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2140B - 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2140B
CN102722140B CN 201210211398 CN201210211398A CN102722140B CN 102722140 B CN102722140 B CN 102722140B CN 201210211398 CN201210211398 CN 201210211398 CN 201210211398 A CN201210211398 A CN 201210211398A CN 102722140 B CN102722140 B CN 1027221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ing
interpolation
acceleration
line segment
stra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2113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2140A (zh
Inventor
张立先
李洪波
高小山
孙瑞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of CAS filed Critical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of CAS
Priority to CN 20121021139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221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22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2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2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21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数控系统基于S曲线加减速方式的多周期最优拐角的小直线段插补方法:先基于机床加工精度和各驱动轴最大加工速度的限制,根据加工路径上每个拐角几何参数、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和优化目标,设置拐角和直线段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确定和调整每个拐角多周期过渡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使每个小直线段的两端加工速度满足S曲线加减速控制方式的可达性要求。再根据S曲线加减速方式计算每个直线段的各加减速阶段的时间,并对每个小直线段分别进行直线段和拐角的插补,实时顺序输出插补点序列,驱动数控机床执行加工操作。本发明降低机床振动,提高工件表面质量,计算速度快,能满足实时加工需求,适用于多种不同型号的三轴、四轴或五轴数控机床。

Description

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控系统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属于数控机床的数字控制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数控机床在加工复杂曲面时,通常是在设定的加工精度范围内,把被加工曲面离散为大量的空间小直线段。这样,在小直线段的加工过程中,尤其是在拐角处,数控机床的加工方向要频繁改变,造成机床也频繁起停,限制了加工速度,同时容易产生振动,从而影响到被加工曲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另外,如果采用直线加减速的控制方式进行数控加工时,由于存在加速度的突变,容易引起机床振动。 
目前,为了提高小直线段数控加工的效率,主要采用下述几种方法:第一种是传统的小直线段插补方法,即每个待插补小直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速度均是零。第二种是在小直线段的拐角处采用等速率过渡插补方法,即待插补小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速度不为零,而是根据机床各个驱动轴的加速度限制来确定其拐角的过渡速度,且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的大小相等,在拐角处采用一个插补周期进行过渡。第三种是拐角圆弧过渡方法,即拐角处插入圆弧的过渡方法。这三种方法对于提高拐角处的通过速度都还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 
目前,数控系统采用的加减速控制加工工艺的方式有三种:直线加减速方式,S曲线加减速方式和指数加减速方式。其中,直线加减速方式中的加速度的改变存在不连续点,指数加减速方式在高速加工时的工作稳定性不如S曲线加减速方式。所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因其性能相对更优良而受到重视,并且,其主要应用于曲线插补中。但是,由于在S曲线插补中的曲线加减速计算的复杂度高,所以迄今为止,在工程实际中仍然很少获得应用。 
申请人的中国专利《数控系统基于多周期最优拐角的小直线段插补方法》(专利号ZL200910083950.4),介绍了在三轴数控加工时,在拐角处采用多周期过渡、并利用直线加减速方式对小直线段进行插补的方法,以便充分利用机床各驱动轴的加速度,提高拐角的加工速度,并采用基于直线加减速方式的前瞻算法,提高整体的加工效率。 
但是,这种基于直线加减速方式的插补方法的缺陷是:存在加速度变化不连续的地方,容易引起机床振动,降低加工表面质量。拐角处以及其与直线段的衔接处都采用离散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拐角过渡时间以正整数个插补周期数的递减方式进行调整,都因计算复杂而降低计算效率。在前瞻处理中的回溯处理也会延长计算时间,再者,该专利技术的应用范围只限制在三轴数控机床。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基于多周期最优拐角的小直线段插补方法,申请人又继续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和实施试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控系统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本发明充分利用数控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能力,对于拐角处速度方向的改变采用多个插补周期进行过渡,以提高拐角处的加工速度;同时对拐角和直线段均进行基于S曲线加减速方式的插补,从而在加工过程中实现了加速度的连续变化,还降低了机床振动和提高了加工质量;而且,本发明方法的计算速度快,工作性能稳定、可靠,能满足实时加工要求。再者,本发明方法的实用性强,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型号的三轴、四轴或五轴数控机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控系统基于S曲线加减速方式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操作步骤: 
(1)基于机床最大加工速度、多周期拐角的过渡轨迹与实际拐角的加工几何误差和拐角距离的限制,根据加工路径上拐角处的几何参数、数控机床各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以及实现“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之和最大”的优化目标,在直线段和拐角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下,确定加工路径上的每个拐角多周期过渡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所述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是拐角多周期过 渡时的下述六个加工参数:拐角过渡时间是改变拐角速度方向所用的时间t;拐角前速度V1是在拐角处插补开始时的加工速度;拐角后速度V2是在拐角处插补结束时的加工速度;拐角开始距离是拐角插补的开始位置与拐角的距离,拐角结束距离是拐角插补的结束位置与拐角的距离,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是在拐角前速度V1过渡到拐角后速度V2期间数控机床各驱动轴加加速度的矢量和; 
