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9587A - 油底壳构造 - Google Patents

油底壳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9587A
CN102619587A CN2012100021649A CN201210002164A CN102619587A CN 102619587 A CN102619587 A CN 102619587A CN 2012100021649 A CN2012100021649 A CN 2012100021649A CN 201210002164 A CN201210002164 A CN 201210002164A CN 102619587 A CN102619587 A CN 102619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achine oil
engine
opening area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21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榎田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yoNishika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kyoNishika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yoNishikawa Corp filed Critical DaikyoNishika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19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95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油底壳构造。用圆筒状机油通路体将油底壳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机油贮存室和第二机油贮存室。在机油通路体和油底壳底之间设置让发动机机油在第一机油贮存室和第二机油贮存室之间流通的流通口。根据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对流通口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为了不完全妨碍发动机机油在流通口流通而确保最小开口面积。因此,能够缩短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的暖机运转时间,减小耗油量,让发动机机油快速升温。防止发动机转速急剧上升时出现断油现象。

Description

油底壳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发动机下部的油底壳构造,特别涉及根据发动机的运转状态使发动机机油贮存部的形态发生变化的油底壳构造。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为对发动机的各滑动部进行润滑或为对发动机的各滑动部进行冷却,发动机是让发动机机油在内部循环的。用于贮存该发动机机油的油底壳安装在发动机下部。
为了抑制发动机机油飞散或者偏向一方,或为了接收对发动机的各滑动部进行润滑后而滴下的发动机机油(以下称为回油)并将该机油引导到油底壳上的规定场所,而在该油底壳上设置有机油挡板。
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公昭62-2257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内容如下:利用机油挡板让回油返回到与油底壳内的油泵吸入口保持一定距离的位置。据此,能够防止回油以高温状态被吸入油泵,并被供向发动机各个部分。因此发动机机油所带来的对发动机的冷却性能提高。
但是,虽然回油不马上被吸入油泵中有利于发动机的冷却,但却对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的暖机不利。也就是说,因为供给发动机的发动机机油的温度不高,所以存在暖机运转时间加长,发动机的耗油量值增大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此,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公昭63-014007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内容:根据发动机机油的温度使油底壳的发动机机油贮存部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该油底壳构造中,用隔离壁将油底壳的内部空间隔开为第一储油室和第二储油室。当发动机机油的温度较低时,让回油仅返回第一储油室并贮存在那里;而当发动机机油的温度较高时,则使第一储油室和第二储油室连通,进一步让回油的一部分也返回到第二储油室中。
该情况下,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因为已返回第一储油室的高温回油马上被油泵吸入并供给发动机,所以发动机机油的温度急速升高,有利于缩短暖机运转时间。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时,第一储油室和第二储油室连通高温回油和第二储油室内的发动机机油混合在一起。其结果是,因为温度较低的发动机机油供给发动机,所以有利于发动机的冷却。因此,不会牺牲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时发动机的冷却性能,而且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能够促进暖机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耗油量性能。
在为了防止用发动机机油对发动机进行润滑时发动机烧伤,要使油泵的机油喷出量伴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上升而增加,将大量的发动机机油供给发动机的各个滑动部。
但是,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公昭63-01400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油底壳构造下,如果油泵的机油喷出量伴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上升而增加,则会出现以下不良现象。
例如,在发动机刚刚启动不久,发动机转速急剧升高,油泵的机油喷出量增加时,仅靠第一储油室所贮存的发动机机油无法满足机油喷出量增加的要求,便有可能产生断油现象。
