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2089A - 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的把手 - Google Patents

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的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2089A
CN102712089A CN2010800346029A CN201080034602A CN102712089A CN 102712089 A CN102712089 A CN 102712089A CN 2010800346029 A CN2010800346029 A CN 2010800346029A CN 201080034602 A CN201080034602 A CN 201080034602A CN 102712089 A CN102712089 A CN 102712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housing
wheel
longitudinal axis
comm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46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扬·布雷森多夫
卡斯珀·林德斯科夫汉森
佩尔·布哈德乔根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xlon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Yxlon International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xlon International GmbH filed Critical Yxlon International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2712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2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5/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 carts
    • B62B5/06Hand moving equipment, e.g. handle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5/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 carts
    • B62B5/06Hand moving equipment, e.g. handle bars
    • B62B5/061Hand moving equipment, e.g. handle bars both ends or periphery of cart fitted with hand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23/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1N2223/30Accessories, 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features
    • G01N2223/301Accessories, 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features portable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 X-Ray Techniqu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1的把手17、21,该把手具有环状的基体,该基体具有握持件18和支承件19,其中,在握持件18上设置有连接搭板16、22,这些连接搭板用于与壳体1连接,并且在支承件19中构造有支承装置10、20,所述支承装置具有两个相互间隔地设置在共同的轴11上的轮子12、13,其中,所述轮子12、13伸出超过支承板的外轮廓,并且在轮子12、13之间存在凹部14。

Description

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的把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的把手。
背景技术
已公知便携式X射线机,这些便携式X射线机可由一个或两个人携带,进而也可用在露天地带。由此,例如检测管的裂纹,或者检测连接管的焊缝的质量。这样的便携式X射线机,例如申请人的型号Y.XPO225,具有金属的壳体,除了X射线输出窗口以及用于例如外部供能的接口,该壳体基本上围绕壳体纵轴线旋转对称地构造。然而在此,壳体的相应直径可根据在壳体所述部位安装的那些壳体部件来变化。在壳体的两端分别安装一个提环,该提环基本上如机动车的方向盘那样构造,并且具有圆形的柄,携带该X射线机的人可以很好地握持住该X射线机的该柄。但是,已公知的便携式X射线机具有如下缺点,即,为了在两个连续的检查点之间传送,这些X射线机必须由携带这些X射线机的人抬起,并且必须再次放下到新的下一个检查点所位于的位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如此地为便携式X射线机设计一种用于这样壳体的把手,使得可以轻易地从一个照相点过渡到另一个照相点。
该任务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壳体的把手实现。由于把手的握持件与支承装置连接,在该支承装置中在轴上设置有两个相互间隔的轮子,在其上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把手的整个X射线机不必再为了从一个照相点运动到另一个而从地面或者待检查对象处抬起,而是X射线机可以借助轮子来牵引。这意味着比抬起和移位更少费力。因为轮子伸出超过基体的轮廓,所以运动是可行的,从而使得至少当表面不具有过大的梯级时,壳体在运动时不会靠置在表面上,而所述轮子总是整个装置的位于最靠外的部件。因为已公知的便携式X射线机在壳体上已经具有把手,甚至通常在每个端部具有一个把手,所以不必将额外的元件安装到壳体上,而这可以通过集成到已经存在的把手中来实现。
