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2217A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2217A
CN102792217A CN201180012800XA CN201180012800A CN102792217A CN 102792217 A CN102792217 A CN 102792217A CN 201180012800X A CN201180012800X A CN 201180012800XA CN 201180012800 A CN201180012800 A CN 201180012800A CN 102792217 A CN102792217 A CN 1027922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ncapsulant
substrate
prominent shape
shape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8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胁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92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2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constru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play region and the peripheral reg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29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g. carbon
    • H01L23/293Organic, e.g. plastic
    • H01L23/295Organic, e.g. plastic containing a fill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Y10T428/24612Composite web or sheet

Abstract

在将混入有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42)和导电性颗粒(43)中的至少一方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密封材料(40)在第1基板(30)和第2基板(20)间的外周缘部配置为框状而在密封材料(40)的内侧形成有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中,在第1基板(30)上,在密封材料(40)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以沿着密封材料(40)的方式且以与第2基板(20)具有间隙的方式朝向第2基板(20)侧突出设置有突状肋(36)。以如下方式设定: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在密封材料(40)中未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利用在显示区域的外周缘部配置为框状的密封材料将2个基板以相对的方式贴合的构成的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另外,涉及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能薄型化并且是低功耗的,因此被广泛用作电视、个人计算机等OA(办公自动化)设备、便携电话、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便携式信息设备的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和装配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单元。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利用密封材料将如下基板贴合的构成:具备薄膜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的阵列基板;和与阵列基板相对配置的相对基板,在两个基板间构成的空间封入有液晶材料。相对基板采用比阵列基板小一圈的基板,由此在露出的阵列基板的端子区域上安装有驱动电路。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和以边框状包围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
在阵列基板的与液晶层相接的表面,至少覆盖显示区域地形成有取向膜。同样地,在相对基板的与液晶相接的表面,至少覆盖显示区域地形成有取向膜。在设置于阵列基板的电极和设置于相对基板的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时,取向膜具有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的功能。另外,在两个电极间产生了电位差时,取向膜具有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倾斜的功能。
例如,能够对聚酰亚胺等树脂膜的表面进行摩擦处理来形成取向膜。树脂膜的形成例如使用柔版印刷法、喷墨法等。在这些方法中,由于喷墨法在如下方面等优异而优选使用:能够在基板上直接描画;是非接触工艺,因而污染低;溶液的消耗量少,能够缩短作业时间。
此外,当通过喷墨法形成取向膜的树脂膜时,会使用与柔版法相比粘度低的材料作为树脂膜的材料,因此树脂膜的材料容易泄漏扩展到想要印刷的区域(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区域。当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较小而不能够确保显示区域和密封材料的区域的间隔较大时,树脂膜会流到密封材料的区域。并且,在该情况下,密封材料和取向膜的粘合性是不充分的,因此不能够完全地密封,而成为液晶层的液晶材料泄漏的原因。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显示区域的外侧且成为配置密封材料的区域的内侧的大致环状区域,具有在沿着显示区域的外周的方向上较长延伸的槽部。并且记载了:根据该构成,即使通过喷墨法涂敷的液状树脂材料扩展到显示区域的外侧,也能够在槽部阻止树脂材料的扩展,能够抑制取向膜在显示区域的外侧的濡湿扩展。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显示区域的外侧且成为配置密封材料的区域的内侧的区域设置有凹凸。并且记载了:根据该构成,在窄边框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够抑制取向膜的扩展,抑制密封不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322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1454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设计性的要求,要进一步窄边框化。伴随于此,例如,如图24所示,即使在为了抑制取向膜向密封区域扩展而在显示区域的外侧设置凸部(突状肋)136的情况下,也不能够充分地确保凸部136和密封区域之间的余量,从而无法避免密封材料140进入设置有凸部136的区域。
此外,在密封材料140中混合有作为固定地保持基板间的距离的间隔物的玻璃纤维粉碎物142。玻璃纤维粉碎物142以与没有凸部136的区域SL11的基板间距离W对应的方式设定纤维直径R。然而,当如专利文献2的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设置凸部136时,则在玻璃纤维粉碎物142附着到与凸部136对应的区域SL12中的凸部136上的情况下,除凸部136以外的两个基板120、130间的距离成为玻璃纤维粉碎物142的纤维直径R和凸部136的高度H的总计长度,从而难以控制为作为目标的基板间距离W。因此,希望抑制密封材料140包含的玻璃纤维粉碎物142进入凸部136的区域SL12。
另外,在密封材料140中,例如,为了使以覆盖相对基板130的整个面的方式设置的共用电极133和设置于阵列基板120的非显示区域的配线导通而混合有作为承担上下的导通的传输材料的导电性颗粒143。然而,在该导电性颗粒143越过凸部136进入了显示区域侧的情况下(图24中的右侧的导电性颗粒143),有如下可能:例如阵列基板120侧的电极126和相对基板130侧的共用电极133导通,而产生意外的漏电,导致显示特性降低。因此,希望抑制导电性颗粒143流入显示区域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显示装置中抑制:由于玻璃纤维粉碎物附着到突状肋上而难以控制显示装置的单元厚度;或由于导电性颗粒流入显示区域侧而在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混入有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中的至少一方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密封材料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间的外周缘部配置为框状,在第1基板的密封材料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以沿着密封材料的方式且以与第2基板具有间隙的方式朝向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有突状肋。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混入有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中的至少一方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密封材料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间的外周缘部配置为框状而在该密封材料的内侧形成有显示区域,在第1基板上,在密封材料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以沿着密封材料的方式且以与第2基板具有间隙的方式朝向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有突状肋,以如下方式设定: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
并且,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密封材料混入物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以如下方式设定: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该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该密封材料中未混入玻璃纤维粉碎物,以如下方式设定: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低于比该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导电性颗粒。
