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7176A - 成型网 - Google Patents

成型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7176A
CN102197176A CN2009801429581A CN200980142958A CN102197176A CN 102197176 A CN102197176 A CN 102197176A CN 2009801429581 A CN2009801429581 A CN 2009801429581A CN 200980142958 A CN200980142958 A CN 200980142958A CN 102197176 A CN102197176 A CN 102197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binding
tissue layer
transverse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29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约翰·布克
马蒂亚斯·豪斯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ith Pat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oith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ith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Voith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2197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71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21F1/0045Triple layer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造纸机筛网,尤其是成型网,其具有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以及具有用于连接两个织物层的连结纱线。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下部的重复纹路内部,每个连结纱线对的每个连结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构成至少一个下部连结区段,并且每个连结区段能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连结纱线对的各个连结纱线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与两个或更多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并且每个连结纱线对的连结区段以如下方式相对于侧向包围连结区段的下部横向纱线来布置,使得:i)侧向包围的两个下部横向纱线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至少与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该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与该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一起形成连结区段;ii)侧向包围的两个下部横向纱线中的一个下部横向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该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处在相应的连结区段前面;以及iii)侧向包围的两个下部横向纱线中的另外那个下部横线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该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跟在相应的连结区段后面。

Description

成型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依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尤其是成型网。
背景技术
成型网被使用在造纸机的成型部件中。在成型工艺中,纤维悬浮液由造纸机的流浆箱涂覆到一个成型网或两个成型网(在立式成型器的情况下)上。在此情况下,成型网的任务在于,对纤维悬浮液进行脱水并且形成纤维材料幅,其中,在脱水工艺中应该尽可能少地从纤维悬浮液中冲洗掉纸浆纤维和填料。
在此情况下,所形成的纤维材料幅的质量强烈地受到成型网的朝向纤维材料幅指向的表面(纸张侧)一并决定。与之相对照地,成型网的朝向造纸机指向的表面(机器侧)的结构强烈地受到成型网的使用寿命的影响。
为了考虑到该部分相矛盾的要求,研发出具备上部的、也就是纸张侧上的织物层以及下部的、也就是机器侧上的织物层的多层的造纸机筛网,其中,这两个织物层通过所谓的连结纱线彼此跟随。为了实现尽可能统一的纸张侧上的织物结构,连结纱线优选是纸张侧上的网状结构的整合式组成部分(整合式连结纱线),由此,视条件而定地通过缝合纱线的连结而减小了留印记倾向性(Markierungsneigung)。
在现有技术公知的纬纱连结式的、带有相互交替的连结纱线的造纸机筛网中,连结纱线交替地与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的经纱交织,其中,每个连结纱线当其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与位移的下部经纱交叉之前,通常与多个上部经纱交织,从而形成连接部位,并且随后又与多个上部经纱交织。
这种公知的筛网具有以下缺陷,即,下部织物层在每个连接部位上,总是仅在经纱的上方连结到上部织物层上,这就导致在经纱上会作用有将该经纱拉向筛网内部的很高的力,这会对筛网的平整度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在公知的筛网中,连结纱线通常在上部织物层与下部织物层之间经过很大的距离,由此,现有技术中公知的筛网通常非常厚并且由此携带大量的水。
此外,现有技术公知的筛网通常通过筛网面提供变化很大的脱水性能,这就会导致在这种筛网上形成的纸张出现液压印记。
此外,在公知的筛网中,连结纱线在织物层之间通常会受到很高的磨损,因为在织物层之间通常无法足够地固定连结纱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如下的造纸机筛网,在该造纸机筛网中不会出现或仅至少降低开头所述的缺陷。
按照本发明,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得以解决。
按照本发明的造纸机筛网,尤其是成型网具有上部织物层的和下部织物层以及用于连接这两个织物层的连结纱线。上部织物层的外侧被用作筛网的可与纸张幅发生碰触的侧,而下部织物层的外侧被用作筛网的可与机器发生碰触的侧。