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在支承装置中构造有用于将轮子相对支承装置固定的固定装置。由此确保X射线机在记录期间能够固定在其位置中(只要X射线机不位于坡度大的地面上)。为了固定轮子,可使用所有已公知的固定装置,例如通过将销钉嵌入到轮子中的孔中,或者通过作用到轮子上的制动蹄片(如在盘式制动中)来锁定。因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这样的设计,并且根据本发明,这些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案是不重要的,所以不再对此说明更多具有精确实施方式的例子。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固定装置具有伸出超过支承装置的固定把手。通过这样的固定把手能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方法引起轮子的固定。在这样的设计方案中,这在一般情况下甚至可以利用仅仅一只手实现,从而使得与此同时能够用另一只手将X射线机固持在期望的地方。对此,仅一个人也是足够的。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在两个轮子之间的凹部是圆弧形的。通过这样的圆弧形凹部,支承装置能够非常有利地安置在管形体例如管道上。那么,所述轮子还总是与管罩面接触,并且支承装置的位于轮子之间的部分不放置在管罩面上。由此确保了X射线机能够沿着管罩面借助轮子的滚动运动来运动,并且不必利用在支承装置的部件上的滑动运动来进行牵引,这与明显更多的力消耗相关,并且也许与管罩面的损伤相关。在此优选的是,凹部不延伸达到轴。还要提到的是,凹部在所应用的圆半径方面能够根据管形物体的待利用便携式X射线机检查的直径来进行调整。这意味着,相比待检测的管形物体的直径较大的情况下,在管直径较小的情况下,圆弧形的凹部在轮子轴的方向上更深地切割。由此,尤其是与轮子尺寸和轮子相互间的距离一致,或者能够检查具有非常小直径的管形的检查对象--那么有利的是将轮子彼此设置得更紧密或将这些轮子尺寸确定得更大--或者能够检查具有较大直径的管形检查对象。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握持件构造为提环。由此可行的是,不仅可在两个照相点中间实现X射线机特别好的运动,而且也可以良好地抬到待检查对象处,或者在检查完成后从检查对象处良好地抬走。这样,例如也能够将X射线机在不平整的地面上携带到车辆处,然后,该X射线机能够在车辆中再驶去使用该X射线机的企业的所在地。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握持件构造在平面中。这简便化了把手的抓握,因为这与把手所在的便携式X射线机的位置无关地总是产生同一个抓握平面。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把手关于对称平面对称地构造,该对称平面垂直于上述平面,并且两个轮子具有到该对称平面相同的距离。由此,上面设置有把手的便携式X射线机居中地设置在待检查的管形体上,并且阻碍了在待检测体处的侧向滑落。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支承件不在平面中,并且轴平行于该平面。由此,简化了上面设置有把手的便携式X射线机从待检查管形体的一个部位到同一物体的另一个部位的移动,因为尤其在一侧抬起的情况下,确保了在两个把手之一上沿着滚动,所述把手安装在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的两个端部处。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把手安装在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上,该壳体具有纵轴线和与纵轴线垂直的最大直径,其中,轴垂直于纵轴线地定向,并且轮子在沿着纵轴线的投影中至少局部地伸出超过在最大直径处的壳体。由此,轴垂直于纵轴线进而基本上平行于壳体直径地定向,无额外的垂直于纵轴线的力消耗地实现沿着纵轴线的运动。结果表明,由此可以实现X射线机的相对于携带X射线机的显著更简单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轮子具有相对纵轴线的相同距离。由此确保的是,在如轮子关于纵轴线仅设置在单侧的情况下的过程期间避免X射线机的倾覆。这显著简便化了X射线机从一个照相点至另一个的运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清楚的是,轮子相对纵轴线的距离的微小偏差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进而在距离基本上相同时,也获得根据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把手在壳体的第一端部处与其连接。由此,一方面确保了不必将额外的元件添造到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上,因为把手本来已经存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把手总是位于壳体的一个端部处,从而可以通过简单抓在壳体的其上通常已装配有第二把手的另一个端部处来以简单的方式方法由仅一个人执行在两个照相点之间滚动的牵引运动或推移运动。这可与滚轮拉杆箱比较,滚轮拉杆箱在其下端部具有两个滚轮,并且在其相对置的上端部具有用于牵引的把手。由于同时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把手在壳体的第二端部与壳体连接,再次简化了X射线机的运动。