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3246A - 驱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3246A
CN102963246A CN2012103079815A CN201210307981A CN102963246A CN 102963246 A CN102963246 A CN 102963246A CN 2012103079815 A CN2012103079815 A CN 2012103079815A CN 201210307981 A CN201210307981 A CN 201210307981A CN 102963246 A CN102963246 A CN 102963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clutch
usefulness
thrust force
propulsive eff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079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3246B (zh
Inventor
藤井则行
宅野博
铃木邦彦
都筑勇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63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3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3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32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0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27/112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16D27/115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with more than two discs, e.g. multip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5Features relating to adjustment, e.g. slack adjusters
    • F16D13/757Features relating to adjustment, e.g. slack adjusters the adjusting device being located on or inside the clutch cover, e.g. acting on the diaphragm or on the pressure pl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023/123Clutch actuation by cams, ramps or ball-screw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50Problem to be solved by the control system
    • F16D2500/502Relating the clutch
    • F16D2500/50287Torque control
    • F16D2500/5029Reducing drag torqu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004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permanent magnets combined with electromag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驱动力传递装置(1)具备:借助通过辅助离合器(10)的离合器动作而进行的动作将来自外壳(12)的旋转力转换成作为主离合器(8)的离合器力的第一凸轮推力(P1)的第一凸轮机构(15)、和先于由第一凸轮机构(15)进行第一凸轮推力的转换而进行动作并产生用于缩短主离合器(8)的离合器片间隔的第二凸轮推力(P2)的第二凸轮机构(16),第二凸轮机构(16)具有:从凸轮动作用的驱动源(5)接受作为其动作力的旋转力而旋转的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以及在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之间产生第二凸轮推力(P2)并输出的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

Description

驱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3-014001号公报中,作为现有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公开了一种例如搭载于四轮驱动车并利用离合器将一对旋转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的装置。
该驱动力传递装置构成为包括:与输入轴一起旋转的第一旋转部件、能够在该第一旋转部件的轴线上旋转的第二旋转部件、将该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的摩擦式的主离合器、在该主离合器上沿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的轴线排列的电磁离合器、接受该电磁离合器的电磁力而被驱动的摩擦式的辅助离合器(pilotclutch)、以及通过该辅助离合器的离合器动作而将来自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力转换为朝向主离合器侧的推压力的凸轮机构。
第一旋转部件构成为包括朝一方开口的圆筒状的前外壳以及安装于该外壳的开口部的圆环状的后外壳,并与输入轴连结。而且,第一旋转部件构成为,从输入轴接受发动机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
第二旋转部件配置于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上,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相对旋转,且该第二旋转部件与输出轴连结。
主离合器具有内离合器片以及外离合器片,并配置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而且,主离合器构成为内离合器片与外离合器片摩擦卡合而将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
电磁离合器配置在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的轴线上。而且,电磁离合器构成为产生电磁力从而驱动辅助离合器。
辅助离合器具有内离合器片以及外离合器片,并配置在主离合器与电磁离合器之间。而且,该辅助离合器构成为将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力朝凸轮机构赋予。
凸轮机构具有通过来自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力所产生的凸轮作用而对主离合器赋予推压力的推压部,并配置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
根据以上的结构,若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经由输入轴输入到第一旋转部件,则第一旋转部件绕其轴线进行旋转。这里,若对电磁离合器通电,则辅助离合器由于电磁离合器的电磁力而被驱动。
接下来,如果在辅助离合器驱动时凸轮机构接受来自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力,则该旋转力被凸轮机构转换为推压力,该推压力被朝主离合器赋予。
而且,主离合器的内离合器片与外离合器片相互接近而摩擦卡合,借助该摩擦卡合,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以能够传递扭矩的方式连结。由此,发动机的驱动力从输入轴经由驱动力传递装置向输出轴传递。
然而,根据日本特开2003-014001号公报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四轮驱动车在利用二轮驱动而行驶时,凸轮机构不仅接受第二旋转部件的旋转力,还由于在辅助离合器的内离合器片与外离合器片之间根据润滑油的粘性所产生的所谓拖曳扭矩也接受来自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力,由于该旋转力产生的凸轮推力,凸轮机构的推压部推压主离合器。因此,主离合器接受由凸轮机构放大的推压力,主离合器的内离合器片与外离合器片相互摩擦卡合。其结果是,对旋转性、燃料消耗率产生恶劣影响,在四轮驱动车从二轮驱动状态向四轮驱动状态转移时,无法获得基于离合器的良好的离合器动作。
另一方面,为了抑制上述拖曳扭矩所产生的恶劣影响,考虑例如将在主离合器的离合器片中相互相邻的2个离合器片之间的间隙扩大,但在这种情况下,主离合器中的离合器动作的响应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拖曳扭矩并且能够提高主离合器中的离合器动作的响应性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利用用于缩短离合器片的间隔的凸轮机构能够减小扭矩并且能够提高主离合器中的离合器动作的响应性。
附图说明
从以下的参照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能够清楚本发明的上述的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对相同或相似的要素标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
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的剖视图,上半部分表示断开状态,下半部分表示连接状态。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泵形成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油流出路的油路的剖视图。
