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1396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1396A
CN102681396A CN2012101506007A CN201210150600A CN102681396A CN 102681396 A CN102681396 A CN 102681396A CN 2012101506007 A CN2012101506007 A CN 2012101506007A CN 201210150600 A CN201210150600 A CN 201210150600A CN 102681396 A CN102681396 A CN 102681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transfer
image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506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1396B (zh
Inventor
关浩行
斋藤益朗
船谷和弘
平井政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681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1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1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13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6Recording medium carrying member with speed switc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可以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转印辊。当操作模式从多色模式切换到单色模式时,图像形成装置将中间转印带的转速改变到较慢的水平,所述较慢的水平慢于在多色模式中设定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带的转速,继而使第一转印件与中间转印带分离,并且在第一转印件与中间转印带分离之后,图像形成装置将中间转印带的转速增加到在单色模式中设定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带的转速。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是基于名称为“图像形成装置”、申请日为2009年9月29日的第200910204439.5号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根据电子照相方法执行成像。
背景技术
诸如复印机或页式打印机的传统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根据电子照相方法执行成像。根据电子照相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使用静电力在材料(例如,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可以向形成在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以排出作为输出图像的已定影的调色剂图像。
电子照相处理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广泛地用作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种,所述电子照相处理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带,所述转印带能够实现诸如彩色成像和快速打印的高级功能。
图9示出了传统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构造,所述传统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31形式的中间转印带。图9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执行电子照相处理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中间转印带31被三个张力辊8、10和34拉伸。图9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黄色(Y)、青色(C)、品红色(M)和黑色(BK)处理盒32a、32b、32c和32d,所述这些处理盒都是独立地布置。
各处理盒都包括鼓状的图像载体(以下,称为感光鼓)2a至2d。感光鼓2a至2d被驱动成沿着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以预定圆周速度(即,处理速度)旋转。感光鼓2a至2d在上述旋转过程中受到充电处理。初次充电装置3a至3d可以均匀地给感光鼓2a至2d充电,以便使感光鼓2a至2d具有预定极性的电势。
接下来,图像曝光单元4a至4d执行图像曝光处理以在感光鼓2a至2d上形成与第一颜色成分图像(例如,黄色成分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所述静电潜像是目标彩色图像。接下来,显影装置5a至5d(更具体地,黄色显影装置5a)在显影位置处使静电潜像显影以在感光鼓2a上显现作为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图像。形成在感光鼓2a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在初次转引部分处从感光鼓2a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即,具有中等电阻的弹性件)。
在中间转印带31的内圆周表面侧上布置有与感光鼓2a至2d成面对关系的初次转印件14a至14b,并且中间转印带31与其合作地构成初次转引部分。
类似地,青色、品红色和黑色处理盒执行上述处理以用于将形成在感光鼓2a至2d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结果,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全色(即,4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件35在二次转印部处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全色(即,4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S。定影装置18使已转印的图像熔凝并定影以形成彩色打印图像。
清洁器装置在二次转印部处从中间转印带31移除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即,没有转印到转印材料S的、保留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清洁器装置包括弹性带清洁刀片33,所述弹性带清洁刀片33布置成逆着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方向以相反的方式面对中间转印带31。在上述成像处理完成之后,初次转印件14a至14b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并且中间转印带31停止旋转。
总体上,能够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在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选择其操作模式。图像形成装置选择多色模式以使用多个成像单元执行成像。图像形成装置选择单色模式以仅使用一个成像单元执行成像。
根据能够在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切换其操作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果在单色模式中不能用于成像的成像单元的感光鼓持续地与转印带接合,则感光鼓的表面会被转印带擦伤。
因此,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10-207151中所述,为了防止在单色模式中不起作用的感光鼓被擦伤,当感光鼓在单色模式中不起作用时提供一种用于从正旋转的转印带分离感光鼓的机构是有用的。根据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10-207151中所述的构造,感光鼓可以通过分离布置成与在单色模式中不起作用的感光鼓成相对关系的转印件而从转印带分离。
