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4668A - 永磁起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永磁起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4668A
CN102574668A CN2010800477646A CN201080047764A CN102574668A CN 102574668 A CN102574668 A CN 102574668A CN 2010800477646 A CN2010800477646 A CN 2010800477646A CN 201080047764 A CN201080047764 A CN 201080047764A CN 102574668 A CN102574668 A CN 1025746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steel
poles
movable magnet
handle
blocking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77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4668B (zh
Inventor
丁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U Technology (Hain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oph Magnet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ph Magnet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ph Magnetics Shangha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74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4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4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46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0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 B66C1/04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by magnet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01F7/0231Magnetic circuits with PM for power or force generation
    • H01F7/0252PM holding devices
    • H01F7/0257Lifting, pick-up magnetic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永磁起重装置,具有:壳体,在其下部具有吸合物体的吸合面;固定磁钢,相对于壳体固定地设置在壳体内;活动磁钢,相对于固定磁钢能活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当活动磁钢相对于固定磁钢位于第一位置时,使固定磁钢和活动磁钢对吸合面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当活动磁钢相对于固定磁钢位于第三位置时,使固定磁钢和活动磁钢对吸合面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永磁起重装置还具有第二位置定位机构,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将活动磁钢定位在相对于固定磁钢的第二位置时,固定磁钢和活动磁钢对吸合面产生试吸合物体用的试吸合磁力,该试吸合磁力大于零磁力并小于最大磁力。该永磁起重装置可以使操作者进行试吸合的操作方便,同时还能知道该特定条件下永磁起重装置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是否达到或超过2倍或3倍或其他特定数值,通过试吸合的操作能够彻底杜绝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说 明 书
永磁起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永磁起重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壳体、 固定磁钢、 活动磁钢, 并能 够使用吸合面来吸合物体的永磁起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永磁起重装置在理想条件下大多具有 3倍的安全起重系数。 例如, 若 一永磁起重装置的标称起重为 250公斤,则它在理想条件下的最大吸合力可达到 750公斤, 也就是说在理想条件下所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标称起重的比值能达到 3倍, 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安全起重系数。 由于永磁起重装置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许多因素有关, 例如工件 的材质、 尺寸、 表面状况以及工件与永磁起重装置的接触面积等, 所以同一永磁起重装置 在每一特定条件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都有可能不同, 一个标称起重为 250公斤的永磁 起重装置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也有可能小于 250公斤。 因为操作者无 法知道某一标称起重的永磁起重装置在每一特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最大吸合力, 所以即使 工件的重量小于标称起重值,即使能将工件吸吊起来,也不能肯定是否能将之安全地运行, 因为有可能是刚好能将工件吸吊起来的临界状态, 随着工件在运行中受到由于加速度而产 生的外力, 工件很有可能会坠落, 造成安全隐患。
所以, 如果操作者知道每一特定条件下永磁起重装置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 量的比值是否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数值, 那么操作者就知道在这一特定条件下起吊这一工件 是否安全。 至于这一比值达到多少数值才能保障安全则取决于运行该永磁起重装置的起吊 机构的运行参数, 这一内容不在本专利的讨论范围之内, 但一般来说可将该比值设定为 2, 也就是当永磁起重装置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达到或超过 2时, 基本能 杜绝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永磁起重装置,可以使操作者进行试吸合的操作 方便, 同时还能知道该特定条件下永磁起重装置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 是否达到或超过 2倍或 3倍或其他特定数值, 通过试吸合的操作能够彻底杜绝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是, 该永磁起重装置, 具有: 壳体, 在其下部具有吸合物体的吸 合面; 固定磁钢, 相对于壳体固定地设置在该壳体内; 活动磁钢, 相对于固定磁钢能活动 地设置在该壳体内, 当活动磁钢相对于固定磁钢位于第一位置时, 使固定磁钢和活动磁钢 对吸合面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当活动磁钢相对于固定磁钢位于第三位置时, 使固定磁钢 和活动磁钢对吸合面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其特征在于, 该永磁起重装置还具有第二位 置定位机构, 该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将所述活动磁钢定位在相对于固定磁钢的第二位置时, 固定磁钢和活动磁钢对吸合面产生试吸合物体用的试吸合磁力, 该试吸合磁力大于所述零 磁力并小于所述最大磁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2是, 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活动磁钢均呈长方体状, 所述固定磁钢 的高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吸合面所在的平面, 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 和 N极, 所述活动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 所述活动磁钢能绕平行 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转动,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 所述活动磁钢的 N极和所述固定磁钢的 S极位于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活动磁钢的 S极 和所述固定磁钢的 N极位于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 所述第二位置时, 所述活动磁钢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加以平分的中心面与所述固定 磁钢的沿其高度方向将固定磁钢加以平分的中心面呈预定的夹角,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 所述第三位置时, 所述活动磁钢的 S极和所述固定磁钢的 S极位于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 向上的一侧,所述活动磁钢的 N极和所述固定磁钢的 N极位于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向上 的另一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3是, 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活动磁钢均呈长方体状, 一对所述固定 磁钢连接在绝缘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而形成一体, 并且该绝缘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所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吸合面所在的平面,所述固定磁钢的 S极和 N极分别位于与所述 吸合面所在的平面相对的一侧和该侧的相反侧, 并且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极性相反, 所述 活动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所述活动磁钢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 身中心线转动,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的一个位于 所述活动磁钢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靠近所述活动磁钢的一侧为 S极, 一对所述固定 磁钢中的另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磁钢的 S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靠近所述活动磁钢的一侧为 N极,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 所述活动磁钢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 加以平分的中心面与所述绝缘件的沿其高度方向将绝缘件加以平分的中心面呈预定的夹 角,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的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磁 钢的 S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靠近所述活动磁钢的一侧为 S极,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的另 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磁钢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靠近所述活动磁钢的一侧为 