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3922A - 油冷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油冷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3922A
CN102733922A CN2012100760922A CN201210076092A CN102733922A CN 102733922 A CN102733922 A CN 102733922A CN 2012100760922 A CN2012100760922 A CN 2012100760922A CN 201210076092 A CN201210076092 A CN 201210076092A CN 102733922 A CN102733922 A CN 102733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oil
cylinder head
cylinder
around
spa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60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3922B (zh
Inventor
后闲祥次
山元胜治
梶原咏介
菊池一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96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440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3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3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3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39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冷发动机,在发动机主体设置使冷却油循环的冷却油循环路,构成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以围绕火花塞孔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该油冷发动机中,向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供给的冷却油不易变热而使火花塞孔的周围的冷却性提高。火花塞孔(67)在向与气缸筒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平面(PL)的一侧,该平面包含将吸气口(24)及排气口(25)的向燃烧室(22)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冷却油供给通路(61)以配置在平面的一侧且配置在与排气口相比靠吸气口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15),该冷却油供给通路构成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而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的上游端相连。

Description

油冷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冷发动机,在发动机主体设有使冷却油循环的冷却油循环路,该发动机主体具备曲轴箱、气缸体、气缸盖,该曲轴箱将曲轴支承为旋转自如,该气缸体具有气缸筒且与所述曲轴箱结合,该气缸筒与和所述曲轴连接的活塞嵌合且使该活塞滑动自如,该气缸盖以在其与所述气缸体之间形成面向所述活塞的顶部的燃烧室的方式与该气缸体结合,且该气缸盖设有用于配置火花塞的火花塞孔、吸气口及排气口,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以围绕所述火花塞孔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等中已知有一种使冷却油通过在气缸盖上设置的火花塞孔的周围来抑制尤其是成为高温的火花塞周围的发热的油冷发动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6564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用于配置火花塞的火花塞孔以与气缸筒的轴线平行且向燃烧室的顶部开口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因此,在火花塞孔的周围设置于气缸盖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也配置在与燃烧室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用于向该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供给冷却油的油通路朝向燃烧室跨比较长的距离而形成于气缸盖,冷却油在该油通路中流通的期间可能会变热,从而火花塞孔的周围的冷却性可能无法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供给的冷却油不易变热而提高了火花塞孔的周围的冷却性的油冷发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冷发动机,在发动机主体设有使冷却油循环的冷却油循环路,该发动机主体具备曲轴箱、气缸体、气缸盖,该曲轴箱将曲轴支承为旋转自如,该气缸体具有气缸筒并与所述曲轴箱结合,该气缸筒与和所述曲轴连接的活塞嵌合且使该活塞滑动自如,该气缸盖以在其与所述气缸体之间形成面向所述活塞的顶部的燃烧室的方式与该气缸体结合,且所述气缸盖设有用于配置火花塞的火花塞孔、吸气口及排气口,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以围绕所述火花塞孔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所述油冷发动机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火花塞孔在向与所述气缸筒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平面的一侧,该平面包含将所述吸气口及所述排气口的向所述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冷却油供给通路以配置在所述平面的一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排气口相比更靠所述吸气口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其中,该冷却油供给通路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而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的上游端相连。
另外,本发明以第一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油供给通路包括在沿着所述气缸筒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通路部和从该纵向通路部分支出的横向通路部,所述横向通路部以从分支位置朝向所述火花塞孔的轴线呈直线状延伸而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相连的方式形成,该分支位置是所述横向通路部从所述纵向通路部分支出的分支位置。
本发明以第二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火花塞孔的周围以外的部分至少具有用于冷却所述气缸盖的气缸盖冷却油通路来作为所述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在比所述横向通路部的分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从所述纵向通路部分支出。
本发明以第三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流路截面积比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的流路截面积设定得小。
本发明以第一至第四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为基础,其第五特征在于,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导出冷却油的冷却油导出通路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所述气缸盖,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以包围所述排气口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以第五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六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在其下游侧分支成多条。
本发明以第五或第六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七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的上游部以通过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的方式配置,为了在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减小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的流路截面积而缩小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的中间部。
本发明以第一至第七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为基础,其第八特征在于,用于向所述排气口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路以在其与所述冷却油供给通路之间夹着所述火花塞孔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
