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03689A - 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Google Patents

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3689A
CN102603689A CN2011101451194A CN201110145119A CN102603689A CN 102603689 A CN102603689 A CN 102603689A CN 2011101451194 A CN2011101451194 A CN 2011101451194A CN 201110145119 A CN201110145119 A CN 201110145119A CN 102603689 A CN102603689 A CN 102603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nge
extract
eggplant
terpene
diterp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451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03689B (zh
Inventor
朴淑娟
林厚文
陆海燕
刘香芳
陈万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11014511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036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03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3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03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36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海洋动物海绵中分离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用乙醇按常规渗漉提取海绵,浓缩分离纯化即得莱茄萜A,其分子式为C19H30O3;制备工艺简单、得率高,性质稳定,使用制备的制剂质量稳定,质量控制简便,生产成本较低,便于工业化生产;该化合物可用于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且疗效显著,安全低毒,使用方便,一物多用,其原料来源丰富、价廉,为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来源和安全原料。

Description

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来源于海洋动物的一种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使用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从海洋动物海绵中分离到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再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Lachnin 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一)海绵的研究概况 
1、概述 
海绵(英文名:Spongiatia or Sponge,拉丁文学名:Phylum Porifera)为多孔动物的通称,属于动物界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多孔动物门(Porifera)。多孔动物门是大约5,000种原始多细胞水生动物的统称。除针海绵属(Spongilla)约20种为淡水产外,均分布在海洋的潮间带到8,500公尺(28,000余英尺)深处,营固着生活。 
海绵2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至今已发展到1万多种,占海洋动物种类的1/15,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近1/3生活在澳大利亚附近的海域,是海洋中除珊瑚外第二大量的海洋动物。在海洋各处,均有海绵的身影,从潮间带到深海,从热带海洋到南极冰海都有分布。海绵不仅可以生活海洋里,还可以生活在河流与湖泊。也许是海绵身体柔软似绵,大都生活在海洋里,“海绵”之名由此而来。 
由于海绵常呈分枝形,而且不会移动,从前被人们当做植物。1755年才有人记述它具有动物的特征。1765年观察到通过海绵的水流和入水孔的启闭,确证海绵为动物。海绵的结构、功能和发育与其他动物不同。海绵动物没有嘴,没有消化腔,也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其体壁中有无数小孔为其滤食和呼吸的通道,是一个最古老、最简单及最原始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通过对海绵基因检测和与其他动物(苍蝇、鱼、蛙和人)的基因比对,科学家认为,动物最早的祖先是海绵,它们在地球上已生存了至少5.6亿年,距今约5亿年左右的海绵化石也已被发现,但完整海绵体骨在化石记录中极为罕见。 
海绵体是由钙质或硅质骨刺以及角质的海绵支撑而成的。倘若把海绵从水中捞取上来,在海滨挖坑埋藏,待等烂掉肉质,剩下纤维状交织的骨骼,再经过漂洗,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海绵。 
海绵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多样,其中含有大量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不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一直是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热点。 
2、形态与结构 
海绵是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既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躯干和四肢,更没有神经和器官。海绵动物大多产于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里,因身体比较柔软而得名。 
海绵绝大多数栖息于海洋深处,固着在不同海域。海绵虽然属于动物,但是它不能自己行走、不会游动,只能附着固定在海底的岩石和珊瑚礁上生长,甚至海底火山口附近,常年像植物那样固着在原地不动、静卧海底,从流过身边的海水中获取食物。从外表看上去,海绵非常像植物,为此,在很长的时间内海绵一直被误认为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植物,就连一些生物学家也这样认为。因为海绵不会走动,不会随波逐流,或固定在水中的岩石、贝壳、水生植物或其它物体上。18世纪以前,海绵一直被当做植物对待,后来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动物胚胎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得以认识海绵的真面目,终于确定了海绵的真正属性:1765年一位叫爱勒斯的生物学家第一次将海绵归属于动物。 
海绵颜色炫丽多彩,有鲜红色、银灰色、白色等,但生活在海水中的海绵,多数是灰黄色、褐色或黑色的块状物。所以,海绵虽然被称为“海中的花和果实”,看上去似植物一般,实际上是一种动物。所以那种海绵看起来更显得琳琅满目:在灯光的探照下,有的像一串串大红灯笼,更多的则如精巧绝伦的花瓶和杯盏。海绵的这种特点更是叫人难辨真面目。直到近代,显微镜的出现,才揭开了争论整整2,000年之久的海绵的归属之谜。 
海绵的形态特点有三: 
(1)体型不对称 
海绵的体型多种多样,小的不过几克,大的却有45公斤。海绵动物多为群体,单体较少。单体身体呈辐射对称或不对称,一般作角锥形、盘形、高脚杯形、球形等。群体的外形变化很大,形状及大小差别大,形状奇特,千姿百态,奇形怪状,由薄薄的表覆状至桶形及花瓶形不等,有片状、不规则的块状、瓶状、管状、圆球状、壶状、扇状和树枝状等,不一而足。例如白枝海绵呈扁管状的群体,枇杷海绵像一颗圆圆的枇杷,矮柏海绵似一串精巧的灯笼,佛子介则如同一个玻璃纤维球直立于柄上,寄居蟹皮海绵扁平如薄纸,偕老同穴则被称为“维纳斯的花篮”。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条件多变,附着的基质类型各异,水流强弱不一,因此形成了海绵多姿多彩的形态。多数海绵生活在坚硬岩石的底质上。海流强的水域,海绵的高度普遍不到2.5厘米,而且海绵的表面形成许多流线型的纹路,这种进化可以避免被海浪和海流折断。有的海绵喜欢穴居,它们在鲍鱼和牡蛎的壳上到处钻洞,然后在它们的壳上寄居下 来。有趣的是,海绵的形状常和海绵的固着物相似,固定在珊瑚或甲壳的海绵,形状就如同珊瑚或甲壳。通常水流流速的大小、波浪活动的强弱、底质的硬软程度,也常使同一个物种的海绵拥有不同的外部形态,例如在近岸破波带生活的通常喜欢包在岩石上,好似薄的茄皮或姜皮;在流急环境中生活的又大都像土墩,有着良好的流线形体型;而在缓流或风平浪静的环境中栖居的,体形又多呈高耸的烟囱状。 
海绵的颜色同样是丰富多彩。它们的颜色主要是体内有不同种类的海藻共生,才使它们呈现不同的色彩。管状海绵的样子很象竖立的烟囱,所以又称为烟囱海绵。管状海绵的身体里有很多小孔。水不断地从小孔中流过,其中的营养物质就被管状海绵吸收了。同时,管状海绵产生的废物也会随着海水流走。海水从遍布海绵全身的小孔流入海绵的体内。每个小孔都通向一个小房间,叫做滤室。所有的滤室都通向一个像瓶子一样的腔里,这个腔叫做孔前腔。腔的上端是一个很大的出水孔。海绵的小孔作为氧气进入的通道既起到呼吸作用,又能摄取水中的营养物质,并且排泄废物,还能排出精子和卵子,完成生殖功能。 
(2)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器官 
海绵动物组织原始,无真正的消化腔和神经系统。唯一简单的是海绵的内部结构:海绵是一种两胚层(未发育完全)动物,整个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组成,体内没有分化的组织,只有些细胞在构造和机能上有差别,外层(皮层)有扁细胞和孔细胞组成;中胶层是没有成层的细胞,其中包括钙质、硅质或角质骨骼;内层有领细胞组成,主要是营养功能,起细胞内消化。 
海绵体壁上有许多小孔(称“入水孔”),故也称“多孔动物”。个体象瓶、壶、臼等,有时联成群体。多数海产,固着生活。游离的一端有大孔开口(称“出水口”)。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脑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入水孔通入体内的沟道,与领细胞组成的鞭毛室和出水口组成复杂的沟道系统。含有食饵的海水由于内层细胞鞭毛的不断振动,从入水孔流入体内,不消化的东西随海水从顶端的出水口流出体外。在内、外两层细胞间,还有一层中胶层,其中有象变形虫的游离细胞、生殖细胞、造骨细胞、海绵丝细胞等等。海绵动物体壁内多具支持的针状骨胳,称骨针。本门动物中有少数种类可供拭抹机器、枪炮及印刷业和沐浴用;某些种类能破坏介壳,为贝类养殖的敌害。 
海绵不能从相片中辨认,其主要的分类特征是那骨针的大小、形状、分布及排列等。在海绵两层细胞之间,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骨针,正因为有了钢架似的结构,才保持海绵具有各种形态。海绵的骨针构造上非常巧妙精致,符合力学的原理,但是这必须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骨骼有骨针(海绵针)、骨丝(海绵丝)和非骨针型的矿物质三种,骨针按大小可分 为大骨针和小骨针。骨针成分为钙质(方解石、文石)或硅质(蛋白石),海绵丝的成分是角质的有机化合物,呈丝状,分枝或交接在一起。骨针和海绵丝:拥有原细胞、成骨针细胞和成海绵丝细胞。海绵丝易腐烂,不易形成化石。 
海绵动物的细胞虽有分工,但彼此合作甚微,如将海绵磨碎过筛,其中分离了的细胞仍能存活数天(相当于原生动物)。但若彼此不再结合,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海绵动物这种即独立又合作的特征,表明其有机体结构仍属细胞级,显示了原始多细胞动物的特点。 
(3)具有水沟性 
海绵动物身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层细胞围绕中央的一个空腔所组成。游离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出水口(Osculum)使中央腔(Central Cavity)与外界相通。构成海绵动物体壁的两层细胞在不同的种类组成复杂程度不同的沟系,根据沟系可以将海绵动物的身体结构分为三种类型。 
①单沟型(Ascon Type)是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体壁结构,种类很少,白枝海绵就属于这一类。 
单沟型海绵呈单体或群体,长度一般不超过10cm,群体中的个体轮廓明显,每个个体均呈小管状,出水口周围有骨针包围,中央腔宽阔,体壁由两层细胞中间夹有中胶质(Mesoglea)所组成,外层细胞称皮层(Dermal Epithelium),主要是由一层扁平细胞(Pinacocytes)组成,它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表皮层细胞,因为它们的来源和其他多细胞动物的表皮层不同,并且这种扁平细胞没有基膜,细胞的边缘可以收缩。许多扁平细胞同时收缩可以使身体变小。某些扁平细胞特化形成管状,称为孔细胞(Porocyte),穿插在扁平细胞之间。孔细胞的外端与外界相通,内端与中央腔相通,孔细胞外端的小孔就是单沟型海绵动物体表的进水小孔(Ostia)或称流入孔(Incurrent Pore),所以它是细胞内孔,水由流入孔进入中央腔。孔细胞的收缩及舒张可以控制水的流入量。体壁的内层也称胃层(Gastral Epithelium),是由领鞭毛细胞(也简称领细胞)组成,单沟型海绵的领细胞围绕着整个中央腔。领细胞呈卵圆形,其基部疏松的坐落在中胶层中,游离端伸出一根鞭毛,围绕鞭毛的基部有一可伸缩的原生质领,是由许多分离的微绒毛(Microvilli)所组成。单沟型海绵通过领细胞鞭毛的摆动使水由孔细胞(或称入水小孔)流入,经中央腔再由出水口流出。领细胞在形态上非常相似于原生动物门的领鞭毛虫,因此有人认为海绵动物是由领鞭毛虫进化而来。体壁的皮层与胃层之间是中胶层,它是一种含有蛋白质的胶状透明基质,其中包括有游离的变形细胞(Amoebocyte)及分散的骨针(Spicule)。变形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形态,例如有的变形细胞伪足细长分枝,彼此相连形成网状,称为星芒细胞(Collencyte),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具有神经机能的细胞。另一种细胞较大,其细胞核也较大,有叶状伪足,称原细胞(Archeocyte),这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除了本身具 有吞噬及消化食物的机能外,它还可以转化成具生殖功能的生殖细胞(Generative Cell)、能分泌骨骼的造骨细胞(Scleroblast)、贮藏营养物质的贮存细胞(Thesocyte)、能分泌粘液的腺细胞(Gland Cell)等。从上述可以看出单沟型海绵动物最大特征是体壁结构简单,其两层细胞平直的包围中央腔。由于中央腔宽阔,靠领细胞的鞭毛打动使流过身体的水流速度是缓慢的,代谢较低,所以单沟型海绵动物一般都是小型的。海绵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体壁的褶叠增加了领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的表面积,同时减少了中央腔的体积,其结果是形成了双沟型或复沟型的体壁,这样就加速了水流过身体的速度,提高了代谢的能力,使动物也增大了体积。 
②双沟型(Sycon Type)是体壁褶叠的一种初步形式,例如樽海绵(Scypha)、毛壶(Grantia)等。双沟型海绵皮层的扁平细胞褶向中胶层,形成多个平行排列的盲管,称为流入管(incurrent canal),流入管外端的开孔名为流入孔(incurrentpore)。胃层的领细胞由中央腔向外端突出也形成多个穿插于流入管之间的盲管,称为鞭毛管(flagellated canal)或鞭毛室,也称为放射管(radial canal),其内端的开孔称为后幽门孔(apopyle),结果流入管与鞭毛管相间排列形成了双沟型的体壁。相邻的流入管与鞭毛管之间也有小孔使两管相通,这种小孔称前幽门孔(prosopyle)。由于管道的出现,双沟型的体壁加厚了,也由于领细胞褶入到鞭毛管中,中央腔壁上不再有领细胞,而是由扁平细胞包围。双沟型海绵的水流途径是:水→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体外。双沟型海绵增加了领细胞层的面积,管道的增加及中央腔的缩小也加速了水流通过身体的速度。双沟型海绵中,有些种类其皮层细胞及中胶层更发达,以致遮盖了整个体表,形成了一层或薄厚不一的外皮(cortex),结果出现了更多的流入孔,这样可以增加体壁内的水压,加速水在体内的流动。 
③复沟型(leucon type)体壁进一步的褶叠复杂化就形成了复沟型,大多数的海绵动物属于这种类型,例如淡水海绵。复沟型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i)鞭毛管继续向中胶层内褶入,以致形成了多个圆形的鞭毛室,例如细芽海绵(Microciona)每平方毫米的体壁,鞭毛室可多达1,000个; 
(ii)中胶层更发达,并与表皮细胞一起构成了众多的皮层孔(Dermal pore)或皮下腔(Subdermal space); 
(iii)流入管分成许多小枝,然后再进入鞭毛室; 
(iv)中央腔进一步地缩小,最后被分枝的出水管(Excurrent Canal)所代替。复沟型海绵的水流途径是:水→皮层孔→皮下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出水口→体外。在有些复沟型海绵,其前、后幽门孔延伸形成了前、后幽门管(Prosodus,Aphodus),结构更复杂。因此复沟型海绵动物具有更大的领细胞表面积,体内有纵横相通 的管道,中央腔也进一步缩小变成了管状,因此流经体内的水流量增多,水流速度加快。复沟型海绵的体积也都是较大型的,特别是在群体大型海绵中,我们仅能从许多出水口判断出海绵个体的形态及大小,例如矶海绵(Reniera)。淡水海绵的群体成团状,已很难判断出个体的形态了。 
3、分类 
海绵的种类众多,现代海绵除普通海绵纲中少数类型属淡水海绵外,绝大多数海绵是海生动物,一直生活在海底。科学家估计,约有15,000种海绵分布在世界各水域,从浅海到8,000米的深海到处都有海绵的踪影:现代石海绵和钙质海绵多分布于浅海地带,但玻璃海绵可栖居在深达6,000m的深海中,化石海绵也大体要求相似的水深。海绵在不同的地质时代常和层孔虫、苔藓虫和藻类在一起形成礁体。尽管自1994年至今又发现了1,000多种新的海绵种类,但大多数并未详细确认及描述,仍有许多新的品种还未被发现,至于香港的海绵更很少用作研究。 
海绵动物的色泽各个不同,有大红、鲜绿、褐黄、乳白、紫色等各种颜色,像花儿一样美丽。因此,人们一直相信它是植物,直到1825年,随着靠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生理学和胚胎学诸方面的工作,科学家才确定它是动物。事实上,海绵动物的色彩来源于共生藻或非活性的贮存色素,例如绿色是因其体内共生有绿色的虫绿藻,而红色、黄色、桔黄色等是因为细胞内含有脂溶性的胡罗卜素,其存在可产上各种颜色。由于它的体壁上有许多被称为“入水孔”的小孔,仿佛泡沫塑料,所以又叫多孔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低等的一个类群。 
生物学分类上,海绵动物属于动物界最原始无脊椎动物,整个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组成,体内没有分化的组织,只有些细胞在构造和机能上有差别,体表有4,000亿个小孔与体腔相通,并由砂质纤维骨骼联系支撑,就好像千千万万水网密布的渠道系统。 
多孔动物门(Porifera)是大约5,000种原始多细胞水生动物的统称。海绵为多孔动物门生物的统称,多孔动物门分:钙质海绵纲(Calcispongea)、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及硬骨海绵纲等四大纲。 
除针海绵属(Spongilla)约20种为淡水产外,均分布在海洋的潮间带到8,500公尺(28,000余英尺)深处,营固着生活。作为一个非常原始的动物类群,其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种动物不同,在原肠胚形成过程中有逆转现象,根据这些特征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海绵动物在动物界中的位置是孤立的,是多细胞动物的一个侧支,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侧生动物亚界(Parazoa)。 
海绵动物是后生动物中的最低等者。海绵动物体壁内多具支持作用的针状骨胳,称骨针。依骨针的性质,可分钙质海绵和非钙质海绵(Incalcarea)两大类。 
