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2023A -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2023A
CN102832023A CN2012101037767A CN201210103776A CN102832023A CN 102832023 A CN102832023 A CN 102832023A CN 2012101037767 A CN2012101037767 A CN 2012101037767A CN 201210103776 A CN201210103776 A CN 201210103776A CN 102832023 A CN102832023 A CN 102832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transformer
coils
bobbin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37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2023B (zh
Inventor
李英旼
元载善
金钟海
金德勋
朴根泳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32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2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20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20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46Preventing or reducing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Abstract

提供一种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该变压器具有最小化的漏电感。该变压器包括:线圈架,包括多个分隔空间;多个线圈,在所述多个分隔空间中缠绕并堆叠,其中,各个线圈被缠绕,以被布置在所述多个分隔空间中,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是多重绝缘线圈。

Description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6月14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1-0057276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具有最小化的漏电感(leakage inductance)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在各种电子装置(诸如电视(TV)、监视器、个人计算机(PC)、办公自动化(OA)装置)中需要各种电源。因此,这些电子装置通常包括电源,所述电源将从外部供应的交流(AC)电转换为每个电子装置所需的电。
在电源中,近来主要使用利用开关模式的电源(例如,开关模式电源(SMPS))。SMPS基本上包括开关变压器。
开关变压器通常通过25KHz至100KHz的高频振荡将85V至265V的AC电转换为3V至30V的直流(DC)电。因此,与通过50Hz至60Hz的频率振荡将85V至265V的AC电转换为3V至30V的DC电的普通变压器相比,开关变压器显著减小了芯和线圈架的尺寸,并且将低电压和低电流的DC电稳定地供应给电子装置。因此,近来在具有小型化趋势的电子装置中已经广泛使用了开关变压器。
开关变压器需要被设置为具有小的漏电感,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然而,根据开关变压器的小型化,可能难以设计出具有小的漏电感的开关变压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小尺寸的开关变压器。
本发明的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具有最小化的漏电感的变压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线圈架,包括多个分隔空间;多个线圈,在所述多个分隔空间中缠绕并堆叠,其中,各个线圈被缠绕,以被布置在所述多个分隔空间中,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是多重绝缘线圈。
可在线圈架的最内位置或最外位置缠绕并堆叠多重绝缘线圈。
多重绝缘线圈可被插入在所述多个线圈中除了多重绝缘线圈之外的剩余线圈中的两个线圈之间,所述两个线圈具有施加到所述两个线圈的电压之间的最大差。
所述多个线圈可包括多个初级线圈和多个次级线圈,所述多个初级线圈和多个次级线圈中的任意一个可以是多重绝缘线圈。
线圈架可包括至少一个分隔壁,所述至少一个分隔壁形成在线圈架的管状的主体部分的外周表面上,可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分隔壁形成所述多个分隔空间。
所述分隔壁可包括形成在所述分隔壁中的至少一个跳过凹槽,所述多个线圈可被缠绕,同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跳过凹槽跳过分隔壁。
线圈架可包括轮缘部分,所述轮缘部分沿着线圈架的主体部分的外径方向从主体部分的两端延伸。
线圈架可包括端子连接部分,所述端子连接部分沿着线圈架的主体部分的外径方向从主体部分的任意一端延伸,并且所述端子连接部分包括连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分的端部的多个外部连接端子。
端子连接部分可包括形成在所述端子连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引线凹槽,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可具有引线,所述引线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引线凹槽被引导到线圈架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多重绝缘线圈,缠绕在线圈架的最内位置;第二多重绝缘线圈,在第一多重绝缘线圈的外部缠绕并堆叠;多个普通绝缘线圈,在第一多重绝缘线圈和第二多重绝缘线圈之间缠绕并堆叠。
所述变压器还可包括:第三多重绝缘线圈,插入在所述多个普通绝缘线圈中的两个线圈之间,所述两个线圈具有施加到所述两个线圈的电压之间的最大差。
第一多重绝缘线圈、第二多重绝缘线圈和第三多重绝缘线圈可以是初级线圈,所述多个普通绝缘线圈可以是次级线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多个普通绝缘线圈,在线圈架中缠绕并堆叠;至少一个多重绝缘线圈,插入在所述多个普通绝缘线圈中的两个线圈之间,所述两个线圈具有施加到所述两个线圈的电压之间的最大差。
所述变压器还可包括:多重绝缘线圈,布置在所述多个普通绝缘线圈的最内位置和最外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电源,包括安装在所述电源的基板上的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变压器;显示面板,从电源接收电能;盖,保护显示面板和电源。
变压器的线圈可被缠绕为与所述电源的基板平行。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及其它优点将被更清楚地理解,其中: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器的透视图;
图2A是示意性示出图1中所示的变压器的线圈架的透视图;
图2B是示意性示出图2A中所示的线圈架的下表面的透视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图2A和图2B中的线圈架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3的B-B′线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3的A-A′线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7A至图7E是描述缠绕图5和图6中所示的线圈的方法的示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变压器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变压器的透视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变压器的侧部的透视图;
图11是示意性示出图9中所示的线圈架的下表面的透视图;
图12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板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行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之前,在下面将被描述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词语应被解释为具有通常含义或字典含义。基于发明人能够适当定义术语以按照最佳方式描述他或她的发明的这样的原理,这些术语或词语应被解释为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一致。在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以及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意图在于,如果对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落入在提交本申请时这些修改和变型的等同物的范围内,则本发明涵盖这些修改和变型。
