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0334A - 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0334A
CN102800334A CN2012101669080A CN201210166908A CN102800334A CN 102800334 A CN102800334 A CN 102800334A CN 2012101669080 A CN2012101669080 A CN 2012101669080A CN 201210166908 A CN201210166908 A CN 201210166908A CN 102800334 A CN102800334 A CN 1028003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eam
recording layer
light
signal
gui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669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西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00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03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11B7/0903Multi-beam tracking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11B7/0906Differential phase difference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3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ervo format, e.g. guide tracks, pilot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47Substrates
    • G11B7/2405Substrates being also used as track layers of pre-formatted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对于用于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的多层记录层与用于检测跟踪控制信号(TES)的专用引导层为不同的层的无槽多层光盘,在支持该无槽多层光盘的光学信息装置中,即使在记录层与引导层之间的层间隔随目标记录层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下,也需要始终稳定地检测TES。利用全息衍射光栅等在上述引导层上照射彼此离焦的多个TES检测用光斑。从上述各光斑分别检测TES,并将对它们进行加法处理所得信号用于跟踪控制,使TES检测的离焦动态范围得到飞跃性地增大。

Description

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下面记为光盘)上以光学方式记录信息信号,或者再现记录在该光盘上的信息信号的光学信息装置,尤其涉及适用于层叠了多个记录层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或再现的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已实用化的光盘中,有单面1层具有4.7GB(Giga Byte,千兆字节)记录容量的DVD光盘和更大容量的蓝光光盘(Blu-ray Disc)等。
并且,除了目前为止的信息信号记录层(为了简单起见,下面将该信息信号记录层记为记录层)为一层或者两层的类型之外,最近还提出了以大容量化为目的而层叠了三层以上的记录层的所谓多层光盘,其标准化和实用化在迅速推进中。
在该多层光盘中,作为实现大容量的一种盘结构,所谓的“无槽(grooveless)多层光盘”受到了关注,其在上述记录层之外另外配置用于检测跟踪控制信号的跟踪控制专用层(为了简单起见,下面将该层记为引导层),仅在该引导层上设置用于检测跟踪控制信号的连续的引导槽(Groove),其中上述跟踪控制信号用于对会聚照射在记录层上的记录/再现用光斑进行跟踪控制。
在支持上述无槽多层光盘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器中,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即,分别在上述记录层和上述引导层上会聚独立的光斑,根据会聚在上述引导层上的光斑(为了简单起见,下面将该光斑记为会聚光斑G)检测跟踪控制信号,利用该跟踪控制信号进行上述会聚光斑G的跟踪控制,并且,以追踪该会聚光斑G的方式对会聚在上述记录层上的信号光斑(为了简单起见,下面将该光斑记为会聚光斑R)进行跟踪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79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不过,在支持(对应)上述无槽多层光盘的光拾取器中,自然地需要在衍射极限的程度上,使上述会聚光斑G会聚在引导层上并使上述会聚光斑R会聚在规定的记录层上。
然而,在无槽多层光盘中,由于在一片光盘内隔着规定厚度的层间隔层叠多层记录层和引导层,因此记录层与引导层之间的层间隔随着目标记录层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例如如果像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光拾取器那样,采用由同一物镜使上述会聚光斑G和会聚光斑R一起会聚的结构,并且该会聚光斑G和会聚光斑R在光轴方向上的会聚光斑间隔固定,则在作为目标的记录层与引导层之间的层间隔与上述会聚光斑间隔不一致的情况下,会产生例如会聚光斑R以会聚至衍射极限的状态照射在规定的记录层上,而照射在引导层上的会聚光斑G无法会聚至衍射极限、产生离焦,结果无法正确地检测跟踪控制信号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简单的光学系结构、即使对于记录层与引导层的层间隔因目标记录层而异的无槽多层光盘也始终稳定地检测跟踪控制信号的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以及采用该检测方式来对应无槽多层光盘的光拾取器。
