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3285A - 车辆用脚踏垫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脚踏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3285A
CN102963285A CN201210247623XA CN201210247623A CN102963285A CN 102963285 A CN102963285 A CN 102963285A CN 201210247623X A CN201210247623X A CN 201210247623XA CN 201210247623 A CN201210247623 A CN 201210247623A CN 102963285 A CN102963285 A CN 102963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fixed parts
halfbody
vehicle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76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3285B (zh
Inventor
后藤刚
原田加奈
大叶透
塩野达哉
菊池博文
中村光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Honda Acces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Honda Acces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80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3721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68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865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Honda Access Corp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63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3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3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3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4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floor mats or carpets
    • B60N3/04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floor mats or carp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x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减少对垫主体的载荷的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包括将垫主体(5)固定在车辆的固定装置(7),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在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包括上下方向的转动旋钮(31),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用于插入转动旋钮的插入接受部(90),转动旋钮可卡定在该插入接受部,第二固定部件包括夹持垫主体的上部半体(61)及下部半体(62),各个半体借助用于插入转动旋钮的半体连结部(65)互相连结,并利用设在半体连结部的外侧的外侧连结部(71)互相连结,所以将外侧连结部设在插入接受部周围的半体连结部的外侧可提高上部半体和下部半体的连结强度。

Description

车辆用脚踏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固定装置的车辆用脚踏垫。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车辆用脚踏垫,提出了如下这样构成的垫用固定件(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垫用固定件由树脂制的内锁扣和树脂制的外锁扣所构成,所述外锁扣具有:被插入在设置于垫的孔中的、两端开口的外筒部;和形成在该外筒部的一端的外周并接触所述垫的一个面的凸缘;所述内锁扣具有:被插入在所述外筒部的、两端开口的内筒部;和形成在该内筒部的另一端的外周并接触所述垫的另一个面的凸缘,在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内筒部设有用于将内锁扣和外锁扣相互连结的卡定单元,在内锁扣和外锁扣设有多个嵌入于垫的销,以阻止内锁扣1的旋转。
并且,提出了如下这样的固定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该固定装置为将脚踏垫固定在地毯的固定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安装在地毯的安装孔的周围部分的第1固定件;安装在所述第1固定件的旋钮;及被安装在所述脚踏垫的安装孔的周围部分并且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第2固定件,所述第1固定件由第1地毯锁扣和第2地毯锁扣构成,所述第1地毯锁扣和第2地毯锁扣从两个面夹持地毯的安装孔的周围部分,该第1地毯锁扣和第2地毯锁扣具有:抵接在地毯的安装孔的周围部分的第1地毯锁扣凸缘和第2地毯锁扣凸缘;及能够将所述第1地毯锁扣和第2地毯锁扣以夹持地毯的状态相互连结的卡定单元,在所述第2地毯锁扣中形成有接纳所述旋钮并与该旋钮连结的旋钮基座,该旋钮基座作为中央具有形成有用于接纳所述旋钮的旋钮接纳孔的空间的筒状体,从所述第2地毯锁扣凸缘处立起,在所述第1地毯锁扣形成有供所述旋钮基座贯通的贯通孔,所述旋钮和所述旋钮基座形成为:当将该旋钮插入于该旋钮基座时,该旋钮以能够在该旋钮基座内绕轴线转动的方式与该旋钮基座连结,所述旋钮包括:具有能够与所述第2固定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周围部分抵接的尺寸的旋钮头部;和被插入于所述旋钮基座的旋钮轴部,所述旋钮基座包括:基座卡定部,其形成在所述筒状体的外侧,并卡定在所述第1地毯锁扣的卡定单元;和旋钮连结用卡定爪,其形成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并卡定在被插入于所述旋钮接纳孔的所述旋钮轴部的卡定单元,所述旋钮构成为,在所述旋钮基座的内侧能够绕轴线旋转,以到达所述旋钮头部不卡定于所述第2固定件的非锁定位置和卡定于所述第2固定件的锁定位置。所述第1固定件的所述第1地毯锁扣和所述第2地毯锁扣被安装成夹持地毯的两个面,将所述第2固定件安装在脚踏垫,将所述旋钮与所述旋钮基座连结,在所述旋钮头部贯通所述第2固定件的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脚踏垫的所述第2固定部件与所述地毯上的所述第1固定件的所述第1地毯锁扣重叠,在所述旋钮从所述非锁定位置起绕轴线旋转至所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旋钮头部与在所述第2固定件形成的卡定部抵接从而将该第2固定件沿轴向推压至所述第1固定件,所述脚踏垫被固定在所述地毯上,所述第2固定件包括夹着所述脚踏垫安装的所述第1和第2垫锁扣,将这些第1和第2垫锁扣相互连结的卡定单元包括:设置在第1垫锁扣的筒状部;和以包围该筒状部的方式卡定于第1垫锁扣的筒状部,通过借助所述脚踏垫的安装孔连结这些筒状部而构成,并且,在第1和第2垫锁扣的凸缘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多个向脚踏垫突出的销,用以防止第2固定件的位置偏差和绕轴线的旋转。
并且,提出了如下这样的钩状紧固件(例如专利文献3):由第1和第2紧固件所构成,第2紧固件的第2筒状部从地毯的背面侧内嵌于从地毯的表面侧被贯插于在地毯上设置的贯通孔的第1销状卡子的第1筒状部,在第1筒状部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有的第1卡合爪和在第2筒状部的一端侧的外周面设置的第2卡合爪卡合地组装在一起,从而钩状的嵌合突起被在第2筒状部的一端侧的内周面设置的钩状卡合爪卡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932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951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230134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固定件中构成为:设有防止转动用的突起,不过,在脚踏垫设置一个安装孔,在该安装孔中借助外筒部和内筒部连结上下的锁扣;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固定装置中也构成为:设有防止转动用的销,在脚踏垫设置一个安装孔,在该安装孔中借助卡定单元连结第1和第2垫锁扣,因此,两个专利文献都是在对脚踏垫施加有外力的情况下仅由在脚踏垫设有的一个部位的安装孔来承担载荷,在由于垫的物理性质使得延展明显的情况下,具有安装孔扩大、锁扣脱落等隐患。
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3的紧固件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将第1紧固件的第1筒状部从地毯的表面侧插入于在地毯上设置的贯通孔时,地毯的绒毛倒下,地毯的绒毛容易被夹在所述第1筒状部和内嵌于该第1筒状部的第2紧固件之间;并且,即使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垫用固定件,在垫孔内连结内锁扣和外锁扣时,地毯的绒毛也容易被夹在两者之间,因此为了不夹住绒毛需要在安装时多加注意。
发明内容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分散第二固定部件在安装部位处的载荷并减少对垫主体的载荷的车辆用脚踏垫。
并且,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垫主体的贯通孔中将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的连结筒部彼此可靠地连结的车辆用脚踏垫。
