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0519B -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0519B
CN102720519B CN201210208607.XA CN201210208607A CN102720519B CN 102720519 B CN102720519 B CN 102720519B CN 201210208607 A CN201210208607 A CN 201210208607A CN 102720519 B CN102720519 B CN 1027205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air
air channel
row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86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0519A (zh
Inventor
王迪军
罗燕萍
贺利工
罗辉
王静伟
邬燕芳
李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0860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205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20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05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05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05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用于对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进行通风,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第一活塞风井和第二活塞风井、第一排风道、第一连通风道、第一活塞风道、第二排风道、第二连通风道、第一活塞风道、以及分别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在第一排风道或者第一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一隧道风机,在第二排风道或者第二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二隧道风机;以及安装于各风道上的电动风阀。该通风系统将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与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合并设置,减少了车站活塞风井的数量,不仅降低了土建费用,而且减少了占用的地面面积。

Description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系统,尤其是一种地铁车站的隧道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蓬勃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通风空调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的机电系统,占用了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约50%的面积,消耗了约1/3的地铁运行能耗。通风空调系统的系统方案对减少土建投资、节省运行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的中多数安装有屏蔽门,屏蔽门系统将站台候车区与行车隧道分隔,不但保证了乘客安全,还可防止在空调季节,空调冷风泄漏至隧道,降低了空调能耗,同时节省设备及土建投资。屏蔽门将通风空调系统分为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和隧道通风系统,隧道通风系统根据服务区域的不同,分为车站隧道排风系统(也称排热系统、轨排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系统100。
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现有的隧道通风系统,该通风空调系统根据服务区域的不同,分为区间隧道通风系统100与车站隧道通风系统200,其中,区间隧道通风系统100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200分别独立设置,区间隧道通风系统100用于通过活塞风道及隧道风机102为区间隧道进行活塞通风和机械通风,包括四个活塞风井101和四台隧道风机102。车站通风系统200通过排风井201,采用排风机202对车站隧道进行通风。将区间隧道通风系统100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200分别独立设置的结构不仅土建费用高,占用的地面面积大,征地拆迁比较困难。由于使用的风机数量较多,使得车站需要较大的面积作为机房面积,而且,配电投资大,控制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不仅能够降低投资,而且能够降低运行费用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如下: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用于对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进行通风,该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包括:
分别设置在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第一活塞风井和第二活塞风井、连通第一排风井、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一排风道、连通第一排风道和下行隧道的第一连通风道、连通第一活塞风井和上行隧道的第一活塞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二排风道、连通第二排风道和上行隧道的第二连通风道、连通第二活塞风井和下行隧道的第一活塞风道、以及分别连通第一排风道和第一活塞风道的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分别连通第二排风道和第二活塞风道的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
在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之间的第一排风道或者第一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一隧道风机,在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之间的第二排风道或者第二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二隧道风机;
