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85128B - 导管 - Google Patents

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85128B
CN102985128B CN201180032040.9A CN201180032040A CN102985128B CN 102985128 B CN102985128 B CN 102985128B CN 201180032040 A CN201180032040 A CN 201180032040A CN 102985128 B CN102985128 B CN 1029851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portion
strain relief
component
mentioned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20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85128A (zh
Inventor
高木步
江畑胜纪
高重隆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85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5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85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51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regions for increasing flexi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9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u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025/0098Catheters; Hollow probes having a strain relief at the proximal end, e.g. slee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10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 A61M2039/1066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having protection means, e.g. sliding sleeve to protect connector itself, shrouds to protect a needle present in the connector, protective housing, isolating sheath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管。作为导管的引导导管包括:轴部(12),其具有挠性;套筒(14),其设于轴部(12)的基端部;应变消除部(18),其围绕轴部(12)的基端侧的规定范围。应变消除部(18)的顶端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至少能够向套筒(14)所在的一侧位移。

Description

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设于套筒的顶端且围绕轴部的基端侧的规定范围的应变消除(strain relief)部的导管。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广泛地进行将导管导入到血管等生命体器官内来处理该生命体器官内的病变部(例如,狭窄部)的做法。
并且,作为这种导管,提出有下述的技术思想:通过将套筒连结于长条的导管体(轴部)的基端部并将设于上述套筒的顶端的应变消除部固定于上述轴部的基端侧的规定范围,使该轴部的基端侧发挥耐扭折性(参照美国专利第6068622号说明书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0049519号说明书)。
在心肌梗塞、心绞痛的治疗中,借助插入器具将引导导管的轴部插入到血管内,将该轴部的顶端配置于生命体器官的所希望的位置(例如,狭窄部的附近、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的入口)。
不过,血管的形状(例如,蜿蜒状态)或长度因人而异。因此,在上述美国专利第6068622号说明书或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0049519号说明书所公开的发明中,由于从轴部的顶端到应变消除部的顶端为止的距离(轴部的有效长度)恒定,因此在从插入器具(向生命体内插入轴部的插入位置)起到该生命体器官的所希望的位置为止的血管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有时不能使该轴部的顶端到达生命体器官内的所希望的位置。
作为这种问题的对策,也可以想到预先将轴部的有效长度设定得较长,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导管的全长也会变长,因 此该导管的操作性变差。另外,有时向该导管内插入的医疗器具的长度也会变得不足。此外,在通过省略应变消除部来加长轴部的有效长度的情况下,变得不能使该轴部的基端侧发挥耐扭折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种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轴部的基端侧发挥耐扭折性而操作性优异、并且能够应对包括上述轴部要插入的血管的蜿蜒情况、长度等在内的形状上的个人差异等的导管。
[1]本申请的第一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是一种导管,其包括:轴部,其具有挠性;套筒,其设于上述轴部的基端部;应变消除部,其围绕上述轴部的基端侧的规定范围,该导管的特征在于,上述应变消除部的顶端沿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至少能够向上述套筒所在的一侧位移。
采用本申请的第1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通过使应变消除部的顶端向套筒所在的一侧位移,能够使轴部的有效长度延伸。因此,即使在从插入器具起到生命体器官内的所希望的位置为止的血管比较较长的情况、血管蜿蜒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轴部的有效长度延伸而使该轴部的顶端到达上述生命体器官内的所希望的位置。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没有省略应变消除部,因此能够使轴部的基端侧发挥耐扭折性。另外,由于导管的全长也不会变长,因此能够维持优异的操作性。
[2]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2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使上述应变消除部沿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至少自由收缩。
采用本申请的第2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通过使应变消除 部收缩,能够使轴部的有效长度延伸。
[3]根据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3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上述应变消除部形成为带状,并且以螺旋状绕上述轴部卷绕。
采用本申请的第3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由于应变消除部以螺旋状卷绕,因此,通过调整相邻的带的间隔(使间隔变窄)能够容易地使该应变消除部收缩。
[4]根据第2技术方案或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4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在上述应变消除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之中的至少一个周面上形成有槽部。
采用本申请的第4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由于在使应变消除部收缩时能够使上述应变消除部中的用于构成槽部的部位适当地挠曲,因此能够适当地发挥轴部的基端侧的耐扭折性。
[5]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5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在上述套筒上形成有能够将上述应变消除部的至少一部分收纳的收纳室。
采用本申请的第5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通过将应变消除部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收纳室,能够使轴部的有效长度延伸。
[6]根据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6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上述应变消除部以螺旋状绕上述轴部卷绕,并在上述收纳室上形成有能够与上述应变消除部配合的螺旋槽。
采用本申请的第6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通过使套筒与应变消除部相对地旋转,能够使上述应变消除部一边与上述螺旋槽配合一边进入上述收纳室内。另外,通过调整应变消除部的旋转量,能够任意设定轴部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
[7]根据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7技术方案所 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将上述套筒设为相对于上述轴部固定或自由旋转。
采用本申请的第7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在相对于轴部固定了套筒的情况下,手术操作者通过在握持套筒的状态下相对于该套筒旋转应变消除部,能够使该应变消除部一边与螺旋槽配合一边进入收纳室内。
另一方面,在将套筒设为相对于轴部自由旋转的情况下,手术操作者通过在握持轴部的状态下旋转套筒,能够使应变消除部一边与螺旋槽配合一边进入收纳室内。由此,在使应变消除部进入收纳室内时,即使在仅有少量的该应变消除部中的部位露出到收纳室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且容易地使该应变消除部进入收纳室。
[8]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8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上述应变消除部包括:第1构件,其设于上述套筒的顶端;第2构件,其突出地配置于上述第1构件的顶端侧,并且能够改变相对于该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
采用本申请的第8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通过减小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能够使轴部的有效长度延伸。
[9]根据第8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9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在上述第1构件中的与上述第2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第1配合部,并在上述第2构件中的与上述第1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有能够与上述第1配合部配合的第2配合部。
采用本申请的第9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通过使第1配合部与第2配合部配合,能够在轴部的轴线方向上适度地抑制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的位移。由此,例如,能够将轴部的有效长度保持为延伸后的状态。
[10]根据第8技术方案或第9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本申请的第10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也可以设为:上述第1构件和第2构件形成为带状,并且以螺旋状绕上述轴部卷绕。
采用本申请的第10技术方案所限定的发明,例如,与将第1构件和第2构件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相比,应变消除部变得易于挠曲。由此,能够使轴部的基端侧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11]在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将上述应变消除部构成为中空状。
采用该结构,由于能够使应变消除部中的用于构成中空部的部位适当地挠曲,因此能够适当地发挥轴部的基端侧的耐扭折性。
[12]在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进一步具有用于在使上述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下保持该收缩状态的锁定机构。
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锁定机构来阻止收缩后的状态下的应变消除部在恢复力(弹簧作用)的作用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由此,例如,即使手术操作者不按压应变消除部,也能够将该应变消除部保持为收缩后的状态。
[13]在上述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在上述应变消除部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向上述套筒侧突出的凸部,并在上述应变消除部的另一个侧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凸部相对应的凹部,在使上述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下,通过使相邻的带的上述凸部与上述凹部配合来保持该应变消除部的收缩状态。
采用该结构,由于通过使应变消除部收缩来使相邻的带的凸部与凹部配合,因此能够用一次操作(one touch)来进行该应变消除部的收缩动作和用于锁定该收缩状态的动作。
[14]在上述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在上述轴部的外周面上 形成有突起部,在上述应变消除部伸展开的状态下,该突起部位于比该应变消除部的顶端靠上述套筒侧的位置,并且向该轴部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在使上述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下,通过使该应变消除部的顶端越过上述突起部来保持上述应变消除部的收缩状态。
