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00599A - 方向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方向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00599A
CN102700599A CN2012100814481A CN201210081448A CN102700599A CN 102700599 A CN102700599 A CN 102700599A CN 2012100814481 A CN2012100814481 A CN 2012100814481A CN 201210081448 A CN201210081448 A CN 201210081448A CN 102700599 A CN102700599 A CN 102700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lumn jacket
sidepiece
pivot
bear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14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庭高广
横田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KK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KK filed Critical Yamada KK
Publication of CN102700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005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向盘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即:内柱(2);外柱(A),具有在内面侧形成有抱持面部(31)的左右一对外柱半体(3),并且构成有由两抱持面部(31)抱持上述内柱(2)的外周面的抱持内周面(A1);枢轴托架(4),在枢轴上部(43)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垂下状侧部(4a);固定托架(1),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固定侧部(11);以及,夹紧件(6)。两外柱半体(3)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3a)由上述枢轴托架(4)的上述两垂下状侧部(4a)夹持,上述固定托架(1)的两固定侧部(11)能够借助上述夹紧件(6)将上述两外柱半体(3)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3a)夹紧及夹紧解除地连结。

Description

方向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方向盘装置,具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能够使倾斜/伸缩调整时的夹紧状态牢固,防止装置整体的晃荡。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特开2010-105662号公报)中,公开了在上侧车体安装托架3的左右的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上,可伸缩移动及倾斜移动地夹持有借助铝合金或镁合金的压铸铸造法成形的左右一对压板(クランプ)部件8A、8B,形成在该压板部件8A、8B的内侧的圆弧状内周面82A、82B抱持着外柱1的外周11[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的(2)、图3]。
在上述圆弧状内周面82A、82B上,在通过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水平线上,一体地形成有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卡合突起83A、83B。在外柱1的外周11上,与内周13贯通地形成有卡合凹部12A、12B,压板部件8A、8B的卡合突起83A、83B嵌入卡合凹部12A、12B中。
用摩擦系数小的材料成形的圆筒状的套筒22嵌合在外柱1的内周13上,压板部件8A、8B的卡合突起83A、83B嵌入形成在套筒22的外周上的卡合凹部23A、23B中。上述内柱2在轴方向上可滑动地嵌合在套筒22的内周上。
借助上述卡合突起83A、83B和上述卡合凹部12A、12B、23A、23B的卡合,使外柱1、套筒22对于压板部件8A、8B止转,并且,在进行外柱1对于内柱2的伸缩位置调整时,使外柱1、压板部件8A、8B、套筒22一体地在轴方向上滑动。
在压板部件8A、8B的下方,形成有轴方向上长的伸缩用长槽81A、81B,在形成在侧部32A、32B上的倾斜用长槽33A、33B和伸缩用长槽81A、81B中插通有夹紧杆34。在外柱1、套筒22的下表面,形成有各个狭缝14、24,压板部件8A、8B被夹紧时,外柱1、套筒22缩径,保持着内柱2。
并且,在压板部件8B的圆弧状内周面82B的上方和下方,形成有圆柱状的卡合突起84A、84B、84C。使该圆柱状的卡合突起84A、84B、84C与形成在外柱1上的未图示的圆形的卡合凹部卡合,固定压板部件8B和外柱1,使外柱1止转[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的(2)]。
并且,在内柱2的外周25上形成有卡合凹部27A、27B,使形成在外柱1的内周13上的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卡合突起83A、83B的轴方向端部与该卡合凹部27A、27B的轴方向端部抵接,由此,作为伸缩调整时的止动件发挥功能[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图(5)]。
内柱2的外周25在轴方向上可滑动地嵌合在外柱1的内周13上,压板部件8A、8B的卡合突起83A、83B嵌入在形成于内柱2的外周25上的卡合凹部27A、27B中。卡合凹部27A、27B的轴方向的长度L1设定为在压板部件8A、8B的卡合突起83A、83B的轴方向的长度L2上加上外柱1的伸缩调整距离量的长度。
借助卡合突起83A、83B和卡合凹部12A、12B、27A、27B的卡合,使外柱1、内柱2对于压板部件8A、8B止转,并且,在进行外柱1对于内柱2的伸缩位置调整时,使外柱1和压板部件8A、8B一体地在轴方向上滑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10-105662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中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点。在转动操作杆349时,以侧板32A、32B的间隔变窄、压板部件8A、8B的下方的间隔变窄而上方的间隔打开的方式旋转,由压板部件8A、8B进行的向外柱1的夹紧状态变得不均等,不能得到稳定的夹紧状态。
因此,作为压板部件8A、8B的旋转停止,尝试了在压板部件8A、8B上形成卡合突起83A、83B,与外柱1的卡合凹部12A、12B卡合固定的方法,但在该方法中,尺寸管理困难,需要成本。并且,在尺寸产生标准离差的情况下,具有产生晃荡的担忧,留有问题点。
而且,由于压板部件8A、8B各自左右分体地卡止固定在外柱1上,因此具有夹紧时的旋转或扭歪在左右的压板部件8A和压板部件8B上不同的担忧,与夹紧力的低下相关联。
