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7669B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7669B
CN102857669B CN201210092262.6A CN201210092262A CN102857669B CN 102857669 B CN102857669 B CN 102857669B CN 201210092262 A CN201210092262 A CN 201210092262A CN 102857669 B CN102857669 B CN 1028576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iginal copy
contact surface
reading unit
image read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922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7669A (zh
Inventor
刑部吉记
三浦克朗
大滨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57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7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7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7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72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with refeeding for double-sided scanning, e.g. using one scanning head for both sides of a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在多功能一体机所具有的扫描单元中,从相对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的原稿载置面垂直的方向看,U型弯输送辊的配置位置(A1)位于与第一图像传感器、静止原稿用透明部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的配设范围(A2)不重合的位置。而且,利用这种范围(A1)、(A2)的不重合,使U型弯输送辊的下端位置(H2)位于在垂直于原稿载置面的高度方向上、与原稿载置面的高度位置(H1)相比处于下方的位置。因此,与U型弯路径位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的上方的以往产品相比,能够设置于较低位置,能够实现装置的薄型化。根据本发明,即使原稿的输送路径为具有弯曲成U型的部分的形状,也能够使装置薄型化。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读取原稿的正反两面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提出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构成为在平头型图像扫描仪的上部附加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以下简称为ADF)(例如、参照对比文献1)。
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情况下,具有两个图像传感器,在将图像读取装置作为ADF型图像扫描仪使用时,能够大体上同时读取原稿的正反两面的图像。
更为详细地说,第一图像传感器除了在将图像读取装置作为平头型图像扫描仪使用时被利用以外,还可以在将图像读取装置作为ADF型图像扫描仪进行使用时用来读取原稿的正面的图像。另一方面,第二图像传感器在将图像读取装置作为ADF型图像扫描仪进行使用时用来读取原稿的反面的图像。
第一图像传感器在读取原稿正面的图像时,在接触玻璃的下方静止,在该位置上读取沿着接触玻璃的上表面输送的原稿的正面的图像。此外,第二图像传感器固定在接触玻璃的上方,读取沿着接触玻璃的上表面输送的原稿的反面的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216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情况下,ADF的原稿的输送路径为具有较大的弯曲成U型的部分的形状,这种输送路径设置在接触玻璃的上表面(即、静止原稿的载置面)的上方。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装置整体的高度方向尺寸往往都会变大,难以使装置薄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原稿的输送路径为具有弯曲成U型的部分的形状,也能够使装置薄型化的图像读取装置。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图像读取装置,其包括:原稿保持表面,所述原稿保持表面被构造成保持用于平面扫描的第一原稿;原稿传送器单元,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被构造成沿着用于ADF型图像扫描且包括曲线路径的传送路径传送第二原稿,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包括传送器辊,所述曲线路径为U型曲线路径,所述传送器辊被构造成将在所述U型曲线路径中的所述第二原稿的原稿传送方向沿着所述U型曲线路径转弯且反向;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第二原稿时,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原稿的第一侧面;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第二原稿时,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原稿的第二侧面;第一读取单元,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一读取单元穿过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下方时,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原稿保持表面保持的所述第一原稿的侧面上的图像;和当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被静止在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下方时,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第一侧面上的图像;和第二读取单元,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的上方且被构造成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第二侧面上的图像;其中,所述传送器辊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为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所述高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延伸的方向。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的第一端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距离比与所述传送器辊的距离更近,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的第二端被设置成与所述传送器辊的距离比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距离更近,其中,所述第一端被设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所述第二端的上方,和其中,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被朝着所述第二端倾斜。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传送器辊由单个辊构成。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进一步限定所述传送路径,所述第二原稿沿着所述传送路径被传送,包括:上路径,所述上路径连续地从所述曲线路径的上端延伸;和下路径,所述下路径连续地从所述曲线路径的下端延伸,所述下路径被设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所述上路径的下方;和其中,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上路径和所述下路径之间。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原稿在所述下路径中被传送经过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时读取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图像,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进一步包括原稿按压构件,所述原稿按压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之下和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原稿被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沿着所述下路径朝着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传送时按压所述第二原稿,其中,所述原稿按压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下方。