然而,在初次转印件14a至14d构造成被转印带31驱动的情况下,当初次转印件在从多色模式到单色模式的切换操作中分离时,初次转印件与转印带摩擦地接合的同时初次转印件的表面会被摩擦地擦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第一转印件,所述第一转印件在转印带正旋转时可以与该转印带的内圆周表面分离。在第一转印件与转印带分离时,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在第一转印件与转印带摩擦地接合的同时防止第一转印件被摩擦地擦伤。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可旋转的中间转印带;第一图像载体和第二图像载体,所述第一图像载体和所述第二图像载体每个都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其中第一图像载体和第二图像载体布置成与中间转印带成面对关系,并且沿着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设置;第一转印件,其布置在与第一图像载体相对的中间转印带的侧面上;以及第二转印件,其布置在与第二图像载体相对的中间转印带的侧面上,其中图像形成装置构造成可在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切换,在多色模式中,使第一图像载体和第一转印件朝彼此推动以允许调色剂图像从第一图像载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并且使第二图像载体和第二转印件朝彼此推动以允许调色剂图像从第二图像载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并且继而使中间转印带将已叠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而且在单色模式中,在第一转印件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中,使第二图像载体和第二转印件朝彼此推动以允许调色剂图像从第二图像载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并且继而使中间转印带将已转印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其特征在于,图像形成装置构造成:在操作模式从多色模式切换到单色模式的情况下,将中间转印带的转速改变成较慢的速度,所述较慢的速度慢于在多色模式中在调色剂图像至中间转印带的转印期间使用的中间转印带的转速;使第一转印件与中间转印带分离;以及在第一转印件与中间转印带分离之后,将中间转印带的转速增加到在单色模式中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转速。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从以下参照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以及方面,连同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截面构造的示例;
图2示意性地示出转印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处在多色模式中的状态;
图3示意性地示出转印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处在单色模式中的状态;
图4示意性地示出转印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处在分离模式中的状态;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当模式在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切换时用于中间转印带的速度控制的示例;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用于在多色模式中的中间转印带的速度控制的示例;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使用转印材料传送带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截面构造的示例;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截面构造的示例;
图9示出传统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多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以及方面。
然而,根据可以应用本发明的装置的构造以及多种条件,在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组成部件可以在尺寸、材料、形状以及相关布局方面适当地进行修改。因此,除非具体提及,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当狭隘地受以下所述实施例限制。
图1示出使用中间转印带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构造,所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可以用作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串联的中间转印机构,所述串联的中间转印机构包括多个成像单元。更具体地,每个成像单元都配备有图像载体并且都构造成形成指定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图1中所示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分别指示Y、M、C和BK颜色的四个独立的处理盒32a至32d。处理盒32a至32d每个都分别包括:用作图像载体的感光鼓2a至2d;可以使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2a至2d上显影的显影装置5a至5d;以及清洁单元6a至6d,所述清洁单元6a至6d可以从感光鼓2a至2d去除残余的调色剂(即,还没有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每个处理盒32都可以独立地附装至装置本体或者从装置本体脱离。
图1中所示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通过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同一位置处层叠所有图像的方式顺序地将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从这些处理盒32转印到中间转印件31。然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将层叠过的图像一体地转印到转印材料S上以得到全色图像。转印材料S可以从给纸单元15供给并且可以排送到排出盘(未示出)。在下文中,以下将说明黄色处理盒32a的详细构造和通过黄色处理盒32a执行的操作。其它处理盒32b至32d具有类似的构造和操作。
感光鼓2a至2d是一种具有可以重复使用的旋转鼓体的电子照相感光件。感光鼓2a至2d可以驱动成沿着预定方向以预定圆周速度(即,处理速度)旋转。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速度依据转印材料S的类型是可改变的。
例如,对于每平方米克重值在从75g/m2至105g/m2的范围内的普通纸张,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速度可以设定成180mm/sec。另外,对于每平方米克重值在从106g/m2至128g/m2的范围内的较厚纸张以及每平方米克重值在91g/m2至130g/m2的范围内的光面纸、封皮或商标纸,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速度可以设定成90mm/sec。此外,对于每平方米克重值在从129g/m2至216g/m2的范围内的较厚纸张,以及对于每平方米克重值在从131g/m2至220g/m2的范围内的光面纸,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速度可以设定成60mm/sec。
如上所述,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处理速度操作。更具体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转印材料S的类型可以改变感光鼓2a至2d的圆周速度(即,处理速度)。以下表格1总结了上述可以设定用于多种类型的纸张的处理速度。
【表格1】
  转印材料   每平方米克重值(g/m2   处理速度(mm/sec)
  普通纸张   75至105   180
  较厚纸张   106至128   90
  光面纸   91至130   90
  封皮   ---   90
  商标纸   ---   90
  较厚纸张   129至216   60
  光面纸   131至220   60
初次充电辊3a至3d可以均匀地给可以用作图像载体的感光鼓2a至2d充电,以便使感光鼓2a至2d具有预定极性的电势(即,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负极性的电压)。曝光单元(所述曝光单元可以构造成包括激光器二极管、多边形扫描仪以及透镜组)4a可以用光照射感光鼓2a以形成与黄色成分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显影单元5a用黄色调色剂使形成在感光鼓2a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显现)。显影单元5a包括:存储预定容量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和承载并传送调色剂的显影辊。
显影辊可以由已经调节电阻的弹性橡胶制成。显影辊沿着相对于感光鼓2a的前进方向与感光鼓2a接触地旋转。当具有预定极性的电压(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具有负极性的电压)施加到显影辊,被摩擦地充电成具有相同的极性并承载在各显影装置中的显影辊上的调色剂可以转印到感光鼓2a上以形成静电潜像。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是可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作为张力辊中的一个辊的驱动辊8可以将中间转印带31驱动成沿着预定方向以与感光鼓2a至2d的圆周速度相同的圆周速度与感光鼓2a至2d接触地旋转。
驱动源100驱动驱动辊8。控制单元101(即,控制器)控制驱动源100。控制单元101可以根据感光鼓2a至2d的处理速度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控制到多个速度水平(180mm/sec、90mm/sec以及60mm/sec)中的适当的一个速度水平。中间转印带31是环状的膜件,所述环状的膜件的比体积阻值是在从108Ω·cm至1012Ω·cm的范围内并且所述环状的膜件的厚度是65μm。