(2)进行前瞻处理:对每个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进行调整,使每个小直线段的两端速度满足反向加速的可达性;所述反向加速的可达性是判断小直线段的终点速度是否能够以设定的加速方式达到其起点速度:若其终点速度小于起点速度时,则在该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范围内,使其终点速度能够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加速达到起点速度,若其终点速度大于起点速度,则自动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无需判断; 
(3)调整被插补直线段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使小直线段两端速度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根据最终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小直线段的长度、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工速度、最大加速度和最大加加速度的限制,采用S曲线加减速方式计算每个直线段的各个加减速阶段的运动时间,并对加工路径的每个小直线段分别进行直线段和拐角的插补,实时顺序地输出插补点序列,驱动数控机床执行加工操作;所述正向加速的可达性是判断小直线段的起点速度是否能够以设定的加速方式达到其终点速度:若其起点速度小于终点速度时,则在该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范围内,使其起点速度能够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加速达到终点速度,若其起点速度大于终点速度,则自动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无需判断。 
所述步骤(1)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11)根据数控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加工路径拐角处的几何参数和实现“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之和最大”的优化目标,在直线段和拐角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下,确定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 
(12)根据加工几何误差εb和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的上限: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031
再根据该拐角的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和拐角过渡时间t的上限分别计算其拐角速度和拐角距离,其中拐角速度包括拐角前速度V1和拐角后速度 V2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041
拐角距离包括拐角前距离SP和拐角后距离EP: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042
并将该拐角的拐角过渡时间、两个拐角速度、两个拐角距离和拐角过渡加加速度都作为该拐角多周期过渡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式中,e1和e2分别为该拐角的拐角前速度方向矢量和拐角后速度方向矢量,运算符号“.”和“×”分别代表数乘和叉乘; 
(13)分别判断前述步骤计算得到的该拐角的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是否大于最大加工速度,如果是,则根据最大加工速度Vm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 同时,对该拐角的下述四个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拐角前速度、拐角后速度、拐角前距离和拐角后距离也根据新的拐角过渡时间t做相应调整;如果否,则对该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不作调整,直接执行后续步骤(14); 
(14)分别判断前述步骤确定的该拐角的拐角前距离SP和拐角后距离EP是否大于其所在直线段长度(di-1,di)的二分之一,如果是,则根据其所在直线段的长度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044
同时,对该拐角的下述四个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拐角前速度、拐角后速度、拐角前距离和拐角后距离也根据新的拐角过渡时间t做相应调整;如果否,则对该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不作调整,直接执行后续步骤(15); 
(15)分别对每个拐角顺序地执行步骤(11)~(14)的操作,直到对所有的拐角都确定其最优拐角插补参数。 
所述步骤(11)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111)读取G01代码,先初步确定拐角多周期过渡时,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的取值范围,即由该拐角的拐角前速度方向矢量e1和拐角后速度方向矢量e2所在的平面,以及以该拐角为中心、并由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值:Jx∈[-Jxm,Jxm],Jy∈[-Jym,Jym],Jz∈[-Jzm,Jzm],JA∈[-JAm,JAm],JC∈[-JCm,JCm]为五维尺寸而确定的十面体相交所得到的加加速度多边形,其中,Jxm、Jym、Jzm、JAm、JCm分别表示该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 
(112)根据拐角速度大于零和拐角与直线段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 确定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的实际取值范围是:由该拐角相邻两直线段构成的小于180度角的扇形与该拐角加加速度多边形的相交区域; 
(113)确定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将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实际取值范围中,除去拐角加加速度多边形中心点以外的其他各个顶点所对应的加加速度值分别代入优化函数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051
式中,T是插补周期;再选取其中f数值最大的点所对应的加加速度为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 
所述步骤(2)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21)根据数控系统的配置,将加工路径上顺序连续的每m个小直线段作为1个队列准备进行前瞻处理,该m数值大小应满足数控机床的实时加工要求,且设置开机的第1个队列队首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为零,每个队列队尾的小直线段的终止速度都为零,且该小直线段终点对应拐角的其他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也都为零; 
(22)执行前瞻处理:对m个小直线段从队尾开始,逆序向前判断每个小直线段两端速度是否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如果是,则执行后续步骤(23);否则,降低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使之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的判断条件后,继续判断逆序向前的第一个小直线段是否位于队首,若否,则判断其两端速度是否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并执行相应操作;若是,则结束前瞻处理,跳转执行步骤(24); 
