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9615B - 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9615B
CN102639615B CN201080054340.2A CN201080054340A CN102639615B CN 102639615 B CN102639615 B CN 102639615B CN 201080054340 A CN201080054340 A CN 201080054340A CN 102639615 B CN102639615 B CN 1026396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film
solar batteries
urethane resin
coating layer
eas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43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9615A (zh
Inventor
伊藤晃侍
矢吹宽子
森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bo Co Ltd
Toyo Text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ext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ext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extil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9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9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9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96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18/44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8Forming gas barrier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09D175/06Polyurethanes from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5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255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5Heat-activa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01L31/049Protective back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30Thermophotovoltaic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75/04Polyurethanes
    • C08J2475/08Polyurethanes from poly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203/00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203/322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olar pane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67/00Presence of polyester
    • C09J2467/006Presence of polyester in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75/00Presence of polyureth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粘接性优异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和使用了其的背板。在至少一面具有涂布层的基材厚度为20~500μm的聚酯膜,具有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涂布层,采用红外分光法的测定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的比率为0.70~1.60。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详细地说,是高温高湿下与密封剂的粘接优异的聚酯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代替成为地球温暖化的原因的石油能源的能源手段,太阳能电池已受到关注。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光的能量直接转换为电的太阳光发电系统。作为太阳能电池元件,使用了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等半导体,化合物系或有机物系色素等。太阳能电池元件一般将数张~数十张串联、并联地布线,为了长期(约20年以上)地保护元件,进行各种的封装。将组装于该封装件的单元称为太阳能电池模块。
太阳能电池模块,一般成为了如下构成:用玻璃覆盖太阳光照射的面,对于太阳能电池元件用密封材料将间隙添埋,用称为背板的由耐热、耐候性塑料材料等多个层结构组成的保护片材将背面保护。作为填充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密封材料,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以下记为EVA)、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以下记为PVB)等烯烃系树脂。通过以上述玻璃基板/密封材料/太阳能电池元件/密封材料/背板的构成重叠,采用真空层压机等加热压接,从而制作模块。密封材料具有将太阳能电池元件粘接固定,同时防止来自外部的湿气的侵入,保护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作用。
作为太阳能电池用背板,提出了从太阳能电池元件侧(密封材料侧)开始计,聚酯膜/粘接剂/聚酯膜(着色)/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系薄膜层(防湿层)/粘接剂/含氟膜(防污层)等的层叠构成。背板具有长期保护太阳能电池元件以免受外部的湿气、污染的作用。因此,与密封材料直接相接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侧的聚酯膜与密封材料的粘接性重要。但是,对于没有实施表面处理的聚酯膜,无法获得充分的粘接性,要求改善。作为改善聚酯膜的粘接性的方法,提出了设置含树脂、交联剂的粘接层(专利文献1~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2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320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48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369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屋外严酷的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期待20年以上的长寿命化。因此,作为构件使用的密封材料易粘接膜中,不仅是初期粘接性,而且在高温高湿下也长期保持粘接性是必要的。但是,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粘接性尚不足,特别是在高温高湿下的长期的使用中粘接强度的降低也不可避免。
此外,对于密封材料,从生产性的提高、劣化防止的观点出发,已使用了包含交联剂、紫外线吸收剂等添加剂的多种的组合物种。因此,要求对于多种密封材料也显示同程度的粘接性的通用性高的易粘接性膜。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提供具有在严酷的环境下也能够耐受的强度的粘接性,几乎不引起以往认为不可避免的高温高湿下的粘接性的降低,对于多种密封材料也具有良好的粘接性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至少在一面具有涂布层的聚酯膜,且涂布层中含有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特别是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红外分光光谱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和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70~1.60的涂布层,能产生在严酷的环境下也能够耐受的强度的粘接性,在高温高湿下也产生优异的粘接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此外发现,作为涂布层,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和交联剂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通过使红外分光光谱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和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50~1.55,对于各种密封材料,即使在高温高湿下也产生优异的粘接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上述的课题能够通过以下的解决手段实现。
(1)一种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是至少在一面具有涂布层的且基材厚度为20~500μm的聚酯膜,上述涂布层包含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
(2)上述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其中,上述涂布层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作为主成分,上述涂布层的红外分光光谱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与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70~1.60。
(3)上述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其中,上述涂布层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和交联剂作为主成分,上述涂布层的红外分光光谱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与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50~1.55。
(4)上述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其中,上述交联剂为从密胺系交联剂、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碳二亚胺系交联剂、嗯唑啉系交联剂中选择的至少1种的交联剂。
(5)上述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其中,上述涂布层中的上述交联剂的含量,相对于聚氨酯树脂,为5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
(6)上述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其中,上述聚酯膜为白色聚酯膜。
(7)一种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层叠有上述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产生牢固的粘接性,特别是高温高湿下的粘接性(耐湿热性)优异。因此,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将上述高温、高湿处理中的粘接性与最初的粘接性维持在同等水平。此外,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将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用作背板的构件的情况下,与密封材料的粘接性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聚酯膜)