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将始终用于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此外,将省略与公知的功能或构造相关的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使本发明的主题模糊。在附图中,一些部件的形状和尺寸可能被夸大,被省略,或者被示意性地示出。另外,每个部件的尺寸并不完全反映实际尺寸。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器的透视图;图2A是示意性示出图1中所示的变压器的线圈架的透视图;图2B是示意性示出图2A中所示的线圈架的下表面的透视图。图3是示意性示出图2A和图2B中的线圈架的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器100是绝缘型开关变压器,变压器100包括线圈架10、芯40以及线圈50。
线圈架10包括:缠绕部分12,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有线圈50;端子连接部分20,形成在缠绕部分12的一端。
缠绕部分12可包括:主体部分13,具有管状;轮缘部分15,沿着主体部分13的外径方向从主体部分13的两端延伸。
主体部分13可包括:通孔11,形成在主体部分13的内部;至少一个分隔壁14,形成在主体部分13的外周表面上,其中,芯40部分地插入到通孔11中,分隔壁14沿着主体部分13的长度方向分隔空间。在该结构中,被分隔壁14分隔的每个空间可包括缠绕在所述空间中的线圈50。
根据本实施例的缠绕部分12包括单个分隔壁14。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缠绕部分12包括两个分隔空间12a和12b。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通过不同数量的分隔壁14形成和使用不同数量的空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分隔壁14包括形成在分隔壁14中的至少一个跳过凹槽14a,从而在空间12a(下文中称为上空间)中缠绕的线圈50可跳过分隔壁14,由此可在另一空间12b(下文中称为下空间)中被缠绕。
跳过凹槽14a可具有这样的形状,在该形状中,分隔壁14的一部分被完全地切掉并被去除,使得主体部分1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暴露。另外,跳过凹槽14a的宽度可大于线圈50的厚度(即,直径)。跳过凹槽14a可被形成为与下面将被描述的端子连接部分20的位置对应的一对跳过凹槽。
根据本实施例的分隔壁14被设置,以在分隔空间12a和12b中均匀地布置并缠绕线圈50。因此,分隔壁可具有不同的厚度,并且可由各种材料制成,只要能够保持分隔壁的形状即可。
同时,虽然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分隔壁14与线圈架10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分隔壁14可被形成为独立的单独构件,然后被结合到线圈架10。
根据本实施例的分隔壁14的形状可与轮缘部分15的形状大体相同。
轮缘部分15按照下面的方式突出:轮缘部分15沿着主体部分13的外径方向从主体部分13的两端(即,上端和下端)延伸。根据本实施例的轮缘部分15可根据其形成位置被划分为上轮缘部分15a和下轮缘部分15b。
另外,主体部分13的外周表面与上轮缘部分15a和下轮缘部分15b之间的空间形成为缠绕线圈50的缠绕空间12a和12b。因此,轮缘部分15用于保护线圈50免受外部影响并确保线圈50和外部之间的绝缘性质,同时用于在轮缘部分15的两侧将线圈50支撑在缠绕空间12a和12b中。
同时,为了形成薄的变压器100,线圈架10的轮缘部分15可具有最大的薄的厚度。然而,在线圈架10由作为绝缘材料的树脂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当轮缘部分15具有过度减小的厚度时,轮缘部分15不会保持其形状,从而轮缘部分15可能弯曲。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架10可包括形成在轮缘部分15的外表面上的绝缘肋19,以防止轮缘部分15弯曲并加强轮缘部分15。
根据需要,可在两个轮缘部分15a和15b的两个外表面上形成绝缘肋19,或者可在两个轮缘部分15a和15b的两个外表面中的一个外表面上选择性地形成绝缘肋19。
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在上轮缘部分15a的外表面和下轮缘部分15b的外表面上形成各个绝缘肋19的情况。这里,绝缘肋19可突出以具有与芯4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具有沿着芯40的侧部的沙漏形状。另外,芯40可被设置在绝缘肋19之间并被结合到线圈架10。
如上所述,当根据芯40的形状形成绝缘肋19时,绝缘肋19用于确保在线圈架10中缠绕的线圈50与芯40之间的绝缘形状,同时用于当芯40结合到线圈架10时引导芯40的位置。
因此,绝缘肋19可以按照与变压器100的芯40的厚度近似的厚度突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绝缘肋19的突出距离可被设置为与线圈50和芯40之间的爬电(creepage)距离对应。
同时,当线圈架10由具有高强度的材料制成,并且即使在没有形成绝缘肋19的情况下轮缘部分15也因此保持其形状时,可省略绝缘肋19。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架10可包括形成在上轮缘部分15a中的至少一个穿透凹槽17。设置穿透凹槽17以允许用肉眼观察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的线圈50的缠绕状态。因此,当不需要观察线圈50的缠绕状态时,可省略穿透凹槽17。
穿透凹槽17可被形成为与跳过凹槽14a和下面将描述的引线凹槽25的位置和形状对应。即,跳过凹槽14a、引线凹槽25和穿透凹槽17可沿着竖直方向(Z方向)布置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工人和用户可通过穿透凹槽17容易地识别各个缠绕空间12a和12b内的线圈50的缠绕状态。
可在下轮缘部分15b中形成端子连接部分20。更具体地讲,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分20可沿着外径方向从下轮缘部分15b突出,以确保绝缘距离。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端子连接部分20可从下轮缘部分15b向下突出。
同时,参照附图,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分20从下轮缘部分15b局部延伸,所以难以准确地在下轮缘部分15b和端子连接部分20之间进行区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下轮缘部分15b自身也可被看作端子连接部分20。
下面将描述的外部连接端子30可连接到端子连接部分20,外部连接端子30的连接方式为:外部连接端子30从端子连接部分20向外突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分20可包括初级端子连接部分20a和次级端子连接部分20b。参照图1,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初级端子连接部分20a和次级端子连接部分20b从下轮缘部分15b的相应的暴露端部延伸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初级端子连接部分20a和次级端子连接部分20b可被形成在下轮缘部分15b的任意一端上,或者可被形成为彼此相邻。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分20可包括引导凹槽22、引线凹槽25和引导突起27,以将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的线圈50的引线L引导到外部连接端子30。
在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一个表面(即,上表面)中形成引导凹槽22。引导凹槽22可被形成为多个凹槽,每个凹槽分开且与各个外部连接端子30被设置的位置对应,或者引导凹槽22可被形成为单个一体的凹槽形状,如附图中所示。
另外,虽然没有示出,但是引导凹槽22可具有以预定角度倾斜或弯曲(例如斜切)的底表面和边缘部分,以在端子连接部分20的边缘部分最小化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的引线L的弯曲。
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的线圈50的引线L(如图2B中的虚线所示)被引导到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部的情况下使用引线凹槽25。为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引线凹槽25可被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该形状中,端子连接部分20以及下轮缘部分15b的一些部分被完全切除,使得主体部分1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被暴露。
另外,引线凹槽25的宽度可大于初级线圈51和次级线圈52的厚度(即,直径)。
