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7600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17600A CN104417600A CN201410439360.1A CN201410439360A CN104417600A CN 104417600 A CN104417600 A CN 104417600A CN 201410439360 A CN201410439360 A CN 201410439360A CN 104417600 A CN104417600 A CN 1044176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necting part
- slit portion
- fastening
- column j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由固定托架(4)、外柱(A)和紧固工具(5)构成,所述外柱(A)由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固定托架(4)上并抱持内管(6)的抱持主体部(1)、沿着该抱持主体部(1)形成的狭缝部(11)、沿着在该狭缝部(11)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11a、11a)的轴向形成的紧固部(2)、将上述两紧固部(2、2)彼此连结的连结部(3)构成,所述紧固工具(5)将该外柱(A)的上述两紧固部(2、2)的间隔扩缩。上述连结部(3)向上述狭缝部(11)形成区域的外方侧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其在具备倾斜-伸缩调整功能的转向装置中,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着转向轴杆的内管的紧固及解除。
背景技术
一般,在汽车的转向装置中具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作为这样的转向装置的一般的构造之一,已经由申请人开发的转向装置作为专利文献1而存在。它是由安装在车体侧的固定托架、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向轴杆的内管、将该内管在轴向上可滑动地支承的外柱、和通过该外柱将上述内管紧固的紧固机构构成的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在外柱的抱持主体部上,沿着其轴向形成有狭缝状的分离部。并且,在抱持主体部的内周侧抱持着内管,形成在外柱的分离部部位的两紧固部可以通过紧固工具将上述分离部的间隔缩窄。这样,上述内管被抱持主体部紧固,能够进行倾斜-伸缩调整时的锁定。
[专利文献1]特开2010-254290号公报。
图8是表示专利文献1等的以往技术的外柱的主要的结构的概略图。在专利文献1中,分离部遍及从抱持主体部的前方侧到后方侧而形成。并且,在抱持主体部的轴向前方侧端部,存在内壁面沿着周向连续的圆周支承部〔参照图8(A)〕。
该圆周支承部为在分离部的形成区域中在其宽度方向两端缘彼此以桥形状连续的部位。通过该圆周支承部,将抱持主体部的分离部在周向上加强。
但是,当通过紧固工具及两紧固部将上述分离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缘的间隔扩缩时,上述圆周支承部成为阻力件,在该圆周支承部的形成部位,分离部不能扩缩。因此,如果将两紧固部通过紧固工具紧固,则如表示以往技术的图8(B)所示,分离部在轴向上圆周支承部的相反侧变窄,随着向圆周支承部侧前进而变得难以变窄,在圆周支承部形成部位不变窄。
因而,由抱持主体部的内周侧与内管的外周侧的接触带来的保持力在轴向上在圆周支承部侧和相反侧出现差异,有紧固性稍稍牺牲的情况,在这一点上还留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技术课题)是,在具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转向装置的外柱中、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由紧固工具对内管的紧固动作,并且能够使外柱对于内管的紧固状态进一步提高。
所以,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专心地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使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由固定托架、外柱和紧固工具构成,所述外柱由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固定托架上并将内管抱持的抱持主体部、沿着该抱持主体部形成的狭缝部、沿着在该狭缝部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的轴向形成的紧固部、将上述两紧固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构成,所述紧固工具将该外柱的上述两紧固部的间隔扩缩,上述连结部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外方侧突出。
通过使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结部沿着上述狭缝部的轴向延伸形成。通过使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连结部的上方,在与上述抱持主体部之间形成有空隙部。
