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86964B -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86964B
CN102586964B CN201110463063.7A CN201110463063A CN102586964B CN 102586964 B CN102586964 B CN 102586964B CN 201110463063 A CN201110463063 A CN 201110463063A CN 102586964 B CN102586964 B CN 102586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ron
roller
guiding elements
drawing rollers
draft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630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86964A (zh
Inventor
林久秋
笠原大始
宇藤康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86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6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86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69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一种纺纱机的牵伸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牵伸罗拉对,其中每个对都具有下罗拉和上罗拉,其中牵伸罗拉对分别彼此相邻地设置在相对于纤维束的移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引导装置,设置在两个牵伸罗拉对之间以改变所述纤维束的移送方向。引导装置包括:皮圈引导构件,以与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面对的关系设置;皮圈,与纤维束接触,并卷绕在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下罗拉或上罗拉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皮圈引导构件上,其中,所述皮圈在接触开始位置和夹持位置之间与纤维束接触,并形成移送路径的一部分,其中所述接触开始位置是所述皮圈开始与所述纤维束接触的位置,所述夹持位置是所述纤维束被保持在设置为彼此按压的牵伸罗拉对之间的位置。

Description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背景技术
PCT国际公开的公开日语译文2006-505703公开了一种纺纱机的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包括设置在相对于纤维束的移送方向的牵伸装置中的下游侧的一对输出滚筒和上罗拉、以及设置在上述一对输出滚筒和上罗拉的上游的一对带。在上述一对带和上述一对输出滚筒和上罗拉之间的邻近输出滚筒的位置设置有以棒状形成的引导构件。从上述一对带之间输送的纤维束的移送方向通过引导构件略微地改变,因此纤维束在张力下被引导。从而防止了短纤维从纤维束脱离。 
在上述牵伸装置中,在形成引导装置的一部分的引导构件和前罗拉对(或一对输出滚筒和上罗拉)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间隙中纤维可能会从纤维束中脱离。此外,杆状引导构件上的任何纤维的聚积和堆积可能会引起从这样的纤维束纺出的纱线不均和断裂。另外,根据纤维种类和例如温度和湿度等外界条件,纤维束可能会搭在引导构件上并且然后在其周围堵塞。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整引导构件的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纺纱机的牵伸装置,防止在引导装置和相对于纤维束的移送方向位于其下游的牵伸罗拉对之间的区域中纤维从纤维束脱离。 
一种纺纱机的牵伸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牵伸罗拉对,其中每个对都具有下罗拉和上罗拉,其中牵伸罗拉对分别彼此相邻地设置在相对于纤维束的移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引导装置,设置在两个牵伸罗拉对之间以改变所述纤维束的移送方向。引导装置包括:皮圈引导构件,以与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面对的关系设置;皮圈,与纤维束接触,并卷绕在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下罗拉或上罗拉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皮圈引导构件上,其中,所述皮圈在接触开始位置和夹持位置之间与纤维束接触,并形成移送路径的一部分,其中所述接触 开始位置是所述皮圈开始与所述纤维束接触的位置,所述夹持位置是所述纤维束被保持在设置为彼此按压的牵伸罗拉对之间的位置。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以及优点将从下面的结合附图通过示例示出本发明原理的说明中变得更为清楚。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被认为新颖的特征特别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阐述。