初次转印件经由中间转印带31布置成与感光鼓2a至2d成面对关系。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初次转印件是可旋转的初次转印辊14a。另外,当初次转印辊14a接收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动力时,初次转印辊14a可以通过中间转印带31被驱动(即,被旋转)。当初次转印辊14a没有接收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动力时,初次转印辊14a并没有旋转。初次转印辊14a由具有较低硬度的材料制成。例如,初次转印辊14a是电阻调节的海绵橡胶,所述海绵橡胶的硬度值在从17°至23°的范围内(根据Asker-C硬度)并且所述海绵橡胶的比体积阻值是在从106Ω·cm至107Ω·cm的范围内。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初次转印辊14a的旋转轴布置在相对的感光鼓2a的旋转轴沿着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上。通过在沿着运动方向的下游侧上提供初次转印辊14a的旋转轴而实现的效果能够消除任何可能由于在初次转印辊14a和感光鼓2a之间产生放电所导致的图像缺陷。
为了在初次转印辊14a的旋转轴布置在下游侧上的状态中在初次转印辊14a和感光鼓2a之间固定充分的转印压合宽度,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初次转印辊14a由具有在从17°至23°的范围内的较低硬度值的海绵橡胶辊构成。硬度值在从17°至23°的范围内的海绵橡胶辊是弹性系数值低于中间转印带31的弹性系数值的弹性件。经由中间转印带31彼此相对的感光鼓2a和初次转印辊14a形成初次转印压合部分。
当由感光鼓2a承载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初次转引部分时,调色剂图像在静电作用下可以从感光鼓2a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所述静电作用通过向初次转印辊14a施加正电压而实现。在上述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a至中间转印带31的转印完成之后,清洁单元6a的清洁刀片可以去除保留在感光鼓2a上的初次转印残余的调色剂。
与黄色处理盒32a类似,青色、品红色和黑色处理盒32b、32c和32d执行上述成像处理以将彩色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31上。二次转印辊35将已叠加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31转印到转印材料S。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对辊(counter roller)34,所述对辊34与中间转印带31的内圆周表面接触。二次转印辊35与对辊34成面对关系地布置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外圆周表面侧上。对辊34和相对的二次转印辊35经由中间转印带31形成二次转印压合部分。二次转印辊35是电阻调节的辊,所述电阻调节的辊的比体积阻值是在从107Ω·cm至109Ω·cm的范围内。
从给纸单元15供给的转印材料S通过一对配准辊17朝向二次转印压合部分导引,所述一对配准辊17被驱动成以预定定时旋转。承载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即,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在静电作用下转印到转印材料S上,所述静电作用通过向二次转印辊35施加正电压而实现。
定影装置18在转印材料S上执行热加压,以便使承载在该转印材料S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然后,定影装置18将已处理的转印材料S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外部。带清洁刀片33是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单元,在上述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31至转印材料S的转印完成之后,该带清洁刀片33去除保留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
以下将说明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配备的中间转印带的构造的示例。沿着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在适当的位置处布置有三个张力辊。驱动辊8包括由硅橡胶的涂层包围的金属芯杆,所述硅橡胶的涂层的厚度是75μm。驱动辊8可以用作光学探测传感器40的对辊。
光学探测传感器40包括LED光发射元件、光接收元件以及保持器。光学探测传感器40使光发射元件用红外线照射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片或线。然后,光学探测传感器40使光接收元件测量反射光以计算调色剂附着量或已转印的调色剂的位置偏差。因而,光学探测传感器40可以用于执行图像密度控制和颜色重合失调控制。
与二次转印辊35成相对关系的对辊34具有形成压合部的功能,以便在二次转印部处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31转印到转印材料S。对辊34具有另一功能,即:紧密地保持中间转印带31以使清洁刀片能够在预定压力下从中间转印带31移除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
对辊34包括由乙丙橡胶的涂层包围的金属芯杆,所述乙丙橡胶的涂层的厚度是2mm。对辊34的硬度是74±5°(JIS-A)并且对辊34的体积电阻等于或小于105·cm。中间转印带31也绕张力辊10拉伸,所述张力辊10的金属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等于或小于Ra=3.2μm。
对于中间转印带31绕三个张力辊8、10和34拉伸的布置,能够实现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分处适当地形成压合形状以及调节在转印材料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距离关系。上述拉伸布置可以进一步实现防止图像质量由于在成像中或调色剂的喷溅中不正常的排出而导致的劣化。
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可以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而且可以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更具体地,在不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并不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的状态中,中间转印带31可以与感光鼓2a至2d分离。
感光鼓2a至2d与中间转印带31的分离能够防止在中间转印带31正旋转的同时感光鼓2a至2d的表面被中间转印带31摩擦地擦伤。减少感光鼓2a至2d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期间的接触时间对于减少能够在感光鼓2a至2d的表面上形成的磨损的量是有效的。
具有上述构造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在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切换其操作模式。在多色模式中,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在成像中在转印材料S上使用与Y、M、C和BK相对应的多个感光鼓2a至2d以形成全色图像。在单色模式中,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仅使用与BK相对应的一个感光鼓2d以形成单色图像。
多色模式经由中间转印带在第一转印件和第一图像载体之间形成压合部分,并且经由中间转印带在第二转印件和第二图像载体之间形成又一个压合部分,以便将调色剂图像从第一图像载体和第二图像载体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例如,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Y、M和C感光鼓2a、2b和2c可以用作第一图像载体。BK感光鼓2d可以用作第二图像载体。初次转印辊14a、14b和14c可以用作第一转印件。初次转印辊14d可以用作第二转印件。
在单色模式中,第一转印件与中间转印带分离,并且进一步经由中间转印带在第二转印件和第二图像载体之间形成压合部分,以便将调色剂图像从第二图像载体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当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在多色模式中执行多色打印时,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在初次转印操作中使Y、M、C和BK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如图2中所示。
另一方面,当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在单色模式中执行单色打印时,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使Y、M和C初次转印辊14a、14b和14c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并且仅BK初次转印辊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如图3中所示。因而,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防止Y、M和C感光鼓2a至2c被中间转印带31摩擦地擦伤。