通过使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由固定托架、外柱和紧固工具构成,所述外柱由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固定托架上并将内管抱持的抱持主体部、沿着该抱持主体部形成的狭缝部、沿着在该狭缝部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的轴向形成的紧固部、将上述两紧固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构成,所述紧固工具将该外柱的上述两紧固部的间隔扩缩,上述外柱的上述连结部朝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外方且下方侧突出形成。通过使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或第4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结部呈圆弧形状。
在本发明中,两紧固部沿着在上述狭缝部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的轴向形成。并且,两紧固部通过连结部连结,该连结部为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轴向外方侧突出的结构。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将两紧固部通过紧固工具紧固时,由该紧固带来的载荷向两紧固部及连结部传递,但特别由于连结部如上述那样位于狭缝部的形成区域的外方侧,所以紧固载荷容易集中在连结部。因此,主要是连结部变形,连结部不会成为妨碍紧固工具的紧固的阻力,能够使两紧固部顺畅地接近。
由此,在狭缝部的连结部形成侧,狭缝也容易变窄,抱持主体部的内周侧面与内管的外周侧面的接触中,保持力变得大致均匀,能够成为可靠且良好的保持力。此外,在锁定解除时,通过连结部的复原力,狭缝部的两狭缝边缘容易遍及整个轴向被开放,内管相对于外柱的滑动性变得良好,能够将伸缩调整中的操作载荷抑制得较低,得到轻快的操作性。此外,由于是将狭缝部的一端侧通过连结部封闭的构造,所以外柱的刚性不会降低,能够做成有耐久性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纵剖侧视图,图1(B)是图1(A)的X1-X1向视图,图1(C)是图1(B)的(Q1)部放大图。
图2(A)是图1(A)的Y1-Y1向视剖视图,图2(B)是图1(A)的Y2-Y2向视剖视图。
图3(A)是外柱的立体图,图3(B)是图3(A)的Y3-Y3向视图。
图4(A)是外柱的横剖平面图,图4(B)是外柱的纵剖侧视图。
图5(A)是作为连结部的第2类型的实施方式的从下方观察的平面图,图5(B)是作为连结部的第3类型的实施方式的从下方观察的平面图,图5(C)是作为连结部的第4类型的实施方式的从下方观察的平面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外柱的纵剖侧视图,图6(B)是图6(A)的Y4-Y4向视剖视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外柱的紧固部和连结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外柱的紧固部和连结部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8(A)是表示以往技术的外柱的紧固部和连结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以往技术的外柱的紧固部和连结部的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存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从第1实施方式起进行说明。主要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是外柱A、固定托架4、紧固工具5和内管6。
这里,作为在本发明中表示方向的词语,存在前方侧和后方侧。该前方侧及后方侧,是在将转向装置安装在汽车中的状态下、以汽车的前后方向为基准的。具体而言,在转向装置的各构成部件中,将汽车的前轮侧作为前方侧,将驾驶盘(转向盘)8侧作为后方侧。
外柱A由抱持主体部1、紧固部2和连结部3构成。上述抱持主体部1如图3所示,形成为使内部为中空形状的大致圆筒状,具体而言,其内部具有形成为中空形状的抱持内周侧面部1a。在上述抱持主体部1的直径方向下部侧形成有狭缝部11(参照图1、图3)。
该狭缝部11是沿着从上述抱持主体部1的轴向的前方侧到后方侧、在宽度方向上为非连续的分离的部分(参照图1、图3)。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轴向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长度L2具有与上述抱持主体部1的轴向长度L1相同的长度。
此外,也有没有遍及抱持主体部1的整体形成狭缝部11、而存在一部分连续的部分的实施方式。即,包括轴向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长度L2比上述抱持主体部1的轴向长度L1小的结构〔参照图6(A)〕。在上述狭缝部11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的边缘部分称作狭缝边缘11a、11a。两狭缝边缘11a、11a分别是直线状且平行。
并且,通过两狭缝边缘11a、11a相互接近,上述抱持内周侧面部1a的直径变小,能够将收纳安装在上述抱持主体部1内的内管6紧固并锁定(固定)。在狭缝部11处,在其形成区域的前方或后方的任一方的外方侧设有后述的连结部3。
抱持主体部1的抱持内周侧面部1a形成得比该内管6的外径稍大,以使得在锁定解除状态时内管6容易滑动。此外,抱持主体部1形成为能够将内管6的轴向的大致中间部位适当在轴向上支承的长度。上述内管6分别从抱持主体部1的轴向的前方端部及后方端部突出。
在上述外柱A的下部,如图1、图3(A)等所示,一体形成有紧固部2、2。两紧固部2、2是左右对称的形状,分别一体地形成在上述狭缝部11的两狭缝边缘11a、11a的位置,具体而言,是从上述两狭缝边缘11a或其附近以大致垂下状形成的板片〔参照图3(B)〕。
此外,紧固部2在抱持主体部1的轴向前方侧是垂直板形状。此外,在紧固部2的轴向后方侧为块形状,具有到上述抱持主体部1的水平直径方向的两端的位置的板厚。此外,在紧固部2的轴向后方侧,也有宽度方向尺寸形成得比抱持主体部1的外周直径稍大的情况。
