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0808B - 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0808B
CN102540808B CN201110445866.XA CN201110445866A CN102540808B CN 102540808 B CN102540808 B CN 102540808B CN 201110445866 A CN201110445866 A CN 201110445866A CN 102540808 B CN102540808 B CN 1025408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epressed part
grid
secondary shielding
guar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58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0808A (zh
Inventor
板桥奈绪
藤井康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40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0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0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08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6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 G03G2215/027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using wi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用于图像形成设备中,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横向即第二方向延伸的放电电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感光鼓表面的运动方向相对应并与所述感光鼓的表面平行。所述放电电线可与所述感光鼓的表面相间隔开。屏蔽电极和栅极呈与所述放电电线有一定距离且沿所述横向延伸地与所述放电电线相对。所述屏蔽电极和所述栅极可分别包括沿所述横向延伸的肋。在一个或多个例子中,所述肋可与在相应电极表面内的凹陷相对应,且可位于特定圆形区域的外部。

Description

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例子,例如激光打印机,包括主体中的可拆卸处理盒。
这样的处理盒通常设置有感光鼓、带电器和显影装置。感光鼓在图像形成期间以恒定转速旋转。随着此旋转,感光鼓的表面由带电器均匀带电。当对均匀带电部分选择性曝光时,在感光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当静电潜像面朝显影装置时,调色剂从显影装置供给到静电潜像以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转印到纸上。这样就完成了在纸上形成图像。
以电晕带电器(scorotron charging device)为例,它具有沿与感光鼓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放电电线、置于该感光鼓与该放电电线之间的栅极、以及由彼此相对的金属板形成的屏蔽电极,所述屏蔽电极之间具有所述放电电线且与所述放电电线平行地延伸。当对该放电电线施加高电压时,该放电电线发生电晕放电。通过对所述栅极施加适当的电压,到达所述感光鼓表面的电荷(离子)的量被控制为恒定量。
近几年,需要减轻处理盒的重量。
减轻处理盒重量的一个方法是降低栅极和屏蔽电极的厚度。然而,在某些结构中,栅极和屏蔽电极的强度会随着它们厚度的降低而降低。结果,栅极和屏蔽电极强度不足引起由栅极挠曲变形(deflectivedeformation)造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包括,例如,栅极与感光鼓之间的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在确保面对放电电极的对电极强度的同时重量可降低的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电装置,用于使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带电,所述带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间隔开;第一屏蔽电极;以及第二屏蔽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表面包括凹陷部和非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由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表面内的至少两个弯曲来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和所述第二屏蔽电极中的一个位于所述放电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