上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方案而实现。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信息处理装置,以具有至少3层以上的记录层和设有规定的引导槽或坑串的引导层的光盘作为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产生用于再现记录在上述记录层上的信息信号或者在上述记录层上记录信息信号的第一光束;第二光源,产生用于检测上述引导层所具备的引导槽或坑串的第二光束;光学元件,被该第二光束照射、将该第二光束分割成至少两束以上的光束,该至少两束光束彼此在光轴方向上相互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形成会聚光斑;物镜,被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被上述光学元件分割后的光束照射,使上述第一光束会聚照射在上述多个记录层中的任一层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被上述光学元件分割后的光束照射在上述引导层上;光检测器,分别地检测上述第一光束的来自上述记录层的反射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被上述光学元件分割后的光束的、来自上述引导层的至少两束以上的反射光束;信号再现电路,基于该光检测器所检测出的来自上述记录层的上述第一光束的反射光束的检测信号,对记录在上述记录层上的信息信号进行再现处理;和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用于基于上述光检测器所检测出的来自上述引导层的上述第二光束的至少两束以上的反射光束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物镜对上述记录层的跟踪位置。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具有至少3层以上的记录层和设有规定的引导槽或坑串的引导层的光盘作为记录介质,基于照射在该光盘上的光的反射光进行对上述记录层的跟踪控制,其中,基于将一个光源产生的光分割成至少两束以上的光束而照射上述引导层所得的反射光,来控制对上述记录层的跟踪位置。
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即使对于记录层与引导层的层间隔因目标记录层而异的无槽多层光盘也能够始终稳定地检测跟踪控制信号的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以及支持无槽多层光盘的光拾取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学信息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结构图以及框图。
图2是表示无槽多层光盘的概要结构和本发明中照射于其上的会聚光斑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表示会聚照射在无槽多层光盘的各层上的光斑的照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光盘主要部分的概要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检测器以及各种控制信号检测电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和照射在其检测面上的检测光斑的状态以及检测信号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概要俯视图和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检测器以及各种控制信号检测电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和照射在其检测面上的检测光斑的状态以及检测信号的状态的另一个例子的概要俯视图和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检测器以及各种控制信号检测电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和照射在其检测面上的检测光斑的状态以及检测信号的状态的又一个例子的概要俯视图和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1……半导体激光光源
6……物镜
9……光检测器
23……全息衍射光栅
300……无槽多层光盘
301……记录层
302……引导层
101……记录层用会聚光斑
201a、201b、201c……引导层用会聚光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学信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概要结构图以及框图。
在作为光学信息装置的结构部件之一的光拾取装置30内,具有第一半导体激光光源1和第二半导体激光光源21,该第一半导体激光光源1产生为了记录信息信号或者再现所记录的信息信号而会聚照射在无槽多层光盘内的规定记录层上的第一光束,该第二半导体激光光源21产生为了检测规定的跟踪控制信号而会聚照射在上述光盘内的引导层上的第二光束。上述第一半导体激光光源1产生的第一光束100(图中虚线所示)依次通过波长选择性棱镜2、偏振分束器(PBS)3、耦合透镜4、立起反射镜(图中未示出)、1/4波片5等,到达物镜6,由该物镜6会聚照射到设置在无槽多层光盘300中的记录层组301内的规定记录层上。
该无槽多层光盘300中,配置了由多个记录层隔着规定的层间隔层叠而成的记录层组301和在内侧(图的上侧)设有规定的引导槽的引导层302。上述光束100由上述物镜6会聚照射在该层叠而成的多个记录层组301中的规定记录层上,形成会聚光斑R。
另一方面,从第二半导体激光光源21出射的第二光束200(图中以实线表示),由辅助透镜22变换成规定的发散状态后,入射到全息衍射光栅23中,被衍射分离成原样通过该衍射光栅23的0级光束以及+1级和-1级衍射光束共3束光束,分别沿规定的方向前进。
