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7124B - 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7124B
CN102897124B CN201210262469.3A CN201210262469A CN102897124B CN 102897124 B CN102897124 B CN 102897124B CN 201210262469 A CN201210262469 A CN 201210262469A CN 102897124 B CN102897124 B CN 1028971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d
grid
hood grid
thermal insulation
insulation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24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7124A (zh
Inventor
近藤启介
福山诚二
岸本润二
安井纲范
垣本裕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ES CO Ltd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CHNES CO Ltd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631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7222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631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722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NES CO Ltd,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ECHN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97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7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7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71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其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而且能够防止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由于来自发动机、排气管的热而变形。该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包括发动机罩格栅,在其前部上下大致水平地形成有沿顶盖的后缘部配置的上部支承部和载置在发动机罩前板上的下部支承部,在发动机罩格栅的发动机室一侧中热负荷大的部分,跨发动机罩格栅的上部支承部和下部支承部设置隔热板,隔热板的下部通过紧固件与发动机罩格栅的下部支承部连结,形成有第一弱化部,其对隔热板相对下部支承部向下方的相对移动,使隔热板和下部支承部的连结强度变弱。

Description

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人保护性能优异的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背景技术
以下对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进行说明,在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设有对发动机室和车室进行划分的缓冲板,在缓冲板上部的前侧,在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设有由缓冲板的上部、发动机罩上板和发动机罩下板构成的发动机罩,在发动机罩下板的前端部设有向前方延伸的发动机罩前板。在发动机罩前板的上侧设有发动机罩格栅,发动机罩格栅跨前风挡与顶盖之间的下侧地设置,发动机罩格栅的后缘部与前风挡的前缘部压接,发动机罩格栅的前缘部固定支承于发动机罩前板的前缘部,在发动机罩格栅的前缘部的上侧设有密封橡胶,通过使该密封橡胶与顶盖的下表面压接,防止雨水等渗入发动机室内。此外,沿前风挡流下而流到发动机罩格栅上的雨水等,从发动机罩格栅的格栅部被导入发动机罩内,从设于发动机罩两侧的排水孔排到外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然而,空调空气从发动机罩格栅的格栅部导入发动机罩内,为了极力防止水吸入到空调装置内,人们提出并实际使用以下方案,即在发动机罩格栅的下侧将排水管固定设置于发动机罩板的纵壁部,使得从格栅部等进入发动机罩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有效地被排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对行人的保护性能,人们提出并实际使用以下方案,即,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为从前风挡的前缘部的上侧延伸到顶盖的后缘部的下方的发动机罩格栅上部,和从发动机罩格栅上部的前缘部向下侧延伸的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在上述发动机罩格栅前部还具有对于来自上方的负荷形成弱化部的冲击吸收结构(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在该冲击吸收结构中,冲撞时行人落到顶盖上,顶盖向下侧变形,朝向下方的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罩格栅前部时,发动机罩格栅前部以弱化部为中心折断或变形,促进顶盖变形,缓和来自顶盖的冲击,由此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91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263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622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发动机罩格栅由具有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使得其前部不会由于来自发动机或排气管的热气而变形。