另外,在不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所有位置的初次转印辊14a至14d都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如图4中所示。
其中所有初次转印辊14a至14d都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的模式(如图4中所示)定义为分离模式。如上所述,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对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所执行的接合和分离操作可以分类为总的三种型式,如表格2中所总结。
【表格2】
Figure BDA00001637984700111
在图像形成操作中,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可以与正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接触。初次转印辊14a至14d被正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驱动。在成像操作完成之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正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分离。
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的那刻,或者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脱离的那刻,中间转印带31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之间的摩擦力变得较大。因此,较大的载荷作用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的海绵部分上。这是因为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完全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并且没有被中间转印带31驱动的状态中,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之间产生较大的圆周速度差。
因此,如果在接合操作或分离操作中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越快,则中间转印带31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之间的圆周速度差变得越大。较大的载荷作用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上。另外,当重复地执行接合操作和分离操作时,初次转印辊14a至14d的表面海绵部分由于与中间转印带31的摩擦接合而会部分地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去除掉和掉落。掉落的海绵是尺寸在从500μm至600μm的范围内的碎片。因此,掉落的碎片海绵可以附着到中间转印带31的内周边表面并且可以通过中间转印带31传送,直到到达并附着到驱动辊8、对辊34或者张力辊10为止。
例如,掉落的碎片海绵会附着到与光学探测传感器40成相对关系布置的驱动辊8。如果掉落的碎片海绵附着到驱动辊8,则光学探测传感器40除了接收从调色剂片反射的反射光以外,还接收从附着到驱动辊8的碎片海绵反射的反射光。换言之,光学探测传感器40被与驱动辊8的旋转同步出现的碎片海绵不利地影响。光学探测传感器40不能准确地执行光学探测。
因此,掉落的碎片海绵在图像密度控制中或在颜色重合失调控制中能够使准确度退化或导致控制错误。此外,如果掉落的碎片海绵附着到二次转印辊35和对辊34,所述对辊34布置成与清洁刀片成相对关系,则经由附着部分从二次转印辊35待流到对辊34的转印电流会变得不足。
因此,上述碎片海绵的附着会导致转印失败。如果中间转印带由于碎片海绵的附着而变形,则清洁刀片会被破坏或磨损。因此,碎片海绵的附着也可以导致清洁失败。
为了防止发生上述转印失败或清洁失败中的任一个,必要的是防止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在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的切换操作中与中间转印带31摩擦地接合。换言之,必要的是防止初次转印辊14a至14d被中间转印带31摩擦地擦伤。
如果当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时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圆周速度差较小,则由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的摩擦接合所导致作用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上的载荷较小。例如,如果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圆周速度差是0的状态中,即,在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是0的状态中,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则作用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上的载荷较小。
然而,如果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持续地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直到中间转印带31和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二者都停止为止,因为在感光鼓2a至2d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持久接合,所以感光鼓2a至2d的表面趋向于被摩擦地擦伤。另外,如果在从多色模式至单色模式的切换操作中中间转印带31停止之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则需要用于完成模式切换操作的时间较长并且吞吐量会减少。
鉴于上述内容,该示例性实施例意图防止感光鼓2a至2d被擦伤并且意图减少模式切换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为此,当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或与其分离时,该示例性实施例控制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
以下参照图5和6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在图像形成操作中用于中间转印带31的速度控制的示例。
如果成像开始信号输入图像形成装置,则感光鼓2a至2d沿着预定方向以与转印材料S相对应的处理速度驱动。控制单元101根据处理速度控制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
例如,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多色模式在普通纸张上执行成像的情况下,感光鼓2a至2d和中间转印带31二者都以180mm/sec旋转。类似地,在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单色模式在普通纸张上执行成像的情况下,感光鼓2a至2d和中间转印带31二者都以180mm/sec旋转。
以下参照图5说明在从多色模式至单色模式的切换操作中用于中间转印带31的速度控制的示例。
在图像形成装置在多色模式中在普通纸张上完成成像的那刻,中间转印带以180mm/sec旋转。当操作模式切换到单色模式时,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的状态中控制单元101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降到60mm/sec。
在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成60mm/sec的状态中,因为初次转印辊14a、14b和14c在单色模式中不使用,所以图像形成装置使初次转印辊14a、14b和14c(即,多个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中的一部分)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在初次转印辊14a、14b和14c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之后,控制单元101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改变到180mm/sec,所述转速是当图像形成装置在单色模式中在普通纸张上执行成像时设定的转速。
更具体地,当图像形成装置将其操作模式从多色模式切换到单色模式时,控制单元101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改变到较慢的水平,所述较慢的水平慢于在多色模式中设定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
然后,第一转印件(即,初次转印辊14a、14b和14c)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在第一转印件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之后,控制单元101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增加到在单色模式中设定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水平。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图像形成装置将其操作模式从单色模式切换到多色模式时,控制单元101执行与上述在从多色模式至单色模式的切换操作中执行的控制类似的速度控制。更具体地,当图像形成装置将其操作模式从单色模式切换到多色模式时,控制单元101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改变到较慢的水平,所述较慢的水平慢于在单色模式中设定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