另外,在造纸机筛网中,下部织物层由连结纱线、下部横向纱线以及与连结纱线和下部横向纱线交织的横向于该连结纱线和下部横向纱线地延伸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该下部织物层具有在下部的重复纹路(Rapporten)中重复的纺织图案。在按照本发明的造纸机筛网中,成对地布置连结纱线。另外,每对连结纱线中的连结纱线相互交替地与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交织。另外每个连结纱线对在两侧分别通过下部横向纱线被侧向包围,其中,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中的每个下部横向纱线都以周期性的顺序以如下方式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
i)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laufend)与多个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
ii)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在上部织物层与下部织物层之间延展地与下部纵向纱线交叉并且形成纱线绕弯部。
按照本发明的造纸机筛网的特征在于:在下部的重复纹路内部,每个连结纱线对的每个连结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构成至少一个下部区段,并且每个区段可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连结纱线对的各个连结纱线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与两个或更多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并且在下部的重复纹路内部,每个连结纱线对的区段相对于侧向包围该连结纱线对的下部横向纱线布置,使得,
i)侧向包围的两个下部横向纱线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至少与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该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与该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共同形成下部区段,
ii)侧向包围的两个下部横向纱线中的一个下部横向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该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处在相应的下部区段前面,并且
iii)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中的另外那个下部横线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该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跟在相应的下部区段后面。
通过连结纱线在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时形成如下区段,所述区段在两个或更多彼此跟随的下部纵向纱线上延伸,由此,连结纱线以更大的量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伸,并且不在织物层之间延伸,由此减小了筛网的厚度并且由此明显地减少了与之相关的缺陷。
基于按照本发明的特征,即:每个连结纱线都在至少两个彼此跟随的下部纵向纱线上交织,则另外还实现以下内容,即,每个连结纱线在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时,“平坦地”在下部织物的外侧上分布,并且通过在两侧侧向包围它的下部横向纱线保护连结纱线免受磨损,通常该下部横向纱线具有比连结纱线更大的横截面,由此,明显降低两个织物分层的危险。因为另外在下部的重复纹路内部,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中的一个下部横向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所述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处在相应的连结区段前面,并且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中的另外那个下部横线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该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跟在相应的连结区段后面,所以下部的重复纹路的每个连结区段被固定地保持在其位置上,由此,连结纱线在下部织物层与上部织物层之间的相对运动被阻止,并且明显减小了由此导致的筛网的内部磨损。
另外,在下部织物层中通过下部横向纱线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的长的跳纱部(Flotierung)而在如下区域中形成了脱水通道,该脱水通道在两个并排分布的而且在外侧上跳纱的下部横向纱线之间延伸。通过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在下部织物的外侧上延展地至少与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该下部纵向纱线与连结纱线对共同形成连结区段,由此,通过跳纱部形成的脱水通道的横截面减小,由此,在其他没有变化情况下的脱水速度得以减小并且由此所产生的留印记倾向性得以减小。
本发明的具有优点的构造方案和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示意性附图进一步阐释本发明,其中:
图1以横向纱线方向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筛网的第一实施例;
图2以横向纱线方向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筛网的第二实施例;
图3示出图2的筛网的下部织物层;
图4示出另选构造方式的与图1相应的图示;
图5示出按照图4制造的成型网的下部织物层的从下方看的视图;
图6示出与图5相应的视图,在该图中标示出下部织物层的脱水区域;
图7示出按照图4制造的成型网的上部织物层的从上方看的俯视图;
图8示出按照图4制造的成型网的下部织物层的从上方看的俯视图;
图9示出与图8相应的、按照图4制造的成型网的下部织物层的简化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被构成成型网的造纸机筛网100朝向横向纱线方向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示出筛网100的网结构的重复纹路单元。
