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87706B - 加热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87706B
CN102987706B CN201210320856.8A CN201210320856A CN102987706B CN 102987706 B CN102987706 B CN 102987706B CN 201210320856 A CN201210320856 A CN 201210320856A CN 102987706 B CN102987706 B CN 1029877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nsing
unit
sensing unit
stream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208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87706A (zh
Inventor
松井康训
宫田博光
石川朋哉
庄村拓史
柴武志
山根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87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7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87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77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0/00Hair dry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45D20/04Hot-air producers
    • A45D20/08Hot-air produc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A45D20/10Hand-held drying devices, e.g. air douches
    • A45D20/12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nozzles, stands

Abstract

一种加热送风装置,包括:壳体(3),其内部设置有:送风单元(9),用于使从空气吸入口(2a)所吸入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2b)排出;加热单元(H),用于对所述送风单元(9)所送出的风进行加热;热风流路(31),其中在对所述加热单元(H)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使加热后的风通过所述热风流路(31);以及冷风流路(32),其中使原始状态的风通过所述冷风流路(32);温度感测单元(40),用于感测环境温度;以及控制单元(35),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40)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H)进行控制。所述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所述壳体(3)内的所述冷风流路(32)中。

Description

加热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排出热风和冷风的加热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传统的加热送风装置,例如,已知有(1991年公布的)日本特开平3-195506所公开的吹风机。所公开的吹风机被配置成:在内部设置用于感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感测单元,并且响应于该温度感测单元所检测到的环境温度来控制热风的温度。
利用这种结构,例如,在夏季等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冬季相比更大程度地降低热风的温度来抑制毛发的过干燥;相反,在冬季等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夏季相比更大程度地增大热风的温度来抑制毛发的干燥不足。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传统的加热送风装置中,温度感测单元以被保护盖覆盖的方式设置在形成于壳体的外侧面的凹部上。因此,担心温度感测单元对环境温度的这种变化的应答性劣化。作为例子,在使用加热送风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在使该加热送风装置从环境温度高的场所移动至环境温度低的场所之后,该温度感测单元检测到新的环境温度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因而,担心在这段时间内无法供给处于最佳温度的热风。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进一步提高温度感测单元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的应答性的加热送风装置。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概括为一种加热送风装置,包括:壳体,其内部设置有:送风单元,用于使从空气吸入口所吸入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排出;加热单元,用于对所述送风单元所送出的风进行加热;热风流路,其中在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使加热后的风通过所述热风流路;以及冷风流路,其中使原始状态的风通过所述冷风流路;温度感测单元,用于感测环境温度;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冷风流路中。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概括为所述冷风流路包括:第一冷风流路,其用作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到所述壳体内所形成的分流部的流路;以及第二冷风流路,其用作风从所述分流部流出、绕过所述加热单元、然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排出的流路,以及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冷风流路中。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概括为在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所述空气吸入口侧或者在与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送风单元进行驱动的电压下降用的发热元件,以及所述温度感测单元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发热元件在所述壳体的轴方向上存在偏移。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概括为当从所述空气吸入口的正面观看时,所述发热元件被配置成多边形。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概括为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电路板上。
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概括为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作为风通过侧的流路面侧。
本发明的第七特征概括为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加热单元的操作模式在热风模式和冷风模式之间自动地交替切换。