图6A~6C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第二凸轮机构的输入用的凸轮部件。图6A表示立体图,图6B表示俯视图,此外,图6C表示图6B的A-A剖视图。
图7A~7C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第二凸轮机构的输出用的凸轮部件。图7A表示立体图,图7B表示俯视图,此外,图7C表示图7B的B-B剖视图。
图8A~8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第二凸轮机构的动作的剖视图。图8A表示非动作状态,图8B表示动作状态,此外,图8C表示动作结束状态。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1)的剖视图,上半部分表示断开状态,下半部分表示连接状态。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2)的剖视图,上半部分表示断开状态,下半部分表示连接状态。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后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后外壳的第一元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后外壳的第二元件的立体图。
图14A~14B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后外壳的第三元件。图14A表示从与第一离合器相反的一侧观察的状态,图14B表示从第一离合器侧观察的状态。
图15A~15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活塞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16A~16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外壳元件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四轮驱动车的概要。四轮驱动车200具备:驱动力传递系统201、发动机202、变速器203、作为主驱动轮的前轮204L、204R以及作为辅助驱动轮的后轮205L、205R。
驱动力传递系统201和前差速器206以及后差速器207一起配置于四轮驱动车200中的从变速器203侧到后轮205L、205R侧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并且搭载于四轮驱动车200的车身(未图示)。
而且,驱动力传递系统201具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传动轴2以及驱动力断续装置3,并构成为能够将四轮驱动车200的四轮驱动状态切换为二轮驱动状态,或将二轮驱动状态切换为四轮驱动状态。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详细情况后述。
前差速器206具有:与前轮侧的半轴208L、208R连结的侧齿轮209L、209R;齿轮轴与侧齿轮209L、209R正交而啮合的一对小齿轮210;支承一对小齿轮210的齿轮支承部件211;以及收纳齿轮支承部件211、一对小齿轮210、侧齿轮209L、209R的前差速器壳212,并配置在变速器203与驱动力断续装置3之间。
后差速器207具有:与后轮侧的半轴213L、213R连结的侧齿轮214L、214R;齿轮轴与侧齿轮214L、214R正交而啮合的一对小齿轮215;支承一对小齿轮215的齿轮支承部件216;以及收纳齿轮支承部件216、一对小齿轮215、侧齿轮214L、214R的后差速器壳217,并配置在传动轴2与驱动力传递装置1之间。
发动机202经由变速器203以及前差速器206向前轮侧的半轴208L、208R输出驱动力,由此驱动前轮204L、204R。
另外,发动机202经由变速器203、驱动力断续装置3、传动轴2以及后差速器207而向一侧的后轮侧的半轴213L输出驱动力,由此驱动一侧的后轮205L,发动机202经由变速器203、驱动力断续装置3、传动轴2、后差速器207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1而向另一侧的后轮侧的半轴213R输出驱动力,由此驱动另一侧的后轮205R。
传动轴2配置在驱动力传递装置1与驱动力断续装置3之间。而且,传动轴2构成为从前差速器壳212接受发动机202的驱动力而后将该驱动力从前轮204L、204R侧传递到后轮205L、205R侧。
在传动轴2的前轮侧端部配置有由相互啮合的驱动小齿轮60以及齿圈61构成的前轮侧的齿轮机构6。在传动轴2的后轮侧端部配置有由相互啮合的驱动小齿轮70以及齿圈71构成的后轮侧的齿轮机构7。
驱动力断续装置3由例如爪形离合器(dog clutch)构成,该爪形离合器具有相对于前差速器壳212不能旋转的第一花键齿部3a、相对于齿圈61不能旋转的第二花键齿部3b、以及能够与第一花键齿部3a、第二花键齿部3b花键嵌合的套筒3c,驱动力断续装置3配置于四轮驱动车200的前轮204L、204R侧,并且经由致动器(未图示)而与车辆用的ECU(未图示)连接。而且,驱动力断续装置3构成为以能够断续的方式连结传动轴2与前差速器壳212。
(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整体结构)
图2以及图3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图4表示泵形成部。图5表示前外壳与后外壳的嵌合状态。如图2以及图3所示,驱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主离合器8、电磁离合器9、辅助离合器10、外壳12、内轴13、第一凸轮机构15以及第二凸轮机构16,驱动力传递装置1配置于四轮驱动车200(如图1所示)的后轮205R侧,并且被收纳于装置壳体4内。
而且,驱动力传递装置1构成为以能够断续的方式连结传动轴2(如图1所示)与后轮侧的半轴213R(如图1所示)。即,后轮侧的半轴213R与传动轴2以夹装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方式进行连结。后轮侧的半轴213L与传动轴2以夹装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方式进行连结。
由此,在利用驱动力传递装置1进行连结时,一侧的后轮侧的半轴213L与传动轴2经由齿轮机构7以及后差速器207(都如图1所示)而被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而且另一侧的后轮侧的半轴213R与传动轴2经由齿轮机构7以及后差速器207而被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另一方面,在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连结解除时,一侧的后轮侧的半轴213L与传动轴2保持经由齿轮机构7以及后差速器207被连结的状态,但另一侧的后轮侧的半轴213R与传动轴2的连结被切断。
装置壳体4构成为包括:朝旋转轴线O的一侧(图3的右侧)开口的壳体主体40、以及堵塞壳体主体40的开口部的壳体盖体41,装置壳体4配置于四轮驱动车200(如图1所示)的车身。
在壳体主体40上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安装驱动源5的安装部40a,该驱动源5向壳体主体40的外侧面突出并且用于和发动机202(如图1所示)不同的凸轮动作。在安装部40a上设置有在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轴线方向开口的贯通孔400a。
壳体盖体41通过螺栓42安装于壳体主体40,整体由供内轴13(后述)插通的罩部件形成。
驱动源5内置减速机构(未图示)并且具有电动机50,该驱动源5通过螺栓51安装于壳体主体40的安装部40a。使用定位销52来将驱动源5安装于壳体主体40。使用具有例如固定于电动机50的电机轴50a的蜗轮(未图示)以及与该蜗轮啮合的蜗杆53的齿轮减速机构作为减速机构。在驱动源5(蜗杆53)上经由连结器55而安装有传递部件54,该传递部件54用于向第二凸轮机构16(后述)传递作为其动作力的旋转力。
传递部件54具有曲面部54a,该曲面部54a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传递部件54配置于第二凸轮机构16的上方并且被收纳于装置壳体4内。在曲面部54a上设置有构成齿轮传递机构56的一部分的外齿540a。使用挡圈57来将传递部件54安装于连结器55。
连结器55具有:与减速机构的蜗杆53连结的圆筒部55a、以及与传递部件54连结的轴部55b,连结器55配置在蜗杆53与传递部件54之间。在圆筒部55a的外周面与贯通孔400a的内周面之间安装有油封58,而且在轴部55b的外周面安装有挡圈57。
(主离合器8的结构)
主离合器8由具有多个内离合器片80以及多个外离合器片81的摩擦式的主离合器构成,并配置在作为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壳12与作为第二旋转部件的内轴13之间。
而且,主离合器8构成为,使内离合器片80以及外离合器片81中的相互相邻的离合器片彼此摩擦卡合,或将该摩擦卡合解除从而以能够断续的方式连结外壳12与内轴13。
内离合器片80以及外离合器片81沿旋转轴线O交替配置,整体由环状的摩擦板形成。内离合器片80以及外离合器片81中的相互相邻的2个离合器片之间的间隙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四轮驱动车200(如图1所示)的二轮驱动时,离合器片彼此不会由于润滑油的粘性所产生的拖曳扭矩而摩擦卡合。
内离合器片80在其内周部具有花键80a,使花键80a与在内轴13设置的圆筒部13a的花键132a嵌合从而将内离合器片80以相对于内轴13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内轴13连结。
在内离合器片80设置有沿其圆周方向排列并且在旋转轴线O方向开口的多个油孔80b。多个内离合器片80中的靠近电磁离合器侧最端部的内离合器片作为主离合器8的一侧的输入部而发挥功能,若接受从第一凸轮机构15的主凸轮151(后述)向外离合器片81侧的推压力(第一凸轮推力)P1,则由于朝该推压方向的移动而使相互相邻的内离合器片80与外离合器片81摩擦卡合。另外,多个内离合器片80中的与靠近电磁离合器9侧的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最端部的内离合器片作为主离合器8的另一侧的输入部而发挥功能,若接受从第二凸轮机构16的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后述)经由推压部件162(后述)向外离合器片81侧的推压力(第二凸轮推力)P2,则由于朝该推压方向的移动而使相互相邻的内离合器片80与外离合器片81之间的间隙C缩短,例如C=0。