海绵动物门(Spongia)动物中有少数种类可供拭抹机器、枪炮及印刷业和沐浴用;某些种类能破坏介壳,为贝类养殖的敌害。海绵动物门包括如下: 
①钙质海绵纲(Calcarea),多孔动物门的一纲,以具碳酸钙构成的骨针为主要特征。钙质海绵全部海产,大多生活在沿岸浅海。体型一般很小,常呈暗灰色或灰色。骨针顶端常突出体外,致使海绵呈刺状;典型的钙质海绵为辐射对称的瓶状,顶端是出水口,常被竖立的长单轴骨针围绕,称出水口繸。骨针大小不一,但在分类学上都算作大骨针,有3种基本型:单轴骨针、三辐骨针和四辐骨针,形状多种多样。钙质海绵纲分成钙质海绵亚纲和石灰海绵亚纲。 
钙质海绵纲种类多,有单体的,如毛壶(Grantia);有分枝成群体的,如白枝海绵(Leucosolenia)钙质骨针有针状体、三辐体等等。钙质海绵在地层中的出现晚于寻常海绵和六放海绵。 
②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多孔动物门的一纲。大型单体。骨胳全部是六放的硅质骨针(三轴,各以直角互交于一点)所组成,即具硅质的六辐骨针(即三轴骨针),六个辐互相垂直相交于一点。六放海绵的骨针可分为大骨针和小骨针。有些种类的六辐骨针互相愈合,形成固定的体壁骨骼。 
产于深海中,大部分生活在200~8,500米的海底。最著名的如“偕老同穴”(Euplectella),为上端较大、下端略细的长圆笼状;常有成对小虾(俪虾)生活其中,“偕老同穴”一名即由此而来。“拂子介”(Hyalonema)呈有盖的花篮状,下端生有一束象拂子的长玻璃丝,用以插在海底泥沙中。 
骨骼中无海绵质。海绵体常呈辐射对称的瓶状、柱状、瓮状或漏斗状;组织疏松,构造精致,有许多种类基部具有须根状的骨针(称基须),直接插在海底软泥中。六放海绵纲分六星海绵目和双盘海绵目。六放海绵,特别是六星海绵目,是化石海绵中最重要的一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的岩层中,到白垩纪和侏罗纪达到高峰。 
③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多孔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骨骼为硅质和海绵质,硅质骨针中没有6辐骨针,但有大小之分。海绵质骨骼常与硅质骨针同时存在。 
种类很多,概系群体,呈块状。骨针硅质,针与针间借海绵质(一种类似蚕丝的物质)互相粘着;某些种类的骨针包裹在海绵质内,另一些种类的骨针已全部消失,只有海绵质的纤维错综交叉构成网状的骨胳。例如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和马海绵(Hippospongia equina),浴用海绵产于地中海,中国海南岛也产。网孔细,弹力强,工艺、医学和日用上都需要。 
本纲种类占海绵种类的一半以上。多数海产,分布于潮间带、浅海到深达5000米的海底;还有一类生活在淡水中。寻常海绵的水沟系都属于复沟型,海绵体没有中央腔。莱维 将该纲分为3个亚纲:四放海绵亚纲、角质海绵亚纲和同骨海绵亚纲。海绵科各种类的骨骼为纯海绵质构造,质地柔软,长期被用于吸水、洗擦等。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 
淡水海绵(Spongilla)块状群体,呈黄、褐、绿等色。骨针小杆状。除出芽生殖以外,冬季有一部分身体细胞集中一处,外生两层薄膜,膜间由两端各有一小盘的骨针支撑,形成所谓“芽球”,春季再发育为寻常的群体。生活于淡水中,常见于水生植物枝叶和石块上。种类不少。 
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属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网角海绵目(Dictyoceratida)角骨海绵科(Spongiidae)海绵,分布在中国南海西沙海域等地域。已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萜烯醌类、呋喃萜烯类、三萜烯酸等多种萜类化合物,但至今为见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到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报道。 
④硬骨海绵纲(Sclerespongiae):多孔动物门的一纲。具文石质或方解石质骨针、硅质骨针和海绵质纤维组成的内部骨骼。硬骨海绵的海绵体块状,基部有一层略呈蜂巢状的钙质(文石质)骨骼,各室的大小和形状略有不同。基部骨骼上面有一层细胞组织,组织中有硅质针形骨针和有机纤维状骨骼;海绵表面有许多火山形隆起,其顶端为圆形出水口,出水管从出水口呈放射状分布于细胞组织内。该纲下分两个目:星刺海绵目和板骨海绵目。 
4、生存与繁殖 
海绵动物总是形单影只地独处一隅,凡是海绵动物栖居的地方就很少有其它动物前去居住。科学家分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海绵动物对那些贪食的动物没有任何吸引力,它浑身的骨针和纤维使其它动物难以下咽,因此海绵动物的天敌不多。其次,海绵动物大多栖息在有海流流动的海底,而很多动物都难于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因为在那里,它们的幼虫或被水流冲走,或被海绵动物滤食。此外,海绵动物身上通常都有一股难闻的恶臭,这也是可能是其他动物不愿与之为伍的原因之一。 
海绵的个体大小相差很大,小的几毫米,大则十几米。在安第列斯群岛生活的一种海绵动物,形如一个空心花瓶,身长106厘米,宽91.5厘米;海王星海绵也是体形较大的种类,剖面长120厘米,却不太宽。体形最大的海绵动物是1909年曾在巴哈马群岛捞获的一只,围长为183厘米,刚出水重40千克,晒干后的重量为5千多克。最重的海绵像一个大球,里面可盛100升水,这些水的重量至少是海绵的30倍以上。所以,海绵其实只是个空壳。最小的种类是白枝海绵,身高不过3毫米,体重仅有几克,跟一粒芝麻一样小。 
小的海绵约可活一年,大的寿命较长,有的种类据说可以活几百年。沐浴海绵7年後才达到商品用大小,寿命可能达20年。 
(1)捕食与共生 
海绵动物是怎样获得食物的呢?它的捕食方法十分奇特,是用一种滤食方式。单体海 绵很像一个花瓶,瓶壁上的每一个小孔都是一张“嘴巴”。海绵动物通过不断振动体壁的鞭毛,使含有食饵的海水不断从这些小孔渗入瓶腔,进入体内。在“瓶”内壁有无数的领鞭毛细胞,由基部向顶端螺旋式地波动,从而产生同一方向的引力,起到类似抽水机的泵吸作用。当海水从瓶壁渗入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动植物碎屑、藻类、细菌等,便被领鞭毛细胞捕捉后吞噬。经过消化吸收,那些不消化的东西随海水从出水口流出体外。如果把石墨粉或几滴墨水滴在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活海绵动物的一侧,过不了多久瓶口(出水孔)处就会流出黑色的细流。随着源源不断的水流,细菌、硅藻、原生动物或有机碎屑也被携入体内为领细胞俘获供作营养。这种取食方式充分证明了它属于滤食的异养动物。 
大多数海绵都附在他物,如岩石面,或泥沙中的一个坚实物体上,固着在其他生物时,有时会使这些生物(如藤壶)死亡。有时海绵与所固着的生物呈互利关系,如寄居蟹壳上的皮海绵(Suberitesdomuncula)被寄居蟹带著移动,而海绵的气味使鱼和其他动物退避。海绵的表面或水管和腔中也有各种动植物生活著,有时在一个海绵中生活的有几千个生物。海绵喜欢和其它生物共生共栖。有些动物与海绵建立起非常好的共生或寄生关系,有的海绵就成为寄居蟹的居住场所,有些水藻长在海绵的身上使其全身变为绿色,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水藻。有些沙蟹喜欢把海绵撕成碎块贴在腿或壳上,让海绵在它们的身上生长起来,好似披上一层厚厚的铠甲,沙蟹以此来防御敌害。海绵常固定着在峨螺或牡蛎壳上,牡蛎和峨螺倒很乐意,因为海绵身上能分泌难闻的气味,帮助它们吓退敌害。这也是海洋生物学家会在海底发现会游动海绵的原因。 
多孔动物的共生物中最重要的是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海绵给藻类提供保护和代谢废物,而藻类供给海绵氧气,藻死亡後也可作为海绵的食物。有的动物寄生在海绵体表或体内,如剑水蚤是海产海绵最重要的寄生虫。轮虫寄生在淡水海绵体内,水蟎在其中产卵,水蛉科(Sisyridae)幼虫生活在淡水海绵体内并以海绵为食。一般说来,肉食动物不吃海绵,因为海绵气味难闻,有硬骨针。但有的贝类(石鳖、帽贝)、甲壳类和鱼类以海绵为食。 
俪虾属(Spongicola)的幼体可进入某些海绵内,成长後成对地生活其中而不能游出,日本人把这些虾视为白头偕老的象徵。这就是为什么在海绵的体内有时会发现一对活的小虾的原因。这是一些成对的雌雄小虾,它们钻进海绵的体内居住,长大了就出不来,“困”在里面,一直到老死。海绵供应它们养料,而小虾则在海绵体内清理孔道内的污物,双方互惠互利,和谐共存。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之为“偕老同穴”(Venus′sflowerbasket)。而海绵体内的成对小虾,由于过着这种“牢笼”生活,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日本人常把它们当做结婚礼物送给伉俪,小虾也美其名为“俪虾”。 
(2)滤食与节能 
鞭毛的摆动是要耗能的。对营固着生活的海绵动物来说,从食物中获得化学能来之不易。因此,海绵动物总是生活在有海流经过的海底,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完善了一套利用天然流体流动能的本领,从而节约了宝贵的食物化学能。一个高10厘米,直径1厘米的海绵,一天内能抽海水22.5升,出水口处的水流速度可达5米/秒。这种高速离去的水流保证了从体内排出的废物不再“回炉”。海绵动物正是有了滤食和节能的本领,才能在缺乏营养的热带珊瑚礁中和极地陆架区世代繁衍。海绵是固着的滤食性动物。海绵生活时一端固着,另一端游离,即海绵体表的众多凸起,凸起的旁边有许多小孔(入水孔),通常凸起的顶端有一个大孔(出水孔)。海绵布满全身的小孔内长着许多鞭毛和一个筛子状的环状物,可用鞭的摆动收进海水,海水带进氧气、细菌、微小藻类和其它有机碎屑,海水就从小孔流进去,到体内满布有尾细胞(即领细胞)的管道;随着领细胞尾部有节奏的摆动,海水再经环状物过滤,又从大孔流出来;水不停地从扁平状细胞的孔流入海绵体内,再从出水孔流出,看上起就像一个水泵,毫无生机。与此同时,那些微小的生物随着水流进入海绵体内,在海水中的食物粒子及氧气会被过滤出来,而剩余的部份会从出水孔排出,最后变为海绵维计生存的“自投罗网”的食物。 
在海绵的体表和管道内壁有扁平细胞。钙质海绵类的外表还有孔细胞,上有进水的小孔,环境不良时,孔细胞收缩而关闭小孔。中胶层里还有芒状细胞,用以分泌纤维。冠细胞的一端有一长形细胞质突,因而外形似彗星,可分泌形成骨骼的海绵质。骨细胞产生骨质,形成骨针,又可分为钙质骨细胞和矽质骨细胞。肌细胞长形,能收缩,在出水口旁最多,可控制其开闭。骨骼是海绵分类的重要依据,有的是无机质的,如钙质和矽质骨针,有的由蛋白质和其他成分组成,如海绵丝。骨针散布在体内或连成纤维,起支持和保护作用。多孔动物过滤取食,由领细胞攫取悬浮水中的食物粒,主要是细菌、有机碎屑,还可能吸收溶解的有机质。海洋中有几十万种海绵整日把水吸进去再吐出来,它们以此从水中提取食物。由领细胞上鞭毛的摆动,引起水流。在组织和水之间直接交换气体。废物经出水口和体表排泄。海绵每分钟可过滤其体积三至四倍的海水,每天通过它身体的水量则相当惊人,一个直径仅1厘米、高10厘米的海绵约有225万个鞭毛室,一天能过滤20千克海水;大的海绵可达上吨水,海绵却仅能从中摄取少得可怜的食物。 
(3)生殖与发育 
海绵动物的生殖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①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是以出芽生殖为主,多发生在海产种类中。当周围的环境不适合海绵生存时,海绵就会产生芽孢,由于芽孢外面有厚厚的膜可以抵御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它们可以长时间的存活,当周围环境改善后,芽孢再发育成小海绵。 
出芽时亲本的变形细胞,特别是一些原细胞由中胶层迁移到母体的顶端表面聚集成团,然后发育成小的芽体,随后脱落到底部发育成新海绵,或与母体相连形成群体。淡水海绵及少数海产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芽球(gemmule),也被认为是一种无性生殖,个体中的原细胞摄食了大量的物质之后聚集成团,外面包围一层造骨细胞。在原细胞团之外自行分泌一层保护膜,其成分类似于海绵丝,以保护内部的芽球细胞,之后造骨细胞分泌一层双盘状或针状的骨针,使芽球具有很强的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一个海绵动物可以形成许多的芽球。以后当外界条件适当时,芽球内的细胞通过微孔(micropyle)释放出来,再形成一个新个体。海产种类的芽球外面包有海绵丝,具有或不具有骨针。少数种类的芽球不具有海绵丝。 
海绵动物的再生也被认为是一种无性生殖,许多种类的海绵都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例如白枝海绵,它的身体碎片只要大于0.4mm,并带有一些领细胞,就能再生成一个新个体,这是由于海绵动物的细胞具有较强的聚合能力与识别能力。也有人将海绵动物的身体用机械方法压碎,将细胞分离,再用纱布过滤,其滤液中的分散细胞再放入海水中培养,结果分离的细胞又重新聚合,并分别迁移到正确的位置上,最后形成一个或几个新的个体。还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是由Galtsoff(1925)所进行的,他用两种不同属的海绵做实验,即一种是细芽海绵(Microciona),其细胞具红色素;另一种是Haliclona,其细胞内具黄色素,他将两种预先分离成悬液的海绵细胞混合在一起,起初两种细胞随机聚合,但很快两种细胞按种彼此分开,分别形成红色细胞群及黄色细胞群,以后两种不同的细胞群各自分化,最后形成细芽海绵(红色素细胞)和Haliclona(黄色素细胞)两种新个体。以后也发现许多淡水海绵及海产的海绵都有此特性。后来有人用实验证实了海绵细胞表面的一种大分子量的糖蛋白是海绵细胞的识别分子,它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同种的细胞能聚合,不同种的细胞相分离。同种细胞的聚合能力使它能再生及组成新的个体。 
海绵之所以拥有庞大而兴旺的家族,应归功于那奇特而极强的再生能力,不只能恢复受损或失去的部分,而且能从碎片甚至单个细胞形成一个新成体。海星和海参的再生能力已经很强,但是与海绵相比,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在环境不利时,海绵成为小碎片,由扁平细胞外包一团原细胞构成;条件好转时,再长成海绵。由于海绵没有中央调节器官(脑),体内细胞又能迁移,所以很难区分个体和群体,只能说凡是被一共同的外胚层包著的就是一个个体。 
有人把海绵撕成碎片抛人海中,海绵还可以一块块独立长成一个个完整的新个体。把桔红海绵和黄海锦捣碎成细胞悬液混合在一起,能够发现两种海绵按各自的种属重新排列和聚合,形成新的桔红海绵和黄海绵。若把捣碎的海绵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见海绵细胞三五个聚成一团,不久就变成一个个新海绵体。 
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相比,海绵的构造更简单,没有心脏、脑、头、嘴等器官,仅由多种细胞聚集一起构成了内、外二层体壁。外层体壁细胞分二种,扁平状细胞和环细胞。环细胞一端有一圈细小、呈棒状的纤毛,其中长有一根长长的似鞭子一样的鞭毛,细胞能不停地挥动鞭毛,将水不断地吸进和喷射出去,同时将水中的细菌、微小生物粘在鞭毛上作为自己的食物。扁平状细胞有许多孔,水通过孔流入海绵体内,因此海绵也称为“多孔”动物。海绵内层细胞可以变形并在海绵体内到处游走,还能变为其他种类的细胞,如外层的环细胞、扁平状细胞和产生精子和卵子的生殖细胞。最称奇的是,内层细胞变为其他细胞后,还能再变回来,科学家将这种细胞称为“全能细胞”,这也是为什么海绵在被打碎之后还能再长出新海绵的原因所在。 
Spongia属的一种淡水海绵的芽球外有保护膜,并有骨针加固。环境好转时,原细胞自小孔逸出,分化成不同的细胞而长成新个体。其他无性生殖如形成生殖根或个体断裂。 
为了抵御天敌,不被鱼、海龟等动物捕食,海绵也有自己的保护措施,有的海绵会产生非常难闻的气味,使其他生物避而远之;有的会将骨针裸露在外面,使捕食者不敢轻举妄动;有的会分泌一种类似于毒液的物质,这是海绵的防御手段,用以反击敌害,或杀死周围海水中的有毒微生物,使海绵生活的周围海水变得比较洁净。 
②有性繁殖 
除了四射海绵(Tetractinellida)之外,海绵动物均能行有性生殖。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同体(hermaphordite),但精子与卵常不在同一时期成熟,可以在同一个体内受精,但也可以在异体之间进行交配。受精卵先在海绵体内发育成幼虫,然后离开母体随水流漂浮到四周发育成小海绵。少数种类为雌雄异体(dioecism)。生殖细胞由中胶层中的原细胞形成,有时领细胞也可以失去鞭毛及原生质领而变成精原细胞(spermatogonia),再分裂形成精子。精子成熟后随水流排出体外,并随水流进入其他个体的鞭毛室。有人观察到某些热带地区的海绵能突发性的释放精子于海水中,形成一条乳白色的云雾状的精子带,其长度可达2~3米。一个海绵释放了精子常可诱导周围海绵也释放精子。释放出的精子随水流进入其他个体的鞭毛室之后,再进入领细胞。这时领细胞失去领及鞭毛,携带着精子到中胶层与卵融合而成受精卵。大多数海绵动物的受精卵是在体内发育。一些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由于胚层的逆转而有很大的特殊性,不同纲的海绵胚胎发育过程也不尽相同,这主要表现在海绵动物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幼虫。在钙质海绵中,形成中空的两囊幼虫(amphiblastula),在寻常海绵纲中形成实心的实胚幼虫(parenchymula)。 
钙质海绵,例如白枝海绵或毛壶的受精卵在母体的中胶层中发育,当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形成16个细胞时,构成动物极的为8个小细胞,构成植物极的为8个大细胞。动物极的小细胞分裂较迅速,分裂到一定数目的细胞之后,形成了一个具有囊胚腔的囊胚,小细 胞面向囊胚腔的一端都长出一根鞭毛,以后小细胞经大细胞间的开口向外翻出,结果小细胞的鞭毛移到表面,形成了一个一端有鞭毛、一端无鞭毛的两囊幼虫。两囊幼虫随水流离开母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之后经过小细胞的内陷、或大细胞的外包,或两种方法的联合而形成了两层细胞的原肠胚状,并固着在底部。原来动物极的具鞭毛的小细胞形成了成体的胃层(领细胞层),原来植物极的大细胞形成了成体的皮层(扁平细胞层),再由两层细胞共同形成中胶层及变形细胞。海绵动物的这种细胞分化与分层,与所有其他多细胞动物的胚层分化不同。在除海绵动物之外的其他后生动物中,动物极的小细胞发育成成体的外层(即外胚层),植物极大细胞发育成内层(即内胚层)。钙质海绵动物的这种动物极与植物极细胞相反的分化现象称为逆转现象(inversion),因此它的两层细胞不称为外胚层与内胚层,而分别称为皮层与胃层。发育中的逆转现象是将海绵动物列为侧生动物的原因之一。 
钙质海绵中特别是复沟型海绵在发育中也经过一个原始阶段的重演,即发育中经过一个单沟型的原海绵(Olynthus)阶段,再经过一个双沟型的发育阶段之后,最后才形成一复沟型的成体。大多数六放海绵及寻常海绵发育中经过一个实胚幼虫,实胚幼虫的外表面除后端外均为具鞭毛的小细胞,以后具鞭毛的外层细胞移入内部,形成胃层,内部的变形细胞移到外面形成皮层。寻常海绵纲中,许多复沟型种类,发育时直接来自一个复沟型幼虫(rhagon),这种幼虫具有宽阔的基部、狭小的顶端、很大的海绵腔、很小的鞭毛室,经过体壁褶叠后发育成复沟型成体。 
海绵不具备执行各种机能的器官。其最重要的结构是水管系,主要由入水孔、领细胞和出水口组成。根据领细胞的排列方式和水管的发育程度,水沟系从简单到复杂,可分成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3个基本型。无明显的组织,体表和内腔各有一层细胞;中间为中胶层,呈胶状,内有其他细胞和纤维。单沟系海绵的内层,由领细胞构成,领细胞有鞭毛,鞭毛周围有一圈由细胞质构成的领。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引起水流,并捕捉食物粒。中胶层中的原细胞,又称变形细胞,细胞质中含有大量核糖核酸;能把领细胞摄取的食物送到身体各部;又能演变为多种细胞,在再生中起作用;必要时可生成雌、雄生殖细胞。但钙质海绵纲(Calcispongiae)的生殖细胞(尤其是雄性生殖细胞)由领细胞变来。 
海绵一般雌雄同体,有时在同一个体上发生性逆转。受精方式特别,精子释出後随水流到另一海绵内,被领细胞攫住,领细胞变为变形细胞,并把精子送到卵处。胚胎发育有不同的途径,结果幼虫的型式不止一种。钙质海绵纲和某些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的幼虫称两囊幼虫。寻常海绵纲约占全部海绵种类的80%,常见的幼虫是中实幼虫。幼虫游泳数小时至数天後,寻找适宜的场所固着,经变态而长成新个体。无性生殖方式有数种,芽球生殖,即由细胞(主要是原细胞)集聚起来形成芽球。在某些海产种类,这是一种正 常生殖方式,有时作为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手段。 
5、研究与开发 
①演化历程 
人类和所有动物的祖先是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年的海绵,而海绵的祖先竟然是真菌! 
