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7220A - 衬套 - Google Patents

衬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7220A
CN102667220A CN201080050373XA CN201080050373A CN102667220A CN 102667220 A CN102667220 A CN 102667220A CN 201080050373X A CN201080050373X A CN 201080050373XA CN 201080050373 A CN201080050373 A CN 201080050373A CN 102667220 A CN102667220 A CN 102667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pin
lining
bearing
inner core
resilien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03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井一雄
饭田雅和
小池清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koku Co Ltd
Fukoku KK
Original Assignee
Fukoku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koku KK filed Critical Fukoku KK
Publication of CN102667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2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2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fluid springs only, e.g. hydropneumatic springs
    • B60G11/27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fluid springs only, e.g. hydropneumatic springs wherein the fluid is a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5Bal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10Type of spring
    • B60G2202/15Fluid spring
    • B60G2202/152Pneumatic spring
    • B60G2202/1524Pneumatic spring with two air springs per wheel, arranged before and after the whee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1Elastic mounts, e.g. bush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16Ball or spheric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1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 B60G2206/1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the arm being a radius or track or torque or steering rod or stabiliser end lin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衬套,在内筒(32)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沿着内筒(32)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销(40),在连结销(40)上设置有向连结销(4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42),在突出部(42)的轴向两侧设置有肩部(42a),在内筒(32)和突出部(42)之间设置有用于对连结销(40)相对于内筒(32)的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50),在内筒(32)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内筒(32)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33),在弯曲部(33)和肩部(42a)之间装有弹性构件(60)。

Description

衬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之间并用于对在各构件间传递的冲击、振动进行吸收的衬套。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卡车、公共汽车等车辆上,在车体(一个构件)和车轴(另一个构件)之间设置有悬架装置。悬架装置具有用于对冲击、振动进行吸收的弹簧构件和用于对弹簧构件的振动进行衰减的衰减构件(缓冲构件),作为弹簧构件,采用螺旋弹簧、空气弹簧等,作为衰减构件,采用液压缓冲器等。其中,特别是卡车等的悬架装置除了具有弹簧构件和衰减构件之外有时还具有转矩杆。在转矩杆的两端侧安装有转矩杆衬套(衬套),转矩杆衬套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车轴相对于车体进行移动,并用于对来自路面的冲击所产生的振动向车体的传递进行缓冲,进而提高乘坐的舒适感、操纵的稳定性等。像这样的使用转矩杆的转矩杆衬套有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吸收连接件(衬套)具有由钢材形成的外筒和内筒,在外筒和内筒之间利用硫化粘接等设置有缓冲材料(橡胶)。在内筒的轴向中央部分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细径部,在细径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一对轴承构件。各轴承构件分别从内筒轴向的两侧安装并被支承于细径部的台阶部。在各轴承构件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由钢材形成的连结销,连结销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各轴承构件。这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衬套为所谓旋转型的衬套。