根据上述构成,以如下方式设定: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而在密封材料混入物中,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密封材料中未混入玻璃纤维粉碎物,因此能够使附着到突状肋上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数量变少,或者使玻璃纤维粉碎物不会附着到突状肋上,抑制不能够控制单元厚度这一情况。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低于比该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导电性颗粒,因此能够抑制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优选: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是比该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的四分之一以下。此外,优选: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尽可能低。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导电性颗粒的直径比上述玻璃纤维粉碎物的纤维直径大。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是第1基板具有矩形形状,突状肋以沿着基板外周缘部中的构成第1基板的相对的2边延伸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在以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突状肋的上述相对的2边,即使非显示区域被窄边框化了,也能够抑制由于玻璃纤维粉碎物附着到突状肋上而不能够控制单元厚度,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混入导电性颗粒而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例如,在沿着基板端子区域中的1边形成有源极端子区域而在隔着源极端子区域的相对的2边形成有栅极端子区域的有源矩阵基板中,在源极端子区域中,为了配置源极配线的修正用预备配线而需要比栅极端子区域宽的空间,因此希望仅在沿着栅极端子区域的2边进行窄边框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优选使用上述构成。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突状肋也可以在基板外周缘部以包围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为框状。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在基板外周缘部的全周将非显示区域窄边框化了,也能够抑制由于玻璃纤维粉碎物附着到突状肋上而不能够控制单元厚度,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混入导电性颗粒而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在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间设置有液晶层,在该情况下,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
在显示装置是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第1基板是具备彩色滤光片层的相对基板,突状肋是层叠彩色滤光片层、透明导电膜以及透明树脂的构成。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第1基板在上述显示区域中还具备朝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的包括透明树脂的液晶取向限制用肋。
根据上述构成,显示装置是液晶显示装置,在具备彩色滤光片层的相对基板上形成有突状肋,因此通过使突状肋为层叠彩色滤光片层、透明导电膜以及透明树脂的构成,能够将突状肋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部分与相对基板的彩色滤光片层同时形成,能够简化突状肋的制造工序。
而且,在第1基板的显示区域中,在朝向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有液晶取向限制用肋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形成突状肋的透明树脂与液晶取向限制用肋的透明树脂,能够简化突状肋的制造工序。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将混入有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中的至少一方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密封材料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间的外周缘部配置为框状而在该密封材料的内侧形成有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基板的外周缘部以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方式突出设置突状肋,接着,将上述第1基板上的比上述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在该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中涂敷在具有流动性的粘合剂中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而成的密封材料原料,然后,使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以夹着上述密封材料原料的方式重叠而按压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由此使上述粘合剂流动到比上述突状肋靠内侧的区域,并且利用该突状肋限制上述密封材料混入物流入该内侧的区域,其后,使上述粘合剂固化,由此将以如下方式设定的密封材料形成为框状: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得到在该密封材料的内侧形成有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
并且,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上述密封材料混入物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将上述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到上述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然后,使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以夹着该密封材料原料的方式重叠而按压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由此,使上述粘合剂流动到比上述突状肋靠内侧的区域,并且利用该突状肋限制上述玻璃纤维粉碎物和上述导电性颗粒流入该内侧的区域,其后,使上述粘合剂固化,由此形成以如下方式设定的密封材料: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该密封材料中未混入玻璃纤维粉碎物,且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导电性颗粒。
根据上述的方法,将第1基板上的比上述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来涂敷在具有流动性的粘合剂中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而成的密封材料原料,因此,通过使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以上述密封材料原料的方式重叠而按压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即使使上述粘合剂流动到比上述突状肋靠内侧的区域,也能够利用突状肋限制密封材料混入物流入比突状肋靠内侧的区域。因此,在密封材料中混入有作为密封材料混入物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其后使粘合剂固化从而得到的密封材料成为以如下方式设定的密封材料: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玻璃纤维粉碎物。因此,能够使附着到突状肋上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数量变少,抑制由于附着到突状肋上的玻璃纤维粉碎物而不能够控制单元厚度。
另外,在密封材料中混入有作为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导电性颗粒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其后使粘合剂固化从而得到的密封材料成为以如下方式设定的密封材料: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导电性颗粒。因此,能够抑制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上述导电性颗粒的直径比上述玻璃纤维粉碎物的纤维直径大。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和突出设置有突状肋的区域之间的距离是100~300μm。
根据上述的方法,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和突出设置有突状肋的区域之间的距离是100μm以上,因此在涂敷密封材料原料,然后让基板彼此接近,以夹着密封材料原料的方式重叠,按压基板彼此,由此使粘合剂扩展,但由于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和突出设置有突状肋的区域之间的距离是100μm以上,因此在粘合剂扩展到显示区域侧而到达突出设置有突状肋的区域的时刻,容易使从突状肋的顶端到第2基板表面的距离比玻璃纤维粉碎物的纤维直径小。因此,即使将粘合剂扩展到比突状肋靠显示区域侧,玻璃纤维粉碎物也会由于从突状肋的顶端到未设置突状肋的一方的基板表面的距离比玻璃纤维粉碎物的纤维直径小而被突状肋堵塞,从而能够抑制玻璃纤维粉碎物附着到突状肋上或越过突状肋流入显示区域侧。另外,在密封材料原料的粘合剂中还混入有导电性颗粒的情况下,即使将粘合剂扩展到比突状肋靠显示区域侧,导电性颗粒也会由于从突状肋的顶端到未设置突状肋的一方的基板表面的距离比导电性颗粒的直径小而被突状肋堵塞,从而能够抑制导电性颗粒附着到突状肋上或越过突状肋流入显示区域侧。而且,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和突出设置有突状肋的区域之间的距离是300μm以下,因此能够抑制显示区域的外周缘部不必要地成为较大面积。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第1基板具有矩形形状,以沿着基板外周缘部中的构成第1基板的相对的2边延伸的方式设置突状肋。
根据上述的方法,即使在以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突状肋的上述相对的2边将非显示区域窄边框化了,也能够抑制由于玻璃纤维粉碎物附着到突状肋上而不能够控制单元厚度,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混入导电性颗粒而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将突状肋在基板外周缘部以包围显示区域的方式设置为框状。