此时,衍射光栅23是具有规定的不等间隔曲线状光栅槽图样的全息光栅。因此,被该光栅所衍射分离的±1级衍射光束相对于0级光束被附加彼此共轭的正与负的光焦度(屈光力),相对于0级光束其发散状态以其中一束被缓和而另一束被加强的形式出射。
被该全息衍射光栅23衍射分离成3束光束的光束200,在被波长选择性棱镜2反射后,沿着与上述光束100大致相同的光路,依次通过PBS 3、耦合透镜4、立起反射镜(图中未示出)、1/4波片5,到达物镜6,与光束100同样地由该物镜6会聚照射到无槽多层光盘300内,在配置在该光盘300内的上述引导层302上形成各自独立的3个会聚光斑G。
此外,对于该会聚光斑R和会聚光斑G的细节在后面说明。
接着,在上述光盘300的记录层组301内的规定记录层上或引导层上形成的会聚光斑R和G被各自的盘层反射,成为归路光束而再次到达物镜6。然后再沿着与去路光束相同的光路反向行进而到达PBS 3后,被该PBS反射,入射到复合棱镜7,由设置在该复合棱镜7中的波长选择性反射镜将会聚光斑R的归路光束和会聚光斑G的归路光束分离为不同的光路。
这之中,会聚光斑R的归路光束在透过上述波长选择性反射镜后,经过用于附加规定的像散而配置的圆柱透镜8,入射到配置在光检测器9内的检测面91上。
其中,由该圆柱透镜8所附加的像散,如后文所述,在根据从检测面91获得的检测信号利用像散方式生成聚焦控制信号时使用。
另一方面,会聚光斑G的归路光束被上述波长选择性反射镜反射后,进一步地被光路变更用反射面反射,入射到配置在上述光检测器9内的上述检测面91之外的检测面92上。
此外,与该光检测器9内的光检测面91和92的结构和信号检测方式相关的具体内容在后文中详细说明。
检测面91所检测出的信号,被发送到聚焦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1、记录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2和信号再现电路504中。
另一方面,检测面92所检测出的信号被发送到引导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3中。
聚焦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1所生成的聚焦控制信号由致动器驱动电路506变换成聚焦致动器驱动信号后,供给到用于二维地驱动物镜6而设置的透镜驱动器10,由其执行物镜6的聚焦控制。
此外,记录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2所生成的第一跟踪控制信号,在从已经记录了信息信号的记录层再现其信息信号的情况下使用,与上述聚焦控制信号同样地,在由致动器驱动电路506变换成跟踪致动器驱动信号后,供给到透镜驱动器10,实施物镜6的跟踪驱动控制。通过该跟踪控制,使上述会聚光斑R准确地在记录层上追踪由信息信号串所形成的记录轨道。其结果是,已记录的信息信号被正确地检测出,经上述信号再现电路504作为再现信号输出。
相对的,由引导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3所生成的第二跟踪控制信号,在对未记录状态的记录层新记录信息信号时使用。
即,如上所述,会聚光斑G和会聚光斑R由同一物镜6分别会聚照射在光盘300内的引导层302上以及记录层组301内的规定记录层上。
因此,将由引导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3所生成的第二跟踪控制信号在供给到上述致动器驱动电路506而变换成跟踪致动器驱动信号后,供给到透镜致动器10,进行物镜6的跟踪驱动控制,由此对照射在光盘内的引导层上的上述会聚光斑G进行跟踪控制,通过追踪它(会聚光斑G)而能够同时对会聚照射在记录层上的上述会聚光斑R进行跟踪控制。
此外,将上述第一和第二跟踪控制信号之中的哪个跟踪控制信号供给到致动器驱动电路506,能够由切换开关电路505进行选择性切换。
此外,记录层用激光光源1和引导层用激光光源21的激光发光输出,基于从激光发光输出监测器(图中未示出)获得的激光输出监测信号,由激光驱动电路507所控制。
上述聚焦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1、记录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2、引导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3、信号再现电路504、切换开关电路505、激光驱动电路507等的工作状态,始终由规定的控制电路500控制。
下面利用图2对会聚照射在多层光盘300内的各层上的会聚光斑R和会聚光斑G的照射状态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无槽多层光盘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以及会聚照射在其上的会聚光斑R和会聚光斑G的照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立体图。
在本图中,对与图1记载的结构部件相同的结构部件附以相同的编号。但出于便于查看的目的,本图为相对于图1上下翻转而绘成的图。
此外,本来无槽多层光盘300中具有由多个记录层隔着规定的层间隔层叠而成的记录层组301,和在光盘的半径方向(X轴方向)上以规定的周期沿着切线方向(Y轴方向)配置了规定的引导槽或者坑串的引导层302,但图2为了简单起见,仅提取了构成记录层组301的多个记录层中配置在大致中间位置的一层记录层,作为记录层301绘出。
此时,半导体激光光源1产生的第一激光光束100在经过规定的去路光路后由物镜6会聚照射在多层光盘300内的记录层301上,形成会聚光斑101。该会聚光斑101相当于上述会聚光斑R。
另一方面,从半导体激光光源21产生的第二激光光束200,在如上所述被全息衍射光栅23衍射分离成0级光束和±1级衍射光束共3束光束后,经过规定去路光路到达物镜6,由该物镜6会聚照射在多层光盘300内的引导层302上,形成3个会聚光斑201a、201b、201c。这3个会聚光斑201a、201b、201c相当于上述会聚光斑G。
这3个会聚光斑201a、201b、201c是如上所述由被全息衍射光栅23衍射分离而得的光束所形成的会聚光斑。其中中央部的会聚光斑201a是原样透过上述全息衍射光栅23的0级光束所形成的会聚光斑。另一方面,沿着形成在引导层上的引导槽以前后夹着会聚光斑201a的方式配置的会聚光斑201b、201c,是分别由被上述全息衍射光栅23衍射分离而得的±1级衍射光形成的会聚光斑,相对于中央部的会聚光斑201a在光轴方向(图中Z轴方向)上彼此反向地具有规定量的离焦。