本发明以第三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九特征在于,收容凸轮轴驱动机构的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形成于所述曲轴箱、所述气缸体及所述气缸盖,该凸轮轴驱动机构设置在构成气门传动机构的一部分的凸轮轴与所述曲轴之间,该气门传动机构对在所述气缸盖上配设的吸气阀及排气阀进行开闭驱动,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下游端与冷却油导出通路的下游端相互独立地向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敞开,该冷却油导出通路以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导出冷却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而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
本发明以第九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十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侧开口的开口端在向与所述气缸筒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与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的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侧开口的开口端相邻或重叠配置。
本发明以第九或第十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十一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在与所述吸气口相比更靠所述排气口的位置上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开口。
本发明以第十一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十二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侧开口的开口端在向与所述气缸筒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将所述气缸筒的轴线夹在其与所述纵向通路部之间的位置。
本发明以第九至第十二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为基础,其第十三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在向与所述气缸筒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以横切所述火花塞孔及所述排气口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由在所述气缸盖的向所述气缸体对合的对合面上设置的槽和夹在所述气缸盖与所述气缸体之间的衬垫形成,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以在其与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之间夹着所述排气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所述槽在所述投影图上与所述火花塞孔重叠的部分上比其他的部分形成得深。
此外,本发明以第十三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十四特征在于,用于供将所述气缸盖固定在所述气缸体侧的螺栓穿过的多个插通孔在所述燃烧室的周围设置于所述气缸盖,所述槽在通过所述插通孔中的一个插通孔与所述燃烧室之间的部分上宽度变窄而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凸轮链机构43对应于本发明的凸轮轴驱动机构,实施方式的凸轮链室47、90对应于本发明的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实施方式的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对应于本发明的冷却油供给通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火花塞孔在向与气缸筒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平面的一侧,该平面包含将吸气口及排气口的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的上游端相连的冷却油供给通路以配置在平面的一侧且配置在与排气口相比更靠吸气口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到达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为止的冷却油供给通路的长度,并且能够使其从燃烧室尽量分离配置,来抑制冷却油在冷却油供给通路中流通的期间的变热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火花塞孔周围的冷却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冷却油供给通路包括在沿着气缸筒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通路部和从该纵向通路部分支出的横向通路部,横向通路部呈直线状延伸而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相连,因此能够使从纵向通路部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为止的距离最短,从而缩短冷却油供给通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火花塞孔的周围以外的部分,至少用于冷却气缸盖的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在比横向通路部的分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从纵向通路部分支出,因此气缸盖不仅由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而且也由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冷却,使冷却油产生的气缸盖的冷却性能提高。而且,作为向气缸盖冷却油通路供给冷却油的油通路,使用用于向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供给冷却油的冷却油供给通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实现来自气缸体侧的冷却油供给通路结构的简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流路截面积比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的流路截面积小,因此能够确保向气缸盖中的最要求冷却性能的火花塞的周围的冷却油供给量而维持冷却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导出冷却油的冷却油导出通路以包围排气口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因此能够减少在燃烧室的周围温度特别高的火花塞孔及排气口周围的温度,从而能够使燃烧室的壁温尽量均匀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导出冷却油的冷却油导出通路在其下游侧分支成多条,因此能够增大冷却油导出通路的表面积,从而提高冷却油产生的吸热(日语:熱引き)效果而有助于提高冷却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吸气口与排气口之间使冷却油导出通路的中间部缩小,因此冷却油的流速变快,热传递率提高,从而能够增大吸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二次空气供给路以将火花塞孔夹在其与冷却油供给通路之间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因此能够不用担心与二次空气供给路的干涉而配置冷却油供给通路,从而冷却油供给通路的配置上的自由度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下游端与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导出冷却油的冷却油导出通路的下游端彼此独立地向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敞开,该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对设置在凸轮轴与曲轴之间的凸轮轴驱动机构进行收容而形成于气缸体及气缸盖,因此能够实现用于使冷却了气缸盖之后的冷却油向曲轴箱侧返回的通路结构的简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侧开口的开口端与冷却油导出通路的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侧开口的开口端在向与气缸筒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相邻或重叠配置,因此从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及冷却油导出通路向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导出的冷却油在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内容易混合,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油的回收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在与吸气口相比更靠排气口的位置向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开口,因此能够使冷却油向比吸气口侧温度高的排气口侧流通而有助于提高冷却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向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侧开口的开口端配置在关于气缸筒的轴线而与纵向通路部相反的一侧,从而能够尽量延长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长度,使