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2612B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2612B
CN102892612B CN201180022642.6A CN201180022642A CN102892612B CN 102892612 B CN102892612 B CN 102892612B CN 201180022642 A CN201180022642 A CN 201180022642A CN 102892612 B CN102892612 B CN 1028926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fuel tank
fuel
machine body
working tr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26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2612A (zh
Inventor
野口进
松本邦彦
赤岛晋
小松正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052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6382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505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2580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92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2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2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2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60K15/067Mounting of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specially constructed for use on tractors or like off-roa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W2300/15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W2300/152Tra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在拖拉机等作业车辆中,即使是容量大的燃料箱,也能够稳定性好且紧凑地配置。行驶机体(1)具有被变速箱(11)及后壳(217)支承的座椅托架(16),操纵座椅(12)安装在座椅托架(16)上。燃料箱(26)是从后侧和右侧包围操纵座椅(12)的俯视时呈大致L形的形态,燃料箱(26)被座椅托架(16)支承。燃料箱(26)利用操纵座椅(12)周围的死角配置,因此,即使是大容量的燃料箱(26),也能够使行驶机体(1)紧凑化。由于将支承操纵座椅(12)的座椅托架(16)兼用于支承燃料箱(26),所以能够防止构造复杂化。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用拖拉机或土木工程用的轮式装载机这样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由发动机驱动的作业车辆一般具有操纵座椅,操作者坐在操纵座椅上操纵作业车辆。该操纵座椅为应对操作者的体格和喜好等而能够调节前后位置的情况较多,因此,操纵座椅大多能够前后自由移动地安装在座椅托架上。
另外,在行驶机体上搭载有向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料箱。对于拖拉机而言,几乎都将发动机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燃料箱配置在操纵座椅的后侧。而且,在发动机和燃料箱分开配置在操纵座椅的前后的情况下,燃料箱的燃料通过燃料供给泵被输送到发动机,在燃料供给泵的上游侧配置有燃料过滤器。
燃料箱必须以稳定的状态被保持在行驶机体上,作为燃料箱的保持构件,以往在燃料箱的外周部形成凸缘并通过螺栓将该凸缘固定在行驶机体的机架上,或用带捆扎而将燃料箱固定在行驶机体的机架上。
另外,在作业车辆中,用于对行驶机体进行转向操作的操纵手轮、用于对行驶机体的行驶状态进行设定调节的多个杆部件等,考虑到操作性而配置在操纵座椅的周围。例如对于农用拖拉机而言,作为多个杆部件,具有主变速杆、副变速杆、前进后退切换杆、驱动切换杆和PTO变速杆等(参照专利文献2等)。
主变速杆是用于变更操作行驶机体的车速的部件,副变速杆是将变速器的变速输出设定保持在规定范围的部件。前进后退切换杆是用于将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切换操作成前进或后退的部件,驱动切换杆是用于将行驶机体的驱动方式切换操作成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部件。PTO变速杆是用于变更操作向作业装置传送的输出(PTO驱动力)的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02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977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燃料箱的固定方法,形成凸缘并将其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上的方法具有高的保持功能,但必须在机架上设置燃料箱的承接部,因此可能产生构造复杂化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带进行固定这种方法可以说简便且作业也较简单,但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尤其是,若燃料箱大型化,则缺乏可靠性的可能性高。
另一方面,燃料经由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输送到发动机的情况较多,以往将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分别独立地安装在机架等上的情况较多,因此存在作业费事的问题。
而且,上述以往的各杆通过各自独立的转动支承轴将其基端侧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变速器或行驶机体等上,由此,能够以各转动支承轴为中心进行转动操作地构成。在该情况下,由于将与杆的根数对应的数量的转动支承轴安装在变速器或行驶机体等上,所以部件个数多,并且生产线中的组装工时也变多,存在导致成本升高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是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作业车辆。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作业车辆,在搭载了发动机的行驶机体上,配置有供操作者乘坐的操纵座椅和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料箱,所述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配置在所述操纵座椅的前方,所述操纵座椅被座椅托架支承,并且,所述燃料箱以位于所述操纵座椅的后方或侧方或者位于双方的方式配置并被所述座椅托架支承。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作业车辆中,所述燃料箱是至少位于所述操纵座椅的后侧的形态,并且具有或不具有位于操纵座椅的左右任意一方的侧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作业车辆中,所述操纵座椅、燃料箱和座椅托架成为单元构造。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作业车辆中,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安装在辅助托架上,将所述辅助托架安装在燃料箱或座椅托架上。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作业车辆中,所述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在大致俯视时被所述燃料箱、所述辅助托架和翻倒保护架包围。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作业车辆中,还具有从所述发动机被传送动力的变速箱和手动操作的至少2个杆部件,所述杆部件组能够转动操作地被支承在共用的转动支承轴上。
