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1917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71917A CN102971917A CN2011800192434A CN201180019243A CN102971917A CN 102971917 A CN102971917 A CN 102971917A CN 2011800192434 A CN2011800192434 A CN 2011800192434A CN 201180019243 A CN201180019243 A CN 201180019243A CN 102971917 A CN102971917 A CN 1029719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uator
- mentioned
- length direction
- electric connector
- alo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提供能够以简易的结构防止移动操作时的致动器的扭转等变形,并且容易确认致动器的操作状态,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为目的。通过在夹持或打开信号传送介质(F)的致动器(12)的转动半径外方侧的端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倾斜面部(12b1),使作业者的按压力的整体大致均匀地作用于致动器(12)的全长,消除致动器(12)在扭转的状态下被按压那样的状况,良好地进行信号传送介质(F)的夹持作用,并且在视觉上容易且可靠地确认致动器(12)的转动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通过移动操作致动器而进行信号传送介质的固定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各种电气设备等中,作为用于电连接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各种信号传送介质的部件广泛地使用各种电连接器。例如,像下述的专利文献1那样,在被安装在印刷布线基板上而使用的电连接器中,由FPC、FFC等构成的信号传送介质从绝缘外壳(绝缘体)的前端侧开口部被插入内部,在该插入时刻,被保持在打开信号传送介质的“连接解除位置”的致动器(连接操作部件)在作业者的操作力的作用下,朝向连接器前方侧或后方侧的连接作用位置,例如以被推倒的方式转动。
并且,在上述的致动器(连接操作部件)被转动操作到夹持信号传送介质的“连接作用位置”时,设于该致动器的凸轮构件按压导电触头,由此通过导电触头变位成压接于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等)而进行信号传送介质的固定。另一方面,位于这样的“连接作用位置”的致动器朝向原来的“连接解除位置”例如以向上方立起的方式转动时,导电触头由于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向远离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等)的方向变位,由此信号传送介质成为打开状态。
这样,电连接器的致动器具有以下结构,即,在“连接解除位置”与“连接作用位置”之间被操作,例如通过绕沿该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中心转动操作而往返移动,但是像近些年那样电连接器整体小型化的发展时,致动器自身也小型化或薄型化,存在刚性降低的倾向,例如产生如下这样的问题。即,在相对于由于小型化或薄型化而刚性降低的致动器附加偏向该致动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的操作力时,有可能致动器的整体以扭转的方式变形而无法相对于一部分的导电触头传递原本的操作力,成为导电触头无法被良好地压接、连接于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等)的状态。
此外,随着电连接器整体的小型化而致动器的小型化发展时,也存在视觉上难以识别致动器转动到哪个位置,特别是致动器转动到“连接作用位置”的状态,难以确认导电触头的连接状态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711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防止移动操作时的致动器的扭转等变形,并且容易确认致动器的操作状态,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采用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设有夹持或打开信号传送介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绕沿该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中心转动,其中,在上述致动器的关于上述转动中心的半径方向外方侧端面,且该致动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有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呈适宜的角度延伸的倾斜面部。
根据具有这样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为了使致动器从“连接解除位置”转动到“连接作用位置”,例如在作业者的指尖按压该致动器立于“连接解除位置”的状态下的立起壁面时,作业者的指尖变得难以钩挂于设于长度方向两端部分的倾斜面部,由此成为相对于致动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附加按压力的倾向。另一方面,附加于设于长度方向两端部分的倾斜面部的按压力也从相对于该倾斜面部的倾斜面呈大致直角的方向,即致动器长度方向两端侧朝向中央侧作用。因此,作为由作业者附加的操作按压力的整体,成为均匀地作用于致动器的全长的倾向,难以产生像以往那样致动器在扭转的状态下被按压那样的状况,通过致动器的整体一边维持大致平面一边转动,良好地进行由该致动器的转动带来的信号传送介质的夹持作用。
另外,由于在致动器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具有配置有倾斜面部的外形形状,所以在目视该致动器的外观整体时,因为被视觉识别为具有大致梯形状的具有特征的不同形状,所以在视觉上容易且可靠地确认致动器的转动状态。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设于上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的倾斜面部彼此之间的部分,设有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平坦面部,上述倾斜面部从上述平坦面部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圆滑地连续地形成。
根据具有这样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在对致动器附加有操作力时,因为不存在使倾斜面部与平坦面部的交界部分产生应力集中那样的角部,所以能防止因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引起的破损等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致动器的长度方向两端缘部,分别设有沿着该致动器的转动半径方向呈大致平面状伸出的立起壁面部,上述倾斜面部从这些立起壁面部的转动半径方向外端缘连续地设置。