根据上述的方法,即使在基板外周缘部的全周将非显示区域窄边框化了,也能够抑制由于玻璃纤维粉碎物附着到突状肋上而不能够控制单元厚度,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混入导电性颗粒而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在形成上述密封材料后,在被该密封材料包围的区域中导入液晶材料来形成液晶层,另外,也可以在涂敷上述密封材料原料后且在将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贴合前,在被该密封材料原料包围的区域中导入液晶材料,在将该第1基板和第2基板贴合后形成液晶层。在该情况下,制作的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1基板作为具备彩色滤光片层的相对基板,上述突状肋具有层叠彩色滤光片层、透明导电膜以及透明树脂的构成,构成上述突状肋的彩色滤光片层与设置于上述相对基板的彩色滤光片层同时形成。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第1基板在上述显示区域中还具备朝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的包括透明树脂的液晶取向限制用肋,同时形成上述突状肋的透明树脂和上述液晶取向限制用肋。
根据上述构成,显示装置是液晶显示装置,在具备彩色滤光片层的相对基板上形成有突状肋,因此通过使突状肋为层叠彩色滤光片层、透明导电膜以及透明树脂的构成,能够将突状肋的彩色滤光片层的部分与相对基板的彩色滤光片层同时形成,能够简化突状肋的制造工序。
而且,在第1基板的显示区域中,在液晶取向限制用肋朝向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的情况下,能够将突状肋的透明树脂与液晶取向限制用肋的透明树脂同时形成,能够简化突状肋的制造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形成有以如下方式设定的密封材料的显示装置: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因此,在密封材料混入物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玻璃纤维粉碎物附着到突状肋上而难以控制显示装置的单元厚度。另外,在密封材料混入物包含导电性颗粒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并且,结果是,能够得到优异的光学特性,由此得到优异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
图3是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图4是将图3的区域IV的配线切换部放大示出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的截面图。
图6是将配线切换部的变形例放大示出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8是相对基板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的截面图。
图10是将图1的区域X的非显示区域附近放大示出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的截面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附近的截面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将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到相对基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XV-XV线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使阵列基板重叠于相对基板的状态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相对基板和阵列基板的贴合中途的状态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相对基板和阵列基板的贴合中途的状态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相对基板和阵列基板的贴合完成的状态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2的相对基板的俯视图。
图23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相对基板的俯视图。
图24是将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附近放大示出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1和2中,作为显示装置,以按每个像素具备薄膜晶体管(TFT)的有源矩阵驱动型液晶显示装置10为例来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它构成。
《实施方式1》
图1和2示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10。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相互相对地配置的阵列基板20(第2基板);和相对基板30(第1基板)。两个基板20和30将它们的外周缘部作为密封区域SL而利用配置为框状的密封材料40来粘合。并且,在两个基板20和30之间的密封材料40所包围的空间设置有作为显示层的液晶层50。
另外,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形成于密封材料40的内侧而矩阵状地配置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D;和配置于显示区域D的周围的非显示区域N。并且,非显示区域N的一部分成为用于装配安装部件等的外部连接端子的端子区域T。即,如图1所示,在液晶显示装置10的至少1个端缘,阵列基板20比相对基板30突出地形成,该突出的部分成为端子区域T。
(阵列基板)
如图3所示,阵列基板20是在基板主体21上以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层叠例如Ti膜(厚度为50nm程度)、Al膜(厚度为300nm程度)以及Ti膜(厚度为50nm程度)而成的多个栅极线(第1配线)22,以覆盖栅极线22的方式设置有包括例如厚度为400nm的SiN的栅极绝缘膜23(参照图5)。并且,在栅极绝缘膜23上,以在与各栅极线22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层叠例如Al膜(厚度为300nm程度)和Ti膜(厚度为50nm程度)而成的多个源极线(第2配线)24。
在显示区域D中,在栅极线22和源极线24的各交叉部分设置有半导体层来构成TFT(未图示)。另外,以覆盖它们的方式设置有包括例如厚度为250nm的SiN的钝化膜(未图示),而且,以覆盖钝化膜的方式设置有包括例如厚度为2.5μm的感光性丙烯酸树脂的层间绝缘膜25。而且,以与各像素对应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从层间绝缘膜25表面通到各TFT为止的接触孔(未图示),与该各接触孔对应,设置有例如ITO等的像素电极(未图示)。并且,在像素电极的上层以覆盖显示区域D的方式形成有取向膜(未图示)。
如图4和5所示,在非显示区域N中,源极线24电连接于与栅极线22设置在同一层的引出线22a。源极线端部24t在俯视时处在与引出线端部22at的上层重叠的位置,形成有通到源极线24和引出线22a的两者的接触孔27c,以覆盖接触孔27c的表面的方式设置有配线切换电极26,由此构成配线切换部27。此外,配线切换电极26与显示区域D的像素电极设置在同一层。
此外,除了上述构成以外,配线切换部27也可以如下构成:例如,如图6和7所示,引出线端部22at和源极线端部24t以在俯视时不重叠的方式设置,分别单独形成有从基板表面到达引出线端部22at的接触孔27d和从基板表面到达源极线端部24t的接触孔27e。
(相对基板)
图8示出相对基板30的俯视图,图9示出相对基板30的包含非显示区域N的区域的截面图。在相对基板30的基板主体31上的显示区域D设置有例如厚度为2μm的彩色滤光片层32。彩色滤光片层32具备:以与阵列基板20的各像素电极对应的方式配设有红、绿以及蓝中的1种颜色的着色层32a;和设置在各着色层32a之间的黑矩阵32b。在彩色滤光片层32的上层,在基板整个面上设置有包括例如厚度为100nm的ITO的共用电极33,而且,以覆盖共用电极33的方式设置有包括例如聚酰亚胺等透明有机树脂的取向膜34。
在垂直取向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在相对基板30的显示区域D内设置有用于限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从相对基板30表面朝向阵列基板20侧突出设置。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的截面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在驱动状态中将各个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实质上限制为肋的突出方向,倒下的液晶分子彼此相互作用而抑制液晶分子的扭角在液晶层50的面内变化,因此,能成为对比度比高的高质量的显示。例如利用透明的有机树脂材料、透明的无机材料等来形成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可以具有绝缘性,也可以具有介电性。
在相对基板30的形成有密封材料40的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以沿着密封区域SL的方向延伸并且朝向阵列基板20侧的方式突出设置有突状肋36。突状肋36以包围显示区域D的方式设置为框状。突状肋36例如以在宽度方向上排成多列(在图8和9中为2列)的方式设置。突状肋36例如是层叠彩色滤光片层36a、透明导电膜36b以及透明树脂36c而形成的。彩色滤光片层36a的厚度例如是1~3μm。透明导电膜36b例如是厚度为100nm程度的ITO膜等,设置为覆盖相对基板30的整个面的共用电极。另外,透明树脂36c例如是厚度为1.5μm的感光性丙烯酸树脂等。突状肋36具有抑制在形成取向膜34时取向膜流出到突状肋36的外侧的功能。另外,突状肋36具有抑制混入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附着到突状肋36上或流入比突状肋36靠内侧的区域SL3的功能。
各个突状肋36例如是宽度为50μm程度和高度为3~6μm,以宽度方向的截面成为大致梯形的方式形成。此外,突状肋36以与阵列基板20具有间隙的方式设置,即以高度比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间的距离短的方式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而相邻的突状肋36彼此例如隔开25μm程度的间隔而设置。优选设置密封区域SL的突状肋36的位置是在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中靠内侧(显示区域D侧)的位置,例如,在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上,在自密封区域SL的内侧的一端起100μm程度的区域形成有突状肋36。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在相对基板30上设置了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但也可以不设置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
(密封材料)
密封材料40在非显示区域N中以在沿着相对基板30的周围的密封区域SL中连续地延伸的方式配置为框状,将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相互粘合。图10是液晶显示装置10的非显示区域N附近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XI-XI线的截面图。
密封材料40是以具有流动性的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等粘合剂为主成分的密封材料原料41通过加热、紫外线的照射固化而成的。在密封材料40中混入有作为密封材料混入物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中的至少一方。