在所述油底壳构造下,隔离壁的上侧部分覆盖第二储油室,让回油的一部分返回第二储油室时,隔离壁的上侧部分会旋转而打开。但是,即使已将隔离壁的上侧部分打开,第二储油室内的发动机机油也不会通过隔离壁的上侧流入第一储油室。也就是说,仅仅是靠恒温温度自动调节阀(thermostat vavle)使第一储油室和第二储油室连通,因此,发动机机油难以从第二储油室迅速地流入第一储油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安装在发动机下部的油底壳构造下,通过加快发动机机油的升温来缩短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的暖机运转时间,提高耗油量性能;即使发动机转速急剧上升,也不会产生断油现象由此来防止发动机烧伤。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油底壳构造,包括油底壳1、机油挡板2以及机油通路体4,该油底壳1设置在发动机下部且使发动机机油E贮存在其内部,该机油挡板2接收从发动机滴下的发动机机油E并使其返回油底壳1,该机油通路体4在所述油底壳1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将由所述机油挡板2接收的发动机机油E朝着油底壳1下部引导且形状近似筒状。所述油底壳1的内部空间被所述机油通路体4划分为该机油通路体4内侧的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该机油通路体4外侧的第二机油贮存室Y。在所述机油通路体4和所述油底壳1底之间,设置有使所述发动机机油E在所述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所述第二机油贮存室Y之间流通的流通口。在所述油底壳1内的所述第一机油贮存室4一侧设置有机油粗滤器3的吸油口31。进一步包括根据发动机的运转状态调节所述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的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为了不完全妨碍发动机机油E在所述流通口9中流通,所述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将开口面积S调节为最小开口面积S1。
根据本发明,由所述机油挡板2接收的回油E借助机油通路体4流入第一机油贮存室X。在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被利用开口面积调节机构调节得较窄的情况下,回油E主要贮存在第一机油贮存室X内,从第一机油贮存室X向第二机油贮存室Y流出的回油量较少。另一方面,在开口面积S被调节得较宽的情况下,已流入第一机油贮存室X的回油E和贮存在第二机油贮存室Y内的发动机机油E容易混合在一起。
因为在第一机油贮存室X设置有机油粗滤器的吸入口,所以由油泵将发动机机油E从第一机油贮存室X吸上来。
因此,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等开口面积S被调节得较窄的情况下,已在发动机中被加热的回油E易于储存在第一机油贮存室X内。该温度较高的回油E和被该回油E加热了的第一机油贮存室X内的发动机机油E被油泵吸入后供给发动机。也就是说,发动机机油E在发动机和第一机油贮存室X之间循环。其结果是,因为促进了供给发动机的发动机机油E升温,所以有利于发动机暖机,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耗油量性能。
而且,因为设定了最小开口面积S1,而使得在开口面积S较窄的状态下发动机转速急剧上升,从第一机油贮存室X吸上来的发动机机油E增大的情况下,也完全不会妨碍发动机机油E在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第二机油贮存室Y之间的流通口9中流通,所以不会出现断油现象。也就是说,即使吸上来的发动机机油E增大,发动机机油E也会从第二机油贮存室流入第一机油贮存室X而进行补充,不会出现断油现象。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加快供给发动机的发动机机油E的升温,缩短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的暖机运转时间,提高耗油量性能。并且,即使发动机的转速急剧上升,也不会产生断油现象,因此而能够防止发动机烧伤。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包括: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机油通路体4自由滑动且形状近似筒状的隔离壁体5,利用该隔离壁体5的滑动来调节所述开口面积S。
也就是说,因为让近似筒状隔离壁体滑动,所以与例如隔离壁摆动的情况相比,隔离壁体的工作范围缩小。因此,无需对油底壳容积做不必要的增大。例如,能够使油底壳1的容积大小与机油量相匹配。尽管设置了开口面积调节机构,但仍能够使油底壳1结构紧凑,有利于防止油底壳1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优选所述隔离壁体5嵌在所述机油通路体4的外侧,沿着所述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移动。
也就是说,隔离壁体沿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移动,就是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对隔离壁体移动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能够使隔离壁体稳定地移动。
特别是,通过采用将隔离壁体嵌在机油通路体4外侧的结构,便能够提高该隔离壁体被组装在机油通路体4上的组装性。在将隔离壁体嵌在机油通路体4内侧的情况下,顺着机油通路体4的内壁流动的发动机机油E易于向外侧(第二机油贮存室Y一侧)流出,但是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则能够避免顺着机油通路体4的内壁流动的发动机机油E向发动机机油E外侧流出。因此,能够更加正确地利用开口面积调节机构调节开口面积,从而能够可靠地获得对开口面积进行调节的调节效果。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包括用来使所述隔离壁体5移动的齿轮传递机构6。
据此,因为隔离壁体是利用齿轮传递机构这样的简单且高可靠性机构移动,所以能够降低隔离壁体移动时发生晃动、出现故障等的可能性。结果是,能够长期、精度良好且稳定地调节开口面积。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包括控制单元C。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控制单元C将所述开口面积S控制为比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时窄;而当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时,控制单元C则控制所述开口面积S增大。
