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4801B -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4801B
CN102964801B CN201210562950.4A CN201210562950A CN102964801B CN 102964801 B CN102964801 B CN 102964801B CN 201210562950 A CN201210562950 A CN 201210562950A CN 102964801 B CN102964801 B CN 1029648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olypropylene carbonate
district
poly
e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629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4801A (zh
Inventor
张会良
郝艳平
张贵宝
刘三荣
边俊甲
梁宏玉
董丽松
李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21056295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648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64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48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4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48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包括: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为交联剂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和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1~2);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其制备方法为:将聚丙撑碳酸酯和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共混,挤出,得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将所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共混,挤出,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本发明的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热稳定性好,拉伸断裂伸长率高,透明性好,可完全生物降解。

Description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涉及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撑碳酸酯(PPC)又称聚碳酸亚丙酯,是一种环保型生物降解材料,由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得到。聚丙撑碳酸酯最早由日本科学家井上祥平等人合成(Inoue,S.,Koinuma,H.,Tsuruta,T.,J.Polym.Sci.,Polym.Lett.Ed.,1969,7,287-292.)。聚丙撑碳酸酯材料由于具有固定二氧化碳和可生物降解的特性,因而在包装材料、纤维和非织造物以及医疗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丙撑碳酸酯虽具有上述优点,但是与通用塑料相比,聚丙撑碳酸酯具有不结晶、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等特点,热稳定性差,导致由该共聚物形成的材料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较差,加工过程中易降解,室温下易粘连,从而限制了其在包装、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其改性研究和应用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通过提升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改善聚丙撑碳酸酯的热稳定性,现有技术多是采用多组分共混改性的方法,例如:申请号为200710055513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共混物,此种方法是使用PBS对PPC进行改性,提高了PPC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又如CarbohydratePolymers,2008,71:229-234:将PPC与甘油塑化的淀粉共混,利用热塑性淀粉提高PPC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中山大学招启强的硕士学位论文和招启强等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27(5):152-155,发表的论文,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为扩链增容剂通过在熔融共混过程中原位扩链增容的方法制备了PPC/PLA增容改性共混合金,提高了PPC的力学强度和耐热性。蒋霞等在中国塑料,2011,25(2):72-78,发表的论文,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扩链剂,对聚亚丙基碳酸酯(PPC)进行了熔融扩链改性,MDI提高了PPC的相对分子质量,促使PPC分子形成长支链甚至发生交联,使得样品熔体黏度变大,熔体弹性增大,熔体强度增加。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陶友华的博士学位论文“二氧化碳共聚物链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通过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反应中引入少量含有双键的环氧化合物(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得到侧链带双键的可交联的PPC。交联的PPC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与未交联的PPC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大幅度提高了共聚物的尺寸稳定性,而且交联后的PPC仍然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秦玉升的博士学位论文“金属卟啉催化剂下二氧化碳共聚物的合成与辐射改性研究”研究了聚碳酸丙烯酯(PPC)在多官能团单体(PFM)存在下的强化辐射交联效应,发现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是最好的强化辐射交联剂,经过辐照交联后的PPC力学和热学性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交联后的PPC仍然具有很好的降解性能。清华大学王贵林等(中国塑料,2006,20(2):61-64)将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后的羟基磷灰石(HA)与PPC共混制备PPC/HA复合材料,用以提升PPC韧性。
上述方法对PPC进行改性后,虽然提高了聚丙撑碳酸酯的热稳定性,但是其拉伸断裂伸长率较低,限制其在薄膜及片材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热稳定性好且拉伸断裂伸长率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包括: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为交联剂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和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1~2);
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
优选的,所述聚丙撑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为3×104~1.5×105道尔顿。
优选的,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数均分子量为8×102~2.5×104道尔顿。
优选的,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官能度为2~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聚丙撑碳酸酯和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共混,挤出,得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1~2);
(B)将所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共混,挤出,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所述挤出温度为120~170℃。
优选的,所述步骤(B)中,所述挤出温度为120~170℃。
优选的,所述步骤(B)中,所述挤出时的转速为100~300转/分。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所述聚丙撑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为3×104~1.5×105道尔顿。
优选的,所述步骤(B)中,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数均分子量为8×102~2.5×104道尔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包括: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为交联剂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和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1~2)。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反应活性高,其可与聚丙撑碳酸酯的活性环氧端基反应,达到对聚丙撑碳酸酯的封端效果,阻止聚丙撑碳酸酯在共混加工中发生降解,提高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热稳定性。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还可以与聚丙撑碳酸酯发生轻度交联,提高链缠结密度,从而提高了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力学性能。同时,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分子链柔性好,其与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混合可提高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柔韧性,从而提高了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另外,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和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具有生物降解性和透明性,两者对聚丙撑碳酸酯改性后,得到的改性聚丙撑碳酸酯透明性好,可完全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热分解温度为210~290℃,拉伸断裂伸长率为500%~8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包括: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为交联剂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和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1~2);
