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6765B - 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rfid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rfid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06765B
CN102906765B CN201280001376.3A CN201280001376A CN102906765B CN 102906765 B CN102906765 B CN 102906765B CN 201280001376 A CN201280001376 A CN 201280001376A CN 102906765 B CN102906765 B CN 1029067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frame
rfid device
write line
read write
i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3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06765A (zh
Inventor
M·拉希德
松本通弘
山冈胜
栗本和典
黑山和宏
定行英
定行英一
吉村康男
森本滋
中谷直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ublication of CN102906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6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06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67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G06K19/07766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comprising at least a second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in addition to a first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 G06K19/077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comprising at least a second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in addition to a first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the further communication means being a galvanic interface, e.g. hybrid or mixed smart cards having a contact and a non-contact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射频识别装置(10)包括:接触式接口(2),与主机进行有线通信;非接触式接口(1),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指令处理部(4),通过非接触式通信,从读写器获得用于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并进行处理;以及存储器(3),存储数据;指令处理部(4)对通信模式进行判断,在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读写器与存储器(3)之间执行以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在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读写器与主机(20)之间执行以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

Description

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RFID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射频识别)装置等。尤其涉及具备非接触式接口以及接触式接口的RFID装置等。
背景技术
在非接触式IC卡以及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的技术领域中,不仅公开了具备非接触式(无线)接口的装置,而且还公开了具备与RFID装置和主机(以后称为主机CPU)相连接的接触式(有线)接口的装置(以后称为RFID装置搭载设备)(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46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605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46947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中存在的课题是,不论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状态怎样,由于与外部的读写器进行通信而会发生不良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按照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状态,对来自读写器的数据存取进行恰当地处理的RFID装置。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
本发明的某个局面所涉及的RFID装置,包括:接触式接口,用于与主机进行有线通信;非接触式接口,用于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指令处理部,通过所述非接触式通信,从所述读写器获得用于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并进行处理;以及存储器,存储数据;所述指令处理部对通信模式进行判断,在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执行以所述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在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之间执行以所述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
并且,本发明能够作为这种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来实现。本发明能够作为,将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中所包含的特征性单元作为步骤的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的控制方法来实现。本发明能够作为使计算机执行具有这种特征的步骤的程序来实现。并且,这样的程序是能够通过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光盘)等记录介质、互联网等传输介质来分发的。
而且,本发明能够作为执行这样的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功能的半导体集成电路(LSI)来实现。本发明能够作为包括这样的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的RFID系统来实现。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按照具备RFID装置和主机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状态,对来自读写器的数据存取进行恰当地处理的RFID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读写器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具有具备RFID装置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的RFID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详细构成的方框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工作的时序图。
图5A示出了图4中的在顺序S4到顺序S6所使用的读取指令(在ISO/IEC7816-4的名称为,二进制数据命令)的格式。
图5B示出了图4中的在顺序S7到顺序S9所使用的写入指令(在ISO/IEC7816-4的名称为写二进制命令)的格式。
图5C示出了作为图5A所示的读取指令和图5B所示的写入指令的参数的参数P1、P2的编码的一个例子。
图6示出了实施例1以及2所涉及的与RFID装置和主机相连接的接触式接口的发送数据的规格的一个例子。
图7是示出实施例1以及2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的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工作的时序图。
图8A示出了图7中的从顺序S22到顺序24所示的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的规格的一个例子。
图8B示出了图7中的从顺序25到顺序27所示的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的规格的一个例子。
图8C示出了将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指令的处理结果用于给主机的回信的状态设定的一个例子。
图9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读写器的隧道模式的工作的时序图。
图10A示出了以图9中的顺序所使用的、隧道模式中的读取指令的格式。
图10B示出了以图9中的顺序所使用的、隧道模式中的写入指令的格式。
图11是示出实施例1以及2所涉及的RFID装置的工作的状态迁移图。
图12是示出从实施例1以及2所涉及的主机将数据发送到读写器时的处理方法的时序图。
图13是示出从实施例1以及2所涉及的读写器将数据发送给主机时的处理方法的时序图。
图14A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读取指令的格式。
图14B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编码的格式。
图15示出了实施例2中的能够选择的读写器与主机的通信模式的概要。
图16示出了实施例2中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所具备的存储器中所存储的地址信息的具体例子。
图17示出了包括实施例2所涉及的读写器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RFID系统的功能块。
图18示出了实施例2所涉及的RFID装置的功能块。
图19示出了实施例2所涉及的读写器的功能块。
图20示出了实施例2中的标志信息中所包含的Read(读取)标志和Write(写入)标志的组合。
图21示出了根据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种类以及家电的状态的组合,主机所设定的标志信息的一个例子。
图22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读写器将用于通过隧道模式进行数据存取的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搭载设备时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读写器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隧道模式进行工作的工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24示出了实施例2中的按照隧道模式应答,读写器所显示的消息的一个例子。
图25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读写器进行从主机的数据的读取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6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读写器进行向主机的数据写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7示出了具备读写器的便携式电话所具有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2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其他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其他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又一其他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某个局面所涉及的RFID装置,包括:接触式接口,用于与主机进行有线通信;非接触式接口,用于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指令处理部,通过所述非接触式通信,从所述读写器获得用于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并进行处理;以及存储器,存储数据;所述指令处理部对通信模式进行判断,在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执行以所述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在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之间执行以所述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
一般而言,主机与RFID装置之间的通信比起读写器与RFID装置之间的通信而言,通信速度比较慢,因此在收发相同的数据量的情况下需要的通信时间较长。另外,在用于向主机通知读写器与RFID装置之间的通信已经结束的目的等中,读写器与主机最好是能够直接通信。因此,按照非接触式通信是否为需要在在线时进行的通信,指令处理部来选择通信模式,据此即使在RFID装置与主机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比较慢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在读写器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之间的通信处理中不发生延迟的RFID装置。并且,主机通过事先将生成的记录等数据输出到RFID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从而能够在输出后的某个时刻,即使主机的电源为断开的情况、主机为低功耗状态的情况或者主机为出故障的情况下等,也能够由读写器以非接触式通信模式来读出被输出到存储器的记录。即,即使主机为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由读写器读出主机的数据。而且,在主机为正在工作中的情况、预约工作中的情况、电源切断的情况、或者低功耗状态的情况下等,在不能接受来自读写器的数据存取的情况下,RFID装置能够从存储器读出示出通信被禁止的信息,并能够以第一通信模式发送给读写器。而且,能够禁止读写器向主机的访问。
即,RFID装置能够按照RFID装置与主机之间的通信速度以及主机的内部状态这种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状态,来适用与来自读写器的通信请求不同的通信模式。其结果是,不论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状态如何,都能够消除因与外部的读写器进行通信时而产生的不良问题。
具体而言,也可以是,所述指令处理部在从所述主机获得了用于指示数据读出的所述指令的情况下,从以所述第一通信模式进行了数据存取的所述存储器内的区域中,读出所述数据。
据此,指令处理部能够中介主机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存取。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指令处理部在从所述主机获得了用于指示数据写入的所述指令的情况下,针对所述存储器内事先决定的区域进行所述数据的写入。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指令处理部,根据从所述读写器获得的所述指令中所包含的地址信息,来对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进行判断,所述地址信息是用于指定所述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的信息。
据此,指令处理部可以不必重新设定用于区別第一通信模式与第二通信模式的指令,因此能够使用现有的读写器,来指定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指令处理部,将获得的所述地址信息,记录到所述存储器的事先决定的区域。也可以是,被记录到所述存储器的所述地址信息还包括标志信息,该标志信息是示出允许从外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或者示出禁止从外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所述指令处理部也可以在针对所述主机进行所述数据存取之前,将所述标志信息发送给所述读写器。
据此,指令处理部在读写器以隧道模式实际上对主机进行数据存取之前,能够向读写器通知示出是否允许该主机进行来自外部的数据存取的标志信息。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标志信息由所述主机,根据该主机本身的工作状态而被更新。
据此,主机能够按照现在的运转状态等来随时更新标志信息。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标志信息示出禁止从外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情况下,所述指令处理部禁止从所述读写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
据此,在主机为不能接受来自外部的数据存取的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能够禁止读写器经由RFID装置来对主机进行数据存取。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标志信息示出,向所述主机的数据写入以及从所述主机的数据读出这种针对所述主机进行的数据存取之中至少一方被禁止的情况下,所述指令处理部禁止从所述读写器针对所述主机进行的数据存取之中的、由所述标志信息示出了禁止的数据存取。
据此,主机能够针对来自外部的数据存取中的Read以及Write,分别独立地指定允许和禁止。因此,能够按照主机的工作状态,来实现针对主机的更详细的访问控制。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地址信息还包括访问目的地信息,该访问目的地信息示出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之间的数据存取中是否需要使用密码。也可以是,所述指令处理部,在从所述读写器获得了,包含示出在所述数据存取中需要使用密码的所述访问目的地信息的指令的情况下,对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译码。
据此,RFID装置在从读写器接收了被加密的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对此进行判别,并对数据进行译码后交给主机。并且,在必需要将加密后的数据发送给读写器的情况下,能够对数据进行加密后,发送给读写器。
本发明的其他的局面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包括主机部和射频识别部;所述射频识别部包括:接触式接口,用于进行所述射频识别部与所述主机部之间的有线通信;非接触式接口,用于进行所述射频识别部与外部的读写器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指令处理部,通过所述非接触式通信,从所述读写器获得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并进行处理;以及存储器,存储数据;所述指令处理部对通信模式进行判断,在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执行以所述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在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之间执行以所述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指令处理部,在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将判断结果经由所述接触式接口通知给所述主机部;所述主机部在获得该通知时,将驱动电力提供给所述射频识别部。
据此,RFID装置搭载设备所具备的主机能够只有在需要时才向RFID装置提供驱动电力。因此,能够抑制主机的功耗。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非接触式接口,(a)通过电磁感应从所述读写器获得第一驱动电力,(b)检测是否存在比事先决定的阈值強的电磁场,在检测出存在比所述事先决定的阈值強的电磁场的情况下,将检测出的结果经由所述接触式接口通知给所述主机部;所述主机部在获得该通知时,将与所述第一驱动电力不同的第二驱动电力提供给所述射频识别部。
据此,RFID装置搭载设备能够判断读写器是否在能够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距离内。
本发明的其他的局面所涉及的主机,经由有线连接的射频识别装置,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该主机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进行有线通信;工作状态判断部,对示出所述主机在进行工作时的内部状态的工作模式进行判断,判断该工作模式是通常模式和低功耗模式的哪一种,所述低功耗模式是指,比所述通常模式更加抑制了工作中的耗电量的模式;以及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在所述工作状态判断部判断为所述主机的所述工作模式是所述低功耗模式的情况下,将示出禁止对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设定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
据此,即使主机处于所谓的睡眠状态这种低功耗模式的工作中的情况下,也能够禁止RFID装置进行来外部的数据存取。
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局面所涉及的主机,经由有线连接的射频识别装置,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该主机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进行有线通信;工作模式切换部,在所述主机以作为工作模式的低功耗模式来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在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接收到示出信息已从所述读写器被写入到该射频识别装置的通知信号时,将所述工作模式变更为通常模式,所述工作模式示出所述主机在进行工作时的内部状态,所述低功耗模式是比通常模式更加抑制了工作中的耗电量的模式;以及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在所述主机处于规定的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将与所述规定的工作状态相对应的信息,设定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与所述规定的工作状态相对应的信息是示出,是禁止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还是允许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所述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在所述主机的所述工作模式被变更为所述通常模式的情况下,将示出允许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设定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或者,将示出禁止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中删除。