为达到上述目的,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脚踏垫,该车辆用脚踏垫具有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在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具有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在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上下方向的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插入接受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可卡定在该插入接受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夹持所述垫主体的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各个半体借助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半体连结部互相连结,并且利用在所述半体连结部的外侧设置的外侧连结部互相连结。
另外,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将所述外侧连结部设置在所述半体连结部的两侧。
另外,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垫主体由车辆的加速踏板的位置朝向后方延长地配置,所述第二固定部件构成为设置在所述垫主体的后部且设置在加速踏板的后方延长线近旁的位置。
另外,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半体连结部和所述外侧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加速踏板的后方延长线大致正交地配置而成。
并且,方案5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脚踏垫,该车辆用脚踏垫具有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在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具有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在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上下方向的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插入接受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能够保持在该插入接受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夹持所述垫主体的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以及分别设置在这些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的成对的连结筒部,在所述垫主体设置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内连结所述成对的连结筒部从而连结所述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将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插入在所述成对的连结筒部,在所述成对的连结筒部的一方的连结筒部的开口边缘处设置延长部,从而构成为,在卡合所述两半体时,所述延长部弯曲。
并且,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另一方的连结筒部能够插入在设置有所述延长部的一方的连结筒部,在另一方的半体设置弯曲引导部,当所述两半体卡合时,所述延长部沿着所述弯曲引导部弯曲。
并且,本发明的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具有如下这样的高度:在将所述一方的连结筒部从所述垫主体的一个侧面插入在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延长部的末端从所述垫主体的另一端面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1的车辆用脚踏垫,通过将外侧连结部设在插入接受部周围的半体连结部的外侧,得以提高上部半体和下部半体的连结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2的车辆用脚踏垫,通过将外侧连结部设置在半体连结部的外侧,得以进一步提高上部半体和下部半体对垫主体的保持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3的车辆用脚踏垫,得以充分改善对由于驾驶员的操作加速踏板而施加给垫主体的向前方的力的保持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4的车辆用脚踏垫,针对由于驾驶员操作加速踏板而施加于垫主体的向前方的载荷,通过将半体连结部和外侧连结部配置在正交方向,从而能够分散施加在半体连结部的载荷,由此能够防止半体连结部脱落并改善对垫主体的保持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5的车辆用脚踏垫,将第二固定部件保持在垫主体上时可防止垫主体的绒毛卷入,更为容易安装固定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6的车辆用脚踏垫,防止绒毛卷入用的延长部沿着第二固定部件的弯曲引导部弯曲,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绒毛卷入,并且,将延长部收纳在第二固定部件内,得以改善其外观性。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7的车辆用脚踏垫,延长部形成为比垫主体的厚度高,从而可靠地防止绒毛卷入。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整体俯视图。
图2为行进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行进方向的交叉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5为转动旋钮位于非锁定位置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转动旋钮位于锁定位置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转动旋钮位于锁定位置且放倒控制杆的状态下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将下夹持部图示省略的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9为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为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和图9交叉的方向的剖面。
图11为从下方观察安装有控制杆的转动旋钮的立体图。
图12为转动旋钮和控制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3为将中部已形成剖面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图14为从底面侧观察到的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5为从底面侧观察到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为从底面侧观察到的第1固定部件的一部分缺口的立体图。
图17为保持壁部和中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8为保持壁部的主视图。
图19(A)~图19(C)为用于说明中部在保持至保持壁部的状态下的转动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仰视说明图。
图20为第二固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1为第二固定部件的外侧连结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22为表示中央贯通孔和外侧贯通孔的位置的垫主体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3为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中部已形成剖面的保持壁部和支撑部周围的放大仰视图。
图2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行进方向的整体剖视图。
图25为表示中央贯通孔和外侧贯通孔的位置的垫主体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第二固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7为说明第二固定部件的组装方法的剖视图。
图28为说明第二固定部件的组装方法的剖视图,表示将卡定爪部卡定在下一阶的卡定凸缘部的状态。
图29为说明第二固定部件的组装方法的剖视图,表示将卡定爪部卡定在上一阶的卡定凸缘部的状态。
图30为固定装置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3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延长部的局部主视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车辆用脚踏垫,2-地板,3-车辆侧地毯,4-第一固定部件,5-垫主体,6-第二固定部件,7-固定装置,8-加速踏板,31-转动旋钮(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61-上部半体,62-下部半体,63-上连结筒部,64-下连结筒部,65-半体连结部,71-外侧连结部,90-插入接受部,111-延长部,113-弯曲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脚踏垫的实施例加以说明。
实施例1
图1~图2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所示,车辆用脚踏垫1包括:合成树脂制的第1固定部件4,其固定于在车辆的地板2上设置的车辆侧地毯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铺设在所述车辆侧地毯3上的垫主体5;及固定于该垫主体5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固定部件6,由所述第1固定部件4和第2固定部件6构成了将垫主体5固定在车辆上的固定装置7。并且,作为合成树脂,例示有POM(聚甲醛)等。
在图1中,所述垫主体5例示为铺设在车辆的驾驶席侧的地板2。在所述地板2的靠驾驶席侧的位置,在右侧配置有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加速踏板8,在该加速踏板8的左侧配置有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制动踏板9。并且,在所述垫主体5的右前角部,与所述加速踏板8对应地设置有凹部5A,此外,所述垫主体5的前端缘5B与所述制动踏板9接近地配置,并且在所述垫主体5的前端缘5B和所述制动踏板9之间设置间隔,通过该间隔将垫主体5和所述制动踏板9设置为互不干涉。