外离合器片81在其外周部具有花键81a,使花键81a与后外壳19的花键19b(后述)嵌合从而将外离合器片81以相对于外壳12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外壳12连结。
(外壳12的结构)
外壳12构成为包括前外壳18以及后外壳19,并配置在另一侧的后轮侧的半轴213R(如图1所示)的轴线(旋转轴线O)上,并且与侧齿轮214R(如图1所示)连结。
前外壳18构成为包括第一外壳元件20~第三外壳元件22,并被安装于后外壳19的开口内周面,并且经由轴承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线圈支架23。
线圈支架23在其外周面与装置壳体4的内周面之间安装有O型环25,整体由供前外壳18插通的带凸边的圆环部件形成。使用定位销26将线圈支架23安装于装置壳体4。另外,在线圈支架23的内周围与前外壳18(第一外壳元件2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空间27。在线圈支架23上设置有朝装置壳体4内开口的油路23a、以及与油路23a连通并朝环状空间27开口的油路23b。油路23a形成为具有与线圈支架23的轴线平行的轴线,而且油路23b形成为具有与油路23a的轴线正交的轴线。在油路23b安装有用于防止润滑油向线圈支架23外侧泄漏的球状栓体28。
轴承24的沿其轴线方向的移动被挡圈29、30限制,并且轴承24配置于环状空间27。
如图4所示,在前外壳18设置有朝后外壳19侧开口并且各内径相互不同的3个孔部18a~18c。将孔部18a的内径设定为最大的尺寸(最大内径),将孔部18b的内径设定为最小的尺寸(最小内径),将孔部18c的内径设定为在孔部18a的内径与孔部18b的内径之间的尺寸(中间内径)。
这些孔部18a~18c中的最小径的孔部18b由在其轴线方向具有均匀内径的作为油贮存空间的第一空间部180b、内径从第一空间部180b侧朝孔部18c逐渐增大的第二空间部181b、以及内径从第一空间部180b朝第二空间部181b逐渐增大的第三空间部182b形成。由此,第二空间部181b的最小内径被设定为与第三空间部182b的最大内径相同的尺寸,而且第三空间部182b的最小内径被设定为与第一空间部180b的内径相同的尺寸。孔部18b的内周面、且是形成第二空间部181b的部位是由斜度比形成第三空间部182b的部位的斜度大的锥面形成的。在孔部18b的内周面,形成第二空间部181b以及第三空间部182b的部位作为泵形成部而发挥功能。
第一外壳元件20具有各外径相互不同的3个主体部20a~20c,并配置于前外壳18的内周侧,整体由铁等磁性材料所构成的轴状部件形成。主体部20a的外径被设定为最大的尺寸(最大外径),主体部20b的外径被设定为最小的尺寸(最小外径),而且主体部20c被设定为在主体部20a的外径与主体部20b的外径之间的尺寸(中间外径)。在最大外径的主体部20a内配置有孔部18a,在最小外径的主体部20b内配置有孔部18b,在中间外径的主体部20c内配置有孔部18c。
主体部20a在其外周围形成有介于该主体部20a与第二外壳元件21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31。在主体部20a设置有朝环状空间31以及孔部18a开口的油路200a。
在主体部20b的外周围与线圈支架23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油封32。在主体部20b设置有朝环状空间27以及孔部18b开口且与油路23a、23b一起构成用于使装置壳体4内的润滑油流入第一空间部180b的油流入路A的油路200b。
在主体部20c的内周围与内轴13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轴承33。
第二外壳元件21配置于前外壳18的外周侧,整体与第一外壳元件20相同,也由铁等磁性材料所构成的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二外壳元件21的外周面设置有朝其径向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卡合凸部21a。多个卡合凸部21a在第二外壳元件2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第二外壳元件21设置有朝其外周面以及环状空间31开口且构成用于使孔部18a内的润滑油向装置壳体4内(外壳12外)流出的油流出路B的油路200a和油路21b。
第三外壳元件22配置在第一外壳元件20与第二外壳元件21之间,并由不锈钢钢等非磁性材料所构成的外壳元件连结用的环状部件形成。
后外壳19具有朝前外壳18侧及其相反侧开口的收纳空间19a、和向该收纳空间19a露出的花键19b,后外壳19收纳于装置壳体4内,并由两端开口的圆筒部件形成。在后外壳19的外周面的靠近线圈支架23侧设置有突出的凸缘19c。另外,在后外壳19设置有与前外壳18(第二外壳元件21)的卡合凸部21a卡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卡合凹部19d。后外壳19构成为与前外壳18一起绕旋转轴线O进行旋转。
如图5所示,在花键19b的介于多个花键齿190b中的相互相邻的2个花键齿之间的部位将后外壳19中的靠近线圈支架23侧的开口周缘以及凸缘19c的一部分切掉,由此形成多个卡合凹部19d。在后外壳19的外周面,在凸缘19c与卡合凸部21a之间安装有挡圈34。
(内轴13的结构)
内轴13具有:各外径相互不同的3个圆筒部13a~13c、位于圆筒部13a、13b之间的阶梯差面13d、以及位于圆筒部13a、13c之间的阶梯差面13e,内轴13配置在外壳12的旋转轴线O上,整体由朝轴线方向两侧开口的圆筒部件形成。圆筒部13a的外径被设定为最大的尺寸(最大外径),圆筒部13b的外径被设定为最小的尺寸(最小外径),而且圆筒部13c的外径被设定为圆筒部13a的外径与圆筒部13b的外径之间的尺寸(中间外径)。而且,内轴13构成为,使后轮侧的半轴213R(如图1所示)的前端部插入其开口部内来进行收纳。后轮侧的半轴213R通过花键嵌合以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内轴13连结。
最大外径的圆筒部13a在最小外径的圆筒部13b与中间外径的圆筒部13c之间配置于内轴13的轴线方向中央部。在最大外径的圆筒部13a的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朝孔部18a内的前外壳18侧突出的凸缘130a。在凸缘130a设置有朝其两端面开口并且使润滑油在油流入路A与油流出路B之间流动的油流动路131a。
另外,在最大外径的圆筒部13a的外周面设置有朝后外壳19的收纳空间19a露出并与主离合器8中的内离合器片80的花键80a嵌合的花键132a。
在最大外径的圆筒部13a的内周面安装有用于防止装置壳体4内的润滑油朝装置壳体4外流出的罩35。在最大外径的圆筒部13a的内外周面设置有在罩35与凸缘130a之间开口的油路133a。
最小外径的圆筒部13b配置于内轴13的一侧(图3左侧),并且在前外壳18的孔部18c内经由轴承33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最小外径的圆筒部13b安装有将其靠近前外壳18侧的开口部堵塞的有底圆筒状的轴盖36。
在轴盖36一体地设置有圆锥形状的泵形成部36a,该泵形成部36a与前外壳18(第一外壳元件20)中的孔部18b的内周面且是形成第二空间部181b的部位对置,并且具有在与形成第二空间部181b以及第三空间部182b的部位之间形成泵的外周面360a。在泵形成部36a的外周面360a与第一外壳元件2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从孔部18b(第一空间部180b)侧朝孔部18c导入润滑油并向轴承33等供给的环状空间37。环状空间37的内外径尺寸被设定为,从油流入(导入)侧朝油流出(导出)侧逐渐增大。
泵形成部36a的尺寸被设定为,从油导入侧端部361a到旋转轴线O的尺寸R1比从油导出侧端部362a到旋转轴线O的尺寸R2(R1<R2)小。而且,泵形成部36a的外径的尺寸被设定为,从油导入侧端部361a向油导出侧端部362a逐渐增大。因此,若内轴13旋转,则泵形成部36a中的外周面360a的圆周速度从油导入侧端部361a向油导出侧端部362a逐渐增大,因此,环状空间37的压力从油导入侧朝油导出侧逐渐降低,在泵形成部36a的外周面360a与第一外壳元件20的内周面(形成第二空间部181b以及第三空间部182b的部位)之间产生朝箭头Y方向具有吸引力的泵作用。由此,流入到前外壳18的孔部18b内(第一空间部180b)的润滑油导入第二空间部181b以及第三空间部182b(环状空间37)后,在环状空间37流动从而向孔部18c内导出。
中间外径的圆筒部13c配置于内轴13的另一侧(图3右侧),并在装置壳体4(壳体盖体41)的内周面经由轴承38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中间外径的圆筒部13c的外周面安装有夹装在轴承38与阶梯差面13e之间的圆筒状的承接部件39。在中间外径的圆筒部13c的前端部配置有夹装在其外周面与壳体盖体41的内周面之间的油封45。轴承38沿其轴线方向的移动被挡圈46、47限制,并且该轴承38以夹装在中间外径的圆筒部13c的外周面与壳体盖体41的内周面之间的方式配置。
(电磁离合器9的结构)
电磁离合器9具有电磁线圈90以及电枢91,并在外壳12的旋转轴线O上与主离合器8排列配置。而且,电磁离合器9构成为,通过在外壳12旋转时因电磁力F的产生而引起的电枢91向电磁线圈90侧的移动,使第一凸轮机构15动作,使主离合器8的内离合器片80与外离合器片81相互摩擦卡合。
电磁线圈90与车辆用的ECU连接,并且被保持于线圈支架23内。而且,电磁线圈90构成为,由于通电而跨越前外壳18以及电枢91等形成磁路M,并产生用于向电枢91赋予使其朝前外壳18侧移动的力的电磁力F。
电枢91的外周面具有花键91a,使花键91a与花键19b嵌合从而将电枢91与后外壳19以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并将电枢91夹装在第一凸轮机构15(主凸轮151)与辅助离合器10之间从而收纳于后外壳19的收纳空间19a,整体由铁等磁性材料所构成的环状板形成。而且,电枢91构成为,接受电磁线圈90的电磁力F而沿旋转轴线O朝前外壳18侧移动。
(辅助离合器10的结构)
辅助离合器10具有内离合器片100以及外离合器片101,它们由通过因对电磁离合器9的通电所产生的电枢91向电磁线圈90侧的移动而能够相互摩擦卡合的圆环状的摩擦板构成,辅助离合器10配置在电枢91与前外壳18之间,并且被收纳于后外壳19的收纳空间19a。而且,辅助离合器10构成为,使内离合器片100以及外离合器片101中的相互相邻的离合器片彼此进行摩擦卡合,或解除该摩擦卡合来将后外壳19与第一凸轮机构15(辅助凸轮150)连结为能够断续。
内离合器片100以及外离合器片101沿旋转轴线O交替配置,整体由环状的摩擦板形成。
内离合器片100的内周部具有花键100a,使花键100a与花键150a嵌合从而将内离合器片100以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辅助凸轮150连结。