本发明的第八特征概括为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以改变所述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所述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
本发明的第九特征概括为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将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上升的情况下的阈值设置得高于所述检测温度下降的情况下的阈值,来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壳体内的冷风流路中,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温度感测单元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的应答性。换句话说,即使在使加热送风装置从环境温度高的场所移动至环境温度低的场所之后使用该加热送风装置的情况下,这种新环境的空气也可以进入壳体内并且可以被施加到设置在冷风流路中的温度感测单元。因而,温度感测单元能够更快速地检测该新环境的温度,结果能够更迅速地供给最佳温度的热风。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截面图。
图2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发热器的配置的截面图。
图4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吹风机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利用曲线图示出针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各自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加热器单元的通电以及伴随着该通电的毛发的温度变化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加热送风装置的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伴随着环境温度变化的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曲线图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图7所示的曲线图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0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变形例的发刷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加热送风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示出本发明被应用于作为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1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包括:壳体3,其内部设置有风洞部2;以及把持部5,其在能够转动的连结部4介于该把持部5和从壳体3的后部下侧突出的把持安装部3a之间的状态下以可折叠的方式连结至该把持安装部3a。注意,在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将图1中的X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图1中的Y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并将图1中的Z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在壳体3的后端部(空气流路W的上游侧端部:图1的右侧)上设置有被过滤器10所覆盖的空气吸入口2a,同时在壳体3的前端部(空气流路W的下游侧端部:图1的左侧)上设置有空气吹出口2b。在壳体3的风洞部2中设置有中心线位于风洞部2的中心线上的圆筒状的内筒6,并且在该内筒6的内部设置有加热器单元(加热单元)H。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将壳体3的位于把持部5的前侧位置的内周面部定义为风洞部2。
空气流路W包括:热风流路31,其中在对加热器单元H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使加热后的风通过该热风流路31;以及冷风流路32,其中使原始状态的风通过该冷风流路3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3内设置有用于对该空气流路W内的风进行分支的分流部12。此外,将如下的流路定义为第一流路W1,其中在该流路中,风从分流部12穿过位于内筒6的内侧的加热器单元H并从空气吹出口2b的第一排出口7排出;而将如下的流路定义为第二流路W2,其中在该流路中,风从分流部12穿过内筒6的外侧并从空气吹出口2b的第二排出口8排出。因而,本实施例的冷风流路32包括:第一冷风流路32a,其用作从空气吸入口2a到分流部12的流路;以及第二冷风流路32b,其用作风从分流部12流过、绕过加热器单元H、然后从空气吹出口2b排出的流路。
第一排出口7配置在壳体3的从正面观看时的中心部位上,并且第二排出口8配置在第一排出口7的周边部位上。这里,在本实施例中,使第一排出口7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排出口8的开口面积,从而使得就风量而言,与第二排出口8相比,从第一排出口7吹出的风量较大。注意,在壳体3的前端部上,安装有具有双筒构造的喷嘴23,其中喷嘴23的主体包括内侧喷嘴部21和外侧喷嘴部22。
在壳体3的内部的后侧、即内筒6的大致上游侧,设置有整流筒11,其中整流筒11的中心线位于内筒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并且上游侧端部的开口11a向着空气吸入口2a逐渐扩大。此外,在整流筒11的下游侧端部和内筒6的上游侧端部之间设置有分流部12,其中分流部12与内筒6的外部空间(即,内筒6和风洞部2之间的空间)相连通。
在整流筒11的内部,配置有送风单元9。送风单元9包括:扇9a;马达9b,用于使扇9a转动;整流翼9c,用于在整流筒11的内部支撑该马达9b,并对所通过的空气施加整流功能;等等。然后,扇9a由马达9b以可转动的方式进行驱动,由此在整流筒11内产生空气流动,并且将从空气吸入口2a所吸入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2b排出。
此外,在壳体3中设置有离子放出单元25。在本实施例中,该离子放出单元25包括:静电雾化器26;以及离子喷出口27,用于喷出静电雾化器26所生成的带电微粒子水。在本实施例中,离子放出单元25设置在内筒6和风洞部2之间的空间中,由此使得可以随着风的一部分流经第二流路W2而从离子喷出口27放出带电微粒子水。
静电雾化器26是如下的装置,其中该装置用于以将壳体3的后侧所设置的高电压发生器28中产生的高电压施加至组成构件(未示出:珀耳帖(Peltier)元件、放电电极和对极板等)的方式,通过使用该组成构件上所凝结的水滴作为原材料来生成带电微粒子水。
离子喷出口27被设置成在壳体3的上部前面开口。从离子喷出口27向前方放出带电微粒子水,由此可以向毛发供给电子和水分,并且可以给毛发带来光泽和湿润感。
在把持部5的前侧中央部位上,设置有可切换至上下方向的多个级的开关单元S。利用该开关单元S,进行马达9b和加热器单元H的接通/断开以及风量调节等。此外,把持部5的下端安装有与电源相连接的电源线C。
此外,在壳体3中,设置有用于使经由这种电源线C要施加的电压下降的发热线30(发热元件),从而对送风单元9的马达9b进行驱动。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吹风机1的轻量化和小型化等,使用马达9b,其中在该马达9b中,实际要输入的电压低于经由电源线C要施加的电压。此外,例如,在发热线30中消耗了这种输入电压的80%,并且利用该电压的剩余20%来对马达9b进行驱动。同时,将100%的电压原样施加至加热器单元H。
注意,作为该发热元件,优选使用伴随有发热的诸如发热线30等的电阻器。如本实施例所示的发热线30的使用由于就成本而言存在优势并且该发热线30可以配置在壳体3的空间中而无需占用大量空间,因而是适当的。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从大小和成本的角度而言,通过使用发热线30来构成发热元件;然而,例如,还可以使用伴随有发热的变压器和块状电阻器等。
