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0371A - 点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点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0371A
CN102950371A CN2012102817501A CN201210281750A CN102950371A CN 102950371 A CN102950371 A CN 102950371A CN 2012102817501 A CN2012102817501 A CN 2012102817501A CN 201210281750 A CN201210281750 A CN 201210281750A CN 102950371 A CN102950371 A CN 1029503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arm
plus
control plus
apply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17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0371B (zh
Inventor
大欠纪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50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03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03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03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002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work
    • B23K11/0033Welding locally a thin plate to a large pie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10Spot welding; Stitch welding
    • B23K11/11Spot welding
    • B23K11/115Spot welding by means of two electrodes placed opposite one another on both sides of the welded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36Auxiliary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We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点焊装置,其对由刚性不同的板材重合而成的板组被焊接件进行点焊时,可以得到稳定的焊接质量。该装置具有:固定侧电极及可动侧电极,其夹持被焊接部件而进行加压;以及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其通过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使设置在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前端上的支承部与被焊接部件抵接而施加控制加压力Fα,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由非磁性材料构成。提高刚性不同的板材重合而成的被焊接部件的焊接质量。防止了控制加压力施加臂上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避免了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及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热影响,因而能够确保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稳定工作及耐久性。

Description

点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点焊装置,其对由刚性不同的板材重合而成的板组被焊接部件进行点焊。
背景技术
通常,对于重合而成的钢板等板材的接合,广泛进行点焊,即,在一对焊接电极间施加夹持加压力,同时在两电极间以一定的时间进行通电。
在这里,如图6(a)所示,在对将刚性低的薄板101、比该薄板101刚性高的第1厚板102以及第2厚板103这3张重合而成的板组被焊接部件100进行点焊的情况下,如果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之间以及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之间为无缝隙地紧密贴合的状态,由可动侧电极111与固定侧电极112将被焊接部件夹住并由电源113进行通电,则可动侧电极111与固定侧电极112间的通电路径上的电流密度大致均匀,从薄板101到第2厚板103形成良好的熔核,可以得到必要的焊接强度。
但是,实际上,由可动侧电极111与固定侧电极112将被焊接部件100夹住并加压时,刚性低的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会向上翘曲,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之间以及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之间会产生间隙。
在此情况下,可动侧电极111与薄板101间的接触面积因薄板101的翘曲而变大,与之相对,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间及第1厚板与第2厚板103间的接合部的接触面积因间隙而变小。因此,可动侧电极111与固定侧电极112间的电流密度,相对于薄板101侧而第2厚板103侧变高,与薄板101和第1厚板102间相比,第1厚板102和第2厚板103间的局部发热量也变多。
其结果,如图6(a)所示,首先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的接合部上形成熔核105,熔核105渐渐变大,很快如图6(b)所示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间被焊接。但是,由于该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之间的熔透量小,焊接强度不稳定,薄板101有剥离的可能,从而焊接质量存在波动。特别是第1厚板102及第2厚板103越厚,熔核105越难以到达第1厚板102与薄板101之间,该不良现象越显著。