N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4是, 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活动磁钢均呈长方体状, 一对所述固定 磁钢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吸合面的中心面对称地倾斜成八字形,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相对的 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 相背的两侧分别为 N极和 S极, 所述活动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 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所述活动磁钢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转动, 当所述活 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为 S极, 所述活 动磁钢与该侧相对的一侧为 N极,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为 N极,所 述活动磁钢的另一侧为 S极,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 所述活动磁钢的沿 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加以平分的中心面与垂直于所述吸合面的中心面呈预定的夹角, 当 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为 S极, 所述活动磁钢与该侧相对的一侧为 S极,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为 N 极, 所述活动磁钢的另一侧为 N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5是, 该永磁起重装置还具有手柄, 该手柄供操作者在所述壳体外 手动操作, 以带动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第二位置或所述第三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6是, 所述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包括: 第一卡位销, 设置在所述手柄 带动所述活动磁钢从所述第一位置转动到所述第三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手柄 移动路径对应的部分上; 第一弹簧, 对该第一卡位销施加弹性推力而使该第一卡位销在常 态下从壳体向外突出; 和操作件, 露出到所述壳体外供操作者操作以使所述第一卡位销克 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推力而缩入到所述壳体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7是, 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前端部具有斜面,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 钢以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第 一卡位销的位置时, 所述手柄在所述操作件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斜面抵接并推压该斜 面而使所述第一卡位销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推力并缩入所述壳体内, 使所述手柄能通 过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钢以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一位 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时, 所述手柄在所 述操作件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与所述斜面相反的面抵接而被该第一卡 位销挡住, 定位在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8是, 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一弹簧抵接, 所述第一卡 位销的中间部分上一体地连接有所述操作件, 所述斜面为通过与所述第一卡位销轴线相交 地切割第一卡位销前端部而形成的斜平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9是, 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前端部不具有斜面,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 磁钢以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 第一卡位销的位置时, 所述手柄在所述操作件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前端 部抵接, 不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 在所述操作件被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卡 位销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推力并縮入所述壳体内, 所述手柄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卡位 销的位置,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钢以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 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时, 所述手柄在所述操作件未被操作的 情况下与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前端部抵接而被该第一卡位销挡住, 定位在设置所述第一卡位 销的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0是, 所述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包括: 第二卡位销, 该第二卡位销 固定设置在所述手柄带动所述活动磁钢从所述第一位置转动到所述第三位置的过程中所 述壳体的与所述手柄移动路径对应的部分上,从所述壳体向外突出,所述手柄包括:挡块, 从所述手柄的外周面向壳体侧突出; 按压件, 通过棒状体与所述挡块连接, 并突出到所述 手柄外一定距离供操作者按压以使挡块移动; 第二弹簧, 对该按压件施加弹性推力, 以使 该按压件在常态下保持突出到所述手柄外一定距离的状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1 是,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钢以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三位 置的方向转动或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 设置所述第二卡位销的位置时, 在所述按压件未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手柄的所述挡块与所 述第二卡位销抵接, 从而所述手柄被所述第二卡位销挡住, 在所述按压件被操作者按压的 情况下所述挡块移动而避免与所述第二卡位销抵接, 从而使所述手柄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二 卡位销的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2是, 所述试吸合磁力在所述最大磁力的 10%-90%范围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3是, 所述试吸合磁力为所述最大磁力的 50%。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 利用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将活动磁钢定位在第二位置, 使试吸 合磁力大于零磁力并小于最大磁力, 可以使操作者进行试吸合的操作方便, 同时还能知道 该特定条件下永磁起重装置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是否达到或超过 2倍 或 3倍或其他特定数值, 通过试吸合的操作能够彻底杜绝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活动磁钢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 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 2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活动磁钢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的外观立 体图。
图 3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活动磁钢位于第三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的外观立 体图。
图 4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力 线的示意图。
图 5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力 线的示意图。
图 6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三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力 线的示意图。
图 7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纵向局部剖面图。
图 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 9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力 线的示意图。
图 10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永磁起熏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11 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三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 13 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14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15 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三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1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 17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18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19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三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2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 21 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22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23 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三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24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