通过从连结销的轴向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一对密封件,再从连结销的轴向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一对用于防止各轴承构件脱落固定环。通过对连结销进行铆接加工,以防止各固定环脱落。然后,通过从连结销的轴向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一对防尘罩来防止尘埃等进入各轴承构件和连结销之间的滑动部。在此,例如,连结销被固定于车体侧,外筒借助于转矩杆被固定于车轴侧。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转矩杆衬套(衬套)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为旋转型的衬套。专利文献2的转矩杆衬套具有由钢材形成的外筒和套筒,在外筒和套筒之间粘接有缓冲筒(橡胶)。在套筒的径向内侧设置有高分子材料(聚酰胺等)的内筒,在内筒的径向内侧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安装轴的球面部。套筒和球面部之间的内筒是由熔融的高分子材料流入套筒和球面部之间进而固化而形成的(组装模式A)。另外,预先形成有内筒,将内筒安装在套筒内,从而在套筒的两端侧形成内方凸缘,利用该所形成的内方凸缘在套筒和球面部之间设置内筒(组装模式B)。在此,例如,安装轴被固定于车体侧,外筒借助于转矩杆被固定于车轴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090639号公报(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53237号公报(图1、图4)
但是,如果采用所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会分别产生下述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衬套中,除了具有一对轴承构件之外,还具有一对密封件和固定环,还在对连结销进行铆接加工之后安装一对防尘罩。因而,零部件个数变多,导致组装工序的繁杂化,结果产生制造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衬套中,在熔融的高分子材料固化之时,内筒(高分子材料)固化并收缩,因此内筒会在套筒内晃动。此时则会产生下述问题:即,不仅产生杂音,而且内筒也会过早地产生偏磨损,从而难以使衬套寿命变长(组装模式A)。另外,在预先形成内筒的情况下,在使内方凸缘沿着内筒的形状弯曲之时,需要考虑套筒的弹回等特性,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组装模式B)。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衬套,该衬套能够通过削减零部件个数实现低成本化、并通过防止晃动来实现长寿命化、而且不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
本发明的衬套设置在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之间,用于对在所述各构件间传递的冲击、振动进行吸收,其特征在于;该衬套包括:安装于所述一个构件或者所述另一个构件的外筒;设置在所述外筒的径向内侧的内筒;设置在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之间的缓冲材料;安装于所述另一个构件或者一个构件并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沿着所述内筒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销;设置于所述连结销并向所述连结销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在轴向两侧具有肩部;设置在所述内筒和所述突出部之间并用于对所述连结销相对于所述内筒的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设置在所述内筒的轴向两侧并向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以及装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突出部的肩部之间的弹性构件。
本发明所述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用于支承所述轴承的轴向两侧。
本发明所述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以预压状态装在所述肩部和所述弯曲部之间。
本发明所述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至少与所述连结销的所述突出部中的径向上的最大外径的外周面重叠。
本发明所述衬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所述连结销的径向内侧突出的轴承突起部,所述轴承突起部支承于所述肩部。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在内筒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沿着内筒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销,在所述连结销上设置有向所述连结销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两侧设置有肩部,在所述内筒和所述突出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连结销的相对于所述内筒的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在所述内筒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在该弯曲部和所述肩部之间装有弹性构件。由此,弯曲部通过弹性构件将突出部从轴向两侧支承,防止连结销相对于内筒的脱落。因而,能够省去以前的密封件、固定环等以削减零部件个数,进而能够使组装工序简化,降低制造成本。而且,由于连结销通过弹性构件来防止脱落,该弹性构件能够吸收沿着连结销的轴向施加的冲击载荷,还能够抑制连结销相对于内筒的晃动。由此,能够防止衬套的过早破损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并且,在使弯曲部进行弯曲变形来组装衬套之时,弯曲部的变形误差能够由弹性构件来吸收,不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弹性构件对轴承的轴向两侧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防止轴承沿着轴向晃动。由此,能够防止因轴承的晃动所产生的杂音、和因轴承承受偏载荷所产生的偏磨损。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弹性构件以预压状态装在肩部和弯曲部之间,因此,能够提高弹性构件的密封性。