作为该对策,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点焊方法,如图7所示,对薄板101、第1厚板102和第2厚板103这3张重合的被焊接部件100进行点焊时,使薄板101侧的可动侧电极125的加压力FU小于第2厚板103侧的固定侧电极124的加压力FL,从而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的接合部的接触电阻变大,另一方面,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的接合部的接触电阻变小,当可动侧电极125与固定侧电极124间通电时,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的接合部的发热量就增加,从而提高了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的焊接强度。
采用该实施方法的点焊装置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焊接机器人115的腕部116上搭载有点焊装置120,焊接机器人115将点焊装置120移动到由夹持器118支撑的被焊接部件100的各个打点位置,对被焊接部件100进行点焊。
点焊装置120具有通过直线导轨121而上下自由移动地支撑的基座部122,该直线导轨固定在安装于腕部116上的支撑托架117上,在该基座部122上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固定臂123,在固定臂123的前端设置有固定侧电极124。
另外,在基座部122的上端搭载加压致动器126,在通过加压致动器126而上下移动的杆部127的下端安装有与固定电极124相对的可动侧电极125。在支撑托架117的上端搭载有伺服电动机128,通过伺服电动机128的动作经由滚珠丝杠机构使基座部122上下移动。
在这里,按照未图示的控制器中预先存储的示教数据,使位于薄板101侧的可动侧电极125上的加压力FU小于固定电极124上的加压力FL(FU<FL)。
这样,为了使可动侧电极125上的加压力FU小于固定侧电极124上的加压力,控制器首先通过伺服电动机128使基座部122上升,并使固定侧电极124与被焊接部件100的下面抵接,并且通过加压致动器126使可动侧电极125下降而与被焊接部件100的上面抵接。此时,加压力致动器126的加压力均等地作用在可动侧电极125和作用在固定侧电极124上,该加压力是经由基座部122和固定臂123向固定侧电极124作用的。
然后,通过伺服电动机128将基座部122提升。由于该基座部122的提升,固定侧电极124的加压力FL与基座部122的提升量相应地增加,可动侧电极125上的加压力FU小于固定侧电极124上的加压力FL(FU<FL)。
其结果,当可动侧电极125和固定侧电极124之间通电时,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的接合部上的电流密度变高,相对于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的接合部上的发热量,发热量也相对地增加。因此,从薄板101到第2厚板103间形成均匀的良好熔核,可以确保焊接强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1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使固定侧电极124与通过夹持器118夹紧保持的被焊接部件110的第2厚板103侧抵接,并且使可动侧电极125与薄板101抵接,进而由于将基座部122提升并使可动侧电极125侧的加压力小于固定侧电极124的加压力FL,从而薄板101与厚板102间的电流密度相对地变高,确保了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的接合部上的发热量,增大熔透量而增加焊接强度。
但是,为了在固定侧电极124和可动侧电极125对由夹持器118所夹紧保持的被焊接部件100进行夹持加压的状态下,使基座部122移动而使可动侧电极125上的加压力FU小于固定侧电极124的加压力FL,要求夹紧保持被焊接部件100的夹持器118承受较大的负荷。另一方面,夹持器118在被焊接部件100上的夹持位置与焊接位置有较大距离间隔的状态下,被焊接部件100翘曲变形而使固定侧电极124上的加压力FL和可动侧电极125上的加压力FU产生不均等,从而很难确保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之间的接触电阻的稳定,接合部上的电流密度产生不均等,从而可能使点焊的质量降低。
因此,鉴于这一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点焊装置,该装置对由刚性不同的板材重合而成的板组被焊接部件进行点焊时,能得到优良的焊接质量。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1中所述发明的点焊装置,其具有:第1焊接电极;第2焊接电极,其与该第1焊接电极相对配置,与第1焊接电极协同动作而夹持被焊接部件,对其进行加压;以及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其加压施加部与所述第1焊接电极相邻而与所述被焊接部件抵接,对该被焊接部件施加控制加压力,与所述被焊接部件相抵接的第1焊接电极及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加压施加部、和与所述第1焊接电极相对而与所述被焊接部件抵接的第2焊接电极,将所述被焊接部件夹持并加压,在该夹持加压的状态下,在所述第1焊接电极与第2焊接电极之间通电而进行点焊,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具有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其设置有所述加压施加部,设置在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上的所述加压施加部,与所述被焊接部件抵接而施加控制加压力。
据此,向被焊接部件施加第1焊接电极的加压力及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加压施加部的控制加压力,与第1焊接电极相对的第2焊接电极也施加加压力,且第1焊接电极上的加压力小于第2焊接电极上的加压力。因此,将刚性不同的板材、例如刚性低的薄板和刚性高的第1厚板以及第2厚板重合而成的被焊接部件夹持并加压,第1焊接电极与第2焊接电极之间进行通电时,薄板与第1厚板的接合部的电流密度相对地变高,从薄板到第2厚板间形成熔透量均匀的优质熔核,因而可以得到针对被焊接部件的优良的焊接质量。
另一方面,在焊接时,在第1焊接电极及第2焊接电极上流过较大的焊接电流,第1焊接电极及第2焊接电极的周围产生磁场,但由于在第1焊接电极及第2焊接电极附近配置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由非磁性材料构成,防止控制加压力施加臂上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或极大地抑制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因而,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避免了热影响。并且通过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避免对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热影响,因而在得到了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稳定工作的同时能够确保耐久性。而且,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等不会成为过度的高温,提高了维护保养等的操作性。