吸热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特征,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由在气缸盖的向气缸体对合的对合面上设置的槽、以及夹在气缸盖与气缸体之间的衬垫形成,该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在向与气缸筒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以横切火花塞孔及排气口的方式配置,火花塞的周围由专用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来冷却,设有排气口的部分中利用气缸盖冷却油通路及冷却油导出通路来夹着排气口,而且在与排气口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气缸盖冷却油通路的槽的深度变深,因此能够使冷却油的流速变慢,从而即使在设有排气口的部分上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特征,为了供将气缸盖固定在气缸体侧的螺栓穿过而在燃烧室的周围且在气缸盖上设有多个插通孔,在通过这多个插通孔中的一个插通孔与燃烧室之间的部分上,槽的宽度变窄,因此能够避开插通孔且在该避开部分上使冷却油的流动变化来延长滞留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吸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冷发动机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气缸盖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4-4线而示出发动机主体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气缸盖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表示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与火花塞、吸气口及排气口的相对位置的立体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冷发动机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8是图7的沿着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7的沿着9-9线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10-10线剖视图。
图11是用于将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形成在气缸盖上的型芯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8对应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将冷却油循环路的一部分形成在气缸盖上的型芯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14向视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8对应的剖视图。
图1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与图8对应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发动机主体
12…曲轴
13…曲轴箱
14、82…气缸体
15、83…气缸盖
15a…对合面
19、86…气缸筒
20…活塞
22、87…燃烧室
24、88…吸气口
25、89…排气口
26…吸气阀
27…排气阀
28…气门传动机构
29…凸轮轴
43…作为凸轮轴驱动机构的凸轮链机构
47、90…作为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的凸轮链室
50、94、120、130、140…冷却油循环路
53A、53B…螺栓
57A、57B…插通孔
59、100…纵向通路部
60、101…横向通路部
61…作为冷却油供给通路的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
66、91…火花塞
67、92…火花塞孔
68、95…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
70、97、121…冷却油导出通路
71…二次空气供给路
73…气缸盖冷却油通路
74…槽
75…衬垫
C…气缸筒的轴线
PL…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在图1中,例如搭载于机动二轮车的油冷发动机的发动机主体11具备将曲轴12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曲轴箱13、从该曲轴箱13向前上方倾斜而向斜上方突出并与所述曲轴箱13结合的气缸体14、与该气缸体14结合的气缸盖15、与该气缸盖15结合的气缸盖罩16,在所述气缸体14及所述气缸盖15的外表面分别突出设置有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各多个散热片17、17…;18、18…。
一并参照图2~图5,在所述气缸体14具备的气缸筒19中嵌合有滑动自如的活塞20,该活塞20经由连杆21而与所述曲轴12连接,在该气缸体14与所述气缸盖15之间形成有面向所述活塞20的顶部的燃烧室22。而且,在所述气缸盖15设有向该气缸盖15的后部侧面开口的吸气口24,并且设有向所述气缸盖15的前部侧面开口的排气口25,使吸气口24及排气口25的向所述燃烧室22开口的开口端能够开闭的吸气阀26及排气阀27以可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配设于气缸盖15。
对吸气阀26及排气阀27进行开闭驱动的气门传动机构28具备:具有与所述曲轴12平行的轴线而配置在所述吸气阀26与所述排气阀27之间的凸轮轴29;设置在该凸轮轴29与所述吸气阀26之间的吸气侧摇臂30;设置在所述凸轮轴29与所述排气阀27之间的排气侧摇臂31。
所述凸轮轴29由所述气缸盖15支承为旋转自如,在吸气侧摇臂轴32上支承有可摆动的所述吸气侧摇臂30,该吸气侧摇臂轴32具有与所述凸轮轴29平行的轴线且由所述气缸盖15支承,在排气侧摇臂轴33上支承有可摆动的所述排气侧摇臂31,该排气侧摇臂轴33具有与所述凸轮轴29平行的轴线且由所述气缸盖15支承。
在吸气侧摇臂30的一端部轴支承有与设置于所述凸轮轴29的吸气侧凸轮34进行滚动接触的辊36,与吸气侧摇臂30的另一端螺合的挺杆螺钉38与由阀簧40向闭阀方向施力的所述吸气阀26的杆端26a抵接。而且,在排气侧摇臂31的一端部上轴支承有与设置于所述凸轮轴29的排气侧凸轮35进行滚动接触的辊37,与排气侧摇臂31的另一端螺合的挺杆螺钉39与由阀簧41向闭阀方向施力的所述排气阀27的杆端27a抵接。
所述凸轮轴29通过设置在该凸轮轴29与所述曲轴12之间的作为凸轮轴驱动机构的凸轮链机构43进行旋转驱动,该凸轮链机构43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曲轴12上的驱动链轮(未图示);固定在所述凸轮轴29的一端部上的从动链轮45;卷挂在驱动链轮及从动链轮45上的环状的凸轮链46。
在所述发动机主体11的曲轴箱13、气缸体14及气缸盖15上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凸轮链机构43的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即凸轮链室47,该凸轮链室47配置在所述燃烧室22的左侧。
另外,如图1所示,在所述曲轴箱13内收容有油泵49,该油泵49从该曲轴箱13内的下部经由滤油器48而汲取油,在发动机主体11设有冷却油循环路50,该冷却油循环路50使从所述油泵49喷出的油的一部分作为冷却油进行循环。
而且,在所述曲轴箱13以及从右侧与该曲轴箱13结合的罩52上设有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的一部分而与所述油泵49相连的第一冷却油供给通路51。
另外,气缸体14及气缸盖15通过配置在所述燃烧室22的周围的多个例如四个螺栓53A…、53B而与所述曲轴箱13结合,在所述气缸体14上,供这些螺栓53A…、53B中的除特定的一个螺栓53B之外的三个螺栓53A…分别穿过的插通孔54A…和供所述特定的螺栓53B穿过的特定的插通孔54B以配置在所述气缸筒19的周围的方式设置,以形成在所述特定的螺栓53B的外周与所述特定的插通孔54B的内周之间的方式将环状的第二冷却油供给通路55设置于气缸体14。
另外,在气缸盖15上,供除所述特定的螺栓53B之外的三个螺栓53A…分别穿过的三个插通孔57A…和供所述特定的螺栓53B穿过的特定的插通孔57B与所述气缸体14侧的所述插通孔54A…、54B分别对应且以配置在所述燃烧室22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在该气缸盖15中,在所述特定的螺栓53B的外周与所述特定的插通孔57B的内周之间形成有与第二冷却油供给通路55连通的环状的纵向通路部59。
所述纵向通路部59的上端关闭,从该纵向通路部59的中间部分支而向所述气缸盖罩16侧延伸的第一油供给路62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该第一油供给路62与设置于所述气缸盖罩16的第二油供给路63连通。而且,与第二油供给路63连通的油通路64在所述气门传动机构28的上方沿着与所述凸轮轴29的轴线正交的平面设置于所述气缸盖罩16,并且与油通路64连通的多个喷雾孔65…设置于所述气缸盖罩16,从这些喷雾孔65…向所述气门传动机构28侧雾状喷出润滑用的油。
用于配置火花塞66的火花塞孔67面向所述燃烧室22而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如图2所明示的那样,该火花塞孔67在向与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平面PL的一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凸轮链室47的相反侧),该平面PL包含将所述吸气口24及所述排气口25的向所述燃烧室22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