(23)判断是否为开机的第一次前瞻处理,如果是,则继续逆序向前判断每个小直线段两端速度的反向加速可达性,直到判断执行到队首的小直线段时,才结束前瞻处理;如果否,则提前结束前瞻处理;继续执行后续步骤(24); 
(24)删除该队首的小直线段,同时读入下一条小直线段,并将其移到队尾和返回执行步骤(22)~(23); 
(25)顺序执行步骤(21)~(25),直到所有的待插补直线段均被进行前瞻处理。 
所述步骤(22)判断反向加速可达性的操作包括下列内容: 
(221)计算每个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该小直线段的长度Li分别减去其起点和终点处因拐角插补所占用的拐角后距离EPi-1和拐角前距离SPi的差,即 第i个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Lia=Li-EPi-1-SPi; 
(222)按照公式 J m = min ( J xm cos θ x , J ym cos θ y , J zm cos θ z , J Am cos θ A , J Cm cos θ C ) 计算受限于数控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的每个小直线段进行插补时的最大加加速度,式中, cos θ j = Δj Δ x 2 + Δ y 2 + Δ z 2 + Δ A 2 + Δ C 2 , 式中,序号j分别表示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即j=(x,y,z,A,C);Δx、Δy、Δz、ΔA、ΔC分别表示该小直线段终点对应的G01代码相对起点对应的G01代码的x,y,z,A,C五个驱动轴的各自增量,也即插补终点G01代码与起点G01代码的五个分量的差值。 
所述步骤(3)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31)每当1个队列的前瞻处理结束后,读取队首的待插补小直线段,判断该直线段两端速度是否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如果否,则先降低其终点速度使之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并调整对应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再继续执行后续步骤(32);如果是,直接执行后续步骤(32); 
(32)依据最终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先进行直线段的插补,确定该直线段上的插补点序列:该插补点序列的起点是该直线段起点拐角处插补的最后一个插补点;根据直线段两端的速度,即前述步骤已经调整好的该小直线段的起点拐角处的拐角后速度和终点拐角处的拐角前速度,先计算在该直线段上插补时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mm,且该Vmm数值应不大于最大加工速度;再计算该直线段上的包括加加速、匀加速、减加速、匀速、减减速、匀减速和加减速的各个阶段的插补时间,最后,根据该直线段的起始速度和相应加减速方式下的时间进行该直线段的插补,得到该直线段的插补点序列; 
(33)在拐角处插补,确定该拐角处插补的插补点序列:先根据该拐角的拐角插补的开始位置、拐角前速度、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和相应的加减速方式,确定该拐角处的插补点序列;且在实际插补时,当对拐角前所在小直线段插补时最后留存的插补时间小于一个插补周期时,则最后一个插补周期的移动距离是留存插补时间内直线段上的插补距离与一个插补周期减去留存插补时间内拐角处的插补距离之和,并将得到的插补点作为拐角插补的真正开始位置; 
(34)对每个待插补的小直线段重复执行步骤(31)和(33)的操作,直到完成全部小直线段的插补; 
(35)根据步骤(34)得到的全部小直线段的顺序的插补点序列,驱动数控机床执行实际加工操作。 
所述步骤(32)进一步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32A)计算S曲线加减速方式下各个小直线段的插补时间时,先计算在小直线段实际插补长度范围内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工速度Vm,如果否,则直接执行后续步骤(32B);如果是,再判断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速度,并计算各个加减速阶段的插补时间; 
(32B)采用二分法计算在小直线段长度范围内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Vmm,二分区间是[max(Vs,Ve),Vm],其中Vs,Ve分别是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和终止速度;再判断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速度,并计算各个加减速阶段的插补时间。 
本发明与申请人的专利《数控系统基于多周期最优拐角的小直线段插补方法》(专利号ZL200910083950.4)相比较,在下述多方面做了技术改进和创新: 
首先将包括拐角和直线段进行的插补均由直线加减速方式改进为S曲线加减速方式。这样就克服了原先加工过程中的加速度的改变存在不连续点的缺陷,使得本发明插补过程中的加速度都是连续变化的,从而降低了机床振动,提高了加工质量。而且,因为采用直线加减速方式时,直线段的插补分为加速、匀速和减速三个阶段。采用S曲线加减速方式时,直线段的插补分为加加速、匀加速、减加速、匀速、减减速、匀减速和加减速七个阶段,因此,S曲线加减速方式提高了加速度的连续性。而且,与直线加减速方式相比较,虽然S曲线加减速方式在插补直线段时,各加减速阶段的时间计算更加复杂些,但是本发明计算的直线段插补时间能够满足近似时间最优,以及其计算速度满足数控加工的实时性要求。 
在计算拐角过渡时间时,原专利是根据经验先设置一个自然数,作为插补周期数的上限,再根据误差与最大加工速度限制在前瞻处理中进行调整,且采用每次调整减少一个插补周期的方式进行循环判断,直到满足条件为止。本发明是首先根据误差确定拐角过渡时间上限(其为正有理数),然后根据最大加工 速度限制和被插补直线段的长度限制,在前瞻处理中对拐角过渡时间进行调整,该调整过程无需循环判断,并能显示其结果,计算步骤简单,提高了拐角插补参数和前瞻处理的计算速度。且在前瞻处理过程中,本发明采用反向加速可达性的判断,避免了原专利中的回溯计算操作,提高了计算速度。同时应用“提前终止条件”,进一步降低了计算工作量,更加适用于数控加工的实时性要求。 
原专利是基于离散原理,根据残留比进行拐角和直线段的衔接。而本发明是基于连续原理进行拐角和直线段的衔接,故其计算更加简便、容易。再者,本发明的机床适用范围也由三轴数控机床扩展到五轴数控机床。 
总之,本发明在原专利基础上能够实现加工速度规划中的加速度连续变化,提高了加工质量;同时,简化了局部拐角处的插补参数的计算与前瞻处理操作步骤,有效提高了计算速度,还拓宽了应用范围:由三轴扩展到五轴数控机床。因此,本发明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拐角采用多周期过渡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数控系统基于S曲线加减速方式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操作步骤整体流程图。 
图3是拐角过渡插补时的加加速度-时间图。 
图4(a)、(b)和(c)分别是直线段插补时S曲线加减速方式的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和加加速度-时间图。 
图5是本发明方法的步骤(1)计算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方法的步骤(2)前瞻处理的操作步骤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方法的步骤(3)插补处理操作步骤流程图。 
图8是图6中判断加减速类型的具体操作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仿真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过程及性能分析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先具体介绍本发明中涉及多周期拐角过渡的几个名词和概念: 