然后,第一转印件(即,初次转印辊14a、14b和14c)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在第一转印件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之后,控制单元101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增加到在多色模式中设定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水平。
基于在以下疲劳试验中得到的实验结果说明上述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速度控制的效果。
用在疲劳试验中的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是由含有丁腈橡胶(NBR)和醇的材料制成的弹性辊,所述弹性辊的外径是
Figure BDA00001637984700151
并且硬度值是20°(Asker-C)。用在疲劳试验中的中间转印带31是由聚酰亚胺材料制成的环状带,所述环状带的厚度为65μm。用在疲劳试验中的转印材料S是每平方米克重值为75g/m2的普通纸张。在疲劳试验中,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执行间断的成像,包括在四个连续的片材上持续地打印全色图像,随后在一秒内中断打印。
在上述疲劳试验中,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到180mm/sec以转印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在与初次转印辊接合和分离中从180mm/sec(没有速度改变)、90mm/sec和60mm/sec的三个水平中选择。在打印50000张纸之后估计初次转印辊14a至14d的摩擦磨损。以下的表格3总结了估计结果。
【表格3】
  接合/分离中的转速(mm/sec)   180   90   60
  初次转印辊的磨损   ×   △   ○
  掉落的碎片海绵的直径(μm)   550   300   ---
在表格3中,“○”表示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没有产生摩擦磨损的状态,“△”表示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产生了少量的摩擦磨损的状态,“×”表示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产生了大量的摩擦磨损的状态。
当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或与其分离时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到180mm/sec的情况下,大量的碎片海绵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掉落并附着到中间转印带31、驱动辊8以及对辊34。因此,证实中间转印带31在各张力辊上变得肿胀。
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或与其分离时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到90mm/sec的情况下,少量的碎片海绵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掉落并附着到驱动辊8和对辊34。掉落的碎片海绵的测量尺寸仅是300μm。
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或与其分离时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到60mm/sec的情况下,基本没有碎片海绵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掉落。
因此,疲劳试验已经显示,在用于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初次转印辊14a至14d的操作中设定用于中间转印带31的较慢的转速,实现了减小作用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的表面上的摩擦力并减小了摩擦磨损。另外,疲劳试验已经显示,在用于将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的操作中设定用于中间转印带31的较慢的转速,实现了减小作用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的表面上的摩擦力并减小了摩擦磨损。
另外,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在没有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降低到0的情况下可以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或与其分离。因此,该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感光鼓2a纸2d被擦伤并且可以减少用于模式切换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上述速度控制可以使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持续接触期间的持续时间最小化。另外,上述速度控制可以防止初次转印辊14a至14d被摩擦地擦伤。此外,上述速度控制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时可以防止初次转印辊14a至14d被摩擦地擦伤。
与用于普通纸张的上述操作类似,当转印材料S是每平方米克重值在从106g/m2至128g/m2的范围内的较厚纸张时,在操作模式切换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从90mm/sec降低到60mm/sec,并且继而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或分离。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31用于转印调色剂图像所设定的转速在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会有区别。如果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接合或分离的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成较低的水平,所述较低的水平低于在每种模式中设定用于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则作用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上的载荷可以减小。
如上所述,在转印材料S是普通纸张或者是每平方米克重值在从106g/m2至128g/m2的范围内的较厚纸张的情况下,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接合或分离的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成可以通过控制装置101设定的最低转速。
在转印材料S是每平方米克重值在从129g/m2至216g/m2的范围内的较厚纸张的情况下,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处理速度设定成60mm/sec。在该情况中设定的处理速度是可以通过控制装置101设定的最慢转速(60mm/sec)。
更具体地,在转印材料S是每平方米克重值在从129g/m2至216g/m2的范围内的较厚纸张的情况下,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分离的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等于用于转印调色剂图像所设定的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因此,当操作模式切换时,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的接合或分离中基本没有速度变化。
如上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用于将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或分离的操作中,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成可以通过控制装置101设定的最低转速。当在用于转印调色剂图像的操作中,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快于最低转速时,执行用于在模式切换操作中的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的控制。
如果在用于转印调色剂图像的操作中,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成甚至当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分离时也没有碎片海绵从转印辊掉落的转速,用于在模式切换操作中的中间转印带31转速的控制以防止感光鼓在切换模式中被擦伤并且防止吞吐量退化,则这是不必要的。