本发明中构成基材的聚酯树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亚甲基酯、以及作为共聚成分将例如二甘醇、新戊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等二醇成分,和己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等二羧酸成分等共聚而成的聚酯树脂等。
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的聚酯树脂,主要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至少1种作为构成成分。这些聚酯树脂中,从物性和成本的平衡出发,最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此外,这些聚酯膜通过双轴拉伸,能够提高耐化学品性、耐热性、机械强度等。
此外,本发明的聚酯膜可以是单层的聚酯膜,也可以是具有最外层和中心层的至少3层构成的聚酯膜。
本发明中,形成3层构成的情况下,可使最外层(上述2种3层的情形下的A层)中含有粒子,使中心层(上述2种3层的情形下的B层)中基本上不含粒子。优选使A层中含有粒子的理由在于,使本发明的聚酯膜作为太阳能电池用的构件的情况下,提高将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系薄膜层或涂布层等防湿功能层、防污功能层等层叠等后加工工序中的处理性。在最外层中添加粒子的情况下,获得适合加工性的充分的处理性。
此外,优选使B层中基本上不含粒子的理由在于,可使润滑剂粒子、特别是无机粒子的凝聚体产生的突起的生成概率减小。而且通过采取该构成,能够得到透明性高的膜,对于透明型太阳能电池等要求透明性的领域也适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基本上不含非活性粒子”,例如无机粒子的情况下,采用荧光X射线分析对来自粒子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时,意味着成为不足50ppm、优选不足10ppm、最优选检测极限以下的含量。这是因为,即使不积极地添加粒子,有时来自外来异物的污染成分、原料树脂或膜的制造工序中的生产线或装置附着的污物剥离而混入膜中。
在这些各层中,根据需要可使聚酯中含有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列举例如抗氧化剂、耐光剂、防凝胶化剂、有机湿润剂、抗静电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等。
最外层中所含的粒子的种类和含量可以是无机粒子,也可以是有机粒子,并无特别限定。可例示例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滑石、高岭石等金属氧化物、碳酸钙、磷酸钙、硫酸钡等对于聚酯为非活性的无机粒子。这些非活性的无机粒子,均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将2种以上并用。
上述的粒子,优选平均粒径为0.1~3.5μm。上述平均粒径的下限更优选0.5μm,进一步优选0.8μm,进一步优选1.0μm。此外,上述平均粒径的上限更优选为3.0μm,进一步优选为2.8μm。如果平均粒径不足0.1μm,无法获得充分的处理性。如果超过3.5μm,容易生成粗大突起。
此外,这些粒子优选多孔粒子,特别优选多孔二氧化硅。多孔粒子由于在膜制造工序的拉伸时容易变形为扁平型,透明性的下降小,因此优选。
最外层的无机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构成最外层的聚酯,优选为0.01~0.20质量%。上述浓度的下限更优选0.02质量%,进一步优选0.03质量%。此外,上述浓度的上限更优选0.15质量%,进一步优选0.10质量%。如果不足0.01质量%,无法获得充分的处理性。如果超过0.2质量%,透明性降低,不优选。
上述粒子的平均粒径的测定可采用下述方法求出。
对粒子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拍摄照片,以最小粒子1个的大小为2~5mm的倍率测定300~500个粒子的最大径(多孔二氧化硅的情况下凝聚体的粒径),将其平均值作为平均粒径。此外,求取层叠膜的被覆层中的粒子的平均粒径的情况下,可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以倍率12万倍拍摄层叠膜的截面,求出粒子的最大径。
作为在聚酯中配合上述粒子的方法,可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在制造聚酯的任意的阶段中添加,优选地,在酯化的阶段、或者酯交换反应结束后、缩聚反应开始前的阶段以在乙二醇等中分散的浆料的形式添加,再进行缩聚反应。此外,也可采用使用带有排气口的混炼挤出机将分散于乙二醇或水等中的粒子的浆料和聚酯原料共混的方法、或者使用混炼挤出机将干燥过的粒子和聚酯原料共混的方法等进行。
本发明的膜,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方面出发,也优选使用白色聚酯膜作为聚酯膜以能够利用反射光。为了产生有效的光反射性,白色聚酯膜的L值优选为85.0~100,a值优选为-10.0~+10.0,b值优选为-10.0~+10.0。如果为该范围,光的反射率升高而优选。
从如上所述赋予基材的聚酯膜白色性、隐蔽性,提高光反射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使基材中含有白色颜料和/或无机粒子。
作为白色聚酯膜中使用的白色颜料,能够使用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锌、硫化锌、碳酸钙等。此外,对于上述白色颜料,为了分散性提高等,可实施各种有机、无机表面处理。特别地,白色颜料中,氧化钛由于具有高折射率,以少量就能显现高的白色性,因此优选。此外,如果将荧光增白剂并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白色性,因此优选。
白色聚酯膜中的白色颜料的含量,从光反射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下限为5质量%,特别优选为8质量%。此外,上述白色颜料的含量,从制膜稳定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上限为30质量%,更优选为25质量%,特别优选为20质量%。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白色度,在基材中除了白色颜料以外还并用荧光增白剂的情况下,如果白色颜料超过30质量%,由于白色颜料的紫外线吸收量增加,荧光增白剂发挥效果所必需的紫外线减少,显著阻碍荧光增白效果,白色度降低,因此不优选。
此外,为了赋予白色聚酯膜其他功能,可根据需要使基材中含有与白色颜料相比平均粒径小的无机粒子、耐热性有机粒子、抗氧化剂、交联剂、紫外线吸收剂、增塑剂等。
此外,也希望使白色聚酯膜中含有白色颜料和与该白色颜料相比平均粒径大的至少1种的无机粒子。作为无机粒子,可以是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锌、硫化锌、碳酸钙等白色颜料,也可以是二氧化硅等这样的与聚酯的折射率之差小的无机粒子。此外,使用2种平均粒径不同的白色颜料的情况下,该白色颜料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异种。总之,使用平均粒径不同的2种无机粒子,平均粒径小的无机粒子为白色颜料,是从光反射性和处理性的方面出发优选的方案。作为平均粒径大的无机粒子,从成本、处理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二氧化硅。
白色聚酯膜中含有的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的上限值,从后加工中外观性的方面出发,为5.0μm是重要的,优选为3.0μm,特别优选为2.0μm。此外,上述基材膜中含有的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的下限值,从膜制造工序和后加工工序中的滑动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0.5μm,特别优选为0.7μm。
白色聚酯膜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例如,将含有上述白色颜料和/或无机粒子的层记为A层,将其他层记为B层、C层的情况下,可选择A/B/A、A/B/C、C/A/B/A、C/A/B/A/C、C/A/B等层构成。特别地,具有B/A/B层的二种三层构成的情况下,可不使B层中含有粒子,为了进一步提高光反射性,可与A层同样地使其含有白色颜料、无机粒子、具有耐热性的有机粒子等。进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白色性,可在不阻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使B层中含有荧光增白剂。
此外,白色聚酯膜优选通过含有聚酯树脂和在该聚酯树脂中非相容的热塑性树脂作为空洞形成剂,接下来在至少一方向上拉伸从而形成空洞的含有空洞的膜。
本发明的成为基材的聚酯膜的厚度为20~500μm,更优选为25~450μm,进一步优选为30~300μm。如果基材厚度薄,热收缩的影响大,有时高温高湿处理后的粘接性降低。如果厚,不能作为卷材卷取。
(涂布层)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中,含有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是其特征。
特别地,作为涂布层,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在采用红外分光法的测定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与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70~1.60。此外,作为涂布层,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和交联剂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在红外分光光谱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与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50~1.55。其中,所谓“主成分”,意味着涂布层中所含的全部固形成分中,含有50质量%以上、更优选70质量%以上。
如上述专利文献1~4那样,以往的技术常识中认为从提高涂布层的耐久性的方面出发,希望在涂布层形成中积极地导入交联结构,形成刚直、强硬的涂布层。但是,本发明中,通过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的采用红外分光法的吸光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现了产生牢固的粘接性,并且提高高温高湿热下的粘接性这样的显著的效果,完成了本发明。通过这样的构成来提高粘接性的机理不十分清楚,但本发明人认为如下所述。
例如,模块的封装时,以将玻璃基板/密封材料/具有涂布层的聚酯膜(涂布层)层叠的构成在高温下进行加热压接。此时,由于高温粘接时的聚酯膜的热收缩,在聚酯膜(涂布层)和密封材料之间产生应力。特别地,该应力的产生也可因多种多样的密封材料的种类、粘接条件而变化。其结果,可认为上述应力没有完全缓和,从而与密封材料的粘接性下降。进而,将该层叠体置于高温高湿下的情况下,由于水解,涂布层的劣化进行。其结果,可认为无法完全耐受上述应力,密封材料剥离,高温高湿下的粘接性下降。因此,为了高度地保持与密封材料的牢固的密合性、高温高湿下的粘接性,认为不是单纯地通过将涂布层牢固地交联来赋予耐久性,而是希望具备保持耐热、耐水解性的成分并且能耐受上述应力的柔软性。但是,只单纯地具有柔软性,在涂膜强度上存在问题。因此,最希望同时兼顾这些相反的特性。
本发明中,通过为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涂布层,采用红外分光法测定的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和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70~1.60,从而同时实现上述特性。即,通过以规定的比例使具有耐水解性的脂肪族聚碳酸酯成分和发挥强硬性的氨基甲酸酯成分共存,从而同时实现上述特性。可认为由此能够缓和高温下的热粘接时的聚酯膜的热收缩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获得与密封材料的牢固的粘接性,由于在其后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也保持着耐热、耐水解性,因此能够防止涂布层的劣化。