据此,例如主机即使以低功耗模式正在进行工作,在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存取的情况下也能够立即移向通常的工作模式,能够进行与该数据存取相对应的处理。
本发明的其他的局面所涉及的读写器,经由射频识别装置与主机进行非接触式通信,所述读写器包括:控制部,生成发送给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指令;通信部,以非接触式通信将所述指令发送给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并以非接触式通信,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接收针对发送的所述指令的响应;以及显示部,将与接收的所述响应相对应的信息显示到显示装置;所述控制部,生成包含地址信息的指令,该地址信息用于指定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中的某个通信模式,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是指,指定对作为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区域的存储器进行数据存取的通信模式,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是指,指定对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通信模式。
根据此构成,读写器可以不论RFID装置与主机的通信状况如何,都能够开始并结束自身与RFID装置的通信。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进一步生成包含访问目的地信息的所述地址信息,该访问目的地信息示出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之间的数据存取中是否需要使用密码。
据此,读写器能够通过指令中所包含的地址信息,将在通信需要使用密码之事通知给RFID装置。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在包含用于指定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所述地址信息的指令被发送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之前,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所述存储器获得,示出允许从外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或者示出禁止从外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标志信息。所述控制部只有在由预定将要发送给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所述指令指定的数据存取被允许的情况下,才使所述通信部将该指令发送给该射频识别装置。
据此,读写器能够在以隧道模式开始数据存取之前,得知是否能够对主机进行数据存取。因此,能够只有在数据存取被允许的定时才对主机发送指令。
本发明的其他的局面所涉及的RFID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包括:接触式接口,用于与主机进行有线通信;非接触式接口,用于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以及存储器,存储数据;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指令获得步骤,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从所述读写器获得指令;通信模式判断步骤,对通信模式进行判断;以及指令处理步骤,在所述通信模式判断步骤中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执行以所述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在所述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之间执行以所述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的一个最佳例子。以下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数值、形状、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步骤、步骤的顺序順序等均为一个例子。因此,本发明并非受这些各个实施例所限。本发明仅受限于权利要求书。因此,以下的实施例中的构成要素之中,针对示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虽然不是达成本发明的课题所必须的技术方式,不过作为构成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关联技术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关联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读写器11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12的概念图。该RFID装置搭载设备12由RFID装置32和主机CPU34构成。RFID装置32被连接有用于以非接触式与读写器11进行通信的RF天线31,并且连接有用于与主机CPU34进行通信的CLK线41、DATA线42、SEL线43、IRQ线44。并且,RFID装置32具备存储部33。
在从读写器11接收了数据的情况下,RFID装置32以IRQ线44将中断信号输出给主机CPU34。主机CPU34在接收到中断信号时,经由CLK线41,来提供时钟信号。RFID装置32按照时钟信号,经由DATA线42发送包含数据长度的数据。主机CPU34在接收到指定的数据长度的数据时,结束与数据的接收相关的处理。
在从主机CPU34将数据发送给读写器11的情况下,通过SEL线43来设定数据的发送方向,以使经由DATA线42的数据的发送方向成为从主机CPU34朝向RFID装置32的方向。并且,主机CPU34将载着时钟信号而发送的数据发送给RFID装置32。RFID装置32经由RF天线31将数据发送给读写器11。
在此,在通常的非接触式IC卡规格中,指令与应答成为一对。即,RFID装置搭载设备12将以上所述的从读写器11的数据的接收与向读写器11的数据的发送作为一对来进行处理。该数据的接收以及数据的发送的通信处理是在读写器11的RF天线21逐渐接近到RFID装置搭载设备12的RF天线31(相互接近对准)之时被执行的。
然而,在上述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中存在以下的课题。
如以上所述,直到RFID装置32与读写器11之间进行的数据的接收以及数据的发送处理结束为止,RF天线21以及RF天线31需要以接近到能够非接触式通信的距离内。换而言之,用户需要将读写器11接近对准RFID装置32。
因此,在RFID装置32与主机CPU34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慢的情况下,RFID装置搭载设备12在从读写器11接收了指令之后直到回信应答为止的处理时间增长。因此,用户需要长时间地将读写器11接近对准RFID装置搭载设备12,造成了工作效率以及方便性的降低。尤其是在数据大的情况下就变得更加显著。
但是,根据RFID装置搭载设备12的不同的使用条件(低耗电量或高噪声环境),会出现很难使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提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从指令到应答为止的处理时间就不得不增长。
并且,主机CPU34在因电源断开而停止或者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即使从读写器11发送指令,由于主机CPU34停止,因此,RFID装置搭载设备不能响应,从而读写器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就会停止。作为RFID的用途之一,可以列举出RFID装置搭载设备12的出错或故障诊断等用途。在这样的用途中,需要利用RFID的功能,以外部的读写器11来读出主机CPU34所生成的使用记录或出错记录。但是,在上述以往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2中,在主机CPU34为停止的情况下,从读写器11向主机CPU34的指令接收、以及从主机CPU34向读写器11的应答发送则不能进行。因此,很难用于与主机CPU处于停止状态下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2之间的通信。
即,在具备RFID装置与主机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中,若RFID装置与主机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慢,则会出现读写器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之间的通信处理的时间增长的课题。并且,在主机为停止的情况下,或者,主机以低功耗模式来工作的情况下,会出现读写器不能读出主机的数据的课题。而且,在主机没有允许来自外部的数据存取的情况下,在读写器接近RFID装置时,会发生从RFID装置向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课题。
并且,在示出本发明的其他的关联技术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情况是,将电子标签连接到电饭锅一侧,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将电饭锅的控制信号写入到电子标签,并对电饭锅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控制信号被写入到电子标签,由于电饭锅的各种状态,也会出现不能接受的情况。例如,在电饭锅已经处于烧饭工作中时,不能接受其他的烧饭菜单以及定时预约。
这虽然是一个例子,无视由于设备的状态而不能接受控制信号这一情况,设备的控制信号从电子标签读写器被写入到电子标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在电子标签中被写入了控制信号这暂时刻,会误识别为设备的控制已经成功。即,在关联技术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中出现的课题是,无视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状态,而进行与外部的读写器的通信,从而出现了问题。在专利文献3中示出了,两个通信的排斥控制。但是,并未解决上述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来自读写器的数据存取的请求,能够按照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状态来进行恰当地处理的RFID装置等。
(实施例1)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非接触式接口的通信规格为ISO/IEC14443(Type(类别)A或Type(类别)B),并且,非接触式通信的指令遵照ISO/IEC7816-4。并且,作为接触式接口的通信方式,利用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接收发送装置)。另外,如以后所述,非接触式接口的通信规格、指令、以及接触式接口并非受此所限,能够使用任意的方式。
图2是示出具有具备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10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以及读写器200的RFID系统300的构成的方框图。
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具备RFID装置10、主机20、以及天线ANT1。天线ANT1与RFID装置10相连接。RFID装置10的电源电压VDD由主机20提供。从RFID装置10向主机20发送的数据由发送信号TX来发送,从主机20向RFID装置10发送的数据由接收信号RX来发送。通过这些发送信号TX和接收信号RX的通信方式遵照UART通信方式,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并且,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与外部的读写器200进行非接触式通信。该非接触式通信是由在天线ANT1与连接于读写器200的天线ANT2之间的电磁感应而被进行的。此时,不仅是数据的收发,RFID装置10的工作所需要的电力也由读写器200提供。因此,在与读写器200进行通信时,并非需要从主机20向RFID装置10提供电源电压VDD。
图3是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的详细构成的方框图。
RFID装置10对主机20与外部的读写器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进行中介。
RFID装置10具备:非接触式IF(Interface:以后称为非接触式接口)1、接触式IF(以后称为接触式接口)2、存储器3、以及指令处理部4。
非接触式IF1是用于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通信接口。非接触式IF1被连接于天线ANT1,进行与外部的读写器200之间的通信处理。非接触式IF1具有:(1)整流电路、解调电路、调制电路、时钟再生电路等模拟电路;(2)收发数据的编码、帧检测/生成,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电路等数字电路;以及(3)对收发数据进行暂时存放的收发缓冲器等(图中未示出)。
并且,非接触式接口1检测是否有比事前决定的阈值强的电磁场,并将检测结果经由接触式接口2通知给主机20。
非接触式IF1通过电磁感应从读写器200获得驱动电力,接受了电磁场的检测通知的主机20将其他的驱动电流提供给RFID装置10。
接触式IF2是用于与主机20进行有线通信的通信接口。接触式IF2与用于进行电源电压VDD、发送信号TX、以及,接收信号RX的发送或接收的通信的线连接,与主机20进行通信处理。接触式IF2具有: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电路、UART通信协议处理电路、以及收发缓冲器等(图中未示出)。
存储器3是暂时存放在主机20与读写器200之间的通信中的用户数据等的(存储)存储器,通常是采用即使电源断开,数据也不会消失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来安装。但是,若考虑单位容量的成本或存储器访问的处理速度等原因,也可以采用易失性存储器。另外,存储器3也可以作为通常应将数据存储到RFID装置10这一目的而被使用。
上述的非接触式IF1具有用于将从读写器200接收的数据或发送的数据进行暂时性存放的收发缓冲器。存储器3与这种收发缓冲器不同,从读写器200来看,具有作为主机20的代理的使用目的。另外,存储器3的使用目的并非受限于主机20的代理,即并非限定于作为主机的代理这一使用目的。例如,主机20也可以将RFID装置10所具备的存储器3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如以上所述那样,存储器3将常时应该存放的数据存储到RFID装置10。
非接触式IF1的收发缓冲器由于是用于暂时性地存放与读写器200进行的通信数据的存储器,因此基本上具有与非接触式通信规格所决定的一个指令的最大数据长度(ISO/IEC7816-4的情况下为256字节)相当的容量。并且,从读写器200接收指令时的数据,以及在此之后向读写器200发送应答时的数据共享相同的收发缓冲器,并被记录。
存储器3是用于存放数据(即,存储)的存储器,通过来自读写器200或主机20的读取指令或写入指令而被访问,以后将会详述。并且,其存储器容量也会按照用途,而搭载所需的大小。
指令处理部4通过非接触式通信,从读写器200获得用于将指示从主机20以及读写器200的一方向另一方进行数据存取的指令,并进行处理。指令处理部4被连接有非接触式IF1、接触式IF2以及存储器3。指令处理部4具有非接触式通信模式、接触式通信模式、以及隧道模式这三个工作模式。
具体而言,指令处理部4通过地址信息来判断通信模式,地址信息是被包含在从读写器200获得的指令中的、用于指定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的信息。在判断的结果为作为通信模式,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以后称为第一通信模式)被指定的情况下,在读写器200与存储器3之间执行以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并且,将响应发送给读写器200,该应答是与向存储器3的数据存取相对应的应答信号。并且,在判断为将隧道模式(以后称为第二通信模式)指定为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读写器200与主机20之间执行以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并且,将响应发送给读写器200,该应答是与向主机20的数据存取相对应的应答信号。
并且,在判断为将接触式通信模式作为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即,从主机20经由接触式接口获得了指令的情况下),(1)在获得了用于指示数据的读出的指令的情况下,从以非接触式通信模式进行了数据存取的存储器3内的区域中,进行数据的读出,(2)在获得了指示数据的写入的指令的情况下,针对存储器3内的事前决定的区域进行数据的写入。
并且,指令处理部4也可以根据用于确定以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的地址信息中所包含的比特信息,针对通过非接触式接口获得的指令,判断进行非接触式通信模式和隧道模式的哪一个的指定。
并且,主机20在从读写器200获得了用于通知数据存取的结束的、指定为隧道模式的指令的情况下,对RFID装置10所具备的存储器3进行数据存取。
并且,读写器200在与主机20之间进行数据存取的情况下,将用于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指定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并发送给RFID装置10。读写器200在数据存取结束了的情况下,将用于将数据存取的结束通知给主机20的指令指定为隧道模式,并发送给RFID装置10。
以后,针对各个工作模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非接触式通信模式>>
在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中,从读写器200经由天线ANT2发送来的指令,经由天线ANT1由非接触式IF1接收,指令处理部4解释该指令。此时,指令处理部4在按照需要执行了向存储器3读取、写入等处理之后,将处理结果经由非接触式IF1以及天线ANT1,作为给读写器200的响应来发送应答信号。
在本模式中,指令处理部4即使在电源没有被提供到电源电压VDD端,也能够仅以从读写器200经由天线ANT1接受的电力来工作。但是,在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情况下,最好将电源提供到电源电压VDD端,这样RFID装置10的工作中所需要的电力能够从电源电压VDD端稳定地提供,这样具有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之间的通信距离能够延伸得更长的优点。
以下,参照图4~图6,对非接触式通信模式进行说明。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以及读写器200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中的工作的时序图。
并且,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连接RFID装置10与主机20的接触式接口的一部分发送数据的规格。
在图4的顺序S1,在读写器200接近RFID装置10时,RFID装置10检测出磁场的产生(即,磁场的强度成为事先决定的阈值以上)。该磁场的产生的检测是通过非接触式IF1,检测从读写器200发送的载波信号的有无,或者因电力提供而出现的接收电压的电平上升等来执行的。更具体而言,RFID装置10在检测到从读写器200发送的载波信号的情况下,或者接收电压电平成为事先决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检测出磁场的产生。
接着在顺序S2,RFID装置10向主机20通知检测到了磁场的产生。该通知是通过将图6所示的显示磁场的产生的代码“02”作为发送信号TX来发送来实现的。主机20在接收到该“02”时,判断为读写器200已接近,在顺序S3,作为电源电压VDD施加High(高的)电压,并向RFID装置10提供电源。
主机20将电源提供到电源电压VDD端的理由是,如以上所述,是为了增长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之间的通信距离。在RFID装置10从读写器200被提供来电力的情况下,顺序S3可以不必执行。并且,RFID装置10在顺序S2虽然进行磁场的产生的通知,不过在磁场的产生的通知之后,RFID装置10并非等待来自主机20的任何响应(向电源电压VDD的电源提供、指令发送等)。即RFID装置10不等待来自主机20的响应,而进行下一个步骤S4的处理。即在本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中,主机20可以因电源断开或故障等理由而停止。
从顺序S4到顺序S6是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的处理顺序。并且,从顺序S7到顺序S9是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的处理顺序。以下,参照示出本实施例中的RFID的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规格的图5A以及图5B,对指令的处理顺序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5A示出了在顺序S4到顺序S6所使用的读取指令(在ISO/IEC7816-4的名称为二进制数据命令)的格式。并且,图5B示出了在顺序S7到顺序S9所使用的写入指令(在ISO/IEC7816-4的名称为写二进制命令)的格式。并且,图5C示出了图5A所示的读取指令和图5B所示的作为写入指令的参数的参数P1、P2的编码。
首先,对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进行说明。在顺序S4,读写器200将指定了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10。被指定了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的格式如图5A所示。在指令的格式中,字节CLA以种类字节来显示加密消息功能或逻辑信道编号,在本实施例由于不使用,因此设定为“00”。字节INS是命令字节,在读取指令中设定“D0”。
字节P1、字节P2是参数字节,编码的一个例子由图5C示出。字节P1的比特b8是与文档指定相关的比特,设定为现行文档或直接指定。虽然可以将文档指定设定为直接指定,在本实施例设定为显示现行文档的“0”。在设定现行文档之时,以由剩余的字节P1的比特b7到b1以及字节P2构成的15比特,来设定地址的偏移量(开始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将该15比特之中的上位的1比特,即字节P1的比特b7用作用于区别是非接触式通信模式还是后述的隧道模式的比特。具体而言,在字节P1的比特b7为“0”时,是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从剩余的字节P1的比特b6到b1以及字节P2的14比特被用于访问存储器3(读取或写入)的开始地址的指定。并且,在字节P1的比特b7为“1”时,是隧道模式,剩余的14比特用于地址偏移量。
字节Le是用于设定以读取指令读出的数据长度的参数,指定字节数。字节Le的数据长度为1字节或3字节,使用哪个都可以。