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作业车辆中,所述杆部件组由共用部件构成,使设置在各自的基端侧的突起部外嵌在所述转动支承轴上,由此,所述杆部件组并排地配置。
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记载的作业车辆中,所述转动支承轴通过螺栓能够装卸地紧固在从下方支承操纵座椅的支承托架的侧面。
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作业车辆中,所述杆部件组是用于对向安装在所述行驶机体上的作业装置传送的输出进行变速操作的PTO变速杆、和将所述行驶机体的驱动方式切换操作成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驱动切换杆,所述两杆以向前突出的姿势配置在操纵座椅的下方且处于操纵座椅的左右外侧。
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由于利用支承操纵座椅的座椅托架来支承燃料箱,所以能够稳定性好地支承燃料箱。另外,由于将座椅托架兼用于支承燃料箱,所以有助于简化构造。
另外,由于燃料箱不配置在操纵座椅的下方而配置在周围的部位,所以不会因配置了燃料箱而导致操纵座椅的高度变高。因此,即使是操纵座椅的下方没有死角的作业车辆,也能够不存在障碍地应用本发明(在操纵座椅能够调节前后位置的情况下,也无损操纵座椅的前后滑动功能)。
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燃料箱位于操纵座椅周围的部位,所以能够尽可能地使作业车辆的重心向后偏移并能够提高行驶机体的前后重量平衡。尤其是,如技术方案2那样采用燃料箱至少位于操纵座椅的后侧的形态时,能够更可靠地使行驶机体的重心向后偏移,因此例如在行驶机体的前端安装推土铲并进行推土作业的情况下,可以使推土铲的转动支点比以往向后偏移以减小刮板的反作用力,由此,还能够例如不在行驶机体上设置平衡器地防止前轮悬空。
通常在作业车辆上设置操作杆,在该情况下,在座椅的左右两侧的部位中的任意一方配置杆组的情况较多,另一方的部位有时成为死角。因此,若采用技术方案2的结构,则能够利用座椅的左侧或右侧的死角配置燃料箱,从而能够使行驶机体紧凑的同时促进燃料箱的大容量化。另外,还能够在燃料箱上设置侧部并将侧部兼用作肘支承部。
若采用技术方案3的结构,则将燃料箱预先组装到操纵座椅及座椅托架上,从而能够效率好地进行作业车辆的组装作业。另外,还能够节省分解作业车辆时的工时。
若采用技术方案4的结构,则通过使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单元化,能够提高组装效率。另外,由于辅助托架安装在燃料箱上,因此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被单元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车辆的组装性。
而且,优选保护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防止其被物体从横向碰撞或跳起的小石子碰撞,若采用技术方案5的结构,则燃料箱、辅助托架和翻倒保护架作为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的保护部件起作用,因此,能够不导致构造复杂化地确保燃料箱和辅助托架的安全性。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手动操作的所述杆部件组能够转动操作地被支承在共用的转动支承轴上,因此能够通过1根转动支承轴实现上述多个杆部件的轴支承构造。因此,发挥削减部件个数并减少组装工时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所述杆部件组由共用部件构成,将设置在各自的基端侧的突起部外嵌在所述转动支承轴上,从而使所述杆部件组并排地配置,因此,可以谋求所述杆部件组的共用化,发挥有助于抑制成本的效果。还能够减少作业车辆制造时的组装作业的工时。除此以外,还具有能够简单地实现选择设定所述各杆部件并进行附加设置的优点。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所述转动支承轴通过螺栓能够装卸地紧固在从下方支承操纵座椅的支承托架的侧面,因此能够简单地拆下所述转动支承轴。由此,发挥能够简单地实现例如补充或更换润滑脂(维护作业性好)这样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所述杆部件组是PTO变速杆及驱动切换杆,所述两杆以向前突出的姿势配置在操纵座椅的下方且处于操纵座椅的左右外侧,因此与例如主变速杆那样的与行驶直接相关的部件相比,操作频率低的所述两杆位于尽可能地接近所述操纵座椅但几乎不会成为障碍的位置。因此,从操作者的操作效率的观点来看,是有效的。另外,操作者无论如何腾不出手时,还能够用脚操作所述两杆。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拖拉机的动力传送系统的构架图。
图4是表示驱动切换杆及PTO变速杆的安装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驱动切换杆及PTO变速杆的安装构造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驱动切换杆及PTO变速杆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驱动切换杆及PTO变速杆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省略了前半部的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9是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从下方观察燃料箱的立体图,图10(B)是表示座椅托架的立体图。
图11(A)是将主要部分翻过来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11(B)是表示供油单元的仰视图。
图12(A)是从斜下方观察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2(B)是从斜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3(A)是从后方观察燃料箱的立体图,图13(B)是供油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设置有推土铲时的示意性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拖拉机的构架的立体图。
图16是动力传送系统的详细说明图。
图17(A)是主要部分的分解侧视图,图17(B)是表示动力传送系统的立体图。
图18(A)是主要部分的分解侧视图,图18(B)是变速箱的后端部的立体图,图18(C)是变速箱和前轴承体的分解主视图。