成型网100具有:被构成为经纱的上部纵向纱线1、3、5、7、9、11、13、15、17和19;以及被构成为经纱下部纵向纱线2、4、6、8、10、12、14、16、18和20。在这种情况下,纵向纱线垂直地从图1的图画平面中延伸出来。
另外,该成型网100还具有连结纱线i1至i20,这些连结纱线i1至i20被布置成连结纱线对i1与i2、i3与i4至i19与i20。
此外,成型网100具有:被构成为纬纱的上部横向纱线T1至T20以及被构成为纬纱的下部横向纱线B1至B20。在图1所示的成型网100中,连结纱线对i1与i2至i19与i20连同上部横向纱线T1至T20的总数目与下部横向纱线B1至B2的数目比例为3∶2。按照本发明的成型网100具有上部织物层101和下部织物层102,其中,这两个织物层101和102通过连结纱线i1与i2至i19与i20彼此跟随。
上部织物层由连结纱线i1至i20、上部横向纱线T1至T20以及横向于连结纱线i1至i20和上部横向纱线T1至T20延伸的而且与该连结纱线i1至i20和上部横向纱线T1至T20交织的上部纵向纱线1、3、5、7、9、11、13、15、17和19形成。也可以考虑的是,只由上部纵向纱线和与该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连结纱线形成上部织物层。
下部织物层102由连结纱线i1至i20、下部横向纱线B1至B20以及与连结纱线i1至i20、下部横向纱线B1至B20交织的而且横向于该连结纱线i1至i20、下部横向纱线B1至B20延伸的下部纵向纱线2、4、6、8、10、12、14、16、18和20形成。
一对连结纱线彼此交替地与上部纵向纱线1、3、5、7、9、11、13、15、17和19以及与下部纵向纱线2、4、6、8、10、12、14、16、18和20交织,以便当连结纱线对的第一连结纱线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时,连结纱线对的第二连结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并且当连结纱线对的第二连结纱线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时,连结纱线对的第一连结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
上部织物层101的纺织图案形成平纹连结部,其中,通过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i1至i20相互交替地与上部纵向纱线1、3、5、7、9、11、13、15、17和19交织来延续由上部纵向纱线1、3、5、7、9、11、13、15、17和19与上部横向纱线T1至T20交织而形成的纺织图案。因此,每个连结纱线i1至i20在与彼此跟随的上部纵向纱线1、3、5、7、9、11、13、15、17和19交织时,以交替地在上部织物层101的外侧103上以及在两个织物层101、102之间分布的方式与上部纵向纱线1、3、5、7、9、11、13、15、17和19交叉。
如图1所示,下部织物层是纺织图案,该纺织图案在下部的重复纹路中进行重复,其中,该下部的重复纹路由下部纵向纱线2、4、6、8、10、12、14、16、18和20、连结纱线i1至i20以及下部横向纱线B 1至B20形成。
每个连结纱线对i1与i2至i19与i20在两侧分别通过下部横向纱线B1至B20被侧向包围,其中,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B 1至B20中的每个下部横向纱线都以如下方式按照周期性顺序与下部纵向纱线2、4、6、8、10、12、14、16、18和20交织:
i)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在下部织物层102的外侧104上延展地与四个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
ii)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在上部织物层101与下部织物层102之间延展地与下部纵向纱线交叉并且形成纱线绕弯部。
示例性的是,连结纱线对i1与i2在一侧通过下部横向纱线B2被侧向包围,并且在另一侧通过下部横向纱线B3被侧向包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筛网100的所有下部横向纱线B1至B20都按照周期性顺序与下部纵向纱线以上述顺序进行交织。
按照本发明设置为,在下部的重复纹路内部,连结纱线对的每个连结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构造至少一个连结区段S1至S20并且每个连结区段S1至S20都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在所述连结区段S1至S20中连结纱线对的各个连结纱线在下部织物层103的外侧104上延展地与至少两个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
于是,在下部的重复纹路内部—例如连结纱线对i1与i2的连结纱线i1构成连结区段S1,并且连结纱线i1与i2的连结纱线i2构成连结区段S2。在这种情况下,能以如下方式形成连结区段S1,即,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i1在下部织物层102的外侧104上延展地与两个彼此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14和16交叉。另外,能以如下方式形成连结区段S2,即,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i2在下部织物层102的外侧104上延展地与两个彼此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4和6交叉。
另外,这些区段是如下形式的,即,在两个彼此跟随的由相同的连结纱线—例如i1形成的连结区段—例如S1之间,该连结纱线—例如i1在上部织物层的外侧103上延展地与至少一个上部纵向纱线—例如1和5交叉。
另外,在下部的重复纹路的内部,每个连结纱线对的连结区段能以如下方式相对于侧向包围该连结纱线对的下部横向纱线地进行布置,即,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在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至少与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该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与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共同形成连结区段。
示例性的是,下部横向纱线B2和下部横向纱线B3分别在下部织物层102的外侧104上延展地与下部纵向纱线4和6以及14和16交叉,下部纵向纱线4和6以及14和16也形成了连结区段S1和S2。
另外,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中的一个下部横向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该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处在相应的连结区段前面。