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通过使开口面积较窄,则如上所述有利于发动机机油E升温。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时,通过使开口面积较宽,则低温发动机机油E从第二机油贮存室Y流入第一机油贮存室X而易于供给发动机,有利于利用发动机机油E对发动机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油底壳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油底壳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油底壳构造且一部分为剖面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开口面积调节机构的立体图。
图5(a)是开口面积最小时的油底壳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图5(b)是开口面积最大时的油底壳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隔离壁体的立体图。
图7是开口面积调节机构的控制方框图。
图8是开口面积调节机构的控制流程图。
图9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油底壳构造且一部分被切掉后的立体图。
图10(a)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油底壳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图10(b)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机油通路体和隔离壁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11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开口面积调节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质上的优选示例而已,并无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使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等意图。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底壳构造的立体图。该油底壳1设置在未图示发动机气缸体下方,众所周知,发动机机油E(参照图5)贮存在内部。此外,该图1中,用为点划线的假想线表示油底壳1。
该油底壳1是具有近似矩形开口的树脂制注塑成型品。如图3所示,包括一部分朝下方鼓出的底壁部11和从该底壁部11朝上方延伸的侧壁部12。
如图2所示,在侧壁部12的上端绕该侧壁部12的整个一周设置有安装凸缘13。在该安装凸缘13设置有多个螺栓插入孔14,该多个螺栓插入孔14用来将油底壳1紧固固定在发动机的气缸体(未图示)上。
在油底壳1内部设置有用来抑制发动机机油飞溅、偏向一方的树脂制机油挡板2。在该机油挡板2上一体形成有机油粗滤器3。油底壳1内的发动机机油由油泵吸上来经机油粗滤器3送给发动机。
就该机油挡板2而言,其上端周缘部2a放置在安装凸缘13内侧的台阶部15上,该机油挡板2利用安装部件(图示省略)安装在油底壳1上。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该机油挡板2被设置成全面覆盖油底壳1的开口部,接收从发动机的气缸体滴下的回油,并朝着设置在机油挡板2的大致中央位置的机油通路体4引导回油。通过在回油较多的地方设置近似导水筒形状的机油接收凹部21,来更加可靠地将回油朝着机油通路体4引导。
如图2、图3所示,机油通路体4由与机油挡板2的回油接收部形成为一体、朝下方延伸的近似圆筒状部分构成。在该机油通路体4中,将回油朝着油底壳1的下部亦即底面11a一侧引导。油底壳1内部(机油贮存部)被机油通路体4划分为该机油通路体4内侧的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该机油通路体4外侧的第二机油贮存室Y。如图5(a)所示,机油粗滤器3的吸油口31布置在油底壳1内第一机油贮存室4一侧。
机油通路体4的下端4a(开放端)位于比油底壳1的底面11a往上很多的位置,该机油通路体4和油底壳1的底面之间成为让发动机机油在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第二机油贮存室Y之间流通的流通口9。当设流通口9的开口高度为H、设机油通路体4下端的圆周周长为L时,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则能够用S=H×L来表示。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利用图4等所示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根据发动机的运转状态来调节。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结构即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由与机油通路体4接合的隔离壁体5、将动力传递给该隔离壁体5的齿条齿轮机构6、将动力赋予该齿条齿轮机构6的电动执行部件7以及向该电动执行部件7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单元C构成。
首先,如图4、图6所示,隔离壁体5由近似圆筒状的树脂制注塑成型品构成,嵌在机油通路体4的外周一侧。从油底壳1的底面11a到隔离壁体5的下端5a的高度绕隔离壁体5整个一周都一样高。
隔离壁体5构成为:相对于机油通路体4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沿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面4b滑移。形成在油底壳1的底面11a和隔离壁体5的下端5a之间的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随着该隔离壁体5在上下方向滑动而发生变化。
在该隔离壁体5的外壁面5b上设置有齿条齿轮机构6的一部分即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齿条61。在该隔离壁体5的外壁面5b上,与该齿条61相邻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51。