采用该结构,由于通过使应变消除部收缩来使该应变消除部的顶端越过突起部,因此能够用一次操作来进行该应变消除部的收缩动作和用于锁定该收缩状态的动作。
[15]在上述导管中,也可以设为:上述锁定机构具有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以能够向上述套筒的基端侧移动并且向上述轴部的顶端侧的移动能够被阻止的状态设于上述套筒,上述锁定构件能够与上述应变消除部配合。
采用该结构,在使锁定构件与应变消除部配合的状态下,通过使锁定构件向套筒的基端侧移动,能够使该应变消除部收缩,并且能够阻止在收缩后的状态下的该应变消除部在恢复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另外,通过调整该锁定构件的移动量,能够以任意的收缩状态(收缩量)锁定该应变消除部。
[16]在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在使上述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下,能够在最靠近基端侧的螺旋的环中收纳其他螺旋的环。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使应变消除部收缩时应变消除部变得紧凑,因此能够增大轴部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
[17]在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在上述轴部的外周面中的被上述应变消除部围绕的部位标记有能够确认该轴部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的刻度。
采用该结构,能够易于知晓轴部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
[18]在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上述收纳室在上述套筒的顶端面开口,构成上述收纳室的开口部的壁部构成了止挡部,该止挡部用于卡定已收纳于该收纳室的上述应变消除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用止挡部将收纳于收纳室的应变消除部卡定,因此能够适当地阻止该应变消除部自该收纳室的开口部外出到外部。
[19]在上述导管中,也可以设为:上述套筒具有挠性,在上述套筒中的用于构成上述收纳室的壁部上形成有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狭缝。
采用该结构,通过朝狭缝的宽度变宽的方向推压套筒而使该套筒弹性变形,能够扩大收纳室的开口部的面积。由此,在将应变消除部收纳于收纳室时,能够抑制应变消除部与止挡部彼此干涉。
[20]在上述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在上述止挡部的顶端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直径随着朝向上述轴部的基端部去而逐渐变小的锥面。
采用该结构,能够使应变消除部一边相对于止挡部的锥面滑动一边将应变消除部导入到收纳室中。
[21]在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具有用于阻止上述应变消除部的后端部脱离上述收纳室的脱离阻止机构。
采用该结构,通过设置脱离阻止机构,能够阻止应变消除部自收纳室脱出而使该应变消除部与套筒分开的情况。
[22]在第8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上述第1构件和第2构件形成为随着朝向上述轴部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细的锥状。
采用该结构,能够随着从轴部的基端部朝向顶端去而提高该轴部的柔软性。由此,在轴部的基端侧,能够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23]在第9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上述第1配合部和第2配合部中的任意一个配合部为凸部,上述第1配合部和第2配合部中的任意另一个配合部为凸部或凹部。
采用该结构,在第1配合部和第2配合部这双方为凸部的情况下,通过使上述凸部彼此接触(配合),能够适度地抑制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的位移。另外,在第1配合部和第2配合部之中的一个配合部为凸部而另一个配合部为凹部的情况下,通过使该凸部与该凹部接触(配合),能够适度地抑制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的位移。
[24]在第9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上述第1配合部和第2配合部为相互螺纹结合的螺纹件。
采用该结构,通过使第1构件和第2构件相对地旋转,例如能够使第2构件向套筒侧位移。由此,能够减小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另外,通过调整上述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相对的旋转量,能够任意设定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
[25]在第10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上述第1构件的螺旋的卷绕方向和上述第2构件的螺旋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
采用该结构,例如,与将第1构件和第2构件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相比,应变消除部变得易于挠曲。由此,能够使轴部的基端侧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26]在第8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在上述第2构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该第2构件的滑动操作用的突起部。
采用该结构,手术操作者能够在用手指勾住突起部的状态下容易地使第2构件滑动。
[27]在第8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中,也可以设为:在上述轴部的外周面、上述第1构件的外周面以及上述第2构件的外周面之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外周面上标记有能够确认第2构件相对于上述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的显示部件。
采用该结构,能够容易地知晓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轴部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长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发明,由于能够通过使应变消除部的顶端向套筒所在的一侧位移来使轴部的有效长度延伸,因此,即使在从插入器具起到生命体器官内的所希望的位置为止的血管较长、血管蜿蜒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轴部的有效长度延伸而使该轴部的顶端到达上述生命体器官内的所希望的位置。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没有省略应变消除部,因此能够使轴部的基端侧发挥耐扭折性。另外,由于导管的全长也不会变长,因此能够维持优异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2A是表示图1所示的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图2B是表示使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中的轴部、套筒以及应变消除部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4A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图4B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使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5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图5B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中的、表示使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图6B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使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7A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图7B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中的、表示使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变形例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9A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图9B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中的、表示使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变形例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12A是图11所示的轴部、套筒以及应变消除部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上述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 放大剖视图,图12B是图11所示的轴部、套筒以及应变消除部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将应变消除部收纳于收纳室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变形例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中的轴部、套筒以及应变消除部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15是图14的XV-XV剖视图。
图16A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图16B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将应变消除部收纳于收纳室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中的轴部、套筒以及应变消除部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19A是图18所示的轴部、套筒以及应变消除部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上述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图19B是图18所示的轴部、套筒以及应变消除部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减小了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第1变形例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第2变形例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22A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 视图,图22B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减小了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23A是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图23B是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中的、表示减小了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变形例的局部省略放大侧视图。
图25A是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图25B是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减小了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26A是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图26B是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减小了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27A是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该引导导管的初始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图27B是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中的、表示减小了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突出的突出量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并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导管。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2B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A(下面,也简称为“导管10A”)。
该导管10A用于下述所谓的PTC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该PTCA中,借助插入器具等使长条的轴部12贯穿到蜿蜒的血管(例如,大动脉)中,在使轴部12的顶端部到达冠状动脉等的入口之后,例如,向上述轴部12的内部插入球囊导管而自上述冠状动脉等的入口向产生在冠状动脉等的内部的狭窄部引导该球囊导管,并使上述球囊在上述狭窄部中扩张,从而扩张该狭窄部以进行治疗。