在第一上风道外侧、第一排风道的靠近所述第一排风井端的端部上安装有第十一电动风阀,在第一上风道上安装有第十二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之间的第一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十三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一下风道上安装有第十四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一隧道风机和第一下风道之间的第一排风道或者第一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十五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一连通风道上安装有第十六电动风阀;
在第二上风道外侧、第二排风道靠近所述第二排风井端的上安装有第二十一电动风阀,在第二上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二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之间的第二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三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二下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四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之间的第二排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五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二连通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六电动风阀。
为了增强通风系统的排风能力,还包括一连通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的第一机械风道和连通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的第二机械风道,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安装有第三隧道风机,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安装有第四隧道风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隧道风机靠近第一下风道侧的第一机械风道上安装有第十七电动风阀,所述第四隧道风机靠近第二下风道侧的第二机械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七电动风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十四电动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排风道和第一机械风道之间的第一下风道上,在所述第一活塞风道和第一机械风道之间的第一下风道上还安装有一第十电动风阀;所述第二十四电动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排风道和第二机械风道之间的第二下风道上,在所述第二活塞风道和第二机械风道之间的第二下风道上还安装有一第二十电动风阀。
上述各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风道分别与若干设置于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十八电动风阀连接;所述第二排风道分别与若干设置于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二十八电动风阀连接,其中,所述第十八电动风阀与所述第二十八电动风阀相对设置。
为了降低该通风系统的工作噪声,所述第一隧道风机与所述第十五电动风阀之间还设有一第一消声器,所述第二隧道风机与所述第二十五电动风阀之间还设有一第二消声器;所述第三隧道风机与所述第十七电动风阀之间还设有一第三消声器,所述第四隧道风机与所述第二十七电动风阀之间还设有一第四消声器;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和第一活塞风道之间的第一上风道还依次串联安装有第五消声器和第十九电动风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和第二活塞风道之间的第二上风道还串联安装有第六消声器和第二十九电动风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第七消声器和第八消声器,所述第一排风井与大小排风系统连接,所述第七消声器设于所述第一排风机与所述大小排风系统之间;所述第二排风井与大小排风系统连接,所述第八消声器设于所述第二排风机与大小排风系统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将隧道与站台之间进行隔离,防止火灾的蔓延,还包括一第一防火阀和第二防火阀,所述第一防火阀安装于所述第一排风道上,所述第二防火阀安装于所述第二排风道上。
该通风系统中,所述第一隧道风机、第二隧道风机、第三隧道风机和第四隧道风机通过变频控制驱动。通过对第一隧道风机、第二隧道风机、第三隧道风机和第四隧道风机进行变频控制,极大地降低了该通风系统的能耗和运行费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通过将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与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合并设置,减少了车站活塞风井的数量,不仅降低了土建费用,而且减少了占用的地面面积;其次,该技术方案的风机数量少,机房占地面积小;由于隧道风机平时也处于运行状态,在事故状态下,能保证设备的可靠启动及运转。最后,该第一第二和第三、第四隧道风机通过变频驱动,能根据管路特性调整运行状态点,保证运行状态点与管路特性完全匹配,降低了隧道风机能耗。
为了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通风系统的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中:
100-区间隧道通风系统;101-活塞风井;102-隧道风机;200-车站隧道通风系统;201-排风井;202-排风机;110-第十电动风阀;111-第十一电动风阀;112-第十二电动风阀;113-第十三电动风阀;114-第十四电动风阀;115-第十五电动风阀;116-第十六电动风阀;117-第十七电动风阀;118-第十八电动风阀;119-第十九电动风阀;121-第一消声器;122-第三消声器;123-第七消声器;124-第五消声器;131-第一隧道风机;132-第三隧道风机;141-第一排风井;151-第一活塞风井;161-第一防火阀;171-第一排风道;172-第一活塞风道;173-第一上风道;174-第一下风道;175-第一机械风道;176-第一连通风道;210-第二十电动风阀;211-第二十一电动风阀;212-第二十二电动风阀;213-第二十三电动风阀;214-第二十四电动风阀;215-第二十五电动风阀;216-第二十六电动风阀;217-第二十七电动风阀;218-第二十八电动风阀;219-第二十九电动风阀;221-第二消声器;222-第四消声器;223-第八消声器;224-第六消声器;231-第二隧道风机;232-第四隧道风机;241-第二排风井;251-第二活塞风井;261-第二防火阀;271-第二排风道;272-第二活塞风道;273-第二上风道;274-第二下风道;275-第二机械风道;276-第二连通风道;300-上行隧道;400-下行隧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用于对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进行通风,该隧道通风系统通过将车站隧道和区间隧道通风系统100进行合并处理,极大地减少了活塞风井和隧道风机的数量,缩小了车站的占地面积和建设费用,降低了通风系统的运行费用和运行能耗。