根据具有这样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不设有立起壁面部的情况相比,与该立起壁面部相对应地提高了致动器的刚性,能防止在对致动器附加操作力时的破损等。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倾斜面部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所成的适宜的角度被设定为4°~15°的范围。
根据具有这样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判明能够良好地获得在操作致动器时的对该致动器的全长的操作按压力的均匀性和致动器的全长的刚性双方。
此外,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上述倾斜面部,附加设置有沿着该倾斜面部相邻配置的由另外的倾斜面构成的操作回避辅助部,构成该操作回避辅助部的倾斜面从上述倾斜面部,到沿着上述致动器的转动半径方向且沿着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呈大致平面状伸出的立起壁面部的半径方向外端缘,相对于上述致动器的转动半径方向呈适宜的角度延伸。
根据具有这样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如上述那样在操作致动器时作业者的指尖变得难以钩挂于倾斜面的倾向通过追加设置于该倾斜面的操作回避辅助部而变得更加显著,由作业者附加的操作按压力更均匀地作用于全长,难以产生致动器在扭转的状态下被按压那样的状况,致动器的整体一边维持大致平面一边转动,非常良好地进行由致动器的转动带来的信号传送介质的夹持作用。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操作回避辅助部在从打开了上述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向夹持的方向操作上述致动器时,与附加于该致动器的操作力相对地配置。
根据具有这样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在向夹持方向操作致动器时,作业者的指尖可靠地难以钩挂于倾斜面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沿着上述致动器的转动半径方向且沿着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呈大致平面状伸出的立起壁面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且从打开了上述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向夹持的方向附加操作力的部位或从夹持了上述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向打开的方向附加操作力的部位,设有沿着上述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由凹部或凸部构成的操作支援部,构成此时的操作支援部的凹部或凸部优选成为能够卡合上述致动器的操作者的指尖端部或指甲部的形状。
根据具有这样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在操作致动器时,该致动器的操作者的指甲部或指尖端部变得容易钩挂于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操作支援部,由作业者附加的操作按压力由致动器的中央部分积极地承受,能够可靠地获得均匀的操作性。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操作支援部形成为,沿着上述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呈弯曲状或直线状地延伸。
根据具有这样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因为操作者的指甲部容易且可靠卡合于弯曲状的操作支援部,并且操作者的指尖部容易且可靠地卡合于直线状的操作支援部,所以通过与转动操作的状态相应地适宜地配置这些弯曲状或直线状的操作支援部,能够获得良好的操作性。
如以上所述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通过在夹持或打开信号传送介质的致动器的转动半径外方侧的端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倾斜面部,使作业者的按压力的整体大致均匀地作用于致动器的全长,消除致动器在扭转的状态下被按压那样的状况,良好地进行信号传送介质的夹持作用,并且在视觉上容易且可靠地确认致动器的转动状态,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防止移动操作时的致动器的扭转等变形,并且容易确认致动器的操作状态,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电连接,能够低廉且大幅度地提高电连接器的品质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图,且是从前方侧表示在致动器立于连接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未插入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是从前方侧表示从相对于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插入信号传送介质起,使致动器以推倒的方式转动到连接作用位置的状态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3是从后方侧观察处于图1所示的连接解除状态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处于图1所示的连接解除状态的电连接器时的正面说明图。
图5是从上方侧观察处于图1所示的连接解除状态的电连接器时的俯视说明图。
图6是从后方侧观察处于图2所示的连接作用状态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7是从上方侧观察处于图2所示的连接作用状态的电连接器时的俯视说明图。
图8是放大地表示处于图3所示的连接解除状态的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分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9是放大地表示处于图6所示的连接作用状态的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分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0是沿着图5中的X-X线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1是沿着图7中的XI-XI线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由操作者的指甲拉起被推倒在连接作用位置的状态的图2和图9所表示的致动器的操作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3是放大了由图12中的附图标记XIII表示的区域的图,且表示一方的导电触头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从被推倒在连接作用位置的图13的状态起稍微拉起了致动器的状态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5是与表示将致动器拉起到连接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13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将致动器拉起到连接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