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5095A -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记录程序的介质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记录程序的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5095A
CN102815095A CN2012101867876A CN201210186787A CN102815095A CN 102815095 A CN102815095 A CN 102815095A CN 2012101867876 A CN2012101867876 A CN 2012101867876A CN 201210186787 A CN201210186787 A CN 201210186787A CN 102815095 A CN102815095 A CN 102815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a ink
basalis
image layers
special gloss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67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5095B (zh
Inventor
酒井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15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50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5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50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14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with means for effecting line or character spacing in either direction
    • B41J19/142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with means for effecting line or character spacing in either direction with a reciprocating print head printing in both directions across the paper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7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 properties
    • B41J2/2114Ejecting specialized liquids, e.g. transparent or processing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32Print quality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dot disposition, e.g. for reducing white stripes or bandin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印刷介质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中,提供能够降低图像不清楚的可能性的技术。印刷装置,包含:在印刷介质附加墨的附加部,该墨包含光学特性具有反射角依赖性的特殊光泽墨,和控制印刷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控制部,通过使用附加部,将特殊光泽墨附加在印刷介质上,形成基底层,在形成了基底层之后,在基底层上附加特殊光泽墨和所述墨中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形成表示图像的图像层。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记录程序的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使用包含具有光泽感等质感的特殊光泽墨的墨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印刷装置的打印机,通过对印刷介质附加墨进行印刷。现有技术中,公知的是,在印刷介质上形成基底层,并且,在基底层上形成表示图像的图像层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使用白色墨用于形成基底层,使用黑、品红、青、黄等彩色墨用于形成图像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505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0-1661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解决的问题
此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喷墨头(也简称为“头”),在印刷介质的运送方向即副扫描方向,例如,在上游侧设置排出白色墨的喷嘴,在下游侧设置排出彩色墨的喷嘴。
不仅仅是用于形成基底层,也有使用特殊光泽墨形成图像层的情况。此情况下,通过相比于仅仅是基底层的区域,增多在基底层和图像层重合的区域的特殊光泽墨的墨量,形成图像层。在如专利文献1的技术那样,排出用于形成基底层的白色墨的喷嘴和排出彩色墨的喷嘴在副扫描方向不重合而偏移配置的情况下,产生后述的缺陷。也就是说,被印刷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中,关于使用包含特殊光泽墨的墨形成图像的区域(“光泽图像区域”),通过在与形成基底层同时地相比于其他区域增多特殊光泽墨的墨量,形成光泽图像区域的图像。但是此情况下,在光泽图像区域,因为在基底层干燥定影之前,进行图像层的形成,所以存在光泽图像区域的特殊光泽墨流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模样)不清楚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在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中,在形成特殊光泽墨作为基底层,在基底层的上部由包含特殊光泽墨的墨形成表示图像的图像层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图像不清楚的可能性的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的技术,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一】一种印刷装置,在印刷介质印刷图像,包含:
在印刷介质附加墨的附加部,该墨包含光学特性具有反射角依赖性的特殊光泽墨;和
控制所述印刷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通过使用所述附加部,将所述特殊光泽墨在所述印刷介质上附加,形成基底层,
在形成了所述基底层之后,在所述基底层上附加所述特殊光泽墨和所述墨中所述特殊光泽墨之外的墨,形成表示所述图像的图像层。
根据应用例一记载的印刷装置,在使用特殊光泽墨形成基底层之后,使用包含特殊光泽墨的墨形成图像层。因此,在进行干燥,促进对印刷媒体的定影之后的基底层上形成图像层。因此,能够抑制为了形成图像层在基底层上附加的墨的流动,能够降低在印刷介质上形成的图像不清楚的可能性。
【应用例二】如应用例一所述的印刷装置,
所述附加部,是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且向所述印刷介质排出所述墨的喷嘴组,而且是按每个墨颜色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喷嘴的集合即单位喷嘴组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的喷嘴组,
所述喷嘴组,包含:
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排出所述特殊光泽墨的上游侧喷嘴组;和