即,会聚光斑201b、201c以会聚光斑201a的衍射极限位置(会聚光斑会聚得最小的位置)为中心,在光轴方向(图中Z轴方向)与盘切线方向(图中Y轴方向)所形成的面(Y-Z面)内,在向着相反的方向分离大致相等的距离的位置上形成衍射极限。
此时,如图2所示,在会聚光斑101的衍射极限位置正好与记录层301一致的状态(下面将该状态记为恰好对焦)时,若调整两会聚光斑的相对间隔使得会聚光斑201a的衍射极限位置也同时与引导层302大致一致,则会聚光斑201b和201c如图2所示自动地成为彼此反向地离焦了规定量的会聚光斑,照射在引导层302上。
此外,图2所示的例子中,作为一例展示了会聚光斑201a、201b和201c照射在沿着引导层302的引导槽方向即盘切线方向(图中Y轴方向)隔着相等间隔的位置上的例子,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
会聚光斑201a、201b、201c的配置,除了彼此重合在相同位置之外,可照射在引导层302上的任意位置上。
此外,关于照射在引导层上的会聚光斑G的个数,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3个。例如,可对将第二光束200衍射分离的全息衍射光栅23的光栅槽截面形状等加以设计,使该全息衍射光栅23不仅衍射分离±1级衍射光,还以规定的衍射效率衍射分离更高级数的衍射光,增加照射到引导层302上的会聚光斑G的个数,例如5个、7个、9个……等。
另外,用于形成多个会聚光斑G的光学元件并不限定于图1的例子所示的全息衍射光栅。只要是具有至少能够在上述引导层上照射在光轴方向上彼此离焦规定量的多个会聚光斑的功能的光学元件即可。
更进一步地,在图2中作为一例展示了引导层302在盘半径方向(X轴方向)上以一定周期配置连续的引导槽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引导层302上不配置上述连续的引导槽而配置规定的坑串。
图3是表示在如图2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多层光盘的记录层组301内的规定记录层上照射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在引导层302上照射三个引导层用会聚光斑即201a、201b、201c的情况下,会聚照射在各层上的光斑的照射状态的光盘主要部分的概要截面。
此外在本图中为了简单起见,展示了记录层组301从远离物镜6的一侧开始层叠了L0、L1、L2这三层记录层的例子,当然本发明中对层叠的记录层数并无限制,可以层叠四层以上的记录层。
此外,本图与图2相同地,相对于图1上下翻转地绘成。
在图3中,(a)重现了图2中说明的会聚光斑照射状态。即展示了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恰好对焦在记录层组301中正中的记录层L1上的情况,此时三个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a、201b、201c中正中的201a大致恰好对焦在引导层302上。另一方面,其它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b和201c分别以离焦了规定量的状态照射在引导层302上。并且,会聚光斑201b的衍射极限位置位于引导层302的内侧(图的下侧),会聚光斑201c的衍射极限位置相反地位于引导层302的外侧(图的上侧)。
图3(b)展示了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恰好对焦在记录层组301中最外侧(图的上侧)的记录层L2上的情况,此时三个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a、201b、201c中位于图中右端的201b大致恰好对焦在引导层302上。另一方面,其它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a和201c以各自的衍射极限位置都位于引导层302的外侧(图的上侧)、离焦了规定量的状态照射在引导层302上。
图3(c)展示了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恰好对焦在记录层组301中最内侧(图的下侧)的记录层L0上的情况,此时三个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a、201b、201c中位于图中左端的201c大致恰好对焦在引导层302上。另一方面,其它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a和201b以各自的衍射极限位置都位于引导层302的内侧(图在下侧)、离焦了规定量的状态照射在引导层302上。
接着,图4、图5和图6,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器30内的光检测器9的结构,以及为了说明会聚照射在多层光盘300内的各光斑的照射状态分别为上述图3的(a)、(b)、(c)所示的状态时该光检测器9内的各检测面上照射了怎样的光束以及检测出怎样的信号而绘成的光检测器的主要部分的概要俯视图。
在本图中,对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部件附以相同编号。
光检测器9内具有光检测面91和光检测面92,其中,该光检测面91是上述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的盘反射光束成为归路光束102后会聚照射的光检测面,该光检测面92包括上述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a、201b、201c的盘反射光束分别成为归路光束202a、202b、202c后会聚照射的三个独立的光检测面92a、92b、92c。
其中光检测面91如图所示被十字型的分割线分割为4部分,从各分割检测面获得的检测信号被供给到聚焦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1、记录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2和信号生成电路504中。
其中,从聚焦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1输出基于像散方式的聚焦控制信号,利用该控制信号执行物镜6的聚焦控制。