即,因为弹性构件以预压状态组装,所以即使连结销因外力相对于内筒沿着轴向错位,弹性构件也不会从突出部离开,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尘埃等进入轴承和突出部之间。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弯曲部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至少与连结销的突出部的最大外周面重叠,因此,能够提高连结销相对于内筒的拔出强度。即,能够提高衬套的刚性。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在轴承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连结销的径向内侧突出的轴承突起部,该轴承突起部支承于肩部,因此,能够使连结销和轴承沿着轴向以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使连结销和轴承一体化。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连结销相对于内筒的拔出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后轮2轴型的大型卡车中的架装在车体和车轴之间的悬架装置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悬架装置所使用的转矩杆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被安装在图2的转矩杆上的衬套(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4是对衬套主体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对连结销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中的(a)、(b)是对轴承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中的(a)、(b)是对弹性构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对轴承向连结销安装的安装顺序(组装工序1)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对衬套主体向连结销-轴承组装体安装的安装顺序(组装工序2)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0是对各弹性构件向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安装的安装顺序(组装工序3)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中的(a)、(b)、(c)是对使各薄壁部进行弯曲变形的铆接工序(组装工序4)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对后轮2轴型的大型卡车中的架装在车体和车轴之间的悬架装置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图1的悬架装置所使用的转矩杆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被安装在图2的转矩杆上的衬套(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4是对衬套主体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5是对连结销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中的(a)、(b)是对轴承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7中的(a)、(b)是对弹性构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1所示,在后轮2轴型的大型卡车10的用于形成车体的框架11的后方侧,沿着框架11的长边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有一对后轮车轴12。各后轮车轴12的沿着框架11的短边方向(图中的进深方向)的两端侧分别安装有一对后轮13(在图示中仅表示1个),各后轮车轴12分别借助于悬架装置14支承于框架11。
悬架装置14包括:一端侧连结于框架11的连结构件15;一端侧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连结构件15的另一端侧的转矩杆1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转矩杆16的另一端侧并用于支承后轮车轴12的支承构件17。连结构件15、转矩杆16和支承构件17形成连杆机构,在支承构件17和框架11之间设置有一对空气弹簧18和液压缓冲器19。各空气弹簧18和液压缓冲器19与支承构件17随着后轮13的上下移动而产生的上下移动相对应地进行伸缩移动。
如图2所示,设置在连结构件15和支承构件17之间的转矩杆16包括杆主体16a和被固定在杆主体16a的两端侧的一对安装环16b。在转矩杆16的一对安装环16b上分别安装有图3所示的衬套20。衬套20包括衬套主体30、连结销40、轴承50和一对弹性构件60。
如图3和图4所示,衬套主体30包括由钢材形成的外筒31,该外筒31压入转矩杆16的安装环16b的内侧。
在外筒31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内筒32,该内筒32形成为比外筒31的内径小的外径,在该内筒32与外筒31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S。内筒32的轴向尺寸被设定为比外筒31的轴向尺寸长的尺寸,内筒32的轴向两侧分别延伸到外筒31的外部。内筒32具有主体筒部32a,在主体筒部32a的两端侧设置有壁厚比主体筒部32a薄的一对薄壁部32b。各薄壁部32b配置在外筒31的外部,在组装衬套20之时,如图3所示那样向径向内侧弯曲变形而成为弯曲部33。
在外筒31和内筒32之间的环状间隙S中利用硫化粘接等设置有由橡胶、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形成的缓冲材料34。缓冲材料34成型为筒状,缓冲材料34在外筒31和内筒32沿着径向或者扭转方向相对移动之时产生弹性变形。这样,缓冲材料34对施加于内筒32或者外筒31的位移、即振动进行吸收,使振动不从一方向另一方传递。在此,衬套主体30包括外筒31、内筒32和缓冲材料34。
如图3和图5所示,连结销40由钢材制的管材形成,在内筒32(衬套主体30)的径向内侧沿着轴向以贯穿内筒32的方式延伸。连结销40的轴向两侧形成为截面为大致正方形形状(参照图2)的一对安装部41,各安装部41被安装于用于形成悬架装置14的连结构件15或者支承构件17。在各安装部41中分别形成有通孔41a,各通孔41a供连接螺栓等连接件(未图示)贯穿。由此,能够借助连接件将连结销40固定于连结构件15或者支承构件17。