外离合器片101的外周部具有花键101a,使花键101a与花键19b嵌合从而将外离合器片101以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后外壳19连结。
(第一凸轮机构15的结构)
第一凸轮机构15具有:接受来自外壳12(后外壳19)的旋转力而旋转的输入用的辅助凸轮150、沿旋转轴线O与该辅助凸轮150排列的输出用的主凸轮151、以及夹装在该主凸轮151与辅助凸轮150之间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球状的凸轮从动件152,第一凸轮机构15配置在主离合器8与前外壳18之间,并且被收纳于后外壳19的收纳空间19a。而且,第一凸轮机构15构成为,将由于电磁离合器9的离合器动作而接受的来自外壳12的旋转力转换成作为主离合器8的离合器力的推压力(第一凸轮推力)P1。
辅助凸轮150的外周部具有与内离合器片100的花键100a嵌合的花键150a,并经由轴承153而被内轴13(圆筒部13a)的凸缘130a支承为能够旋转,整体由供内轴13插通的圆环部件形成。而且,辅助凸轮150构成为,在其与主凸轮151之间产生第一凸轮推力P1并向主离合器8输出。
在辅助凸轮150设置有在圆周方向排列并且朝凸轮从动件152侧开口的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6个)凸轮槽150b。多个凸轮槽150b在辅助凸轮150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而且,多个凸轮槽150b由从中立位置沿辅助凸轮150的圆周方向而轴线方向的深度逐渐变浅的凹槽形成。
主凸轮151在主离合器8侧具有离合器片推压部151a,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沿旋转轴线O配置于内轴13(最大外径的圆筒部13a),整体由供内轴13插通的圆环部件形成。而且,主凸轮151构成为,在对电磁线圈90通电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凸轮机构15的凸轮作用,即从凸轮从动件152接受因辅助凸轮150的旋转所产生的第一凸轮推力P1而向主离合器8侧移动,并在旋转轴线O的一侧(图3的左侧)向主离合器8的输入侧的内离合器片80推压离合器片推压部151a。
在主凸轮151上设置有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并且朝凸轮从动件152侧开口的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6个)凸轮槽151b。而且,多个凸轮槽151b由从中立位置沿主凸轮151的圆周方向而轴线方向的深度逐渐变浅的凹槽形成。另外,在主凸轮151上设置有朝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方向开口的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6个)油孔151c、以及朝与多个凸轮槽151b的开口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的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6个)销安装孔151d。多个油孔151c以及多个销安装孔151d在主凸轮15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交替配置。
在销安装孔151d安装有对夹装在主凸轮151与推压部件162(第二凸轮机构16中的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之间的恢复用弹簧154的弹力进行引导的导销155。由此,恢复用弹簧154的弹力在使主凸轮151以及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相互分离的方向作用,将内离合器片80以及外离合器片81中的相互相邻的2个离合器片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定为,在四轮驱动车200(如图1所示)进行二轮驱动时,离合器片彼此不因根据润滑油的粘性所产生的拖曳扭矩而摩擦卡合。
凸轮从动件152配置在辅助凸轮150的凸轮槽150b与主凸轮151的凸轮槽151b之间,并且被保持架156保持为能够滚动。
(第二凸轮机构16的结构)
如图2~图4所示,第二凸轮机构16具有:从驱动源5接受作为其动作力的旋转力而旋转的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以及在旋转轴线O上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排列的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并配置在经由主离合器8而在旋转轴线O上与第一凸轮机构15对置的位置。而且,第二凸轮机构16构成为,先于由第一凸轮机构15进行的第一凸轮推力P1的转换而进行动作,将推压部件162向主离合器8推压,沿与第一凸轮推力P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在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之间产生用于将内离合器片80与外离合器片81之间的间隙C缩短,例如C=0的第二凸轮推力P2。
图6A~图6C表示输入用的凸轮部件。如图3以及图6A~图6C所示,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在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对置一侧具有凹凸面163,并经由齿轮传递机构56而与传递部件54连结,并且经由轴承164而被受部件39支承为能够旋转,整体由供内轴13插通的圆环部件形成。
凹凸面163具有沿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的圆周方向交替排列的凹部165以及凸部166,并由用于在与图7A~图7C所示的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的凹凸面168之间通过圆周方向的相对移动而在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凸轮面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凸面163由凸轮面形成,该凸轮面由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的旋转而使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沿轴线(旋转轴线O)方向朝主离合器8侧移动。
凹部165由具有一对切口侧面165a、165b以及介于一对切口侧面165a、165b之间的切口底面(×面)165c的剖面为梯形状的切口形成,一对切口侧面165a、165b的切口宽度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的轴线方向一侧朝轴线方向另一侧(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侧)逐渐增大。
一方的切口侧面165a构成为,在绕旋转轴线O的一侧相对于切口底面165c倾斜而作为凸轮发挥功能,而且另一方的切口侧面165b构成为,在绕旋转轴线O的另一侧与切口底面165c正交而作为止挡件发挥功能。
凸部166由具有切口侧面165a、切口侧面165b、以及介于这些切口侧面165a、165b之间的端面(O面)166a的剖面为梯形状的突起部形成,上述切口侧面165a在相互相邻的2个凹部165中的一方的凹部中作为凸轮发挥功能,上述切口侧面165b在另一方的凹部中作为止挡件发挥功能。
在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上一体地设置有沿外周缘突出的扇形状的凸片167。在凸片167上设置有与传递部件54的外齿540a啮合的外齿167a。
图7A~图7C表示输出用的凸轮部件。如图3以及图7A~图7C所示,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具有能够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中的凹凸面163嵌合的凹凸面168,并被配置为夹装在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与推压部件162之间从而能够在轴线方向移动(在圆周方向不能移动),整体由供内轴13插通的圆环部件形成。
凹凸面168具有沿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的圆周方向交替排列的凹部169以及凸部170,并由凸轮面形成,该凸轮面用于在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的凹凸面163之间通过圆周方向的相对移动而在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凸面168由凸轮面形成,该凸轮面通过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的旋转而使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沿轴线(旋转轴线O)方向朝主离合器8侧移动。
凹部169由具有一对切口侧面169a、169b、以及介于一对切口侧面169a、169b之间的切口底面(×面)169c的剖面为梯形状的切口形成,上述一对切口侧面169a、169b的切口宽度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的轴线方向一侧朝轴线方向另一侧(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侧)增大。
一方的切口侧面169a构成为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中的凹凸面163的切口侧面165a对应,并在绕旋转轴线O的另一侧相对于切口底面169c倾斜而作为凸轮发挥功能。另外,另一方的切口侧面169b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中的凹凸面163的切口侧面165b对应,并在绕旋转轴线O的一侧与切口底面169c正交而作为止挡件发挥功能。
凸部170由具有切口侧面169a、切口侧面169b、以及介于这些切口侧面169a、169b之间的端面(O面)170a的剖面为梯形状的突起部形成,切口侧面169a在相互相邻的2个凹部169中的一方的凹部中作为凸轮发挥功能,切口侧面169b在另一方的凹部中作为止挡件发挥功能。
