用于把插座连接器3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压紧部15(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每个压紧部15被形成为从侧板9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弯折。
(悬臂6)
如图22和23所示,每个悬臂6远离插座侧基板2延伸。具体地,如图23所示,每个悬臂6包括:直线部分6p,连接到相应侧板9的下端9a并且在间距垂直中心方向上延伸;倾斜部分6q,连接到直线部分6p并且以朝着间距垂直中心方向远离插座侧基板2的方式倾斜;和弯曲部分6r,连接到倾斜部分6q并且朝着间距垂直反中心方向弯曲。可以说倾斜部分6q的存在实现了远离插座侧基板2延伸的悬臂6的形成。此外,顶部6s被顶板8覆盖,顶部6s是每个悬臂6的距插座侧基板2最远的部分。具体地,每个悬臂6的顶部6s被作为顶板8一部分的相应第一弯曲部分13覆盖。
(导电图案c)
如图23所示,在悬臂6和侧板9上形成导电图案c。具体地,在从每个悬臂6的弯曲部分6r到每个侧板9的范围内形成导电图案c。导电图案c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各电极焊盘2b。
(压紧图案d)
如图21所示,插座连接器3具有一对压紧图案d。在一个压紧部15、侧板9、顶板8、侧板9和另一压紧部15上形成压紧图案d。压紧图案d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的压紧焊盘2c。
(插头连接器5)
如图24和25所示,插头连接器5包括用作接触件的一对U形部分20和用于连接一对U形部分20的连接板21。请注意,为了方便解释,图25描述了插头侧基板4。
(导电图案e)
插头连接器5具有多个导电图案e。在U形部分20和连接板21上形成导电图案e。导电图案e被焊接到插头侧基板4的电极焊盘4a。
(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连接器单元1的操作。首先参照图23和25,插座连接器3被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并且插头连接器5被安装在插头侧基板4上。接下来参照图26,插头连接器5被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插入开口11中。如图22所示,在插入开口11的外围边缘12形成的第一弯曲部分13和第二弯曲部分14便于把插头连接器5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插入开口11中。返回到图26,当插头连接器5被插入到插座连接器3的插入开口11中时,插头连接器5的U形部分20在间距垂直反中心方向上推动每个悬臂6的弯曲部分6r。然后,使悬臂6能够借助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与插头连接器5的U形部分20进行强有力的接触。此接触实现了在插座连接器3的每个导电图案c和插头连接器5的每个导电图案e之间的连续性。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简言之,上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具有以下特点。
插座连接器3(无外壳连接器)由单个金属板g形成并且用于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插座连接器3包括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6以及包围多个悬臂6的外框体7。依照上述配置,多个悬臂6被外框体7包围,由此防止悬臂被损坏。
此外,外框体7包括:一对侧板9,用于在与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平行的方向上把多个悬臂6夹在中间;以及设置在插座侧基板2的相对侧上的顶板8,其中在顶板8和插座侧基板2之间插入有多个悬臂6。依照上述配置,多个悬臂6以被外框体7覆盖的方式被包围,由此进一步防止悬臂被损坏。
外框体7进一步包括压紧部15(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压紧部15分别连接到侧板9并且被固定到插座侧表面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在上述配置中,当压紧部15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的连接器安装表面2a时,插座连接器3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
顶板8包括其中插入有插头连接器5(对应连接器)的插入开口11。在上述配置中,当插座连接器3和插头连接器5嵌合在一起时,插头连接器5被插入到插入开口11中,由此使插头连接器5能够接触多个悬臂6。在插入期间,顶板8本身起着把插头连接器5引导到多个悬臂6的引导功能。
顶板8进一步包括包围插入开口11的无缝外围边缘12。依照上述配置,与外围边缘12具有切口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更平滑地实现上述引导功能。
此外,在外围边缘12形成第一弯曲表面13a和第二弯曲表面14a。依照上述配置,可以更平滑地实现上述引导功能。
请注意,可以形成在基板接近方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以代替第一弯曲表面13a和第二弯曲表面14a。
多个悬臂6被形成为远离插座侧基板2延伸,并且顶板8覆盖顶部6s,顶部6s是每个悬臂6的距插座侧基板2最远的部分。依照上述配置,当插头连接器5被插入到插入开口11中时,可防止插头连接器5使悬臂6变形弯曲。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第一修改例子>
接下来将参照图27描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子。
如图21所示,在上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把插座连接器3安装在插座侧基板2上,插座连接器3在侧板9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的下端包括压紧部15,压紧部15被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
可选地,如图27所示,插座连接器3可以在侧板9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的下端包括销31(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其中销31被插入到在插座侧基板2中形成的通孔30中并且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即,外框体7可以进一步包括连接到侧板9并且被固定到插座侧基板2的销31。销31的存在改进了用于把插座连接器3安装到插座侧基板2的强度。
此外,如同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子中那样,可以在顶板8的间距方向上的端部,在间距垂直方向上的中心进一步提供压紧部32(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此外,如同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修改例子中那样,可以进一步提供销34(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其中销34被插入到在插座侧基板2中形成的每个通孔33中并且焊接到插座侧基板2。
根据由此描述的本发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按照很多方式改变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改变不应被看作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旨在包括对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所有这些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无外壳连接器,所述无外壳连接器由单个金属板形成并且用于安装在基板上,所述无外壳连接器包括:
呈梳状布置并用作接触件的多个悬臂;和
包围所述多个悬臂的外框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所述外框体包括:
一对侧板,用于在与所述基板平行的方向上把所述多个悬臂夹在中间;和
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相对侧上的顶板,其中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基板之间插入有所述多个悬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所述外框体还包括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所述第一基板被固定部分连接到所述侧板并且被固定到所述基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所述外框体还包括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所述第二基板被固定部分连接到所述顶板并且朝着所述基板延伸以被固定到所述基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所述顶板包括插入开口,在所述插入开口中插入对应连接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所述顶板包括包围所述插入开口的无缝外围边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围边缘具有倾斜表面和弯曲表面之一。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悬臂被形成为远离所述基板延伸,并且所述顶板覆盖每个所述悬臂的顶部,所述顶部距所述基板最远。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悬臂被形成为朝着所述基板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外壳连接器,其中通过在所述金属板上形成绝缘层并且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期望的导电图案来使所述多个悬臂用作接触件。
CN201210320236.4A 2011-09-16 2012-08-31 无外壳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10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3457A JP5845029B2 (ja) 2011-09-16 2011-09-16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JP2011-203457 2011-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1033A true CN103001033A (zh) 2013-03-27
CN103001033B CN103001033B (zh) 2016-03-09

Family