但通常具有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其刚性也相应地提高,因而存在发动机罩格栅难以变形,行人保护性能降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行人保护性能,人们还考虑将发动机罩格栅形成得较薄以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的变形,但如果将发动机罩格栅形成得较薄,则在为了将发动机罩格栅组装到车体上,操作人员一边从发动机室一侧用手支承发动机罩格栅一边向发动机罩上方的规定位置推压以进行组装时,发动机罩格栅会弹性变形,从而出现发动机罩格栅组装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而且能够防止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因来自发动机或排气管的热而变形的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本发明的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是,包括发动机罩格栅,上述发动机罩格栅从前风挡的前缘部到顶盖的后缘部下方地设置,并且跨车宽方向的整个宽度设置,在上述发动机罩格栅的前部,上下大致水平地形成有沿顶盖的后缘部配置的上部支承部和载置在横梁上的下部支承部,该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中,在上述发动机罩格栅的发动机室一侧中的热负荷大的部分,跨发动机罩格栅的上部支承部和下部支承部地设置有隔热板,上述隔热板的下部通过第一连结器与发动机罩格栅的下部支承部连结,形成有第一弱化部,其对于上述隔热板相对于下部支承部向下方的相对移动,使上述隔热板和下部支承部的连结强度变弱。
在该发动机罩格栅结构中,跨发动机罩格栅的下部支承部和上部支承部地设有隔热板,因此能够采用耐热性稍低的材料作为发动机罩格栅的原材料,而且能够防止在发动机室内露出的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由于来自发动机或排气管的热而发生热变形。而且,通过像这样采用耐热性稍低、刚性稍低的材料作为发动机罩格栅的原材料,在冲撞时行人坐到顶盖上使得顶盖向下侧变形时,能够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的变形,从而能够减小对行人的冲击,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而且,通过第一连结器将隔热板的下部与发动机罩格栅的下部支承部连结,对于隔热板相对于下部支承部向下方的相对移动,形成使隔热板与下部支承部的连结强度变弱的第一弱化部,因此即使在设置有隔热板的位置,隔热板也能够利用第一弱化部从下部支承部脱离,从而能够防止出现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向下方的变形受隔热板阻碍的不良状况,能够良好地维持与行人冲撞时的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向下方的变形,能够防止行人保护性能的降低。
其中,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在上述下部支承部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凸缘部,在该凸缘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连结器的第一安装孔,并且作为上述第一弱化部,在上述下部支承部的凸缘部形成有从上述第一安装孔向下方延伸的隙缝。在此情况下,当向下方的负荷作用于隔热板时,隔热板与第一连结器一起相对于下部支承部的凸缘部向下方移动,第一连结器通过作为第一弱化部的隙缝从第一安装孔脱落,通过解除隔热板和下部支承部的连结,能够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向下方变形,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在上述发动机罩格栅的后部的下侧,固定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排水管,在上述排水管设置有沿发动机罩格栅的下表面向前方延伸的加强臂,上述加强臂的前部通过第二连结器与发动机罩格栅连结,形成有第二弱化部,其对于发动机罩格栅相对于上述加强臂向下方的相对移动,使利用上述第二连结器的加强臂和发动机罩格栅的连结强度变弱。在该发动机罩格栅结构中,在发动机罩格栅的后部的下侧固定有排水管,发动机罩格栅后部的强度刚性得以提高,因此既能够充分确保发动机罩格栅对车体的组装强度,又能够将发动机罩格栅的壁厚构成得尽量薄,能够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的变形,在冲撞时行人坐到顶盖上使得顶盖向下侧变形时,通过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的变形,能够减小对行人的冲击,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而且,设置从排水管向前方延伸的加强臂,该加强臂的前部固定于发动机罩格栅,因此能够提高设置有加强臂的位置的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的强度刚性,尤其是向前后方向的强度刚性,因此能够将发动机罩格栅构成得尽量薄,既能够充分确保行人保护性能,又能够防止操作人员用手保持发动机罩格栅向后方推入以将发动机罩格栅安装于车体时,发动机罩格栅挠曲、变形等,能够提高发动机罩格栅对车体的组装性。此外,形成第二弱化部使得利用第二连结器的加强臂和发动机罩格栅的连结强度变弱,因此即使在设置有加强臂的位置也能够通过第二弱化部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相对于加强臂向下方的相对移动,能够促进与行人冲撞时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向下方的变形,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在上述排水管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上述加强臂。具体来说,通过与操作人员保持发动机罩格栅的保持位置相对应地形成加强臂,能够防止组装发动机罩格栅时发动机罩格栅变形,提高发动机罩格栅对车体的组装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在上述发动机罩格栅设置有顶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截面为山形的隆起部,上述隆起部的前侧的斜面与上述加强臂连结,并且作为上述第二弱化部,形成有从上述加强臂中的第二连结器的第二安装孔向前方延伸的隙缝和从上述前侧的斜面中的第二连结器的第二安装孔向后方延伸的隙缝中的至少一方。与行人冲撞时,顶盖向下侧移动,隆起部被顶盖的下表面压向下侧,截面为山形的隆起部变形成为平坦的截面形状,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相对于加强臂向前方移动。在本发明中,通过加强臂和前侧的斜面所形成的隙缝构成的第二弱化部,第二连结器易于沿由隙缝构成的第二弱化部移动,因此能够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与加强臂的相对移动,能够防止由于设置加强臂而阻碍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向下方变形。