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排出包含所述特殊光泽墨的所述墨的下游侧喷嘴组。
根据应用例二记载的印刷装置,具有在上游侧配置的上游侧喷嘴组、比上游侧喷嘴组配置在更下游侧的下游侧喷嘴组。因此,能够将印刷介质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并且,在使用上游侧喷嘴组形成基底层之后,使用下游侧喷嘴组形成图像层。因此,使印刷时的控制简单化,能够降低在印刷介质上形成的图像不清楚的可能性。
【应用例三】如应用例一或者二所述的印刷装置,
所述墨还包含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彩色墨。
根据应用例三记载的印刷装置,因为墨包含彩色墨,所以能够显示各种色彩的图像。
【应用例四】如应用例三所述的印刷装置,
所述印刷装置,能够使用第一印刷模式和第二印刷模式的任一方,进行印刷,所述第一印刷模式在使用所述特殊光泽墨形成所述基底层之后,在所述基底层上使用所述墨形成所述图像层,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不形成所述基底层,在所述印刷介质上使用所述墨形成所述图像层,
所述控制部,
在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中,由所述上游侧喷嘴组形成所述基底层,由所述下游侧喷嘴组形成所述图像层,
在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中,由包含所述上游侧喷嘴组和所述下游侧喷嘴组的喷嘴组形成所述图像层。
根据应用例四记载的印刷装置,控制部对应于印刷方法不同的两个模式,分开使用喷嘴。因此,能够在各个模式中进行最合适的印刷。也就是说,在第一模式中,通过在形成基底层之后形成图像层,能够降低图像层不清楚的可能性。并且,在第二模式中,因为使用上游侧喷嘴组和下游侧喷嘴组形成图像层,能够高效的使用喷嘴,能够提高印刷速度。
【应用例五】如应用例一至应用例四中任一个所述的印刷装置,
所述特殊光泽墨是金属墨。
根据应用例五记载的印刷装置,能够使印刷介质具有金属光泽感。
【应用例六】如应用例一至应用例五中任一个所述的印刷装置,
印刷装置包含干燥在所述印刷介质形成的所述基底层的干燥机构。
根据应用例六中记载的印刷装置,由于包含干燥机构,能够促进基底层的干燥。由此,因为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基底层上形成的图像层的墨的流动,能够进一步降低在印刷介质上形成的图像的不清楚的可能性。
【应用例七】如应用例一至应用例六中任一个所述的印刷装置,
在形成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的所述基底层和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及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所述图像层的区域中的、用于形成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和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之间的时间T1,比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和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附加之间的时间T2,更长。
根据应用例七记载的印刷装置,因为使时间T1比时间T2还长,相比于时间T1和时间T2相同的情况,能够促进为了形成基底层而附加的特殊光泽墨的干燥。因此,能够降低在基底层上形成的图像不清楚的可能性。
【应用例八】如应用例一至应用例七中任一个所述的印刷装置,
对于不进行所述基底层的形成的印刷介质,在形成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及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所述图像层的区域中的、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和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附加之间的时间T3,比对于进行所述基底层的形成的印刷介质,在形成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的所述基底层和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及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所述图像层的区域中的、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和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附加之间的时间T4,更长。
根据应用例八记载的印刷装置,因为使时间T3比时间T4还长,在不进行基底层的形成的印刷介质形成图像层的情况下,能够促进特殊光泽墨的干燥。由此,能够抑制特殊光泽墨的流动,能够降低在印刷介质上形成的图像不清楚的可能性。
并且,本发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在所述的印刷装置以外,还能够以印刷方法,用于使用印刷装置形成图像的计算机程序,记录了此程序的记录介质等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印刷系统10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印刷模式的图。
图3是计算机100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打印机20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5是滑架240和干燥机构252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印刷系统10进行的印刷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参考例中的喷嘴形成面的概略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参考例的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200a的图。
图13是行式头80和干燥机构252a的概略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符号的说明
10 印刷系统
20 应用程序
22 视频驱动程序
24 打印机驱动程序
42 颜色变换模块
44 半色调模块
46 印刷控制模块
49 印刷模式设定部
70 墨盒
72 墨供给管
80 行式头
100 计算机
102 CPU
108 周边设备接口
109 盘控制器
110 网络接口卡
112 视频接口
114 显示器
116 总线
118 硬盘
120 数码相机
122 彩色扫描仪
124 软盘
126 光盘
200 打印机
200a 打印机
230 滑架马达
231 驱动带
232 滑轮
233 滑动轴
234 位置检测传感器
235 马达
236 滚筒
241 喷嘴组
240,240z 滑架
242 金属墨用墨盒
243 彩色墨用墨盒
244 喷嘴组
244a 喷嘴组
250 印刷头
252 干燥机构
252V 喷嘴组
252a 干燥机构
252Va 喷嘴组
256 操作面板
260 控制电路
300 通信线路
310 存储装置
LUT 颜色变换表
P 印刷介质
G1 基底层用喷嘴组
G2 图像层用喷嘴组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以下的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例:
B.第二实施例:
C.变形例:
A.第一实施例
A-1.系统结构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印刷系统10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印刷系统10,包含:作为印刷控制装置的计算机100、由计算机100控制在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的打印机200等。印刷系统10全体作为一体化的广义的印刷装置行使功能。