而且,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的一部分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以围绕所述火花塞孔67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与该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的上游端相连的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以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而且,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以配置在所述平面PL的一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排气口25相比更靠所述吸气口24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
一并参照图6,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包括在沿着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的方向上延伸而形成在所述特定的螺栓53B与所述特定的插通孔57B之间的所述纵向通路部59的一部分、以及从该纵向通路部59分支出的横向通路部60,所述横向通路部60以从分支位置朝向所述火花塞孔67的轴线呈直线状延伸而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相连的方式形成,其中该分支位置是横向通路部60从所述纵向通路部59分支出的分支位置。而且,所述横向通路部60的沿着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的方向上的宽度W(参照图6)随着接近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而逐渐扩大。
另外,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导出冷却油的冷却油导出通路70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该冷却油导出通路70在其下游侧分支成多条例如两条。而且,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上游部以包围排气口25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上游部通过所述吸气口24与所述排气口25之间。
即,冷却油导出通路70包括上游端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相连且配置在所述吸气口24与所述排气口25之间的上游共通通路部70a、以及从该上游共通通路部70a的下游端分支成两条而配置在所述排气口25的两侧的一对分支通路部70b、70c,两分支通路部70b、70c中的一方的分支通路部70c的一部分在所述气缸体14的相反侧跨所述排气口25形成。
而且,为了减小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中的配置在所述吸气口24与所述排气口25之间的部分即上游侧共通通路部70a的一部分的流路截面积,而缩小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中间部。
从设置于气缸盖15的二次空气供给路71向所述排气口25供给二次空气,该二次空气供给路71以在其与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之间夹着所述火花塞孔67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而且,与所述二次空气供给路71连通的二次空气供给管72连接于气缸盖15,以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引导二次空气。
另外,所述发动机主体11在所述火花塞孔67的周围以外的部分上具有至少用于冷却所述气缸盖15的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来作为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的一部分,该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比所述横向通路部60的分支部靠上游侧从所述纵向通路部59分支出。
而且,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由在所述气缸盖15的向所述气缸体14对合的对合面15a上设置的槽74、以及夹在所述气缸盖15与所述气缸体14之间的衬垫75形成,该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流路截面积比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的流路截面积设定得小。
另外,如图2所示,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向与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以横切所述火花塞孔67及所述排气口25的方式配置,用于形成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所述槽74在所述投影图上的与所述火花塞孔67重叠的部分上比其他的部分形成得深。即,在所述槽74中的所述投影图上的与所述火花塞孔67重叠的部分处形成深槽部74a。
另外,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以在其与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之间夹有所述排气口25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
而且,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下游端即两条分支通路部70b、70c的下游端与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下游端彼此独立而向凸轮链室47敞开,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向所述凸轮链室47开口的开口端在向与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如图2所示,与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中的分支通路部70b的向所述凸轮链室47开口的开口端相邻或重叠配置。
另外,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与所述吸气口24相比更靠所述排气口25的位置向所述凸轮链室47开口,并且在向与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将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夹在其与所述纵向通路部59之间的位置。
而且,所述槽74在所述燃烧室22的周围以通过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的多个插通孔57A…、57B中的一个插通孔57A与所述燃烧室22之间的方式配置,所述槽74在一个所述插通孔57A与所述燃烧室22之间,如图2所示以宽度变窄的方式形成。即所述槽74在其中间部具有窄幅部74b,该窄幅部74b配置在一个所述插通孔74A与所述燃烧室22之间。
接下来,说明该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火花塞孔67在向与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平面PL的一侧,该平面PL包含将吸气口24及排气口25的向燃烧室22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的上游端相连的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配置在所述平面PL的一侧且配置在与排气口25相比更靠吸气口24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到达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为止的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的长度,并且能够使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从燃烧室22尽量分离配置,从而抑制冷却油在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流通的期间变热的情况,能够提高火花塞孔67的周围的冷却性。
另外,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包括在沿着气缸筒19的轴线C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通路部59和从该纵向通路部59分支的横向通路部60,横向通路部60呈直线状延伸而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相连,因此能够使从纵向通路部59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为止的距离最短,从而缩短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
另外,在火花塞孔67的周围以外的部分,至少用于冷却气缸盖15的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比横向通路部60的分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从纵向通路部59分支出,因此气缸盖15不仅由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而且也由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冷却,冷却油对气缸盖15的冷却性能提高。而且,作为向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供给冷却油的油通路,使用用于向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供给冷却油的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实现来自气缸体14侧的冷却油供给通路结构的简化。
另外,由于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流路截面积比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的流路截面积小,因此能够确保向气缸盖15中的冷却性能要求最高的火花塞66的周围的冷却油供给量而维持冷却性能。