且是与表示另一方的导电触头的图15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7是从下方侧表示致动器被推倒在连接作用位置的状态的一部分的仰视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图,且是从前方侧表示在致动器立于连接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未插入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9是从后方侧观察处于图18所示的连接解除状态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0是图18和图19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侧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该电连接器是为了进行由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构成的信号传送介质的连接,安装在布线基板上而使用的。
即,图1~图1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具有在绝缘外壳11的后端缘部分(图10的右端缘部分)包括作为连接操作部件的致动器12的所谓后翻型构造,且上述的致动器12朝向与插入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终端部分的连接器前端侧(图10的左端侧)相反侧的连接器后方侧(图10的右端侧),以被推倒的方式转动。
此时,上述绝缘外壳11由呈细长状延伸的中空框架体状的绝缘部件形成,但是以下将该绝缘外壳11的较长的横宽方向称为连接器长度方向,并将使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终端部分插入或脱离的方向称为连接器前后方向。
在该绝缘外壳11的内部安装多个具有由呈适宜的形状的薄板状金属制构件形成的2种不同形状的导电触头13、14。这些导电触头13、14在绝缘外壳11的内部,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适宜的间隔地多极状配置,具有不同的形状的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3和另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4沿多极排列的方向即连接器长度方向交替排列。这些导电触头13、14各自作为信号传送用或接地连接用,在通过软钎焊接合相对于形成在主印刷布线基板(参照图12和图13中的附图标记P)上的导电电路(省略图示)安装的状态下被使用。
此外,在上述绝缘外壳11的前端缘部分(图10的左端缘部分),以沿连接器长度方向呈细长状的方式设有供如上述那样由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构成的信号传送介质F的终端部分插入的介质插入口11a,并且在其相反侧的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后端缘部分(图10的右端缘部分),相同地呈细长状地设有用于安装上述的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3、致动器(连接操作部件)12等的零件安装口11b。
此时,上述的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3通过从设于绝缘外壳11的连接器后端侧的零件安装口11b朝向前方侧(图10的左方侧)插入而安装,而另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4通过从设于绝缘外壳11的连接器前端侧的介质插入口11a朝向后方侧(图10的右端侧)插入而安装。这样,安装在绝缘外壳11的内部的各导电触头13、14被配置在与通过介质插入口11a被插入绝缘外壳11的内部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布线图案F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在这些信号传送介质F上的布线图案Fa以适宜的节距间隔配置信号传送用导电电路(信号线焊盘)或屏蔽用导电电路(屏蔽线焊盘)。
另一方面,上述的各导电触头13、14分别具有由沿着信号传送介质F的插脱方向(图10左右方向)即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细长状梁构件构成的可动梁13a、14a和固定梁13b、14b。这些可动梁13a、14a和固定梁13b、14b在上述的绝缘外壳11的内部空间中被配置成沿图示上下方向呈适宜的间隔互相相对。其中的固定梁13b、14b沿着上述绝缘外壳11的底面板的内壁面被固定成大致不动状态,并且在该固定梁13b、14b的图示上方位置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可动梁13a、14a经由连结支柱部13c、14c,与固定梁13b、14b一体地连结。
该连结支柱部13c、14c由宽度窄的板状构件形成,以沿着图示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上述两梁13a、14a和13b、14b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连结于该连结支柱部13c、14c的图示上端部分的可动梁13a、14a基于连结支柱部13c、14c的弹性挠性,能够相对于固定梁13b、14b弹性变位,各可动梁13a、14a能够以连结支柱部13c、14c或其附近为转动中心摆动。此时的可动梁13a、14a在图10的纸面内沿上下的方向进行摆动。
此外,在上述的可动梁13a和14a的前端侧部分(图10的左端侧部分),以呈朝向图示下方的突形状的方式设有连接于形成在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图示上表面侧的布线图案(信号传送用或屏蔽用的导电电路)Fa中的某一个的上端子接触凸部13a1、14a1。
另一方面,固定梁13b、14b如上述那样被配置成沿着绝缘外壳11的底面板的内壁面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这些固定梁13b、14b的前方侧部分(图10的左方侧部分),以呈朝向图示上方的突形状的方式设有连接于形成在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图示下表面侧的布线图案(信号传送用或屏蔽用的导电电路)Fa中的某一个的下端子接触凸部13b1、14b1。这些下端子接触凸部13b1、14b1被配置成与上述的可动梁13a、14a侧的上端子接触凸部13a1、14a1的图示正下方位置相对,成为在这些上端子接触凸部13a1、14a1与下端子接触凸部13b1、14b1之间夹持信号传送介质F的结构。
另外,这些可动梁13a、14a的上端子接触凸部13a1、14a1和固定梁13b、14b的下端子接触凸部13b1、14b1也能够将互相的位置错开地配置在连接器前方侧(图10的左方侧)或连接器后方侧(图10的右端侧)。此外,固定梁13b、14b被固定成基本不动状态,但是出于使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插入容易化等的目的,前端部分能够形成为能够弹性变位,也能够使该固定梁13b、14b的前端部分形成为从绝缘外壳11的底面板的内壁面稍微上浮。
另外,在上述的固定梁13b的后端侧部分(图10的右端侧部分)和固定梁14b的前端侧部分(图10的左端侧部分),分别设有软钎焊连接于形成在主印刷布线基板(参照图12和图13中的附图标记P)上的导电电路的基板连接部13b2、14b2。