打印机200,包含彩色墨和特殊光泽墨即金属墨。彩色墨,为了在印刷介质上形成图像而被使用。详细的,为了在印刷介质上附加色彩而被使用。也就是说,彩色墨,是在彩色图像和单调图像的打印中必需的墨。本实施例中,作为彩色墨,使用青墨、品红墨、黄墨、和黑墨。任一个彩色墨都使用颜料墨。
特殊光泽墨,为了对印刷介质给予光泽感和遮光性而被使用,并且,为了形成图像而被使用。具体的,特殊光泽墨,为了形成基底层和图像层两层而被使用。例如,在对透光性印刷介质印刷图像的情况,以清楚地印刷图像为目的,在透光性印刷介质中形成图像的区域形成具有遮光性的基底层。并且,特殊光泽墨,为了形成表示包含特定的图案等的模样和/或质地的图像的图像层而被使用。通过在图像层使用特殊光泽墨,能够使图像表现金属感等的特殊光泽感。
特殊光泽墨,是含有表现预定质感的颜料的质感表现墨。本实施例中,作为特殊光泽墨,使用包含表现金属感的金属颜料(例如,金属箔片)的金属墨。金属颜料,例如,能够由铝或者铝合金形成。并且,也能够破碎金属蒸镀膜形成。并且,在金属墨中使用的金属颜料,只要是能够产生金属光泽的组成,也能够适宜的采用其他的组成。并且,金属墨等的特殊光泽墨,具有遮光性。
金属墨,是印刷物表现金属感的墨,作为如此的金属墨,例如,能够使用包含金属颜料、有机溶剂、和树脂的油性墨组合物。为了有效地产生视觉上的金属质感,所述金属颜料,优选的是平板状的微粒,在此平板状微粒的平面上的长径为X,短径为Y,厚度为Z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根据平板状微粒的X-Y平面求得的等效圆直径的50%平均微粒直径R50为0.5~3μm,并且,满足R50/Z>5的条件。如此的金属颜料,例如,能够由铝或者铝合金形成,并且,能够破碎金属蒸镀膜形成。金属墨中包含的金属颜料的浓度,例如,能够是重量比0.1~10.0%。当然,金属墨不限定为这样的组成,只要是能够产生金属感的组成,能够适宜的采用其他的组成。
并且,金属墨的组成,例如,能够是铝颜料重量比1.5%、甘油重量比20%、三乙二醇丁醚重量比40%、BYK-UV3500(毕克化学日本有限责任公司制(ビックケミー·ジャパン))重量比0.1%。
特殊光泽墨,也可以说,是在印刷介质表面印刷的墨的光学的特性具有反射角依赖性的墨。也就是说,对印刷介质表面附加的特殊光泽墨,由于看的角度,看到的情况(反射率、亮度等)不同。此处,具有反射角依赖性(角度依赖性),是说根据角度,分光反射率以及分光透过率的至少一方不同。
在计算机100安装了预定的操作系统。在此操作系统下,应用程序20进行工作。在操作系统中,安装视频驱动程序22和打印机驱动程序24。应用程序20,例如,从数码相机120输入图像数据ORG。然后,应用程序20,经由视频驱动程序22,在显示器114显示由此图像数据ORG表示的图像。并且,应用程序20,向打印机驱动程序24输出图像数据ORG。打印机驱动程序24,通过后述种种方法对输入的图像数据ORG进行加工,将加工后的图像数据(也被称为“加工后图像数据”。)输出到打印机200。
在本实施例中,从数码相机120输入的图像数据ORG,是红(R)、绿(G)、蓝(B)三色的颜色成分组成的数据。应用程序20,针对从数码相机120输入的图像数据ORG,根据需要,附加金属墨的数据。金属墨的数据,包含基底层用特殊光泽数据和图像层用特殊光泽数据。基底层用特殊光泽数据,是用于基底层的形成,为了在印刷介质上附加金属墨的数据。图像层用特殊光泽数据,是用于图像层的形成,为了对印刷介质附加金属墨的数据。此金属墨的数据的附加,由应用程序20自动进行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指示进行也可以。此处,在对图像数据ORG附加的数据中,在印刷介质形成基底层的区域也被称为“基底层区域”。并且,印刷介质的印刷区域中,包含用于形成图像层的R,G,B颜色成分的区域也被称为“图像层彩色着色区域”。并且,包含用于形成图像层的金属墨的区域也被称为“图像层金属区域”。并且,图像层彩色着色区域和图像层金属区域重叠的区域也被称为“图像层重叠区域”。并且,形成了基底层的区域也被称为“基底层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基底层区域和图像层彩色着色区域由应用程序20自动的设定。通过设定基底层区域,对图像数据ORG附加基底层用特殊光泽数据。并且,图像层金属区域,例如,通过由使用者指定希望在图像数据ORG中表现金属感的区域来设定。并且,图像层重叠区域,通过设定图像层彩色着色区域和图像层金属区域,由应用程序20自动的设定。并且,通过设定包含图像层重叠区域的图像层金属区域,对图像数据ORG附加图像层用特殊光泽数据。
打印机驱动程序24,从应用程序20接受图像数据ORG,将其变换为可以向打印机200输出的数据。打印机驱动程序24,包含用于进行颜色变换的颜色变换模块42,用于在颜色变换时参照的颜色变换表LUT,用于进行颜色变换后的多值化的半色调模块44,用于将多值化后的数据变换为各个颜色墨的点数据的印刷控制模块46,进行印刷模式的设定的印刷模式设定部49。
印刷系统10,作为印刷模式,包含第一印刷模式和第二印刷模式。第一印刷模式,是在透光性印刷介质上进行印刷的模式,第二印刷模式是在非透光性印刷介质上进行印刷的模式。也就是说,第一印刷模式是在形成基底层之后形成图像层的模式,第二印刷模式是不形成基底层而形成图像层的模式。并且,第一印刷模式和第二印刷模式的详细如后所述。
颜色变换模块42,关于加工后图像数据,按照颜色变换表LUT,将图像数据中的包含图像层重叠区域的图像层彩色着色区域的各个颜色成分R,G,B变换为打印机200能够表现的颜色成分(青(C),品红(M),黄(Y),黑(K)的各个颜色)。由此,图像层彩色着色区域的各个颜色成分R,G,B的数据,被变换为打印机200包含的各个墨颜色的每单位面积的墨量(点记录率)。
并且,基底层区域的金属墨的每单位面积的墨量(点记录率),在本实施例中被设定为10%。并且,基底层区域的墨量,能够根据用于基底层形成使用的特殊光泽墨的种类和/或形成基底层的印刷介质的种类等适当的设定。并且,在基底层上形成的图像层使用的金属墨的每单位面积的墨量,被设定为20%。另一方面,在不进行基底层的形成而形成图像层的第二印刷模式中,图像层使用的金属墨的每单位面积的墨量被设定为30%。这是因为,在金属墨的墨量超过30%时,几乎看不出金属感的增加。并且,用于在基底层上形成图像层的金属墨的墨量不限定为20%,也可以设定为5%,或者10%等的值。并且,也可以将用于形成图像层的金属墨的墨量分为多个等级(例如,5%,15%,20%),使用者能够在每个区域任意的设定墨量。
半色调模块44,进行由点的分布表示由颜色变换模块42进行颜色变换了的图像数据的灰度的半色调处理。并且,半色调模块44,根据在打印机驱动程序24内作为现有值的数据存储的金属墨的墨量(例如,第一印刷模式中,基底层中墨量10%,图像层中墨量20%),进行半色调处理。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该半色调处理,使用众所周知的有序抖动法。并且,作为半色调处理,除了有序抖动法,还可以使用误差扩散法,或者密度图案法其他的半色调技术。
印刷控制模块46,将生成的点数据的点的排列,排列替换为应该向打印机200传送的顺序,作为印刷数据向打印机200输出。并且,印刷控制模块46通过向打印机20输出开始命令、印刷完成命令等种种的命令,进行打印机200的控制。
印刷模式设定部49,在印刷处理的开始前,从使用者接受执行第一印刷模式和第二印刷模式中的哪一个印刷模式的指示,并且,基于接受的指示,设定印刷模式。
A-2.印刷模式
图2是用于说明印刷模式的图。图2(A)是示意表示第一印刷模式下进行了印刷的情况的印刷后的印刷介质的剖面图。图2(B)是示意表示第二印刷模式下进行了印刷的情况的印刷后的印刷介质的剖面图。
如图2(A)所示,第一印刷模式,是使用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性印刷介质作为印刷介质的印刷模式。并且,在第一印刷模式中,被印刷的印刷图像从印刷面侧观察。在第一印刷模式中,对于透光性印刷介质,为了确保遮光性,在最初附加金属墨,形成基底层。基底层,在印刷介质中至少形成图像层的区域的下部形成。然后,形成图像层作为上部层。详细的,通过对图像层金属区域附加金属墨,然后,对图像层彩色着色区域附加彩色墨(C,M,Y,K)形成图像层。
如图2(B)所示,第二印刷模式,是使用具有非透光性的印刷介质作为印刷介质,例如,纸介质或者包括非透光性的塑料的印刷介质等的印刷模式。并且,在第二印刷模式中,从印刷面侧观察被印刷的印刷图像。在第二印刷模式中,对印刷介质附加墨的顺序与所述第一印刷模式相同。不同的点是,不形成基底层,直接在印刷介质上形成图像层。也就是说,在第二印刷模式中,对于非透光性印刷介质,通过首先对图像层金属区域附加金属墨,然后对图像层彩色着色区域附加彩色墨,形成图像层。
A-3.印刷控制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具体结构:
图3是计算机100的概略结构图。计算机100,包含以CPU102为中心,通过总线116相互连接ROM104和RAM116等的公知的结构。