在连结销40的沿着轴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即在连结销40的各通孔41a之间设置有向连结销4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筒状的突出部42。突出部42的外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内筒32的内径尺寸的尺寸,在突出部42和内筒32之间设置有轴承50。突出部4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在轴承50的径向内侧,由此,连结销40能够以内筒32的轴心为中心相对于内筒32(衬套主体30)相对旋转。这样,衬套20为旋转型的衬套。
在突出部42的轴向两侧具有从突出部42的外周面向连结销40的中心轴线连续的肩部42a,各肩部42a分别面向连结销40的大致轴向,从连结销40的轴向支承各弹性构件60。在连结销40的各肩部42a与各安装部41之间设置有供各弹性构件60的各环状唇62(参照图7)安装的一对环状凹部43,在各环状凹部43中嵌入有各弹性构件60的径向内侧。由此,各环状唇62相对于连结销40的向轴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图3所示,突出部42的外周面44(突出部42的径向上的最大外径的外周面)与内筒32的内周面大致平行地形成,该外周面44具有从连结销40的轴向看来与内筒32的各弯曲部33重叠的外径(参照图中附图标记T部分)。即,各弯曲部33的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h被设定为各弯曲部33的顶端部(径向内侧)到达与外周面44相连的各肩部42a的量。由此,在各肩部42a和各弯曲部33之间分别保持有各弹性构件60,能够可靠地防止各弹性构件60从连结销40和轴承50的内筒32(衬套主体30)脱落。但是,例如,在各弹性构件60的刚性足够高的情况下,在沿着轴向施加有外力时,能够使弹性构件60不会脱落而沿着轴向保持弹性构件60即可,因此,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缩小各弯曲部33的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h,也可以从连结销40的轴向看来不使外周面44和各弯曲部33重叠。不过,本发明的弹性构件60兼用作尘土密封,因此从与突出部42之间的密合性、密封性这些方面出发,优选具有橡胶硬度50~80度(JIS K6253A型杜罗回跳式硬度计)左右的柔软性,因此,优选地,根据弹性构件60的刚性来调整伸出量h。
如图6所示,设置在突出部42和内筒32之间的轴承50利用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筒状。在轴承50上以沿着其轴向的方式设置有缺口部51,由此,轴承50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
在轴承50的轴向两侧,一体地设置有朝向连结销4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一对轴承突起部52,如图3所示,各轴承突起部52与突出部42的各肩部42a接触并被突出部42的各肩部42a支承。由此,轴承50与连结销40一体化而不能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在此,规定量的滑动润滑脂(未图示)介于轴承50的径向内侧和连结销40的外周面44之间,所以连结销40能够顺畅地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轴承50引导。此外,缺口部51也能够作为保持滑动润滑脂的润滑脂存储部来使用。
如图7所示,被保持在各肩部42a和各弯曲部33之间的各弹性构件60形成为环状。弹性构件60能够根据衬套20的用途而进行适当的选择,但作为大型卡车等的转矩杆衬套,从强度、耐磨性这些方面考虑,优选NR、EPDM、SBR等或者它们的混合材料。在弹性构件60的轴向一侧的外周缘设置有环状台阶部61,如图3所示那样轴承50的轴承突起部52进入环状台阶部61并与环状台阶部61密合。即,轴承50的轴向两侧与突出部42的各肩部42a同样地被各弹性构件60支承。
在弹性构件60的径向内侧,沿着弹性构件60的轴向并列地形成有一对环状唇62。各环状唇62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比连结销40的环状凹部43的外径尺寸小的尺寸,各环状唇62在进入到环状凹部43中时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各环状唇62用于阻止雨水、尘埃等异物进入连结销40和轴承50之间。这样,弹性构件60作为密封构件而起作用。在此,各弹性构件60与轴承50一起被固定在内筒32内,各环状唇62与连结销40滑动接触。此外,规定量的滑动润滑脂也介于各环状唇62和环状凹部43之间。
弹性构件60以预压状态装在各肩部42a和各弯曲部33之间,图3所示的衬套20的组装状态下的轴向尺寸L1为比图7所示的自然状态(无负载状态)下的轴向尺寸L2小的尺寸(L1<L2)。这样,各弹性构件60以被压缩变形的状态夹持于各肩部42a和各弯曲部33之间,由此,弹性构件60能够对连结销40相对于内筒32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这样的轴向力进行吸收并抑制连结销40和轴承50相对于内筒32(衬套主体30)的晃动。
而且,以预压状态装入各弹性构件60,从而使各弹性构件60和各弯曲部33之间的密闭性提高,阻止雨水、尘埃等异物自各弹性构件60和各弯曲部33之间进入连结销40和轴承50之间。此外,即使在连结销40相对于内筒32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那样的情况下,各弹性构件60被压缩变形,因此各弹性构件60不会从各肩部42a和各弯曲部33离开。即,在衬套20吸收振动过程中(工作过程中)不会有损各弹性构件60的作为密封构件的作用。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以上那样形成的衬套20的组装顺序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对轴承向连结销安装的安装顺序(组装工序1)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9是对衬套主体向连结销-轴承组装体安装的安装顺序(组装工序2)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0是对各弹性构件向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安装的安装顺序(组装工序3)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1中的(a)、(b)、(c)是对使各薄壁部弯曲变形的铆接工序(组装工序4)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组装工序1]
如图8所示,首先,在另一工序中,预先准备已形成为规定形状的连结销40和轴承50。接着,将连结销40的一个安装部41插入到第一夹具70的支承凹部71中,将连结销40放置于第一夹具70。另一方面,在轴承50的径向内侧预先使用毛刷等来涂布规定量的滑动润滑脂(未图示)。然后,如图中箭头(1)所示,在使连结销40的轴心与轴承50的轴心处于一致的状态下,从连结销40的另一个安装部41侧使用第二夹具72而使轴承50与连结销40临近。此时,使第二夹具72的环状按压部73与轴承50的另一端部抵接。