在机油通路体4上设置有向外侧突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肋41,该导向肋41与该狭缝51接合。隔离壁体借助该导向肋4沿上下方向稳定地滑移。
在机油挡板2上设置有长度与该导向肋41相等、朝下方延伸的臂部22。
在该导向肋41的下端和臂部22的下端设置有以双支承状态支承齿轮62的齿轮支承部41a、22a。由该齿轮支承部41a、22a支承的齿轮62构成齿条齿轮机构6的一部分,与所述齿条61啮合而将电动执行部件7的旋转力传递给齿条61。
电动执行部件7由步进电动机构成。电动执行部件7的本体部71是通过将螺栓72插入安装在油底壳1的侧壁部12外侧面上的2个镶嵌螺母中而将它固定在该侧壁部12上。电动执行部件7的输出轴73贯通油底壳1的侧壁部12,齿轮62安装在输出轴73的端部。
该电动执行部件7构成为:从控制单元C接收控制信号而工作,对设置在输出轴73的齿轮62的旋转量、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由此来调节隔离壁体5的上下位置、移动速度等。
该电动执行部件7工作后,如图4所示,隔离壁体5就会沿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面4b上下滑动。其结果是,油底壳1的底面11a和隔离壁体5的下端5a之间的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增大、缩小。
通过这样构成为让隔离壁体5滑动来调节开口面积S,便能够使隔离壁体5的工作范围缩小。因此,无需超出需要地增大油底壳1的容积,有利于油底壳1的小型化。
接下来,结合图5(a)和图5(b)说明是如何调节开口面积的。
如图5(a)所示,当回油E流入机油挡板2上的机油接收凹部21时,便在该机油接收凹部21将机油朝着中央位置的机油通路体4引导。已被引导到机油通路体4的回油E毫无变化地通过机油通路体4的内部,并被朝着油底壳1的下部引导。
如图5(a)所示,当隔离壁体5位于下降端(隔离壁体5的下端高度是最低的H1)时,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成为最小开口面积S1(=H1×L)。因此,发动机机油E难以在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第二机油贮存室Y之间流动。
因为回油流入第一机油贮存室X,所以第一机油贮存室X被已由发动机加热的发动机机油E充满。但是,因为仅隔离壁体5的下方设置了微小的开口面积S1,所以发动机机油E的一部分(少量)也会从第一机油贮存室(X)向第二机油贮存室Y流出。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当隔离壁体5位于上升端(隔离壁体5的下端高度为最高的H2)时,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成为最大开口面积S2(=H2×L)。也就是说,由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第二机油贮存室Y形成了一个大的机油贮存空间Z。因此,返回第一机油贮存室X的回油E和第二机油贮存室Y内的发动机机油易于混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回油E返回第一机油贮存室X与回油E返回一个大的机油贮存空间Z是一回事。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最大开口面积S2与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相等。但并非一定要相等,只要形成一个第一机油贮存室X的发动机机油和第二机油贮存室Y的发动机机油顺利流通的贮存空间Z即可,并不要求将开口面积S2扩大到开口面积S。
因为在第一机油贮存室X设置有机油粗滤器3的吸入口31,所以发动机机油E被油泵从第一机油贮存室X一侧经机油粗滤器3吸入,供给发动机内部的未图示的各滑动部,对各滑动部进行润滑。
虽未图示,在该实施方式的油泵中,机油喷出量伴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升高而增加。也就是说,油泵对发动机机油E的吸入量伴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当发动机转速升高时,例如控制点火时刻的凸轮、阀单元等滑动部的负荷增大,会产生滑动部烧伤、磨损等问题,这样构成油泵就是为了防止这些问题发生。
接下来,对图7中所示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的控制方框进行说明。
该控制方框在中央包括控制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的控制单元C。该控制单元C上,作为输入部件连接有发动机水温检测部件L1、发动机转速检测部件L2以及油门开度检测部件L3。该控制单元C上作为输出部件连接有电动执行部件7。利用这样构成的控制方框控制隔离壁体5。
接下来,结合图8所示流程图说明对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进行控制的控制流程。
该对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进行控制的控制过程中,首先,在信息输入步骤Q1中检测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具体而言,检测并输入发动机水温、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信息。此外,也可以检测并输入发动机机油温度、室外空气温度、吸气量等信号。
接下来,在判断步骤Q2中判断发动机水温是否在规定温度以下。例如判断发动机水温是否在50℃以下。这里,当发动机水温在50℃以下(是)时,进入Q3。另一方面,当发动机水温超过50℃(否)时,则进入F1。
在F1,进行开口面积最大化控制。也就是说,将控制信号从控制单元C送给电动执行部件7,由电动执行部件7进行让隔离壁体5滑动到上升端的控制。隔离壁体5移动到上升端时,开口面积S就成为最大值S2。因此如上所述,因为油底壳1内成一个大贮存空间Z,所以从将大量的发动机机油E供给发动机这一方面来看很有利。
在判断步骤Q3中,判断发动机转速是否在规定值以下。例如判断发动机转速是否在5000rpm以下。当该发动机转速在5000rpm以下时(是),进入Q4。另一方面,当发动机转速超过5000rpm时(否),则进入F1。
在判断步骤Q4中,判断油门开度是否在规定值以下。例如判断油门开度是否在50%以下。当该油门开度在50%以下时(是),进入F2。
在F2,进行开口面积最小化控制。也就是说,将控制信号从控制单元C送给电动执行部件7,由电动执行部件7进行让隔离壁体5滑动到下降端的控制。隔离壁体5移动到下降端时,开口面积S就成为最小值S1。这样一来,就主要是第一机油贮存室X的发动机机油E被供给发动机。