通过参考下面对目前优选的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可以被最好地理解,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纺纱机的牵伸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2是图1的牵伸装置的局部平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牵伸装置中的皮圈、皮圈引导构件和纤维束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纺纱机的牵伸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牵伸装置中的皮圈、皮圈引导构件和纤维束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纺纱机的牵伸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牵伸装置中的皮圈、皮圈引导构件和纤维束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侧视图; 
和图8是根据本发明替代实施例的纺纱机的牵伸装置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图3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纺纱机的牵伸装置。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牵伸装置是提供一个牵伸装置单元用于纺纱机的两个相邻纱锭的类型。 
如图1所示,总体上由附图标记10表示的牵伸装置为三罗拉式,具有三个牵伸罗拉对,即前罗拉对11、中罗拉对12和后罗拉对(未示出),当从纺纱机的前侧(或从图中的左侧)观察时按照该顺序布置。应注意到,图1中的横向方向对应于机架的宽度方向,更具体地讲,图1中的左右分别对应于机架的前后。每个牵伸罗拉对包括上罗拉和下罗拉。具体地讲,前罗拉对11包括前下罗拉13和前上罗拉14,中罗拉对12包括中下罗拉15和中上罗拉16,后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罗拉。在第一实施例中,前罗拉对11和中罗拉对12分别 对应于相对于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和上游侧的牵伸罗拉对。中罗拉对12还用作皮圈罗拉对,皮圈19、26分别卷绕在中罗拉对12上,这将在后面的部分说明。 
参见图1,前下罗拉13由形成机架的一部分的罗拉座17可旋转地支撑,中下罗拉15由固定在罗拉座17上的支架18可旋转地支撑。前、中下罗拉13和15的轴向长度足够大,以覆盖多个纱锭,并且前、中下罗拉13和15平行于纺纱机的机架的纵向方向地沿轴向延伸。应注意到,图2中所示的横向和竖直方向分别对应于机架的纵向和宽度方向,更具体地讲,图2中的上和下分别对应于机架的后和前。 
皮圈19卷绕在中下罗拉15和下皮圈销20、21上。各下皮圈销20、21的轴向长度足够大,以覆盖多个纱锭,并且它们的轴线与机架的纵向方向平行。 
在下罗拉上方设置有包括操作杆22A和臂架22B的加压臂22。臂架22B具有向下突出的支撑臂23和24。支撑臂23和24分别在其下端形成有U形凹部。前上罗拉14在支撑轴14A上固定地安装在其相对端部以与其一起旋转,支撑轴14A在其中心由支撑臂23可旋转地支撑在其凹部。 
相似地,中上罗拉在支撑轴16A上固定地安装在其相对端部以与其一起旋转,支撑轴16A在其中心由支撑臂24可旋转地支撑在其凹部。由图2可知,对于每两个纱锭设置一组前上罗拉14和中上罗拉16。 
对操作杆22A进行操作,加压臂22在工作位置(图1所示)和非工作位置之间可枢转。在操作杆22A如图1所示定位的情况下,加压臂22设定在上罗拉14和16由加压臂22支撑并保持按压于下罗拉13和15的工作位置。在对操作杆22A进行操作以使加压臂22摆动到其非工作位置(未示出)的情况下,上罗拉14和16从按压释放。 
在支撑轴16A上支撑有皮圈摇架25,并且在中上罗拉16和皮圈摇架25上卷绕有在机架的纵向方向上(或在支撑轴16A的轴向方向上)间隔开的一对皮圈26。皮圈摇架25包括主摇架25A、拱形部分25B、片簧25C和皮圈引导构件25D。主摇架25A形成为T形,拱形部分25B邻近主摇架25A的近端地形成,并与支撑轴16A的外周面接触。片簧25C固定到主摇架25A的中心,并在支撑轴16A的与拱形部分25B的相对侧和支撑轴16A接触。皮圈引导构件25D与主摇架25A分离地形成,并在邻近主摇架25A的远端的位置处固定于主摇架 25A。皮圈26被向下推压或被朝向皮圈19推压。 
如图1所示,在前上罗拉14和中上罗拉16之间设置有杆形皮圈引导构件27。皮圈引导构件27以与前上罗拉14面对的关系设置,并且皮圈引导构件27的轴线和前上罗拉14的轴线彼此平行。此外,皮圈引导构件27设置在邻近皮圈引导构件25D和下皮圈销20的位置。皮圈引导构件27定位成,中罗拉对12和前罗拉对11之间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通过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27上的下文将会说明的皮圈29来改变。 
如图1和图2所示,皮圈引导构件27由具有基本上圆形截面的杆构成,并在其中心沿着其轴向方向由固定于支撑臂23的轴承保持部28中的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皮圈引导构件27的轴向长度和前上罗拉14的沿着其轴向方向的轴向长度基本上相同。 
一对皮圈29卷绕在前上罗拉14、皮圈引导构件27和张力罗拉30上,该张力罗拉30设置在牵伸装置10的前部,用于张紧皮圈29。张力罗拉30在其中心沿着其轴向方向由轴承保持部31的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轴承保持部31通过螺栓33紧固于支撑构件32,并且支撑构件32固定于支撑臂23。如图2所示,轴承保持部31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细长孔31A,螺栓33穿过该细长孔31A插入以拧到支撑构件32中,以使得轴承保持部31相对于支撑构件32在机架的宽度方向(或者图2的竖直方向)上可调节,从而为皮圈29提供期望的张力。张力罗拉30的轴向长度形成为和前上罗拉14的轴向长度基本上相同。图3是表示皮圈引导构件27、皮圈29和纤维束F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侧视图。皮圈引导构件27和皮圈29配合来形成本发明的引导装置。参见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皮圈引导构件27和皮圈29设置为,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通过皮圈引导构件27和皮圈29改变,并且皮圈29在接触开始位置R1和作为前罗拉对11的引入位置的夹持位置Q1之间与纤维束F接触。下文将会更详细地说明接触开始位置R1和作为引入位置的夹持位置Q1。 