并且,作为止转及防止扭歪,分别形成在压板部件8A、8B上的圆柱状的卡合突起84A、84B、84C和形成在外柱1上的未图示的圆形的卡合凹部卡合,但这样一来,构造复杂化,需要加工成本。并且,由于将外柱1和压板部件8A、8B作为分别的部件,因此零件个数增加。
并且,由于使形成在压板部件8A、8B上的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卡合突起83A、83B卡合在形成于内柱2上的卡合凹部27A、27B中,而作为伸缩操作时的止动件,所以卡合凹部27A、27B的轴方向的长度需要成为在卡合突起83A、83B的轴方向的长度上加上伸缩调整距离量的长度,内柱2也变长,方向盘装置整体大型化。
并且,卡合突起83A、83B、外柱1的卡合凹部12A、12B,和内柱2的卡合凹部27A、27B的尺寸管理困难,需要成本。在尺寸产生标准离差的情况下,产生压板部件8A、8B的旋转或晃荡,具有伸缩操作性恶化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方向盘装置,能够使倾斜/伸缩调整时的夹紧状态获得平衡、且牢固,防止装置整体的晃荡。
因此,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反复进行了专心的研究,结果借助第1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该方向盘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即:内柱;外柱,具有在内面侧形成有抱持面部的左右一对外柱半体,并且构成有由上述两抱持面部抱持上述内柱的外周面的抱持内周面;枢轴托架,在枢轴上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垂下状侧部;固定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固定侧部;以及,夹紧件;上述两外柱半体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由上述枢轴托架的上述两垂下状侧部夹持,上述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能够借助上述夹紧件将上述两外柱半体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夹紧及夹紧解除地连结。
借助第2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发明中,上述垂下状侧部由枢轴侧部和向该枢轴侧部的后方侧突出的后方延长侧部构成,上述两外柱半体的外侧面在与被抱持的上述内柱的直径中心对应的位置上、且沿着轴方向形成有上部抵接面,并且在该上部抵接面的下方形成有下部抵接面,上述两上部抵接面由上述枢轴托架的两后方延长侧部夹持固接,该两后方延长侧部由上述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夹持,并且上述两固定侧部与上述两下部抵接面经由上述夹紧件能够夹紧及夹紧解除地连结。
借助第3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或2发明中,上述下部抵接面从上述上部抵接面经由台阶部向宽度方向外方突出而形成,该台阶部的宽度方向尺寸形成为上述枢轴托架的后方延长侧部的壁厚尺寸以下。借助第4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2或3的任意一项发明的记载中,在上述外柱的抱持内周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沿着轴方向形成有槽形状的凹部。
借助第5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2、3或4的任意一项发明的记载中,在上述外柱的上述上部抵接面和上述枢轴托架的后方延长侧部上插通固接有定位销,并且,在上述内柱上沿着轴方向形成有上述定位销插通的伸缩用长孔。
借助第6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2、3、4或5的任意一项发明的记载中,上述抱持面部形成为半圆形状,由两抱持面部构成圆周形状的抱持内周面。借助第7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2、3、4或5的任意一项发明的记载中,上述抱持面部形成为多面形状,由两抱持面部构成多角形状的抱持内周面。
借助第8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2、3、4、5、6或7的任意一项发明的记载中,上述枢轴托架的枢轴上部与上述两外柱半体的上端抵接。借助第9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2、3、4、5、6、7或8的任意一项发明的记载中,上述两外柱半体为铝合金制的。
在第1发明中,由于外柱是由左右一对的两个外柱半体构成的,因此在用夹紧件夹紧时,能够确定按压内柱的部位,能够从宽度方向两侧用均匀的按压力使之成为稳定的夹紧状态。并且,在解除借助夹紧件的夹紧时,枢轴托架的两侧垂下状侧部的夹紧放松,平滑地进行外柱半体彼此的离开,顺利地进行对于内柱的夹紧解除。
在第2发明中,在形成于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外面上的上部抵接面上,抵接固定有枢轴托架的后方延长侧部,固定托架由两固定侧部夹持两后方延长侧部及外柱的两下部抵接面,并且,成为能够经由夹紧件夹紧及夹紧解除的连结。即,借助成为将外柱和枢轴托架一体地夹紧的结构,能够由外柱的上部抵接面和下部抵接面将内柱夹紧固定,夹紧刚性提高。
在第3发明中,形成在上部抵接面和下部抵接面之间的台阶部的宽度方向尺寸为后方延长侧部的壁厚尺寸以下,由此,在夹紧时,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和枢轴托架的两后方延长侧部先抵接,按压上部抵接面。由此,能够防止外柱的扭歪。并且,由于内柱被从存在于与通过直径中心的水平直径线相对应的位置上的外柱的上部抵接面按压,所以从外柱的抱持内周面受到均匀的按压力,夹紧刚性提高,能够防止晃荡。
在第4发明中,由于在外柱的抱持内周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沿着轴方向形成有槽形状的凹部,所以来自上部抵接面的夹紧力借助上述凹部而均等地分散在上方区域的抱持内周面和下方区域的抱持内周面上,抑制夹紧时外柱的旋转及扭歪,能够防止晃荡的发生。
在第5发明中,由于插通固接在外柱的上述上部抵接面和枢轴托架的后方延长侧部中的定位销插通到形成在上述内柱上的伸缩用长孔中,所以限制内柱对于外柱的旋转,并且也能够防止上下方向的晃荡。并且,定位销起到在伸缩调整中的行程的止动件的作用。
在第6发明中,抱持面部形成为半圆形状,由两抱持面部构成圆周形状的抱持内周面,由此两抱持面部和内柱成为大致面接触的状态,在借助夹紧件的夹紧状态中,能够极牢固地支承固定内柱。在第7发明中,抱持面部形成为多面形状,由两抱持面部构成多角形状的抱持内周面,由此,成为由两抱持面部在多处与内柱线接触的状态,能够在极稳定的状态下支承内柱。
在第8发明中,成为上述枢轴托架的枢轴上部与上述两外柱半体的上端抵接的结构,由此在借助夹紧件夹紧时,防止外柱半体的旋转,能够从宽度方向两侧借助均匀的按压力使内柱成为稳定的夹紧状态。在第9发明中,两外柱半体由铝合金制,由此因质量轻而加工容易。并且,金属模是一个外柱半体就可以,能够削减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使用了短型外柱半体和短型枢轴托架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1(B)是除去固定托架后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1(C)是图1(A)的Y1-Y1向视剖视图。