如图4等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被固定在车辆侧地毯3上的地毯固定部11,该地毯固定部11包括:被配置在车辆侧地毯3的上表面的平板状的上基座部12;和被配置在车辆侧地毯3的下表面且在与所述上基座部12之间夹住车辆侧地毯3的下夹持部13。所述上基座部12的平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所述下夹持部13的平面形状为在与所述上基座部12相同的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所述下夹持部13形成为比所述上基座部12小。并且,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下表面,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突出设置有贯穿插入部14,将所述下夹持部13的长度方向一端连结在该贯穿插入部14的下端,在所述贯穿插入部14和所述下夹持部13之间设置有薄壁状的铰链部15。此外,在所述下夹持部1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朝上方突出设置弹性爪片16,弹动性连结该弹性爪片16的爪接受部17设置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下表面,再有,在所述下夹持部13的另一端设置有向上侧弯曲的立起部18,该立起部18位于比该爪接受部17靠外侧的位置,在固定状态下所述爪接受部17隐藏在所述立起部18的内侧。并且,在所述下夹持部13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凹凸部19。而且,由所述弹性爪片16和所述爪接受部17构成了将上基座部12的另一侧和下夹持部13的另一侧弹动性连结的第一固定部件4的连结部20。
如图2等所示,在车辆侧地毯3,对应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的安装位置地贯穿设置有成对的一方和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1、22。而且,将所述下夹持部13从车辆侧地毯3的上方贯穿插入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1,并且将所述爪接受部17插入于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2,将该已贯穿插入的所述下夹持部13以所述铰链部15为中心朝向地毯侧弯折,将末端的所述弹性爪片16弹动性卡定在所述爪接受部17,由此,所述上基座部12和所述下夹持部13从上下夹持车辆侧地毯3,第一固定部件4被固定在车辆侧地毯3上。在该状态下,所述弹性爪片16、爪接受部17及立起部18被收纳在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2内,由于所述爪接受部17被弹性爪片16和立起部18所夹持,所以所述爪接受部17不接触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2的内缘,并且,即使所述弹性爪片16接触到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2的内缘,由于所述弹性爪片16被压向卡定方向,所以弹性爪片16也不会从所述爪接受部17脱离。并且,在固定状态下所述凹凸部19抵接在车辆侧地毯3的下表面,所以可防止第一固定部件4相对于车辆侧地毯3的位置偏移。
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大致中央处贯穿设置有贯通孔23,在该贯通孔23处朝上方突出设置筒部24,在该筒部24的上部的中央设置高一阶的中央上表面25,该中央上表面25形成为沿第一固定部件4的长度方向较长,在该中央上表面25的周围设置有阶梯部26和比所述中央上表面25低一阶的横向的阶梯差面27,该阶梯差面27形成为所述中央上表面25的长度方向两侧比宽度方向两侧宽。并且,在所述中央上表面25的大致中央,贯穿设置有与该中央上表面25在同一方向较长的长孔28。
并且,如图8所示,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下表面,在隔着所述贯通孔23的两侧形成有凹凸部29。再有,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上表面设置有表示第一固定部件4的安装方向的标记30,在本例中,标记30通过箭头形状表示方向。
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的所述上基座部12处轴支撑有合成树脂制的转动旋钮31,该转动旋钮31能够转动。设置在该第一固定部件4上的转动旋钮31为用于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卡定的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
并且,如从图11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所示,所述的转动旋钮31在上部具有操作件32,并且在下部具有作为防松连结部的连结保持部33,在所述操作件32和所述连结保持部33之间,一体地具有作为轴部的中部34。所述操作件32具有和所述中央上表面25大致相同长度的基座部35,在该基座部3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突出设置纵片部36、36,在这些纵片部36、36之间横设控制杆连结轴37,如图12等所示,该控制杆连结轴37的截面为大致正方形的异形截面,将4个角分别倒角而形成弯曲的弯曲角部37A,并且在邻接的弯曲角部37A、37A之间形成直线部37B。控制杆41连结在所述控制杆连结轴37上,该控制杆41一体包括由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材构成的控制杆主体42和设在该控制杆主体42的基部的控制杆连结部43。该控制杆连结部43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筒体的基部侧设有开口部44的大致C字状。并且,该控制杆连结部43的内表面形状对应于所述控制杆连结轴37的外表面形状而具有3个弯曲角部43A、连结邻接的弯曲角部43A、43A之间的直线部43B及连结所述弯曲角部43A与开口部44的短直线部43C。另外,所述转动旋钮31的所述控制杆用连结轴37的弯曲角部37A被配置在上下和左右方向。
因此,在将控制杆连结部43的开口部44与控制杆连结轴37的上侧的弯曲角部37A对合而下压控制杆41时,该控制杆连结部43发生弹性变形而展开,因此使控制杆连结轴37插入到控制杆连结部43内,通过使弯曲角部37A和弯曲角部43A卡合,控制杆41能够在垂直和水平的位置处定位并固定。这样一来,将控制杆41设置成能够相对转动旋钮31自由倒下。
并且,在所述转动旋钮31的所述基座部35的下表面,突出形成有以所述中部34为中心的圆形支撑面35A,在所述筒部24的所述中央上表面25,与该圆形支撑面35A对应地形成有圆形凹部25A,所述圆形支撑面35A卡入于该圆形凹部25A,在该卡入状态下,转动操作所述转动旋钮31。另外,圆形凹部25A的宽度方向两侧通过开口部25B、25B开口。
如图13等所示,所述中部34和控制杆连结轴37同样地截面为非圆形,在本例中,截面大致为正方形,具有将角部倒圆而成的弯曲角部34A,并且在相邻的弯曲角部34A、34A之间形成有直线部34B。
所述连结保持部33形成为和所述操作件32在同一方向较长,所述连结保持部33的上表面33U比所述中部34宽,且形成为随着朝下方宽度变窄。具体说来,所述连结保持部33呈如下形状:成对的长度方向的侧面33L、33L之间随着朝下方而变窄,且成对的宽度方向的侧面33W、33W之间随着朝下方而变窄。
所述转动旋钮31的下部从所述长孔28被插入到所述筒部24内。如图9、图10、图15及图16等所示,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设有旋钮接受部50,该旋钮接受部50在防脱状态下将所述转动旋钮31卡定并轴支撑为能够自由转动。该旋钮接受部50在所述筒部24内平行地设置相对置的对置内表面51、51,这些对置内表面51、51与所述长孔28的长边部28L、28L连续地形成。并且,在所述阶梯差面27的下表面27K处,将左右的固定壁部52、52设置在所述长孔28的长度方向两侧,这些左右的固定壁部52、52的内表面和所述对置内表面51、51形成为处于同一平面。另外,在对所述筒部24的周围的说明中,设所述长孔28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地进行说明。
并且,旋钮接受部50在所述左右的固定壁部52、52之间设有用于与所述转动旋钮31的所述中部34卡合的保持壁部53,将所述中部34夹在这些两侧的保持壁部53、53之间来进行保持。并且,如图13的仰视图等所示,所述保持壁部53、53形成为向内侧伸出,其内表面53N、53N相互平行,并且所述内表面53N和所述对置内表面51平行,借助俯视呈倾斜状的壁连结部54、54将该保持壁部53的左右分别连结在左右的所述固定壁部52、52处。此外,所述保持壁部53的上边缘53U借助狭缝55与所述阶梯差面27的下表面27K分离,在该保持壁部53的外表面中央,一体性地设置突起状的作为爪部的支撑部56,该支撑部56的上部被固定在所述阶梯差面27的下表面27K处。并且,所述支撑部56的下表面56K和所述保持壁部53的下表面53K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支撑部56具有平行的左右侧面56S、56S和后表面56B,且俯视截面呈大致长方形形状,前表面一体性地设置在所述保持壁部53处。另外,如后所述,保持壁部53由于所述中部34的转动而受到来自该中部34的载荷。
因此,保持壁部53受到从内表面53N侧朝外侧的载荷时,就会在壁连结部54和支撑部56之间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在保持壁部53的设有支撑部56的部位,由于该支撑部56的弹性变形从而导致弹性变形。这样,保持壁部53成为其两侧与设有支撑部56的部位相比易弹性变形的结构。这种情况下,通过改变支撑部56的大小可调整保持壁部53在支撑部56部位处的弹性变形量。
如图13所示,所述保持壁部53、53的间隔与所述中部34的直线部34B、34B的间隔H大致相等,如上所述,所述连结保持部33的上表面33U的宽度比所述间隔H宽。并且,在所述保持壁部53、53之间贯穿插入所述连结保持部33,为了实现容易的贯穿插入,在所述保持壁部53的下表面53K处,在内侧角部形成弯曲角部53W。
而且,当从长孔28将转动旋钮31的连结保持部33向保持壁部53、53之间插入时,沿弯曲角部53W将连结保持部33压入到保持壁部53、53之间的同时,保持壁部53、53之间由于弹性变形而张开,连结保持部33一旦通过保持壁部53、53之间,保持壁部53、53就复位,连结保持部33卡定在保持壁部53,53的下表面53K处,成为防脱状态,转动旋钮31的圆形支撑面35A卡入于长孔28上部的圆形凹部25A。