也能够将上述发动机罩格栅分割构成为在车宽方向的中途部能够连接的多个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如此,通过分割构成发动机罩格栅,能够提高发动机罩格栅的成形性,并且能够提高发动机罩格栅的运输性和保管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跨发动机罩格栅的下部支承部和上部支承部地设有隔热板,因此能够采用耐热性稍低的材料作为发动机罩格栅的原材料,而且能够防止在发动机室内露出的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由于来自发动机、排气管的热而发生热变形。而且,通过像这样采用耐热性稍低且刚性稍低的材料作为发动机罩格栅的原材料,在冲撞时行人坐到顶盖上使顶盖向下侧变形时,能够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的变形,由此能够减小对行人的冲击,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而且,通过第一连结器将隔热板的下部与发动机罩格栅的下部支承部连结,形成第一弱化部,其对于隔热板相对于下部支承部向下方的相对移动,使隔热板和下部支承部的连结强度变弱,因此即使在设置有隔热板的位置,也能够利用第一弱化部使隔热板从下部支承部脱离,从而能够防止出现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向下方的变形受隔热板阻碍的不良状况,能够良好地维持与行人冲撞时发动机罩格栅前部向下方的变形,防止行人保护性能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组装有隔热板的状态下的发动机罩格栅的立体图。
图2是拆除隔热板的状态下的发动机罩格栅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1中III-III线的发动机罩格栅和其附近的车体的纵截面图。
图4是沿图1中IV-IV线的发动机罩格栅和其附近的车体的纵截面图。
图5是发动机罩格栅的俯视图。
图6是发动机罩格栅的仰视图。
图7是拆除排水管的状态下的发动机罩格栅的仰视图。
图8是排水管的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9是排水管的连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隔热板的立体图。
图11是隔热板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隔热板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冲撞时的发动机罩格栅的动作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室12发动机室
13缓冲板14发动机罩上板
15发动机罩下板16发动机罩
17前风挡18发动机罩前板
19顶盖20发动机罩格栅
20L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20R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
21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2发动机罩格栅前部
23隆起部23a前部倾斜壁
23b后部倾斜壁24引导倾斜部
25后侧槽部26排水孔
27格栅部28前壁部
29上部支承部30下部支承部
31前侧槽部33密封部件
34顶盖加强部件
40排水管40L排水管
40R排水管41L主体部
41R主体部42L加强臂
42R加强臂43安装台
44安装孔45第二安装孔
46第二弱化部47安装部
50安装部50a筒部
50b翼片53第二连结器
53a轴部53b头部
54定位孔55定位销
60隔热板61上部凸缘
62卡合突部63引导突起
64下部凸缘65第一安装孔
66第一弱化部67插通孔
68钩部69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汽车的前后左右为基准定义前后左右以进行说明。
如图3、图4所示,对发动机罩格栅20附近的车体结构进行说明,在车室11的前侧跨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设有对发动机室12和车室11进行划分的缓冲板13,在缓冲板13的上部的前侧,跨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设有由缓冲板13的上部、发动机罩上板14和发动机罩下板15构成的截面封闭状的发动机罩16,前风挡17的前端缘固定设置于发动机罩上板14。在发动机罩下板15的前端部设有向前方延伸的发动机罩前板18,在发动机罩前板18(横梁)的上方配置有从前风挡17的前缘部的上侧延伸至顶盖19的后缘部的下方的发动机罩格栅20,在发动机罩格栅20的下侧能够拆卸地安装有排水管40,在发动机罩格栅20的前侧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有用于防止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和上部支承部29由于来自发动机、排气管的热而变形的隔热板60。优选对发动机罩格栅20设置排水管40和隔热板60这两者,但也能够省略排水管40和隔热板60中的一个。此外,车体结构也能够采用图示以外的现有结构。
如图1到图7所示,发动机罩格栅20由耐热性和刚性稍低的材料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从前风挡17的前缘部的上侧到顶盖19的后缘部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和设于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前缘部的向前方开口的横向截面为大致U字形的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发动机罩格栅20由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能够连接的两个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20L、20R分割构成,两个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20L、20R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体成形品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分割成两个的发动机罩格栅20适用本发明,但对于没有采用分割结构的发动机罩格栅也能够适用本发明,对于分割成三个以上而构成的发动机罩格栅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如图3到图5所示,在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截面为山形的隆起部23,隆起部23通过向前方下降的前部倾斜壁23a和向后方下降的后部倾斜壁23b形成为倒V字形,隆起部23的顶部被配置成与顶盖19的后缘部相比稍靠前侧。