具体地讲,根据本实施例的引线凹槽25形成在与分隔壁14的跳过凹槽14a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更具体地讲,引线凹槽25可被形成为在跳过凹槽14a向外伸出的位置具有与跳过凹槽14a的宽度近似相同的宽度。
与跳过凹槽14a类似,引线凹槽25可被形成为与端子连接部分20的位置对应的一对引线凹槽。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需要,引线凹槽25还可被形成为位于不同位置的多个引线凹槽。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引线凹槽25可包括延伸凹槽25a,延伸凹槽25a在与主体部分13相邻的位置具有延伸的宽度。
延伸凹槽25a的宽度大于引线凹槽25的宽度。这里,引线凹槽25和延伸凹槽25a的边界部分可以彼此形成直角,或者以突起形状突出。因此,设置在延伸凹槽25a中的引线L不会容易运动到引线凹槽25,可被支撑在延伸凹槽25a的侧壁上,并且可按照改变的方向被设置。
虽然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延伸凹槽25a被形成为具有沿着引线凹槽25的两个方向从引线凹槽25延伸的宽度,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延伸凹槽可仅沿一个方向延伸,或者可形成多个延伸凹槽,而不是形成一个延伸凹槽。
延伸凹槽25a的下部(即,连接到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表面的边缘部分)可通过斜切等被形成为倾斜面或曲面。因此,可最小化通过延伸凹槽25a引导的引线L被延伸凹槽25a的边缘部分弯曲的现象。
已经设计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引线凹槽25和延伸凹槽25a,以最小化在驱动变压器100时产生的漏电感。
在现有技术的变压器的情况下,线圈的引线被构造为沿着缠绕有线圈的空间的内壁表面被引导到外部,从而缠绕的线圈和线圈的引线彼此接触。
因此,线圈被缠绕为在线圈接触其引线的部分弯曲,并且线圈的弯曲(即,非均匀缠绕)导致漏电感的增加。
然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中,线圈50的引线L没有被设置在缠绕部分12中,而是沿着竖直方向通过引线凹槽25和延伸凹槽25a从缠绕位置被直接引导到缠绕部分12的外部,即,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部。
因此,可在缠绕部分12中完全均匀地缠绕线圈50。因此,由于上述线圈50的弯曲等而产生的漏电感可被最小化。
多个引导突起27可彼此平行地从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一个表面突出。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多个引导突起27从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情况。
引导突起27被设置为引导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的线圈50的引线L,使得引线L容易地从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部设置到外部连接端子30,如图2B所示。因此,引导突起27可突出超过线圈50的引线L的直径,以在牢固地支撑线圈50的同时引导设置在引导突起27之间的线圈50。
由于设置了引导突起27,所以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的线圈50的引线L在穿过引线凹槽25的同时运动到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部,然后通过相邻的引导突起27之间的空间电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这里,在线圈50的引线L被延伸凹槽25a和引导突起27的侧部支撑的同时,可按照改变的方向设置线圈50的引线L,由此将线圈50的引线L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
已经考虑了在线圈架10中自动缠绕线圈50的情况而了如上所述构造的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分20。
即,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架10的构造,导致可通过单独的自动缠绕装置(未示出)来自动执行以下过程:在线圈架10中缠绕线圈50;使线圈50的引线L通过跳过凹槽25跳跃到线圈架10的下部;通过引导突起27改变引线L的路线,从而沿着形成外部连接端子30的方向引导引线L;将引线L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等等。
另外,根据现有技术,当在线圈架中缠绕多个独立的线圈时,引导到外部连接端子的线圈的引线被布置为彼此交叉。因此,引线彼此接触,由此导致线圈之间的短路。
然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中,可按照分布式方案将线圈50的引线L设置在下轮缘部分15b的一个表面(端子连接部分的引导凹槽)上以及另一表面(形成引导突起的下表面)上,并且将线圈50的引线L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因此,与现有技术的变压器相比,线圈50的引线L通过多种路线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由此可最小化多个引线L之间的交叉或接触。
端子连接部分20可包括连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分20的多个外部连接端子30。外部连接端子30可从端子连接部分20向外突出,并且根据变压器100的形状或结构或者根据其上安装有变压器100的基板的结构而具有各种形状。
即,根据本实施例的外部连接端子30连接到端子连接部分20,使得外部连接端子30沿着主体部分13的外径方向从端子连接部分20突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需要,可在不同的位置形成外部连接端子30。例如,外部连接端子30可连接到端子连接部分20,使得外部连接端子30从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外部连接端子30包括输入端子30a和输出端子30b。
输入端子30a连接到初级端子连接部分20a,并且连接到初级线圈51的引线L,由此将电能提供给初级线圈51。另外,输出端子30b连接到次级端子连接部分20b,并且连接到次级线圈52的引线L,由此供应根据次级线圈52和初级线圈51之间的匝数比设置的输出电能。
根据本实施例的外部连接端子30包括多个(例如4个)输入端子30a和多个(例如7个)输出端子30b。已经这样的构造的原因在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具有在单个缠绕部分12中一起缠绕多个线圈50的结构。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中,外部连接端子30的数量不限于上面提到的数量。
另外,根据需要,输入端子30a和输出端子30b可具有相同的形状,或者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外部连接端子30可被不同地修改,只要引线L容易地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即可。
例如,如附图中所示,外部连接端子30可具有多个突起32。这些突起32可包括:突起32a,用于划分线圈50的连接位置;突起32b,用于当变压器安装在基板上时设置变压器的安装高度。
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架10可通过注射成型方法被容易地制造。然而,形成线圈架10的方法不限于此。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架10可由绝缘树脂制成,并且可由具有高耐热性和高耐电压性的材料制成。可使用聚苯硫醚(PPS)、液晶聚酯(LC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酚醛树脂等作为线圈架10的材料。
芯40部分地插入到形成在线圈架10的内部的通孔11中,并且电磁耦合到线圈50,由此形成磁路。
根据本实施例的芯40被构造成一对芯40。所述一对芯40可被部分地插入到线圈架10的通孔11中,由此彼此结合,以彼此面对。根据芯40的形状,可使用“EE”芯、“EI”芯、“UU”芯、“UI”芯等作为芯40。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芯40可具有沙漏形状,在该沙漏形状中,芯40的接触轮缘部分15的一部分根据如上所述的线圈架10的绝缘肋19的形状而部分地凹入。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芯40可由与其它材料相比具有较高磁导率、较低损耗、较高饱和磁通密度、较高稳定性和较低制造成本的Mn-Zn基铁氧体制成。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没有限制芯40的形状或材料。
同时,尽管没有示出,但是为了确保在线圈架10中缠绕的线圈50与芯40之间的绝缘性质,可在线圈架10和芯40之间插入绝缘带。
绝缘带可插入在线圈架10和芯40之间,与芯40的面对线圈架10的整个内表面对应,或者可仅在线圈50和芯40彼此面对的部分处部分地插入在线圈架10和芯40之间。
线圈50可在线圈架10的缠绕部分12中被缠绕,并且可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