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这种PTCA以外的用途,例如用于对形成于其他的血管、胆管、气管、食道、尿道以及其他的内脏器官等生命体器官内的病变部进行改善、诊断的导管。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具有细径且长条的轴部12、套筒组件13以及应变消除部(也称为耐扭折保护装置、防折断部、避免应力集中部或保护部。)18。套筒组件13连结于轴部12的基端,应变消除部18设于套筒组件13的顶端。其中,轴部12也可以延伸到用于构成套筒组件13的后述的套筒14的内部(中空部)。
考虑到操作性,将导管10A的全长(自轴部12的顶端起到套筒组件13的后端为止的距离)设定为例如100cm。另外,可以任意设定导管10A的全长,例如也可以将导管10A的全长设定在90cm~110cm的范围内。
轴部12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由滑动性较高的树脂等构成,在 其内部贯穿有用于将导管10A向冠状动脉等的入口引导的未图示的引导线、球囊导管等。另外,轴部12具有适度的挠性和适度的强度,以便手术操作者能够一边握持和操作轴部12的基端侧,一边使轴部12顺畅地向血管等生命体器官内贯穿。
轴部12的长度是根据从向体内插入该轴部12的插入位置起到冠状动脉等的入口为止的血管的长度设定的,例如设定为96cm。另外,也可以任意设定轴部12的长度。
套筒组件13具有套筒14和连接器16。套筒14由树脂等构成,并具有比轴部12的刚性高的刚性。套筒14形成为中空状,包括套筒主体20和锥部22。套筒主体20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与连接器16连接。另外,套筒主体20的截面外周部不限于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等。锥部22设于套筒主体20的顶端并随着朝向轴部12去而缩径。
连接器16由树脂等构成,包括形成为中空状的导入部24和自上述导入部24的外周面向外侧伸出的一对伸出部26、26。由此,引导线等能够贯穿在导入部24的内部、套筒14的内部以及轴部12的内部。
如图2A所示,应变消除部18具有挠性,是通过使固定于锥部22的顶端面的带体18a以螺旋状绕轴部12卷绕多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圈)而形成的。由此,应变消除部18的刚性低于套筒14的刚性。另外,应变消除部18由例如树脂、金属等构成。
相邻的带体18a的分开间隔(间距)大致恒定。但是,上述分开间隔也可以不同。另外,轴部12中的被带体18a卷绕的范围、换言之、轴部12中的被应变消除部18围绕的范围能够任意设定,例如,将轴部12中的被应变消除部18围绕的范围设定在距轴部12的基端部8cm的范围内。
并且,如图2B所示,也可以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中的被应变 消除部18围绕的部位显示有规定的数字和刻度。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A中,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套筒14的轴线方向)以1cm的间隔显示刻度并且朝向套筒14侧去与上述刻度相对应地显示有0~8的数字。在该情况下,如图2B所示,也可以在相邻的上述刻度的中间的位置显示辅助刻度。另外,在图2B中,6以后的数字因应变消除部18而不可见。
应变消除部18(带体18a)以宽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去而逐渐变窄并厚度变薄的方式形成。
应变消除部18的内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在应变消除部18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内侧槽部28。即,内侧槽部28以螺旋状延伸。将内侧槽部28的槽宽度设定成带体18a的宽度的一半左右的宽度,其结果,内侧槽部28的槽宽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窄。将内侧槽部28的槽深度设定成带体18a的厚度的大致1/3左右的深度,其结果,内侧槽部28的槽深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浅。
应变消除部18的内表面与轴部12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的大小为手术操作者能够用单手使应变消除部18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滑动的程度。即,应变消除部18构成为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自由伸缩。
在应变消除部18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呈使内侧槽部28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的外侧槽部30。即,通过形成内侧槽部28和外侧槽部30,带体18a呈截面大致H字状。这里,虽然应变消除部18(带体18a)的最顶端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形成为环状(闭合的环)。这是因为:通过这样形成,在使应变消除部18相对于轴部12的外周面滑动时,能够适当地防止该应变消除部18自轴部12脱落。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10A中,轴部12中的自该轴部12的顶端起到应变消除部18的顶端为止的部位能够自插入器具的基端部插入到生命体内(血管内)。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自轴部12的顶端起到应变消除部18的顶端为止的长度称为轴部12的有效长度。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A的作用。首先,例如,利用血管内造影法、血管内超声波诊断法来确定冠状动脉等生命体器官内的狭窄部的形态。接着,例如,利用赛丁格(Seldinger)法从大腿部等以经皮方式先行将引导线(未图示)导入到血管内,并且以沿该引导线的方式将导管10A的轴部12向生命体器官内插入。
此时,由于轴部12一边弯曲一边向生命体器官内插入,因此会对轴部12的基端侧作用应力。并且,当作用有上述应力时,轴部12的基端侧会弯曲并且应变消除部18也会随着轴部12的基端侧的弯曲变形而弹性变形。由此,通过使轴部12的基端侧发挥耐扭折性,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上述应力集中于轴部12与锥部22之间的连结部而使该轴部12折断的情况。
并且,在X线透视下,将未图示的引导线向冠状动脉等的入口推进,使引导线通过冠状动脉等的入口而留置在冠状动脉等的内部,并且使轴部12沿引导线向生命体器官内行进。接着,在使轴部12的顶端到达冠状动脉等的入口之后,从导管10A拔出该引导线。
此时,在从向生命体内插入轴部12的插入位置起到冠状动脉等的入口为止的血管较长的情况、血管蜿蜒的情况下,在使该轴部12的顶端到达冠状动脉等的入口之前,应变消除部18的顶端有时会与插入器具(或皮肤)碰撞。即,有时轴部12的有效长度不足而不能使该轴部12的顶端到达冠状动脉等的入口。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手术操作者要在X线透视下确认轴部12的顶端与冠状动脉等的入口之间的相差距离。然后,例如,在上述相差距离为3cm左右的情况下,一边使应变消除部18相对于轴部12的外周面滑动一边将该应变消除部18的顶端拉向轴部12的基端侧。由此,通过使相邻的带体18a的分开间隔变窄(或者使相邻的带体18a彼此接触)来使应变消除部18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收缩。
于是,例如,使该应变消除部18的顶端位于被显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上的5cm刻度的附近(参照图2B)。由此,会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5cm左右。
之后,通过使该状态下的轴部12进一步向生命体器官内行进相差距离的量,将轴部12的顶端配置于冠状动脉等的入口。
另外,此时,在轴部12的基端侧有时也作用有应力。并且,在该情况下,例如,即使相邻的带体18a彼此接触,由于在应变消除部18形成有内侧槽部28和外侧槽部30,因此也能够使该应变消除部18随着轴部12的弯曲变形而容易地弹性变形。
由此,即使在使应变消除部18收缩后的状态下,也能够使轴部12的基端侧发挥耐扭折性,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该轴部12折断。
另外,在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后的状态下使该轴部12进一步向生命体器官内行进,结果,在轴部12的顶端过多地通过冠状动脉等的入口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轴部12向近前侧拉回而使应变消除部18略微伸展。由此,由于应变消除部18的恢复力变小,因此,即使手术操作者不怎么施加力,也能够维持应变消除部18的收缩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A中,在轴部12的有效长度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使应变消除部18收缩(使应变消除部 18的顶端向套筒14所在的一侧位移)来延伸该轴部12的有效长度。由此,能够应对包括轴部12要插入的血管的蜿蜒情况、长度等在内的形状上的个人差异等。另外,由于也不必使用全长较长的引导导管10A,因此能够维持优异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应变消除部18形成为宽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窄,因此能够随着从轴部12的基端部朝向顶端去而提高该轴部12的柔软性。由此,在轴部12的基端侧,能够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槽部28的槽宽度和外侧槽部30的槽宽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窄,并且内侧槽部28的槽深度和外侧槽部30的槽深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浅,因此,即使在使应变消除部18收缩时相邻的带体18a彼此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渐提高该轴部12的柔软性。由此,能够在使应变消除部18收缩后的状态下使轴部12的基端侧适度地发挥耐扭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任意设定内侧槽部28的槽宽度及槽深度和外侧槽部30的槽宽度及槽深度。内侧槽部28的槽宽度和外侧槽部30的槽宽度可以为例如带体18a的宽度的1/3左右的宽度,也可以为带体18a的宽度的3/4左右的宽度。内侧槽部28的槽深度和外侧槽部30的槽深度也可以为小于带体18a的厚度的1/3的深度。
另外,内侧槽部28和外侧槽部30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截面大致コ字状,能够形成为任意的形状。例如,也能够形成为截面大致半圆形、截面大致V字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内侧槽部28和外侧槽部30中的至少一侧的槽部。
另外,应变消除部18也可以不与轴部12接触。在该情况下, 只要在轴部12的基端侧发生了变形时轴部12的外周面与应变消除部18能够接触,就能够使轴部12的基端侧发挥耐扭折性。
另外,显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上的数字也可以设为与从轴部12的顶端到应变消除部18的顶端为止的距离相对应的数字。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知晓延伸后的轴部12的有效长度。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B(以下也称为“导管10B”)。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导管10B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通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在后述的第3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如图3所示,该导管10B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在应变消除部32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应变消除部32形成为中空状。即,在应变消除部32中形成有截面大致矩形的孔34。另外,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的内侧槽部28和外侧槽部30,在第3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B,由于将应变消除部32形成为中空状,因此,即使在使应变消除部32收缩而相邻的带体32a彼此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该应变消除部32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轴部12的基端侧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应变消除部32的孔34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截面大致矩形,能够形成为任意的形状。也可以将上述孔34的截面形状设为例如截面大致圆形。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4A和图4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C(以下也称为“导管10C”)。
如图4A所示,该导管10C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在应变 消除部36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应变消除部36的顶端部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应变消除部36的顶端部以外的部位不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另外,在相邻的带体36a之中,将位于轴部12的基端侧的带体36a的内表面与轴部12之间的间隔L1设定为大于位于轴部12的顶端侧的带体36a的外表面与轴部12之间的间隔L2。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C,如图4B所示,在使应变消除部36收缩后的状态下,由于能够在位于最靠近基端侧的位置的螺旋的环中收纳所有其他的螺旋的环,因此变得紧凑。由此,能够增大轴部12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5A和图5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D(以下也称为“导管10D”)。另外,在图5A和图5B中,省略了上述轴部12的数字和刻度的图示(参照图2B),但实际上,在轴部12上显示有上述数字和刻度。另外,图7A~图10也同样。
