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0278B - 传感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0278B
CN102590278B CN201110426681.4A CN201110426681A CN102590278B CN 102590278 B CN102590278 B CN 102590278B CN 201110426681 A CN201110426681 A CN 201110426681A CN 102590278 B CN102590278 B CN 1025902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mponent
mentioned
circuit substrate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266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0278A (zh
Inventor
小林章弘
吉田伸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0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02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02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02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03Cells and electrode assemblies
    • G01N27/406Cells and probe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G01N27/4062Electrical connectors associated therewith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02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e.g. thermocouples
    • G01K7/023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e.g. thermocouples provided with specially adapted connec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asur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Cell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感器装置,目的在于提高传感器装置的制造工序中的作业性。传感器装置(10)的框体(30)包括:第一部件(100),在将电路基板(50)电连接在外部端子(40)的状态下支撑电路基板(50);以及第二部件(200),电缆(80)插入于其中,与第一部件(100)卡合而在与第一部件(100)之间收纳电路基板(50),上述框体(30)随着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卡合而将电路基板(50)电连接到电缆(80)。

Description

传感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传感器的传感器装置,特别涉及驱动传感器的电路基板通过电缆与传感器连接的传感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路基板通过电缆与传感器连接的传感器装置已公知:通过传感器检测氧气、氮氧化物等特定气体成分的浓度,根据其检测结果从电路基板向外部输出电信号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传感器装置的电路基板通常以耐冲击、防水以及防尘等为目的而收纳于框体中而被保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1707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714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93508号公报
但是,以往未充分考虑在传感器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将电路基板收纳到框体时的作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传感器装置的制造工序中的作业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可以以以下的方式或适用例来实现。
[适用例1]适用例1的传感器装置具备:传感器;电缆,与上述传感器电连接;电路基板,通过上述电缆与上述传感器电连接,进行上述传感器的驱动控制,并且输出基于上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电信号;以及框体,收纳上述电路基板,该传感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框体包括:第一部件,设置有接受来自外部的对上述电路基板的电连接的外部端子,在将上述电路基板电连接于上述外部端子的状态下支撑上述电路基板;以及第二部件,上述电缆插入于其中,与上述第一部件卡合而在与上述第一部件之间收纳上述电路基板,上述框体随着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而将上述电路基板电连接到上述电缆。根据该适用例,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卡合而将电路基板收纳到框体的同时,可以完成来自电缆侧的对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其结果,能够提高传感器装置的制造工序中的作业性。
[适用例2]在适用例1的传感器装置中,上述第一部件可以包括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与上述电路基板电连接而接受来自上述传感器侧的对上述电路基板的电连接,上述第二部件可以包括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与上述电缆电连接,并且能够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随着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上述第一端子以及上述第二端子相互卡合而相互电连接。根据该适用例,避免框体结构的复杂化,仅通过卡合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来能够容易实现电连接。
[适用例3]在适用例2的传感器装置中,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卡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一端子以及上述第二端子可以与上述电路基板一起密封于上述框体的内部。根据该适用例,与电路基板相同地能够保护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
[适用例4]在适用例2或适用例3的传感器装置中,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卡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一端子以及上述第二端子也可以沿着上述电路基板的面而配置。根据该适用例,能够实现框体的小型化。
[适用例5]在适用例2的传感器装置中,上述传感器装置还具备端子台,该端子台保持上述外部端子以及上述第一端子,通过将上述端子台卡合到上述第一部件,将上述外部端子以及上述第一端子设置到上述第一部件。根据该适用例,与将外部端子以及第一端子一体成型于第一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制造传感器装置时的作业性。例如,在更改外部端子、第一端子的规格(材质、镀金、形状、个数等)的情况下,能够不更换整个第一部件,而是通过更换端子台来进行对应。另外,在与电路基板一起对外部端子、第一端子实施防潮涂敷的情况下,能够在从第一部件分离的状态下实施防潮涂敷。另外,在将外部端子、第一端子焊接到电路基板的情况下,能够在从第一部件分离的状态下实施焊接。