并且,从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2输出基于差分相位检测(DPD,Differential Phase Detection)方式的跟踪控制信号(DPD信号),在再现已记录完成的记录层时使用该DPD信号执行物镜6的跟踪控制。
然后,从信号再现电路504输出来自已记录完成的记录层的再现信号。
关于这些聚焦和跟踪控制信号检测方式、已记录完成的信息信号的再现方式以及其检测原理,由于都是公开的知识,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本发明中聚焦控制信号和跟踪控制信号的检测方式当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像散方式和DPD方式。
另一方面,在对未记录的记录层新记录信息信号时,使用根据从光检测面92检测出的信号经由引导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3生成的引导层用会聚光斑的跟踪信号,来实施物镜6的跟踪控制。
即,构成光检测面92的三个独立的光检测面92a、92b、92c,分别被大致沿着与光盘上的盘切线方向对应的方向(图中的Y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分割线,在图中上下方向上分割为2部分。通过由引导层用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503内的减法器503a、503b、503c分别对来自各光检测面的分割为2部分的区域的信号进行减法处理,从与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a、201b、201c分别对应的归路光束202a、202b、202c独立地获得基于推挽方式的跟踪控制信号(推挽信号)。其中,关于基于推挽方式的跟踪控制信号的检测方式及其原理,由于已经为公开的知识,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由于图3的(a)中仅中央的会聚光斑201a大致恰好对焦在引导层302上,其它会聚光斑存在规定量的离焦,因此在图4中,从与该会聚光斑201a对应的归路光束202a所入射的光检测面92a获得的推挽信号的信号振幅最大且信号质量良好。
另一方面,从其它光检测面92b和92c获得的推挽信号与从光检测面92a获得的推挽信号相比,信号振幅极其小。
因此,即使利用加法器503d对这些推挽信号进行加法处理,该加法处理后的信号也是与从光检测面92a获得的推挽信号大致同等良好质量的跟踪控制信号。因此,通过利用该加法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物镜6的跟踪控制,能够执行正确的跟踪控制。
接着在图5中表示如图3(b)所示仅靠右端的会聚光斑201b大致恰好对焦在引导层302上时的光检测器9的状态。此时,从与会聚光斑201b对应的归路光束202b所入射的光检测面92c获得的推挽信号的信号振幅最大且信号质量良好。与上面图4的情况相同,从其它光检测面92a和92b获得的推挽信号与从光检测面92c获得的推挽信号相比,信号振幅极其小。
因此,即使利用加法器503d对这些推挽信号进行加法处理,其加法处理后的信号也是与从光检测面92c获得的推挽信号大致同等良好质量的跟踪控制信号。因此,与图4相同,利用该加法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物镜6的跟踪控制,能够执行正确的跟踪控制。
进一步地,图6中也与图4、图5相同。即,图6中表示如图3(c)所示仅靠左端的会聚光斑201c大致恰好对焦在引导层302上时的光检测器9的状态。此时,从与会聚光斑201c对应的归路光束202c所入射的光检测面92b获得的推挽信号的信号振幅最大且信号质量良好。与上面图4的情况相同,从其它光检测面92a和92c获得的推挽信号与从光检测面92b获得的推挽信号相比信号振幅极其小。
因此,即使利用加法器503d对这些推挽信号进行加法处理,其加法处理后的信号也是与从光检测面92b获得的推挽信号大致同等良好质量的跟踪控制信号。因此,与图4相同,利用该加法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物镜6的跟踪控制,能够执行正确的跟踪控制。
这样,不管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为恰好对焦在记录层组301内的哪个记录层上的状态,始终能够从照射在引导层302上的引导层用会聚光斑检测出良好的跟踪控制信号,通过利用该跟踪控制信号执行物镜6的跟踪控制,能够正确地对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和引导层用会聚光斑两者进行跟踪控制。
此外,图3、图4至图6中说明的实施例中,展示了无论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为恰好对焦在记录层组301内的哪个记录层上的状态,照射在引导层302上的多个会聚光斑中至少有一个会聚光斑恰好对焦在引导层上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考虑如果记录层数比会聚照射在引导层上的会聚光斑的个数多,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恰好对焦在某个规定的记录层上时,会聚照射在引导层上的引导层用会聚光斑中的哪一个都没有恰好对焦在引导层上的情况。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4至图6所示,对从各引导层用会聚光斑获得的推挽信号进行加法处理后,由于加法后的信号与多个信号中信号振幅最大且信号质量良好的推挽信号为大致同等良好的质量,因此始终能够获得良好的跟踪控制信号。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对从各引导层用会聚光斑获得的推挽信号进行加法处理的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即不进行加法处理而是分别独立地监测从各引导层用会聚光斑获得的推挽信号,在每个时刻选择信号振幅最大且信号质量良好的推挽信号,将其用作跟踪控制信号。
此外,在图1以及图4到图6的实施例中,展示了以推挽方式从引导层用会聚光斑检测跟踪控制信号的例子,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采用其它公知的聚焦和跟踪控制信号检测方式。