今天,大多数生物学家相信地球上的生命最早起源于一种非常简单的生物,但是这种简单的古老生物到底是什么?与今天的人类和动物有什么关系?却很长时间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航天局的资助下,美国微生物进化学专家米切尔·索金(Michell Sogin)运用自动DNA排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在最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类和所有动物的祖先是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年的海绵,而海绵的祖先是真菌!索金说,了解动物是怎样进化的,很有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未来生命将发生什么变化,甚至能帮助我们了解在宇宙中其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凶猛、多情、好动——海绵的性格并不“绵” 
索金在了解真菌之前先了解了海绵。 
在地球上的海洋里,至少有9,000种海绵。有的海绵甚至生活在淡水中。它们靠身上的小孔,从成吨的海水中过滤到几克微薄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海绵是多细胞(multicellular)生物,虽然有些海绵有玻璃一样的骨骼。但是总体上看,海绵没有组织、肌肉、器官、神经、大脑这些要件。 
海绵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或碳酸硅以及大量的胶原质。在海绵的管壁上,长有摆动的长须(cilia),长须能从海水中滤掉废物,留下营养。不论海绵的体积多大,所需要的食物只要能满足每一个细胞就够了,并不贪婪。当然,海绵中也有“凶猛”者。在夏威夷生长的火海绵能够分泌毒液,给其它动物造成剧痛;生长在地中海的一种海绵,则具备诱骗小甲壳类动物的能力,能够伸出锋利的刺把它们团团围住,饱餐一顿。 
海绵也是最早的有性繁殖生物,大多数的海绵都是雌雄同体的,能够同时产生卵子和精子并排入水中。精子会一直在海水中遨游,直到找到另一个海绵管道的接收入口。 
海绵的多情还表现在:它还有另外一种生殖方式——如果一块海绵遭受外力破坏,被拆散了的细胞会在海水中寻找同伴,然后重新聚在一起,仿制出一块与它们父母辈相同的海绵。海绵受伤以后,不会用新细胞代替旧细胞的方式愈合伤口,而是调动旧的细胞到创伤处,阻止伤口进一步蔓延。 
就这样,海绵很潇洒地生活在水下,并为周围成千上万种生物提供庇护所。此外,海绵其实很好动。1986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生物学家卡尔汗·邦德(Calhoun Bond)就发现,海绵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他通过精密仪器观察到,海绵的边缘会像肢体一样帮助 自己移动,有的一天能移动4毫米,有的居然能爬上玻璃容器壁。 
从一百五十万分之一概率中找答案——遗传因子分析像大海捞针 
以往,科学家判断动物之间的联系主要依赖于观察动物外观,包括化石来判断。如果两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特征,比如爪子,就会被认为具有某种亲属关系。随着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利用基因分析寻找生物源头开始了实际应用。上世纪70年代,索金的导师卡尔·乌伊斯(Carl Woese)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1989年索金成立了实验室,接过导师的课题继续研究。索金把研究方向集中在基因的进化以及寄生虫方面,他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生命最重要的单位,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分析并不是比较某些生物的全部基因构成,而是通过比较某些生物共有的基因段,分析其中的差异来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有相似的基因排列,并且带有同样的基因特征,那么就可以推论两种生物具有同一个祖先。如果基因排序非常不同,那就可以知道它们在很早以前就分叉,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了。 
索金希望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采用核糖体RNA手段,建立一个客观的动物进化结构方程式,他从极为罕见的古菌(archaea)的基因排序入手,从浮游生物、真菌、海绵、水母、海葵、软体动物中提取DNA,比较它们的基因排列顺序,比较核糖体RNA,并且应用十进位计数法,来计算它们与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之间的关系。 
二十多年前,基因技术还刚刚起步,这样的计划在当时是非常有远见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科学家确定红海绵的一个遗传因子就要消耗一年的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操作。几年之后,他们能在一年内分析10~15个因子。今天,索金已经能在一夜之间做1,000个因子分析了。但即便是今天,一段特定的染色体组也可能包含着30亿对基础对,要找出2,000对的关系,概率为一百五十万分之一,因此,要找到答案仍然像是大海捞针。 
②前世今生 
索金查遍了所有的最古老生物,如水母、海葵、海绵、软体动物、海星等的基因后,终于得出结论:海绵毫无疑问是今天所有动物最直接的祖先。在索金以前,一些生物学家怀疑海绵实际上是一种植物,另一些生物学家怀疑海绵是独立于动物进化链之外的一种生物,和今天的进化结果没有联系。 
他的发现还显示,在海绵之后的“晚辈”是刺丝胞动物(cnidarians)类,比如水母、海葵、珊瑚等等,它们和海绵一样拥有袋状体形,它们都具有触角,并且在触角的末端都有像嘴巴一样张开的口。但是海绵的细胞形状具有环形细胞的特点,它带有非常小的长须,这些须又被一群更小的(毛状)微绒毛包围着。成千上万的须在水中不停地挥动着,将新鲜的海水送入“口中”。 
索金相信海绵最直接的祖先是领鞭虫,领鞭虫也是单个细胞的生物,有着长鞭一样的 须,而包围着须的是一系列微绒毛。它们当中的一些甚至靠得很近结成了群落,几乎快要发展成动物了。 
虽然,今天已经无从知道最早的海绵是什么样子,但是至少仍然具备一些今天海绵的特征,今天我们能发现硅藻属、马蹄蟹这些动物都和它们进化之前的样子几乎一样。 
所有的动物都来自真菌 
索金更重要的发现是,在进化坐标上,比领鞭虫更早的祖先是真菌,海绵和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都来自真菌。在此之前,很多科学家都将真菌错误地归类于植物。但是索金的研究发现,植物和真菌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生物。真菌和动物最早来自同一个家族,这一点不仅对认识生命来源具有意义,对认识真菌对人体的入侵更具有现实意义。 
索金说,真菌导致的疾病包括癣菌病、香港脚、心肌炎。真菌导致的疾病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真菌和人类有很多共同点,只有当两种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或者说在治疗的同时不伤及主体时,治疗才更容易,这一点,相信会对将来的生物医学研究有启发。另外,每年成千上万的艾滋病病人死于卡式肺囊虫肺炎。直到最近,很多人都还相信这是一种与疟疾有关的寄生原生动物引起的,但是索金研究小组最近发现,卡式肺囊虫肺炎实际上是一种与真菌管型密切的生物,用对抗真菌的药物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卡式肺囊虫肺炎。 
索金说,在海绵和刺丝胞动物之后,才出现了昆虫这种两边对称的生物,此后,生物发生了一次爆炸性的进化革命,从此,生物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具备了以往任何生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③用途 
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和采集海绵动物,特别是浴用海绵,网孔细、弹力强、吸水性好,可以用于洗澡擦身、洗碗等,后来又在工艺、医学和日常生活方面展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用途,如做油漆刷子,用作钢盔的衬垫和其他垫子,烧成灰能治疗脚痛等。在地中海、红海和美洲沿海等地,人工养殖海绵动物业十分发达,人们将海绵切割成块,用绳系在架上,投入海中,2~3年就可收获大批海绵了。不过,随着人造海绵业的发展,已经使得海绵动物养殖业日趋衰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发现了海绵动物新的价值,例如有人正在研究用海绵净化海水,以达到维持海洋环境生态平衡的目的。 
目前,海绵是发现海洋活性物质最丰富的海洋生物,已经成为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资源。此外,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已经确认了一种生长在黑暗的海底深处的海绵体可以产生细细的玻璃纤维,这种纤维能够至少像通信工业使用的光纤电缆一样传输光能。这种天然产生的玻璃纤维还较之人工制造的光纤电缆更有柔韧性。这种海绵体生长在热带的海底深处,其高约1英尺半,带有一个复杂的硅网结构,玻璃纤维在海绵体的底部形成一 个冠状物。纤维大约2~7英寸长,每根与人体毛发差不多粗。 
由于海绵具有降解海水污染物的能力,也展示了在海洋污染方面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已经有科学家提出“海绵生物技术”的概念。可以预见,海绵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④饲养 
饲养难度:因在捕捉后及鱼店处理不当,或没有足够的食物提供,所以饲养困难,在缸中难以长久饲养。 
温度:22~28℃ 
水流:中至稍强水流 
光度:大部份海绵没有共生藻,对光照没有要求(但放在强光处,有可能引致苔生长于海绵上,所以放在暗位比较适合。) 
食物:必须喂饲。可喂浮游食物。 
备注:处理海绵时候,海绵是不可离开水的,否则海绵内的进食的管道会被空气阻塞,引致海绵不能进食浮游植物,然后便会慢慢死亡。 
⑤开发 
科学家热衷对海绵的研究不仅因为它们是动物最原始的祖先,而且希望通过它们对整个海洋的生态进行研究。自从上世纪中叶科研人员发现海绵中有许多活生物质,能杀死各种有害细菌和病毒后,世界上从事海绵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院所中搞海洋分类学研究的人几乎是清一色的银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而年轻的研究人员却见不到,尤其海绵动物分类学研究更是后继乏人。 
海绵动物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不仅奇形怪状,而且有超常的再生能力。海绵不仅能用于日常生活,而且由于其含有天然抗生素,能杀死结核杆菌,可为人们治疗风湿及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海绵能分泌一种类似于毒液的物质,用以反击敌害或杀死周围海水中的有毒微生物,科学家还发现海绵体内的这种毒素可以用来制药,治疗肿瘤、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疾病。更叫人欣喜的是,海绵体内有多种抗癌物质,有些已被提取,正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十多年前,人们发现海绵体内有许多特殊的化学物质,可作为药物的原料,医治某些疑难疾病,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在海绵类动物体内发现了多种活性物质,能杀死多种细菌与病毒,所以近年来它又引起人们的注意,将会为人类同疾病、尤其是同癌症进行斗争做出贡献。 
最近有报道,深海海绵中发现抗疟疾物质(中国金药网)。法国开发研究所的科学家最近宣布,在新喀里多尼亚深海的天然海绵中发现了抗疟物质。另外,根据法国开发研究所 的研究报告,在广瀚的海洋生物资源里,深藏着大量对病毒、细菌或是癌细胞具有抑制功能的天然物质和细胞蛋白质。而目前人类对于这一自然宝藏的认识、研究和化学分析还不到1%。 
(二)常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1、溶剂提取法 
(1)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化学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的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当溶剂加到中草药原料(需适当粉碎)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逐渐通过细胞壁透入到细胞内,溶解了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于是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将此饱和溶液滤出,继续多次加入新溶剂,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于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中草药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性质有关。溶剂可分为亲水性有机溶剂及亲脂性有机溶剂,被溶解物质也有亲水性及亲脂性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其极性大而疏于油;有的亲水性基团少,其极性小而疏于水。各类溶剂的性质,同样也与其分子结构有关。这样,发明人就可以通过对中草药成分结构分析,去估计它们的此类性质和选用的溶剂。总的说来,只要中草药成分的亲水性和亲脂性与溶剂的此项性质相当,就会在其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即所谓“相似相溶”的规律。这是选择适当溶剂自中草药中提取所需要成分的依据之一。 
(2)溶剂的选择:运用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溶剂。溶剂选择适当,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将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选择溶剂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②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成分起化学变化;③溶剂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常见的提取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水:水是一种强的极性溶剂。中草药中亲水性的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分子不太大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及苷类等都能被水溶出。为了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作为提取溶剂。 
②亲水性的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又称:酒精)、甲醇(又称:木精)、丙酮等,以乙醇最常用。乙醇的溶解性能比较好,对中草药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强。亲水性的成分除蛋白质、粘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难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较大。还可以根据被提取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取。用乙醇提取比用水量较少,提取时间短,溶解出的水溶性杂质也少。乙醇为有机溶剂,虽易燃,但毒性小,价格便宜,来源方便,有一定设备即可回收反复使用,而且乙醇的提取液不易发霉变质。由于这些原因,用乙醇提 取的方法是历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甲醇的性质和乙醇相似,沸点较低(64℃),但有毒性,使用时应注意。 
③亲脂性的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不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二氯乙烷等。这些溶剂的选择性能强,不能或不容易提出亲水性杂质。但这类溶剂挥发性大,多易燃(氯仿除外),一般有毒,价格较贵,设备要求较高,且它们透入植物组织的能力较弱,往往需要长时间反复提取才能提取完全。如果药材中含有较多的水分,用这类溶剂就很难浸出其有效成分,因此,大量提取中草药原料时,直接应用这类溶剂有一定的局限性。 
(3)提取方法:用溶剂提取中草药成分,常用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及连续回流提取法等。同时,原料的粉碎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设备条件等因素也都能影响提取效率,必须加以考虑。 
①浸渍提取法(简称:浸渍法):浸渍法系将中草药粉末或碎块装入适当的容器中,加入适宜的溶剂(如乙醇、稀醇或水),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本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浸出率较差,且如用水为溶剂,其提取液易发霉变质,须注意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②渗漉提取法(简称:渗漉法):渗漉法是将中草药粉末装在渗漉器中,不断添加新溶剂,使其渗透过药材,自上而下从渗漉器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浸出方法。当溶剂渗进药粉、溶出成分比重加大而向下移动时,上层的溶液或稀浸液便置换其位置,造成良好的浓度差,使扩散能较好地进行,故浸出效果优于浸渍法。但应控制流速,在渗渡过程中随时自药面上补充新溶剂,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浸出为止。或当渗滴液颜色极浅或渗涌液的体积相当于原药材重的10倍时,便可认为基本上已提取完全。在大量生产中常将收集的稀浸出液作为另一批新原料的溶剂之用。 
③煎煮提取法(简称:煎煮法):煎煮法是中国最早使用的传统的浸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为陶器、砂罐或铜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铁锅,以免药液变色。直火加热时最好时常搅拌,以免局部药材受热太高,容易焦糊。有蒸汽加热设备的药厂,多采用大反应锅、大铜锅、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入蒸汽加热。还可将数个煎煮器通过管道互相连接,进行连续煎浸。 
④加热回流提取法:应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需采用回流加热装置,以免溶剂挥发损失。小量操作时,可在圆底烧瓶上连接回流冷凝器。瓶内装药材约为容量的20%~60%,溶剂浸过药材表面约1~2cm。在水浴中加热回流,一般保持沸腾3~6小时,放冷过滤,再在药渣中加溶剂,作第二、三次加热回流分别约半小时,或至基本提尽有效成分为止。此法提取效率较冷浸法高,大量生产中多采用连续提取法。 
⑤连续回流提取法:应用挥发性有机溶剂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不论小型实验或大型 生产,均以连续提取法为好,而且需用溶剂量较少,提取成分也较完全。实验室常用脂肪提取器或称索氏提取器。连续提取法,一般需数小时才能提取完全。提取成分受热时间较长,遇热不稳定易变化的成分不宜采用此法。 
2、分离和纯化方法 
上述提取法所得到的中草药提取液或提取物仍然是混合物,需进一步除去杂质,分离并进行精制。 
(1)溶剂分离法:一般是将上述总提取物,选用三、四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由低极性到高极性分步进行提取分离。水浸膏或乙醇浸膏常为胶状物,难以均匀分散在低极性溶剂中,故不能提取完全,可拌入适量惰性填充剂,如硅藻土或纤维粉等,然后低温或自然干燥,粉碎后,再以选用溶剂依次提取,使总提取物中各组成成分,依其在不同极性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得到分离。利用中草药化学成分,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进行分离纯化,是最常用的方法。 
(2)溶剂萃取法: 
①萃取法:溶剂提取萃取法又简称萃取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萃取时如果各成分在溶剂中分配系数相差越大,则分离效率越高;如果在水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是亲脂性的物质,一般多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或乙醚进行萃取,如果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物质,在亲脂性溶剂中难溶解,就需要改用弱亲脂性的溶剂,例如乙酸乙酯、丁醇等。还可以在氯仿、乙醚中加入适量乙醇或甲醇以增大其亲水性。提取黄酮类成分时,多用乙酸乙脂和水萃取。提取亲水性强的皂苷则多选用正丁醇、异戊醇和水作萃取。不过,一般有机溶剂亲水性越大,与水作萃取的效果就越不好,因为能使较多的亲水性杂质伴随而出,对有效成分进一步精制影响很大。 
②逆流连续萃取法:是一种连续的溶剂萃取法。其装置可具有一根、数根或更多的萃取管。管内用小瓷圈或小的不锈钢丝圈填充,以增加溶剂萃取时的接触面。如果一种中草药的水浸液需要用比水轻的苯、乙酸乙酯等进行萃取,则需将水提浓缩液装在萃取管内,而苯、乙酸乙酯贮于高位容器内。萃取是否完全,可取样品用薄层层析、纸层析及显色反应或沉淀反应进行检查。 
③逆流分配法:逆流分配法又称逆流分溶法、逆流分布法或反流分布法。逆流分配法与溶剂逆流萃取法原理一致,但加样量一定,并不断在一定容量的溶剂中,经多次移位萃取分配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 
④液滴逆流分配法:液滴逆流分配法又称液滴逆流层析法。为近年来在逆流分配法基础上改进的溶剂萃取法。对溶剂系统的选择基本同逆流分配法,但要求能在短时间内分离 成,并可生成有效的液滴。由于移动相形成液滴,在细的分配萃取管中与固定相有效地接触、摩擦不断形成新的表面,促进溶质在溶剂中的分配,故其分离效果往往比逆流分配法好。 
(3)大孔吸附树脂法:大孔吸附树脂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近十余年来逐渐被应用于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中药新药的开发研制。 
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和筛选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它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生成氢键的结果。筛选原理是由于其本身多孔性结构所决定。由于吸附和筛选原理,有机化合物根据吸附力的不同及分子量的大小,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经一定的溶剂洗脱而分开。这使得有机化合物尤其是水溶性化合物的提纯得以大大简化。大孔吸附树脂的骨架由苯乙烯和二乙烯苯缩聚而生成,由于改性剂的加入,大孔吸附树脂的极性发生改变,按照树脂的表面性质,吸附树脂一般分为非极性、中极性和极性三类。 
非极性吸附树脂是由偶极矩很小的单体聚合物制得的不带任何功能基的吸附树脂。典型的例子是苯乙烯-二乙烯苯体系的吸附树脂,如D101、XAD-1、DiaionHP-10大孔吸附树脂。 
中极性吸附树脂指含酯基的吸附树脂,如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与双甲基丙烯酸酯等交联的一类共聚物。它是在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的基础上,加入丙烯酸甲酯或丙烯腈缩聚而成,如中国国内经常使用的AB-8大孔吸附树脂。 
极性吸附树脂是指含酰胺基、腈基、酚羟基等含氮、氧、硫极性功能基的吸附树脂。此外,有时把含氮、氧、硫等配体基团的离子交换树脂称作强极性吸附树脂,强极性吸附树脂与离子交换树脂的界限很难区别。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可以由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或亚砜类缩聚而成,如日本三菱化工的Diaion HP 2MG、美国Rohm-hass公司的XAD-10,XAD-9大孔吸附树脂。 
与活性炭和其它吸附剂相比,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很多的优点,如对某种物质的吸附选择性较高;物理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较好;品种规格较多,可根据需要改变树脂物理或化学结构;吸附树脂一般为球状颗粒,流体阻力较小等等。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等领域,近年来关于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大孔吸附树脂对中草药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皂苷、香豆素及其他一些苷类成分都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对糖的吸附能力很差,对色素的吸附能力较强。 
(4)沉淀法:是在中草药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试剂使产生沉淀,以获得有效成分或除去杂质的方法。如铅盐沉淀法:铅盐沉淀法为分离某些中草药成分的经典方法之一。由于醋酸铅及碱式醋酸铅在水及醇溶液中,能与多种中草药成分生成难溶的铅盐或络盐沉淀, 故可利用这种性质使有效成分与杂质分离。然后将铅盐沉淀悬浮于新溶剂中,通以硫化氢气体,使分解并转为不溶性硫化铅而沉淀。 
(5)盐析法:盐析法是在中草药的水提液中,加入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到饱和状态,可使某些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大的杂质分离。常用作盐析的无机盐有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铵等。 
(6)透析法:透析法是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达到分离的方法。反之也可将大分子的杂质留在半透膜内,而将小分子的物质通过半透膜进入膜外溶液中,而加以分离精制。 
(7)结晶、重结晶和分步结晶法:鉴定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其化学结构,必须首先将中草药成分制备成单体纯品。在常温下,物质本身性质是液体的化合物,可分别用分馏法或层析法进行分离精制。一般地说,中草药化学成分在常温下多半是固体的物质,都具有结晶体的通性,可以根据溶解度的不同用结晶法来达到分离精制的目的。 
3、常用干燥方法 
(1)真空干燥: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原理:水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紧密相关,在真空状态下,水的沸点降低,即在真空下操作也就是在低温下操作,可避免在高温下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等的破坏,同时提高了干燥速度。真空干燥在食品、制药、化工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中国也开发和引进了各种真空干燥设备,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形式主要有箱式真空干燥器、双锥式真空干燥器、带式真空干燥器等。这些传统的真空干燥装置主要采用热风,蒸汽或电等加热,利用热传导、对流或辐射原理将热量从外部传到物料内部。真空干燥具有干燥温度低,干燥室内相对缺氧,可避免脂肪氧化,色素褐变等一系列优点,适合于热敏感性食品物料的干燥,此外设备成本、干燥费用也相对较低。 
(2)喷雾干燥:是流化技术用于液态物料干燥的一种方法。因是瞬间干燥,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故所得产品质量好,保持原来的色香味,且易溶解。利用喷雾干燥来制备微囊的研究正在进行,它是将心料混悬在衣料的溶液中,经离心喷雾器将其喷入热气流中,所得的产品是衣料包心料而成的微囊,这种微囊粉末可采用于直接压片,也可制备胶囊剂、糖浆剂或混悬剂。 
(3)冷冻干燥:是将干燥液体物料冷冻成固体,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利用冰的升华性能,使物料低温脱水而达到干燥的一种方法。由于物料在高度真空及低温条件下干燥,故对某些极不耐热物品的干燥很适合。王大林报道了一种喷雾通气冻干新技术,是利用冷的空气或氮气作为介质,迅速流经冻结物使水升华,喷雾冻干制得的产品微粒小、干燥快、时间短、均匀、流动性好,并具良好的速溶性。近年来,对膏状物料和粘稠物料干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流态化技术、喷射技术、惰性载体技术,则是在此研究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旋转闪蒸干燥机、热喷射气流干燥机、惰性载体干燥机均适合热敏性物料和膏状物料的干燥。这些新的研究成果用于中药制剂生产,将大大改善中药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4)远红外加热干燥法:是一项新的干燥技术,其干燥原理是将电能转变为远红外辐射,从而被药材的分子吸收,产生共振,引起分子和原子的振动和转动,导致物体变热,经过热扩散、蒸发和化学变化,最终达到干燥的目的。远红外干燥可节省电能20%~50%,效果较好。 
(5)微波干燥法:是一项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微波干燥实际上是通过感应加热和介质加热,使被干燥物中的水分和脂肪不同程度地吸收微波能量,并把它转变为热量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微波干燥可杀灭微生物和霉菌,并具有消毒作用。目前中国生产的微波加热成套设备有915mhz和2450mhz两个频率。 
4、超临界CO2萃取方法 
(1)有关动、植物脂肪油成分的提取方法有:水煮法、水媒分离法、分子蒸馏和减压蒸馏法、金属加合法、萃取结晶法、分盘冷冻压榨法和有机溶剂法等。 
采用水煮加热法,因加热时间长、温度高,易使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成分发生变化,如一些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水媒分离法,此分离法的明显优点是消除了有机溶剂法造成的高费用和公害,但是这种技术的缺点是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纯度或级别不如有机溶剂分离法高。分子蒸馏和减压蒸馏法为减少热变性,需用尿素加合物等方法来除去大部分饱和脂肪酸,在得到的产品中必须将其除去;虽然可得到较纯的脂肪酸,但需几步才能达到目标,较费时、费力,增加了生产成本。金属加合法分离需要较低的低温处理,最后还要设法去除金属离子,清除不尽还会造成金属离子污染。萃取结晶法得到脂肪酸纯度较高,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能防止脂肪酸的氧化,但时间较长,不太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分盘冷冻压榨法缺点是,安放盘架和液压机的冷冻室需要数千平方米的面积和庞大的冷却系统,大的设施需要多人操作,劳动强度高,分离速度缓慢,效率低,不能连续操作。有机溶剂法是采用石油醚或乙醚有机溶剂在水浴上加热情况下,进行回流循环提取;由于所采用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或乙醚等均为一种低沸点物质,易燃易爆,同时,有机溶剂的使用一方面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有机溶剂有可能在提取物中有残留,会影响提取物在医药上的进一步应用。 
(2)有关动、植物脂肪油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一种流体当处在其临界温度和压力状态时,被称为超临界流体。由于超临界流体的密度接近于液体,具有与液体溶剂相当的萃取能力。又具有与气体相当的低粘度,扩散能力比液体要大100倍,因而具有较高的传质性。采用超临界萃取的时候,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些性质,使之与待分离的物质 相接触穿透基体,从中萃取出目标物质。然后利用降压和/或升温的办法降低其密度,从而降低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使被萃取物与溶剂分离。因为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萃取条件下溶解度是不同的,因而有可能借助这种差异将它们进一步分开。超临界流体萃取常常选用CO2等临界温度低且化学惰性的物质为萃取剂,它特别适用于热敏物质和易氧化物质的分离,因此非常适用于对于动物油脂的提取分离。因此,本发明采取该方法,能够制备高纯度的被提取物的脂肪油。 
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是这样提取的:把干燥的被提取物的粗粉放在超临界萃取设备中用CO2进行萃取,减压后即得被提取物的脂肪油,室温条件下呈浅黄色透明油状;提取的被提取物的脂肪油中总脂肪酸的纯度在40以上,优于其他提取方法;总脂肪酸一般包括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以及余量的其他组分等。 
超临界CO2萃取被提取物的脂肪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干燥的被提取物粉碎至10~30目后,置于超临界萃取釜中,连续地通入超临界状态下的CO2进行萃取,优选的条件一般是:CO2流量10~55kg/h·kg原料、压力5~50Mpa、温度15~75℃、时间0.5~6h;进一步优选的条件一般是:CO2流量45kg/h·kg原料、压力35Mpa、温度50℃、时间1h; 
(2)将萃取了被提取物的脂肪油的CO2减压至1~12MPa,即可获得在室温条件下被提取物的脂肪油,被提取物的脂肪油中总脂肪酸的纯度在40%以上,萃取物的理化性状和脂肪酸纯度都优于其他提取方法。 
萃取条件的选择是通过以下办法实现的:首先选定四因素、三水平,根据正交设计方法,按L9(34)交设计表安排实验(正交实验设计安排参考郭祖超主编的《医学统计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从正交实验结果,分析得到萃取工艺条件。 
对超临界CO2萃取的被提取物的脂肪油进行脂肪酸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超临界CO2萃取被提取物的脂肪油的制备方法不使用有机溶剂等物质,不会污染环境,也不存在有害溶剂残留等问题,而且操作简便、萃取时间短、产品纯度高,使用的CO2廉价而且可重复循环使用,工业生产成本低廉。 
(三)抗炎的研究进展 
1、概述 
炎症(Inflammation)是十分常见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体表的外伤感染和各器官的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疖、痈、肺炎、肝炎、肾炎等)都属于炎症性疾病。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称为炎症。 
定义:炎症是指机体组织受损伤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以局部血管为中心, 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也可指机体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病理反应。 
2、临床表现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 
3、炎症的原因 
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inflammatory agent)。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生物性因子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infection)。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和内毒素可以直接损伤组织;病毒在被感染的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某些具有抗原性的病原体感染后通过诱发的免疫反应而损伤组织,如寄生虫感染和结核。 
(2)物理性因子    高温、低温、放射性物质及紫外线等和机械损伤。 
(3)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及松节油、芥子气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4)异物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异物,如各种金属、木材碎屑、尘埃颗粒、及手术缝线等,由于其抗原性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5)坏死组织    缺血或缺氧等原因可引起组织坏死,组织坏死是潜在的致炎因子。在新鲜梗死灶边缘所出现的充血出血带和炎性细胞的浸润都是炎症的表现。 
(6)变态反应    当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异常时,可引起不适当或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而导致炎症。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最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I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II型变态反应如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III型变态反应如免疫复合物沉着所致的肾小球肾炎,IV型变态反应如结核、伤寒等;另外,还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4、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1)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alteration)。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 
(2)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渗出的成分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征是血管变化和渗出性改变,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炎性充血)。②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炎性渗出)。③白细胞游出和聚集(炎性浸润)。 
(3)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发生增生(proliferation)。在某些情况下,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发生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作用。 
一般说来,急性炎症或炎症的早期,往往渗出性和变质性病变较显著,而慢性炎症或炎症的后期,则增生性病变较突出。 
炎症过程的发展和结局    主要取决于损伤因子和防御措施之间的强弱。以细菌所致的炎症为例,可以有以下几种结局:①消散、痊愈,②迁延为慢性炎症,③蔓延扩散:a.局部蔓延,b.淋巴道蔓延,c.血行蔓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4、机制和分类 
炎症(inflammation)对机体的损伤的局部组织所呈现的反应称为炎症反应。 
(1)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液缓慢,血浆及中性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内,渗出主要是以静脉为中心,但象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渗出仅仅用血管内外的压差和胶体渗透压的压差是不能予以说明的,这里能够增强血管透性的种种物质的作用受到重视。这种物质主要有: 
①组织胺、5-羟色胺等胺类物质可导致炎症刺激后所出现的即时反应。 
②以舒缓激肽(bradykinin)、赖氨酰舒缓激肽(kallidin)、甲硫氨酰-赖氨酰-舒缓激肽(methio-nyl-lysyl-bradykinin)为代表的多肽类。其共同的特征是可使血管透性亢进、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促进白细胞游走。舒缓激肽和赖氨酰舒缓激肽的结构已被确定。 
③血纤维溶解酶(plasm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球蛋白透性因子(globulin-PF)等蛋白酶(protease),其本身并不能成为血管透性的作用物质。但可使激肽原(kininoge) 变为激肽(kinin)而发挥作用。然而上述这些物质作用于血管的那个部位以及作用机制多属不明。在组织学上可以看到发生急性炎症时出现的血管渗出反应和修复过程混杂在一起的反应。并可见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2)从炎症的主要的组织变化可分类如下: 
①变质性炎症。②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卡他性炎)。③增生性炎症。④特异性炎症(结核、梅毒、麻疯、淋巴肉芽肿等)。 
5、常见的妇科炎症 
常见的妇科炎症是盆腔炎、阴道炎以及宫颈炎,这三种炎症的症状有所异同。 
(1)盆腔炎主要症状 
①急性盆腔炎:有急性感染病史,下腹隐痛、肌肉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伴有心率快、发热、阴道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病情严重可有高热、头痛、寒战、食欲不振、大量的黄色白带有味、小腹胀痛、压痛、腰部酸痛等。 
