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8899B - 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 - Google Patents

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8899B
CN102758899B CN201210085057.7A CN201210085057A CN102758899B CN 102758899 B CN102758899 B CN 102758899B CN 201210085057 A CN201210085057 A CN 201210085057A CN 102758899 B CN102758899 B CN 1027588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al vibration
vibration damper
rotation axis
arrangement
power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50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8899A (zh
Inventor
M·克拉姆
M·维尔阿赫欧斯基
M·罗斯纳
J·祖道
E·瓦克
R·费尔德豪斯
R·法梅巴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2758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88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88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88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H2045/021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three chamber system, i.e. comprising a separated, closed chamb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tuating a lock-up clut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H2045/0221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with damping means
    • F16H2045/0226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with damping mean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vibration dampers
    • F16H2045/0231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with damping mean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vibration damper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H2045/0273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he friction surface of the lock-up clutch
    • F16H2045/0284Multiple disk type lock-up clut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其中,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沿径向分级且沿轴向基本上对齐地设置的扭转减振器,第一扭转减振器包括第一初级侧和能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初级侧旋转的第一次级侧,并且第二扭转减振器包括与第一次级侧一起提供扭转减振器装置的中间配重装置的第二初级侧和能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的作用相对于第二初级侧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二次级侧,第一扭转减振器沿径向设置于第二扭转减振器的外部,以及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在沿径向位于第一阻尼元件单元和第二阻尼元件单元之间的区域内与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联接。

Description

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包括:以流体填充的或能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可与壳体装置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泵轮;设置在壳体装置中的涡轮;锁止离合器,其包括与壳体装置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摩擦面结构和与输出部件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能与第一摩擦面结构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在锁止离合器和输出部件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的第一扭矩减振器装置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第二摩擦面结构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一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的作用相对于第一输入区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第一输出区域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的作用相对于第二输入区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且与输出部件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和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沿旋转轴线的方向依次设置。
背景技术
由DE102008057647A1已知一种被构造为液力变矩器形式的液力联接装置,其中在锁止离合器和起输出件作用的输出轴毂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设有两个沿轴向和沿径向分级的扭转减振器装置,该扭转减振器装置分别具有唯一的扭矩减振器。径向外侧的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的输出区域通过集成的结构与在轴向上错开的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的输入区域联接。也提供了第一扭转减振器输出区域的次级侧的盖盘元件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且通过其径向内侧的区域不仅提供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的输入区域,还提供该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初级侧的一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力联接装置,其具有轴向错开且相互并排的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这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可以在优化结构空间利用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方式相互联接以传递转矩。