前下罗拉13和中下罗拉15由任何适当的驱动部件(未示出)驱动。前下罗拉13的旋转传递至皮圈29,并且中下罗拉15的旋转传递至皮圈19、26。当前下罗拉13和中下罗拉15运行时,纤维束F从中罗拉对12输送到前罗拉对11。前下罗拉13的转速设定得高于中下罗拉15的转速,以使纤维束F在中罗拉12和前罗拉11之间被牵伸。 
在图3中,在垂直于前上罗拉14的轴线P1和前下罗拉13的P2地延伸的假想平面中连接轴线P1和轴线P2的直线用K1表示。直线K1与皮圈29的外周和前下罗拉13的外周的交点用Q1表示。交点Q1的位置对应于前罗拉对11的夹持位置。夹持位置是指纤维束F被保持在设置为彼此按压的前罗拉对11之间的位置。卷绕在引导构件27上的皮圈29的外周开始与纤维束F接触的位置用R1表示,下文将称为接触开始位置R1。在皮圈19、26之间输送的纤维束F刚被从中释放并朝向皮圈引导构件27输送的位置用S1表示,下文将称为送出位置S1。接触开始位置R1位于与皮圈29接触地移送的纤维束F的最上游位置,送出位置S1位于与皮圈19和26接触地移送的纤维束F的最下游位置。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送出位置S1和接触开始位置R1处改变。皮圈引导构件27设置在这样的位置:皮圈引导构件27的一部分和皮圈29的接触开始位置R1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1和夹持位置Q1(或引入位置)的直线L1下方。接触开始位置R1位于直线L1下方的皮圈29的最低点。因此,在接触开始位置R1处,纤维束F被皮圈引导构件27和皮圈29向下按压。因此,在皮圈19和26之间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送出位置S1处变为向下,并在纤维束F在被输送的同事被向下按压的接触开始位置R1处又变为向上。随后,纤维束F在与皮圈29的外周接触的同时从接触开始位置R1朝向夹持位置Q1输送。 
在本发明中,纤维束F在牵伸罗拉对的上述引入位置开始被牵伸罗拉对夹持。另一方面,牵伸罗拉对的送出位置是指纤维束F从牵伸罗拉对之间释放的位置。然而,在牵伸罗拉对对应于皮圈罗拉对的情况下,更具体地讲在每个牵伸罗拉上都卷绕有皮圈的情况下,只要纤维束F在皮圈罗拉对之间保持并输送,送出位置和引入位置分别是指纤维束F的最下游位置和最上游位置。在第一实施例中,前罗拉对11的夹持位置Q1对应于引入位置Q1。中罗拉对12如上所述分别对应于卷绕有皮圈19和26的皮圈罗拉对。因此,纤维束F被从皮圈19和26之间释放,并在送出位置S1处向前罗拉对11输送。 
下文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牵伸装置10的作用。当加压臂22如图1所示放置于其工作位置时,上罗拉14和16保持为推靠于其对应的下罗拉13和15,使得中罗拉12上的皮圈26和19彼此接触,并且前上罗拉14上的皮圈29与前下罗拉13接触。 
在牵伸装置10的操作期间,皮圈19通过中下罗拉15的旋转而旋转。与皮 圈19按压接触地设置的皮圈26和皮圈19同步地与中上罗拉16一起旋转。根据牵伸装置10的操作而被输送的纤维束F首先经过后罗拉对之间,并且随后经过中罗拉对12之间。保持在皮圈19和26之间的纤维束F从中罗拉对12朝向前罗拉对11被输送。 
皮圈29根据前下罗拉13的旋转而旋转,前上罗拉14和皮圈引导构件27与皮圈29同步地旋转。前罗拉对11的转速设定得高于中罗拉对12的转速,使得纤维束F在前罗拉对11和中罗拉对12之间张紧。 
如图3所示(上文说明过),皮圈引导构件27以与前上罗拉14面对的关系设置,皮圈引导构件27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1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1和夹持位置Q1的直线L1下方。在皮圈19、26之间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送出位置S 1处变为向下,并且然后在接触开始位置R1处又变为向上。在接触开始位置R1和夹持位置Q1之间的区域中被朝向前罗拉对11输送的纤维束F与皮圈29的外周面接触地被保持,皮圈29因此形成纤维束F的移送路径的一部分。这样,纤维束F在送出位置S1和夹持位置Q1之间的区域中被向下按压,并且在接触开始位置R1和夹持位置Q1之间的区域中还提供有从皮圈29向下推压纤维束F的按压力。因此,在接触开始位置R1和夹持位置Q1之间的区域中,纤维束F被皮圈29按压从而密度增大,从而能够防止纤维从纤维束F中脱离。 
此外,皮圈29与前上罗拉14同步地旋转,从而能够防止纤维附着和堆积在皮圈引导构件27和皮圈29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牵伸装置10提供以下有利的效果。 
(1)引导装置包括以与前上罗拉14面对的关系设置的皮圈引导构件27、和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27和前上罗拉14上的皮圈29。皮圈引导构件27的外周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1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1和夹持位置Q1的直线L1下方,使得在皮圈19、26之间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送出位置S1处变为向下,并且然后在接触开始位置R1处又变为向上。在接触开始位置R1和夹持位置Q1之间,纤维束F在与该区域中的皮圈29的外周接触的同时被朝向前罗拉对11输送。因此,从接触开始位置R1向夹持位置Q1输送的纤维束F受到向下作用的力(或按压力),从而能够防止纤维从纤维束F中脱离。 