图5是沿着图3的B-B′线截取的局部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3的A-A′线截取的局部截面图。图5和图6示出了在线圈架10中缠绕线圈50的状态下的截面图。
参照图5和图6,初级线圈51可包括彼此电绝缘的多个线圈Np1、Np2和Np3。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通过在单个缠绕部分12中分别缠绕3个独立的线圈Np1、Np2和Np3中的每个来形成初级线圈51的情况。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初级线圈51中,总共6个引线L被引导以被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同时,为了便于描述,在图1中仅代表性地示出了几个引线L。
参照图5,根据本实施例的初级线圈51包括具有近似厚度的线圈Np1、Np2和Np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需要,构成初级线圈51的每个线圈Np1、Np2和Np3还可具有不同的厚度。另外,根据需要,各个线圈Np1、Np2和Np3可具有相同的匝数或者具有不同的匝数。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100中,当电压施加到多个初级线圈51(Np1、Np2和Np3)中的至少任何一个(例如,Np2或Np3)时,还可通过电磁感应将电压引入到其它的初级线圈(例如,Np1)。因此,还可在下面将描述的显示装置中使用变压器。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100中,初级线圈51由多个线圈Np1、Np2和Np3构成,从而可相应地通过次级线圈52施加并引入各种电压。
同时,根据本实施例的初级线圈51不限于如在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3个独立的线圈Np1、Np2和Np3,而是根据需要可包括不同数量的线圈。
与初级线圈51类似,可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次级线圈52。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次级线圈52被缠绕,同时在初级线圈51之间按照夹层结构堆叠。
与初级线圈51类似,可通过缠绕彼此电绝缘的多个线圈来形成次级线圈52。
更具体地讲,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次级线圈52包括彼此电绝缘的4个独立的线圈Ns1、Ns2、Ns3和Ns4的情况。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次级线圈52中,总共8个引线L被引导以被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
另外,可选择性地使用具有相同厚度的线圈或具有不同厚度的线圈作为次级线圈52的各个线圈Ns1、Ns2、Ns3和Ns4。根据需要,各个线圈Ns1、Ns2、Ns3和Ns4还可具有相同的匝数或者具有不同的匝数。
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具有初级线圈51和次级线圈52被缠绕的结构的特征。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提供其详细描述。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初级线圈51包括3个独立的线圈(下文中称为Np1、Np2和Np3)。另外,次级线圈52包括4个独立的线圈(下文中称为Ns1、Ns2、Ns3和Ns4)。
这些各个线圈50可缠绕在主体部分13的外周表面上,缠绕方式为:各个线圈50以各种顺序和形式设置在主体部分13的外周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初级线圈51的Np2缠绕在主体部分13的外周表面上,初级线圈51的Np3和Np1在Np3和Np1与Np2隔开预定间隔的状态下在缠绕空间12a和12b的最外位置顺序地缠绕。另外,作为次级线圈52的Ns1、Ns2、Ns3和Ns4顺序地设置在Np2和Np3之间。
这里,初级线圈51的Np2和Np3可被这样构造,Np2和Np3可由相同材料制成并且具有相同匝数,Np2和Np3的引线L中的每个连接到同一外部连接端子30。
此外,在次级线圈52中,引线L连接到设置在外部连接端子30中的最外位置处的外部连接端子30的线圈可被设置在次级线圈52的最内位置。即,在图5的实施例中,Ns1的引线L可连接到设置在外部连接端子30中的最外位置处的外部连接端子30。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可基于引入到各个独立的线圈Np1至Ns4的电压或各个独立的线圈Np1至Ns4的匝数,来设置各个独立的线圈Np1至Ns4的布置顺序。
在通过分隔壁14分隔的空间12a和12b中按照均匀分布的方案缠绕根据本实施例的各个线圈Np1至Ns4。
更具体地讲,各个线圈Np1至Ns4被缠绕为在上缠绕空间12a和下缠绕空间12b的每个中具有相同的匝数,并且被布置为竖直地形成相同的层,如图5所示。因此,在上缠绕空间12a和下缠绕空间12b中缠绕的各个线圈Np1至Ns4被缠绕为具有相同的形状。
这种构造根据线圈50的缠绕状态最小化变压器100中的漏电感的产生。
通常,当在线圈架的缠绕部分中缠绕线圈时,这些线圈没有被均匀地缠绕,而是可能在朝向一侧倾斜的同时或在被非均匀地布置的同时被缠绕。在这种情况下,变压器中的漏电感会增大。另外,随着缠绕部分的空间变大,该问题会加重。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中,缠绕部分12被分隔壁14分隔为空间12a和12b,以最小化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漏电感。另外,在各个分隔的空间12a和12b中均匀地缠绕线圈50。
图7A至图7E是描述缠绕图5和图6中所示的线圈的方法的示图。在下文中,将参照图7A至图7E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缠绕变压器100的线圈的方法。
首先参照图7A,在下缠绕空间12b中首先缠绕特定线圈(例如,Np2),同时形成单个层。这里,Np2是初级线圈,从而Np2通过引线凹槽25从初级端子连接部分20a的下表面被引导到下缠绕空间12b。
引导到下缠绕空间12b中的Np2开始在下缠绕空间12b的下端(即,下轮缘部分的内表面)中被缠绕,然后朝向线圈架10的上部被顺序地缠绕。
然后,如图7B所示,Np2通过跳过凹槽14a跳跃到上缠绕空间12a,然后还在上缠绕空间12a中被缠绕,同时形成单个层。如同在下缠绕空间12b中那样,朝向线圈架10的上部顺序地缠绕Np2。
在通过上述过程在上缠绕空间12a和下缠绕空间12b中缠绕Np2同时形成单个层之后,按照堆叠在图7B中缠绕的Np2上的形状再次缠绕Np2,同时在图7B中缠绕的Np2上形成新的层,如图7C所示。然后,与上述过程对应,还在下缠绕空间12b中均匀地缠绕Np2,如图7D所示。
接下来,可通过与上述过程相同的过程,按照将另一线圈(例如,Ns1)堆叠在Np2上同时在Np2上形成新的层的形状来缠绕所述另一线圈,如图7E所示。这里,Ns1是次级线圈,从而在Ns1通过跳过凹槽从次级端子连接部分20b的下表面被引导到下缠绕空间12b的同时缠绕Ns1。
当通过上述过程完成了剩余线圈(例如,按照Ns2、Ns3、Ns4、Np3、Np1的次序)的缠绕时,则缠绕好了这些线圈,如图5和图6所示。
这里,如上所述,在上缠绕空间12a和下缠绕空间12b中缠绕的线圈Np1至Ns4中的每个线圈被设置为具有相同的匝数。例如,当Ns1具有总共18匝时,Ns1在上缠绕空间12a中缠绕9次,在下缠绕空间12b中缠绕9次,从而按照均匀分布的方案布置Ns1。
另外,当Ns1的匝数被设置为奇数时,可按照总匝数的10%之内的差别比率在上缠绕空间和下缠绕空间中缠绕Ns1。例如,当Ns1具有51匝时,Ns1可在上缠绕空间中缠绕23次,在下缠绕空间中缠绕28次。
同时,参照附图,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Ns1被非稠密地缠绕,Ns1在第一层中被缠绕8次,在第二层中被缠绕10次。因此,由于Ns1的两个引线(未示出)被引导到缠绕部分12的下部,因此所述两个引线可被容易地引导到端子连接部分20,由此被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0。
虽然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仅针对Ns1示出了上述缠绕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上述缠绕结构也可被容易地应用于其它线圈。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的情况下,即使线圈的匝数或厚度小于缠绕空间12a和12b的宽度,使得线圈(例如,Ns1)不会在缠绕部分12内被稠密地缠绕,但是缠绕部分12被分隔为多个空间12a和12b,从而线圈(例如,Ns1)可被缠绕为按照均匀分布的方案布置在各个分隔的空间12a和12b内的相同位置,而不朝向任何一侧倾斜。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中,根据上面描述的缠绕方案和线圈架10的结构,按照均匀分布的方案将各个独立的线圈Np1至Ns4布置在上缠绕空间12a和下缠绕空间12b中。因此,在整个缠绕部分12中,可防止线圈Np1至Ns4在被缠绕的同时朝向任何一侧倾斜或者由于彼此隔开而导致非均匀缠绕的现象。其结果是,由于线圈Np1至Ns4的非均匀缠绕所产生的漏电感可被最小化。
同时,普通绝缘线圈(例如,聚氨酯线)等可被用作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Np 1至Ns4。可使用通过扭合几股线(例如绞合线(Litz wire)等)形成的双绞线。另外,可使用具有高绝缘性质的多重绝缘线(例如,三重绝缘线(TIW))。即,根据需要可选择线圈的类型。