②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为有时有低热、易感疲劳,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由于慢性炎症而导致盆腔瘀血、月经过多,卵巢功能损害时会出现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会导致不孕症。 
(2)阴道炎主要症状    阴道炎主要可分为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等,各种类型的阴道炎均伴有白带增多、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外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灼热或疼痛感,急性期会伴有发热。不同类型的阴道炎白带的性状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3)宫颈炎(宫颈糜烂)主要症状    通常白带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的脓性分泌物乃欇矼裧闼乏有时为血性或夹杂血丝。外阴阴道由于白带增多刺激可继发外阴炎或阴道炎而引起外阴阴道瘙痒疼痛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炎症较重时可沿子宫骶韧带主韧带扩散而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引起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并伴有下坠感,尿频或排尿困难,当炎症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可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 
(4)妇科炎症的症状 
①女性月经期的延长,量过多,月经周期缩短或不规则出血。如出血量过多,可发生继发性贫血。 
②肿瘤长至拳头大时,在下腹部可触到肿块,有时凸凹不平。 
③肿瘤压迫膀胱时出现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等症状迫。如压迫直肠,还会出现便秘等症状。 
④肿瘤较大压迫神经或粘连时会引起下腹痛或腰痛,但一般不发生疼痛,仅有下腹部坠胀感、腰背酸痛等。 
⑤肌瘤较大时,白带增多。粘膜下肌瘤坏死、感染时,白带像脓水样液体排出,量多,有时出现脓血样白带。 
(四)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概况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据RST统计,在全世界五十多多亿人口中平均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达690万人,新发病例为870万例,且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因此,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及制药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对肿瘤研究和抗肿瘤药物予以高度重视,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上,目前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肿瘤本质正在逐步阐明;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 
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成为迫切的需要。2000年世界七大药品市场表明,抗肿瘤药物的药品市场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亿多美元增长了近一倍,2001年全球市场价值已近12亿美元;国外分析家预测在未来十年内患者将会增加到20%左右,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由于患者的不断增多,治疗药物的市场销售额也一直在稳步增长。20世纪90年代该类药物已成为畅销药物,1995年世界销售额已达50亿美元。21世纪初,该类药物的销售额超过了排列在前三位的治疗心血管病药物、治疗胃肠道病药物和抗感染药物市场的份额,其发展势头看好。 
目前,该类疾病已越来越受到中国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且由于该类疾病类似于糖尿病等富贵病,一样需要长期服用治疗药物,因此其用药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渐扩大,市场前景看好。基于此,为及时了解中国治疗药物的市场状况,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信息中心选取中国六个主要用药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的百家抽样医院、60名医生专家和120名消费者,对中国国内用药市场(1999年及2000年)及其主要竞争品种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活动。 
药品销售的数据表明,全球制药企业50强在2007年的处方药销售额增长为2.8%,而其中抗肿瘤类药物增长最快,达14%。2006年数据同样表明,10类药物中抗肿瘤药物的销售增长居首位,达20.5%。这反映了对抗肿瘤药物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在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设立一批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是从“十一五”到2020年间国家支持的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将针对肿瘤、心血管病等多种严重危害人民的重大疾病,研制创新药物。很明显,抗肿瘤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既是防治严重危害人民疾病的需要,也是中国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设立,将对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的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癌症治疗是医学与生物学的重大难题。研制可根治肿瘤的药物,仍然“任重道远”。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抗肿瘤新药研究方面仍有不小差距。抗肿瘤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科技人员长期专心致志地工作与积累。因此,需要为研究者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条件;需要各方面专业人员和相关机构通力合作;需要有利于推动合作的政策保障措施和组织协调机制;需要有较大数量经费包括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经费的大力支持。 
当前,抗肿瘤新药研发正面临良好的机遇。中国医药科学的发展,为研制各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技术支撑。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包括癌症在内的重大疾病治疗药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巨大需求能给研发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设立“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将大大促进中国新药包括抗肿瘤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癌症治疗药品占世界药品市场的第七位,到2005年底价值61亿美元。而目前抗癌症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并不遏制病情的发展。因此,结合中国的传统中草药,从中发掘有效、低毒、价廉的治疗癌症的药物,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阻止潜在的发病过程是很必要的,所以本发明认为研制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和治疗等方面的产品特别是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就其中本发明重点关注的几个重要类型的癌症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五)肺癌的研究进展 
1、概述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有一百二十万新增病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肺癌更是中国第一致死癌症,每年有60万患者死于肺癌。 
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高居榜首,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6%,全部癌症死亡人数的28%,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尽管手术、放疗、化疗成为治疗肺癌的三大犀利武器,但中国肺癌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递增11.9%,预计到2025年,中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人数可达100万人,成为第一大肺癌大国。中国医药在世界各国的肺癌防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肺癌病因的研究 
肺癌病因:①吸烟;②物理化学致癌因子;③大气污染;④慢性肺部疾患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⑤内分泌失调以及⑥家族遗传因素等。 
1998年美国学者Minna通过前瞻性地对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病理学研究,提出了肺癌细胞的基因变异模式:3P基因丢失→9P基因丢失及ras基因突变→原位癌(p53,17p13.3基因突变)→肺癌侵袭或转移(p15、p16、C-myc、c-erB2、EGFR基因突变)。 10号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简称:PTEN)基因是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PTEN阳性表达在肺癌组织中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它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展及浸润和转移。 
肺癌中p16基因都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证明了p16基因失活与肺癌的发生相关。p15基因是新发现的抑瘤基因,其产物p15蛋白对细胞生长起负调节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简称:VEGF)是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肿瘤细胞产生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p15基因通过调节VEGF来控制血管的生成,此有助于发现肿瘤的发展机制。Survivin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人体细胞凋亡抑制蛋白(简称:hIAP),是最小的hIAP蛋白。Survivin基因可能通过抑制肺癌细胞凋亡,对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3、肺癌分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1)肺癌大体分型 
①部位分型 
中心型:肿瘤发生在段以上的支气管; 
周围型:肿瘤发生在段以下的支气管; 
弥漫型:在细支气管或肺泡,弥漫布于两肺。 
②形态分型 
管内型、管壁浸润型、结节型、块状型、弥漫浸润型。 
(2)肺癌临床常见组织学分型 
肺癌从大体上可分为小细胞肺癌(简称: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简称:NSCLC)。其中大部分为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小细胞肺癌约占20%。约65%~70%的非小细胞肺癌在就诊时就已处于晚期。 
①非小细胞肺癌 
磷癌:倾向于向支气管壁生长,也向中央播散,形成中央性坏死和空洞。并易阻塞管腔引起梗阻性肺炎。并易侵犯血管淋巴管而后向远处转移。 
腺癌:多为周围型肺实质肿块。早期即可侵犯血管、淋巴管,常在原发瘤引起症状前即已转移。 
大细胞肺癌:这类肿瘤生长迅速,常侵犯淋巴结、血管和远处器官。 
②小细胞肺癌:常发生在大支气管,早期多已转移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由于易侵犯血管,在诊断时大多数已有肺外转移。 
肺癌转移与复发:肺癌细胞常循淋巴管播散至肺门、纵隔、锁骨上和腋下淋巴结等,它可直接侵犯血管,发生癌栓,造成远处转移。肝、脑、肾上腺、骨、皮下组织等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肺癌早期有可能形成广泛淋巴道及血道转移。 
淋巴转移:首见支气管肺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颈淋巴结、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 
血行转移:较常见于脑、肾上腺和肾。 
复发原因:术后未综合治疗,未定其复查。 
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以城市的工业区向四周农村呈递减分布的趋势。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后迅速上升,50~60岁上升特别显著,70岁以后略有下降,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7.1∶1。 
4、肺癌诊断的进展 
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影像学和痰液脱落细胞学的进展也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条件。 
(1)肺癌临床表现 
肺癌症状分肺癌早期症状和肺癌晚期症状,早期多不明显,中晚期咳痰、咳血、压迫症状典型。肺癌的症状明显与否,是诊断早期肺癌的重要信号,肺癌晚期易发生转移如脑转移、淋巴转移、骨转移、肝转移。 
①肺癌早期症状:最常见咳嗽、咯血、胸痛及发热。 
肺癌早期症状:刺激性干咳,白色粘液泡沫样痰,痰中带血丝或咳血,或胸痛、胸部不适、呼吸困难及发烧等。 
②肺癌中晚期症状: 
支气管阻塞:使气体不易排出,形成阻塞性肺气肿。肿块长大时,甚至肺不张。 
感染:出现阻塞性肺炎,严重时可形成肺脓肿。 
压迫及转移症状:压迫臂丛神经引起臂痛、麻痹、肌萎缩、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食道受侵或受压时可产生吞咽梗阻;膈神经受侵产生膈麻痹;喉返神经受侵,则声嘶;压迫侵犯上腔静脉,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有头昏、眼花、头面部及上肢肿胀、胸前静脉怒张;侵犯胸膜时,发生胸水,心包受侵时可出现心包积液。 
其他症状:长骨之关节对称性肿大疼痛,杵状指(趾)等,全身发痒及荨麻疹等皮肤症状。 
(2)肺癌体征 
局限性哮鸣音、声音嘶哑、上腔静脉综合症、肩臂疼痛、膈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心包受侵、胸膜转移、肺外转移。 
(3)肺癌诊断要点 
①X线胸片发现肺部孤立结节或肿块,或经CT检查有支气管阻塞征象,应疑为肺癌。 
②长期吸烟男性40岁以上,刺激性咳嗽,伴少量咯血,胸片发现局限性病灶,抗炎或抗结核(2~4周)无效或病灶反趋增大。 
③明显气急、咳嗽,X线胸片两侧呈粟粒样或弥散性病灶,应排除粟粒性结核、肺转移癌、肺霉菌病等病变者。 
④胸中发现肺部块形,伴有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并出现上腔静脉阻塞、喉返神经麻痹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或伴有远处淋巴结转移者。 
⑤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者。 
(4)其他辅助诊断 
甲状腺转移因子-1(简称:TTF-1)是最近发现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主要与甲状腺肿瘤和肺肿瘤相关。检测TTF-1可有效的提高肺癌的诊断率。TTF-1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为81%~100%。1996年,Byrd-Gloster用TTF-1鉴别肺腺癌和肺外腺癌,结果肺腺癌中TTF-1阳性率为76%,而肺外腺癌阳性率为0,表明TTF-1对于鉴别肺腺癌和肺外腺癌有重要意义。 
特异性神经元抗Hu抗体是出现于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简称:PNSNS)的一种特异性、敏感性抗体,PNSNS主要见于小细胞肺癌,抗Hu抗体在SCLC的阳性率为20%左右,而此时肿瘤处于早期根治阶段,因此,对早期诊断小细胞肺癌有重要意义。 
端粒酶是公认目前已知的最为广谱的肿瘤标志物。Kumaki对115例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检测,端粒酶阳性率为93%。其中小细胞肺癌的端粒酶活性显著比其它类型的癌端粒酶活性高。端粒酶活性检测结合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肺癌诊断率为90%以上。 
影像学在诊断肺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目前螺旋CT检查可准确发现2~3mm的病灶。而正电子荧光扫描(简称:PET)可用于手术前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结合细针穿刺活检或胸腔镜活检可得出可靠的诊断。近年影像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新的技术如模拟支气管镜检查、低剂量螺旋CT检查结合微创伤诊断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 
20世纪90年代研制出来的荧光支气管镜(简称:LIFE),其工作原理是用波长为400~440nm的蓝光照射支气管树,支气管镜连接高分辨率照相机,将观察部位的图象通过数据转换器输入计算机,最后将观察部位的图象反映至荧光幕上。正常组织发出绿光,而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发出不同的红光,LIFE对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诊断比普通纤支镜提高了1.5~6.3倍。对浸润癌也比普通纤支镜准确度高。另一种荧光纤支镜为Storz支气管镜,它只用白光通过蓝光滤光片作为激发光,而不用激光和高分辨照相机,患者需先服5-aminolaevalinic acid(简称:ALA)以增强病变组织的自发荧光强度,这样可使癌前病变部位发出较强的红光,增强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的颜色反差,有利于发现癌前病变,提高早期诊断率。但荧光纤支镜主要用于中央型肺癌,且诊断特异性较低,约33%。 
纵隔镜检查以及胸腔镜检查可以对胸腔内淋巴结转移情况准确的了解,便于准确对肺癌进行分期,对肺癌的预后做出判断。其准确度达93%~100%,效果如同开胸手术。 
临床上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手术的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有转移而诊断为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也可能存在隐匿性转移,称为微转移(Microm estasis)。如何发现微转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淋巴结、骨髓和外周血液方面。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技术是检测微转移的主要手段。 
5、肺癌治疗的进展 
肺癌的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原则,如手术、放疗、化疗、物理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肺癌药物分类主要分肺癌西药和治疗肺癌的中药两大类,尽管治疗肺癌没有特效药,但随着肺癌治疗研究进展,抗肺癌药疗效显著的药物如易瑞沙、特罗凯、安体舒、清肺散结丸、金复康、复方万年青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紫龙金等,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并广泛用于肺癌的治疗。 
(1)治疗目的 
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消灭肿瘤。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有手术适应证者,首选手术。手术期间或(和)手术后,不论是否化放疗均应配合中医药,为综合治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创造条件,减少肿瘤扩散转移,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2)肺癌治疗原则 
①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原则上一般不首选手术治疗,以化疗和放疗为主,配合中医中药。 
②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对I、II、IIIA期以手术为主,淋巴转移显著,于术前辅以化放疗。IV期(有远转移)者无法手术,可考虑接受化放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尽量争取带瘤长期生存。 
抗非小细胞肺癌新思路:“认”准细胞再治疗 
通常情况下,在接受各种化疗方案的治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体积会逐步缩小,但仍有部分癌细胞“逃离”了药物作用,出现扩散,并继续生长。日前,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和麻省全科医院(简称:MGH)癌症中心的研究者在《癌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如果能确认这部分出现癌细胞扩散的患者,并用最初期使用的药物方案联合进行治疗的话,可使得患者的病情缓解期持续更长的时间。 
研究选取了伴有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伴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约占美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2%),通常,这部分患者在接受以EGFR为靶细胞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如特罗凯(厄洛替尼)或易瑞沙(吉非替尼)的治疗后,肿瘤会 出现体积明显缩小等反应。 
研究小组在几年前发现了一种现象,即原本在特罗凯(厄洛替尼)或易瑞沙(吉非替尼)的化疗作用下停止生长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会重新进入另外一个生长周期,为此,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胞已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而这些细胞通常都含有大量的MET基因扩增物。在此项研究中,研究者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使在尚未开始接受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之前,部分伴有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就出现了小部分扩增的MET细胞。研究者还发现,这一小部分细胞足可以通过肝细胞生长因子(简称:HGF)激发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研究者表示,HGF通过完全不同的两条途径发挥作用,并产生耐药性。首先,它可以通过GAB1蛋白产生细胞生长信号。其次,它将促进MET增殖癌细胞的产生,以确保它们成为肿瘤细胞中最主要的细胞类型。研究表明,尽管在治疗前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内含有少量的MET增殖细胞,但如果将专门针对这类细胞的药物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应用,疗效会更加显著。 
研究人员总结认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即在治疗初期对部分患者开展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那些一开始就被证明体内存在着MET扩增物的患者而言,更应如此。在治疗前对患者的肿瘤细胞类型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将有助于确定患者后期对治疗方案的反应情况,从而使得临床医生可以更为精确地制定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3)治疗方法 
①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肺癌的最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地切除病灶以及转移的淋巴结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前提条件。微创伤手术是近年开展的新技术,如胸腔镜手术,对病人损伤小,但是不能追求微创伤而放弃手术切除范围。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 
②化疗:化疗对小细胞肺癌的缓解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40%提高到目前的约70~80%,而非小细胞肺癌的缓解率自15%提高到35~45%,由于药物的研发,减轻了毒副作用,增加了疗效。 
目前的肺癌化疗方案主要为含铂方案,可做手术后辅助化疗和全量带瘤化疗。20世纪70~80年代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化疗将肺癌的分期降低,提高手术切除率,但是争议较大。由于小细胞肺癌对化疗较为敏感,疗效较好,无论对局部病灶缩小或控制微转移灶均有好处,以前认为小细胞肺癌不适合手术,化疗后又可以手术切除,因此又叫术前辅助化疗,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上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非小细胞肺癌诱导化疗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术前的化疗周期数一般以2~3周期为宜,超过3周期以上会造成胸膜粘连、纤维化 致手术难度增大,增加并发症。有报道在一组484例统计资料中,认为诱导化疗后缓解率达65%,平均治疗死亡率为7%,生存率较长,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的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近年来受到质疑,认为无论从手术切除率、中位生存期、5年生存率来看,是否做术前辅助化疗无明显差异。 
术后化疗也存在争议,术后化疗是否有益一直有争论,直到2003年在美国ASCO(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会议上,Le Chevalier等报道了1867例术后化疗二代含铂方案3~4个周期随机研究,化疗组和不化疗组相比5年生存率分别为44.5%和40.5%,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9.4%和34.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0.8个月和44.4个月,优于不化疗组,有统计学意义。而化疗组23%(中性粒细胞毒性)有≥1个的IV级毒性,死于化疗者占0.8%,学者们认为上述大样本研究可说明术后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但是对不同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如一期非小细胞肺癌由于病变局限,辅助化疗与否,有待进一步研究。 
化疗的给药途径也有多种,除常用的全身静脉给药外,还有支气管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加动脉栓塞、肿瘤局部穿刺给药等方法。 
化疗的药物选择:经过大量的临床分析,目前美国肿瘤协会(简称:ASCO)认为选用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最好,一线化疗药物推荐两药方案,对不能使用铂类药物的患者,推荐两个新药的非铂类联合方案。目前治疗肺癌的化疗新药主要有紫杉醇(泰素)、吉西他滨(健择)、长春瑞滨(诺维本)。而在中国使用的最新药物是力比泰。 
最佳的化疗周期是多少为合适?以前认为,化疗应以2~8个周期为好,最近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连续不间断化疗对大部分病人是不能耐受的,且只会增加毒性作用,也没有证据提示增加治疗效果,表明,经过3~4周期化疗后,大部分病人的缓解率不再提高,延长化疗周期只会增加毒性,因此,化疗的最佳周期为3~4周期为合适。 
③放疗:放疗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很少单用放疗作为唯一治疗手段。放疗的时机有术前放疗、术后放疗、放疗前化疗、放疗后化疗及伴行放、化疗。放疗的剂量有半量放疗和全量放疗。以上各种放疗模式均有相关的文献报道,总的来说,术前放疗只能减少局部复发率,对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益处,只能增加手术难度,不能延长生存时间。而其它的放疗模式不同程度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伴行放、化疗增加细胞毒性和消化道反应,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④免疫治疗:肺癌患者常呈现免疫功能抑制,而且免疫功能越低,预后越差。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主动免疫疗法又分为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和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应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刺激因子通过非特异性的作用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如卡介苗、短小 棒状杆菌等,但是其特异性差,效果不明显。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的难点在于肿瘤抗原的逃逸,一些常见的肿瘤抗原如CEA、MUC1、GD2、HuD等用来制作抗肿瘤疫苗。而树状突细胞(简称:DC)细胞疫苗是目前的热点。实验表明,外周血来源的树状突细胞,当其与处理过的腺癌细胞系或外科手术取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共同培养,可以明确的在电镜下或流式细胞仪下发现树状突细胞摄取肿瘤细胞,更重要的是,树状突细胞运载的腺癌细胞系能有效的将肿瘤抗原摄取和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发相应的免疫反应。目前有多项肺癌相关性抗原研究在进行中,有些已进入III期临床实验阶段,肺癌疫苗的研究进展是快速的,令人期待。被动免疫又分为过继免疫疗法和抗体疗法,过继免疫疗法是把自身或异体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输入患者体内,达到抗肿瘤的目的,但单独使用效果不佳。抗体疗法正成为肺癌的另一个研究热点,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蛋白酶C、环氧化酶2的受体是肺癌治疗的靶向性位点,运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与异常表达的癌基因结合可以阻断癌细胞的异常信号传导通路,从而阻止癌症的发展。基因治疗与免疫治疗密不可分,互为交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及重组DNA技术快速发展,针对癌基因的单克隆抗体如HER-2单克隆抗体,已用于辅助性的肺癌治疗。基因治疗关键是基因转染技术,目前大部分载体为病毒。基因的治疗策略是将含特异性肿瘤坏死因子(简称:TAAs)编码序列的基因导入人体内激发相应的抗原递承细胞将其递承给T细胞(主要是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从而产生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 
肺癌早期发病隐秘,大多数非小细胞患者发现疾病时已是局部晚期或发生转移,错过手术机会。靶向药物的出现,给化疗失败的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⑤物理治疗:利用热、冷的物理手段治疗肿瘤,热疗方面,多采用超声波对肿瘤局部加热至40~45℃,持续30~40分钟,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冷冻疗法也基本相同,利用液氮冷却肿瘤至-180℃~-190℃,持续10~30分钟,使肿瘤细胞内结晶、破裂,杀灭肿瘤细胞。物理治疗只能在晚期病人已无太多治疗手段时使用,其效果也是有限的,仅有缩小肿瘤病灶的作用。 
⑥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肺癌的应用主要在于治疗晚期无特殊治疗的肺癌患者,用中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是中医治疗肺癌的基本原则。中医将肺癌分为四型:气虚型、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痰热淤毒型。根据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总报道例数不多,可重复性不强。另外,中医强调饮食疗法,认为黄鱼抗肺癌汤(黄芩、黄精、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等)、川百合猪肺汤、无花果鱼腥草汤等对肺癌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六)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1、概述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简称:CC)是全球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而居第二位,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新发病例90%来自发展中国家,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位女性因子宫颈癌而丧失。 
2、病因 
宫颈癌是导致全球妇女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很多危险因素均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将其按流行病学三角模式概括为致病因子、宿主、环境三个要素。90%以上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检测到了HPV病毒(人乳头状瘤样病毒,英文:humanpapillo maviru)的存在;40岁以下宫颈腺癌妇女,89%感染HPV病毒,而60岁以上妇女人群中,其感染率仅为40%。 
HPV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吸烟,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吸烟都可以导致宫颈癌。口服避孕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服药5年以上妇女患病率增加四倍。其他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结婚或性行为开始的早晚、多产、营养等因素都有一定的作用。HPV病毒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损害了宫颈上皮细胞的免疫机制。宫颈癌的发生与性伙伴的多少以及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关系密切。宫颈鳞状细胞癌与多产关系紧密,而生育年龄早则与宫颈鳞癌、腺癌关系均密切。 
自1999年Durst等应用核酸杂交技术在宫颈癌组织中检测到HPV病毒16型和18型DNA以来,Zhang等(2002年)从临床到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方面对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宫颈癌的发病主要与HPV感染引起机体内源性因素产生影响,如相关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和机体免疫调节机制失衡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引起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异常,导致组织癌变。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早期筛查和有效防治,对于逆转宫颈癌前病变、阻断其恶性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症状 
阴道流血:年轻患者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发生在性生活、妇科检查及便后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一般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的情况而定。早期出血量少,晚期病灶较大表现为大量出血,一旦侵蚀较大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年轻患者也可表现为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等。老年患者常主诉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阴道排液:患者常诉阴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汤样,有腥臭味。晚期因癌组织破溃、组织坏死、继发感染等,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排出。 
晚期癌的症状:根据病灶侵犯范围出现继发性症状。病灶波及盆腔结缔组织、骨盆壁、 压迫输尿管或直肠、坐骨神经时,常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大便秘结、里急后重、下肢肿痛等,严重时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最后引起尿毒症。到了疾病末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发热及全身衰竭。 
4、检查与诊断 
(1)宫颈癌的检查 
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癌部位较硬,易出血,并应注意有无阴道转移,应特别强调作三合诊(腹部触诊、阴道内诊和肛门内诊),了解子宫后方及宫旁有无癌转移,藉以确定病变范围,进行临床分期。 
Ib期及II期以后的宫颈癌症状明显,通过妇科检查及宫颈活检即作出诊断。 
0期和Ia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易漏诊。 
0期和Ia期的预后远较Ib期以后者为佳,应重视其早期诊断。 
(2)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细胞学检查凡遇可疑病例,如宫颈接触性出血或糜烂较重、久治不愈者,应作宫颈刮片查瘤细胞。如发现癌细胞或核异质细胞应进一步行宫颈活检。宫颈癌普查时,多采用此法进行筛选宫颈活检。 
碘试验在未染色区取材,可提高准确性,取材时应包括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外,并最好在3、6、9、12点作四点活检,以防漏诊。 
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将宫颈放大16~40倍,可更仔细地观察宫颈上皮的改变,并可看到鳞柱上皮交界处。在阴道镜指导下作活检,可提高准确性。看不到鳞柱上皮交界处时,应作宫颈管搔刮,将刮出物送病检。 
宫颈锥形活检将宫颈作锥形切除。术前应先作阴道镜确定病变部位,亦可作碘试验。切除的标本应作连续病理切片以除外浸润癌。 
(3)鉴别诊断 
根据各项症状体征不难与子宫的其他肿瘤如子宫肌瘤、子宫体癌等鉴别。 
子宫肌瘤: 
①月经过多及月经期间出血:特别是发生粘膜下子宫肿瘤。 
②疼痛:一般的疼痛只是隐隐约约的痛,除非子宫本身要排出粘膜下子宫肌瘤,而造成子宫收缩。 
③压迫症状:子宫肌瘤可以压迫到膀胱、输尿管、血管、神经及肠子,而产生各种影响这些器官的操作。 
④不孕:子宫肌瘤可以影响到子宫腔的结构和子宫内膜的操作,使着床不易。但也有子宫肌瘤的病人,一样可以正常的受孕,正常的生产。 
子宫体癌: 
①阴道出血绝经后出现阴道持续性或不规则出血;尚未绝经者可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 
②阴道排液少数病人在病变早期有水样或血性排液增加,晚期并发坏死感染时,可出现恶臭脓血分泌物。 
③疼痛一般仅发生在晚期,当子宫颈管被癌肿组织堵塞导致宫腔积血或积脓时,可出现下腹胀痛或癌瘤刺激宫缩而引起疼痛,晚期癌浸润盆壁时,可出现腰腿痛。 
5、预防与治疗 
目前世界宫颈癌治疗后总五年存活率为55.5%,其中I期80.04%、II期58.9%、III期32.8%、IV期7.1%。 