例如,通过在引导层302设置规定的坑串而不是连续的引导槽,则从引导层用会聚光斑201a、201b、201c获得的各跟踪控制信号也能够与上述记录层用会聚光斑101同样地以DPD方式检测。使用该DPD方式,具有能够避免使用推挽方式时因物镜位移而导致的跟踪控制信号的偏移问题的优点。
此外,在使用这样的DPD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如上所述对从各引导层用会聚光斑获得的DPD信号进行加法处理,或者进行选择处理,无论记录层用会聚光斑恰好对焦在多个记录层中的哪个记录层上,也能够始终进行良好的跟踪控制。
进一步地,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1的实施例所示的光学信息装置的结构。只要是在无槽多层光盘的引导层上会聚照射彼此在光轴方向上离焦的光斑,并从该各引导层用会聚光斑分别独立地检测跟踪控制信号的结构,可为任意结构的光学信息装置。

Claims (5)

1.一种光学信息处理装置,以具有至少3层以上的记录层和设有规定的引导槽或坑串的引导层的光盘作为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光源,产生用于再现记录在所述记录层上的信息信号或者在所述记录层上记录信息信号的第一光束;
第二光源,产生用于检测所述引导层所具备的引导槽或坑串的第二光束;
光学元件,被该第二光束照射、将该第二光束分割成至少两束以上的光束,该至少两束光束彼此在光轴方向上相互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形成会聚光斑;
物镜,被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被所述光学元件分割后的光束照射,使所述第一光束会聚照射在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任一层上,使所述第二光束被所述光学元件分割后的光束照射在所述引导层上;
光检测器,分别地检测所述第一光束的来自所述记录层的反射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被所述光学元件分割后的光束的、来自所述引导层的至少两束以上的反射光束;
信号再现电路,基于该光检测器所检测出的来自所述记录层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反射光束的检测信号,对记录在所述记录层上的信息信号进行再现处理;和
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用于基于所述光检测器所检测出的来自所述引导层的所述第二光束的至少两束以上的反射光束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物镜对所述记录层的跟踪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跟踪控制信号生成电路,将利用所述光检测器分别地对所述第二光束被所述光学元件分割后的光束进行检测而得的检测信号中的多个信号相加,控制所述物镜对所述记录层的跟踪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元件为具有不等间隔曲线状的光栅槽图样的全息衍射光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光学元件分割后的光束为所述第二光束的0级光(透射光)、+1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
5.一种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具有至少3层以上的记录层和设有规定的引导槽或坑串的引导层的光盘作为记录介质,基于照射在该光盘上的光的反射光进行对所述记录层的跟踪控制,其中,
基于将一个光源产生的光分割成至少两束以上的光束而照射所述引导层所得的反射光,来控制对所述记录层的跟踪位置。
CN2012101669080A 2011-05-26 2012-05-25 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28003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7765 2011-05-26
JP2011117765A JP2012248243A (ja) 2011-05-26 2011-05-26 光学的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光学的情報処理装置のトラッキング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0334A true CN102800334A (zh) 2012-11-28

Family

ID=47199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669080A Pending CN102800334A (zh) 2011-05-26 2012-05-25 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44120B2 (zh)
JP (1) JP2012248243A (zh)
CN (1) CN1028003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4621A (zh) * 2013-09-04 2015-03-18 日立乐金光科技株式会社 光学测量装置和光学层析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39A (zh) * 1995-07-10 1997-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跟踪误差信号检测装置、信息记录装置及其调整方法