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一种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实现,其包括:以流体填充或能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可与壳体装置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泵轮;设置在壳体装置中的涡轮;锁止离合器,其具有与壳体装置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摩擦面结构和与输出部件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旋转且与第一摩擦面结构建立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在锁止离合器和输出部件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的第一扭矩减振器装置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该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第二摩擦面结构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一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的作用相对于第一输入区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第一输出区域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的作用相对于第二输入区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且与输出部件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和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沿旋转轴线的方向相互接续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在此还规定,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沿径向分级且沿轴向基本上对齐地设置的扭转减振器,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包括第一初级侧以及可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初级侧旋转的第一次级侧,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包括与第一次级侧一起提供扭转减振器装置的中间配重装置的第二初级侧和可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的作用相对于第二初级侧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二次级侧,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沿径向设置于第二扭转减振器的外部,以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在沿径向位于第一阻尼元件单元和第二阻尼元件单元之间的区域内与另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联接。
通过在根据本发明的液力联接装置的设计方案中扭转减振器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已经包括两个串联作用的扭转减振器,因而设有总共至少三个串联作用的扭转减振器,由于在相对较小的弹性刚度下允许在输出部件和锁止离合器之间相对较大的相对转角,在锁止离合器和输出部件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提供的去耦质量得以改善。通过将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该扭转减振器装置被构造具有两个扭转减振器)联接在两个阻尼元件单元之间的径向区域内,对于其他部件可以利用相对于这个径向联接区域在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的结构空间。
根据一种替代方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对根据本发明的液力联接装置进行改进: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对彼此沿径向分级且沿轴向基本上对齐地设置的扭转减振器,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包括第一初级侧和可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初级侧旋转的第一次级侧,并且第二扭转减振器包括与第一次级侧一起提供扭转减振器装置的中间配重装置的第二初级侧和可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的作用相对于第二初级侧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二次级侧,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沿径向设置于第二扭转减振器的外部,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在第一阻尼元件单元的径向区域内或沿径向在第一阻尼元件单元的外部与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联接。
在这种设计方案中,也可以在充分利用至少三个串联作用的扭转减振器整体去耦质量的情况下非常好地利用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
为了能够给锁止离合器,特别是锁止离合器的摩擦面结构提供充分的结构空间,进一步提出,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唯一的扭转减振器,该扭转减振器具有初级侧和可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作用相对于初级侧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次级侧,其中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在沿径向在其阻尼元件装置外部的区域内与所述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联接,其中,例如可以规定,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是所述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也就是具有两个沿径向分级的扭转减振器的扭转减振器装置,而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是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也就是只具有唯一的扭转减振器的扭转减振器装置。
第一输出区域、第二输入区域之间的相互旋转连接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分别与其相应联接的联接元件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替代方案,通过如下方式对构造有开头所述结构的液力联接装置进行改进,所述第一输出区域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在沿径向位于第一阻尼元件装置和第二阻尼元件装置内部的区域中相互联接。
在这个方案中,特别地,在径向外侧区域中没有用于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的相互联接的体积区域,从而这里的结构空间可供其他部件使用。