在计算机100,连接用于读取软盘124或者光盘126等的盘控制器109,用于与周边设备进行数据授受的的周边设备接口108,用于驱动显示器114的视频接口112。在周边设备接口108,连接打印机200和硬盘118。并且,如果将数码相机120和/或彩色扫描仪122连接到周边设备接口108,也能够对由数码相机120和/或彩色扫描仪122取得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并且,如果安装网络接口卡110,则能够将计算机100连接到通信线路300,取得在连接到通信线路的存储装置310中存储的数据。计算机100,取得要印刷的图像数据时,通过所述打印机驱动程序24的工作,控制打印机200,进行此图像数据的印刷。
图4是表示打印机20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此图4所示,打印机200,包含:由送纸马达235运送印刷介质P的机构,由滑架马达230使滑架240在滚筒236的轴向上往复运动的机构,驱动搭载于滑架240的作为附加部的印刷头250以进行墨的排出以及点形成的机构,干燥机构252,以及管理这些送纸马达235、滑架马达230、印刷头250、干燥机构252、以及和操作面板256的信号交换的控制电路260。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打印机200是串行打印机。
使滑架240在滚筒236的轴向上往复运动的机构,由与滚筒236的轴并行架设的、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滑架240的滑动轴233;在与滑架马达230之间拉紧设置无端部的驱动带231的滑轮232;检测滑架240的原点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234等构成。
在滑架240,搭载分别收纳有青墨、品红墨、黄墨、黑墨作为彩色墨的彩色墨用墨盒243。并且,在滑架240,搭载收纳了金属墨的金属墨用墨盒242。在滑架240的下部的印刷头250,形成对应于这些各种颜色的共计5列的单位喷嘴组244~249。在滑架240从上方安装墨盒242,243时,能够从各个墨盒向各个单位喷嘴组244~249供给墨。
干燥机构252安装于滑架240,包含用于向印刷介质P吹出空气的喷嘴和加热要吹出的空气的加热部(例如,电热丝)。通过干燥机构252,向印刷介质P吹出加热了的空气,促进从各个单位喷嘴组244~249的各喷嘴向印刷介质P附加的墨的干燥。
然后,关于印刷头250以及干燥机构252进行说明。图5是滑架240和干燥机构252中与印刷介质P相对的面(喷嘴形成面)的概略图。图5中,位于由点划线包围的区域内的喷嘴,即在排出各个颜色墨的喷嘴中施加阴影线或者黑色的喷嘴,是第一印刷模式中使用的喷嘴组。详细的,施加了阴影线的喷嘴组,作为在第一印刷模式中用于形成图像层的图像层用喷嘴组G2而被使用,施加了黑圆的喷嘴组,在第一印刷模式中作为基底层用喷嘴组G1而被使用。
并且,对金属墨(S),青墨(C),品红墨(M),黄墨(Y),黑墨(K)的各个颜色,分别准备了96个喷嘴,图5中,为了图示的方便,记载各个颜色20个喷嘴。以下,虽然将各个颜色的喷嘴作为20个进行说明,但是,喷嘴数由打印机200的规格确定。排出各个颜色墨的单位喷嘴组244~249,在主扫描方向排列,形成印刷头250的喷嘴组241。构成各个单位喷嘴组244~249的喷嘴,在印刷头250的下表面沿着副扫描方向并排交错(交互)配置。并且,因为图中下方,表示副扫描方向(送纸方向),所以在印刷时,印刷介质P从最上方所示的喷嘴通过。也就是说,单位喷嘴组244~249中纸面上侧为上游侧,纸面下侧为下游侧。
在以第一印刷模式执行印刷的情况下,对于印刷介质P,依次按照:用于基底层形成的金属墨,用于图像层形成的金属墨,用于图像层形成的彩色墨的顺序,附加墨,进行印刷。此处,为了在进行了基底层形成之后形成图像层,基底层用喷嘴组G1,和图像层用喷嘴组G2成为以下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副扫描方向,将喷嘴组分为位于上游侧的上游侧喷嘴组,和相比于上游侧喷嘴组位于更下游侧的下游侧喷嘴组。然后,使用上游侧喷嘴组作为基底层用喷嘴组G1,使用下游侧喷嘴组作为图像层用喷嘴全G2。详细的,基底层用喷嘴组G1使用位于从上游侧开始第1~第10的金属墨的喷嘴组,图像层用喷嘴组G2使用位于从上游侧开始第11~第20的各个颜色的喷嘴组。
如上所述,通过将位于上游侧的上游侧喷嘴组作为基底层用喷嘴组G1,将相比于上游侧喷嘴组位于更下游侧的下游侧喷嘴组作为图像层用喷嘴组G2,能够一边将印刷介质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一边在形成基底层之后形成图像层。
在执行第二印刷模式的情况下,对于印刷介质P,依次按照用于图像层的形成的金属墨、用于图像层形成的彩色墨的顺序附加墨,进行印刷。并且,在执行第二印刷模式的情况下,不区分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喷嘴组,使用全部的喷嘴组进行印刷。也就是说,使用图5的一点划线包围的区域内的喷嘴进行印刷。
在图5所示的各个喷嘴内,安装压电元件。压电元件,公知的是,通过电压的施加扭曲晶体构造,极快速进行电气—机械能量的变换的元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向压电元件施加预定的电压信号(驱动信号),使得喷嘴内的墨通路的一个侧壁变形,从喷嘴排出墨滴。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压电元件排出墨,但是,也可以采用通过在喷嘴内产生气泡(Bubble),排出墨的方式。
干燥机构252,包含在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空气流通的喷嘴组252V。在副扫描方向,喷嘴组252V,比各个颜色墨的喷嘴组的长度更长。并且,干燥机构252在内部包含用于加热空气的加热部(例如,电热丝)。由此,从喷嘴组252V向印刷介质吹出加热了的空气,促进对印刷介质附加的墨的干燥。
如上所述的印刷头250以及干燥机构252的控制,由图4所示的打印机200的控制电路260进行。控制电路260,通过由总线相互连接CPU、ROM、RAM、PIF(周边设备接口)等而构成,通过控制滑架马达230以及送纸马达235的工作进行滑架240的主扫描工作以及副扫描工作的控制。并且,在经由PIF接受从计算机100输出的印刷数据时,滑架240在进行主扫描方向进动或者主扫描方向回动时,通过向形成有喷嘴组244~249的头供给对应于印刷数据的驱动信号,控制墨的排出,进行预定光栅的印刷。进行随着墨的排出的进动或者回动,直到印刷介质P的主扫描方向的终端时,控制电路260,将印刷介质P在副扫描方向上运送,准备下一光栅的印刷。通过反复进行此操作,打印机200完成各个印刷模式(第一印刷模式、第二印刷模式)下的印刷。
并且,本实施例的打印机200,作为通过向印刷介质P排出墨滴形成墨点的所谓喷墨打印机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使用别的方法向印刷介质附加墨的打印机。例如,代替排出墨滴,也可以作为通过利用静电将各个颜色的墨粉附加在印刷介质上而附加墨的打印机,或者热转印型打印机、或者升华型打印机实施。并且,本实施例中,墨不仅仅是液滴,也作为包含墨粉的概念使用。
A-4.印刷处理
然后关于印刷系统10进行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印刷系统10进行的印刷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在印刷处理的开始之前,使用应用程序20在显示器114(图1)显示的印刷设定用画面,使用者进行印刷设定。作为印刷设定,使用者进行印刷模式的指定、图像数据ORG中图像层金属区域的指定。
开始印刷处理时,将附加了关于图像层金属区域等的各个区域的指定和/或印刷模式的指定的数据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打印机驱动程序24(步骤S10)。然后,颜色变换模块42,对输入到打印机驱动程序24的图像数据进行颜色变换处理(步骤S20)。具体的,颜色变换模块42,基于图像数据中包含的RGB成分,变换为CMYK形式的图像数据(步骤S20)。得到了CMYK形式的图像数据后,半色调模块44,对CMYK形式的图像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步骤S30)。此处半色调模块44,不仅仅对彩色墨,还对金属墨进行半色调处理。详细的,半色调模块44,在第一印刷模式中,进行半色调处理,使得形成基底层的金属墨的墨量为10%,形成图像层的金属墨的墨量为20%。并且,半色调模块44,在第二印刷模式中,进行半色调处理使得形成图像层的金属墨的墨量为30%。