图 25 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26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27是同实施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三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图 28是一变形例的永磁起重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永磁起重装置和工件的内部的磁 力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 1-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永磁起重装置 1, 具有: 壳体 2, 在其下部具有吸合物体 4的吸合面 3 ; 固定磁钢 5, 相对于壳体 2固定地设置在该壳体 2内; 活动磁钢 6, 相对于固定磁钢 5能活动地设置在 该壳体 2内, 当活动磁钢 6相对于固定磁钢 5位于第一位置时, 使固定磁钢 5和活动磁钢 6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当活动磁钢 6相对于固定磁钢 5位于第三位置时, 使 固定磁钢 5和活动磁钢 6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该永磁起重装置 1还具有第 二位置定位机构 7, 该第二位置定位机构 7将活动磁钢 6定位在相对于固定磁钢 5的第二 位置时, 固定磁钢 5和活动磁钢 6对吸合面 3产生试吸合物体 4用的试吸合磁力, 该试吸 合磁力大于零磁力并小于最大磁力。 所述试吸合磁力较好在最大磁力的 10%-90%范围内。 所述试吸合磁力最好为最大磁力的 50%, 也就是说, 若用第二位置试吸合磁力能起吊起某 一工件时, 则能确定在该特定条件下永磁起重装置用第三位置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 件重量的比值一定达到或超过第二位置所设定的比值, 即 1/50%, 即 2倍。 同样若第二位 置所设定的试吸合磁力为最大磁力的 30%时, 那么第二位置所设定的比值, 即 1/30%, 即 3.33倍。
吸合面 3具体为壳体 2的下表面的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呈平面状。
固定磁钢 5和活动磁钢 6均呈长方体状。 固定磁钢 5固定在壳体 2内的上半部分, 并 且位于永磁起重装置 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该固定磁钢 5固定成其高度方向垂直于吸合面 3 所在的平面, 其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长度方向与 前后方向一致。 固定磁钢 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活动磁钢 6的宽度方 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活动磁钢 6设置在壳体 2内的下半部分, 并且位于永磁起 重装置 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该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并且能绕 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 62转动, 该中心线 62大致位于沿固定磁钢 5的高度方向将 固定磁钢 5加以平分的中心面 51所在的平面上。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一位置时, 活动磁钢 6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 6加以平分 的中心面 61与固定磁钢 5的中心面 51大致对齐 (如果活动磁钢 6的磁能大于固定磁钢 5 的磁能的话, 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可以与固定磁钢 5的中心面 51呈一较小的角度, 此 时活动磁钢 6的磁能在部分短路后, 剩下的磁能与固定磁钢 5的磁能中和), 并大致位于 同一平面, 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并且活动磁钢 6的 N极和固定磁钢 5的 S极位于固定磁钢 5的左侧,活动磁钢 6的 S极和 固定磁钢 5的 N极位于固定磁钢 5的右侧。 当然,'活动磁钢 6和固定磁钢 5的极性也可以 与上述的描述都相反。 此时, 固定磁钢 5所产生的磁场方向与活动磁钢 6所产生的磁场的 方向完全相反, 如图 4的磁力线所示, 两个磁场中和, 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不会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二位置时, 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与固定磁钢 5的中心面 51 呈预定的夹角。 此时, 如图 5的磁力线所示, 固定磁钢 5的一部分通过磁芯体 81的由铁 制成的部分短路, 活动磁钢 6的一部分通过壳体 2的由铁制成的部分短路, 它们的另一部 分的磁场方向一致, 两个磁场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试吸合物体 4用的试吸合磁力, 该试 吸合磁力大于零磁力并小于最大磁力, 较好在最大磁力的 10%-90%范围内, 最好为最大磁 力的 50%。 对吸合物体 4进行试吸合。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三位置时, 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与固定磁钢 5的中心面 51 大致对齐, 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高度 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并且活动磁钢 6的 S极和固定磁钢 5的 S极位于固定磁钢 5的左侧, 活动磁钢 6的 N极和固定磁钢 5的 N极位于固定磁钢 5的右侧。此时, 固定磁钢 5所产生 的磁场方向与活动磁钢 6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一致,如图 6的磁力线所示,两个磁场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从而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该永磁起重装置 1还具有手柄 8, 该手柄 8供操作者在壳体 2外手动操作, 以带动活 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一位置、 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 该手柄 8具有: 磁芯体 81, 该磁芯体 81的一部分内固定设置有活动磁钢 6, 该部分插入到壳体 2的内部设置的孔 21 内, 该磁 芯体 81的另一部分从壳体 2向外露出, 在该另一部分上沿径向地设置有贯通孔 83 ; 把手 部 82, 该把手部 82的一端部供操作者在壳体 2外手动操作, 另一端部插入并穿过该贯通 孔 83。 操作者通过握住把手部 82使其转动, 从而带动磁芯体 81转动, 最终活动磁钢 6随 着磁芯体 81转动而转动。
第二位置定位机构 7包括:卡位销 71,设置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从第一位置转动 到第三位置的过程中壳体 2的与手柄移动路径对应的部分上; 弹簧 72, 对该卡位销 71施 加弹性推力而使该卡位销 71在常态下从壳体 2向外突出; 和操作件 73, 露出到壳体 2外 供操作者操作以使卡位销 71克服弹簧 72的弹性推力而缩入到壳体 2内。
卡位销 71的前端部具有斜面 74, 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以从第一位置向第三位置 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手柄 8移动到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73未被 操作的情况下与斜面 74抵接并推压该斜面 74而使卡位销 71克服弹簧 72的弹性推力并缩 入壳体 2内, 使手柄 8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 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以从第三 位置向第一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手柄 8移动到设置卡位销 71 的位置时, 手柄 8 在操作件 7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卡位销 71的与斜面 74相反的面 75抵接而被该卡位销 71 挡住, 定位在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
在壳体 2前表面的与手柄移动路径对应的部分上开设有沿前后方向的深孔 22, 弹簧 72设置在该深孔 22内 , 该弹簧 72的后端部与该深孔 22的孔底抵接。卡位销 71的后端部 与弹簧 72的前端部抵接, 卡位销 71的中间部分上一体地连接有操作件 73, 斜面 74为通 过与卡位销 71的轴线相交地切割卡位销 71前端部而形成的斜平面, 即斜面 74为随着从 后向前而从右向左倾斜的斜面。
卡位销 71的前端部也可以不具有斜面, 在这种结构中, 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以 从第一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手柄 8移动到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7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卡位销 71的前端部抵接,不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71 的位置, 在操作件 73被操作的情况下卡位销 71克服弹簧 72的弹性推力并缩入壳体 2内, 手柄 8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 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以从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 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手柄 8移动到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73未被 操作的情况下与卡位销 71的前端部抵接而被该卡位销 71挡住, 定位在设置卡位销 71的 位置。
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定位机构 9通过螺钉安装在壳体 2的前表面, 并位于手柄 8的磁 芯体 81的正下方, 并与该磁芯体 81邻接, 当然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定位机构 9也可以与 壳体 2形成为一体。 该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定位机构 9呈大致凹字形。 当活动磁钢 6位于 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时, 把手部 82的另一端部在弹簧 91的推力作用下突出到第一位置和 第三位置定位机构 9的左右两侧台阶正上方, 把手部 82的转动被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定 位机构 9的左右两侧台阶所阻止, 从而活动磁钢 6被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 当操作 者要转动手柄 8时, 必须克服弹簧 91的推力而拉动把手部 82的另一端部使其离开左右两 侧台阶正上方, 才能进行转动。
以下, 对操作者利用本发明的永磁起重装置 1对吸合物体 4进行起吊的操作过程进行 说明。 .
首先, 将永磁起重装置 1移动到吸合物体 4的上方, 使吸合面 3与吸合物体 4的上表 面接触, 此时, 手柄 8位于右侧的关闭位置, 即活动磁钢 6位于第一位置, 活动磁钢 6和 固定磁钢 5的磁场中和, 所以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不会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 合。
然后, 操作者拉动把手部 82的另一端部使其离幵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定位机构 9的 左侧台阶正上方, 使手柄 8逆时针转动。