两紧固部2、2的轴向后方侧的板厚部称作被连接部21、21。将两被连接部21、21的外表面称作外侧面21a。该外侧面21a是平坦面,构成为,在紧固部2、2被上述固定托架4的两固定侧部41、41夹持的状态下,该固定侧部41与上述被连接部21的外侧面21a能够接触(也包括大致接触)。在上述两被连接部21、21上,沿着与上述外柱A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且相对于抱持主体部1的水平直径方向为平行的方向形成有紧固用贯通孔22、22。
该连结部3向从上述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轴向前端11f向外方侧离开的位置突出形成〔参照图1(C)、图3、图4〕。此外,连结部3沿着上述狭缝部11的轴向前方侧或后方侧延伸形成。这里,所谓上述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外方侧,不是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范围内,而表示该范围的外方的部分。进而,所谓其外方,包括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前方及后方。此外,也包括从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内脱离的上下两方向。并且,连结部3也可以说向比上述两紧固部2、2的形成区域的范围靠轴向前方或后方的外方侧突出形成。
因而,在连结部3的上下方向存在空隙部S,不存在对连结部3接近或接触的部分。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3的上方,在与抱持主体部1的一部分或由该抱持主体部1支承的内管6之间设有空隙部S。这样,连结部3形成在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外方,在轴向的外方被连结。即,将狭缝部11的两狭缝边缘11a、11a(或两紧固部2、2)连结的连结部3不是在上述抱持主体部1的抱持内周侧面部1a中沿周向连续形成的形态。
连结部3如图1至图7所示,以从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向轴向前方侧离开的位置突出的方式形成,由此,如果将两紧固部2、2通过紧固工具5紧固,则由该紧固带来的载荷F、F传递给连结部3,主要是连结部3集中地变形。其变形状态例如沿着宽度方向变形为压缩状态〔参照图7(B)〕。
因而,两紧固部2、2其连结部3侧及其相反侧的整个轴向能够接近,同时狭缝部11的两狭缝边缘11a、11a也是整个轴向能够接近。此外,在将通过紧固工具5的紧固解除时,也能够通过连结部3的复原力,两紧固部2、2及狭缝部11的两狭缝边缘11a、11a遍及整个轴向分离〔参照图7(B)〕。
由此,通过抱持主体部1的抱持内周侧面部1a与内管6的外周侧面6a的接触,保持力变得大致均匀,能够进行可靠且良好的保持。此外,在锁定解除时,狭缝部11的两狭缝边缘11a、11a容易遍及整个轴向被开放,内管6相对于外柱A的滑动性变得良好。因而,能够将伸缩调整的操作载荷抑制得较低,得到轻快的操作性。并且,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同时,外柱A的刚性不会降低,能够成为有耐久性的结构。
在连结部3中,根据其形状而存在各种类型,作为第1类型,为圆弧形状〔参照图1、图3(A)、图4(A)等〕。在该第1类型中,通过紧固工具5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操作,当狭缝部11在宽度方向上扩缩时,由紧固工具5对两紧固部2、2的紧固带来的载荷作用在呈圆弧状的连结部3。
并且,在呈圆弧状的连结部3中,载荷被均等地分散,由此,在两紧固部2、2不会发生变形应变,能够使变形大致集中于连结部3。因而,两紧固部2、2能够在容易地维持平行状态的同时扩缩,良好地进行锁定及锁定的解除。
接着,在连结部3的第2类型中,使其形状为大致U字形状〔参照图5(A)〕。在该第2类型中,连结部3是由弯曲板形状的圆弧部31和平板部32、32构成的结构,在圆弧部31的两端连续形成平板部32、32,两平板部32、32连续形成在上述两紧固部2、2上。
在该第2类型中,连结部3可以做成向从狭缝部11的轴向的前方侧进一步离开的外方侧突出的结构,不会成为扩缩的阻力,当将两紧固部2、2通过紧固工具5紧固时,狭缝部11的两狭缝边缘11a、11a能够更加遍及整个轴向扩缩。
接着,在连结部3的第3类型中,连结部3呈大致V字形状〔参照图5(B)〕。在该第3类型中,在锁定状态下,由紧固带来的载荷能够集中于连结部3的呈V字形状的折回部33,能够使得在两紧固部2、2不易发生变形及应变,由此能够使外柱A的耐久性提高。
接着,在连结部3的第4类型中,连结部呈Ω字形状〔参照图5(C)〕。在该第4类型中,连结部3形成有更加接近于圆形状的圆形部34,在该圆形部34的两端形成上述平板部32、32。在该第4类型中,通过紧固的载荷,呈Ω字形状的连结部3最容易变形,更加吸收载荷,能够使得在两紧固部2、2不易发生变形及应变。
由此,遍及整个轴向进行两狭缝边缘11a、11a的扩缩,能够进行由外柱A对内管6的锁定及锁定解除。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连结部3也有形成在上述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轴向外方侧且后方侧的情况。
接着,固定托架4由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的固定侧部41、41和安装顶部42构成。在两固定侧部41、41,形成有在大致上下方向或纵向上呈长孔的调整孔43、43〔参照图2(B)〕。上述安装顶部42经由囊部件安装在车内的规定位置,能够将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
内管6在其内部内装着转向轴杆7的中间部分,在从内管6向转向轴杆的后方侧突出的部分的前端处安装着转向盘(驾驶盘)8。此外,在转向轴杆8的直径方向的下部固接着旋转阻止部件61,该旋转阻止部件61以收纳在狭缝部11内的方式安装(参照2图)。