和所述第二屏蔽电极中的另一个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带电装置,用于使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图像承载构件带电,所述带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间隔开;以及栅极,其位于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之间,所述栅极的表面包括凹陷部和非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由所述栅极的表面内的至少两个弯曲来形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放电装置,用于朝着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放电,所述放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间隔开;第一屏蔽电极;以及第二屏蔽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表面包括凹陷部和非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由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表面内的至少两个弯曲来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和所述第二屏蔽电极中的一个位于所述放电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和所述第二屏蔽电极中的另一个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所述的带电装置的示例激光打印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示例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上方观察图2中所示的上壁和带电器时的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线A-A的上壁和带电器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屏蔽电极的立体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栅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屏蔽电极和栅极的肋与感光鼓的图像形成区域之间位置关系的图。
图8是示意性示出图4中所示的带电器放电状态的图。
图9是示意性示出电荷从感光鼓与屏蔽电极和栅极不具有肋的带电器中的栅极之间逸出的示例状态的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所述的屏蔽电极和示例栅极的立体图。
图11是具有图10中所示的屏蔽电极和栅极的带电器和上壁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所述的屏蔽电极和示例栅极的立体图。
图13是具有图12中所示的屏蔽电极和栅极的带电器和上壁的剖视图。
图14是上壁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所述的带电器的剖视图。
图15A是示出图14中所示的屏蔽电极和栅极安装到上壁的初始状态的图。
图15B是示出图14中所示的屏蔽电极和栅极安装到上壁的中间状态的图。
图15C是示出图14中所示的屏蔽电极和栅极安装到了上壁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示出图4中所示的肋的另一横截面形状(大致呈U形)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图4中所示的肋的另一横截面形状(大致呈V形)的剖视图。
图18是具有另一示例结构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中所示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肋和定位部的另一示例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1、激光打印机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具有主体壳2。在主体壳2前部的侧壁具有盒排出口3及打开和关闭盒排出口3的前盖4。
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是沿前后方向的前侧。当将激光打印机1放在平面上时,与该平面垂直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激光打印机1的右侧和左侧是按照从放置在所述平面上的激光打印机1的前部(例如,沿操作方向)观察时来定义的。
处理盒5安装在主体壳2中心正前方的位置(例如,如所述前后方向中定义的)。处理盒5在前盖4打开时经由盒排出口3安装在主体壳2中或从主体壳2拆下。
处理盒5由鼓盒6和可拆卸地安装到鼓盒6的显影剂盒7组成。
鼓盒6具有鼓框架8。感光鼓9,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例子,可旋转地放置在鼓框架8的后端。鼓框架8保持带电器10和转印辊11。带电器10和转印辊11分别布置在感光鼓9之后和感光鼓9之下。