下面,对固定在车辆侧地毯3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加以详细说明。如图20等所示,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包括以从上下夹持所述垫主体5的方式组装起来的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呈大致椭圆形状,中央侧比周围高,且从中央向下方突出设置有上连结筒部63,另一方面,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主体62H呈和所述上部半体61在同一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且从中央向上方突出设置有与所述上连结筒部63连结的下连结筒部64。另外,下连结筒部64被设在主体62H的开口部64A处。
而且,由所述上连结筒部63和下连结筒部64构成半体连结部65。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的外周,沿周向设置有多阶卡定凸缘部66。该卡定凸缘部66的下表面以从内侧向外侧变高的方式倾斜,且该卡定凸缘部66的上表面呈大致水平。并且,在所述下连结筒部64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下端开口的多个切口67、67,在这些切口67、67之间设有下端为自由端的卡定接受片68,在该卡定接受片68的下端内表面,设置供所述卡定凸缘部66卡定的卡定爪部69,该卡定爪部69的上表面以从内侧向外侧变高的方式倾斜,该卡定爪部69的下表面呈大致水平。另外,在本例中,4个卡定接受片68在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并且,卡定凸缘部66可以设置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的整周范围,也可仅设在对应所述卡定爪部69的部位。
而且,由卡定凸缘部66和卡定爪部69构成连结上连结筒部63和下连结筒部64的连结单元。
因此,当将上连结筒部63向下连结筒部64内插入时,卡定接受片68弹性变形而向外侧移动,预定位置的卡定凸缘部66以防脱状态卡定在卡定爪部69处,由此连结上、下连结筒部63、64。
并且,在隔着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两侧的对称位置设置有外侧连结部71、71,该外侧连结部71包括:从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外侧上连结筒部72;和从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外侧下连结筒部73,在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的下端周向设置有卡定外凸缘部74S,并且设置有多个上下方向的狭缝75,另一方面,在所述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上端周向设置有卡定内凸缘部74U。而且,在将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向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内插入时,卡定外凸缘部74S以所述狭缝75变窄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卡定外凸缘部74S被插入并连结于卡定内凸缘部74U处,成为防脱状态。并且,在所述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下部设置有开口部76,从该开口部76插入连结部件77,通过将该连结部件77插入于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从而能够防止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的下端缩小,并且能够保持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和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的连结。该情况下,若所述连结部件77为螺钉,则将该螺钉等螺合部件螺合在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即可,若所述连结部件77为销,则将该销压入于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即可,这样能够通过所述连结部件77保持连结,使得无法解除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和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之间的连结。
而且,由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和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构成连结外侧上连结筒部72和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连结单元。并且,在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的前端面设置从外侧向内侧变低的倾斜引导部74T,并且在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的前端面设有从内侧向外侧变高的倾斜引导部74T。借助这些倾斜引导部74T、74T能够将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顺畅地插入到卡定内凸缘部74U内。
在垫主体5贯穿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中央贯通孔81和用于插入所述外侧连结部71的外侧贯通孔82,在所述中央贯通孔81内进行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连结,并且在所述外侧贯通孔82内进行所述外侧连结部71的连结,由此,能够以由上、下部半体61、62夹持垫主体5的状态将第二固定部件6固定在垫主体5。并且,如图3等所示,在所述下半体61的主体61H的周围下表面设置多个用于插入并卡定于所述垫主体5的销83,并且,如图2等所示,在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主体62H的周围上表面设置多个用于插入并卡定于所述垫主体5的销84,通过这些销83、84能够将第二固定部件6以止转状态固定在所述垫主体5。
并且,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内,设有能够卡定作为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所述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该插入接受部90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内的比该上连结筒部63小的接受长孔91;和在该接受长孔91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的分隔板状的卡定接受部92,所述接受长孔91具有所述转动旋钮31的操作件32能够贯穿插入的大小,所述筒部24的所述中央上表面25卡入在所述接受长孔91内,在这种卡入状态下,在所述接受长孔9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卡定接受部92的下表面抵接在所述阶梯差面27处,第二固定部件6与第一固定部件4对位,并且锁定位置的所述操作件32卡定在所述卡定接受部92的上表面。
接下来,就使用所述转动旋钮31将第二固定部件6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4的固定及解除固定的方法加以说明。首先,如图4所示,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其长度方向与长孔28的长度方向即中央上表面25的长度方向对齐的位置,该位置成为转动旋钮31的非锁定位置。而且,在将控制杆41立起的状态下,使用控制杆41及操作件32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非锁定位置,然后,以使控制杆41及操作件32穿过接受长孔91的方式使第二固定部件6与第一固定部件4重合,将所述筒部24的所述中央上表面25卡入于接受长孔91内。而且,在将转动旋钮31转动90度而处于锁定位置时,转动旋钮31的基座部35卡定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定接受部92上,从而成为第二固定部件6固定在第一固定部件4上的锁定状态。
该情况下,如图13等所示,在锁定位置及非锁定位置,中部34处于直线部34B、34B被保持壁部53、53夹住的状态,由此开始转动转动旋钮31时,中部34边抵接保持壁部53的表面边转动,保持壁部53弹性变形的同时,中部34由于支撑部56而受到转矩,能得到良好的锁定(click)感并可长期保持该锁定感。并且,由于支撑部56一体设置在保持壁部53处,因此,能够借助该支撑部56增加转动旋钮31的操作载荷,并且能够根据支撑部56的大小等设定操作载荷。
并且,在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的上表面具有作为卡合部的卡合凹部93、93,当所述转动旋钮31位于锁定位置时,控制杆41卡入到该卡合凹部93、93,该卡合凹部93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的宽度方向,并与所述插入接受部90连续地设置在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的上表面部61J。并且,所述控制杆41具有如下这样的长度:在倒向所述卡合凹部93时收纳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A的周缘61F,在本例中,所述周缘61F和所述控制杆41的前端41S大致位于同一位置,控制杆41的前端41S并不突出。并且,所述卡合凹部93具有可收纳所述控制杆41的宽度,在放倒控制杆41的状态下,通过将控制杆41的宽度方向两侧卡定在卡合凹部93的端缘93F、93F处,从而防止转动旋钮31转动。像这样控制杆41不立起转动旋钮31就不会转动,因此不论鞋的材质和形状都能够提高锁定的可靠性。而且,如图2所示,在将控制杆41卡合在卡合凹部93的状态下,由于在前端41S的下表面和卡合凹部93之间有间隙94,所以利用该间隙94可进行控制杆41的立起操作。
因此,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放倒控制杆41,由于通过这两个阶段固定垫主体,能够准确地保持固定状态。并且,放倒控制杆41时将其接受并保持在卡合凹部93,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控制杆41收纳在卡合凹部93,由此限制转动旋钮31的转动,并且,由于伸出的部分变少,固定垫主体5时不会造成不谐调的感觉。而且,不论是在使控制杆41倒向前方和后方中的哪一侧的情况下都能够固定,使得第二固定部件6的安装变得容易,并且,在采用将控制杆41放倒至前方的构造的情况下,装卸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在采用将控制杆41放倒至后方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固定垫主体5时不易影响乘客脚部的位置。