在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后部形成有沿前风挡17的上侧配置的引导倾斜部24,利用隆起部23的后部倾斜壁23b和引导倾斜部24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槽部25,沿前风挡17流下的雨水等流入后侧槽部25,利用隆起部23抑制其向发动机室12侧移动,通过设于后侧槽部25的底部的排水孔26被导入排水管40内,从排水管40的适当位置导入发动机罩16内,从发动机罩16的两端部排到外部。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前后的倾斜壁23a、23b形成有通过形成多个贯通孔而构成的多个格栅部27,用于空调装置的外部气体通过该格栅部27导入发动机罩16内。另外,一部分雨水通过格栅部27导入发动机罩16内,从发动机罩16的两端部排到外部,但是大部分雨水如前所述经过排水管40导入发动机罩16内,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等侵入空调装置。
如图3、图4所示,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具有与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前缘部连接、向后方下降的倾斜状的前壁部28,从前壁部28的上端部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上部支承部29,和从前壁部28的下端部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下部支承部30,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形成为向前方开口的横向截面为大致U字形的形状,跨车宽方向的整个宽度设置。利用前壁部28的上部和隆起部23的前部倾斜壁23a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前侧槽部31,越过隆起部23流入前侧槽部31的雨水等从前侧槽部31的两端部被导入发动机罩16内。
上部支承部29的上表面安装有密封部件33,安装于顶盖19的背面侧的顶盖加强部件34构成为,在封闭顶盖19的状态下与该密封部件33压接,以防止雨水等浸入发动机室12内。下部支承部30固定在发动机罩前板18上,在组装发动机罩格栅20时,操作人员一边用手支承发动机罩格栅20一边从发动机室12侧将发动机罩格栅20向发动机罩16侧推入,将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后缘部载置在前风挡17的前缘部上,并且将下部支承部30载置在发动机罩前板18上,从而将发动机罩格栅20组装到车体上。
在左右的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20L、20R的后部的下侧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排水管40L、40R,左侧的排水管40L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截面为U字形的主体部41L,和在主体部41L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的沿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20L的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向前方延伸的两个加强臂42L,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体成形品形成。右侧的排水管40R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截面为U字形的主体部41R,和在主体部41R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的沿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20R的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向前方延伸的三个加强臂42R,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体成形品形成。
以下说明左右排水管40L、40R对左右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20L、20R的组装结构。在右侧的排水管40R的主体部41R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向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侧突出的三个安装台43,在各安装台43的上面设有向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安装的安装孔44。在各加强臂42R形成有向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安装的第二安装孔45,并且形成有从该第二安装孔45向前方延伸的隙缝所形成的第二弱化部46。在左侧的排水管40L的主体部41L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沿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四个安装部47,在各安装部47设有向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安装的安装孔44。在各加强臂42L形成有向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安装的第二安装孔45,并且形成有从该第二安装孔45向前方延伸的隙缝所形成的第二弱化部46。