图2(A)是图1(B)中设置了固定托架后的状态的X1-X1向视剖视图,图2(B)是短型外柱半体和短型枢轴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本发明的结构的局部剖面分解图,图3(B)是外柱半体的纵剖主视图。
图4(A)是示出本发明的夹紧状态的作用的纵剖主视图,图4(B)是图4(A)的(α)部放大图。
图5(A)是示出伸缩调整机构中的内柱的伸缩用长孔和定位销的结构的分解纵剖主视图,图5(B)是示出伸缩调整的略示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中作为枢轴托架的枢轴上部与两外柱半体的上端抵接的结构的实施方式的纵剖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中作为枢轴托架的枢轴上部与两外柱半体的上端抵接的结构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且除去固定托架后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8(A)是使用长型外柱半体和短型枢轴托架、且除去了固定托架后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8(B)是长型外柱半体的立体图。
图9(A)是使用短型外柱半体和长型枢轴托架、且除去了固定托架后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9(B)是将长型枢轴托架和短型外柱半体分离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C)是使用长型外柱半体和长型枢轴托架、且除去了固定托架后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0(A)是具有上部抵接面比下部抵接面向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侧面的外柱半体的纵剖主视图,图10(B)是具有使上部抵接面和下部抵接面为同一个面的外侧面的外柱半体的纵剖主视图,图10(C)是将外柱半体的抱持面部形成为多角面部的实施方式的纵剖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本发明中,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了前后方向,在将本发明的方向盘装置安装于汽车中的状态下,以汽车的前后方向为基准,与汽车前方对应一侧为“前方侧”,与汽车后方对应一侧为“后方侧”。并且,连结前方侧和后方侧的方向称为“轴方向”。并且,所谓“宽度方向”指的是汽车的左右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主要由固定托架1、内柱2、外柱A、枢轴托架4、夹紧件6等构成。首先,固定托架1由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的固定侧部11、11、安装部12、12、及连结部15构成。从各个固定侧部11、11的上端朝向外方形成有水平状的安装部12、12,该安装部12、12借助连结部15以成为一体的构造的方式连结形成。
在上述固定侧部11、11形成有将上下方向或纵向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倾斜调整用的倾斜调整长孔13、13[参照图1(A)、图1(C)、图3]。在安装部12、12上分别安装有囊状部件14,固定托架1经由两囊状部件14、14安装在车体的既定部位[参照图1(A)、图2(A)]。
内柱2是中空圆筒状的管,在内部安装有方向盘轴7,在该方向盘轴7的后方侧端部安装有方向盘轮73[参照图1(A)]。在该内柱2上形成有被抱持圆筒部21。该被抱持圆筒部21是内柱2中直径最粗的圆筒区域,是由如后所述的外柱A所支承的部位[参照图1(C)、图3、图5(A)等]。
在被抱持圆筒部21上,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沿着轴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伸缩用长孔23[参照图1(B)、图2(A)、图5(B)]。在该伸缩用长孔23中安装有如后所述的滑动导引件24。并且,在本发明中,在内柱2中设直径中心为P,该直径中心P在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线为轴心线Lp,通过该轴心P的水平方向线为水平直径线Lh,通过轴心P的垂直方向线为垂直直径线Lv(参照图1)。
外柱A具有能够伸缩调整地抱持上述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的抱持内周面A1。抱持内周面A1沿着轴方向形成为相同直径。外柱A由一对外柱半体3、3构成[参照图1(C)、图2、图3]。两外柱半体3、3是以成左右对称形状的方式相对置地配置的,是相同形状的。各个外柱半体3是铝合金制的,借助铸造或挤压成形等形成。
在外柱半体3中,如下所述地,存在短型(参照图2)和长型(参照图8)的实施方式。短型和长型的区别在于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的大小。关于短型和长型的各个外柱半体3,基本的构造是大致相同的,因此主要说明短型的外柱半体3,之后再进行长型的说明。两外柱半体3、3相互相对置一侧为内方侧,该内方侧以外的外周部分为外方侧。
在各个外柱半体3的内方侧,形成有构成抱持内周面A1的抱持面部31。该抱持面部31存在有多个形状的类型,抱持面部31的第1类型为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的凹陷部分,将该类型称为半圆面部31a[参照图1(C)、图2(B)、图3等]。并且,上述抱持面部31的第2类型形成为大致多面形状的凹陷部分,将该类型称为多角面部31b[参照图10(C)]。
在该一对外柱半体3、3以成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在抱持面部31作为半圆面部31a时,构成设为两抱持面部31、31彼此沿着轴方向贯通的截面为圆形状的贯通孔的抱持内周面A1,抱持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参照图1(C)、图3]。
在抱持面部31作为多角面部31b时,构成设为两抱持面部31、31彼此沿着轴方向贯通的截面为多角形状的贯通孔的抱持内周面A1,抱持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在由第1类型的抱持面部31(半圆面部31a)构成的抱持内周面A1中,成为以大致面接触状态抱持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的结构,轴方向上的保持力能够牢固。
在由设为多角面部31b的抱持面部31构成的抱持内周面A1中,成为以大致线接触状态抱持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的结构,成为多个部分的接触结构,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内柱2[参照图10(C)]。并且,多角面部31b是由两个以上的平坦面构成的,特别适合的是,使多角面部31b成为三个面[参照图10(C)]。由此,由两抱持半圆部31、31构成截面为大致六边形状的抱持内周面A1,能够以极稳定的状态抱持内柱2。