于是,例如下部横向纱线B2与下部纵向纱线2形成绕弯部,并且与下部纵向纱线12形成绕弯部,其中,下部纵向纱线2直接紧挨着处在连结区段S2前面,并且下部纵向纱线12直接紧挨着处在连结区段S1前面。
另外,按照本发明设置为,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中的另外那个下部横向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所述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跟在相应的连结区段后面。
示例性的是,下部横向纱线B3与下部纵向纱线8形成绕弯部,以及与下部纵向纱线18形成绕弯部,其中,下部纵向纱线8直接紧挨着跟随连结区段S2,并且下部纵向纱线18直接紧挨着跟随连结区段S1。
如从图1中可以看到地,在每个连结纱线对中,交替地布置两个连结纱线的连结区段。因此,例如连结区段S1和S2是交替的。在此现有情况下,在连结纱线对的彼此直接紧跟着的连结区段之间总是布置有三个下部纵向纱线。因此,例如在彼此直接紧跟着的连结区段S1与S2之间,布置有三个下部纵向纱线8、10和12或三个下部纵向纱线18、20和2。
此外,每个连结纱线对都具有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2、i4、i6、i8、i10、i12、i14、i16、i18和i20和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1、i3、i5、i7、i9、i11、i13、i15、i17和i19,其中,在上部的重复纹路单元中,当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2、i4、i6、i8、i10、i12、i14、i16、i18和i20在上部织物层101的外侧103上延展时,该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与两个上部纵向纱线交叉,并且当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1、i3、i5、i7、i9、i11、i13、i15、i17和i19在上部织物层101的外侧103上延展时,该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1、i3、i5、i7、i9、i11、i13、i15、i17和i19与三个上部纵向纱线交叉。
另外,彼此直接紧相邻的连结纱线对的由相同类型的连结纱线形成的连结区段在横向纱线方向上彼此错开一个下部纵向纱线地布置,并且因此部分重叠。因此,例如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2、i4、i6、i8、i10、i12、i14、i16、i18和i20与相应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连结区段S2、S4、S6、S8、S10、S12、S14、S16、S18和S20,其中,例如直接紧相邻地布置的连结区段S2和S4在横向纱线方向上关于下部纵向纱线6地彼此重叠布置。
图2示出按照本发明的被构成为成型网的造纸机筛网11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图2中所示的筛网110与图1所示的筛网100的区别主要在于,连结纱线对i1与i2至i19与i20连同上部横向纱线T1至T10的总数目与下部横向纱线B1至B10的数目比例为2∶1。
另外,与图1不同的是,由相同类型的连结纱线形成的连结区段紧接着在横向纱线方向上的彼此紧相邻的连结纱线对上。因此,例如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2、i4、i6、i8、i10、i12、i14、i16、i18和i20与相应的下部横向纱线形成连结区段S2、S3、S6、S8、S7、S10、S11、S14、S15、S18和S19,其中,例如紧挨着布置的连结区段S2和S3在横向纱线方向上紧挨着地—也就是一个或多个下部纵向纱线没有重叠或间距地、并排地布置。
在1和图2所示的成型网中,下部横向纱线还具有比连结纱线更大的横截面。
图3示出下部织物层112的以朝向下部织物层112的外侧114看的下部的重复纹路的一部分的视图。
可以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的特征,即,在下部的重复纹路中
-每个连结纱线对的每个连结纱线i1至i20与下部纵向纱线2、4、6、8、10、12、14、16、18和20以如下方式形成至少一个连结区段S1至S20,并且每个连结区段S1至S20可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连结纱线对的各个连结纱线i1至i20在下部织物层113的外侧114上延展地与两个或更多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2、4、6、8、10、12、14、16、18和20交叉,以及
-每个连结纱线对的连结区段S1至S20相对于侧向包围该连结区段的下部横向纱线B1至B10地布置,使得:
-i)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B1至B10在下部织物层112的外侧114上延展地至少与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该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与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i1至i20共同形成连结区段S1至S20,
-ii)侧向包围的两个下部横向纱线中的一个下部横向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该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处在相应的连结区段前面,以及
-iii)侧向包围的两个下部横向纱线中的另外那个下部横向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该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跟在相应的连结区段后面。
示例性的是,选取连结纱线对i3与i4。在下部的重复纹路的内部,连结纱线i3与下部纵向纱线14和16构成连结区段S3,并且连结纱线i4与下部纵向纱线4和6构成连结区段S4。能以如下方式形成连结区段S4,即,连结纱线i4在下部织物层113的外侧114上延展地与两个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4和6交叉。能以如下方式形成连结区段S3,即,连结纱线i3在下部织物层113的外侧114上延展地与两个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14和16交叉。
另外,连结区段S3和S4相对于侧向包围该连结区段的下部横向纱线B2和B3布置,使得:
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B2和B3在下部织物层112的外侧114上延展地与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4和6交叉,该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4和6与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i4共同形成连结区段S4,
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B2和B3在在下部织物层112的外侧114上延展地与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14和16交叉,该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14和16与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i3共同形成连结区段S3,
两个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2和12形成绕弯部,其中,纵向纱线2紧挨着处在连结区段S4前面并且纵向纱线12紧挨着处在连结区段S3前面,以及
侧向包围的下部横向纱线B3与下部纵向纱线8和18形成绕弯部,其中,纵向纱线8跟在连结区段S4后面,并且纵向纱线18跟在连结区段S3后面。
下面借助图4至图6描述按照本发明构造的成型网100的另一构造方案。
在该成型网100中,能够实现前述的、关于侧向包围相应连结纱线对地布置的下部横向纱线的位置或连结的原理以及关于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1至i20的分布的原理。由此,例如在连结纱线对i1、i2中可以看出,连结纱线i1在其被连结到上部的、也就是纸张侧的织物层101中的地方为形成平纹连结部而被扎在三个上部纵向纱线1、5和9上,即与它们交叉,之后,该连结纱线i1再次转变换到下部织物层102中并且在那里在外侧上与下部纵向纱线14、16交叉,以便形成连结区段S1。连结纱线i1是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相应地,连结纱线i2是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该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在其被连结到上部织物层101中从而形成平纹连结部的地方,与两个上部纵向纱线13、17交叉,也就是在外侧上被扎在相同的纵向纱线上。鉴于不同的彼此相邻的连结纱线对的连结区段的彼此相关的位置,同样实现了图1中已经示出的布置方案。例如可以看出:连结纱线对i3、i4的连结区段S3、S4与那些纱线对i1、i2相关地在横向上,也就是在纬纱方向上推移了一个纵向纱线。这已表明:在此显然可以选择如图2所示的布置方案,在该布置方案中,相邻的连结纱线对的这种连结区段不存在重叠。
与图1所示的构造方式相比,本质的区别在于,不同类型的相邻的连结纱线对是如何跟随的。在图1中可以看出,在彼此跟随的连结纱线对中,以奇数标示的连结纱线,也就是连结纱线i1、i3、i5以此类推首先总是为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也就是在其被连结到上部织物层101中从而形成平纹连结部地方被扎在三个上部纵向纱线上或者说与这三个纵向纱线交叉的那种连结纱线。
每个连结纱线对的作为第二个跟随着的连结纱线,也就是连结纱线i2、i4、i6以此类推是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这种连结纱线在其被连结到上部织物层101中从而形成平纹连结部的地方,与两个上部纵向纱线交叉。这一点借助被配属给各连结纱线i1、i2以此类推的方案或在图1中所标的标号3、2可以看出,其中,标号3相应代表的是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而标号2代表的是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
在图4所示的构造方案中在这里以如下方式设置:在纵向纱线的方向上彼此跟随的连结纱线对中,不同连结纱线对的相同类型的连结纱线分别彼此相邻地放置。于是,如图4清晰地示出这一点,在连结纱线对i1、i2的第一种类型的、也就是被扎在两个上部纵向纱线13、17上的连结纱线i2的旁边,安置有在连结纱线对i3、i4中同样被构成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3。在连结纱线对i3、i4的第二种类型的并且进而被扎在三个上部纵向纱线3、7、11上面或者说与这三个上部纵向纱线交叉的连结纱线i4旁边,安置有连结纱线对i5、i6的连结纱线i5。该连结纱线i5也是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也与两个上部纵向纱线1、17交叉,用以在上部织物层101中形成平纹连结部。
可以在制造以下这种类型的成型网,即当连结纱线或横向纱线被构成为纬纱的成型网时,更换各连结纱线对中连结纱线的类型,方式为:依照时间顺序,总是与相继引入的连结纱线相关地,总是先设置一对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然后设置一对另外那种类型的连结纱线,然后设置下一对所述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并且然后设置下一对另外那种类型的连结纱线,以此类推,其中,显然在各个连结纱线对之间各自接着还引入上部横向纱线和下部横向纱线,也就是例如在连结纱线对i1、i2及i3、i4之间引入上部横向纱线T3、T4和限定下部织物层102两侧的下部横向纱线B3、B4。
根据彼此跟随的连结纱线对中的不同类型的连结纱线的顺序,可以得到图5和图6中所示的结构。尤其可以在图5和图6中看出:通过相邻的连结纱线对的不同类型的连结纱线的交替,例如在下部纵向纱线2至12的区域中,彼此相对较近地安置有两个彼此相邻的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i2、i3,而在随后的区域中,相同的连结纱线对上的两个连结纱线i1、i4之间具有相对较大的间距。在不同的彼此相邻的连结纱线对中的这种较小间距和较大间距的顺序既在横向上延续,也就是例如在纬纱方向上延续,又在纵向上延续,也就是例如在经纱方向上延续。这一点就导致出在图6中用椭圆圈起来并且以不同的纹路标示的脱水区域E1、E2、E3、E4,这些脱水区域E1、E2、E3、E4分别被包纳在不同的连结纱线对的相同类型的连结纱线之间。这四个不同的通过彼此跟随的重复纹路相应延续的脱水区域彼此之间或在织物结构中具有略微不同的并且呈现出高度规律性的层,并且由此能够少印记地保留填料和来自用于造纸而使用的纤维悬浮液的纤维,并且有助于均匀而且无取向性的脱水。该作用可以由交替地布置在连结对角线上的脱水区域E1、E2、E3、E4来表现
Figure BPA00001350867200141
这些脱水区域E1、E2、E3、E4可以通过放置处在外面的连结区段来形成并且交替地敞开和密闭地呈现,并且由此实现均匀的无取向性的脱水。当有规律地布置脱水通道或者说脱水区域E1、E2、E3、E4时,通过冲洗掉纤维和强化地冲洗掉填料,该布置会导致与该规律性相应的印记。