对于在此给定的带有两个把手情况而言甚至不再必要的是,在两个照相点之间运动X射线机的人在一个把手处抬起X射线机,并且仅在另一把手的两个轮子上滚动X射线机,而在所给定情况下可行的是,X射线机充分地在四个轮子上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倾覆危险地运动。这再次简化了操纵。在此特别有利的是,两个支承装置的轴在纵轴线方向上看基本全等。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作如下设置,两个把手的两个支承装置的凹部在纵轴线方向上看是全等的。由此,对于在长度上具有相同直径的管形的检测对象例如管道而言确保的是,待检查对象在管罩面上的安置不在设置在两个把手处的支承装置处实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清楚的是,在仅基本上全等的情况下也达到同样的根据本发明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细节。其中:
图1以直立位置示出在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上的两个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该壳体具有支承装置和两个端部;
图2示出不带壳体的在管形检测对象上的在图1中在下部示出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3示出在管形检测对象上的在图2中示出的把手的从图1中下方看的正视图;
图4示出图3中把手的后视图;
图5示出把手的朝着图3中下部方向看的视图;
图6示出把手的从图3中的上部看的视图;并且
图7示出把手的从图3中的左侧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1连接两个根据本发明的把手17、21。不仅安装在该壳体的第一端部2上的第一把手17而且安装在第二端部3上的第二把手21分别具有握持件18和支承件19。这两个握持件18分别构造为提环。这两个支承件19配备有第一支承装置10或第二支承装置20。壳体1具有纵轴线4(在图1中绘出壳体1的中心纵轴线)和两个具有不同直径5的区段。依据结构型式,也存在如下便携式X射线机,所述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1连续地具有相同的直径5。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该壳体1在第二端部3的上部区域中具有它的最大直径5,该区域与第二支承装置20连接。沿着壳体1的纵轴线4的不同的直径5取决于包含在壳体1中的X射线管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众所周知的结构。因为直径(也如X射线管本身一样)对于本发明不重要,所以接下来将不会对此进行详细探讨。同样地也适用于可能在壳体1中存在的用于例如为集成在壳体中的高压电发生器供电的接口。
在壳体1的具有较小的直径5的区域中能识别出的是,X射线窗口6连接到第一端部2上,包含在壳体1中的X射线管在运行期间通过该X射线窗口发射其X射线辐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支承装置10通过两个连接搭板16(仅可典型性地看到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案在图2至图7中可见)与壳体1的第一端部2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涉及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例如通过螺纹连接。然而,因为连接搭板16在壳体1上的固定方式对于本发明不重要并且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众所周知的,所以接下来不会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支承装置10具有第一轮子12和第二轮子13,在其之间构造有圆弧形的凹部14。两个轮子12、13和凹部14作为第一支承装置10的组件集成到第一把手17上。位于第一把手17内部的第一支承装置10的设计方案的更详细的细节在下面参照图2至图7获得,这在其中可更好地识别。
在壳体1的相对置的第二端部3处,第二支承装置20通过连接搭板22与壳体1连接。第二支承装置20集成到第二把手21中。第二支承装置20的设计方案、该第二支承装置在第二把手21中的集成和该第二支承装置与壳体1的连接基本上与在第一支承装置10中的情况相同。因此接下来不再进一步说明第二支承装置20的设计方案,而是参照类似的用于在第一把手17内部的第一支承装置10的类似实施方案,如接下来对图2至图7的说明。
在图2至图4中分别示出具有握持件18和支承件19的整个第一把手17在不同视角下的图示,并且示出该第一把手与待检查的管30的共同作用。在此,图2示出透视图;图3示出从背离壳体1(见附图1)的方向即在图1中从下方看的正视图;并且图4示出从与图3相反的方向即在图1中从上方看的后视图。在这些图中未示出壳体1,以便能更好地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元件。下面,一起说明图2至图4和在图中可识别的特征。
第一把手17在大范围内如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形环地构成。当该圆形环完全构成为这样时,会得到如由背景技术公知的提环,由此,便携式X射线机能够毫无问题地由一个或两个人(依赖于尺寸和重量)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与由背景技术公知的把手相反,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把手17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支承件的部件不适合提起,而是构造为第一支承装置10。在图示中涉及第一把手17的下部区域。在此,第一支承装置10具有轴11,第一轮子12和第二轮子13绕该轴旋转。本发明意义中的轴11可以理解为每种类型的轴,也就是说既可以是固定的又可以是旋转的轴,但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类型的机轴。轴11也不必连续地构造在整个宽度上,而是可以例如为每个单独的轮子12、13分离地构造。轴11的或在轴11上的轮子12、13的支承对于本发明不重要,并且是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所有公知的支承方式都可以应用。