另外,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导出冷却油的冷却油导出通路70以包围排气口25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15,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上游部以通过吸气口24与排气口25之间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减少在燃烧室22的周围温度特别高的火花塞孔67及排气口25周围的温度,从而能够使燃烧室22的壁温尽量均匀化。
另外,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在其下游侧分支成多条(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两条),因此使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表面积增大,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油产生的吸热效果而有助于提高冷却性能。
另外,在吸气口24与排气口25之间使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中间部缩小,因此冷却油的流速变快,热传递率提高,从而能够增大吸热。
另外,二次空气供给路71以将火花塞孔67夹在其与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之间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15,因此能够在不用担心与二次空气供给路71的干涉的情况下配置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从而第三冷却油供给通路61的配置上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下游端与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导出冷却油的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下游端彼此独立地向凸轮链室47敞开,该凸轮链室47以对设置在凸轮轴29与曲轴12之间的凸轮链机构43进行收容的方式形成于气缸体14及气缸盖15,因此能够实现用于使冷却了气缸盖15之后的冷却油向曲轴箱13侧返回的通路结构的简化。
另外,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向所述凸轮链室47侧开口的开口端与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向所述凸轮链室47侧开口的开口端在向与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相邻或重叠配置,因此从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及冷却油导出通路70向凸轮链室47导出的冷却油在凸轮链室47内容易混合,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油的回收性。
另外,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与吸气口24相比更靠排气口25的位置向凸轮链室47开口,因此能够使冷却油向比吸气口24侧的温度高的排气口25侧流通而有助于提高冷却性能。
另外,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向凸轮链室47侧开口的开口端配置在关于气缸筒19的轴线C而与所述纵向通路部59相反的一侧,从而能够尽量延长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长度,提高吸热性。
另外,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由在气缸盖15的向气缸体14对合的对合面15a上设置的槽74、以及夹在气缸盖15与气缸体14之间的衬垫75形成,该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向与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以横切火花塞孔67及排气口25的方式配置,火花塞66的周围由专用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来冷却,设有排气口25的部分中利用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及冷却油导出通路70来夹着排气口25,而且在与排气口25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槽74的深度变深,因此能够使冷却油的流速变慢,所以即使在设有排气口25的部分上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性。
而且,为了使将气缸盖15固定在气缸体14侧的螺栓53A…、53B穿过而在燃烧室22的周围且在气缸盖15上设有多个插通孔57A…、57B,在通过这多个插通孔57A…、57B中的一个插通孔57A与燃烧室22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槽74的宽度变窄,因此能够避开所述插通孔57A并在该避开部分上使冷却油的流动变化而延长滞留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吸热性。
参照图7~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首先在图7及图8中,在构成该油冷发动机的发动机主体81的一部分而相互结合的气缸体82及气缸盖83的外表面上分别突出设置有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各多个散热片84、84…;85、85…。
在所述气缸体82与所述气缸盖83之间形成有面向活塞(未图示)的顶部的燃烧室87,该活塞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合于在所述气缸体82设置的气缸筒86(参照图9)。而且,在所述气缸盖83上设有向该气缸盖83的后部侧面开口的吸气口88,并设有向所述气缸盖83的前部侧面开口的排气口89。
在所述气缸体82及气缸盖83上形成有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即凸轮链室90,该凸轮链室90配置在所述燃烧室87的左侧。
用于配置火花塞91的火花塞孔92以面向所述燃烧室87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如图8所明示的那样,该火花塞孔92在向与所述气缸筒86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平面PL的一侧(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凸轮链室90的相反侧),该平面PL包含将所述吸气口88及所述排气口89的向所述燃烧室87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
另外,气缸体82及气缸盖83通过在所述燃烧室87的周围配置的多个例如四个螺栓80A…、80B而与曲轴箱(未图示)结合,供这些螺栓80A…、80B穿过的四个插通孔93A…、93B以配置在所述燃烧室87的周围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
在所述发动机主体81设有使冷却油循环的冷却油循环路94,该冷却油循环路94的一部分包括:以围绕所述火花塞孔92的方式形成为环状而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以与该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的上游端相连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冷却油供给通路96;以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导出冷却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以与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的下游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气缸盖83与所述气缸体82之间的第二冷却油导出通路98。
所述冷却油供给通路96在向与所述气缸筒86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以配置在平面PL的一侧(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凸轮链室90的相反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排气口89相比更靠所述吸气口88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其中,该平面PL包含将所述吸气口88及所述排气口89的向所述燃烧室87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所述冷却油供给通路96包括:在所述插通孔93A…、93B中的一个插通孔93B与所述螺栓80B之间形成的环状的纵向通路部100;将该纵向通路部100的中间部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之间呈直线状连结而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横向通路部101。
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以包围所述排气口89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以将所述排气口89整周包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在关于所述排气口89而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相反的一侧,与第一油导出通路97连通的凹部102向所述气缸盖83的与所述气缸体82对合的对合面开口而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另一方面,凹部103与所述凹部102连通而设置于所述气缸体82,该凹部103向该气缸体82的与所述气缸盖83对合的对合面开口,第二冷却油导出通路98经由所述凹部102、103与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连通而形成在所述气缸体82与所述气缸盖83之间。