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
在本发明中,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包括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由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与聚丙撑酯交联得到。所述聚丙撑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3×104~1.5×105道尔顿,更优选为6×104~1×105道尔顿。聚丙撑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过高则其粘度会增加,增加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共混难度,若其数均分子量过低,则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大大降低。本发明对所述聚丙撑碳酸酯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由市场购买即可。
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是一种多官能度异氰酸酯,反应活性高,使用其作为交联剂加入原料中可以将聚丙撑碳酸酯轻度交联,提高聚丙撑碳酸酯的分子量;同时,不损害聚丙撑碳酸酯的透明性,因而被其交联后的聚丙撑碳酸酯材料仍可保持较高的透明度。因此,使用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作为聚丙撑碳酸酯的交联剂可在提高聚丙撑碳酸酯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保持透明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并且,交联剂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可与聚丙撑碳酸酯的活性环氧端基反应,从而达到对聚丙撑碳酸酯的封端效果,阻止聚丙撑碳酸酯在共混加工过程发生降解,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可将聚丙撑碳酸酯的热分解温度由207℃提高到286℃,进而扩展了聚丙撑碳酸酯材料的应用空间。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官能度优选为2~3。本发明对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由市场购买即可。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1~2),优选为100:(0.5~1.5)。
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做为增塑剂提高聚丙撑碳酸酯的韧性,由于其分子链柔性好,使用其作为增塑剂加入原料中,可以提高聚丙撑碳酸酯的柔韧性,并且其与聚丙撑碳酸酯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本发明可通过调整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含量调控聚丙撑碳酸酯的加工流动性;另外,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也是一种透明材料且与聚丙撑碳酸酯的折光指数相近,因而将其与聚丙撑碳酸酯共混后的材料仍可保持较高的透明度;同时,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是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化合物,因而将其与聚丙撑碳酸酯共混后的材料仍可完全生物降解。因此,使用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作为聚丙撑碳酸酯的增塑剂可在提高聚丙撑碳酸酯韧性的同时不影响材料原有的透明性和完全生物降解性。本发明对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可以由市场购买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制备。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8×102~2.5×104道尔顿,更优选为1×103~2×104道尔顿。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优选为100:(10~1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聚丙撑碳酸酯和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共混,挤出,得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1~2);
(B)将所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共混,挤出,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
本发明中,由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和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对聚丙撑碳酸酯进行改性。
所述聚丙撑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3×104~1.5×105道尔顿,,更优选为6×104~1×105道尔顿。聚丙撑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过高则其粘度会增加,增加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共混难度,若其数均分子量过低,则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大大降低。本发明对所述聚丙撑碳酸酯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由市场购买即可。
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是一种多官能度异氰酸酯,反应活性高,使用其作为交联剂加入原料中可以将聚丙撑碳酸酯轻度交联,提高聚丙撑碳酸酯的分子量;同时,不损害聚丙撑碳酸酯的透明性,因而被其交联后的聚丙撑碳酸酯材料仍可保持较高的透明度。因此,使用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作为聚丙撑碳酸酯的交联剂可在提高聚丙撑碳酸酯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保持透明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并且,交联剂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可与聚丙撑碳酸酯的活性环氧端基反应,从而达到对聚丙撑碳酸酯的封端效果,阻止聚丙撑碳酸酯在共混加工过程发生降解,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可将聚丙撑碳酸酯的热分解温度由207℃提高到286℃,进而扩展了聚丙撑碳酸酯材料的应用空间。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官能度优选为2~3。本发明对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由市场购买即可。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1~2),优选为100:(0.5~1.5)。
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做为增塑剂提高聚丙撑碳酸酯的韧性,由于其分子链柔性好,使用其作为增塑剂加入原料中,可以提高聚丙撑碳酸酯的柔韧性,并且其与聚丙撑碳酸酯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本发明可通过调整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含量调控聚丙撑碳酸酯的加工流动性;另外,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也是一种透明材料且与聚丙撑碳酸酯的折光指数相近,因而将其与聚丙撑碳酸酯共混后的材料仍可保持较高的透明度;同时,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是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化合物,因而将其与聚丙撑碳酸酯共混后的材料仍可完全生物降解。因此,使用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作为聚丙撑碳酸酯的增塑剂可在提高聚丙撑碳酸酯韧性的同时不影响材料原有的透明性和完全生物降解性。本发明对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可以由市场购买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制备。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8×102~2.5×104道尔顿,更优选为1×103~2×104道尔顿。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优选为100:(10~15)。
在本发明中,首先将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共混,挤出,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所述挤出温度优选为120~170℃。对于将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共混挤出的方法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优选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更优选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20℃~150℃,二区温度为130℃~160℃,三区温度为140℃~160℃,四区温度为140℃~160℃,五区温度为140℃~160℃,六区温度为150℃~170℃,七区温度为150℃~170℃,八区温度为150℃~170℃,机头温度为145℃~170℃,螺杆转速优选设为100转/分~30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
得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后,将其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共混,挤出,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所述挤出温度优选为120~170℃。所述挤出时的转速优选为100~300转/分。本发明对所述共混挤出的方式没有特殊限制,优选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更优选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20℃~150,二区温度为130℃~160℃,三区温度为140℃~160℃,四区温度为140℃~160℃,五区温度为140℃~160℃,六区温度为150℃~170℃,七区温度为150℃~170℃,八区温度为150~170℃,机头温度为145℃~170℃,螺杆转速优选设为100转/分~30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以下实施例中的聚丙撑碳酸酯均由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由靖江市特种粘合剂有限公司提供;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由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提供。以下实施例中拉伸性能是GB/T 1010.3-2006的标准进行测试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以美国TA Instruments的DSC Q20型差示扫描量热仪以10℃/min升温速率测得的;热分解温度是由美国TA Instruments的DSC Q20型差示扫描量热仪以20℃/min升温速率测得的;熔融指数是以吉林大学科教仪器厂μPXRZ-400C型熔融指数仪在170℃下测得的;挤出机为兰泰塑料机械有限公司SHJ-20螺杆挤出机。