完成了半色调处理时,印刷控制模块46控制打印机200,开始印刷(步骤S40)。开始印刷后,从印刷头250的各个喷嘴排出墨,并且,从喷嘴组252V向印刷介质吹出空气。此处,开始印刷后,打印机200进行形成各个墨点的处理。形成各个墨点的处理,按照设定的印刷模式,在印刷介质上跨越形成图像的全部范围进行。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的图。此处图7以及图8中,表示各个路径中使用的喷嘴组的沿着副扫描方向的位置。并且,图7以及图8中,表现为喷嘴组移动,但是,实际上是通过在副扫描方向上运送印刷用纸,使得喷嘴组相对于印刷介质相对移动。
作为图7以及图8记载的“路径”,意味着使包含喷嘴组的印刷头250(图4)向主扫描方向的进动方向或者回动方向移动的工作。图7以及图8中对路径数给予“r”符号的路径,是将印刷头250向回动方向移动的路径,其他的路径是将印刷头向进动方向移动的路径。并且,进动方向,是从在滑架240的移动路径的一端附近预设定的初始位置开始朝向另一端附近的方向,回动方向,是进动方向的相反方向。并且,在图7以及图8中,附加了“Co”符号的喷嘴组,是用于排出彩色墨的喷嘴组,被附加了“S”符号的喷嘴组,是用于排出金属墨的喷嘴组。进一步的,喷嘴组中被附加了交叉阴影线或者单阴影线的区域是实际用于排出墨而使用的喷嘴组。并且,图7中,被附加了交叉阴影线的区域的喷嘴组是基底层用喷嘴组G1,被附加了单阴影线的区域的喷嘴组是图像层用喷嘴组G2(图5)。
进行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的情况,如图7所示,通过3次路径,形成沿着副扫描方向的预定宽度的基底层和图像层。此预定宽度的印刷区域也被称作“单位宽度”。并且,完成单位宽度的印刷后,进行喷嘴组的长度的一半的运送工作(送纸工作)。图像层,首先,在第一次路径,形成基于金属墨的图像层,在下一个路径形成基于彩色墨的图像层。并且,在各个路径中,不存在作为应该排出金属墨或者彩色墨的点数据的情况下,不从点数据不存在的喷嘴排出墨。如此,在每个单位宽度形成基底层之后形成图像层,在全部的印刷区域进行印刷时,完成印刷。并且,由干燥机构252,在滑架240的往复工作中,从喷嘴组252V向印刷介质P上吹出空气。
在进行第二印刷模式的印刷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通过2次路径,形成沿着副扫描方向的预定宽度的图像层。详细的,由第1次路径形成基于金属墨的图像层,在之后的路径形成基于彩色墨的图像层。在完成单位宽度的印刷时,进行喷嘴组的长度量的运送工作(送纸工作)。并且,在各个路径中,不存在作为应该排出金属墨或者彩色墨的点数据的情况下,不从点数据不存在的喷嘴排出墨。如此,在第二印刷模式中,因为用于形成图像层的喷嘴组(副扫描方向的喷嘴的数)多,所以相比于第一印刷模式,能够提高印刷速度。
图9是用于进一步说明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A)是从印刷面侧来看被附加了墨的透光性印刷介质P的图。并且,图9(B)是图9(A)的A-A剖面图。
图9(A)是在透光性印刷介质P上形成了金属墨的纵向形状的图。如图9(B)所示,A-A剖面中的基底层,由滑架240的进动方向的工作形成。然后,进行送纸工作,由滑架240的回动方向的工作形成包含金属墨的图像层。并且,进一步形成包含彩色墨的图像层的情况,不进行送纸工作,在进动方向使滑架240工作,对透光性印刷介质P附加彩色墨。如此,形成基底层、包含金属墨的图像层、包含彩色墨的图像层。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打印机200,在第一印刷模式中,使用金属墨形成基底层之后,形成包含金属墨的图像层。由此,因为能够干燥基底层,在印刷介质上定影之后,形成图像层,所以能够降低在印刷介质上形成的图像不清楚的可能性。
A-5.参考例:
图10是参考例中的喷嘴形成面的概略图。实施例的滑架240和参考例的滑架240z不同之处,是在第一印刷模式中使用的喷嘴的位置。因为其他的结构(喷嘴的配置和干燥机构252)是与实施例同样的结构,以下主要说明和实施例不同的方面。
参考例中,为了形成基底层和图像层,使用在金属墨的单位喷嘴组中,位于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喷嘴组G1z。另一方面,不使用金属墨的单位喷嘴组中,比上游侧喷嘴组G1z位于更下游侧的下游侧喷嘴组。并且,为了形成图像层,使用在副扫描方向,彩色墨的各个颜色的单位喷嘴组中比上游侧喷嘴组G1z位于更下游侧的下游侧喷嘴组G2z。
图11是用于说明参考例的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图11(A)是从印刷面侧看被附加了墨的透光性印刷介质P的图。并且,图11(B)是图11(A)的A-A剖面图。
图11(A),与图9(A)同样的,是在透光性印刷介质P上形成了基于金属墨的纵向形状的图。如图11(B)所示,A-A剖面中的基底层和图像层,由滑架240z的进动方向的工作形成。也就是说,由一次的路径形成基于金属墨的基底层和图像层。并且,进一步的,在形成包含彩色墨的图像层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送纸工作,从图像层用喷嘴组G2z排出彩色墨,形成包含彩色墨的图像层。
如此,在参考例中,由一个路径同时形成包含金属墨的基底层和图像层。因此,在充分干燥基底层的金属墨之前,形成图像层。因此,用于形成图像层的金属墨流动,图像(形状)的轮廓不清楚。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由第一印刷模式执行印刷的时候,在单位宽度中,对印刷介质上附加金属墨,形成基底层之后,使用金属墨和彩色墨形成表示图像的图像层(图8,9)。在单位宽度中,形成基底层的路径和形成图像层的路径不同。因此,因为在进行干燥,进行了向印刷介质上的定影之后的基底层上,形成图像层,所以能够抑制形成图像层的墨的流动。如此,能够降低在印刷介质上形成的图像的不清楚的可能性。
并且,在由第一印刷模式执行印刷时,将副扫描方向的位于上游侧的上游侧喷嘴组作为基底层喷嘴组G1使用,将位于比基底层用喷嘴组G1更下游侧的下游侧喷嘴组作为图像层用喷嘴组G2使用(图5)。由此,通过不反向运送而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印刷介质,能够在形成基底层之后形成图像层(图7,9)。因此,能够使印刷系统10的控制更简单化。并且,因为不需要反向运送印刷介质,能够在正确的位置形成墨点,能够更清楚的形成印刷图像。
并且,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印刷模式和第二印刷模式中,使用的喷嘴组不同。详细的,在第二印刷模式中,不区分下游侧喷嘴组和上游侧喷嘴组,使用全部的喷嘴进行印刷(图5)。如此,能够提高第二印刷模式的印刷速度。
并且,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200,因为包含干燥机构252,所以能够促进被附加在印刷介质的墨的干燥。因此,例如,在第一印刷模式,为了形成基底层,金属墨被附加在印刷介质上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促进被附加的金属墨的干燥。因此,因为能够在进一步促进了在印刷介质上的定影的基底层上形成图像层,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用于形成图像层的墨的流动,降低图像层不清楚的可能性。
并且,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金属墨作为特殊光泽墨。如此,能够使印刷介质具有遮光性,并且,能够使印刷介质具有金属的光泽感。
B.第二实施例: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200a的图。图12相当于第一实施例的图4。与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200不同的点,是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200是串行打印机,第二实施例是不伴随滑架的往返运动的行式打印机。其他的结构,因为是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结构,所以对同样的结构附加同样的符号,并且,省略说明。
打印机200a,包含能够跨越印刷介质P的宽度方向排出墨的行式头20,干燥机构252a,分别收纳5个颜色的彩色墨的墨盒70,用于从墨盒向行式打印头80供给墨的墨供给管72,送纸马达235,控制电路260。此打印机200a,通过在副扫描方向运送印刷介质,进行印刷。
图13是行式头20和干燥机构252a中与印刷介质相对的面(喷嘴形成面)的概略图。在行式头80,形成排出各个颜色墨的喷嘴组244a~249a。并且,在金属墨(S),青墨(C),品红墨(M),黄墨(Y),黑墨(K)的各个颜色的喷嘴组244a~249a中,分别准备2560个的喷嘴,但是图13中为了图示的方便,记载每个颜色20个喷嘴。并且,各个颜色的喷嘴数,由打印机200a的规格确定。排出各个颜色的墨的喷嘴组,沿着打印介质P的宽度方向交错(交互)配置。