另外,在所述气缸体82的所述气缸盖83侧端部设有突部104,该突部104从所述凸轮链室9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两侧面中的远离所述气缸筒86的一侧的侧面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向凸轮链室90侧突出,如图10所示,在该突部104设有通孔105,该通孔105的一端部向所述气缸体82的与所述气缸盖83对合的对合面开口且另一端部向凸轮链室90内开口,将所述凹部103与所述通孔105之间连结的槽106形成第二冷却油导出通路98而设置在所述气缸体82的向所述气缸盖83对合的对合面上。
即,冷却了气缸盖83之后的冷却油被从第二冷却油导出通路98导出到凸轮链室90内。
所述冷却油循环路94中的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部分、即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冷却油供给通路96、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在气缸盖83的铸造时,使用图11所示的型芯108形成,该型芯108具备:用于形成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的第一环状部109;形成所述冷却油供给通路96中的横向通路部101而从第一环状部109呈直线状延伸的臂部110;从该臂部110的前端突出的第一凸起部111;形成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而与第一环状部109相连的第二环状部112;形成设置于所述气缸盖23的所述凹部102而从第二环状部112突出的第二凸起部113;形成侧方鼓出部116(参照图8)而从第二环状部112向侧方突出的侧方突部114,该侧方鼓出部116在使用了该型芯108的铸造成形后,在关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而与冷却油供给通路96相反的一侧,从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向侧方鼓出;从该侧方突部114突出的第三凸起部115。
该型芯108的第一~第三凸起部111、113、115在气缸盖83的铸造成形时与铸型抵接而对型芯108进行定位支承,第一凸起部111形成插通孔93B的一部分,第二凸起部113形成凹部102。而且,通过第三凸起部115,在铸造成形后的所述气缸盖83上形成与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的侧方鼓出部116相连的凹部117。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火花塞孔92在向与气缸筒86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平面PL的一侧,该平面PL包含将吸气口88及排气口89的向燃烧室87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的上游端相连的冷却油供给通路96配置在所述平面PL的一侧且配置在与排气口89相比更靠吸气口88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到达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为止的冷却油供给通路96的长度,并且能够使冷却油供给通路96从燃烧室87尽量分离配置,抑制冷却油在冷却油供给通路96中流通的期间变热的情况,能够提高火花塞孔92的周围的冷却性。
另外,冷却油供给通路96包括在沿着气缸筒86的轴线C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通路部100和从该纵向通路部100分支出的横向通路部101,横向通路部101呈直线状延伸而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相连,因此能够使从纵向通路部100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的距离最短,能够缩短冷却油供给通路96。
另外,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导出冷却油的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以包围排气口89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83,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以包围排气口89的整周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减少在燃烧室87的周围温度特别高的火花塞孔92及排气口89周围的温度,能够使燃烧室87的壁温尽量均匀化。
参照图12~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但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同一参照符号而进行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图12中,在发动机主体81设置使冷却油循环的冷却油循环路120,该冷却油循环路120的一部分包括:以围绕火花塞孔92的方式形成为环状而设置于气缸盖83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以与该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的上游端相连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冷却油供给通路96;以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导出冷却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冷却油导出通路121。
冷却油导出通路121跨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与凸轮链室90之间设置,以包围排气口89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冷却油导出通路121以其上游部通过吸气口88与排气口89之间的方式形成。
在图13及图14中,所述冷却油循环路94中的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部分、即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冷却油供给通路96、冷却油导出通路121在气缸盖83的铸造时,使用型芯122形成,该型芯122具备:用于形成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的环状部123;形成所述冷却油供给通路96中的横向通路部101而从环状部123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一臂部124;从该臂部124的前端突出的第一凸起部125;形成冷却油导出通路121而与环状部123相连的第二臂部126;与第二臂部126的前端部呈直角相连的第二凸起部127。
该型芯122的第一凸起部125在气缸盖83的铸造成形时与铸型抵接而对型芯122进行定位支承,并形成插通孔93B的一部分。而且,第二凸起部125在气缸盖83的铸造成形时与用于形成所述凸轮链室90的型芯128卡合而对型芯122进行定位支承。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也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能够缩短到达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为止的冷却油供给通路96的长度,并将冷却油供给通路96从燃烧室87尽量分离配置,抑制冷却油在冷却油供给通路96中流通的期间变热的情况,能够提高火花塞孔92的周围的冷却性,且能够缩短冷却油供给通路96。
参照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但对与上述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同一参照符号而进行图示,省略详细说明。
在发动机主体81设置使冷却油循环的冷却油循环路130,该冷却油循环路130的一部分包括:以围绕火花塞孔92的方式形成为环状而设置于气缸盖83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以与该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的上游端相连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冷却油供给通路96;以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导出冷却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将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与凸轮链室90之间连结的第二及第三冷却油导出通路131、132。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能够缩短到达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为止的冷却油供给通路96的长度,并能够将冷却油供给通路96从燃烧室87尽量分离配置,抑制冷却油在冷却油供给通路96中流通的期间发热的情况,能够提高火花塞孔92的周围的冷却性,且能够缩短冷却油供给通路96。
而且,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导出冷却油的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以包围排气口89整周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83,因此能够减少在燃烧室87的周围温度特别高的火花塞孔92及排气口89周围的温度,能够使燃烧室87的壁温尽量均匀化,而且从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导出冷却油的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在其下游侧分支成第二及第三冷却油导出通路131、132,因此能够增大第一~第三冷却油导出通路97、131、132的表面积,提高冷却油产生的吸热效果而有助于提高冷却性能。