在图5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在相邻的连结纱线对的相同类型的每个连结区段之间形成的对角线L1、L2,与下部织物层102的纺织结构的基本上直线地延伸的主对角线D不同地,交替地具有与成型网100的横向或纵向相关的不同的角位置。这些对角线分别在相邻的连结纱线对的相同类型连结纱线的连结区段的在横向上看的中间区域之间分布。于是,通过点状线L1限定出对角线,该对角线例如连接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i5、i8的连结区段S5、S8的在横向上看的中间区域。虚线L2:该对角线自连结纱线i8起朝该连结纱线对的下一个连结纱线或者说连接纱线i9延续,该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与连结纱线i5、i8一样,同样是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可以看出,在此不存在直线式地穿过下部织物层102延伸的对角线。更多地是呈之字形分布的线。基于该与直线式地穿行的对角线相比无规律性的分布,减小了留印记倾向性。
已经表明,当这些连结纱线以在图4中也可看出的纬纱比例3∶2相组合时,不同类型的连结纱线的前述借助图4至图6阐释的布置方案尤其在脱水特性和留印记特性方面表现为是特别具有优点的。然而,基本上可指出的是:即便在纬线比例为2∶1或1∶1时,也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连结纱线的这种布置方案。
另外,在与前述不同类型的连结纱线的布置方案相结合下,尤其具有优点的是:运行侧上的织物层的敞开的面积与纸张侧上的织物层的敞开的面积的比例小于1,优选地小于0.95,最优选地小于0.9。这意味着:纸张侧上的、也就是上部织物层101构成有敞开的结构,也就是具有比运行侧上的下部织物层102更高的孔隙度,这也有助于减少填料从纸张侧上被冲洗掉。
下面,借助图7至图9阐述对于上部的、也就是纸张侧上的织物层的敞开的面积的定义,或下部的、也就是机器侧或者说运行侧上的织物层的敞开的面积的定义。
图7示出从上方看,也就是从与待制造的纸张材料相接触的侧看的上部织物层101的视图。可以看出不同的横向纱线T1、T2、T3以此类推或纵向纱线1、3、5以此类推。另外,还可以看出连结纱线对i1、i2,依照在该看方式,该连结纱线对i1、i2在上部织物层101中实际上被视作唯一的参与构成平纹连结部的横向纱线。
在上部织物层100的交叉的并且进而形成平纹连结部的纵向或横向纱线之间形成在所示情况下基本上呈方形的、在俯视图中未被纱线叠盖的面区域F,该面区域F在图7中呈点状地示出。上部织物层101的敞开的面积由如下的比例来限定,该比例为由所有面区域F形成的、未被纱线叠盖的总面积与所有所观察到的面积的比例,所有所观察到的面积表现为所有面区域F连同所有在俯视图中由纵向和横向纱线叠盖的面积。
图8示出在图7的视向上相应的下部织物层102的视图。该下部织物层102在图8的视图中同样是从上侧,也就是从面向上部织物层的侧上进行观察。在图8中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纵向纱线和横向纱线以及不同的连结纱线对的同样在横行方向上分布的连结纱线i1至i10。图9示出如下的示意图,其中,在竖直方向上分布地呈深色地示出的是不同的纵向纱线2至10。以B1至B5标示出的行表现为不同的在纵向上彼此跟随的而且在横向上分布的横向纱线。呈浅色地示出的是绑扎区域A。绑扎区域A是如下的区域,在其中,横向纱线被扎在纵向纱线上,之后横向纱线又沿着四个随后跟随的纵向纱线的底侧进行跳纱。
以点示出的是面区域F’,面区域F’的总面积又与所观察到的下部织物层102的总面积设置成比例,以便测定“下部织物层的敞开的面积”的量值。在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将如下的区域视作是以下这样的面区域F’,即,所述区域在两个紧相邻的横向纱线之间,作为未被纱线材料叠盖的面积得出。这样的面区域F’在图8中在左下方在横向纱线B1与B2之间被标记。在两个相邻的横向纱线之间的其中放置有连结纱线对的面区域同样也被视为是这样的面区域F’。即,基本上连结纱线不被视为是减小面区域F’的纱线材料。在图8的左下方在横向纱线B2与B3之间标示出这种类型的面区域F’。另外,横向纱线B1、B2等的如下部段被视作面区域F’,所述部段与绑扎区域A相邻接地在随后跟随的纵向纱线下方跳纱。这样的面区域F’在图8中在与横向纱线B2的配属下在右边在绑扎区域A的旁边示出。即,B2的处在纵向纱线10与14之间的而且在纵向纱线12的上侧与该纵向纱线12交叉的部段不被视作是面区域F’,而随后跟随的面区域F’或相应地前面的面区域在测定下部织物层的敞开面积时被视作未被纱线叠盖。
利用成型网的按照本发明的构造,能够进一步实现以下优点,即,通过在连结纱线处形成的跳纱部,尤其是在连结区段的区域内关于纵向纱线减小缠绕角,这一点基于纵向纱线与横向纱线之间的较小的摩擦而通常引起较小的磨损。通过凭借连结纱线将下部织物层的多于一个的纵向纱线连结在一起,在两个织物层之间实现了更强的连结部,该连结部使成型网具有更小的厚度并且在敞开体积较小的情况下实现更迅速或更佳的脱水。由此,在造纸过程中,这样构造的成型网能够实现更高的生产速度。

Claims (18)

1.造纸机筛网,尤其是成型网,具有: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以及用于连接两个所述织物层的连结纱线,
-其中,所述下部织物层由所述连结纱线、下部横向纱线以及与所述连结纱线、所述下部横向纱线交织的横向于所述连结纱线、所述下部横向纱线延伸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
-其中,所述下部织物层具有纺织图案,所述纺织图案在下部的重复纹路中重复,
-其中,所述连结纱线成对地布置,并且每对的所述连结纱线能够相互交替地与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交织,
-其中,每个连结纱线对在两侧分别通过下部横向纱线被侧向包围,并且两个侧向包围的所述下部横向纱线中的每个下部横向纱线都以周期性的顺序地与下部纵向纱线按照如下方式交织:
i)侧向包围的所述下部横向纱线在所述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与多个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
ii)侧向包围的所述下部横向纱线在所述上部织物层与所述下部织物层之间延展地与下部纵向纱线交叉,并且形成纱线绕弯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的重复纹路内,
-每个连结纱线对的每个连结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形成至少一个连结区段,并且每个连结区段能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连结纱线对的各个连结纱线在所述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与两个或更多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以及
-每个连结纱线对的连结区段相对于侧向包围所述连结纱线对的下部横向纱线布置,使得:
i)两个侧向包围的所述下部横向纱线在所述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至少与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所述相同的下部纵向纱线与所述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共同形成所述连结区段,