此外,如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如果最低处理速度(60mm/sec)是甚至当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分离时也没有碎片海绵从转印辊掉落的转速,则控制单元101不必重新设定表示用于分离操作的速度水平,并且可以容易地执行控制。
如上所述,该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通过降低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而减小作用在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上的摩擦力。结果,该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初次转印辊14a至14d被摩擦地擦伤。
另外,如图6中所述,在开始用于中间转印带31与初次转印辊14a至14d接合(或分离)的操作之前,在最初的500ms持续时间内,中间转印带31开始改变其速度。在中间的950ms持续时间内,初次转印辊14a至14d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或脱离)。然后,在最后的500ms持续时间内,初次转印辊14a至14d将处理速度改变到在预定成像模式中设定的水平。如上所述,使减小速度所需要的时间宽度最小化,对于抑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速度的减小或对于减小其它控制定时上的不利影响是有效的。
此外,如果执行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速度控制以用于包括图7中所示的转印材料传送带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则可以得到类似的效果,所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相应颜色的成像单元,所述相应颜色的成像单元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顺序地转印到转印材料而同时使用带状传送件50静电地吸附并传送转印材料。
图7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成像单元32。除了转印材料传送带33以外,每个成像单元32都包括:用作图像载体的感光鼓22;可以给感光鼓22充电的充电件23;构造成在感光鼓22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24;以及可以使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辊26。用于各成像单元32的转印辊27根据模式切换操作可以与转印材料传送带50接合和分离。
在多色模式中,在第一转印件(即,转印辊27Y、27M和27C)和第一图像载体(即,感光鼓22Y、22M和22C)之间经由转印材料传送带50形成压合部分的状态中,以及又在第二转印件(即,转印辊27K)和第二图像载体(感光鼓22K)之间经由转印材料传送带50形成压合部分的状态中,图像形成装置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由转印材料传送带50传送的转印材料。
在单色模式中,在第一转印件(即,转印辊27Y、27M和27C)与转印材料传送带50分离的状态中,以及又在第二转印件(即,转印辊27K)与第二图像载体(感光鼓22K)之间经由转印材料传送带50形成压合部的状态中,图像形成装置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由转印材料传送带50传送的转印材料。
为了防止在模式切换操作中转印件被转印材料传送带摩擦地擦伤,转印材料传送带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执行与上述用于中间转印带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类似的速度控制。
根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列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和初次转印件,所述初次转印件具有被施加电压的膜件。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构造上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没有不同,除了以下不同以外:初次转印件包括没有被中间转印带31驱动(旋转)的膜件,并且所述膜件接触中间转印带31的内圆周表面。
图8示出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件的构造的示例。初次转印件由含有碳添加剂的高分子的聚乙烯膜件制成。该膜件的厚度是200μm。电阻是等于或小于105Ω·cm的比体积电阻。
每个膜件12(12a、12b、12c、12d)的端部部分固定到支撑件(13a、13b、123、13d)。诸如加压弹簧(未示出)的加压件连接至支撑件13。当加压件向膜件12施加预定量的弹力时,膜件12可以与中间转印带31接合。当加压件并没有向膜件12施加预定量的弹力时,膜件12可以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在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a至2d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操作中,电压供应源(未示出)向膜件12施加期望的电压量。在该状态中,调色剂图像可以初次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和用于成像的控制方法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和用于成像的控制方法类似。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转印材料S可以以从180mm/sec、90mm/sec和60mm/sec的三种速度模式中选择的处理速度操作。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执行用于至中间转移带的初次转印的控制,所述控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类似。首先,图像形成装置开始驱动中间转印带31,以便以与转印材料S相对应的处理速度沿着预定方向旋转。一旦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改变到60mm/sec的状态中,一端固定的膜件12(即,初次转印件)就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
在上述接合操作完成之后,图像形成装置在500ms的持续时间内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返回到的预定水平。然后,图像形成装置向膜件12施加初次转印电压以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a至2d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在成像处理完成之后,在膜件12开始分离操作之前,图像形成装置从500ms开始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改变到60mm/sec。然后,在施加至膜件12的摩擦力减小的状态中,图像形成装置使膜件12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
参照图5说明在从多色模式至单色模式的切换操作中用于中间转印带的速度控制的示例,所述速度控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速度控制类似。
在图像形成装置在多色模式中完成在普通纸张上的成像的那刻,中间转印带正以180mm/sec旋转。当操作模式切换到单色模式时,控制单元101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降低到60mm/sec。
在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设定成60mm/sec的状态中,因为膜件12a、12b和12c在单色模式中不使用,所以图像形成装置使膜件12a、12b和12c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在膜件12a、12b和12c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之后,控制单元101将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改变到180mm/sec,所述转速是当图像形成装置在单色模式中在普通纸张上执行成像时设定的转速。
用作初次转印件的膜件12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初次转印件的不同之处在于,膜件12没有被中间转印带31驱动以沿着预定方向旋转。因为膜件12并没有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1旋转,由于可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辊比较的摩擦接合,膜件12趋向于容易被擦伤。
另外,与上述的辊比较,所述辊的表面会被摩擦地擦伤并且所述辊的碎片会附着到中间转印带的背面,膜件不但趋向于被摩擦地擦伤并附着到中间转印带的背面,而且会由于膜件的摩擦磨损而导致转印失败。
另一方面,上述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在用于使初次转印件与中间转移带接合或分离的操作中减小了中间转印带的圆周速度。因此,该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减小摩擦载荷并且可以防止初次转印件被摩擦地擦伤。