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曲线路径以U形形状围绕所述传送器辊的外周部分延伸。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曲线路径的下游端被设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曲线路径的上游端的上方。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进一步包括排出盘,所述排出盘被构造成接收所述第二原稿,所述排出盘被设置成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读取单元并位于从所述曲线路径沿着所述传送路径的下游。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位于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传送器辊被设置成当从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不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所述原稿保持表面、和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重叠。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没有经过所述传送器辊并平行于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垂直的直线的直线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中的任意相交。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没有经过所述传送器辊并平行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直线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二读取单元都相交。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之间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被构造成引导被传送到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中位于下游的一个的所述第二原稿的前边缘,同时防止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前边缘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中位于下游的一个的端面接触。
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图像读取装置,其包括:原稿传送器单元,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被构造成沿着用于ADF型图像扫描且包括曲线路径的传送路径传送原稿,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包括传送器辊,所述曲线路径为U型曲线路径,所述传送器辊被构造成将在所述U型曲线路径中的所述原稿的原稿传送方向沿着所述U型曲线路径转弯且反向;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原稿时,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原稿的第一侧面;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原稿时,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原稿的第二侧面;第一读取单元,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穿过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时读取所述原稿的所述第一侧面上的图像,当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被静止在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下方时,所述原稿被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和第二读取单元,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的上方和被构造成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的所述原稿的第二侧面上的图像;其中,所述传送器辊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成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垂直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第二原稿接触表面。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传送器辊被设置成当从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不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重叠。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位于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没有经过所述传送器辊并平行于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垂直的直线的直线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中的任何相交。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没有经过所述传送器辊并平行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直线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二读取单元都相交。
可选地,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进一步包括排出盘,所述排出盘被构造成接收所述原稿,所述排出盘被设置成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读取单元和设置在从所述曲线路径沿着所述传送路径的下游。
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图像读取装置,其包括:原稿保持表面,所述原稿保持表面被构造成保持用于平面扫描的第一原稿;原稿传送器单元,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被构造成沿着用于ADF型图像扫描且包括曲线路径的传送路径传送第二原稿,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包括传送器辊,所述曲线路径为U型曲线路径,所述传送器辊被构造成将在所述U型曲线路径中的所述第二原稿的原稿传送方向沿着所述U型曲线路径转弯且反向;原稿接触表面,所述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第二原稿时,所述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原稿的第一侧面;和读取单元,所述读取单元被构造成:当所述读取单元穿过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下方时,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原稿保持表面保持的所述第一原稿的侧面上的图像;和当所述读取单元被静止在所述原稿接触表面的下方时,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第一侧面上的图像;和其中,所述传送器辊被设置成相交于一个平面,所述原稿保持表面沿着所述平面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构造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将原稿弯曲成U型的U型弯路径,从相对于原稿载置面垂直的方向看,配设于该U型路径内周侧的输送辊配设于与第一读取单元、静止原稿用透明部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不重叠的位置。而且,配设于该位置的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配设于与原稿载置面相比处于下方的位置。
因此,与这种U型弯路径重叠设置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的相当物的上方的以往产品(例如,参照对比文献1)相比,能够使输送辊的配置位置处于高度方向上较低的位置。因此,与其程度相当地,能够将原稿的输送路径设置在更低的位置,进而能够实现图像读取装置整体的薄型化。