ii)两个侧向包围的所述下部横向纱线中的一个下部横向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所述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处在相应的所述连结区段前面,并且
iii)两个侧向包围的所述下部横向纱线中的另外那个下部横线纱线分别与如下的下部纵向纱线形成绕弯部,所述下部纵向纱线直接紧挨着跟在相应的所述连结区段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在两个彼此跟随的由相同的连结纱线形成的连结区段之间,所述连结纱线在所述上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与至少一个上部纵向纱线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的重复纹路内部,连结纱线对的每个连结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形成恰好一个连结区段。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所有下部横向纱线以周期性顺序与下部纵向纱线以如下方式交织:
i)侧向包围的所述下部横向纱线在所述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与多个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
ii)侧向包围的所述下部横向纱线在所述上部织物层与所述下部织物层之间延展地与下部横向纱线交叉,并且形成纱线绕弯部。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每个下部横向纱线以周期性顺序在所述下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地与四个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交叉,之后,所述下部横向纱线在形成纱线绕弯部的情况下在所述上部织物层与所述下部织物层之间延展地与下部纵向纱线交叉。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在连结纱线对的彼此直接紧跟着的连结区段之间布置有三个下部纵向纱线。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织物层由连结纱线、上部横向纱线以及横向于所述连结纱线和所述上部横向纱线延伸的上部纵向纱线形成,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与所述连结纱线和所述上部横向纱线相交织。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连结纱线对的连结纱线相互交替地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相交织,使通过将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与所述上部横向纱线相交织而形成的纺织图案得以延续。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每个连结纱线在与彼此跟随的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时,交替地在所述上部织物层的外侧上以及在两个织物层之间延展地与上部纵向纱线交叉。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每个连结纱线对具有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和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其中,在上部的重复纹路单元中,当所述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在所述上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时,所述第一种类型的连结纱线与两个上部纵向纱线交叉,并且当所述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在所述上部织物层的外侧上延展时,所述第二种类型的连结纱线与三个上部纵向纱线交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向纱线方向上彼此跟随的连结纱线对中,不同对的相同类型的连结纱线彼此跟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中任意一项所述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彼此直接紧相邻的连结纱线对的由相同类型的连结纱线形成的连结区段在横向纱线方向上彼此重叠地并排布置或直接彼此相连。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织物层作为纺织图案形成平纹连结部。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所有连结区段包括相同数目的彼此直接紧跟着的下部纵向纱线。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连结纱线对和上部横向纱线的总体数目与下部横向纱线的数目的比例为1∶1或2∶1或3∶2。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横向纱线具有比所述连结纱线更大的横截面。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织物层的敞开的面积与所述上部织物层的敞开的面积的比例小于1,优选地小于0.95,最优选地小于0.9。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造纸机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纱线是经纱,并且所述横向纱线和连结纱线是纬纱。
CN2009801429581A 2008-10-28 2009-10-19 成型网 Pending CN1021971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8043222A DE102008043222A1 (de) 2008-10-28 2008-10-28 Formiersieb
DE102008043222.9 2008-10-28
PCT/EP2009/063653 WO2010049304A1 (de) 2008-10-28 2009-10-19 Formiersieb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7176A true CN102197176A (zh) 2011-09-21

Family