接着,如图中箭头(2)所示,使第二夹具72下降,以便使第二夹具72与第一夹具70接近。由此,轴承50的一个轴承突起部52越过连结销40的另一个肩部42a,轴承50如图中箭头(3)所示那样扩开。此时,轴承50由于缺口部51的存在而易于挠曲,能够大致没有阻力地使轴承50安装于连结销40上。然后,通过使第二夹具72的继续下降,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轴承50以覆盖连结销40的突出部42的方式被配置在规定位置。即,轴承50的各轴承突起部52分别被结销40的各肩部42a支承。由此,完成连结销-轴承组装体SA1。
[组装工序2]
接着,如图9所示,在另一工序中预先准备已组装的衬套主体30,在将连结销-轴承组装体SA1放置在第一夹具70上的状态下,使衬套主体30的轴心与连结销-轴承组装体SA1的轴心一致。然后,如图中箭头(4)所示,自连结销40的另一个安装部41侧使用第三夹具74而使衬套主体30与连结销40临近。此时,使第三夹具74的环状按压部75与内筒32的另一个薄壁部32b抵接。
接下来,如图中箭头(5)所示,使第三夹具74下降,以便使第三夹具74与第一夹具70接近。由此,衬套主体30的内筒32以逐渐覆盖轴承50的外周的方式与轴承50嵌合。此时,各轴承突起部52分别被各肩部42a支承,因此轴承50不会相对于连结销40进行相对移动。然后,通过使第三夹具74进一步下降,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衬套主体30被配置在相对于轴承50的规定位置。即,成为轴承50的轴向中央部分和衬套主体30的轴向中央部分一致的状态,完成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
[组装工序3]
接着,如图10所示,在另一工序预先准备形成为规定形状的一对弹性构件60,在各弹性构件60上,预先涂布用于使各弹性构件60容易向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安装的油(未图示)。然后,将一个弹性构件60放置于第四夹具76的环状凸部77。此时,弹性构件60的环状台阶部61朝向另一侧(图中上方)。接着,如图中箭头(6)所示,使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与第四夹具76临近,将连结销40的一个安装部41插入到第四夹具76的支承凹部78中,将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放置在第四夹具76上。
接下来,如图中箭头(7)所示,在使另一个弹性构件60的轴心与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的轴心一致的状态下,使另一个弹性构件60与内筒32的另一个薄壁部32b临近。然后,如图中箭头(8)所示,自连结销40的另一个安装部41侧使用第五夹具79来按压另一个弹性构件60。此时,使第五夹具79的环状按压部80与另一个弹性构件60抵接。然后,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各弹性构件60被配置在相对于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的规定位置。即,各弹性构件60的各环状唇62进入连结销40的各环状凹部43中,轴承50的各轴承突起部52进入各弹性构件60的各环状台阶部61中。由此,各弹性构件60的向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的临时安装结束。
[组装工序4]
接着,如图11中的(a)所示,将临时安装有各弹性构件60的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移动到第六夹具81上。在此,各弹性构件60支承于各环状凹部43,因此在向第六夹具81移动之时不会自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脱落。然后,将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的连结销40的一个安装部41插入到第六夹具81的支承凹部82中,将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SA2放置在第六夹具81上。此时,内筒32的一个薄壁部32b碰到被形成在第六夹具81的支承凹部82的开口侧的第一铆接凹部83。
接下来,如图中箭头(9)所示,从连结销40的另一个安装部41侧使第七夹具84临近。此时,将另一个安装部41插入到第七夹具84的支承凹部85中。然后,通过进一步使第七夹具84下降,使被形成在第七夹具84的支承凹部85的开口侧的第二铆接凹部86碰到内筒32的另一个薄壁部32b。
接着,通过使第七夹具84按压第六夹具81的按压载荷变大,如图11中的(b)所示那样内筒32的各薄壁部32b沿着各铆接凹部83、86的形状而朝着径向内侧弯曲变形,由此,各薄壁部32b成为各弯曲部33。在此,各薄壁部32b沿着各弹性构件60弯曲变形并使各弹性构件60压缩变形,因此,各弹性构件60对各弯曲部33的变形误差进行吸收。因而,不需要考虑各薄壁部32b的弹回等就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
然后,如图中箭头(10)所示,使第七夹具84相对于第六夹具81上升,从第七夹具84的支承凹部85拔出另一个安装部41。接着,如图11中的(c)的箭头(11)所示,从第六夹具81的支承凹部82拔出一个安装部41,由此,完成衬套20。
在此,第二夹具72、第三夹具74、第五夹具79和第七夹具84的上升动作/下降动作能够将液压缸等驱动器作为驱动源而以自动方式进行。此外,在第二夹具72,第三夹具74和第五夹具79的上升动作/下降动作过程中,不需要像第七夹具84那样大的驱动力(铆接加工),因此也可以由作业者以手动的方式进行。
如以上详述那样,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20,在内筒32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沿着内筒32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销40,在连结销40上设置有向连结销4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42,在突出部42的轴向两侧设置有肩部42a,在内筒32和突出部42之间设置有对连结销40相对于内筒32的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50,在内筒32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内筒32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33,在弯曲部33和肩部42a之间装有弹性构件60。