[适用例6]在适用例5的传感器装置中,上述第一部件还包括分别突设的两个突设部,该两个突设部分别具有基端部以及前端部,上述端子台夹持于上述两个突设部之间,上述两个突设部之间的上述基端部侧的一方窄于上述前端部侧。根据该适用例,能够容易将端子台安装到第一部件,并且能够提高外部端子对第一部件的定位精度。
[适用例7]在适用例5或适用例6的传感器装置中,上述端子台固定于上述电路基板,上述第一部件还包括分别突设的两个基板导向部,该两个基板导向部在相互之间对上述电路基板进行导向。根据该适用例,不阻碍外部端子对第一部件的定位,能够将电路基板组装到第一部件。
[适用例8]在适用例5至适用例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装置中,上述端子台还可以包括:外部端子侧端子台,保持上述外部端子;以及第一端子侧端子台,与上述外部端子侧端子台独立地构成,保持上述第一端子。根据该适用例,在更改外部端子以及第一端子的一方的规格(材质、镀金、形状、个数等)的情况下,通过更换外部端子侧端子台以及第一端子侧端子台的一方来能够进行对应。
[适用例9]在适用例2至适用例4中的任一个所述的传感器装置中,上述外部端子以及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一部件一体成型。根据该适用例,能够省去将外部端子以及第一端子单独地组装到第一部件的作业工序。
[适用例10]在适用例2至适用例4、以及9中的任一个所述的传感器装置中,上述第一部件还可以包括:两个基板支撑部,分别突出设置而将上述电路基板支撑于相互之间;以及端子支撑部,跨设在上述两个基本支撑部之间而支撑上述第一端子。根据该适用例,充分确保第一部件中的电路基板以及第一端子的组装刚性的同时,能够实现框体的小型化。
[适用例11]在适用例10所述的传感器装置中,在上述两个基板支撑部的各个上形成有将上述第二部件引导至与上述第一部件卡合的位置的导向件。根据该适用例,能够提高卡合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时的作业性。
[适用例12]在适用例1至适用例11中的任一个所述的传感器装置中,上述第二部件为起到开口容器作用的容器体,上述第一部件为起到上述第二部件的盖子作用的盖体。根据该适用例,不损害由框体的电路基板的保护,能够提高将电路基板组装到第一部件时的作业性。
本发明的方式不限定于传感器装置的方式,例如可以适用于构成传感器装置的部件、制造传感器装置的方法等各种方式中。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实施各种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传感器装置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框体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框体的详细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电路基板安装到框体的第一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框体的第二部件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卡合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组装框体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框体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框体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框体的详细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卡合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组装框体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将电路基板组装到第一部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固定在电路基板上的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端子台的详细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外部端子侧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一端子侧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部件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部件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明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构成以及作用,说明适用了以下本发明的传感器装置。
A.第一实施例
A-1.传感器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传感器装置10的结构的说明图。传感器装置10具备:传感器20、框体30、外部端子40、电路基板50、第一端子60、第二短租70以及电缆80。传感器装置10能够通过外部端子40与传感器装置10的外部即控制装置90电连接,通过外部端子40向控制装置90输出基于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的电信号。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20是设置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上而检测排气中的氧气浓度的氧气(O2)传感器,控制装置90是根据排气中的氧气浓度控制内燃机的装置。
传感器装置10的传感器20是由将气体传感器元件收纳在壳体内的公知结构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20的气体传感器元件是在固体电解质的表面层叠了形成一对电极的氧气泵单元(cell)以及氧气浓度检测单元和加热这些单元的加热器的板状元件。电缆80经由金属端子与传感器20的气体传感器元件连接,由此传感器20和电缆80之间电连接。
传感器装置10的电路基板50对传感器20进行驱动控制,并且向控制装置90输出基于传感器20检测的检测结果的电信号。具体而言,为了使传感器20的气体传感器元件中的氧气浓度检测单元的电极间电压变成一定值,电路基板50(详细讲,安装有电路部件的电路基板50)控制流过氧气泵单元的电流的大小以及流向,并且通过检测经由检测电阻而流过氧气泵单元的电流来检测排气中的氧气浓度,向控制装置90输出表示与氧气浓度有关的信息的电信号。电路基板50经由第一端子60、第二端子70以及电缆80与传感器20侧电连接,并且经由外部端子40与控制装置90侧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路基板50根据经由外部端子40供给的电力而动作。
传感器装置10的电缆80是中继传感器20和电路基板50之间的电连接的配线。电缆80的一侧端部与传感器20连接,传感器80的另一侧端部插入于框体30的内部。
传感器装置10的框体30将电路基板50收纳于内部,保护电路基板50免受冲击、水滴以及尘埃等。在框体30中除了电路基板50之外还设置有外部端子40、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在本实施例中,框体30起到以物理以及电方式将传感器20连接到控制装置90的连接器的作用。
图2是表示框体30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传感器装置10的框体30具备外部连接器32、主体部34、卡合部36以及电缆插入部38。框体30的卡合部36能够卡合到其他部件(未图示),能够使用卡合部36固定框体30。
框体30的外部连接器32接受来自控制装置90侧的对电路基板50的电连接,通过卡合到控制装置90侧的连接器(未图示)来保持通过外部端子40与控制装置90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外部连接器32突出设置在主体部34的端部,包围从主体部34突出的外部端子40。
框体30的主体部34是中空体,在内部形成有密封电路基板50而收纳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34的形状是具有将长方形的短边替换成圆弧的形状的截面的筒状。
框体30的电缆插入部38接受电缆80的插入而保持第二端子70和电缆80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缆插入部38突出设置在与外部连接器32相反侧的框体30的端部。