由此,在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中的凹凸面163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中的凹凸面168使切口底面165c、169c相互抵接的初始状态下,若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绕旋转轴线O的一个方向旋转,则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使切口侧面165a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的切口侧面169a抵接从而绕旋转轴线O移动。因此,在具有作为凸轮的功能的两切口侧面165a、169a之间产生凸轮作用,伴随于此,第二凸轮推力P2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向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进行作用,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沿旋转轴线O而朝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分离的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移动直到使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中的凹凸面163的端面166a搭置于凹凸面168的端面170a为止。
此外,若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朝绕旋转轴线O的另一方向旋转,则具有作为止挡件的功能的各切口侧面165b、切口侧面169b相互抵接,所以在两切口侧面165a、169a之间不产生凸轮作用,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也不会如上述那样在轴线方向移动。
推压部件162的内周缘具有花键162a,并且在靠近主离合器8侧具有离合器片推压部162b,使花键162a与内轴13(圆筒部13a)的花键132a嵌合从而以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内轴13连结,并且经由轴承171而被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支承为能够旋转,整体由供内轴13插通的圆环部件形成。
而且,推压部件162构成为,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接受通过第二凸轮机构16的动作产生的第二凸轮推力P2而朝主离合器8侧移动,并在旋转轴线O的另一侧(图3的右侧)向主离合器8的输入侧的内离合器片80推压离合器片推压部162b。
(驱动力传递装置1的动作)
接下来,结合图1、图3、图4以及图8A~图8C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A~图8C表示第二凸轮机构中的输入用的凸轮部件以及输出用的凸轮部件的动作状态。
在图1中,若在四轮驱动车200进行二轮驱动时起动发动机202,则发动机202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变速器203而朝前差速器206传递,进一步从前差速器206经由前轮侧的半轴208L、208R而朝前轮204L、204R传递,前轮204L、204R被旋转驱动。此时,驱动力断续装置3在第一花键齿部3a与第二花键齿部3b之间不能传递动力。
另外,在图3(上半部分)中,电磁离合器9的电磁线圈90处于非通电状态,所以不形成以电磁线圈90为基点的磁路M,电枢91不会向电磁线圈90侧移动而与外壳12连结。
因此,在第一凸轮机构15中,不产生作为主离合器8的离合器力的第一凸轮推力P1,主离合器8的内离合器片80与外离合器片81相互不进行摩擦卡合,发动机202的旋转驱动力不会从外壳12向内轴13传递。
这里,对伴随四轮驱动车200的二轮驱动的泵形成部36a对于轴承24以及轴承33、153的润滑作用进行说明。在四轮驱动车200进行二轮驱动时,内轴13由于后轮205R的旋转而旋转,所以在泵形成部36a的外周面360a与第一外壳元件20的内周面(形成第二空间部181b以及第三空间部182b的部位)之间沿箭头Y方向(如图4所示)产生具有吸引力的泵作用。在二轮驱动状态下,内轴13朝与外壳1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所以与四轮驱动状态相比,泵作用产生的吸引力更大。
由此,如图4所示,装置壳体4内的润滑油在油流入路A(油路200b、23a、23b)以及环状空间27流动从而流入孔部18b内的第一空间部180b。此时,在油路23b与油路200b之间,轴承24被润滑油润滑。
接下来,流入到第一空间部180b的润滑油被导入第二空间部181b、第三空间部182b(环状空间37)后,在环状空间37流动而向孔部18c内导出,并从孔部18c向孔部18a以及油流动路131a内流入。此时,在孔部18c内,轴承33被润滑油润滑,在孔部18a内,轴承153被润滑油润滑。
而且,流入到孔部18a以及油流动路131a内的润滑油由于伴随自重或者内轴13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流入油流出路B(油路200a、21b以及环状空间31)后,从油流出路B向装置壳体4内流出。
另一方面,在将处于二轮驱动状态的四轮驱动车200向四轮驱动状态切换时,利用驱动力传递装置1将传动轴2与后轮侧的半轴213L、213R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接着利用驱动力断续装置3将前差速器壳212与传动轴2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
这里,在连结传动轴2与后轮侧的半轴213L、213R时,首先向第二凸轮机构16赋予驱动源5的驱动力,并使第二凸轮机构16动作。在该情况下,若第二凸轮机构16动作,则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绕旋转轴线O旋转。
因此,如图8A所示,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中的凹凸面163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中的凹凸面168使切口底面165c、169c相互抵接的初始状态开始,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使切口侧面165a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的切口面169a抵接从而绕旋转轴线O(如图3所示)移动。此时,在两切口侧面165a、169a之间产生凸轮作用,与此相随,第二凸轮推力P2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向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进行作用。由此,如图8B所示,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沿旋转轴线O而朝从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分离的箭头X2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如图8C所示,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移动直到使输入用的凸轮部件160中的凹凸面163的端面166a搭置于凹凸面168的端面170a为止。
而且,由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向箭头X2方向移动,使推压部件162克服恢复用弹簧154而向主离合器8侧移动,推压部件162利用离合器片推压部162b将主离合器8向第一凸轮机构15侧推压而使其移动。由此,内离合器片80以及外离合器片81中的相互相邻的2个离合器片之间的间隙C成为例如C=0。
接下来,若对电磁线圈90通电,则以电磁线圈90为基点的磁路M跨越线圈支架23、电枢91以及前外壳18而形成,电枢91借助根据向电磁线圈90的通电所产生的电磁力F而向接近前外壳18的方向移动。因此,电枢91经由辅助离合器10而与前外壳18连结,外壳12的旋转力被传递到辅助凸轮150,从而辅助凸轮150旋转。
与此相随,第一凸轮机构15进行动作,由于在第一凸轮机构15中产生的凸轮作用而转换为作为主离合器8的离合器力的第一凸轮推力P1,由于该第一凸轮推力P1,主凸轮151克服恢复用弹簧154的力而朝使主离合器8的离合器片80、81彼此摩擦卡合的方向(箭头X1方向)移动。
而且,由于主凸轮151朝箭头X1方向移动,利用离合器片推压部151a将主离合器8向第二凸轮机构16侧推压。
由此,内离合器片80以及外离合器片81中的相互相邻的2个离合器片摩擦卡合,发动机202的旋转驱动力从外壳12朝内轴13传递,进一步从内轴13经由后轮侧的半轴213L、213R而朝后轮205L、205R传递,后轮205L、205R被旋转驱动。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能够减小拖曳扭矩并且能够提高主离合器8中的离合器动作的响应性。
(2)能够利用泵作用来向轴承24、33、153供给润滑油并向外壳12外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结合图9~图14A以及图14B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进行说明。图9以及图10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图11表示后外壳。图12表示后外壳中的第一元件。图13表示后外壳中的第二元件。图14A以及图14B表示后外壳中的第三元件。在图9~图14以及图14B中,对具有与图2以及图3相同或者同等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90与形成使收纳空间19a在装置壳体4内开放的开放型的后外壳19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如图3所示)不同,其特征在于,形成使收纳空间19a封闭的封闭型的后外壳19。
因此,内轴13与输入轴侧(后差速器207侧)连结,并且外壳12与输出轴侧(后轮侧的半轴213R侧)连结。
另外,外壳12具有前外壳18以及后外壳19,并配置在旋转轴线O上。