ID=47881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2023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1033B (zh) 2011-09-16 2012-08-31 无外壳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47129B2 (zh)
JP (1) JP5845029B2 (zh)
KR (1) KR101402180B1 (zh)
CN (1) CN1030010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8519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0278B2 (ja) * 2010-03-30 2014-06-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845029B2 (ja) * 2011-09-16 2016-01-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JP5871729B2 (ja) * 2012-06-28 2016-03-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JP6022855B2 (ja) * 2012-08-24 2016-11-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JP5970400B2 (ja) * 2013-03-19 2016-08-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パターン式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6436350B2 (ja) * 2015-03-18 2018-12-1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635583B2 (ja) * 2015-10-30 2020-01-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8063875A (ja) * 2016-10-13 2018-04-19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小型コネクタ
JP6942038B2 (ja) * 2017-12-05 2021-09-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2209153B1 (ko) 2019-11-06 2021-01-28 한화토탈 주식회사 직류 절연 특성이 개선된 연질 폴리올레핀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성형품
US11715898B2 (en) 2020-08-31 2023-08-01 Molex, Llc Highly reliable terminal and connector with a compact low profile
KR20220050035A (ko) 2020-10-15 2022-04-22 한화토탈 주식회사 내전압 특성이 우수한 절연체용 폴리올레핀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성형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056A (zh) * 1996-06-21 1998-02-11 莫列斯公司 带有改进的对准特性的电连接器组件
JP2000260506A (ja) * 1999-03-10 2000-09-22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30124892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Soh Lip Teck Electrostatic protection cover
JP2006228612A (ja) * 2005-02-18 2006-08-3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2007287394A (ja) * 2006-04-13 2007-11-01 Molex Inc 基板コネクタ及び基板コネクタ対
CN101465484A (zh) * 2007-12-20 2009-06-2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8153A (en) * 1974-08-22 1975-09-23 Ascon Corp Ground clip for semi-conductor package
US4516817A (en) * 1983-04-25 1985-05-14 Deters Paul M Electrical jumper assembly
US5562489A (en) * 1994-07-20 1996-10-08 Polaroid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device
FR2828590B1 (fr) * 2001-08-08 2003-09-26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Barre de bus
JP2003142183A (ja) 2001-11-01 2003-05-16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コンタクト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ンタクト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4073879B2 (ja) * 2004-02-26 2008-04-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240499B2 (ja) * 2006-02-09 2009-03-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部材
JP2007299617A (ja) * 2006-04-28 2007-11-15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
JP4391555B2 (ja) * 2007-09-14 2009-12-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
JP5108710B2 (ja) * 2008-09-30 2012-12-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5845029B2 (ja) * 2011-09-16 2016-01-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JP5826620B2 (ja) * 2011-11-30 2015-12-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056A (zh) * 1996-06-21 1998-02-11 莫列斯公司 带有改进的对准特性的电连接器组件
JP2000260506A (ja) * 1999-03-10 2000-09-22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30124892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Soh Lip Teck Electrostatic protection cover
JP2006228612A (ja) * 2005-02-18 2006-08-3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2007287394A (ja) * 2006-04-13 2007-11-01 Molex Inc 基板コネクタ及び基板コネクタ対
CN101465484A (zh) * 2007-12-20 2009-06-2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8519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CN110098519B (zh) * 2018-01-31 2021-08-1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030206A (ko) 2013-03-26
JP5845029B2 (ja) 2016-01-20
CN103001033B (zh) 2016-03-09
US8647129B2 (en) 2014-02-11
KR101402180B1 (ko) 2014-05-30
US20130072037A1 (en) 2013-03-21
JP2013065459A (ja) 201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1033A (zh) 无外壳连接器
CN101938053B (zh) 多极连接器
CN100399637C (zh) 电连接器
KR101294607B1 (ko) 전기커넥터 및 그 조립체
JP4222617B2 (ja) コネクタ
EP2178175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resisting structure to ensure reliable contacting between ground shields thereof
CN101790818A (zh) 夹层型电连接器
KR101157672B1 (ko) 커넥터
CN105098516B (zh) 夹层插座连接器
CN101099270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5098517B (zh) 夹层式连接器组件
US107846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201018141Y (zh) 电连接器
KR101462523B1 (ko) 커넥터
CN103081237A (zh) 连接器
CN106972301A (zh) 用于电力连接器的具有顺应销的电力端子
KR101366944B1 (ko) 리드 프레임, 접점 군을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커넥터
CN101490907B (zh) 电缆连接器
US110502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ermaphroditic terminal and housing
US71218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ground plane with independently configurable contacts
CN201018082Y (zh) 电子卡连接器
US2011003408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ing high density contacts for miniaturization
US20080227339A1 (en) Plug connecto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741347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planes
CN101316013A (zh) 触头及使用该触头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