图19是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1是离合器操作机构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后轮的支承构造的图,图22(A)是整体的俯视图,图22(B)是局部的俯视图,图22(C)~(F)是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3(A)是局部省略的状态下的拖拉机的立体图,图23(B)是以散热器为中心的部位的立体图,图23(C)是从前方观察以散热器为中心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24(A)是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4(B)是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5(A)是表示第一个其他例的图,图25(B)是沿图25(A)的B-B线的剖视图,图25(C)是表示第二个其他例的后视图,图25(D)是表示第三个其他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及图2说明作业车辆的一例即拖拉机1的大致构造。如图1及图2所示,拖拉机1的行驶机体2被左右一对前车轮3和左右一对后车轮4支承。通过搭载在行驶机体2前部的发动机5驱动后车轮4及前车轮3,从而使拖拉机1前进后退行驶。行驶机体2由以下部件构成:具有前保险杠6及前车轴壳7的发动机框架8;内置有使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传送或截断的主离合器9(参照图3)的离合器外壳10;对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进行适当变速并传送到两后车轮4及两前车轮3的变速箱11;向外突出地设置在离合器外壳10的外侧面上的左右一对阶梯式框架13。发动机框架8的后端侧与发动机5的左右外侧面连结。在发动机5的后面侧连结有离合器外壳10的前面侧。在离合器外壳10的后面侧连结有变速箱11的前面侧。
发动机5被机罩14覆盖。另外,在离合器外壳10的上表面竖立设置有操纵柱15。在操纵柱15的上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对左右两前车轮3的转向角(转向角度)进行变更操作的操纵手轮16。在变速箱11的上表面配置有操纵座椅17。在左右阶梯式框架13的上表面配置有横跨在左右阶梯式框架上的平坦的阶梯式底板18。前车轮3经由前车轴壳7安装在发动机框架8上。后车轮4经由向外突出设置在变速箱11的外侧面上的后车轴壳19被安装。此外,左右两后车轮4的上表面侧被左右一对后挡泥罩20覆盖。在操纵座椅17的后方设置有:存储向发动机5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21;在行驶机体2的翻倒时保护操作者的翻倒保护架22。
在变速箱11的后部上表面能够装卸地安装有使与行驶机体2的后部连结的作业装置(省略图示)升降移动的液压式的作业装置升降机构23。在该情况下,作业装置经由由一对左右底杆25及顶杆26构成的3点连杆机构24与变速箱11的后部连结。作业装置升降机构23中的左右的升降臂27经由升降杆28与左右的底杆25连结。通过作业装置升降机构23的左右的升降臂27的上下转动,从而使作业装置升降移动。在变速箱11的后侧面,向后突出设置有用于向作业装置传送PTO驱动力的PTO轴29。
以下,参照图1及图2说明操纵座椅17周边的各种操作部件的配置构造。如图1及图2所示,在操纵座椅17的前方配置有操纵柱15,在操纵柱15的上表面侧配置有转向操作用的操纵手轮16。在操纵柱15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操作显示面板31。在操纵柱15的一侧配置有:用于将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切换操作到前进或后退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2;用于使主离合器9分离动作的离合器踏板33。在操纵柱15的另一侧设置有:调节发动机5的转速的加速杆34;对行驶机体2进行制动操作的左右一对制动踏板35。从操纵柱15侧观察时在比制动踏板35更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加速踏板36。加速踏板36是将由加速杆34设定的发动机5的转速作为下限,在其以上的范围内使转速增减速。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操纵柱15的背面侧设置有将制动踏板33保持在踩下位置的停车制动杆。
在操纵座椅17的左右前部设置有侧柱37。在一个侧柱37上配置有:将处于变速箱11内的副变速机构53(参照图3)的变速输出设定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副变速杆38;用于将行驶机体2的驱动方式切换操作成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驱动切换杆39;用于对向作业装置传送的PTO驱动力进行变速操作的PTO变速杆40。从图2可知,驱动切换杆39及PTO变速杆40以向前突出的姿势配置在操纵座椅17的下方且处于操纵座椅17的左右外侧。在实施方式中,驱动切换杆39和PTO变速杆40构成杆部件。
在另一个侧柱37上配置有:用于对行驶机体2的车速进行变更操作的主变速杆41;手动变更调节作业装置的高度位置的位置杆42;进行作业装置升降控制的开关切换和控制灵敏度设定的牵引杆43。在位于另一个侧柱37附近的后挡泥罩20上配置有用于切换操作设置在变速箱17后部上表面的辅助控制阀(省略图示)的多个辅助控制阀杆44。这里,辅助控制阀用于控制向拖拉机1附带的前装载机这样的其他的作业装置供给液压油。在另一个侧柱37的前方配置有用于打开关闭左右两后车轮4的差动驱动的差速锁踏板45。此外,实施方式的左右侧柱37分别与对应的后挡泥罩20一体地形成。
以下,参照图3说明拖拉机1的动力传送系统。如上所述,在离合器外壳10中内置有动力传送或截断用的主离合器9。变速箱11内配置有:将发动机5的动力向正转或反转方向切换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对经过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机械式的主变速机构52及副变速机构53;对发动机5的动力进行适当变速并向PTO轴29传送的PTO变速机构54;将经过了副变速机构53的旋转动力向左右的后车轮4传送的差动齿轮机构55。在设置在变速箱11下表面侧的保护壳56内,配置有将行驶机体2的驱动方式切换成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7。
在从发动机5向后突出的发动机输出轴58上直接连结地安装有飞轮59。飞轮59和从其向后延伸的主动轴60经由离合器外壳10内的主离合器9被连结。另外,关于飞轮59和能够旋转地外嵌在主动轴60上的输入筒轴61,也同样地经由主离合器9被连结。
发动机5的动力分支地传送到从发动机输出轴58经过了主动轴60的PTO驱动系统和从发动机输出轴58经过了输入筒轴61的行驶系统这两个系统。传送到主动轴60的旋转动力向PTO变速机构54传送,利用PTO变速机构54适当变速后的PTO驱动力被传送到PTO轴29。另外,传送到输入筒轴61的旋转动力经过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之后,利用主变速机构52及副变速机构53适当变速。该变速动力经由差动齿轮机构55被传送到左右的后车轮4。主变速机构52及副变速机构53的变速动力经由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7及前车轴壳7内的差动齿轮机构62也被传送到左右的前车轮3。