图3是表示框体30的详细结构的组装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电路基板50组装到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框体30的第二部件2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而组装框体30的状态的截面图。在图6的上段图示将电缆80组装到组装有第二端子70的第二部件200的状态,并且图示将组装有电路基板50的第一部件100卡合到第二部件200的状态。在图6的下段图示组装的框体30的截面。
如图3以及图6的下段所示,传感器装置100的框体30由第一部件100以及第二部件200构成。第一部件100是起到第二部件200的盖子的作用的盖体,形成外部连接器32。第二部件200是起到开口容器作用的容器体,形成主体部34、卡合部36以及电缆插入部38。在第一部件100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并且组装有电路基板50。在第二部件200上设置有第二端子70,并且组装有电缆80。
如图6所示,在将电路基板50与外部端子40电连接的状态下,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支撑电路基板50,框体30的第二部件200与组装有电路基板50的第一部件100卡合而在与第一部件100之间收纳电路基板50。框体30具有随着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卡合而将电路基板50电连接到电缆80的结构。以下,说明框体30的具体结构。
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具备盖部110、卡止爪120、两个基板支撑部170以及端子支撑部18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00由具有电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形成。
第一部件100的盖部110是以覆盖作为容器体的第二部件200的开口的形状成形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配合第二部件200的主体部34的形状而盖部110具有将长方形的短边替换成圆弧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盖部110的周围设置有密封与第二部件200之间的间隙的O型圈115。
在盖部110上形成有外部连接器32,在其相反侧形成有两个基板支撑部170以及端子支撑部180。设置于第一部件100的外部端子4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将盖部110从外部连接器32侧贯通到基板支撑部170侧,基板支撑部170侧上的外部端子40的端部朝向电路基板50弯折。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端子40一体成型于第一部件00的盖部110。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端子40为5个,但考虑到电路基板50的构成与控制装置90的电信号的通信方式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4个以下或6个以上。
第一部件100的卡止爪120是卡止第二部件200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卡止爪120与O型圈115相邻而形成于盖部110的周围。
第一部件100的两个基板支撑部170分别从盖部110突出设置而将电路基板50支撑于相互之间。放置电路基板50的槽部172沿着基板支撑部170的突出设置方向而形成在两个基板支撑部170各自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件178沿着基板支撑部170的突出设置方向形成在两个基板支撑部170的各自的外侧,其中,该导向件178引导第二部件200至与第一部件100卡合的位置。
第一部件100的端子支撑部180跨设在两个基板支撑部170之间而支撑第一端子60。设置在第一部件100上的第一端子6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沿着基板支撑部170的突出设置方向而贯通端子支撑部180,盖部110侧上的第一端子60的端部朝向电路基板50弯折。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60为5个,但考虑到传感器20的种类、构造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4个以下或6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60一体成型于第一部件100的端子支撑部180。
组装到第一部件100的电路基板50具有相互背对背的两个面即第一基板面51以及第二基板面52,在第一基板面51以及第二基板面52上分别形成有安装了多个电路部件的安装部53、54。在电路基板50上形成有从第一基板面51贯通到第二基板面52的端子孔56、57。
通过使电路基板50的第二基板面52与第一部件100上的两个基板支撑部170的槽部172抵接来将电路基板50放置到两个基板支撑部170,则设置于第一部件100的外部端子40插入到电路基板50的端子孔56,设置于第一部件100的第一端子60插入到电路基板50的端子孔57。之后,通过将电路基板50分别焊接到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如图6的上段所示,电路基板50与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分别电连接。由此,设置在第一部件100的第一端子60起到接受来自传感器20侧的电路基板50的电连接的端子的作用。
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框体30的第二部件200具备开口部210、卡止孔220、导向件270以及端子保持部28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00由具有电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形成。
第二部件200的开口部210是形成作为容器体的第二部件200的开口、并成型为与第一部件100的盖部110嵌合的形状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在开口部210的周围形成有与第一部件100的卡止爪120卡合的卡止孔220。
如图5所示,第二部件200的导向件270形成在作为容器体的第二部件200的内侧,并形成与第一部件100上的两个基板支撑部170的导向件嵌合的槽。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二部件200的端子保持部280形成在作为容器体的第二部件200的内侧而保持第二端部70。端子保持部280与形成于第二部件200的外侧的电缆插入部38对应地设置,并在电缆插入部38中与接受电缆80的插入的电缆插入孔388连通。
组装在第二部件200上的电缆80具备芯线端部82、密封部83、覆盖部85。电缆80的覆盖部85由电绝缘材料构成,并覆盖芯线。电缆80的芯线端部82为从覆盖部85露出的芯线的端部。电缆80的密封部83为合成橡胶构成的筒状的弹性体,设置在覆盖部85的外周上靠近芯线端部82的位置。密封部83与芯线端部82一起插入到电缆插入部38的电缆插入孔338的内部而与电缆插入孔388的内周紧贴,从而确保电缆80和第二部件200(框体30)之间的水密性。在本实施例中,电缆80是集中五根绝缘电线而覆盖的配线,但考虑到传感器20的种类、结构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4根以下或6根以上。
组装于第二部件200的第二端子7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为5个,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为4个以下或6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70具备能够与第一端子60卡合的卡合部72、与端子保持部280卡止的卡止爪75、和能够铆接固定到电缆80的芯线端部82的铆接部78。在将第二端子70组装到第二部件200时,在将电缆80的芯线端部82铆接固定于第二端子70的铆接部78的状态下,以卡合部72作为前头将第二端子70与电缆80一起从电缆插入部38的电缆插入孔388插入到端子保持部280。如图6的上段所示,插入至端子保持部280的第二端子70通过卡止爪75固定到端子保持部280上,电缆80固定到电缆插入部38的电缆插入孔388中。