另一方面,在判断步骤Q4中,判断出油门开度不在50%以下,也就是说,当油门开度超过50%时(否),则进入F3。
在F3,进行开口面积中间控制。也就是说,将控制信号从控制单元C送给电动执行部件7,由电动执行部件7进行让隔离壁体5滑动到中间位置(上升端和下降端的中间位置)的控制。隔离壁体5移动到中间位置时,开口面积S就成为中等大小的面积。这样一来,就成为发动机机油E较容易在内侧的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外侧的第二机油贮存室Y之间流动的状态。
这样进行完F1、F2、F3中任意一个控制步骤以后,为进入下一个控制周期而进行控制的返回。这样开口面积调节控制的一个周期的控制流程即告结束。
如上所述,当发动机水温超过规定温度时(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时)、或者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值时(发动机高速旋转时),进行F1的开口面积最大化控制。
也就是说,在发动机低温启动或发动机高速旋转时等情况下,如上所述,控制点火时刻的凸轮、阀单元等滑动部的负荷增大,大量供给发动机机油E的要求升高,通过开口面积最大化控制才能够大量地供给发动机机油E,有利于防止发动机烧伤。
在发动机水温在规定温度以下且发动机转速也在规定值以下但油门开度不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油门开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F3的开口面积中间控制。
也就是说,因为能够预测到: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且发动机转速较低的情况下,若油门开度超过规定值而打开,则需要大量供给发动机机油E,所以事先准备好一个发动机机油E易于在油底壳1内流动的状态。因此而有利于防止发动机烧伤。
在发动机水温在规定温度以下、发动机转速也在规定值以下且油门开度也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进行F2的开口面积最小化控制。
也就是说,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发动机转速也低且油门开度也在规定开度以下的情况下,想通过让发动机机油E迅速升温来缩短发动机的暖机运转时间的要求升高。于是,通过进行开口面积最小化控制,抑制发动机机油在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第二机油贮存室Y之间流动,将从发动机返回第一机油贮存室X的回油E快速地从该第一机油贮存室X经机油粗滤器3供给发动机。换句话说,使仅在发动机和第一机油贮存室X之间循环的发动机机油量增多。这样一来,发动机机油E的升温加快,而会促进发动机的暖机,从而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耗油量性能。
能够想到进行F2的开口面积最小化控制时,会出现发动机的转速急剧上升,油泵的吸入量增加的情况。还能够想到会出现电动执行部件7的控制比发动机转速的上升要晚的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底壳1构造下,确保了最小开口面积S1,以便不完全妨碍发动机机油E在隔离壁体5和油底壳1的底面11a之间的流通口9中流通。因此,即使成为发动机机油E被大量地从第一机油贮存室X吸上来的状态,也是第二机油贮存室Y内的发动机机油E经最小开口面积S1流入第一机油贮存室X,能够避免出现断油现象。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底壳构造,无需担心发生断油现象,从而能够防止发动机烧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等利用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使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较窄的情况下,因为回油E和被回油加热了的第一贮存室X内的发动机机油E被油泵吸入,所以促进了发动机机油E的升温,从而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耗油量性能。而且,即使在已使该开口面积S较窄的状态下出现了发动机转速急剧上升的情况,也会由于为流通口9确保了一个最小开口面积S1,而不会妨碍发动机机油E从第二机油贮存室Y流入第一机油贮存室X,从而能够防止断油。
在安装在发动机下部的油底壳1构造下,通过加快发动机机油E的升温,缩短了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的暖机运转时间,提高了耗油量性能,并且在发动机转速急剧上升时,也不会出现断油现象,从而能够防止发动机烧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让隔离壁体5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所以与例如隔离壁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隔离壁体5的工作范围,无需超过需要地加大油底壳1,能够以与机油量相对应的容积构成油底壳1。
因此,即使设置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也能够紧凑地构成油底壳1,从而能够防止油底壳1与其他部件等发生干涉。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隔离壁体5沿着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面4b移动,所以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面4b起到了导向作用,从而能够使隔离壁体5稳定地移动。
因为使隔离壁体5与机油通路体4外侧接合,所以安装油底壳时隔离壁体5的安装性提高。而且,像使隔离壁体5与机油通路体4内侧接合的情况那样回油E顺着机油通路体4内侧向隔离壁体5外侧(第二机油贮存室Y侧)流出的可能性也减少。因此,能够更加正确地调节开口面积,从而能够可靠地获得开口面积调节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隔离壁体5构成为:在齿条齿轮机构6这样简单且高可靠性机构的作用下移动,所以能够使隔离壁体5移动时发生摇晃、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减少。还能够高精度地调节隔离壁体5的停止位置。