本发明提出的多周期最优拐角过渡的思路是把原来在一个插补周期内完成的拐角处加工速度方向的改变分散到多个插补周期中逐渐改变的一种加工方式,用于提高拐角处受限于被加工路径拐角处几何参数的拐角加工速度。这里的拐角是加工路径中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相邻小直线段的连接点(如图1中P点)。ε是拐角多周期过渡的实际插补路径偏离原始路径的误差。插补是机床数控系统依照设定方法确定刀具运动轨迹的过程,即按照某种算法计算已知点之间的中间点的方法,也被称为“数据点的密化”。插补周期是数控系统中计算插补操作的单位时间间隔,每个插补周期T必须完成一次插补计算并获得一个插补点。直线上的插补是仍然在原始加工路径上的插补过程。拐角处的插补则是根据该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确定在该拐角附近插补时按照插补点序列进行的插补过程,图1中的折线SP-PE表示原始加工路径,折线SA-AB-BC-CE表示本发明采用拐角多周期过渡方法时拐角P处的插补路径。点S和点E分别是拐角插补的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点P是拐角顶点。 
参见图1,介绍本发明拐角多周期过渡时的下述六个最优拐角插补加工参数: 
拐角过渡时间是改变拐角速度方向所用的总时间。 
两个拐角速度:拐角前速度(用V1表示)是在拐角处插补开始时的加工速度,拐角后速度(用V2表示)是在拐角处插补结束时的加工速度。 
两个拐角距离:拐角开始距离(图中的SP)是拐角插补的开始位置与拐角顶点的距离,拐角结束距离(图中的EP)是拐角插补的结束位置与拐角顶点的距离。 
拐角过渡加加速度(用J表示)是拐角过渡运动中用于改变运动速度方向和大小的加加速矢量。 
参见图2,介绍本发明数控系统基于S曲线加减速方式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中的三个具体操作步骤: 
步骤1,基于机床最大加工速度、多周期拐角的过渡轨迹与实际拐角的几何误差和拐角距离的限制,根据加工路径上拐角处的几何参数、数控机床各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以及实现“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之和最大”的优化 目标,在直线段和拐角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下,确定加工路径上的每个拐角多周期过渡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该步骤包括下列操作内容(参见图5): 
(11)根据数控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加工路径拐角处的几何参数和实现“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之和最大”的优化目标,在直线段和拐角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下,确定每个拐角的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 
该步骤先读取G01代码,初步确定拐角多周期过渡时,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的取值范围,即由该拐角的拐角前速度方向矢量e1和拐角后速度方向矢量e2所在的平面,以及以该拐角为中心、并由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值:Jx∈[-Jxm,Jxm],Jy∈[-Jym,Jym],Jz∈[-Jzm,Jzm],JA∈[-JAm,JAm],JC∈[-JCm,JCm]为五维尺寸而确定的十面体相交而得到的拐角加加速度多边形,其中Jxm、Jym、Jzm、JAm、JCm分别表示该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值。 
然后根据拐角速度大于零和拐角与直线段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确定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的实际取值范围是:由该拐角相邻两直线段构成的小于180度角的扇形与该拐角加加速度多边形的相交区域。其中,拐角过渡时加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 
根据优化目标确定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将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实际取值范围中,除去拐角加加速度多边形中心点以外的其他各个顶点所对应的加加速度值分别代入优化函数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101
式中,T是插补周期,即每次插补的单位时间间隔;点代表数乘,叉号表示叉乘;再选取其中f数值最大的点所对应的加加速度为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 
(12)根据加工几何误差εb和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的上限: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102
再根据该拐角的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和拐角过渡时间t的上限分别计算其拐角速度和拐角距离,其中拐角速度包括拐角前速度V1和拐角后速度V2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103
拐角距离包括拐角前距离SP和拐角后距离EP: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104
并将该拐角的拐角过渡时间、两个拐角速度、两个拐角距离和拐角过渡加加速度都作为该拐角多周期过渡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 
在计算拐角过渡时间上限时,拐角多周期过渡实际插补轨迹偏离原始路径的误差定义为:拐角实际插补轨迹是以拐角过渡插补时间t为参数的三次曲线,其参数取值区间中点所对应的曲线上的点到拐角的距离称为拐角过渡误差。 
(13)分别判断前述步骤计算确定的该拐角的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是否大于最大加工速度,如果是,则根据最大加工速度Vm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111
同时,对该拐角的下述四个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拐角前速度、拐角后速度、拐角前距离和拐角后距离也根据新的拐角过渡时间t做相应调整;如果否,则对该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不作调整,直接执行后续步骤(14)。 
(14)分别判断前述步骤确定的该拐角的拐角前距离SP和拐角后距离EP是否大于其所在直线段长度(di-1,di)的二分之一,如果是,则根据其所在直线段的长度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
Figure GDA0000395728870000112
同时,对该拐角的下述四个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拐角前速度、拐角后速度、拐角前距离和拐角后距离也根据新的拐角过渡时间t做相应调整;如果否,则对该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不作调整,直接执行后续步骤(15)。 
(15)分别对每个拐角顺序地执行步骤(11)~(14)的操作,直到对所有的拐角都确定其最优拐角插补参数。 
步骤2,进行前瞻处理:对每个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进行调整,使每个小直线段的两端速度满足反向加速的可达性。 
参见图6,介绍该步骤2执行的前瞻处理的具体操作过程: 
(21)根据系统配置,将加工路径上顺序连续的每m个小直线段作为1个队列准备进行前瞻处理,该m数值大小应满足数控机床的实时加工要求,并设置开机的第1个队列队首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为零,每个队列队尾的小直线段的终止速度都为零,且该小直线段终点对应拐角的其他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也都为零。 
