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2415A - 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2415A
CN102822415A CN2010800637679A CN201080063767A CN102822415A CN 102822415 A CN102822415 A CN 102822415A CN 2010800637679 A CN2010800637679 A CN 2010800637679A CN 201080063767 A CN201080063767 A CN 201080063767A CN 102822415 A CN102822415 A CN 102822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onnection
tissue layer
section
diag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37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霍伊索
J.波伊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ith Pat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2822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24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21F1/0045Triple layer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7/02Mechanical driv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其包括幅面材料侧的第一织物层(114)和机器侧的第二织物层(116),其中,第一织物层(114)和第二织物层(116)分别具有通过沿联结纱方向延伸的联结纱(i1-i20)相互连接的基体编织物,所述基体编织物分别具有沿联结纱方向和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1-50、118、120),其中,联结纱(i1-i20)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形成沿联结纱方向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S2),在所述联结段(S2)中联结纱(i1-i20)编结在所述第二织物层(116)的至少一个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上,其中,在沿联结纱方向和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展的联结纱样式中,形成于第二织物层(116)中的联结段(S2)沿至少一个相对于联结纱方向或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倾斜走向的联结段对角线(D)布置。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幅面材料(Bahnmaterial,web material)、尤其是纸或纸板(Karton)的机器的织物带,其包括幅面材料侧的第一织物层和机器侧的第二织物层,其中,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分别具有通过沿联结纱
Figure BDA00002005805500011
方向延伸的联结纱相互连接的基体编织物(Grundbindungs-
Figure BDA00002005805500012
),所述基体编织物分别具有沿联结纱方向和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其中,联结纱在第二织物层中形成沿联结纱方向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在所述联结段中联结纱编结在所述第二织物层的至少一个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上。
由WO 2008/068317A1已知这种用于制造幅面材料的机器的织物带,其中,两个由各自的基体编织物构成的织物层通过彼此配成对且直接相邻的联结纱相互连接。各个联结纱对的联结纱在两个织物层之间在各交换部位上交换或交替,使得它们一方面在纸侧的第一织物层中并且另一方面在运行侧或机器侧的第二织物层中形成联结段。这种联结段在各个织物层的至少一个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上延伸,其上编结有各自的联结纱。在此,编结的意思是,联结纱在基体编织物纱背离另一织物层的一侧导引经过并且因此将该基体编织物纱以及进而将整个基体编织物在所述另一织物层上扎紧。由该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已知尤其形成于第一织物层中的联结纱段,它们例如在五个基体编织物纱上延伸,其中,此处涉及到的联结纱编结在各联结段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基体编织物纱上,而对于位于其间的第二和第四基体编织物纱,联结纱在朝向第二织物层的内侧上导引。因此,联结纱在其在第一织物层中形成联结段的部位构成第一织物层的基体编织物,在此是平纹编织体,以此类推,使得各个联结纱对的两条纱线
Figure BDA00002005805500013
彼此沿联结纱方向延伸地形成第一织物层的可见基体编织物纱。
第一织物层非常规则的编织体图案(在此由基本上在整个第一织物层上延伸的平纹编织体提供)在第二织物层内与相对不规则的联结段图案叠加。在此曾经尝试过,通过避免每个规律,即当在沿联结纱方向和横向与此延伸的联结纱样式(Bindefadenrapport)内部在第二织物层中提供任意分布的联结段时,尽可能地减小可能产生这种联结段的标记倾向(Markierungsneigung)。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将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即例如编织体滤网)的机器的织物带设计为可以进一步减小标记倾向。
该技术问题按本发明通过一种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解决,其包括幅面材料侧的第一织物层和机器侧的第二织物层,其中,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分别具有通过沿联结纱方向延伸的联结纱相互连接的基体编织物,所述基体编织物分别具有沿联结纱方向和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其中,联结纱在第二织物层中形成沿联结纱方向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在所述联结段中联结纱编结在所述第二织物层的至少一个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上,其中,在沿联结纱方向和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展的联结纱样式中,形成于第二织物层中的联结段沿至少一个相对于联结纱方向或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倾斜走向延伸的联结段对角线布置。