此外,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包括用于感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感测单元40,并且响应于该温度感测单元40所检测到的环境温度来控制热风的温度。此外,例如,在夏季等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冬季相比更大程度地降低热风的温度来抑制毛发的过干燥,并且相反,在冬季等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夏季相比更大程度地增大热风的温度来抑制毛发的干燥不足。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该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壳体3内的冷风流路32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温度感测单元40配置在上述冷风流路32中用作从空气吸入口2a到分流部12的流路的第一冷风流路32a中,并且温度感测单元40固定于空气吸入口2a附近所设置的支撑部(未示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中,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壳体3内的冷风流路32中,因而可以提高温度感测单元40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的应答性。换句话说,即使在使吹风机1从环境温度高的场所移动至环境温度低的场所之后使用该吹风机1的情况下,这种新环境的空气也可以进入壳体3内并且可以被施加到设置在冷风流路32中的温度感测单元40。因而,温度感测单元40能够基于该风来更快速地检测新环境的温度,结果能够更迅速地供给最佳温度的热风。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如上所述可以将新环境温度的空气施加到温度感测单元40,因此存在如下优点:即使在环境温度在使用吹风机1期间改变的情况下,该吹风机1也可以立即对该环境温度的变化作出响应并跟随该变化。
第二实施例
接着,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2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图。注意,在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1中的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分配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这种吹风机1A与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冷风流路32的第二冷风流路32b中。
如上所述,同样,在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A中,冷风流路32包括:从空气吸入口2a到分流部12的第一冷风流路32a;以及风从分流部12流过、绕过加热器单元H、然后从空气吹出口2b排出的第二冷风流路32b。然后,本实施例的温度感测单元40以固定至支撑部(未示出)的方式设置在与第二冷风流路32b的内侧等同的内筒6的外周侧上。
如上所述,同样,在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A中,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风从分流部12流过、绕过加热器单元H、然后从空气吹出口2b排出的第二冷风流路32b中。换句话说,温度感测单元40配置在壳体3的内部中远离空气吸入口2a的位置处。因此,例如,在吹风机1A掉落等的情况下,由于温度感测单元40可以配置在壳体的作为较安全部位的中心侧上,因此可以提高吹风机1A的可靠性并由此可以提高其商品价值。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加热器单元H配置在内筒6的内侧,因此冷风流路32(第二冷风流路32b)设置在内筒6的外侧。然而,吹风机1A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在加热器单元H配置在内筒6的外侧上的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冷风流路32(第二冷风流路32b)设置在内筒6的内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将分流部12设置在与把持部5(把持安装部3a)的前后方向Y上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然而,分流部12也可以设置在把持部5(把持安装部3a)的上游侧,或者可以设置在其下游侧。
第三实施例
接着,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3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图。注意,在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对与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1和第二实施例的吹风机1A相同的构成部分分配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B与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1和第二实施例的吹风机1A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温度感测单元40的上游侧(空气吸入口2a侧)上设置有用于对送风单元9进行驱动的电压下降用的发热线(发热元件)30,并且温度感测单元40被配置成相对于该发热线30在用作壳体3的轴方向的前后方向Y上存在偏移。
如图3所示,当从空气吸入口2a的正面观看时,本实施例的发热线30被配置成在冷风流路32中呈菱形(多边形)。如上所述,发热线30是伴随有发热的电阻器。因此,从空气吸入口2a穿过该发热线30并流向下游侧的空气由于接触发热线30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温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感测单元40被配置成相对于发热线30在用作壳体3的轴方向的前后方向Y上存在偏移,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升温后的风接触温度感测单元4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感测单元40配置在远离菱形的发热线30的位于该菱形的相邻顶点之间的位置处。
如上所述,同样,在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B中,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感测单元40被配置成相对于发热线(发热元件)30在用作壳体3的轴方向的前后方向Y上存在偏移。因此,可以抑制穿过发热线30并产生一定程度温升的风接触温度感测单元40,因而可以提高对环境温度的感测精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从空气吸入口2a的正面观看时,发热线(发热元件)30被配置成菱形(多边形)。因此,可以将温度感测单元40配置在发热线30的相邻顶点之间的位置处,因而与发热线30被配置成圆弧形的一般结构相比,可以将温度感测单元40配置在离发热线30较远的位置处。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发热线30被配置成菱形,但发热线30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发热线30可以被配置成圆弧形或者除菱形以外的多边形。然而,期望发热线30沿着壳体3的圆周方向均匀配置。这是因为:以这种方式,可以使从空气吹出口2b(特别地,第二排出口8)要排出的冷风的温度在圆周方向上均匀。由此,可以抑制给使用者带来诸如冷风的温度仅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处感觉较高等的不适感。