在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底面侧,具有圆筒状的筒部50a和与筒部50a相同高度的四个翼片50b的安装部50与安装孔44、45相对应地形成。用于固定排水管40的第二连结器53由具有与排水管40的板厚大致相同长度的轴部53a的带阶螺栓形成,安装孔44、45由直径大于第二连结器53的轴部53a且直径小于第二连结器53的头部53b的余隙孔(loosehole)形成,在使第二连结器53插入贯通安装孔44、45,将第二连结器53与筒部50a固接的状态下,在第二连结器53的头部53b与翼片50b之间保持安装孔44、45的周缘部,以将排水管40安装在发动机罩格栅20上。另外,排水管40相对于发动机罩格栅20的定位通过将形成于发动机罩格栅20的定位销55与形成于排水管40的定位孔54嵌合来实现,通过将安装孔44、45形成为余隙孔,能够吸收发动机罩格栅20和排水管40成形精度的参差不齐。
主体部41L、41R固定在隆起部23的后部倾斜壁23b的基部或者引导倾斜部24的前部,加强臂42L、42R固定在隆起部23的前部倾斜壁23a的前部侧,如图13所示,因冲撞而对顶盖19作用向下方的负荷时,截面为山形的隆起部23变形为平坦的截面形状,以使得筒部50a能够相对于加强臂42L、42R向前方移动。
与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前侧中来自发动机、排气管的热负荷大而存在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热变形的可能性的部位相对应地,设有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耐热性树脂构成的隔热板60。具体来说,如图1、图2所示,在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前侧,跨上部支承部29和下部支承部30地设有隔热板60。即,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行人保护性能,采用刚性稍低的合成树脂材料作为发动机罩格栅20的原材料,这种合成树脂材料耐热性稍低,有可能因来自发动机、排气管的辐射热而使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热变形,因此仅在来自发动机、排气管的热负荷高的位置设置隔热板60。但是,为了使重量减轻并降低材料成本,隔热板60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优选设定得尽量短,但也可以任意地设定,能够跨车宽方向的整个长度地设置。
以下说明隔热板60的组装结构。如图3、图4、图10至图12所示,在隔热板60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上部凸缘61和向前方倾斜上侧延伸的卡合突部62,在上部凸缘61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突起63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形状。隔热板60以上部凸缘61的引导突起63与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上部支承部29的下表面压接的方式组装,并且以卡合突部62与上部支承部29的前端部大致没有间隙地相抵接的方式组装。另外,上部凸缘61压接保持于上部支承部29的下表面,不使用螺丝或紧固件等进行机械结合,使得能够相对上部支承部29向下方移动。
向下方延伸的三个下部凸缘64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在下部支承部30的前端部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在下部凸缘64的高度方向的中途部形成有第一安装孔65,在下部凸缘64形成有由从第一安装孔65向下方延伸的隙缝构成的第一弱化部66。在隔热板60与中央部的下部凸缘64相对应地形成有插通孔67,作为与两侧的下部凸缘64对应地向后方突出的第一连结器,形成钩部68。而且,组装隔热板60时,如图4中假想线所示,在将钩部68钩挂在两侧的下部凸缘64的第一安装孔65的状态下,以钩部68为中心使隔热板60的上部向后方转动,使隔热板60的上部凸缘61与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上部支承部29的下侧嵌合,在此状态下,通过将作为第一连结器的紧固件69安装于中央部的下部凸缘64的第一安装孔65,以使得不会在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前侧脱落的方式进行安装。但是,作为第一连结器的钩部68、紧固件69的个数或配置位置能够任意设定。此外,也可以采用钩部68、紧固件69以外的结构作为第一连结器。
在此隔热板60的组装结构中,如图13所示,当因冲撞而对顶盖19作用向下方的负荷时,上部支承部29被顶盖加强部件34向下方推压而向下侧变形,此时隔热板60与上部支承部29一起向下方移动,由此钩部68和紧固件69通过由隙缝构成的第一弱化部66,能够较容易地从第一安装孔65向下侧脱落。
在此发动机罩格栅结构中,跨发动机罩格栅20的下部支承部30和上部支承部29地设有隔热板60,因此能够采用耐热性稍低的材料作为发动机罩格栅20的原材料,而且能够防止在发动机室12内露出的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由于来自发动机、排气管的热而发生热变形。而且,通过像这样采用耐热性稍低且刚性稍低的材料作为发动机罩格栅20的原材料,在冲撞时行人坐到顶盖19上使得顶盖19向下侧变形时,能够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变形,由此能够减小对行人的冲击,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而且,利用作为第一连结器的钩部68、紧固件69将隔热板60的下部与发动机罩格栅20的下部支承部30连结,形成第一弱化部66,其对隔热板60相对于下部支承部30向下方的相对移动,形成使隔热板60与下部支承部30的连结强度变弱,因此即使在设置有隔热板60的位置,隔热板60也能够通过第一弱化部66从下部支承部30脱离,从而能够防止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向下方的变形受到隔热板60阻碍的不良状况,能够良好地维持与行人冲撞时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向下方的变形,防止行人保护性能的降低。也就是说,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上部支承部29向下侧变形时,如图13的箭头C所示,隔热板60被上部支承部29推压而向下侧移动,钩部68和紧固件69通过由隙缝构成的第一弱化部66,较容易地从第一安装孔65向下方脱落,因此能够防止隔热板60阻碍上部支承部29向下侧变形,能够防止由于设置隔热板60而导致行人保护性能降低。