另外,虽然没有在附图中示出,但是可在各个单独的线圈之间插入绝缘带或绝缘层,以确保各个单独的线圈之间的绝缘性质。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由于可在所有各个单独的线圈(或一些线圈)是诸如TIW等的多重绝缘线的情况下确保各个单独的线圈之间的绝缘性质,所以可省略绝缘带。
多重绝缘线是这样一种线圈,其绝缘性质通过在导体的外部形成具有多层(例如,三层)的绝缘体而增加。当使用三重绝缘线圈51b时,可容易地确保导体和外部之间的绝缘特性,由此可最小化线圈之间的绝缘距离。然而,与普通绝缘线圈(例如,聚氨酯线)相比,这种多重绝缘线的制造成本增加。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中,为了最小化制造成本并且减少制造工艺,仅仅初级线圈51和次级线圈52中的任意一个可以是多重绝缘线圈。
再次参照图5,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以示例的方式使用多重绝缘线圈作为初级线圈51。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初级线圈51的多重绝缘线圈被设置于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同时堆叠在缠绕部分12中的线圈50的最内位置和最外位置中的每个位置中。
当在如所述那样缠绕的线圈50的最内位置和最外位置中设置多重绝缘线圈时,作为初级线圈的多重绝缘线圈起到作为普通绝缘线圈的次级线圈52与外部之间的绝缘层的作用。因此,可容易地确保次级线圈52与外部之间的绝缘性质。
同时,虽然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作为初级线圈51的多重绝缘线圈被设置在线圈50的最内位置和最外位置中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根据需要,可仅在线圈50的最内位置和最外位置中任意一个位置中选择性地设置多重绝缘线圈。
另外,根据需要,可按照各种形式设置线圈,这将在下面描述。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变压器的截面图。图8示出了沿着图3的A-A′线截取的在线圈架中缠绕线圈的状态下的截面图。
参照图8,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包括初级线圈51和次级线圈52。
即,初级线圈51包括3个独立的线圈(下文中称为Np1、Np2和Np3),次级线圈52包括4个独立的线圈(下文中称为Ns1、Ns2、Ns3和Ns4)。这里,施加到次级线圈52的Ns2和Ns3的电压之间的差可以是最大。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中,初级线圈51和次级线圈5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多重绝缘线。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初级线圈51是多重绝缘线并且次级线圈52是普通线圈(例如,聚氨酯线)的情况。
在缠绕部分12内将这些初级线圈51布置为彼此隔开预定间隔,次级线圈52插入在初级线圈51之间的空间中。
更具体地讲,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200中,在线圈架10的外周表面上缠绕初级线圈51的任何一个单独的线圈(例如,Np2)。另外,次级线圈52中的一些线圈(例如,Ns1和Ns2)被顺序地缠绕,同时堆叠在Np2的外部上。
此外,初级线圈51的另一单独的线圈(例如,Np1)再次被缠绕同时堆叠在Ns2的外部上,其它次级线圈52(例如,Ns3和Ns4)被顺序地缠绕同时堆叠在Np1的外部上。此外,另一初级线圈51(例如,Np3)被缠绕同时堆叠在最外位置上。
即,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200中,在主体部分13的外周表面上缠绕Np2,与Np2隔开地缠绕Np3,使得Np3被设置在最外位置中。另外,作为次级线圈52的Ns1和Ns2被顺序地设置在Np2和Np1之间,作为次级线圈52的Ns3和Ns4被顺序地设置在Np1和Np3之间。即,Np1插入在次级线圈52之间。
由于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次级线圈52被构造为使得分别施加到Ns2和Ns3的电压之间的差为最大,所以当上述两个单独的线圈Ns2和Ns3被布置为彼此相邻并且在线圈Ns2和Ns3之间没有插入绝缘层(例如,绝缘带)时,线圈Ns2和Ns3之间的绝缘会被破坏。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具有这样的线圈形式,在该线圈形式中,作为初级线圈51的Np1插入在Ns2和Ns3之间。即,次级线圈52中的具有施加到其上的电压之间的大的差的单独线圈Ns1、Ns2、Ns3和Ns4被布置为通过初级线圈51而彼此隔开。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所有初级线圈51是具有高绝缘性质的多重绝缘线。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具有高绝缘性质的Np1来确保Ns2和Ns3之间的绝缘性质(Ns2和Ns3具有施加到其上的电压之间的大的差)。
另外,当如上所述的所有初级线圈51是多重绝缘线时,可通过具有高绝缘特性的初级线圈51来确保初级线圈51和次级线圈52之间的绝缘特性。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200中,可省略根据现有技术的插入在初级线圈51和次级线圈52之间的绝缘带。
因此,与使用绝缘带或所有线圈50是多重绝缘线圈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200可具有降低的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可省略附着绝缘带的过程,因此减少了制造工艺,由此可最小化制造时间。
此外,由于布置在缠绕部分12的最外位置中的线圈(例如,Np3)是多重绝缘线,因此可容易地确保相应的线圈Np3与芯40(参见图1)之间的绝缘性质。
同时,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仅有初级线圈51是多重绝缘线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即使次级线圈52(而非初级线圈51)是多重绝缘线,也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描述了次级线圈52布置在初级线圈51之间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需要,初级线圈51可被适当地布置在次级线圈52之间。
如上所述构造的变压器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
下面将描述的变压器的形状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变压器的形状类似,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线圈架的结构。因此,将省略对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变压器的构造相同的构造的详细描述,并且将主要描述线圈架的结构。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变压器的透视图;图10A和图10B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变压器的侧部的透视图。这里,图9和图10A示出了在省略了线圈的状态下的变压器,图10B示出了在缠绕有线圈的状态下的变压器。图11是示意性示出图9中所示的线圈架的下表面的透视图。
参照图9至图11,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300包括线圈50、线圈架10和芯40。
芯40被构造为与上述实施例的芯相同。因此,将省略对芯40的详细描述。
芯40部分地插入到形成在线圈架10的内部的通孔11中,并且电磁耦合到线圈50,由此形成磁路。
根据本实施例的芯40被构造为一对芯。所述一对芯40可部分地插入到线圈架10的通孔11中,由此彼此结合,以彼此面对。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芯40可具有沙漏形状,在该沙漏形状中,芯40的布置在变压器300的下部中的部分(在下文中称为下表面)部分地凹入。将在对端子连接部分20的描述中详细描述该形状,该形状与下面将描述的线圈架10的端子连接部分20的形状对应。
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架10包括:主体部分13;缠绕部分12,包括沿着主体部分13的外径方向从主体部分13的两端延伸的轮缘部分15;端子连接部分20,形成在缠绕部分12的下方。
缠绕部分12被构造为与上述实施例的缠绕部分类似。即,在主体部分13的外周表面上缠绕线圈50,缠绕部分12的空间被分隔壁14分隔。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分隔壁14可包括在分隔壁14中形成的跳过凹槽14a。
另外,主体部分13包括形成在主体部分13的两端上的上轮缘部分15a和下轮缘部分15b。此外,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下轮缘部分15b可包括形成在下轮缘部分15b中的引线凹槽25和延伸凹槽25a。
同时,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300中,线圈的引线L布置在下轮缘部分15b的下空间18(下文中称为引线跳过部分)中。因此,下轮缘部分15b可向外突出为比上轮缘部分15a长,以确保在缠绕部分中缠绕的线圈50和引线L之间的绝缘性质(例如,爬电距离等)。即,下轮缘部分15b可沿着形成引线凹槽25的方向具有增大的面积,由此具有比上轮缘部分15a的面积大的面积。