此外,温度感测单元40可以设置在与发热线30的用作壳体3的轴方向的前后方向Y上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结构,例如,可以将发热线30设置成四边形(或圆弧形)的一部分被削去的U形,并且可以将温度感测单元40配置在发热线30的凹陷区域中。
第四实施例
接着,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4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的图。注意,在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对与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1、第二实施例的吹风机1A和第三实施例的吹风机1B相同的构成部分分配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C与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1、第二实施例的吹风机1A和第三实施例的吹风机1B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电路板45上。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温度感测单元40固定到与控制单元35一体设置的电路板45上,并且将该电路板45的至少设置有温度感测单元40的部位配置在冷风流路32内。
如上所述,同样,在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C中,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电路板45上。因此,可以稳定地保持温度感测单元40,并且例如,在吹风机1C掉落等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感测单元40安装在与控制单元35一体设置的电路板45上;然而,吹风机1C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温度感测单元40专用的电路板上,或者可以将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设置有离子放出单元25的电路板上。
接着,参考图5来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吹风机1C的变形例。
本变形例的吹风机1C与第四实施例的吹风机1C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电路板45的风穿过的流路面侧上。换句话说,在本变形例中,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电路板45的用作流路面侧的表面侧45a上,并且电路板45的背面侧固定至壳体3的内侧面。
如上所述,同样,在本变形例的吹风机1C中,可以获得与第四实施例的效果和功能相同的效果和功能。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温度感测单元40设置在电路板45的风穿过的流路面侧上。因此,可以确定地将从空气吸入口2a所进入的风施加到温度感测单元40,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温度感测单元40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的应答性。
接着,说明各吹风机1、1A、1B和1C的控制单元35。图6是利用曲线图示出针对作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各吹风机1、1A、1B和1C的加热器单元H所进行的通电以及伴随着该通电的毛发的温度变化的说明图。
在各实施例的各吹风机1~1C中,优选地,控制单元35(参考图4)对加热器单元H进行控制,以使其操作模式在热风模式和冷风模式之间自动地交替切换。具体地,如图6的说明图所示,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以约为3秒~10秒的间隔间歇进行针对加热器单元H的通电。这样,由于存在玻璃化转变点约为50°C的作为毛发成分的一种角蛋白,因此可以对毛发应用相对于玻璃化转变点反复上升和下降的温度。
如上所述,在各实施例中,使操作模式在热风模式和冷风模式之间自动地交替切换,因此不需要用户利用开关单元S所进行的切换操作,并且可以提供可用性良好的吹风机1~1C。
此外,在各实施例中,可以反复准确地产生40°C以下的冷风以及提高毛发的拉直效果的约为60°C以上的热风。因此,与可能使用吹风机的使用者的个人技能无关地,可以给毛发带来拉直效果以及伴随着该拉直效果的光泽效果。此外,还存在可以给头皮带来由热风和冷风所引起的愉悦按摩感的优点。
注意,在各实施例中,为了使毛发的温度可以反复呈现温度差由符号T来表示的上限值约为70°C且下限值约为30°C的温度周期,将针对加热器单元H的通电时间设置为3秒~10秒,然而通电时间不限于此。此外,针对加热器单元H的控制方法不限于加热器单元H的接通/断开,例如,也可以通过微计算机的零交叉法来使用用于仅在该周期的一部分内进行通电的这种方法。
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优选地,控制单元35响应于温度感测单元40所检测到的温度,对加热器单元H进行控制,以改变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
也就是说,在间歇进行针对加热器单元H的通电并使操作模式在热风模式和冷风模式之间切换的结构中,例如,在夏季和冬季环境温度变化得程度大的情况下,如果如通常那样设置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则担心无法对毛发供给具有上述最佳温度的风(特别地,热风)。因此,响应于温度感测单元40所检测到的环境温度来改变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由此可以对毛发供给最佳温度的风。
例如,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环境温度为18°C的情况下,将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设置为大致5秒,并将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设置为大致7秒,并且在环境温度约为28°C的情况下,将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设置为大致7秒,并将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设置为大致5秒。
如上所述,响应于环境温度来灵活地改变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由此例如可以抑制夏季毛发的过干燥,并且还可以抑制冬季毛发的干燥不足。注意,除如图7所示的变形例那样的用于与环境温度成比例地恒定改变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的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如图8所示的变形例那样,进行具有至少两级以上变化的各运转时间的逐级改变。
此外,如图9所示,优选地,控制单元35对在温度感测单元40检测到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的阈值进行控制,以使得可以将该阈值设置得高于在该检测到的温度下降的情况下的阈值。
也就是说,在温度感测单元40所检测到的环境温度达到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发生改变的阈值的情况下,将用于延长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的环境温度的阈值设置得低于用于缩短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的环境温度的阈值。另一方,尽管图9没有示出,但可以将用于延长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的环境温度的阈值设置得高于用于缩短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的环境温度的阈值。这样,同样,在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发生改变的阈值附近的环境温度下进行运转中,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没有频繁改变,并且可以抑制商品价值的下降。