在排出各个颜色墨的喷嘴内,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安装压电元件,通过由压电元件使得喷嘴内的墨通路的一个侧壁变形,从喷嘴排出墨滴。
干燥机构252a,包含沿着印刷介质P的宽度方向配置,空气流通的喷嘴组252Va。在印刷介质P的宽度方向,喷嘴组252Va,比各个颜色墨的喷嘴组的长度长。并且,干燥机构252,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具有加热部,从喷嘴组252Va向印刷介质P吹出加热了的空气。
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一印刷模式的印刷工作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4(A)~(C),示意表示进行预定区域的印刷时的工作。图14所示的剖面中,在包含金属墨的基底层上形成包含金属墨的图像层。如图14(A)所示,打印机200a,一边在顺向上运送透光性印刷介质P,一边对预定区域附加金属墨形成基底层。然后,如图14(B)所示,在反方向上运送透光性印刷介质P使得行式头80位于预定区域的前头位置。然后,如图14(C)所示,打印机200a,一边在顺向上运送印刷介质P,一边附加金属墨形成图像层。并且,在开始了印刷工作的期间,由干燥机构252a对透光性印刷介质P上吹出加热了的空气。并且,形成包含彩色墨的图像层的情况下,对金属墨的图像层上和基底层上附加彩色墨。通过对于印刷介质P的印刷区域全部,进行所述图14(A)~(C)的工作,完成印刷。并且,在以第二印刷模式进行印刷时,一边在顺向运送印刷介质,一边将金属墨、彩色墨以该顺序附加在印刷介质的同一区域。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在以第一印刷模式执行印刷时,在对印刷介质上附加金属墨形成基底层之后,使用金属墨和彩色墨形成表示图像的图像层(图14)。因此,因为在干燥进行,促进在印刷介质上的定影之后的基底层上,形成图像层,能够抑制形成图像层的墨的流动。并且,因为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200a包含干燥机构252a,所以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因为能够进一步促进附加在印刷介质上的墨的干燥,所以能够降低印刷的图像不清楚的可能性。
C.变形例
并且,所述实施例的结构要素中,权利要求的范围的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要素以外的要素,是附加的要素,能够适当的省略。并且,不限定为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以种种的方式实施,例如,也可以是以下的变形。
C-1.第一变形例
所述实施例中,使用金属墨作为特殊光泽墨,但是不限定为此,能够使用种种的特殊光泽墨。例如,作为特殊光泽墨,也可以使用:包含将天然珍珠那样具有珍珠色的薄膜层重叠多层的颜料的珍珠光泽墨,或者含有在印刷介质表面定影后引起漫反射的、表现所谓的闪光感(ラメ感)或者粗感(なし地感)的具有微小凹凸的颜料的闪光墨(ラメインク)或者粗墨(なし地インク)等。并且,虽然所述实施例中使用颜料类墨作为彩色墨,但是也可以使用染料类墨。
C-2.第二变形例
所述实施例中,作为干燥机构252,252a,采用向印刷介质上吹出加热了的空气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为此,只要是能够促进被附加在印刷介质上的墨的干燥的机构,能够采用各种的结构。例如,使用照射紫外线时硬化的墨作为用于形成基底层和/或图像层的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对印刷介质照射紫外线的机构作为干燥机构。并且,干燥机构也可以不包含电热丝等加热部,仅仅包含向印刷介质吹出空气的机构。
C-3.第三变形例
所述实施例中,在附加作为特殊光泽墨的金属墨形成的基底层和附加金属墨以及金属墨以外的墨即彩色墨形成的图像层(图像层重叠区域的图像层)重叠形成的区域中,从为了形成基底层附加金属墨到为了形成图像层附加金属墨的时间T1,和从为了形成图像层附加金属墨到为了形成图像层附加彩色墨的时间T2,能够设定为任意的时间。此处,优选的是,设定时间T1比时间T2长,控制部即打印机驱动程序24执行印刷。通过使时间T1比时间T2长,与时间T1和时间T2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促进基底层的金属墨的干燥。由此,能够降低在基底层上形成的图像层的不清楚的可能性。特别是,作为基底层而附加的金属墨的墨量,比作为图像层附加的金属墨的墨量多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设定时间T1比时间T2更长。如此,能够确保被附加了更多的墨量的基底层的金属墨干燥的时间。因此,能够降低基底层上的图像层不清楚的可能性。并且,时间T1,T2的调整,在串行打印机的情况,通过例如变化滑架240的往返移动速度实现,在行式打印机的情况,通过例如变化印刷介质的运送速度实现。
C-4.第四变形例
所述实施例中,在不进行基底层的形成,在印刷介质印刷图像的第一的情况(例如,第二印刷模式,图2(B))中,在通过特殊光泽墨即金属墨和金属墨以外的墨即彩色墨的附加形成图像层的区域(图像层重叠区域)中,从附加用于形成图像层的金属墨到附加用于形成图像层的彩色墨的时间T3,能够设定为任意时间。并且,所述实施例中,在形成了基底层的印刷介质印刷图像的第二情况(例如,第一印刷模式,图2(A))中,从附加用于形成基底层的金属墨到附加用于形成图像层的金属墨的时间T4,能够设定为任意的时间。此处,优选的是控制印刷使得时间T3比时间T4更长。如此,在没有进行基底层的形成的印刷介质形成图像层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在基底层上附加用于图像层形成的金属墨之前的时间长。由此,能够促进用于基底层形成对印刷介质上附加的金属墨的干燥。特别是,如所述实施例,在第一印刷模式和第二印刷模式中,为了印刷使用的金属墨的墨量相同的情况下(例如,墨量30%),优选的是时间T3比时间T4更长。由此,在为了图像形成附加了更多的金属墨的情况下,由于时间T3更长,能够在图像层的金属墨更可靠的干燥后,在金属墨上附加彩色墨。并且,时间T3,T4的调整,在串行打印机的情况,通过例如变化滑架240的往返移动速度实现,在行式打印机的情况,通过例如变化印刷介质的运送速度实现。
2011年6月7日提交的No.2011-126845日本专利申请中公开的所有内容,通过在这里参照被明确纳入。

Claims (10)

1.一种印刷装置,在印刷介质印刷图像,包含:
在印刷介质附加墨的附加部,该墨包含光学特性具有反射角依赖性的特殊光泽墨;和
控制所述印刷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
通过使用所述附加部,将所述特殊光泽墨在所述印刷介质上附加,形成基底层,
在形成了所述基底层之后,在所述基底层上附加所述特殊光泽墨和所述墨中所述特殊光泽墨之外的墨,形成表示所述图像的图像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
所述附加部,是在主扫描方向移动且向所述印刷介质排出所述墨的喷嘴列组,而且是按每个墨颜色形成、在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喷嘴的集合即单位喷嘴组在主扫描方向排列的喷嘴组,
所述喷嘴组,包含:
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排出所述特殊光泽墨的上游侧喷嘴组;和
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排出包含所述特殊光泽墨的所述墨的下游侧喷嘴组。
3.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
所述墨还包含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彩色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
所述印刷装置,能够使用第一印刷模式和第二印刷模式的任一方进行印刷,所述第一印刷模式在使用所述特殊光泽墨形成所述基底层之后,在所述基底层上使用所述墨形成所述图像层,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不形成所述基底层,在所述印刷介质上使用所述墨形成所述图像层,
所述控制部,