并且,第1固定部件4和第二固定部件6如下这样分别固定在所述车辆侧地毯3及所述垫主体5上。即,如图1所示,所述垫主体5朝向所述加速踏板8及制动踏板9的后方延长地配置,固定在所述垫主体5上的第二固定部件6设置在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近旁且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位置。并且,在图1中的右侧的固定装置7,所述半体连结部65和两侧的所述外侧连结部71、71相对于所述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上大致正交地配置。以这样的方式配置时,所述卡合凹部93、93大致沿着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上配置在前后位置,所述控制杆41相对于车辆的直进时的行进方向S大致平行地向前后倒下。而且,如图22所示,中央贯通孔81及外侧贯通孔82、82与行进方向S大致正交地形成在所述垫主体5。再有,如图1所示,固定装置7也被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左侧。
因此,通过在半体连结部65的外侧设置外侧连结部71,从而进一步提高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对垫主体5的保持强度。并且,第二固定部件6在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近旁被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所以得以充分地改善对由于驾驶员操作加速踏板而施加给垫主体5的向前方的载荷的保持强度。再有,通过将半体连结部65及外侧连结部71配置在与行进方向S正交的方向,能够分散施加在半体连结部65上的载荷,从而防止半体连结部65脱落,并提高对垫主体5的保持强度。
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1,在包括垫主体5和将该垫主体5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7的车辆用脚踏垫中,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于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于垫主体5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上下方向的作为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转动旋钮31,第二固定部件6包括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转动旋钮31能够卡定在该插入接受部90,第二固定部件6包括夹持垫主体5的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各半体61、62借助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半体连结部65互相连结,并且利用在半体连结部65的外侧设置的外侧连结部71互相连结,所以通过在插入接受部90周围的半体连结部65的外侧设置外侧连结部71从而能够提高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的连结强度。
并且,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2,由于将外侧连结部71、71设置在半体连结部65的两侧,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对垫主体5的保持强度。
并且,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3,垫主体5由车辆的加速踏板8的位置朝向后方延长地配置,第二固定部件6构成为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且设置在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近旁,因而能够充分提高对由于驾驶员操作加速踏板而施加给垫主体5的向前方的载荷的保持强度。
并且,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4,半体连结部65和外侧连结部71相对于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大致正交地配置而成,因而,针对由于驾驶员操作加速踏板而施加于垫主体5的向前方的载荷,通过将半体连结部65和外侧连结部71配置在正交方向,从而能够分散施加在半体连结部65上的载荷,由此能够防止半体连结部65脱落并改善对垫主体5的保持强度。
并且,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在垫主体5贯穿设置用于插入半体连结部65的中央贯通孔81,并且在垫主体5贯穿设置用于插入外侧连结部71的外侧贯通孔82,因而,由中央贯通孔81和外侧贯通孔82限定第二固定部件6的方向,因此容易知道安装方向,向垫主体5安装第二固定部件6的安装作业性提高。再有,如图2、图3及图21所示,半体连结部65的下连结筒部64的外径和中央贯通孔81的口径大体相同,外侧连结部71的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外径和外侧贯通孔82的口径大体相同,像这样,半体连结部65在具有和中央贯通孔81的口径大体相同的部分,并且外侧连结部71具有外径和外侧贯通孔82的口径大体相同的部分,因此能够将第二固定部件6准确定位在垫主体5上,并且得到在安装状态下不易造成位置偏移的构造。并且,由于半体连结部65和外侧连结部71由筒部构成,所以能够得到良好的连结强度,再有,由于外径是圆形的筒部,所以将中央贯通孔81和外侧贯通孔82贯穿设置为圆形即可,垫主体5的加工较为容易。并且,外侧连结部71包括从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外侧上连结筒部72和从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外侧下连结筒部73,在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的下端沿周向设置有卡定外凸缘部74S,并且设置有多个上下方向的狭缝75,另一方面,在所述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上端沿周向设置有卡定内凸缘部74U,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外侧上连结筒部72和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连结。
并且,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在包括垫主体5和将该垫主体5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7的车辆用脚踏垫1中,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于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于垫主体5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31,在第二固定部件6设置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通过插入在该插入接受部90的转动旋钮31的转动,将转动旋钮31卡定在插入接受部90,转动旋钮31包括上部的操作件32和连结在第一固定部件4的、下部的连结保持部33。在操作件32和连结保持部33之间,设有截面为非圆形的中部34,将该中部34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撑在第一固定部件4,中部34由设在第一固定部件4的具有弹性的保持壁部53所保持,所以,通过由具有弹性的保持壁部53来保持转动旋钮31的中部34使得转动旋钮31的转动操作变得顺畅,能够提高操作感。并且,通过将进行保持的部分形成为呈壁状的保持壁部53,能够提高保持壁部53的耐久性从而长期维持操作感。并且,由于利用保持壁部53的较宽的面承受中部34,可抑制发生偏斜。并且,在保持壁部53的后部设置有支撑部56,所以,通过在用于保持转动旋钮31的中部34的保持壁部53的后部设置支撑部56,能够调整转动旋钮31的操作力,能够提高操作感的设定自由度。并且,中部34包括将角倒圆的弯曲角部34A,在邻接的弯曲角部34A、34A之间形成有直线部34B,邻接的直线部34B、34B彼此呈90度的角,所以能够将转动旋钮31转动90度从而止动并固定在保持壁部53、53之间。并且,通过变更保持壁部53的厚度和高度,也可变更及设定其弹性。并且,由于将支撑部56设在保持壁部5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所以即使改变转动旋钮31的转动方向也可得到同样的操作感。再有,通过保持壁部53、53能够在防脱状态下连结转动旋钮31的连结保持部33,由于将弯曲角部53W设置在该保持壁部53,可容易进行连结保持部33的插入。并且,由于保持壁部53的两侧被连结在固定壁部52、52,所以即使从中部34受到载荷也能得到良好的操作感。再有,由于在保持壁部53和作为固定部位的阶梯差面27的下表面27K之间设置狭缝55,所以可给保持壁部53带来良好的弹性。并且,保持壁部53的内表面53N的左右宽度比中部34的间隔H宽,支撑部56的前表面的左右宽度比该间隔H窄,所以以较宽的面积承受中部34,并且支撑部56受到来自中部34的力而弹性变形,能得到良好的锁定感。
并且,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在包括垫主体5和将该垫主体5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7的车辆用脚踏垫1中,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在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在垫主体5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31和以能够自由倒下的方式设在该转动旋钮31的上部的控制杆41,在第二固定部件6设有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构成为,通过插入于该插入接受部90的转动旋钮31的转动,转动旋钮31卡定在插入接受部90,通过在转动旋钮31的卡定状态下放倒控制杆41来限制转动旋钮31的转动,借助转动旋钮31和控制杆41以两个阶段来固定用于将垫主体5固定至车辆的固定机构,从而能够达到牢固的固定。并且,在第二固定部件6形成有供放倒的控制杆41卡合的作为卡合部的卡合凹部93,所以,通过在放倒控制杆41时使控制杆41卡合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合凹部93处,从而能够限制转动旋钮31的转动。并且,所述卡合部为卡合凹部93,由于被放倒的控制杆41卡入于该卡合凹部93,所以,在放倒控制杆41时控制杆41被接受并保持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合凹部93,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通过将控制杆41收纳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合凹部93内,从而能够限制转动旋钮31的转动,并且能够减少所伸出的部分,谐调地固定垫主体5。并且,控制杆41形成为在卡入在卡合凹部93的状态下可收纳至第二固定部件6的周缘61F的长度,所以控制杆41的前端41S不会伸出,鞋等不易与控制杆41的前端41S相接触,并且可谐调地固定垫主体5。并且,由于控制杆41大体沿车辆的行进方向S倒下,所以无论在将控制杆41向前方和后方的哪一侧放倒的情况下都能够进行固定,使得第二固定部件6的安装变得容易,并且控制杆41大体沿车辆的行进方向S倒下,所以,对于将控制杆41倒向前方的构造,装卸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对于将控制杆41倒向后方的构造,在固定垫主体5时驾驶员的脚部的位置不易受影响。