在此还可以规定,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对彼此沿径向分级且沿轴向基本上对齐地设置的扭转减振器,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包括第一初级侧和可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初级侧旋转的第一次级侧,并且第二扭转减振器包括与第一次级侧一起提供扭转减振器装置的中间配重装置的第二初级侧和可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的作用相对于第二初级侧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二次级侧,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可以沿径向设置在第二扭转减振器的外部。
此外可以规定,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唯一的扭转减振器,该扭转减振器具有提供输入区域的初级侧和可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的作用相对于初级侧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提供输出区域的次级侧。
为了能够利用涡轮惯性力矩来影响去耦质量,建议,涡轮与中间配重装置或输出部件连接。
为了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填补(überbrücken)在两个并排的扭矩减振器装置之间的轴向距离以形成旋转联接状态,建议,在第一输出区域和第二输入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要朝第一输出区域和第二输入区域中的相应另一区域延伸的联接区域。
在此,在一种在结构上易于实现但同时非常稳定的设计方案中规定,至少一个联接区域与第一输出区域和第二输入区域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整体地构造。
特别地,当在两个联接区域之间也存在径向距离时,为了能够填补该距离,规定至少一个联接元件与第一输出区域的联接区域和第二输入区域的联接区域联接。
所述联接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通过固定在第一输出区域和第二输入区域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区域上的联接元件提供。
所述联接区域之间的旋转联接状态可以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至少一个联接区域与联接元件或其他联接区域通过啮合式式接合相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共同旋转。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示出了被构造为液力变矩器的联接装置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2示出了一种替代设计方案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图3示出了一种替代设计方案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图4示出了一种替代设计方案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图5示出了一种替代设计方案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总体上用10表示构造为液力变矩器形式的液力联接装置。联接装置10包括壳体装置12,该壳体装置具有在驱动侧(也就是例如靠近驱动设备)定位的外壳14以及在输出侧(也就是例如靠近传动机构)定位的且在径向外侧与外壳14连接的外壳16。该壳体装置在其内侧支撑有多个沿周向围绕旋转轴线A彼此接续的泵轮叶片18,并且由这些叶片基本上形成可与壳体装置12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的泵轮20。在壳体装置12的内腔22内还设有涡轮24,该涡轮具有与泵轮叶片18对置的涡轮叶片26。沿轴向在泵轮20和涡轮24之间是导轮28,其导轮叶片30通过总体上以32表示的自由轮装置围绕旋转轴线A可朝一个方向旋转地支撑在未示出的空心支撑轴或此类部件上。
锁止离合器34包括提供第一摩擦面结构36、环形盘状构造的摩擦元件38。该摩擦元件在其径向外侧区域与构造在外壳14上的啮合结构40处于旋转联接接合,从而这些摩擦元件能与壳体装置12共同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但原则上可相对于该壳体装置沿轴向移动。锁止离合器34的第二摩擦面结构42包括与第一摩擦面结构36的摩擦元件38交替布置的环形盘状的摩擦元件44。这些摩擦元件44在其径向内侧区域内与摩擦元件支架46或更确切地说设于此摩擦元件支架上的啮合结构处于旋转联接接合,从而这些摩擦元件可与摩擦元件支架46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但原则上可相对于该摩擦元件支架沿轴向移动。
离合器活塞48与固定在外壳14上的活塞支撑元件50一起将压力腔52与壳体装置12的内腔22隔开。通过将高压流体例如经由形成在传动机构输入轴或类似部件中的输入孔输送到这个压力腔52中,可以使在其径向内侧区域在活塞支撑元件50上且在其径向外侧区域在外壳14上流体密封且可沿轴向运动地被引导的活塞沿轴向朝两个摩擦面结构36、42的方向运动,并且对这两个摩擦面结构进行挤压使其相互摩擦接合。在此,第一摩擦面结构36的沿轴与离合器活塞48定位最远的摩擦元件例如经由挡圈等沿轴向相对于外壳14得到支撑。
在锁止离合器34和起输出件作用的从动轴毂56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设有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这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沿旋转轴线A的方向并排设置并且在第二摩擦面结构42的多个摩擦元件和输出轴毂56之间同样建立旋转联接,从而基本上使第二摩擦面结构42与从动轴毂56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
沿转矩流方向在锁止离合器34后面的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包括唯一的扭转减振器62,该扭转减振器具有基本上通过两个盖盘元件64、66提供的初级侧68,该初级侧同时也提供第一扭转减振装置58的第一输入区域70。摩擦元件支架46例如通过铆钉72抗扭转地与这两个在径向外侧通过铆钉72相互固定连接的盖盘元件64、66连接。
扭转减振器62的次级侧74包括中央盘元件76,该中央盘元件沿轴向定位在两个盖盘元件64、66之间,并且基本上还提供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的第一输出区域78。在初级侧68和次级侧74之间作用有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这个第一阻尼元件装置可以包括多个例如沿周向彼此接续的螺旋压簧,这些螺旋压簧在一侧相对于盖盘元件64、66并且在另一侧相对于中央盖盘元件76得以支撑或能被支撑。多个这种螺旋压簧也可以沿周向相互接续地相对于彼此(必要时通过环形的支撑元件81、83)被支撑,以由此使总弹簧行程增大,进而使初级侧68和次级侧74的可相对旋转性增大。因此,其可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的复位作用沿周向围绕旋转轴线A相对于彼此旋转。
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包括两个沿径向分级且几乎定位在相同的轴向区域内的扭转减振器82、84。径向外侧的第一扭转减振器82包括基本上由中央盘元件86提供的第一初级侧88,该第一初级侧也提供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的第二输入区域90。这个中央盘元件86通过一个或多个联接元件92与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的扭转减振器62的中央盘元件76联接。在径向外侧区域中,也提供第一输出区域78的中央盘元件76在那里基本上沿轴向弯曲并且通过该沿轴向弯曲的区段形成由此与第一输出区域78集成的联接区域112。该联接区域可以构造有沿轴向延伸的啮合结构,该啮合结构与例如被构造为环形的联接元件92的互补的啮合结构处于旋转联接接合。联接元件92朝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延伸,并且与该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或更确切地说与其第二输入区域90在沿径向位于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的阻尼元件装置100的两个下面还将阐述的阻尼元件单元98、110之间的区域中例如通过铆接与中央盘元件86在其径向内侧区域连接。