接着,对本发明的主要的构成部件的组装进行说明。将上述外柱A的两紧固部2、2夹持在上述固定托架4的两固定侧部41、41之间,紧固工具5的螺栓51贯通到两固定侧部41、41的调整孔43、43、和形成在两紧固部2、2上的两紧固用贯通孔21、21中,与锁定杠杆部53及紧固凸轮54一起通过螺母52安装。上述紧固凸轮54通过上述锁定杠杆部53的转动操作,厚度在上述螺栓51的轴向上变化。
并且,通过上述锁定杠杆部53的转动操作,在紧固工具5整体上产生由紧固带来的载荷,将上述固定托架4的两固定侧部41、41推压以使其相互变窄。并且,通过两固定侧部41、41推压上述紧固部2、2,将两者通过紧固工具5紧固。
由此,上述外柱A的抱持主体部1的狭缝部11的间隔变窄,将安装在外柱A上的内管6在轴向上锁定(固定)。此时,外柱A的抱持内周侧面部1a与内管6的外周侧面是接触状态,通过使与内管6的摩擦力变大,将内管在轴向上固定。
进而,如果进行紧固工具5的紧固的解除,则上述两固定侧部41、41的间隔打开,同时两紧固部2、2的间隔也打开,外柱A的内管6的锁定逐渐变弱,能够进行内管6的向轴向的移动,能够进行伸缩调整,同时,外柱A还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托架4的两固定侧部41、41的调整孔43、43,与上述紧固工具5的螺栓51一起上下运动,进行倾斜调整。
此外,在本发明中,狭缝部11的狭缝边缘11a、11a及两紧固部2、2能够遍及整个轴向接近。由此,能够使外柱A相对于内管6的固定更稳定,能够将由该紧固带来的载荷也进一步强化。
此外,在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轴向的外方侧形成在两紧固部2、2的轴向前方端部部位将两紧固部2、2连结的连结部3,由此,由外柱A带来的内管6的支承刚性提高,能够使转向盘的操作感提高。
接着,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结部3以朝向上述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外方且下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为在上述两紧固部2、2的轴向前方侧通过连结部3连结的结构。连结部3向上述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下方侧的外方突出形成。
与连结部3形成在狭缝部11的轴向前方侧的延伸的位置的情况同样,在通过紧固工具5的紧固时,连结部3不会成为妨碍该紧固动作那样的阻力部件,能够使两紧固部2、2遍及整个轴向顺畅地接近。此外,在将紧固工具5的紧固解除时,也通过连结部3的复原力,两紧固部2、2能够遍及整个轴向离开。进而,由于将狭缝部11通过连结部3连结,所以不会降低外柱A的刚性,能够成为有耐久性的结构。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狭缝部11形成在抱持主体部1的下方,但也有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情况。此外,在连结部3中,也有向狭缝部11的形成区域的轴向后方侧突出形成的情况。本发明对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更、改变。
在第2实施形态中,通过做成上述连结部沿着上述狭缝部的轴向延伸形成的结构,成为沿着上述狭缝边缘形成的两紧固部和连结部都在大致轴向线上排列的结构。由此,当将两紧固部通过紧固工具缩窄时,不易发生上下方向的扭转等形状的应变,能够顺畅地以比较小的力使两紧固部的间隔扩缩。
在第3实施形态中,是在连结部的上下方向上、在与抱持主体部之间形成空隙部的结构,所述连结部形成在比狭缝部的形成区域靠外方侧。由于上述连结部不接触在上述抱持主体部上而形成,所以在通过紧固工具的紧固时,连结部自身不会成为妨碍紧固那样的阻力件,能够使两紧固部顺畅地接近,能够将内管可靠地保持。
在第4实施形态中,通过做成上述外柱的上述连结部朝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外方且下方侧突出形成的结构,在紧固工具的紧固时,连结部不会成为阻力件,两紧固部能够顺畅地接近,抱持主体部能够可靠地保持内管。
在第5实施形态中,连结部呈圆弧形状,由此当通过紧固工具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操作而狭缝部扩缩时,由紧固工具对两紧固部的紧固带来的载荷作用在呈圆弧状的连结部上,由此载荷被均等地分散。由此,在两紧固部不会发生变形应变,连结部变形,狭缝部能够经由上述两紧固部扩缩,良好地进行锁定及锁定的解除。
附图标记说明
A…外柱;1…抱持主体部;11…狭缝部;11a…狭缝边缘;11f…轴向前端;2…紧固部;3…连结部;4…固定托架;5…紧固工具;6…内管;S…空隙部。
Claims (5)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固定托架、外柱和紧固工具构成,所述外柱由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固定托架上并将内管抱持的抱持主体部、沿着该抱持主体部形成的狭缝部、沿着在该狭缝部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的轴向形成的紧固部、将上述两紧固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构成,所述紧固工具将该外柱的上述两紧固部的间隔扩缩,上述连结部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外方侧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沿着上述狭缝部的轴向延伸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结部的上方,在与上述抱持主体部之间形成有空隙部。