技术方案2中所述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中所述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具有: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其具有进行往复移动的可动轴;以及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其基端与该可动轴结合,在前端设置有所述加压施加部,通过所述控制致动器的可动轴的移动,使在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前端设置的所述加压施加部与所述被焊接部件抵接而施加控制加压力。
因此,由于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因而防止控制加压力施加臂上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或极大地抑制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因而,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避免了热影响。并且通过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避免对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的热影响,因而在得到了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稳定工作的同时能够确保耐久性。而且,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和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等不会成为过度的高温,提高了维护保养等的操作性。
技术方案3中所述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中所述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具有:基端臂部,其基端部与所述可动轴结合,在相对于该可动轴弯折的方向上延伸;臂部,其基端部与该基端臂部的前端部结合,沿所述第1焊接电极的轴心方向延伸;以及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可动支承部,其基端部与该臂部的前端部结合,在前端设置有所述加压施加部。
技术方案4中所述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中所述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具有:基端臂部,其基端部与所述可动轴结合,向相对于该可动轴弯折的方向延伸;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臂部,其基端部与该基端臂部的前端部结合,沿所述第1焊接电极的轴心方向延伸;以及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可动支承部,其基端部与该臂部的前端部结合,在前端设置所述加压施加部。
技术方案3及技术方案4所示的是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具体构成例,由于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由基端臂部、臂部以及可动支承部弯折形成为コ字状,并且在前端设置有加压施加部,所以,将点焊装置定位并配置到被焊接部件的焊接位置时,避免控制加压力施加臂与被焊接部件接触,提高了操作性,并且,由于在焊接时产生磁场的第1焊接电极及第2焊接电极附近的可动支承部及臂部、或仅可动支承部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因而防止或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上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而且,可以降低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制造成本。
技术方案5中所述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其外表面实施了凸凹形状的散热处理。因此,由于在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外表面上实施凸凹形状的散热处理,因而促进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散热,进而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
技术方案6中所述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非磁性材料为非磁性不锈钢。技术方案6是非磁性材料的一个具体例,由于使用了刚性及耐腐蚀性优良的非磁性不锈钢,因而在确保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刚性的同时提高耐久性。
技术方案7中所述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具有冷却水用的水流通路,由冷却水进行冷却。因此,由于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由冷却水进行冷却,进而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并避免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热影响。通过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避免了对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的热影响,因而在得到了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稳定工作的同时能够确保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耐久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第1焊接电极上的加压力及控制加压部的控制加压力施加到被焊接部件,并且与第1焊接电极相对的第2焊接电极也施加加压力,第1焊接电极上的加压力小于第2焊接电极上的加压力,针对刚性不同的板材重合而成的被焊接部件,提高了焊接质量。