RFID装置10在从读写器200接收到指令时,指令处理部4执行指令的解釈。在此,指令处理部4由于字节INS为“D0”,字节P1的比特b7为“0”,因此解释为是被指定了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在顺序S5执行从存储器3的数据读出。开始进行读出的存储器3的地址以字节P1的比特b6到b1以及字节P2的14比特来设定,读出数据的数据长度以字节Le来设定。
接着在顺序S6,指令处理部4将从存储器3读出的数据设定为图5A所示的应答的格式中的“Data”,显示处理结果的状态字的字节SW1以及字节SW2一起,经由非接触式IF1以及天线ANT1,回信给读写器200。并且,状态字的字节SW1以及字节SW2是被存放有处理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以及在失敗的情况下的其出错代码的参数。例如,在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在字节SW1以及SW2设定“9000”。
接着对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进行说明。在顺序S7,读写器200发送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的格式由图5B示出。字节CLA与读取指令相同设定为“00”。命令字节的字节INS设定为显示写入指令的“D6”。字节P1、字节P2与读取指令同样,用于图5C所示的编码。字节P1的比特b7设定为显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0”。从字节P1的比特b6到b1以及字节P2设定为向存储器3写入数据的开始地址。字节Lc是设定写入数据的数据长度的参数,以字节数来指定。
RFID装置10在从读写器200接收到写入指令时,指令处理部4执行指令的解释。在此,指令处理部4由于指令从非接触式IF1被输入,字节INS为“D6”,字节P1的比特b7为“0”,因此,解释为被指定了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在顺序S8执行向存储器3的写入。向存储器3的写入数据的开始地址以字节P1的比特b6到b1以及字节P2的14比特来设定,数据长度以字节Lc来设定。
接着,在顺序S9,指令处理部4在写入处理结束时,作为处理结果将被设定有状态字字节SW1以及字节SW2的应答,经由非接触式IF1以及天线ANT1发送给读写器200。例如,在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发送字节SW1和SW2均被设定为9000的应答。
在规定的处理结束,读写器200离开RFID装置10时,在顺序S10,磁场消失(即,磁场的强度不足事先决定的阈值)。RFID装置10在检测到磁场的消失时,在顺序S11,将显示图6所示的磁场的消失的代码“03”,经由发送信号TX,输出到主机20。
主机20在接收到该“03”所指定的发送信号TX时,判断为读写器200离开了RFID装置10,在顺序S12,将Low(低的电压)施加到电源电压VDD,停止向RFID装置10的电源提供。
上述的磁场的消失检测与磁场的产生的检测同样,是根据从读写器200发送的载波的有无或接收电压的电平等来检测的。更具体而言,一定时间内没有检测到从读写器200发送的载波信号的情况下,或者接收电压电平不足事先决定的值的情况下,RFID装置10检测到磁场的消失。
另外,通过进行顺序S10到顺序S12的处理,由于只有在需要从主机20向RFID装置10进行电源提供时才执行,因此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本身能够实现低功耗。另外,主机20即使在顺序S11接受了磁场的消失的通知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执行在顺序S12的停止向电源电压VDD端提供电源。并且,RFID装置10也可以不执行在顺序S2以及顺序S11示出的磁场的产生的检测通知以及磁场的消失的检测通知。
<<接触式通信模式>>
接着,对接触式通信模式进行说明。
在接触式通信模式中,以接触式IF2来接收,从主机20经由接收信号RX而被发送的指令,在指令处理部4解释该指令,并执行向存储器3读取、写入等处理。之后,经由接触式IF2以及发送信号TX,将处理结果应答给主机20。另外,以本模式来进行工作的RFID装置10需要向电源电压VDD提供电源。
以下,参照图7以及图8A至图8C,对接触式通信模式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接触式通信模式中的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10以及主机20的工作的时序图。并且,图8A至图8C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RFID装置10以及主机20所使用的接触式通信模式指令的规格。
首先,在图7的顺序S21,主机20向电源电压VDD施加High电压,将电源提供到RFID装置10。主机20在进行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处理之前,需要进行该电源电压VDD的施加。
接着,从顺序S22到顺序24是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的处理顺序,指令规格由图8A示出。并且,从顺序25到顺序27是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的处理顺序,指令的规格由图8B示出。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接触式通信指令的规格并非遵照于某个特定的通信规格。可以恰当地遵照ISO/IEC7816-4等的规格,与非接触式接口一侧的指令规格共同,使指令处理部4的处理内容合理化。
首先,对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进行说明。在顺序S22,主机20指定接触式通信模式,并发送读取指令。参照图8A所示的读取指令的格式,指令代码在读取的情况下设定为“00”。开始地址由2字节来设定进行读出的存储器3的开始地址,数据长度以字节数来应答的读出数据的大小。
RFID装置10在接收到来自主机20的读取指令时,指令处理部4执行指令的解释。指令处理部4由于指令从接触式IF2被输入,指令代码为“00”,因此解释为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在顺序S23,执行存储器3的数据读出。从存储器3读出的数据由以指令指定的开始地址和数据长度设定。
接着,在顺序S24,指令处理部4将从存储器3读出的数据,设定到以图8A所示的应答的格式指定的数据部,并且,将处理结果设定到状态,经由接触式IF2以及发送信号TX,回信给主机20。状态的设定由图8C示出。即,在处理成功时为“F0”,在处理失败时为“E0”。“D0”的意思是BUSY(正在进行处理),将在以后说明,例如是RFID装置10在执行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处理中,在主机20发送了接触式通信指令等时,用于来自RFID装置10的响应的状态。
接着,对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进行说明。在顺序S25,主机20发送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如图8B的写入指令的格式所示,在指令代码为写入的情况下,设定为“10”。在下一个开始地址,2字节来设定进行写入的存储器3的开始地址,在数据长度中以字节数来设定进行写入的数据的大小,在数据部设定写入数据。
RFID装置10在接收到来自主机20的写入指令时,指令处理部4执行指令的解释。在此,指令处理部4由于指令从接触式IF2输入,指令代码为“10”,因此解释为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在顺序S26,执行向存储器3的数据写入。向存储器3的写入数据由在指令内被指定的开始地址和数据长度设定。
接着,在写入处理结束时,在顺序S27,指令处理部4将处理结果设定到状态,经由接触式IF2以及发送信号TX,将应答发送给主机20。状态的设定与读取指令同样,使用图8C所示的状态。
最后,主机20在由接触式通信模式指定的指令处理结束时,在顺序S28作为电源电压VDD施加Low(低的)电压,停止向RFID装置10的电源提供。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是主机20指定接触式通信模式并发送读取或写入指令,但是主机20也可以不必指定通信模式。RFID装置10也可以是,将从接触式IF获得的指令均为从主机20发送的指令,判断为作为接触式通信模式应该处理的指令。在此情况下,主机20即使不指定任何通信模式,只要将读取或写入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10即可。以下,“被指定有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是指,除了由主机20明确指定了通信模式的指令之外,从主机20发送来的没有指定通信模式的指令也包含在内。
<<隧道模式>>
接着,对隧道模式的工作进行说明。
隧道模式是以下这样的工作模式,即:从读写器200发送来的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内容一旦由RFID装置10接收,并将其内容传输给主机20,主机20进行指令的处理,将该处理结果发送给RFID装置10,RFID装置10将该处理结果作为应答发送给读写器200。并且,本模式的工作需要将电源提供给电源电压VDD端。
图9是示出在以隧道模式进行工作时,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以及读写器200的工作的时序图。并且,图10A以及图10B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RFID装置10以及读写器200所使用的隧道模式指令的规格。
首先,从图9的顺序S31到顺序S33与以下的顺序相对应,即:由于读写器200接近了RFID装置10,因此RFID装置10检测到磁场的产生,将检测结果通知给主机20,在主机20接受之后,直到施加了High(高)的电源电压VDD为止。例如,与上述的图4中的顺序S1到顺序S3相同。
从顺序S34到顺序S41是与隧道模式相对应的读取指令或写入指令的工作顺序。
首先,针对读取指令的工作,参照图5A以及图10A所示的指令规格进行说明。
在顺序S34,读写器200指定隧道模式,并发送读取指令。该指令与图5A的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读取指令的不同之处是,在图5C所示的字节P1的比特b7被设定了“1”的隧道模式。并且,在字节P1的比特b6到比特b1以及字节P2,设定了地址的偏移量(开始地址),在字节Le以字节数设定了进行应答的读出数据长度。
RFID装置10在接收到来自读写器200读取指令时,指令处理部4执行指令的解释。在此,指令处理部4由于指令从非接触式IF1输入,字节INS为“D0”,字节P1的比特b7为“1”,因此解释为被指定了隧道模式的读取指令,在顺序S35,经由接触式IF2以及发送信号TX,向主机20进行指令通知。该指令通知的代码是图10A的(1)所示的“01”。
主机20在接收到该代码“01”时,判断为被指定为隧道模式的指令从读写器200到来。在此之后,主机20将在顺序S36询问的指令,经由接收信号RX发送给RFID装置10。询问指令的指令代码是图10A的(2)所示的“20”。
RFID装置10在接收到该询问指令的指令代码“20”时,指令处理部4在顺序S37,将在顺序S34接收的指定为隧道模式的指令的内容,经由接触式IF2以及发送信号TX,作为询问应答发送给主机20。并且,询问应答的规格由图10A的(3)示出。应答代码为“00”,显示读取指令。开始地址为存储器进行读出的开始地址,数据长度为读出数据的字节长度。开始地址和数据长度的设定分别与以顺序S34的隧道模式的读取指令设定的字节P1的比特b6到比特b1以及字节P2的地址的偏移量、字节Le的设定相同。通过顺序S37,在顺序S34接收的隧道模式的读取指令的内容被通知到主机20。
接着,在顺序S38,主机20进行以询问应答接收的内容的处理。关于该处理内容没有特殊的限定。例如,可以根据设定的地址的偏移量和数据长度的信息,来读出在主机20内设置的存储器或另外连接的存储器等的数据,主机20也可以生成某些信息数据并设定为数据。在顺序S38的处理结束时,主机20在顺序S39经由接收信号RX,将结果通知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10。结果通知指令的规格由图10A的(4)示出。在此,在状态中设定有处理结果,数据部中设定有被读出的数据。状态设定的规格与图8C的接触式通信指令的规格相同。
RFID装置10在接收到结果通知指令时,指令处理部4将在顺序S40的结果通知应答,经由接触式IF2以及发送信号TX,发送给主机20,接着,将在顺序S41的应答,经由非接触式IF1以及天线ANT1回信给读写器200。
结果通知应答的规格仅为图10A的(5)示出的状态。该状态的设定与图8C相同。并且,在顺序S41回信给读写器200的应答的规格由图5A的应答示出。在该设定中,由指令处理部4对在顺序S39接收的结果通知指令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变换后,设定数据部Data以及字节SW1、SW2。
接着,针对顺序S34的指令为被指定为隧道模式的写入指令时的工作,以与以上说明的读取指令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9的顺序S34由读写器200发送的、被指定为隧道模式的写入指令、与图5B所示的被指定为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写入指令的不同之处是,与被指定为隧道模式的读取指令同样,字节P1的比特b7被设定为“1”。其他的参数的规格与被指定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相同。
在从图9的顺序S35到顺序S41中,被指定为隧道模式读取指令与写入指令的不同之处在于,从顺序S37到顺序S39以及顺序S41。由于顺序S35、顺序S36、顺序S40与读取指令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顺序S37是询问应答,由图10B的(3)示出其规格。应答代码“10”示出了该询问应答为写入指令。并且,在开始地址被设定有存储器写入的开始地址,在数据长度被设定有写入数据字节长度。在数据部被设定有写入数据。该开始地址、数据长度以及数据部的设定,与以顺序S34被指定为隧道模式的写入指令设定的从字节P1的比特b6到比特b1以及字节P2的地址的偏移量、字节Lc、以及数据部Data的设定相同。
在顺序S38,主机20进行以询问应答接收的内容的处理。关于该处理内容没有特殊的限定,可以将数据写入到被设置在主机20内的存储器或其他被连接的,也可以根据接收的数据的信息来进行规定的处理。
在顺序S39,主机20将结果处理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10,其规格由图10B的(4)示出。结果处理指令中所包含的发送数据仅为状态,状态的规格与图8C的接触式通信指令的规格相同。
在顺序S41,RFID装置10将应答回信给读写器200。应答的规格由图5B的应答示出,在此的设定为,由指令处理部4适当地对在顺序S39接收的结果通知指令的内容进行变换后,设定为字节SW1、SW2。
从顺序S42到顺序S44,由于读写器200离开了RFID装置10,从而RFID装置10检测到磁场的消失,将检测结果通知给主机20,主机20接受该通知后,与直到施加Low的电源电压VDD为止的顺序相对应。例如,与上述的从图4的顺序S10到顺序S12相同。
以上,虽然对隧道模式的工作进行了说明,关于顺序S35的指令通知以及顺序S36的询问指令,也可以是省略其处理,RFID装置10在接收到顺序S34的隧道模式的指令之后,将顺序S37的询问应答发送给主机20。并且,顺序S40的结果通知应答也可以省略。这样,能够缩短隧道模式的指令处理时间。
并且,如图5A到图5C所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与隧道模式的控制(即,是哪个通信模式的判断),是利用作为ISO/IEC7816-4指令的地址的偏移量的字节P1、P2这样的参数来执行的。这样,可以不必重新设定用于区别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与隧道模式的指令,能够利用现有的读写器,来控制非接触式通信模式和隧道模式。
并且,图8A到图8C所示的接触式通信模式指令与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的隧道模式指令为共同的内容,由于指令或应答的开头的第一个字节是指令(应答)代码或状态,因此能够以开头的第一个字节来判断指令的内容或状态。例如,在图5A的应答所示的数据出现在开头的情况下,接收所有的应答数据,利用数据长度的信息来区分数据的部分与状态的部分,这样为了进行状态的判断就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处理。另外,通过本実施例,主机20能够通过接收的数据的最初的第一个字节来判断指令以及应答的代码或状态,因此主机20的处理变得简单。
<<状态遷移>>
图11是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10的工作的状态迁移图。利用图11,对在接收了各个模式的指令的情况下的RFID装置10的内部状态的迁移进行说明。
在图11中,首先,在RFID装置10没有接收任何指令的状态下成为IDLE状态。在该状态下,在被指定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例如,读取指令、写入指令等)、以及请求指令REQ等用于读写器200识别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的存在的指令,由RFID装置10接收到的情况下,RFID装置10如以上说明那样,进行被指定了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的处理,将应答回信给读写器200,返回到IDLE状态(进行自我迁移)。RFID装置10在进行被指定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的处理过程中,不接受追加的被指定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被指定为隧道模式的指令、以及被指定为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例如,在对被指定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在从主机20接收到被指定为接触模式的指令的情况下,RFID装置10将图8C所示的显示BUSY的状态“D0”作为应答,发送给主机20。主机20通过接收“D0”,从而能够知道其他的模式的指令正在被处理,在稍过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再次发送接触模式的指令,能够再次开始处理。
接着,在从IDLE状态接收到被指定为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例如,读取指令、写入指令等)之时,RFID装置10如以上说明那样,进行与接触式通信模式相对应的指令的处理,将应答回信给主机20,返回到IDLE状态(进行自我迁移)。
在对被指定为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进行处理的过程中,RFID装置10不接收被指定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被指定为隧道模式的指令、以及追加的被指定为接触式通信模式的指令。
接着,在从IDLE状态接收到被指定为隧道模式的指令(例如,读取指令、写入指令等)之时,RFID装置10进行图9的顺序S35的指令通知,并迁移到询问指令待机状态。在该状态下,RFID装置10仅接受来自主机20的询问指令。
在顺序S36,在从主机20接收到询问指令时,RFID装置10执行顺序S37的询问应答,并迁移到结果通知指令待机状态。在该状态下,RFID装置10仅接受来自主机20的结果通知指令。RFID装置10在顺序S39接收到来自主机20的结果通知指令时,在顺序S40将结果通知应答发送给主机20,接着,在顺序S41将应答发送给读写器200,并迁移到IDLE状态。
通过进行上述的状态迁移,能够防止由来自非接触式接口和接触式接口这双方的指令造成的存储器访问的竞争、以及隧道模式工作中的因接收接触式通信指令造成的误工作。
<<处理方法1>>
在以读写器读出容量比较大的主机的数据的情况下,即使在RFID装置与主机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短时间来结束使读写器接近对准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处理,以下针对该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主机20的数据发送给读写器时的处理方法的时序图。以下,利用图12来进行说明。
首先,在顺序SA,主机20利用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将将要发送给读写器200的数据写入到RFID装置10的存储器3。
并且,主机20在获得或生成了将要发送给读写器200的数据的时刻,可以开始向存储器3的写入,或者可以在RFID装置10检测到读写器200的接近的时刻开始向存储器3的写入。此时,RFID装置10可以利用比在判断上述的磁场的产生之时所使用的磁场的強度的阈值更小的阈值,来检测读写器200的接近。这是因为在进行正确地非接触式通信之时即使在读写器200位于磁场的強度不足的距离的时刻,也能够通过接触式通信来进行向存储器3的写入的缘故。
并且,顺序SA由多个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的顺序SA1,……,顺序SAn来构成。这示出的状态是,以一次的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能够写入的数据大小,例如在被限定在256字节等时,在主机20的数据例如为4K字节等而不能以一次的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来进行写入的情况下,能够以多个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来改变开始地址的设定,同时依次进行向RFID装置10的存储器3的写入工作。在能够以一次的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进行写入的情况下,可以仅以一次的顺序SA1来完成。
接着,在顺序SB,在读写器200接近RFID装置10时,利用指定了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读出RFID装置10所具备的存储器3的数据。顺序SB与顺序SA同样,由多个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的顺序SB1,……,顺序SBn来构成。与上述同样示出的状态是,在不能以一次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来读出主机20的所有的数据的情况下,以多个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在改变地址的偏移量的设定的同时,依次进行读出工作。
并且,对于在顺序SB,读写器200读出了多少数据的方法例如有,RFID装置10将数据大小信息填充数据的开头,在作为最初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顺序SB1,读写器200获得读取指令的数据大小信息,之后并根据该信息进行读出工作。并且,也可以是,即便不填充数据大小信息,在顺序SB读出RFID装置10的存储器3的所有数据。
接着,在顺序SC,读写器200以隧道模式的写入指令,将已经执行了顺序SB之消息通知给主机20。作为一个方法是,将在顺序SB读出的内容,即示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的信息、存储器3的开始地址、以及数据长度的信息,填充到图5A至图5C的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数据部Data。或者,在顺序SC之后,将以主机20执行的命令(使下一个新的数据在顺序SA执行等)填充到数据部Data。填充的内容也可以是读写器200与主机20之间能够进行恰当控制的适宜的内容。
主机20通过在顺序SC接受读写器200在顺序SB读出的内容,从而能够得知外部的读写器200已经获得了主机20数据。并且,主机20在顺序SC之后,为了使读写器200能够针对下一个新的数据进行读出,从而再次执行顺序SA。
并且,在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10之间的无线通信为非接触式通信这种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通过在一次的近距离接近工作中执行顺序SB和顺序SC,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设备控制。在此,近距离接近的工作是指,由用户使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10接近到能够进行近距离通信的范围的工作。