在抱持面部31上,在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上、且沿着轴方向形成有凹部311。该凹部311是形成为截面为方形状的槽的部位,是滑动导引件24松动插入的部位。在由两外柱半体3、3适当地抱持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的状态下,在与内柱2的水平直径线Lh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凹部311[参照图1(C)]。
并且,在外柱半体3的内方侧,比上述抱持面部31靠下方侧的面称为下部内侧面32a,比上述抱持面部31靠上方侧的面称为上部内侧面32b[参照图2(B)]。下部内侧面32a及上部内侧面32b形成为垂直状的平坦面。而且,左右对称地配置一对外柱半体3、3,构成外柱A,在借助两外柱半体3、3夹持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时,上述两下部内侧面32a、32a彼此及两上部内侧面32b、32b彼此成为具有适当的间隔的结构[参照图1(C)]。
外柱半体3的外方侧由外侧面3a、上表面部36a及底面部36b构成。上述外侧面3a由上部抵接面33、下部抵接面34及台阶部35构成。在下部抵接面34和上部抵接面35的边界形成有台阶部35[参照图2(B)]。而且,外柱半体3的外侧面3a以上部抵接面33和下部抵接面34的任意一方比另一方向外柱半体3的宽度方向外方突出、或成为相同面的方式形成,由此,外柱半体3存在三个类型。
首先,外侧面3a的第1类型为,上述下部抵接面34从上述上部抵接面33经由台阶部35向外柱半体3的宽度方向外方突出而形成[参照图1(C)、图2(B)、图3等]。具体地,台阶部35的宽度方向尺寸W形成为如后所述的枢轴托架4的垂下状侧部4a的后方延长侧部的壁厚尺寸T以下。台阶部35以从上部抵接面33的下端突出的方式形成[参照图3(B)、图4(B)]。
外柱半体3的外侧面3a的第2类型为,上述上部抵接面33从上述下部抵接面34经由台阶部35向外柱半体3的宽度方向外方突出而形成[参照图10(A)]。外柱半体3的外侧面3a的第3类型为,上述上部抵接面33和上述下部抵接面34在外柱半体3的宽度方向外方中以成为相同面的方式构成。
并且,详细叙述的话,上部抵接面33是对于上述抱持面部31形成在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相对应的位置上的、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的垂直状的平坦面。外柱半体3的上部抵接面33是在由两外柱半体3、3适当地抱持了上述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的状态下、与内柱2的水平直径线Lh正交(也包含大致正交)、且从其正交的位置向上下方向均等地延伸的平坦面[参照图3(B)]。
下部抵接面34是在上述上部抵接面33的下方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的垂直状的平坦面,成为与上部抵接面33平行的面。在该上部抵接面33上形成有螺纹孔37,该螺纹孔37与固定螺栓200一同、起到与枢轴托架4连结固定的作用。并且,在外柱半体3上形成有贯通抱持面部31和上部抵接面33的定位销安装孔38[参照图2、图5(A)]。定位销100被压入该定位销安装孔38中。在下部抵接面34上形成有如后所述的夹紧件6的螺栓轴61所插通的夹紧螺栓轴插通孔39。夹紧螺栓轴插通孔39贯通外方侧的下部抵接面33和内方侧的下部内侧面32a[参照图2(B)]。
并且,在外柱半体3的长型中,是将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比短型延长,其他的结构与短型相同(参照图8)。具体地,以用于与固定托架1连结的上述夹紧螺栓轴插通孔39为基准位置,从该夹紧螺栓轴插通孔39的位置向车体前方侧延长。由此,长型的外柱半体3的夹紧螺栓轴插通孔39和螺纹孔37的前后方向间隔、或夹紧螺栓轴插通孔39和定位销安装孔38的前后方向间隔变得比短型大。
接着,如下所述,枢轴托架4存在有短型[参照图1(B)、图2(B)等]和长型的实施方式。短型和长型的区别在于,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的大小。关于短型和长型的枢轴托架4,基本构造大致相同,因此主要说明短型的枢轴托架4,之后再进行长型的说明。
枢轴托架4在枢轴上部43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垂下状侧部4a、4a。垂下状侧部4a由枢轴侧部41和后方延长侧部42构成,从车体前方侧形成有枢轴侧部41,从车体后方侧一体地形成有后方延长侧部42[参照图1、图2、图9(B)]。两枢轴侧部41、41的上端彼此借助枢轴上部43以成为一体构造的方式连结形成,以从上述枢轴侧部41朝向后方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有后方延长侧部42[参照图1、图2等]。
并且,枢轴上部43也可以形成在垂下状侧部4a、4a的前后方向、即枢轴侧部41和后方延长侧部42的整体上[参照图9(B)]。在这种情况下,枢轴托架4从前后方向的前方朝向后方构成为大致截面门形状。该后方延长侧部42是与上述外柱3的外侧面3a抵接的部位,主要与上部抵接面33抵接。上述后方延长侧部42也可以形成为比上部抵接面33的区域小一圈的形状。
在上述枢轴侧部41上,在其上方、且沿着轴方向形成有长孔部46。该长孔部46由倾斜保持孔46a、冲击吸收长孔46b、及保持部46c构成[参照图1(B)、图2(B)]。倾斜保持孔46a位于长孔部46的前方侧端部,该长孔部46的其他的区域被作为冲击吸收长孔46b使用。保持部46c是用于分隔倾斜保持孔46a和冲击吸收长孔46b的区域的部位,具体地,是轴片状的部件,是从长孔部46的内周缘的下端朝向上方、或从上端朝向下方突出形成的。
在倾斜保持孔46a中插通如后所述的枢轴轴53,因碰撞等的冲击产生,如后所述的枢轴轴53压倒并破坏轴片状的上述保持部46c,长孔部46向前方侧移动。在枢轴侧部41的下方形成有固定螺栓插通孔44,在后方延长侧部42形成有定位销插通部45[参照图2(B)、图9(B)]。
如后所述的定位销100被插入该定位销插通部45中。定位销插通部45是在后方延长侧部42上作为贯通孔而形成的。并且,作为定位销插通部45的别的类型,存在有在上述后方延长侧部42的前后方向后端缘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为大致切口形状、或后方端部开口的槽形状的结构[参照图9(A)、图9(B)]。
枢轴托架4的长型是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比短型更长的类型。具体地,将垂下状侧部4a的枢轴侧部41以向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延长的方式形成得长。而且,枢轴上部43也形成在后方延长侧部42的区域中[参照图9(B)]。并且,作为长型的枢轴托架4的变形例,也存在有下述结构,为与短型的枢轴托架4相似的形状,后方延长侧部42以朝向后方侧延长的方式形成得长、且在后方延长侧部42的区域中不形成上述枢轴上部43[参照图9(C)]。
在长型的枢轴托架4中,也在垂下状侧部4a的枢轴侧部41上形成有长孔部46,在后方延长侧部42上形成有定位销插通部45,并且固定螺栓插通孔44与外柱半体3的螺纹孔37的位置配合,而形成在枢轴侧部41或后方延长侧部42的任意一方上。
如上所述地,外柱半体3和枢轴托架4中分别存在有短型和长型,其组合也是自由的,外柱半体3和枢轴托架4彼此都是短型,或都是长型。并且,也可以是外柱半体3为短型,枢轴托架4为长型,或者外柱半体3为长型,枢轴托架4为短型。