该隧道通风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141和第二排风井241,第一活塞风井151和第二活塞风井251、连通第一排风井141、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一排风道171、连通第一排风道171和下行隧道400的第一连通风道176、连通第一活塞风井151和上行隧道300的第一活塞风道172、连通第二排风井241、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二排风道271、连通第二排风道271和上行隧道300的第二连通风道276、连通第二活塞风井251和下行隧道400的第一活塞风道172、以及连通第一排风道171和第一活塞风道172的第一上风道173和第一下风道174、连通第二排风道271和第二活塞风道272的第二上风道273和第二下风道274。该第一排风井141和第二排风井241用于对车站隧道和车站空间与外界进行通风换气,该第一活塞风井151和第二活塞风井251正常使用时,用于在列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活塞风”进行通风。
在第一上风道173和第一下风道174之间的第一排风道171或者第一活塞风道172上安装有第一隧道风机131,在第二上风道273和第二下风道274之间的第二排风道271或者第二活塞风道272上安装有第二隧道风机231。
在第一上风道173外侧、靠近所述第一排风井141端的第一排风道171上安装有第十一电动风阀111,在第一上风道173上安装有第十二电动风阀112,在所述第一上风道173和第一下风道174之间的第一活塞风道172上安装有第十三电动风阀113,在所述第一下风道174上安装有第十四电动风阀114,在所述第一上风道173和第一下风道174之间的第一排风道171上安装有第十五电动风阀115,在所述第一连通风道176上安装有第十六电动风阀116。
在第二上风道273外侧、靠近所述第二排风井241端的第二排风道271上安装有第二十一电动风阀211,在第二上风道273上安装有第二十二电动风阀212,在所述第二上风道273和第二下风道274之间的第二活塞风道272上安装有第二十三电动风阀213,在所述第二下风道274上安装有第二十四电动风阀214,在所述第二上风道273和第二下风道274之间的第二排风道271上安装有第二十五电动风阀215,在所述第二连通风道276上安装有第二十六电动风阀216。
为了增强该通风系统的机械通风能力,该通风系统还包括一连通第一上风道173和第一下风道174的第一机械风道175和连通第二上风道273和第二下风道274的第二机械风道275,所述第一机械风道175上安装有第三隧道风机132,所述第二机械风道275上安装有第四隧道风机232。该第三隧道风机132靠近第一下风道174侧的第一机械风道175上安装有第十七电动风阀117,所述第四隧道风机232靠近第二下风道274侧的第二机械风道275上安装有第二十七电动风阀217。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将第十四电动风阀114设置于所述第一排风道171和第一机械风道175之间的第一下风道174上,在所述第一活塞风道172和第一机械风道175之间的第一下风道174上还安装有一第十电动风阀110;所述第二十四电动风阀214设置于所述第二排风道271和第二机械风道275之间的第二下风道274上,在所述第二活塞风道272和第二机械风道275之间的第二下风道274上还安装有一第二十电动风阀210。
为了对车站隧道和站台空进进行通风,上述第一排风道171分别与若干设置于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十八电动风阀118连接,所述第二排风道271分别与若干设置于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二十八电动风阀218连接,其中,所述第十八电动风阀118与所述第二十八电动风阀218相对设置。
由于隧道风机工作是噪声较大,为了降低通风系统工作的噪声,所述第一隧道风机131与所述第十五电动风阀115之间还设有一第一消声器121,所述第二隧道风机231与所述第二十五电动风阀215之间还设有一第二消声器221;所述第三隧道风机132与所述第十七电动风阀117之间还设有一第三消声器122,所述第四隧道风机232与所述第二十七电动风阀217之间还设有一第四消声器222;所述第一机械风道175和第一活塞风道172之间的第一上风道173还串联安装有第五消声器124和第十九电动风阀119,所述第二机械风道275和第二活塞风道272之间的第二上风道273还串联安装有第六消声器224和第二十九电动风阀219。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第七消声器123和第八消声器223,第一排风井141与大小排风系统连接,第七消声器123设于第一排风机141与大小排风系统之间;所述第二排风井241与大小排风系统连接,所述第八消声器223设于所述第二排风机与大小排风系统之间。
该通风系统还包括一第一防火阀161和第二防火阀261,该第一防火阀161安装于所述第一排风道171上,位于处于隧道和车站的分界处,用于在火灾时将车站与隧道进行隔离,防止火灾蔓延。该第二防火阀261安装于所述第二排风道271上,用于在火灾时将车站与隧道进行隔离,防止火灾蔓延。
所述第一隧道风机131、第二隧道风机231、第三隧道风机132和第四隧道风机232通过变频控制驱动。由于需要第一至第四隧道风机232变频兼作车站隧道排热的用途,而隧道风机本身的效率较排热效率略低,因此将隧道风机通过变频驱动运行,根据管路特性调整运行状态点,保证运行状态点与管路特性完全匹配,降低隧道风机的运行费用。
应用过程中,要求该通风系统的隧道风机既能满足正常运行时的车站隧道排风功能(车站隧道排风一般为20~40m3/s),又能满足区间隧道事故时的区间隧道事故通风能力要求(事故时隧道风机的排风量一般为50~70m3/s)。
由于事故运营通风是为区间隧道组织气流,而正常运营是为站台停车区域隧道排风,因此管路运行的特性曲线为两条,即隧道风机的选择按两种运行工作点设计。
当隧道风机作为车站隧道排风机使用时,所利用的风道为第一和第二排风道271,以及轨顶、站台下排风道;当隧道风机作为区间隧道通风使用时,需关闭轨顶和站台下排风道而开启第一、第二排风道271以及第一、第二活塞风道272。
请参阅图3,图3显示了两条特性曲线运行的示意情况。其中,A1和A2点是正常车站隧道排风的工况点,根据初期和近远期的行车对数不同,可采用调节转速的方式经济运行;B是隧道风机事故通风的工作点。由于A1和A2点为长期运行状态,A1或A2工作点(作车站隧道排风使用)应作为重点考虑,在风机选型上需满足A1或A2工作点落在风机工作高效率区域,而工作点B须远离喘振区且可以正常稳定的工作。通过对隧道风机采用变频驱动,保证了隧道风机的各工况点的参数及设备的配置