当手柄 8转动到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7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斜 面 74抵接并推压该斜面 74而使卡位销 71克服弹簧 72的弹性推力并缩入壳体 2内, 使手 柄 8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 .
此时, 操作者放幵手柄 8, 活动磁钢 6在固定磁钢 5的磁场作用下, 受到使其顺时针 转动的力, 从而使手柄 8也顺时针转动。 当手柄 8 自动转动到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7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卡位销 71的与斜面 74相反的面 75抵接而被该卡 位销 71挡住, 从而定位在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 即活动磁钢 6被定位在第二位置。 此时 固定磁钢 5和活动磁钢 6的磁场的一部分通过永磁起重装置 1内的磁芯体 81与壳体 2短 路, 另一部分的磁场方向一致, 两个磁场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试吸合物体 4用的试吸合 磁力。 操作者提升永磁起重装置 1进行试吊重。
如果永磁起重装置 1不能够吊起吸合物体 4, 则说明第三位置起吊时永磁起重装置 1 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小于第二位置所设定的比值, 所以提醒并警告操 作者是否对吸合物体 4的起吊。 此时, 操作者操作操作件 73, 以使卡位销 71缩回到壳体 2内, 同时使手柄 8顺时针转动并通过卡位销 71的位置继续转动到关闭位置。
如果永磁起重装置 1能够吊起吸合物体 4, 则说明永磁起重装置 1针对这一特定条件 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能够达到或超过第二位置所设定的比值。 操作者 可将手柄 8继续逆时针转动, 直到该手柄 8转动到左侧的打开位置, 即活动磁钢 6转动到 第三位置, 操作者放幵手柄 8, 把手部 82的另一端部在弹簧 91的推力作用下突出到第一 位置和第三位置定位机构 9的右侧台阶正上方, 把手部 82的转动被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 定位机构 9的左右两侧台阶所阻止, 从而被定位, 即活动磁钢 6定位在第三位置。 此时, 固定磁钢 5的磁场与活动磁钢 6的磁场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从而对 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操作者对吸合物体 4进行第三位置的起吊。
当将吸合物体 4起吊到了规定的地点时, 操作者放下工件, 拉出手柄, 使位于打幵位 置的手柄 8顺时针转动到卡位销 71的位置, 并操作操作件 73, 以使卡位销 71缩回到壳体 2内, 从而使手柄 8通过卡位销 71的位置继续转动到关闭位置。
下面, 参照附图 8-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标号, 并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固定磁钢部分。 固定磁钢 251、 252和 活动磁钢 6均呈长方体状, 一对固定磁钢 251、 252连接在绝缘体 25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 侧而形成一体, 并固定在壳体 2内的上半部分。 绝缘体 253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该绝缘体 25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 向所形成的平面平行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 固定磁钢 251、 252的 S极和 N极分别位于 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相对的一侧和该侧的相反侧, 并且固定磁钢 251、 252的极性相反, 即固定磁钢 251的 S极和固定磁钢 252的 N极位于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相对的一侧,固 定磁钢 251的 N极和固定磁钢 252的 S极位于该侧的相反侧。活动磁钢 6设置在壳体 2内 的下半部分, 并且位于永磁起重装置 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活动磁钢 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 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 活动磁钢 6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 62转动, 该中心线 62大致位于沿绝缘件 253的高度方向将绝缘件 253加以平分的中心面 254所在的平面上。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一位置时, 活动磁钢 6的沿其髙度方向将活动磁钢 6加以平分 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253的中心面 254大致对齐 (如果活动磁钢 6的磁能大于固定磁钢 251、 252的总和磁能的话, 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可以与绝缘件 253的中心面 254呈一 较小的角度, 此时活动磁钢 6的磁能在部分短路后, 剩下的磁能与固定磁钢 251、 252的 磁能中和), 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高 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固定磁钢 251位于活动磁钢 6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 251靠 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S极, 固定磁钢 252位于所述活动磁钢 6的 S极侧, 并且该 固定磁钢 252靠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N极。 当然, 活动磁钢 6和固定磁钢 251、 252的极性也可以与上述的描述都相反。此时, 固定磁钢 251、 252所产生的磁场方向与活 动磁钢 6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完全相反, 如图 9的磁力线所示, 磁场相互中和, 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不会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二位置时,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253的中心面 254 呈预定的夹角。 此时, 如图 10的磁力线所示, 固定磁钢 251、 252和活动磁钢 6的磁场的 一部分通过永磁起重装置 1内的磁芯体与壳体短路, 另一部分的磁场方向相互一致, 磁场 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试吸合物体 4用的试吸合磁力, 该试吸合磁力大于零磁力并小于最 大磁力, 较好在最大磁力的 10%-90%范围内, 最好为最大磁力的 50%。对吸合物体 4进行 试吸合。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三位置时,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253的中心面 254 大致对齐, 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高度 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固定磁钢 251位于活动磁钢 6的 S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 251靠近 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S极, 固定磁钢 252位于活动磁钢 6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 钢 252靠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N极。 此时, 固定磁钢 251、 252所产生的磁场方 向与活动磁钢 6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一致, 如图 11的磁力线所示,磁场相互叠加,对吸合 面 3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从而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下面, 参照附图 12-1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中,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标号, 并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 例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手柄、 第二位置定位机构、 第一位置和 第三位置定位机构的结构。
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即为卡位销 307, 该卡位销 307固定设置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 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三位置的过程中壳体 2的与手柄 8移动路径对应的部分上, 从壳体 2 向外突出, 手柄 8包括: 挡块 383, 从手柄 8的外周面向壳体侧突出; 按压件 384, 通过 棒状体 386与挡块 383连接,并突出到手柄 8外一定距离供操作者按压以使挡块 383移动; 弹簧 385 , 对该按压件 384施加弹性推力, 以使该按压件 384在常态下保持突出到手柄 8 外一定距离的状态。
在手柄 8的把手部 382中沿其长度方向设有长孔 387,该长孔 387靠近磁芯体 81的一 段 (以下简称为内段) 的孔径和远离磁芯体 81 的一段 (以下简称为外段) 的孔径较大, 中间段的孔径较小。 挡块 383设置在长孔 387的内段中最靠近中间段的位置, 并通过插通 在上述中间段的棒状体 386与设置在长孔 387的外段的按压件 384连接, 该按压件 384的 一部分突出到手柄 8外一定距离。 弹簧 385的一端部抵接在长孔 387的中间段与外段的台 阶面上, 另一端部与按压件 384抵接, 从而对该按压件 384施加弹性推力, 以使该按压件 384在常态下保持突出到手柄 8外一定距离的状态。 并且在把手部 382的靠近壳体 2的表 面沿把手部 382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槽部, 该槽部的位置与长孔 387的内段的位置相对应, 并与长孔 387的内段相连通, 挡块 383从该槽部突出到把手部 382外。 当操作者按压按压 件 384时, 该按压件 384克服弹簧的推压弹力而通过棒状体 386使挡块 383沿槽部向磁芯 体 81移动。
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以从第一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转动或从第三位置向第一位 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手柄 8移动到设置卡位销 307的位置时, 在按压件 384未被按 压的情况下手柄 8的挡块 383与卡位销 307抵接, 从而手柄 8被卡位销 307挡住, 在按压 件 384被操作者按压的情况下挡块 383移动而避免与卡位销 307抵接, 从而使手柄 8能通 过设置卡位销 307的位置。
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定位机构包括定位销 391、 392、卡位销 393。其中, 定位销 391、
392分别固定设置在壳体 2前表面的左右两侧的下部, 卡位销 393固定设置在壳体 2前表 面的左侧的中央部。 当活动磁钢 6位于第一位置时, 手柄 8在按压件 384未被按压的情况 下其挡块 383位于定位销 392的上方并与该定位销 392抵接, 从而活动磁钢 6被定位在第 一位置。当活动磁钢 6位于第三位置时,手柄 8在按压件 384未被按压的情况下其挡块 383 位于定位销 391的上方以及卡位销 393的下方, 并与该定位销 391、 卡位销 393抵接, 从 而活动磁钢 6被定位在第三位置。
以下, 对操作者利用本发明的永磁起重装置 1对吸合物体 4进行起吊的操作过程进行 说明。