从这种织物带由WO 2008/068317A1已知的设计方案出发,在以尽可能任意的方式布置位于第二个即设置在运行侧或机器侧的织物层中存在的联结段时聚集成丛,即联结段局部积聚,其中联结段的密度明显大于其它区域。这种不受控的聚集成丛导致意料之外的强烈的标记倾向,这由于联结段的任意分布是意料之外的。
本发明由此解决该问题,即,使布置于第二织物层内的联结段并不是完全任意地分布并且通过以下方式过渡为具有较大的规则性,即将各个联结纱样式内部的基本上所有联结段沿着相对于联结纱方向或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倾斜的方向设置,即布置有沿对角线延伸的联结段对角线。因此在各个联结纱样式中普遍形成多条可见的线,联结段沿这些可见线积聚地布置,因此即使存在一定的局部积聚,但其通过沿各自对角线的定向而具有一定的次序并且进而具有规则性。业已证实,由此可以明显降低标记倾向。
在按本发明构成的织物带中,彼此相邻的联结纱可以形成联结纱对,其中,一个联结纱对的联结纱优选彼此直接相邻。
在一种备选的设计方案中,可以在联结纱对的联结纱之间布置第二织物层的至少一个沿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和/或第一织物层的至少一个沿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
尤其当织物带设计具有两个织物层时,它们可以通过联结纱由此稳定地连接,即所述联结纱在第一织物层中形成沿联结纱方向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在所述联结段中所述联结纱编结在所述第一织物层的至少一个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上。
为了通过联结纱在由基体编织物纱在第一织物层中产生的编织体图案可延续的情况下能够使织物层之间稳定地联结在一起,但同时又能为第一织物层提供一定的规则性,按本发明还建议,在交换部位上,各个联结纱对的联结纱彼此交叉并且联结纱之一交换到所述第一织物层中以在该第一织物层中形成联结段,并且所述交换部位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沿多个交换部位对角线布置。
在此,所述交换部位对角线可平行于所述联结段对角线延伸,其中,由于在第二织物层中形成联结段之处不可能存在交换部位,所以不可能出现相互遮盖的对角线。
在一种备选的变型方案中可以规定,所述交换部位对角线相对于所述联结段对角线成角度地延伸。
为了使通过沿交换部位对角线布置交换部位而形成的规则图案在某些区域内中断并且通过些许的不规则性实现更好的标记行为,按本发明建议,所述交换部位对角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种交换部位对角线和至少一个第二种交换部位对角线,第一种交换部位对角线具有具有无间断地依次相连续的交换部位,第二种交换部位对角线具有由交换部位偏移点(Versatzstelle)断开的依次相连续的交换部位。
用不同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规则的图案叠加上不规则性,即,所述第一种交换部位对角线和所述第二种交换部位对角线以规则的图案相互交替。
此外可以规定,所述交换部位偏移点以规则的图案设置。
此外可以规定,在所述第一织物层中,某一联结纱对的某一联结纱的联结段和相同联结纱对的另一联结纱的联结段沿联结纱方向交替地依次相连接。
通过以下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小标记倾向,即,所述第一织物层中的联结段与所述第二织物层中的联结段的数量之比大于1。通过在第二织物层中提供较少数量的联结段,可以在各个单独的联结段对角线之间留出较大的间隙。
此外建议,所述第一织物层的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基体编织物纱的数量之比大于1。通过设置这种比例关系,将第二织物层中的不规则性叠加到第一织物层中相对较高的规则性上,从而相应地减小标记倾向。
联结纱编结到第二织物层中的图案(Muster)可以例如是这样的,即,在至少一个联结段对角线中,基本上所有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是相同种类的联结段和/或由相同种类的联结纱构成。原则上,相同种类的联结段的特征在于,各联结纱与第二织物层的基体编织物纱编结的方式方法相同,这既可能涉及到各联结纱的走向,也可能涉及到第二织物层的相关基体编织物纱的数量。相同种类的联结纱的特征在于,它们相对于与它们构成联结段的不同织物层的基体编织物具有相同的走向,即具有相同的编结部位顺序,但相对彼此可以沿联结纱纵向错移地设置。不同种类的联结纱的特征在于,尽管它们能够以其各自编结到织物层中的图案错移地设置,但它们彼此具有不同的编结图案。
此外可以规定,在至少一个联结段对角线中,不同种类的联结段和/或由不同种类的联结纱构成的联结段依次相连接,其中,在至少一个联结段对角线中所包含的不同种类的联结段和/或由不同种类的联结纱构成的联结段优选以规则的图案相互交替。以这种方式方法,由于不同种类的联结段或不同的联结纱依次相连续,通过联结段对角线形成的规则性一方面具有不规则的一面,但其随后通过彼此交替的规则图案又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均匀性。
为了在由联结段对角线形成的规则的一面中使规则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中断,按本发明还建议,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存在多个联结段对角线,这些联结段对角线具有彼此不同的联结段分布和/或种类和/或具有由不同种类的联结纱构成的联结段。
在一种由于尽可能简单的编织体图案结构而有利的变型方案中还规定,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走向彼此不同的联结纱所构成的联结纱对的数量小于在联结纱样式中存在的联结纱对的数量。在此,走向不同的联结纱的特征也在于,它们相对于与它们一起构成联结段的基体编织物或织物层具有不同的编结部位顺序并且不仅沿联结纱纵向彼此错移地设置,而原则上具有相同的编结部位顺序或编结到基体编织物中的相同图案。
为了尤其能够在第一织物层中形成非常高的编织体结构均匀性,按本发明建议,联结纱对的联结纱在第一织物层中构成该第一织物层的延续该第一织物层编织体的可见(scheinbar)的基体编织物纱。
此外可以规定,联结纱沿联结纱方向的样式长度大于第一织物层和/或第二织物层的基体编织物沿联结纱方向的样式长度。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其包括至少一个按本发明设计的织物带。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示出针对一种联结纱样式所涉及到的不同联结纱的走向和在该联结纱样式中形成的联结段在运行测的织物层中的分布;
图1c示出针对图1a和图1b所示编织体图案的联结段在纸侧的织物层中的布置和在这种联结段之间形成的交换部位;
图2a和图2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3a和图3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4a和图4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5a和图5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5c示出针对图5a和图5b所示编织体图案的联结段在纸侧的织物层中的布置和在这种联结段之间形成的交换部位;