第二扭装减振器装置60的两个盖盘元件94、95在其径向外侧区域构成径向外侧的第一扭转减振器82的第一次级侧96。在该径向外侧区域中,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的总体上以100表示的第二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98在所述盖盘元件94、95之间起作用,也就是在第一次级侧96和中央盘元件86(即第一初级侧88)之间起作用。这个第一阻尼元件单元98还可以包括多个沿周向彼此接续并且当然还相互插套地设置的螺旋压簧,这些螺旋压簧在其压缩性下允许第一初级侧88和第一次级侧96之间的相对旋转。
在其径向内侧区域,两个盖盘元件94、95形成第二扭装减振器装置60的径向内侧的第二扭装减振器84的第二初级侧102。在这个区域中,基本上提供在径向内侧的第二扭转减振器84的第二次级侧104并且同时还提供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的第二输出区域106的中央盘元件108沿轴向位于两个盖盘元件94、95之间。该中央盘元件例如通过铆接(但必要时也通过集成的结构)与从动轴毂56连接。
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110在第二初级侧102(即盖盘元件94、95)和第二次级侧104(即中央盖盘元件108)之间起作用,并且由此实现了这两个组件之间的相对转动。第二阻尼元件单元110可以包括多个沿周向彼此接续且必要时也相互插套地设置的螺旋压簧或类似部件。
两个盖盘元件94、95基本上构成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的中间配重装置,涡轮24也与该中间配重装置连接。为此,例如可以使用在径向内侧将两个盖盘元件94、95连接的铆钉。由此,涡轮24有助于提高中间配重装置的质量。
为了实现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的限定的轴向定位,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例如借助于其中央盘元件76通过滚动体轴承结构或类似部件支撑在活塞支撑元件50上,例如该活塞支撑元件的在径向内侧的轴向凸起部上,并且因此在第一轴向上,在图1中也就是相对于壳体装置12的外壳14向左得到支撑。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例如借助于盖盘元件95和滚动体轴向结构或类似部件在自由轮装置32上并且通过该自由轮装置相对于壳体装置12的外壳16在第二轴向上(在图1中也就是向右)得到支撑。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可以朝向彼此通过相互接合的部件:盖盘元件76和连接元件92支撑在彼此上。
由上述描述可以得知,因此沿第二摩擦面结构42和从动轴毂56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定位有三个扭转减振器62、82和84,其中两个扭转减振器82、84在结构上结合,而扭转减振器62(基本上也就是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作为独立的单个组件提供,其可以以上文描述的方式通过沿轴向朝向彼此的运动与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9的两个扭转减振器82、84形成有效连接。在此,在图1中可以看到,扭转减振器62具有相对较短的径向结构尺寸,从而其阻尼元件装置80以其主要的区域沿径向定位在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在径向内侧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110内部。这使得两个轴向相互并排的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能够靠得很近,从而这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在部分区域内甚至能够轴向重叠。
通过其摩擦表面在壳体装置12和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之间提供转矩传递连接的摩擦面结构36、42在图1所示的设计方式中大致沿径向位于第一扭装减振器装置58外部。在这里需指出:在本发明的意义上讲,这种定位沿径向在外部首先涉及前述的组件(在这里即摩擦面结构36、42)沿径向定位于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的主要区域或者说主要体积区域之外,特别是沿径向定位于其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之外。但与例如两个盖盘元件64、66的径向外侧端部区域沿径向与摩擦面结构36、42相重叠地延伸并不矛盾。
此外,在图1中可以看到,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9、60沿轴向基本上定位在涡轮24和两个摩擦面结构36、42之间。在此还需指出,不排除例如摩擦面结构36、42与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的至少部分的轴向重叠。而是由此表达为,从联接装置10的远离涡轮24的轴向区域开始,首先设有摩擦面结构36、42的各部分,然后在继续朝涡轮24运动时,紧接着的是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或者说其部分,然后是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9或者说其部分。
通过图1所示的联接装置10的设计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在阻尼特性方面优化的工作方式,因为也可以在分别与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共同作用的初级侧和次级侧的质量方面针对在驱动系统中出现的振动激励优化地对这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进行设计。同时通过将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和摩擦面结构36、42沿径向分级设置,实现了节省空间的设计,而允许至少略微沿轴向重叠。
在图2中示出了液力联接装置10的略微改变的设计方式。这与之前参照图1描述的液力联接装置10的基本结构在主要方面相对应,从而可以参照前面的实施方式。
可以看到,在这个设计方式中,沿轴向基本上定位在锁止离合器34和涡轮24之间的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被设计为,沿轴向更靠近锁止离合器34的扭转减振器装置60包括唯一的扭转减振器62,而更靠近涡轮24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两个沿径向分级的、但基本上位于同一轴向区域的扭转减振器82、84。第一输出区域78在这里又与沿轴向朝扭转减振器装置60延伸的联接区域112被构造为该联接区域特别是中央盘元件76的集成的组成部分,在该第一输出区域78与第二输入区域90之间的联接又通过例如被构造为环形盘状的联接元件92实现,该联接元件92可以与联接区域112在第一输出区域78上例如处于啮合接合并且从那里基本上朝径向外侧延伸。
在第二输入区域90上形成朝扭转减振器装置58沿轴向延伸、通过中央盘元件86的轴向弯曲所提供的联接区域114。联接元件92可以通过啮合式的接合也与该联接区域114联接,以围绕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其中为了特别是在预装配状况下维持该啮合式接合,可以在联接区域114上固定一个挡圈116,以防止联接元件92沿轴向松开。
在这里可以看到,构造有两个径向分级的扭转减振器82、84的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可以在径向外侧第一扭转减振器82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98所位于的径向区域内与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联接,由此提供用于联接的联接区域114。