根据上述构造的图像读取装置,在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与输送辊的下端之间的输送路径上,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的原稿接触面为从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侧向输送辊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其与原稿接触,该输送辊位于比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上侧的原稿接触面低的位置。因此,与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的原稿倾斜面为非倾斜面(例如为水平面)的情况相比,原稿自然容易与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的原稿接触面紧贴,即使未通过导向部等使输送路径强制靠近原稿接触面,也能够使输送路径沿着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的原稿接触面,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输送。
根据上述构造的图像读取装置,因为能够通过单一的输送辊构成U型弯路径,所以,与组装多个输送辊形成U型弯路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按照设计形成U型弯路径的曲率,此外,还可以减少支撑输送辊的轴承的数量。此外,无需在装置内组装对多个输送辊传递从驱动源输出的驱动力用的机构,能够使构造简单化。
根据上述构造的图像读取装置,与在下侧路径下方的位置、或上侧路径上方的位置配设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以及第二读取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利用上游侧路径与下游侧路径之间的空间来配设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以及第二读取单元,能够实现装置的薄型化。
根据上述构造的图像读取装置,原稿按压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与原稿载置面相比处于下方的位置。因此,与这种原稿按压部的相当物位于原稿载置面上方的以往产品相比,能够使原稿按压部的配设位置在高度方向上处于较低的位置,能够实现图像读取装置整体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图像读取装置的多功能一体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构造的纵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构造的纵剖面图。
附图符号说明:
1…多功能一体机;2…打印单元;3、43、53…扫描单元;5…扫描主体部;6…ADF部;7…操作面板;8…排出口;9…供纸盒;10…开闭部;11…第一图像传感器;12…第二图像传感器;15…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7…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8…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21…第一原稿按压部;22…第二原稿按压部;25…第一白基准部;26…第二白基准部;31…供给辊;32…分离辊;33…中继辊;34…U型弯输送辊;35A~35I…导向部;37…原稿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出具体的例子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多功能一体机的构造:
图1(a)及图1(b)所示的多功能一体机1(图像读取装置)除了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功能(扫描功能)之外,还兼有其他功能(例如打印功能、复印功能、收发传真功能等)。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易于说明多功能一体机1所具有的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采用了图中标注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
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打印单元2、以及搭载于打印单元2的上部的扫描单元3(原稿传送器单元的一例)。扫描单元3构成为在平头型图像扫描仪的盖体部分具有ADF,其下侧部分为扫描主体部5,上侧部分为ADF部6。
此外,打印单元2的前部上侧设置有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面板7。此外,操作面板7的下方形成有使印刷后的被记录介质排出的排出口8,另外,其下方还安装有收纳印刷前的被记录介质的供纸盒9等。
其中,扫描单元3构成为,可以以扫描单元3的后端附近的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打印单元2转动。随着该转动,扫描单元3可以向使打印单元2的上部开口封闭的位置、或者使该上部开口开放的位置变位。
ADF部6构成为,可以以ADF部6的后端附近的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扫描主体部5转动。随着该转动,ADF部6可以向覆盖扫描主体部5的上表面的原稿载置面的位置、或者使该原稿载置面露出的位置变位。
ADF部6的上表面设置有开闭部10。该开闭部10在关闭(参照图1(a))时,作为覆盖ADF部6的上表面侧开口部的盖板发挥作用。此外,在开闭部10打开(参照图1(b))时,开闭部10作为装载原稿的托盘发挥作用,此时该原稿为ADF部6的输送对象,此外,还可以作为排出ADF部6完成输送后的原稿的托盘发挥作用。
扫描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构造:
如图2所示,扫描单元3设置有第一图像传感器11(第一读取单元)以及第二图像传感器12(第二读取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图像传感器11以及第二图像传感器12两者都采用接触型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
第一图像传感器11设置在扫描主体部5侧,其构成为由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而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此外,第二图像传感器12固定于ADF部6侧。
此外,在扫描主体部5侧、在处于第一图像传感器11的往复移动路径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原稿保持表面)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此外,在ADF部6侧、在处于第二图像传感器12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第二原稿接触表面)。
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两者都位于成为扫描主体部5的上表面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采用单一的玻璃板构成。此外,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不同的玻璃板来构成。
此外,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还可以构成为采用不同的玻璃板。此外,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材质只要是利用第一图像传感器11以及第二图像传感器12可读取原稿的透明材质即可,其可以为玻璃以外的材质。
此外,在ADF部6侧、在处于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的上方的位置配设有第一原稿按压部21,在扫描主体部5侧、在处于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下方的位置配设有第二原稿按压部22。
第一原稿按压部21通过压缩弹簧23向下方施力,由此,第一原稿按压部21呈轻压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的上表面侧的状态。压缩弹簧23的上端侧支撑于ADF部6内的框架(未图示),其下端侧支撑于第一原稿按压部21的上表面(与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相反一侧的面)。
此外,第二原稿按压部22通过压缩弹簧24向上方施力,由此,第二原稿按压部22呈轻压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下表面侧的状态。压缩弹簧24的上端侧支撑于第二原稿按压部22的下表面(与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相反一侧的面),其下端侧支撑于ADF部6的框架。
此外,在扫描主体部5侧,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白基准部25。该第一白基准部25位于与构成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的玻璃板的上表面接触的位置。第一图像传感器11实施阴影修正时,第一白基准部25透过玻璃板由第一图像传感器11读取到,以该图像为基准对白色进行修正。
此外,第二原稿按压部22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第二白基准部26。该第二白基准部26位于与构成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的位置。即,第二白基准部26组装于第二原稿按压部22的原稿按压面。第二图像传感器12实施阴影修正时,第二白基准部26透过玻璃板由第二图像传感器12读取到,以该图像为基准对白色进行修正。