前外壳18安装于后外壳19的外周面,并且经由轴承24而被线圈支架23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经由轴承191而被内轴13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后外壳19具有:第一外壳元件(第一元件)192、第二外壳元件(第二元件)193以及活塞(第三元件)194,并经由轴承3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装置壳体4(壳体主体4)内,整体由朝前外壳18侧开口的圆筒部件形成。
如图9以及图12所示,第一外壳元件192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19a以及花键19b,配置于后外壳19的靠近前外壳18侧,并且通过安装螺栓195与第二外壳元件193连结,整体由朝前外壳18侧开口的圆筒状的箱体形成。而且,第一外壳元件192构成为,在收纳空间19a收纳主离合器8。
在第一外壳元件192的底部设置有供第二外壳元件193插通的元件插通孔192a。另外,在第一外壳元件192的底部设置有在元件插通孔192a的开口周缘沿其圆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并且供安装螺栓195插通的三对螺栓插通孔192b~192d。
如图9以及图13所示,第二外壳元件193具有在内轴13内沿旋转轴线O突出的凸部193a,插通第一外壳元件192的元件插通孔192a而配置于后外壳19的靠近第二凸轮机构16侧,并且凸部193a经由轴承3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内轴13内,整体由朝反内轴侧(与内轴13侧相反的一侧)开口的圆筒状的轴体形成。
在第二外壳元件193设置有用于在其内周面连结后轮侧的半轴213R的花键193b。在第二外壳元件193一体地设置有在其外周面突出的俯视为近似矩形的凸缘196~198。
凸缘196~198的凸缘端面与第一外壳元件192的底部对置,并在第二外壳元件193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凸缘196~198上设置有与各对螺栓插通孔192b~192d(如图12所示)对应并且将安装螺栓195螺合(结合)的三对螺纹孔196a~198a。在凸缘196~198上还设置有在第二外壳元件193的外周部附近接受恢复用弹簧199的一侧端部的弹簧接受孔196b~198b。恢复用弹簧199具有旋转轴线O方向的弹力,并被配置在第二外壳元件193(弹簧接受孔196b~198b)与活塞194(弹簧接受部194d~194f)之间。
如图9以及图14A、图14B所示,活塞194具有: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以及连结部194c,并被配置为插通元件插通孔192a从而在第一外壳元件192的内外能够在第二外壳元件193的外周围移动。而且,活塞194构成为,从第二凸轮机构16中的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接受第二凸轮推力P2并将其作为推压力向主离合器8赋予。
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具有接受面1940a,该接受面从第二凸轮机构16中的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接受第二凸轮推力P2且由平面构成,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配置于活塞194的一侧(第二凸轮机构16侧),并且被收纳于装置壳体4(壳体主体40)内,整体由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的端面(与图7所示的凹凸面168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对置的圆环部件形成。
在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一体地设置有向其内面(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侧)突出并且接受恢复用弹簧199的另一侧端部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弹簧接受部194d~194f。多个弹簧接受部194d~194f在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
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具有赋予面1940b,该赋予面1940b将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所接受的第二凸轮推力P2向主离合器8(外离合器片81)赋予且由平面构成,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配置于活塞194的另一侧(主离合器8侧),并且被收纳于第一外壳元件192内(收纳空间19a),整体由与主离合器8中的最端侧(图9的最右端侧)的外离合器片81对置的圆环部件形成。由此,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的接受面1940a所接受的第二凸轮推力P2在圆周方向分散地从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的赋予面1940b向主离合器8的外离合器片81赋予。
在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上以跨越连结部194c的方式设置有沿凸轮推力赋予部的轴线(图9所示的旋转轴线O)开口并且绕旋转轴线O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贯通孔194g~194i。由此,在活塞194移动时,利用贯通孔194g~194i使第二外壳元件193的凸缘196~198退避,从而活塞194能够沿旋转轴线O移动。
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中的赋予面1940b的面积设定为比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中的接受面1940a的面积大。由此,能够将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的接受面1940a所接受的第二凸轮推力P2相对于主离合器8的外离合器片81减小面压并从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的赋予面1940b赋予。
连结部194c配置于活塞194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分,并且与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以及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连结,整体由朝轴线两方向开口圆筒部件形成。而且,连结部194c构成为,从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向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传递第二凸轮推力P2。
在这样构成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90中,在第二凸轮机构16动作时,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向箭头X2方向移动,从而利用第二凸轮推力P2推压活塞194的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与此相随,活塞194克服恢复用弹簧199的弹力而朝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的移动方向移动。
在该情况下,活塞194中的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的接受面1940a从输出用的凸轮部件161接受第二凸轮推力P2,第二凸轮推力P2从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的接受面1940a经由连结部194c而向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的赋予面1940b传递。然后,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的赋予面1940b推压主离合器8中的最端侧(图9的右端侧)的外离合器片81主离合器8而使其向第一凸轮机构15侧移动。
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相同,内离合器片80以及外离合器片81中的相互相邻的2个离合器片之间的间隙C成为C=0。
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90中,在第二凸轮机构16动作时,用于供第二外壳元件193的凸缘196~198退避从而使得活塞194能够在第二外壳元件193的外周围移动的贯通孔194g~194i设置于活塞194(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以及连结部194c),所以能够获得具有一体地形成了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以及连结部194c的简单形状的活塞19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90中,在第二凸轮机构16动作时,凸轮推力接受部194a的接受面1940a所接受的第二凸轮推力P2在圆周方向分散地从凸轮推力赋予部194b的赋予面1940b向主离合器8的外离合器片81赋予,所以能够抑制外离合器片81的偏磨损。
接下来,结合图15A、图15B以及图16A~图16C,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90的后外壳19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后外壳的组装方法依次实施“活塞的组装”、“外壳元件的组装”以及“外壳元件的安装”的各工序,所以对上述各工序依次进行说明。
“活塞的组装”
首先,如图15A所示,在活塞194的轴线上配置第二外壳元件193、而且在活塞194的弹簧接受部194d~194f与第二外壳元件193中的凸缘196~198的弹簧接受孔196b~198b之间配置恢复用弹簧199。
接下来,如图15B所示,在活塞194的中央部(孔部)插通第二外壳元件193的一侧端部(与凸缘196~198的形成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而且在活塞194的贯通孔194g~194i插通凸缘196~198,从而在第二外壳元件193保持活塞194。在该情况下,若在第二外壳元件193保持活塞194,则进行活塞194的组装,形成将被夹装在弹簧接受部194d~194f与弹簧接受孔196b~198b之间的恢复用弹簧199内置的活塞组装体D。