针对图12的工作顺序的RFID装置10与主机20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慢的情况下的处理时间进行说明。例如,从主机20向RFID装置10写入的数据的大小为4096字节,RFID装置10与主机20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为9600bps,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1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接口的通信速度为106kbps。另外,在非接触式通信接口的通信速度为ISO/IEC14443(TypeA或TypeB)的情况下,需要有106kbps的支持,除此之外能够有选择性地选择212kbps、424kbps、848kbps。
另外,在以下的处理时间的估算中,仅考虑通信接口的数据送接收时间,不包含RFID装置10或主机20本身的处理时间。并且,为了简单地进行估算,可以忽视帧开始(SOF)、帧结束(EOF)、开始比特、结束比特、校验码等付加数据。而且,在估算顺序SA和顺序SB的通信时间中,也可以忽视指令代码、开始地址、数据长度等数据的通信时间。
首先,在顺序SA,数据大小为4096字节,通信速度为9600bps,顺序SA的通信时间为4096字节×8比特/9600bps=3.4s。在顺序SB,数据大小同样为4096字节,通信速度为106kbps,顺序SB的通信时间为4096字节×8比特/106kbps=0.3s。
在顺序SC,在隧道模式的写入指令中所包含的数据部Data中设定,显示读取的代码1字节、开始地址的信息2字节、数据长度的信息2字节,共计5字节的数据。此时的指令长度成为,参照图5B所示,由于数据部Data为5字节,因此合计为10字节。并且应答为2字节。因此,非接触式通信接口的处理时间成为12字节×8比特/106kbps=0.001s。
并且,参照图10B,图10B的(3)的数据部若为5字节,则从图10B的(1)到(5)的共计的数据大小为13字节。因此,在隧道模式时的写入指令的RFID装置10与主机20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时间为13字节×8比特/9600bps=0.01s。因此,非接触式通信与接触式通信的处理时间合计为0.011s。
结果是,顺序SA、顺序SB、顺序SC的通信时间分别为,3.4s、0.3s、0.011s。这样,从主机20向RFID装置10的数据发送(即顺序SA),能够在读写器200对准接近RFID装置10之前被事先执行。此时,将读写器200对准接近RFID装置10所需的时间仅为顺序SB和顺序SC,对准接近时间为,0.3s+0.11s=0.311s至大约0.3s。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10以及读写器200,如图12所示,由于数据大小比较大,因此需要较长的通信时间的从主机20向RFID装置10的数据发送能够事先进行(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1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的开始之前),将该数据存储到RFID装置10所具备的存储器3。读写器200通过指定非接触式通信模式,读出存储器3所存储的数据。之后,针对数据大小较小的读取结束通知,读写器200通过指定隧道模式,直接将数据发送给主机20。
这样,能够按照在主机20与读写器200之间传输的数据大小来选择并使用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以及隧道模式,这样,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1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所需要的时间大约能够控制在0.3s左右,利用者以手将读写器200对准接近RFID装置10的时间能够缩短。并且,以往的RFID装置10与读写器200之间的通信时间过长,难于发送的大容量的数据发送也成为可能。并且,提高了利用者的方便性。
以上,对从RFID装置10向读写器200发送数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接着,对从读写器200向RFID装置10发送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
<<处理方法2>>
在将容量比较大的数据从读写器200发送到主机20的情况下,即使在RFID装置10与主机20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短的时间结束将读写器200对准接近RFID装置10的处理,以下对该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从读写器200向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所具备的主机20发送数据时的处理方法的时序图。以下,利用图13进行说明。
首先,在顺序SD,读写器200向RFID装置10接近时,利用指定了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将将要发送给主机20的数据发送给RFID装置10。RFID装置10将接收的数据记录到存储器3。顺序SD以多个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的顺序SD1,……,顺序SDn构成。这示出了,在以一次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不能写入发送给主机20的数据的情况下,以多个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指令,在改变地址的偏移量的设定的状态下,依次进行写入工作的状态。
接着,在顺序SE,读写器200以被设定为隧道模式的写入指令,将在顺序SD的执行已经结束之消息通知给主机20。作为一个方法是,将在顺序SD写入的内容填充到图5A至图5C的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数据部Data,所述的在顺序SD写入的内容是指:示出以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写入结果的信息、存储器3的开始地址、以及数据长度的信息。或者,也可以采用在顺序SE之后,将在主机20执行的命令(执行顺序SF等)填充到数据部Data的方法。填充内容也可以被决定为能够在读写器200与主机20之间进行恰当地控制的适宜的内容。
主机20在下一个顺序SF,根据在顺序SE通知来的内容,利用设定为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从读写器200读出存储器3的数据。顺序SF以多个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的顺序SF1,……,顺序SFn构成。这示出了在以一次的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没能读出所有数据的情况下,以多次的接触式通信模式的读取指令,一边改变地址的偏移量的设定,一边依次进行读出工作的状态。
接着,对图13的工作顺序中的、在RFID装置10与主机20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慢的情况下的处理时间进行说明。例如,从读写器200发送给主机20的数据的大小为4096字节,RFID装置10与主机20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速度为9600bps,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1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接口的通信速度为106kbps。并且,在以下的处理时间的估算中,仅对通信接口的数据收发时间进行估算,不考虑RFID装置10或主机20本身的处理时间。并且,由于是单纯地估算,因此忽视帧开始(SOF)、帧结束(EOF)、开始比特、结束比特、校验码等付加数据。而且,在顺序SD以及顺序SF地通信时间地估算中,指令代码、开始地址、数据长度等数据的通信时间也被忽视。
首先,在顺序SD,由于数据大小为4096字节,通信速度为106kbps,因此顺序SD的通信时间为,4096字节×8比特/106kbps=0.3s。
在顺序SE,在隧道模式的写入指令的数据部Data中被设定有5字节的数据,具体为1字节的表示写入的代码、2字节的开始地址的信息、2字节的数据长度的信息。此时参照图5B,由于数据部Data为5字节,因此指令长度合计为10字节。并且应答为2字节。因此,非接触式通信接口的处理时间为,12字节×8比特/106kbps=0.001s。
并且,参照图10B,图10B的(3)的数据部若为5字节,则从图10B的(1)至(5)的总共的数据大小为13字节。因此,隧道模式的写入指令时的RFID装置10和主机20之间的接触式接口的通信时间为,13字节×8比特/9600bps=0.01s。因此,非接触式通信与接触式通信的通信时间合计为0.011s。
在顺序SF,由于数据大小为4096字节,通信速度为9600bps,顺序SF的通信时间为,4096字节×8比特/9600bps=3.4s。
结果是,顺序SD、顺序SE、顺序SF的通信时间分别为,0.3s、0.011s、3.4s。其中,由主机20从RFID装置10的数据读取(即,顺序SF),能够在读写器200远离RFID装置10之后(即,磁场消失之后)再执行。此时,将读写器200对准接近RFID装置10所需要的时间仅为顺序SD和顺序SE,对准接近所需时间能够在0.3s+0.11s=0.311s至约0.3s内完成。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10以及读写器200如图13所示那样,将从读写器200发送给RFID装置10的数据记录到,RFID装置10所具备的存储器3。之后,对于数据大小较小的写入结束通知,读写器200指定隧道模式,并直接将数据发送给主机20。获得了写入结束通知的主机20,通过接触式通信从存储器3读取数据。
据此,能够将需要较长的通信时间的由主机20从RFID装置10的数据读取,以与读写器200和RFID装置1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的通信状态不相关的定时来执行。其结果是,读写器200与RFID装置1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所需要的时间约在0.3s左右完成,利用者以手将读写器200对准接近RFID装置10的时间就会被缩短。并且,在以往的RFID装置10与读写器200之间的通信时间花费太多而难于发送的大容量的数据也能够被发送。并且,能够提高利用者的方便性。
而且,主机20通过将生成的记录等数据输出到RFID装置10所具备的存储器3,即使在输出之后的某时刻主机20的电源成为断开或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等,也能够由读写器200以非接触式通信模式来读出被输出到存储器3的记录。即,即使在主机20处于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由读写器200读出主机20的数据。
以上,对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10以及读写器200进行了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非接触式接口的通信规格以及指令规范除以上所述之外还能够使用任意的规格。例如,以下说明那样,可以采用依照JISX6319-4的规格。在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接触式接口的规范与上述的规范相同。并且,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RFID装置10、以及主机20的构成与利用图2到图4以及图6到图13进行的上述说明相同。
即,在作为图5A至图5C的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规范,而使用了依照JISX6319-4的指令的情况下,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以及隧道模式的控制方法等如以下说明所示。
图14A示出了读取指令的规范。图14B示出了数据块列表的编码的规范。并且,省略关于写入指令的说明。
图14A的读取指令中的指令成为以下的构成。指令代码为表示读取的“06”,PICC标识符是针对每一个RFID装置10赋予的固有的标识符,服务文档数量是被设定到下一个服务文档列表的服务文档的数量,在此省略服务文档列表的详细说明,该服务文档列表是由服务类别以及服务编号等组成的服务文档的列表,数据块数量是被设定到下一个数据块列表的数据块的数量,数据块列表是由相当于存储器的地址的数据块编号和数据块的属性组成的数据块信息的列表。
并且,图14A的读取指令中的应答成为以下的构成。应答代码为在读取的应答中为“07”,PICC标识符是指令中的PICC标识符和相同的RFID装置10的标识符,状态标签1以及状态标签2是表示成功或失敗、以及失败时的错误代码的信息,数据块数量是读出的数据块的数量,是与指令的数据块数量相同的值,数据块数据是读出数据。另在,在JISX6319-4中,1数据块=16字节的数据。
在指令的数据块列表的指定中,数据块编号信息的大小与1字节或2字节相对应,1个数据块的指定大小有2字节或3字节这两种。图14B示出了数据块列表指定大小为2字节时的规范。在表中,省略详细的字节D0的说明,其表示数据块的属性等的信息。字节D1是数据块编号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为非接触式通信模式时,字节D1的比特b8被设定为“0”。并且,在为隧道模式时,字节D1的比特b8被设定为“1”。从剩余字节D1的比特b7到比特b1用于数据块编号的指定。这样,即使在非接触式接口的規格为JISX6319-4的情况下,也不必重新设定用于区别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与隧道模式的指令而能够进行对应。即,能够使用既存的读写器,选择非接触式通信模式隧道模式,来进行控制。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所说明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中,指令处理部4根据用于确定以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的地址信息,来判断将要在读写器200与主机20之间的通信中使用的通信模式。
这一点与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中,能够使用更详细的通信模式。
具体而言,实施例1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作为通信模式能够使用作为第一通信模式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式、和作为第二通信模式的隧道模式的任一个。
另外,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除了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之外,在使用第二通信模式时能够控制对读写器的访问。并且,能够按照需要对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加密。
以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15示出了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用的读写器与主机之间进行的通信模式的概要。在此,对具备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读写器200A的便携式电话与具备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10A以及主机20A的家电之间的通信进行说明。另外,家电是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一个例子。并且,作为家庭所使用的电器制品略记作家电。便携式电话经由网络400,与服务器500连接。不过,网络400也可以不与服务器500连接。
如图15所示,便携式电话所具备的读写器200A指定地址0x0000至0x0FFF中所包含的某一个地址,对家电进行数据存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以实施例1说明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式,在家电与便携式电话之间进行数据存取。
并且,读写器200A指定地址0x4000至0x4FFF中所包含的某一个地址,对家电进行数据存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实施例1说明的隧道模式,在家电与便携式电话之间进行数据存取。
在此,如以后所述,读写器200A在进行数据存取时所指定的0x4000等地址是用于指定通信模式的地址信息。因此,可以不与存储器的物理地址一致。在此为止的处理与实施例1说明的处理相同。
但是,在进行使用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读写器200A以及RFID装置10A的数据存取时,能够指定数据的加密的有无。例如图15所示,读写器200A指定0x2000至0x2FFF中所包含的某一个地址,并对家电进行数据存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被加密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式,在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10A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被加密。
更具体而言,读写器200A在将0x2000指定为地址并对家电进行数据的写入的情况下,首先,被加密的数据被写入到存储器3A。接着,RFID装置10A对数据进行译码。之后,被译码的数据由接触式通信模式发送到主机20A。并且,读写器200A在将0x2000指定为地址并从家电读取数据的情况下,首先,RFID装置10A对存储器3A中存储的明文的数据进行加密。之后,读写器200A获得被加密的数据。
另外,也可以是RFID装置10A对从主机20A读取的数据事先进行加密,并存储到存储器3A。在这种情况下,读写器200A获得在存储器3A中存储的事先被加密的数据。
并且,读写器200A指定0x6000至0x6FFF中所包含的某一个地址,并对家电进行数据存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被加密的隧道模式,在主机20A与读写器200A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之中,对RFID装置10A与读写器200A之间的数据存取进行加密。
例如,考虑读写器200A将0x6000指定为地址,并对家电进行数据的写入的情况。此时,从读写器200A写入到RFID装置10A的数据由RFID装置10A依次译码。之后,被译码的数据被依次发送到主机20A。并且,在读写器200A将0x6000指定为地址,从家电读取数据的情况下,首先,RFID装置10A在加密部依次对从主机20A读取的数据进行加密。之后,被加密的数据由读写器200A依次读取。读写器200A将读取的加密后的数据,经由网络400传输给服务器500。读写器200A的构成也可以是对读取的加密后的数据进行译码。
在以上的说明中,读写器200A作为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而指定的地址是用于指定通信模式的地址信息,没必要与存储器3A实际具有的物理地址一致。例如,在图15中,存储器3A仅在0x0000至0x0FFF的区域具有存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读写器200A将地址信息写入到存储器3A的物理地址中所包含的固定区域。并且,读写器200A从该固定区域读取地址信息。这样,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10A能够时常地对存储器3A的固定区域进行地址信息的读取写入。其结果是,用于指定通信模式的地址信息能够与存储器3A实际具有的物理地址建立关联。
图16示出了在存储器3A中存储的地址信息的具体例子。如图16所示,在存储器3A中的将0x0070作为开头地址的一部分区域中存储有,作为第一个地址信息的第一地址信息和作为第二个地址信息的第二地址信息。另外,地址信息的数量仅为一个例子,也可以是第三个以后的地址信息被存储到存储器3A。并且,读写器200A以及RFID装置10A是时常与存储器3A的0x0070进行数据存取的。
例如,在图16所示的第二地址信息中,存储有包含访问目的地信息和标志信息的地址信息。
在此,访问目的地信息是,示出由读写器200A以0x6000的地址的形式来指定的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的信息。因此,访问目的地信息示出,(1)在数据存取中将要使用隧道模式和非接触式通信模式的哪一个,(2)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10A之间的数据存取是否需要使用密码。
另外,标志信息根据主机20A的工作状态,由主机20A本身更新。如以后所述,标志信息示出主机20A是否允许外部向自身的访问。例如,图16所示,在8比特中,将最上位比特的bit7用作Read标志(读取标签)。并且,将bit6用作Write标志(写入标签)。标签的意思虽然能够任意地决定,以下将标签的值为“0”时所对应的数据存取为「允许」,标签的值为“1”时所对应的数据存取为“禁止”。另外,读写器200A在最初将地址信息写入到存储器3A之时,也可以将事先决定的默认值作为标志信息来记录。
另外,标志信息只有在隧道模式中才有意义。因此,读写器200A在希望通过非接触式通信模式来进行数据存取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地址信息作为不包含标志信息的2字节的信息来生成。图16所示的第一地址信息是像这样生成的2字节的地址信息的例子。
并且,读写器200A在希望通过非接触式通信模式来进行数据存取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在第3个字节的标志信息记录了NULL等值的地址信息。
并且,地址信息也可以包括表示读写器200A将要从家电中读取或者将要针对家电进行写入的数据的大小的信息。而且,地址信息也可以包括示出家电的种类的标志。家电的种类例如是指: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
接着,参照图17至图19,对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读写器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7示出了包括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读写器200A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的RFID系统300A的功能块。读写器200A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分别通过天线ANT2以及天线ANT1进行非接触式通信。并且,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具备RFID装置10A和主机20A。RFID装置10A和主机20A进行接触式通信。
并且,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之间进行的非接触式通信,以及RFID装置10A与主机20A之间进行的行接触式通信的详细与实施例1相同。
图18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10A的功能块。并且,省略与图3相同的说明。
如图18所示,RFID装置10A包括:非接触式IF1、接触式IF2、存储器3A、以及指令处理部4A。
存储器3A在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之间的通信中,对数据进行暂时的存储。并且,存储器3A存储用于进行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之间的通信模式的判断、以及能否访问主机20A的判断的地址信息。并且,存储器3A通常采用非易失性存储器,不过也可以采用易失性存储器。
指令处理部4A大致具有三个工作模式,即非接触式通信模式、接触式通信模式、以及隧道模式。并且,在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以及隧道模式中还有:对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10A之间的数据存取进行加密的加密模式,以及以明文进行数据存取的明文模式。
具体而言,指令处理部4A从读写器200A,获得用于指示向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进行数据存取的指令,并进行处理。并且,将获得的指令中所包含的地址信息记录到存储器3A的事先决定的区域。在此,如以上所述,被记录到存储器3A的地址信息包括标志信息,该标志信息是示出允许还是禁止从外部向主机20A的数据存取。
指令处理部4A在对主机20A进行数据存取之前,将标志信息发送给读写器200A。据此,读写器200A能够判断是否可以通过隧道模式对主机20A进行数据存取。并且,指令处理部4A也可以参照地址信息中所包含的标志信息,来判断是否能够以自身来访问主机20。