ID=41395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29581A Pending CN102197176A (zh) 2008-10-28 2009-10-19 成型网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506959A (zh)
KR (1) KR20110079850A (zh)
CN (1) CN102197176A (zh)
BR (1) BRPI0914025A2 (zh)
CA (1) CA2741604A1 (zh)
DE (1) DE102008043222A1 (zh)
WO (1) WO201004930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5004A (zh) * 2012-04-27 2015-01-14 福伊特专利公司 成形网
CN105143549A (zh) * 2013-06-18 2015-12-09 安德里茨技术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造纸机前筛浆机
CN108474177A (zh) * 2016-01-12 2018-08-31 福伊特专利有限公司 干燥网
CN108474178A (zh) * 2016-08-10 2018-08-31 艾斯登强生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成型织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03304A1 (de) * 2011-01-28 2012-08-02 Voith Patent Gmbh Zellstoffentwässerungsbespannung für eine Zellstoffentwässerungs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8809B2 (en) * 2003-09-29 2005-12-27 Voith Fabrics Composite papermaking fabric
US7007722B2 (en) * 2003-11-17 2006-03-07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Forming fabric
DE202006011572U1 (de) * 2006-07-28 2006-09-28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DE102007020071A1 (de) * 2007-04-28 2008-10-30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5004A (zh) * 2012-04-27 2015-01-14 福伊特专利公司 成形网
CN104285004B (zh) * 2012-04-27 2016-09-28 福伊特专利公司 成形网
CN105143549A (zh) * 2013-06-18 2015-12-09 安德里茨技术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造纸机前筛浆机
US9528223B2 (en) 2013-06-18 2016-12-27 Andritz Technology & Asset Management Gmbh Paper machine wire
US10060076B2 (en) 2013-06-18 2018-08-28 Andritz Technology & Asset Management Gmbh Paper machine screen
CN108474177A (zh) * 2016-01-12 2018-08-31 福伊特专利有限公司 干燥网
CN108474178A (zh) * 2016-08-10 2018-08-31 艾斯登强生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成型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49304A1 (de) 2010-05-06
BRPI0914025A2 (pt) 2015-11-03
DE102008043222A1 (de) 2010-04-29
KR20110079850A (ko) 2011-07-08
CA2741604A1 (en) 2010-05-06
JP2012506959A (ja)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48829B2 (en) Paper making wire cloth
CN1791719B (zh) 经纱缝合的多层造纸用织物
US7426943B2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US20080196784A1 (en) Wear side weave pattern of a composite forming fabric
JP4739903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RU2005117347A (ru) Ткань с параллельными связывающими нитями с двойным пересечением
CN105189863B (zh) 具有包含不同浮纱长度的横向纱线的运行侧的造纸机筛网
JP5281877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2010511805A (ja) シート材料特に紙又は厚紙を製造する機械のための製織布
KR20010047010A (ko) 직물의 평면상 조직
CN102197176A (zh) 成型网
KR101425421B1 (ko) 시트 형성 스크린
JP2012117169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5711946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9528223B2 (en) Paper machine wire
US7503351B2 (en) Paper machine covering
KR101596732B1 (ko) 제지 직물
US7866350B1 (en) Forming fabric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fibrous web material
CN103061191B (zh) 机织造纸织物,具体是成型织物
CN103290589B (zh) 用于形成具有压花表面的纸幅的织物
JP2017089022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20140345819A1 (en) Papermaking fabric
US7472726B2 (en) Paper machine mesh
JP2013513732A (ja) ウェブ材料、特に紙又は厚紙を製造する機械のための織物帯
RU2703570C2 (ru) Трехслойная ткань для бумагоделательной машин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