玻璃纤维粉碎物42是将例如直径为5μm程度的玻璃纤维粉碎为20μm程度的长度而成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纤维直径设定为与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的基板间的距离对应的长度,由此,玻璃纤维粉碎物42具有作为两个基板间的间隔物的功能。
在密封区域SL内,玻璃纤维粉碎物42在该密封材料40中的分布密度根据地点而不同。具体地说,玻璃纤维粉碎物42以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方式分布。例如,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是每400μm见方的单位面积为1~2个的程度,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是每800μm见方的单位面积为1~2个的程度。根据现有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24所示,在与突状肋136对应的区域中存在玻璃纤维粉碎物142的情况下,即,在玻璃纤维粉碎物142以附着到突状肋136上的状态被突状肋136和阵列基板120夹着的情况下,从突状肋136的顶端到阵列基板120表面的距离与玻璃纤维粉碎物142的纤维直径的大小对应,而难以使阵列基板120和相对基板130间的距离成为作为目标的距离,难以控制单元厚度。然而,根据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10,以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的方式混入有玻璃纤维粉碎物42,因此,能够使附着到突状肋36上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数量变少,抑制由于玻璃纤维粉碎物42附着到突状肋36上而不能够控制单元厚度。
优选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是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1/4以下。在此,之所以优选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是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1/4以下,是因为在实施方式1的试制品中使用光学显微镜测定各区域SL1、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时,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中是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1/4程度,且在该试制品中,与以在所有区域中分布密度均匀的方式构成的比较样本相比,确认了高效的控制单元厚度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是,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在密封材料40中未混入玻璃纤维粉碎物42。
导电性颗粒43例如是在聚合物颗粒的外表面蒸镀金而成的。导电性颗粒43的外径例如是6~7μm。导电性颗粒43具有作为用于使相对基板30的共用电极33和设置于阵列基板20的边框区域的配线(未图示)电连接的传输材料的功能。这时,为了可靠地进行共用电极33和驱动电路的导通,优选导电性颗粒43的外径是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纤维直径,即是两个基板间的距离以上,更优选比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纤维直径大。此外,在导电性颗粒43的直径比两个基板间的距离大的情况下,导电性颗粒43由于被基板夹着而变形,例如在成为椭圆球形的状态下使共用电极33和配线导通。
在密封区域SL内,导电性颗粒43在该密封材料40中的分布密度根据地点而不同。具体地说,导电性颗粒43以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和比区域SL2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SL3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导电性颗粒43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方式分布。在比突状肋36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中存在导电性颗粒43的情况下,有如下可能:相对基板30的共用电极33和设置于阵列基板20的像素电极、配线切换电极26通过导电性颗粒43电连接,而产生意外的漏电。然而,导电性颗粒43以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和比区域SL2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SL3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导电性颗粒43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方式混入,因此能够抑制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另外,导电性颗粒的直径比玻璃纤维的直径大,因此单元厚度被玻璃纤维支配,所以能够抑制导电性颗粒混入SL3区域。
此外,也可以是,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和比区域SL2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SL3在密封材料40中未混入导电性颗粒43。
(液晶层)
液晶层50包括具有电光学特性的向列型液晶材料等。
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以如下方式构成:按每个各像素电极构成1个像素,在各像素中,在从栅极线22送出栅极信号而TFT成为导通状态时,从源极线24送出源极信号而通过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向像素电极写入规定的电荷,在像素电极和相对基板30的共用电极33之间产生电位差,向包括液晶层50的液晶电容施加规定的电压。并且,在液晶显示装置10中,利用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根据该施加电压的大小而改变这一点,调整从外部入射的光的透射率,由此显示图像。
此外,在此说明了突状肋36全部设置于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但如图12所示,只要至少最外周的突状肋36设置于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中途部即可,也可以在比密封区域SL靠显示区域D侧进一步形成有突状肋36。
另外,在密封区域SL中多列并行地设置了突状肋36,但也可以仅设置有1列。但是,从抑制在形成取向膜34时取向膜34流出到突状肋36的外侧的观点出发,或从抑制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附着到突状肋36上或流入比突状肋36靠内侧的区域SL3的观点出发,优选设置有2列以上,从窄边框化的观点出发,优选是3列以下。
而且,突状肋36以包围显示区域D的方式沿着设置为框状的密封材料40连续地设置成了框状,但也可以例如断续地设置,可以设置为蜿蜒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各个形状设置为其它布局。但是,从抑制在形成取向膜34时取向膜34流出到突状肋36的外侧的观点出发,或从抑制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附着到突状肋36上或流入比突状肋36靠内侧的区域SL3的观点出发,优选突状肋36沿着密封材料40连续地设置为框状。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13的流程图来说明制造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法。实施方式1的制造方法具备:与图13的步骤S11~S19对应的阵列基板制作工序;与图13的步骤S21~S25对应的相对基板制作工序;以及与图13的步骤S3~S7对应的液晶显示面板制作工序。
(阵列基板制作工序)
首先,在步骤S11~S14中,利用公知的方法,在基板主体21上按顺序形成:作为第1配线的栅极线22(在形成配线切换部27的情况下,包含引出线22a。)和栅极电极;栅极绝缘膜23;半导体层;作为第2配线的源极线24;以及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在步骤S15中,在半导体层中通过图案化形成沟道部,由此形成TFT。
接着,在步骤S16和S17中,利用公知的方法,按顺序形成钝化膜和层间绝缘膜25,在步骤S18中,以与层间绝缘膜25的接触孔对应的方式形成像素电极。
最后,在步骤S19中,利用公知的方法形成取向膜,完成阵列基板20。
(相对基板制作工序)
首先,在步骤S21中,利用公知的方法,在基板主体31上形成黑矩阵。
接着,在步骤S22中,利用公知的方法,形成彩色滤光片层32、36a。这时,在显示区域D中,构成与各像素对应的彩色滤光片层32,并且在非显示区域N中以成为沿着相对基板30的外周缘部的布局的方式进行图案化。在外周缘部以包围显示区域D的方式突出设置的彩色滤光片层36a是构成突状肋36的部分。
并且,在步骤S23中,利用公知的方法,以覆盖基板整体的方式形成透明导电膜来形成共用电极33。这时,共用电极33在非显示区域N中成为以覆盖为了构成突状肋36而设置的彩色滤光片层36a的方式设置的透明导电膜36b。
接着,在步骤S24中,例如,使用旋转涂敷法等形成包括厚度为1.5μm程度的感光性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材料的有机树脂膜。并且,在显示区域D中以在规定的区域形成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的方式进行图案化,同时,在非显示区域N中,在形成突状肋36的区域中以覆盖透明导电膜36b的方式进行图案化来形成透明树脂36c,同时形成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和突状肋36。
此外,在此同时形成了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和突状肋36,但也可以在不同工序中分别形成。例如,也可以在以覆盖的方式将有机树脂图案化而形成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后,以覆盖的方式将不同种类的有机树脂图案化而形成突状肋36的彩色滤光片层36a。另外,也可以先于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而形成突状肋36。
最后,在步骤S25中,喷墨涂敷聚酰亚胺树脂等,然后进行摩擦取向处理,由此形成取向膜34。这时,由于在步骤S24中在非显示区域N、即显示区域D的外周缘部以与密封区域SL对应的方式形成了突状肋36,因此即使通过喷墨涂敷来形成取向膜34,也能够抑制其由非显示区域N的设置有突状肋36的部分向外侧流出。
此外,在此对基板表面施行摩擦处理而形成了水平取向用的取向膜34,但也可以不对基板表面施行摩擦处理,而形成垂直取向用的取向膜。
如此,完成相对基板30。
此外,在上述相对基板制作工序中,也在非显示区域N中通过图案化形成彩色滤光片层36a,在其上层叠形成透明导电膜36b和透明树脂36c,由此形成了突状肋36,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与显示区域D的彩色滤光片层32的形成不同的工序中,在非显示区域N中通过图案化形成与彩色滤光片层32不同的材料,然后在其上层叠形成透明导电膜36b和透明树脂36c,由此形成突状肋36。
(液晶显示面板制作工序)