另一方面,由于第1焊接电极及第2焊接电极近旁配置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是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因而防止了控制加压力施加臂上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抑制了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温度上升,从而避免了对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热影响。进而由于避免了对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热影响,因而在得到了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稳定工作的同时能够确保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点焊装置的构成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斜视图。
图3是图2的B向视图。
图4是以示意图表示的动作概要说明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点焊装置的构成图。
图6是表示历来的点焊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历来的点焊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历来的点焊的概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进行说明。图1是点焊装置的构成图。图2是图1的A部放大斜视图。图3是图2的B向视图。图4是以示意图表示的动作概要说明图。此外,在该点焊装置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将图1中的上方及下方作为点焊装置的上方及下方。
在点焊装置1的说明之前,对被焊接部件100进行说明。被焊接部件100如图2及图3所示,由3张重叠的板组构成,即,在重合的2张厚板中的一个上重合薄板,从下方顺次重合刚性低的薄板101、比薄板的板厚大且刚性高的第1厚板102以及第2厚板103。
点焊装置1具有下方开放的コ字状的支撑托架2,包括经由均衡单元安装于未图示的焊接机器人的腕部上的矩形基座部3、以及从基座部3的两侧向下方弯曲而相对的一对侧部4,在支撑托架2上安装支撑固定臂10、加压致动器20、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以及焊接变压器40。
固定臂10形成固定臂主体11以及电极保持部12,该固定臂主体11的基端在支撑托架2的两个侧部4的下端之间与其结合,向下方延伸,该电极保持部12在固定臂主体11的前端以L字状弯曲,在该电极保持部12上安装作为第1焊接电极的固定侧电极15,其顶端15a朝向上方。
加压致动器20具有由伺服电动机21及滚珠丝杠进给机构等构成的直动部22,通过伺服电动机21的动作使直动部22的杆部进行升降往复移动。在直动部22的杆部的下端设置有电极臂23,在电极臂23的前端设置作为第2焊接电极的可动侧电极25,其与设置在固定臂10上的固定侧电极15同轴,即在中心轴线L上与固定侧电极15相对。因此,通过加压致动器20的伺服电动机21的动作,可动侧电极25在从固定电极15向上方远离的上升移动端的退避位置、和与固定侧电极15协同夹持被焊接部件100并向被焊接部件施加加压力的加压位置之间沿中心轴线L移动。该加压力由伺服电动机21的旋转扭矩而决定,通过控制伺服电动机21的旋转扭矩,可以得到期望的加压力。
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具有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31,该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31具有:安装在基板6上的伺服电动机32,该基板6设置在两端与支撑托架2的两个侧部4结合的“コ”字形的托架5上;以及由滚珠丝杠进给机构等构成的直动部33,通过伺服电动机32的动作,直动部33的杆部进行升降往复移动,在杆部的前端相互间隔而相对配置的一对可动轴34a、34b也进行往复移动。在该可动轴34a、34b的前端设置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
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由下述部分构成:基端臂部36,其基端部与可动轴34a、34b的前端结合,在相对于可动轴34a、34b弯折的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臂部37,其基端部与基端臂部36的基端部36A连接并沿着固定侧电极15的轴心方向,即沿着中心轴线L方向朝下方延伸;以及可动支承部38,其基端部与臂部37的前端部结合,向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在前端设置有作为加压施加部的支承部39。
基端臂部36形成为大致U字形的板状,具有基端部36A以及安装臂部36B、36C,该安装臂部36B、36C从基端部36A分支,隔着电极臂23相对而延伸,前端部通过螺栓36a分别与各可动轴34a、34b的前端结合。
臂部37具有:矩形板状的臂主体37A,其在固定臂10与电极臂23之间,沿着中心轴线L向上下方向延伸;上部安装凸缘37B,其在作为臂主体37A的基端部的上端弯折形成;以及下部安装凸缘37C,其在作为臂主体37A的前端部的下端弯折形成。上部安装凸缘37B与基端臂部36的前端部36A的下表面接合,并由螺栓37a结合。
可动支承部38是矩形形状,其基端部38A与臂部37的下部安装凸缘37C通过螺栓38a结合,朝向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在前端38B上设置剖面半圆弧形、即半圆筒形状的支承部39,其与中心轴线L同轴,前端39a向上突起,容许固定侧电极15贯穿。
另外,这些基端臂部36、臂部37及可动支承部38由非磁性材料,例如SUS304、SUS316等刚性及耐腐蚀性优良的非磁性不锈钢形成,在可以确保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刚性的同时,提高耐久性。并且,基端臂部36、臂部37及可动支承部38,在除了彼此的结合部之外的外表面,利用凸凹状的粗糙表面或散热片等进行散热处理。
如上构成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在退避位置和控制加压位置之间,沿中心轴线L移动,该退避位置是通过伺服电动机32的动作使在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前端设置的支承部39的前端39a低于固定侧电极15的顶端15a的位置,该控制加压位置是从下方抵接由固定侧电极15与可动侧电极25夹持的被焊接部件100并施加控制加压力Fα的位置。该控制加压力Fα由伺服电动机32的旋转扭矩决定,通过控制伺服电动机32的旋转扭矩,可以得到期望的控制加压力Fα。