此外,在上述可动梁13a、14a的后端侧部分(图10的右端侧部分),设有凸轮支承部13a2、14a2,并且在固定梁13b、14b的后端侧部分(图10的右端侧部分),分别设有形成为凹形状的凸轮接受凹部13b3、14b3。在这些凸轮支承部13a2、14a2和凸轮接受凹部13b3、14b3,接触配置有安装在上述的绝缘外壳11的后端部分的致动器(连接操作部件)12的按压凸轮部12a。沿着该按压凸轮部12a的外周形成的凸轮面,相对于上述可动梁13a、14a的凸轮支承部13a2、14a2和固定梁13b、14b的凸轮接受凹部13b3、14b3滑动自如地接触,利用这样的接触配置关系,致动器12绕按压凸轮部12a的转动中心X(参照图10和图11)转动自如地被支承。
此时,上述的可动梁13a、14a的凸轮支承部13a2、14a2和固定梁13b、14b的凸轮接受凹部13b3、14b3例如如图11所示那样,构成为相对于转动到“连接作用位置”的按压凸轮部12a浅嵌合,将该按压凸轮部12a保持成转动到图11的“连接作用位置”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在绝缘外壳11的后端部分(图10和图11的右端部分)转动地配置的致动器(连接操作部件)12的整体形成为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细长状延伸,遍及与绝缘外壳11的整个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地配置。该致动器12以能够绕沿该致动器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中心、即上述按压凸轮部12a的转动中心X(参照图10和图11)转动的方式安装,关于该转动中心X的转动半径的外方侧的部分(图11的右端侧部分)成为开闭操作部12b。并且,通过对该开闭操作部12b赋予由作业者带来的适宜的操作力,致动器12的整体构成为在像图10那样大致直立的状态的“连接解除位置”与像图11那样朝向连接器后方侧大致水平地倾倒的状态的“连接作用位置”之间往返转动。
此时,在开闭操作部12b与按压凸轮部12a连结的部分,形成有用于避免与导电触头13、14干涉的狭缝状贯穿孔部12c,如上述那样致动器12转动到“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10)时,导电触头13、14的可动梁13a、14a的后端部分进入到该狭缝状贯穿孔部12c的内部。
另一方面,作业者利用指尖以从“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10)朝向“连接作用位置”(参照图11)推倒致动器(连接操作部件)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方式进行转动操作时,上述的按压凸轮部12a的旋转半径构成为在固定梁13b、14b与可动梁13a、14a之间向增大的方向变化。并且,随着该按压凸轮部12a的半径增大的变化,设于上述可动梁13a、14a的后端侧的凸轮支承部13a2、14a2以被举起到图示上方侧的方式变位,随之设于与凸轮支承部13a2、14a2相反侧(连接器前端侧)的上端子接触凸部13a1、14a1被向下方压下。
这样,致动器(连接操作部件)12完全转动到作为最终转动位置的“连接作用位置”时(参照图11),上述的可动梁13a、14a的上端子接触凸部13a1、14a1和固定梁13b、14b的下端子接触凸部13b1、14b1,通过从上下压接插入上述两者之间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而进行信号传送介质F的夹持。此时,上端子接触凸部13a1、14a1和下端子接触凸部13b1、14b1相对于信号传送介质F的布线图案(信号传送用和屏蔽用的导电电路)Fa压接,由此形成进行电连接的结构。
此外,如上述那样致动器12在从“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10)以被推倒的方式向后方侧转动而移动到“连接作用位置”(参照图11)的状态下,该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图示下表面侧部分成为以与主布线基板P相对的方式接近的配置关系,但是在此时的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下表面侧部分,设有朝向主布线基板突出的保护突部12d。该保护突部12d在上述的导电触头13、14的多极排列的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上呈规定的间隔配置多个,分别形成为大致四棱柱状的块体的各保护突部12d构成为,随着致动器12的转动操作而一体地转动。
更加具体而言,上述保护突部12d各自在连接器长度方向即导电触头13、14的多极排列的方向上,配置在与具有上述的另一方侧的形状的导电触头14相对应的位置,即沿多极排列方向相邻的具有一方侧的形状的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13b2彼此之间的部分。因而,保护突部12d与致动器12整体一起转动时,相对于一方面侧的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始终维持非干涉的状态。
此外,相对于具有另一方侧的形状的导电触头14,在与该导电触头14的后方侧(图16的右方侧)相当的位置,各保护突部12d的转动半径内方侧的内端面12d1被配置在成为非干涉的位置。即,致动器12在位于“连接作用位置”的状态下,该保护突部12d的内端面12d1以相对的方式配置在从构成另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4的固定梁14b的后端面(图17的上端面)14b4向后方侧(图17的上方侧)稍微远离的位置,通过使这样的两端面彼此远离的相对配置关系,维持相对于另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4的非干涉状态。
另外,保持有另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4的绝缘外壳11的底面板的后端缘部(图17的上端缘部)11c在连接器前后方向(图16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成为与上述另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4的后端面(图17的上端面)14b4大致一致的配置关系。因而,相对于该绝缘外壳11的底面板的后端缘部(图17的上端缘部)11c,上述的保护突部12d的内端面12d1也以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向后方侧(图17的上方侧)稍微远离的位置,通过使这样的两端面彼此远离的相对配置关系,维持各保护突部12d相对于绝缘外壳11的非干涉状态。
此外,上述各保护突部12d的设于转动半径外方侧的外端面12d2被配置在,从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相同转动半径外方侧的操作侧的外端面(图10和图13的右端面)稍微向内方侧(图10和图13的左方侧)拉入的位置,该保护突部12d的外端面12d2被设置成相对于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操作侧外端面形成台阶。并且,特别是如图13所示那样,成为作业者的指甲S从下方侧容易钩挂由上述的保护突部12d形成的台阶以及从该台阶起转动半径外方侧的部位的结构。
形成该台阶的保护突部12d的外端面12d2在从设于上述的一方侧的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的后端面(图10和图13的右端面)移动到致动器12的后方侧(图10和图13的右端侧),即致动器12移动到“连接作用位置”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朝向该致动器12的操作侧外端面侧稍微突出的位置。因而,作业者的指甲S朝向连接器内方侧(图13的左方侧)被插入时,因为作业者的指甲S相对于上述保护突部12d的外端面12d2抵接,所以作业者的指甲S相对于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不接触。