图6a和图6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6c示出针对图6a和图6b所示编织体图案的联结段在纸侧的织物层中的布置和在这种联结段之间形成的交换部位;
图7a和图7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8a和图8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9a和图9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10a和图10b示出一种备选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a和图1b的视图;
图10c示出针对图10a和图10b所示编织体图案的联结段在纸侧的织物层中的布置和在这种联结段之间形成的交换部位;
图11示出针对一种备选基体编织物图案的联结纱对和配属的基体编织物纱对;
图12示出针对一种备选基体编织物图案的联结纱对和配属的基体编织物纱对;
图13示出针对一种备选基体编织物图案的联结纱对和配属的基体编织物纱对;并且
图14示出针对一种备选基体编织物图案的联结纱对和配属的基体编织物纱对。
以下参照图1a、1b和1c描述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如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的网状结构的第一种实施例。这种例如用作成型滤网的织物带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例子中由两个织物层114、116构成。在此,织物层114是定位在幅面材料侧并且支承待制造的幅面材料的第一织物层。织物层116是机器侧或运行侧的第二织物层,其接触导引或驱动所述带的不同轧辊。
在图1a中示出了这种织物带沿纬线方向延伸的截面,因此位于附图平面中的纱线是织物带的纬纱
Figure BDA00002005805500061
,而用数字表示并且垂直于附图平面延伸的纱线是织物带的经纱
Figure BDA00002005805500062
在由上至下的顺序中示出了包含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的所有纬纱以及包含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的所有经纱。纬纱一方面包括用于第一织物层114的基体编织物的纬纱118以及用于第二织物层116的基体编织物的纬纱120。这些纬纱118、120分别保持在第一织物层114或第二织物层116中并且分别在该处与存在的经纱形成基体编织物。可以看出,第一织物层114的基体编织物是平纹编织体,而第二织物层116的基体编织物是五枚缎纹编织体。也就是说,第二织物层116的基体编织物的纬纱120浮在第二织物层116的每四根经纱之上,并且由此提供可非常好地防止磨损的运行侧织物带表面。
为了在两个织物层114、116之间设立连接,在各个联结纱样式中总共具有十个联结纱对。这些相互间分别成对地配属的联结纱i1-i2、i3-i4、i5-i6、i7-i8、i9-i10、i11-i12、i13-i14、i15-i16、i17-i18和i19-i20分别沿经线方向直接相邻。各联结纱对的联结纱在两个织物层114、116之间交替,从而对于联结纱对i1-i2例如在经纱11、18、25、35和45下方形成联结纱i1、i2的交换部位。
各联结纱对的联结纱由此编结到第一织物层114中,它们在该处延续基体编织物,即平纹编织体。尤其可以看出,通过联结纱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的各织物层114、116之间的多次交换,各联结纱对的两条联结纱在纸侧的第一织物层114中形成编结到第一织物层114内并且看上去连续的可见基体编织物纱。
一种联结纱样式的每条联结纱i1至i20在第一织物层114和第二织物层116中均分别构成多个联结段S1、S2。在此,联结段分别由相关联结纱的一个区段构成,在该区段中,联结纱在至少一个、必要时也可以是多个不一定直接相邻的经纱之上编结在各织物层114或116中。由此,例如图1a中最上面的联结纱对i1-i2的联结纱i1在第一织物层114中形成联结段S1,其从经纱3延伸至经纱10。在此,联结纱1在经纱3、6和10之上编结在第一织物层114的外侧上,即远离第二织物层116的一侧上。联结纱穿过经纱5、8下方,从而形成前述的平纹编织体。联结纱i1与经纱20、21和23形成第一织物层114中的另一联结段S1,或者与经纱36、38、40、41、43形成又一个联结段。位于第一织物层114中的联结段S1分别通过经纱1、11、18、25、35或45相互分隔开,这同样有助于获得平纹编织体。
同样地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形成联结段S2,其中,例如第一联结纱i1与经纱14、17形成联结段S2。该联结纱i1与经纱27、29形成另一个联结段。在此,联结段同样包括多条经纱,尤其是每两条彼此直接相邻的经纱,因此在联结纱i1以及同样在联结纱i2的每个联结段中,联结纱在运行侧浮于两条经纱之上。
图1a所示的联结纱样式在此提供了网状结构的最小重复单元,这些重复单元沿经线方向和纬线方向依次相连续重复设置地通过总共十个联结纱对形成了整个网状结构,在这种联结纱样式中,原则上只存在两种编结在一起的不同的联结纱。也就是说,单数序号的联结纱i1、i3、…、i19相对于经纱原则上具有相同的走向,但是彼此沿纬线方向错开。双数序号的联结纱i2、i4、…、i20同理。此外可以看出,联结段S1或S2是这样分布的,使得在第一织物层114中比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具有更多数量的,即六个联结段S1,而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只具有四个联结段S2,它们相互间分别通过三条经纱分隔开。这是因为,各联结纱对的两条联结纱中的每一条在第一织物层114中形成两个通过另一联结纱的联结段分隔开的联结段,而在这之间不会交换到第二织物层116内。
图1b示出从运行侧观察的联结段S2在第二织物层114中的定位。在此,图1b的序号为2-49的列分别描绘出第二织物层116的联结纱样式的经纱,而行表示纬纱或在此尤其是由纬纱形成的联结纱1-20。可以清楚地看出例如第一联结纱对i1-i2沿纬线方向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S2,其中顺序始终是这样的,即一种类型的联结纱的两个联结段S2接在另一种类型的另一联结纱的两个联结段S2之后。
联结段S2在第二织物层116中的布置选择为,使得这些联结段S2沿联结段对角线D布置。该联结段对角线D既倾斜于经线方向也倾斜于纬线方向延伸。可以看出,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存在多条基本上彼此平行延伸的联结段对角线D,第二织物层116的联结段S2沿所述联结段对角线依次相连续地布置。
业已证实,通过提供这种使第二织物层116的联结段S2优选沿其布置的联结段对角线D,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实现了不同于联结段S2完全随意的分布的规则性,这又会导致标记倾向。尤其是可以由此避免在随意定位时产生的聚集成丛的现象。
在图1b的图示中可以看出,在联结段对角线中也存在相对较高的规则性。尤其是一条对角线的联结段S2分别沿纬线方向彼此错移一条经纱并且在一条经纱处重叠。结合经纱在两个织物层114和116中这样的分布,即在织物层114中比在织物层116中存在更多数量的经纱,从而在经纱自身的重叠中产生一定的不规则性,联结段S2沿联结段对角线D的布置致使形成了具有非常小标记倾向的织物带。
在图1b中还可以看出,在各条单独的联结段对角线D中也在分别包含在其中的联结段S2方面存在规则性。分别有两条具有一种类型的联结纱(即彼此相对于两个织物层114、116原则上相同地编结但相互沿纬线方向错移设置的联结纱)的联结段S2接在分别由另一种类型的联结纱构成的联结段S2后。