该示例性实施例使用膜件作为初次转印件。任何其它的具有与中间转印带31的内圆周表面持续地摩擦接合的表面的弹性件都可以用作初次转印件,以便得到与根据上述速度控制所得到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受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限制。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将与最广泛的解释一致,从而包含所有这些修改和等同结构以及功能。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可运动的转印带;
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载体;以及
多个转印件,所述多个转印件布置成对应于相应的图像载体,并且能与所述转印带接触和分离,所述多个转印件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转印带或由所述转印带传送的记录材料上,
其中能执行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在所述多色模式中,在所述多个转印件接触所述转印带的同时,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转印带或由所述转印带传送的记录材料上,并且在所述单色模式中,在预定的转印件接触所述可运动的转印带并且其它转印件与所述转印带分离的同时,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转印带或由所述转印带传送的记录材料上,并且
其中,在操作模式从所述多色模式切换到所述单色模式的情况下,在将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改变成比在所述多色模式中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慢的较慢速度之后,所述其它转印件与以所述较慢速度运动的所述转印带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其它转印件与以所述较慢速度运动的所述转印带分离之后,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增加到在所述单色模式中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转印带的运动转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件是转印辊,所述转印辊在所述转印带旋转时被所述转印带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件包括:膜件,所述膜件的一端固定,并且所述膜件与所述转印带摩擦地接合;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构造成支撑所述膜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改变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能在多个速度水平之间改变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并且所述较慢运动速度等于能被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的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的最低水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带是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带是传送带,所述传送带构造成传送记录材料,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记录材料上。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可运动的转印带;
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载体;以及
多个转印件,所述多个转印件布置成对应于相应的图像载体,并且能与所述转印带接触和分离,所述多个转印件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转印带或由所述转印带传送的记录材料上,
其中能执行多色模式和单色模式,在所述多色模式中,在所述多个转印件接触所述转印带的同时,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转印带或由所述转印带传送的记录材料上,并且在所述单色模式中,在预定的转印件接触所述可运动的转印带并且其它转印件与所述转印带分离的同时,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转印带或由所述转印带传送的记录材料上,并且
其中,在操作模式从所述单色模式切换到所述多色模式的情况下,在将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改变成比在所述单色模式中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慢的较慢速度之后,所述其它转印件与以所述较慢速度运动的所述转印带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其它转印件与以所述较慢速度运动的所述转印带接触之后,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增加到在所述多色模式中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转印带的运动转速。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件是转印辊,所述转印辊在所述转印带旋转时被所述转印带驱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件包括:膜件,所述膜件的一端固定,并且所述膜件与所述转印带摩擦地接合;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构造成支撑所述膜件。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改变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能在多个速度水平之间改变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并且所述较慢运动速度等于能被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的所述转印带的运动速度的最低水平。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带是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带是传送带,所述传送带构造成传送记录材料,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记录材料上。
CN201210150600.7A 2008-09-29 2009-09-29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81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0527 2008-09-29
JP2008-250527 2008-09-29
JP2009-213340 2009-09-15
JP2009213340A JP5538788B2 (ja) 2008-09-29 2009-09-15 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4439.5A Division CN101713948B (zh) 2008-09-29 2009-09-29 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1396A true CN102681396A (zh) 2012-09-19
CN102681396B CN102681396B (zh) 2015-03-11

Family

ID=415080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443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3948B (zh) 2008-09-29 2009-09-29 图像形成装置
CN20121015060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81396B (zh) 2008-09-29 2009-09-29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443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3948B (zh) 2008-09-29 2009-09-2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103182B2 (zh)
EP (1) EP2169472B1 (zh)
JP (1) JP5538788B2 (zh)
CN (2) CN1017139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8788B2 (ja) * 2008-09-29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0060B2 (ja) * 2009-07-06 2013-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868440B1 (ko) * 2012-10-25 2018-07-23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207150B2 (ja) 2012-12-17 2017-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20368B2 (ja) * 2013-06-20 2016-11-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94372B2 (ja) * 2015-03-31 2019-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24360B2 (ja) * 2015-12-24 2020-07-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D802633S1 (en) * 2016-03-01 2017-11-14 Stolle Machinery Company, Llc Transfer belt