约半数的患者治疗后一年内复发,25%于第二年复发,5%于五年后复发。因此,患者于治疗后一年内应每月检查一次,第二年每2个月检查一次。以后每6个月检查一次。每次均应作详细的盆腔检查及阴道涂片。 
SL检查对早期宫颈癌有效且低创: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提示,前哨淋巴结(简称:SL)检查可显示早期宫颈癌的非寻常淋巴引流通路或检出癌转移,并避免对SL阴性者进行不必要的淋巴结清除。 
该研究纳入128例IA1~IB1期子宫颈癌患者。非寻常部位SL指骶髂区域以外的淋巴结。孤立肿瘤细胞(简称:ITC)、微转移和明显转移的定义分别是病灶<0.2mm、0.2~2mm和>2mm。 
结果显示,在98.4%的患者中检测到SL。在37.5%患者的非寻常部位检出至少一个SL。在16.4%的患者中检出26个阳性SL,其中38%为明显转移,33%为微转移,29%为ITC;27%只能通过免疫组化法检出。在无SL转移的患者(81.2%)中,未发现假阴性结果。 
(1)治疗原则 
子宫颈癌的处理分非典型增生,原位癌、镜下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处理方法。 
①不典型增生:活检如为轻度非典型增生者,暂按炎症处理,半年随访刮片和必要时再作活检。病变持续不变者可继续观察。诊断为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应适用激光、冷冻、电熨。对重度不典型增生,一般多主张行全子宫切除术。如迫切要求生育,也可在锥形切除后定期密切随访。 
②原位癌:一般多主张行全子宫切除术,保留双侧卵巢;也有主张同时切除阴道1~2cm者。近年来国内外有用激光治疗,但治疗后必须密切随访。 
③镜下早期浸润癌:一般多主张作扩大全子宫切除术,及1~2cm的阴道组织。因镜下早期浸润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极小,不需消除盆腔淋巴组织。 
④浸润癌:治疗方法应根据临床期别,年龄和全身情况,以及设备条件。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射、手术及化学药物治疗。一般而言,放疗可适用于各期患者;Ib至IIa期的手术疗效与放疗相近;宫颈腺癌对放疗敏感度稍差,应采取手术切除加放疗综合治疗。 
(2)手术治疗 
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消除。切除范围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阴道上段和阴道旁组织以及盆腔内备组淋巴结(子宫颈旁、闭孔、髂内、髂外、髂总下段淋巴结)。手术要求彻底、安全、严格掌握适应征、防止并发症。 
(3)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①手术并发症有术中出血、术后盆腔感染、淋巴囊肿、潴潞留、泌尿系统感染及输尿管阴道瘘等。 
②手术并发症的处理,近年来,由于手术方法和麻醉技术的改进,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术后采用腹膜外负压引流等措施,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显著减少。 
(4)放射治疗 
为宫颈癌的首选疗法,可应用于各期宫颈癌,放射范围包括子宫颈及受累的阴道、子宫体、宫旁组织及盆腔淋巴结。照射方法一般都采取用内外照射结合,内照射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灶及其邻近部位,包括子宫体、阴道上部及其邻近的宫旁组织(“A”)点。外照射则主要针对盆腔淋巴结分布的区域(“B”)点。内放射源采用腔内镭(简称:Ra)或137铯(简称:137Cs),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病灶。外放射源采用60钴(简称:60Co),主要针对原发病灶以外的转移灶,包括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剂量一般为60Gy。目前对早期宫颈癌多主张先行内照射。而对晚期癌,特别是局部瘤体巨大,出血活跃,或伴感染者则以先行外照射为宜。 
美国一项III期多中心随机研究表明,与标准治疗(顺铂化疗加同步外照射放疗)相比,吉西他滨+顺铂加同步外照射放疗(简称:XRT)序贯近距离放疗、再辅以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能显著改善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转归,但毒副作用亦显著增多。 
该研究纳入515例未接受过化疗和放疗的IIB~IVA期宫颈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组:顺铂序贯吉西他滨每周1次、连续6周,同时行XRT(50.4Gy/28f)序贯近距离放疗(30~35Gy),再辅以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3周×2;B组:顺铂每周1次、连用6周,同时行XRT序贯近距离放疗(同A组)。 
结果显示,A组3年PFS率显著高于B组(74%对65%,P=0.029),OS(P=0.0224),至肿瘤进展时间(P=0.0008)也获得显著改善。但A组3级或4级毒性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86.5%对46.3%,P<0.001)。 
(5)化学治疗 
到目前为止子宫颈癌对大多数抗癌药物不敏感,化疗的有效率不超过15%,晚期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化疗药物可采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等进行静脉或局部注射。 
(七)结肠癌的研究进展 
1、概述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5%。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为2~3∶1。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各趋势。 
2、结肠癌病因 
结肠癌的确切发病原因和机理,同其它肿瘤一样,仍然不完全清楚,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结肠癌的发病和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 
(1)饮食原因 
研究显示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并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胆汁酸经细菌作用可生成3-甲基胆蒽等致癌物质,固醇环也可经细菌作用被芳香化而形成致癌物质。食物纤维包括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量,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能够缩短粪便通过大肠的时间而减少致癌物质与肠粘膜接触的时间,若膳食纤维不足时,已是结肠癌的发病因素之一。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结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一级亲属得过结直肠癌的,其下一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大约1/4的新发病人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3)炎症性肠病 
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比普通人得结肠癌要高得多,多见于幼年发病病变范围广病程长的患者,癌变常发生在扁平粘膜。炎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常可伴有息肉形成,进一步发展为肠癌;克隆氏(Crohn)病有结肠、直肠受累者也能引起癌变。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会是常人的30倍。 
(4)血吸虫病 
血吸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结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明显区别,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因肠壁血吸虫卵沉积与毒素刺激可导致大肠粘膜慢性溃疡,炎性息肉等,进而引起癌变。推测血吸虫卵沉积在结肠粘膜下引起慢性炎症和息肉样增生,是癌发诱因。 
(5)息肉 
部分结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发病的主要诱因是不良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癌变得发生率为25%左右;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3%左右。 
(6)胆囊切除术后 
由于胆汁持续性的注入结肠,次级胆酸进入肠腔刺激粘膜引起炎症、腺瘤,增高结肠癌的发病率。 
3、结肠癌症状 
整个结肠以横结肠中部为界,分为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两个部分,此两部癌肿的临床表现确各有其特点,不同部位结肠癌的症状如下: 
(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腔粗大,肠内粪便为液状,这段肠管的癌肿多为溃疡型或突向肠腔的菜花状癌,很少环状狭窄,故不常发生梗阻。但是这些癌肿常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临床上可有腹痛不适、大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液质表现。 
①腹痛不适 约75%的病人有腹部不适或隐痛,初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常位于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阑尾炎发作。如肿瘤位于肝曲处而粪便又较干结时,也可出现绞痛,应注意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约50%的病人有食欲不振、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现象。 
②大便改变 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与癌肿溃疡形成有关。待肿瘤体积增大,影响粪便通过,可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出血量小,随着结肠的蠕动与粪便充分混合,肉眼观察不易看出,但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③腹块 就诊时半数以上病人可发现腹块。这种肿块可能就是癌肿本身,也可能是肠外浸润和粘连所形成的团块。前者形态较规则,轮廓清楚;后者形态不甚规则。肿块一般质地较硬,一旦继发感染时移动受限,且有压痛。 
④贫血和恶病质 约30%的病人因癌肿溃破持续出血而出现贫血,并有体重减轻、四肢无力,甚至全身恶病质现象。 
(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较细,肠内粪便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左半结肠癌多数为浸润型,常引起环状狭窄,故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慢性肠梗阻。肿块体积较小,既少溃破出血,又无毒素吸收,故罕见贫血,消瘦、恶液质等现象,也不易扪及肿块。 
①腹部绞痛 是癌肿伴发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梗阻可突发,出现腹部绞痛,伴腹胀、肠蠕动亢进、便秘和排气受阻;慢性梗阻时则表现为腹胀不适、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便秘、粪便带血和粘液,部分性肠梗阻有时持续数月才转变成完全性肠梗阻。 
②排便困难 半数病人有此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便秘情况愈见严重。如癌肿位置较低,还可有排便不畅和里急后重的感觉。 
③粪便带血或粘液 由于左半结肠中的粪便渐趋成形,血液和粘液不与粪便相混,约25%患者的粪便中肉眼观察可见鲜血和粘液。 
(3)直肠癌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及排便习惯的改变。便血是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多呈鲜血或暗红色血液,与大便不相混淆,大量出血者则罕见。有时,便血中含有血块和脱落的坏死组织。排便习惯改变,亦是直肠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大便次数的增多,每日数次至十数次,多者甚至每日数十次,每次仅排少量的血液及粘液便,多伴持续性肛门坠胀感及排便不尽感。大便常变细、变形,甚至有排便困难及便闭。 
4、检查与诊断 
结肠癌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常被患者忽视,也易漏诊。故对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现时应提高警惕,考虑有无结肠癌的可能:①近期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或排便不畅)、持续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②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③粪便变稀,或带有血液和粘液;④腹部可扪及肿块;⑤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或体重减轻等;有上述可疑现象时,除作进一步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应即进行下列系统检查,以期确定诊断。 
(1)诊断方法: 
①肛管指诊和直肠镜检 检查有无直肠息肉、直肠癌、内痔或其他病变,以资鉴别。 
②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虽长25cm,但75%的大肠癌位于乙状结肠镜所能窥视的范围内。镜检时不仅可以发现癌肿,还可观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润范围。通过乙状结肠镜可以采取组织作病理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可提供更高的诊断率,国内已广泛应用,操作熟练者可将纤维结肠镜插至盲肠和末端回肠,还可进行照相,确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③X线检查 
腹部平片检查 适用于伴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例,可见梗阻部位上方的结肠有充气胀大现象。 
钡剂灌肠检查 可见癌肿部位的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至病灶处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粘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于诊断结肠内带蒂的肿瘤。 
④癌胚抗原(简称:CEA)试验 对早期病例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对推测预后和判断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腹腔镜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分子标记预测疗效和PET检查等均是近年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或研究的热点。这些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是十分谨慎的。最近美国一项对872名无 转移结肠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比较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肿瘤复发率基本相同,腹腔镜手术用于结肠癌有了较可信的临床试验支持。但NCCN仍对腹腔镜手术用于结肠癌治疗提出了严格的条件,包括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无直肠或远端结肠肿瘤、无远处转移、无梗阻或穿孔、无腹腔粘连和要求术者对腹腔全面探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普及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腹腔镜手术用于结肠癌治疗可能会逐渐增多。 
前哨淋巴结活检仍被限定为仅用于临床研究,而分子标记预测疗效则继续对此表示不支持。PET为非常规检查项目,而在怀疑有复发或转移的晚期结肠癌患者,多排螺旋CT的逐渐普及胸腹盆腔联合CT扫描成为了结肠癌首诊检查、复发转移检查和随访检查中的推荐项目。新版指南明确提出结肠癌高危复发者在根治术后3年内每年进行一次胸腹盆腔联合CT扫描。 
(2)鉴别诊断 
①结肠良性肿物 病程较长,症状较轻,X线表现为局部充盈缺损,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肠腔不狭窄,未受累的结肠袋完整。 
②结肠炎性疾患(包括结核、血吸虫病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肠道炎症性病变病史方面各有其特点,大便镜检都可能有其特殊发现,如虫卵、吞噬细胞等,痢疾可培养出致病菌。X线检查病变受累肠管较长,而癌肿一般很少超过10公分。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也不同,可进一步确诊。 
③结肠痉挛:X线检查为小段肠腔狭窄,为可复性。阑尾脓肿;有腹部包块,但X线检查包块位盲肠外,病人有阑尾炎病史。 
5、结肠癌治疗发展 
2010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简称:NCCN)公布的结肠癌诊疗指南,把结肠癌分成结肠腺瘤伴侵润癌、无转移侵润癌和转移或复发结肠癌三大组,分组体现恶性程度逐渐升高的结肠癌在诊治手段和临床复杂性方面的区别。结肠癌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并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以及其它支持治疗的综合治疗。生物靶向药物、肿瘤分子标记、腹腔镜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和PET检查均是近年肿瘤研究中的热点。 
(1)手术治疗 
结肠癌的治疗首先强调手术切除,并注重联合术前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尽量根治;尽量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保存患者的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手术方法: 
①右半结肠切除术 适用于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部的癌肿。切除范围:回肠末端15~20公分、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的右半,连同所属系膜及淋巴结。肝曲的癌肿尚需切除 横结肠大部及胃网膜右动脉组的淋巴结。切除后作回、结肠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缝闭结肠断端)。右半结肠癌切除术保留结肠中动脉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切除结肠中动脉 
②左半结肠切除术 适用于降结肠、结肠脾曲部癌肿。切除范围:横结肠左半、降结肠、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连同所属系膜及淋巴结。切除后结肠与结肠或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 
③横结肠切除术 适用于横结肠癌肿。切除范围:横结肠及其肝曲、脾曲。切除后作升、降结肠端端吻合。若吻合张力过大,可加做右半结肠切除,作回、结肠吻合。 
④乙状结肠癌肿的根治切除 根据癌肿的具体部位,除切除乙状结肠外,或做降结肠切除或部分直肠切除。作结肠结肠或结肠直肠吻合。 
⑤伴有肠梗阻病人的手术原则 术前作肠道准备后如肠内容物明显减少,病人情况允许,可作一期切除吻合,但术中要采取保护措施,尽量减少污染。如肠道充盈,病人情况差,可先作肿瘤近侧的结肠造口术,待病人情况好转后再行二期根治性切除术。 
不能作根治术的手术原则 肿瘤局部侵润广泛,或与周围组织、脏器固定不能切除时,若肠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肿瘤远侧与近侧的短路手术,也可作结肠造口术。如果有远处脏器转移而局部肿瘤尚允许切除时,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症状。 
(2)化疗 
结肠癌约半数患者在术后出现转移和复发,除部分早期患者外,晚期和手术切除后的患者均需接受化疗。化疗在结肠癌综合治疗中是除外科治疗后又一重要治疗措施。 
NCCN推荐用于结肠癌化疗的药物有氟尿嘧啶、卡培他宾、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四种药物。这些药物组成了各种联合方案,包括FOLFOX,IFL,FOLFIRI,CAPOX和经典的5-FU\CF联用方案,这些方案均可用于结肠癌的一线治疗。对于化疗方案的选择,NCCN的共识有: 
①推荐使用5-FU静脉持续灌注,因其比推注具有更小的副作用,而疗效并不降低或有提升。 
②卡培他宾一般用于静脉化疗不能耐受者,卡培他宾单药疗效等同于5-FU/CF方案化疗。CAPOX用于一线化疗为2B推荐级别,卡培他宾的其它联合方案尚待评估。 
③IFL不用于结肠癌的辅助治疗,含伊立替康方案具有较大毒性,而且无益于生存改善,用于辅助治疗须谨慎。而二线治疗或复发转移者多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 
④在5-FU/CF基础上加用奥沙利铂(FOLFOX方案)明显优于5-FU/CF方案。 
化疗在结肠癌治疗中作用的进一步提升表现在原受质疑的II期结肠癌辅助化疗可受益的肯定,凡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II期及以上结肠癌均必须给予辅助化疗。在肝、肺转移病灶可通过新辅助化疗使肿瘤降期得以切除的NCCN推荐上。肝转移者即使通过新辅助化疗 降期切除后,仍应在术后给予短期的化疗。而针对结肠癌EGFR和VEGFR的生物靶向药物的应用更为化疗疗效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了希望和实效。 
生物治疗靶向药物有针对EGFR的免疫球蛋白IgG1的人源化嵌合单抗Cetuxmab和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根据临床试验结果,Cetuxmab仅被推荐与伊立替康联合用于复发或转移结肠癌。Bevacizumab则被广泛推荐加用于各类结肠癌化疗方案,NCCN认为Bevacizumab即使对生存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但与化疗联用至少有助于降低复发。然而,NCCN也指出了使用抗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的危险性。为避免术中致命的出血危险,最后一次使用Bevacizumab与手术的间隔至少应在6周以上,老人则由于易增加中风或动脉疾病的危险而须谨慎使用。对于曾经应用过Bevacizumab的患者则不再推荐使用,Bevacizumab单药应用或与已失败的化疗联合应用并无实际的疗效,因此也不推荐使用。虽然生物治疗靶向药物在结肠癌治疗中存在不少问题,但靶向药物毕竟为结肠癌的药物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随着结肠癌基础科研的不断深入,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有更好疗效的生物治疗靶向药物出现。 
化疗的给药途径也有多种,除常用的全身静脉给药外,还有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加动脉栓塞、肿瘤局部穿刺给药等方法。 
①全身静脉联合化疗方案 
结肠癌化疗方案主要以5-氟尿嘧啶(简称:5-FU)为基础,亚叶酸钙(简称:LV)作为调节剂可增强效应剂5-FU的疗效。 
5-FU/LV联合用药其疗效已被多数研究所证实,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标准疗法。FOLFOX4方案是治疗晚期结肠癌最为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同时是III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最好选择。全身静脉化疗可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其目的是防止远处转移,缩小瘤体利于切除,但是由于时间短,不同肿瘤患者的化疗敏感性不同,因此手术后仍需给予辅助化疗;术后化疗,主要采用以5-FU/LV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连用5天,1个月后重复,至少6个周期),这已成为III期结肠癌术后标准疗法。 
②口服化疗 结肠癌口服化疗药主要指氟嘧啶类前体药物,吸收后通过1次或多次代谢转变成5-氟尿嘧啶,发挥抗癌作用。口服化疗在临床应用中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可门诊治疗,宜于老年肿瘤患者和家庭化疗,成为结肠癌辅助治疗的一个新趋势。 
(3)放疗 
虽然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单纯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较高,大多数局部复发发生在盆腔内,因此肿瘤侵入直肠周围软组织是手术无法彻底切除的。因此盆腔放疗是清除这些癌细胞沉积的唯一可供选用的有效方法。然而结肠癌病人对术前及术后放疗均无显效。放射治疗仅适用于结肠癌病人的术中放疗。 
①结肠癌的放疗方案 
根治性放疗:通过放疗彻底杀灭肿瘤细胞仅适用于少数早期病人及细胞类型特殊敏感的病人; 
对症性放疗:以减轻症状为目的。适用于止痛、止血、减少分泌物、缩小肿瘤、控制肿瘤等姑息性治疗; 
②结肠癌放疗的方式 
术前放疗:可以使癌细胞的活性减弱,使手术时播散或残留的癌细胞不易存活;对巨大而固定,估计切除有困难的癌肿,术前放疗可使瘤体缩小,从而提高切除率;放射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血供或供氧减少时,术前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较术后高。术前放疗应严格掌握剂量,以中等剂量(3500~4500cGY)为宜,既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又能提高手术疗效。 
术后放疗:根据手术发现,在切除原发肿瘤后,对可能残留肿瘤的部位进行标记、定位,从而使照射部位可能更精确,照射具有选择性,效果更佳;原发肿瘤切除后,肿瘤负荷显著减少,有利于提高残留癌对放射线的效应。 
术中放疗:术中对疑有残留癌处和不能彻底切除处,用β线进行一次大剂量照射。 
(4)中医药治疗 
中药能调节机体免疫力,使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增强,与化疗有协同增效与减毒作用,特别对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造血机能抑制等有保护作用,故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也日益受到重视。对结肠癌术后患者,中医一般采用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治法,根据辨证结果,还可结合通络散结法,具体用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病期、不同体质、不同证型等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分为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脾虚气滞型;脾肾阳虚型。 
(5)免疫治疗 
肿瘤患者常呈现免疫功能抑制,而且免疫功能越低,预后越差。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主动免疫疗法又分为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和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免疫疗法可以提高病人抗肿瘤的能力,近年来发展很快,诸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已逐渐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疗的进行。 
(6)生物治疗 
结肠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为了防止癌细胞没有完全切除会接受连续化疗,继而防止癌细胞的二次复发和转移。生物疗法帮助化疗顺利完成,由于术后病人身体比较虚弱,再加上连续化疗,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对身体机能的破坏较大,生物疗法可及时进 行修复,提高病人正常的身体机能,增加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低毒副作用,使化疗能够顺利完成;生物治疗可清除化疗药物无法清除或残留下来的癌细胞,达到更加清除癌细胞的目的。术后及术后转移的病人在化疗过程中结合生物治疗技术,如生物细胞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可取得更好的效果。所谓的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与仅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的化疗药物不同,通过与VEGF特异性结合,阻止其与受体相互作用,发挥对肿瘤血管的多种作用:使现有的肿瘤血管退化,从而切断肿瘤细胞生长所需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使存活的肿瘤血管正常化,降低肿瘤组织间压,改善化疗药物向肿瘤组织内的传送,提高化疗效果;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持续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八)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概述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2、糖尿病的分型和病因的研究 
(1)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简称:GDM)、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β细胞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尿病、胰岛素作用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尿病、胰腺外分泌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药物原因诱发导致的糖尿病或化学原因诱发导致的糖尿病)。 
(2)糖尿病病因的研究进展 
①与I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简称: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简称: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②与II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大量研究已显示,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简称: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简称:IR)、 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尿病血管病变。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II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的级联反应。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β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β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较为敏感。ROS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2004年Ceriello教授提出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2004年是学说,2009年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遗传因素:和I型糖尿病类似,II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II型糖尿病比I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I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II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II型糖尿病。 
肥胖:II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II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II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II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II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II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③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II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I型糖尿病 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II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II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3、临床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g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kg,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ml,最高可达10,000ml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4、诊断标准: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简称:ADA)糖尿病诊断标准①糖化血红蛋白A1c≥6.5%,②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③口服糖耐量试验(简称:OGTT)2h血糖≥11.1mmol/l,④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高危人群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简称:BMI)≥24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以往有IGT或IFG者;或糖化血红蛋白A1c位于5.7~6.5%之间,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HDL)低(<0.9mmol/L)和/或甘油三酯(>2.8mmol/L)者,④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⑤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大婴儿(≥4kg);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⑥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⑦使用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糖尿病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次查胰岛功能(C肽分泌试验),早诊早治,⑧长期服用抑郁症药物。 
5、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发展 
(1)糖尿病的预防 
对于糖耐量减低(简称:IGT)、空腹血糖受损(简称:IFG)或A1C 5.7%~6.4%的患者应进行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体重5~10%,同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如步行。定期的随访咨询对于计划的成功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对于那些糖尿病极高危人群(同时合并有IFG和IGT外加其他危险因素,如A1C>6%,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简称:HDL)胆固醇,高甘油三脂、糖尿病一级亲属)并且肥胖的60岁以下的人群,可以考虑使用二甲双胍。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应该每年进行随访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发展为糖尿病。 
(2)糖尿病治疗的进展 
①血糖控制的评估 
血糖监测 主要依据自我血糖检测(简称:SMBG)与糖化血红蛋白(简称:A1C)。指南推荐个体化的血糖监测频率。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注射或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每天应该进行自我检测血糖(简称:SMBG)3次或以上。对于胰岛素注射次数少或仅采用口服药物或医学营养治疗(简称:MNT)的患者,SMBG或许有利于治疗成功。餐后SMBG或许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达标。SMBG医嘱后,应保证患者获得SMBG的初始指导和定期随访评估,并用SMBG数据指导调整治疗。对于年龄25岁以上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简称:CGM)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是降低A1C水平的有用工具。虽然在儿童、青少年、和青年患者降低A1C的证据不强,但是CGM对该人群或许有帮助。应用这种仪器与治疗成功具有相关性。CGM可以作为SMBG的一种补充,特别适宜无症状低血糖和/或频发低血糖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A1C)对于治疗达标(血糖控制稳定)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两次A1C检测。对更改治疗方案或血糖控制未达标患者每季度进行一次A1C检测。在需要决定改变治疗方案时可适时检测A1C。 
②成人血糖控制目标 
指南建议,从预防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考虑,把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A1C控制的总体目标定为<7%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对于某些病人,在不发生严重低血糖或其他治疗副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建议将其A1C降低到比一般的7%目标更低的水平也是理性的选择。这些病人包括那些糖尿病病史较短,预期寿命较长,并且没有明显的CVD并发症的患者。相反,对于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有限、已经伴有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及具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尽管实施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适当的血糖监测、应用了有效剂量的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但血糖仍难以达标者,不太严格的A1C控制目标似更加适合。 
③营养治疗(简称:MNT) 
任何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都需要依据治疗目标接受个体化的MNT,如果能在熟悉糖尿病内容的注册营养师指导下完成更好。由于可节约花费,并可改善预后(B),说以MNT应该被相关保险公司及其他支付者覆盖。能量平衡,超重与肥胖,适度减轻体重能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对体力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是减肥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最有助于保持减重。 
糖尿病治疗的脂肪摄取中饱和脂肪摄入量不应该超过总摄入能量的7%。少食反式脂肪能降低LDL胆固醇并增加HDL胆固醇;所以应减少反式脂肪的摄入。 
糖尿病治疗的碳水化合物摄取用计算、食品交换份或经验估算监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仍是血糖控制达标的关键 
④减肥手术 