图5A所示,该导管10D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在应变消除部38和套筒40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在应变消除部38的一侧(轴部12的基端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向套筒40侧(轴部12的轴线方向)突出的多个(在图5A中为4个)凸部42a~42d。上述凸部42a~42d在轴部12的周向上分别错开。各凸部42a~42d形成为侧视大致四边形且宽度随着朝向其突出方向去而逐渐变宽。
另外,在应变消除部38的另一侧(轴部12的顶端侧)的侧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凸部42a~42c相对应的多个(在图5A中为3个)凹部44a~44c。并且,上述凹部44a~44c在轴部12的周向上分别从与各凸部42a~42c相对的位置略微错开。
套筒40具有套筒主体20和锥部46,在上述锥部46的顶端形成有具有与凹部44a~44c的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的凹部48。凹部48与凸部42d相对。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D,如图5B所示,当将应变消除部38拉向轴部12的基端侧时,位于最靠近套筒40侧的位置的凸部42d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进入凹部48,并且其他的凸部42a~42c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进入凹部44a~44c。
由此,由于在凸部42a~42c与凹部44a~44c之间以及凸部42d与凹部48之间产生规定的摩擦力,因此应变消除部38会在收缩后的状态被锁定。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用一次操作来进行应变消除部38的收缩动作和用于锁定该收缩状态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任意设定凸部42a~42d和凹部44a~44c、48的个数及形状。总之,只要在凸部42a~42d与凹部44a~44c、48配合时产生规定的摩擦力即可。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A和图6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E(以下也称为“导管10E”)。
如图6A所示,该导管10E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在应变消除部50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应变消除部50包括:第1部位52,其位于最靠近轴部12的基端侧的位置且形成为截面大致梯形;中间部位54,其与上述第1部位52相连;以及第2部位56,其位于最靠近轴部12的顶端侧的位置且与上述中间部位54相连。
第1部位52以螺旋状绕轴部12仅卷绕一圈。第1部位52中的靠轴部12的顶端侧的侧面形成为随着朝向该顶端侧去而逐渐缩径的锥状。另外,在该侧面中的与轴部12邻接的部位形成有第1 缺口部58。
中间部位54以螺旋状绕轴部12仅卷绕两圈。中间部位54具有:第1内侧部60,其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且形成为截面大致平行四边形;以及第1外侧部62,其设于上述第1内侧部6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为截面大致平行四边形。第1外侧部62相对于第1内侧部60向轴部12的顶端侧突出。
由此,第1内侧部60的一部分比第1外侧部62向套筒14侧突出。并且,该突出部(凸部)60a的端部(第1内侧部60的一侧的端部)的形状与第1缺口部58的形状相对应。另外,将上述突出部60a的突出量设定为大于第1缺口部58在轴部1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
另外,在中间部位54,由第1外侧部62中的相对于第1内侧部60向轴部12的顶端侧突出的部位和第1内侧部60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缺口部(凹部)64。另外,第2缺口部64呈与第1缺口部58大致相同的形状。
第2部位56以螺旋状绕轴部12仅卷绕一圈。第2部位56具有:第2内侧部66,其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且形成为截面大致梯形;以及第2外侧部68,其设于第2内侧部66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为截面大致正方形。另外,第2外侧部68位于应变消除部50的顶端。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E,如图6B所示,当将应变消除部50拉向轴部12的基端侧时,中间部位54的突出部60a的一部分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进入第1缺口部58,并且该突出部60a的其他部位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进入第2缺口部64的一部分,而且,第2内侧部66的靠套筒14侧的端部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进入第2缺口部64的其他部位。由此,由于在突出部60a与第1缺口部58之间、突出部60a与第2缺口部64之间以及第2内侧部66与第2缺口 部64之间产生规定的摩擦力,因此应变消除部50会在收缩后的状态被锁定。
另外,在第1部位52与第1外侧部62之间会形成第1隙间70,在相邻的第1外侧部62之间会形成第2隙间72和第3隙间74,在第1外侧部62与第2外侧部68的之间会形成第4隙间76。因而,在使应变消除部50收缩后的状态下,能够使该应变消除部50随着轴部12的弯曲变形而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轴部12的基端侧有效地发挥耐扭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任意设定突出部60a、第1缺口部58、第2缺口部64以及第2内侧部66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突出部60a的宽度随着朝向套筒14侧去而形成得较宽并将第2内侧部66的靠套筒14侧的端部的形状设为与该突出部60a相同的形状,并且使第缺口部58及第2缺口部64的形状与该突出部60a的端部的形状相对应。在该情况下,难以解除应变消除部50的收缩状态的锁定。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A~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F(以下也称为“导管10F”)。
如图7A所示,该导管10F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在轴部78的结构和应变消除部80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在轴部78的外周面形成有突起部82,在引导导管10F的初始状态(应变消除部18伸展开的状态)下,该突起部82位于比应变消除部80的顶端靠套筒14侧的位置,并且向轴部78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该突起部82以环状形成于轴部78的外周面。 
另外,突起部82位于轴部78的比被应变消除部80围绕的部位的中央略微靠基端部侧的位置。但是,突起部82也可以配置于轴部78的被应变消除部80围绕的部位中的任意的位置。
突起部82的高度(突出量)设定为在使应变消除部80挠曲后的状态下能够使该应变消除部80越过该突起部82的程度的高度。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F,如图7B所示,通过将应变消除部80拉向轴部78的基端侧,由于应变消除部80的顶端会越过突起部82,因此能够在使应变消除部80收缩后的状态下将该收缩状态锁定。由此,能够用一次操作来进行应变消除部80的收缩动作和用于锁定该收缩状态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突起部82以环状形成于轴部78的外周面,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越过该突起部82后的应变消除部80在恢复力(弹簧作用)的作用下再度越过该突起部8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突起部82也可以具有:第1锥部84,其在轴部78的轴线方向上朝向基端侧扩径;以及第2锥部86,其与该第1锥部84相连并且在轴部78的轴线方向上朝向基端侧缩径。
在该情况下,在将应变消除部80拉向套筒14侧时,能够使该应变消除部80相对于第1锥部84顺畅地滑动。另外,通过设置第2锥部86,在使收缩状态下的应变消除部80伸展时,能够使该应变消除部80相对于第2锥部86顺畅地滑动。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也可以省略第2锥部8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82的结构不限定于环状,也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突起部82也可以以例如圆弧状、矩形形成于轴部78的外周面。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F也可以在轴部78的外周面上设置多个突起部82。
第7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A~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 引导导管10G(以下也称为“导管10G”)。
如图9A所示,该导管10G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在套筒88的结构和应变消除部108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套筒88具有:套筒主体90,其形成得比第1实施方式的套筒主体20大一圈;以及锁定机构92,其设于上述套筒主体9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的锥部22。
在套筒主体90的顶端面上形成有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孔部94,在套筒主体9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孔部94连通的长孔96。将孔部94的深度设定为略微短于后述的锁定构件100的长度的深度。另外,孔部94也可以贯通套筒主体90。
另外,在孔部94的壁面上沿该孔部94的深度方向连续地设有多个第1配合齿98。可以任意设定上述第1配合齿98的形成范围。各第1配合齿98形成为截面大致三角形,位于顶端侧的齿面98a形成了该三角形的长边,位于连接器16侧的齿面98b形成了该三角形的短边。
锁定机构92具有:具有挠性的锁定构件100,其沿单向延伸并且设于套筒主体90的孔部94;以及锁定解除杆102,其设于上述锁定构件100的一侧的端部附近。
锁定构件100的一部分插入到孔部94中并且其他部位位于上述孔部94的外侧。并且,在锁定构件100的另一侧(位于孔部94的外侧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轴部12突出的接触部104。接触部104中的与套筒主体90相对的面形成为宽度随着朝向接触部104的突出方向去而逐渐变宽的锥状。
锁定构件100的外径形成得略微小于孔部94的孔径。另外,在从锁定构件100的另一端部起到比中央略微靠顶端的位置为止的部位形成有能够与第1配合齿98配合的多个第2配合齿106。由此,不论锁定构件100的位置如何,第2配合齿106始终 与第1配合齿98配合。
各第2配合齿106形成为截面大致三角形,位于顶端侧的齿面106a形成了该三角形的短边,位于连接器16侧的齿面106b形成了该三角形的长边。
其结果,在锁定构件100中,在第1配合齿98和第2配合齿106相互配合后的(咬合)状态下,使锁定构件100向轴部12的顶端侧移动所需要的力大于使锁定构件100向连接器16侧移动所需要的力。即,锁定构件100难以向轴部12的顶端侧移动并且易于向连接器16侧(基端侧)移动。
另外,第1配合齿98的齿数以及第1配合齿98的形状和第2配合齿106的形状设定为在应变消除部108的收缩时的恢复力作用于锁定构件100时使该锁定构件100不会向轴部12的顶端侧移动那样的齿数和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应变消除部108的顶端部形成有与接触部104的锥面104a相对应的锥面110。另外,锁定解除杆102经由长孔96而露出到套筒主体90的外部。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G,当将锁定构件100拉向连接器16侧时,通过使第2配合齿106越过第1配合齿98,使锁定构件100向连接器16侧移动并使接触部104的锥面104a与应变消除部108的顶端的锥面110接触。并且,当进一步拉拽锁定构件100时,如图9B所示,应变消除部108达到收缩状态。此时,由于第1配合齿98和第2配合齿106处于配合状态,因此能够在使应变消除部108收缩后的状态下锁定该收缩状态。由此,能够用一次操作来进行应变消除部108的收缩动作和用于锁定该收缩状态的动作。
另外,在欲使应变消除部108伸展的情况下,通过拉起锁定解除杆102来解除第1配合齿98和第2配合齿106的配合状态,因 此能够容易地使锁定构件100向轴部12的顶端侧移动。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G,不论锁定构件100的位置如何,第2配合齿106始终与第1配合齿98配合,因此能够将应变消除部108在任意的收缩状态下锁定。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G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将锁定构件100固定于套筒主体90的顶端面。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应变消除部108拉向套筒主体90侧而使该应变消除部108的顶端位于比接触部104靠套筒主体90侧的位置,能够适当地锁定该应变消除部108的收缩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104也可以形成为侧视长方形。
第8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H(以下也称为“导管10H”)。
如图11~图12B所示,该导管10H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在应变消除部200的结构和套筒组件201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组件201以围绕轴部12的基端部的方式设置(参照图12A),套筒组件201包括套筒202和连接器16。另外,将从应变消除部200的顶端起到套筒202的顶端为止的距离设定为例如5cm。
并且,如图12B所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中的、位于应变消除部200的顶端与套筒202的顶端之间的部位显示有规定的数字、刻度。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H中,在轴部12的轴线方向(套筒202的轴线方向)上以1cm的间隔显示刻度,并且朝向套筒202侧去与上述刻度相对应地显示有0~5的数字。另外,在图12B中,在相邻的上述刻度的中间的位置显示有辅助刻度。