此外,ADF部6设置有供给辊31、分离辊32、中继辊33、U型弯输送辊34(传送器辊)等辊子组,通过该辊子组构成从下侧路径6A经过U型弯路径6B直至上侧路径6C的原稿的输送路径(参照图2所示的点划线)。位于辊子间的沿着输送路径的位置设置有向沿着输送路径的方向导向原稿的导向部35A、35B、35C、35D、35E、35F、35G、35H等。
在中继辊33的输送路径下游侧、且第一原稿按压部21的输送路径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原稿传感器37。当原稿的顶端到达原稿传感器37所设置的位置时,随着原稿传感器37与原稿的接触,原稿传感器37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变位,原稿传感器37从关闭切换至开启。此外,当原稿的后端经过原稿传感器37所设置的位置时,随着原稿传感器37与原稿的接触的解除,原稿传感器37从检测位置回复到非检测位置,原稿传感器37从开启切换至关闭。因此,通过监视原稿传感器37的开启、关闭的切换,能够检测出原稿的顶端位置及后端位置。
在上述构成的多功能一体机1中,在使用扫描单元3作为ADF型扫描仪时,原稿设置于ADF部6。在该状态下,通过操作面板7上的操作、或从未图示的PC(PersonalComputer)发出的远程操作而对多功能一体机1施加扫描指令。此外,在施加该扫描指令时,使用者可以任意地指定单面读取或者双面读取。
在对多功能一体机1施加扫描指令时,多功能一体机1首先执行使装置各部初始化的处理,这种初始化处理之一为进行第一图像传感器11以及第二图像传感器12的阴影修正。这时,第一图像传感器11在左右方向上向第一白基准部25的正下方的位置移动,在该位置读取第一白基准部25,实施阴影修正。然后,第一图像传感器11在左右方向上向第一原稿按压部21的正下方的位置移动,在该位置静止。此外,因为第二图像传感器12固定于与第二白基准部26相对的位置,所以能够在该位置读取第二白基准部26,实施阴影修正。
上述初始化处理结束时,接着使ADF部6具有的辊子组动作。此时,由供给辊31从输送方向上游侧供给的原稿通过分离辊32一张一张地分离,并且还被输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然后,该原稿由中继辊33被输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该原稿在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和第一原稿按压部21之间通过。
原稿到达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1相对的位置时,第一图像传感器11以多功能一体机1的前后方向为主扫描方向、以输送方向为副扫描方向,从在与各传感器相对的位置上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原稿反复读取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像素,由此,从原稿的正面侧读取图像。此外,原稿到达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1相对的位置的时刻为,从通过原稿传感器37检测出原稿的顶端的时刻起、输送原稿规定时间后的时刻。
此外,在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和第一原稿按压部21之间通过的原稿接着在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和第二原稿按压部22(原稿按压构件)之间通过。原稿到达与第二图像传感器12相对的位置时,第二图像传感器12以多功能一体机1的前后方向为主扫描方向、以输送方向为副扫描方向,从在与各传感器相对的位置上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原稿反复读取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像素,由此,从原稿的反面侧读取图像。此外,原稿到达与第二图像传感器12相对的位置的时刻也为,从通过原稿传感器37检测出原稿的顶端的时刻起、输送原稿规定时间后的时刻。
通过了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和第二原稿按压部22之间的原稿到达U型弯输送辊34。然后,原稿沿着U型弯输送辊34的外周弯曲成U型,向扫描单元3的上表面侧排出。
另一方面,在多功能一体机1中,在使用扫描单元3作为平头型图像扫描仪时,ADF部6打开,原稿放置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上。即,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的上表面为原稿载置面。在该状态下,通过操作面板7上的操作、或从未图示的PC发出的远程操作而对多功能一体机1施加扫描指令。
在对多功能一体机1施加扫描指令时,多功能一体机1首先执行使装置各部初始化的处理,这种初始化处理之一为进行第一图像传感器11的阴影修正。此外,因为已经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1的阴影修正进行了说明,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初始化处理结束时,第一图像传感器11以多功能一体机1的前后方向为主扫描方向、以左右方向为副扫描方向,一边向副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反复读取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像素,由此,从载置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上的原稿读取图像。
效果:
在这种构造的多功能一体机1中,如图2所示,从相对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的原稿载置面垂直的方向看,U型弯输送辊34的配置位置A2位于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1、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的配设范围A1不重合的位置。而且,利用这种范围A1、A2不重合的情况、以及第二原稿按压部22及压缩弹簧24左侧的空间,使U型弯输送辊34的下端位置H2位于在垂直于原稿载置面的高度方向上、与原稿载置面的高度位置H1相比处于下方的位置。
因此,与U型弯路径6B位于静止原稿用透明部15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的上方的以往产品(例如参照对比文献1)相比,能够将U型弯输送辊34的配设位置设置为在高度方向上较低的位置。因此,与其程度相当地,能够将ADF部6的原稿的输送路径设置在更低的位置,进而能够实现扫描单元3整体、或者多功能一体机1整体的薄型化。
此外,在上述多功能一体机1中,因为U型弯输送辊34为单一的辊子,所以,与组装多个输送辊形成与U型弯路径6B相当的输送路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按照设计形成U型弯路径6B的曲率,此外,还可以减少支撑U型弯输送辊34的轴承的数量。此外,无需在装置内组装对多个输送辊传递从驱动源输出的驱动力用的机构,能够使构造简单化。
在上述多功能一体机1中,因为第二图像传感器12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配设在夹持于下侧路径6A和上侧路径6C之间的位置,所以,与在下侧路径6A下方的高度位置、或上侧路径6C上方的高度位置配设有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以及第二图像传感器12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利用下侧路径6A和上侧路径6C之间的空间来配设第二图像传感器12以及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能够实现装置的薄型化。
在上述多功能一体机1中,第二原稿按压部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与原稿载置面的高度位置H1相比处于下方的位置。因此,与这种第二原稿按压部22的相当物位于原稿载置面上方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二原稿按压部22的配设位置在高度方向上处于较低的位置,这也是能够实现扫描单元3的薄型化的构造。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以第二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详细说明,关于共通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扫描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构造:
在图3所示的扫描单元43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配置有第二图像传感器12、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以及第二原稿按压部22。
更为具体地说,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右端位于与U型弯输送辊34相比更靠近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的位置,其左侧位于与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相比更靠近U型弯输送辊34的位置,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原稿接触面为从右端朝左端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因此,沿着基准面H1从与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接触的位置向输送路径下游侧输送原稿时,原稿的顶端从倾斜的方向与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原稿接触面抵接。