需指出的是,在相应的结构空间中,盖盘元件86也可以在沿径向在第一阻尼元件单元98的阻尼弹簧外部的区域中构造有轴向弯折部,从而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或更确切的说其第二输入区域90与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之间的联接在沿径向位于第一阻尼元件装置98外部的区域内得以实现,也就是这里为了形成联接状态所使用的联接元件92也在这种径向区域内与联接区域114处于旋转联接的相互作用。
在图3中示出了另一中略微改变的设计方式。该设计方式在其基本结构方面也与前面的描述相对应。但可以看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在这里构造为具有两个径向分级的但基本上定位在相同轴向水平上的扭转减振器82′、84′。第一输入区域70基本上由径向外侧的第一扭转减振器82′的中央盘元件86′提供,该中央盘元件同样还提供第一初级侧68′。
两个盖盘元件94′和95′在其径向外侧区域提供第一次级侧96′,该第一次级侧与第一阻尼元件单元98′的阻尼弹簧共同作用。两个盖盘元件在其径向内侧区域提供第二初级侧102。在这个径向内侧区域内的位于两个盖盘元件94′和95′之间的中央盘元件108′主要提供第二次级侧104′以及第一输出区域78。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的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110′的阻尼弹簧在中央盘元件108′和两个盖盘元件94′和95′之间起作用。
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包括唯一的扭转减振器62′,其初级侧68′基本上由中央盘元件76′提供,该中央盘元件在其径向内侧区域同样基本上提供到第二输入区域90上。扭转减振器62′的次级侧74′包括两个盖盘元件64′、66′,这两个盖盘元件例如在径向外侧通过铆接等相互固定连接,并且如同中央盘元件76′一样与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阻尼弹簧共同作用,以在初级侧68′和次级侧74′之间传递转矩。在此,阻尼元件装置100的阻尼弹簧可以支撑在中央盘元件76′和盖盘元件64′、66′上。在例如直线延伸的多个弹簧直接彼此接续地布置时,这些弹簧也可以通过环形盘状的支撑元件81′和83′相互支撑。
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的第二输出区域106(在这里基本上由更靠近涡轮24定位的盖盘元件64′提供)例如通过铆接与起从动部件作用的从动轴毂56固定连接。涡轮24也与从动轮毂56连接,从而在这个设计方式中,该涡轮有助于提高从动侧的质量以及从动侧的惯性力矩。
在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的径向内侧区域内,也就是沿径向在其两个阻尼元件装置80、100的内部设有例如被构造为环形的联接元件92。在该联接元件的位于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或更确切地说第一输出区域78附近的轴向端部区域中,联接元件92设有齿,例如外周齿,该齿与在盖盘元件108′即第一输出区域78的径向内侧区域上的互补的齿处于旋转联接接合。联接元件92在其位于第二减振器装置60或更确切的说该第二减振器装置的第二输入区域90附近的轴向端部区域中,例如通过铆接与盖盘元件76′固定连接。因此,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通过朝向彼此的轴向运动以及在此在联接元件92和中央盘元件108′之间啮合式接合的建立而相互联接以传递转矩。
在此,在图3中可以看到,联接元件92例如可以在从动轴毂56的外周上沿径向对中,也就是像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的更靠近锁止离合器34定位的盖盘元件95′一样。
图4中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设计方式的变型。该设计方式特别地也在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的设计方面与图3中所示的结构相对应。在图4中,更靠近锁止离合器34的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被构造为具有两个沿径向分级的扭转减振器82′、84′,而沿轴向更靠近涡轮24的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被构造为具有唯一的扭转减振器62′。
图4中可清楚地看到,也基本上提供第一输出区域78的中央盘元件108′在其径向内侧的、例如与从动轴毂56径向对中的区域中沿轴向弯曲并且以例如环形构造或包括多个轴向臂的联接区域112朝向第二输入区域90沿轴向延伸。这个因此集成有第一输出区域78的联接区域112可以例如在其轴向端部具有啮合结构,该啮合结构与相应的在扭转减振器62′的中央盘元件76′的内周上的啮合结构处于或建立旋转联接接合。因此,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的与第一输出区域78集成的联接区域112填补两个扭转减振器58、60之间的轴向距离。
在图5中所示的设计方式中,这个轴向距离被联接区域114填补,该联接区域114构成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的第二输入区域90的集成组成部分。对此,中央盘元件76′可以在其径向内侧区域沿轴向弯曲并且以被构造为环形或包括多个臂区段的联接区域114沿轴向朝第一输入区域78延伸。为了建立旋转联接式的连接,联接区域114和中央盘元件108′可以具有相互互补的齿,所述齿在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的轴向相对运动期间可以建立相互的旋转联接接合。
这里需指出的是,当然也可以设有分别集成地构造在两个扭转减振器装置58、60上且要朝相应另一扭转减振器装置延伸的联接区域112和114,这两个联接区域在其相互靠近的端部区域上构造有啮合结构并且建立旋转联接接合。当然也可以在第一输出区域78和第二输入区域90上分别固定被构造为单独部件的联接元件,这些联接元件在其相互靠近的轴向端部区域中被构造具有齿并且进入旋转联接接合。

Claims (33)

1.一种液力联接装置,包括:
-以流体填充或能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12),
-能与所述壳体装置(12)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的泵轮(20),
-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12)中的涡轮(24),
-锁止离合器(34),其具有与所述壳体装置(12)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一摩擦面结构(36)和与输出部件(56)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且能与所述第一摩擦面结构(36)建立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42),
-在所述锁止离合器(34)和所述输出部件(56)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的第一扭矩减振器装置(58)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二摩擦面结构(42)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一输入区域(70)和能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一输入区域(70)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78),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入区域(90)和能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并且与所述输出部件(56)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106),其中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和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沿所述旋转轴线(A)的方向相互接续地设置,