对于减肥手术,指南建议采取谨慎的态度。指南建议,对于BMI≥35kg/m2的成人II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但糖尿病或相关并发症仍难以控制者,可考虑进行减肥手术治疗。但对减肥手术的长期获益、花费效益比及相关的风险,还需要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同优化的药物和生活方式治疗进行比较。实施减肥手术的II型糖尿病患者应接受长期生活方式管理咨询与医学监测。尽管小型研究表明BMI在30~35kg/m2之间的II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减肥手术治疗在血糖控制上是有益的,但是目前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除研究之外可以推荐BMI<35kg/m2 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减肥手术处理。II型糖尿病患者减肥手术的长期获益、花费获益比及风险,应该与优化药物和生活方式治疗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常用的手术:胃转流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简称:RYGB),你胃肠短路术(mini gastric bypass),胆胰分离术和十二指肠转位术(简称:BPD&BPD-DS),袖状胃切除术(简称:SLEEVE),可调节胃绑带术(简称:LAGB)。 
⑤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简称:DSME) 
指南高度重视DSME的重要价值。指南建议,糖尿病人群一经诊断即应按需要根据国家标准接受DSME。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是决定DSME效果的关键因素,应作为糖尿病管理的组成部分进行评估和监测。DSME应关注心理问题。 
⑥体育锻炼 
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体力活动。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鼓励II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3次耐力训练。 
⑦心理评估与管理 
指南认为对患者心理和社会状态的评估应该是糖尿病医学管理的重要组份。心理筛查 及随访应该至少包括对疾病的态度、对治疗和预后的期望、情感/情绪状态、整体的及与糖尿病相关的生活质量、资源(经济、社会和情感)及精神病史。 
⑧低血糖 
在对低血糖的处理方面,指南建议,对于有意识的低血糖患者,虽然任何含有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均可选用,但葡萄糖(15~20g)仍为首选。一旦SMBG显示血糖恢复正常,建议患者摄入饮食或点心,以预防低血糖的复发。指南建议处方胰高血糖素给所有处于严重低血糖高危状态的患者。对于出现无感知低血糖或出现过一次或多次严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应建议其提高血糖控制目标值,以严格避免至少在近几周内再次发生低血糖及部分逆转无感知低血糖并减少未来发作的风险。 
⑨免疫接种 
指南建议,应为所有年龄≥6个月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流感疫苗的接种。应为所有2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对于在65岁以前接受过疫苗的年龄>64岁的患者,如上次接种疫苗时间超过5年,需再次接种一次。 
(3)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①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应该控制在<130mmHg。糖尿病患者舒张压应该控制在<80mmHg。高血压的生活方式治疗包括超重时减轻体重,DASH型饮食方式包括低盐饮食、增加钾的摄入、适量饮酒、增加体力活动。治疗方案应该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简称: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简称:ARB)。如果其中的一种不能耐受,应该以另一种代替。如果血压仍然未达标,当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简称:GFR)≥30ml·min/1.73m2,应该加用噻嗪类利尿剂,当患者GFR<30ml·min/1.73m2,应该加用髓袢类利尿剂。常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两种或者更多种最大剂量)以达到血压控制目标。在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高血压时,建议血压目标值应该是110~129/65~79mmHg。妊娠期间,ACEI和ARB均属禁忌。 
血脂异常及其治疗  无论水平如何,应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控制LDL-C达标仍是首要选择。如果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没有达标,可考虑联用他汀和其他降脂药物使血脂达标,但尚未有评估其CVD结局和安全性的研究。妊娠期间禁用他汀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可以采取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治疗(剂量75~162mg/day)。有CVD史的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剂量75~162mg/day)二级预防治疗。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该使用氯吡格雷(剂量75mg/day)。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可以采用阿司匹林(剂量75~162mg/day)联合氯吡格雷(剂量75mg/day)治疗一年。 
戒烟  指南建议劝告所有患者戒烟。应把戒烟咨询和其他形式的戒烟治疗视为糖尿病常规治疗的组成部分。 
②肾病的筛查和治疗 
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对于病程5年以上的I型糖尿病患者及所有一经诊断的II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检测评估尿白蛋白排泄率。对于所有成人糖尿病患者,不管其尿白蛋白排泄率为多少,至少每年检测血清肌酐。血清肌酐应该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简称:GFR)及对慢性肾脏疾病(简称:CKD)进行分期(如果有CKD)。 
③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 
为降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或延缓其进展,建议优化血糖和血压控制。指南建议加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指南建议,成人和10岁及以上的儿童I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发病后的5年内,应接受初次的由眼科专家或验光师在散瞳条件下进行的综合眼科检查。II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即应尽早接受初次的由眼科专家或验光师在散瞳条件下进行的综合眼科检查。 
④足诊治 对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以确定足溃疡和截肢的危险因素。足部检查应该包括视诊、足动脉搏动、保护性感觉的丢失(简称:LOPS)的检查(10g单尼龙丝+以下任何一个:128Hz音叉检查振动觉、针刺感、踝反射、振动觉阈值)。 
⑤神经病变治疗 
指南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在诊断时及诊断后至少每年使用简单的临床检测手段筛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简称:DPN)。一般不需进行电生理学检查。II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和I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5年后,均应筛查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指南建议应用药物减轻DPN和自主神经病变相关的特定症状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6、糖尿病治疗发展 
由阿斯迪康与施贵宝公司联合生产的抗糖尿病新药Dapagliflozin已经完成了III期临床验证工作,有望近期上市。Dapagliflozin属于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肾脏再吸收葡萄糖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该药每天服用一次,可以单独用药,更可以与其它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而且,这类药物可以降低体重。 
新型发展的口服给药系统:微粒给药系统、脂乳剂、其他(结肠定位片,肠溶包衣)。微粒载药制剂包括微囊、微球、纳米粒、纳米囊,保护胰岛素不被胃酸破坏显著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 
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可被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简称:DDP-4)快速降解,故其在血中的半衰期仅为1~2min,需要持续输注才能发挥作用。正在研发的Exendin-4Amylin & Lilly(AC2993,简称:ByettaTM)作为人工合成的Exendin-4,在体内 的半衰期达到4小时左右。Liraglutide Novo Nordisk(简称:NN2211),是一种酰胺化修饰的GLP-1长效类似物,半衰期为12小时。CJC-1131加拿大Conjuchem,其N端第2位的L-Ala被D-Ala取代,并在C末端连接酰胺类化合物,半衰期长达10~12天。ZP-10丹麦Zealand采用了结构诱导探针肽修饰的专利技术,法国Sanofi-Aventis公司进一步的开发。 
胰岛移植包括:异种移植、干细胞、基因工程改造胰岛素分泌细胞。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如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自体血液干细胞移植,人胚胎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简称:iPS细胞)。Melton研究小组的研究证实,将3个转录因子Ngn3、Pdx1及Mafa导入到成年糖尿病小鼠胰腺后,胰腺外分泌细胞可转化为β细胞样的内分泌细胞,这种细胞与天然的胰岛β细胞在大小、形态、超微结构、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并可通过重建胰岛结构而消除链脲菌素糖尿病小鼠模型的高血糖。 
(九)肥胖症的研究进展 
1、概述 
肥胖症(obesity)是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和)脂肪分布异常,常与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等合并存在,统称代谢综合征。亚洲人倾向于发生腹型肥胖,即不是全身肥胖而是腹腔内脂肪聚集。在体重指数低于欧洲肥胖标准时即发生与肥胖相关的危险—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约占体重的15%~18%,女性约占20%~25%。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因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大于23者称为肥胖症。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2、肥胖症的分型和病因 
(1)分型 
单纯性肥胖:体质性肥胖为幼年起病,家族史,肥胖呈全身分布,对INS不敏感;获得性肥胖为成年发病,四肢胖,饮食控制。 
继发性肥胖: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 
(2)病因 
①肥胖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属多基因遗传。Mayer等报告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②神经精神因素: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 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简称: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简称: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③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有人认为,胰岛素可作为总体脂量的一个指标,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肥胖的监测因子。更有人认为,血浆胰岛素浓度与总体脂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④褐色脂肪组织异常: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褐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贮藏于间,机体需能时,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水解动用。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谓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当然,此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褐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⑤其他: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简称: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特别是经产妇或经绝期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提示雌激素与脂肪合成代谢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醇分泌增多,促进糖原异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⑥饮食生活方式的不合理,经济水平的提高是肥胖的重要环境因素。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变化,脂肪摄入增加,食谱中较多的饱和脂肪和较少纤维均易发生肥胖。中国肥胖率较欧美低,程度也较轻,但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中国人也是腹部肥胖的高发人群。 
⑦肥胖对脂肪组织的变化:如上所述,脂肪细胞大小和数量的调节是靠从脂肪组 织发出的神经或激素信号到达大脑,当脂肪细胞不能适当发出信号或大脑不能对此信号进行适当反应则发生肥胖。 
影响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和分解的酶:脂蛋白脂酶,由于肠系膜脂肪中该酶活性较强,易于发生腹部肥胖,而皮下脂肪中该酶活性较低;激素敏感脂酶,肥胖者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酶对儿茶酚胺的刺激发生抵抗,同时肥胖者常伴高胰岛素血症均使脂肪分解减少。男性腹部的脂肪抗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促脂分解作用比女性腹部脂肪更明显,因此男性更易有腹部肥胖。 
⑧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当日进食热卡超过消耗所需的能量时,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储藏外,几乎完全转化为脂肪,储藏于全身脂库中。如经常性摄入过多的中性脂肪及糖类,则使脂肪合成加快,成为肥胖症的外因,往往在活动过少的情况下,如停止体育锻炼、减轻体力劳动或疾病恢复期卧床休息、产后休养等出现肥胖。 
3、临床症状 
(1)单纯性肥胖症  一般体脂均匀分布,但女性肥胖脂肪易聚集于臀髋部位和大腿,类似梨形;男性肥胖脂肪组织在腹部和内脏聚集,外观呈苹果型,后者更易引起各种代谢的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等。 
(2)肥胖致心脏负担、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由于高血压和高容量,左室增大,左室舒张末压上升,发生左室功能不良;心衰是严重肥胖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缺氧引起心律失常发作比正常体重者猝死增加10倍。 
(3)肥胖致呼吸功能不良:气短、气促和呼吸功能不良、打鼾、中枢神经系统对CO2敏感性减低,睡眠呼吸暂停常见,腹部肥胖程度以及颈长短与阻塞性呼吸暂停有关,重者可猝死。比理想体重高约60%或超重45kg者为严重肥胖。此时心脏和呼吸严重受影响,慢性低换气,氧分压下降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致高碳酸血症;由于严重的肺泡低换气,显著的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致红细胞增多和发绀称匹克威克(Pickwickian)综合征,病人嗜睡或昏迷。 
(4)精神心理障碍  巨大身体影响病人日常的工作和活动,包括购置合身的衣服、乘车、乘机座位等各方面均造成问题。 
(5)脊柱、关节负重增加  肥胖使脊柱、关节结构负荷增加,常见腰背疼痛和下肢骨关节病。 
4、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①体重指数 
临床最常用体重指数BMI判断病人超重和肥胖[BMI=体重/身高2(kg/m2)]。BMI与脂肪密切相关,但肌肉发达者BMI高却不一定胖;小骨架和少肌肉的人可能已肥胖而BMI低。 
②身高和体重的关系 
临床也有比较简单的方法是以身高厘米数~105为标准体重(kg),超过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CT检查、MRI以及超声检查检测总体及局部脂肪的方法也比较成熟。肥胖标准的确定是参照人群统计结果和随着体脂增加而各种相关重要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的界限值确定的。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一原则确定了欧洲人体重的分类标准及与相关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表39列出欧洲人及亚洲人根据BMI的体重分类。 
③腰围 
可反映腹部肥胖的程度,与肥胖的并发疾病密切相关,正常标准欧洲人定为男<94cm,女<80cm,亚洲人正常腰围初定为男≤90cm,女≤80cm。也有用腰围和臀围比值(W/H)判断腹部肥胖的,但不如单用腰围更为简单和可靠。 
测量方法:腰围: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处的周径,测量时站立,双脚分开25~30cm。臀围:环绕骨盆最突出点的周径。 
④脂肪 
脂肪多少也曾用不同部位皮褶厚度(skinfold thickness)判断,生物电阻抗方法根据脂肪组织的导电性和电阻程度与其他组织不同可测量体脂所占比例,正常男性一般脂肪占体重15%~20%,女性为20%~25%。 
肥胖症常伴血糖、血脂和血压异常以及性腺发育落后和性功能减低等与其他内分泌疾病混淆。源于内分泌病的肥胖一般不甚严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以上者不到5%,且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肥胖具有特殊的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 
(2)鉴别诊断 
①下丘脑肥胖 
常伴性腺功能低下即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Frohlich syndrome),呈女性肥胖以及向心性脂肪堆积,常因颅内创伤、肿瘤、脑炎等引起,性腺不发育,缺乏第二性征。可有睡眠时间颠倒、嗜睡、体温和出汗异常等。 
②皮质醇增多症 
呈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腹大但四肢相对细,多血质,皮肤有紫纹,血皮质醇及尿游离皮质醇和17-OHCS升高,CT或MRI检查垂体或肾上腺可有肿瘤征象。 
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呈特殊的黏液水肿面容,怕冷,懒动,皮肤干燥无汗,声哑,便秘,血化验T3、T4低,而TSH升高有助鉴别。 
④胰岛素瘤 
由于反复出现低血糖,病人常频频进食引起肥胖,饥饿和低血糖症状主要在清晨空腹时或发生在长时间不进餐时。 
在偶见的情况下,肥胖可能是某些遗传综合征的一部分。如:Prader-willi综合征,有多食肥胖、糖尿病和智力低下;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病人多吃、肥胖、智力低下、性腺功能低下、色素性虹膜炎和多指(趾)畸形等。 
5、预防治疗 
治疗目标为减轻多余的体重5~6千克或减轻原来体重的10%,力争BMI维持在<23。体重恢复正常很困难,适当减重肯定有益健康。 
(1)改善膳食结构、坚持适当体力活动、戒烟少酒 
轻体力活动饮食可按(身高cm-105)×25kcal/(kg·d)计算,一般女性每天800~1200kcal,男性1000~1400kcal,分配一天总热量,不应漏餐,不吃甜食和含糖饮料,避免餐间加点心。粗纤维食品有利减重,可减低食欲,脂肪及油占总热量<20%~30%,总热量中由饱和脂肪酸提供的不超过10%,胆固醇的摄入应降低至每天少于300mg;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65%,蛋白质占总热量应小于15%。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限酒,使用无营养的甜味剂。极低热量饮食可在短期内减轻体重,之后体重会增加更多,并不可取。长期坚持低热饮食更为有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可用于极度肥胖。 
突然增加运动量有一定危险,鼓励根据个体情况要有习惯性的经常性的日常活动,增加每天运动量,肥胖者不应剧烈活动。走路、游泳、骑自行车均有益。运动减少肥胖者体脂所占比例。饮食及运动仅可使脂肪细胞体积变小,脂肪细胞数目一般不减,减肥开始几周时迅速体重下降可能是水钠丢失,以后缓慢的出现脂肪分解代谢增加,此期机体可能有代谢率下降,减重更为缓慢。一般在减重的第一个月体重下降1.5至2kg,运动和限食3个月可使体重下降4~5kg。严格饮食运动后一年能使体重下降6kg,但常于5年内又恢复至开始的重量。单纯饮食运动控制成功达12~18个月以上是不容易的,仅约20%病人在减肥后可保持5~15年,必须强调坚持不懈的改变生活方式。 
减肥虽不能恢复受损的胰岛细胞但体重下降可改善胰岛素分泌延迟现象,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体重下降3kg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即可明显下降。妇女在10年内减轻体重5kg以上,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下降一半以上。 
体重减轻还可改善脂代谢紊乱,使血压下降。中度体重减轻(减少5%)即可使高 血压病人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血压下降,也可增加降压药的效果。 
(2)药物治疗 
饮食和运动约3至6个月体重下降6%或BMI>27可加用药物辅助治疗。下列情况亦应考虑药物治疗:①饥饿感或明显的食欲亢进;②有相关伴发疾病如糖耐量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③有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骨关节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反流性食管炎,体位性水肿等。 
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减低食欲而减轻体重 
通过作用于5-HT和去甲肾上腺素旁路起作用:西布曲明(Sibutramine)抑制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是广谱单胺类摄取抑制剂,提高饱足感,减少能量摄取,也降低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节作用,增加生热作用,以降低体重。其副作用为口干,心率快,无抗胆碱能药物的副作用及安非他明的成瘾性,在肝中氧化和去甲基化代谢,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半衰期为16小时,每日服药一次10~15mg。 
通过去甲肾上腺素旁路起作用:麻黄素和咖啡因等引起厌食,也有一些产热效应。芬特明早餐前服15mg,可增至早晚餐前各15mg,安非拉酮早餐前75mg,均为安非他明衍生物,抑制食欲,安非他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易成瘾。只推荐短期应用(<3个月或间断应用于在超重30%以上或BMI≥27者)。 
通过5-羟色胺(5-HT)旁路起作用: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芬氟拉明和右旋芬氟拉明因致原发肺动脉高压及心脏瓣膜肥大的合并症已不应用。氟西汀是作用于5-羟色胺的抗抑郁药,尤用于有抑郁症的贪食肥胖病人,每日20~40mg,可有恶心、腹泻和头痛等副作用。 
②作用于胃肠道药物 
奥利司他(Orlistat,Xenical,赛尼可)胰脂肪酶抑制剂,呈剂量依赖性减少脂肪吸收。降低体重且改善血脂,抑制甘油三酯转换成FFA。餐时口服120mg tid。主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油性便。 
二甲双胍:合并糖耐量异常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高血糖的同时可以使肥胖者体重减轻,严重缺氧、心肝肾功能不良需注意预防乳酸酸中毒。 
利尿剂和轻泻剂并无明显减肥效果,L-T4亦不宜用,不安全。 
(3)外科手术 
用于BMI≥35~40以上者。手术减少胃容积,以促使饱足感,减少食物入量。包括胃分隔术使胃近端容积≤80ml;胃束带或钉合手术,腹腔镜放置可调节充气带以及胃空肠分流术等。手术后一年内可减少过重体重的40%~50%,但不可进食高浓缩液体,否则体重仍可增加。手术的长期安全和有效性尚不确定。 
小肠改道手术因有长程合并症而不用。吸脂术用于腹部局部脂肪堆积者,但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确定适应证和进行操作,以减少脂肪栓塞等合并症。 
(4)其他 
许多人伴随肥胖有心理异常必须调整,还应积极治疗因肥胖带来的各种伴随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血脂的异常。 
总之,现有的技术资料分析表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是个新的化合物,研究开发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用途,进一步研究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剂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临床疗效,能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经文献检索等,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产品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公开了一种降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即一种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也就是说,本发明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研究及理论探索,目的之一意在提供一种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一种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明确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与抗肥胖症等应用方面的活性,即含有上述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药物组合物作为制备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等方面的应用,也就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用途。在该组合物中,本发明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占10%~90%(重量百分比),优选占50%~90%(重量百分比)。 
(一)本发明所采用的定义 
本发明所述的抗炎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机体炎症反应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炎症是包括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增生性炎症或特异性炎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渗出性炎症是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或卡他性炎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特异性炎症是包括结核、梅毒、麻疯或淋巴肉芽肿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炎症优选妇科炎症,所述的妇科炎症是包括盆腔炎、阴道炎或宫颈炎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抗肿瘤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肿瘤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抗肺癌产品、抗宫颈癌产品或抗结肠癌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肿瘤是包括肺癌、宫颈癌或结肠癌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抗肺癌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肺癌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肺癌是指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包括磷癌、腺癌或大细胞肺癌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抗宫颈癌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宫颈癌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宫颈癌是非典型增生、原位癌、镜下早期浸润癌或浸润癌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抗结肠癌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结肠癌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结肠癌是指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或直肠癌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抗糖尿病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糖尿病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糖尿病是指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包括β细胞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尿病、胰岛素作用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尿病、胰腺外分泌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药物原因诱发导致的糖尿病或化学原因诱发导致的糖尿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抗肥胖症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肥胖症是指单纯性肥胖、获得性肥胖。 
本发明所述的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均是包括医药、食品或饮料领域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药物、试剂、食品、保健食品、添加剂或饮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药物、试剂、食品或饮料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优选药物。 
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是指海绵或海绵粗提物,优选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海绵或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海绵粗提物、钙质海绵纲(Calcarea)海绵或钙质海绵纲(Calcarea)海绵粗提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毛壶(Grantia)或毛壶(Grantia)粗提物、白枝海绵(Leucosolenia)或白枝海绵(Leucosolenia)粗提物、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或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粗提物、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或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粗提物、淡水海绵(Spongilla)或淡水海绵(Spongilla)粗提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再优选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或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粗提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是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与抗肥胖症的活性成分,其使用方式是包括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化学物质联合使用等中的一种,优选单独使用,均能够用于制备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 肥胖症产品。 
供试样品均是采取常规的制备方法获得,所得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含量一般<60%,但是通过纯化,能够得到纯化后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纯度能够在95%以上,即本发明所定义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 
也就是说,采用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为原料,或者是直接采用含有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海绵为原料,或者直接采用含有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海绵粗提物为原料,都能够直接或间接用于制备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优选以基本纯的形式使用即本发明所定义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如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纯度≥95%。 
(二)技术构思 
自主开发创新药物是中国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国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从现有自然资源特别是海洋中寻找有效的活性成分或发现其新的用途均是有效的快捷途径,也是中国创新药物研制的优势与快捷途径之所在。 
海洋生物一直是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寻找新的海洋生物或筛选新的活性成分的难度越来越大,且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海洋生物来源的新药开发面临着严峻挑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跟海洋微生物存在共生或寄生等关系的生物——能产生结构独特并具强烈生理活性的代谢产物,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科学家们预计,开发新的海洋药物将寄希望于海洋生物这一新的领域。例如,海绵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多样,其中含有大量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不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一直是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热点。 
发明人通过对海绵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筛选并证明该海绵提取物中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活性和用途,发明人从而推测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在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与抗肥胖症等方面活性的临床药效,也应主要是通过活性部位该海绵提取物特别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药效来发挥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和证实了该海绵提取物特别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 
发明人经过研究的最新发现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能够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与抗肥胖症等的新作用。 
肿瘤、糖尿病等严重影响中国人口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研制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与抗肥胖症等方面的产品,特别是药物、诊断试剂和 保健品等,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根据此想法和思路,发明人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和分析,已成功得到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相应的应用产品。 
(三)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结构与性质 
本发明对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在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和研究。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Figure BSA00000508206900641
表1、Lachnin A的1H和13C核磁共振数据表 
Figure BSA00000508206900642
结构鉴定如下: 
按常规经NMR、HRESIMS、CD、IR等多种现代光谱技术,以及重结晶、Mosher反应等化学方法Lachnin A的化学结构及立体构型,其绝对构型为4S,5R,6R,8R,9R,10R。 
理化性质:无色油状物; 
红外光谱数据为:νmax 3435,2927,1635,1458,1375,1217,1039,802cm-1;高分辨质谱给出分子量为m/z 329.2092[M+Na]+,推测出分子式为C19H30O31H NMR(CDCl3,500MHz)和13C NMR(CDCl3,125MHz)数据见表1。 
(四)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依据上述技术构思和研究结果,在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上的制备方面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将海绵切碎成小块,用乙醇按常规渗漉提取,得提取液; 
②将提取液浓缩,得海绵提取物浸膏; 