“外壳元件的组装”
首先,如图16A所示,在第一外壳元件192的轴线上配置活塞组装体D。
接着,如图16B所示,使活塞组装体D中的第二外壳元件193的一侧端部从第一外壳元件192的开口部朝底部插通元件插通孔192a,并使第一外壳元件192的螺栓插通孔192b~192d与第二外壳元件193中的凸缘196~198的螺纹孔196a~198a一致。
然后,如图16C所示,使安装螺栓195插通第一外壳元件192的螺栓插通孔192b~192d而与第二外壳元件193中的凸缘196~198的螺纹孔196a~198a螺合。在该情况下,如果安装螺栓195与凸缘196~198的螺纹孔196a~198a螺合,则内置恢复用弹簧199并且具有第一外壳元件192、第二外壳元件193以及活塞194的后外壳19被组装。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以上是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的实施方式进行实施,例如也能够进行以下所示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利用第二凸轮机构16的动作来产生用于将内离合器片80与外离合器片81之间的间隙C缩短为例如C=0的第二凸轮推力P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第二凸轮机构16的动作而在主离合器8产生使离合器片彼此的间隙与初始状态的情况比变小的第二凸轮推力P2。即,总之,本发明只要使第二凸轮机构产生用于缩短第一离合器的离合器片间隔的第二凸轮推力即可。

Claims (10)

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第一旋转部件,该第一旋转部件通过车辆的驱动源而旋转;
第二旋转部件,该第二旋转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上,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对旋转;
第一离合器,该第一离合器夹装配置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之间,将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以能够分离、接合的方式连结;
第二离合器,该第二离合器在所述旋转轴线上与所述第一离合器排列配置;
第一凸轮机构,该第一凸轮机构通过基于所述第二离合器的离合器动作而进行的动作将来自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力转换成作为所述第一离合器的离合器力的第一凸轮推力;以及
第二凸轮机构,该第二凸轮机构先于由所述第一凸轮机构进行的所述第一凸轮推力的转换而进行动作,产生用于缩短所述第一离合器的离合器片间隔的第二凸轮推力,
所述第二凸轮机构具有:输入用的凸轮部件,该输入用的凸轮部件从与所述驱动源不同的凸轮动作用的驱动源接受作为该输入用的凸轮部件的动作力的旋转力而旋转;以及输出用的凸轮部件,该输出用的凸轮部件在与所述输入用的凸轮部件之间产生所述第二凸轮推力并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轮机构配置于经由所述第一离合器在所述旋转轴线上与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对置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轮机构在所述输入用的凸轮部件与所述输出用的凸轮部件之间具有能够相互嵌合的凹凸面,所述输入用的凸轮部件的凹凸面以及所述输出用的凸轮部件的凹凸面由凸轮面形成,所述凸轮面用于通过所述输入用的凸轮部件的旋转而使所述输出用的凸轮部件朝所述第一离合器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力而旋转的输入用的球凸轮部件;在与所述输入用的球凸轮部件之间产生所述第一凸轮推力并朝所述第一离合器输出的输出用的球凸轮部件;以及夹装在所述输出用的球凸轮部件与所述输入用的球凸轮部件之间的凸轮从动件,
所述输出用的球凸轮部件配置于在从第一离合器分离的方向接受恢复用弹簧的弹力的位置,该恢复用弹簧夹装在所述输出用的凸轮部件与所述第二凸轮机构中的所述输出用的球凸轮部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轮机构的所述输入用的凸轮部件经由齿轮传递机构与所述凸轮动作用的驱动源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凸轮机构的所述输入用的凸轮部件具有沿所述输入用的凸轮部件的外周缘突出的凸片,在所述凸片设置有构成所述齿轮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的外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具有:收纳所述第一离合器的第一元件;与所述第一元件连结的第二元件;以及从所述输出用的凸轮部件接受所述第二凸轮推力并朝所述第一离合器赋予的第三元件,
所述第三元件配置成,所述第二元件插通所述第三元件,所述第三元件能够在所述第二元件的外周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三元件构成为包括:从所述输出用的凸轮部件接受所述第二凸轮推力的圆环状的凸轮推力接受部;朝所述第一离合器赋予所述凸轮推力的圆环状的凸轮推力赋予部;以及连结所述凸轮推力赋予部与所述第二凸轮推力接受部的圆筒状的连结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所述凸轮推力赋予部中的赋予面的面积比所述凸轮推力接受部中的接受面的面积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在所述第二元件与所述第三元件之间夹装配置有具有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弹力的恢复用弹簧。
CN201210307981.5A 2011-09-01 2012-08-27 驱动力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32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0809 2011-09-01
JP2011-190809 2011-09-01
JP2011256579A JP5786678B2 (ja) 2011-09-01 2011-11-24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11-256579 2011-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3246A true CN102963246A (zh) 2013-03-13
CN102963246B CN102963246B (zh) 2016-07-20

Family

ID=46851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798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3246B (zh) 2011-09-01 2012-08-27 驱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67350B2 (zh)
EP (1) EP2565483B1 (zh)
JP (1) JP5786678B2 (zh)
CN (1) CN10296324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4454A (zh) * 2013-03-14 2014-09-1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磁离合器装置、四轮驱动车、电磁离合器的控制方法以及四轮驱动车的控制方法
CN105308344A (zh) * 2013-05-06 2016-02-03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两级式离合器
CN107428242A (zh) * 2015-02-24 2017-12-01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用于传动系统断开的致动系统的车辆传动系统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51339B2 (en) * 2013-02-16 2015-10-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ocking disconnect clutch
JP6135342B2 (ja) * 2013-07-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6194666B2 (ja) * 2013-07-18 2017-09-1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制御装置
EP2881606B1 (en) 2013-09-12 2017-05-17 Jtekt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device
CN103758889B (zh) * 2013-12-27 2017-05-17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齿嵌式离合器和双电机混联系统
EP3617541B1 (en) * 2014-08-12 2021-11-24 Kabushiki Kaisha F.C.C.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9435431B1 (en) * 2015-03-10 2016-09-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lutch and torque converter control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6274143B2 (ja) * 2015-03-31 2018-02-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レクタブル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DE102016209019B3 (de) * 2016-05-24 2017-05-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einrichtung und Hybridmodul