首先, 将永磁起重装置 1移动到吸合物体 4的上方, 使吸合面 3与吸合物体 4的上表 面接触, 此时, 手柄 8位于右侧的关闭位置, 即活动磁钢 6位于第一位置, 活动磁钢 6和 固定磁钢 5的磁场中和, 所以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不会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 合。
然后, 操作者使手柄 8逆时针转动。
当手柄 8转动到设置卡位销 307的位置时, 操作者按压按压件 384, 使挡块 383向磁 芯体 81移动, 从而避免挡块 383与卡位销 307的抵接, 使手柄 8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307 的位置。
此时, 操作者放开手柄 8, 活动磁钢 6在固定磁钢 5的磁场作用下, 受到使其顺时针 转动的力, 从而使手柄 8也顺时针转动。 当手柄 8自动转动到设置卡位销 307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按压件 384未被按压的情况下与卡位销 307抵接而被该卡位销 307挡住, 从而定 位在设置卡位销 307的位置, 即活动磁钢 6被定位在第二位置。 此时固定磁钢 5和活动磁 钢 6的磁场的一部分通过永磁起重装置 1内的磁芯体与壳体短路, 另一部分的磁场方向一 致, 两个磁场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试吸合物体 4用的试吸合磁力。 操作者提升永磁起重 装置 1进行试吊重。
如果永磁起重装置 1不能够吊起吸合物体 4, 则说明第三位置起吊时永磁起重装置 1 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小于第二位置所设定的比值, 所以提醒并警告操 作者是否对吸合物体 4的起吊。此时, 操作者按压按压件 384, 使挡块 383向磁芯体 81移 动, 从而避免与卡位销 307接触, 同时使手柄 8顺时针转动并通过卡位销 307的位置继续 转动到关闭位置。
如果永磁起重装置 1能够吊起吸合物体 4, 则说明永磁起重装置 1针对这一特定条件 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能够达到或超过第二位置所设定的比值。 操作者 可将手柄 8继续逆时针转动, 当转动到设置卡位销 393的位置时,操作者按压按压件 384, 使挡块 383向磁芯体 81移动而避免与卡位销 393接触, 使手柄 8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393 的位置。 此时, 手柄 8转动到左侧的打开位置, 即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三位置。 手柄 8的 挡块 383位于定位销 391的上方以及卡位销 393的下方, 在按压件 384未被按压的情况下 挡块 383与定位销 391、 卡位销 393抵接, 从而手柄 8被定位, 即活动磁钢 6定位在第三 位置。 此时, 固定磁钢 5的磁场与活动磁钢 6的磁场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最大 磁力, 从而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操作者对吸合物体 4进行第三位置的起吊。
当将吸合物体 4起吊到了规定的地点时, 操作者放下工件, 按压按压件 384, 使挡块 383向磁芯体 81移动而避免与卡位销 393接触, 同时使手柄 8顺时针转动, 通过卡位销 393的位置, 并转动到卡位销 307的位置, 并再次按压按压件 384, 以使挡块 383再次向 磁芯体 81移动, 避免与卡位销 307的接触, 从而使手柄 8通过卡位销 307的位置继续转 动到关闭位置。
下面, 参照附图 16-1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四实施例中, 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标号, 并省略说明。
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固定磁钢部分。 固定磁钢 451、 452和 活动磁钢 6均呈长方体状, 一对固定磁钢 451、 452连接在绝缘体 45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 侧而形成一体, 并固定在壳体 2内的上半部分。 绝缘体 453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该绝缘体 45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 向所形成的平面平行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 固定磁钢 451、 452的 S极和 N极分别位于 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相对的一侧和该侧的相反侧,'并且固定磁钢 451、 452的极性相反, 即固定磁钢 451的 S极和固定磁钢 452的 N极位于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相对的一侧,固 定磁钢 451的 N极和固定磁钢 452的 S极位于该侧的相反侧。活动磁钢 6设置在壳体 2内 的下半部分, 并且位于永磁起重装置 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活动磁钢 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 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 活动磁钢 6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 62转动, 该中心线 62大致位于沿绝缘件 453的高度方向将绝缘件 453加以平分的中心面 454所在的平面上。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一位置时, 活动磁钢 6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 6加以平分 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453的中心面 454大致对齐 (如果活动磁钢 6的磁能大于固定磁钢 451、 452的总和磁能的话, 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可以与绝缘件 453的中心面 454呈一 较小的角度, 此时活动磁钢 6的磁能在部分短路后, 剩下的磁能与固定磁钢 451、 452的 磁能中和), 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高 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固定磁钢 451位于活动磁钢 6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 451靠 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S极, 固定磁钢 452位于所述活动磁钢 6的 S极侧, 并且该 固定磁钢 452靠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N极。 此时, 固定磁钢 451、 452所产生的 磁场方向与活动磁钢 6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完全相反, 如图 17的磁力线所示, 磁场相互 中和, 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不会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二位置时,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453的中心面 454 呈预定的夹角。 此时, 如图 18的磁力线所示, 固定磁场 451、 452和活动磁钢 6的磁场的 一部分通过永磁起重装置 1内的磁芯体与壳体短路, 另一部分的磁场方向相互一致, 磁场 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试吸合物体 4用的试吸合磁力, 该试吸合磁力大于零磁力并小于最 大磁力, 较好在最大磁力的 10%-90%范围内, 最好为最大磁力的 50%。对吸合物体 4进行 试吸合。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三位置时,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453的中心面 454 大致对齐, 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高度 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固定磁钢 451位于活动磁钢 6的 S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 451靠近 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S极, 固定磁钢 452位于活动磁钢 6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 钢 452靠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N极。 此时, 固定磁钢 451、 452所产生的磁场方 向与活动磁钢 6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一致, 如图 19的磁力线所示, 磁场相互叠加, 对吸 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从而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下面, 参照附图 20-23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五实施例中,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标号, 并省略说明。
'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定位机构的结构。 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定位机构包括: 卡位机构 570、 定位销 591、 592。
卡位机构 570与第二位置定位机构 7结构完全相同, 其包括: 卡位销 571, 设置在手 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三位置的过程中壳体 2的与手柄移动路径对应的 部分上, 即设置在壳体 2前表面的左侧的中央部; 弹簧, 对该卡位销 571施加弹性推力而 使该卡位销 571在常态下从壳体 2向外突出; 和操作件 573, 露出到壳体 2外供操作者操 作以使卡位销 571克服弹簧的弹性推力而缩入到壳体 2内。
卡位销 571的前端部具有斜面 574, 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以从第二位置向第三位 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手柄 8移动到设置卡位销 5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573 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斜面 574抵接并推压该斜面 574而使卡位销 571克服弹簧的弹性推力 并缩入壳体 2内, 使手柄 8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571的位置, 在手柄 8带动活动磁钢 6以从 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手柄 8移动到设置卡位销 571的位置时, 手 柄 8在操作件 57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卡位销 571的与斜面 574相反的面 575抵接而被该 卡位销 571挡住, 定位在设置卡位销 571的位置。
在壳体 2前表面的与手柄移动路径对应的部分上开设有沿前后方向的深孔 22,弹簧设 置在该深孔 22内, 该弹簧的后端部与该深孔 22的孔底抵接。 卡位销 571的后端部与弹簧 的前端部抵接, 卡位销 571 .的中间部分上一体地连接有操作件 573, 斜面 574为通过与卡 位销 571的轴线相交地切割卡位销 571前端部而形成的斜平面, 即斜面 574为随着从后向 前而从上向下倾斜的斜面。
定位销 591、 592分别固定设置在壳体 2前表面的左右两侧的下部。 当活动磁钢 6位 于第一位置时, 手柄 8的把手部 82位于定位销 592的上方并与该定位销 592抵接, 从而 活动磁钢 6被定位在第一位置。当活动磁钢 6位于第三位置时, 把手部 82位于定位销 591 的上方以及卡位销 571的下方, 并与该定位销 591, 卡位销 571抵接, 从而活动磁钢 6被 定位在第三位置。
以下, 对操作者利用本发明的永磁起重装置 1对吸合物体 4进行起吊的操作过程进行 说明。