如图6的下段所示,随着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卡合,第一部件100侧的第一端子60卡合到第二部件200侧中的第二端子70的卡合部72。由此,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相互卡合而相互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卡合的状态下,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与电路基板50一起密封到框体30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在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卡合的状态下,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沿着电路基板50的第二基板面52而配置。
A-2.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传感器装置100,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而将电路基板50收纳到框体30的同时,能够完成来自电缆80侧的对电路基板50的电连接。其结果,能够提高传感器装置10的制造工序中的作业性。另外,在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之前,分别检测电路基板50对第一部件100的安装状态的良好与否、以及电缆80对第二部件200的组装状态的良好与否,来能够提高作为完成品的传感器装置10的生产率。因此,如果在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之前将连接有传感器20的电缆80组装到第二部件200,则通过将检查装置连接到被端子保持部280所保持的第二端子70上,来能够检测传感器20的电特性。由此,进行与第一部件100的卡合之前,能够检测有无传感器20的异常(配线异常、元件裂开异常等),在传感器20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只需将传感器20更换为正常件即可,因此从此观点讲,能够提高传感器装置10的生产率。
另外,随着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卡合,设置在第一部件100上的第一端子60以及设置在第二部件200上的第二端子70相互卡合而相互电连接,因此能够避免框体30中的结构的复杂化。
另外,在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卡合的状态下,设置在第一部件100上的第一端子60以及设置在第二部件200上的第二端子70与电路基板50一起密封在框体30的内部,因此与电路基板50相同地能够保护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
另外,在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卡合的状态下,设置在第一部件100上的第一端子60以及设置在第二部件200上的第二端子70沿着电路基板50的第二基板面52而配置,因此能够实现框体30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设置在第一部件100上的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一体成型于第一部件100,因此能够节省将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单独地组装到第一部件100的作业工序。
另外,由于第一部件100还包括支撑电路基板50的两个基板支撑部170和支撑第一端子60的端子支撑部180,因此充分确保第一部件100上的电路基板50以及第一端子60的组装刚性的同时,能够实现框体30的小型化。
另外,在两个基板支撑部170的各个上形成有将第二部件200引导至与第一部件100卡合的位置的导向件178,因此能够提高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时的作业性。
另外,第二部件200是起到开口容器的作用的容器体,第一部件100是起到第二部件200的盖子的作用的盖体,因此不损害由框体30进行的电路基板50的保护,能够提高将电路基板50安装到第一部件100时的作业性。
B.第二实施例
B-1.传感器装置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中的传感器装置10的概略结构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二实施例的传感器装置1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具备:传感器20、框体30、外部端子40、电路基板50、第一端子60、第二端子70以及电缆80。在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对第二实施例中的传感器装置10的部位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位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位,使用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7以及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框体30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在图7中图示从框体30的上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在图8中图示从框体30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传感器装置10的框体30具备:外部连接器32、主体部34、卡合部36以及电缆插入部38。
框体30的外部连接器32接受来自控制装置90侧的对电路基板50的电连接,通过与控制装置90侧的连接器(未图示)卡合而保持通过外部端子40与控制装置90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外部连接器32突设于主体部34的端部,包围从主体部34突出的外部端子40。
框体30的主体部34是在内部形成有密封并收纳电路基板50的空间的中空体。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34的形状是具有将长方形的短边置换为圆弧的形状的筒状。
框体30的卡合部36能够与其他部件(未图示)卡合,使用卡合部36能够固定框体30。在本实施例中,卡合部36经由电缆插设部38设置在主体部34的背面侧。
框体30的电缆插设部38接受电缆80的插设而保持第二端子70和电缆80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缆插设部38设置在主体部34的背面侧。在本实施例中,电缆80从与外部连接器32相反侧插设于电缆插设部38中。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框体30的详细结构的组装立体图。如图9所示,传感器装置10的框体30是组装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而构成。
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是起到第二部件200的盖子作用的盖体。在第一部件100上形成有外部连接器32。
在第二实施例中,电路基板50与端子台510一起组装在第一部件100上。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以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保持于端子台510。在第二实施例中,端子台510是通过将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分别焊接到电路基板50来固定在电路基板50上。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将端子台510卡合到第一部件100,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设置于第一部件100。设置于第一部件100的第一端子60起到接受来自传感器20侧的对电路基板50的电连接的端子的作用。