套筒202以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缩径的方式 形成为锥状。另外,套筒202包括:第1部位204,其与连接器16连接;以及第2部位206,其位于上述第1部位204的顶端且用于设置应变消除部200。
在第1部位204上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形成有贯通孔208。并且,轴部12的基端部以贯穿上述贯通孔208的状态固定于第1部位204。
第2部位206形成为圆筒状,从第1部位204的顶端面204a向轴部12的顶端侧突出。即,第2部位206围绕轴部12的基端侧的一部分。
第1部位204的外周面和第2部位206的外周面为一体且形成了向轴部12的顶端侧缩径的连续的锥面。另外,第2部位206的内周面以与轴部12分开的状态形成为朝向该轴部12的顶端侧缩径的锥状。另外,在第2部位206中,将外周面的锥角度和内周面的锥角度设定得大致相同。
另外,在第2部位206的内周面上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形成有螺旋槽210。由此,螺旋槽210随着朝向第1部位204去而向轴部12的半径方向外侧扩大。
螺旋槽210形成为截面矩形且绕轴部12三周。螺旋槽210的间距与上述应变消除部200的螺旋的间距相对应。
将螺旋槽210的槽宽度和槽深度设定为恒定。具体而言,螺旋槽210的槽宽度为略微大于位于应变消除部200的基端部(后端部)的带体200a的宽度的宽度,螺旋槽210的槽深度浅于该带体200a的厚度。
在螺旋槽210中的位于轴部12的顶端侧的端部(始端部),将槽底面与轴部12之间的间隔L3设定得略微小于位于应变消除部200的基端部的带体200a的厚度(也参照图12B)。于是,在导管10的初始状态下,应变消除部200的基端部以挠曲的状 态配置于螺旋槽210的始端部。由此,能够防止应变消除部200从螺旋槽210脱出而使该应变消除部200与套筒202分离的情况。即,螺旋槽210的始端部作为脱离阻止机构发挥作用。
第2部位206的内周面在第1部位204的顶端面204a处终结。其结果,由第1部位204的顶端面204a和第2部位206的内周面形成了收纳室212。收纳室212与贯通孔208连通并且在轴部12的顶端侧开口。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H,如图12B所示,通过使应变消除部200从导管10H的基端侧看来顺时针地旋转,能够一边使该应变消除部200与螺旋槽210配合一边进入收纳室212。由此,能够使应变消除部200的顶端向套筒202侧位移而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
并且,即使在如此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后的状态下在该轴部12的基端侧作用有应力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收纳于收纳室212的应变消除部200随着轴部12的弯曲变形而弹性变形,因此也能够使轴部12的基端侧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应变消除部200旋转来使该应变消除部200一边与螺旋槽210配合一边进入收纳室212内,因此,通过调整该应变消除部200的旋转量,能够任意设定轴部12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
而且,由于将螺旋槽210的螺旋的圈数(3圈)设为少于应变消除部200的螺旋的圈数(4圈),因此,在应变消除部200的基端部与第1部位204的顶端面204a抵接的状态下,能够将应变消除部200的顶端部配置为从第2部位206的顶端突出。由此,由于能够适当地防止应变消除部200过多进入收纳室212内,因此能够将收纳于收纳室212的应变消除部200容易地取出到收纳室212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应变消除部200形成为宽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窄,因此能够随着从轴部12的基端部随着朝向顶端去而提高该轴部12的柔软性。由此,在轴部12的基端侧,能够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的变形例的导管10H那样,也可以不将套筒202固定于轴部12。即,也可以将套筒202设为相对于轴部12自由旋转。具体而言,也可以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上形成环状凸部214并且在贯通孔208的壁面上形成能够供上述环状凸部214配置的环状凹部216。由此,套筒202以轴部12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了的状态相对于轴部12自由旋转。
并且,在该情况下,例如,手术操作者通过在握持应变消除部200的状态下使套筒202从导管10H的基端侧方向看来顺时针地旋转,能够使应变消除部200一边与螺旋槽210配合一边进入收纳室212内。由此,能够一边防止轴部12旋转一边通过操作套筒202来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由此,在使应变消除部200进入收纳室212内时,即使在仅有少量的该应变消除部200中的部位从第2部位206的顶端露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且容易地使该应变消除部200进入收纳室212。
在图13中,环状凸部214形成为截面大致正方形,环状凹部216形成为截面矩形,但是能够任意设定环状凸部214的截面形状和环状凹部216的截面形状。另外,能够任意设定环状凸部214和环状凹部216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任意改变应变消除部200的螺旋的间距和螺旋槽210的螺旋的间距。应变消除部200具有挠性并且自由伸缩,因此,即使上述间距稍微偏离,也能够使应变消除部200与螺旋槽210配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任意设定应变消除部200的螺旋的圈 数和螺旋槽210的螺旋的圈数。应变消除部200(带体200a)的最顶端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形成为环状(闭合的环)。这是因为:通过这样形成,在将应变消除部200收纳在收纳室212内时、从该收纳室212取出应变消除部200时,能够适当地防止该应变消除部200自轴部12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显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上的数字设为与从轴部12的顶端起到应变消除部200的顶端为止的距离相对应的数字。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知晓延伸后的轴部12的有效长度。
第9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6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I(以下也称为“导管10I”)。另外,在第9实施方式的导管10I中,对于与第8实施方式的导管10H通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该导管10I与第8实施方式的导管10H在套筒218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套筒218形成为圆筒状,套筒218的直径大致恒定。另外,套筒218的截面外周部不限于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等。并且,套筒218包括:第1部位220,其与连接器16连接;以及第2部位222,其设于第1部位220的顶端。
如图16A所示,第2部位222具有:突出部224,其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从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向轴部12的顶端侧突出;以及止挡部226,其从上述突出部224的顶端向轴部12侧突出。第2部位222围绕轴部12的一部分。 
第1部位220的外周面和突出部224的外周面彼此连接为一体而形成了套筒218的外周面。另外,在突出部224上形成有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一对狭缝228、228(参照图14和图15)。上述狭缝228、228以隔着轴部12的轴线的方式相对。换言之,上述狭缝228、228以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在突出部224的周向上。
各狭缝228的一端部到达突出部224的顶端。另一方面,各狭缝228的另一端部带有圆角且位于突出部224的后端附近。将各狭缝228的宽度设定为轴部12的直径的1/3左右。另外,能够任意设定狭缝228的长度和宽度。
使止挡部226与轴部12分开,将止挡部226与轴部12的分开间隔设定得小于应变消除部200的顶端的厚度。另外,在止挡部226的顶端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直径随着朝向轴部12的基端侧去而变小的锥面226a。
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和止挡部226的内表面在突出部224的内周面处终结。其结果,由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突出部224的内周面以及止挡部226的内表面形成了收纳室230。收纳室230与贯通孔208连通并且在轴部12的顶端侧开口。另外,将收纳室230设定为能够将收缩后状态的应变消除部200收纳的程度的大小。
采用本实施方式,利用形成有锥面226a的止挡部226能够适当地阻止应变消除部200的后端部从收纳室230脱出。由此,能够防止应变消除部200与套筒218分离。即,上述止挡部226作为脱离阻止机构发挥作用。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I,当将应变消除部200拉向连接器16侧时,应变消除部200与止挡部226的锥面226a接触而将该止挡部226向轴部12的半径方向外侧推压。
当止挡部226被向轴部12的半径方向外侧推压时,突出部224的狭缝228、228的宽度变大并且止挡部226向轴部12的半径方向外侧位移。即,会使收纳室230的开口部的面积扩大。另外,此时,应变消除部200由于受到来自止挡部226的反作用力,因此向轴部12的半径方向内侧略微弹性变形(收缩)。于是,被拉向连接器16侧的应变消除部200经由扩大后的开口部而被引导到收纳室230中。
如图16B所示,由于被引导到收纳室230中的应变消除部200与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抵接,从而相邻的带体200a的分开间隔变短,成为收缩后的状态。由此,应变消除部200成为紧凑地收纳于收纳室230的状态。
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I,例如,能够应对以下那样的导管:与初始状态的导管10I的应变消除部200的长度(轴部1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相比,不能将套筒218的长度设定得足够较长。
另外,由于收纳于收纳室230的应变消除部200呈收缩后的状态,因此,应变消除部200在恢复力(弹簧的作用)的作用下欲恢复原来的状态(欲延伸),但是,由于应变消除部200的顶端卡定于止挡部226,因此能够适当地阻止应变消除部200从收纳室230的开口部外出到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24并不限定于形成有一对狭缝228、228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突出部224上形成有3个以上的狭缝228。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各狭缝228以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在突出部224的周向上。这是因为这样配置能够使收纳室230的开口部均衡地扩大。
第10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7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J(下面,也称为“导管10J”)。另外,在第10实施方式的导管10J中,对于与第9实施方式的导管10I通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图17中,省略了 上述轴部12的数字和刻度的图示(参照图12B),但实际上上述数字和刻度显示在轴部12上。
如图17所示,该导管10J与第9实施方式的导管10I在套筒232的第2部位234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第2部位234形成为圆筒状,并具有从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向轴部12的顶端侧突出的突出部236,并且省略了第9实施方式的止挡部226。在突出部236的内周面中的略微靠顶端的位置形成有螺旋状的突起部238。
突起部238绕轴部12一周。将突起部238的始端部和终端部之间的间隔设定得略微小于应变消除部200的基端部的宽度。突起部238与轴部12分开,将突起部238与轴部12的分开间隔设定得小于应变消除部200的顶端的厚度。
突起部238中的与该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相对的相对面和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在突出部236的内周面处终结。其结果,由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突起部238的上述相对面以及突出部236的内周面形成了收纳室240。收纳室240与贯通孔208连通并且在轴部12的顶端侧开口。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J,例如,手术操作者通过在握持套筒232的状态下使应变消除部200逆时针地旋转,能够使应变消除部200进入收纳室240。然后,进入收纳室240中的应变消除部200由于抵接于第1部位220的顶端面220a而达到收缩状态。由此,能够将应变消除部200紧凑地收纳于收纳室240内,并且能够通过调整该应变消除部200的旋转量来任意设定轴部12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
在第3实施方式~第10实施方式中,在应变消除部36、38、50、80、108、200上,也可以形成有第1实施方式的内侧槽部28和外侧槽部30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槽部,另外,应变消除部36、 38、50、80、108、200也可以如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消除部32那样形成为中空状。由此,即使在使应变消除部36、38、50、80、108、200收缩后的状态下,也能够适度地发挥轴部12、78的基端侧的耐扭折性。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第10实施方式中,应变消除部18、32、36、38、50、80、108、200也可以是通过使恒定的宽度的带体18a、32a、36a、38a、50a、80a、108a、200a以螺旋状绕轴部12、78卷绕而形成的。在该情况下,上述带体18a、32a、36a、38a、50a、80a、108a、200a的最顶端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形成为环状(闭合的环)。这是因为:通过这样形成,在使应变消除部18、32、36、38、50、80、108、200收缩(延伸)时,能够适当地防止应变消除部18、32、36、38、50、80、108、200自轴部12、78脱落。