此外,因为作业者的指甲S相对于上述保护突部12d的外端面12d2抵接,所以使致动器12从“连接作用位置”转动到“连接解除位置”时,作业者的指甲S不会从上述外端面12d2进入按压凸轮部12a侧,不会与从致动器12的狭缝状贯穿孔部12c突出的导电触头的可动梁13a、14a接触。
这样,形成在致动器12与主印刷布线基板P之间的间隙由设于致动器12的保护突部12从致动器12的后方侧(图13的右端侧)覆盖,作业者的指甲S相对于被配置在该致动器12与主印刷布线基板P间隙的内方侧的导电触头13、14等连接器零件不接触。
此外,因为保护突部12被设置成相对于设于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操作侧外端面形成台阶,所以在进行致动器12的转动操作时,作业者的指甲前端部容易钩挂于致动器12与保护突部12d的台阶,安全且可靠地进行致动器12的转动操作。
另外,因为在沿多极状的排列方向相邻的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13b2彼此之间的部分配置有保护突部12d,所以在使致动器12移动到“连接作用位置”时,通过该致动器12的保护突部12d进入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13b2彼此之间的部分而防止两者的干涉。因此,也通过在与多极状的排列方向正交的导电触头13的长度方向上缩短致动器12而不会干涉产生,并且由于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13b2彼此之间的部分由致动器12的保护突部12d覆盖,所以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上述彼此之间的部分而产生电短路那样的状况。
此外,因为保护突部12d被配置成从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的后端面向致动器12的作业者侧突出,所以作业者的指甲S的前端部接触到致动器12的保护突部12d后不可能进一步插入,因此可靠地防止作业者的指甲S的前端部接触到导电触头13的基板连接部13b2的端面。
除此之外,因为保护突部12d在致动器12的往返转动方向上,被配置在与绝缘外壳11非干涉的位置,所以无需为了避免与致动器12的保护突部12d的干涉而缩小绝缘外壳11,与其相对应地良好地维持导电触头13、14的保持性。
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长条状延伸,但是在配置于该开闭操作部12b的关于转动中心X的半径方向的外方侧的操作侧的端面,即致动器12立于“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4和图5)的状态下的上端面,在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分别设有倾斜面部12b1。这些各倾斜面部12b1形成为朝向致动器12的延伸方向即连接器长度方向的外方侧下降,并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长度方向呈适宜的角度延伸。此外,在上述两倾斜面部12b1、12b1彼此之间的部分,呈长条状地设有沿致动器12的延伸方向即连接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平坦面部12b2。
此时的各倾斜面部12b1相对于连接器长度方向所成的适宜的角度,即相对于延长了上述的平坦面部12b2的水平线的下降方向的倾斜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从4°到15°的范围。之所以设定为这样的倾斜角度,是因为判明在实际转动操作致动器12时,能够同时良好地获得对该致动器12的全长的操作按压力的均匀性和致动器12的全长的刚性双方。
另外,被配置在上述的连接器长度方向两端侧的倾斜面部12b1、12b1从设于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中央侧的平坦面部12b2的两端部起圆滑地连续形成,成为在这些两面部12b1、12b2彼此的交界部分不形成角部的结构。
此外,在设于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端缘部,分别设有呈大致平面状的两端侧立起壁面部12b3。这些各两端侧立起壁面部12b3形成为沿着致动器12的转动半径方向延伸。即,形成为在致动器12立于“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4和图5)的状态下,各两端侧立起壁面部12b3从上述的绝缘外壳11的上表面朝向大致铅垂上方延伸,从这些各两端侧立起壁面部12b3的上端部连续地设置倾斜面部12b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两端部分设有倾斜面部12b1,所以获得如下那样的优点。即,在使致动器12从“连接解除位置”转动到“连接作用位置”时,由作业者的指尖将致动器12立于“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10)的状态下的前端面(图10左侧端面)即正面侧的立起壁面部向后方侧按压,而若像上述那样在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两端部分设有倾斜面部12b1,则作业者的按压力相对于设有长度方向两端侧的倾斜面部12b1的部分变得难以施加,成为相对于致动器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附加按压力的倾向。
另一方面,因为相对于致动器1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倾斜面部12b1附加的按压力沿相对于构成该倾斜面部12b1的倾斜面呈大致直角的方向附加,所以从致动器12的长度方向两端侧朝向中央侧作用。因此,作为作业者的按压力的整体,大致均匀地作用于致动器12的全长,不会产生像以往那样致动器12在扭转的状态下被按压那样的状况,通过致动器12的整体一边维持大致平面一边转动,良好地进行由该致动器12的转动带来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夹持作用。
另外,在目视致动器12的外观整体时,特别是如由图7中的附图标记A表示的双点划线所示,被视觉识别为具有大致梯形状的不同形状。特别是在致动器12转动到“连接作用位置”(参照图7)的状态下,该致动器12的外观整体俯视时以呈大致梯形状的状态在视觉上引人注目,所以容易且可靠地确认致动器12转动到“连接作用位置”的状态。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构成两倾斜面部12b1的倾斜面形成从平坦面部12b2起圆滑地连续的结构,则在对致动器12附加操作力时,因为不存在使这些两面部12b1、12b2彼此的交界部分产生应力集中那样的角部,所以能够防止因致动器12的转动操作而引起的破损等。
除此之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经由两端侧立起壁面部12b3设置操作回避部12b1,则正因为附加有两端侧立起壁面部12b3,致动器12的开闭操作部12b的刚性提高,能防止对致动器12附加操作力时的破损等。
另一方面,在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18~图20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的倾斜面部12b1之外,在致动器12的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端侧部分还附加设置有由另外的倾斜面构成的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12b4。这些两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12b4的配置位置,被设定在致动器12立于“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20)的状态下的上端部分,且长度方向两侧的靠前方的位置。该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的配置位置是在从打开上述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状态向夹持的方向以推倒的方式操作致动器12时,与附加于该致动器12的操作力相对的位置。