首先,在步骤S3中,如图14和15所示,使用例如分注器、网版印刷法等,以将相对基板30的外缘部以框状包围的方式在显示区域D的周围进行密封材料原料41的涂敷。
这时,使涂敷密封材料原料41的区域(以下,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为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包含区域SL1的区域),而在形成有突状肋36的区域SL2、比区域SL2靠内侧的区域SL3不涂敷密封材料原料41。此外,优选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和突出设置有突状肋36的区域之间的距离(图15中的P1的长度)是100~300μm。另外,优选将密封材料原料41涂敷到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时的涂敷厚度和突状肋36的高度的差(图15中的Q1的长度)是5~10μm。
接着,在步骤S4中,在被密封材料原料41包围的区域,使用例如分注法等,在被密封材料40包围的区域中将液晶材料滴注到基板上,形成液晶层。
然后,在步骤S5中,如图16所示,将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以相互的显示区域D对应的方式进行对位。并且,当使两个基板20和30以夹着密封材料原料41的方式重叠而按压两个基板20和30时,粘合剂会流动而扩展,如图17所示,粘合剂的区域的端部到达突状肋36。
在粘合剂的区域的端部到达了突状肋36的图17的状态时,预先将从突状肋36的顶端到阵列基板20的表面的距离Q2设定为比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纤维直径、导电性颗粒43的直径小。由此,即使粘合剂从该时刻进一步扩展,如图18所示流入设置有突状肋36的区域SL2,向突状肋36侧的进入也会由于从突状肋36的顶端到阵列基板20的表面的距离Q2比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的直径小而被限制,从而抑制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流入显示区域D侧。因此,在突状肋36的区域SL2至比其靠内侧的区域SL3中它们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此外,在将密封材料原料41涂敷到基板上的阶段中,如图15所示,使P1的长度为100~300μm,使Q1的长度为5~10μm,由此能够实现从突状肋36的顶端到阵列基板20的表面的距离Q2比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纤维直径、导电性颗粒43的直径小的状态。
然后,通过进一步按压两个基板,如图19所示,玻璃纤维粉碎物42作为间隔物成为被夹持在两个基板间的状态,从而两个基板20和30不能再接近。这时,密封材料原料41所扩展的区域成为液晶显示装置10的密封区域SL。
最后,在步骤S6中,对密封材料原料41进行UV照射和/或者加热,由此将密封材料原料41固化。
以上述的方式制作液晶显示面板(步骤S7),而能够制造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10。
在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在形成密封材料40时,将突状肋36的基板外侧的区域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来涂敷密封材料原料41,进行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的贴合,因此密封材料40以如下方式设置: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中存在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而难以控制液晶显示装置10的单元厚度的问题。并且,通过高效地控制单元厚度,能够得到优异的光学特性,能够得到希望的显示质量的液晶显示装置10。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在形成密封材料40时,将突状肋36的基板外侧的区域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来涂敷密封材料原料41,进行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的贴合,因此密封材料40以如下方式设置: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和比区域SL2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SL3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导电性颗粒43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导电性颗粒43的分布密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比突状肋36靠内侧的区域SL3中存在的导电性颗粒43导致相对基板30的共用电极33和阵列基板20的像素电极电连接而产生意外的漏电。
在实施方式1中,举例示出了突状肋36形成在相对基板30上的构成,但突状肋36也可以设置于阵列基板20的非显示区域N。在该情况下,将比突状肋36靠外侧的区域SL1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来对阵列基板20进行密封材料原料41的涂敷。另外,突状肋36也可以设置于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两者。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10。
图20示出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整体概要图。另外,图21和22分别示出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的俯视图。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者对应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使用同一附图标记来说明。
在液晶显示装置10中,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相对配置,利用在它们的外周缘部的密封区域SL配置的密封材料40来粘合,在被密封材料40包围的空间设置有作为显示层的液晶层50。设置有液晶层50的区域构成显示区域D,其周围成为框状的非显示区域N。在非显示区域N中,液晶显示装置10的长边方向上的1边的一部分成为源极端子区域Ts,而短边方向上的2边的一部分成为栅极端子区域Tg。密封区域SL以如下方式配置:液晶显示装置10的长边方向上的显示区域D和密封区域SL之间的距离(图20中“a”的长度)比短边方向上的显示区域D和密封区域SL之间的距离(图20中“b”的长度)长。
(阵列基板)
如图21所示,在阵列基板20的基板主体21上,以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层叠例如Ti膜(厚度为50nm程度)、Al膜(厚度为300nm程度)以及Ti膜(厚度为50nm程度)而成的多个栅极线(第1配线)22,以覆盖栅极线22的方式设置有包括例如厚度为400nm的SiN的栅极绝缘膜23(参照图5)。并且,在栅极绝缘膜23上,以在与各栅极线22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层叠例如Al膜(厚度为300nm程度)和Ti膜(厚度为50nm程度)而成的多个源极线(第2配线)24。
在显示区域D中,在栅极线22和源极线24的各交叉部分设置有半导体层来构成TFT(未图示)。另外,以覆盖它们的方式,设置有包括例如厚度为250nm的SiN的钝化膜(未图示),而且,以覆盖钝化膜的方式设置有包括例如厚度为2.5μm的感光性丙烯酸树脂的层间绝缘膜25。而且,以与各像素对应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从层间绝缘膜25表面通到各TFT为止的接触孔(未图示),与该各接触孔对应,设置有例如ITO等的像素电极(未图示)。并且,在像素电极的上层以覆盖显示区域D的方式形成有取向膜(未图示)。
在非显示区域N中,源极线24电连接于与栅极线22设置在同一层的引出线22a。源极线端部24t在俯视时处在与引出线端部22at的上层重叠的位置,形成有通到源极线24和引出线22a两者的接触孔27c,以覆盖接触孔27c的表面的方式设置有配线切换电极26,由此,构成配线切换部27。配线切换电极26与显示区域D的像素电极设置在同一层。此外,关于配线切换部27的放大俯视图(图21的区域IV所示的部分)、其截面图,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4和5是相同的。
(相对基板)
图22示出相对基板30的俯视图。图22的IX-IX线的截面图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9是相同的。在相对基板30的基板主体31上的显示区域D设置有例如厚度为2μm的彩色滤光片层32。彩色滤光片层32具备:以与阵列基板20的各像素电极对应的方式配设有红、绿以及蓝中的1种颜色的着色层32a;和设置在各着色层32a之间的黑矩阵32b。在彩色滤光片层32的上层,在基板整个面上设置有包括例如厚度为100nm的ITO的共用电极33,而且,以覆盖共用电极33的方式设置有包括例如聚酰亚胺等透明有机树脂的取向膜34。
在垂直取向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在相对基板30的显示区域D内设置有用于限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从相对基板30表面朝向阵列基板20侧突出设置。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的截面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在驱动状态中将各个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实质上限制为肋的突出方向,倒下的液晶分子彼此相互作用而抑制液晶分子的扭角在液晶层50的面内变化,因此,能成为对比度比高的高质量的显示。例如利用透明的有机树脂材料、透明的无机材料等来形成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可以具有绝缘性,也可以具有介电性。
在相对基板30的形成有密封材料40的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以沿着密封区域SL的方向延伸并且朝向阵列基板20侧的方式突出设置有突状肋36。突状肋36以沿着基板外周缘部中的沿着栅极端子区域Tg的相对的2边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沿着栅极端子区域Tg的各个区域中,例如,突状肋36以在宽度方向上排成多列(在图22中为2列)的方式设置。突状肋36例如是层叠彩色滤光片层36a、透明导电膜36b以及透明树脂36c而形成的。彩色滤光片层36a的厚度例如是1~3μm。透明导电膜36b例如是厚度为100nm程度的ITO膜等,设置为覆盖相对基板30的整个面的共用电极。另外,透明树脂36c例如是厚度为1.5μm的感光性丙烯酸树脂等。突状肋36具有在沿着栅极端子区域Tg的相对的2边抑制在形成取向膜34时取向膜流出到突状肋36的外侧的功能。另外,突状肋36具有抑制混入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附着到突状肋36上或流入比突状肋36靠内侧的区域SL3的功能。