鼓框架8相对于感光鼓9的前部是盒安装部12。显影剂盒7安装在盒安装部12中。
显影剂盒7具有用于容纳调色剂的壳13。壳13具有彼此连通从而彼此沿前后方向相邻的贮料器14和显影室15。
贮料器14是用于容纳调色剂的空间。贮料器14具有由塑料膜形成的搅拌器16。搅拌器16能绕沿横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搅拌器轴17旋转。容纳在贮料器14中的调色剂在被搅拌器16的旋转搅动的同时被从贮料器14送至显影室15。
显影室15设置有能分别绕沿横向延伸的显影辊轴20和供给辊轴21旋转的显影辊18和供给辊19。显影辊18布置为其表面(例如,外周面)的一部分从壳13的后端露出。显影剂盒7被安装到鼓盒6以使显影辊18的表面与感光鼓9的表面(例如,外周面)接触。供给辊19布置为其表面(例如,外周面)从前下方与显影辊18接触。显影室15中的调色剂以薄层由供给辊19供给到显影辊18的表面。
此外,主体壳2在处理盒5上方容纳具有激光器等的曝光器22。
在图像形成期间,感光鼓9以恒定速度沿从左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随着感光鼓9的旋转,感光鼓9的表面由于带电器10放电而均匀带电。另一方面,基于从连接到激光打印机1的个人计算机(未示出)接收的图像数据,从曝光器22发射激光束。该激光束通过带电器10与显影剂盒7之间,照射感光鼓9均匀带正电的表面,从而使感光鼓9的表面选择性地曝光。从而电荷从感光鼓9的曝光部分被选择性地除去,从而在感光鼓9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当静电潜像由于感光鼓9的旋转而面向显影辊18时,调色剂被从显影辊18供给到静电潜像。从而在感光鼓9的表面形成了调色剂图像。
容纳纸P的给纸盒23布置在主体壳2的底部。用于从给纸盒23给纸的拾取辊24设置在给纸盒23的上方。
此外,主体壳2内部具有从侧面(即,左侧或右侧)看呈S形的输送路径25。该输送路径25从给纸盒23、在感光鼓9与转印辊11之间延伸到形成于主体壳2上表面的排纸盘26。沿纸P的输送方向在输送路径25上依次设置彼此相对的分离辊27和分离垫28、一对给纸辊29、一对定位辊30和一对排纸辊31。
从给纸盒23进给的纸通过分离辊27与分离垫28之间,分离辊27和分离垫28对纸进行分离,从而选择单个片材,例如纸P(例如,如果从盒23拾取了多个片材)。纸P然后由给纸辊29朝着定位辊30输送。纸P受到定位辊30的阻挡,然后朝着感光鼓9与转印辊11之间输送。
当在感光鼓9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由于感光鼓9的旋转而与通过感光鼓9与转印辊11之间的纸P相对时,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辊11电吸引而转印到纸P上。
定影装置32相对于转印辊11沿纸P输送方向设置在输送路径25的下游侧。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P在输送路径25上被输送,通过定影装置32。在定影装置32,调色剂图像由于施加的热和压力而在纸P上固定为图像。
该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模式包括:在纸P的一面形成图像(调色剂图像)的单面模式;和在纸P的一面形成图像后,在纸P与所述一面相反的另一面形成图像的双面模式。
在单面模式中,在一面形成了图像的纸P由排纸辊31排到排纸盘26上。
作为用于实现双面模式的结构,在主体壳2中形成反转输送路径33。反转输送路径33从排纸辊31的附近、在输送路径25与给纸盒23之间延伸,且连接到输送路径25上给纸辊29与定位辊30之间的部分。在反转输送路径33上,设置有一对第一反转输送辊34和一对第二反转输送辊35。
在双面模式中,在纸P的一面形成图像后,纸P不被排纸辊31排出到排纸盘26上,而是被送到反转输送路径33。纸P在其正面和背面被反转的反转输送路径33上被第一反转输送辊34和第二反转输送辊35输送,且以未形成图像的另一面与感光鼓9的外周面相对的朝向被输送到输送路径25。由于纸P的另一面形成了图像,因此完成了在纸P的两面形成图像。在两面形成了图像的纸P由排纸辊31排出到排纸盘26上。
2、鼓框架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结构中,鼓盒6的鼓框架8由塑料制成。如图2所示,鼓框架8具有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的形状都呈沿前后方向纵向延伸的板状,且它们沿横向彼此以一定距离相对。
前壁43设置在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的各前端之间。后壁44设置在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的各后端之间。
如图2所示,上壁45设置在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的各后端之间以从上方覆盖它们。
如图1所示,下壁46设置在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的下端之间。
如图1所示,感光鼓9和转印辊11被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可旋转地支撑在上壁45与下壁46之间。
上壁45保持带电器10。
此外,在夹在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之间的空间中不面对上壁45的顶部开口部分是盒安装部12(见图1)。