并且,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控制杆连结轴37为大致正方形的非圆形,在控制杆41设置控制杆连结部43,该控制杆连结部43与控制杆连结轴37卡合并转动,通过控制杆连结轴37和控制杆连结部43的卡合,控制杆41在与卡合凹部93卡合的水平位置(卡合位置)及与卡合凹部93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即立起位置处能够维持各自的姿势,控制杆41不会从水平位置不慎立起。并且,由于将控制杆41设置在转动旋钮31上,通过推起控制杆41,转动操作变得容易,另一方面,只要放倒控制杆41,即使没有卡合部也不易转动。
实施例2
图2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描述。在该例中,在所述保持壁部53的后表面和所述支撑部56的前表面56M之间设置间隙101,在位于锁定位置以及非锁定位置时都存在间隙101,除了与两侧的固定壁部52连结的部位之外,保持壁部53为其他部位未被连结的构造,在图19(B)所示的转动的中途,已弹性变形的保持壁部53的后表面压接在支撑部56的前表面56M处,使得间隙101消失,同时,支撑部56受到中部34的力而弹性变形,像这样借助于支撑部56和保持壁部53使中部34具有良好的操作感。
并且,保持壁部53的后表面和支撑部56的前表面56M大致平行,不过,为了合成树脂成型时的脱模,也可设置为倾斜的锥状。
这样,本实施例也起到和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并且,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3,由于在保持壁部53和支撑部56之间设有间隙101,所以,通过将间隙101设置在保持转动旋钮31的中部34的保持壁部53和支撑部56之间,从而能够通过调整间隙101等来调整操作力,能够扩大转动旋钮31的操作力的调整幅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感的设定自由度。
实施例3
图24和图2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描述。在本例中,将外侧连结部71设置在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外侧的一个部位,与此对应地,在垫主体5设有中央贯通孔81和一个外侧贯通孔82。和实施例1同样,中央贯通孔81及外侧贯通孔82以与行进方向S大致正交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垫主体5。另外,本例中,上部半体61的上表面部61J的形状为左右对称。
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件6包括夹持垫主体5的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各个半体61、62借助于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半体连结部65互相连结,并且利用在半体连结部65的外侧设置的外侧连结部71互相连结,所以,对应方案1、3及4,起到和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并且,相比实施例1,具有仅一个外侧贯通孔82即可的优点,并且由中央贯通孔81和外侧贯通孔82限定第二固定部件的前后的方向。
实施例4
图26至图3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描述。如图26至图30所示,所述垫主体5包括设置在下部的由橡胶等构成的基体层10A和设置在上部的由绒及毛组成的地毯层10B,该绒及毛的上端形成为自由端。
下面,就将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固定在所述垫主体5上的的详细情况加以说明。如图26等所示,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包括将垫主体5从上下夹持并组合起来的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所述上部半体61的呈凸缘状的主体61H呈大致圆形形状,且中央侧比周围高,上连结筒部63从中央向一方即下方突出设置,并且,所述下部半体62的呈凸缘状的主体62H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用于与所述上连结筒部63连结的下连结筒部64从中央向另一方即上方突出设置。另外,下连结筒部64设置在主体62H的开口部64A处。并且,由所述上连结筒部63和下连结筒部64构成半体连结部65。
如图26及图30所示,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的外周,沿周向设置上下多阶的卡止凸缘部66,该卡定凸缘部66的下表面以从内侧向外侧变高的方式倾斜,并且该卡定凸缘部66的上表面呈大致水平。并且,在所述下连结筒部64处,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下端开口的多个切口67、67。在这些切口67、67之间,设有下端成为自由端的卡定接受片68。在该卡定接受片68的下端内表面,设置有供所述卡定凸缘部66卡定的卡定爪部69,该卡定爪部69的上表面以从内侧向外侧变高的方式倾斜,该卡定爪部69的下表面呈大致水平。另外,在本例中,4个卡定接受片68在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并且,卡定凸缘部66也可设置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的全周,还可仅设在对应于所述卡定爪部69的部位。
而且,由卡定凸缘部66和卡定爪部69构成用于连结上连结筒部63和下连结筒部64的连结单元。
因此,在将上连结筒部63向下连结筒部64内插入时,卡定接受片68弹性变形而向外侧移动,预定位置的卡定凸缘部66以防脱状态卡定在卡定爪部69处,由此,连结上、下连结筒部63、64,通过改变卡定位置能够应对垫主体5的厚度。
在所述下连结筒部64的开口边缘64F处设置有延长部111,该延长部111突出于下连结筒部64的大致整周范围,在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狭缝112,被这些狭缝112分割为多个分割延长部111A,多个分割延长部111A的顶边位于同一高度位置。这样,纵向的狭缝112成为分割延长部111A的分离部位。所述延长部111的厚度形成为比所述下连结筒部64的厚度薄,通过形成得这样薄,使得延长部111具有挠性,该延长部111的基端侧在下连结筒部64的开口边缘64F的厚度方向被设置在内周侧。并且,延长部111形成为从基部侧向末端侧逐渐变薄,延长部111的内表面大致垂直,延长部111的外表面随着朝向末端侧而稍靠向内侧。另外,从使分割延长部111A具有预定挠性的方面来讲,邻接的狭缝112、112的间隔优选在下连结筒部64的圆周方向上为60度以下。并且,所述狭缝112的宽度优选为比地毯层10B的绒毛的粗细窄。
在垫主体5贯穿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贯通孔101,通过在所述贯通孔101内进行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连结,在由上、下部半体61、62夹持垫主体5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二固定部件6固定在垫主体5。
在此就延长部111的优选高度加以说明。如图27所示,延长部111具有如下这样的高度:在将所述下连结筒部64从垫主体5的基体层10A插入于所述贯通孔101内、并将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主体62H的周缘抵接在基体层10A的状态下,延长部111的末端从所述垫主体5的另一端面突出。并且,在所述上半体61的主体61H的内表面,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的周围设置弯曲引导部113,该弯曲引导部113由凹状的弯曲面构成。
并且,如图26及图27等所示,在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的周围下表面设置多个插入并卡定在所述垫主体5的销102,并且在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主体62H的周围上表面设置多个插入并卡定在所述垫主体5的销103,借助这些销102、103能够将第二固定部件6以止动状态固定于垫主体5。
并且,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内,设有能够卡定作为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所述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该插入接受部90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内的比该上连结筒部63小的接受长孔91和设在该接受长孔9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分隔板状的卡定接受部92,所述接受长孔91具有能够贯穿插入所述转动旋钮31的操作件32的大小,将所述旋钮接受部50的上部从下方卡入在所述接受长孔91内,在该卡入状态下转动转动旋钮31时,锁定位置的所述操作件32卡定在所述卡定接受部92的上表面。
以下,关于向所述垫主体5安装第二固定部件6的安装方法加以说明。从垫主体5的下表面侧将下连结筒部64插入在贯通孔101内时,如图27所示,所述延长部111的末端从垫主体5的上表面突出。而且,从垫主体5的上表面侧将上部半体61的上连结筒部63在延长部111内穿过而插入于下连结筒部64,将卡定爪部69以防脱状态卡定在卡定凸缘66,由此连结上、下连结筒部63、64,从而连结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由于这样将上连结筒部63在延长部111内穿过而插入于下连结筒部64,所以地毯层10B的绒毛不会倒入贯通孔101内,绒毛不会卷入在上、下连结筒部63、64之间。