固定装置(其中仅示出固定把手15)作用到两个轮子12、13上,所述固定装置用于锁定轮子12、13的旋转。这种固定装置也是技术人员充分公知的,例如以盘式制动或者将销钉嵌入到轮子12、13内部的开口中的方式,从而不必探讨更进一步的设计方案。该固定装置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固定把手15操纵,该把手在第一支承装置10上朝着第一把手17的中心向内伸出。借助该固定把手15,该固定装置能以简单的方式方法用仅一只手操纵,从而使得当操作者在期望的位置上用一只手固持住该X射线机期间,能够用另一只手通过操作固定把手15来将X射线机固定。
两个轮子12、13是相互间隔开的,并且具有距壳体1的纵轴线4(在图2中没有示出)相同的距离。这导致在将第一支承装置10安置到管30上之后,壳体1的纵轴线4居中地设置在管30的纵轴线上方。由此,与轮子12、13的如下设置方式相比,即,其中第二轮子13例如直接设置在壳体1的纵轴线4和管30的纵轴线之间的连接线上,X射线机在管30上的倾覆减小。
此外,从图2至图4中还可以良好地识别出在两个轮子12、13之间的凹部14。该凹部14在其平面图(即图3和图4)中具有圆弧形状。这在第一支承装置10的深度上意味着:凹部14是圆柱罩面形的,但是其中,在该实施例中朝着第一支承装置10的前侧和后侧(见图3和图4)构造有程度不同的倾斜部。该凹部14导致,如从图2至图4可良好地获知的,当两个轮子12、13靠置在管表面上时,第一支承装置10不靠置在管30上。这意味着,第一把手17进而整个X射线机同样能够在轮子12、13上在管30上推移或牵引,而在管30上不出现第一支承装置10的滑动。由此需要很小的力来在管30上移动X射线机;此外,在移动时不损伤管30的表面,因为不产生摩擦,如在第一支承装置10滑动运动的情况中。
凹部14的形状(尤其是其曲率半径)必须如此地选择,依赖于轮子12、13的直径以及彼此在轴11上的间距,确保了自由的运动,而第一支承装置10不在待检查管30上靠置。在两个轮子12、13之间的距离保持相同并且所述轮子12、13的直径保持相同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在待检查管30的直径较小的情况下,凹部14的曲率半径必须较小,这导致更深的凹部14(在图3和4中即更向上伸入的凹部14)。在这种情况下可观察到的是,在轴11为连续的情况下,凹部14不能通过轴11的下端部向上延伸,因为否则所述轴11将暴露在外并且会安置在管30的表面上。在轴11分开的情况下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样在两个轮子12、13之间的区域中不构造有轴11。
此外,在图2到图4中还可以识别出两个连接搭板16的设置方案和所述连接搭板的具体设计方案。这些连接搭板从第一把手17的内面出发并且然后在其端部以弧形基本上平行于壳体1地伸展。在连接搭板的端部区域中设置有穿孔,连接搭板16能够经由所述穿孔例如通过螺纹连接与壳体1连接。
图5以放大的比例示出第一把手17从下到支承件19上的视图(相对于图3和图4)。在这种情况下,可在两个轮子12、13之间看到凹部14以及朝着壳体1(没有示出)的方向向下的或从壳体1离开向上的不同倾斜部。轴11仅在第二轮子13的区域中以虚线示出。此外可以识别出两个相对置的、构造在第一把手17处的连接搭板16。
图6示出从与图5中相反方向到具有第一支承装置10的第一把手17的握持件18上的视图(即从图3和图4中的上方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良好地看到构造为提环的第一把手17的上部弯曲,轮子12、13在下方区域中伸出超过该第一把手,所述轮子支承在第一支承装置10中。
最后,图7示出第一把手17的侧视图(在图3中从左侧看)。在这里可很好识别出的是,连接搭板16关于壳体1(未示出)的纵轴线4对称地构造在握持件18上。此外可以看到的是,第一把手17在支承件19的构造有第一支承装置10的区域中轻微弯曲。该弯曲从由第一把手17的(部分)环形展开的平面指向壳体1的方向(即图7中向左)。该弯曲是如此程度的,即第一轮子12的前边缘(在图中右边,即从壳体1向外指向)构成为大约与第一把手17齐平。第一轮子12围绕轴11旋转。
如前面已经解释的,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把手21中的第二支承装置20基本上与在第一把手17中的第一支承装置10相同地构造。由此获得的是,当在轮子12、13(总共是四个轮子)上的X射线机放置在管30上时,壳体1的纵轴线4平行于管30的表面。由此确保了X射线机在管30上的特别简单和省力的运动。该运动可以毫无问题地由一个人实现,或者必要时,如果必须将X射线机运送到X射线机例如不在管30上而是必须相对于管侧向安装(例如相对图3中图示旋转90°)以便在那里执行检查的位置,则由两个人实现。在这样的侧向位置中,X射线机必须还通过适合的机构例如通过带件固定在管30上(但这一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并且因此不必详细说明),从而使得X射线机不掉落下来。
附图标记
1    壳体
2    第一端部
3    第二端部
4    纵轴线
5    直径
6    X射线窗口
10   第一支承装置
11   轴
12   第一轮子
13   第二轮子
14   凹部
15   固定把手
16   连接搭板
17   第一把手
18   握持件
19   支承件
20   第二支承装置
21   第二把手
22   连接搭板
30   管

Claims (14)

1.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1)的把手(17、21),
所述把手具有环形的基体,所述基体具有握持件(18)和支承件(19),
其中,在所述握持件(18)上设置有连接搭板(16、22),所述连接搭板(16、22)用于与所述壳体(1)连接,
并且在所述支承件(19)中构造有支承装置(10、20),所述支承装置具有两个相互间隔地设置在共同的轴(11)上的轮子(12、13),