各个突状肋36例如是宽度为50μm程度和高度为3~6μm,以宽度方向的截面成为大致梯形的方式形成。此外,突状肋36以与阵列基板20具有间隙的方式设置,即以高度比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间的距离短的方式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而相邻的突状肋36彼此例如隔开25μm程度的间隔而设置。优选密封区域SL中设置的突状肋36的位置是在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中途部靠内侧(显示区域D侧)的位置,例如,在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上,在自密封区域SL的内侧的一端起100μm程度的区域形成有突状肋36。
此外,在图22中,说明了分别2列并行地设置有突状肋36,但设置为2列的突状肋36的端部也可以如图23所示成为封闭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在相对基板30上设置了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但也可以不设置液晶取向限制用肋35。
(密封材料)
密封材料40在非显示区域N中以在沿着相对基板30的周围的密封区域SL中连续地延伸的方式配置为框状,将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相互粘合。
密封材料40是以具有流动性的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等粘合剂为主成分的密封材料原料41通过加热、紫外线的照射固化而成的。在密封材料40中混入有作为密封材料混入物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中的至少一方。
玻璃纤维粉碎物42是将例如直径为5μm程度的玻璃纤维粉碎为20μm程度的长度而成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纤维直径设定为与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的基板间的距离对应的长度,由此,玻璃纤维粉碎物42具有作为两个基板间的间隔物的功能。
在密封区域SL内,玻璃纤维粉碎物42在该密封材料40中的分布密度根据地点而不同。具体地说,玻璃纤维粉碎物42以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方式分布。例如,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是每400μm见方的单位面积为1~2个的程度,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是每800μm见方的单位面积为1~2个的程度。根据现有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24所示,在与突状肋136对应的区域中存在玻璃纤维粉碎物142的情况下,即,在玻璃纤维粉碎物142以附着到突状肋136上的状态被突状肋136和阵列基板120夹着的情况下,从突状肋136的顶端到阵列基板120表面的距离与玻璃纤维粉碎物142的纤维直径的大小对应,而难以使阵列基板120和相对基板130间的距离成为作为目标的距离,难以控制单元厚度。然而,根据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10,以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的方式混入有玻璃纤维粉碎物42,因此,能够使附着到突状肋36上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数量变少,抑制由于玻璃纤维粉碎物42附着到突状肋36上而不能够控制单元厚度。
优选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是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1/4以下。在此,之所以优选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是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1/4以下,是因为在实施方式1的试制品中使用光学显微镜测定各区域SL1、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时,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中是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1/4程度,且在该试制品中,与以在所有区域中分布密度均匀的方式构成的比较样本相比,确认了高效的控制单元厚度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是,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在密封材料40中未混入玻璃纤维粉碎物42。
导电性颗粒43例如是在聚合物颗粒的外表面上蒸镀金而成的。导电性颗粒43的外径例如是6~7μm。导电性颗粒43具有作为用于使相对基板30的共用电极33和设置于阵列基板20的边框区域的配线(未图示)电连接的传输材料的功能。这时,为了可靠地进行共用电极33和驱动电路的导通,优选导电性颗粒43的外径是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纤维直径即两个基板间的距离以上,更优选比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纤维直径大。此外,在导电性颗粒43的直径比两个基板间的距离大的情况下,导电性颗粒43由于被基板夹着而变形,例如在成为椭圆球形的状态下使共用电极33和配线导通。
在密封区域SL内,导电性颗粒43在该密封材料40中的分布密度根据地点而不同。具体地说,导电性颗粒43以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和比区域SL2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SL3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导电性颗粒43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 1的分布密度的方式分布。在比突状肋36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中存在导电性颗粒43的情况下,有如下可能:相对基板30的共用电极33和设置于阵列基板20的像素电极、配线切换电极26通过导电性颗粒43电连接,而产生意外的漏电。然而,导电性颗粒43以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和比区域SL2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SL3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导电性颗粒43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分布密度的方式混入,因此能够抑制在两个基板间产生意外的漏电。另外,导电性颗粒的直径比玻璃纤维直径大,因此,由于单元厚度被玻璃纤维支配而能够抑制导电性颗粒混入SL3区域。
此外,也可以是,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和比区域SL2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SL3在密封材料40中未混入导电性颗粒43。
(液晶层)
液晶层50包括具有电光学特性的向列型液晶材料等。
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以如下方式构成:按每个各像素电极构成1个像素,在各像素中,在从栅极线22送出栅极信号而TFT成为导通状态时,从源极线24送出源极信号而通过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向像素电极写入规定的电荷,在像素电极和相对基板30的共用电极33之间产生电位差,向包括液晶层50的液晶电容施加规定的电压。并且,在液晶显示装置10中,利用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根据该施加电压的大小而改变这一点,调整从外部入射的光的透射率,由此显示图像。
此外,在此说明了突状肋36全部设置于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但如图12所示,只要至少最外周的突状肋36设置于密封区域SL的宽度方向中途部即可,也可以在比密封区域SL靠显示区域D侧进一步形成有突状肋36。
另外,在密封区域SL中多列并行地设置了突状肋36,但也可以仅设置有1列。但是,从抑制在形成取向膜34时取向膜34流出到突状肋36的外侧的观点出发,或从抑制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附着到突状肋36上或流入比突状肋36靠内侧的区域SL3的观点出发,优选设置有2列以上,从窄边框化的观点出发,优选是3列以下。
而且,突状肋36以包围显示区域D的方式沿着设置为框状的密封材料40连续地设置成了框状,但也可以例如断续地设置,也可以设置为蜿蜒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各个形状设置为其它布局。但是,从抑制在形成取向膜34时取向膜34流出到突状肋36的外侧的观点出发,或从抑制玻璃纤维粉碎物42、导电性颗粒43附着到突状肋36上或流入比突状肋36靠内侧的区域SL3的观点出发,优选突状肋36沿着密封材料40连续地设置为框状。
上述说明的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10,除了沿着栅极端子区域Tg的相对的2边配置密封材料原料41这一点以外,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按照图13的流程图来制成。
在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在形成密封材料40时,将突状肋36的基板外侧的区域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来涂敷密封材料原料41,进行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的贴合,因此密封材料40以如下方式设置: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40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的分布密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中存在的玻璃纤维粉碎物42而难以控制液晶显示装置10的单元厚度的问题。并且,通过高效地控制单元厚度,能够得到优异的光学特性,能够得到希望的显示质量的液晶显示装置10。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在形成密封材料40时,将突状肋36的基板外侧的区域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来涂敷密封材料原料41,进行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的贴合,因此密封材料40以如下方式设置:与突状肋36对应的区域SL2和比区域SL2靠显示区域D侧的区域SL3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导电性颗粒43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36靠基板外侧的区域SL1的密封材料40中的导电性颗粒43的分布密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比突状肋36靠内侧的区域SL3中存在的导电性颗粒43导致相对基板30的共用电极33和阵列基板20的像素电极电连接而产生意外的漏电。
在实施方式2中,举例示出了突状肋36形成在相对基板30上的构成,但突状肋36也可以设置于阵列基板20的非显示区域N。在该情况下,将比突状肋36靠外侧的区域SL1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SA来对阵列基板20进行密封材料原料41的涂敷。另外,突状肋36也可以设置于阵列基板20和相对基板30两者。