图1c示出在第一织物层114中分别形成联结纱对i1、i2、…、i19、i20的联结段S1的位置。例如结合图1a可以看出,通过在图1c中用黑色标记的联结纱i1在设置于第一织物层114中的经纱3、5、6、8和10上形成联结段S1。接着是一个交换部位W,在该处联结纱对i1、i2的两条联结纱在第一织物层114的经纱11下方相互交叉,其中,首先在两个织物层114、116之间延伸的联结纱i2随即交换到第一织物层114中以形成包括第一织物层114的经纱13、15、16的另一联结段S1。在这种在上述情况下位于编结在第一织物层114中的经纱下方的交换部位W处,一个联结纱对的两条联结纱通过以下方式交替以提供或延续第一织物层中的编织体图案,即,首先在第一织物层114中形成联结段S1的联结纱停止形成联结段S1或者从第一织物层114脱离出,并且由同一联结纱对中的另一条与之交叉的联结纱代替,该另一条联结纱随即继续形成联结段S1
在图1c中可以看出,交换部位W沿交换部位对角线Dw或Dw’布置。在此,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由一系列未中断规则性的交换部位W构成并且以这种较高的规则性延伸穿过图1c所示的联结纱样式或者越过彼此邻接的联结纱样式延续。第二种类型的联结段对角线Dw’的一系列交换部位W的特征在于具有中断的部分。第二种类型的对角线Dw’在交换部位偏移点V处缺少交换部位。这些交换部位沿联结纱纵向移动到错移的交换部位Wv处。与由无间断排列的交换部位W构成的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相比,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以被交换部位偏移点V中断的规则性设置在交换部位W的排列中。在此,交换部位偏移点V以规则的顺序设置在所述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中。错移的交换部位Wv在各联结纱样式中也处于规则的图案中,在所示实施例中也沿一条对角线依次设置。
在图1c中还可以看出,在一种联结纱样式内设有多个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和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并且这些不同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Dw’相互轮流地,即以规则的图案交替。
原则上通过图1c所示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Dw’的顺序在非常规则的图案的某些区域内叠加了不规则性,该不规则性在由此制造的织物带的标记倾向方面起到有利作用。还有利的是,通过与图1b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交换部位对角线Dw和Dw’在各联结纱样式中相对于联结段对角线D成角度地延伸。
图2a和图2b示出了织物带或网状结构在各联结纱样式内的一种变型设计方案。在基本结构方面可以参照前述实施形式。在此,各联结纱对的彼此配成对并且相邻的联结纱,例如联结纱i1和i2也在第一织物层114或第二织物层116内形成联结段S1、S2。可以看出与前述实施形式不同的是,例如以联结纱i2为例,在经纱4处具有只在唯一一条经纱上延伸的联结段S2。这点也在图2b中示出,其中可以看到,在一种联结纱样式的每个联结纱对中分别设有一个只包括一条经纱的联结段S2。联结段S2在此也沿联结段对角线布置。因为在这些对角线D中现在还存在只包括一条经纱的联结段,所以在对角线D中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S2并不是到处都会重叠一条经纱。尽管如此在各条联结段对角线D内部还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了相对较高的规则性,即,不同类型的联结段S2在各条联结段对角线D中以均匀的顺序交替。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类型的联结段由包括不同数量的经纱的联结段提供。原则上,不同类型的联结段也可以通过连接在经纱上的方式方法加以区分。因此包括三条经纱的联结段例如可以浮于这三条经纱之上,但也可以根据平纹编织体的类型编结在两条通过其中一条经纱分隔开的经纱之上。
图3a和图3b示出一种变型设计方案,其中,在每个联结纱对中,两条联结纱,即例如i1、i2通过第二织物层116的基体编织物的纬纱20分隔开。在该实施形式中,在所示的联结纱样式内,对于每个联结纱对也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存在只包括一条经纱的联结段S2。在每个联结纱对中,总共有两个具有一条经纱的联结段S2和两个具有两条经纱的联结段S2。在此在每一对中,总是由一种类型的联结纱形成具有两条经纱的联结段S2,而由另一种类型的联结纱形成具有一条经纱的联结段S2
从图3b的视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在各条单独的联结段对角线D中不同类型的联结段的顺序还是有规律的,其中,每两个同一类型的联结段(即两个具有两条经纱的联结段)接在两个另一类型的联结段(即两个具有一条经纱的联结段)之后。
在图4a和图4b所示的变型设计方案中,各联结纱对的两条联结纱还是通过第二织物层的基体编织物的纬纱20分隔开。形成于第二织物层116中的联结段S2在此分别只包括唯一一条经纱,这从图4b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联结段S2沿联结段对角线D布置,其中,在这些对角线D中分别存在由四个联结段S2构成的组,所述联结段分别由一条在各自的对角线中在其上没有形成联结段的经纱彼此分隔开。各个单独的四联结段组分别在三条经纱上延伸,其中,各个四联结段组中的中间的两个联结段形成于同一条经纱上。在此,通过沿对角线D延伸的分布图案也在联结段对角线内部形成了相对较高的规则性。然而与前述实施形式一样,联结段S2在各条单独的对角线中的走向也是相同的,因此各对角线D鉴于联结段S2在其中的布置或分布也相同。
在图2a、2b至4a、4b所示的实施形式中,联结段S1在纸侧的第一织物层114中的走向或布置与之前参照图1c所示的布置一致。在此,如从图1c中可以看出的,相互配成对的联结纱的交换部位也沿不同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布置。
图5a和图5b中示出了一种变型设计方案,其中,各个联结纱对的现在又直接相邻的联结纱在第二织物层116中构成分别具有一条经纱的联结段S2。联结段S2沿联结段对角线D布置,在此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对角线D、D'和D″。在各条对角线D、D'和D″中联结段按规则分布。例如在对角线D中存在一个单独布置的联结段和两个沿经线方向直接相邻布置的联结段的顺序。在对角线D′中分别存在由两个联结段S2构成的组,它们沿经线方向分别通过另一个联结纱对分隔开。在对角线D″中存在单独布置的和分别通过一条经纱和两个联结纱对分隔开的联结段S2
尽管此处存在较大的不规则性,因为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对角线,但仍在各条对角线D、D'和D″内部具有相对较高的规则性。
图5c与图5a和图5b所示织物带设计方案对应地再次示出了配成对的联结纱i1、i2、…、i19、i20的交换部位以及分别形成于第一织物层114中的联结段S1。同样如图1c那样地可以看出,由各联结纱对形成的联结段S1的顺序分别交替地包括一个联结纱对的一条联结纱的联结段S1和该联结纱对的另一条联结纱的联结段S1