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沿径向分级并且沿轴向基本上对齐地设置的扭转减振器,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82)包括第一初级侧(88)以及能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98)的作用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第一初级侧(88)旋转的第一次级侧(96),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84)包括与所述第一次级侧(96)一起提供所述扭转减振器装置的中间配重装置的第二初级侧(102)和能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11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二初级侧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二次级侧(104),其中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82)沿径向设置于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84)的外部,以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在沿径向位于所述第一阻尼元件单元和所述第二阻尼元件单元之间的区域内与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唯一的扭转减振器(62),该扭转减振器具有初级侧(68)和能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初级侧(68)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次级侧(74),其中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在沿径向位于其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外部的区域内与所述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是所述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并且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是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联接的联接元件(9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24)与中间配重装置或所述输出部件(5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要朝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相应另一区域延伸的联接区域(112、1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整体地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元件(92)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的联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的联接区域联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由固定在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上的联接元件(92)提供。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与联接元件(92)或另外的联接区域通过啮合式的接合相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联接装置是液力变矩器。
12.一种液力联接装置,包括:
-以流体填充或能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12),
-能与所述壳体装置(12)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的泵轮(20),
-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12)中的涡轮(24),
-锁止离合器(34),其具有与所述壳体装置(12)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一摩擦面结构(36)和与输出部件(56)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且能与所述第一摩擦面结构(36)建立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42),
-在所述锁止离合器(34)和所述输出部件(56)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的第一扭矩减振器装置(58)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二摩擦面结构(42)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一输入区域(70)和能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一输入区域(70)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78),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入区域(90)和能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并且与所述输出部件(56)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106),其中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和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沿所述旋转轴线(A)的方向相互接续地设置,
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沿径向分级且沿轴向基本上对齐地设置的扭转减振器,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82)包括第一初级侧(88)以及能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98)的作用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第一初级侧(88)旋转的第一次级侧(96),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84)包括与所述第一次级侧(96)一起提供所述扭转减振器装置的中间配重装置的第二初级侧(102)和能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11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二初级侧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二次级侧(104),其中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82)沿径向位于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84)的外部,以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在所述第一阻尼元件单元的径向区域内或沿径向在所述第一阻尼元件单元外部与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联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唯一的扭转减振器(62),该扭转减振器具有初级侧(68)和能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初级侧(68)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次级侧(74),其中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在沿径向位于其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外部的区域内与所述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联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是所述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并且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是所述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联接的联接元件(92)。