框体30的第二部件200是起到开口容器作用的容器体。第二部件200上形成有主体部34、卡合部36以及电缆插设部38。在第二部件200上组装有第二端子70以及电缆80。
图10是表示卡合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而组装框体30的状态的截面图。在图10的上段图示将组装有电路基板50的第一部件100卡合到组装有第二端子70以及电缆80的第二部件200的状态。在图10的下段图示组装的框体30的截面。
如图10所示,在将电路基板50焊接在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的状态下,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支撑电路基板50,并且框体30的第二部件200与组装有电路基板50的第一部件100卡合而将电路基板50收纳到与第一部件100之间。框体30具有如下结构:随着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卡合而将电路基板50电连接到电缆80。以下说明框体30中的详细结构。
图11是表示将电路基板50组装在第一部件100的状态的说明图。在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上设置有:盖部110、卡止孔130、两个突设部140、两个基板导向部150和端子台卡止部1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00的各部由具有电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一体成型。
第一部件100的盖部110是成型为覆盖作为容器体的第二部件200开口的形状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盖部110与第二部件200的主体部34的形状相匹配地具有将长方形的短边置换为圆弧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盖部110的外侧形成有外部连接器32,在作为其相反侧的盖部110的内侧设置有密封与第二部件200之间的间隙的O型环115。
第一部件100的卡止孔130是卡合第二部件200的贯通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部件100上与盖部110的四个角相对应而分别形成有四个卡止孔130。
第一部件100中的两个突设部140分别突设在盖部110的内侧,在两个突设部140之间夹持有端子台510。两个突设部140分别具有基端部142以及前端部148。突设部140的基端部142侧固定于盖部110,突设部140的前端部148侧向将第一部件100卡合到第二部件200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突设部140之间的基端部142侧的一方窄于前端部148侧。由此,能够使端子台510向第一部件100的安装变得容易的同时,能够提高外部端子40对第一部件100的定位精度。
第一部件100中的两个基板导向部150分别突设于盖部110的内侧,将电路基板50引导(游动嵌合)于两个基板导向部150之间。承载电路基板50的槽部152沿着基板导向部150的突设方向形成于两个基板导向部150的各自的内侧。在将电路基板50安装到两个基板导向部150之间时,在将端子台510固定在电路基板50的状态下,使端子台510卡合于两个突设部140之间的同时,使电路基板50游动嵌合于两个基板导向部150之间。由此,能够不阻碍外部端子40对第一部件100的定位而能够将电路基板50组装到第一部件100。
第一部件100的端子台卡止部160突设于盖部110的内侧而卡止端子台510。端子台卡止部160通过卡止端子台510来防止夹持于两个突设部140之间的端子台510从两个突设部140之间脱离。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组装于第一部件100的电路基板50具有相互背对背的两个面即第一基板面51以及第二基板面52。在电路基板50的第一基板面51以及第二基板面52上分别形成有安装了多个电路部件的安装部53、54。在电路基板50上形成有贯通孔55以及端子孔56、57。
电路基板50的贯通孔55是从第一基板面51向第二基板面52贯通的孔,与端子台510卡合。贯通孔55通过与端子台510卡合而将端子台510定位到电路基板50。在本实施例中,在电路基板50上形成有两个贯通孔55。
电路基板50的端子孔56是从第一基板面51向第二基板面52贯通的孔。被端子台510保持的外部端子40的一端插入于端子孔56中而被焊接。由此,电路基板50电连接到外部端子40。在本实施例中,与外部端子40的个数对应而在电路基板50上形成有四个端子孔56。
电路基板50的端子孔57是从第一基板面51向第二基板面52贯通的孔。被端子台510保持的第一端子60的一端插入于端子孔57中而被焊接。由此,电路基板50电连接到第一端子60。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端子60的个数对应而在电路基板50上形成有五个端子孔57。
图12是表示固定在电路基板50上的端子台50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端子台510的详细结构的组装立体图。如图13所示,端子台510组装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和第二端子侧端子台560而构成。
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以及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分别独立地构成,在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上保持有外部端子40,在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上保持有第一端子60。由此,在更改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中的一个的规格(材质、镀金、形状、个数等)的情况下,通过更换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以及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的一个来能够对应。
图14是表示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的立体图。在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上保持有外部端子40的同时,设置有两个突起部512、两个槽部514、两个卡合孔544。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中的两个突起部512分别卡合于电路基板50中的两个贯通孔55中。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中的两个槽部514是分别卡合于第一部件100中的两个突设部140的槽。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中的两个卡合孔544是分别与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卡合而进行定位的孔。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的各部是使用具有电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来与外部端子40一起一体成型。
设置在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上的外部端子40是使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端子40弯折成L字状。在本实施例中,在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40上形成有四个外部端子4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电路基板50的结构、与控制装置90的电信号的通信形式等,可以将外部端子40的个数设为三个以下,也可以设为五个以上。
图15是表示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的立体图。在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上保持有第一端子60的同时,设置有与外部端子侧端子台560的两个卡合孔544分别卡合的两个卡合突起56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的各部使用具有电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与第一端子60一起一体成型。