以上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变形。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1~1C;然而,例如,如图10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发刷1D,其中在该发刷1D中,将形成有刷子B的壳体3安装至把持部5。在这种情况下,温度感测单元可以设置在任何场所,只要该场所处于冷风流路32内即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离子放出单元中生成带电微粒子水;然而,例如,可以利用金属微粒子发生装置来生成金属微粒子。可选地,可以利用离子发生块来生成负离子。

Claims (8)

1.一种加热送风装置,包括:
壳体,其内部设置有:送风单元,用于使从空气吸入口所吸入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排出;加热单元,用于对所述送风单元所送出的风进行加热;热风流路,其中在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使加热后的风通过所述热风流路;以及冷风流路,其中使原始状态的风通过所述冷风流路;
温度感测单元,用于感测环境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冷风流路中,
所述冷风流路包括:第一冷风流路,其用作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到所述壳体内所形成的分流部的流路;以及第二冷风流路,其用作风从所述分流部流出、绕过所述加热单元、然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排出的流路,以及
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冷风流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所述空气吸入口侧或者在与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设置有使为了对所述送风单元进行驱动而施加的电压下降的发热元件,以及
所述温度感测单元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发热元件在所述壳体的轴方向上存在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从所述空气吸入口的正面观看时,所述发热元件被配置成多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电路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作为风通过侧的流路面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加热单元的操作模式在热风模式和冷风模式之间自动地交替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加热单元进行控制,以改变所述热风模式的运转时间和所述冷风模式的运转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将所述温度感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上升的情况下的阈值设置得高于所述检测温度下降的情况下的阈值,来进行控制。
CN201210320856.8A 2011-09-08 2012-08-31 加热送风装置 Active CN1029877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5834A JP5504227B2 (ja) 2011-09-08 2011-09-08 加熱送風装置
JP2011-195834 2011-09-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7706A CN102987706A (zh) 2013-03-27
CN102987706B true CN102987706B (zh) 2015-06-24

Family

ID=46924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20856.8A Active CN102987706B (zh) 2011-09-08 2012-08-31 加热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67632A1 (zh)
JP (1) JP5504227B2 (zh)
CN (1) CN102987706B (zh)
TW (1) TW20131858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205695D0 (en) * 2012-03-30 2012-05-16 Dyson Technology Ltd Hand held appliance
GB201205687D0 (en) * 2012-03-30 2012-05-16 Dyson Technology Ltd A hand held appliance
GB201205679D0 (en) * 2012-03-30 2012-05-16 Dyson Technology Ltd A hand held appliance
GB2540203B (en) 2015-07-10 2018-07-25 Dyson Technology Ltd Nozzle
JP6718679B2 (ja) * 2015-12-28 2020-07-08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温風乾燥機
CN105639981B (zh) * 2016-03-25 2019-01-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智能变频电吹风机及其控制系统与方法
CN107307561B (zh) * 2016-04-26 2021-09-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吹风机
CN107906028B (zh) * 2016-09-29 2020-11-13 (株)恩艾思进 供冷暖模块及鼓风机
EP3333490B1 (en) * 2016-12-07 2021-07-14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Cooking oven with a door
JP6820534B2 (ja) * 2017-03-01 2021-0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送風装置
JP2018175728A (ja) * 2017-04-20 2018-11-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アドライヤー
CN110996710A (zh) * 2017-08-08 2020-04-10 夏普株式会社 吹风机的安装件以及护发装置
JP2018030015A (ja) * 2017-11-02 2018-03-01 株式会社テスコム ヘアドライヤ
JP7122644B2 (ja) * 2018-04-05 2022-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送風装置
CN108813894A (zh) * 2018-06-25 2018-11-16 安徽飞天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冷风热风互换式电吹风机
CN109090795A (zh) * 2018-08-24 2018-12-28 深圳市诺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节功率的智能电吹风