(2)卷绕在前上罗拉14和皮圈引导构件27上的皮圈29与前上罗拉14同步地 旋转,从而防止了在接触开始位置R1和夹持位置Q1之间的区域中从纤维束F中脱离的任何纤维贴附在皮圈29的表面,结果能够提高牵伸装置10的可靠性。 
(3)皮圈引导构件27由轴承保持部28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与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27上的皮圈29同步地旋转。因此,与皮圈引导构件27被不可动地支撑的情况相比,有效地防止了皮圈29的磨损,因此提高了牵伸装置10的可靠性。 
(4)张力罗拉30由轴承保持部31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轴承保持部31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细长孔31A,使得能够在机架的宽度方向上调整轴承保持部31,从而能够通过该调整对皮圈29提供期望的张力并使皮圈29与前上罗拉14同步地旋转。 
下面将参考图4和图5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牵伸装置。在图4中用40表示的牵伸装置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牵伸装置10的区别在于,皮圈引导构件以与中上罗拉16面对的关系设置,皮圈48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和中上罗拉16上。牵伸装置40的其余结构和牵伸装置10基本上相同。为了便于说明,类似或相同的部分或元件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将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4所示,牵伸罗拉40的包括后下罗拉42和后上罗拉43的后罗拉对41设置在中罗拉对12的上游。后下罗拉42由固定到罗拉座17的支架44支撑。支撑臂45设置为从加压臂22的臂架22B向下延伸并在其下端形成有U形凹部。后上罗拉43在支撑轴43A上固定地安装在支撑轴43A的相对端部,用于与其一起旋转,支撑轴43A在其中心由支撑臂45可旋转地支撑在其凹部。与前上罗拉14和中上罗拉16一样,后上罗拉43设置为覆盖纺纱机的两个纱锭。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牵伸装置40中,中罗拉对12和后罗拉对41分别对应于相对于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的下游侧和上游侧的两个牵伸罗拉对。 
第二实施例中的卷绕有皮圈19的中下罗拉15和第一实施例中的中下罗拉基本上相同。如图4所示,在中上罗拉16和后上罗拉43之间设置有杆形皮圈引导构件46。皮圈引导构件46以与中上罗拉16面对的关系设置,并平行于中上罗拉16的沿轴向延伸。设置皮圈引导构件46用于改变在后罗拉对41和中罗拉对12之间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 
和第一实施例的皮圈引导构件27一样,皮圈引导构件46由具有圆形截面 的杆构成,并且在其中心沿着其轴向方向由固定于支撑臂24的轴承保持部47中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皮圈引导构件46的轴向长度和中上罗拉16沿着其轴向方向的轴向长度基本上相同。 
在皮圈引导构件46和中上罗拉16上卷绕有皮圈48。皮圈48被朝向皮圈19向下推压,从而以由皮圈摇架25维持的期望张力张紧,皮圈摇架25以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的方式由中上罗拉16的支撑轴16A支撑。 
在第二实施例中,皮圈引导构件46和皮圈48配合以形成本发明的引导装置。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通过皮圈引导构件46和皮圈48来改变。皮圈48配置为在中罗拉对12的接触开始位置R2和夹持位置Q2(或引入位置)之间的区域中与纤维束F接触。下文将说明接触开始位置R2和作为引入位置的夹持位置Q2。 
图5是表示皮圈引导构件46、皮圈48和纤维束F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侧视图。图5中连接中上罗拉16的轴线P3和中下罗拉15的轴线P4的直线用K2表示,直线K2与皮圈48和皮圈19的外周的交点用Q2表示 。交点位置Q2对应于中罗拉对12的夹持位置Q2和引入位置, 其位于纤维束F在与皮圈19和48接触的同时被输送的区域中的最上游位置。皮圈48的外周和纤维束F开始彼此接触的位置用R2表示。接触开始位置R2是纤维束F在与皮圈48接触的同事被输送的区域中的最上游位置。纤维束F被后罗拉对41夹持的位置用S2表示。连接后上罗拉43的轴线和后下罗拉42的轴线的直线用K3表示。夹持位置S2是直线K3和后上罗拉43、后下罗拉42的外周之间的交点,并且对应于纤维束F从后罗拉对41之间释放并朝向中罗拉对12输送的送出位置S2。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夹持位置S2(或送出位置)处和接触开始位置R2处改变。当连接夹持位置S2(或送出位置)和夹持位置Q2(或引入位置)的直线用L2表示时,皮圈引导构件46的外周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2位于直线L2的下方。也就是说,接触开始位置R2位于皮圈48的最低位置处且位于直线L2的下方。因此,纤维束F在接触开始位置R2处被皮圈引导构件46和皮圈48向下按压。从而,从后罗拉对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夹持位置S2(或送出位置)处变为向下,并在纤维束F在被输送的同时被向下按压的接触开始位置R2处又变为向上。随后,在接触开始位置R2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2之间的区域中,纤维束F与皮圈48的外周接触。 