下固定托架5固定在车体上,在该下固定托架5上转动自如地连结有上述枢轴托架4[参照图1(A)、图2(A)]。下固定托架5由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的枢支连结侧部52、及从该枢支连结侧部52、52的上端向宽度方向外方延伸设置的安装固定部51构成。在上述枢支连结侧部52上形成有支承孔部52a。并且,在上述安装固定部51上,形成有用于向车体既定部位安装的固定孔51a。
两枢支连结侧部52、52夹持枢轴托架4的两枢轴侧部41、41,借助枢轴轴53枢支连结各个枢支连结侧部52和枢轴侧部41。该枢轴轴53被插通在枢支连结侧部52的支承孔部52a中,且对于枢轴侧部41,插通倾斜保持孔46a而连结。夹紧件6由螺栓轴61、夹紧凸轮62、及操作杆部63构成[参照图1(A)、图1(C)]。
在跨过外柱A的各个外柱半体3的抱持面部31和上部抵接面33之间而形成的定位销安装孔38中压入定位销100[参照图2、图5(A)]。该定位销100以从上部抵接面33和抱持面部31的各个面突出的方式被压入固定。特别地,在抱持面部31侧,上述定位销100的前端从凹部311突出至抱持面部31的内部侧。
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由外柱A的两外柱半体3、3的抱持面部31、31夹持。从两外柱半体3、3的抱持面部31、31突出的定位销100、100分别插通形成在内柱2上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伸缩用长孔23、23。
被外柱A的两外柱半体3、3夹持的内柱2通过将定位销100插通在伸缩用长孔23中,而限制轴周向的旋转、并抑制上下方向的晃荡[参照图5(B)]。并且,通过使定位销100与伸缩用长孔23的轴方向端部抵接,能够限制伸缩调整时的行程范围。并且,内柱2能够沿着插通在伸缩用长孔23中的定位销100 在轴方向移动,导引伸缩调整时的轴方向移动。
并且在内柱2的伸缩用长孔23中安装有滑动导引件24,定位销100的内方侧前端经由滑动导引件24的导引孔24a被插入伸缩用长孔23中[参照图2(A)、图4]。并且,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形成为其内径比其他部位直径大,安装在内柱2内的方向盘轴7和定位销100不接触,也不相互干涉。
借助枢轴托架4的两垂下状侧部4a、4a夹持外柱A的两外柱半体3、3的外侧面3a、3a,从两外侧面3a、3a突出的定位销100的外方侧前端插入定位销插通部45中。两垂下状侧部4a、4a成为与两外柱半体3、3的两外侧面3a、3a大致面接触地分别抵接的状态[参照图1(C)、图2(A)、图3(B)、图4等]。
关于上述的外柱A的两外柱半体3、3和枢轴托架4的两垂下状侧部4a、4a的组装的结构,根据外柱半体3的外侧面3a的形状而存在有如下所述的多个结构例。首先,在第1结构例中,作为代表性的结构,是外柱半体3的外侧面3a的第1类型、即下部抵接面34比上部抵接面33向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结构。说明第1类型和短型的枢轴托架4的组合。
外柱A的两外柱半体3、3的两上部抵接面33、33由枢轴托架4的两后方延长侧部42、42夹持,从上部抵接面33突出的定位销100的外方侧前端插入定位销插通部45中。后方延长侧部42成为与上部抵接面33大致面接触地分别抵接的状态[参照图1(C)、图2(A)、图3(B)、图4等]。
这样一来,定位销100也起到组装外柱A和枢轴托架4时的定位的作用。并且,定位销100的从上部抵接面33的突出量设定得比枢轴托架4的后方延长侧部42的壁厚尺寸T小。即,以定位销100的外方侧前端不从后方延长侧部42的外方侧的侧面突出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使后方延长侧部42的外方侧的侧面成为倾斜调整时的与固定托架1的滑动面。
固定螺栓200的螺纹轴部插通在形成于两上部抵接面33、33上的螺纹孔37、37、及形成于两后方延长侧部42、42上的两固定螺栓插通孔44、44中,枢轴托架4在夹持外柱半体3、3的状态下连结固定。由此,外柱半体3、3和枢轴托架4连结为一体,能够防止夹紧时的旋转或扭歪在左右的外柱半体3、3上不同,能够提高夹紧力。并且,设定螺纹轴的长度,使得上述固定螺栓200成为不从形成在上述外柱半体3上的凹部311的内面突出的结构。
固定托架1的两固定侧部11、11夹持被固定在上述外柱A的两上部抵接面33、33上的枢轴托架4的后方延长侧部42、42、及下部抵接面34、34,并且,夹紧件6的螺栓轴61贯通到外柱A的夹紧螺栓轴插通孔39、及固定托架1的倾斜调整长孔13、13中[参照图1(A)、图1(C)]。并且,借助下固定托架5支承枢轴托架4的枢轴侧部41、41。
如上所述地,上述外柱A中的外柱半体3的台阶部35的宽度方向尺寸W为枢轴托架4的后方延长侧部42的宽度方向中的壁厚尺寸T以下,特别地在形成为比壁厚尺寸T小的情况下,成为两枢轴托架4、4的后方延长侧部42、42夹持两外柱半体3、3的上部抵接面33、33时、各个后方延长侧部42、42在宽度方向中从上述下部抵接面34、34的宽度方向外面侧突出的结构,并且,在固定侧部11和下部抵接面34之间产生间隙S[参照图3(B)、图4(B)]。
借助夹紧件6的操作杆部63的夹紧操作,上述固定托架1的固定侧部11、11的间隔变窄,则外柱A的外柱半体3、3要旋转使得下部内侧面32a、32a的间隔变窄、而上部内侧面32b、32b的间隔打开。
台阶部35的宽度方向尺寸W形成得比后方延长侧部42的宽度方向中的壁厚尺寸T小,因此,在固定侧部11和下部抵接面34之间产生间隙S[参照图3(B)、图4(B)]。因此,在枢轴托架4的宽度方向中,从垂直直径线Lv至后方延长侧部42的尺寸W3形成得比从垂直直径线Lc至下部抵接面34的尺寸W2大。
因此,在借助夹紧件6的夹紧时,因上述间隙S,固定侧部11、11比下部抵接面34、34先抵接在后方延长侧部42、42上,施加按压力F1。后方延长部42、42夹持两外柱半体3、3的两上部抵接面33、33,该两上部抵接面33、33形成在内柱2的水平直径线Lh的延长线上,因此内柱2的被抱持圆筒部21中的与水平直径线Lh相交的位置先被按压,能够防止外柱半体3、3的旋转。
并且,施加在该后方延长侧部42上的按压力F1成为分布载荷f、f、……,平衡良好地传递给上部抵接面33,对于内柱2施加均匀的夹紧力F2[参照图4]。即按压力F1均等地分散在比凹部311、311靠上方区域的抱持面部31上、和下方区域的抱持面部31上,防止外柱的外柱半体3、3的旋转,能够防止晃荡的产生。
并且,在外柱半体3、3中,也具有不形成台阶部35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下部抵接面34、34和固定侧部11、11之间配置间隔件等,或将上述固定侧部11、11的内侧面突出的突部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由此得到与形成在外柱半体3、3上的台阶部35相同的效果。上述间隔件及上述突部的厚度尺寸各自都是形成为与后方延长部42、42的宽度方向中的壁厚尺寸T同等以下。
并且,在外柱半体3、3为长型的情况下,有时成为夹持两外柱半体3、3的两外侧面3a、3a的枢轴托架4的两垂下状侧部4a、4a、和固定托架1的两固定侧部11、11不重合的结构[参照图8(A)]。即,成为固定侧部11、11直接夹持两外柱半体3、3的两外侧面3a、3a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外柱半体3、3的上部抵接面33、33和固定侧部11、11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该间隙中安装有间隔件等。
在成为如上所述的上述两枢轴托架4的两垂下状侧部4a、4a和固定托架1的两固定侧部11、11不重合的结构的情况下,只要做成外柱半体3的外侧面3a成为第3类型、即上部抵接面33和下部抵接面34成为相同面的结构,则不需要上述间隔件等[参照图10(B)]。并且,也可以使枢轴托架4的两垂下状侧部4a、4a以夹持两外柱半体3、3的两上部抵接面33、33及两下部抵接面34、34的方式抵接。