交换部位W仍沿交换部位对角线Dw或Dw’布置。在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内交换部位W还是具有规则的并且未中断的顺序。在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内仍存在使对角线Dw’中的交换部位顺序中断的偏移点V或者错移的交换部位Wv。尤其可以看出,在同一个联结纱对例如联结纱i3和i4中,在两条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之间可具有两个交换部位W、Wv,其中一个例如位于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上(例如形成于经纱10上的交换部位W),而另一个作为错移的交换部位Wv(即例如形成于经纱16上的交换部位)错移地设置。也可以这些附加的交换部位或错移的交换部位Wv视作定义出另一条第二种类型的对角线的交换部位。实际上,在图5c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可以在第一种类型的两条交换部位对角线Dw之间画出多条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该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的特征均在于,它们与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相比分别具有一个或多个废止交换部位的无间断顺序的中断部位。
上面参照图1a、1b至5a、5b描述了织物结构,在这些织物结构中,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除了分别位于该处的联结纱对(在此分别为十个联结纱对),还具有双倍数量的没有连在一起的纬纱,即仅用于形成各单独织物层的基体编织物的纬纱。也就是说除了二十条作为联结纱的纬纱,在此总共存在四十条基体编织物纬纱,它们不交换织物层并且只编结在第一织物层114中或者第二织物层116中。在此,也就是说连在一起的纬纱与未连在一起的纬纱的比例为1:2。以下参照图a6、6b至106、10b描述所述比例为1:1的变型设计方案。也就是说在此具有与各联结纱对连接的纬纱数量同样多的未连接在一起的纬纱。
在图6a所示的实施形式中,总共存在十对分别相互配对的联结纱,其中,原则上存在两种在纱线走向方面不同的联结纱对。可以看出,例如联结纱i5相对于与其形成联结段S1或S2的不同经纱具有与联结纱i1相同的走向,但相对于联结纱i1沿纬线方向推移。对于联结纱i2和i6同理。然而联结纱i1和i3或联结纱i2和i4在其与经纱的连接方面不同。这使得例如在由联结纱i1、i2构成的联结纱对中,在第一织物层114中存在这种联结段S1顺序,其为2-3-3-2-3-2,其中,给出的数字表示第一织物层114的在各联结段S1中在外侧由联结纱i1或i2围绕的经纱的数量。在联结纱对i3-i4中该顺序为3-2-3-2-3-2。这种不同类型的联结段S1的顺序(即分别包括不同数量的经纱)随后在各联结纱样式内部轮流地交替。
在图6a和图6b所示的变型设计方案中,第二织物层116的联结段S2沿联结段对角线D定向。因为每条联结纱构成不同类型的联结段,即一方面是包括一条经纱的联结段而另一方面是包括两条经纱的联结段,所以在每个联结纱对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联结段排列顺序。这致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对角线D和D’。在每种对角线D或D’中包含不同类型的联结段S2,然而它们在其沿对角线D或D’的排列顺序中又有规则地分布。
图6c又示出了交换部位W或联结段S1在第一织物层114中的位置。可以看到交换部位对角线Dw,其中存在规则的和无间断的交换位置W的顺序。与此并不矛盾的是,在此沿联结纱纵向观察,在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的两个交换部位W之间存在一条横向于联结纱纵向,即在此沿经纱方向延伸的第一织物层纱线,在其上至少没有构成属于该交换部位对角线的交换部位。交换部位的这种无间断排列顺序在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中由此被废止,即在所述联结纱样式中分别存在一个中断了规则的顺序的交换部位偏移点V。对应于每个交换部位偏移点V存在一个错移的交换部位Wv,其沿联结纱纵向移动了两条经纱。
对比图6b示出,在这种变型设计方案,交换部位对角线Dw或Dw’和联结段对角线D或D'并没有相对彼此成角度地延伸,而是相互平行地延伸。但是由于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形成联结段并且由此也形成联结段对角线的地方没有交换部位,使得在此相互平行延伸的对角线没有重叠,而是横向于对角线纵向彼此错开。
参照图6a,在这种实施例中,例如根据联结纱i1和i2说明了交换部位W的另一种例子。可以看出,当联结纱i1在横向于联结纱纵向延伸的纱线28、30、31上形成联结段S1后,该联结纱i1在纱线33之前直接交换到第二织物层116中的位于该处的纱线34下方,即不具有延伸区段,在该延伸区段中联结纱i1在两个织物层114、116之间延伸或者延伸穿过设置在该处的横向纱线,例如联结纱i2在相同的交换部位W上就是这种情况,联结纱i2在横向纱线32之前交换到两个织物层114、116之间的位置上,并且一方面在横向纱线31、32之间延伸并且随后另一方面延伸穿过横向纱线33、34,并且在此与直接从第一织物层114交换到第二织物层116的联结纱i1交叉。
图7a和图7b示出前述实施形式的一种变型方案,其中,形成于第一织物层114中的联结段S1在一种类型的联结纱对中关于编结的经纱如下排列:2-3-3-2-3-2,而在另一种类型的联结纱对中顺序如下:3-2-3-2-3-2。在此,在所示联结纱样式中,原则上只使用了四种不同的联结纱走向并且相应地只有两种不同的联结纱对类型。
形成于第二织物层116中的联结段S2沿对角线D或D'布置,其中,在联结段对角线D内,尤其可借助对角线D看出,通过根据联结段类型或用于形成联结段的联结纱类型使联结段定位的图案类似地重复实现了相对较大的规则性。
图8a和图8b示出了一种设计方案,其中,分别设计有两种类型的联结纱对,第一织物层内的联结段S1的排列顺序为:2-3-3-2-3-2或者3-2-3-2-3-2。在此也使用了四种不同的联结纱对走向,以产生两种不同的联结纱对类型,它们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沿经线方向轮流地交替。第二织物层的联结段S2沿联结段对角线D、D'布置。
对于前述的图7a、7b、8a、8b设计为,该处所示的编织体图案在交换部位或联结段在第一织物层114中的定位方面与之前参照图6c阐述的设计方案一致。
在之前描述的实施形式中,在第一织物层中分别存在六个联结段S1,而在图9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在第一织物层114内附加地交替存在具有八个联结段S1的联结纱对。在此,在各联结纱对中存在的位于第二织物层116中的联结段S2的数量是六个。这从图9b中也可以看出,对应于每个联结纱对可以看到六个这种联结段S2。在此,不同类型的联结纱对的区别在于,在一种类型中,例如在联结纱对i1、i2中,只形成包括唯一一条经纱的联结段S2,而在另一种类型的联结纱对中,即例如在联结纱i3、i4中,分别形成对应的联结纱浮于两条经纱之上的联结段S2
由于联结段的数量较多并且类型不同,联结段又沿联结段对角线定向,其中此处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出现了更多种对角线D、D'、D″和D′″。可以看出,不同对角线的联结段可能例如沿经线方向延伸地接触,即沿经线方向彼此相邻。在各条单独的对角线内,在布置在该处的联结段的排列顺序中存在较高的规则性。尤其也可以看出,在包含了不同类型联结段的联结段对角线D′″中,分别存在只包括一条经纱的联结段和包括两条经纱的联结段(通过其中一条经纱与一条经纱分隔开)交替的顺序。