这种构造的扫描单元43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扫描单元3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与U型弯输送辊34的下端之间的输送路径上,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原稿接触面是从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侧向U型弯输送辊34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其与原稿接触。因此,与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原稿倾斜面为非倾斜面(例如为水平面)的情况相比,原稿自然容易与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原稿接触面紧贴,即使未通过导向部等使输送路径强制靠近原稿接触面,也能够使输送路径沿着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原稿接触面,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输送。此外,通过使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倾斜为朝向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U型弯输送辊34的外周面,由此能够相对于U型弯路径顺利地导入原稿的顶端。
(3)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4所示的扫描单元53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第一图像传感器11与第二图像传感器12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分开的位置。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第二图像传感器12、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第二原稿按压部22、以及U型弯输送辊34配置于更下方。
因此,在从输送原稿用第一透明部17到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部分设置有导向部35F、35I,向输送原稿用第二透明部18的下表面侧导向原稿的顶端。
这种构造的扫描单元53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扫描单元3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因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U型弯输送辊34可以配置于更下方,所以能够进一步地减小配置有这些构造的部分的高度方向尺寸,还可以抑制装置整体的高度方向尺寸。
(4)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具体的一实施方式,还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的输送路径为相对于U型弯输送辊34从U型弯输送辊34的下侧供给原稿并从U型弯输送辊34的上侧排出原稿,但是,这一输送方向还可以构成为相反的方向。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多功能一体机1为例对本发明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但是,无论是否具有扫描功能以外的功能都可以,例如仅具有扫描功能的功能单一的图像读取装置也可以采用本发明。

Claims (20)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稿保持表面,所述原稿保持表面被构造成保持用于平面扫描的第一原稿;
原稿传送器单元,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被构造成沿着用于ADF型图像扫描且包括曲线路径的传送路径传送第二原稿,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包括传送器辊,所述曲线路径为U型曲线路径,所述传送器辊被构造成将在所述U型曲线路径中的所述第二原稿的原稿传送方向沿着所述U型曲线路径转弯且反向;
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第二原稿时,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原稿的第一侧面;
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第二原稿时,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原稿的第二侧面;
第一读取单元,所述第一读取元被构造成:
当所述第一读取单元穿过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下方时,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原稿保持表面保持的所述第一原稿的侧面上的图像;和
当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被静止在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下方时,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第一侧面上的图像;和
第二读取单元,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的上方且被构造成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第二侧面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传送器辊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为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所述高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延伸的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的第一端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距离比与所述传送器辊的距离更近,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的第二端被设置成与所述传送器辊的距离比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距离更近,其中,所述第一端被设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所述第二端的上方,和
其中,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被朝着所述第二端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器辊由单个辊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进一步限定所述传送路径,所述第二原稿沿着所述传送路径被传送,包括:
上路径,所述上路径连续地从所述曲线路径的上端延伸;和
下路径,所述下路径连续地从所述曲线路径的下端延伸,所述下路径被设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所述上路径的下方;和
其中,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上路径和所述下路径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原稿在所述下路径中被传送经过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时读取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图像,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进一步包括原稿按压构件,所述原稿按压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之下和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原稿被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沿着所述下路径朝着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传送时按压所述第二原稿,