实施例1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1g
数均分子量为800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5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20℃,二区温度为130℃,三区温度为140℃,四区温度为140℃,五区温度为140℃℃,六区温度为150℃,七区温度为150℃,八区温度为150℃,机头温度为145℃,螺杆转速设为10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20℃,二区温度为130℃,三区温度为140℃,四区温度为140℃,五区温度为140℃,六区温度为150℃,七区温度为150℃,八区温度为150℃,机头温度为145℃,螺杆转速设为10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实施例2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3g
数均分子量为3000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5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25,二区温度为135℃,三区温度为145℃,四区温度为145℃,五区温度为145℃℃,六区温度为155℃,七区温度为155,八区温度为155℃,机头温度为150℃,螺杆转速设为13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25℃,二区温度为135℃,三区温度为145℃,四区温度为145℃,五区温度为145℃,六区温度为155℃,七区温度为155℃,八区温度为155℃,机头温度为150℃,螺杆转速设为14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实施例3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5g
数均分子量为3000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20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0℃,二区温度为140℃,三区温度为150℃,四区温度为150℃,五区温度为150℃℃,六区温度为160℃,七区温度为160℃,八区温度为160℃,机头温度为155℃,螺杆转速设为16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0℃,二区温度为140℃,三区温度为150℃,四区温度为150℃,五区温度为150℃,六区温度为160℃,七区温度为160℃,八区温度为160℃,机头温度为155℃,螺杆转速设为16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实施例4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7g
数均分子量为2.5万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10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55℃,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60℃,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实施例5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10g
数均分子量为7300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15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40℃,二区温度为150℃,三区温度为160℃,四区温度为160℃,五区温度为160℃,六区温度为170℃,七区温度为170℃,八区温度为170℃,机头温度为160℃,螺杆转速设为22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40℃,二区温度为150℃,三区温度为160℃,四区温度为160℃,五区温度为160℃,六区温度为170℃,七区温度为170℃,八区温度为170℃,机头温度为165℃,螺杆转速设为22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实施例6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13g
数均分子量为11000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10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55℃,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60℃,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实施例7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15g
数均分子量为3000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10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55℃,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60℃,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实施例8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17g
数均分子量为3000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15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70℃,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70℃,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实施例9
按重量称取如下组分:
聚丙撑碳酸酯                            1000g
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                  20g
数均分子量为3000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150g
将上述聚丙撑碳酸酯加入搅拌机中,搅拌状态加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55℃,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交联聚丙撑碳酸酯。测定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将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从主加料口计量加入,同时,用计量泵以侧线进料方式将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设定设置挤出机一区温度为:13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55℃,四区温度为155℃,五区温度为155℃,六区温度为165℃,七区温度为165℃,八区温度为165℃,机头温度为160℃,螺杆转速设为190转/分,挤出水冷牵伸造粒后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测定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列于表2。
表1各实施例制备的交联聚丙撑碳酸酯的性能
表2各实施例制备的增塑交联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性能
由表1和表2可知,采用本发明提供交联聚丙撑碳酸酯具有较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和力学性能。进一步制备的增塑交联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具有较高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热分解温度和熔融指数,适合用于制备压延、流延薄膜。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组成为: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为交联剂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和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
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由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与聚丙撑酯交联得到;
所述聚丙撑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为3×104~1.5×105道尔顿;
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官能度为3;
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5~2);
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数均分子量为8×102~2.5×104道尔顿。
3.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聚丙撑碳酸酯和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共混,挤出,得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所述聚丙撑碳酸酯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质量比为100:(0.5~2);
所述聚丙撑碳酸酯的数均分子量为3×104~1.5×105道尔顿;
所述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的官能度为3;
(B)将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共混,挤出,得到改性聚丙撑碳酸酯;所述交联的聚丙撑碳酸酯与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质量比为100:(5~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所述挤出温度为120~17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挤出温度为120~17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挤出时的转速为100~300转/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的数均分子量为8×102~2.5×104道尔顿。
CN201210562950.4A 2012-12-21 2012-12-21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9648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62950.4A CN102964801B (zh) 2012-12-21 2012-12-21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62950.4A CN102964801B (zh) 2012-12-21 2012-12-21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4801A CN102964801A (zh) 2013-03-13
CN102964801B true CN102964801B (zh) 2015-05-20