参照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但对与上述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同一参照符号而进行图示,省略详细说明。
在发动机主体81设有使冷却油循环的冷却油循环路140,该冷却油循环路140的一部分包括:以包围火花塞孔92的方式形成为环状而设置于气缸盖83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以与该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的上游端相连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冷却油供给通路96;以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95导出冷却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83的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从第一冷却油导出通路97分支成两条的第二及第三冷却油导出通路141、142;以与第二冷却油导出通路141的下游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气缸盖83与所述气缸体82(参照图7、图9及图10)之间的第四冷却油导出通路143;以与第三冷却油导出通路142的下游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气缸盖83与所述气缸体82之间的第五冷却油导出通路144。
第四及第五冷却油导出通路143、144将冷却油向凸轮链室90导出,且以各大致包围所述凸轮链室90半周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气缸体82与所述气缸盖83之间,能够使在第四及第五冷却油导出通路143、144流通的油通过在气缸体82及气缸盖83的外表面设置的散热片84…、85…的附近而提高散热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14)

1.一种油冷发动机,在发动机主体(11、81)设有使冷却油循环的冷却油循环路(50、94、120、130、140),该发动机主体(11、81)具备曲轴箱(13)、气缸体(14、82)、气缸盖(15、83),该曲轴箱(13)将曲轴(12)支承为旋转自如,该气缸体(14、82)具有气缸筒(19、86)并与所述曲轴箱(13)结合,该气缸筒(19、86)与和所述曲轴(12)连接的活塞(20)嵌合且使该活塞(20)滑动自如,该气缸盖(15、83)以在其与所述气缸体(14、82)之间形成面向所述活塞(20)的顶部的燃烧室(22、87)的方式与该气缸体(14、82)结合,且所述气缸盖(15、83)设有用于配置火花塞(66、91)的火花塞孔(67、92)、吸气口(24、88)及排气口(25、89),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94、120、130、140)的一部分的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95)以围绕所述火花塞孔(67、92)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83),所述油冷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火花塞孔(67、92)在向与所述气缸筒(19、86)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平面(PL)的一侧,该平面(PL)包含将所述吸气口(24、88)及所述排气口(25、89)的向所述燃烧室(22、87)开口的开口部的中心之间连结的直线,冷却油供给通路(61、96)以配置在所述平面(PL)的一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排气口(25、89)相比更靠所述吸气口(24、88)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83),其中,该冷却油供给通路(61、96)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94)的一部分而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95)的上游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油供给通路(61、96)包括在沿着所述气缸筒(19、86)的轴线(C)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通路部(59、100)和从该纵向通路部(59、100)分支出的横向通路部(60、101),所述横向通路部(60、101)以从分支位置朝向所述火花塞孔(67、92)的轴线呈直线状延伸而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95)相连的方式形成,该分支位置是所述横向通路部(60、101)从所述纵向通路部(59、100)分支出的分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火花塞孔(67)的周围以外的部分具有至少用于冷却所述气缸盖(15)的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来作为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的一部分,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比所述横向通路部(60)的分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从所述纵向通路部(59)分支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流路截面积比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的流路截面积设定得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95)导出冷却油的冷却油导出通路(70、97、121)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94)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83),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97、121)以包围所述排气口(25、89)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97)在其下游侧分支成多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上游部以通过所述吸气口(24)与所述排气口(25)之间的方式配置,为了在所述吸气口(24)与所述排气口(25)之间减小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流路截面积而缩小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中间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用于向所述排气口(25)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路(71)以在其与所述冷却油供给通路(61)之间夹着所述火花塞孔(67)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收容凸轮轴驱动机构(43)的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47)形成于所述曲轴箱(13)、所述气缸体(14)及所述气缸盖(15),该凸轮轴驱动机构(43)设置在构成气门传动机构(28)的一部分的凸轮轴(29)与所述曲轴(12)之间,该气门传动机构(28)对在所述气缸盖(15)上配设的吸气阀(26)及排气阀(27)进行开闭驱动,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下游端与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下游端相互独立地向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47)敞开,该冷却油导出通路(70)以从所述火花塞周围冷却油通路(68)导出冷却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而构成所述冷却油循环路(50)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47)侧开口的开口端在向与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与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的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47)侧开口的开口端相邻或重叠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与所述吸气口(24)相比更靠所述排气口(25)的位置上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47)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的向所述凸轮轴驱动机构收容部(47)侧开口的开口端在向与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将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夹在其与所述纵向通路部(59)之间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在向与所述气缸筒(19)的轴线(C)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以横切所述火花塞孔(67)及所述排气口(25)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由在所述气缸盖(15)的向所述气缸体(14)对合的对合面(15a)上设置的槽(74)和夹在所述气缸盖(15)与所述气缸体(14)之间的衬垫(75)形成,所述冷却油导出通路(70)以在其与所述气缸盖冷却油通路(73)之间夹着所述排气口(25)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所述槽(74)在所述投影图上与所述火花塞孔(67)重叠的部分上比其他的部分形成得深。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冷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用于供将所述气缸盖(15)固定在所述气缸体(14)侧的螺栓(53A、53B)穿过的多个插通孔(57A、57B)在所述燃烧室(22)的周围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5),所述槽(74)在通过所述插通孔(57A、57B)中的一个插通孔(57A)与所述燃烧室(22)之间的部分上宽度变窄而形成。