在下轮缘部分15b的下方形成端子连接部分20,使得端子连接部分20与下轮缘部分15b隔开预定距离。更具体地讲,端子连接部分20可被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该形状中,端子连接部分20从下轮缘部分15b向下延伸预定距离,并且沿着主体部分13的外径方向从延伸的最远端突出,以与下轮缘部分15b平行。
端子连接部分20可被形成为位于下轮缘部分15b的两端下方的一对端子连接部分20a和20b,并且暴露到芯40的外部。这两个端子连接部分20a和20b可包括分别连接到端子连接部分20a和20b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可在下轮缘部分的任意一端的下方仅形成单个端子连接部分,并且初级线圈51和次级线圈52两者可连接到所述单个端子连接部分。
另外,两个端子连接部分20a和20b之间的空间用于允许插入芯40的一部分(即,芯的下表面)。因此,端子连接部分20a和20b之间的空间的形状可与芯40的下表面的外部形状对应。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芯40的下表面具有部分地凸起的形状。因此,端子连接部分20沿着芯40的形状从下轮缘部分15b向下延伸。因此,在下轮缘部分15b和端子连接部分20之间确保了具有预定大小的空间。
在下轮缘部分15b和端子连接部分20之间确保的空间用作引线跳过部分18,线圈50的引线L布置在引线跳过部分18中。
因此,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的线圈50通过下轮缘部分15b的引线凹槽25引导到下轮缘部分15b的下部,由此被布置在引线跳过部分18中。另外,可沿着改变的方向将引线L布置在引线跳过部分18中,由此将引线L连接到外部端子连接部分30。
这里,引线L可被插入到形成在下轮缘部分15b中的延伸凹槽25a中,然后在被延伸凹槽25a的侧壁支撑的同时沿着改变的方向被布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可在引线跳过部分18内形成单独的引导突起(未示出),以沿着改变的方向布置引线L。
引导突起可按照突起形状从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上表面突出,引导突起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的引导突起27(参见图2)的形状类似。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引导突起可从下轮缘部分15b的下表面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引线跳过部分18内的引线L可在被引导突起的一侧支撑的同时沿着改变的方向被布置。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300中,线圈50的引线L没有被布置在缠绕部分12中,而是沿着竖直方向通过引线凹槽25和延伸凹槽25a从缠绕引线L的位置被直接引导到引线跳过部分18,然后被连接到外部端子连接部分30。
因此,在缠绕部分12中缠绕的线圈50可被均匀地缠绕。因此,可最小化由于线圈50的弯曲等产生的漏电感。
另外,设置了单独的引线跳过部分18,由此可更容易地将多个引线L布置在引线跳过部分18中。另外,由于引线L布置在引线跳过部分18内,所以可最小化将引线L暴露到外部,从而可防止由于引线L和外部之间的物理接触导致的引线L的损坏。
同时,在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300中,端子连接部分20和下轮缘部分15b之间的隔开的距离与芯40的厚度对应。更具体地讲,从下轮缘部分15b的下表面到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D1(参见图9)可等于或小于芯40的下表面的厚度D2(参见图10A)。因此,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表面与芯40的下表面布置在相同平面上,或者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表面被布置在比芯40的下表面高的位置。
由于这种构造,即使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300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参见图1)相比还包括引线跳过部分18的情况下,变压器300在变压器的整体尺寸上可具有与变压器100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同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构造,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端子连接部分20的下表面还可被布置在比芯40的下表面低的位置。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端子连接部分20和缠绕部分12彼此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缠绕部分12和端子连接部分20可被单独制造,然后彼此结合,由此形成一体的线圈架。
图12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板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板显示装置1可包括显示面板4、开关模式电源(SMPS)5以及盖2和8,变压器100安装在SMPS 5中。
盖可包括前盖2和后盖8,前盖2和后盖8可彼此结合,从而在前盖2和后盖8之间形成内部空间。
显示面板4布置在由盖2和8形成的内部空间中。各种平板显示面板(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PDP)、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可用作显示面板。
SMPS 5将电能提供给显示面板4。可通过在印刷电路板6上安装多个电子元件来形成SMPS 5,具体地,SMPS 5可包括安装在SMPS 5中的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变压器100、200和300中的至少一个。本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SMPS包括图1中的变压器100的情况。
SMPS 5可被固定到底架7,并且可被固定地布置在由盖2和8形成的内部空间中。
这里,安装在SMPS 5中的变压器100具有线圈50(参见图1),线圈50沿着与印刷电路板6平行的方向被缠绕。另外,当从印刷电路板6的平面(Z方向)观看时,顺时针或逆时针缠绕线圈50。因此,芯40的一部分(上表面)在与后盖8平行的同时形成磁路。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中,在由线圈50产生的磁场中,在后盖8和变压器100之间形成的大部分磁通量的磁路形成在芯40中,由此可最小化在后盖8和变压器100发生的磁通量的泄漏。
因此,即使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在其外部不包括单独的屏蔽装置,但是由于变压器100的泄漏磁通与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后盖8之间的干扰,可防止后盖8的振动。
因此,即使变压器100安装在薄的电子装置(诸如平板显示装置1)中,并且在后盖8和变压器100之间具有非常窄的空间,也可防止由于后盖8的振动所导致的噪声的产生。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压器中,线圈架的缠绕空间被均匀地分隔为多个空间,按照均匀分布的方案在分隔的空间中缠绕各个单独的线圈。另外,按照堆叠的方式缠绕各个单独的线圈。
因此,可防止在缠绕部分内各个线圈在被缠绕的同时朝向任何一侧倾斜或者由于彼此隔开而导致非均匀缠绕的现象。其结果是,可最小化由于线圈的非均匀缠绕产生的漏电感。
另外,根据本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压器使用多重绝缘线作为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多重绝缘线具有高绝缘性质,所以可确保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绝缘性质,而不必使用单独的绝缘层(例如,绝缘带)。
因此,可省略根据现有技术的插入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绝缘带以及附着绝缘带的处理,由此可减少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
具体地,单独的线圈中的仅仅一些线圈是多重绝缘线圈,并且当按照堆叠的方式布置线圈时,多重绝缘线插入在单独的线圈之间(所述单独的线圈具有施加到其上的电压之间的大的差)。因此,可通过使用最少数量的多重绝缘线来确保单独的线圈之间的绝缘性质,由此可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压器被构造为适合于自动制造方法。更具体地讲,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压器中,可省略在线圈之间预先手动插入同时缠绕的根据现有技术的绝缘带。
在使用现有技术的绝缘带的情况下,重复地执行在线圈架中缠绕线圈、将绝缘带手动地附着到线圈上、然后再次缠绕线圈的方法,这导致制造时间和成本的增加。