即,各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由沿着上述的倾斜面部12b1相邻配置的另外的倾斜面形成,构成该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的倾斜面被配置成沿着上述倾斜面部12b1的前方侧。更加具体而言,该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的倾斜面的一端缘以与形成上述倾斜面部12b1的倾斜面的前端侧的端缘构成共同的端缘的方式相邻配置,从该操作回避部12b1的一端缘(共同缘),伸出到沿着致动器12的转动半径方向且沿着致动器12的长度方向呈大致平面状延伸的正面侧立起壁面部12b5的半径方向外端缘。此时的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伸出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相对于致动器12的转动半径方向向下方侧呈适宜的角度。
此外,上述的正面侧立起壁面部12b5以形成在致动器12立于“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20)的状态下的前端面(图20左侧端面)的方式延伸,而该正面侧立起壁面部12b5的上端缘和上述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的倾斜面的另一端缘以构成共同的端缘的方式相邻配置。这样,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与形成倾斜面部12b1的倾斜面一起朝向连接器长度方向的外方侧以下降的方式倾斜,且朝向前方侧以下降的方式倾斜。
这样,根据除了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倾斜面部12b1之外,还包括向前方侧倾斜地伸出的操作回避辅助部12b4的第2实施方式,作业者的指尖变得更加难以钩挂于致动器1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前方部分。其结果,在转动操作致动器12时成为由作业者附加的操作按压力在全长上更均匀地作用的倾向,非常良好地进行由致动器12的转动带来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夹持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致动器1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分别设有由凹部构成的第1和第2操作支援部12b6、12b7。这些第1和第2操作支援部12b6、12b7在致动器12的前后两立起壁面,即上述的正面侧立起壁面部12b5和其相反侧的背面侧立起壁面部,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构成这些第1和第2操作支援部中的第1操作支援部12b6的凹部由在正面侧立起壁面部12b5,即致动器12立于“连接解除位置”(参照图20)的状态下的前端面(图20左侧端面),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细长槽形成,在从打开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状态向夹持的方向转动操作致动器12时,成为该致动器12的操作者的指尖端部能够卡合的形状。
相对于此,第2操作支援部12b7由在致动器12的背面侧立起壁面部,即致动器12横卧于“连接作用位置”(参照图11)的状态下的下端面(图11下侧端面),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大致弯曲线状延伸的凹陷部形成。形成该第2操作支援部12b7的外形线的弯曲线,成为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朝向致动器12的转动半径方向的内方侧呈大致圆弧状突出的形状,在从夹持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F的状态向打开的方向操作致动器12时,成为该致动器12的操作者的指甲部能够卡合的形状。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第1和第2操作支援部12b6、12b7的本实施方式,转动操作致动器12时,该致动器12的操作者的指尖端部或指甲部变得容易钩挂于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第1和第2操作支援部12b6、12b7。即,操作者的指尖端部容易且可靠地卡合于呈直线状的第1操作支援部12b6,且操作者的指甲部容易且可靠地卡合于呈弯曲状的第2操作支援部12b7。因而,通过这些直线状或弯曲状的操作支援部12b6、12b7与致动器12的转动操作的状态相应地适宜地配置在前后的立起壁面,能够获得良好的转动操作性,并且由作业者附加的操作按压力由致动器12的中央部分积极地承受,所以能够可靠地获得遍及全长均匀的操作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和第2操作支援部12b6、12b7均由凹部形成,但是即使由凸部构成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由本发明人所做出的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该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是毋庸置疑的。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于电连接器的信号传送介质,采用了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和柔性扁平电缆(FFC),但是对于使用了其他的信号传送用介质等的情况,本发明也能同样地应用。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配置在绝缘外壳的后端部分,但是对于在前端侧部分配置有致动器的电连接器、在前端侧部分与后端侧部分之间的部分配置有致动器的电连接器,本发明也能同样地应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中,使用了形状不同的导电触头,但是即使是使用了相同形状的导电触头的电连接器,本发明也能同样地应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气设备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电连接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电连接器
11 绝缘外壳
11a 介质插入口
11b 零件安装口
12 致动器(连接操作部件)
12a 按压凸轮部
12b 开闭操作部
12b1 倾斜面部
12b2 平坦面部
12b3 两端侧立起壁面部
12b4 操作回避辅助部
12b5 正面侧立起壁面部
12b6 第1操作支援部
12b7 第2操作支援部
12c 狭缝状贯穿孔部
12d 保护突部
12d1 内端面
12d2 外端面
13、14 导电触头
13a、14a 可动梁
13a1、14a1 上端子接触凸部
13a2、13b3、14a2、14b3 凸轮接受凹部(浅嵌合部)
13b、14b 固定梁
13b1、14b1 下端子接触凸部
13b2、14b2 基板连接部
13b3、14b3 凸轮接受凹部(浅嵌合部)