并且,枢轴托架4的两垂下状侧部4a、4a也可以以夹持两外柱半体3、3的两下部抵接面33、33的方式抵接。在这种情况下,外柱半体3、3的外侧面3a、3a成为上部抵接面33比下部抵接面34向外柱半体3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第2类型[参照图10(A)]。
该第2类型的台阶部35的宽度方向尺寸W优选地形成为比后方延长部42的宽度方向中的壁厚尺寸T大。在借助夹紧件6的夹紧时,固定侧部11、11比夹持外柱半体3、3的两下部抵接面34、34的枢轴托架4的后方延长侧部42、42先与上部抵接面33、33抵接,能够防止外柱半体3、3的旋转。
在外柱半体3上形成有贯通内方侧的抱持面部31和外方侧的上部抵接面33的螺纹孔37、及定位销安装孔38。上述螺纹孔37形成在前方侧,上述定位销安装孔38形成在后方侧。并且,螺纹孔37是形成了内螺纹的螺纹孔。
如上所述,枢轴托架4的后方延长侧部42、42和外柱A的外柱半体3、3一同被紧固在固定侧部11、11上,由此能够不仅从外柱A的外柱半体3、3的下部抵接面34、34,也从上部抵接面33、33经由枢轴托架4夹紧内柱6,夹紧刚性提高。
并且,在外柱A的两外柱半体3、3的抱持面部31、31上,在上下方向中间部位分别形成有凹部311、311。由此,内柱2被夹紧固定在凹部311、311的上方侧的抱持面部31、31区域和下方侧的抱持面部31、31区域共四面上,夹紧刚性提高。
并且,枢轴托架4在夹紧时以两后方延长侧部42、42的间隔变窄的方式挠曲,在夹紧解除时,起到将该挠曲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复原弹簧的作用,辅助外柱半体3、3的离开,并顺利地进行对于内柱2的夹紧解除。
因此,在夹紧解除时,借助枢轴托架4的复原弹簧的作用,辅助外柱的两下部内侧面32a、32a的离开,能够顺利地进行对于内柱2的夹紧解除。图4(A)是固定侧部11由紧固而挠曲、并与外柱半体3的下部抵接面34抵接的状态,图4(B)是固定侧部11挠曲前的不设为与外柱半体3的下部抵接面34抵接状态的状态。
有时做成上述枢轴托架4的枢轴上部43和上述外柱A的两外柱半体3、3的上端抵接的结构(参照图6、图7)。外柱半体3的上端是外柱半体3的最上端的位置,成为上表面部36a的上端。
在进行借助夹紧件6的夹紧时,使操作杆部63向夹紧方向摆动,则在两外柱半体3、3上也作用旋转力F3(参照图6),两外柱半体3、3要旋转。即使外柱半体3、3要旋转,由于两外柱半体3、3的上端与枢轴上部43抵接,因此因上述旋转力F3而在枢轴上部43上产生反力k、k……。
而且,该反力k、k……成为按压在外柱半体3、3的上端的状态,能够更牢固地防止外柱半体3、3的旋转(参照图7)。由此,两外柱半体3、3的间隔均匀地变窄,能够成为将内柱2从宽度方向两侧稳定夹紧(锁定)状态。并且,能够抑制内柱2的直径中心P的位置变动,能够具有牢固的夹紧刚性。
通常,根据车体布局及车种,所需要的方向盘装置的轴方向长度有所变化。根据本发明的方向盘装置的构造,能够仅变更枢轴托架4或外柱A的轴方向长度而成为所期望的长度的方向盘柱装置。并且,由于外柱A为铝合金制的,并由左右一对的两个外柱半体3、3构成,因此,金属模是一个外柱半体3就可以,能够进一步削减成本。
特别地,在由铝挤压成形来形成外柱半体3、3的情况下,不用新制作金属模,而通过切断为所期望的长度,能够成为短型、长型等各种各样的长度的方向盘柱装置。能够用一个金属模应对各种各样的车种的方向盘装置,从而削减成本。并且,不需要外柱半体3、3的倾斜滑动面、及抱持面部31的加工,削减成本。
并且,在外柱半体3中,能够形成在下部抵接面34和上部内侧面32a之间、且沿着轴方向贯通的冲裁加工部3b。借助形成有该冲裁加工部3b,外柱半体3能够不降低刚性而实现轻量化[参照图2(B)、图3等]。本发明不应解释为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改良。
附图标记说明:
1 固定托架
11 固定侧部
2 内柱
A外柱
A1 抱持内周面
3 外柱半体
3a 外侧面
31 抱持面部
311 凹部
33 上部抵接面
34 下部抵接面
35 台阶部
4 枢轴托架
4a 垂下状侧部
41 枢轴侧部
42 后方延长侧部
5 下托架
6 夹紧件
100 定位销。

Claims (9)

1.一种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件构成,即:内柱;外柱,具有在内面侧形成有抱持面部的左右一对外柱半体,并且构成有由上述两抱持面部抱持上述内柱的外周面的抱持内周面;枢轴托架,在枢轴上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垂下状侧部;固定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固定侧部;以及,夹紧件;上述两外柱半体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由上述枢轴托架的上述两垂下状侧部夹持,上述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能够借助上述夹紧件将上述两外柱半体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夹紧及夹紧解除地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垂下状侧部由枢轴侧部和向该枢轴侧部的后方侧突出的后方延长侧部构成,上述两外柱半体的外侧面在与被抱持的上述内柱的直径中心对应的位置上、且沿着轴方向形成有上部抵接面,并且在该上部抵接面的下方形成有下部抵接面,上述两上部抵接面由上述枢轴托架的两后方延长侧部夹持固接,该两后方延长侧部由上述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夹持,并且上述两固定侧部与上述两下部抵接面经由上述夹紧件能够夹紧及夹紧解除地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部抵接面从上述上部抵接面经由台阶部向宽度方向外方突出而形成,该台阶部的宽度方向尺寸形成为上述枢轴托架的后方延长侧部的壁厚尺寸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柱的抱持内周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沿着轴方向形成有槽形状的凹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柱的上述上部抵接面和上述枢轴托架的后方延长侧部上插通固接有定位销,并且,在上述内柱上沿着轴方向形成有上述定位销插通的伸缩用长孔。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抱持面部形成为半圆形状,由两抱持面部构成圆周形状的抱持内周面。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抱持面部形成为多面形状,由两抱持面部构成多角形状的抱持内周面。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托架的枢轴上部与上述两外柱半体的上端抵接。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两外柱半体为铝合金制的。
CN2012100814481A 2011-03-28 2012-03-26 方向盘装置 Pending CN1027005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9252 2011-03-28