然而,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器中,省略了附着绝缘带的过程,由此可通过自动缠绕装置在线圈架中连续缠绕单独的线圈同时堆叠单独的线圈。因此,可显著减少制造变压器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器可通过端子连接部分的下表面和上表面使得线圈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因此,线圈的引线可通过多条路线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由此可防止由于引线之间的接触导致的短路的产生。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器中,线圈的引线没有被布置在缠绕部分内,而是通过引线凹槽被直接引导到缠绕部分的外部。因此,在缠绕部分中缠绕的线圈可被均匀地缠绕,由此可最小化由于线圈的弯曲等导致的漏电感。
此外,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器具有形成在线圈架中的引线跳过部分时,可最小化将引线暴露到外部,由此可防止由于引线和外部之间的物理接触所导致的引线的损坏。
另外,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器被安装在基板上时,变压器的线圈被保持处于线圈与基板平行地缠绕的状态。当如上所述与基板平行地缠绕线圈时,可最小化从变压器产生的泄漏磁通与外部之间的干扰。
因此,即使在薄的显示装置中安装变压器,也可最小化从变压器产生的泄漏磁通与显示装置的后盖之间的干扰的产生。因此,可防止通过变压器在显示装置中产生噪声的现象。因此,可在薄的显示装置中容易地使用变压器。
上述变压器不限于上述示例性的实施例,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上述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线圈架的轮缘部分和分隔壁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根据需要,线圈架的轮缘部分和分隔壁也可具有各种形状,诸如圆形、椭圆形等。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线圈架的主体部分具有圆形横截面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线圈架的主体部分可具有椭圆形横截面或多边形横截面。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在下轮缘部分中或在下轮缘部分下方形成端子连接部分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可在上轮缘部分中或在上轮缘部分上方形成端子连接部分。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引导突起从端子连接部分的下表面突出并且在端子连接部分的上表面中形成引导凹槽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根据需要可被不同地应用。例如,可在端子连接部分的上表面上形成引导突起,并且可在端子连接部分的下表面中形成引导凹槽。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绝缘型开关变压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广泛应用于任何变压器、线圈组件以及缠绕有多个线圈的电子装置。
虽然已经结合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显的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变压器,包括:
线圈架,包括多个分隔空间;
多个线圈,在所述多个分隔空间中缠绕并堆叠,
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是多重绝缘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中,在线圈架的最内位置或最外位置缠绕并堆叠多重绝缘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中,多重绝缘线圈被插入在所述多个线圈中除了多重绝缘线圈之外的剩余线圈中的两个线圈之间,所述两个线圈具有施加到所述两个线圈的电压之间的最大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中,所述多个线圈包括多个初级线圈和多个次级线圈,
所述多个初级线圈和多个次级线圈中的任意一个是多重绝缘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中,线圈架包括至少一个分隔壁,所述至少一个分隔壁形成在线圈架的管状的主体部分的外周表面上,
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分隔壁形成所述多个分隔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压器,其中,所述分隔壁包括形成在所述分隔壁中的至少一个跳过凹槽,
所述多个线圈被缠绕,同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跳过凹槽跳过分隔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中,线圈架包括轮缘部分,所述轮缘部分沿着线圈架的主体部分的外径方向从主体部分的两端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中,线圈架包括端子连接部分,所述端子连接部分沿着线圈架的主体部分的外径方向从主体部分的任意一端延伸,并且所述端子连接部分包括连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分的端部的多个外部连接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压器,其中,端子连接部分包括形成在所述端子连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引线凹槽,
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具有引线,所述引线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引线凹槽被引导到线圈架的外部。
10.一种变压器,包括:
第一多重绝缘线圈,缠绕在线圈架的最内位置;
第二多重绝缘线圈,在第一多重绝缘线圈的外部缠绕并堆叠;
多个普通绝缘线圈,在第一多重绝缘线圈和第二多重绝缘线圈之间缠绕并堆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压器,所述变压器还包括:第三多重绝缘线圈,插入在所述多个普通绝缘线圈中的两个线圈之间,所述两个线圈具有施加到所述两个线圈的电压之间的最大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压器,其中,第一多重绝缘线圈、第二多重绝缘线圈和第三多重绝缘线圈是初级线圈,
所述多个普通绝缘线圈是次级线圈。
13.一种变压器,包括:
多个普通绝缘线圈,在线圈架中缠绕并堆叠;
至少一个多重绝缘线圈,插入在所述多个普通绝缘线圈中的两个线圈之间,所述两个线圈具有施加到所述两个线圈的电压之间的最大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压器,所述变压器还包括:多重绝缘线圈,布置在所述多个普通绝缘线圈的最内位置和最外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中。
15.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电源,包括安装在所述电源的基板上的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
显示面板,从电源接收电能;
盖,保护显示面板和电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变压器的线圈被缠绕为与所述电源的基板平行。
CN201210103776.7A 2011-06-14 2012-04-10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Active CN1028320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057276A KR101179389B1 (ko) 2011-06-14 2011-06-14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11-0057276 2011-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2023A true CN102832023A (zh) 2012-12-19
CN102832023B CN102832023B (zh) 2016-01-20

Family

ID=47073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3776.7A Active CN102832023B (zh) 2011-06-14 2012-04-10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20504A1 (zh)
JP (1) JP5565779B2 (zh)
KR (1) KR101179389B1 (zh)
CN (1) CN10283202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3417A (zh) * 2013-05-07 2014-11-12 明纬(广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