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变型设计方案也在每两个联结纱对中分别包括八个位于第一织物层114中的联结段S1。在此,原则上也存在两种类型的联结纱对,即总共四种不同的联结纱走向,其中,在每两个联结纱对中,联结纱在两个通过它们提供的联结段S1之间相对较长地,即在两个织物层114、116之间浮于五条位于第一织物层114中的经纱上。这例如可以在联结纱对i3、i4中看出,其中,联结纱i3浮于第一织物层114的经纱20、21、23、25、26之上。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分别在每个联结纱对中形成六个联结段S2,它们编结在一条或者两条经纱上。
图10b示出,此处第二织物层的联结段S2也沿联结段对角线D、D'布置。
图10c与图10a和图10b对应地示出交换部位W或交换部位对角线Dw、Dw’的布置。在这种实施形式中,交换部位对角线Dw、Dw’也平行于联结段对角线D或D’延伸。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分别包括无间断地规则布置的交换部位W,它们在联结纱纵向上分别通过一条横向于联结纱纵向延伸的纱线(在此即经纱)分隔地设置。在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中,在每种联结纱样式中对应于每条这种对角线分别存在四个交换部位偏移点V或者相应地存在四个错移的交换部位Wv。在此,也可以将错移的交换部位Wv定义为一条独立的第二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其中,位于第一种类型的交换部位对角线Dw中的规则性由于交换部位的缺失而被中断。
以上描述了各不相同的实施形式,在这些实施形式中在运行侧的第一织物层114中通过设置平纹编织体(其也通过编结在第一织物层114中的联结纱或联结纱对得到延续)提供了非常高的规则性,而在第二织物层内,原则上也通过沿联结段对角线设置形成于该处的联结段S2而提供了一定的规则性。以下参照图11至图14分别根据用于两个织物层114、116的两条基体编织物纬纱118、120或者根据两条联结纱i1、i2示出用于第一织物层114的其它连接方式。
在图11中可以看出,第一织物层114的基体编织物纬纱118分别在其外侧浮于该第一织物层114的四条经纱之上,并且随后穿过一条经纱下方进行连接。在此,在第一织物层中存在1-4编织体。以相应的方式,第一织物层114的由联结纱对形成的联结段S1可以分别在更多条经纱上延伸,在所示实施例中是五条经纱。沿纬线方向直接依次相连续的、分别由各联结纱对的不同联结纱构成的联结段S1直接相互连接,也就是说没有被经纱分隔开。
在图12所示的实施形式中,第一织物层114的基体编织物纬纱118的浮纱分别跨越两条经纱延伸,从而在此存在1-2编织体。相应的图案也通过不同联结纱对的联结纱构成。在此,第一织物层114的联结段S1在总共五条经纱上延伸,其中具有跨越第一和第二或第四和第五条经纱的浮纱,而联结纱在这五条经纱的中间那条的下方,即在其内侧延伸。因此,结合沿纬线方向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S1分别由一条经纱分隔开,每个联结段S1延续形成第一织物层的编织体。
图13如图11那样也示出第一织物层中的1-4编织体,其中,第一织物层114的基体编织物纬纱118在外侧浮于四条经纱之上,并且随后延伸穿过第五条经纱下方。在此,形成于第一织物层114中的联结段S1设计为,使得它们分别在四条经纱上延伸,即具有跨越四条经纱的浮纱,而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S1随后由一条经纱分隔开。在此,各联结纱对的联结纱也精确地延续形成第一织物层的基体编织物纬纱118的编织体。
图14将第一织物层114中的1-4编织体在位于该处的基体编织物纬纱118中与联结纱对的相应编织体相结合。第一织物层114的联结段S1分别包括五条经纱,其中,在交换至由同一联结纱对的另一联结纱形成的联结段之前,各条相关的联结纱在外侧浮于两条经纱之上,随后穿过一条经纱下方延伸,然后又在外侧浮于两条经纱之上。因为联结段S1在此又直接相互连接,即没有被纬纱分隔开,所以形成了这样的编织体图案,其中分别存在跨越四条经纱的浮纱,但该浮纱是由两条不同的联结纱的区段构成的。
在图11至图14所示的所有实施例中,第二织物层116中的联结段S2分别由唯一一条经纱构成。在此在各联结纱样式内,尤其沿纬线方向观察,联结段S1的数量与联结段S2的数量一致。
此外在图11至图14中可以看出,对于运行侧,即第二织物层116,优选选择这样的基体编织物,其中相关的基体编织物纬纱120在外侧具有相对较长的浮纱,从而在此形成相对较平地与不同的导辊或驱动辊相互作用的表面。
当联结纱设计为沿经线方向延伸时,当然也可以应用按本发明的沿各条联结段对角线布置位于运行侧织物层中的联结段的设计方案。此外,可以设置既沿经线方向又沿纬线方向延伸的联结纱,其中,对于沿径向方向延伸的联结纱和沿纬线方向延伸的联结纱均可以实现各联结段的前述定位或者使其相互重叠。此外需要指出,在用于制造幅面材料的机器的织物带中,联结纱与其是否设计为纬纱或经纱无关地可以设计为沿机器方向(即带运行方向)延伸,或者可以设计为沿机器横向(即横向于带运行方向)延伸。
此外规定,尽管之前只描述了具有两个织物层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具有多于两个织物层(即例如三个织物层)的织物带。因此可以在形成用于承接待制造的幅面材料的表面的第一织物层与形成用于置放在不同驱动辊或转向辊的背面的运行侧第二织物层之间设置第三织物层。连接不同织物层的联结纱可以延伸穿过所有这些织物层,也就是说既在第一织物层中,也在第二织物层中,随后还在第三织物层中形成联结段。然而原则上,在第二织物层中构成之前详细讨论过的联结段的联结纱也可以直接将第二织物层与第三织物层相连。也可以设置实现第一织物层与第三织物层的连接的附加的联结纱或联结纱对。

Claims (22)

1.一种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其包括幅面材料侧的第一织物层(114)和机器侧的第二织物层(116),其中,第一织物层(114)和第二织物层(116)分别具有通过沿联结纱方向延伸的联结纱(i1-i20)相互连接的基体编织物,所述基体编织物分别具有沿联结纱方向和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1-50、118、120),其中,联结纱(i1-i20)在第二织物层(116)中形成沿联结纱方向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S2),在所述联结段(S2)中联结纱(i1-i20)编结在所述第二织物层(116)的至少一个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上,其中,在沿联结纱方向和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展的联结纱样式中,形成于第二织物层(116)中的联结段(S2)沿至少一个相对于联结纱方向或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倾斜走向的联结段对角线(D)布置。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彼此相邻的联结纱(i1-i20)形成联结纱对。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一对联结纱对的联结纱(i1-i20)彼此直接相邻。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联结纱对的联结纱(i1-i20)之间布置有所述第二织物层(116)的至少一个沿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120)和/或所述第一织物层的至少一个沿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