第11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8~图2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K(下面,也称为“导管10K”)。另外,在第11实施方式的导管10K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通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8所示,该导管10K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管10A在应变消除部300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应变消除部300中的围绕轴部12的范围设定为例如12cm。
应变消除部300具有:第1构件302,其固定于锥部22的顶端;以及第2构件304,其以位于比上述第1构件302靠顶端侧的位置的状态设于该第1构件302。
如图19A所示,第1构件302构成为圆筒状并且形成为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细的锥状。由此,第1构件302的刚性低于套筒14的刚性。另外,第1构件302的内周面与轴部 12的外周面接触。
在第1构件302中的位于从外周面的大致中央到顶端侧的规定部位处,以分开的状态形成有第1外侧凸部306a、位于比上述第1外侧凸部306a靠顶端侧的位置的第2外侧凸部306b、位于比上述第2外侧凸部306b靠顶端侧的位置的第3外侧凸部306c。另外,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以环状形成于第1构件302的外周面。
能够任意设定第1外侧凸部306a与第2外侧凸部306b的分开间隔以及第2外侧凸部306b与第3外侧凸部306c的分开间隔,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分开间隔设定成大致相同。
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分别形成为截面三角形。并且,将第2外侧凸部306b的截面积设定得小于第1外侧凸部306a的截面积,将第3外侧凸部306c的截面积设定得小于第2外侧凸部306b的截面积。
第2构件304构成为圆筒状并且形成为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细的锥状。由此,第2构件304的刚性低于套筒14的刚性。
另外,第2构件304构成为其内径随着朝向套筒14侧去而逐渐扩径。即,第2构件304的内周面形成为锥状。另外,将第2构件304的内周面的锥角度和第1构件302的外周面的锥角度设定得大致相同。
并且,第2构件304以其顶端部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基端部围绕第1构件302的顶端侧的规定范围的方式配置。总之,第2构件304的顶端比第1构件302的顶端更向顶端侧突出。
能够任意设定第2构件304相对于第1构件302突出的突出量L4、换言之、从第1构件302的顶端起到第2构件304的顶端为止的距离,例如,设定为5cm。
如图19B所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中的仅被第2构件304围绕的部位显示有作为显示部件的规定的数字和刻度。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K中,沿轴部12的轴线方向以1cm的间隔显示有刻度,并且朝向套筒14侧去与上述刻度相对应地显示有0~5的数字。在图19B中,在相邻的上述刻度的中间的位置显示有辅助刻度。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刻度(包括辅助刻度),但是当然也可以不显示该刻度。另外,在以附注于上述刻度的方式显示数字的情况下,与刻度同样,也可以不显示该数字。
在第2构件304的内周面中的中央附近以分开的状态形成有第1内侧凸部308a、位于比上述第1内侧凸部308a靠顶端侧的位置的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位于比上述第2内侧凸部308b靠顶端侧的位置的第3内侧凸部308c。另外,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分别以环状形成于第2构件304的内周面。
将第1内侧凸部308a和第2内侧凸部308b的分开间隔设定成与第1外侧凸部306a和第2外侧凸部306b的分开间隔相同。另外,将第2内侧凸部308b和第3内侧凸部308c的分开间隔设定成与第2外侧凸部306b和第3外侧凸部306c的分开间隔相同。另外,能够任意设定第1内侧凸部308a和第2内侧凸部308b的分开间隔以及第2内侧凸部308b和第3内侧凸部308c的分开间隔。 
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分别形成为截面大致三角形。并且,将第1内侧凸部308a的截面积设定成与第1外侧凸部306a的截面积相同,将第2内侧凸部308b的截面积设定成与第2外侧凸部306b的截面积相同,将第3内侧凸部308c的截面积设定成与第3外侧凸部306c的截面积相同。
在第2构件304的外周面中的位于后端的部位形成有环状的突起部310,该突起部310向轴部12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管10K的初始状态下,第1内侧凸部308a中的位于顶端侧的面(顶端面)与第3外侧凸部306c中的位于后端侧的面(后端面)接触。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K,手术操作者通过在用手指勾住突起部310的状态下将第2构件304拉向套筒14侧,使第1内侧凸部308a的顶端面与第3外侧凸部306c的后端面分开并使第1内侧凸部308a的后端面与第2外侧凸部306b的顶端面接触。即,第2构件304相对于第1构件302向套筒14侧位移。换言之,第2构件304相对于第1构件302突出的突出量L4变小。
接着,当进一步拉拽第2构件304时,第2构件304被第2外侧凸部306b向轴部12的半径方向外侧扩张,其结果,由于第2构件304的内径扩径,第1内侧凸部308a越过第2外侧凸部306b。
然后,例如,当拉拽第2构件304直到第1内侧凸部308a的顶端面与第1外侧凸部306a的后端面接触为止时,第2构件304的顶端位于被显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上的3cm的刻度的附近(参照图19B)。总之,第2构件304的突出量L4变小(变成突出量L5),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了3cm左右。
另外,在该状态下,由于第1内侧凸部308a的顶端面与第1外侧凸部306a的后端面接触,因此能够适度地抑制第2构件304相对于第1构件302的位移。由此,能够将轴部12的有效长度保持为延伸后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第1构件302和第2构件304形成为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细的锥状,因此能够随着从轴部12的基端部朝向顶端去而提高该轴部12的柔软性。由此,能够适当地发挥轴部12的基端侧的耐扭折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2构件304的外周面上设有突起部310,因此能够易于进行第2构件304的滑动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和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截面大致三角形,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或截面大致半圆形。
另外,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也可以不以环状形成于第1构件302的外周面。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绕第1构件302半周或1/4周的程度的大小。可以任意设定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的截面积的大小。
而且,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也可以不以环状形成于第2构件304的内周面。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绕第2构件304半周或1/4周的程度的大小。可以任意设定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的截面积的大小。
能够任意设定外侧凸部306的个数。外侧凸部306也可以为1个、两个、或者4个以上。另外,内侧凸部308也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10也可以不以环状形成于第2构件304的外周面。只要突起部310自第2构件304的外周面突出至能够供手术操作者用手指勾住的程度,则能够任意设定突起部310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显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上的数字设为与从轴部12的顶端起到应变消除部300的顶端为止的距离相对应的数字。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知晓延伸后的轴部 12的有效长度。另外,刻度和数字例如也可以显示在第1构件302的外周面上。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知晓轴部12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K中,也可以省略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第3外侧凸部306c、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凸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突起部310。
第1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2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0所示,代替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而在第2构件304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第1内侧凹部312a、第2内侧凹部312b以及第3内侧凹部312c。
第1内侧凹部312a、第2内侧凹部312b以及第3内侧凹部312c分别以环状形成于第2构件304的内周面。另外,第1内侧凹部312a的形状与第1外侧凸部306a的形状相对应,第2内侧凹部312b的形状与第2外侧凸部306b的形状相对应,第3内侧凹部312c的形状与第3外侧凸部306c的形状相对应。另外,能够任意设定第1内侧凹部312a、第2内侧凹部312b以及第3内侧凹部312c的形状等。
采用本变形例,由于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能够与第1内侧凹部312a、第2内侧凹部312b以及第3内侧凹部312c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凹部配合,因此能够适度地抑制第2构件304相对于第1构件302的位移。
第1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2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1所示,代替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 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而在第1构件30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外侧凹部314a、第2外侧凹部314b以及第3外侧凹部314c。
第1外侧凹部314a、第2外侧凹部314b以及第3外侧凹部314c分别以环状形成于第1构件302的外周面。另外,第1外侧凹部314a的形状与第1内侧凸部308a的形状相对应,第2外侧凹部314b的形状与第2内侧凸部308b的形状相对应,第3外侧凹部314c的形状与第3内侧凸部308c的形状相对应。另外,能够任意设定第1外侧凹部314a、第2外侧凹部314b以及第3外侧凹部314c的形状等。
采用本变形例,由于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以及第3内侧凸部308c能够与第1外侧凹部314a、第2外侧凹部314b以及第3外侧凹部314c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凹部配合,因此能够适度地抑制第2构件304相对于第1构件302的位移。
第1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2A和图22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L(下面,也称为“导管10L”)。另外,在第12实施方式的导管10L中,对于与第11实施方式的导管10K通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在后述的第13实施方式~第16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如图22A所示,该导管10L与第11实施方式的导管10K在应变消除部316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在第1构件318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螺纹部320,并且在第2构件32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用于与上述第1螺纹部320螺纹结合的第2螺纹部324。另外,省略了第11实施方式的第1外侧凸部306a、第2外侧凸部306b以及第3外侧凸部306c、第1内侧凸部308a、第2内侧凸部308b、第3内侧凸部308c以及突起部310。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L,如图22B所示,例如,通过使第2构件322从导管10L的基端方向看来逆时针地旋转,能够使第2构件322相对于第1构件318向套筒14侧位移。由此,由于第2构件322相对于第1构件318突出的突出量变小,因此能够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
另外,通过调整第2构件322的旋转量,能够任意设定第2构件322相对于第1构件318突出的突出量。
第1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3A~图24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M(下面,也称为“导管10M”)。在图23A~图24中,省略了上述轴部12的数字和刻度的图示(参照图19B),但实际上,上述数字和刻度显示在轴部12上。另外,在图23A~图24中,为了区别后述的第1构件328和第2构件330,用细线描绘了第1构件328并且用粗线描绘了第2构件330。