其中,所述轮子(12、13)伸出超过所述基体的外轮廓,并且在所述轮子(12、13)之间存在凹部(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在支承装置(10、20)中构造有用于相对所述支承装置(10、20)固定所述轮子(12、13)的固定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具有伸出超过所述支承装置(10、20)的固定把手(15)。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轮子(12、13)之间的所述凹部(14)是圆弧形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14)不延伸达到所述轴(11)。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把手(17),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件(18)构造为提环。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件(18)构造在平面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关于对称平面对称地构造,所述对称平面垂直于所述平面,并且两个所述轮子(12、13)具有与所述对称平面相同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19)不处于所述平面中,并且所述轴(11)与所述平面平行地延伸。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安装在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1)上,所述壳体具有纵轴线(4)和垂直于所述纵轴线的最大直径(5),其中,所述轴(11)垂直于所述纵轴线(4)地定向,并且所述轮子(12、13)在沿着所述纵轴线(4)的投影中至少局部地伸出超过在最大直径(5)处的所述壳体(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把手(17、21),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子(12、13)具有与所述纵轴线(4)相同的距离。
1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第一把手(1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17)在所述壳体(1)的第一端部(2)处与所述壳体(1)连接,并且在所述壳体(1)的第二端部(3)处设置有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第二把手(2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第一把手(17),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把手(17、21)的两个所述支承装置(10、20)的所述轴(11)在所述纵轴线(4)的方向上看是全等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之一所述的第一把手(17),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把手(17、21)的两个所述支承装置(10、20)的所述凹部(14)在所述纵轴线(4)的方向上看是全等的。
CN2010800346029A 2009-08-06 2010-08-05 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的把手 Pending CN1027120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9036399.8 2009-08-06
DE102009036399A DE102009036399A1 (de) 2009-08-06 2009-08-06 Gehäuse für ein tragbares Röntgengerät sowie Handgriff für ein solches Gehäuse
PCT/EP2010/004810 WO2011015361A2 (de) 2009-08-06 2010-08-05 Handgriff für ein gehäuse für ein tragbares röntgengerä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2089A true CN102712089A (zh) 2012-10-03

Family

ID=42731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46029A Pending CN102712089A (zh) 2009-08-06 2010-08-05 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的把手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37468A1 (zh)
EP (1) EP2461946A2 (zh)
JP (1) JP2013501327A (zh)
CN (1) CN102712089A (zh)
DE (1) DE102009036399A1 (zh)
RU (1) RU2012101209A (zh)
WO (1) WO2011015361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1256A (zh) * 2020-06-24 2020-09-18 储田生 一种改进型柜体合金拉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76128A1 (de) 2013-11-25 2015-05-27 Basf Se Verfahren zum Aufreinigen von wasserlöslichen hochverzweigten Polyethern