所述的海绵是包括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海绵、钙质海绵纲(Calcarea)海绵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毛壶(Grantia)、白枝海绵(Leucosolenia)、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淡水海绵(Spongilla)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再优选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甲醇溶液中,用非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浓缩萃取液得到非极性有机溶剂部位浸膏;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 
所述的甲醇溶液是50%~95%的甲醇溶液,优选80%~95%的甲醇溶液,进一步90%的甲醇溶液; 
所述的非极性有机溶剂是包括石油醚、乙醚或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石油醚或乙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石油醚;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 
(五)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药理活性 
1、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 
对本发明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进行了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试验,试验方法采用常规的MTT法。 
1、肿瘤细胞株:A549(人肺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HCT-116(人结肠癌细胞),由上海天甲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2、实验试剂、耗材和仪器:DMSO和MTT(sigma公司),培养皿、移液管和96孔板(Corning公司); 
3、实验用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由实施例制备; 
4、细胞培养 
分别将生长于对数生长期的4株细胞HCT116、SW480、SGC7901、Hela按常规经0.01%的胰酶消化,调整细胞密度至2.0×103个/孔,以每孔100微升分别接种于96孔板,将4块96孔板置于5%CO2培养箱内37℃培养过夜。 
5、细胞活力检测实验 
每块96孔板设8组,即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药物的6个浓度组。阳性对照药为阿霉素,用DMSO配制成浓度为0.4克/毫升的溶液,将实验用药物plakortone H或plakortone J用DMSO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50,25,12.5,6.5,3.125(微克/毫升)的药物溶液,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20微升)分别加入到96孔板对应孔中,阴性对照组加入等体积DMSO,阳性对照组加入阿霉素溶液20微升,每一浓度设三复孔,在5%CO2 37℃培养箱内培养72小时,每孔加入20微升的5mg/ml的MTT,继续于37℃孵育3小时,吸去孔中的溶液,再每孔加入100微升的DMSO溶解,使用SpectraMAX 340酶标仪于波长550nm检测光吸收值L1,于参考波长690纳米检测光吸收值L2,将光吸收值之差(L1-L2)对抑制剂不同浓度作图,以sigmoidaldose-response(varible slope)为模型拟合,应用软件Graphpad Prism 4计算出IC50,结果见表2。 
表2、Lachnin A对肿瘤细胞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μM) 
Figure BSA00000508206900661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对三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株均显示明显抑制作用,因此可以用于制备抗肿瘤产品。 
2、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活性测试 
对本发明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进行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抑制试验。 
1、酶:PTP1B,由上海天甲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2、底物:pNPP; 
3、实验试剂、耗材和仪器:DMSO和MTT(sigma公司),培养皿、移液管和96孔板(Corning公司),VERSAmax(Molecular Devices,USA); 
4、实验用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由实施例制备; 
5、PTP1B抑制活性测试:样品用DMSO溶解,低温保存,DMSO在最终体系中的浓度控制在不影响检测活性的范围之内。采用光吸收检测法,在96孔或384孔平底透明微孔板中检测酶活性。底物pNPP经PTP1B水解得到的游离产物在405nm处有很强的光吸收。通过酶标仪监测405nm处光吸收强度的变化,计算得到反应初速度。实验中采用的对照化合物为Na3VO4。以sigmoidaldose-response(varible slope)为模型拟合,应用软件Graphpad Prism 4计算出IC50,结果见表3。 
表3、Lachnin A对PTP1B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μM) 
Figure BSA00000508206900671
3、抗炎活性测试 
1、酶:AKT1,AKT3,IGF1R,InsR,AMPKA1,PKAcα,PKAcβ,PKAcγ,PKCα,PKCε,PKCγ,ERK2,由辉源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 
2、实验试剂、耗材和仪器:DMSO和MTT(sigma公司),培养皿、移液管和96孔板(Corning公司),VERSAmax(Molecular Devices,USA); 
3、实验用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由实施例制备; 
4、抗炎活性测试:Kinase-Glo Plus实验:ATP,底物和酶利用缓冲溶剂溶解(25mM HEPES,10mM MgCl2,0.01%Triton X-100,100μg/mL BSA,2.5mM DTT,pH 7.4)。化合物1uL,ATP 5uL,底物5uL及4uL的激酶分别加入96孔板中,并于30℃培养1h。然后加入kinase-Glo Plus(20uL/well)结束反应,而后在室温继续培养20min。 
表4、Lachnin A抗炎活性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μM) 
Figure BSA00000508206900672
5、ADP-Glo format实验:ATP,底物和酶利用缓冲溶剂溶解(25mM HEPES,10mM MgCl2,0.01%Triton X-100,100μg/mL BSA,2.5mM DTT,pH 7.4).化合物1uL,ATP 5uL,底物5uL及4uL的AMPK(A2/B1/G1)分别加入96孔板中,并于30℃培养1h。然后加入ADP-Glo结束反应,而后在室温继续培养40min,而后加入20uL/well的激酶,而 后室温下继续培养30min。以sigmoidaldose-response(varible slope)为模型拟合,应用软件Graphpad Prism 4计算出IC50,结果见表4。 
(六)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用途 
1、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包括药物、试剂、食品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药物。 
通过药理活性筛选证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为其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活性部位。 
体外抗肿瘤试验表明,化合物Lachnin A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均显示抑制活性,因此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Lachnin A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显示抑制活性。PTP1B是第一个被鉴定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通过PTP1B剔除的老鼠实验表明,PTP1B通过对胰岛素受体的脱磷酰化,进而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肪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化合物Lachnin A可用于制备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治疗药物。 
抗炎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Lachnin A对PKCγ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因此化合物Lachnin A可用于制备抗炎产品。 
本发明为研制抗肿瘤药物、糖尿病、肥胖症治疗药物及抗炎类药物提供了新的先导化合物,为开发利用中国海洋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实验研究表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体外能够显著延缓相关疾病的发展。已完成的急性毒性实验证明,小鼠灌胃给药对该活性部位的最大耐受量超过1.0g/kg,相当于临床推荐用药剂量的200倍以上,表明该有效部位安全可靠,解决了中药复方中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含量低且含有有毒成分的问题。 
综上所述,发明人对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进行了理论探索,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特别是长期的药理学试验,发现所述及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有显著的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活性。 
因此,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组合物可用于制备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和抗肥胖症产品,优选以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药物。 
2、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组合物的使用方法与要求 
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可以单独或与其它活性组分联合使用,包括用于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包括药物、试剂或食品等,尤其是药物。 
在具体使用方面,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能够单独使用,例如以活性部位、其衍生物或药用盐的形式应用,还能够与其他许多化学物质一起使用。无论这些化学物质是否具有生物活性或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包括辅助功能如协同放大作用、拮抗或缓解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副作用等,这些化学物质是包括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食品、天然产物、化学合成药物或人类用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包括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者食品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文使用的“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任何和所有的生理适用的溶剂、分散介质、胞衣、抗菌剂和抗真菌剂、等渗剂或吸收延迟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医药学上可接受载体的例子包括一种或多种的水、盐水、磷酸缓冲盐水、葡萄糖、甘油或乙醇等及其组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许多情况下,在该组合物中最好包括等渗剂,例如,糖、诸如甘露醇、山梨醇、山梨醇的多元醇或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医药学上可接受载体还可以包含少量的辅助物质,例如润湿剂或乳化剂、防腐剂或缓冲液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它们增强了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有效期或效力。 
从具体的分类上看,所说的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是指医药学领域常规的药物载体,包括润滑剂,如滑石粉、聚乙二醇或硬脂酸镁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崩解剂,如微晶纤维素等;填充剂,如淀粉、糊精或乳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粘合剂,如预胶化淀粉、纤维素衍生物、藻酸盐、明胶或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渗透压调节剂,如氯化钠、葡萄糖、蔗糖、山梨醇或甘露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pH调节剂,如盐酸、氢氧化钠等酸或碱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如水、缓冲液、乙醇或丙二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等;抗氧剂和络合剂,如亚硫酸钠、EDTA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表面活性剂,如季铵化合物、十六烷醇等;吸附载体,如高岭土或皂粘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高分子骨架剂,如环糊精、聚乙二醇、泊洛沙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另外,还可以在组合物中加入其它辅剂,如香味剂、防腐剂或甜味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例如,将活性组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解、混悬或乳化于适宜的水性溶剂中(例如,蒸馏水、生理盐水或格林溶液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或油性溶剂中(例如,植物油例如橄榄油、芝麻油、棉籽油、玉米油或丙二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中,即可制得注射制剂,其中溶剂中可含有增溶剂(例如,聚山梨酯8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维酮、环糊精、泊洛沙姆、聚乙二醇、苯甲醇、氯代丁醇或苯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渗透压调节剂(例如,氯化钠、甘油、D9-甘露糖、D-山梨醇或葡萄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这种情况 下,如有必要,可加入添加剂,例如稳定剂(例如,人血清白蛋白等)、止痛剂(例如,盐酸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等。 
本发明所述及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还可以以组合物的形式联合使用,特别是与用其它化学物质如药物对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包括人或其他动物进行治疗所用的组合物或者是类似的组合物。所述哺乳动物,包括人、小鼠、大鼠、羊、猴、牛、猪、马、兔、犬、黑猩猩、狒狒、狨、猕猴或恒河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人、小鼠、大鼠、猴、猪、兔或犬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人、大鼠或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可以将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加入适于给与受治疗者的药用组合物中。通常,该药用组合物包含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组合物特别是药物组合物可以有各种形式,包括例如液体、半固体和固体等剂量形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说的药物组合物包括治疗有效量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为活性成分,以及一种或多种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或其药物组合物能够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常规生产方法制成任何一种适合于实验、研究或临床上应用的剂型,包括固体制剂如胶囊、片剂、颗粒制剂等,液体制剂如口服液或者注射剂等。 
例如使活性成分与一种或多种载体混合,然后将其制成所需的剂型。所述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混悬剂、乳剂、溶液剂、糖浆剂或注射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采取口服或注射(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粘膜透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给药途径进行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或科学研究。 
药物组合物优选含有重量比为0.5%~99%的活性成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进一步优选含有重量比为1%~95%的活性成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最优选含有重量比为5%~90%的活性成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 
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药物组合物一般必须无菌且在生产储存条件下稳定。可以将该组合物配制成溶液、微乳液、分散液、脂质体或其它适合于高药物浓度的有序结构。通过将所需量的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与所需上述成分的一种或组合一起加入适当的溶剂中并接着进行除菌过滤制备无菌注射液。一般而言,通过将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加入含有基本分散介质和所需的上述其它成分的无菌溶媒中制备分散液。在用于制备无菌注射液的无菌粉剂的情况下,推荐的制备方法是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剂。例如,通过诸如卵磷脂的包衣、在分散液的情况下通过保持所需颗粒大小和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保持溶液的适当流动性。 
该组合物中可包括延迟吸收的药剂,例如单硬脂酸盐或明胶,以达到注射组合物的延 长吸收;可包括高分子聚合物载体,如羟丙甲基纤维素或聚氧乙烯,以达到口服组合物的延长释放。 
用于患者时,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剂量为5~20mg/kg·d,可以分一次或多次使用,该剂量或用量通常根据患者或使用者的年龄和体重以及身体状况或患者症状的状况来决定。 
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药用组合物可以包括“治疗有效量”或“预防有效量”的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治疗有效量”是指在必要的剂量和时间下有效达到所需治疗效果的量。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治疗有效量可以根据诸如个体的病况、年龄、性别和体重以及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在该个体引起所需反应的能力等因素而变化。治疗有效量亦指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有益治疗效果超过其任何毒性或有害效果的量。 
“预防有效量”是指在必要剂量和时间下有效达到所需预防效果的量。因为预防剂量用于患病前或疾病早期的受治疗者,预防有效量通常小于治疗有效量。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治疗或预防有效量的典型的非限制性范围是5~20mg/kg,更优选为5~10mg/kg。应注意,剂量值将根据欲减轻的疾病类型和严重性变化,也就是说用于患者时,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剂量或用量,通常根据患者或使用者的年龄和体重以及身体状况或患者症状的状况来决定。 
另外,应理解,对于任何特定受治疗者,应随着时间根据个体需要和给与或监督给与所述组合物的人的专业判断调整特定剂量制度,并且本文设定的剂量范围仅为例证性的,并不会限制要求保护的组合物的范围或实践。 
也就是说,需要根据治疗的对象、给药途径、所治疗疾病和状况等,变化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每次和/或每日的剂量或用量。例如,经静脉给予哺乳动物,尤其是成年人(如体重60kg),所述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单剂量约为50~1200mg,优选约100mg,优选每日给药1~3次。可以调整剂量单位,以提拱最佳所需反应(例如,治疗或预防应答)。 
例如,可以单次大剂量给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给予几个均分量或根据治疗情况的迫切性按比例降低或增加剂量。配制易于给药和剂量统一的剂量单位形式的非肠道组合物尤其有利。本文使用的剂量单位形式,指适于欲治疗的哺乳动物受治疗者的单元剂量的物理分离单位;每个单位含有预定量的计算用于与所需药用载体一同产生所需治疗效果的活性物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本发明的剂量单位形式的规格,由以下确定并直接取决于以下(a)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独特特征和欲达到的特定治疗或预防效果,和(b)在混合这种用于治疗个体敏感性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技术中的内在限制。 
3、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组合物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组合物制备的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其中按照饮料、食品技术领域的要求制备的产品能够用于预防、保护和治疗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按照医药技术领域的要求制备的产品能够用于患者的治疗或保健,既能够单独直接用于制备治疗或保健的药物,也能够与许多化学物质进行混合或组合,直接或间接用于制备治疗或保健的药物。这里所述的化学物质与本节上文中所述的相同。 
在本发明中,所需物料包括本发明的原料、上述配套使用的化学物质等,均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用食品级或药用级的物料。 
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组合物,可以用本领域已知的各种方法给药,尽管在许多治疗用途中推荐的给药途径/给药方式是喷雾剂或口服给药。但是,技术人员会理解给药途径/给药方式随所需的结果而变化。在某些具体实施中,该活性化合物可以与保护该化合物免于快速释放的载体一同制备例如空释制剂,包括移植物传递系统、透皮贴传递系统或微囊传递系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此外,还可以使用生物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例如乙烯乙酸乙酯、聚酐、聚羟基乙酸、胶原蛋白、聚正酯或聚乳酸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备这种制剂的许多方法均已申请专利或一般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例如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J.R.Robinson编辑,Marcel Dekker,Inc.,纽约,1978)。 
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或其药物组合物中,可以含有本领域公知的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其它任选成分。载体包括羧甲基淀粉、淀粉、纤维素、明胶、碳酸氢钠、丙二醇或吐温80等。任选成分例如是着色剂、甜味剂、抗氧剂等。 
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组合物,通常通过口服、直肠或肠胃外给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施用于需要这种治疗的患者。 
本发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其衍生物或药用盐、组合物特别是药物组合物可以制成任何一种适合于临床上应用的剂型,包括固体制剂,如胶囊、片剂、颗粒制剂等,半固体制剂如软膏等,液体制剂如口服液、混悬剂、乳剂等,或者注射剂。采取口服或注射(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粘膜透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给药途径进行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或科学研究。 
用于口服时,可将其制成常规的固体制剂如片剂、粉剂、粒剂或胶囊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实施时,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可以与例如惰性稀释剂或可同化的食用 载体一同口服。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和共它成分,如果需要)亦可以包于硬或软壳明胶胶囊、压制成片剂或直接加入受治疗者的膳食中。关于口服治疗给药,可以将所述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与赋形剂一起加入并以可食片剂、颊含片剂、锭剂、胶囊、悬液、糖浆或糯米纸囊剂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使用。 
为了以非肠道给药之外给予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可能需要用防止其失活的材料对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包衣或与该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一同给予。亦可以将补充的活性化合物加入该组合物中。在具体实施时,将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与一种或多种可以用于治疗疾病的其它治疗药物共配制和/或共给予。这种联合使用,可以优越地利用较低剂量的该给予的治疗药物,因此避免可能的毒性或与各种单一疗法相关的并发症。 
制成液体制剂如水剂、油悬浮剂或其它液体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如糖浆、酊剂或酏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于肠胃外给药时,可将其制成注射用的溶液剂、水剂或油性悬浮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以上药物或药物组合物能够使用各种途径,在所述的使用形式中,优选的形式是口服制剂(如片剂、包衣片剂、胶囊、溶液或混悬液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非肠道给予剂型(如注射剂、软膏或贴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片剂、胶囊或注射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别优选片剂或注射剂中的一种。 
此外,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单独直接用于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也能够与许多化学物质进行混合或组合,以组合物的形式直接或间接用于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这里所述的化学物质与本节上文中所述的相同。 
例如,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用于制备用于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预防、诊断、保护和治疗产品特别是药物的各种剂型,或者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与有关的辅料用于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尤其是药物的各种剂型,或者是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与有关的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如药物一起用于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如药物的各种剂型,或者是降二萜类化合物 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与有关的辅助药物一起用于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如药物的各种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或混悬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胶囊剂。 
所述的方法之一是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灌装为胶囊剂,方法之二是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与有关的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如药物一起灌装为胶囊剂,方法之三是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与有关的辅助药物一起灌装为胶囊剂;方法之四是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与有关的辅料一起按常规方法直接压为片剂,方法之五是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其他有关的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特别是药物,一起与有关的辅料按常规方法直接压为片剂,方法之六是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粉末、有关的辅助药物一起与有关的辅料按常规方法直接压为片剂等。 
除上述的六种基本方法外,还能够选择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其他形式或对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进行本领域公知的方法处理后,制备各种剂型的含有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的产品如药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直接使用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时候,应先根据所使用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剂量要求,换算得到所需要使用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所使用的药材原料包括海绵或海绵粗提物等的用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及其组合物可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优选药物和食品,进一步优选药物。 
(七)技术特长 
本发明为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等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来源和应用剂型,从而对现有的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系统特别是药物进行了改进、改善和提高。 
本发明安全有效,实用性较强,价廉,方便快捷,其制备工艺简便、容易操作,使用简便、疗效显著,可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各类炎症、肿瘤、糖尿病 和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 
本发明有针对性地研究海绵,发现了一种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作出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同时,本发明也有针对性地研究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活性,其药理作用较强,使用安全,一物多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本发明对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拓展了新的医药用途,也为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来源。 
本发明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安全低毒,药理作用较强,其原料来源丰富、价廉,制备工艺简单、得率高,性质稳定,使用制备的制剂质量稳定,更适于制备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的工业化生产。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效果明显,且使用范围特别广,因此容易推广应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本发明积极适应了现代医疗和科研领域的工作需要和人性化服务的需要,本发明为研究开发新的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产品提供了新的药物和制剂来源,对开发利用中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价值,是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等方面的安全原料,对改进和提高现有的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研究发现了现有的海绵中的新的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便于医疗行业的便捷和安全使用。 
下面以茸毛马海绵为例,简要阐述本发明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备方法。 
(1)制备茸毛马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 
下面以几个典型的剂型为例,详细阐述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各种剂型的具体制备方法。 
本发明制备粉针剂一般采用常规的冷冻干燥法,以水作为溶媒,其步骤为:取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加入赋形剂,加水溶解,加入活性炭,过滤除菌,灌装,半轧塞,冷冻干燥,压塞轧盖即可。所用的赋形剂选自甘露醇、水解明胶、葡萄糖、乳糖或右旋糖苷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每瓶含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 10~100mg。 
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水中得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水溶液,将磷脂和Span 80溶于叔丁醇中得磷脂溶液,然后将两个溶液混合组成共溶混合物,冷冻干燥除去溶剂,得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复合物,将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脂复合物溶于油相,如果加用多元醇,则与磷脂复合物一同溶于油相中,即得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油溶液。 
本发明制备粉针剂也可采用喷雾干燥法,以水作为溶媒,其步骤为:取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加或不加赋形剂(赋形剂同上),加水溶解,加入活性炭,过滤除菌,喷雾干燥,无菌分装,压塞轧盖即可。每瓶含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10~100mg。 
本发明制备小针剂时,以注射用水作为溶媒配制即可,也可加适量辅料,辅料选自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苯甲酸苄酯或二甲基乙酰胺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每支含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 10~100mg。 
本发明制备葡萄糖输液或氯化钠输液,以注射用水作为溶媒,加入适量葡萄糖或氯化钠配制即可,也可加适量辅料,辅料选自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苯甲酸苄酯或二甲基乙酰胺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每瓶含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 10~100mg。 
本发明制备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等口服制剂,辅料可以是乳糖、淀粉、糊精、硬脂酸盐等,按常规技术制备。 
本发明优选制备成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进行应用,下面列举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中,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和以下所述的实施例均是为了更好地阐述本发明,并不是用来限制发明的范围。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1500mg磷脂溶于2ml叔丁醇中,混合搅拌30min,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 Capmul MCM)中即得。 
实施例2、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Migyol 812)中即得。 
实施例3、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mul MCM)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4、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mul MCM)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5、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mul MCM)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9∶1)即得。 
实施例6、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mul MCM)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7、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mul MCM)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8、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GTCC)中即得。 