通过前进后退切换杆32的操作使前进后退切换离合器63沿输入筒轴61滑动移动,由此,对于从发动机5向主变速机构52传送的旋转动力,选择将其向正转方向传送还是向反转方向传送。主变速机构52通过主变速杆41的操作呈多级(在实施方式中是4级)地进行切换变速。副变速机构53通过副变速杆38的操作以高低两级进行切换变速。通过驱动切换杆39的操作,沿构成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7的前车轮推进轴64使驱动切换离合器65滑动移动,由此,选择是否将经过了副变速机构53的旋转动力传送到前车轮3。而且,通过PTO变速杆40的操作,沿PTO轴29使PTO变速离合器66滑动移动,由此,PTO驱动力以高低两级进行切换变速。
以下,参照图4~图7说明杆部件的一例即驱动切换杆39及PTO变速杆40的安装构造。如图4~图7所示,在变速箱11的上表面通过螺栓紧固有从下方支承操纵座椅的支承托架71。在支承托架71的一个侧板71a的前部侧,以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姿势(横向)安装有能够转动地支承驱动切换杆39及PTO变速杆40的转动支承轴72。在转动支承轴72的一端侧一体地设置有大致L形的固定片73。使固定片73中的与转动支承轴71交叉的平板部73a与支承托架71的一个侧板71a重合并通过螺栓紧固,由此,转动支承轴71相对于支承托架71能够进行装卸。
此外,在固定片73中的与转动支承轴71平行地延伸的立板部73b,形成有电线束穿过用的通孔74。电线束穿过通孔74并被支承,由此,避免驱动切换杆39、PTO变速杆40与存在其周边的电线束干涉。
驱动切换杆39及PTO变速杆40由共用的部件构成。使焊接固定在各自的基端侧的突起部79、80外嵌在转动支承轴72上,由此,驱动切换杆39及PTO变速杆40以绕共用的转动支承轴72能够上下转动的状态并排地配置。在转动支承轴72中的贯穿两突起部79、80的最外侧的突端部,能够装卸地外嵌有防脱用的挡圈75。两突起部79、80构成为沿转动支承轴72方向不能脱离。在各突起部79、80上,固定有枢接在与它们分别对应的中继杆86、96一端侧的连结臂81、82。
如图4~图6所示,与其转动连动地使驱动切换离合器65滑动移动的驱动切换轴83,从保护壳56中的一个侧面向外突出。驱动切换轴83和转动支承轴72朝向相同方向且平行地延伸。在驱动切换轴83上不能横向脱离地外嵌有与其一体转动的驱动切换突起体84。在驱动切换突起体84上固定有切换臂85。驱动切换杆39侧的连结臂81和驱动切换突起体84的切换臂85经由驱动切换用中继杆86连动地连结。连结臂81经由枢支销轴87能够转动地连结在驱动切换用中继杆86的一端侧。驱动切换用中继杆86的另一端侧经由枢支销轴88能够转动地与切换臂85连结。
使驱动切换杆39绕转动支承轴72上下转动时,驱动切换轴83经由驱动切换用中继杆86及驱动切换突起体84转动,从而使保护壳56内的驱动切换离合器65沿前车轮推进轴64滑动移动。其结果是,将经过了副变速机构53的旋转动力向前车轮3传送或切断,从而将行驶机体2的驱动方式切换成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
与其转动连动地使PTO变速离合器66滑动移动的变速切换轴93,从变速箱11中的一个侧面的后部侧向外突出。变速切换轴93也朝向与驱动切换轴83及转动支承轴72相同的方向且平行地延伸。在变速切换轴93上不能横向脱离地外嵌有与其一体转动的变速切换突起体94。在变速切换突起体94上固定有切换臂95。PTO变速杆40侧的连结臂82和变速切换突起体94的切换臂95,经由PTO变速用中继杆96连动地连结。连结臂82经由枢支销轴97能够转动地连结在PTO变速用中继杆96的一端侧。PTO变速用中继杆96的另一端侧经由枢支销轴98能够转动地与切换臂95连结。
使PTO变速杆40绕转动支承轴72上下转动时,变速切换轴93经由PTO变速用中继杆96及变速切换突起体94转动,从而使变速箱11后部侧的PTO变速离合器66沿PTO轴29滑动移动。其结果是,PTO驱动力以高低两级进行切换变速。
根据以上结构,作业车辆1具有:搭载在行驶机体2上的发动机5;从该发动机5被传送动力的变速箱11;通过手动操作的至少2个杆部件39、40,其中,所述杆部件39、40的组能够转动操作地被共用的转动支承轴72支承,因此,通过1根所述转动支承轴72即可实现多个所述杆部件39、40的轴支承构造。因此,发挥削减部件个数并减少组装工时的效果。
另外,所述杆部件39、40的组由共用的部件构成,使设置在各自的基端侧的突起部79、80外嵌在所述转动支承轴72上,由此,所述杆部件39、40的组并排地配置,因此可以谋求所述杆部件39、40组的共用化,发挥有助于抑制成本的效果。还能够减少作业车辆1制造时的组装作业的工时。在此基础上,具有还能够简单地选择设定所述各杆部件39、40并进行附加设置的优点。
而且,所述转动支承轴72通过螺栓能够装卸地紧固在从下方支承操纵座椅17的支承托架71的侧面71a,因此,能够简单地拆下所述转动支承轴72。由此,发挥能够简单地进行例如补充或更换润滑脂(维护作业性好)的效果。
尤其在实施方式中,所述杆部件组是用于对向安装在所述行驶机体2上的作业装置传送的输出进行变速操作的PTO变速杆40、以及用于将所述行驶机体2的驱动方式切换操作成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驱动切换杆39,所述两杆39、40以向前突出的姿势配置在操纵座椅17的下方且处于操纵座椅17的左右外侧,因此,与例如主变速杆41这样的与行驶直接相关的部件相比,操作频率低的所述两杆39、40设置在尽可能地接近所述操纵座椅17但几乎不成为障碍的位置。因此,从操作者的操作效率的观点来看,是有效的。另外,在操作者无论如何也不能腾出手时,还能够用脚操作所述两杆39、40。
以下,参照图8~图10等说明操纵座椅17的支承构造。如图9所示,操纵座椅17被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调节装置114支承,调节装置114在前后长度方向上前后自由移动地安装在向上开口槽型的座椅导轨115上。因此,操纵座椅17能够调节前后位置。调节装置114还能够具有高度调节功能。
座椅导轨115构成座椅托架116的一部分。而且,例如从图10(B)能够容易地理解,座椅托架116除了座椅导轨115以外还具有前后长的左右的主支架117。主支架117具有铅直姿势的基板117a、设置在其上端的朝向左右外侧的上水平板117b、以及弯曲地形成在基板117a的下端的、朝内及朝外的下水平部117c,下水平部117c通过螺栓被固定在变速箱11及后壳217的上表面。
左右的主支架117中的上水平板117b的靠后端部位通过向上开口的沟槽状的后部撑条117d被连结。另外,在左右的主支架117中的上水平板117b的后端部,向上突出设置有箱承接部117e。箱承接部117e还能够例如粘贴橡胶等软质材料而具有缓冲功能。后部撑条117d位于比主支架117的后端更靠近跟前侧的位置,因此,箱承接部117e大致成为向后部撑条117d的后方伸出的状态。
左右的主支架117的上表面通过前后2根上层撑条119被连结,座椅导轨115被固定在上层撑条119的上表面。另外,左右主支架117的基板117a通过圆管制的中层撑条120被连结。中层撑条120贯穿主支架117,左右端部向主支架117的外侧突出,在中层撑条120的左右两端部,经由接合部件121固定有从侧面观察时呈后倾姿势的加强杆122,加强杆122的上部经由辅助框架部件123、124被固定在翻倒保护架22上。
在左侧的主支架117中的位于中层撑条120下方的部位,固定有向主支架117的左侧突出的下层撑条125。下层撑条125成为向下开口的コ形的形态,但可以使用圆管也可以使用方管。本实施方式主要由主支架117、座椅导轨115、各层的撑条19、20、25构成座椅托架116。而且,作为座椅托架116,能够采用附加了其他部件,或改变了左右主支架117的连结构造等各种形态。
例如从图8或图9能够理解,以包围操纵座椅17的背面和左侧面的方式配置有燃料箱21。即,燃料箱21具有位于座椅12的后侧的背部126a和位于操纵座椅17的左侧的侧部126b并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L形,在背部36a的左端部设置有能够用盖127自由开闭的注入口。另外,燃料箱21中的侧部126b成为从处于操纵座椅17背面的背部126a的上表面阶梯式下降的状态。
在行驶机体2上安装有具有承载操作者的操纵底板128a的车身罩128。在操纵底板128a的上表面铺设有垫板129。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示出了将垫板129配置在操纵底板128a的下方的状态,但实际上,垫板129被载置在操纵底板128a的上表面。