作为电源的焊接变压器40的一侧的输出端子,通过母线和固定臂10等与固定侧电极15可通电地连接,另一侧的输出端子通过母线和电极臂23等与可动侧电极25可通电地连接。
此外,在未图示的焊接机器人控制器中,存储焊接机器人的示教数据,示教数据中包含用于对被焊接部件100的各焊接打点位置顺次进行点焊的执行程序、以及各焊点即焊接位置处的点焊装置1的位置及姿势。在未图示的焊接控制器中含有点焊装置1的执行程序及加压致动器20、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以及焊接变压器40的动作控制。
下面,参照图4的动作概要说明图,对点焊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对从下按顺序重合薄板101、第1厚板102以及第2厚板103而成的3张重叠的板部件的被焊接部件100进行点焊时,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如图1所示,在可动侧电极25位于从固定侧电极15远离的退避位置,并且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的支承部39保持在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机器人控制器使焊接机器人动作,如图4(a)所示,将点焊装置1定位在固定侧电极15的顶端15a抵接在被焊接部件100的作为焊接位置的打点位置的状态。
在这里,由于使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由基端臂部36、臂部37以及可动支承部38以コ字状弯曲形成,在前端设置有支承部39,因而避免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与被焊接部件接触,从而可以容易地使固定侧电极15的顶端15a与被焊接部件100的打点位置抵接而对点焊装置1进行定位,可以实现操作性的提高。
在该点焊装置1定位在焊接位置的状态下,如图4(a)所示,固定侧电极15的顶端15a从下方与被焊接部件100的薄板101抵接,另一方面,可动侧电极25的顶端25a与第2厚板103具有间隙而相对,支承部39的前端39a与薄板101具有间隙而相对。
然后,如图4(b)所示,在固定侧电极15与被焊接部件100的薄板101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加压致动器20的伺服电动机21的动作,可动侧电极25从退避位置向接近固定侧电极15的加压位置方向移动,从上方抵接在第2厚板103上。进而伺服电动机21动作直至达到规定的扭矩,从而将可动侧电极25压紧在第2厚板103上。由此,加压力致动器20的加压力作用在可动侧电极25上,并经由固定臂10作用在固定侧电极15上,将被焊接部件100的焊接部夹持在可动侧电极25与固定侧电极15之间,并且进行加压。
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的伺服电动机32的动作,使直动部33的杆部进行上升移动,从而经由可动轴34a、34b及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使设置在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前端的支承部39从退避位置移动到控制加压位置,该控制加压位置为前端39a与固定侧电极15相邻而从下方压紧在被焊接部件100的薄板101上的位置。
并且,伺服电动机32进行动作直至达到规定的扭矩,从而将支承部39压紧在薄板101上,施加控制加压力Fα。
这样,在通过固定侧电极15和可动侧电极25将被焊接部件100夹持加压,通过支承部39与固定侧电极15相邻而从下方对薄板101施加控制加压力Fα的状态下,如图4(c)所示,可动侧电极25的加压力FU从上方向被焊接部件100的第2厚板103施加,固定侧电极15的加压力FL和支承部39的控制加压力Fα相邻地向薄板101施加。
此时,如图4(c)的示意图所示,加压致动器20的加压力经由电极臂23作用于可动侧电极25,并且经由固定臂10作用于与可动侧电极25相对的固定侧电极15,利用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伺服电动机32的作用力经由控制加压力供给臂35作用于支承部39,从上方作用于第2厚板103的可动侧电极25的加压力FU、与从下方作用于薄板101的固定侧电极15的加压力FL及支承部39的控制加压力Fα的总和相等(FU=FL+Fα)。
因此,利用来自从上方作用于第2厚板103侧的可动侧电极25的加压力FU,与来自从下方作用于薄板101的固定侧电极15的加压力FL、及来自支承部39的控制加压力Fα,以稳定的状态将被焊接部件100夹持并保持。
另一方面,在被焊接部件100的焊接部上,因为从可动侧电极25向第2厚板103施加加压力FU,在薄板101上从固定侧电极15施加加压力FL,并且从支承部39施加控制加压力Fα,所以作用于薄板101上的固定侧电极15的加压力FL为可动侧电极25的加压力FU减去支承部39的控制加压力Fα后的加压力(FL=FU-Fα)。
这样,由于使作用于薄板101侧的固定侧电极15的加压力FL小于作用于第2厚板103侧的可动侧电极25的加压力FU(FL<FU),因而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的接合部上的接触压力小于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间的焊接部上的接触压力,相对地,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间的接触电阻变大,并且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间的接触电阻变小。
然后,可动侧电极25与固定侧电极15及支承部39将被焊接部件100夹持加压,在位于薄板101侧的固定侧电极15的加压力FL小于位于第2厚板103侧的可动侧电极25的加压力FU的状态下,从焊接变压器40向可动侧电极25和固定侧电极15之间以规定时间进行通电而进行焊接。
在该可动侧电极25与固定侧电极15之间进行通电时,相对地,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间的接合部上的接触电阻大而电流密度变高,并且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013间的接触电阻保持为较小。因此,相对于第1厚板102与第2厚板103的接合部上的发热量,薄板101与第1厚板102的接合部上的发热量相对地增加,从薄板101到第2厚板103形成电流密度均匀的良好熔核,能够确保薄板101的焊接强度。