其中,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中所含的亚甲基中C-H键特有的变角振动。因此,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的大小依赖于在涂布层中存在的构成聚氨酯树脂的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成分量。另一方面,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中所含的N-H键特有的变角振动。因此,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大小依赖于在涂布层中存在的构成聚氨酯树脂的氨基甲酸酯成分量。因此,这些吸光度比率(A1460/A1530)表示彼此具有不同特性的两成分以特定的比例共存。本发明中,上述比率(A1460/A1530)为0.70~1.60,上述比率(A1460/A1530)的下限优选为0.75,更优选为0.80。此外,上述比率(A1460/A1530)的上限优选为1.50,更优选为1.45,进一步优选为1.40。上述比率(A1460/A1530)小于0.70的情况下,强硬的氨基甲酸酯成分过度变多,涂布层的应力缓和下降,因此耐湿热性降低。此外,上述比率(A1460/A1530)超过1.55的情况下,柔软的脂肪族系聚碳酸酯的脂肪族成分过度变多,涂布层的强度降低,因此涂膜强度、耐湿热性降低。
本发明,通过上述方案,能够产生与密封材料的强度的粘接性,提高高温高湿下的粘接性(耐湿热性)。进而,以下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详述。
此外,作为涂布层,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和交联剂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通过在红外分光光谱中使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和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50~1.55,除了同时实现上述特性以外,还产生对于各种密封材料也可广泛适用的通用性。
密封材料中,从提高生产性、防止劣化的观点出发,使用了含交联剂、紫外线吸收剂等添加剂的多种组合物种类。例如,对于称为标准固化型的密封材料,采用在加热压接(例如在90~130℃下5~10分钟)的临时粘接后进行热处理(例如在140~160℃下30~50分钟),缓慢地使密封材料固化的粘接条件。另一方面,对于称为快速固化型的密封材料,采用以短时间进行加热压接(例如在140~160℃下15~20分钟),急速地使密封材料固化的粘接条件。因此,要求不仅对于多种密封材料都显示同程度的粘接性的通用性高,而且对于各种粘接条件也能够应对的通用性高的易粘接性膜。另一方面,加热压接时产生的、与膜的热收缩相伴的应力的发生也可因多种密封材料的种类、粘接条件而变化。特别地,对于需要长时间高温的标准固化型,与热收缩相伴的应力变化变大。其结果,应用各种密封材料的情况下,有时上述应力没有完全缓和,与密封材料的粘接性降低。特别是如快速固化型那样用短时间进行高温加热压接的情况下,可认为在涂布层部分溶解的密封材料侵蚀,特别是高温高湿处理后的与膜基材的粘接性下降。因此希望通过交联剂使涂布层的交联结构更强,而且同时兼顾这些相反的特性。
本发明中,是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和交联剂作为主成分的涂布层,且采用红外分光法测定的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和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50~1.55,从而同时实现上述特性。上述比率(A1460/A1530)为0.50~1.55,上述比率(A1460/A1530)的下限优选为0.60,更优选为0.70。此外,上述比率(A1460/A1530)的上限优选为1.45,更优选为1.35,进一步优选为1.25。由此,能够使高温下的热粘接时的膜的热收缩产生的应力缓和,因此即使是各种的密封材料、粘接条件,也能够获得牢固的粘接性,在其后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也保持耐热、耐水解性,因此可认为能够防止涂布层的劣化。作为上述优选的比率范围向交联剂迁移的理由,可认为是交联剂产生的交联点的增加所致。
(聚氨酯树脂)
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作为构成成分,至少含多元醇成分、多异氰酸酯成分,根据需要还含增链剂。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是这些构成成分主要通过氨基甲酸酯键共聚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本发明中特征在于,作为聚氨酯树脂的构成成分,具有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使本发明的涂布层中含有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从而能够提高耐湿热性。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聚氨酯树脂的构成成分能够通过核磁共振分析等鉴定。
在作为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的构成成分的二醇成分中,有必要含有耐热、耐水解性优异的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从本发明的防止太阳光引起的黄变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
作为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可列举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三醇等,可优选使用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作为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的构成成分的聚碳酸酯多元醇,可列举聚碳酸酯二醇、聚碳酸酯三醇等,可优选使用聚碳酸酯二醇。作为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的构成成分的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可列举例如通过使乙二醇、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1,9-壬二醇、1,8-壬二醇、新戊二醇、二甘醇、二丙二醇、1,4-环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等二醇类的1种或2种以上与例如碳酸二甲酯、碳酸二苯酯、碳酸亚乙酯、光气等碳酸酯类反应而得到的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等。作为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1500~4000,更优选为2000~3000。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的数均分子量小的情况下,相对地构成聚氨酯树脂的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比率变小。因此,为了使上述比率(A1460/A1530)为前述的范围,优选在上述范围内控制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的数均分子量。如果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的数均分子量大,则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增加,脂肪族成分增加,因此有时粘接性、高温高湿处理后的强度降低。如果脂肪族系聚碳酸酯二醇的数均分子量小,则强硬的氨基甲酸酯成分增加,有时不能缓和基材的热收缩产生的应力,粘接性降低。
作为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的构成成分的多异氰酸酯,可列举例如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脂肪族二异氰酸酯类、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3-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等脂环式二异氰酸酯类、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类、或者将这些化合物单一或者多个与三羟甲基丙烷等预先加成而成的多异氰酸酯类。使用了芳香族异氰酸酯的情况下,有时存在黄变的问题,不优选。此外,与脂肪族系比较,成为强硬的涂膜,因此有时不能缓和基材的热收缩产生的应力,粘接性降低。
作为增链剂,可以列举乙二醇、二甘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和1,6-己二醇等二醇类,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等多元醇类,乙二胺、六亚甲基二胺和哌嗪等二胺类、一乙醇胺和二乙醇胺等氨基醇类,硫二甘醇等硫二甘醇类,或者水。不过,如果使用主链短的增链剂,则有时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增加,涂布层的柔软性降低。因此,作为增链剂,优选主链长的增链剂。此外,在赋予涂布层的柔软性的方面,优选脂肪族系且主链的碳数为4~10的长度的二醇或二胺的增链剂。从这些方面出发,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增链剂,1,4-丁二醇、1,6-己二醇、六亚甲基二胺等是优选的。即,为了防止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的下降,赋予柔软性,优选1,4-丁二醇、1,6-己二醇、六亚甲基二胺等直链、分子量大的增链剂。
本发明的涂布层的涂布方法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各种的离线涂布法、在线涂布法。不过,从生产性、环境保护方面出发,优选本发明的涂布层使用水系的涂布液,采用后述的在线涂布法设置。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优选为水溶性。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上述的“水溶性”,意味着在水、或含小于50质量%的水溶性的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中溶解。
为了赋予聚氨酯树脂水溶性,可在氨基甲酸酯分子骨架中将磺酸(盐)基或羧酸(盐)基导入(共聚)。磺酸(盐)基为强酸性,由于其吸湿性能,有时难以维持耐湿性,因此导入弱酸性的羧酸(盐)基适合。此外,也可导入聚氧化烯基等非离子性基。
为了将羧酸(盐)基导入聚氨酯树脂,例如,作为多元醇成分,将二羟甲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等具有羧酸基的多元醇化合物作为共聚成分导入,用盐形成剂进行中和。作为盐形成剂的具体例,可列举氨、三甲胺、三乙胺、三异丙胺、三正丙胺、三正丁胺等三烷基胺类、N-甲基吗啉、N-乙基吗啉等N-烷基吗啉类、N-二甲基乙醇胺、N-二乙基乙醇胺等N-二烷基链烷醇胺类。这些可单独使用,也可将2种以上并用。
为了赋予水溶性,使用具有羧酸(盐)基的多元醇化合物作为共聚成分的情况下,聚氨酯树脂中的具有羧酸(盐)基的多元醇化合物的组成摩尔比,将聚氨酯树脂的全部多异氰酸酯成分计为100摩尔%时,优选为3~60摩尔%,更优选为5~40摩尔%。上述组成摩尔比小于3摩尔%的情况下,有时水分散性变得困难。此外,上述组成摩尔比超过60摩尔%的情况下,由于耐水性降低,因此有时耐湿热性下降。
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小于0℃,更优选为小于-5℃。玻璃化转变温度小于0℃的情况下,与加压粘接时部分熔融的EVA、PVB等烯烃树脂,粘度接近,从有助于部分混合产生的牢固的粘接性的提高,涂布层的应力缓和方面出发,容易产生适合的柔软性,因此优选。
对于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为了提高高温高湿后的粘接性,可在树脂自身中导入交联基。从涂液的经时稳定性、交联密度提高效果出发,优选硅烷醇基。
即使是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以外的树脂,为了提高粘接性也可含有。可列举例如聚醚、或者以聚酯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酯树脂等。
(添加剂)
本发明中,作为涂布层,可与上述聚氨酯树脂一起将交联剂作为主成分。通过含有交联剂,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温高湿下的粘接性。此外,以短时间进行高温加热压接的情况下,能够防止EVA的侵蚀产生的基材密合性的下降。因此,能够产生在各种的粘接条件下都能够应对的通用性高的易粘接性。作为交联剂,为了在高温高湿处理中难以劣化,因此优选与羧酸基、羟基、氨基等反应,形成酰胺键、氨基甲酸酯键、脲键的交联剂。相反,伴有酯键、醚键的情况下,有时具有水解性,因此不优选。作为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的交联剂,可以列举密胺系、异氰酸酯系、碳二亚胺系、嗯唑啉系等。这些中,从涂液的经时稳定性、高温高湿处理下的粘接性提高效果出发,优选异氰酸酯系、碳二亚胺系。此外,在涂布层中产生适度的柔软性,适当地赋予涂布层的应力缓和作用的方面,特别优选使用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此外,为了促进交联反应,根据需要适当使用催化剂等。