因此,能够长期、精度良好且稳定地对开口面积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进行控制,使得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开口面积S变窄,而在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时开口面积S变宽。因此有利于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发动机机油E的升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时发动机的冷却。当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之际还进行控制使得开口面积S变宽,所以就是在油泵的吸入量增加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供给发动机机油E,从而能够可靠地解决断油问题。
因此,通过适当地控制对开口面积的调节,便能够可靠地获得对开口面积进行调节的调节效果。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分F1~F3三个阶段控制对开口面积的调节,但并不限于该控制。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控制,例如进一步增加开口面积中间控制的数量,或者相反将开口面积中间控制省略不用。
接下来,参照图9到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进行说明。此外,用同一符号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说明省略不提。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该实施方式的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是通过让隔离壁体105相对于机油通路体4沿圆周方向旋转移动来调节开口面积S。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由接合布置在机油通路体4外侧的(嵌在外侧)隔离壁体105、将旋转力传递给该隔离壁体105的涡轮机构106、将旋转力赋予该涡轮机构106的电动执行部件107以及将控制信号赋予该电动执行部件107的控制单元C构成。
该实施方式的机油通路体4也设置在机油挡板2的中央位置,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部构成,以便将在机油挡板2(参照图10(a))所汇聚的回油朝着油底壳1下部也就是说底面11a一侧引导。
如图11所示,在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面4b上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多个(例如4个)锷状肋104a(图11中仅示出3个),这些锷状肋104a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间保持有一定间隔。在机油通路体4的上部,近似“L”字状的轴承受肋104c设置成向外突出。
在机油通路体4的下部,朝下方突出的多个齿部104b在圆周方向相互保持有一定间隔而设。如图10(b)所示,相邻齿部104b之间形成为近似矩形的切口P2。如图10(a)所示,在齿部104b的下端和油底壳1的底面之间设置有间隙W。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形下,切口P2和间隙W构成使发动机机油E在机油通路体4内侧的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机油通路体4外侧的第二机油贮存室Y之间流通的流通口9。机油粗滤器3的吸油口31设置在油底壳1内的第一机油贮存室4一侧。
在隔离壁体105的内壁面105a上,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多个(例如4个)接合肋105b(图11中仅示出3个),这些接合肋105b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间保持有一定间隔。各接合肋105b由上下保持有一定间隔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两个肋构成。如图10(a)所示,机油通路体4的锷状肋104a插入在接合肋105b上下肋之间。
如图11所示,与机油通路体4一样,在隔离壁体105的下端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多个齿部105c,多个齿部105c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间保持有一定间隔。如图10(b)所示,相邻齿部105c之间形成为近似矩形的切口P1。隔离壁体105的齿部105c的下端比机油通路体104的齿部104b的下端突出得更往下。
如图10(b)所示,隔离壁体105的齿部105c和机油通路体4的齿部104b分别有8个且等间距(等间隔)设置在圆周方向上。也就是说,齿部105c和齿部104b在圆周方向以相同的角度间隔设置。齿部105c和切口P1各自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相等,齿部104b和切口P2各自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也相等。
当如图10(b)所示,隔离壁体105的齿部105c和机油通路体4的齿部104b同相位时,也就是说,当齿部105c和齿部104b完全重合时,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最大。当隔离壁体105从该同相位状态旋转齿部105c的设置间距的1/2(22.5°)而成为齿部105c与切口P2相对应的位置关系时,开口面积S最小。
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是通过改变开口面积S的构成要素中的切口P2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来调节开口面积S。而且,通过在隔离壁体105的下端和油底壳1的底面11a之间设置间隙W1来确保最小开口面积S1。
隔离壁体105的外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涡轮机构106的一部分即沿圆周方向延伸的斜齿轮106a。该斜齿轮106a设置在隔离壁体105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上。
上述电动执行部件107的布置情况如下:本体部107a用2个固定螺栓72、72固定在油底壳1的侧壁部12的外表面上,轴73贯通其侧壁部12延伸到油底壳1内。在轴73上安装有涡轮机构106的一部分即蜗杆106b。