(22)执行前瞻处理:对m个小直线段从队尾开始,逆序向前判断每个小直线段两端速度是否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如果是,则执行后续步骤(23);否则,降低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使之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的判断条件后,继续判断逆序向前的第一个小直线段是否位于队首,若否,则判断其两端速度是否满足 反向加速可达性,并执行相应操作;若是,则结束前瞻处理,跳转执行步骤(24)。 
反向/正向加速的可达性是判断小直线段的终点速度/起点速度是否能够以设定的加速方式达到其起点速度/终点速度:若其终点速度/起点速度小于起点速度/终点速度时,在该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范围内,使其终点速度/起点速度能够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加速达到起点速度/终点速度,若其终点速度/起点速度大于起点速度/终点速度,则自动满足反向/正向加速可达性,无需判断。其具体操作内容是: 
计算每个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该小直线段的长度Li分别减去其起点和终点处因拐角插补所占用的拐角后距离EPi-1和拐角前距离SPi的差,即第i个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Lia=Li-EPi-1-SPi。 
按照公式 J m = min ( J xm cos θ x , J ym cos θ y , J zm cos θ z , J Am cos θ A , J Cm cos θ C ) 计算受限于数控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的每个小直线段进行插补时的最大加加速度,式中,  cos θ j = Δj Δ x 2 + Δ y 2 + Δ z 2 + Δ A 2 + Δ C 2 , 式中,序号j分别表示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即j=(x,y,z,A,C);Δx、Δy、Δz、ΔA、ΔC分别表示该小直线段终点对应的G01代码相对起点对应的G01代码的x,y,z,A,C五个驱动轴的各自增量,也即插补终点G01代码与起点G01代码的五个分量的差值。 
(23)判断是否为开机的第一次前瞻处理,如果是,则继续逆序向前判断每个小直线段两端速度的反向加速可达性,直到判断执行到队首的小直线段时,才结束前瞻处理;如果否,则提前结束前瞻处理;继续执行后续步骤(24)。 
(24)删除该队首的小直线段,同时读入下一条小直线段,并将其移到队尾和返回执行步骤(22)~(23)的操作。 
(25)顺序执行步骤(21)~(25)的操作,直到所有的待插补直线段均被进行前瞻处理。 
步骤3,根据前瞻处理后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小直线段的长度、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工速度、最大加速度和最大加加速度的限制,采用图4所示的S曲线加减速方式,计算每个直线段的各个加减速阶段的运动时间,并对加工路径 的每个小直线段分别进行直线段和拐角的插补,实时顺序地输出插补点序列,驱动数控机床执行加工操作。下面参见图7,介绍该步骤的下述操作内容: 
(31)每当1个队列的前瞻处理结束后,读取队首的待插补小直线段,判断该直线段两端速度是否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如果否,则先降低其终点速度并调整对应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再继续执行后续步骤(32);如果是,直接执行后续步骤(32); 
(32)依据最终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先进行直线段的插补,确定该直线段上的插补点序列:该插补点序列的起点是该直线段起点拐角处插补的最后一个插补点;再根据直线段两端的速度,即前述步骤已经调整好的该小直线段的起点拐角处的拐角后速度和终点拐角处的拐角前速度,先计算在该直线段上插补时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mm,且该Vmm数值应不大于最大加工速度;再计算该直线段上的包括加加速(I)、匀加速(II)、减加速(III)、匀速(IV)、减减速(V)、匀减速(VI)和加减速(VII)的7个阶段的插补时间(参见图4(b)),最后,根据该直线段的起始速度和相应加减速方式下的时间进行该直线段的插补,得到该直线段的插补点序列。该步骤包括下列操作内容(参见图8): 
(A)计算S曲线加减速方式下各个小直线段的插补时间时,先计算在小直线段实际插补长度范围内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工速度Vm,其速度-时间图如图4(a)所示,如果否,则直接执行后续步骤(B);如果是,再判断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速度,并计算各个加减速阶段的插补时间t1-t7,其加速度-时间图如图4(b)所示。 
(B)采用二分法计算在小直线段长度范围内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Vmm,二分区间是[max(Vs,Ve),Vm],其中Vs,Ve分别是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和终止速度;再判断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速度,并计算各个加减速阶段的插补时间。 
(33)在拐角处插补,确定该拐角处插补的插补点序列:先根据该拐角的拐角插补的开始位置、拐角前速度、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和相应的加减速方式,确定该拐角处的插补点序列;且在实际插补时,当对拐角前所在小直线段插补时最后留存的插补时间小于一个插补周期时,则最后一个插补周期的移动距离 是留存插补时间内直线段上的插补距离与一个插补周期减去留存插补时间内拐角处的插补距离之和,并将得到的插补点作为拐角插补的真正开始位置。 
(34)对每个待插补的小直线段重复执行步骤(31)~(33)的操作,直到完成全部小直线段的插补。 
(35)根据步骤(34)得到的全部小直线段的顺序的插补点序列,驱动数控机床执行实际加工操作。 
本发明已经在三轴和五轴的数控机床上进行了多次仿真实施试验,实施例的多次试验得到的实际结果数据证明:本方法与基于直线加减速方式的拐角多周期过渡小直线段插补方法相比较,机床振动明显减弱,进一步提高了加工质量,因此,实施例的试验结果是成功的,实现了发明目的。 

Claims (7)

1.一种数控系统基于S曲线加减速方式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操作步骤:
(1)基于机床最大加工速度、多周期拐角的过渡轨迹与实际拐角的加工几何误差和拐角距离的限制,根据加工路径上拐角处的几何参数、数控机床各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以及实现“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之和最大”的优化目标,在直线段和拐角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下,确定加工路径上的每个拐角多周期过渡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所述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是拐角多周期过渡时的下述六个加工参数:拐角过渡时间是改变拐角速度方向所用的时间t;拐角前速度V1是在拐角处插补开始时的加工速度;拐角后速度V2是在拐角处插补结束时的加工速度;拐角开始距离是拐角插补的开始位置与拐角的距离,拐角结束距离是拐角插补的结束位置与拐角的距离,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是在拐角前速度V1过渡到拐角后速度V2期间数控机床各驱动轴加加速度的矢量和;