设置在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上的第一端子60使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60弯折成L字状。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端子侧端子台560上形成有五个第一端子6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电路基板50的结构、与控制装置90的电信号的通信形式等,可以将第一端子60的个数设为四个以下,也可以设为六个以上。
图16以及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部件200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6中图示了从第二部件200的上面侧所看到的立体图,在图17中图示了从第二部件200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在框体30的第二部件200上设置有开口部210、卡止爪230、导向件260和端子保持部28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00的各部由具有电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的树脂一体形成。
第二部件200的开口部210形成作为容器体的第二部件200的开口,是成型为嵌合于第一部件100的盖部110的形状的部位。
第二部件200的卡止爪230是卡止第一部件100的突起。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部件200中,四个卡止爪230与第一部件100中的四个卡止孔130对应,并分别形成于开口部210的周围。
第二部件200的导向件260形成于作为容器体的第二部件200的内侧,在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时,引导电路基板50到第二部件200的内部。
第二部件200的端子保持部280形成于作为容器体的第二部件200的内侧而保持第二端子70。端子保持部280与形成于第二部件200的外侧的电缆插设部38对应而设置,在电缆插设部38中与接受电缆80的插入的电缆插设孔388连通(参照图9)。
如图9所示,组装到第二部件200的电缆80具备:芯线端部82、密封部83、覆盖部85。电缆80的覆盖部85由电绝缘材料构成,覆盖芯线。电缆80的芯线端部82是从覆盖部85露出的芯线的端部。电缆80的密封部83是由合成橡胶形成的筒状的弹性体,设置在覆盖部85外周的靠近芯线端部82的位置。密封部83与芯线端部82一起插入于电缆插设部38的电缆插设孔388的内部,通过与电缆插设孔388的内周紧贴而确保电缆80和第二部件200(框体30)之间的水密性。在本实施例中,电缆80是集中五根绝缘电线而覆盖的配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传感器20的种类、结构等,可以将电缆80中的绝缘电线的根数设为四根以下,也可以设为六根以上。
组装于第二部件200的第二端子7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部件200上组装有五个第二端子7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70的个数可以为四个以下,也可以为六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70具备:能够与第一端子60卡合的卡合部72、与电缆80的芯线端部82铆接固定的铆接部78。在将第二端子70组装到第二部件200时,在将电缆80的芯线端部82铆接固定在第二端子70的铆接部78的状态下,将卡合部72作为前头而将第二端子70与电缆80一起从电缆插设部38的电缆插设孔388插入到端子保持部280。由此,第二端子70固定到端子保持部280,电缆80固定到电缆插设部38的电缆插设孔388。
如图10的下段所示,随着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卡合而第一部件100侧的第一端子60卡合到第二部件200侧中的第二端子70的卡合部72。由此,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相互卡合而相互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卡合的状态下,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与电路基板50一起密封到框体30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在框体30的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卡合的状态下,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沿着电路基板50的第二基板面52而配置。
B-2.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传感器装置10,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而将电路基板50收纳到框体30的同时,能够完成来自电缆80侧的对电路基板50的电连接。其结果,能够提高传感器装置10的制造工序中的作业性。另外,在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之前,通过分别检查电路基板50对第一部件100的组装状态的良好与否以及电缆80对第二部件200的组装状态的良好与否,来能够提高作为完成品的传感器装置10的生产率。因此,若在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之前将连接有传感器20的电缆80组装到第二部件200,则通过将检查装置连接到被端子保持部280所保持的第二端子70,来能够检查传感器20电特性。由此,在进行与第一部件100的卡合之前,能够检查传感器20有无异常,在传感器20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只将传感器20替换成正常品即可,因此从此点来看能够提高传感器装置10的生产率。
另外,通过将外部端子40以及保持第一端子60的端子台510卡合到第一部件100(预先组装),来将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设置到第一部件100,因此,与将外部端子40以及第一端子60一体成型于第一部件100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制造传感器装置10时的作业性。例如,在更改外部端子40、第一端子60的规格(材质、镀金、形状、个数等)的情况下,能够不更换整个第一部件100,而更换端子台510来对应。另外,在与电路基板50一起对外部端子40、第一端子60实施防潮涂敷的情况下,能够在从第一部件100分离的状态下实施防潮涂敷。另外,在将外部端子40、第一端子60焊接到电路基板50的情况下,能够在从第一部件100分离的状态下实施焊接。
另外,随着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卡合,设置于第一部件100的第一端子60以及设置于第二部件200的第二端子70相互卡合而相互电连接,因此能够避免框体30中的结构的复杂化。
另外,在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一部件100的第一端子60以及设置于第二部件200的第二端子70与电路基板50一起密封到框体30的内部,因此与电路基板50相同地能够保护第一端子60以及第二端子70。
另外,在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一部件100的第一端子60以及设置于第二部件200的第二端子70沿着电路基板50的第二基板面52而配置,因此能够实现框体30的小型化。
另外,第二部件200是起到开口容器作用的容器体,第一部件10是起到第二部件200的盖子作用的盖体,因此不损害由框体30进行的电路基板50的保护,能够提高将电路基板50组装到第一部件100时的作业性。
C.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传感器装置10的传感器20不限定于氧气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为检测氮氧化物、碳化氢等特定气体成分的浓度的传感器、检测被测定流体的温度或压力等物理量的传感器。
另外,将电缆80插入到电缆插入部38工序可以在卡合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之前,也可以在卡合之后。