由此,弯曲部33通过弹性构件60自轴向两侧支承突出部42,防止连结销40相对于内筒32的脱落。因而,能够省去以前的密封件、固定环等以削减零部件个数,进而使组装工序简化,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连结销40通过弹性构件60来防止脱落,因此,能够吸收弹性构件60对沿着连结销40的轴向施加的冲击的载荷或者振动的载荷,能够进一步对连结销40相对于内筒32的晃动进行抑制。由此,能够防止衬套20的过早破损从而延长衬套20的使用寿命。并且,在使弯曲部33弯曲变形来组装衬套20之时,能够利用弹性构件60吸收弯曲部33的变形误差,不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20,弹性构件60支承轴承50的轴向两侧,因此,能够防止轴承50沿着轴向晃动。由此,能够防止因轴承50的晃动而产生的杂音、能够防止轴承50受到偏载荷所产生的偏磨损。
并且,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20,弹性构件60以预压状态装在肩部42a和弯曲部33之间,因此,能够使弹性构件60的密封性提高。即,利用处于预压状态的弹性构件60能够可靠地阻止尘埃等进入轴承50和突出部42之间。
而且,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20,弯曲部33的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h为与连结销40的突出部42的外周面44重叠的伸出量h,因此,能够提高连结销40相对于内筒32的拨出强度。即,能够提高衬套20的轴向的刚性。
而且,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20,在轴承50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连结销4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轴承突起部52,将轴承突起部52按压于肩部42a并支承于肩部42a,因此,能够使连结销40和轴承50不能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而被一体化。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连结销40相对于内筒32的拔出强度。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将本发明的衬套20安装在连结构件15和转矩杆16之间的情况下,连结构件15相当于一个构件(车体),转矩杆16的安装环16b相当于另一个构件(车轴)。另外,在将本发明的衬套20安装在支承构件17和转矩杆16之间的情况下,转矩杆16的安装环16b相当于一个构件(车体),支承构件17相当于另一个构件(车轴)。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有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2表示用于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9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20相比,轴承的形状和各弹性构件的形状不同。
衬套90的轴承91形成为简单的筒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50相比,省略缺口部51和各轴承突起部52,并且使轴向尺寸与连结销40的突出部42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轴承91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与连结销40的突出部42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自连结销40的轴向组装轴承91。
衬套90的各弹性构件9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弹性构件60相比省略了环状台阶部61,利用各弹性构件92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直接支承轴承91的轴向两侧。
采用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90,除了轴承91相对于连结销40不具有轴承突起部这一点之外,能够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効果。除此之外,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90,将轴承91形成为不具有轴承突起部的简单的筒状,因此,能够通过将聚缩醛树脂、PTFE树脂等形成为细长的管状并切割成所需长度来形成轴承91。因而,不需要用于成形轴承91的模具等,能够更加降低制造成本。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有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3表示用于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10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20相比,轴承的形状不同。衬套100的轴承101为所谓半分割型,由第一分割体102和第二分割体103形成。各分割体102、103不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缺口部,各分割体102、103在组装衬套100之时分别自连结销40的轴向两侧朝着突出部42组装。
在第一分割体102和第二分割体103之间,在衬套100的组装状态下形成有规定间隙O,由此,各分割体102、103被各弹性构件60沿着轴向按压,各轴承突起部52被按压于各肩部42a并被各肩部42a支承。此外,规定间隙O能够作为用于保持滑动润滑脂的润滑脂存储部来使用。
各分割体102、103的轴承突起部52的径向长度被设定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长度,即被设定为比各分割体102、103的主体部分厚的壁厚,为与弯曲部33的伸出量h(参照图3)大致相等的尺寸或者弯曲部33的伸出量h以上的尺寸。由此,能够使通过弹性构件60受到来自各弯曲部33的约束力的受压面积变大,可靠地防止轴承101相对于内筒3的脱落。而且,弹性构件60在内筒32和连结销40的向轴向的相对移动时受到轴向载荷所施加的压力,但成为弹性构件60的与肩部42a密合的部分的轴向外侧呈未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状态。由此,在弹性构件60上不负载所需以上的轴向载荷,进而抑制弹性构件60的摩耗。
各分割体102、103由硬度较高的轴承用树脂形成,因此不需要如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50那样为了组装而设置有沿着其轴向延伸的缺口部51。即,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50那样使轴承50弹性处于变形的状态下安装于连结销40时,若其弹性变形量较大,有时轴承50上会产生龟裂等。这导致衬套的组装工序的复杂化、衬套的寿命降低。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100中,作为半分割型,准备各分割体102、103,缩短各分割体102、103向连结销40安装的安装量(嵌合长度)。从而能够不使衬套的组装工序复杂化,能够实现延长衬套的使用寿命的目的。但是,出于对轴承50的内径尺寸和突出部42的外径尺寸的误差进行吸收的目的,也可以设置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缺口部。