CN201210076092.2A 2011-03-29 2012-03-21 油冷发动机 Active CN1027339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1344 2011-03-29
JP2011-071344 2011-03-29
JP2012019673A JP6044076B2 (ja) 2011-03-29 2012-02-01 油冷エンジン
JP2012-019673 2012-0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3922A true CN102733922A (zh) 2012-10-17
CN102733922B CN102733922B (zh) 2014-12-31

Family

ID=46990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6092.2A Active CN102733922B (zh) 2011-03-29 2012-03-21 油冷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3392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6005A (zh) * 2015-01-26 2017-08-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09026322A (zh) * 2017-06-08 2018-12-18 铃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用油通路构造
CN109209549A (zh) * 2018-10-24 2019-01-15 济南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气门座冷却油道的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
CN112128006A (zh) * 2020-10-13 2020-12-25 永康市展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散热的气缸
CN115306576A (zh) * 2022-08-26 2022-11-08 乐清市飞亚机械有限公司 摩托车用四缸气缸盖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65218A1 (en) * 2004-09-30 2006-03-30 Honda Motor Co., Ltd. Cylinder head cooling structur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cluding an oil temperature sensor and an oil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CN201100179Y (zh) * 2007-11-14 2008-08-13 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气缸盖
CN201110230Y (zh) * 2007-05-18 2008-09-03 重庆嘉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通用汽油机缸头
DE102008047185A1 (de) * 2008-09-15 2010-04-15 Audi Ag Kühlmittelströmungsweganordnung eines Zylinderkopfe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Kühlu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65218A1 (en) * 2004-09-30 2006-03-30 Honda Motor Co., Ltd. Cylinder head cooling structur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cluding an oil temperature sensor and an oil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CN201110230Y (zh) * 2007-05-18 2008-09-03 重庆嘉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通用汽油机缸头
CN201100179Y (zh) * 2007-11-14 2008-08-13 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气缸盖
DE102008047185A1 (de) * 2008-09-15 2010-04-15 Audi Ag Kühlmittelströmungsweganordnung eines Zylinderkopfe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Kühlung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6005A (zh) * 2015-01-26 2017-08-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07076005B (zh) * 2015-01-26 2019-07-2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09026322A (zh) * 2017-06-08 2018-12-18 铃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用油通路构造
CN109026322B (zh) * 2017-06-08 2020-12-25 铃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用油通路构造
CN109209549A (zh) * 2018-10-24 2019-01-15 济南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气门座冷却油道的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
CN112128006A (zh) * 2020-10-13 2020-12-25 永康市展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散热的气缸
CN112128006B (zh) * 2020-10-13 2022-05-03 永康市展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散热的气缸
CN115306576A (zh) * 2022-08-26 2022-11-08 乐清市飞亚机械有限公司 摩托车用四缸气缸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3922B (zh) 2014-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6810B (zh) 内燃发动机
CN103557084A (zh) 带有整体谐调排气歧管的汽缸盖
JP6071990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CN102733922A (zh) 油冷发动机
CN105649746B (zh) 多气缸引擎的冷却油通道结构
JP5798427B2 (ja) 空油冷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EP1403496B1 (en) Ai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048618B2 (ja) 4サイクル空油冷エンジン
JP6044076B2 (ja) 油冷エンジン
US7377350B2 (en)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heat exchanger in motorcycle
JP4953901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JP4206326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とその造り分け方法
CN107035503B (zh) 内燃引擎的冷却结构
EP3175099B1 (en) A wate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3072354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オイル通路中子構造
JP2008031972A (ja) 内燃機関
JP5091754B2 (ja)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及びシリンダブロックを備えるエンジン
US10598122B2 (en) Cylinder head cooling structure
JP4892531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JP4914877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CN109209550A (zh) 内燃机
JP4290076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
JP4990249B2 (ja) 4サイクル空油冷エンジン
JP2017115738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10209766A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プラグ挿入孔からの水抜き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