Family

ID=47795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62950.4A Active CN102964801B (zh) 2012-12-21 2012-12-21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648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1960B (zh) * 2014-05-23 2016-04-20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87737A (zh) * 2014-11-13 2015-03-04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增强改性聚丙撑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82885B (zh) * 2017-04-24 2019-09-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poss基氨基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54999A (zh) * 2021-09-08 2021-12-07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一种水滑石改性聚碳酸亚丙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702638B (zh) * 2022-03-02 2024-02-1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聚丙撑碳酸酯扩链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25039A1 (en) * 2006-04-27 2007-11-08 Basf Se Transparent blends of polypropylene carbonate
CN101857668A (zh) * 2010-07-02 2010-10-1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14277A (zh) * 2010-09-15 2010-12-15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完全生物降解高韧性聚丙撑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01925B1 (ko) * 2010-12-28 2014-06-02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열안정성이 개선된 폴리프로필렌 카보네이트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25039A1 (en) * 2006-04-27 2007-11-08 Basf Se Transparent blends of polypropylene carbonate
CN101857668A (zh) * 2010-07-02 2010-10-1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14277A (zh) * 2010-09-15 2010-12-15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完全生物降解高韧性聚丙撑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4801A (zh) 201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4801B (zh) 一种改性聚丙撑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93318B (zh) 一种石墨烯改性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22514B (zh) 一种完全生物降解聚乳酸基吹塑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41271A (zh) 一种高力学强度全生物降解复合膜及其生产工艺和应用
CN103013070B (zh) 一种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19311B (zh) 一种热塑性淀粉-聚乙烯醇防雾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46160B (zh) 全生物降解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5764B (zh) 一种可定型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及其塑料条的制备方法
CN104387732A (zh) 一种透明抗撕裂聚乳酸生物降解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29056B (zh) 一种高熔体强度聚乳酸的制备方法及挤出机
CN111978691B (zh) 一种可生物降解地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56630A (zh) 一种完全生物降解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31215A (zh) 大分子增塑剂的制备方法与改性聚乳酸的制备方法
CN112606511A (zh) 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74923A (zh) 一种降解可控pbat/pla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60797A (zh) 一种抗水解改性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4371296A (zh) 一种聚甲基乙撑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48053B (zh) 光敏变色的防水透湿薄膜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rteaga-Ballesteros et al. Composite of polylactic acid and microcellulose from kombucha membranes
WO2023115980A1 (zh) 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849130A (zh) 一种全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07031A (zh) 一种pla/pbat薄膜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205100B (zh) 高性能ppc及pbs共混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37516B (zh) 一种高阻隔高透光可生物降解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95047A (zh) 一种新型的高柔软性聚乳酸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Ran Xianghai

Inventor after: Zhang Huiliang

Inventor after: Hao Yanping

Inventor after: Zhang Guibao

Inventor after: Liu Sanrong

Inventor after: Bian Junjia

Inventor after: Liang Hongyu

Inventor after: Dong Lisong

Inventor after: Li Yuesh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Huiliang

Inventor before: Hao Yanpi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Guibao

Inventor before: Liu Sanrong

Inventor before: Bian Junjia

Inventor before: Liang Hongyu

Inventor before: Dong Lisong

Inventor before: Li Yue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