其中,所述原稿按压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路径以U形形状围绕所述传送器辊的外周部分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路径的下游端被设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曲线路径的上游端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排出盘,所述排出盘被构造成接收所述第二原稿,所述排出盘被设置成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读取单元并位于从所述曲线路径沿着所述传送路径的下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位于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器辊被设置成当从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不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所述原稿保持表面、和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重叠。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没有经过所述传送器辊并平行于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垂直的直线的直线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中的任何相交。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没有经过所述传送器辊并平行于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直线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二读取单元都相交。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之间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被构造成引导被传送到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中位于下游的一个的所述第二原稿的前边缘,同时防止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前边缘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中位于下游的一个的端面接触。
14.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稿传送器单元,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被构造成沿着用于ADF型图像扫描且包括曲线路径的传送路径传送原稿,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包括传送器辊,所述曲线路径为U型曲线路径,所述传送器辊被构造成将在所述U型曲线路径中的所述原稿的原稿传送方向沿着所述U型曲线路径转弯且反向;
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原稿时,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原稿的第一侧面;
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原稿时,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原稿的第二侧面;
第一读取单元,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穿过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时读取所述原稿的所述第一侧面上的图像,当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被静止在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下方时,所述原稿被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和
第二读取单元,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的上方和被构造成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的所述原稿的第二侧面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传送器辊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成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垂直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的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第二原稿接触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器辊被设置成当从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不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重叠。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原稿接触表面位于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没有经过所述传送器辊并平行于与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垂直的直线的直线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一原稿接触表面中的任何相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没有经过所述传送器辊并平行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直线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二读取单元都相交。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进一步包括排出盘,所述排出盘被构造成接收所述原稿,所述排出盘被设置成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读取单元和设置在从所述曲线路径沿着所述传送路径的下游。
20.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稿保持表面,所述原稿保持表面被构造成保持用于平面扫描的第一原稿;
原稿传送器单元,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被构造成沿着用于ADF型图像扫描且包括曲线路径的传送路径传送第二原稿,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包括传送器辊,所述曲线路径为U型曲线路径,所述传送器辊被构造成将在所述U型曲线路径中的所述第二原稿的原稿传送方向沿着所述U型曲线路径转弯且反向;
原稿接触表面,所述原稿接触表面被构造成当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所述第二原稿时,所述原稿接触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原稿的第一侧面;和
读取单元,所述读取单元被构造成:
当所述读取单元穿过所述原稿保持表面的下方时,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原稿保持表面保持的所述第一原稿的侧面上的图像;和
当所述读取单元被静止在所述原稿接触表面的下方时,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器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二原稿的所述第一侧面上的图像;和
其中,所述传送器辊被设置成相交于一个平面,所述原稿保持表面沿着所述平面延伸。
CN201210092262.6A 2011-06-30 2012-03-31 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02857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6181 2011-06-30
JP2011146181A JP5287943B2 (ja) 2011-06-30 2011-06-30 画像読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7669A CN102857669A (zh) 2013-01-02
CN102857669B true CN102857669B (zh) 2015-01-14

Family

ID=46062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92262.6A Active CN102857669B (zh) 2011-06-30 2012-03-31 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687247B2 (zh)
EP (1) EP2541890B1 (zh)
JP (1) JP5287943B2 (zh)
CN (1) CN1028576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74968B2 (en) * 2008-04-11 2011-01-25 Andre Foucault Leg rehabilitation apparatus
JP5858888B2 (ja) * 2012-09-14 2016-02-10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