另外,外部端子40、第一端子60、第二端子70以及电缆80的芯线端部82的各结构只要是能够相互卡合的结构,也可以为雄端子以及雌端子的任一个结构。另外,第一部件100以及第二部件200的方式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一同形成为起到开口容器作用的容器体形状,也可以卡合两者而构成框体。

Claims (7)

1.一种传感器装置,具备:传感器;电缆,与上述传感器电连接;电路基板,通过上述电缆与上述传感器电连接,进行上述传感器的驱动控制,并且输出基于上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电信号;以及框体,收纳上述电路基板,该传感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框体包括:
第一部件,设置有接受来自外部的对上述电路基板的电连接的外部端子,在将上述电路基板电连接于上述外部端子的状态下支撑上述电路基板;以及
第二部件,上述电缆插入于其中,该第二部件与上述第一部件卡合而在该第二部件与上述第一部件之间收纳上述电路基板,
上述框体随着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而将上述电路基板电连接到上述电缆,
上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与上述电路基板电连接而接受来自上述传感器侧的对上述电路基板的电连接,
上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与上述电缆电连接,并且能够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
随着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上述第一端子以及上述第二端子相互卡合而相互电连接,
上述传感器装置还具备端子台,该端子台保持上述外部端子以及上述第一端子,
通过将上述端子台卡合到上述第一部件,将上述外部端子以及上述第一端子设置到上述第一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卡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一端子以及上述第二端子与上述电路基板一起密封于上述框体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卡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一端子以及上述第二端子沿着上述电路基板的面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部件还包括分别突设的两个突设部,该两个突设部分别具有基端部以及前端部,
上述端子台夹持于上述两个突设部之间,
上述两个突设部之间的上述基端部侧的一方窄于上述前端部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台固定于上述电路基板,
上述第一部件还包括分别突设的两个基板导向部,该两个基板导向部在相互之间对上述电路基板进行导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台包括:
外部端子侧端子台,保持上述外部端子;以及
第一端子侧端子台,与上述外部端子侧端子台独立地构成,保持上述第一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部件为起到开口容器作用的容器体,
上述第一部件为起到上述第二部件的盖子作用的盖体。
CN201110426681.4A 2010-12-17 2011-12-19 传感器装置 Active CN1025902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1191 2010-12-17
JP2010281191 2010-1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0278A CN102590278A (zh) 2012-07-18
CN102590278B true CN102590278B (zh) 2014-12-10

Family

ID=45622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26681.4A Active CN102590278B (zh) 2010-12-17 2011-12-19 传感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69718B2 (zh)
EP (1) EP2466297B1 (zh)
JP (1) JP5307878B2 (zh)
CN (1) CN1025902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6702B2 (en) * 2008-06-06 2011-03-01 Apple Inc. Compact power adapter
US8934261B2 (en) * 2008-12-23 2015-01-13 Apple Inc. Compact device housing and assembly techniques therefor
JP5096434B2 (ja) * 2009-09-17 2012-12-1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JP5910544B2 (ja) * 2013-03-08 2016-04-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路固定部材、回路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回路モジュールの接続方法
WO2014159524A1 (en) 2013-03-14 2014-10-02 Scott Technologies, Inc. Sensor assembly
JP5907129B2 (ja) * 2013-08-22 2016-04-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回路基板内蔵コネクタ、及び、電子回路基板内蔵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5162278A (ja) * 2014-02-26 2015-09-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サービスカバー
US9236699B2 (en) * 2014-04-24 2016-01-12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ower adapter
US10647207B2 (en) 2016-01-07 2020-05-12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Charging station and connector therefor, and method of charging an electric vehicle with a charging station
DE102017208749A1 (de) 2016-05-30 2017-11-30 Ngk Spark Plug Co., Ltd. Anschlussglied und Stecker
WO2018135634A1 (ja) 2017-01-20 2018-07-2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回路接続装置、及び電子機器装置
US10116078B1 (en) * 2017-08-01 2018-10-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igh current compression blade connection system
BE1025734A9 (de) * 2017-11-27 2019-07-03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Modularer Steckverbinder austauschbarer Modul-Leiterplatt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0420A (en) * 1989-08-17 1990-07-10 Ford Motor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tained boot
US6152754A (en) * 1999-12-21 2000-11-28 Masimo Corporation Circuit board based cable connector