实施例9、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GTCC)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10、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GTCC)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11、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GTCC)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9∶1)即得。 
实施例12、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GTCC)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13、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和甘油(选用GTCC)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14、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5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tex 300)中即得。 
实施例15、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5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tex 300)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16、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5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tex 300)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17、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5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tex 300)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9∶1)即得。 
实施例18、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5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tex 300)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19、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5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Captex 300)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20、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1500mg磷脂溶于2ml叔丁醇中,混合搅拌30min,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油酸甘油酯)中即得。 
实施例21、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 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橄榄油)中即得。 
实施例22、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油酸甘油酯)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23、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油酸甘油酯)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24、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油酸甘油酯)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9∶1)即得。 
实施例25、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油酸甘油酯)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26、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8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油酸甘油酯)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27、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月桂酸甘油酯)中即得。 
实施例28、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月桂酸甘油酯)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29、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月桂酸甘油酯)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30、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月桂酸甘油酯)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9∶1)即得。 
实施例31、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月桂酸甘油酯)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32、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月桂酸甘油酯)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33、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大豆油)中即得。 
实施例34、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大豆油) 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35、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大豆油)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36、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大豆油)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9∶1)即得。 
实施例37、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大豆油)和甘油的混合溶剂中(5∶5)即得。 
实施例38、 
称取100mg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溶于4ml水中,称取300mg磷脂和150mg Span20溶于2ml叔丁醇中,冷冻干燥,将冷冻干燥粉末溶于1ml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选用大豆油)混合溶剂中(7∶3)即得。 
实施例39、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备方法之一 
(1)制备茸毛马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中国南海西沙海域的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671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32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84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10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 位浸膏78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84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Lachnin A(8.4mg)。 
实施例40、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备方法之二 
(1)制备淡水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淡水海绵(Spongilla)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723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54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97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23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66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97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Lachnin A(6.8mg)。 
实施例41、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备方法之三 
(1)制备浴用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746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 浸膏265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98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28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92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98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Lachnin A(5.5mg)。 
实施例42、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备方法之四 
(1)制备白枝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白枝海绵(Leucosolenia)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695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46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89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18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86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89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Lachnin A(7.7mg)。 
实施例43、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 
利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制备出的降二萜类化合物Lachnin A样品,按照“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以液体制剂为例,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12个月,测定其含量、有关物质等质量指标,结果见表5和表6所示。 
表5、加速试验结果 
Figure BSA00000508206900851
表6、长期试验结果 
Figure BSA00000508206900852
实施例44、化合物Lachnin A的制备方法之五 
(1)制备毛壶(Grantia)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将冷冻的毛壶(Grantia)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714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52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93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24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93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93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Lachnin A(7.1mg)。 

Claims (40)

1.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具有如下的化学结构式:
Figure DEST_PATH_FSB00000814380300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将海绵切碎成小块,用乙醇按常规渗漉提取,得提取液;
②将提取液浓缩,得海绵提取物浸膏;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甲醇溶液中,用非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浓缩萃取液得到非极性有机溶剂部位浸膏;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绵是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海绵或钙质海绵纲(Calcarea)海绵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绵是毛壶(Grantia)、白枝海绵(Leucosolenia)、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或淡水海绵(Spongilla)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绵是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甲醇溶液是50%~95%的甲醇溶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甲醇溶液是80%~95%的甲醇溶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甲醇溶液是90%的甲醇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极性有机溶剂是包括石油醚、乙醚或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极性有机溶剂是包括石油醚或乙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极性有机溶剂是石油醚。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海绵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茸毛马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中国南海西沙海域的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671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32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84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10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78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84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莱茄萜A(8.4mg)。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淡水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淡水海绵(Spongilla)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723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54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97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23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66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97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莱茄萜A(6.8mg)。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浴用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746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65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98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28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92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98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莱茄萜A(5.5mg)。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白枝海绵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白枝海绵(Leucosolenia)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695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46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89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18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86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89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莱茄萜A(7.7mg)。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毛壶(Grantia)提取物浸膏
①制备提取液
将冷冻的毛壶(Grantia)3.6kg(干重)切碎成小块,用95%乙醇20L渗漉提取6次,每次渗漉3天,合并提取液;
②制备提取物浸膏
减压浓缩上述提取液,得到提取物浸膏714g;
(2)分离纯化
①将上述提取物浸膏混悬分散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浓缩萃取液得到脂溶性浸膏252g;将脂溶性浸膏混悬于90%的甲醇溶液中,用石油醚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93g;加水将混悬液的甲醇浓度调整至60%,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浓缩萃取液得到二氯甲烷部位浸膏124g。将最初的水相用正丁醇萃取3次,浓缩得正丁醇部位浸膏93g;
②将石油醚提取浸膏93g经减压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100∶1,50∶1,30∶1,20∶1,10∶1,5∶1,1∶1为溶剂梯度洗脱,根据TLC显色合并相似流份得到7个组分Fr.1~Fr.7;
③对组分Fr.7再次反复进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再用高效液相纯化,得到化合物莱茄萜A(7.1mg)。
18.根据权利要求1、2或12任一项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在制备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中的应用。
19.根据权利要求1、2或12任一项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组合物在制备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中的应用。
20.根据权利要求1、2或12任一项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在制备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中的应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是海绵或海绵粗提物中的一种。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是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海绵或寻常海绵纲 (Demospongiae)海绵粗提物、钙质海绵纲(Calcarea)海绵或钙质海绵纲(Calcarea)海绵粗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是毛壶(Grantia)或毛壶(Grantia)粗提物、白枝海绵(Leucosolenia)或白枝海绵(Leucosolenia)粗提物、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或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粗提物、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或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粗提物、淡水海绵(Spongilla)或淡水海绵(Spongilla)粗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是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或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粗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2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2任一项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的组合物在制备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中的应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是海绵或海绵粗提物中的一种。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是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海绵或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海绵粗提物、钙质海绵纲(Calcarea)海绵或钙质海绵纲(Calcarea)海绵粗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是毛壶(Grantia)或毛壶(Grantia)粗提物、白枝海绵(Leucosolenia)或白枝海绵(Leucosolenia)粗提物、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或浴用海绵(Euspongia officinalis)粗提物、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或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粗提物、淡水海绵(Spongilla)或淡水海绵(Spongilla)粗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药材原料是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或茸毛马海绵(Hippospongia lachne)粗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3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炎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机体炎症反应及其直接相关 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炎症是包括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增生性炎症或特异性炎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渗出性炎症是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或卡他性炎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特异性炎症是包括结核、梅毒、麻疯或淋巴肉芽肿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炎症优选妇科炎症,所述的妇科炎症是包括盆腔炎、阴道炎或宫颈炎中的一种或多种。
3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肿瘤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肿瘤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抗肺癌产品、抗宫颈癌产品或抗结肠癌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肿瘤是包括肺癌、宫颈癌或结肠癌中的一种或多种。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肺癌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肺癌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肺癌是指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包括磷癌、腺癌或大细胞肺癌中的一种或多种。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宫颈癌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宫颈癌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宫颈癌是非典型增生、原位癌、镜下早期浸润癌或浸润癌中的一种或多种。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结肠癌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结肠癌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结肠癌是指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或直肠癌中的一种或多种。
3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糖尿病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糖尿病及其直接相关疾病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糖尿病是指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包括β细胞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尿病、胰岛素作用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尿病、胰腺外分泌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药物原因诱发导致的糖尿病或化学原因诱发导致的糖尿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3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肥胖症产品是指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 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肥胖症是指单纯性肥胖、获得性肥胖。
3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是包括药物、试剂或食品中的一种。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炎产品、抗肿瘤产品、抗糖尿病产品及抗肥胖症产品是药物。
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纯度≥95%。
4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的使用方式是包括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化学物质联合使用中的一种。 
CN201110145119.4A 2011-05-31 2011-05-31 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036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45119.4A CN102603689B (zh) 2011-05-31 2011-05-31 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45119.4A CN102603689B (zh) 2011-05-31 2011-05-31 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3689A true CN102603689A (zh) 2012-07-25
CN102603689B CN102603689B (zh) 2016-05-18

Family

ID=46521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4511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03689B (zh) 2011-05-31 2011-05-31 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03689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9095A (zh) * 2013-12-05 2014-02-26 常州科立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和预防肾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10672A (zh) * 2013-12-05 2014-03-05 常州科立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或预防慢性心衰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38007A (zh) * 2013-12-04 2014-03-19 常州科立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鼻炎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55538A (zh) * 2013-12-05 2014-03-26 常州科立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急性肾衰药物中的应用
CN105541562A (zh) * 2016-02-05 2016-05-04 林厚文 倍半萜醌类化合物Dysiherbols 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1540411A (zh) * 2019-03-28 2020-08-14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研究所) 一种定量阐述诃子炮制草乌精准减毒的技术工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2028A (zh) * 2004-06-24 2005-12-28 桐乡市恒发海绵有限公司 中药海绵及其制造方法和该中药海绵的用途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2028A (zh) * 2004-06-24 2005-12-28 桐乡市恒发海绵有限公司 中药海绵及其制造方法和该中药海绵的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官智 增陇梅: "海绵Spongi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vol. 35, no. 8, 30 April 2010 (2010-04-30), pages 1004 - 1008 *
林翠梧 赵树凯 蒋林斌: "Spongia属沐浴海绵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概况",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vol. 13, no. 5, 31 December 2001 (2001-12-31)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8007A (zh) * 2013-12-04 2014-03-19 常州科立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鼻炎药物中的应用
CN103599095A (zh) * 2013-12-05 2014-02-26 常州科立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和预防肾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10672A (zh) * 2013-12-05 2014-03-05 常州科立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或预防慢性心衰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55538A (zh) * 2013-12-05 2014-03-26 常州科立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急性肾衰药物中的应用
CN103599095B (zh) * 2013-12-05 2015-08-19 南方医科大学 Hippolachnin A在治疗和预防肾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10672B (zh) * 2013-12-05 2015-08-19 青岛智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Hippolachnin A在治疗或预防慢性心衰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55538B (zh) * 2013-12-05 2015-09-23 刘艳娇 Hippolachnin A在治疗急性肾衰药物中的应用
CN105541562A (zh) * 2016-02-05 2016-05-04 林厚文 倍半萜醌类化合物Dysiherbols 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541562B (zh) * 2016-02-05 2021-10-29 林厚文 倍半萜醌类化合物Dysiherbols 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1540411A (zh) * 2019-03-28 2020-08-14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研究所) 一种定量阐述诃子炮制草乌精准减毒的技术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3689B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im Clonorchiasis: an update
CN102603689B (zh) 降二萜类化合物莱茄萜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735825B (zh) 综合调理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389437A (zh) 积雪草三萜类成分用于制备抗脑卒中后遗症产品的应用
CN101554462B (zh) 一种治疗癌症的药物
CN107551254A (zh) 一种具有防治结直肠癌前病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722521B (zh) 一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JP2011503237A (ja) Scutellariabarbatad.donの精製抽出物を作製するためのプロセス
CN105541562A (zh) 倍半萜醌类化合物Dysiherbols A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017438A (zh) 一种白背三七多糖及其在制备用于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药物和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CN1230160C (zh) 竹叶总黄酮在制备前列腺疾病防治药物中的应用
CN102499916A (zh) 1β-羟基土木香内酯在制备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2512431B (zh) 积雪草三萜类成分在用于制备抗颅脑损伤产品中的应用
CN102617596B (zh) 二倍半萜类化合物黑珀萜i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2617526B (zh) 二倍半萜类化合物黑珀萜j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WO2020147275A1 (zh) 一种抗肿瘤中药组合物及其挥发油提取物
CN104095938B (zh) 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蒙药制剂
CN100544736C (zh) 一种增强免疫力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1747414B (zh) TNF-α结合肽和TNFR1封闭肽及其在治疗TNF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CN1833687A (zh) 一种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用途
CN102321155A (zh) Tnf结合肽和tnfr1封闭肽及其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Rooney The story of medicine
CN104189346A (zh) 一种新型促胃肠动力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uo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orthotop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drug-in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mice with spleen-deficiency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R102277435B1 (ko) 소라페닙 저항성 간암 치료용 조성물 및 소라페닙 내성 간암 치료에 대한 정보 제공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5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