在所述第一印刷模式中,由所述上游侧喷嘴组形成所述基底层,由所述下游侧喷嘴组形成所述图像层,
在所述第二印刷模式中,由包含所述上游侧喷嘴组和所述下游侧喷嘴组的喷嘴组形成所述图像层。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
所述特殊光泽墨是金属墨。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
印刷装置,还包含干燥在所述印刷介质形成的所述基底层的干燥机构。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
在形成了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的所述基底层和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及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所述图像层的区域中的、用于形成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和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之间的时间,比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和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附加之间的时间,更长。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
对于不进行所述基底层的形成的印刷介质,在形成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及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所述图像层的区域中的、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和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附加之间的时间,比对于进行所述基底层的形成的印刷介质,在形成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的所述基底层和基于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及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所述图像层的区域中的、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的附加,和用于形成所述图像层的所述特殊光泽墨以外的墨的附加之间的时间,更长。
9.一种印刷方法,是印刷装置在印刷介质印刷图像的印刷方法,
通过将光学特性具有反射角依赖性的特殊光泽墨附加在所述印刷介质上,形成基底层,
在形成了所述基底层之后,在所述基底层上附加所述特殊光泽墨和所述特殊光泽墨之外的墨,形成表示所述图像的图像层。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取的介质,记录用于使用印刷装置形成图像的计算机程序,记录使计算机实现如下功能的计算机程序,
控制在印刷介质附加墨的附加部,通过在所述印刷介质上附加光学特性具有反射角依赖性的特殊光泽墨而形成基底层的功能;和
在形成了所述基底层之后,控制所述附加部,在所述基底层上附加所述特殊光泽墨和所述特殊光泽墨之外的墨,形成表示所述图像的图像层的功能。
CN201210186787.6A 2011-06-07 2012-06-07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50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6845A JP5899665B2 (ja) 2011-06-07 2011-06-07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126845/2011 2011-06-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5095A true CN102815095A (zh) 2012-12-12
CN102815095B CN102815095B (zh) 2015-04-08

Family

ID=47292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678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5095B (zh) 2011-06-07 2012-06-07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77352B2 (zh)
JP (1) JP5899665B2 (zh)
CN (1) CN10281509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8609A (zh) * 2017-07-31 2019-02-12 惠普赛天使公司 用于在波纹介质片材上沉积印刷流体的方法和印刷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1564B2 (ja) * 2012-10-26 2017-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051797B2 (ja) 2012-11-08 2016-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
JP6401980B2 (ja) 2014-09-05 2018-10-10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JP6424619B2 (ja) * 2014-12-26 2018-11-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データ生成装置、および、色変換プロファイルの生成方法
JP6778490B2 (ja) * 2016-02-29 2020-11-04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6886125B2 (ja) * 2016-05-23 2021-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7015639B2 (ja) * 2017-03-16 2022-02-03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色変換装置、色変換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3599033B1 (en) * 2018-07-25 2023-02-15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Multilayered body, producing method for multilayered body, and printing system
WO2020049060A1 (en) * 2018-09-05 2020-03-12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Holding B.V. Method of ink jet printing using a primer
JP7309427B2 (ja) * 2019-04-15 2023-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記録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047943B2 (ja) * 2021-01-19 2022-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36A (zh) * 1993-05-26 1995-03-15 佳能株式会社 能改变记录控制的喷墨记录装置及该装置中的记录方法
JP2007050555A (ja) * 2005-08-16 2007-03-01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と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方法