如图23A所示,该导管10M与第11实施方式的导管10K在应变消除部326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第1构件328是通过使带体328a从导管10M的基端方向看来顺时针地以螺旋状绕轴部12卷绕多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圈)而形成的。相邻的带体328a的分开间隔(间距)大致恒定。但是,上述分开间隔也可以不同。第1构件328(带体328a)以宽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去而逐渐变窄且厚度变薄的方式形成。
这里,第1构件328的最顶端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形成为环状(闭合的环)。这是因为:通过这样形成,能够适当地防止第1构件328自轴部12脱落。
第2构件330是通过使带体330a从导管10M的基端方向看来逆时针地以螺旋状绕轴部12卷绕多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圈)而形成的。第2构件330的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1构件328的 结构相同。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M,如图23B所示,当一边从导管10M的基端方向看来逆时针(或顺时针)地转动第2构件330一边将第2构件330拉向套筒14侧时,一边使第2构件330的螺旋越过第1构件328的螺旋,一边使第2构件330相对于第1构件328向套筒14侧位移。由此,由于第2构件330相对于第1构件328突出的突出量变小,因此能够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
另外,在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时,由于第1构件328的螺旋与第2构件330的螺旋以交叉的状态接触,因此能够利用第1构件328的螺旋和第2构件330的螺旋的交叉部的摩擦力来适度地抑制第2构件330相对于第1构件328的位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第1构件328和第2构件330分别形成为螺旋状,因此与将第1构件328和第2构件330分别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相比,应变消除部326变得易于挠曲。由此,能够使轴部12的基端侧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另外,由于第1构件328和第2构件330分别形成为宽度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去而逐渐变窄并且厚度变薄,因此能够随着从轴部12的基端部朝向顶端去而提高该轴部12的柔软性。由此,在轴部12的基端侧,能够进一步适当地发挥耐扭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第2构件330的螺旋的卷绕方向也可以与第1构件328的螺旋的卷绕方向相同。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第2构件330从导管10M的基端方向看来逆时针地旋转,能够使第2构件330相对于第1构件328向套筒14侧位移。另外,在将第1构件328和第2构件330各自的螺旋的卷绕方向设为从导管10M的基端方向看来逆时针情况下,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任意设定第1构件328和第2构件330 的螺旋的圈数以及带体的形状等。
第1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5A和图25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N(下面,也称为“导管10N”)。
如图25A所示,该导管10N与第11实施方式的导管10K在应变消除部332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第1构件334的内周面不与轴部12接触。另外,第1构件334围绕第2构件336的一部分。在第1构件334的内周面中的比中央略微靠后端侧的部分形成有环状的突出部338,该突出部338向轴部12的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突出部338形成为截面大致三角形。
第2构件336的内周面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在第2构件336的外周面中的后端部附近形成有环状的凹部340,该凹部340呈能够与上述突出部338配合的截面大致三角形。
另外,由于第1构件334和第2构件336形成为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变细的锥状,因此,在上述导管10N的初始状态下,第2构件336在比第1构件334更适度地突出的状态下与第1构件334的内周面接触而定位。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N,如图25B所示,当将第2构件336拉向套筒14侧时,由于第2构件336插入到第1构件334与轴部12之间的空间中,因此能够减小第2构件336相对于第1构件334突出的突出量。由此,能够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
另外,在将第2构件336拉拽了一定程度的阶段,由于突出部338与凹部340配合,因此能够适度地抑制第2构件336在轴部12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移。由此,能够保持为将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后的状态。而且,能够防止第2构件336进入第1构件334与轴部12之间的空间中而不能取出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任意设定突出部338和凹部340的形 状等。另外,也可以省略突出部338和凹部340。而且,也可以将显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上的数字和刻度显示在第2构件336的外周面上。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知晓轴部12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
第1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6A和图26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O(下面,也称为“导管10O”)。
图26A所示,该导管10O与第11实施方式的导管10K在应变消除部342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在第1构件344的外周面上,从顶端部附近的位置到比中央略微靠后端侧的位置形成有槽部346。并且,在该槽部346的槽底面中的靠轴部12的顶端侧的端部设有截面大致三角形的凸部348。并且,凸部348的顶端面与槽部346的槽侧面连续。其结果,由凸部348的顶端面和槽部346的槽侧面形成了截面大致三角形的配合孔部350。
第2构件352的内周面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另外,在第2构件352的后端面上形成有孔部354,该孔部354的形状与第1构件344的包含顶端部在内的顶端侧的形状相对应。轴部12位于孔部354的大致中央。其结果,孔部354形成为环状。另外,孔部354的直径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逐渐变小。在用于形成该孔部354的壁面中的靠套筒14侧的端部设有止挡部356,该止挡部356的形状与上述配合孔部350的形状相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O中,在初始状态下,止挡部356配置于配合孔部350。由此,将第2构件352以比第1构件344更适度地突出的状态定位。因而,例如,在该导管100的操作过程中,能够适当地抑制第2构件352相对于第1构件344向轴部12的顶端侧位移而与该第1构件344分离的情况。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O,当将第2构件352拉向套筒14 侧时,使止挡部356会越过凸部348,一边使第1构件344的顶端侧的部位插入到孔部354内,一边使第2构件352向套筒14侧位移。由此,由于能够减小第2构件352相对于第1构件344突出的突出量,因此能够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另外,此时,由于止挡部356位于槽部346内,因此不会妨碍第2构件352的位移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进一步在槽部346内设置在使第2构件352向套筒14侧位移后的状态下能够与止挡部356配合的凹部或凸部。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地保持使第2构件352相对于第1构件344突出的突出量减小后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任意设定槽部346和止挡部356的形状等。另外,也可以省略槽部346和止挡部356。而且,也可以将显示在轴部12的外周面上的数字和刻度显示在第2构件352的外周面上。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知晓轴部12的有效长度的延伸量。
第16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7A和图27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引导导管10P(下面,也称为“导管10P”)。
如图27A所示,该导管10P与第11实施方式的导管10K在应变消除部358的结构这方面不同。具体而言,第1构件360不与轴部12接触。另外,在第1构件360的外周面的顶端侧的规定区域中形成有第1螺纹部362。
第2构件364的内周面与轴部12的外周面接触。另外,在第2构件364的后端面上形成有环状孔部366,该环状孔部366的形状与第1构件360的包含顶端部在内的顶端侧的形状相对应。
环状孔部366的直径随着朝向轴部12的顶端侧去而变小。能够任意设定环状孔部366的孔深度,例如,将环状孔部366的 孔深度设定为第1构件360在轴部1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大致一半的深度。另外,在用于形成环状孔部366的外周部的壁面上形成有用于与第1螺纹部362螺纹结合的第2螺纹部368。另外,用于形成环状孔部366的内周部的壁部围绕轴部12的一部分。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P,如图27B所示,例如,通过使第2构件364从导管10P的基端方向看来逆时针地旋转,能够使第2构件364相对于第1构件360向套筒14侧位移。由此,由于第2构件364相对于第1构件360突出的突出量变小,因此能够使轴部12的有效长度延伸。
另外,通过调整第2构件364的旋转量,能够任意设定第2构件364相对于第1构件360突出的突出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螺纹部362和第2螺纹部368中的任意一个螺纹部替换为凸部,并且将第1螺纹部362和第2螺纹部368中的任意另一个螺纹替换为用于与上述凸部配合的凸部或凹部。在该情况下,会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地采用各种结构。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导管。例如,也能够应用于直接贯穿引导导管的球囊导管、造影导管、或者经由Y连接器贯穿该引导导管的母导管和子导管等。

Claims (1)

1.一种导管,其包括:轴部(12、78),其具有挠性;套筒,其设于上述轴部(12、78)的基端部;应变消除部,其围绕上述轴部(12、78)的基端侧的规定范围,该导管的特征在于,
上述应变消除部的顶端沿上述轴部(12、78)的轴线方向至少能够向上述套筒所在的一侧位移,
上述应变消除部沿上述轴部(12、78)的轴线方向至少自由收缩,
上述应变消除部形成为带状,并且以螺旋状绕上述轴部(12、78)卷绕,
在使上述应变消除部收缩后的状态下,能够在最靠近基端侧的螺旋的环中收纳其他螺旋的环。
CN201180032040.9A 2010-06-30 2011-06-27 导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851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8747 2010-06-30
JP2010-148744 2010-06-30
JP2010148746 2010-06-30
JP2010148744 2010-06-30
JP2010-148747 2010-06-30
JP2010-148746 2010-06-30
PCT/JP2011/064623 WO2012002299A1 (ja) 2010-06-30 2011-06-27 カテーテ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5128A CN102985128A (zh) 2013-03-20
CN102985128B true CN102985128B (zh) 2015-05-20

Family

ID=45402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204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85128B (zh) 2010-06-30 2011-06-27 导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56042B2 (zh)
EP (1) EP2574362B1 (zh)
JP (1) JP5956335B2 (zh)
CN (1) CN102985128B (zh)
WO (1) WO20120022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89443B2 (en) 2012-05-15 2018-10-02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Home medical devic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rapy prescription and tracking, servicing and inventory
JP5940864B2 (ja) * 2012-04-12 2016-06-29 カール シュトルツ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
EP2777740A3 (en) 2013-03-12 2015-01-21 St. Jude Medical, Cardiology Division, Inc. Catheter system
EP2777739B1 (en) * 2013-03-12 2018-09-05 St. Jude Medical, Cardiology Division, Inc. Catheter system
MX2015001485A (es) * 2015-01-30 2016-07-29 Equipos Médicos Vizcarra S A Cateter venoso central con pabellon adherente y tuberias elasticas.