作为交联剂的含量,相对于聚氨酯树脂,优选5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少的情况下,有时涂布层的高温高湿下的强度降低,粘接性下降,较多的情况下,有时涂布层的树脂的柔软性降低,常温、高温高湿下的粘接性下降。
本发明中,为了提高涂膜强度,可将2种交联剂混合。此外,为了促进交联反应,根据需要适当使用催化剂等。
本发明中,也可使涂布层中含有粒子。粒子可列举(1)二氧化硅、高岭石、滑石、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沸石、氧化铝、硫酸钡、炭黑、氧化锌、硫酸锌、碳酸锌、二氧化钛、缎光白、硅酸铝、硅藻土、硅酸钙、氢氧化铝、多水高岭土、碳酸镁、氢氧化镁等无机粒子,(2)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系、氯乙烯系、醋酸乙烯酯系、尼龙、苯乙烯/丙烯酸系、苯乙烯/丁二烯系、聚苯乙烯/丙烯酸系、聚苯乙烯/异戊二烯系、聚苯乙烯/异戊二烯系、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系、密胺系、聚碳酸酯系、脲系、环氧系、聚氨酯系、酚醛系、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系、聚酯系等有机粒子。
上述粒子,优选平均粒径为1~500nm的粒子。对平均粒径并无特别限定,但从维持膜的透明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1~100nm。
上述粒子可含有2种以上平均粒径不同的粒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平均粒径可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以倍率12万倍对层叠膜的截面进行拍摄,测定在涂布层的截面存在的10个以上的粒子的最大径,作为它们的平均值而求出。
作为粒子的含量,优选0.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少的情况下,不能获得充分的耐粘连性。而且,耐划伤性会恶化。多的情况下,涂膜强度降低。
涂布层中,为了提高涂布时的流平性、涂布液的脱泡,也可含有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是阳离子系、阴离子系、非离子系等任何表面活性剂,但优选硅系、炔属二醇系或氟系表面活性剂。也优选在不损害与密封材料的粘接性的程度的范围,例如,在涂布液中以0.005~0.5质量%的范围含有这些表面活性剂。
为了赋予涂布层其他功能性,可在不损害与密封材料的粘接性的程度的范围内,含有各种添加剂。作为上述添加剂,可列举例如荧光染料、荧光增白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颜料分散剂、抑泡剂、消泡剂、防腐剂、抗静电剂等。
本发明中,作为在聚酯膜上设置涂布层的方法,可列举将含有溶剂、粒子、树脂的涂布液涂布于聚酯膜,进行干燥的方法。作为溶剂,可列举甲苯等有机溶剂,水、或水和水溶性的有机溶剂的混合系,优选地,从环境问题方面出发,优选单独使用水或者在水中混合了水溶性的有机溶剂的溶剂。
(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制造)
对于本发明的光学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制造方法,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简写为PET)膜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并不限于此。
将PET树脂充分地真空干燥后,供给挤出机,从T型模头将约280℃的熔融PET树脂以片状熔融挤出到旋转冷却辊,通过静电施加法使其冷却固化而得到未拉伸PET片材。上述未拉伸PET片材可以是单层构成,也可以是采用共挤出法的多层构成。
将得到的未拉伸PET片材,用加热到80~120℃的辊在纵向拉伸2.5~5.0倍,得到单轴拉伸PET膜。进而,用夹子把持膜的端部,导入加热到70~140℃的热风区,在宽度方向拉伸2.5~5.0倍。接着,导入160~240℃的热处理区,进行1~60秒的热处理,完成结晶取向。
在该膜制造工序的任意的阶段,在PET膜的至少一面涂布涂布液,形成上述涂布层。涂布层即使在PET膜的两面形成也无特别问题。涂布液中的树脂组成物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2~35重量%,特别优选为4~15重量%。
用于将该涂布液涂布于PET膜的方法,能够使用公知的任意的方法。可列举例如反转辊式涂布法、凹版辊式涂布法、辊舔涂布法、模压涂布法、辊刷法、喷涂法、气刀涂布法、绕线棒涂布法、管式刮板法、浸涂法、帘式涂布法等。可将这些方法单独或者组合来进行涂布。
本发明中,涂布层通过在未拉伸或单轴拉伸后的PET膜上将上述涂布液涂布、干燥后,至少在单轴方向上拉伸,接下来进行热处理而形成。采用在膜制膜时形成涂布层的在线涂布法,涂布层与聚酯膜基材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提高高温高湿后的与密封材料的密合性方面优选。
本发明中,最终得到的涂布层的厚度优选为10~3000nm,更优选为10~1000nm,进一步优选为10~500nm,进一步优选为10~400nm。此外,涂布层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优选为0.01~3g/m2,更优选为0.01~1g/m2,进一步优选为0.01~0.5g/m2,进一步优选为0.01~0.4g/m2。如果涂布层的涂布量小于0.01g/m2,对于粘接性的效果几乎不存在。另一方面,如果涂布量超过3g/m2,耐粘连性降低。
(太阳能电池用背板)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以具有上述涂布层的聚酯膜为构成部件。特别地,优选用于与密封材料直接相接的最外表层。通过该构成,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能够产生与密封材料的牢固的密合性,在长期的严酷的环境下也产生良好的密合性。因此,可有助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防湿性保持、阻隔性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形态,可例示例如具有上述涂布层的聚酯膜/粘接剂/金属箔或具有金属系薄膜层的膜/粘接剂/聚氟乙烯膜或聚酯系高耐久防湿膜的构成。此外,本发明的聚酯膜可以是在两面具有上述涂布层的构成。本发明的涂布层与密封材料以外的构成也能产生良好的粘接性。其中,作为具有金属箔或金属系薄膜层的膜,可优选使用具有水蒸汽阻隔性的膜。
作为上述金属的种类,可列举铝、锡、镁、银、不锈钢等,其中,由于具有比较高的反射率,工业上容易获得,因此优选铝、银。金属层可使用金属箔,也可作为薄膜层叠于聚酯膜等。作为将这些金属作为薄膜层叠的方法,能够使用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等离子体气相生长法(CVD)等。
本发明中,将具有上述涂布层的聚酯膜、金属箔或具有金属系薄膜层的膜、聚氟乙烯膜或聚酯系高耐久防湿膜的各层间,利用通过真空吸引等一体化而加热压接的层压法等通常的成型法,使上述各层成为一体成型体,进行加热压接成型,能够制造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上述中,为了提高各膜间的粘接性等,优选经由粘接剂进行层叠。作为粘接剂,可列举以例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烯烃系树脂、乙烯基系树脂、其他等树脂作为载体的主成分的加热熔融型粘接剂、溶剂型粘接剂、光固化型粘接剂等。
其中,高耐久防湿膜是为了提高耐候性而层叠的,作为高耐久防湿膜,可列举例如由在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全氯烷氧基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2-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三氟乙烯(PCTFE)、聚偏氟乙烯(PVDF)、或者聚氟乙烯(PVF)等氟树脂膜、或者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丙烯酸系等树脂中混炼有紫外线吸收剂的树脂组合物制成的膜。
(太阳能电池模块)
太阳能电池模块,使用例如玻璃基板、作为配设有布线的光电动势元件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以夹持太阳能电池元件方式介于中间存在的密封材料和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背板构成。作为密封剂,优选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等烯烃树脂。特别地,本发明的涂布层,由于具有上述的柔软性,因此能够产生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这样的密封材料良好的粘接性。
作为密封材料,分类为采用层压工序的加热压接后,通过在设置于另外生产线的烘箱中的固化工序进行固化反应的标准固化型和在层压工序中的层压机内部进行固化反应的快速固化型,均可适用。作为密封材料的主成分,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等烯烃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所谓“主成分”,意味着在密封剂中含有50质量%以上、更优选70质量%以上。例如,添加用于进行交联反应的交联剂、反应引发材料等。例如,进行热交联的情况下,使用2,5-二甲基己烷-2,5-二羟基过氧化物、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炔-3、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叔丁基枯基、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等有机过氧化物。此外,进行光固化的情况下,使用二苯甲酮、邻苯甲酰基苯甲酸甲酯、苯偶姻醚等光增感剂。此外,考虑与玻璃基板的粘接,也可配合硅烷偶联剂。为了促进粘接性和固化,有时也配合含环氧基化合物,作为含环氧基化合物,使用三缩水甘油基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烯酰基缩水甘油醚、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等含环氧基化合物。
实施例
接下来,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此外,本发明中使用的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固有粘度
按照JIS K7367-5,使用苯酚(60质量%)和1,1,2,2-四氯乙烷(40质量%)的混合溶剂作为溶剂,在30℃下测定。
(2)膜的表观密度
将4张膜切出5cm见方的正方形作为试样。将其4张重叠,用测微计改变位置对任意的10部位以有效数字4位来测定其厚度,求出重叠厚度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除以4并四舍五入到有效数字3位,得到每一张的平均厚度(t:μm)。以有效数字4位使用自动上皿天平测定4张该试样的质量(w:g),由下式求出表观密度。需要说明的是,表观密度四舍五入到有效数字3位。
表观密度(g/cm3)=(w×104)/(5.00×5.00×4×t)
(3)色调
将膜切出5cm见方的正方形,重叠以达到250μm以上,求出Lab表示系的L值、a值和b值。
(测定条件)
装置:色差计日本电色工业社制ZE-2000
测定方法:反射
标准光:C光源
视野角:2度
(4)玻璃化转变温度
按照JIS K7121,使用示差扫描热量计(精工仪器株式会社制、DSC6200),由DSC曲线求出玻璃化转变开始温度。
(5)采用红外分光法的吸光度测定
对于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削取涂布层,采样约1mg的试样。对采取的试样施加压力,作成成型为厚约1μm的膜状的涂布层试样片(大小:约50μm×约50μm)。进而,作为参比试样,对于与基材膜同质的PET树脂,与上述程序同样地作成试样片(参比试样片)。
将作成的试样片放置在KBr板上,采用下述条件的显微透射法测定红外吸收光谱。涂布层的红外分光光谱是作为由涂布层试样片得到的红外分光光谱和参比试样片的光谱之差光谱而求出。