如图8所示,车身罩128是树脂制的,具有位于操纵座椅17的左右外侧的左侧部128b和右侧部128c。因此,车身罩128呈大致コ形的形态。辅助控制阀杆44从车身罩128的右侧部128c向上露出,而在左侧部128b上设置有前后2个凹部131。在凹部131中能够收纳塑料瓶或小件物品。通过车身罩128的左侧部128b从上方覆盖燃料箱21的侧部126b(利用燃料箱21的侧部126b支承车身罩128的左侧部128b)。
以下,对于燃料箱21的详细情况(尤其是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燃料箱21是将树脂作为原料通过吹塑成形而被制造的。参照图10(B)进行说明,在构成座椅托架116的左右主支架117的后端部形成有左右的箱承接部117e,例如如图11(A)所示,利用左右的箱承接部117e从下方支承燃料箱21的背部126a。
在该情况下,从图12(A)能够容易地理解,在燃料箱21中的背部126a的下端形成有位于左右主支架117之间的向下止挡部34,通过将向下止挡部34嵌入左右箱承接部117e之间,以在左右方向上不偏移的方式保持燃料箱21。
从图11(A)能够容易地把握,燃料箱21的侧部126b突出到背部126a的更靠方。而且,如图12(A)所示,燃料箱21中的侧部126b的前端部通过构成座椅托架116的下层撑条125被支承。因此,燃料箱21以三点支承的状态被支承,稳定性非常高。由此,燃料箱21虽然是大型的吹塑成形件,仍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并确保高的耐久性。
如图12(A)所示,在构成燃料箱21的侧部126b的前端,作为定位用止挡构件的一例,形成有供中层撑条120从上方抵接的阶梯部132。中层撑条120碰到阶梯部132,由此,阻止燃料箱21的前部向上移动和向前移动。换言之,中层撑条120兼用作阻止燃料箱21向上移动的向上移动阻止挡块和阻止燃料箱21向前移动的前进移动阻止挡块。在燃料箱21中的侧部126b的下端面,还通过接近下层撑条125后表面的肋(凸缘)133来阻止向前移动。
另一方面,从图11(A)能够理解,设置在燃料箱21中的背部126a下端的止挡部34从后方抵接或接近后部撑条117d,由此,燃料箱21的向前移动也被阻止。即,燃料箱21通过设置在背部126a下端的止挡部34阻止左右的偏移移动和向前移动。
如图12(B)所示,在右侧的主支架117的后端,经由托架板136固定有沿燃料箱21的背面延伸的背面框架135。燃料箱21的背面从侧面观察时向后呈凸状地弯曲,因此,使背面框架135弯曲成从侧面观察时呈く形。通过该背面框架135,燃料箱21不能向后移动地被保持。
而且,在背面框架135的上端固定有从上方与燃料箱21中的背部126a重叠的压板137,由此,燃料箱21的后部不能向上移动地被保持。另外,在燃料箱21的背面,形成有在背面框架135的左侧向后突出的向后止挡部138,通过使向后止挡部138的右侧面抵接或接近背面框架135,阻止燃料箱21向右移动。
如图12(B)所示,在左侧主支架117的后端固定有与燃料箱21的背面重叠的止挡板139。止挡板139以与燃料箱21的背面重叠的方式从侧面观察时成为后倾姿势,并且,使上端部向上弯曲。而且,在燃料箱21的背面形成有供止挡板139的上端部进入的凹部140,因存在该止挡板139,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阻止燃料箱21向后移动。
如上所述,燃料箱21通过构成座椅托架116的主支架117和下层撑条125以三点支承的状态被支承,因此,可以确保高的稳定性。另外,座椅托架116、操纵座椅17和燃料箱21构成为一个单元,因此在组装行驶机体2时,通过将座椅托架116固定在变速箱11及后壳217上,还能够进行操纵座椅17和燃料箱21的组装,由此,组装作业性好。
燃料箱21向座椅托架116的组装按以下顺序进行。即,首先,以比规定位置稍向后偏移的状态将燃料箱21载置在座椅托架116上,然后,将燃料箱21向前推压来限制前进位置。在该状态下,中层撑条120落到燃料箱21中的侧部126b的阶梯部132,并且向下止挡部34进入左右的箱承接部117e之间。由此,以阻止向前移动和左右移动的方式定位燃料箱21,并且燃料箱21前部的悬空也被中层撑条120阻止。
然后,将背面框架135安装在右主支架117上,并且将止挡板139安装在左主支架117上。由此,燃料箱21向后的移动被阻止,并且后部的悬空被阻止。因此,即使燃料箱21即便不通过螺栓等紧固类或带类部件固定,也能够稳定性好且不能偏移地被保持在座椅托架116上。此外,在燃料箱21上形成凸缘,能够通过螺栓等将该凸缘固定在座椅托架116的适当的部件上,像这样通过螺栓(螺钉)固定时,稳定性和定位变得更可靠。
参照图13说明供油单元146。例如如图13所示,燃料箱21的出油口142被设置在侧部126b的左下端部。而且,在出油口142附近,配置有将燃料过滤器143和燃料供给泵144安装在辅助托架145上而形成的供油单元146。辅助托架145通过螺栓及螺母被固定在设置于燃料箱21的侧部126b的肋147上。附图标记148表示燃料管。
由于供油单元146如上所述一体地安装在燃料箱21上,因此,燃料过滤器143和燃料供给泵144也成为与燃料箱21一体化的状态,从而可以提高行驶机体2的组装性。
如图11(B)所示,辅助托架145仰视观察(或俯视观察)时向后延伸,燃料过滤器143和燃料供给泵144位于辅助托架145和翻倒保护架22之间。另外,在辅助托架145上弯折地形成有从后方覆盖燃料过滤器143及燃料供给泵144的背面部145a。
而且,燃料过滤器143和燃料供给泵144成为被燃料箱21、辅助托架145和翻倒保护架22包围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物体从横向碰撞,从而提高安全性。此外,图11(B)中的附图标记118表示的部件是固定在图8等中表示的后壳217的上表面上的上部齿轮箱,上部齿轮箱118配置在构成座椅托架116的左右的主支架117之间。
另外,从图12(B)能够理解,供油单元146还被构成座椅托架116的主支架117保护,并且,在主支架117的下方存在变速箱11,因此,通过变速箱11阻止例如小石子跳起而碰撞到供油单元146。翻倒保护架22形成为中空的方形。
以往,例如如图14示意性表示的那样,将燃料箱21′配置在操纵底板的下方。另一方面,在行驶机体2上通过臂152能够上下自由转动地安装有推土铲151。臂152的转动支点由销153构成。而且,在推土铲151的推土作业中,行驶机体2的前部受到向上抬起的反作用力。因此,以往在行驶机体2的前端部设置平衡配重来保持重量平衡。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燃料箱21配置在行驶机体2的后部,行驶机体2的重心比以往向后移动,因此通过使臂152的转动支点53比以往向后移动,能够在确保后车轮4的接地阻力的同时防止前车轮3悬空。
即,为防止前车轮3悬空,尽可能地使臂152的转动支点向后偏移是有效的,但在以往的燃料箱126′的配置构造中,若使臂152的转动中心向后偏移,则后车轮4的接地阻力变小,恐怕会导致后轮空转。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燃料箱21大容量化的同时尽可能地向后偏移,以使行驶机体2的重心向后偏移,所以能够在阻止后车轮4空转的同时防止前车轮3悬空。
对于行驶机体2而言,作为构造部件(强度组件)具有前后长的方形筒状的变速箱11(基座),在变速箱11的前端面上经由离合器外壳10固定有发动机5的发动机主体(气缸体)211。在发动机主体211的左右两侧面固定有发动机框架8。另外,在发动机框架8的下表面固定有前轮驱动部213,在前轮驱动部213的左右两端固定有前车轴壳7。在变速箱11的前端面固定有离合器外壳8,在变速箱11的后端面固定有后壳217。在后壳217的左右两侧面固定有方形的后车轴壳19。
由发动机5产生的动力进入变速箱11并被变速,变速后的动力被传送到前车轮3及后轮,从而使行驶机体2进行行驶。另外,发动机5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PTO轴被传送到作业装置。基于图16说明该动力的流向。