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执行部件107也是构成为:从控制单元C接收控制信号而产生旋转力,该旋转力经轴73赋予蜗杆106b。
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利用上述结构对调节机油通路体4和油底壳1的底面11a之间的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进行调节。具体而言,是通过让隔离壁体105在圆周方向旋转移动来增大、缩小开口面积S。
此外,虽然没有记载具体的控制流程,其实是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控制流程进行控制。
因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收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是通过让隔离壁体105沿圆周方向旋转来调节开口面积S的,所以在隔离壁体105在上下方向上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即能够对开口面积S进行调节。因此,即使设置了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实质上也不需要为隔离壁体105提供工作空间,所以能够使油底壳构成得更加紧凑。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范围,做适当的变更是可以的。
例如,调节开口面积的执行部件并不限于电动式,还可以是利用了负压等的机械式执行部件。

Claims (5)

1.一种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底壳(1),该油底壳(1)设置在发动机下部且发动机机油(E)贮存在该油底壳(1)的内部;
机油挡板(2),该机油挡板(2)接收从发动机滴下的发动机机油(E)并使其返回油底壳(1);以及
机油通路体(4),该机油通路体(4)在所述油底壳(1)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将由所述机油挡板(2)接收的发动机机油(E)朝着油底壳(1)下部引导且形状近似筒状,
所述油底壳(1)的内部空间被所述机油通路体(4)划分为该机油通路体(4)内侧的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该机油通路体(4)外侧的第二机油贮存室(Y),
在所述机油通路体(4)和所述油底壳(1)底之间,设置有使所述发动机机油(E)在所述第一机油贮存室(X)和所述第二机油贮存室(Y)之间流通的流通口(9),
在所述油底壳(1)内的所述第一机油贮存室(4)一侧设置有机油粗滤器(3)的吸油口(31),
该油底壳构造进一步包括根据发动机的运转状态调节所述流通口(9)的开口面积(S)的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
为了不完全妨碍发动机机油(E)在所述流通口(9)中流通,所述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将开口面积(S)调节为最小开口面积(S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包括: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机油通路体(4)自由滑动且形状近似筒状的隔离壁体(5),利用该隔离壁体(5)的滑动来调节所述开口面积(S)。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离壁体(5),嵌在所述机油通路体(4)外侧,沿着所述机油通路体(4)的外壁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包括用来使所述隔离壁体(5)移动的齿轮传递机构(6)。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面积调节机构(M)包括控制单元(C),
在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时,该控制单元(C)将所述开口面积(S)控制为比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时窄;而当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时,该控制单元(C)则控制所述开口面积(S)增大。
CN2012100021649A 2011-01-31 2012-01-05 油底壳构造 Pending CN1026195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8897 2011-01-31
JP2011018897 2011-01-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9587A true CN102619587A (zh) 2012-08-01

Family

ID=46559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21649A Pending CN102619587A (zh) 2011-01-31 2012-01-05 油底壳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77364A (zh)
CN (1) CN10261958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19973A (zh) * 2015-05-25 2015-1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高暖机机油升温速率的发动机润滑系统
CN105074283A (zh) * 2013-02-12 2015-11-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04988B1 (en) * 2013-07-16 2014-12-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rtically disposed oil pan baffle
CN115217573B (zh) * 2022-02-15 2024-01-23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油输送系统及机油温度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35292A1 (de) * 1982-09-23 1984-03-29 Waldemar 8700 Würzburg Gontscharow Brennkraftmaschine fuer ein kraftfahrzeug