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是在1460±10cm-1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吸收的吸收峰高度的值,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是在1530±10cm-1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吸收的吸收峰高度的值。需要说明的是,基线是连接各个极大吸收的峰的两侧的侧翼的线。由得到的吸光度通过下述式求出吸光度比率。
(吸光度比率)=A1460/A1530
(测定条件)
装置:FT-IR分析装置SPECTRA TECH社制IRμs/SIRM
检测器:MCT
分解能力:4cm-1
积分次数:128次
(6)粘接性
准备将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切出100mm宽×100mm长,将EVA片材切出70mm宽×90mm长的产物,以膜(涂布层面)/下述记载的EVA/(涂布层面)膜的构成重叠,用真空层压机在下述记载的粘接条件下加热压接,作成样品。将作成的样品切出20mm宽×100mm长后,粘贴于SUS板,在下述记载的条件下用拉伸试验机测定膜层和EVA层的剥离强度。剥离强度是以超过了极大点后稳定地剥离的部分的平均值的形式而求出的。按照下述的标准划分等级。
◎:100N/20mm以上、或者膜的材料破坏
○:75N/20mm以上、小于100N/20mm
△:50N/20mm以上、小于75N/20mm
×:小于50N/20mm
(样品作成条件)
装置:真空层压机NPC社制LM-30×30型
加压:1个大气压
EVA:
A.标准固化型
I.SANVIC制Urtla Pearl PV(0.4μm)
层压工序:100℃(真空5分钟、真空加压5分钟)
固化工序:热处理150℃(常压45分钟)
II.三井Fabro制ソ一ラ一エバSC4(0.4μm)
层压工序:130℃(真空5分钟、真空加压5分钟)
固化工序:150℃(常压45分)
B.快速固化型
I.SANVIC制Urtla Pearl PV(0.45μm)
层压工序:135℃(真空5分钟、真空加压15分钟)
II.三井Fabro制ソ一ラ一エバRC02B(0.45μm)
层压工序:150℃(真空5分钟、真空加压15分钟)
(测定条件)
装置:Tensilon东洋BALDWIN社制RTM-100
剥离速度:200mm/分
剥离角度:180度
(7)耐湿热性
将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在高温高湿槽中85℃、85%RH的环境下放置1000小时。接下来,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取出,在室温常湿下放置24小时。然后采用与上述(4)同样的方法测定剥离强度,按照下述的标准划分等级。
◎:100N/20mm以上、或者、膜的材料破坏
○:75N/20mm以上、小于100N/20mm
△:50N/20mm以上、小于75N/20mm
×:小于50N/20mm
(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A-1的聚合)
在具备搅拌器、蛇形冷凝管、氮导入管、硅胶干燥管和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投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3.75质量份、二羟甲基丁酸12.85质量份、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153.41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3质量份和作为溶剂的丙酮84.00质量份,在氮气氛下、75℃下搅拌3小时,确认反应液达到了规定的胺当量。接下来,将该反应液降温到40℃后,添加三乙胺8.77质量份,得到了聚氨酯预聚物溶液。接下来,在具有可高速搅拌的均相分散机的反应容器中添加水450g,调节到25℃,边以2000分-1搅拌混合,边添加聚氨酯预聚物溶液而水分散。然后,在减压下将丙酮和水的一部分除去,从而调制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1)。得到的聚氨酯树脂(A-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0℃。
(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A-2的聚合)
在具备搅拌器、蛇形冷凝管、氮导入管、硅胶干燥管和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投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9.14质量份、二羟甲基丁酸7.57质量份、数均分子量3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173.29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3质量份和作为溶剂的丙酮84.00质量份,在氮气氛下、75℃下搅拌3小时,确认反应液达到了规定的胺当量。接下来,将该反应液降温到40℃后,添加三乙胺5.17质量份,得到了聚氨酯预聚物溶液。接下来,在具有可高速搅拌的均相分散机的反应容器中添加水450g,调节到25℃,边以2000分-1搅拌混合,边添加聚氨酯预聚物溶液而水分散。然后,在减压下将丙酮和水的一部分除去,从而调制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2)。
(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A-3的聚合)
在具备搅拌器、蛇形冷凝管、氮导入管、硅胶干燥管和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投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3.75质量份、二羟甲基丁酸11.12质量份、己二醇1.97质量份、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143.40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3质量份和作为溶剂的丙酮84.00质量份,在氮气氛下、75℃下搅拌3小时,确认反应液达到了规定的胺当量。接下来,将该反应液降温到40℃后,添加三乙胺8.77质量份,得到了聚氨酯预聚物溶液。接下来,在具有可高速搅拌的均相分散机的反应容器中添加水450g,调节到25℃,边以2000分-1搅拌混合,边添加聚氨酯预聚物溶液而进行水分散。然后,在减压下将丙酮和水的一部分除去,从而调制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3)。
(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含有硅烷醇基的聚氨酯树脂A-4的聚合)
在具备搅拌器、蛇形冷凝管、氮导入管、硅胶干燥管和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投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38.41质量份、二羟甲基丙酸6.95质量份、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158.99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3质量份和作为溶剂的丙酮84.00质量份,在氮气氛下、75℃下搅拌3小时,确认反应液达到了规定的胺当量。接下来,将该反应液降温到40℃后,添加三乙胺4.37质量份,得到了聚氨酯预聚物溶液。接下来,添加γ-(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84质量份、2-[(2-氨基乙基)氨基]乙醇1.80质量份和水450g,滴入聚氨酯预聚物溶液而水分散。然后,在减压下通过将丙酮和水的一部分除去,从而调制固体成分30%的水溶性的含有硅烷醇基的聚氨酯树脂溶液(A-4)。
(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A-5的聚合)
除了将水溶性聚氨酯树脂(A-1)的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变为数均分子量1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以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5)。
(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A-6的聚合)
除了将水溶性聚氨酯树脂(A-1)的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变为数均分子量5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以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6)。
(以聚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的聚合A-7)
除了将水溶性聚氨酯树脂(A-1)的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变为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酯二醇以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7)。
(以聚醚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的聚合A-8)
除了将水溶性聚氨酯树脂(A-1)的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变为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醚二醇以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8)。
(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A-9的聚合)
在具备搅拌器、蛇形冷凝管、氮导入管、硅胶干燥管和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投入1,3-双(异氰酸甲酯基)环己烷32.39质量份、二羟甲基丁酸13.09质量份、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156.74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3质量份和作为溶剂的丙酮80.89质量份,在氮气氛下、75℃下搅拌3小时,确认反应液达到了规定的胺当量。接下来,将该反应液降温到40℃后,添加三乙胺8.77质量份,得到了聚氨酯预聚物溶液。接下来,在具有可高速搅拌的均相分散机的反应容器中添加水450g,调节到25℃,边以2000分-1搅拌混合,边添加聚氨酯预聚物溶液而水分散。然后,在减压下将丙酮和水的一部分除去,从而调制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9)。得到的聚氨酯树脂(A-9)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0℃。
(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A-10的聚合)
在具备搅拌器、蛇形冷凝管、氮导入管、硅胶干燥管和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投入4,4-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45.93质量份、二羟甲基丁酸13.09质量份、数均分子量3000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235.11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3质量份和作为溶剂的丙酮117.66质量份,在氮气氛下、75℃下搅拌3小时,确认反应液达到了规定的胺当量。接下来,将该反应液降温到40℃后,添加三乙胺8.77质量份,得到了聚氨酯预聚物溶液。接下来,在具有可高速搅拌的均相分散机的反应容器中添加水450g,调节到25℃,边以2000分-1搅拌混合,边添加聚氨酯预聚物溶液而水分散。然后,在减压下将丙酮和水的一部分除去,从而调制固体成分35%的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溶液(A-10)。得到的聚氨酯树脂(A-1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0℃。
(封端多异氰酸酯交联剂的聚合)
在具备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却管的烧瓶中装入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原料的具有异氰脲酸酯结构的多异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学品制、DURANATE TPA)100质量份、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55质量份、聚乙二醇单甲醚(平均分子量750)30质量份,在氮气氛下、70℃下保持4小时。然后,将反应液温度降低到50℃,滴入甲基乙基酮肟47质量份。测定反应液的红外光谱,确认异氰酸酯基的吸收消失,得到了固体成分75质量%的封端多异氰酸酯水分散液(B)。