在离合器外壳8的内部内置有动力传送或截断用的主离合器9,构成主离合器9的可动离合器体安装在发动机5的输出轴上。在变速箱11的内部配置有:将发动机5的动力向正转或反转方向切换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对经过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机械式主变速机构52及副变速机构53。
在后壳217中配置有:对发动机5的动力进行适当变速并传送到PTO轴29的PTO变速机构54;将经过了副变速机构53的旋转动力传送到左右的后车轮4的差动齿轮机构55。在设置于变速箱11的下表面侧的保护壳56(参照图17)内,配置有将行驶机体2的驱动方式切换成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7。
在发动机5的发动机输出轴58上固定有飞轮59,飞轮59和从其向后延伸的主动轴60经由主离合器9能够传送动力地被连接。在主动轴60上能够旋转地外嵌有筒状输入轴61,筒状输入轴61和飞轮59也经由主离合器9被连结。
发动机5的动力分支地传送到经由主动轴60、从动轴60′到达PTO轴的PTO轴驱动系统、以及经由输入筒轴32及输出筒轴61′到达车轮3、4的行驶系统这两个系统。被传送到主动轴60的旋转动力经由作业用离合器224″被传送到作业驱动轴224′,从此被传送到PTO变速机构54进而被传送到PTO轴29。
另外,被传送到筒状输入轴61的旋转动力经过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之后,利用主变速机构52及副变速机构53适当变速并被传送到筒状输出轴32′,筒状输出轴32′的动力经由差动齿轮机构55被传送到左右的后轮4。主变速机构52及副变速机构53的变速动力经由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7及前车轴壳7内的差动齿轮机构62也被传送到左右的前轮3。
通过前进后退切换杆32的操作使前进后退切换离合器63沿输入筒轴32滑动移动,由此,选择将从发动机5向主变速机构52传送的旋转动力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传送。主变速机构52通过主变速杆41(参照图2及图17)的操作呈多级(在实施方式中是4级)地被切换。
副变速机构53通过副变速杆38的操作以高低两级进行切换。通过驱动切换杆39的操作,使驱动切换离合器65沿着构成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7的前车轮推进轴64滑动移动,由此,选择是否将经过了副变速机构34的旋转动力传送到前轮3。而且,通过PTO变速杆40的操作,使PTO变速离合器66沿PTO轴29滑动移动,由此,PTO驱动力以高低两级进行切换变速。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和主变速机构52具有与主动轴60及筒状输入轴61平行地延伸的第一传动轴240。而且,筒状输入轴61从接近发动机5的部位开始按顺序设置第一~第七齿轮241~247,而在第一传动轴240上,从接近发动机5的部位开始按顺序安装有第八~第十三齿轮248~253。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但第十~第十三齿轮250~253是滑动式齿轮,通过使它们滑动来进行主变速。
副变速机构53具有第二传动轴254,在第二传动轴254上安装有第十四~第十六齿轮255~257。从第二传动轴254经由第十七齿轮258及第十八齿轮259向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7传送动力。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和主变速机构52的一部分的第一传动轴240成为复合传送轴。对于以这点为中心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19所示,第一传动轴240由固定有第八齿轮248和第九齿轮249的前侧单位轴260、以及安装有第十~第十三齿轮250~253的后侧单位轴261这两根单位轴构成。在前侧单位轴260的后端形成有小径卡合部262,而在后侧单位轴261的前端面形成有供小径卡合部262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的卡合孔263,由此,前侧单位轴260和后侧单位轴261一体地旋转。作为不能相对旋转地保持两单位轴60、61的手段,能够采用如下各种手段:使小径卡合部262和卡合孔263形成为方孔等非圆形、或通过键及键槽进行卡合、或利用贯穿两者的螺钉进行固定、或者使两者进行花键嵌合等。
前侧单位轴260的前端部经由前部轴承264被前部轴承体265支承,后侧单位轴261的前端部经由中间轴承266能够自由旋转地被变速箱11的中间轴承部267支承,而且,后侧单位轴261的后端部经由后部轴承268能够自由旋转地被后部轴承体269支承。前部轴承体265通过螺栓被紧固在设置于变速箱11内部的阶梯部270(还参照图18(C)),后部轴承体269通过螺栓被紧固在变速箱11的后表面(还参照图18(B))。
在前侧单位轴260上形成有:阻止第九齿轮249前进的后部凸缘271;阻止第八齿轮248后退的前部凸缘272。第九齿轮249的后退移动被中间轴承266阻止,另外,第八齿轮248的前进移动被前部轴承264阻止。因此,第八齿轮248和第九齿轮249不需要开口环这样的止动件就能够以不能前后移动的方式被保持。
另外,第一传动轴240在前后方向上长,但因其前后中途部被变速箱11的中间轴承部267支承,因此,支承强度好。而且,前侧单位轴260和后侧单位轴261独立地被单元化,因此组装和拆卸能够分别独立进行,由此,能够节省组装和维护的工时。筒状输入轴61也被前部轴承体265、中间轴承部267和后部轴承体269支承,另外,第二传动轴254被中间轴承部66和后部轴承体269支承。
图21示出了驱动切换离合器65的操作机构。构成驱动切换离合器65的可动离合器体能够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外嵌在筒状输入轴61的套筒273的后端,通过滑动操作套筒273而使驱动切换离合器65接合分离。套筒273滑动但不旋转,因此,相对于筒状输入轴61能够相对自由旋转及自由滑动地外嵌。另外,可动离合器体相对于筒状输入轴61能够自由滑动但不能相对旋转地外嵌,由此,进行筒状输入轴61的动力传送或截断。
而且,从正面观察时呈向下开口U形的轭部件(动作体)274从上方外嵌于套筒273,轭部件274中的臂部274a的前端部嵌在形成于套筒273侧面的前后突起275之间。另外,轭部件274具有沿与套筒273的轴心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筒部274b,将操作轴276固定在筒部274b,在操作轴276的前端固定有操作臂277。如图17所示,操作轴276从变速箱11的侧面向外突出,操作臂277在变速箱11的外侧被固定在操作轴276上。操作臂277与用人手操作的杆连动地连结。
若使轭部件274转动,则套筒273滑动而进行驱动切换离合器65的接合分离,但由于轭部件274中的臂部274a的下端部从侧面观察时呈圆形,因此顺畅地与套筒273的突起75抵接。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轭部件274的下端位于前后突起65之间,因此即便使轭部件274向任意方向转动,套筒273都滑动。因此,不需要恢复用的弹簧,与此相应地,构造变得简单。也能够在轭部件274中的臂部274a的前端安装辊(滚子)并使滚子夹在前后突起275之间,在该情况下,移动变得更顺畅。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对后轮的支承构造进行了研究。基于图22说明这点。如上所述,在后壳217的左右侧面固定有后车轴壳19。而且,后车轴278经由轴承279能够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后车轴壳19的内部。在后车轴278的前端固定有圆板280,在该圆板上经由轮圈固定有后车轮4。