DE3729545A1 (de) * 1986-09-17 1988-03-24 Volkswagen Ag Oelwanne fuer eine einen ventiltrieb und einen kurbeltrieb enthaltende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1152825A (ja) * 1999-11-25 2001-06-0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パン
EP1640572A2 (de) * 2004-09-28 2006-03-29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Schmierung einer Kraftmaschine und eine Kraftmaschine
CN101137822A (zh) * 2005-03-08 2008-03-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腔型油盘及装备有这种双腔型油盘的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8917A (ja) * 1983-12-14 1985-07-10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パン
JPH0630517U (ja) * 1992-08-10 1994-04-22 株式会社バンザイ 車両用廃油処理装置
JP4730297B2 (ja) * 2006-12-27 2011-07-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潤滑油供給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35292A1 (de) * 1982-09-23 1984-03-29 Waldemar 8700 Würzburg Gontscharow Brennkraftmaschine fuer ein kraftfahrzeug
DE3729545A1 (de) * 1986-09-17 1988-03-24 Volkswagen Ag Oelwanne fuer eine einen ventiltrieb und einen kurbeltrieb enthaltende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1152825A (ja) * 1999-11-25 2001-06-0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パン
EP1640572A2 (de) * 2004-09-28 2006-03-29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Schmierung einer Kraftmaschine und eine Kraftmaschine
CN101137822A (zh) * 2005-03-08 2008-03-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腔型油盘及装备有这种双腔型油盘的发动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4283A (zh) * 2013-02-12 2015-11-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
CN105019973A (zh) * 2015-05-25 2015-1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高暖机机油升温速率的发动机润滑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77364A (ja)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9587A (zh) 油底壳构造
CN102102557B (zh) 控制阀装置
CN105556073B (zh) 凸轮轴调节器的多重锁止和用于运行凸轮轴调节器的方法
RU240138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ключения каналов потока (варианты)
CN101943072B (zh) 具有电可控的机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系统
CN102105658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US6823845B2 (en) Fuel injection system with improved regulation of pumping quantities
CN203362253U (zh) 油压控制装置
CN101072928A (zh) 油盘及润滑装置
WO2014073444A1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2251826A (zh) 发动机的机油供给系统
CN101617103A (zh) 加热齿轮箱中的油的装置
CN209604129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暖机的冷却系统
EP3369907A1 (en) Cooling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a motor-vehicle
DE102005052632A1 (de) Vorrichtung zum Erwärmen einer Kraftmaschine
CN103573374A (zh) 具有油冷式汽缸体的内燃发动机和运转所述类型的内燃发动机的方法
CN205036847U (zh) 一种通过冷却介质控制变速箱油温的温控装置
CN102200042A (zh) 机油压力控制装置
CN102777246A (zh) 包含液体冷却系统和油供应的内燃发动机以及运行该内燃发动机的方法
US10570787B2 (en) Oil circulation syste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775259A (zh) 用于液化石油喷射车辆的回流燃油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34927A (zh) 一种通过冷却介质控制变速箱油温的温控装置
JPH04318215A (ja) 油冷式多気筒エンジン
CN108533350B (zh) V型多缸柴油机的润滑油供给系统
KR101615644B1 (ko) 차량용 오일 열교환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