(嗯唑啉系交联剂的聚合)
在具有温度计、氮气导入管、回流冷却器、滴液漏斗和搅拌器的烧瓶中投入作为水性介质的离子交换水58质量份和异丙醇58质量份的混合物、和聚合引发剂(2,2'-偶氮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4质量份。另一方面,在滴液漏斗中投入作为具有嗯唑啉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的2-异丙烯基-2-嗯唑啉16质量份、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乙二醇的平均加成摩尔数·9摩尔、新中村化学制)32质量份和甲基丙烯酸甲酯32质量份的混合物,在氮气氛下、70℃下用1小时滴入。滴入结束后,将反应溶液搅拌9小时,进行冷却,从而得到了固体成分浓度40质量%的具有嗯唑啉基的水溶性树脂溶液(C)。
(碳二亚胺系交联剂的聚合)
在具备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却管的烧瓶中装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68质量份和聚乙二醇单甲醚(M400、平均分子量400)220质量份,在120℃下搅拌1小时,再加入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6质量份和作为碳二亚胺化催化剂的3-甲基-1-苯基-2-磷杂环戊烷-1-氧化物3.8质量份(相对于全部异氰酸酯,为2重量%),在氮气流下在185℃下再搅拌5小时。测定反应液的红外光谱,确认波长2200~2300cm-1的吸收消失。放冷到60℃,加入567质量份离子交换水,得到了固体成分40质量%的碳二亚胺水溶性树脂溶液(D)。
实施例1
(1)涂布液的调制
将下述的涂剂混合,作成涂布液。
(2)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制造
作为膜原料聚合物,将含有0.03质量%的平均粒径2.51μm的二氧化硅粒子的PET树脂粒料(固有粘度为0.62dl/g)在133Pa的减压下、135℃下干燥6小时。然后,供给挤出机,在约285℃下熔解。将该PET树脂分别用不锈钢烧结体的滤材(公称过滤精度10μm粒子95%切割)过滤,熔融挤出为片状。在保持为表面温度30℃的旋转冷却金属辊上使其急冷密合固化,得到了未拉伸PET片材。
将该未拉伸PET片材用加热的辊组和红外线加热器加热到100℃,然后用具有周速差的辊组在长度方向拉伸3.5倍,得到了单轴拉伸PET膜。
接下来,将上述涂布液用辊涂法涂布到PET膜的一面后,在80℃下干燥20秒。需要说明的是,以最终(双轴拉伸后)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15g/m2(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150nm)的方式进行调节。接着,用拉幅机在120℃下在宽度方向上拉伸4.0倍,在将膜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固定的状态下,在230℃下加热0.5秒,进而在100℃下进行10秒钟3%的宽度方向的松弛处理,得到了250μm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验例1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5)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验例2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6)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聚酯膜。
比较例1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7)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比较例2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8)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比较例3
除了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基材厚度变为5μ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2)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3)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4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含有硅烷醇基的聚氨酯树脂(A-4)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5
除了使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基材厚度变为50μ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6
除了使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基材厚度变为100μ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7
除了使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基材厚度变为350μ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8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9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的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10
(3)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制造
以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白色聚酯膜(50μm)/铝箔(30μm)/聚氟乙烯膜(38μm)的构成采用干式层压法粘接,得到太阳能电池用背板。
干式层压用粘接剂
Takelac A-315(三井化学制)/Takenate A-10(三井化学制)=9/1(固体成分比)
实施例11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9)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12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10)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13
(3)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制造
以实施例11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白色聚酯膜(50μm)/铝箔(30μm)/聚氟乙烯膜(38μm)的构成采用干式层压法粘接,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背板。
干式层压用粘接剂
Takelac A-315(三井化学制)/Takenate A-10(三井化学制)=9/1(固体成分比)
对于实施例10和实施例13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以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面作为照射面,使用岩崎电气株式会社制アイス一パ一UVTester SUV-W151,在63℃、50%Rh、照射强度100mW/cm2下进行了100小时的连续UV照射处理。将UV照射后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在荧光灯下目视确认,结果虽然在实施例10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中轻微地发现了黄变,但在实施例13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中完全不存在色的变化,保持了良好的外观。
[表1]
实施例14
(1)涂布液的调制
将下述的涂剂混合,作成涂布液。
(2)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的制造
(空洞显现材料a)
将聚甲基戊烯树脂60质量%、聚丙烯树脂20质量%和聚苯乙烯树脂20质量%进行粒料混合,供给到温度调节到285℃的排气式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混炼,制造空洞形成剂(原料a)。
(聚酯b)
采用常规方法聚合含有二氧化硅粒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制造含有500ppm的凝聚二氧化硅粒子(平均粒径2.0μm)的固有粘度为0.62dl/g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b)。
(含有氧化钛粒子的母料c)
将上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b)和平均粒径0.2μm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粒子(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以质量比50/50混合,用排气式混炼挤出机混炼,制造含有二氧化钛粒子的母料(原料c)。
(膜的制造)
将加热下实施了真空干燥的上述原料,以成为a/b/c=8/82/10(质量比)的方式连续计量·连续搅拌,制成A层的原料。接下来,将该原料供给于挤出机,熔融混炼,经由滤器供给到进料块(共挤出接合器)。
另一方面,对于B层的原料,使用将上述原料以成为b/c=80/20(质量比)的方式连续计量的产物,供给于排气式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混炼,经由滤器供给到上述进料块。
在进料块中,在上述A层的两面将上述B层以成为相同厚度的方式接合。此时,以拉伸前的各层的厚度比率成为B/A/B=10/80/10的方式,控制A层和B层的树脂排出量而供给,流延到表面温度30℃的冷却滚筒上,制造厚2.4mm的未拉伸膜。此时,在冷却滚筒上挤出的熔融聚合物的反面,喷射10℃的空气而从两面使熔融聚合物冷却·固化。
接下来,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得到的未拉伸膜,使用加热辊加热到65℃后,在周速不同的辊间拉伸3.2倍。此时,在低速辊和高速辊的中间部,在夹持膜而对向的位置设置集光红外加热器,从膜的两面均等地给予将膜均一拉伸所必需的充分的热量。
接下来,将上述涂布液用辊涂法涂布到PET膜的一面后,在80℃下干燥20秒。需要说明的是,以最终(双轴拉伸后)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15g/m2的方式进行调节。
接着,导入拉幅机,边从120℃加热升温到150℃,边在宽度方向上进行3.9倍的拉伸。进而,在拉幅机内喷射30秒220℃的热风,实施热处理。然后,用40秒慢慢冷却到室温,同时在宽度方向实施2%的缓和处理,得到了表观密度为1.10g/cm3、厚度为250μm的含有空洞的层叠双轴取向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5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2)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
实施例16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3)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
实施例17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含有硅烷醇基的聚氨酯树脂(A-4)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
实施例18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9)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19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10)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表2]
实施例20
(1)涂布液的调制
将下述的涂剂混合,作成涂布液。
(2)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制造