而且,后车轴278以从在后车轴壳19的外侧露出的部分减小了外径的状态进入后车轴壳19的内部,因此,具有阶梯部281。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阶梯部281带有倒角地形成为弧形,由此,防止应力集中,并且通过在阶梯部281隔设隔离物(垫片、套环)82,不受倒角妨碍地嵌合轴承279。在后轮支承壳218的端面固定有盖板283,并在盖板283的内侧配置有油封284。
在图22(C)所示的例子中,隔离物282成为与倒角紧密接触的截面形状,在图22(D)所示的例子中,成为在其与倒角之间空出空间的L形的截面形状,在图22(E)所示的例子中,使阶梯部281成为两级并在其拐角部形成小圆弧(倒角),隔离物282形成为平板状。另外,在图22(F)所示的例子中,在油封284上形成有隔离部284a。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能够具体成各种方式。例如变速箱不一定必须构成行驶机体的底盘。另外,复合传送轴也可以由3根以上的单位轴构成。而且,不仅第一传动轴,还能够将其他的传动轴构成为复合传送轴。
以下,参照图23~图25说明机罩14内部的详细构造。从图23(A)能够理解,发动机5配置在发动机室的大致后半部,在发动机5的前方配置有树脂制的风扇罩317。风扇罩317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的形态,在风扇罩317上从跟前侧嵌入安装有散热器318。在风扇罩317上开设有供冷却用的风扇319间隙配合的通风孔321。散热器软管318a贯穿风扇罩317的上部和下部。虽然没有说明,但风扇319由发动机5驱动。
以下,说明以风扇罩317为中心的部位的详细结构。从图23(A)、(B)能够理解,风扇罩317被固定在发动机室的前部底板313上。风扇罩317是大致将发动机室前后分隔的大小,在外周面上固定有边缘部件322。机罩14能够通过边缘部件322进行支承。另外,在风扇罩317的前部上端安装有空气滤清器323。在风扇罩317中的左上的角部形成有供进气用软管嵌入的切口323′。
风扇罩317包括具有分隔功能的基板324和与其上端面及左右端面一体地连续的周壁325。周壁325向基板324的前后两侧伸出,散热器318被收纳在由周壁325包围的内部。散热器318是与以往同样的构造,从图23(A)能够理解,该散热器具有上箱326、下箱327和连接两者的大量细管(未图示)。细管组被过滤器328覆盖。
如图24(A)所示,风扇罩317的基板324呈向后以凸状鼓出的锥台形,形成有多根加强肋。而且,在基板324背面的靠左上角部的部位(供进气软管嵌入的切口323′的下方)安装有贮水箱329。在贮水箱329的上端设置有注入口330,在贮水箱329的下端设置有排出口331。在注入口330上安装有盖332(盖332具有排气功能)。排出口331通过管与散热器318的上箱326连接。
如图24(B)所示,在贮水箱329的前面向前突出设置有正面观察时呈倒梯形的外卡合部333,而在风扇罩317上设置有从左右两侧夹着外卡合部333的内卡合部(肋)334和与外卡合部333的上表面抵接的压爪335。通过使切槽336压入基板324而使压爪335沿前后方向挠曲变形。
因此,若使外卡合部333抵抗压爪335的弹性压入左右内卡合部334之间,则由于外卡合部333是倒梯形的形状,所以不能向下移动地被保持,并且,在该状态下被压爪335按压,从而不能向上移动地被保持。拆卸时,抵抗压爪335的弹性地压入压爪335,从而解除贮水箱329的按压,此后使贮水箱329向上移动后向后拉出即可。此外,外卡合部333和内卡合部334也可以采用仅以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来嵌合或脱离而不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燕尾槽方式。
另外,也可以在贮水箱329的左右侧面形成上下长的卡合槽或肋,而在基板324上形成与卡合槽嵌合的肋或从后方与肋抵接的钩状体。无论哪种情况,压爪335这样的阻止向上移动的向上移动阻止构件是必要的。另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板324上设置从左右两侧抓住贮水箱329的钩、阻止下降用的挡块和阻止向上移动的压爪,而不用对贮水箱329实施特别的加工。
若空间允许,则能够将贮水箱329安装在风扇罩317的任意部位,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设置在风扇罩317的后表面且处于上角部附近时,具有能够确保足够的安装空间且能够顺畅地向散热器318通水的优点。
在图25所示的其他例中,在风扇罩317上形成有中空的贮水箱部329′。风扇罩317通过以树脂为材料的吹塑成形被制造。在图25(A)、(B)所示的第一其他例中,将风扇罩317的左右一侧作为贮水箱部329′,将另一侧作为燃料冷却部340。也可以仅将风扇罩317的左或右的一侧中的上部作为贮水箱部329′。另外,贮水箱部329′及燃料冷却部340能够采用形成为简单的直线状等任意形状。
在图25(C)所示的第二其他例中,在通风孔321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的燃料冷却部340,将其外侧的部位作为贮水箱部329′。虽然没有说明,但也可以在风扇罩317上不形成燃料冷却部340仅形成贮水箱部329′。
在图25(D)所示的第三其他例中,贮水箱329具有冷却风的整流功能,通过贮水箱329引导冷却风。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效率好地冷却发动机5。还能够组合图25(A)~(C)的结构和图25(D)的结构,使与贮水箱329一体形成的贮水箱部329′具有风向引导功能。
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具体成各种方式。例如操纵座椅的形态和支承构造、座椅托架的具体构造等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设计。座椅托架还能够由单一部件构成。另外,复合传送轴也可以由3根以上的单位轴构成。而且,不仅第一传动轴,其他的传动轴也能够构成为复合传送轴。例如贮水箱的个数不一定仅限于1个,还能够将多个贮水箱安装在风扇罩上。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拖拉机,还能够适用于其他的作业车辆。行驶机体的行驶构件和车轮并未被限定,还能够采用履带方式、车轮和履带并用的方式。其他各部分的结构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拖拉机
2行驶机体
3前车轮
4后车轮
5发动机
11变速箱
17操纵座椅
21燃料箱
22翻倒保护架
114操纵座椅的调节装置
115座椅导轨
116座椅托架
117主支架
120中层撑条
125下层撑条
128车身罩
128a操纵底板
132阶梯部
134向下止挡部
135背面框架
137压板
138向后止挡部
143燃料过滤器
144燃料供给泵
145辅助托架

Claims (6)

1.一种作业车辆,在搭载了发动机的行驶机体上,配置有供操作者乘坐的操纵座椅和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料箱,所述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配置在所述操纵座椅的前方,所述操纵座椅被座椅托架支承,并且,所述燃料箱以位于所述操纵座椅的后方及左右一侧的方式配置并被所述座椅托架支承,所述操纵座椅、燃料箱以及座椅托架成为单元构造,
所述燃料箱具有:位于所述操纵座椅的后侧的背部、以及位于所述操纵座椅的左右任意一方的侧部,
所述燃料箱的侧部突出到背部的更靠下方,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经由辅助托架安装于在所述侧部设置的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过滤器和燃料供给泵在大致俯视时被所述燃料箱、所述辅助托架和翻倒保护架包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从所述发动机被传送动力的变速箱和手动操作的至少2个杆部件,