在实施方式1和2中,作为显示装置,举例示出了具备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10,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等离子体显示器(PD)、等离子体选址液晶显示器(PALC)、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显示器、无机电致发光(无机EL)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FED),表面电场显示器(SED)等显示装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于利用密封材料将2个基板以相对的方式贴合而成的构成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Figure BPA00001609640100281
Figure BPA00001609640100291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混入有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中的至少一方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密封材料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间的外周缘部配置为框状而在该密封材料的内侧形成有显示区域,
在上述第1基板上,在上述密封材料的宽度方向中途部,以沿着该密封材料的方式且以与上述第2基板具有间隙的方式朝向该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有突状肋,
以如下方式设定: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该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该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材料混入物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
以如下方式设定: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该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该密封材料中未混入玻璃纤维粉碎物,
以如下方式设定: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低于比该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导电性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是比该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的四分之一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性颗粒的直径比上述玻璃纤维粉碎物的纤维直径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具有矩形形状,
上述突状肋以沿着上述基板外周缘部中的构成第1基板的相对的2边延伸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状肋在上述基板外周缘部以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为框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间设置有液晶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是具备彩色滤光片层的相对基板,
上述突状肋具有层叠彩色滤光片层、透明导电膜以及透明树脂的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在上述显示区域中还具备朝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的包括透明树脂的液晶取向限制用肋。
10.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将混入有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中的至少一方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密封材料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间的外周缘部配置为框状而在该密封材料的内侧形成有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以沿着上述第1基板的外周缘部的方式突出设置突状肋,
接着,将上述第1基板上的比上述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作为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在该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中涂敷在具有流动性的粘合剂中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而成的密封材料原料,
然后,使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以夹着上述密封材料原料的方式重叠而按压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由此使上述粘合剂流动到比上述突状肋靠内侧的区域,并且利用该突状肋限制上述密封材料混入物流入该内侧的区域,
其后,使上述粘合剂固化,由此将以如下方式设定的密封材料形成为框状: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材料混入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密封材料混入物,
得到在该密封材料的内侧形成有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材料混入物包含玻璃纤维粉碎物和导电性颗粒,
将上述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到上述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然后,使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以夹着该密封材料原料的方式重叠而按压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由此使上述粘合剂流动到比上述突状肋靠内侧的区域,并且利用该突状肋限制上述玻璃纤维粉碎物和上述导电性颗粒流入该内侧的区域,
其后,使上述粘合剂固化,由此形成以如下方式设定的密封材料:与突状肋对应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粉碎物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在该密封材料中未混入玻璃纤维粉碎物,且与上述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低于比突状肋靠基板外侧的区域的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密度,或者在与该突状肋对应的区域和比该区域靠显示区域侧的区域在上述密封材料中未混入导电性颗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性颗粒的直径比上述玻璃纤维粉碎物的纤维直径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材料原料涂敷区域和突出设置有上述突状肋的区域之间的距离是100~300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具有矩形形状,
以沿着上述基板外周缘部中的构成第1基板的相对的2边延伸的方式设置上述突状肋。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突状肋在上述基板外周缘部以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方式设置为框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0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上述密封材料后,在被该密封材料包围的区域中导入液晶材料来形成液晶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0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涂敷上述密封材料原料后且在将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贴合前,在被该密封材料原料包围的区域中导入液晶材料,在将该第1基板和第2基板贴合后形成液晶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是具备彩色滤光片层的相对基板,
上述突状肋具有层叠彩色滤光片层、透明导电膜以及透明树脂的构成,
构成上述突状肋的彩色滤光片层与设置于上述相对基板的彩色滤光片层同时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在上述显示区域中还具备朝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设置的包括透明树脂的液晶取向限制用肋,
同时形成上述突状肋的透明树脂和上述液晶取向限制用肋。
CN201180012800XA 2010-04-19 2011-04-06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7922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5879 2010-04-19
JP2010-095879 2010-04-19
PCT/JP2011/002045 WO2011132374A1 (ja) 2010-04-19 2011-04-06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2217A true CN102792217A (zh) 2012-11-21

Family

ID=44833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800XA Pending CN102792217A (zh) 2010-04-19 2011-04-06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10240A1 (zh)
EP (1) EP2562591A4 (zh)
JP (1) JP5285809B2 (zh)
KR (1) KR101364346B1 (zh)
CN (1) CN102792217A (zh)
BR (1) BR112012025141A2 (zh)
RU (1) RU2521223C1 (zh)
WO (1) WO201113237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5368A (zh) * 2015-07-27 2015-10-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278173A (zh) * 2014-06-26 2016-01-2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254977A (zh) * 2018-01-29 2018-07-0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盒