3、带电装置
(1)上壁
如图2和3所示,上壁45具有一体化形成的左相对部51和一体化形成的右相对部52、盖部53和作为框架的一个例子的带电器保持部54。带电器10和带电器保持部54构成带电装置的一个例子。
左相对部51和右相对部52具有相同的、当从左右两侧观察时向下凸的大致为三角形的形状。左相对部51和右相对部52从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各后上端沿横向的外部彼此相对。
盖部53设置在左相对部51和右相对部52的上边缘之间。盖部53具有栅格形状,形成为从上方覆盖感光鼓9,在感光鼓9的上方与其之间有一定距离(见图1)。
带电器保持部54形成在盖部53的后部。如图3和4所示,带电器保持部54具有一对外部支撑部55、两对内部支撑部56和一对电线支撑部57。
所述一对外部支撑部55的形状呈朝着后上方(前下方)且沿横向延伸的板状,且它们沿垂直于后上方的方向以一定间距布置。
所述两对内部支撑部56布置在所述一对外部支撑部55的内部且面向外部支撑部55的左端和右端。在内部支撑部56和外部支撑部55之间设置很小的距离。每个内部支撑部56都具有以下形状:沿所述一对外部支撑部55的相对方向从外部支撑部55的附近向内部延伸,向后上方弯曲,向内部弯曲,然后再向后上方弯曲,从而形成台阶状。
如图3所示,所述一对电线支撑部57的形状呈彼此相对的板状。所述板之间的距离可大于感光鼓9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形成区域9A(见图7)的横向宽度。所述板沿垂直于横向方向的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每个电线支撑部57都在后上端具有电线凹陷部58。
(2)带电器
带电器10具有作为放电电极的一个例子的放电电线61、作为对电极的一个例子的一对屏蔽电极62和作为对电极的一个例子的栅极63。屏蔽电极62可包括第一电极和与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电极。
放电电线61布置在所述一对电线支撑部57的电线凹陷部58中,且与感光鼓9表面有一定距离地沿与第一方向(例如,图4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垂直且与感光鼓9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即,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感光鼓9表面面向放电电线61的部分的运动方向相对应(见图1)。当对放电电线61施加高电压时,放电电线61发生电晕放电。
如图5所示,所述一对屏蔽电极62由各自沿横向延伸的薄金属板形成。每一个屏蔽电极62的左端和右端都具有锁定爪64。锁定爪64具有从屏蔽电极62的后上端延伸的、一体化形成的、长而薄的、大致为三角形的突出部65。爪部66从突出部65沿横向的一端向内且沿所述一对屏蔽电极62的相对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屏蔽电极62安装到带电器保持部54以使每个屏蔽电极62都插在外部支撑部55和与外部支撑部55相对的内部支撑部56之间,然后沿横向滑动。此外,如图3和4所示,锁定爪64的爪部66固定到内部支撑部56。在此状态下,所述一对屏蔽电极62沿第一方向布置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且与放电电线61平行地延伸,放电电线61与所述一对屏蔽电极62之间有一定距离。设置所述一对屏蔽电极62能防止从放电电线61放出的电泄漏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例如,屏蔽电极62的第一个可放置在第一方向的上游侧,屏蔽电极62的第二个可放置在第一方向的下游侧。
栅极63是沿第一方向且沿横向延伸的薄金属板。如图4所示,带电器保持部54具有沿横向从左相对部51和右相对部52(如图3所示)向内突出的栅保持部69。栅极63被布置在感光鼓9的表面与放电电线61之间,栅极63沿横向的两端由栅保持部69从感光鼓9侧支撑。如图6所示,栅极63具有多个长度沿纵长方向延伸、宽度沿与纵长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开口67,开口67之间具有较小的固定距离。从而栅极63具有长而薄的、在各开口67之间的、沿横向(第二方向)延伸的电极部68。当对栅极63施加适当的电压时,从放电电线61到达感光鼓9的表面的电荷(离子)的量被控制为恒定量。
如图4和5所示,屏蔽电极62在前下端(除了其左端和右端)具有沿所述一对屏蔽电极62的相对方向向外突出的肋71。肋71具有大致为矩形的横截面,且如图7所示,肋71沿横向连续延伸比感光鼓9的图像形成区域9A的横向宽度更长的长度。屏蔽电极62中的一个的肋71和屏蔽电极62中的另一个的肋7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延伸通过放电电极如放电电线61的中点和感光鼓9的中心的轴彼此对称。
根据一个或多个结构,例如肋71的肋可由相应电极(例如,屏蔽电极62的一个或多个)表面内的至少两个弯曲来形成。在一个具体例子中,一个或多个肋71可与一个或多个屏蔽电极62的表面内的凹陷部相对应,该凹陷部由在相应电极表面中至少两个弯曲来形成。屏蔽电极62的表面可进一步包括与形成肋71的凹陷部相接或接近的非凹陷部。