首先, 将永磁起重装置 1移动到吸合物体 4的上方, 使吸合面 3与吸合物体 4的上表 面接触, 此时, 手柄 8位于右侧的关闭位置, 即活动磁钢 6位于第一位置, 活动磁钢 6和 固定磁钢 5的磁场中和, 所以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不会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 合。
然后, 操作者使手柄 8逆时针转动。
当手柄 8转动到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7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斜 面 74抵接并推压该斜面 74而使卡位销 71克服弹簧 72的弹性推力并缩入壳体 2内, 使手 柄 8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
此时, 操作者放开手柄 8, 活动磁钢 6在固定磁钢 5的磁场作用下, 受到使其顺时针 转动的力, 从而使手柄 8也顺时针转动。 当手柄 8自动转动到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7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卡位销 71的与斜面 74相反的面 75抵接而被该卡 位销 71挡住, 从而定位在设置卡位销 71的位置, 即活动磁钢 6被定位在第二位置。 此时 固定磁钢 5和活动磁钢 6的磁场的一部分通过永磁起重装置 1内的磁芯体与壳体短路, 另 一部分的磁场方向一致, 两个磁场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试吸合物体 4用的试吸合磁力。 操作者提升永磁起重装置 1进行试吊重。
如果永磁起重装置 1不能够吊起吸合物体 4, 则说明第三位置起吊时永磁起重装置 1 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小于第二位置所设定的比值, 所以提醒并警告操 作者是否对吸合物体 4的起吊。 此时, 操作者操作操作件 73, 以使卡位销 71缩回到壳体 2内, 同时使手柄 8顺时针转动并通过卡位销 71的位置继续转动到关闭位置。 如果永磁起重装置 1能够吊起吸合物体 4, 则说明永磁起重装置 1针对这一特定条件 所能产生的最大吸合力与工件重量的比值能够达到或超过第二位置所设定的比值。 操作者 可将手柄 8继续逆时针转动, 当手柄 8转动到设置卡位销 571的位置时, 手柄 8在操作件 57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斜面 574抵接并推压该斜面 574而使卡位销 571克服弹簧的弹性 推力并缩入壳体 2内, 使手柄 8能通过设置卡位销 571的位置。 此时, 手柄 8转动到左侧 的打开位置, 即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三位置。 手柄 8的把手部 82位于定位销 591的上方 以及卡位销 571的下方, 手柄 8与定位销 591抵接, 并且手柄 8在操作件 573未被操作的 情况下也与卡位销 571的与斜面 574相反的面 575抵接, 从而手柄 8被定位, 即活动磁钢 6定位在第三位置。 此时, 固定磁钢 5的磁场与活动磁钢 6的磁场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 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从而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操作者对吸合物体 4进行第三位置的起 吊。
当将吸合物体 4起吊到了规定的地点时, 操作者放下工件后, 首先操作操作件 573, 以使卡位销 571縮回到壳体 2内, 同时使手柄 8顺时针转动而通过卡位销 571的位置, 并 转动到卡位销 71的位置, 然后操作操作件 73, 以使卡位销 71缩回到壳体 2内, 从而使手 柄 8通过卡位销 71的位置继续转动到关闭位置。
下面, 参照附图 24-27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六实施例中, 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标号, 并省略说明。
第六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固定磁钢部分。 固定磁钢 651、 652和 活动磁钢 6均呈长方体状, 一对固定磁钢 651、 652连接在绝缘体 65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 侧而形成一体, 并固定在壳体 2内的上半部分。 绝缘体 653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该绝缘体 65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 向所形成的平面平行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 固定磁钢 651、 652的 S极和 N极分别位于 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相对的一侧和该侧的相反侧, 并且固定磁钢 651、 652的极性相反, 即固定磁钢 651的 S极和固定磁钢 652的 N极位于与吸合面 3所在的平面相对的一侧,固 定磁钢 651的 N极和固定磁钢 652的 S极位于该侧的相反侧。活动磁钢 6设置在壳体 2内 的下半部分, 并且位于永磁起重装置 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活动磁钢 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 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 活动磁钢 6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 62转动, 该中心线 62大致位于沿绝缘件 653的高度方向将绝缘件 653加以平分的中心面 654所在的平面上。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一位置时, 活动磁钢 6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 6加以平分 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653的中心面 654大致对齐 (如果活动磁钢 6的磁能大于固定磁钢 651、 652的总和磁能的话, 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可以与绝缘件 653的中心面 654呈一 较小的角度, 此时活动磁钢 6的磁能在部分短路后, 剩下的磁能与固定磁钢 651、 652的 磁能中和), 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高 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固定磁钢 651位于活动磁钢 6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 651靠 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S极, 固定磁钢 652位于所述活动磁钢 6的 S极侧, 并且该 固定磁钢 652靠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N极。 此时, 固定磁钢 651、 652所产生的 磁场方向与活动磁钢 6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完全相反, 如图 25的磁力线所示, 磁场相互 中和, 对吸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不会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二位置时,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653的中心面 654 呈预定的夹角。 此时, 如图 26的磁力线所示, 固定磁场 651、 652和活动磁钢 6的磁场的 一部分通过永磁起重装置 1内的磁芯体与壳体短路, 另一部分的磁场方向相互一致, 磁场 叠加, 对吸合面 3产生试吸合物体 4用的试吸合磁力, 该试吸合磁力大于零磁力并小于最 大磁力, 较好在最大磁力的 10%-90%范围内, 最好为最大磁力的 50%。对吸合物体 4进行 试吸合。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三位置时,活动磁钢 6的中心面 61与绝缘件 653的中心面 654 大致对齐, 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活动磁钢 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其高度 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固定磁钢 651位于活动磁钢 6的 S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 651靠近 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S极, 固定磁钢 652位于活动磁钢 6的 N极侧,并且该固定磁 钢 652靠近活动磁钢 6的一侧即下侧为 N极。 此时, 固定磁钢 651、 652所产生的磁场方 向与活动磁钢 6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一致, 如图 27的磁力线所示, 磁场相互叠加, 对吸 合面 3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从而对吸合物体 4进行吸合。
在上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1中, 利用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将活动磁钢定位在第二位置, 使 试吸合磁力大于零磁力并小于最大磁力, 从而可以使操作者进行试吸合的操作方便, 通过 试吸合的操作还能够彻底杜绝第三位置起吊时所发生的安全隐患。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关于具体的结构,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 可对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适当的改变或将各实施例中的 特征进行相互的组合。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 固定磁钢位于活动磁钢的上方。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固定磁钢也 可以位于活动磁钢的下方。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 固定磁钢垂直固定或水平固定在壳体中。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也 可以如图 28所示的那样, 固定磁钢 751、 752倾斜地、呈八字型地固定在壳体中。具体为, 固定磁钢 751、 752和活动磁钢 6均呈长方体状, 一对固定磁钢 751、 752相对于垂直于吸 合面 3的中心面对称地倾斜成八字形, 一对固定磁钢 751、 752中相对的左右两侧分别为 S 极和 N极, 相背的左右两侧分别为 N极和 S极,活动磁钢 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 极和 N极, 活动磁钢 6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 62转动,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 所述第一位置时, 活动磁钢 6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 6加以平分的中心面 61与垂直 于吸合面 3的中心面大致对齐, 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一对固定磁钢 751、 752的相对的 左右两侧中的左侧为 S极,活动磁钢 6与左侧相对的一侧为 N极,一对固定磁钢 751、 752 的相对的左右两侧中的右侧为 N极, 活动磁钢 6的另一侧为 S极(当然, 活动磁钢 6和固 定磁钢 751、 752的极性也可以与上述的描述都相反。),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二位置时, 活动磁钢 6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 6加以平分的中心面 61与垂直于吸合面 3的中心 面呈预定的夹角, 当活动磁钢 6转动到第三位置时, 一对固定磁钢 751、 752的相对的两 侧中的左侧为 S极, 活动磁钢 6与该侧相对的一侧为 S极, 一对固定磁钢 751、 752的相 对的两侧中的右侧为 N极, 活动磁钢 6的另一侧为 N极。 .