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24)与中间配重装置或所述输出部件(56)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要朝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相应另一区域延伸的联接区域(112、114)。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整体地构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元件(92)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的联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的联接区域联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由固定在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上的联接元件(92)提供。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与联接元件(92)或另外的联接区域通过啮合式的接合相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联接装置是液力变矩器。
23.一种液力联接装置,包括:
-以流体填充或能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12),
-能与所述壳体装置(12)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的泵轮(20),
-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12)中的涡轮(24),
-锁止离合器(34),其具有与所述壳体装置(12)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一摩擦面结构(36)和与输出部件(56)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且能与所述第一摩擦面结构(36)建立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42),
-在所述锁止离合器(34)和所述输出部件(56)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的第一扭矩减振器装置(58)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二摩擦面结构(42)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共同旋转的第一输入区域(70)和能克服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一输入区域(70)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78),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入区域(90)和能克服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并且与所述输出部件(56)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106),其中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装置(58)和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装置(60)沿所述旋转轴线(A)的方向相互接续地设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在沿径向位于所述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和所述第二阻尼元件装置(100)的内部的区域中相互联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对彼此沿径向分级且沿轴向基本上对齐地设置的扭转减振器,其中第一扭转减振器(82′)包括第一初级侧(88′)和能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单元(98′)的作用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第一初级侧(88′)旋转的第一次级侧(96′),并且第二扭转减振器(84′)包括与所述第一次级侧(96′)一起提供扭转减振器装置的中间配重装置的第二初级侧(102′)和能克服阻尼元件装置的第二阻尼元件单元(11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二初级侧(102′)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二次级侧(104′)。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82′)沿径向设置在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84′)的外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他的扭转减振器装置包括唯一的扭转减振器(62′),该扭转减振器具有初级侧(68′)和能克服所述第一阻尼元件装置(80)的作用相对于所述初级侧(68′)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的次级侧(74′)。
27.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24)与中间配重装置或所述输出部件(56)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要朝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相应另一区域延伸的联接区域(112、114)。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整体地构造。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元件(92)与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的联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的联接区域联接。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由固定在所述第一输出区域(78)和所述第二输入区域(90)中的至少一个上的联接元件(92)提供。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联接区域与联接元件(92)或另外的联接区域通过啮合式的接合相联接,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
3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力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联接装置是液力变矩器。