并且,从图28的位置推入上连结筒部63时,卡定在卡定爪部69的卡定凸缘66的位置发生变化,使得延长部111沿着弯曲引导部113以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此时,延长部111被收纳在主体61H内,延长部111不会露出至第二固定部件6的外部,能够应对不同厚度的垫主体5。另外,在图30中,延长部111弯曲90度以上。
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包括垫主体5和将该垫主体5固定在车辆的固定装置7的车辆用脚踏垫1中,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在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在垫主体5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上下方向的作为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转动旋钮31,第二固定部件6包括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转动旋钮31能够保持在该插入接受部90,第二固定部件6包括夹持垫主体5的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以及分别设置在这些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的成对的连结筒部63、64,在垫主体5设置贯通孔101,在该贯通孔101内连结所述成对的连结筒部63、64从而连结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将转动旋钮31插入在成对的连结筒部63、64内。在成对的连结筒部63、64的一方的连结筒部64的开口边缘64F处设置延长部111,从而构成为,在卡合两半体61、62时,延长部111弯曲,所以,得以防止在垫主体5上保持第二固定部件6时垫主体5的绒毛卷入,固定部件4、6变得容易装卸。
并且,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设有延长部111的一方的连结筒部即下连结筒部64中能够插入另一方的连结筒部即上连结筒部63,在另一方的半体即上部半体61设有弯曲引导部113,在两半体61、62卡合时,延长部111沿着该弯曲引导部113弯曲,所以,通过使防止绒毛卷入用的延长部111沿着第二固定部件6的弯曲引导部113而弯曲,能够可靠地防止绒毛卷入,并且,通过将延长部111收纳在第二固定部件6内,得以改善外观性。
并且,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延长部111具有如下这样的高度:在从垫主体5的一个侧面即下表面将一方的连结筒部64插入在贯通孔101的状态下,延长部111的末端从垫主体5的另一端面即上表面突出,所以,延长部111形成为比垫主体5的厚度高,从而可靠地防止绒毛卷入。
并且,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由于将延长部111从与地毯层10B相反侧的基体层10A侧插入于贯通孔101内,所以绒毛不会因插入而倒下。并且,由于延长部111被作为分割部位的狭缝112分割成多个分割延长部111A,所以,当连结两半体61、62时,延长部111能够以向周围扩展的方式圆滑地弯曲。并且,延长部111形成为从基端侧向末端侧逐渐变薄,因此能够容易地沿着弯曲引导部113弯曲。再有,延长部111由于是一体成型在合成树脂制的上部半体61,因此可廉价设置。
实施例5
图3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描述。关于本实施例的延长部111,通过将所述分割延长部111A的上部形成为周向宽度较宽,从而将邻接的分割延长部111A、111A的顶部的边缘互相以非连结状态叠合,从而填补狭缝112的上部,具体说来,将所述分割延长部111A形成为顶部较长的大致梯形形状,从而将该顶部左右的一侧边缘111L叠合在邻接的分割延长部111A的另一侧的边缘111R的外表面或内表面,通过这些叠合的一侧边缘111L和另一侧的边缘111R填补狭缝112的上部。
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也起到和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并且,在这样的本实施例中,由于使邻接的分割延长部111A的顶部的边缘互相叠合,能够填补狭缝112的至少上部,因此,即使地毯层10B的绒毛纤细的情况下,其绒毛也不会进入到狭缝112,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第二固定部件6的装卸作业。
并且,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由于将顶部的左右的一侧边缘111L和另一侧的边缘111R叠合于在左右两侧邻接的所述分割延长部111A的另一侧的边缘111R的外表面及一侧边缘111L的内表面,所以,可通过弯曲引导部113均匀地弯曲多个分割延长部111A、111A。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本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实施。例如,在实施例中,作为供控制板卡合的卡合部例示了卡合凹部,但也可使控制杆卡合在比上部半体的上部表面高一阶的凸部,该情况下,凸部成为防止转动的卡合部。并且,在实施例中,例示为可将控制杆向前后方向放倒,但控制杆也可构成为从立起位置仅倒向前后的一方。再有,在实施例中,示出了平板状的控制杆,但也可为杆状等,还可为三角形截面等。并且,在实施例中,将截面中的角分别倒角而形成为弯曲的弯曲角部,但也可为直线状的倒角。再有,在实施例中,保持壁部示出了一定的厚度,但也可为厚度局部不同或厚度变化的形状。并且,在实施例中,虽然示出了截面圆形的半体连结部及外侧连结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为椭圆形或大致角形等。
并且,例如,在实施例中,作为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例示了能够将第一固定部件在平面方向或上下方向定位的转动旋钮,但是,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也可为插入于插入接受部而将第一固定部件在平面方向定位的销状的部件。并且,在实施例中,作为分离部位,虽然表示为在上下方向连续的狭缝,但也可代替狭缝而设置孔眼状的切口作为分离部位,或也可将分离部位形成为比延长部的其他部位薄,并将该薄的部分作为分离部位,这样一来,当延长部沿着弯曲引导部往外侧扩展时,薄的部分从其顶部侧被切断,从而使邻接的分离延长部互相分离。再有,也可将分割延长部形成为大致T字形状,且将该分割延长部的顶部的边缘彼此叠合。另外,也可将设有延长部的连结筒部从地毯层侧插入在贯通孔内。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具有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具有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于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上下方向的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插入接受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能够卡定在该插入接受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夹持所述垫主体的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各个半体借助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半体连结部互相连结,并且利用在所述半体连结部的外侧设置的外侧连结部互相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外侧连结部设置在所述半体连结部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主体由车辆的加速踏板的位置朝后方延长地配置,所述第二固定部件构成为设置在所述垫主体的后部且设置在加速踏板的后方延长线近旁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体连结部和所述外侧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加速踏板的后方延长线大致正交地配置而成。
5.一种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具有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具有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于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上下方向的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插入接受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能够保持在该插入接受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
夹持所述垫主体的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以及
分别设置于所述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的成对的连结筒部,
在所述垫主体设置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内连结所述成对的连结筒部从而连结所述上部半体及下部半体,将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插入于所述成对的连结筒部,
在所述成对的连结筒部的一方的连结筒部的开口边缘处设置延长部,从而构成为,在卡合所述两半体时,所述延长部弯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另一方的连结筒部能够插入于设置有所述延长部的一方的连结筒部,在另一方的半体设置弯曲引导部,当所述两半体卡合时,所述延长部沿着所述弯曲引导部弯曲。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具有如下这样的高度:在将所述一方的连结筒部从所述垫主体的一个侧面插入于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延长部的末端从所述垫主体的另一端面突出。
CN201210247623.XA 2011-08-30 2012-07-17 车辆用脚踏垫 Active CN1029632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8015 2011-08-30
JP2011188015A JP5337210B2 (ja) 2011-08-30 2011-08-30 車両用フロアマット
JP2011-256891 2011-11-25
JP2011256891A JP5386568B2 (ja) 2011-11-25 2011-11-25 車両用フロアマ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3285A true CN102963285A (zh) 2013-03-13