CN104143427A (zh) * 2013-05-07 2014-11-12 明纬(广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线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76282A1 (en) * 2010-01-20 2011-07-2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common mode filter used therefor
TW201208217A (en) * 2010-08-09 2012-02-16 Kings Metal Fiber Technologies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fabric circuits, and singal fabric having the same
TWI493578B (zh) * 2013-03-13 2015-07-21 Yujing Technology Co Ltd The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e wire frame
DE102013206453B4 (de) * 2013-04-11 2015-02-12 SUMIDA Components & Modules GmbH Gehäuse mit verlängerten Kriech- und Luftstrecken und elektrisches Bauelement mit derartigem Gehäuse
JP6418758B2 (ja) * 2014-03-12 2018-11-07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トランス
JP6816609B2 (ja) * 2017-03-30 2021-01-20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装置
JP6922628B2 (ja) * 2017-09-29 2021-08-1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2021163953A (ja) * 2020-04-03 2021-10-11 Cks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7117A (zh) * 2005-09-21 2007-03-2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绕线单体的变压器
CN1949414A (zh) * 2006-09-29 2007-04-18 青岛三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层绝缘线型高频变压器
CN201622903U (zh) * 2009-11-27 2010-11-03 厦门赛特勒磁电有限公司 新型多槽反激式高频变压器
JP2010282202A (ja) * 2009-06-03 2010-12-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6477A (en) * 1994-05-30 1997-12-09 Tabuchi Electric Co., Ltd. Transformer
JP3404180B2 (ja) * 1994-05-30 2003-05-06 田淵電機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3016235B2 (ja) * 1997-04-14 2000-03-06 デンセイ・ラムダ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2000182848A (ja) * 1998-12-18 2000-06-30 Toudai Musen Kk トランス
JP2000294433A (ja) * 1999-04-09 2000-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JP2001135528A (ja) * 1999-11-08 2001-05-18 Toko Inc 励磁エネルギー回生型リンギングチョークコ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JP2001350133A (ja) * 2000-06-05 2001-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6727793B2 (en) * 2001-08-21 2004-04-27 Astec International Limited Low-power transforme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2007035664A (ja) * 2005-07-22 2007-02-08 Sumida Corporation トランスユニット
US7439838B2 (en) * 2005-09-09 2008-10-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ransformers and winding units thereof
JP2009218388A (ja) * 2008-03-11 2009-09-24 Nagano Aichi Denki Kk 高圧トランス
KR101032231B1 (ko) 2010-07-02 2011-05-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7117A (zh) * 2005-09-21 2007-03-2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绕线单体的变压器
CN1949414A (zh) * 2006-09-29 2007-04-18 青岛三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层绝缘线型高频变压器
JP2010282202A (ja) * 2009-06-03 2010-12-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201622903U (zh) * 2009-11-27 2010-11-03 厦门赛特勒磁电有限公司 新型多槽反激式高频变压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3417A (zh) * 2013-05-07 2014-11-12 明纬(广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
CN104143427A (zh) * 2013-05-07 2014-11-12 明纬(广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线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65779B2 (ja) 2014-08-06
US20120320504A1 (en) 2012-12-20
KR101179389B1 (ko) 2012-09-04
CN102832023B (zh) 2016-01-20
JP2013004963A (ja) 2013-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2022A (zh)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CN102832023A (zh)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CN102856050B (zh) 变压器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US8692638B2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3187153B (zh) 变压器及具有该变压器的电源模块
CN102856049B (zh) 变压器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US20120038448A1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2996464U (zh) 线圈组件及包括该线圈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02856052A (zh) 变压器和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CN103854823A (zh) 线圈组件及包括该线圈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02856051B (zh) 变压器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KR20130106570A (ko) 트랜스포머와 이를 구비하는 파워 모듈
KR20120138700A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20138713A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30004184A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02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Patentee after: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city of Suwon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