图3中,K2表示区间隧道通风系统的管路特性曲线,K1表示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管路特性曲线;n1、n2和n3分别表示隧道风机的不同转速,对应的曲线表示不同转速下的隧道风机性能曲线;A1点为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近期工作点,即管路特性曲线K1与风机转速为n1时性能曲线的交点;A2电为隧道通风系统远期工作点,即管路特性曲线K1与风机转速为n2时性能曲线的交点;A3为区间隧道通风系统的工作点,即管路特性区间K2与风机转速为n3时性能曲线的交点;图3中的横坐标表示流量(Q),纵坐标表示全压(H)。
以下通过对该通风系统在正常状态和火灾状态下的工作过程,对该通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进一步的阐述:
正常运行时,需要开启第十三电动风阀113,连通第一活塞风道172;开启第二十三电动风阀213,连通第二活塞风道272。该第十三电动风阀113和第二十三电动风阀213一般设置在车站出站端。列车运行产生的活塞作用会对区间隧道进行通风。该状态下,还需开启站台下及轨顶排风道上的第十八电动风阀118和第二十八电动风阀218,以及第一隧道风机131和第二隧道风机231在低速下运行,对车站隧道进行排风,并排除列车空调器及制动启动产生的热烈,保证隧道内正常运行的温度要求及通风换气要求。
早晚通风模式的实现:每天清晨运营前半小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排热/机械冷却通风。该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此时室外冷空气对地铁隧道进行冷却和补充新鲜空气,排除地铁内的积聚的热空气及通风换气;其次可以检查设备的状况,确保事故时能及时投入使用。使用时,将第十六电动风阀116、第十五电动风阀115、第十二电动风阀112打开,使下行隧道400通过第一隧道风机131与第一隧道风井连通,在第一隧道风机131的驱动下为该下行隧道400进行机械排风。打开第二十电动风阀210、第二十七电动风阀217和第二十九电动风阀219,通过第四隧道风机232从第二活塞风井251为该下行隧道400排风。对于上行隧道300,通过打开第十电动风阀110和第十七电动风阀117,通过第三隧道风机132从第一活塞风井151为该上行隧道300排风;打开第二十五电动风阀215、第二十六电动风阀216通过第二隧道风机231从第二活塞风井251为上行隧道300排风。
区间阻塞功能的实现:控制中心行调人员根据信号、综合监控等专业信息确定某区间发生阻塞时,隧道通风系统需进入阻塞模式运行,以保证阻塞处隧道内的温度满足列车空调运行要求,新风量满足人员卫生要求。系统设计是按与行车一致的方向进行纵向通风。如果该区间位于下行隧道400,则打开第十六电动风阀116、第十五电动风阀115、第十二电动风阀112和第十九电动风阀119,通过第一隧道风机131为该下行隧道400机械通风;同时,打开第二十电动风阀210、第二十七电动风阀217、和第二十九电动风阀219通过第四隧道风机232从第二活塞风井251为下行隧道400进行机械通风。
区间火灾的功能实现:列车在运行时发生火灾应尽量驶向前方车站,在前方车站疏散乘客、排烟和灭火;当列车火灾且停在区间隧道内时,应根据列车所处区间位置和列车火灾位置,执行预先设计的火灾运行模式。区间隧道内火灾运行模式的设计原则为:(1)一旦出现列车发生火灾且停在区间隧道内时应立即启动相应的火灾运行模式;(2)隧道通风系统的控制着火区间(或通风区段)内的气流方向与多数乘客疏散方向相反;(3)列车中部着火时,列车靠近车站或联络通道的一端排烟,远端送风,若列车位于两个联络通道中部时按与行车一致方向送风;(4)无法判断列车火灾位置时按与行车一致的方向送风;(5)区间左右线之间的联络通道作为乘客疏散通道,因此非事故隧道也会采取一定的通风;(6)着火区间的另一侧隧道停止行车;(7)列车头部和尾部着火情况时,列车上乘客从列车乘客门到达侧向疏散平台,沿平台步行到最近的联络通道处穿过防火门进入非火灾隧道内,然后疏散到车站,此时多数乘客将迎着新风疏散。列车在中部着火时,列车上乘客从列车两端疏散至最近的联络通道也同样通过防火门后进入非火灾事故隧道内,然后疏散到车站,此时一半乘客将迎着新风通过较长的路径疏散至联络通道,另外部分乘客处于烟气的下风侧,通过较短的路径疏散至最近的联络通道后进入非事故隧道。区间隧道内火灾时,为确保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效果,此时除用作乘客疏散的路径外,其它的门、屏蔽门均应最大限度的保证关闭以防止气流短路的现象发生。
出现火灾时,打开第十六电动风阀116、第十五电动风阀115、第十二电动风阀112和第十九电动风阀119,使下行隧道400与第一隧道风井连通,在第一隧道风机131的驱动下为该下行隧道400进行机械排风;同时,打开第二十电动风阀210、第二十七电动风阀217、和第二十九电动风阀219通过第四隧道风机232从第二活塞风井251为下行隧道400进行机械通风;对于上行隧道300,打开第十电动风阀110和第十七电动风阀117,通过第三隧道风机132从第一活塞风井151中吸取空气,向上行隧道300的一个方向中送入气体,使上行隧道300中的烟雾逆向人群疏散的方向流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构思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根据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在由本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用于对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进行通风,其特征在于,该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包括:
分别设置在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第一活塞风井和第二活塞风井、连通第一排风井、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一排风道、连通第一排风道和下行隧道的第一连通风道、连通第一活塞风井和上行隧道的第一活塞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二排风道、连通第二排风道和上行隧道的第二连通风道、连通第二活塞风井和下行隧道的第一活塞风道、以及分别连通第一排风道和第一活塞风道的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分别连通第二排风道和第二活塞风道的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
在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之间的第一排风道或者第一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一隧道风机,在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之间的第二排风道或者第二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二隧道风机;