并且,地址信息还可以包括访问目的地信息,该访问目的地信息示出在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10A之间的数据存取中是否需要使用密码。在这种情况下,在指令处理部4A从读写器200A获得了,包含示出在数据存取中需要使用密码的访问目的地信息的指令的情况下,对在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10A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将要发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并且,指令处理部4A在读写器200ARFID装置10A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译码。
另外,关于指令处理部4的更详细的处理流程待后述。
图19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读写器200A的功能块。并且,实施例1所涉及的读写器200的功能块也可以具有与读写器200A相同的构成。
如图19所示,读写器200A包括:显示部222、控制部224、通信部226、以及天线ANT2。
显示部222例如使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获得的信息,显示在与读写器200A连接的显示画面。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获得的信息是指,具体而言为与针对从读写器200A发送给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的指令的响应相对应的信息。
更具体而言,在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为家电的情况下,显示部222获得示出该家电的设定信息等信息,并显示。并且,显示部222通过将例如菜单形式或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形式的操作用图像,显示于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等显示装置,也能够从用户获得操作指示。
控制部224生成用于经由通信部226,发送给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的指令。生成的指令的内容也可以是事先决定的。并且,也可以生成从显示部222获得的与来自用户的操作指示相对应的指令。
更具体而言,控制部224生成包含用于指定非接触式通信模式和隧道模式的哪一个通信模式的地址信息的指令。并且,控制部224还可以生成包含访问目的地信息的地址信息,该访问目的地信息示出是否需要在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10A之间的数据存取中使用密码。
并且,控制部224在将包含用于指示向主机20A进行数据存取的地址信息的指令,发送到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之前,进行以下的判断。换而言之,在将用于以隧道模式来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发送到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之前,进行以下的判断。
首先,控制部224从RFID装置10A所具备的存储器3A中获得标志信息,该标志信息是表示允许或者禁止从外部向主机20A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其结果是,只有在以预定将要发送给RFID装置10A指令指定的数据存取被允许的情况下,才将该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10A。
例如,控制部224在将指定了以隧道模式来进行数据的读取的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10A之前,从RFID装置10A所具备的存储器3A读取Read标志的值。并且,在将指定了以隧道模式来进行数据的写入的指定发送给RFID装置10A之前,从RFID装置10A所具备的存储器3A中读取Write标志的值。控制部224读取了每个标志的值的结果是,实际上只有在针对主机20A的读取或写入被允许的情况下,才经由通信部226发送指令。
通信部226根据控制部224的指示,以非接触式通信将指令从天线ANT2发送给RFID装置10A。并且,以非接触式通信,从RFID装置10A接收与发送的指令相对应的响应。
接着,参照图20以及图21,对作为示出是否能够向主机20A进行访问的信息的标志信息进行详细地说明。具体而言,标志信息是,在隧道模式中,在判断读写器200A是否能够访问主机20A之时,由读写器200A参照的信息。
图20示出了标志信息中所包含的Read标志和Write标志的组合。并且,在两个标志均为0的情况下,表示允许向主机20访问。并且,在1的情况下,表示禁止向主机20的访问。
如图20所示,对于Read标志以及Write标志分别会有0和1的情况。因此,两个标志的组合总共有4种。
但是,如图20所示的第4个组合,Read标志成为1,Write标志成为0的组合实际上是不被使用的。这是因为在允许数据的写入的状态下禁止读取是通常不可想像的。
图21示出了根据作为家电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的种类以及,家电的状态的组合,主机20A设定的标志信息的一个例子。
例如,若家电的电源为OFF(断开),不论家电的种类,主机20A设定标志信息,以成为Read允许(允许读取)且Write允许(允许写入)。这是因为只要电源为OFF,就没有必要限制来自读写器200A的数据存取。因此,用户例如通过以具备读写器200A的便携式电话等来接触家电,从而能够变更该家电的设定。例如,对洗衣干燥机或电饭锅能够设定下一次的选择预约。并且,能够在微波炉中添加新的烹饪。并且,能够变更冰箱的设定温度。
并且,在家电的电源为ON(待机时)的情况下,主机20A基本上设定与电源OFF状态同样的标志信息。不过,关于冰箱,只要是电源为ON就可以考虑为是正在运转,在图21中不设定标志信息。
并且,在家电的电源为ON(正在运转)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到主机20A将Read允许且Write禁止的标志信息设定到洗衣干燥机。在洗衣干燥机的情况下,虽然在正在运转过程中不能变更设定,不过能够读出剩余的洗涤/干燥时间等。
同样,在家电的电源为ON(正在运转)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到主机20A将Read禁止以及Write禁止的标志信息设定到微波炉以及电饭锅。在微波炉运转过程中会输出较强的电磁波,并且,在电饭锅的运转过程中会放出水蒸气等。因此,若将读写器200A接近这些处于运转状态的家电,则成为导致读写器200A的误工作等的原因。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主机20A通过禁止来自读写器200A的所有的访问,以此来防止误工作等。
而且,在家电的电源为ON(正在运转)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到主机20A将Read允许且Write允许的标志信息设定到冰箱。在冰箱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对于处于运转过程中的设定的变更以及设定的读出均没有特殊的障碍。
接着,参照图22对读写器200A以隧道模式向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进行数据存取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22示出了便携式电话所具备的读写器200A,在发送用于以隧道模式向家电所具备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进行数据存取的指令时的处理的流程。
读写器200A在向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发送指定了隧道模式的指令之前,首先,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获得标志信息(S110)。具体而言,读写器200A所具备的控制部224从存储器3A的事先决定的区域获得地址信息。而且,控制部224获得地址信息中所包含的标志信息,并判断Read标志以及Write标志的值。
在判断的结果是,标志信息表示Read禁止且Write允许的情况下(S112的“是”),作为规定外的标志,显示部222将消息显示到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S128)。作为消息的内容例如可以考虑到是示出RFID装置10A发生故障的可能性的信息等。
并且,在判断的结果是,标志信息表示Read禁止且Write禁止的情况下(S112的“否”,且S114的“是”),控制部224判断为禁止向主机20A进行所有的访问。因此,显示部222将表示成为对象的家电正在工作中,而不能访问的信息等显示在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S126)。
并且,在判断的结果是,标志信息表示Read允许且Write禁止的情况下(S114的“否”,且S116的“是”),控制部224判断为仅能从主机20A读取。因此,控制部224能够按照需要,以隧道模式从主机20A读取数据(S122)。并且,在由用户指示了数据的写入的情况下,显示部222将表示成为对象的家电正在工作中,而不能访问的信息等显示在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S124)。
并且,在判断的结果是,标志信息表示Read允许且Write允许的情况下(S116的“否”),控制部224判断为能够进行从主机20A的读取以及向主机20的写入。因此,控制部224以隧道模式将数据写入到主机20A(S118)。并且,控制部224按照需要,从主机20A读出数据(S120)。
图23示出读写器200A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的隧道模式中的工作顺序。
读写器200A在将指定了隧道模式的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时(S148),接收了指令的RFID装置10A将中断信号(IRQ)通知给主机20A(S150)。
主机20A在接收到中断信号时,将电力(VDD2)提供给RFID装置10A(S152)。
即,指令处理部4A在判断通信模式为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将判断结果经由接触式接口2通知给主机20A。获得了该通知的主机20A将驱动电力(VDD2)提供给RFID装置10A。
接着,主机20A将用于询问事情的Query指令发送到RFID装置10A(S154)。
接收了Query指令的RFID装置10A,将用于传达从读写器200A接收的事情的Query应答发送给主机20A(S156)。
接着,主机20A将用于传达针对接收的事情的回答的Answer指令作为Query应答,发送给RFID装置10A(S158)。
接收了Answer指令的RFID装置10A,将作为接收确认的响应的Answer应答发送给主机20A(S160)。
最后,RFID装置10A将由Answer指令从主机20A获得的回答,作为隧道模式应答发送给读写器200A(S162)。
并且,也可以是,在步骤S162获得了隧道模式应答的读写器200A,将与获得的隧道模式应答相应的消息显示到例如便携式电话所具备的显示画面。
图24示出了按照隧道模式应答,读写器200A将消息显示到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
读写器200A在获得的隧道模式应答为在步骤S148针对发送的指令的正常的响应的情况下,不显示消息。
另外,读写器200A在经过了事先决定的时间以上也没有从RFID装置10A得到示出响应得隧道模式应答的情况下,也可以显示催促接通电源再次操作的内容的消息。作为没有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得到响应的原因可以考虑为:(i)家电的电源没有接通,或者(ii)家电出故障等原因。
并且,读写器200A在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接收了包含错误信息的隧道模式应答的情况下,也可以显示表示发生了错误的内容的消息。并且,作为接收的错误信息的原因可以考虑为,(iii)家电的运转状态发生变化,开始被允许的Read(读取)或Write(写入)标志变成了禁止状态,(iv)接受了不正当的格式的指令等。
接着,参照图25以及图26,对读写器200A进行读取以及写入的处理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25示出了读写器200A从主机读取数据的处理的流程。具体而言,示出了图22的步骤S120或步骤S122的详细内容。
读写器200A确认标志信息,若Read标志为0,则以隧道模式将Read指令发送给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该Read指令是用于从主机20A进行数据的读取的指令(S180)。
之后,若没有接收来自主机20A的响应(S182的“是”),读写器200A所具备的显示部222,将指示重新接通家电的电源的消息显示到例如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S190)。
另外,若有来自主机20A的响应(S182的“否”),控制部224判断响应的内容。判断的结果是,若来自主机20A的响应为包含错误信息的错误响应(S184的“是”),显示部222将发生了读出错误这一消息显示到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S188)。
并且,判断的结果是,来自主机20A的响应若为正常的响应(S184的“否”),控制部224进行来自主机20A的读出处理(S186)。
接着,图26示出了读写器200A向主机进行数据的写入的处理的流程图。具体而言,示出了图22的步骤S118的详细内容。
读写器200A确认标志信息,若Write标志为0,则以隧道模式发送Write指令,该Write指令是用于进行向主机20的数据的写入的指令(S210)。
之后,若没有接收来自主机20A的响应(S212的“是”),读写器200A所具备的显示部222将指示重新接通家电的电源之消息,显示到例如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上(S220)。
并且,若有来自主机20A的响应(S212的“否”),控制部224判断响应的内容。在判断的结果是,来自主机20A的响应为包含错误信息的错误响应的情况下(S214的“是”),显示部222将写入错误发生了错误之消息显示到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S218)。
并且,在判断的结果是,来自主机20A的响应为正常的响应的情况下(S214的“否”),控制部224对主机20A进行写入处理(S216)。
图27示出了具备读写器200A的便携式电话所具有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示出从冰箱向便携式电话的数据读出的行进状态的图像,由显示部222显示到便携式电话的显示画面。
在此,显示部222也可以参照地址信息中所包含的主机20A的种类,来变更在显示画面上显示的家电的图像。例如,在地址信息中包含有示出作为主机20A的种类的洗衣干燥机的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冰箱的图像350来将洗衣干燥机的图像显示到显示画面。
并且,如以上所述,在地址信息中包含有将要传输的数据大小的情况下,显示部222算出已经传输的数据大小相对于将要传输的数据大小的比例,以作为进展度。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部222也可以将算出的进展度例如以进度条352来显示。
如以上所述,通过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以及读写器200A,在以隧道模式进行通信时,能够按照需要而在读写器200A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之间的通信中进行加密。
而且,主机20A能够进行来自读写器200A的访问控制。其结果是,在不希望读写器200A向主机20A进行访问的情况下,主机20A能够指定Read/Write的不允许。
并且,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A以及读写器200A对于加密或明文的选择,以及向主机20A访问的控制这些功能而言,也可以仅具有其中的一方。
并且,在以上所述的实施例1以及2中,虽然是利用与非接触式通信指令的地址相当的参数的1比特,来对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与隧道模式进行切换的,不过也可以利用多个比特来进行控制。例如,可以利用上位的2比特的合适的不同大小来进行设定,以“00”,“10”,“01”来设定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以“11”来设定隧道模式和存储器空间。
而且,用于识别非接触式通信模式与隧道模式的参数,也可以使用实施例1以及2所述的参数以外的参数。例如,在ISO/IEC7816中可以列举出文档标识符,在JISX6319-4中可以列举出服务编号等。
在实施例1中示出的两种情况是,非接触式接口为ISO/IEC14443且指令规范为ISO/IEC7816-4的情况,以及,非接触式接口以及指令规范为JISX6319-4情况。但是,非接触式接口的规范以及指令规范并非受此所限。例如,RFID装置10的非接触式IF1也可以搭载双方的通信规格的功能,能够与广范围的非接触式通信规格相对应。此时,指令处理部4进行适当的指令转换,不论非接触式接口一侧是怎样的通信规格,都能够像图10A以及图10B那样,将作为隧道模式将要处理的指令的规范设定为一种。据此,主机20可以不必对非接触式通信的不同进行区分,仅以一种方式来工作即可,因此能够实现使搭载于主机20的软件简单化的效果。
并且,对于接触式接口,虽然在实施例1以及2中使用了UART,也可以使用SPI或I2C等其他的串行接口。即,不必特殊限定接触式接口的种类,本发明均能够适用。
并且,在上述的说明中虽然是从主机来施加电源电压VDD的,不过也可以不必是主机,而可以从电源电路直接施加。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读写器200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从RFID装置10的数据存取(即,向RFID装置10的数据发送或从RFID装置10的数据接收)结束之后,指定隧道模式之后传达给主机20。在此,例如在图12的顺序SC或图13的顺序SE,在主机20的电源成为OFF的情况下,读写器200在进行下次的数据存取时,也可以先再次执行顺序SC以及顺序SE。据此,即使在主机20的电源成为停止的情况下,读写器200也能够中介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的通信。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例1以及2中,作为标志信息中所包含的Read(读取)标志以及Write(写入)标志的状态,举例示出了禁止和允许这两种。不过,也可以设定表示其他的状态的标志。例如,也可以设定停止标志。如以上所述,将读写器接近于工作中的家电会导致设备的误工作等。在这种情况下,读写器在标志信息被设定为停止标志的情况下,在与RFID装置搭载设备接近到一定距离以内的情况下,也可以发送指示家电停止工作的停止指令。并且,接收了停止指令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可以立即停止工作,也可以成为待机状态。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中的、尤其是按照主机的工作状态,来控制是否能够从外部进行数据存取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8示出了包括本发明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B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全体构成。
图2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具备:作为电子标签读写器的读写器51以及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B。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B具备:具有电子标签的RFID装置52以及主机53。并且,也可以将RFID装置称为射频识别部。并且,也可以将主机称为主机部。
读写器51和RFID装置52通过无线通信来进行通信。例如,读写器51是便携式设备,通过非接触式通信读取并写入RFID装置52的信息。
RFID装置52和主机53以有线通信来连接。例如,可以是在主机53主体或其遥控器装置、AC电源适配器等中内藏RFID装置52的方式。
读写器51包括:无线通信部511、读取部512、写入部513、控制部514、操作部515、以及报知部516。
无线通信部511与RFID装置52进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部511例如是包含电子标签的无线通信模块。
读取部512经由无线通信部511,读取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的信息。
写入部513经由无线通信部511,将所需的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
控制部514控制上述的无线通信部511、读取部512、以及写入部513,分别进行向RFID装置52的读取控制以及写入控制。
操作部515是在上述的读取控制中,使用者为了指定想要从RFID装置52读取的信息而使用的用户接口。操作部515并且用于使用者在上述的写入控制中,将想要写入到RFID装置52的信息进行输入。
报知部516在上述的读取控制中,显示从RFID装置52读取的信息。并且,报知部516将在上述的写入控制中使用者所输入的信息,显示给使用者。
并且,无线通信部511、读取部512、写入部513也可以由一个模块构成。并且,操作部515和报知部516也可以在触摸屏等一个模块中构成。
通过以上的构成,读写器51进行与RFID装置52的无线通信,读取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的信息。并且,将所需的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并且,读写器51如以后所述,对与RFID装置52为有线连接的主机53进行控制。
RFID装置52具备:无线通信部521、有线通信部522、存储部523、RFID装置控制部524、以及报知部525。
无线通信部521与读写器51进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部521例如是无线通信模块。
有线通信部522与主机53进行有线通信。有线通信部522例如是有线通信模块。
存储部523将应该存储的信息存储到RFID装置52。读写器51通过无线通信部521,对存储部523进行读写处理。并且,主机53通过有线通信部522,对存储部523进行读写处理。
RFID装置控制部524对上述的无线通信部521、有线通信部522、以及存储部523进行控制,并控制针对存储部523的读写。并且,对其他的RFID装置52将要进行的处理进行控制。
报知部525显示由上述的RFID装置52从存储部523读取的信息。并且,显示写入到存储部523的信息。
并且,无线通信部521、有线通信部522、存储部523、RFID装置控制部524也可以由一个模块构成。并且,报知部525并非是RFID装置52的必需构成。因此,RFID装置52也可以是没有设置报知部525的构成。
并且,在以后的附图所示的功能块中,例如像报知部525这种以虚线来表示的数据块均表示非必需构成要素。
如以上所述,RFID装置52经由与读写器51以及主机53之间的通信,进行了向自身所具备的存储部523的信息的写入以及读出。并且,如后述那样,读写器51通过将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来控制主机53。
主机53具备:第一信息获得部531、第二信息写入部532、主机控制部533、以及报知部534。
第一信息获得部531与RFID装置52进行有线通信,获得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的信息。在本申请为了方便,将由主机53从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获得的信息称为第一信息(或第一的信息)。
作为第一信息有主机53的初始设定信息和控制信息。并且,第一信息是用于获得主机53的错误状态信息等错误状态信息的信号,也可以是错误状态信息请求信号。
第二信息写入部532与RFID装置52进行有线通信,将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在本申请为了方便,将由主机53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的信息称为第二信息(或第二的信息)。