CN102963285B CN102963285B (zh) 2016-05-18

Family

ID=47741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7623.XA Active CN102963285B (zh) 2011-08-30 2012-07-17 车辆用脚踏垫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016756B2 (zh)
CN (1) CN102963285B (zh)
IT (1) ITTO20120652A1 (zh)
TW (1) TWI59096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1826A (zh) * 2020-03-23 2021-09-24 株式会社利富高 车辆的地板地毯安装用卡夹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47630B1 (ko) * 2013-11-14 2014-10-07 (주)대한솔루션 차량 카펫의 매트 고정용 클립
KR101447637B1 (ko) * 2013-11-14 2014-10-07 (주)대한솔루션 차량 카펫의 매트 고정용 클립
JP5952368B2 (ja) * 2014-10-08 2016-07-13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フロアマットの固定構造
JP1558615S (zh) * 2016-03-03 2016-09-12
US10723252B2 (en) 2017-09-25 2020-07-28 Thermoflex Corporation Floor mat with integral grommet
US10583764B1 (en) * 2018-10-16 2020-03-10 Fca Us Llc Vehicle having floor mat assembly
JP6884358B1 (ja) * 2020-01-09 2021-06-09 株式会社日乃本錠前 ワンタッチ固定具、フロアマット、鞄、及びベル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57945B2 (en) * 2000-12-27 2004-07-06 Newfrey Llc Mat fastener
CN101456373A (zh) * 2007-12-12 2009-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垫子
CN101489829A (zh) * 2006-05-04 2009-07-22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用于固定物体的设备
US20100122429A1 (en) * 2008-11-14 2010-05-20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Components Group North America, Inc Three piece floor mat retention system
US20100212119A1 (en) * 2009-02-25 2010-08-26 Newfrey Llc Fastening assembly for securing floor mat to carpet
CN101918244A (zh) * 2007-12-13 2010-12-1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将衬垫固定到地毯的紧固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37542A (en) * 1959-02-05 1962-06-05 Illinois Tool Works Stud assembly having grommet with grommet jacking spring
US3091795A (en) * 1960-08-05 1963-06-04 Gilbert G Budwig Grommet
DE4038159A1 (de) * 1990-11-30 1992-06-11 Raymond A & Cie Zweiteiliger halteclip zur befestigung von schutz- oder zierleisten
JPH11230134A (ja) 1998-02-20 1999-08-2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フック止め具
US6777060B2 (en) * 2002-10-01 2004-08-17 Collins & Aikman Products Co. Vehicle carpet system with floor mat retention apparatus
US7752718B2 (en) * 2005-10-14 2010-07-13 Orc Industries Snap fastener
JP4850573B2 (ja) * 2006-04-24 2012-01-11 ポップリベット・ファスナー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バー等の固定具及び取付装置
US20090269546A9 (en) * 2007-06-26 2009-10-29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Components Group North America, Inc. Positive retention floor mat systems
US7546661B2 (en) * 2007-07-05 2009-06-16 Connor Jr Mark A Floor mat clip assembly
US7945992B2 (en) * 2007-12-17 2011-05-24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at fastening system
US8454873B2 (en) * 2010-08-05 2013-06-04 Thermoflex Corporation Floor mat with integrally molded carpeting, and associated injection mold
FR2970446B1 (fr) * 2011-01-14 2013-02-22 Itw De France Attache de fixation d'un sur-tapis a un tapis
USD695591S1 (en) * 2011-05-23 2013-12-17 S.C. Johnson & Son, Inc. Fasten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57945B2 (en) * 2000-12-27 2004-07-06 Newfrey Llc Mat fastener
CN101489829A (zh) * 2006-05-04 2009-07-22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用于固定物体的设备
CN101456373A (zh) * 2007-12-12 2009-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垫子
CN101918244A (zh) * 2007-12-13 2010-12-1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将衬垫固定到地毯的紧固件
US20100122429A1 (en) * 2008-11-14 2010-05-20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Components Group North America, Inc Three piece floor mat retention system
US20100212119A1 (en) * 2009-02-25 2010-08-26 Newfrey Llc Fastening assembly for securing floor mat to carpe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1826A (zh) * 2020-03-23 2021-09-24 株式会社利富高 车辆的地板地毯安装用卡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90967B (zh) 2017-07-11
TW201309504A (zh) 2013-03-01
US9346386B2 (en) 2016-05-24
US20150203014A1 (en) 2015-07-23
CN102963285B (zh) 2016-05-18
US9016756B2 (en) 2015-04-28
ITTO20120652A1 (it) 2013-03-01
US20130047372A1 (en)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3285A (zh) 车辆用脚踏垫
CN102963286A (zh) 车辆用脚踏垫
US8197010B2 (en) Seat trim assembly
US8191971B2 (en) Seat trim assembly
CN103847675B (zh) 气囊装置的罩体
US741315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using an apparatus capable of holding an object
CN207942956U (zh) 用于交通工具的座椅
US20140068900A1 (en) Seat trim retention clip
US20130098789A1 (en) Device storage package
US20160093972A1 (en) Connector device
CN110998985B (zh) 锁箍
US20160297391A1 (en) Airbag bracket and vehicle airbag system
CN102101453A (zh) 用于车辆的脚支撑件
US20160111864A1 (en) Wiring carrier
TWM260643U (en) Clip
CN104220290A (zh) 用于将etc踏板附接到支架的方法和设备
US10507753B2 (en) Cup holder
CN217653046U (zh) 一种汽车卡扣
JP4414019B2 (ja) 配線ダクトカバーの外れ止め装置
CN204849393U (zh) 电脑板模盒及洗衣机
CN203698138U (zh) 倒车雷达传感器
US116235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ver
CN203713065U (zh) 一种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
CN214689916U (zh) 储物组件和电动自行车
CN101241771B (zh) 电子装置放置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