DE20020379U1 (de) * 2000-12-01 2002-05-16 Bosch Gmbh Robert Kleinbauender Kupplungsstecker, insbesondere für eine planare Breitband-Lamdasonde
CN101284451A (zh) * 2007-04-13 2008-10-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分解方法、以及液体检测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0723A (ja) 1983-03-18 1984-09-27 Hitachi Ltd 空燃比センサ
JPH0261546A (ja) * 1988-08-26 1990-03-01 Honda Motor Co Ltd 排気濃度検出器の不活性判別方法
JPH02259459A (ja) * 1989-03-30 1990-10-22 Ngk Spark Plug Co Ltd 酸素濃度検出センサ
DE29703729U1 (de) * 1996-09-11 1997-05-15 Augat Components Gmbh Konstruktion eines Lambda-Moduls mit Gegenstecker
JP4153113B2 (ja) 1998-12-04 2008-09-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ガス濃度検出装置
DE20106747U1 (de) 2001-04-19 2002-08-29 Bosch Gmbh Robert Kleinbauender Kupplungsstecker, insbesondere für eine planare Breitband-Lambda-Sonde mit einem Staubschutz in einer Vorraststellung
DE10140910C2 (de) * 2001-08-21 2003-07-17 Lumberg Automation Components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EP1403967B1 (en) * 2002-09-30 2010-12-15 Fujikura Ltd.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accessory device and cable waterproofing structure for accessory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ccessory device
JP2005315757A (ja) * 2004-04-30 2005-11-10 Denso Corp センサコネクタ及びガスセンサ
JP4653622B2 (ja) * 2005-09-30 2011-03-1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ユニット
US8286496B2 (en) * 2009-02-17 2012-10-16 Nagano Keiki Co., Ltd. Fluid pressure sensor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ircuit board
JP5096434B2 (ja) * 2009-09-17 2012-12-1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US20120315772A1 (en) * 2010-02-25 2012-12-13 Estron A/S Solderless connector for microelectronic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0420A (en) * 1989-08-17 1990-07-10 Ford Motor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tained boot
US6152754A (en) * 1999-12-21 2000-11-28 Masimo Corporation Circuit board based cable connector
DE20020379U1 (de) * 2000-12-01 2002-05-16 Bosch Gmbh Robert Kleinbauender Kupplungsstecker, insbesondere für eine planare Breitband-Lamdasonde
CN101284451A (zh) * 2007-04-13 2008-10-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分解方法、以及液体检测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6297A3 (en) 2012-06-27
US8469718B2 (en) 2013-06-25
EP2466297A2 (en) 2012-06-20
JP2012141300A (ja) 2012-07-26
JP5307878B2 (ja) 2013-10-02
EP2466297B1 (en) 2018-11-14
US20120164850A1 (en) 2012-06-28
CN102590278A (zh) 201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0278B (zh) 传感器装置
CN105144433B (zh) 用于制造电池接触系统的方法以及电池接触系统
US9005794B2 (en) Battery connector system
EP2731171B1 (en) Cell wiring module
US9608250B2 (en) Wire arrangement body, busbar module and power-supply unit
US9543711B2 (en) Wiring module
US8940421B2 (en) Battery module
CN105074959B (zh) 配线模块
CN102237505B (zh) 用于电池组件的互连器件
CN107871838A (zh) 汇流条模块
CN105144463A (zh) 用于电化学装置的电池接触系统
JP6510011B2 (ja) バッテリ接続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テリデバイス
US10205139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a battery module cov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attery module cover of a battery module
CN104603983B (zh) 电池配线模块
US20180261810A1 (en) Cover element of a battery module housing, battery module having such a cover element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and battery
CN102832479A (zh) 电连接器
JP2018101617A (ja) バッテリ接続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テリデバイス
US9947973B2 (en) Cell mounting module for at least one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cell, cell moun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ell mounting system
US20180166840A1 (en) Fixing structure of conductor unit
CN108701786A (zh) 蓄电装置
CN203589341U (zh) 紧密封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5845507A (zh) 继电器
US20150024239A1 (en) Cover for Batteries
CN104417390B (zh) 配线模块
CN102948023B (zh) 用于多极的过电压保护装置的壳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