CN111374425B (zh) * 2018-12-27 2023-04-25 爱丽思欧雅玛株式会社 吹风机
JP7289097B2 (ja) 2019-04-11 2023-06-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送風システム
KR20220102146A (ko) * 2019-12-24 2022-07-19 드리미 테크놀로지 (상하이)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헤어드라이어 제어 방법,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JP2021108821A (ja) * 2020-01-08 2021-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髪ケア装置
KR20210117881A (ko) * 2020-03-19 2021-09-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장치
CN111802783B (zh) * 2020-07-17 2023-11-21 杭州语诺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节能安全的升降式公用吹风机
CN111759070B (zh) * 2020-07-17 2023-11-17 杭州语诺科技有限公司 吹风头无触电风险的挂壁式自助吹风机
CN111700363B (zh) * 2020-07-17 2023-11-21 杭州语诺科技有限公司 节能挂壁式公用吹风机
CN115120021A (zh) * 2021-03-26 2022-09-30 松下电器研究开发(苏州)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114688830B (zh) * 2022-02-15 2023-07-07 深圳汝原科技有限公司 干燥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8608A (en) * 1978-08-07 1980-08-19 Maroney Michael V Multiple duct blow dryer and hair styler
JPS61217648A (ja) * 1985-03-23 1986-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風温制御装置
JPH03195506A (ja) * 1989-12-25 1991-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ードライヤ
JP2005000547A (ja) * 2003-06-13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ドライヤ
CN1907171A (zh) * 2002-12-27 2007-02-07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具有负离子发生器的头发干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8606A (en) * 1981-04-08 1982-10-18 Hitachi Ltd Hair conditioning beauty device
JPH0420335Y2 (zh) * 1985-03-20 1992-05-11
JPS63715A (ja) * 1986-06-20 1988-01-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温風器の温度制御装置
JP3014299U (ja) * 1994-09-30 1995-08-08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収束ノズルを備えたヘアードライヤ
JP4068424B2 (ja) * 2002-09-25 2008-03-26 株式会社テスコム ヘアドライヤー
DE60319496T2 (de) * 2002-12-27 2009-03-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Kadoma Haartrockner mit einem Minus-Ionengenera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8608A (en) * 1978-08-07 1980-08-19 Maroney Michael V Multiple duct blow dryer and hair styler
JPS61217648A (ja) * 1985-03-23 1986-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風温制御装置
JPH03195506A (ja) * 1989-12-25 1991-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ードライヤ
CN1907171A (zh) * 2002-12-27 2007-02-07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具有负离子发生器的头发干燥器
JP2005000547A (ja) * 2003-06-13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ドラ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04227B2 (ja) 2014-05-28
EP2567632A1 (en) 2013-03-13
JP2013056020A (ja) 2013-03-28
TW201318580A (zh) 2013-05-16
CN102987706A (zh) 201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87706B (zh) 加热送风装置
RU2338966C1 (ru) Вентиляторный воздухонагреватель
KR101834138B1 (ko) 넥밴드형 휴대용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송풍시스템
AU2015378886B2 (en) An attachment for a hand held appliance
US8157508B2 (en) Blower apparatus
EP3247241A1 (en) An attachment for a hand held appliance
WO2016116729A1 (en) An attachment for a hand held appliance
CN208764000U (zh) 风扇前网罩及具有该前网罩的风扇
CN108523371B (zh) 加热送风装置
JP6402357B2 (ja) 電気暖房機
EP1733798A4 (en) ELECTROSTATIC SPRAYER
TWI331907B (en) Ion hair dryer
CN102105081A (zh) 护发装置
EP2433519A1 (en) Hair iron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JP2020116032A (ja) 加熱送風装置
JP4716330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JP2019111158A (ja) ヘアドライヤーおよびヘアドライヤーに装着されるカートリッジ
CN208129715U (zh) 一种纳米离子吹风机
CN101588779B (zh) 美容器
CN108095287A (zh) 具有定型喷雾的吹风筒
JP2014231021A (ja) ヘアケア装置
JP2004148107A (ja) 美肌装置及びトリートメント装置
JP4665934B2 (ja) 加熱送風装置
JP2013111225A (ja) ヘアケア装置
JP2011240217A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美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9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0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