在第一上风道外侧、第一排风道的靠近所述第一排风井端的端部上安装有第十一电动风阀,在第一上风道上安装有第十二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之间的第一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十三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一下风道上安装有第十四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一隧道风机和第一下风道之间的第一排风道或者第一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十五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一连通风道上安装有第十六电动风阀;
在第二上风道外侧、第二排风道靠近所述第二排风井端的上安装有第二十一电动风阀,在第二上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二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之间的第二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三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二下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四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之间的第二排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五电动风阀,在所述第二连通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六电动风阀,还包括一连通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的第一机械风道和连通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的第二机械风道,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安装有第三隧道风机,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安装有第四隧道风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隧道风机靠近第一下风道侧的第一机械风道上安装有第十七电动风阀,所述第四隧道风机靠近第二下风道侧的第二机械风道上安装有第二十七电动风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四电动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排风道和第一机械风道之间的第一下风道上,在所述第一活塞风道和第一机械风道之间的第一下风道上还安装有一第十电动风阀;所述第二十四电动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排风道和第二机械风道之间的第二下风道上,在所述第二活塞风道和第二机械风道之间的第二下风道上还安装有一第二十电动风阀。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风道分别与若干设置于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十八电动风阀连接;所述第二排风道分别与若干设置于车站隧道和站台站厅的第二十八电动风阀连接,其中,所述第十八电动风阀与所述第二十八电动风阀相对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隧道风机与所述第十五电动风阀之间还设有一第一消声器,所述第二隧道风机与所述第二十五电动风阀之间还设有一第二消声器;所述第三隧道风机与所述第十七电动风阀之间还设有一第三消声器,所述第四隧道风机与所述第二十七电动风阀之间还设有一第四消声器;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和第一活塞风道之间的第一上风道还依次串联安装有第五消声器和第十九电动风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和第二活塞风道之间的第二上风道还串联安装有第六消声器和第二十九电动风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七消声器和第八消声器,所述第一排风井与大小排风系统连接,所述第七消声器设于所述第一排风机与所述大小排风系统之间;所述第二排风井与大小排风系统连接,所述第八消声器设于所述第二排风机与大小排风系统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防火阀和第二防火阀,所述第一防火阀安装于所述第一排风道上,所述第二防火阀安装于所述第二排风道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隧道风机、第二隧道风机、第三隧道风机和第四隧道风机通过变频控制驱动。
CN201210208607.XA 2012-06-21 2012-06-21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Active CN1027205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08607.XA CN102720519B (zh) 2012-06-21 2012-06-21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08607.XA CN102720519B (zh) 2012-06-21 2012-06-21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0519A CN102720519A (zh) 2012-10-10
CN102720519B true CN102720519B (zh) 2014-03-26

Family

ID=46946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8607.XA Active CN102720519B (zh) 2012-06-21 2012-06-21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205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1707B (zh) * 2016-08-19 2019-04-19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水下双管市政及公路长大盾构隧道的通风系统及通风方法
CN107060864B (zh) * 2017-03-01 2019-12-13 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 地铁风力调控系统
CN108035759B (zh) * 2017-12-27 2023-09-29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及方法
CN108397222A (zh) * 2018-03-19 2018-08-14 轨道交通节能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长大交通隧道区域耦合式防排烟系统