14b4 触头后端面
13c、14c 连结支柱部
P 主印刷布线基板
F 信号传送介质(FPC或FFC等)
Fa 布线图案
X 转动中心
S 作业者的指甲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设有夹持或打开信号传送介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绕沿该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中心转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致动器的关于上述转动中心的半径方向外方侧端面,且该致动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有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呈适宜的角度延伸的倾斜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于上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的倾斜面部彼此之间的部分,设有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平坦面部,
上述倾斜面部从上述平坦面部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圆滑地连续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致动器的长度方向两端缘部,分别设有沿着该致动器的转动半径方向呈大致平面状伸出的立起壁面部,
上述倾斜面部从这些立起壁面部的转动半径方向外端缘连续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倾斜面部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所成的适宜的角度被设定为4°~15°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倾斜面部,附加设置有沿着该倾斜面部相邻配置的由另外的倾斜面构成的操作回避辅助部,
该操作回避辅助部从上述倾斜面部,到沿着上述致动器的转动半径方向且沿着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呈大致平面状伸出的立起壁面部的半径方向外端缘,相对于上述致动器的转动半径方向呈适宜的角度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回避辅助部在从打开了上述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向夹持的方向操作上述致动器时,与附加于该致动器的操作力相对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上述致动器的转动半径方向且沿着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呈大致平面状伸出的立起壁面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且从打开了上述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向夹持的方向附加操作力的部位或从夹持了上述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向打开的方向附加操作力的部位,设有沿着上述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由凹部或凸部构成的操作支援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操作支援部的凹部或凸部,成为能够卡合上述致动器的操作者的指尖端部或指甲部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支援部形成为,沿着上述致动器的长度方向呈弯曲状或直线状地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14734A JP5182384B2 (ja) | 2010-02-05 | 2011-01-27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1-014734 | 2011-01-27 | ||
PCT/JP2011/067663 WO2012101849A1 (ja) | 2011-01-27 | 2011-08-02 | 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71917A true CN102971917A (zh) | 2013-03-13 |
CN102971917B CN102971917B (zh) | 2015-02-11 |
Family
ID=46582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9243.4A Active CN102971917B (zh) | 2011-01-27 | 2011-08-02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680370B1 (zh) |
KR (1) | KR101359784B1 (zh) |
CN (1) | CN102971917B (zh) |
TW (1) | TWI520449B (zh) |
WO (1) | WO2012101849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28141A (zh) * | 2016-06-22 | 2017-12-29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和电缆束 |
CN109494500A (zh) * | 2017-09-11 | 2019-03-19 |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显卡连接器及具有该显卡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
CN110165452A (zh) * | 2018-02-13 | 2019-08-23 |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具有双层端子的软扁平电缆电连接器 |
CN112425004A (zh) * | 2018-07-27 | 2021-02-26 | 京瓷株式会社 | 电缆用连接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54482A (ja) * | 1985-12-26 | 1987-07-09 | 日本エス・エイ・イ−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0030784A (ja) * | 1998-05-08 | 2000-01-28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6394838B1 (en) * | 2001-02-05 | 2002-05-28 | Michael Yen | Insertion socket for use with a flat cable |
JP2004079337A (ja) * | 2002-08-19 | 2004-03-11 | Iriso Denshi Kogyo Kk | コネクタ |
JP2009064743A (ja) * | 2007-09-10 | 2009-03-26 | I-Pex Co Ltd | コネクタ装置 |