JP5911406B2 (ja) 2012-09-14 2016-04-27 株式会社Pfu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6257219B2 (ja) * 2013-08-23 2018-0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025782B2 (ja) * 2014-06-30 2016-11-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7682B2 (ja) * 2015-03-26 2017-1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WO2018048388A1 (en) * 2016-09-07 2018-03-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canning interface with dual-layer glass substrates
CN108989598B (zh) * 2017-05-30 2019-12-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扫描仪以及扫描数据的生产方法
US11563929B2 (en) * 2019-06-24 2023-01-24 Align Technology, Inc. Intraoral 3D scanner employing multiple miniature cameras and multiple miniature pattern projectors
JP2022089108A (ja) * 2020-12-03 2022-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2094A (zh) * 2001-08-22 2003-03-1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893521A (zh) * 2005-06-30 2007-01-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1355621A (zh) * 2007-07-24 2009-01-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及具有该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68368B2 (ja) 1997-07-09 2004-09-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
JP3599578B2 (ja) 1998-10-02 2004-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EP1049316A3 (en) 1999-04-26 2003-09-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372893B2 (ja) 1999-05-17 2003-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1222202A (ja) * 2000-12-08 2001-08-17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4192A (ja) * 2001-05-22 2002-12-06 Canon Inc 情報読み取り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170658B2 (en) 2001-09-13 2007-0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4306985B2 (ja) 2001-09-13 2009-08-05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TW531128U (en) 2001-10-03 2003-05-01 Silitek Corp Image scanning device with interlaced paper slot track
JP4284920B2 (ja) 2002-04-26 2009-06-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6115294A (ja) * 2004-10-15 2006-04-27 Sharp Corp 原稿読取装置
JP2006180259A (ja) * 2004-12-22 2006-07-06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6180257A (ja) 2004-12-22 2006-07-06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7238252A (ja) * 2006-03-07 2007-09-20 Brother Ind Ltd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4986795B2 (ja) * 2007-09-28 2012-07-25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1493B2 (ja) 2009-03-30 2012-05-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472219B2 (ja) * 2011-06-30 2014-04-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9049326B2 (en) * 2011-09-09 2015-06-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ltifunction device with scanner unit offset from recording sheet tray
JP6056226B2 (ja) * 2012-07-09 2017-0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2094A (zh) * 2001-08-22 2003-03-1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893521A (zh) * 2005-06-30 2007-01-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1355621A (zh) * 2007-07-24 2009-01-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及具有该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87943B2 (ja) 2013-09-11
EP2541890A2 (en) 2013-01-02
CN102857669A (zh) 2013-01-02
US20140185113A1 (en) 2014-07-03
EP2541890A3 (en) 2013-06-26
US8687247B2 (en) 2014-04-01
US20130003145A1 (en) 2013-01-03
US8913310B2 (en) 2014-12-16
EP2541890B1 (en) 2017-03-01
JP2013016887A (ja) 2013-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7669B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2857670B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1850910B (zh) 图像处理装置
JP492468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1077874A (ja) 画像処理装置
CN105438861B (zh) 片状物传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设备
CN101007600A (zh) 供纸装置及打印机
CN105314427A (zh) 记录片材传送装置与图像读取装置
CN107697669B (zh) 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JP2013209197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013058957A (ja) 複合機
CN105847623B (zh) 图像读取设备
CN105035795B (zh) 片状物传送装置
CN103458148B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2016127326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07916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68615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02455618A (zh) 文档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8251363B2 (en) Image reader
US9617094B2 (en) Sheet conveyor and image reader having the same
CN104512754B (zh) 片状物传送装置
JP648893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KR20100138284A (ko) 가압 구조체가 마련된 에이디에프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