所述杆部件组能够转动操作地被支承在共用的转动支承轴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件组由共用部件构成,使设置在各自的基端侧的突起部外嵌在所述转动支承轴上,由此,所述杆部件组并排地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支承轴通过螺栓能够装卸地紧固在从下方支承操纵座椅的支承托架的侧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件组是用于对向安装在所述行驶机体上的作业装置传送的输出进行变速操作的PTO变速杆、和将所述行驶机体的驱动方式切换操作成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驱动切换杆,所述两杆以向前突出的姿势配置在操纵座椅的下方且处于操纵座椅的左右外侧。
CN201180022642.6A 2010-09-14 2011-08-31 作业车辆 Active CN1028926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5299 2010-09-14
JP2010205299A JP2012063823A (ja) 2010-09-14 2010-09-14 作業車両
JP2010-250566 2010-11-09
JP2010250566A JP5725805B2 (ja) 2010-11-09 2010-11-09 乗用型作業車両
PCT/JP2011/069750 WO2012035981A1 (ja) 2010-09-14 2011-08-31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2612A CN102892612A (zh) 2013-01-23
CN102892612B true CN102892612B (zh) 2016-06-29

Family

ID=45831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2642.6A Active CN102892612B (zh) 2010-09-14 2011-08-31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92612B (zh)
WO (1) WO20120359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8289B2 (ja) * 2013-09-24 2017-04-1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建設機械のオペレータ用シート構造体
JP6530999B2 (ja) * 2015-07-31 2019-06-1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
WO2017022217A1 (ja) 2015-07-31 2017-02-0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FR3048391B1 (fr) * 2016-03-02 2021-06-11 Etesia Vehicule utilitaire motorise comprenant un reservoir integre
JP6716714B2 (ja) * 2016-11-28 2020-07-0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シフトレバー用取り付けブラケット及び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EP3369594B1 (en) 2017-03-01 2021-04-21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 A user-actuated air nozzle control mechanism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air flow
JP7031652B2 (ja) * 2019-12-26 2022-03-0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725A (zh) * 1994-11-08 1997-10-0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JP2003291853A (ja) * 2002-03-29 2003-10-15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機体構造
CN1613681A (zh) * 2003-11-06 2005-05-11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JP2010195091A (ja) * 2009-02-23 2010-09-09 Yanmar Co Ltd 作業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8574U (ja) * 1984-01-20 1985-08-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用トラクタ
JP2010195120A (ja) * 2009-02-24 2010-09-09 Yanmar Co Ltd 作業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725A (zh) * 1994-11-08 1997-10-0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JP2003291853A (ja) * 2002-03-29 2003-10-15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機体構造
CN1613681A (zh) * 2003-11-06 2005-05-11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JP2010195091A (ja) * 2009-02-23 2010-09-09 Yanmar Co Ltd 作業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2612A (zh) 2013-01-23
WO2012035981A1 (ja)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2612B (zh) 作业车辆
US7588103B2 (en) Hydrostatic transaxle and hydraulically driven vehicle
CN100422027C (zh) 履带拖拉机
US8297386B2 (en) Work vehicle
CN1051124C (zh) 路面整修机
JP2008302735A (ja) 作業車の燃料貯留構造
CN102963457A (zh) 低矮型混合驱动无轨胶轮运输车
CN204936823U (zh) 作业车辆
JP4650916B2 (ja) 田植機
CN203740004U (zh) 履带式多功能水田作业车
CN202896293U (zh) 低矮型混合驱动无轨胶轮运输车
JP2007118734A (ja) クローラ式作業車両
CN100345703C (zh) 乘坐型作业机
CN201254125Y (zh) 自行式混凝土输送车
JP4627483B2 (ja) クローラ型トラクタ
CN105857068A (zh) 一种拖拉机挂车驱动机组
CN101203398B (zh) 行驶车辆
JP2007118713A (ja) クローラ型トラクタ
CN205523691U (zh) 一种拖拉机挂车驱动机组
CN212667484U (zh) 一种采用液压驱动转向的自行走机构
JP5113643B2 (ja) 草刈機
JP4458506B2 (ja) 田植機
JP4480287B2 (ja) 田植機
JP4605623B2 (ja) 田植機
JP4805653B2 (ja) クローラ型トラ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