另一方面,焊接时可动侧电极25及固定侧电极15中流过较大的焊接电流,会使可动侧电极25及固定侧电极15的周围产生磁场。在这里,因为构成与可动侧电极25及固定侧电极15接近配置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基端臂部36、臂部37以及可动支承部38,由非磁性不锈钢等非磁性材料构成,所以防止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上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或抑制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生,并且利用外表面的凸凹形状的粗糙表面进行散热处理,相应地抑制了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温度上升,避免了对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热影响。并且,通过抑制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温度上升,从而避免了对直动部33和伺服电动机32等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31的热影响,因而可以得到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的稳定动作,并确保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的耐久性。另外,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不会变成过度的高温,不会对操作者产生烫伤,提高了维护保养等操作性。
此外,考虑到焊接时的磁场产生的影响,根据需要可以仅使可动侧电极25及固定侧电极15附近的可动支承部38及臂部37或可动支承部38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因此,可以抑制点焊装置1的制造成本等。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为,具有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由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结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图5中,与图1至图4相对应的部分标注有相同符号,省略了该部分的详细说明。
图5是对应于图3的说明图。如图5中的示意图所示,在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臂部37的内部,形成有在臂部37的外周表面上开有入水口51a和出水口51b的水流通路51。在该入水口51a上安装作为冷却水用的供给配管54的连接部件起作用的插头,在出水口51b上安装作为排出配管55的连接部件的插头53。供给配管54与作为冷却水供给源的冷却水供给泵等连接,排出配管55与冷却水回收部连接。
因此,形成从供给配管54供给至入水口51a,经过臂部37内的水流通路51从出水口51b向排出配管55排水的冷却水循环路径,冷却水在流过从入水口51a至出水口51b的水流通路51的期间,将臂部37冷却。
由于臂部37的冷却,也将与臂部37接合的可动支承部38及基端臂部36冷却,并将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整体冷却,在第1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避免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热影响。随着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的冷却,更加可靠地避免对直动部33和伺服电动机32等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31的热影响,可以在得到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的稳定动作的同时,确保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30的耐久性。
此外,也可以在臂部37的基础上,或取代臂部37,而使可动支承部38和基端臂部36形成同样的水通路,可以通过循环的冷却水使可动支承部38和基端臂部36冷却。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支承部39形成为半圆筒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圆筒状,而且也可以由突起形成。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控制加压力施加臂35通过将基端臂部36、臂部37以及可动支承部38结合而构成,但也可以使它们不分割而形成一个整体。

Claims (7)

1.一种点焊装置,其具有:
第1焊接电极;
第2焊接电极,其与该第1焊接电极相对配置,与第1焊接电极协同动作而夹持被焊接部件,对其进行加压;以及
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其加压施加部与所述第1焊接电极相邻而与所述被焊接部件抵接,对该被焊接部件施加控制加压力,
与所述被焊接部件相抵接的第1焊接电极及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的加压施加部、和与所述第1焊接电极相对而与所述被焊接部件抵接的第2焊接电极,将所述被焊接部件夹持并加压,在该夹持加压的状态下,在所述第1焊接电极与第2焊接电极之间通电而进行点焊,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具有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其设置有所述加压施加部,
设置在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上的所述加压施加部,与所述被焊接部件抵接而施加控制加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单元具有:
控制加压力施加致动器,其具有进行往复移动的可动轴;以及
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其基端与该可动轴结合,在前端设置有所述加压施加部,
通过所述控制致动器的可动轴的移动,使在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的前端设置的所述加压施加部与所述被焊接部件抵接而施加控制加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具有:
基端臂部,其基端部与所述可动轴结合,在相对于该可动轴弯折的方向上延伸;
臂部,其基端部与该基端臂部的前端部结合,沿所述第1焊接电极的轴心方向延伸;以及
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可动支承部,其基端部与该臂部的前端部结合,在前端设置有所述加压施加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具有:
基端臂部,其基端部与所述可动轴结合,在相对于该可动轴弯折的方向上延伸;
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臂部,其基端部与该基端臂部的前端部结合,沿所述第1焊接电极的轴心方向延伸;以及