CN101471504A (zh) * | 2007-12-28 | 2009-07-01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71160A (ja) | 2002-08-01 | 2004-03-04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JP4752705B2 (ja) * | 2006-09-28 | 2011-08-17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343497B2 (ja) * | 2008-10-01 | 2013-11-13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およ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コネクタ |
-
2011
- 2011-08-02 CN CN201180019243.4A patent/CN102971917B/zh active Active
- 2011-08-02 WO PCT/JP2011/067663 patent/WO201210184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8-02 EP EP11856818.7A patent/EP268037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08-02 KR KR1020127022633A patent/KR10135978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8-04 TW TW100127696A patent/TWI52044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54482A (ja) * | 1985-12-26 | 1987-07-09 | 日本エス・エイ・イ−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0030784A (ja) * | 1998-05-08 | 2000-01-28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6394838B1 (en) * | 2001-02-05 | 2002-05-28 | Michael Yen | Insertion socket for use with a flat cable |
JP2004079337A (ja) * | 2002-08-19 | 2004-03-11 | Iriso Denshi Kogyo Kk | コネクタ |
JP2009064743A (ja) * | 2007-09-10 | 2009-03-26 | I-Pex Co Ltd | コネクタ装置 |
CN101471504A (zh) * | 2007-12-28 | 2009-07-01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28141A (zh) * | 2016-06-22 | 2017-12-29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和电缆束 |
CN107528141B (zh) * | 2016-06-22 | 2019-07-02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和电缆束 |
CN109494500A (zh) * | 2017-09-11 | 2019-03-19 |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显卡连接器及具有该显卡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
CN110165452A (zh) * | 2018-02-13 | 2019-08-23 |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具有双层端子的软扁平电缆电连接器 |
CN112425004A (zh) * | 2018-07-27 | 2021-02-26 | 京瓷株式会社 | 电缆用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359784B1 (ko) | 2014-02-07 |
CN102971917B (zh) | 2015-02-11 |
TW201236281A (en) | 2012-09-01 |
EP2680370A1 (en) | 2014-01-01 |
KR20120118490A (ko) | 2012-10-26 |
TWI520449B (zh) | 2016-02-01 |
EP2680370A4 (en) | 2014-08-06 |
EP2680370B1 (en) | 2017-10-04 |
WO2012101849A1 (ja) | 2012-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68433B1 (ko) |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 |
CN102683972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983450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154776B (zh) | 连接器 | |
US809682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5580212B (zh) | 连接器 | |
US8021187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CN102157817B (zh) | 天线设置方法及其所使用的同轴连接器 | |
CN10504820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037550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971917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852180B (zh) | 通信用连接器 | |
CN103155294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8028482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490066A (zh) | 插塞式连接器 | |
CN104081582A (zh) | 扁平电路体与端子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 |
CN10698174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390873A (zh) | 连接器端子 | |
CN105449470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044767A (zh) | 电连接器 | |
EP3460924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equipped with signal terminals and ground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using sam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2771014A (zh) |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4101446B2 (ja) | 電気接続端子 | |
CN202444078U (zh) | 连接器 | |
CN201117992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