衬套100在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効果。除此之外,采用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100,在各分割体102、103之间形成有规定间隙O,因此,规定间隙O对突出部42的尺寸误差进行吸收。因而,能够使各轴承突起部52分别可靠地与各肩部42a抵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轴承101相对于连结销40的晃动。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技术构思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利用各弹性构件60支承各轴承50、91和101的轴向两侧的情况,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使各轴承50、91、101形成为与各弹性构件60非接触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轴承即使相对于连结销沿着轴向进行移动,因为轴承与弹性构件接触,所以不会产生杂音。
而且,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各弹性构件60以预压状态装在各弯曲部33和各肩部42a之间的情况,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也能够根据衬套的规格、即衬套所需要的轴向上的刚性以非预压状态组装各弹性构件60。
还有,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配置在转矩杆16的靠后轮车轴12侧的衬套(参照图1)安装在支承构件17上的情况。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当然也可以不借助支承构件17就直接安装在后轮车轴12上。
而且,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衬套使用于大型卡车10的用于形成悬架装置14的转矩杆16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用于使用旋转型衬套的用途、例如发动机架、稳定器杆等安装部。
衬套设置在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之间,用于对在各构件间传递的冲击、振动进行吸收,特别是,衬套在组装于卡车、公共汽车等的用于将车体和车轴连接起来的转矩杆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车轴相对于车体进行相对移动,而且,用于对从路面输入的冲击的振动向车体的传递进行缓冲。

Claims (5)

1.一种衬套,该衬套设置在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之间,用于对在所述各构件间传递的冲击、振动进行吸收,其特征在于,
该衬套包括:
安装于所述一个构件或者另一个构件的外筒;
设置在所述外筒的径向内侧的内筒;
设置在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之间的缓冲材料;
安装于所述另一个构件或者一个构件并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沿着所述内筒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销;
设置于所述连结销并向所述连结销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在轴向两侧具有肩部;
设置在所述内筒和所述突出部之间并用于对所述连结销相对于所述内筒的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
设置在所述内筒的轴向两侧并向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以及
装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突出部的肩部之间的弹性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构件用于支承所述轴承的轴向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构件以预压状态装在所述肩部和所述弯曲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至少与所述连结销的所述突出部中的径向上的外径最大的外周面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所述连结销的径向内侧突出的轴承突起部,所述轴承突起部支承于所述肩部。
CN201080050373XA 2009-11-05 2010-11-01 衬套 Pending CN1026672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4378 2009-11-05
JP2009254378A JP5038377B2 (ja) 2009-11-05 2009-11-05 ブッシュ
PCT/JP2010/069450 WO2011055713A1 (ja) 2009-11-05 2010-11-01 ブッシ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7220A true CN102667220A (zh) 2012-09-12

Family

ID=43969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0373XA Pending CN102667220A (zh) 2009-11-05 2010-11-01 衬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497970A4 (zh)
JP (1) JP5038377B2 (zh)
CN (1) CN102667220A (zh)
MY (1) MY179488A (zh)
WO (1) WO201105571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2889A (zh) * 2014-07-25 2017-05-10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轴承部构造以及带凸缘的衬套