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可动支承部,其基端部与该臂部的前端部结合,在前端设置所述加压施加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其外表面实施了凸凹形状的散热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磁性材料为非磁性不锈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点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加压力施加臂具有冷却水用的水流通路,由冷却水进行冷却。
CN201210281750.1A 2011-08-09 2012-08-09 点焊装置 Active CN1029503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3687A JP5369150B2 (ja) 2011-08-09 2011-08-09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JP2011-173687 2011-08-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0371A true CN102950371A (zh) 2013-03-06
CN102950371B CN102950371B (zh) 2015-04-15

Family

ID=47595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1750.1A Active CN102950371B (zh) 2011-08-09 2012-08-09 点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86747B2 (zh)
JP (1) JP5369150B2 (zh)
CN (1) CN102950371B (zh)
DE (1) DE102012107069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2753A (zh) * 2014-07-28 2016-02-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点焊设备
CN108274105A (zh) * 2013-09-06 2018-07-13 美国阿玛达米亚基有限责任公司 焊头
US10646950B2 (en) 2015-06-26 2020-05-12 Honda Motor Co., Ltd. Spot welding method and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48772B1 (ko) * 2013-04-03 2014-10-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스폿 용접장치
KR101592389B1 (ko) * 2013-10-14 2016-02-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스폿 용접장치
US10279418B2 (en) 2014-07-16 2019-05-07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istive spot welding
JP5886915B1 (ja) * 2014-09-04 2016-03-1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製造装置
EP3191751B1 (en) * 2014-09-09 2020-11-04 Proteus Indust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olant drawback
US10507945B1 (en) * 2016-02-11 2019-12-17 Glenn Lippman Low frequency modulated heat sea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7478U (ja) * 1993-12-27 1995-07-11 昭夫 加藤 ポータブルスポット溶接機とそのチップ取付用治具
JP2006272345A (ja) * 2005-03-28 2006-10-12 Kyoei Ind Co Ltd 抵抗溶接機
JP3894545B2 (ja) * 2002-03-05 2007-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2009183996A (ja) * 2008-02-08 2009-08-20 Obara Corp 溶接ガンのア―ム構造
WO2010140605A1 (ja) * 2009-06-05 2010-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抵抗溶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72702A (en) * 1923-12-11 1928-06-05 Gen Electric Welding apparatus
US2980788A (en) * 1957-07-22 1961-04-18 Edwin L Hunter Welding process
US3215811A (en) * 1963-07-01 1965-11-02 Ford Motor Co Electrode holder assembly
CA1303147C (en) * 1987-02-26 1992-06-09 Masato Hidaka Wel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H0655279A (ja) * 1992-08-06 1994-03-01 Toshiba Corp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JPH0737478A (ja) 1993-07-26 1995-02-07 Meidensha Corp パルス電源用磁気スイッチ
JPH0871656A (ja) * 1994-09-06 1996-03-19 Honda Motor Co Ltd U字状曲げパイプの成形方法とその成形体及び同成形体を用いたガンアームの冷却水路
JPH09155410A (ja) * 1995-12-01 1997-06-17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圧延材接合機のプレス工具
JP3718560B2 (ja) * 1996-06-26 2005-11-24 昭男 平根 スポット溶接機
US6020569A (en) * 1998-04-17 2000-02-01 Dimitrios G. Cecil Welding system with a real-time weld quality detection sensor
JP3396636B2 (ja) * 1998-10-26 2003-04-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抵抗溶接機の制御方法
DE10052509C1 (de) * 2000-10-23 2002-06-20 Star Fix Gmbh Vorrichtung zum punktuellen Verschweißen von wenigstens zwei Bauteilen