下文将说明牵伸装置40的作用。如图5所示,皮圈引导构件46以与中上罗拉16面对的关系设置,并且皮圈引导构件46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2位于连接夹持位置S2(或送出位置)和另一夹持位置Q2(或引入位置)的直线L2下方。从后罗拉对41出来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后罗拉对41的夹持位置S2处变为向下,并且然后在接触开始位置R2处变为向上。在接触开始位置R2和夹持位置Q2之间的区域中保持与皮圈48的外周接触的纤维束F被朝向中罗拉对12输送。因此,皮圈48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纤维束F的移送路径的一部分。这样,在允许纤维束F在接触开始位置R2和夹持位置Q2之间输送的同时,纤维束F被向下按压并提供有从皮圈48向下作用的力(或按压力)。因此,在接触开始位置R2和夹持位置Q2之间,纤维束F被皮圈引导构件46和皮圈48按压从而密度增大,从而能够防止纤维从纤维束F中脱离。 
此外,皮圈48与中上罗拉16同步地旋转,从而能够防止纤维附着和堆积在皮圈引导构件46和皮圈48的表面上。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牵伸装置40除了提供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牵伸装置10的效果(1)-(3)外,还提供以下有利的效果。 
(5)卷绕在牵伸装置的中上罗拉上的现有皮圈可用作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46和中上罗拉16上的皮圈48,因此能够防止零件数量增加。 
下文将参考图6和图7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数字50表示的牵伸装置。牵伸装置50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牵伸装置10的区别在于,皮圈引导构件以与前下罗拉13面对的关系设置,皮圈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和前下罗拉13上。牵伸装置50的其余结构和牵伸装置10基本上相同。为了便于说明,类似或相同的部分或元件使用和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将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前下罗拉13和中下罗拉15之间设置有杆形皮圈引导构件51。皮圈引导构件51以与前下罗拉13面对的关系设置,并平行于前下罗拉13地沿轴向延伸。皮圈引导构件51也设置在邻近皮圈引导构件25D和下皮圈销20的位置,以改变在前罗拉对11和中罗拉对12之间的区域中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 
皮圈引导构件51由具有圆形截面的杆构成,并在其中心沿着其轴向方向由固定在轴承保持部52中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轴承保持部52固定地安装于下 皮圈销20。皮圈引导构件51的轴向长度和前上罗拉14沿着其轴向方向的轴向长度基本上相同。 
一对皮圈53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51和前下罗拉13上。在牵伸装置50的前部设置有张力罗拉54,用于张紧皮圈53。张力罗拉54在其中心沿着其轴向方向由轴承保持部55中的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轴承保持部55通过螺栓(图6中只示出了一个螺栓)57紧固于支撑构件56,并且支撑构件56固定于罗拉座17。轴承保持部55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细长孔55A,螺栓57穿过细长孔55A拧入到支撑构件56中,从而能够在机架的宽度方向上(或图6中的横向方向)上调节轴承保持部55的位置,以便对皮圈53提供期望的张力。张力罗拉54形成有和前上罗拉14的轴向长度基本上相同的轴向长度。 
在第三实施例中,皮圈引导构件51和皮圈53配合以形成本发明的引导装置。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通过皮圈引导构件51和皮圈53而改变,皮圈53配置为在皮圈引导构件51和前罗拉对11的夹持位置Q3(或引入位置)之间的区域中与纤维束F接触。下面将说明作为引入位置的夹持位置Q3。 
参考表示皮圈引导构件51、皮圈53和纤维束F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7,连接前上罗拉14的轴线P1和前下罗拉13的轴线P2的直线用K1表示,直线K1与皮圈53和前上罗拉14的外周的交点用Q3表示。交点位置Q3对应于前罗拉对11的夹持位置Q3。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51上的皮圈53的外周开始和纤维束F接触的位置用R3表示。纤维束F在被保持在皮圈19和26之间的同时在它们之间输送。纤维束F从皮圈19和26之间释放并朝向皮圈引导构件51输送的位置用S3表示。接触开始位置R3对应于与皮圈53接触着移送的纤维束F的最上游位置,并且送出位置S3对应于与皮圈19和26接触着移送的纤维束F的最下游位置。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送出位置S3处和接触开始位置R3处改变。皮圈引导构件51的一部分和皮圈53的接触开始位置R3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3和夹持位置Q3(或引入位置)的直线L3上方。在这种情况下,接触开始位置R3处于皮圈53的最高点,并处于直线L3上方。因此,纤维束F在接触开始位置R3处由皮圈引导构件51和皮圈53向上按压。因此,在皮圈19、26之间被保持并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送出位置S3处变为向上,并在纤维束F被向上按压的接触开始位置R3处又变为向下。随后,在接触开始位置R3和夹持位置Q3之间的区域中,纤维束F在与皮圈53的外周接触的同时朝向前罗 拉对11(未在图7中示出)输送。 