CN109059161A (zh) * 2018-06-19 2018-12-21 中铁第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可连续调节、部分开启的地铁活塞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756990B (zh) * 2018-07-17 2023-08-04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带屏蔽门的地铁迂回通风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8952788B (zh) * 2018-08-16 2019-06-25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地下车站列车火灾通风排烟的方法
CN109139079A (zh) * 2018-09-17 2019-01-04 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CN109236344B (zh) * 2018-11-21 2020-06-02 重庆大学 地下岛式地铁站台旁隧道风场调控系统
CN110910744B (zh) * 2019-12-17 2020-11-27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模型隧道、隧道火灾实验平台及实验方法
CN111119972B (zh) * 2020-02-28 2021-07-13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
CN111894647A (zh) * 2020-07-14 2020-11-06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盾构地铁车站范围内不设置风井的通风方法
CN111912061A (zh) * 2020-07-23 2020-11-10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车站空调系统
CN112253207A (zh) * 2020-11-06 2021-01-22 天津大学 一种集约式的地铁通风排烟系统
CN112983527B (zh) * 2021-03-30 2021-10-15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排烟方法
CN117575223A (zh) * 2023-11-14 2024-02-20 湖北三峰透平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风机选型方法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0423A (ja) * 1996-01-31 1997-08-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2725769Y (zh) * 2004-08-16 2005-09-14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风机并联式通风集成系统
CN100543273C (zh) * 2007-05-14 2009-09-23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地铁活塞风机械泄压方法
JP4607244B1 (ja) * 2010-07-16 2011-01-05 株式会社エフティエ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地下鉄ホーム空調効率化システム
RU116895U1 (ru) * 2012-03-16 2012-06-10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Проектн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Система-ГАЛС" (ЗАО "ПСО "Система-ГАЛС") Система дымоудаления на станции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а
CN202745909U (zh) * 2012-06-21 2013-02-20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0519A (zh) 2012-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0519B (zh)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CN202745909U (zh)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CN205154221U (zh) 轨道交通屏蔽门制式的隧道通风系统
CN2931792Y (zh) 一种地铁车站活塞风井系统
CN202946180U (zh) 一种适用于地下公共交通系统的隧道通风系统
CN107060864B (zh) 地铁风力调控系统
CN203452824U (zh) 一种用于城市双层穿山隧道的通风系统
CN200968687Y (zh) 地铁车站设置可开闭的新型屏蔽门的通风空调系统
CN208184769U (zh) 一种一体化的隧道空气净化与排烟系统
CN113669812A (zh) 一种地铁车站公共区域的通风控制方法
CN208998272U (zh) 一种地下车库通风系统
CN208075235U (zh) 一种地下消防控制室平时送风与排烟集成系统
CN104864528B (zh) 一种地铁站竖井型蒸发冷凝直膨冷风型通风空调系统
CN102519110A (zh) 一种开闭式系统车站地铁站台通风、排烟布置结构
CN204739710U (zh) 一种地铁站竖井型蒸发冷凝直膨冷风型通风空调系统
CN107387146B (zh) 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及方法
CN206889008U (zh) 一种用于非全封闭站台门系统地铁车站的喷嘴送风系统
CN200968688Y (zh) 地铁车站设置可开闭的新型屏蔽门的通风空调系统
CN216142672U (zh) 一种具有消音通风功能的站台门系统
CN115095375A (zh) 一种寒区高速铁路隧道口泄压组合式风幕隔冷装置及方法
CN208803864U (zh) 地铁车站隧道排热系统
CN208057144U (zh) 一种长大交通隧道区域耦合式防排烟系统
CN207093113U (zh) 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
CN2735220Y (zh) 设置屏蔽门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通风空调集成系统
CN110185487A (zh) 一种轨道交通浅埋地下车站公共区自然通风排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10 No. 204 Huanshi We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10 No. 204 Huanshi We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Metro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