JP2011-069252 2011-03-28
JP2012-025879 2012-02-09
JP2012025879A JP5785108B2 (ja) 2011-03-28 2012-02-09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00599A true CN102700599A (zh) 2012-10-03

Family

ID=45936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14481A Pending CN102700599A (zh) 2011-03-28 2012-03-26 方向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899128B2 (zh)
EP (1) EP2505456B1 (zh)
JP (1) JP5785108B2 (zh)
CN (1) CN10270059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4982A (zh) * 2015-03-31 2016-10-12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07000780A (zh) * 2014-12-18 2017-08-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7914758A (zh) * 2016-10-07 2018-04-17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操纵装置
CN110450847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10546059A (zh) * 2017-06-14 2019-12-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外柱以及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54196B3 (de) * 2011-10-05 2012-12-20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mit einem ersten Nockenträger
WO2013069340A1 (ja) * 2011-11-07 2013-05-1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2101494B3 (de) * 2012-02-24 2013-05-16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Tragteil
JP2014058200A (ja) * 2012-09-14 2014-04-03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40116186A1 (en) * 2012-10-31 2014-05-01 Melvin L. Tinni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improved attachment to a vehicle structure
JP6065109B2 (ja) * 2013-04-26 2017-01-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839637B1 (ko) * 2013-05-30 2018-03-16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틸트 또는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프 조향장치
CN106170427B (zh) * 2014-01-30 2018-07-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US9428212B2 (en) * 2014-02-19 2016-08-30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2016055689A (ja) * 2014-09-08 2016-04-21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DE102015000028A1 (de) * 2015-01-08 2016-07-14 Thyssenkrupp Ag Fertigungsverfahren für eine modulare Lenksäule mit Strangpressprofilen
JP6489845B2 (ja) * 2015-01-27 2019-03-2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R3035057B1 (fr) * 2015-04-15 2018-07-27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Mecanisme de serrage a cames et colonne de direction associee
US9789897B2 (en) * 2015-08-11 2017-10-17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apparatus
CN107848560B (zh) * 2015-09-29 2020-03-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WO2017135384A1 (ja) * 2016-02-04 2017-08-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796255B2 (ja) * 2017-02-10 2020-12-0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611396B2 (en) 2017-04-24 2020-04-0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Motion control assembly for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JP6985918B2 (ja) * 2017-12-18 2021-12-22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28010A1 (en) * 2004-08-05 2006-02-09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762750A (zh) * 2004-10-13 2006-04-26 Ims传动装置有限公司 转向柱高度调节装置
CN1809491A (zh) * 2003-07-16 2006-07-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931648A (zh) * 2005-09-15 2007-03-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转向装置