下面将说明牵伸装置50的作用。如图7所示,皮圈引导构件51以与前下罗拉13面对的关系设置,皮圈引导构件51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3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3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3的直线L3上方。在皮圈19和26之间被保持并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送出位置S3处变为向上,并且然后在接触开始位置R3处变为向下。在接触开始位置R3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3之间的区域中,纤维束F在与皮圈53的外周接触的同时朝向前罗拉对11输送。因此,皮圈53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纤维束F的移送路径的一部分。这样,当纤维束F在接触开始位置R3和夹持位置Q3之间向下游输送时,纤维束F被向上按压,并被提供从皮圈53向上作用的力(或按压力)。因此,这样由皮圈53按压的纤维束F在接触开始位置R3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3之间密度增大,从而能够防止纤维从纤维束F中脱离。 
此外,皮圈53与前下罗拉13同步地旋转,从而能够防止纤维附着和堆积在皮圈引导构件51和皮圈53的表面上。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牵伸装置50除了提供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牵伸装置10的效果(2)-(4)以外,还提供以下有利的效果。 
(6)引导装置包括以与前下罗拉13面对的关系设置的皮圈引导构件51、以及卷绕在皮圈引导构件51和前下罗拉13上的皮圈53。皮圈引导构件51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3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3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3的直线L3上方。因此,在皮圈19和26之间被保持并输送的纤维束F的移送方向在送出位置S3处变为向上,并且在接触开始位置R3处变为向下。在接触开始位置R3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3之间,纤维束F在与皮圈53的外周接触的同时朝向前罗拉对11输送。因此,在接触开始位置R3和夹持位置Q3之间的区域中,纤维束F被提供向上作用的力(或按压力),从而能够防止纤维从纤维束F中脱离。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如以下所示例的那样。 
——如图8所示,可以在隔着皮圈29与皮圈引导构件27对置的位置设置引导部60,使得纤维束F可以保持在皮圈29和引导部6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纤维束F受到从皮圈29向下作用的力(或按压力),并且同时由位于纤维束F下 方的引导部60支撑,使得纤维束F受到从引导部60向上作用的力(或按压力)以及从皮圈29向下作用的力。因而,与不具有例如引导部60等装置的前面的实施例中相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纤维从纤维束F中脱离。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皮圈引导构件由具有圆形截面的杆构成,并能够与上罗拉或下罗拉同步地旋转。然而,根据本发明,皮圈引导构件不需要是可旋转的,而可以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皮圈引导构件可以形成为具有不同于圆形的截面。使用具有提供皮圈和皮圈引导构件之间的增大接触面积的形状的皮圈引导构件,在皮圈引导构件和引导构件下游的牵伸罗拉对的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之间输送的纤维束F能够在长度增长的输送距离上受到推压力(或按压力)。 
——在第一实施例中,皮圈引导构件27的外周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1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1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1的直线L1下方。在第二实施例中,皮圈引导构件46的外周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2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2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2的直线L2下方。然而,根据本发明,至少接触开始位置R1、R2可以分别位于直线L1和L2下方。 
——在第三实施例中,皮圈引导构件51的外周的一部分和接触开始位置R3位于连接送出位置S3和夹持位置(或引入位置)Q3的直线L3上方。然而,根据本发明,至少接触开始位置R3可以位于直线L3上方。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牵伸装置是具有3个牵伸罗拉对的三罗拉式。根据本发明的牵伸装置也可以是四罗拉式的。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牵伸装置说明为应用于纺纱机,但根据本发明的牵伸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粗纱机或并条机。 

Claims (10)

1.一种纺纱机的牵伸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牵伸罗拉对,其中每个对都具有下罗拉和上罗拉,其中牵伸罗拉对分别彼此相邻地设置在相对于纤维束的移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引导装置,设置在两个牵伸罗拉对之间以改变所述纤维束的移送方向,其特征在于,该引导装置包括:
皮圈引导构件,以与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面对的关系设置;
皮圈,与纤维束接触,并卷绕在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下罗拉或上罗拉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皮圈引导构件上,其中,所述皮圈在接触开始位置和夹持位置之间与纤维束接触,并形成移送路径的一部分,其中所述接触开始位置是所述皮圈开始与所述纤维束接触的位置,所述夹持位置是所述纤维束被保持在设置为彼此按压的牵伸罗拉对之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圈卷绕在所述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上罗拉上,其中所述接触开始位置位于连接所述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引入位置和上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送出位置的直线下方,其中所述引入位置是所述纤维束开始被所述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夹持的位置,所述送出位置是所述纤维束从所述上游侧的牵伸罗拉对之间释放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圈引导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位于上述直线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圈卷绕在所述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下罗拉上,其中所述皮圈的所述接触开始位置位于连接所述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引入位置和上游侧的牵伸罗拉对的送出位置的直线上方,其中所述引入位置是所述纤维束开始被所述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夹持的位置,所述送出位置是所述纤维束从所述上游侧的牵伸罗拉对之间释放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圈引导构件的外周的一部分位于上述直线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是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纤维束的移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前罗拉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是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纤维束的移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前罗拉对和最上游侧的后罗拉对之间的中罗拉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牵伸装置还包括:
引导部,设置在隔着所述皮圈与所述皮圈引导构件对置的位置,使得所述纤维束被保持在所述皮圈和所述引导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圈引导构件由具有圆形截面的杆构成,并能旋转地被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圈引导构件形成为具有不同于圆形的截面,并且不可动地被支撑。
CN201110463063.7A 2010-12-20 2011-12-19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869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2699A JP2012132105A (ja) 2010-12-20 2010-12-20 紡機におけるドラフト装置
JP2010-282699 2010-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6964A CN102586964A (zh) 2012-07-18
CN102586964B true CN102586964B (zh) 2014-06-04

Family

ID=46476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6306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86964B (zh) 2010-12-20 2011-12-19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32105A (zh)
CN (1) CN1025869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0726B2 (ja) * 2016-11-17 2019-12-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機におけるドラフト装置
DE102019110881A1 (de) * 2019-04-26 2020-10-29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Riemchenstreckwerk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95428A (en) * 1948-07-10 1954-11-30 Rieter Joh Jacob & Cie Ag Mechanism for drawing roving of different staple lengths