在第二信息中包含有示出根据第一信息进行的控制的结果的信息、以及示出以第一信息请求的处理的响应的信息。并且,与第一信息无关,电器设备的使用履历等以一定的间隔被发送到读写器51的信息也包含在内。
主机控制部533对上述的第一信息获得部531以及第二信息写入部532进行控制,在主机53与RFID装置52之间进行信息的获得以及信息的写入。当然,主机控制部533也可以同时进行主机53所具有的其他的功能。
报知部534在上述的主机53的控制中,将从存储部523读取的信息显示给主机53的使用者。并且,报知部534将写入到存储部523的信息显示给主机53的使用者。
并且,报知部534并非是主机53的必需功能部。因此,主机53的构成也可以是不设置报知部534。
另外,第一信息获得部531、第二信息写入部532、主机控制部533也可以由一个模块构成。
通过以上的构成,主机53通过进行与RFID装置52的通信,从而能够获得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的信息并能够进行写入。
另外,如以后所述,从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获得的信息(第一信息)包含主机53的控制信息。并且,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的信息(第二信息)包含主机53的状态信息。
利用图29的流程图来对以上说明的读写器51、RFID装置52、主机53的工作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501,读写器51的无线通信部511与RFID装置52的无线通信部521之间成为能够通信的状态之后,第一信息从读写器51的写入部513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并且,第一信息的内容例如是通过51的使用者对操作部515进行操作而决定的。
接着,主机53的第一信息获得部531经由RFID装置52的有线通信部522,将用于确认新的第一信息是否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的、信息请求信号发送给RFID装置52。主机53将信息请求信号定期地发送给RFID装置52。
在此,若新的第一信息被写入,则第一信息获得部531获得这些新的第一信息(步骤S502)。另外,主机53也可以取代定期地发送信息请求信号,在发生了特定的事件之时,将信息请求信号发送给RFID装置52,并进行新的第一信息的确认的通信。
在第一信息获得部531新获得的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主机53的控制信息。主机控制部533按照该控制信息对主机53进行控制(步骤S503)。
在步骤S504,第二信息写入部532经由RFID装置52的有线通信部522,将新的第二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第二信息包含作为在步骤S503进行的设备控制的结果的主机53的状态信息。这也是针对步骤S502的第一信息的响应信息。
并且,在步骤S505,在读写器51的无线通信部511与RFID装置52的无线通信部521之间通信成为可能的状态之后,读写器51的读取部512确认新的第二信息是否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存储部523。其结果是,若新的第二信息被写入,则读取部512读取这些新的第二信息。
在步骤S506,报知部525对获得的第二信息中包含的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显示。据此,读写器51的使用者通过观看由报知部525显示的主机53的状态信息,从而能够知道操作了操作部515的内容的响应状态。
并且,在步骤S507,主机53通过主机53的报知部534,来对在步骤S503进行的设备控制所控制的结果进行报知。
如以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B,在将第一信息发送给RFID装置52所连接的主机53并进行控制之时,将第一信息从读写器51写入到RFID装置52。并且,读写器51在获得作为主机53的信息的第二信息之时,从RFID装置52读取第二信息。因此,比将RFID读取装置安装到主机53而言,能够实现廉价地、省空间地、且能够进行双方向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
并且,在上述的图29,从读写器51经由RFID装置52对主机53进行控制的步骤S501至S503,以及经由RFID装置52以读写器51来报知主机53的状态信息的步骤S504至S506是作为一连串的工作而进行说明的。
在此,从读写器51经由RFID装置52来对主机53进行控制的方法也可以无需步骤S504至S506,而可以仅包含步骤S501至S503以及步骤S507。
并且,若仅是经由RFID装置52,以读写器51来报知主机53的状态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包含步骤S504至S506。
并且,第一信息并非受限于主机53的控制信号。例如,也可以是用于请求主机53的现在的运转状态的信息的请求信号。
在上述的关联技术中,读写器51将第一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52(图29的步骤S501)。之后,主机53获得第一信息(步骤S502)。接着,包含有该响应信息的第二信息从主机53被写入到RFID装置52(步骤S504)。之后,读写器51读取第二信息(步骤S505)。
另外,主机53不能掌握第一信息是何时被写入到RFID装置52的。因此,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B在步骤S502,进行用于定期地确认在主机53与RFID装置52之间,是否有新的第一信息的信息请求的通信。考虑了这一点的其他的关联技术由以下示出。
图30示出了具备本发明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C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对于与图28相同的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30所示,RFID装置52C具备通知信号发信部526。并且,主机53C具备通知信号接收部535。
通知信号发信部526检测第一信息是否被写入到RFID装置52C的存储部523,并将通知信号信息(中断信号)发信给主机53C。通知信号信息具体而言是发给主机53C所具备被CPU的中断信号。即,通知信号信息相当于图23所示的IRQ通知。
通知信号接收部535接收从RFID装置52C发信来的通知信号信息,并启动第一信息获得部531。
针对工作例子,将利用图31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图31的步骤S501与图29所示的关联技术相同。即,首先,使读写器51的无线通信部511与RFID装置52C的无线通信部521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的状态。接着,读写器51的使用者对操作部515进行操作,使第一信息从读写器51的写入部513写入并存储到RFID装置52C的存储部523。
在步骤S508,RFID装置52C的通知信号发信部526在新的第一信息被写入到RFID装置52C的存储部523时,将通知信号信息发信给主机53C。
主机53C的通知信号接收部535通过接收该通知信号信息,立即得知新的第一信息已被写入到RFID装置52C的存储部523。
之后与图29同样,在步骤S502,主机53C的第一信息获得部531经由RFID装置52C的有线通信部522,将信息请求信号发送给RFID装置52C,该信息请求信号是用于向RFID装置52C的存储部523请求第一信息的信号。若新的第一信息被写入到RFID装置52C,则第一信息获得部531获得这些新的第一信息。
据此,主机53C通过通知信号信息能够得知,第一信息已从读写器51写入到RFID装置52C,主机53C则立即获得第一信息并能够进行对应的工作。
另外,在上述的关联技术中,通知信号发信部526检测第一信息被写入到RFID装置52C的存储部523之事宜,保持时常将通知信号信息发信给主机53C的状态。不过,也可以是通知信号发信部526按照第一信息的内容,来判断是发信还是不发信通知信号信息。或者,读写器51的写入部513也可以将是发信通知信号信息还是不发信通知信号信息指定到第一信息中,并写入到RFID装置52C的存储部523。
即,第一信息的内容能够进行的区分使用是:在是需要迅速传达给主机53C的信息时发信通知信号信息,在不是这种情况时不发信通知信号信息。
并且,第一信息中也可以包含:作为用于控制主机53C的信号的控制信号(设定信号),以及作为用于获得主机53C的最新状态的信号的状态获得信号(获得信号)。读写器51按照使用者的操作,对包含有控制信号和状态获得信息的三种第一信息进行区分使用。
并且,在图31中对仅包含有控制信号的第一信息进行了说明。另外,在为仅包含状态获得信息的第一信息之时,在图31中,不存在步骤S503,在步骤S502,主机53C的状态信息作为第二信息被发送。以下与图31相同。
并且,在仅包含有状态获得信息的第一信息时,在图31中的步骤S502,主机53C的信息被包含在第二信息中发送。包含有主机53C的信息的第二信息,在第一信息中仅包含有控制信号时才被发送。以下与图31相同。
并且,在上述的关联技术中,将读写器51经由RFID装置52C对主机53C进行控制的步骤S501至S503,以及作为其响应信息,以读写器51来报知主机53C的状态信息的步骤S504至S506作为一连串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不过,如图32的流程图所示,在步骤S501至S506之前,也可以插入步骤S541、S551、S561。
即,在步骤S501,读写器51的使用者对操作部515进行操作,在将用于对主机53C进行控制的第一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52C之前,首先读取示出主机53C的状态的第三信息(步骤S541、S551)。之后,也可以将主机53C的状态信息显示到读写器51的报知部516(步骤S561)。
尤其是,在读写器51与RFID装置52C之间的无线通信为非接触式通信这种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在图32中,只要将从步骤S551到步骤S505的一连串的步骤在一次的近距离接近的工作中执行,就能够顺利地进行设备控制。因此,使用者在确认了主机53C的内部状态之后,在想要控制主机53C的情况下等,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在此,近距离接近的工作是指,由用户使读写器51与RFID装置52C接近到能够进行近距离通信的范围为止的工作。另外,在从步骤S551到步骤S505的一连串的步骤中,确认了第三信息的使用者也可以在步骤S561之后,将针对主机53指示输入到读写器51。
因此,为了将正在通信之事通知给使用者,在从步骤S551到S505的期间中,也可以通过报知部516、525、或534来发出报知音。并且,也可以通过使报知部所具备的LED闪烁等来显示通信的行进状况。据此,能够以更高的效果来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
并且,虽然图中未示出,在步骤S508的通知信号中也可以包含第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将步骤S502包含在步骤S508之中的方式来执行RFID装置52C与主机53C之间的通信。
(实施例3)
上述的关联技术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B以及100C中,通过从读写器51将第一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并将第一信息发送给与RFID装置连接的主机,从而对主机进行控制。
在此可以考虑到,由于主机的状态,即使从RFID装置获得第一信息,也会出现不能对主机进行控制的情况。
例如,在主机的电源插头没有插入电源插座的情况下,或者,主机的电源开关为没有接通的情况下,主机则不能开始运转工作。并且也可以考虑到的情况是,在主机已经处于某种其他的工作中的情况,或者为工作被预约了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目前的工作或工作的预约而对主机进行控制是不恰当的。这样,主机即使获得了第一信息,也会有不能立即执行该运转工作的状况。
以下将示出考虑了这种情况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33示出了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D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
对于与关联技术的图28、图30相同的部分,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33中,RFID装置52D具备能否接受信息部527。并且,主机53D具备:工作状态判断部536、以及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
并且,RFID装置52D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521相当于实施例1中的非接触式IF1。并且,有线通信部522相当于实施例1中的接触式IF2。并且,存储部523以及能否接受信息部527相当于实施例1中的存储器3。并且,RFID装置控制部524相当于指令处理部4。
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主机53D的工作状态。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根据工作状态判断部536的判断结果,更新作为RFID装置52D所具备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中所记录的信息的能否接受控制信息。并且,本实施例中的能否接受控制信息相当于实施例2中的标志信息。
具体而言,即使从RFID装置52D获得了第一信息,工作状态判断部536也要判断主机53D是否处于能够接受新的控制命令的状态。之后,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将能否接受控制信息记录到能否接受信息部527。能否接受控制信息是,表示主机53D能否接受新的控制命令的信息。例如,在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为主机53D不能接受新的控制命令的情况下,设定否信息,该否信息是表示主机53D为不能接受新的控制命令的状态的信息。作为否信息例如能够使用“否”、“No”、“0”等值。另外,在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为主机53D能够新的控制命令的情况下,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清除被设定到能否接受信息部527的否信息。或者,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也可以将值“可”、“OK”、“1”等的可信息设定到能否接受信息部527。
并且,在否信息被设定到能否接受信息部527时,RFID装置52D所具备的指令处理部禁止从读写器51向RFID装置52D所具备的存储部523的写入等数据存取。并且,RFID装置52D所具备的指令处理部也可以将能否接受信息中被设定了否信息之事报知给读写器51。
关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D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将以图34的流程图来进行说明。
在图34中,步骤S501至S508与图31相同。
在此,步骤S507之后,视为主机53D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在步骤S509视为,即使从RFID装置52D向主机53D发送了第一信息,而主机53D成为不能接受规定的工作状态。考虑到的情况是,由于针对作为电饭锅的主机53D进行了预约烧饭的操作,因此成为不能从读写器51接受新的控制命令的工作状态。或者,可以考虑的情况是,由于作为洗衣机的主机53D正在运转,因此成为不能从读写器51接受新的控制命令的状况等。
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510,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主机53D的工作状态。其结果是,即使当前获得了第一信息,也判断为不能接受。之后,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将作为能否接受控制信息的否信息设定到RFID装置52D所具备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
之后,在步骤S511,使用RFID装置52D的报知部525以及主机53D的报知部534双方或其中的一方,将已被设定为否信息之事报知给使用者。
例如,通过读写器51的报知部516,将“目前不能与主机进行通信”这种声音或字符串报知给使用者。
或者,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也可以将被设定到RFID装置52D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的否信息划分为以下四种。
否信息(A):示出主机53D的电源插头没有插入到电源插座的信息。
否信息(B):示出主机53D的电源开关没有被接通的信息。
否信息(C):示出主机53D已经处于某种其他的运转工作中,处于由其他的使用者进行的操作设定中的信息。
否信息(D):示出主机53D处于运转预约待机状态的信息。
RFID装置52D能够将包含有示出在控制受付否信息部527设定了上述的否信息(A)至(D)的某一种的信息,报知给读写器51所具备的报知部516。
例如在否信息(A)被设定之时,报知部516能够将“请将电源插头插入到电源插座”报知给使用者。
并且,通过报知上述的否信息(A)或(B),从而可以不必将电池等电源搭载到RFID装置52D,即使在没有向RFID装置52D提供电源的情况下,读写器51也能够灵活地利用非接触式通信的优点。
通过以上所述,对设定了否信息之事进行报知后虽然可以结束实施例,不过以下将要继续进行说明。
接着,在步骤S512,读写器51的无线通信部511与RFID装置52D的无线通信部521之间成为能够进行通信的状态。并且,读写器51的使用者对操作部515进行操作,第一信息从读写器51的写入部513被写入并被存储到RFID装置52D的存储部523。但是,在否信息被设定到能否接受信息部527的情况下,写入被拒绝。
因此,在步骤S513,从RFID装置52D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经由无线通信部521、511,否信息被发信给读写器51。并且,报知部516将此报知给使用者。据此,读写器51的使用者能够得知不能对主机53D进行控制。
另外,虽然在图34没有示出,以下对在工作状态判断部536进行的以下工作进行说明,即将要说明的是,主机53D不能接受第一信息中所包含的控制命令这一规定的工作状态被解除时的工作。
在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为主机53D不能接受第一信息中所包含的控制命令的情况下,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从RFID装置52D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中将否信息清除。据此,主机53D成为能够接受第一信息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D中,通知信号信息不是必需的。即,在图33也可以不具备通知信号发信部526和通知信号接收部535。并且,在图34也可以没有通知信号信息的步骤S508。同样,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D也可以不具备报知部525以及报知部534。而且,主机53D也可以不具备主机控制部533。例如,在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D中,可以在主机53D的外部具备主机控制部533。并且,在RFID装置100D的外部也可以具备报知部525以及报知部534。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通过能否接受控制信息,第一信息被发送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主机53D处于不能接受的状态报知给使用者。并且,即使发送了第一信息,在主机53D为不能接受的状态之时,能够禁止向RFID装置52D的写入。
另外,作为主机53D不能接受第一信息中所包含的控制命令的状态例如可以考虑到,电源没有被提供到主机53D的状态。而且,主机53D处于由使用者正在操作中或者已经处于工作中、工作被预约之中时,即使现在获得了第一信息中所包含的控制命令,也会有不能按照获得的命令来对工作进行切换的情况等。并且,主机53D处于错误状态而不能工作的情况也包含在内。
例如,微波炉、电饭锅、冰箱、洗衣机等电器设备为主机时,可以考虑到的情况是具备盖子。这些状态例如是,在使用者打开盖子将烹饪材料、米、食物、衣服等放入取出时,即使接收了第一信息,主机也是处于不能接受的状态(使用者正在进行操作的状态)。
并且,为了减少电器设备的用电量,还可以考虑具备与通常模式不同的低功耗模式的情况。在低功耗模式中,例如可以考虑到停止对构成主机53D的第一信息获得部531以及第二信息写入部532的电源提供。
在这种低功耗模式中,即使通知信号信息从RFID装置52D被发送,主机53D也不能获得第一信息。
即使在包括具有这种低功耗模式的主机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
即,图33的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主机53D是否为低功耗模式。之后,在由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为是低功耗模式的情况下,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将否信息设定到RFID装置52D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
利用图35的流程图对这种情况下的工作例子进行说明。
在图35中,取代图34的步骤S509的规定的工作状态,而是在步骤S591将工作模式变更为低功耗模式。
接着,在步骤S510,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主机53D的工作状态。在此,在判断为是低功耗模式的情况下,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将否信息设定到RFID装置52D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以后的步骤S511至S513与图34相同。
即,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主机53D是经由有线连接的RFID装置52D,与读写器51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主机。主机53D具备:通信接口(第一信息获得部531、第二信息写入部532以及通知信号接收部535),用于与RFID装置52D进行有线通信;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主机53D的工作模式是通常模式、以及比通常模式在工作中抑制了功耗的低功耗模式这两种工作模式之中的哪一个;以及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在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为是低功耗模式的情况下,将示出禁止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设定到RFID装置52D所具备的存储器(能否接受信息部527)。
并且,在此之后,在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判断为主机53D移到了低功耗模式以外的模式的情况下,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从RFID装置52D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中清除否信息。
在图31中若不进行到步骤S502或S503,就不能判明主机53C即使获得了第一信息,也不能接受获得了的第一信息。另外,在图34,在读写器51将第一信息写入到RFID装置52D的时刻(步骤S512),能够判明主机53D即使获得了第一信息也不能接受。因此,能够将该消息迅速地报知给读写器51的使用者。
另外,主机53D在处于低功耗模式中,也可以停止向RFID装置52D的电源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在低功耗模式中,RFID装置52D与主机53D不能进行有线通信。关于这种情况下的RFID装置52D与主机53D之间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将参照图36进行说明。
图36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的其他的一个例子。