US20070188541A1 (en) * 2004-01-19 2007-08-16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00177131A1 (en) * 2009-01-13 2010-07-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creating lookup table, printing apparatus, lookup table, and printing method
US20100238509A1 (en) * 2009-03-18 2010-09-23 Takeshi Ogaw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1829B2 (ja) 2002-09-12 2007-10-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およびこの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を用いて製造されたデバイス
JP5130988B2 (ja) * 2008-03-26 2013-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0012751A (ja) * 2008-07-07 2010-01-21 Seiko Epson Corp 印刷物製造方法
JP2010076102A (ja) * 2008-09-24 2010-04-08 Mutoh Industries Ltd 印字装置及び印字方法
JP5217840B2 (ja) 2008-09-25 2013-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0130405A (ja) 2008-11-28 2010-06-10 Seiko Epson Corp 印刷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印刷制御システム
JP5458335B2 (ja) * 2009-01-13 2014-04-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ルックアップテーブルの作成方法、ルックアップテーブル、印刷方法
JP5304517B2 (ja) * 2009-07-28 2013-10-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JP5326924B2 (ja) * 2009-08-18 2013-10-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JP2011079273A (ja) 2009-10-09 2011-04-21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加飾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加飾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5437860B2 (ja) 2010-03-09 2014-03-12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複製画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36A (zh) * 1993-05-26 1995-03-15 佳能株式会社 能改变记录控制的喷墨记录装置及该装置中的记录方法
US20070188541A1 (en) * 2004-01-19 2007-08-16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7050555A (ja) * 2005-08-16 2007-03-01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と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方法
US20100177131A1 (en) * 2009-01-13 2010-07-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creating lookup table, printing apparatus, lookup table, and printing method
US20100238509A1 (en) * 2009-03-18 2010-09-23 Takeshi Ogaw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8609A (zh) * 2017-07-31 2019-02-12 惠普赛天使公司 用于在波纹介质片材上沉积印刷流体的方法和印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313990A1 (en) 2012-12-13
JP2012250514A (ja) 2012-12-20
JP5899665B2 (ja) 2016-04-06
US8777352B2 (en) 2014-07-15
CN102815095B (zh) 2015-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5095B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US8118401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US8632146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ethod,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EP1838534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cklit and dual-sided imaging
AU2006215439B2 (en) UV inkjet printing of vision control panels
US20210187963A1 (en) Multi-layered textured printing
JP2001080093A (ja) 双方向プリンタにおける色相シフト補償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20090244137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2071559A (ja) 印刷装置
JP2010052207A (ja) 印刷装置と印刷方法
US20130278660A1 (en) Printing control device and printing image control method
EP3067209A1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JP2010052248A (ja) 印刷装置
JP200332675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7007899A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US8550587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US7971951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therefor
US91449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H11138863A (ja) 金属化粧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属化粧板用プリンタ
JP506350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68283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079820B2 (ja) 印刷ヘッド
CN211307949U (zh) 一种3d喷墨打印着色机构
JP20131238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WO2018221101A1 (ja)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および補正情報取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