CN109633994A (zh) * 2019-02-22 2019-04-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1390A (zh) * 2011-12-30 2012-07-04 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用于等离子显示屏的封接材料、包含其的封接带及制备方法
JP6177642B2 (ja) * 2013-09-26 2017-08-0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接続フィルム、接続構造体、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接続方法
US10042969B2 (en) * 2015-08-28 2018-08-07 Globalfoundries Inc. Reliability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6527580B (zh) * 2016-09-28 2020-08-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和显示方法
KR20180041281A (ko) * 2016-10-13 2018-04-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7490905A (zh) * 2017-08-29 2017-1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1906852B2 (en) * 2022-03-16 2024-02-20 Lumentum Operations Llc 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panel with electrically-conductive adhesiv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8380A (en) * 1997-09-02 2000-01-25 Prime View International Co. LCD having trench formed on the substrate(s) to stop sealing material flowing to display areas
JP2001005005A (ja) * 1999-06-17 2001-01-12 Sony Corp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96697A (ja) * 2000-12-26 2002-07-12 Casio Comput Co Ltd 表示パネル及び基板結合方法
JP2005181514A (ja) * 2003-12-17 2005-07-07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2006194920A (ja) * 2005-01-11 2006-07-27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20080116469A1 (en) * 2006-11-17 2008-05-22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2685A (ja) * 1982-04-20 1983-10-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体パネル
US6407783B1 (en) * 1998-04-07 2002-06-18 Optrex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0199915A (ja) * 1999-01-06 2000-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
US6456354B2 (en) * 1999-08-06 2002-09-24 Rainbow Displays, Inc. Design features optimized for tiled flat-panel displays
US20060215105A1 (en) * 2005-03-28 2006-09-28 Innolux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photo spacers
JP4954868B2 (ja) * 2005-04-06 2012-06-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導電層を備えた基板の製造方法
JP4651580B2 (ja) 2006-05-31 2011-03-1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80032505A (ko) * 2006-10-10 2008-04-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869892B2 (ja) 2006-12-06 2012-02-0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CN201327696Y (zh) * 2008-11-27 2009-10-14 江阴标榜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展示牌端头单元体
KR101592386B1 (ko) * 2009-01-16 2016-02-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8380A (en) * 1997-09-02 2000-01-25 Prime View International Co. LCD having trench formed on the substrate(s) to stop sealing material flowing to display areas
JP2001005005A (ja) * 1999-06-17 2001-01-12 Sony Corp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96697A (ja) * 2000-12-26 2002-07-12 Casio Comput Co Ltd 表示パネル及び基板結合方法
JP2005181514A (ja) * 2003-12-17 2005-07-07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2006194920A (ja) * 2005-01-11 2006-07-27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20080116469A1 (en) * 2006-11-17 2008-05-22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8173A (zh) * 2014-06-26 2016-01-2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278173B (zh) * 2014-06-26 2018-11-02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US10437108B2 (en) 2014-06-26 2019-10-08 Japan Display In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4965368A (zh) * 2015-07-27 2015-10-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254977A (zh) * 2018-01-29 2018-07-0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盒
CN109633994A (zh) * 2019-02-22 2019-04-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123713A (ko) 2012-11-09
EP2562591A1 (en) 2013-02-27
RU2521223C1 (ru) 2014-06-27
WO2011132374A1 (ja) 2011-10-27
US20130010240A1 (en) 2013-01-10
EP2562591A4 (en) 2014-08-20
BR112012025141A2 (pt) 2016-06-21
RU2012141311A (ru) 2014-05-27
KR101364346B1 (ko) 2014-02-18
JPWO2011132374A1 (ja) 2013-07-18
JP5285809B2 (ja)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2217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66381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419375B (zh) 电泳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920750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738808B (zh) 显示面板及其配向方法与操作方法以及彩色滤光基板
CN101655646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758009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338958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封装方法、液晶显示器件
US7852451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creen function
US2007026312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048824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385196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形成方法
CN100495132C (zh) 具有恒定单元间隙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643848B (zh) 扫描天线
CN102183860A (zh) 画素数组基板及显示面板
US10748941B2 (en) Light valve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operating method therefor, array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472607A (zh) 显示面板与其制造方法
CN102591060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402084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配向方法
US2015000946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0573289C (zh) 电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电光学装置
CN108983516A (zh) Tft阵列基板
CN103744205B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US1104812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9904117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