JP6923452B2 (ja) * 2015-06-18 2021-08-18 アヴェント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カテーテルアセンブリ用の伸縮可能スリーブ
CN106257114B (zh) * 2015-06-19 2018-04-06 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刀具的密封件和密封的方法
JP6928498B2 (ja) * 2017-07-18 2021-09-01 株式会社カネカ 補助デバイス
JP6987555B2 (ja) * 2017-07-18 2022-01-05 株式会社カネカ 補助デバイス
JP7036914B2 (ja) * 2018-05-24 2022-03-15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ダイレータ
US11660420B2 (en) 2018-09-17 2023-05-30 Seigla Medical, Inc. Catheters and rel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10512753B1 (en) 2018-12-07 2019-12-24 John Nguyen Composite catheter shafts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 same
JP7384570B2 (ja) * 2019-04-16 2023-11-21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WO2020256743A1 (en) * 2019-06-21 2020-12-24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Strain relief adapter for medical tubing connection
JP2023015798A (ja) * 2021-07-20 2023-02-01 大塚テクノ株式会社 尿道カテーテルおよび尿道カテーテル用の接合部品
USD980972S1 (en) * 2021-09-16 2023-03-14 Abiomed, Inc. Distal extension for a blood pump system
USD980971S1 (en) * 2021-09-16 2023-03-14 Abiomed, Inc Distal extension for a blood pump syste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6230A (en) * 1994-06-09 1995-11-14 Cordis Corporation Catheter sheath introducer with strain relief
US6273404B1 (en) * 1995-06-05 2001-08-14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Method of making monolithic hub and strain relief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89987A (en) * 1937-04-29 1940-02-13 Edgar E Kellems Deformation control for resilient bodies and the like
US2219326A (en) * 1938-11-14 1940-10-29 Cutler Hammer Inc Electrical appliance plug connector
US3487160A (en) * 1967-10-04 1969-12-30 Phillips Petroleum Co Cable joint with woven cable gripping means
US3618613A (en) * 1969-05-19 1971-11-09 Heyer Schulte Corp Antithrombotic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inforced with nonkinking means
US4602808A (en) * 1982-06-28 1986-07-29 Dana Corporation Protective routing sleeve for hose assembly
US4511163A (en) * 1982-07-14 1985-04-16 Mead Johnson & Company Adaptable tip tubing connector
US4509877A (en) * 1983-11-09 1985-04-09 Sobin Sidney S Tapered torque strain relief coupling
US5076656A (en) * 1984-06-08 1991-12-31 Briggs Robert C High precisio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s
JPS6171065A (ja) * 1984-09-13 1986-04-11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テルイントロデユ−サ
US4875481A (en) * 1988-07-01 1989-10-24 Cordis Corporation Catheter with coiled wire attachment
US5095915A (en) * 1990-03-19 1992-03-17 Target Therapeutics Guidewire with flexible distal tip
US5181750A (en) * 1990-08-09 1993-01-26 Avon Plastics, Inc. Garden hose and couplings
US5094552A (en) * 1990-11-16 1992-03-10 Amp Incorporated Interlocking strain relief
US5542432A (en) * 1992-02-18 1996-08-06 Symbiosis Corporation Endoscopic multiple sample bioptome
US5380301A (en) * 1992-07-10 1995-01-10 Sherwood Medical Company Catheter/hub strain relief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5638827A (en) * 1994-02-01 1997-06-17 Symbiosis Corporation Super-elastic flexible jaws assembly for an endoscopic multiple sample bioptome
US5403292A (en) * 1994-05-18 1995-04-04 Schneider (Usa) Inc. Thin wall catheter having enhanced torqu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US5558652A (en) * 1994-10-06 1996-09-24 B. Braun Medical, Inc. Introducer with radiopaque marked tip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US5582212A (en) * 1994-11-08 1996-12-10 The Babcock & Wilcox Company Continuously slitted roll-on tube shield
US5545151A (en) * 1994-11-22 1996-08-13 Schneider (Usa) Inc Catheter having hydrophobic properties
US5951539A (en) * 1997-06-10 1999-09-14 Target Therpeutics, Inc. Optimized high performance multiple coil spiral-wound vascular catheter
GB9717821D0 (en) * 1997-08-21 1997-10-29 Spinoza Marc H Fasteners
US6068622A (en) * 1998-02-10 2000-05-30 Medtronic Inc. Single piece hub/strain relief that can be injection molded over a shaft
US6283950B1 (en) * 1998-06-11 2001-09-04 Angiodynamics, Inc. Occluding wire assembly
US6290692B1 (en) * 1998-11-03 2001-09-18 Daniel J. Klima Catheter support structure
US6228073B1 (en) * 1998-12-15 2001-05-08 Medtronic, Inc. Angiography luer hub having wings proximal to the plurality of grips and strain relief
US6500285B2 (en) * 1999-08-23 2002-12-31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Method of making a catheter having interlocking ribbed bond regions
US6503244B2 (en) * 2001-03-07 2003-01-07 Micro Therapeutics, Inc. High pressure injection system
US7214220B2 (en) * 2001-09-21 2007-05-08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Intravascular device with carrier tube engagement member
US7625365B2 (en) * 2001-09-21 2009-12-0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Intravascular device and carrier tube with interference fit member
EP3505143B1 (en) * 2002-03-22 2022-12-14 Cardinal Health Switzerland 515 GmbH Rapid exchange balloon catheter shaft
US8012144B2 (en) * 2003-09-22 2011-09-06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Elongate medical device having an interference fit packaging member
US7762977B2 (en) * 2003-10-08 2010-07-27 Hemosphere,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vascular access
US20050137614A1 (en) 2003-10-08 2005-06-23 Porter Christopher H.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implanted conduits
US20050096688A1 (en) * 2003-10-30 2005-05-05 Robert Slazas Gripper for catheter shaft
US7217256B2 (en) * 2003-11-17 2007-05-15 Angiodynamics, Inc. Locking catheter hub
US20060264904A1 (en) * 2005-05-09 2006-11-23 Kerby Walter L Medical device
US20110306826A1 (en) * 2010-04-30 2011-12-15 Allergan Inc. Over molded implantable device to protect tubing from puncture
US8992415B2 (en) * 2010-04-30 2015-03-31 Apollo Endosurgery, Inc. Implantable device to protect tubing from puncture
CN103153381B (zh) * 2011-02-25 2014-12-03 泰尔茂株式会社 固定装置及导管套件
JP6486103B2 (ja) * 2011-08-17 2019-03-20 アクセス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エルエルシーAccess Scientific, Llc 弁を用いたアクセス装置
JP5908270B2 (ja) * 2011-12-12 2016-04-26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JP6294819B2 (ja) * 2012-03-28 2018-03-14 テルモ株式会社 穿刺器具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6230A (en) * 1994-06-09 1995-11-14 Cordis Corporation Catheter sheath introducer with strain relief
US6273404B1 (en) * 1995-06-05 2001-08-14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Method of making monolithic hub and strain relie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74362B1 (en) 2015-07-22
CN102985128A (zh) 2013-03-20
WO2012002299A1 (ja) 2012-01-05
JP5956335B2 (ja) 2016-07-27
US20130116651A1 (en) 2013-05-09
US9656042B2 (en) 2017-05-23
EP2574362A1 (en) 2013-04-03
JPWO2012002299A1 (ja) 2013-08-22
EP2574362A4 (en)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85128B (zh) 导管
CN107106179B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CN107106178B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组
JP6875438B2 (ja) ダイレーター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EP3120813B1 (en) Device for catheter sheath retraction
CN106999187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JP6072371B2 (ja) 医療器具及び医療システム
US20120095448A1 (en) Catheter assembly
CN107072662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CN105246391B (zh) 内窥镜、套管以及内窥镜系统
CN107613887A (zh) 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
EP2656870A1 (en) Guidewire
CN104689457B (zh) 导线
JP2011147753A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6043027B2 (ja) 内視鏡
JP5206542B2 (ja) ガイドワイヤの絡まり解除装置
CN106999193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JP5313613B2 (ja) カテーテル
JP6405274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2009279405A (ja) 湾曲管及び医療機器
JP3179894U (ja) カテーテル
JP5436800B2 (ja) 医療用器具
JP5907027B2 (ja) カテーテル
WO2014013564A1 (ja) 医療用処置具
JP2019017739A (ja) 補助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