JP2003067939A (ja) * 2001-08-29 2003-03-07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学式情報記録媒体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US20090147660A1 (en) * 2007-12-06 2009-06-11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position control method and optical pickup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90943B2 (ja) * 1988-06-01 1997-12-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イスク装置
US5511050A (en) * 1988-09-21 1996-04-23 Hitachi, Ltd. Focus error detecting method and optical head using the same
JPH035935A (ja) * 1989-06-02 1991-01-11 Hitachi Cable Ltd 光ヘッドの焦点ずれ検出方式
US5105076A (en) * 1990-08-08 1992-04-14 Nik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focusing errors utilizing chromatic aberration
JP2001202637A (ja) 2000-01-18 2001-07-2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898925B2 (en) * 2004-11-15 2011-03-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JP4666234B2 (ja) * 2008-04-17 2011-04-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WO2010004906A1 (ja) * 2008-07-10 2010-01-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168493B2 (ja) 2008-10-16 2013-03-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978672B2 (ja) * 2009-08-10 2012-07-18 Tdk株式会社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39A (zh) * 1995-07-10 1997-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跟踪误差信号检测装置、信息记录装置及其调整方法
JP2003067939A (ja) * 2001-08-29 2003-03-07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学式情報記録媒体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US20090147660A1 (en) * 2007-12-06 2009-06-11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position control method and optical pickup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4621A (zh) * 2013-09-04 2015-03-18 日立乐金光科技株式会社 光学测量装置和光学层析方法
CN104414621B (zh) * 2013-09-04 2016-08-31 日立乐金光科技株式会社 光学测量装置和光学层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48243A (ja) 2012-12-13
US8644120B2 (en) 2014-02-04
US20120300602A1 (en) 201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7431B (zh) 光拾取装置及光盘装置
CN102054494A (zh) 光拾取装置
CN101494064B (zh) 光拾取器装置及光盘装置
JP2002008258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EP1892705A2 (en) Optical pick-up
CN101521028B (zh) 光学拾取设备以及记录再生装置
CN102479519B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CN101256788B (zh) 光拾取装置
CN100464371C (zh) 光盘设备和拾取单元
CN102800334A (zh) 光学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信息处理装置的跟踪控制方法
CN101083095A (zh) 光拾取装置
CN101136220B (zh) 光拾取装置
KR20000053390A (ko) 광학 픽업 장치,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광 기록/재생 장치
CN101673562A (zh) 光盘和用于光盘的记录/再现方法和设备
CN100479040C (zh) 光学读取装置
JP3715443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996649B (zh) 光学拾取器和光盘设备
CN100377230C (zh) 光头、光盘驱动器、光检测装置和光头的信号生成方法
KR20040068975A (ko) 이중 3-스폿 광학주사장치
CN100568356C (zh) 拾光器单元以及具有该单元的拾光器装置和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02385881A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CN100399443C (zh) 光学拾取装置
CN102024469A (zh) 光拾取器装置和使用其的光盘装置
CN100501847C (zh) 光拾取装置
JP3853802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