(2)进行前瞻处理:对每个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进行调整,使每个小直线段的两端速度满足反向加速的可达性;所述反向加速的可达性是判断小直线段的终点速度是否能够以设定的加速方式达到其起点速度:若其终点速度小于起点速度时,则在该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范围内,使其终点速度能够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加速达到起点速度,若其终点速度大于起点速度,则自动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无需判断;
(3)调整被插补直线段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使小直线段两端速度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根据最终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小直线段的长度、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工速度、最大加速度和最大加加速度的限制,采用S曲线加减速方式计算每个直线段的各个加减速阶段的运动时间,并对加工路径的每个小直线段分别进行直线段和拐角的插补,实时顺序地输出插补点序列,驱动数控机床执行加工操作;所述正向加速的可达性是判断小直线段的起点速度是否能够以设定的加速方式达到其终点速度:若其起点速度小于终点速度时,则在该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范围内,使其起点速度能够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加速达到终点速度,若其起点速度大于终点速度,则自动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无需判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11)根据数控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加工路径拐角处的几何参数和实现“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之和最大”的优化目标,在直线段和拐角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下,确定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
(12)根据加工几何误差εb和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的上限:
Figure FDA0000403060160000021
再根据该拐角的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和拐角过渡时间t的上限分别计算其拐角速度和拐角距离,其中拐角速度包括拐角前速度V1和拐角后速度V2
Figure FDA0000403060160000022
拐角距离包括拐角前距离SP和拐角后距离EP:
Figure FDA0000403060160000023
并将该拐角的拐角过渡时间、两个拐角速度、两个拐角距离和拐角过渡加加速度都作为该拐角多周期过渡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式中,e1和e2分别为该拐角的拐角前速度方向矢量和拐角后速度方向矢量,运算符号“.”和“×”分别代表数乘和叉乘;
(13)分别判断前述步骤计算得到的该拐角的拐角前速度和拐角后速度是否大于最大加工速度,如果是,则根据最大加工速度Vm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
Figure FDA0000403060160000024
同时,对该拐角的下述四个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拐角前速度、拐角后速度、拐角前距离和拐角后距离也根据新的拐角过渡时间t做相应调整;如果否,则对该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不作调整,直接执行后续步骤(14);
(14)分别判断前述步骤确定的该拐角的拐角前距离SP和拐角后距离EP是否大于其所在直线段长度(di-1,di)的二分之一,如果是,则根据其所在直线段的长度确定拐角过渡时间t:
Figure FDA0000403060160000025
同时,对该拐角的下述四个最优拐角插补参数:拐角前速度、拐角后速度、拐角前距离和拐角后距离也根据新的拐角过渡时间t做相应调整;如果否,则对该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不作调整,直接执行后续步骤(15);
(15)分别对每个拐角顺序地执行步骤(11)~(14)的操作,直到对所有的拐角都确定其最优拐角插补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111)读取G01代码,先初步确定拐角多周期过渡时,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的取值范围,即由该拐角的拐角前速度方向矢量e1和拐角后速度方向矢量e2所在的平面,以及以该拐角为中心、并由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值:Jx∈[-Jxm,Jxm],Jy∈[-Jym,Jym],Jz∈[-Jzm,Jzm],JA∈[-JAm,JAm],JC∈[-JCm,JCm]为五维尺寸而确定的十面体相交所得到的加加速度多边形,其中,Jxm、Jym、Jzm、JAm、JCm分别表示该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
(112)根据拐角速度大于零和拐角与直线段衔接处的加速度为零的条件,确定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的实际取值范围是:由该拐角相邻两直线段构成的小于180度角的扇形与该拐角加加速度多边形的相交区域;
(113)确定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将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实际取值范围中,除去拐角加加速度多边形中心点以外的其他各个顶点所对应的加加速度值分别代入优化函数式中,T是插补周期,再选取其中f数值最大的点所对应的加加速度为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J。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21)根据数控系统的配置,将加工路径上顺序连续的每m个小直线段作为1个队列准备进行前瞻处理,该m数值大小应满足数控机床的实时加工要求,且设置开机的第1个队列队首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为零,每个队列队尾的小直线段的终止速度都为零,且该小直线段终点对应拐角的其他最优拐角插补参数也都为零;
(22)执行前瞻处理:对m个小直线段从队尾开始,逆序向前判断每个小直线段两端速度是否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如果是,则执行后续步骤(23);否则,降低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使之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的判断条件后,继续判断逆序向前的第一个小直线段是否位于队首,若否,则判断其两端速度是否满足反向加速可达性,并执行相应操作;若是,则结束前瞻处理,跳转执行步骤(24);
(23)判断是否为开机的第一次前瞻处理,如果是,则继续逆序向前判断每个小直线段两端速度的反向加速可达性,直到判断执行到队首的小直线段时,才结束前瞻处理;如果否,则提前结束前瞻处理;继续执行后续步骤(24);
(24)删除该队首的小直线段,同时读入下一条小直线段,并将其移到队尾和返回执行步骤(22)~(23);
(25)顺序执行步骤(21)~(25),直到所有的待插补直线段均被进行前瞻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2)判断反向加速可达性的操作包括下列内容:
(221)计算每个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该小直线段的长度Li分别减去其起点和终点处因拐角插补所占用的拐角后距离EPi-1和拐角前距离SPi的差,即第i个小直线段的实际插补长度Lia=Li-EPi-1-SPi