US10948842B2 (en) * 2018-05-08 2021-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47540B2 (ja) 2020-02-26 2024-03-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55627A2 (en) * 1997-01-22 1998-07-29 Fujitsu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85427B1 (en) * 1997-06-20 2002-05-07 Minolta Co., Ltd. Tandem-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ull-color print mode and single-color print mode
US20050069334A1 (en) * 2003-09-25 2005-03-3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14149A (zh) * 2006-07-28 2008-01-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4538A (en) * 1992-12-29 1997-0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layer transfer material bearing member with different coefficient of kinetic frictions between layers
US5893107A (en) * 1996-07-01 1999-04-06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niformly accessing multiple directory services
JPH10207308A (ja) 1997-01-17 1998-08-07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防塵フィルタ
JP2000321890A (ja) * 1999-05-10 2000-11-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2680A (ja) * 1999-06-14 2001-09-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ユニット装置、並びにベルト装置
JP2003149901A (ja) * 2001-11-16 2003-05-21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4078128A (ja) * 2002-08-22 2004-03-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0825A (ja) * 2005-02-09 2006-08-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2054B2 (ja) * 2005-07-28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9419A (ja) * 2006-02-20 2007-08-30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914122B2 (ja) * 2006-06-08 2012-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39166B2 (ja) * 2006-10-24 201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1305B2 (ja) * 2008-04-24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8788B2 (ja) * 2008-09-29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55627A2 (en) * 1997-01-22 1998-07-29 Fujitsu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85427B1 (en) * 1997-06-20 2002-05-07 Minolta Co., Ltd. Tandem-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ull-color print mode and single-color print mode
US20050069334A1 (en) * 2003-09-25 2005-03-3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14149A (zh) * 2006-07-28 2008-01-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38788B2 (ja) 2014-07-02
US8103182B2 (en) 2012-01-24
US20120099881A1 (en) 2012-04-26
CN102681396B (zh) 2015-03-11
JP2010102320A (ja) 2010-05-06
CN101713948B (zh) 2012-07-04
CN101713948A (zh) 2010-05-26
US8380097B2 (en) 2013-02-19
EP2169472B1 (en) 2016-08-17
EP2169472A1 (en) 2010-03-31
US20100080597A1 (en) 201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394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643781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748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18380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an optimize cleaning time of transfer member contacting inter-image area of image bearing member
US787703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63719B2 (ja)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4171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82282B2 (en) Image formation method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for same
US8059999B2 (en) Belt convey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20236666A1 (en)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JP20020911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12902A (ja)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42399B2 (ja) 画像形成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15215548A (ja) 潜像担持体の除電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764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145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接離制御方法
JP51673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38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475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9781A (ja) 画像形成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61632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17133B2 (ja) 清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19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86584A (ja) 電子写真作像装置
JP20043179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