US9880056B2 (en) 2014-06-27 2018-01-30 Tdw Delawar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on-destructive, in situ, positive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of a pip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2222A (en) * 1975-09-24 1977-08-16 Clement Andrew B Mixer
US4077647A (en) * 1976-07-28 1978-03-07 Nagayama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Ridable amusement device
US4138139A (en) * 1977-12-22 1979-02-06 Alfonso Berta C Collapsible trash carrier
DE3321057A1 (de) * 1983-06-09 1984-12-13 Philipp 8500 Nürnberg Röder Geraet zur untersuchung oder behandlung eines patienten mittels durchdringender strahlung
US5448608A (en) * 1994-02-08 1995-09-05 Analogic Corporation Tomographic scanner having center of rotation for all physics
US6027128A (en) * 1994-07-20 2000-02-22 Premier Drywall Tool Co. Multi-purpose dolly-truck
TW314800U (en) * 1997-01-29 1997-09-01 Yuan Fong Plastic Factory Co Ltd Golf bag
JPH11301485A (ja) * 1998-04-23 1999-11-02 Toshiba Plant Kensetsu Co Ltd 容器運搬具
GB0009863D0 (en) * 2000-04-26 2000-06-07 Rogers Gary System for detecting skin malignancies
US7219588B2 (en) * 2003-04-02 2007-05-2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ortable convertible blast effects shield
DE102006024875B3 (de) * 2006-05-24 2007-09-27 Kaiser + Kraft Europa Gmbh Transportvorrichtung für Kisten und Fässer
DE102007001512A1 (de) * 2007-01-10 2008-07-17 Yxlon International X-Ray Gmbh Tragbare Röntgenanlag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1256A (zh) * 2020-06-24 2020-09-18 储田生 一种改进型柜体合金拉手
CN111671256B (zh) * 2020-06-24 2022-01-25 长春重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型柜体合金拉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1946A2 (de) 2012-06-13
WO2011015361A3 (de) 2011-05-12
RU2012101209A (ru) 2013-09-20
DE102009036399A1 (de) 2011-04-28
US20120137468A1 (en) 2012-06-07
JP2013501327A (ja) 2013-01-10
WO2011015361A2 (de) 2011-02-10
WO2011015361A8 (de) 201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12070A (en) Dual wheel puller/dolly
CN102712089A (zh) 用于便携式x射线机的壳体的把手
CN205437773U (zh) 一种用于软连接差速器装配的翻转机构
CN211169465U (zh) 一种起重机更换钢丝绳装置
CN204138274U (zh) 石膏板举升机
CN110687199A (zh) 一种煤矿钢丝绳实时在线检测设备
CN202655868U (zh) 卷筒胶套拆卸工具
CN210825318U (zh) 一种变形滚轮撬棍装置
CN106077167A (zh) 工字轮整形机
CN206871047U (zh) 一种折叠式汽车限位装置
KR100622102B1 (ko) 압연롤용 쵸크 자동 착탈장치 및 그의 방법
CN218120855U (zh) 一种阀门轴承检测工装
CN211197638U (zh) 一种物流搬运设备的举升装置
JP7356890B2 (ja) 管の心出し用治具および心出し方法
CN218424898U (zh) 一种管道截面轮廓修复机
CN219912223U (zh) 一种供水管道检测机器人
CN214298730U (zh) 滑套拉紧装置
CN212687521U (zh) 一种井盖快速施工装置
JP6676125B1 (ja) 鋼管据付装置
CN209193493U (zh) 一种便于小型筒状零件起吊的支撑工装
CN212539493U (zh) 一种桥梁拉索索力检测设备
CN220849650U (zh) 防喷管导向装置
CN214870266U (zh) 一种皮带托辊更换工具
CN212456319U (zh) 一种地下天然气检测装置
CN115159273A (zh) 一种移动式电缆放线装置及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