JP2005066651A (ja) * 2003-08-26 2005-03-17 Obara Corp 溶接ガン構成部品の冷却装置
JP5032776B2 (ja) * 2006-02-17 2012-09-26 株式会社電元社製作所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機
JP5427074B2 (ja) * 2009-03-31 2014-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抵抗溶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870821B2 (ja) * 2010-01-28 2012-02-0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溶接ワーク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溶接ワーク位置検出方法
JP5149355B2 (ja) * 2010-09-08 2013-02-20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方法及び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7478U (ja) * 1993-12-27 1995-07-11 昭夫 加藤 ポータブルスポット溶接機とそのチップ取付用治具
JP3894545B2 (ja) * 2002-03-05 2007-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2006272345A (ja) * 2005-03-28 2006-10-12 Kyoei Ind Co Ltd 抵抗溶接機
JP2009183996A (ja) * 2008-02-08 2009-08-20 Obara Corp 溶接ガンのア―ム構造
WO2010140605A1 (ja) * 2009-06-05 2010-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抵抗溶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4105A (zh) * 2013-09-06 2018-07-13 美国阿玛达米亚基有限责任公司 焊头
CN108274105B (zh) * 2013-09-06 2020-08-11 美国阿玛达米亚基有限责任公司 焊头
CN105312753A (zh) * 2014-07-28 2016-02-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点焊设备
CN105312753B (zh) * 2014-07-28 2019-06-0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点焊设备
US10933487B2 (en) 2014-07-28 2021-03-02 Hyundai Motor Company Spot welding apparatus
US10646950B2 (en) 2015-06-26 2020-05-12 Honda Motor Co., Ltd. Spot welding method and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69150B2 (ja) 2013-12-18
US9186747B2 (en) 2015-11-17
JP2013035037A (ja) 2013-02-21
DE102012107069A1 (de) 2013-02-14
US20130037528A1 (en) 2013-02-14
CN102950371B (zh) 2015-04-15
DE102012107069B4 (de)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0371A (zh) 点焊装置
US9517526B2 (en) Spot welding apparatus and spot welding method
CN103042295B (zh) 点焊装置的加压控制方法
CN103084721B (zh) 点焊装置
US8253056B2 (en) Resistance welding method and resistance welding apparatus
US8993918B2 (en) Spot-welding method and spot-welding device
CN102950372A (zh) 点焊装置
JP5411764B2 (ja) 片側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及び片側抵抗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JP5860281B2 (ja)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US9694437B2 (en) One-side resistance spot wel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ying out the same
JP6468769B2 (ja)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CN110948098B (zh) 间接点焊装置及焊接方法
JP6144323B2 (ja) バイメタルねじの製造方法
JP5969747B2 (ja)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JP2007237224A (ja) 薄鋼板のtig溶接方法
KR101886330B1 (ko) 점용접기 제어방법 및 그 프로그램이 저장된 기록매체
JP5872226B2 (ja)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CN103600168A (zh) 采用施加点状预加应力对大型薄壁金属工件焊接的方法
JP5986388B2 (ja)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JP6049512B2 (ja) スポット溶接方法及び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JP4390204B2 (ja) 板隙補正方法及び板隙補正装置
CN101876050A (zh) 大尺寸阀板工件表面的等离子自动涂镀装置
KR20170025547A (ko) 점용접 제어방법
US20200139483A1 (en) Resistance welding machine, and resistance welding method and welding machine using the resistance welding machine
JP2022191767A (ja) スポット溶接用複動式電極、スポット溶接装置、及びスポット溶接部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