4.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固定托架、外柱和紧固工具构成,所述外柱由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固定托架上并将内管抱持的抱持主体部、沿着该抱持主体部形成的狭缝部、沿着在该狭缝部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的轴向形成的紧固部、将上述两紧固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构成,所述紧固工具将该外柱的上述两紧固部的间隔扩缩,上述外柱的上述连结部朝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外方且下方侧突出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呈圆弧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82331A JP5886805B2 (ja) | 2013-09-03 | 2013-09-03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3-182331 | 2013-09-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17600A true CN104417600A (zh) | 2015-03-18 |
CN104417600B CN104417600B (zh) | 2018-05-04 |
Family
ID=52470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39360.1A Active CN104417600B (zh) | 2013-09-03 | 2014-09-01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99661B2 (zh) |
JP (1) | JP5886805B2 (zh) |
CN (1) | CN104417600B (zh) |
DE (1) | DE10201421739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10645B2 (ja) * | 2015-03-09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401645B2 (ja) * | 2015-03-27 | 2018-10-10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6742167B2 (ja) * | 2016-06-21 | 2020-08-19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6240711B (zh) * | 2016-08-24 | 2019-10-11 | 浙江栋马童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童车的伸缩方向盘 |
US10654512B2 (en) * | 2017-03-06 | 2020-05-19 |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 Steering device |
JP7251138B2 (ja) * | 2018-12-26 | 2023-04-0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DE112021001890T5 (de) * | 2020-03-27 | 2023-02-02 |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 Lenkvorrichtung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19205A1 (en) * | 2000-02-15 | 2001-09-06 | Shuhei Ikeda | Steering device for car |
JP2008239049A (ja) * | 2007-03-28 | 2008-10-09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1417668A (zh) * | 2007-09-07 | 2009-04-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倾斜伸缩转向装置 |
CN101850785A (zh) * | 2009-03-30 | 2010-10-06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转向装置 |
JP2011006056A (ja) * | 2009-05-22 | 2011-01-13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2958779A (zh) * | 2011-05-18 | 2013-03-0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汽车用转向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38200B2 (ja) * | 2001-06-27 | 2006-01-25 |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0469638C (zh) * | 2004-07-27 | 2009-03-1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柱装置 |
US7699344B2 (en) * | 2006-02-21 | 2010-04-20 | Nsk Ltd. | Steering device |