作为膜原料聚合物,将含有0.03质量%的平均粒径2.5μm的二氧化硅粒子的PET树脂粒料(固有粘度为0.62dl/g)在133Pa的减压下、在135℃下干燥6小时。然后,供给到挤出机,在约285℃下溶解。将该PET树脂分别用不锈钢烧结体的滤材(公称过滤精度10μm粒子95%切割)过滤,熔融挤出为片状。在保持为表面温度30℃的旋转冷却金属辊上使其急冷密合固化,得到了未拉伸PET片材。
将该未拉伸PET片材用加热的辊组和红外线加热器加热到100℃,然后用具有周速差的辊组在纵向拉伸3.5倍,得到了单轴拉伸PET膜。
接下来,将上述涂布液用辊涂法涂布到PET膜的一面后,在80℃下干燥20秒。需要说明的是,以最终(双轴拉伸后)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15g/m2(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150nm)的方式进行调节。接着,用拉幅机在120℃下在宽度方向上拉伸4.0倍,在将膜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固定的状态下,在230℃下加热0.5秒,进而在100℃下进行10秒钟3%的宽度方向的松弛处理,得到了250μm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实验例3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5)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验例4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6)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聚酯膜。
比较例4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7)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比较例5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8)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比较例6
除了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基材厚度变为5μm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1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的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2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的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3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的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4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的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5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的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6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2)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7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3)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8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含有硅烷醇基的聚氨酯树脂(A-4)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29
除了将封端多异氰酸酯水分散液(B)变为具有嗯唑啉基的水溶性树脂(C)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0
除了将封端多异氰酸酯水分散液(C)变为碳二亚胺水溶性树脂(D)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1
除了将封端多异氰酸酯水分散液(C)变为亚氨基·羟甲基密胺(固体成分浓度70质量%)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2
除了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基材厚度变为50μm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3
除了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基材厚度变为100μm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4
除了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的基材厚度变为350μm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5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的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6
除了将涂布液变为下述的涂布液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7
(3)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制造
以实施例20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黑色聚酯膜(50μm)/铝箔(30μm)/聚氟乙烯膜(38μm)的构成采用干式层压法粘接,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背板。
干式层压用粘接剂
TakelacA-315(三井化学制)/Takenate A-10(三井化学制)=9/1(固体成分比)
实施例38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9)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39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10)以外,与实施例20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40
(3)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制造
以实施例38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黑色聚酯膜(50μm)/铝箔(30μm)/聚氟乙烯膜(38μn)的构成采用干式层压法粘接,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背板。
干式层压用粘接剂
TakelacA-315(三井化学制)/Takenate A-10(三井化学制)=9/1(固体成分比)
对于实施例37和实施例40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以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面作为照射面,使用岩崎电气株式会社制アイス一パ一UVTester SUV-W151,在63℃、50%Rh、照射强度100mW/cm2下进行了100小时的连续UV照射处理。将UV照射后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在荧光灯下目视确认,结果虽然在实施例37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中轻微地发现了黄变,但在实施例40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中完全不存在色的变化,保持了良好的外观。
[表3]
实施例41
(1)涂布液的调制
将下述的涂剂混合,作成涂布液。
(2)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的制造
(空洞显现材料a)
将聚甲基戊烯树脂60质量%、聚丙烯树脂20质量%和聚苯乙烯树脂20质量%进行粒料混合,供给到温度调节为285℃的排气式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混炼,制造空洞形成剂(原料a)。
(聚酯b)
将含有二氧化硅粒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采用常规方法聚合,制造含有500ppm的凝聚二氧化硅粒子(平均粒径2.0μm)的固有粘度为0.62dl/g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b)。
(含有氧化钛粒子的母料c)
将上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b)和平均粒径0.2μm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粒子(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以质量比50/50混合,用排气式混炼挤出机混炼,制造含有二氧化钛粒子的母料(原料c)。
(膜的制造)
将加热下实施了真空干燥的上述原料,以成为a/b/c=8/82/10(质量比)的方式连续计量·连续搅拌,制成A层的原料。接下来,将该原料供给挤出机,熔融混炼,经由滤器供给到进料块(共挤出接合器)。
另一方面,对于B层的原料,使用将上述原料以成为b/c=80/20(质量比)的方式连续计量的产物,供给排气式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混炼,经由滤器供给到上述进料块。
在进料块中,在上述A层的两面将上述B层以成为相同厚度的方式接合。此时,以拉伸前的各层的厚度比率成为B/A/B=10/80/10的方式,控制A层和B层的树脂排出量而供给,流延到表面温度30℃的冷却滚筒上,制造厚2.4mm的未拉伸膜。此时,在冷却滚筒上挤出的熔融聚合物的反面,喷射10℃的空气而从两面使熔融聚合物冷却·固化。
接下来,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得到的未拉伸膜,使用加热辊加热到65℃后,在周速不同的辊间拉伸3.2倍。此时,在低速辊和高速辊的中间部,在夹持膜而对向的位置设置集光红外加热器,从膜的两面均等地给予将膜均一拉伸所必需的充分的热量。
接下来,将上述涂布液用辊涂法涂布到PET膜的一面后,在80℃下干燥20秒。需要说明的是,以最终(双轴拉伸后)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15g/m2(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150nm)的方式进行调节。
接着,导入拉幅机,边从120℃加热升温到150℃,边在宽度方向上进行3.9倍的拉伸。进而,在拉幅机内喷射30秒220℃的热风,实施热处理。然后,用40秒慢慢冷却到室温,同时在宽度方向实施2%的缓和处理,得到了表观密度为1.10g/cm3、厚度为250μm的含有空洞的层叠双轴取向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42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2)以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
实施例43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3)以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
实施例44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含有硅烷醇基的聚氨酯树脂(A-4)以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白色聚酯膜。
实施例45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9)以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实施例46