CN201210085057.7A 2011-04-28 2012-03-26 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 Active CN1027588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017653.5A DE102011017653B4 (de) 2011-04-28 2011-04-28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anordnung, insbesondere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DE102011017653.5 2011-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8899A CN102758899A (zh) 2012-10-31
CN102758899B true CN102758899B (zh) 2016-12-21

Family

ID=47007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5057.7A Active CN102758899B (zh) 2011-04-28 2012-03-26 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51375B2 (zh)
CN (1) CN102758899B (zh)
DE (1) DE102011017653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5126A (zh) * 2015-12-18 2017-06-27 熵零技术逻辑工程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能量调整系统
CN106895125A (zh) * 2015-12-18 2017-06-27 熵零技术逻辑工程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万向传动装置
JP6654072B2 (ja) * 2016-03-18 2020-02-26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のロックアップ装置
US10663010B2 (en) * 2016-09-29 2020-05-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que transmitting assembly with damper assembly including two sets of outer springs in series
DE102017111930A1 (de) * 2017-05-31 2018-12-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6568A (en) * 1997-08-25 2000-10-03 Mannesmann Sachs A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or a bridge clutch with planetary gear set
CN1896560A (zh) * 2005-07-11 2007-01-17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0409A (en) * 1990-09-27 1993-07-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lock-up clutch
DE10212281B4 (de) * 2002-03-20 2011-12-22 Zf Sachs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einrichtung
DE102007014311A1 (de) * 2007-03-26 2008-10-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vorrichtung
DE102008057647A1 (de) 2007-11-29 2009-06-04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raft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mit einem drehzahladaptiven Tilger und Verfahren zur Verbesserung des Dämpfungsverhaltens
DE102007057431B4 (de) * 2007-11-29 2018-08-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einrichtung
WO2010043194A1 (de) * 2008-10-16 2010-04-2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JP2011214607A (ja) 2010-03-31 2011-10-27 Aisin Aw Co Ltd 流体伝動装置
JP5556546B2 (ja) 2010-09-30 2014-07-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流体伝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6568A (en) * 1997-08-25 2000-10-03 Mannesmann Sachs A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or a bridge clutch with planetary gear set
CN1896560A (zh) * 2005-07-11 2007-01-17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73317A1 (en) 2012-11-01
DE102011017653B4 (de) 2018-12-20
US9151375B2 (en) 2015-10-06
CN102758899A (zh) 2012-10-31
DE102011017653A1 (de) 201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8899B (zh) 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
CN104246301B (zh) 振动减轻装置
CN107002847B (zh) 流体动力学转矩联接装置及相关方法
US7083029B2 (en) Power transfer apparatus with fluid coupling
CN107002845A (zh) 具有涡轮机‑活塞闭锁离合器的流体动力扭矩耦连装置及相关方法
CN105593566B (zh) 减震装置以及起步装置
CN107002848B (zh) 变矩器和流体动力学转矩联接装置以及相关方法
JP5473933B2 (ja) 回転数適応型の動吸振器を備えた力伝達装置および減衰特性を改善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7002850A (zh) 具有涡轮‑活塞锁定离合器的流体动力学扭矩联接装置及相关方法
CN103534503B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104136802B (zh) 减振装置
CN104033509B (zh)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CN105934607A (zh) 起动装置
CN108350981A (zh) 用于流体动力扭矩联接装置的、具有串联连接的内部和外部弹性阻尼构件的扭转振动阻尼器
CN106233032B (zh) 减振装置
US9528586B2 (en) Hydrokinetic torque coupling device having turbine-piston lockup clutch and intermediate clutch component,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3620260B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105992895B (zh) 扭矩传递装置
CN106795955A (zh) 液力变矩器的锁定装置
CN106605086A (zh) 流体式动力传递装置
CN107850180A (zh) 离心力摆和具有离心力摆的液力变矩器
CN108869687A (zh) 变矩器
CN108474444A (zh) 用于流体动力扭矩联接装置的扭转振动阻尼器的动态吸收器
CN107228173A (zh) 扭振降低装置
CN105190102B (zh) 液力变矩器用的锁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