Claims (11)

  1. 权利 要 求 书
    1 . 一种永磁起重装置, 具有: 壳体, 在其下部具有吸合物体的吸合面; 固定磁钢, 相对于所述壳体固定地设置在该壳体内; 活动磁钢, 相对于所述固定磁钢能活动地设置在 该壳体内, 当所述活动磁钢相对于所述固定磁钢位于第一位置时, 使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 活动磁钢对所述吸合面产生的磁力为零磁力, 当所述活动磁钢相对于所述固定磁钢位于第 三位置时, 使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活动磁钢对所述吸合面产生的磁力为最大磁力, 其特征 在于, . 该永磁起重装置还具有第二位置定位机构, 该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将所述活动磁钢定位 在相对于所述固定磁钢的第二位置时, 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活动磁钢对所述吸合面产生试 吸合物体用的试吸合磁力, 该试吸合磁力大于所述零磁力并小于所述最大磁力。
  2.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活动磁钢 均呈长方体状, 所述固定磁钢的高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吸合面所在的平面, 所述固定磁钢的 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所述活动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 极, 所述活动磁钢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转动,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动磁钢的 N极和所述固定磁钢的 S极 位于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活动磁钢的 S极和所述固定磁钢的 N极位于 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 所述活动磁钢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加 以平分的中心面与所述固定磁钢的沿其高度方向将固定磁钢加以平分的中心面呈预定的 夹角,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活动磁钢的 s极和所述固定磁钢的 S极 位于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活动磁钢的 N极和所述固定磁钢的 N极位于 所述固定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3.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活动磁钢 均呈长方体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连接在绝缘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而形成一体, 并且该 绝缘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吸合面所在的平面, 所述固定磁钢 的 S极和 N极分别位于与所述吸合面所在的平面相对的一侧和该侧的相反侧,并且一对所 述固定磁钢的极性相反,所述活动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所述活动
    2^ 磁钢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的自身中心线转动,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的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磁 钢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靠近所述活动磁钢的一侧为 S极,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的另 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磁钢的 S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靠近所述活动磁钢的一侧为 N极,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 所述活动磁钢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加 以平分的中心面与所述绝缘件的沿其高度方向将绝缘件加以平分的中心面呈预定的夹角,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的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磁 钢的 S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靠近所述活动磁钢的一侧为 S极,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的另 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磁钢的 N极侧, 并且该固定磁钢靠近所述活动磁钢的一侧为 N极。
  4.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磁钢和所述活动磁钢 均呈长方体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吸合面的中心面对称地倾斜成八字 形,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中相对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 相背的两侧分别为 N极和 S极, 所述活动磁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 S极和 N极,所述活动磁钢能绕平行其长度方向 的自身中心线转动,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为 S极, 所述活动磁钢与该侧相对的一侧为 N极,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 侧为 N极, 所述活动磁钢的另一侧为 S极,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 所述活动磁钢的沿其高度方向将活动磁钢加 以平分的中心面与垂直于所述吸合面的中心面呈预定的夹角,
    当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三位置时,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为 S极, 所述活动磁钢与该侧相对的一侧为 S极, 一对所述固定磁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 侧为 N极, 所述活动磁钢的另一侧为 N极。 5. 如权利要求 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永磁起重装置还具 有手柄, 该手柄供操作者在所述壳体外手动操作, 以带动所述活动磁钢转动到所述第一位 置、 所述第二位置或所述第三位置。
  5.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包括: 第一卡位销, 设置在所述手柄带动所述活动磁钢从所述第一位置转动到所述第三位置的过
    2 I 程中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手柄移动路径对应的部分上; 第一弹簧, 对该第一卡位销施加弹性 推力而使该第一卡位销在常态下从壳体向外突出; 和操作件, 露出到所述壳体外供操作者 操作以使所述第一卡位销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推力而缩入到所述壳体内。 7.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前端部具有 斜面,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钢以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时, 所述手柄在所述操作件未被操作的情况 下与所述斜面抵接并推压该斜面而使所述第一卡位销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推力并缩 入所述壳体内, 使所述手柄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钢 以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第一 卡位销的位置时, 所述手柄在所述操作件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与所述斜 面相反的面抵接而被该第一卡位销挡住, 定位在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
  6. 8.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后端部与所 述第一弹簧抵接, 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中间部分上一体地连接有所述操作件, 所述斜面为通 过与所述第一卡位销轴线相交地切割第一卡位销前端部而形成的斜平面。
  7. 9.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前端部不具 有斜面,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钢以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 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时, 所述手柄在所述操作件未被操作的 情况下与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前端部抵接, 不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 在所述操 作件被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卡位销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推力并缩入所述壳体内, 所 述手柄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钢以从所述第三位置向 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时, 所 述手柄在所述操作件未被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卡位销的前端部抵接而被该第一卡位 销挡住, 定位在设置所述第一卡位销的位置。
  8. 10.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位置定位机构包括: 第二卡位销, 该第二卡位销固定设置在所述手柄带动所述活动磁钢从所述第一位置转动到 所述第三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手柄移动路径对应的部分上, 从所述壳体向外突
    2 出, 所述手柄包括: 挡块, 从所述手柄的外周面向壳体侧突出; 按压件, 通过棒状体与所 述挡块连接, 并突出到所述手柄外一定距离供操作者按压以使挡块移动; 第二弹簧, 对该 按压件施加弹性推力, 以使该按压件在常态下保持突出到所述手柄外一定距离的状态。
  9. 11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手柄带动活动磁钢以从 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转动或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转动 的过程中, 当所述手柄移动到设置所述第二卡位销的位置时, 在所述按压件未被按压的情 况下所述手柄的所述挡块与所述第二卡位销抵接, 从而所述手柄被所述第二卡位销挡住, 在所述按压件被操作者按压的情况下所述挡块移动而避免与所述第二卡位销抵接, 从而使 所述手柄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卡位销的位置。
  10. 1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吸合磁力在所述最大磁 力的 10%-90%范围内。
  11. 1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永磁起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吸合磁力为所述最大磁 力的 50%。
CN201080047764.6A 2010-02-12 2010-02-12 永磁起重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4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0/000199 WO2011097761A1 (zh) 2010-02-12 2010-02-12 永磁起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4668A true CN102574668A (zh) 2012-07-11
CN102574668B CN102574668B (zh) 2014-06-04

Family

ID=44367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776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4668B (zh) 2010-02-12 2010-02-12 永磁起重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57689B2 (zh)
EP (1) EP2535307B1 (zh)
JP (1) JP2013519601A (zh)
KR (1) KR20120109529A (zh)
CN (1) CN102574668B (zh)
WO (1) WO2011097761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0804A (zh) * 2012-09-06 2014-03-26 坎纳泰克株式会社 磁吸装置
CN108341326A (zh) * 2018-04-16 2018-07-31 无锡石油化工起重机有限公司 内置加固耐磨型支撑脚的磁力吊
CN108708405A (zh) * 2018-06-22 2018-10-26 宜兴市锦丰市政电力设施有限公司 一种铁磁性井盖和用于打开井盖的强磁装置
CN110539246A (zh) * 2019-07-31 2019-12-06 共享铸钢有限公司 一种铲磨设备支撑装置
CN112154044A (zh) * 2018-02-23 2020-12-29 磁转换技术全球私人有限公司 可变场磁耦合器和用于接合铁磁工件的方法
US11651883B2 (en) 2017-06-08 2023-05-16 Magswitch Technology Worldwide Pty Ltd. Electromagnet-switchable permanent magnet device
US11839954B2 (en) 2017-04-27 2023-12-12 Magswitch Technology, Inc. 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with at least one of a sensor arrangement and a degauss capability
US11901141B2 (en) 2017-04-27 2024-02-13 Magswitch Technology, Inc. Variable field magnetic couplers and methods for engaging a ferromagnetic workpie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Z24632U1 (cs) * 2012-09-10 2012-11-29 Zvedací magnetické zarízení
CN103466425B (zh) * 2013-07-06 2016-06-15 李和良 磁力加强型永磁起重器
KR101358045B1 (ko) * 2013-08-14 2014-02-04 정진권 자석 접착식 철판 이송 장치
US10807492B1 (en) * 2016-04-15 2020-10-20 X Development Llc Switchable magnetic battery docking
US9774221B1 (en) 2016-04-15 2017-09-26 X Development Llc Magnetic end effector
CN106403747B (zh) * 2016-08-19 2018-11-16 赣州轩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磁力表座
US10308571B2 (en) * 2017-10-11 2019-06-04 Uop Llc Process for minimizing benzene, toluene, and a recycle loop in a zero benzene aromatics complex
CN108708403A (zh) * 2018-06-22 2018-10-26 宜兴市锦丰市政电力设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打开井盖的强磁装置
CN114229245B (zh) * 2021-12-30 2023-05-12 中科微影(浙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设备运输的减震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6088U (zh) * 1990-10-25 1991-05-01 无锡县船舶机械戌件厂 永磁起重器
JPH03274711A (ja) * 1990-03-23 1991-12-05 Konica Corp 磁気吸着装置
CN2161590Y (zh) * 1993-06-12 1994-04-13 陈钧台 永磁起重器
JPH0734963U (ja) * 1993-12-14 1995-06-27 セーラー万年筆株式会社 塗布具
US6557429B1 (en) * 2000-02-04 2003-05-06 Eclipse Magnetics Limited Method of using magnetic lifting devices
US20040263302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Kanetec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adsorption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magnetic apparatus
CN2773034Y (zh) * 2005-03-09 2006-04-19 上海布里斯克机械有限公司 整体式永磁起重器
ES2273551A1 (es) * 2005-01-19 2007-05-01 Felemamg, S.L. Disposicion de seguridad para elevadores de iman permanente.