在步骤S591A,主机53D开始移向低功耗模式。之后,在主机53D完全移向低功耗模式之前(S592),主机53D将作为能否接受控制信息的否信息发送给RFID装置52D(S510)。
另外,在本发明的关联技术中说明了,在第一信息也可以包含用于控制主机的控制信号(设定信号)、或者用于获得主机的最新状态的状态获得信号(获得信号)。即说明了,读写器51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操作,来将包含有控制信号和状态获得信息的多种第一信息进行区分使用。
在此,能否接受信息部527也可以分别记录:针对作为用于控制主机53D的控制信号的第一信息的能否接受控制信息、以及针对用于获得主机53D的最新状态的状态获得信号的第一信息的能否接受控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主机53D的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分别设定针对控制信号以及状态获得信号的能否接受控制信息。据此,主机53D例如能够拒绝控制信号而接受状态获得信号。这意味着,从读写器51一方来看RFID装置52D时为禁止写入且允许读取。并且,相反能够接受控制信号而拒绝状态获得信号。这意味着,从读写器51一方来看RFID装置52D时为允许写入且禁止读取。当然,也可以是禁止写入且禁止读取,或者是允许写入且允许读取。
例如,通过拒绝控制信号而接受状态获得信号,当作为电器设备的主机53D处于由使用者正在操作、正在进行运转工作、或者处于预约工作中的情况下,能够将该状态包含在第二信息中来发送。据此,读写器51能够将主机53D的状态显示给用户。并且,在主机53D处于错误状态而不能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将该错误信息包含在第二信息中来发送,能够将错误的内容或对应方法显示到读写器51。
即,本实施例所涉及的RFID装置52D所具备的指令处理部,在标志信息(能否接受控制信息)示出禁止针对主机53D的数据存取中的、向主机53D的数据写入以及从主机53D的数据读出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禁止从读写器51向主机53D进行的数据存取之中的、由标志信息禁止了的数据存取。
据此,主机53D在进行从外部的数据存取之时,能够分别针对Read(读取)以及Write(写入)独立地指定允许或禁止。因此,能够按照主机53D的工作状态,来实现针对主机53D的更详细的访问控制。
(实施例4)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在主机为低功耗模式的情况下,当接收到从RFID装置发送来的通知信号信息时,主机从低功耗模式移向通常模式。据此,主机能够获得第一信息。以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37示出了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E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对于与图33相同的部分省略详细说明。
通知信号接收部535在从RFID装置52E接收了通知信号的情况下,工作模式切换部538将工作模式从低功耗模式切换到通常模式。
关于RFID装置搭载设备100E的处理的流程,以图38的流程图来进行说明。
步骤S501以及S508与其他的实施例相同。
在步骤S508,主机53E接收通知信号信息。之后,在步骤S520,工作模式切换部538判断现在的工作模式是否为低功耗模式,在判断为是低功耗模式之时(S520的“是”),在步骤S521,将工作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另外,图37中虽然没有示出,也可以取代工作模式切换部538判断工作模式,而是主机53E另外具有工作状态判断部536。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模式切换部538能够根据工作状态判断部536的判断结果,来切换工作模式。
在切换为通常模式之后,在步骤S522,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将被记录在RFID装置52的能否接受信息部527的否信息清除。
之后,在步骤S523,以RFID装置52的报知部525以及主机53的报知部534双方或其中的一方,来报知否信息已被清除之事。
并且,工作模式切换部538在现在的工作模式被判断为是通常模式的情况下(S520的“否”),进行步骤S502以后的处理。
以后的步骤S502至S507与图29的步骤S502至S507相同。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作为电器设备的主机53E移向低功耗模式成为低功耗时从RFID装置52E接收了通知信号的情况下,能够从低功耗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因此,在从读写器51向RFID装置52E写入第一信息时,主机53E能够立即应对第一信息。
即,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主机53E具备工作模式切换部538,在以低功耗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在从RFID装置52E接收到示出信息已从读写器51写入到RFID装置52E的通知信号时,将工作模式变更为通常模式。并且,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在主机53E的工作模式被变更为通常模式的情况下,将示出允许针对该主机53E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设定到RFID装置52E所具备的存储器(能否接受信息部527)。或者,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537也可以从RFID装置52E所具备的存储器(能否接受信息部527)中,删除示出禁止针对该主机53E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
并且,主机53E的工作状态也可以是低功耗模式以外的模式。例如,在主机53E为电源断开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从RFID装置52E发送通知信号信息,使主机53E移向电源接通的状态,之后能够获得第一信息。
并且,若主机53E已经成为正在进行其他的工作中或预约工作中时,通过从RFID装置52E发送通知信号信息,能够使该工作停止,并获得第一信息。
另外,也可以对实施例3和4进行组合。即,主机具备如下的(1)至(4),(1)通信接口,与RFID装置进行有线通信,(2)工作状态判断部,判断示出主机在工作时的内部状态的工作模式是通常模式以及低功耗模式中的哪一种,低功耗模式是指比通常模式抑制了工作中的功耗的模式,(3)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在工作状态判断部判断为主机的工作模式是低功耗模式的情况下,将示出禁止针对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设定到RFID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4)工作模式切换部,在以低功耗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在从RFID装置接收到示出信息已从读写器写入到该RFID装置的通知信号时,将工作模式变更为通常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在主机的工作模式被变更到通常模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示出允许针对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设定到RFID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或者,也可以从RFID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中,删除示出禁止对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
更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到来自读写器51的第一信息有两种。第一种是如图38的步骤S508那样,是用于将通知信号信息从RFID装置发信给主机的第一信息。第二种是如图35的步骤S512那样,在能否接受信息部527被设定了否信息之时,以不对RFID装置进行写入为前提的第一信息。
可以将这两种第一信息区分使用,关于是否启动主机的工作模式切换部538,可以由读写器51的使用者来选择。
并且,在实施例3以及4中,主机在接收了来自RFID装置的通知信号信息之后,发送信息请求并获得第一信息。不过,RFID装置也可以将第一信息的一部分包含在通知信号信息内,发送给主机。这样,能够减少信息请求的通信量。
并且,也可以是按照第一信息的内容,来选择主机是否将第一信息的一部分包含在来自RFID装置的通知信号信息中来进行发送。例如可以考虑到,将有关主机的即时控制的信息或示出错误状态的信息的请求以后者的方式来发送,非即时的信息以前者的方式来发送。
另外,实施例1至4所涉及的主机可以是家庭中的家电设备、事务所、工厂以及公共设施等所使用的电器设备等,只要是能够连接或内藏RFID装置(电子标签)的电器设备即可。
读写器只要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搭载的便携式电话或信息设备等即可。
并且,上述的实施例1至4所涉及的RFID装置、主机、以及读写器中所包含的各处理部典型地可以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也可以被个别地制成一个芯片,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包含在一个芯片中。
在此,虽然例示了LSI,不过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级LSI、极超级LSI。
并且,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以以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在LSI制造后,也可以利用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利用能够将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以及设定重新构建的可重装处理器。
而且,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派生出的其他的技术,若出现了能够取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对各个处理部进行集成化。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4所涉及的RFID装置、主机、以及读写器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通过CPU等处理器执行程序来实现。
即,该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包括以下步骤的RFID装置的控制方法:指令获得步骤,通过非接触式接口,从读写器获得指令;通信模式判断步骤,对模式进行判断;以及指令处理步骤,在通信模式判断步骤中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一通信模式的情况下,在读写器与存储器之间执行以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在通信模式被判断为是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读写器与主机之间执行以指令指示的数据存取。
而且,本发明可以作为上述的程序来实现,也可以作为记录有上述的程序的记录介质来实现。并且,上述的程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传输介质来流通。
并且,也可以对上述的实施例1至4所涉及的RFID装置、主机、读写器、以及他们的变形例的功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组合。
而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针对本实施例的各种范围内的变更以及各种变形,均包含在本发明内。
并且,以上所采用的数字均为用于对本发明进行的具体说明的例子,本发明并非受举例中的数字所限。而且,High/Low来表示的逻辑级别或以ON/OFF来表示的开关状态均为用于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的例子,与举例示出的逻辑级别或开关状态不同的组合也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
并且,构成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仅为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的例子,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连接关系并非受此所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备非接触式接口以及接触式接口的RFID装置等。
符号说明
1 非接触式IF(非接触式接口)
2 接触式IF(接触式接口)
3,3A 存储器
4,4A 指令处理部
10,10A,32,52,52C,52D,52E RFID装置
11,51,200,200A读写器
12,100,100A,100B,100C,100D,100E RFID装置搭载设备
20,20A,34,53,53C,53D,53E主机(主机CPU)
21,31 RF天线
33 存储部
41 CLK线
42 DATA线
43 SEL线
44 IRQ线
222 显示部
224 控制部
226 通信部
300,300A RFID系统
350 冰箱的图像
352 进度条
511,521 无线通信部
512 读取部
513 写入部
514 控制部
515 操作部
516,525,534 报知部
522 有线通信部
523 存储部
524 RFID装置控制部
526 通知信号发信部
527 能否接受信息部
531 第一信息获得部
532 第二信息写入部
533 主机控制部
535 通知信号接收部
536 工作状态判断部
537 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
538 工作模式切换部
ANT1,ANT2 天线

Claims (19)

1.一种射频识别装置,包括:
接触式接口,用于与外部的主机进行有线通信;
非接触式接口,用于与外部的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
指令处理部,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从所述读写器获得用于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并进行处理;以及
存储器,存储数据;
所述指令处理部,按照获得的所述指令中所包含的、用于指定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的地址信息,对如下的数据存取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这些数据存取是指: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与所述读写器连接,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以及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与所述读写器连接,且通过所述接触式接口与所述主机连接,从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中的一方接收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向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中的另一方传送,从而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
所述指令处理部,在从所述主机获得了用于指示数据读出的所述指令的情况下,从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进行了数据存取的所述存储器内的区域中,读出所述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
所述指令处理部,在从所述主机获得了用于指示数据写入的所述指令的情况下,针对所述存储器内事先决定的区域进行所述数据的写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
所述存储器还存储标志信息,该标志信息是示出允许从所述读写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或者示出禁止从所述读写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
所述指令处理部,在将所述标志信息发送给所述读写器之后,进行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之间的数据存取。
5.一种射频识别装置,包括:
接触式接口,用于与外部的主机进行有线通信;
非接触式接口,用于与外部的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
存储器,存储数据和标志信息,该标志信息是示出允许从所述读写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或者示出禁止从所述读写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以及
指令处理部,通过所述非接触式通信,从所述读写器获得用于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并按照获得的所述指令,对如下的数据存取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这些数据存取是指: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与所述读写器连接,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以及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与所述读写器连接,且通过所述接触式接口与所述主机连接,从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中的一方接收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向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中的另一方传送,从而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
所述指令处理部,在将所述标志信息发送给所述读写器之后,对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
所述标志信息由所述主机,根据该主机本身的工作状态而被更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
在所述标志信息示出禁止从外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情况下,所述指令处理部禁止从所述读写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
在所述标志信息示出,向所述主机的数据写入以及从所述主机的数据读出这种针对所述主机进行的数据存取之中至少一方被禁止的情况下,所述指令处理部禁止从所述读写器针对所述主机进行的数据存取之中的、由所述标志信息示出了禁止的数据存取。
9.如权利要求1至4、6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
所述地址信息还包括访问目的地信息,该访问目的地信息示出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之间的数据存取中是否需要使用密码;
所述指令处理部,在从所述读写器获得了,包含示出在所述数据存取中需要使用密码的所述访问目的地信息的指令的情况下,对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译码。
10.一种射频识别装置搭载设备,
该射频识别装置搭载设备包括主机部和射频识别部;
所述射频识别部包括:
接触式接口,用于进行所述射频识别部与所述主机部之间的有线通信;
非接触式接口,用于进行所述射频识别部与外部的读写器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
指令处理部,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从所述读写器获得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并进行处理;以及
存储器,存储数据;
所述指令处理部,按照获得的所述指令中所包含的、用于指定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的地址信息,对如下的数据存取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这些数据存取是指:所述射频识别部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与所述读写器连接,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以及所述射频识别部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与所述读写器连接,且通过所述接触式接口与所述主机部连接,从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中的一方接收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向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中的另一方传送,从而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部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搭载设备,
所述指令处理部,在用于指定访问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示出,选择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部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的情况下,将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部之间进行数据存取之事,通过所述接触式接口通知给所述主机部;
所述主机部在获得该通知时,将驱动电力提供给所述射频识别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搭载设备,
所述非接触式接口,(a)通过电磁感应从所述读写器获得第一驱动电力,(b)检测是否存在比事先决定的阈值强的电磁场,在检测出存在比所述事先决定的阈值强的电磁场的情况下,将检测出的结果经由所述接触式接口通知给所述主机部;
所述主机部在获得该通知时,将与所述第一驱动电力不同的第二驱动电力提供给所述射频识别部。
13.一种主机,经由有线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该主机包括:
通信接口,用于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进行有线通信;
工作状态判断部,对示出所述主机在进行工作时的内部状态的工作模式进行判断,判断该工作模式是通常模式和低功耗模式的哪一种,所述低功耗模式是指,比所述通常模式更加抑制了工作中的耗电量的模式;以及
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在所述工作状态判断部判断为所述主机的所述工作模式是所述低功耗模式的情况下,将示出禁止对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设定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
14.一种主机,经由有线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与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该主机包括:
通信接口,用于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进行有线通信;