除了将聚氨酯树脂变为聚氨酯树脂(A-10)以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表4]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由于与密封材料的粘接性和高温高湿下的粘接性(耐湿热性)优异,因此适合作为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最内装的基材膜。

Claims (6)

1.一种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层叠有易粘接性聚酯膜,所述易粘接性聚酯膜是在至少一面具有涂布层且基材厚度为20~500μm的聚酯膜,
所述涂布层包含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所述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1500~4000,
所述聚氨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小于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中,所述涂布层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作为主成分,
所述涂布层的红外分光光谱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与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70~1.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中,所述涂布层将以脂肪族系聚碳酸酯多元醇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和交联剂作为主成分,
所述涂布层的红外分光光谱中来自脂肪族系聚碳酸酯成分的1460cm-1附近的吸光度A1460与来自氨基甲酸酯成分的1530cm-1附近的吸光度A1530的比率A1460/A1530为0.50~1.5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中,所述交联剂是从密胺系交联剂、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碳二亚胺系交联剂、噁唑啉系交联剂中选择的至少1种交联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中,所述涂布层中的所述交联剂的含量,相对于聚氨酯树脂,为5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中,所述聚酯膜为白色聚酯膜。
CN201080054340.2A 2009-12-02 2010-12-01 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96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4531 2009-12-02
JP2009274531 2009-12-02
JP2009274533 2009-12-02
JP2009-274532 2009-12-02
JP2009-274533 2009-12-02
JP2009274530 2009-12-02
JP2009274532 2009-12-02
JP2009-274530 2009-12-02
PCT/JP2010/071513 WO2011068132A1 (ja) 2009-12-02 2010-12-01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9615A CN102639615A (zh) 2012-08-15
CN102639615B true CN102639615B (zh) 2014-12-03

Family

ID=44114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434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9615B (zh) 2009-12-02 2010-12-01 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421360B1 (zh)
CN (1) CN102639615B (zh)
TW (1) TWI409171B (zh)
WO (1) WO20110681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08883A (ja) * 2011-06-27 2013-01-10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材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705670B2 (ja) * 2011-07-14 2015-04-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2774964B1 (en) * 2011-11-04 2021-12-01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ating material, coating film, backsheet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WO2013137196A1 (ja) * 2012-03-14 2013-09-19 東洋紡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949189B2 (ja) * 2012-06-08 2016-07-06 東洋紡株式会社 易接着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16528B2 (ja) * 2012-08-24 2016-10-26 東洋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
CN105307837B (zh) * 2013-06-11 2018-01-02 东洋纺株式会社 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及包装体
CN103456843A (zh) * 2013-09-17 2013-12-18 连云港神舟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背接触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的制作方法
GB201504291D0 (en) * 2015-03-13 2015-04-29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V cells
CN108029198A (zh) * 2015-06-09 2018-05-11 P2I有限公司 在电子或电气设备上形成涂层的方法
CN107903860B (zh) * 2017-09-12 2020-10-09 苏州固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背面保护膜用粘结剂及应用
CN109994566B (zh) * 2017-12-28 2021-07-27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背板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65305A (zh) * 2018-04-26 2018-09-21 徐州日托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KR20210126577A (ko) * 2019-02-13 2021-10-20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WO2021182150A1 (ja) * 2020-03-09 2021-09-16 東洋紡株式会社 白色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4792B2 (ja) * 1988-12-12 1996-10-16 ダイアホイルヘキスト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CN1104481C (zh) * 1996-09-24 2003-04-02 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 反应性热熔粘合剂
JP2006152013A (ja) * 2004-11-25 2006-06-15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膜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裏面保護膜
JP2007136911A (ja) * 2005-11-21 2007-06-07 Toray Ind Inc 太陽電池用裏面封止用シート
JP2008004691A (ja) * 2006-06-21 2008-01-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用シート
JP5546097B2 (ja) * 2006-06-23 2014-07-09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金属材及び金属表面処理剤
JP5082606B2 (ja) * 2006-07-07 2012-11-28 東レ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072339B2 (ja) * 2006-12-13 2012-11-14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2-158633A 1990.06.19 *
JP特开2008-147530A 2008.06.26 *
JP特开2008-25023A 2008.02.07 *
JP特开2008-30459A 2008.02.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2499A (en) 2011-10-01
TWI409171B (zh) 2013-09-21
KR101421360B1 (ko) 2014-07-24
KR20120098786A (ko) 2012-09-05
WO2011068132A1 (ja) 2011-06-09
CN102639615A (zh) 201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9615B (zh) 太阳能电池用易粘接性聚酯膜
JP6068802B2 (ja) 太陽電池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ロントシート
JP6056916B2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ロントシート
KR101765483B1 (ko) 태양전지 이면보호재용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EP2746322B1 (en) A back sheet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JP6056917B2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WO2012073859A1 (ja) 屋外用ウレタン接着剤
WO2012043000A1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材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EP3271949B1 (en) Photovoltaic cells and polyester films with adhesive coatings
JP5793390B2 (ja)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594082B2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JP4803317B2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JP2011139036A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JP2011139035A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JP2012064927A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黒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JP2012064926A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黒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JP2024518936A (ja) 多層バリアフィルム、その製造、及び光起電力用途におけるその使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