CN106763289B (zh) * 2017-01-09 2018-10-19 山东理工大学 汽车线控电磁离合器
US10571016B2 (en) 2018-01-03 2020-02-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onic transmission range selection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7176392B2 (ja) * 2018-12-11 2022-11-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クラッチ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23252A1 (en) * 2005-07-28 2007-02-01 Magna Powertrain Usa, Inc. Power-operated clutch actuator for torque couplings
CN101173697A (zh) * 2006-09-26 2008-05-0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动力传递装置
CN101389879A (zh) * 2006-02-22 2009-03-1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
WO2010113618A1 (ja) * 2009-04-03 2010-10-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磁クラッチ
CN101952136A (zh) * 2008-01-31 2011-01-19 庞巴迪动力产品公司 用于越野车的动力传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8083B2 (ja) * 1996-07-17 2006-01-25 豊田工機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H10148221A (ja) * 1996-11-18 1998-06-02 Toyota Motor Corp 摩擦係合装置および摩擦係合装置のピストンの係合方法
JP3588528B2 (ja) * 1997-01-27 2004-11-10 豊田工機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03014001A (ja) 2001-07-04 2003-01-15 Toyoda Mach Works Ltd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3934373B2 (ja) * 2001-08-27 2007-06-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装置
US6691845B2 (en) * 2001-11-21 2004-02-17 Borgwarner, Inc. Ball ramp clutch having force amplifying configuration
JP2004308900A (ja) * 2003-03-27 2004-11-04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トルク断続装置
US6988604B2 (en) * 2004-04-19 2006-01-24 Borgwarner Inc. Friction clutch pack having a motor driven ball ramp operator
JP4966706B2 (ja) * 2007-03-27 2012-07-04 株式会社ユニバンス 駆動力伝達装置
US8256593B2 (en) * 2007-03-27 2012-09-04 Univance Corporation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23252A1 (en) * 2005-07-28 2007-02-01 Magna Powertrain Usa, Inc. Power-operated clutch actuator for torque couplings
CN101389879A (zh) * 2006-02-22 2009-03-1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
CN101173697A (zh) * 2006-09-26 2008-05-0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动力传递装置
CN101952136A (zh) * 2008-01-31 2011-01-19 庞巴迪动力产品公司 用于越野车的动力传动系统
WO2010113618A1 (ja) * 2009-04-03 2010-10-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磁クラッチ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4454A (zh) * 2013-03-14 2014-09-1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磁离合器装置、四轮驱动车、电磁离合器的控制方法以及四轮驱动车的控制方法
CN104044454B (zh) * 2013-03-14 2019-03-0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磁离合器装置、四轮驱动车、电磁离合器的控制方法以及四轮驱动车的控制方法
CN105308344A (zh) * 2013-05-06 2016-02-03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两级式离合器
US10006500B2 (en) 2013-05-06 2018-06-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wo-stage clutch
CN107428242A (zh) * 2015-02-24 2017-12-01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用于传动系统断开的致动系统的车辆传动系统部件
CN107428242B (zh) * 2015-02-24 2020-06-23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用于传动系统断开的致动系统的车辆传动系统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65483A2 (en) 2013-03-06
JP5786678B2 (ja) 2015-09-30
EP2565483A3 (en) 2017-09-27
EP2565483B1 (en) 2019-09-25
CN102963246B (zh) 2016-07-20
US8967350B2 (en) 2015-03-03
US20130056321A1 (en) 2013-03-07
JP2013064488A (ja) 201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3246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3889765A (zh) 驱动力传输设备
CN104044454B (zh) 电磁离合器装置、四轮驱动车、电磁离合器的控制方法以及四轮驱动车的控制方法
CN100567040C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143854B (zh) 带有断开输入轴的动力传递单元
US9440532B1 (en) Transfer case lubrication system with disengagable pump
US6935476B2 (en) Clutch having a multiple pole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for transfer cases and the like
US20180326844A1 (en) Rear Drive Module Having A Ring Gear Disconnect And Synch-Lock Mechanism
CN103867592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扭矩传输安排
JP6178921B2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テークオフユニット
JP2019535975A (ja) クラッチ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駆動アッセンブリ
US6962226B2 (en) Vehicular two-wheel drive and four-wheel drive switching system
CN109552038B (zh) 车辆用驱动力分配装置
US10767743B2 (en) Differential gearing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090088288A1 (en) Differential limiting apparatus
WO2021092678A1 (en) Active double eclutch module
WO2016088232A1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トランスファユニットに組み込まれて利用されるクラッチ
JP6098111B2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5953752B2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CN108612816A (zh) 双速齿轮组件
KR100749216B1 (ko) 4륜구동차량용 부변속기
CN110307321A (zh) 差动装置
CN112392934A (zh) 差速器总成
CN100534824C (zh) 整体的马达和离合器组件
KR101496565B1 (ko) 4륜 구동차량의 부변속기용 동력연결 구동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