5.按权利要求1至4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纱(i1-i20)在所述第一织物层(114)中形成沿联结纱方向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S1),在所述联结段(S1)中所述联结纱(i1-i20)编结在所述第一织物层(114)的至少一个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1、3、…、48、50)上。
6.按权利要求2和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织物层(114)中,一联结纱对的一联结纱(i1-i20)的联结段(S1)和相同联结纱对的另一联结纱(i1-i20)的联结段(S1)沿联结纱方向交替地依次相连接。
7.按权利要求2和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交换部位(W)上,各个联结纱对的联结纱(i1-i20)彼此交叉并且联结纱(i1-i20)之一交换到所述第一织物层(114)中以在该第一织物层(114)中形成联结段(S1),并且所述交换部位(W)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沿多个交换部位对角线(Dw、Dw’)布置。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部位对角线(Dw、Dw’)平行于所述联结段对角线(D)延伸。
9.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部位对角线(Dw、Dw’)相对于所述联结段对角线(D)成角度地延伸。
10.按权利要求7至9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部位对角线(Dw、Dw’)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种交换部位对角线(Dw)和至少一个第二种交换部位对角线(Dw’),第一种交换部位对角线(Dw)具有无间断地依次相连续的交换部位(W),所述第二种交换部位对角线(Dw’)具有由交换部位偏移点(V)断开的依次相连续的交换部位(W)。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种交换部位对角线(Dw)和所述第二种交换部位对角线(Dw’)以规则的图案相互交替。
12.按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部位偏移点(V)以规则的图案设置。
13.按权利要求5至12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物层(114)中的联结段(S1)与所述第二织物层(116)中的联结段(S2)的数量之比大于1。
14.按权利要求1至13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物层(114)的横向于联结纱方向延伸的基体编织物纱(1、3、…、48、50)与所述第二织物层(116)的基体编织物纱(2、4、…、47、49)的数量之比大于1。
15.按权利要求1至14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联结段对角线(D)中,基本上所有依次相连续的联结段(S2)是相同种类的联结段(S2)和/或由相同种类的联结纱构成。
16.按权利要求1至15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联结段对角线(D)中,不同种类的联结段(S2)和/或由不同种类的联结纱构成的联结段依次相连接。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联结段对角线(D)中所包含的不同种类的联结段(S2)和/或由不同种类的联结纱构成的联结段以规则的图案相互交替。
18.按权利要求1至17之一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存在多个联结段对角线(D、D'、D″、D′″),这些联结段对角线具有分布和/或种类彼此不同的联结段(S2)和/或具有由不同种类的联结纱构成的联结段。
19.按权利要求2或引用了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3至18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一种联结纱样式中,走向彼此不同的联结纱(i1-i20)所构成的联结纱对的数量小于在联结纱样式中存在的联结纱对的数量。
20.按权利要求2或引用了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3至19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联结纱对的联结纱(i1-i20)在所述第一织物层(114)中构成所述第一织物层(114)的延续该第一织物层(114)的编织体的可见的基体编织物纱。
21.按权利要求1至20之一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纱(i1-i20)沿联结纱方向的样式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织物层(114)和/或所述第二织物层(116)的基体编织物沿联结纱方向的样式长度。
22.一种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包括至少一个按权利要求1至21之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
CN2010800637679A 2009-12-11 2010-11-03 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 Pending CN1028224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9054534.4 2009-12-11
DE102009054534A DE102009054534A1 (de) 2009-12-11 2009-12-11 Gewebeband für eine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Bahnmaterial, insbesondere Papier oder Karton
PCT/EP2010/066707 WO2011069755A1 (de) 2009-12-11 2010-11-03 Gewebeband für eine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bahnmaterial, insbesondere papier oder kart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2415A true CN102822415A (zh) 2012-12-12

Family

ID=43499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37679A Pending CN102822415A (zh) 2009-12-11 2010-11-03 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574403B2 (zh)