JPS5455918U (zh) * 1977-09-20 1979-04-18
CN1018739B (zh) * 1990-12-18 1992-10-21 中国纺织大学 不等长双长皮圈高倍牵伸装置
CN1690270A (zh) * 2004-04-26 2005-11-02 里特机械公司 纺纱机上集聚一根纤维须条的装置
CN101265625A (zh) * 2008-05-16 2008-09-17 王伟 压力棒牵伸装置
CN201128790Y (zh) * 2007-11-13 2008-10-08 东台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细纱机高倍牵伸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06139B4 (de) * 1999-02-13 2008-01-10 TRüTZSCHLER GMBH & CO. KG Regulierstreckwerk für einen Faserverband, z. B. Baumwolle, Chemiefasern o. dgl., mit mindestens einem Verzugsfeld
DE10252631A1 (de) * 2002-11-11 2004-05-19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maschine mit Verdichtungseinrichtung
DE102004026519A1 (de) * 2004-05-21 2005-12-15 Spindelfabrik Süssen Schurr Stahlecker & Grill GmbH Vorrichtung an einer Spinnmaschine zum Verstrecken und Verdichten eines Stapelfaserverband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95428A (en) * 1948-07-10 1954-11-30 Rieter Joh Jacob & Cie Ag Mechanism for drawing roving of different staple lengths
JPS5455918U (zh) * 1977-09-20 1979-04-18
CN1018739B (zh) * 1990-12-18 1992-10-21 中国纺织大学 不等长双长皮圈高倍牵伸装置
CN1690270A (zh) * 2004-04-26 2005-11-02 里特机械公司 纺纱机上集聚一根纤维须条的装置
CN201128790Y (zh) * 2007-11-13 2008-10-08 东台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细纱机高倍牵伸机构
CN101265625A (zh) * 2008-05-16 2008-09-17 王伟 压力棒牵伸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234222A 2000.08.29
JP特表2006-505703A 2006.02.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6964A (zh) 2012-07-18
JP2012132105A (ja) 201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4066B (zh)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CN104372452A (zh) 用于前纺机中的纤维束喂给器的清洁器
CN102586964B (zh)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US5048157A (en) Drafting arrangement for spinning machines
CN110387606A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织单元
CN106048789B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03572429A (zh) 在纺纱间机器上的具有牵伸机构的装置
CN100402722C (zh) 牵伸和集合纤维条的装置
CN205474168U (zh)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00590238C (zh) 纺纱机械的牵伸装置
US3748694A (en) Drafting system having a supporting roll for offset top feed roll
CN215328532U (zh) 一种纺纱机的须条输送机构
JP2006200069A (ja) 空気式精紡機におけるドラフト装置
CN101597822A (zh) 用于精纺机的皮圈摇架
US9206533B2 (en) Clearer roller holder for a textile machine
CN105734741B (zh) 纤维机械
JP2008081865A (ja) テンサーバー支持装置
JP2015178688A (ja) 繊維制御部材、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CN105274677B (zh) 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
CN108529326A (zh) 一种棉纱收线装置
JPH03161526A (ja) 紡機におけるドラフト装置
TW200407474A (en) Fiber bundle collecting device of a spinning machine
CN204185608U (zh) 一种梳毛机分条装置
JP7251345B2 (ja) 精紡機
CN1704512B (zh) 用于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