JP5293737B2 (ja) * | 2008-06-24 | 2013-09-1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229262B2 (ja) * | 2010-04-01 | 2013-07-0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620841B2 (ja) * | 2011-02-04 | 2014-11-05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3153753B (zh) * | 2011-09-29 | 2016-02-1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伸缩式转向装置 |
JP5788829B2 (ja) * | 2012-04-06 | 2015-10-07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2013
- 2013-09-03 JP JP2013182331A patent/JP5886805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8-22 US US14/466,787 patent/US919966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9-01 CN CN201410439360.1A patent/CN104417600B/zh active Active
- 2014-09-01 DE DE102014217395.7A patent/DE102014217395A1/de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19205A1 (en) * | 2000-02-15 | 2001-09-06 | Shuhei Ikeda | Steering device for car |
JP2008239049A (ja) * | 2007-03-28 | 2008-10-09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1417668A (zh) * | 2007-09-07 | 2009-04-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倾斜伸缩转向装置 |
CN101850785A (zh) * | 2009-03-30 | 2010-10-06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转向装置 |
JP2011006056A (ja) * | 2009-05-22 | 2011-01-13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2958779A (zh) * | 2011-05-18 | 2013-03-0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汽车用转向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048012A (ja) | 2015-03-16 |
CN104417600B (zh) | 2018-05-04 |
US9199661B2 (en) | 2015-12-01 |
DE102014217395A1 (de) | 2015-03-05 |
JP5886805B2 (ja) | 2016-03-16 |
US20150059512A1 (en) | 2015-03-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17600A (zh) | 转向装置 | |
JP578882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2722253B1 (en) | Steering device | |
US8943923B2 (en) | Steering system | |
JP6142967B2 (ja) |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14296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104843052A (zh) | 操舵装置 | |
US20150101444A1 (en) | Posi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device | |
US8813594B2 (en) |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unit | |
JP677490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20200207170A1 (en) | Bush | |
US10987986B2 (en) | Suspension device | |
WO2014181872A1 (ja) | 懸架コイルばね及びストラット型懸架装置 | |
JP2008049813A (ja) | スタビライザーの取付構造 | |
CN101306696B (zh) | 转向器的倾斜装置 | |
KR102059115B1 (ko) | 현가 코일 스프링 | |
JP6916072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668619B2 (ja) |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EP3792147A1 (en) | Steering column device | |
JP2017056820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JP2010285088A (ja) | センターテイクオフ型転舵装置 | |
JP5246296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ブッシュ構造、サスペンション特性調整方法 | |
JP2017001569A5 (zh) | ||
JP2010269640A (ja) | 操舵機構 | |
JP6021546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