EP (1) EP2510151B1 (zh)
JP (1) JP2013513732A (zh)
KR (1) KR20120093431A (zh)
CN (1) CN102822415A (zh)
CA (1) CA2783747A1 (zh)
DE (1) DE102009054534A1 (zh)
WO (1) WO20110697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14001502U1 (de) * 2013-03-01 2014-03-21 Voith Patent Gmbh Gewobenes Sieb mit flachen Kettfäden
CN108425265A (zh) * 2018-04-26 2018-08-21 江苏金呢工程织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特种纸用造纸成形网及造纸设备
JP2023016487A (ja) * 2021-07-21 2023-02-02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織物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68317A1 (de) * 2006-12-08 2008-06-12 Voith Patent Gmbh Gewebeband für eine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bahnmaterial, insbesondere papier oder karton
CN101426977A (zh) * 2006-02-25 2009-05-06 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生产织物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成型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4467B1 (en) * 1999-12-08 2002-01-01 Astenjohnson, Inc. Forming fabric
US6244306B1 (en) * 2000-05-26 2001-06-12 Weavexx Corporatio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O2004104294A2 (en) * 2003-05-23 2004-12-02 Voith Fabrics Patent Gmbh High shaft forming fabrics
US7007722B2 (en) * 2003-11-17 2006-03-07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Forming fabric
DE102007020071A1 (de) * 2007-04-28 2008-10-30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DE102010029447A1 (de) * 2010-05-28 2011-12-01 Voith Patent Gmbh Gewebeband, insbesondere Formiersieb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6977A (zh) * 2006-02-25 2009-05-06 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生产织物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成型织物
WO2008068317A1 (de) * 2006-12-08 2008-06-12 Voith Patent Gmbh Gewebeband für eine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bahnmaterial, insbesondere papier oder kart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10151A1 (de) 2012-10-17
CA2783747A1 (en) 2011-06-16
WO2011069755A1 (de) 2011-06-16
EP2510151B1 (de) 2015-03-11
DE102009054534A1 (de) 2011-06-16
JP2013513732A (ja) 2013-04-22
US20120291975A1 (en) 2012-11-22
KR20120093431A (ko) 2012-08-22
US8574403B2 (en) 2013-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18288B2 (en)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
JP4563260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7249615B2 (en) Paper machine clothing
CN101084333B (zh) 双层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JP4739903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5777874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WO2005073445A1 (ja) プレーティングによるワイドリブ組織の編成方法
CN10139531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CN105121719B (zh) 呈现减少干涉的压毡基底织物
CN105189863A (zh) 具有包含不同浮标长度的横向纱线的运行侧的造纸机前筛浆机
JP2011089247A (ja) 抄紙機用織布
CN102822415A (zh) 用于制造幅面材料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
CN104805725B (zh) 造纸织物
JP2012117170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CN102197176A (zh) 成型网
CN101868577A (zh) 成形网
CN103061191B (zh) 机织造纸织物,具体是成型织物
JP2022169683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7866350B1 (en) Forming fabric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fibrous web material
CN101426977B (zh) 用于生产纤维网材料的机器的成型织物及生产方法
CN201221040Y (zh) 干燥部织物和干燥部织物的接缝区
US20140345819A1 (en) Papermaking fabric
CN101910511B (zh) 供用于制造幅料、尤其纸张或卡纸的机器使用的织物带
CN106460335A (zh) 工业纺织品
JPWO2021055340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