此外,在发动机罩格栅20的后部的下侧固定有排水管40,发动机罩格栅20的后部的强度刚性得以提高,而且能够提高设置有从排水管40向前方延伸的加强臂42L、42R的位置的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强度刚性,尤其是向后方的强度刚性,因此能够将发动机罩格栅20构成得尽量薄,而且在操作人员为将发动机罩格栅20安装于车体而用手保持发动机罩格栅20向后方推入时,能够防止发动机罩格栅20挠曲或变形等,能够提高发动机罩格栅20对车体的组装性。此外,通过这样提高发动机罩格栅20的强度刚性,能够充分确保向车体的组装性,而且能够将发动机罩格栅20构成得尽量薄,因此在冲撞时行人坐到顶盖19上使得顶盖19向下侧变形时,能够促进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变形,能够减小对行人的冲击,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而且,在加强臂42L、42R形成有第二弱化部46,使得在冲撞时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向下方变形时,加强臂42L、42R和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结合较容易解除,因此能够防止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向下方的变形被加强臂42L、42R阻碍,能够防止由于设置加强臂42L、42R而导致行人保护性能降低。
也就是说,通过如前所述在排水管40设置加强臂42L、42R,能够提高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强度刚性,通过将排水管40的主体部41L、42R固定于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隆起部23的后部倾斜壁23b的基部,将排水管40的加强臂42L、42R固定于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隆起部23的前部倾斜壁23a的前部侧,如图13所示,向下方的负荷作用于顶盖19,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上部支承部29被压向下侧,如箭头A所示,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的前壁部28倒向前侧,如箭头B所示,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前缘部被拉向前侧时,截面为山形的隆起部23会变形为平坦的截面形状,安装部50相对于加强臂42L、42R向前方移动。而且,通过像这样安装部50相对于加强臂42L、42R向前方移动,第二连结器53沿由隙缝构成的第二弱化部46相对于加强臂42L、42R向前方相对移动,第二连结器53较容易从加强臂42L、42R脱落,发动机罩格栅前部22向下方的变形得到促进,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设置加强臂42L、42R导致行人保护性能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隙缝作为第一弱化部66,但只要是在对上部支承部29作用向下方的负荷,隔热板60与上部支承部29一起向下方移动时,作为第一连结器的钩部68和紧固件69通过第一弱化部66能够较容易在从第一安装孔65向下方脱落的结构,则代替隙缝,能够形成线状孔眼、V形切口等薄壁部所形成的第一弱化部。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省略第一弱化部66,并且在作为第一连结器的钩部68、紧固件69形成由切口等形成的弱化部,在隔热板60与上部支承部29一起向下方移动时,该弱化部断裂使得隔热板60从下部支承部30脱落。
此外,在发动机罩格栅20侧形成筒部50a和翼片50b,在排水管40侧形成有第二安装孔45和隙缝构成的第二弱化部46,但也能够在发动机罩格栅20侧形成有安装孔和隙缝构成的第二弱化部,在排水管40侧形成间隔部和翼片。但是,在此情况下,隙缝从安装孔向后方形成,使得在向下方的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时,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能够相对于排水管向前方移动。
此外,形成隙缝作为第二弱化部46,但只要是能够解除加强臂42L、42R与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的连结,使得在向下方的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时,发动机罩格栅上部21能够相对于排水管向前方移动的结构,就能够采用任意的结构,例如也能够在隙缝的形成位置形成线状孔眼、薄壁部所形成的第二弱化部。
以上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完全不受前述实施方式的限定,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其结构进行变更。

Claims (4)

1.一种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其包括发动机罩格栅,所述发动机罩格栅从前风挡的前缘部到顶盖的后缘部下方地设置,并且跨车宽方向的整个宽度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罩格栅的前部,上下大致水平地形成有沿顶盖的后缘部配置的上部支承部和载置在横梁上的下部支承部,该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罩格栅的发动机室一侧中的热负荷大的部分,跨发动机罩格栅的上部支承部和下部支承部地设置有隔热板,
所述隔热板的下部通过第一连结器与发动机罩格栅的下部支承部连结,
形成有第一弱化部,其对于所述隔热板相对于下部支承部向下方的相对移动,使所述隔热板和下部支承部的连结强度变弱,
在所述发动机罩格栅的后部的下侧,固定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排水管,在所述排水管设置有沿发动机罩格栅的下表面向前方延伸的加强臂,所述加强臂的前部通过第二连结器与发动机罩格栅连结,形成有第二弱化部,其对于发动机罩格栅相对于所述加强臂向下方的相对移动,使利用所述第二连结器的加强臂和发动机罩格栅的连结强度变弱,
在所述发动机罩格栅设置有顶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截面为山形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的前侧的斜面与所述加强臂连结,并且作为所述第二弱化部,形成有从所述加强臂中的第二连结器的第二安装孔向前方延伸的隙缝和从所述前侧的斜面中的第二连结器的第二安装孔向后方延伸的隙缝中的至少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支承部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凸缘部,在该凸缘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连结器的第一安装孔,并且作为所述第一弱化部,在所述下部支承部的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安装孔向下方延伸的隙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水管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加强臂。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格栅分割构成为在车宽方向的中途部能够连接的多个发动机罩格栅分割体。