JP2009073378A (ja) * 2007-09-21 2009-04-09 Nsk Ltd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14648B1 (fr) * 1994-01-06 1996-03-15 Nacam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énergie à tenue axiale pour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R2714651B1 (fr) * 1994-01-06 1996-03-15 Nacam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énergie pour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JP3335485B2 (ja) * 1994-09-13 2002-10-15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US6357318B1 (en) * 2000-06-16 2002-03-19 Trw Inc. Steering column
JP5104886B2 (ja) 2004-08-05 2012-12-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279741B2 (ja) * 2009-03-30 2013-09-04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73089B2 (ja) * 2009-05-22 2013-08-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9491A (zh) * 2003-07-16 2006-07-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US20060028010A1 (en) * 2004-08-05 2006-02-09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762750A (zh) * 2004-10-13 2006-04-26 Ims传动装置有限公司 转向柱高度调节装置
CN1931648A (zh) * 2005-09-15 2007-03-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转向装置
JP2009073378A (ja) * 2007-09-21 2009-04-09 Nsk Ltd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0780A (zh) * 2014-12-18 2017-08-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6004982A (zh) * 2015-03-31 2016-10-12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06004982B (zh) * 2015-03-31 2018-12-28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US10246119B2 (en) 2015-03-31 2019-04-02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07914758A (zh) * 2016-10-07 2018-04-17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操纵装置
CN110546059A (zh) * 2017-06-14 2019-12-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外柱以及转向装置
US11136058B2 (en) 2017-06-14 2021-10-05 Nsk, Ltd. Outer column and steering apparatus
CN110546059B (zh) * 2017-06-14 2022-05-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10450847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10450847B (zh) * 2018-05-08 2023-03-14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68354A1 (en) 2015-03-12
EP2505456A2 (en) 2012-10-03
JP5785108B2 (ja) 2015-09-24
JP2012214215A (ja) 2012-11-08
US20120247258A1 (en) 2012-10-04
EP2505456A3 (en) 2013-10-16
EP2505456B1 (en) 2014-11-19
US8899128B2 (en) 2014-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0599A (zh) 方向盘装置
EP2708442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CN101287568B (zh) 夹销刀座
KR101711268B1 (ko) 레버 핀을 갖는 절삭 공구 및 절삭 공구 홀더
CN102700598A (zh) 方向盘装置
EP2342034B1 (en) Cutting tool and cutting insert therefor
EP2113408A1 (en) Vehicular cooling device supporting apparatus
DE102015200787A1 (de) Verstellbare Zubehöraufnahme
DE202010018307U1 (de) Fahrradbremsbetätigungseinheit
CN105143562A (zh) 安装销和销固定组件
CN109927774A (zh) 转向装置
TW202108044A (zh) 滑軌總成
CN104417600A (zh) 转向装置
US9963164B2 (en) Steering device
CN105283369B (zh) 转向装置
WO2013126004A1 (en) Arrangement for a steering column of a vehicle
JP2008296754A (ja)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481005B1 (ko) 딤플 성형 버니싱 공구 및 딤플 성형 버니싱 방법
EP2727753A1 (en) Suspension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7360963B1 (en) Motorcycle triple clamp
JP6350816B2 (ja) 調整装置
JP6679586B2 (ja) 機械加工ツール用の切削インサート位置決め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並びにこうした位置決めシステムを備える機械加工ツール
EP3753825B1 (de) Vorrichtung zur drehmomentfesten verbindung eines fahrzeuglenkers mit einem gabelschaft
TWI753755B (zh) 滑軌總成
JP2015174167A (ja) 支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