(222)按照公式 J m = min ( J xm cos θ x , J ym cos θ y , J zm cos θ z , J Am cos θ A , J Cm cos θ C ) 计算受限于数控机床各驱动轴的最大加加速度的每个小直线段进行插补时的最大加加速度,式中, cos θ j = Δj Δx 2 + Δy 2 + Δz 2 + ΔA 2 + ΔC 2 , 式中,序号j分别表示数控机床五个驱动轴,即j=(x,y,z,A,C);Δx、Δy、Δz、ΔA、ΔC分别表示该小直线段终点对应的G01代码相对起点对应的G01代码的x,y,z,A,C五个驱动轴的各自增量,也即插补终点G01代码与起点G01代码的五个分量的差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31)每当1个队列的前瞻处理结束后,读取队首的待插补小直线段,判断该直线段两端速度是否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如果否,则先降低其终点速度使之满足正向加速可达性,并调整对应拐角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再继续执行后续步骤(32);如果是,直接执行后续步骤(32);
(32)依据最终的最优拐角插补参数,先进行直线段的插补,确定该直线段上的插补点序列:该插补点序列的起点是该直线段起点拐角处插补的最后一个插补点;根据直线段两端的速度,即前述步骤已经调整好的该小直线段的起点拐角处的拐角后速度和终点拐角处的拐角前速度,先计算在该直线段上插补时以S曲线加减速方式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mm,且该Vmm数值应不大于最大加工速度;再计算该直线段上的包括加加速、匀加速、减加速、匀速、减减速、匀减速和加减速的各个阶段的插补时间,最后,根据该直线段的起始速度和相应加减速方式下的时间进行该直线段的插补,得到该直线段的插补点序列;
(33)在拐角处插补,确定该拐角处插补的插补点序列:先根据该拐角的拐角插补的开始位置、拐角前速度、该拐角过渡加加速度和相应的加减速方式,确定该拐角处的插补点序列;且在实际插补时,当对拐角前所在小直线段插补时最后留存的插补时间小于一个插补周期时,则最后一个插补周期的移动距离是留存插补时间内直线段上的插补距离与一个插补周期减去留存插补时间内拐角处的插补距离之和,并将得到的插补点作为拐角插补的真正开始位置;
(34)对每个待插补的小直线段重复执行步骤(31)~(33)的操作,直到完成全部小直线段的插补;
(35)根据步骤(34)得到的全部小直线段的顺序的插补点序列,驱动数控机床执行实际加工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2)进一步包括下列操作内容:
(32A)计算S曲线加减速方式下各个小直线段的插补时间时,先计算在小直线段实际插补长度范围内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工速度Vm,如果否,则直接执行后续步骤(32B);如果是,再判断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速度,并计算各个加减速阶段的插补时间;
(32B)采用二分法计算在小直线段长度范围内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Vmm,二分区间是[max(Vs,Ve),Vm],其中Vs,Ve分别是小直线段的起始速度和终止速度;再判断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加速度,并计算各个加减速阶段的插补时间。
CN 201210211398 2012-06-21 2012-06-21 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21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211398 CN102722140B (zh) 2012-06-21 2012-06-21 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211398 CN102722140B (zh) 2012-06-21 2012-06-21 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2140A CN102722140A (zh) 2012-10-10
CN102722140B true CN102722140B (zh) 2013-12-25

Family

ID=46947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21139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2140B (zh) 2012-06-21 2012-06-21 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2214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6532A (zh) * 2020-07-15 2020-10-02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一种基于直线段和圆弧路径的多周期最优拐角的插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6311B (zh) * 2012-12-31 2018-10-12 深圳市配天智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整数控系统的加速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35501B (zh) * 2013-02-01 2015-10-21 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s型曲线的加减速控制方法和装置及数控机床
CN103713581B (zh) * 2013-12-12 2016-01-20 南京工程学院 运动控制系统s曲线加减速的实现方法
CN106168790B (zh) * 2016-02-29 2020-08-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在线改变目标速度和位置的s形加减速控制方法
CN106054817B (zh) * 2016-06-08 2019-01-11 上海交通大学 局部最优小线段路径解析光顺的实时前瞻插补方法及系统
EP3321754B1 (de) 2016-11-11 2020-09-0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optimierung von bewegungsprofilen,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steuereinrichtung und anlage oder roboter
CN106863306B (zh) * 2017-03-31 2020-08-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机器人关节空间平滑轨迹规划方法
CN107329458A (zh) * 2017-07-10 2017-11-07 深圳市旗众智能自动化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小线段轨迹的动态自适应速度前瞻控制方法
CN109426151B (zh) * 2017-09-01 2021-07-09 沈阳高精数控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自适应前瞻和预测校正的实时柔性加减速控制算法
CN108303952B (zh) * 2018-03-18 2020-10-02 烟台大学 一种适用于数控装置刀具的小线段的速度曲线规划方法
CN109732219B (zh) * 2018-12-05 2021-08-27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切割的倒圆角方法及系统
CN109799792B (zh) * 2019-01-08 2021-06-01 华侨大学 一种面向高速数控加工微小线段平滑过渡的方法
CN110488758B (zh) * 2019-08-09 2021-05-25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PLCopen规范的轨迹过渡方法
CN113671898B (zh) * 2020-05-14 2023-12-08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数控加工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85443B (zh) * 2020-07-01 2023-11-21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段滤波与限制加加速度的直线加减速控制方法