CN2926167Y (zh) * 2006-01-06 2007-07-25 宫素霞 一种可调节磁吸力的永磁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34963U (zh) * 1971-05-14 1972-12-19
IT7823323V0 (it) * 1978-11-17 1978-11-17 Cardone Tecnomagnetica Sollevatore magnetico a comando manuale.
FR2523940A1 (fr) * 1982-03-25 1983-09-30 Braillon Cie Appareil magnetique, notamment pour la manutention
FR2675299B1 (fr) * 1991-04-10 1994-09-16 Braillon Cie Porteur magnetique a aimants permanents.
JPH0647281U (ja) * 1992-12-04 1994-06-28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切断用鋸刃の吊り治具
KR950006689Y1 (ko) * 1992-12-15 1995-08-18 정형 자력 흡착기
FR2706881B1 (zh) * 1993-06-24 1995-07-28 Braillon Magnetique Sa
JPH0912259A (ja) * 1995-06-26 1997-01-14 Hitachi Kizai Kk 吊上装置
JP3218453B2 (ja) * 1996-02-09 2001-10-15 日立機材株式会社 吊上装置
IT1301710B1 (it) * 1998-06-15 2000-07-07 Tecnomagnete Spa Ancoratore magnetico a comando manuale.
US6331810B1 (en) * 2000-09-01 2001-12-18 Hyung Jung Magnetic lifting apparatus
JP2006111248A (ja) * 2004-09-15 2006-04-27 Tsuda Industries Co Ltd 自動変速機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KR100602514B1 (ko) * 2006-04-10 2006-07-19 주식회사 우성마그네트 리프팅 마그네트
US7548147B2 (en) * 2007-03-26 2009-06-16 Guang Dar Magnet Industrial Ltd. Switch type on/off structure for hoisting magnetic disk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4711A (ja) * 1990-03-23 1991-12-05 Konica Corp 磁気吸着装置
CN2076088U (zh) * 1990-10-25 1991-05-01 无锡县船舶机械戌件厂 永磁起重器
CN2161590Y (zh) * 1993-06-12 1994-04-13 陈钧台 永磁起重器
JPH0734963U (ja) * 1993-12-14 1995-06-27 セーラー万年筆株式会社 塗布具
US6557429B1 (en) * 2000-02-04 2003-05-06 Eclipse Magnetics Limited Method of using magnetic lifting devices
US20040263302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Kanetec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adsorption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magnetic apparatus
ES2273551A1 (es) * 2005-01-19 2007-05-01 Felemamg, S.L. Disposicion de seguridad para elevadores de iman permanente.
CN2773034Y (zh) * 2005-03-09 2006-04-19 上海布里斯克机械有限公司 整体式永磁起重器
CN2926167Y (zh) * 2006-01-06 2007-07-25 宫素霞 一种可调节磁吸力的永磁机构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0804A (zh) * 2012-09-06 2014-03-26 坎纳泰克株式会社 磁吸装置
US11839954B2 (en) 2017-04-27 2023-12-12 Magswitch Technology, Inc. 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with at least one of a sensor arrangement and a degauss capability
US11850708B2 (en) 2017-04-27 2023-12-26 Magswitch Technology, Inc. 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with at least one of a sensor arrangement and a degauss capability
US11901141B2 (en) 2017-04-27 2024-02-13 Magswitch Technology, Inc. Variable field magnetic couplers and methods for engaging a ferromagnetic workpiece
US11901142B2 (en) 2017-04-27 2024-02-13 Magswitch Technology, Inc. Variable field magnetic couplers and methods for engaging a ferromagnetic workpiece
US11651883B2 (en) 2017-06-08 2023-05-16 Magswitch Technology Worldwide Pty Ltd. Electromagnet-switchable permanent magnet device
US11837402B2 (en) 2017-06-08 2023-12-05 Magswitch Technology, Inc. Electromagnet-switchable permanent magnet device
CN112154044A (zh) * 2018-02-23 2020-12-29 磁转换技术全球私人有限公司 可变场磁耦合器和用于接合铁磁工件的方法
CN108341326A (zh) * 2018-04-16 2018-07-31 无锡石油化工起重机有限公司 内置加固耐磨型支撑脚的磁力吊
CN108708405A (zh) * 2018-06-22 2018-10-26 宜兴市锦丰市政电力设施有限公司 一种铁磁性井盖和用于打开井盖的强磁装置
CN110539246A (zh) * 2019-07-31 2019-12-06 共享铸钢有限公司 一种铲磨设备支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57689B2 (en) 2014-06-24
EP2535307B1 (en) 2015-04-08
WO2011097761A1 (zh) 2011-08-18
CN102574668B (zh) 2014-06-04
KR20120109529A (ko) 2012-10-08
JP2013519601A (ja) 2013-05-30
EP2535307A1 (en) 2012-12-19
EP2535307A4 (en) 2013-07-31
US20130026774A1 (en) 201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4668A (zh) 永磁起重装置
US20160289046A1 (en) Permanent magnetic device
EP3746261A1 (en) Magnetic lifting device having pole shoes with spaced apart projections
CN203166375U (zh) 万能式断路器抽屉座三位置锁定装置
CN103167975B (zh) 用于使锁止部件移动的装置
CN203551300U (zh) 热电池加速度试验用封闭式固定夹具
CN107598868A (zh) 一种可调节翻转预组工装
CN203883352U (zh) 一种接地手车闭锁装置
CN207448685U (zh) 一种木地板切割机
CN216576359U (zh) 一种钣金定位装置
CN104037638A (zh) 一种接地手车闭锁装置
JP5008586B2 (ja) 検電器具、及び検電方法
CN106409619B (zh) 一种防脱落空气断路器安装箱
JP2013066361A (ja) 接地短絡器具
CN216120029U (zh) 刀闸开关机构及电力设备
CN218462092U (zh) 一种用于专用零部件与检测具分离的装置
CN217585570U (zh) 一种花键轴叉花键对中检具
CN204111072U (zh) 一种胶带盘锁止装置
CN214201685U (zh) 用于快速换料的pcb测试治具
CN213365681U (zh) 一种用于高压作业的警示装置
CN203509323U (zh) 便于检测扭矩的螺母凸焊机
CN110752514B (zh) 绝缘防护遮板
CN201691942U (zh) X光机支架、床面板锁紧装置
CN205852144U (zh) 一种用于焊接节能灯基板的焊接台
CN113740681A (zh) 一种供电绝缘安全工器具试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04

Address after: 200000 No. 555, Lane 6, west capital Road, Shanghai, Song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Briski Magnetic Industry (Shanghai) Co., Ltd.

Address before: Qingpu District Xujing town of Shanghai city in 201702 JINGWAH road 187 Lane 1, room 109-1

Patentee before: Cable Pu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magneti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02

Address after: 226399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high tech Zone West Road North, West Road Golden Apricot

Patentee after: Cable Pu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magnetic

Address before: 200000 No. 555, Lane 6, west capital Road, Shanghai, Songjia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riski Magnetic Industry (Shanghai)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16

Address after: 314400 building 3, no.6, Xinzhong Road, Haichang street, Haining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PU Technology (Hain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26399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high tech Zone West Road North, West Road Golden Apricot

Patentee before: Cable Pu Technology (Nantong) Co.,Ltd. magnetic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