工作模式切换部,在所述主机以作为工作模式的低功耗模式来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在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接收到示出信息已从所述读写器被写入到该射频识别装置的通知信号时,将所述工作模式变更为通常模式,所述工作模式示出所述主机在进行工作时的内部状态,所述低功耗模式是比通常模式更加抑制了工作中的耗电量的模式;以及
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在所述主机处于规定的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将与所述规定的工作状态相对应的信息,设定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与所述规定的工作状态相对应的信息是示出,是禁止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还是允许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
所述能否接受信息控制部,在所述主机的所述工作模式被变更为所述通常模式的情况下,将示出允许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设定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或者,将示出禁止向该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信息,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中删除。
15.一种读写器,与外部的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经由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与外部的主机进行通信,所述读写器包括:
控制部,生成发送给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指令;
通信部,以非接触式通信将所述指令发送给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并以非接触式通信,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接收针对发送的所述指令的响应;以及
显示部,将与接收的所述响应相对应的信息显示到显示装置;
所述控制部,生成包含地址信息的指令,该地址信息示出如下数据存取之中的某一个数据存取,这些数据存取是指:针对作为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区域的存储器进行的数据存取、以及针对所述主机进行的数据存取。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读写器,
所述控制部,生成包含访问目的地信息的所述地址信息,该访问目的地信息示出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之间的数据存取中是否需要使用密码。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读写器,
所述控制部,在包含用于指定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所述地址信息的指令被发送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之前,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所述存储器获得,示出允许从读写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或者示出禁止从读写器向所述主机进行数据存取的标志信息,只有在由预定将要发送给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所述指令指定的数据存取被允许的情况下,才使所述通信部将该指令发送给该射频识别装置。
18.一种射频识别装置的控制方法,
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包括:
接触式接口,用于与外部的主机进行有线通信;
非接触式接口,用于与外部的读写器进行非接触式通信;以及
存储器,存储数据;
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指令获得步骤,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从所述读写器获得用于指示数据存取的指令;以及
数据存取步骤,按照在指令获得步骤获得的所述指令中所包含的、用于指定数据存取的访问目的地的地址信息,对如下的数据存取进行选择性地切换,
这些数据存取是指: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与所述读写器连接,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以及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通过所述非接触式接口与所述读写器连接,且通过所述接触式接口与所述主机连接,从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中的一方接收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向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中的另一方传送,从而在所述读写器与所述主机之间进行的数据存取。
19.一种读写器的控制方法,该读写器与外部的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进行非接触式通信,并通过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与外部的主机进行通信,在该读写器的控制方法中,
生成包含地址信息的指令,所述地址信息示出,针对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所具备的存储器的数据存取以及针对所述主机的数据存取之中的某一个数据存取;
通过非接触式通信,将生成的所述指令发送给所述射频识别装置;
通过非接触式通信,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接收针对发送的所述指令的应答;
显示与接收的所述应答相对应的信息。
CN201280001376.3A 2011-03-31 2012-03-29 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rfid装置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067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7150 2011-03-31
JP2011077150 2011-03-31
JP2011289684 2011-12-28
JP2011288459 2011-12-28
JP2011-289684 2011-12-28
JP2011-288459 2011-12-28
PCT/JP2012/002174 WO2012132446A1 (ja) 2011-03-31 2012-03-29 Rfid装置、ホスト、rfid装置搭載機器、及び、rfid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6765A CN102906765A (zh) 2013-01-30
CN102906765B true CN102906765B (zh) 2016-08-17

Family

ID=46930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37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06765B (zh) 2011-03-31 2012-03-29 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rfid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41904B2 (zh)
EP (1) EP2693368B1 (zh)
JP (1) JP5961554B2 (zh)
CN (1) CN102906765B (zh)
WO (1) WO20121324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88976B1 (fr) * 2005-07-25 2007-10-12 Oberthur Card Syst Sa Entite electronique avec moyens de communication par contact et a distance
WO2014113960A1 (zh) * 2013-01-24 2014-07-3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射频发现控制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3326749B (zh) 2013-06-17 2016-01-1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nfc射频通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983651B2 (en) * 2013-07-15 2018-05-29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Low-power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authentication
US20170084143A1 (en) * 2014-01-27 2017-03-23 Nortek Security & Control Llc Building security and automation system
EP2902947A1 (en) 2014-01-31 2015-08-05 Nxp B.V. RF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access control for host interface
KR101592362B1 (ko) * 2014-02-17 2016-02-18 쓰리에이로직스(주) Uhf rfid 태그, 이를 포함하는 장치들,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EP2911066B1 (en) * 2014-02-19 2016-11-30 Nxp B.V. Method of transferring dat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tag
US9971917B2 (en) 2014-10-13 2018-05-15 Avery Dennison Retail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Thermal printer with a quick release cover
JP6443208B2 (ja) * 2015-04-28 2018-12-26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デバイス、ゲートウェイ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3302989B1 (en) 2015-05-29 2019-05-15 Avery Dennison Retail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Improved thermal printer and components
JP6275190B2 (ja) * 2016-05-18 2018-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
JP2018101313A (ja) 2016-12-21 2018-06-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46027B2 (ja) * 2017-03-17 2021-10-06 株式会社東芝 Icカード、携帯可能電子装置、プログラム、処理装置及び処理システム
US10149135B1 (en) * 2017-05-30 2018-12-04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a brush
CN108089931A (zh) * 2017-11-30 2018-05-29 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se信息的方法及装置、可穿戴支付设备
US10891454B2 (en) * 2018-03-08 2021-01-12 Denso Wave Incorporated Information read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reading system
CN109214896A (zh) * 2018-09-19 2019-01-15 深圳市合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共享租赁设备与租赁柜机的通信方法
WO2020137437A1 (ja) * 2018-12-28 2020-07-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10796228A (zh) * 2019-11-27 2020-02-14 宜宾靖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单总线双界面多功能射频卡电子标签芯片及电子标签
US20230195203A1 (en) * 2021-12-20 2023-06-22 Ecolink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a hardware token read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1459A (zh) * 1998-03-24 1999-10-13 株式会社东芝 具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口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698059A (zh) * 2002-09-27 2005-11-16 诺基亚有限公司 为智能卡读卡机提供无接触式接口的无线通信设备
CN101599134A (zh) * 2008-06-06 2009-12-09 索尼株式会社 接触/非接触型混合ic卡、通信方法、程序以及通信系统
CN101599004A (zh) * 2009-07-10 2009-12-09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基于fpga的sata控制器
CN101751587A (zh) * 2008-12-04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US7865141B2 (en) * 2006-06-15 2011-01-04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Chipset for mobile walle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2928A (en) * 1988-08-29 1990-08-28 B. I. Incorporated Adaptable electronic monitoring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JP4343452B2 (ja) 2001-02-19 2009-10-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
JP4214901B2 (ja) 2003-12-01 2009-01-28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
JP2006074588A (ja) * 2004-09-03 2006-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着信報知モード自動切替システム
FR2888976B1 (fr) * 2005-07-25 2007-10-12 Oberthur Card Syst Sa Entite electronique avec moyens de communication par contact et a distance
JP2009540648A (ja) * 2006-06-08 2009-11-19 シアラン ブラッドレー Simをベースとするファイヤウォール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080143487A1 (en) * 2006-12-19 2008-06-19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interrupts for rfid tags
US8827164B2 (en) * 2007-01-26 2014-09-09 Lg Electronics Inc. Contactless interface within a terminal to support a contactless service
JP2008234211A (ja) * 2007-03-19 2008-10-02 Ntt Docomo Inc Icカード、情報処理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遠隔制御システム
ITMI20071085A1 (it) * 2007-05-28 2008-11-29 Incard Sa Carta a circuito integrato comprendente un dispositivo principale e un dispositivo aggiuntivo.
JP5211826B2 (ja) * 2008-04-21 2013-06-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432258B2 (en) * 2008-08-07 2013-04-30 Wal-Mart Stor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onents of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1459A (zh) * 1998-03-24 1999-10-13 株式会社东芝 具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口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698059A (zh) * 2002-09-27 2005-11-16 诺基亚有限公司 为智能卡读卡机提供无接触式接口的无线通信设备
US7865141B2 (en) * 2006-06-15 2011-01-04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Chipset for mobile wallet system
CN101599134A (zh) * 2008-06-06 2009-12-09 索尼株式会社 接触/非接触型混合ic卡、通信方法、程序以及通信系统
CN101751587A (zh) * 2008-12-04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01599004A (zh) * 2009-07-10 2009-12-09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基于fpga的sata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41904B2 (en) 2015-09-22
EP2693368B1 (en) 2017-08-16
EP2693368A1 (en) 2014-02-05
EP2693368A4 (en) 2014-06-11
US20130063253A1 (en) 2013-03-14
JP5961554B2 (ja) 2016-08-02
CN102906765A (zh) 2013-01-30
JPWO2012132446A1 (ja) 2014-07-24
WO2012132446A1 (ja)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6765B (zh) Rfid装置、主机、rfid装置搭载设备、以及rfid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238478B (zh) 数据通信系统,执行ic卡功能的设备,控制该设备的方法以及信息处理终端
KR101210000B1 (ko) 마이크로프로세서 카드
CN102624429A (zh) 用于管理信息交换的方法和设备
US20070257775A1 (en)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CN104093218A (zh) 利用nfc技术构建的移动物联网络及其信息交换方法
US9107238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3414497B (zh) 为电子设备之间通信借助转发的控制方法和相应的设备
CN101305585A (zh) 近距离通信主机控制器接口
JP2006197277A (ja) 無線タグ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00013605A1 (en) Data carrier and data carrier system
JP2007094885A (ja) 無線タグリーダ/ライタ及び無線タグリード/ライト方法
US9088304B2 (en) Interface deactivation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appliances
US896529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processing control of multiple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treams by an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CN102799393A (zh) 双界面智能卡芯片工作状态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3632173A (zh) 标签的访问、访问处理方法及装置
JP2009187495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430699A (zh) 具备双模式的nfc标签
CN105809078A (zh) 一种异频卡间防冲突的方法及双频读卡器
JP5518109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KR20100010043A (ko) 수동형 알에프아이디 태그와 이를 위한 기록매체
JP2005031948A (ja) データキャリア、及びデータキャリア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KR20100010042A (ko) 수동형 알에프아이디 태그와 이를 위한 기록매체
CN101227442A (zh) 控制数据传输的方法及数据传输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01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010

Address after: Seaman Avenue Tor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alifornia No. 2000 room 200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eaman Avenue Tor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alifornia No. 20000 room 200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Seaman Avenue Tor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alifornia No. 2000 room 200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