CN111708328B (zh) * 2020-07-15 2021-07-27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一种数控机床修调处理加工方法及系统
CN114077226B (zh) * 2020-08-11 2023-10-27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型曲线速度规划方法、控制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00886B (zh) * 2020-09-18 2022-12-20 沈机(上海)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 五轴刀路转接光顺的过渡方法、介质及五轴机床的数控设备
CN112068488B (zh) * 2020-09-23 2022-09-09 宁波信智自动化有限公司 点胶机防堆胶的运动控制方法
CN112783096B (zh) * 2020-12-28 2021-12-31 杭州爱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切割运动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20492B (zh) * 2020-12-29 2022-05-10 上海节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多轴机器人的复杂轨迹光顺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031525B (zh) * 2021-03-03 2022-06-21 福州大学 一种应用于数控加工的多项式加减速运动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3589754B (zh) * 2021-07-23 2022-07-29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一种变螺旋角微细钻头的磨槽加工方法
CN116610070B (zh) * 2023-07-20 2023-10-20 杭州芯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笛卡尔空间的轨迹匀速过渡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6631A (en) * 1986-10-21 1989-09-12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generating offset surface data
CN101211177A (zh) * 2006-12-29 2008-07-02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滤波技术的数控系统加减速控制方法
CN101556472A (zh) * 2009-05-13 2009-10-14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控系统基于多周期最优拐角的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CN101853013A (zh) * 2009-04-01 2010-10-06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数控机床高速加工的加减速控制方法
CN102419570A (zh) * 2011-09-29 2012-04-18 上海大学 数控机床高速加工的加减速前瞻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95918A (ja) * 2002-03-29 2003-10-17 Brother Ind Ltd 工作機械制御装置、工作機械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6631A (en) * 1986-10-21 1989-09-12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generating offset surface data
CN101211177A (zh) * 2006-12-29 2008-07-02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滤波技术的数控系统加减速控制方法
CN101853013A (zh) * 2009-04-01 2010-10-06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数控机床高速加工的加减速控制方法
CN101556472A (zh) * 2009-05-13 2009-10-14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控系统基于多周期最优拐角的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CN102419570A (zh) * 2011-09-29 2012-04-18 上海大学 数控机床高速加工的加减速前瞻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295918A 2003.10.17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6532A (zh) * 2020-07-15 2020-10-02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一种基于直线段和圆弧路径的多周期最优拐角的插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2140A (zh) 2012-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2140B (zh) 基于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多周期拐角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CN102799145B (zh) 拐角多周期恒加加速度过渡的s曲线加减速直线插补方法
CN101556472B (zh) 数控系统基于多周期最优拐角的小直线段插补方法
CN106168790B (zh) 一种在线改变目标速度和位置的s形加减速控制方法
CN101539769B (zh) 基于二次b样条曲线对g01代码的拟合及插补方法
CN102419570B (zh) 数控机床高速加工的加减速前瞻控制方法
Dong et al. Smooth feedrate planning for continuous short line tool path with contour error constraint
CN109416529A (zh) 数控系统、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及nurbs曲线插补方法
CN103801981A (zh) 一种用于样条插补的四次多项式速度规划算法
CN105045211B (zh) 一种等弓高误差变步长切线插补方法
CN102298359A (zh) 一种数控系统中加减速过渡平滑控制方法
CN109643102B (zh) 指令值生成装置
CN103279069A (zh) 用于数控机床的三角函数二阶连续可导加减速算法
CN112486101B (zh) Nurbs曲线自适应前瞻插补方法
CN111736532A (zh) 一种基于直线段和圆弧路径的多周期最优拐角的插补方法
CN106094737B (zh) 一种指定加工误差条件下的数控加工速度优化控制方法
CN104020719A (zh) 速度敏感点分段nurbs曲线的s型加减速控制插补算法
CN111966047A (zh) 基于三角函数加减速控制的三轴微线段直接速度过渡方法
CN105629882A (zh) 一种用于样条插补的三角函数速度规划方法
CN108170094A (zh) 一种刀具路径平滑压缩的方法
CN106647636B (zh) 进行基于曲率和曲率变化量的速度控制的数值控制装置
KR880002420B1 (ko) 수치 제어방법
CN102880118B (zh) 基于插补精度和加速度限制的变插补周期曲线插补方法
JP2790643B2 (ja) 数値制御装置
CN101620435B (zh) 一种用于数控系统的速度连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