CN201210262469.3A 2011-07-26 2012-07-26 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71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3159 2011-07-26
JP2011163164A JP5472226B2 (ja) 2011-07-26 2011-07-26 自動車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JP2011163159A JP5472225B2 (ja) 2011-07-26 2011-07-26 自動車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JP2011-163164 2011-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7124A CN102897124A (zh) 2013-01-30
CN102897124B true CN102897124B (zh) 2016-07-06

Family

ID=47569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24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7124B (zh) 2011-07-26 2012-07-26 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971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0180B1 (ja) * 2017-08-22 2019-01-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保温構造
CN110696928B (zh) * 2019-10-31 2021-02-19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行人头碰保护的前围上部结构
JP7060659B2 (ja) * 2020-09-03 2022-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7245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日本塑料株式会社 车颈顶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33582B2 (ja) * 2002-04-26 2005-03-3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ワイパピボット部の取付け構造
JP4402481B2 (ja) * 2004-03-05 2010-01-2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フードのシール構造
JP2009161127A (ja) * 2008-01-09 2009-07-23 Kanto Auto Works Ltd カウルルーバ
JP5245639B2 (ja) * 2008-08-20 2013-07-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618398B2 (ja) * 2009-12-25 2014-11-0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カバ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7245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日本塑料株式会社 车颈顶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7124A (zh) 2013-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62546B2 (en)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CN103648893B (zh) 翼子板安装结构
CN102897124B (zh) 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US20160236562A1 (en) Radiator support structure
CN103029755B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2008080922A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KR101734575B1 (ko) 차량의 시트 크로스 멤버
JP5251442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JP3956833B2 (ja) エンジンフードのロック部構造
CN202528937U (zh) 车辆的前部构造
US20090278385A1 (en) Vehicle Body
JP5472226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JP4062632B1 (ja) 車両前面構造
CN112298366B (zh) 车身的横梁结构
JP6228623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6308149B2 (ja) バンパアブソーバ構造
JP6040142B2 (ja) 吸気取入構造
JP5783732B2 (ja) 衝撃吸収構造
JP6049133B2 (ja)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6717027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2011178233A (ja) 接合構造
JP2020023258A (ja) 車両床下構造
KR20090064668A (ko) 프론트엔드모듈의 보강구조물
JP2008110679A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リィ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JP2010280268A (ja) 車両用のフロントバン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