CN108819638A (zh) * 2018-06-30 2018-11-16 宁国九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减震衬套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73566A (zh) * 2018-08-15 2018-12-11 安徽奥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底盘悬架用的防异响橡胶衬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16553A1 (de) * 2016-09-01 2018-03-01 Robert Bosch Gmbh Schutzanordnung sowie Hohlkörperanordnung, insbesondere Sattelrohr
CN113550994A (zh) * 2020-04-26 2021-10-26 普尔曼公司 组合式衬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0639A (ja) 1982-11-12 1984-05-25 極東開発工業株式会社 破砕機
JPH01312239A (ja) * 1988-02-03 1989-12-18 Bridgestone Corp ブッシュ組立体
JPH02225833A (ja) * 1989-02-27 1990-09-07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
JPH04129942U (ja) * 1991-05-21 1992-11-3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摺動ブツシユ
TW235990B (zh) * 1992-12-16 1994-12-11 Taylor Gordon Joseph
JP3537176B2 (ja) * 1994-03-10 2004-06-14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摺動ブッシュ及びその製法
JPH10153237A (ja) 1996-11-21 1998-06-09 Saitama Kiki Kk トルクロッドブッシュ
JPH1151099A (ja) * 1997-08-06 1999-02-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ゴムブッシュ
JPH11117974A (ja) * 1997-10-16 1999-04-2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ゴムブッシュ
JP3858144B2 (ja) * 2001-08-28 2006-12-1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3972669B2 (ja) * 2002-02-05 2007-09-0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防振ゴムブッシュとその製造・組付方法
JP2009174675A (ja) * 2008-01-28 2009-08-06 Tokai Rubber Ind Ltd 自動車用トルクロッド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2889A (zh) * 2014-07-25 2017-05-10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轴承部构造以及带凸缘的衬套
CN108819638A (zh) * 2018-06-30 2018-11-16 宁国九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减震衬套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73566A (zh) * 2018-08-15 2018-12-11 安徽奥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底盘悬架用的防异响橡胶衬套
CN108973566B (zh) * 2018-08-15 2021-04-13 安徽奥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底盘悬架用的防异响橡胶衬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38377B2 (ja) 2012-10-03
MY179488A (en) 2020-11-08
EP2497970A4 (en) 2017-10-18
EP2497970A1 (en) 2012-09-12
JP2011099512A (ja) 2011-05-19
WO2011055713A1 (ja) 2011-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8209C (zh) 一种组合式球铰类橡胶弹性元件轴向预压缩产品
CN102667220A (zh) 衬套
KR20120030073A (ko) 탄성 중간층을 포함한 조인트 및/또는 베어링 어셈블리
US8371562B2 (en) Double path mount for cab suspension with tilting function
CN101321977B (zh) 密封装置
US6435757B1 (en) Mechanical coupling for elastic axial and radial constraint with torsional freedom, especially for elastic pivots and suspensions and the like
CN102009578A (zh) 空气悬挂
JP6343535B2 (ja) 筒型防振装置
EP2992230A1 (en) Improved elastic bushing
JP2008506908A (ja) 軸受装置
CN201077334Y (zh) 汽车悬架用v型推力杆
US7798564B2 (en) Reinforcing member for vehicle
CN101282848A (zh) 用于车辆车轮悬挂系统中的导轨元件的导引元件
CN104421339A (zh) 一种自润滑橡胶衬套及汽车悬架系统导向装置
CN203404243U (zh) 一种自润滑橡胶衬套及汽车悬架系统导向装置
US20020172442A1 (en) Bearing arrangement for a shaft bearing
CN201566696U (zh) 一种转向桥的减震装置
WO2000032463A1 (fr) Courroie de chenille
JP2008247173A (ja) 軸箱支持装置
KR102463446B1 (ko) 스테빌라이저 부시
CN103362944A (zh) 带旋转式接头及耐磨衬套的反作用杆总成
CN203384209U (zh) 带旋转式接头及耐磨衬套的反作用杆总成
CN220785957U (zh) 一种挖机用托轮
CN202040199U (zh) 一种带有防尘密封圈的球面销
US11873901B2 (en) Integrated sealing device for motorcycle suspens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