此外,如图4和6所示,栅极63具有处于沿第一方向在上游和下游与多个电极部68相间隔的位置且朝着感光鼓9突出的肋72。在一个或多个结构中,栅极63可设置在放电电极(例如,放电电线61)与图像承载构件如感光鼓9的表面之间。肋72具有大致为半圆的弓形的横截面,且如图6所示,在横向具有与电极部68大致相同的长度。在一个或多个例子中,肋72的长度可小于电极的长度。仍如图7所示,肋72连续延伸比感光鼓9的图像形成区域9A的横向宽度更长的长度。两个肋72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延伸通过放电电极61的中点和感光鼓9的中心的轴彼此对称。
在一个或多个结构中,肋72可与栅极63表面内的凹陷区域相对应。该凹陷区域可由栅极63表面内的两个或多个弯曲来形成。栅极63可进一步包括非凹陷区域。肋72(例如,凹陷部)可朝着图像承载构件(例如,感光鼓9)突出或凹进。而且/或者,栅极63的凹陷部/肋72的长度可大于图像承载构件(例如,感光鼓9)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区域沿第二方向的宽度。
放电电线61与横向垂直的横截面为圆形。如图8所示,假设放电电线61的所述圆形横截面的中心是在放电电线61中发生放电的点(放电部或放电电极)73,并且假设一个半径R是点(例如,放电电极)73与栅极63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的圆形区域C,则肋71和72(例如,沿电极表面的凹陷部)至少位于该圆形区域C的外部。肋71和72优选位于从放电电线61发射的电荷能到达的区域(放电区域)的外部。在放电电线61中实际发生放电的部分是放电电线61的外周面。
如上所述,放电电线61与感光鼓9表面有一定距离地沿与第一方向(例如,感光鼓9表面的运动方向)垂直且与感光鼓9表面平行的横向延伸。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以一定距离与放电电线61相对且沿横向延伸。
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分别具有沿横向延伸的肋71和72。这样的结构改进了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的强度。因此,即使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的厚度降低了,它们强度的降低也能由肋的形成来补偿。结果,在确保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带电器10的重量。
此外,假设在垂直于横向的横截面中的一个圆形区域C,其中心位于放电电线61发生放电的点73,且具有与点73与栅极63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相对应的半径,则肋71和72至少位于该圆形区域C的外部。这样能防止从放电电线61的放电部分放出的电荷集中在肋上。结果,感光鼓9的表面能均匀有效地带电。
此外,如图9所示,对于栅极63不包括肋(例如,肋72)的结构,存在已经经过栅极63的电极部68之间的电荷(离子)沿第一方向从感光鼓9与栅极63之间逸出到两侧的危险。
当发生这种电荷逸出时,不能将电荷稳定地供给到感光鼓9面对栅极63的部分。此外,相对于面朝栅极63的部分沿感光鼓9的旋转方向处于下游的感光鼓9的表面具有被来自曝光器22(见图1)的激光束照射的曝光点。因此,当电荷沿第一方向从感光鼓9与栅极63之间逸出到下游侧时,逸出的电荷使曝光后的感光鼓9表面重新带电,导致可能降低图像质量(打印缺陷)。处理盒5越小,感光鼓9表面中面朝栅极63的部分与曝光点越接近,从而更可能出现因电荷逸出而引起的问题。
如图8所示,由于栅极63具有肋72,该肋72朝着感光鼓9突出,能防止电荷沿着第一方向从感光鼓9与栅极63之间逸出。这使电荷能稳定地供给到感光鼓9表面,防止出现因电荷逸出而引起的问题。
此外,由于确保了栅极63的强度,即使对于具有多个电极部68的结构,也能防止电极部68的挠曲变形。结果,能防止电极部68与感光鼓9之间的接触。肋71和72形成为不横跨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的整个横向宽度,而是在它们的一部分上。因此,肋71和72仅在与突出侧相反的表面开口,而在左端面和右端面是闭合的。这能使肋71和72的形状保持固定,因此进一步增加了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的强度。
根据另一方面,肋71和72连续延伸比感光鼓9表面的图像形成区域9A的横向宽度更长的长度。这能防止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面朝图像形成区域9A的部分变形。结果,能实现图像形成区域9A更均匀的带电。
另外,一个屏蔽电极62的肋71和另一屏蔽电极62的肋7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延伸通过所述点或放电电极73的中心和感光鼓9的中心的轴彼此对称。此外,栅极63的两个肋72如上所述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对称。因此,即使肋71和72形成在放电区域,在放电区域中的电力线也在第一方向上对称(如上所述)。因此,能实现感光鼓9的表面均匀带电。
如图11所示,图10中所示的屏蔽电极101和栅极102可代替图4中所示的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
下面描述屏蔽电极101和栅极102与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的区别。省略对于与图5和6中所示的部件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图10和11中部件的描述。下面还描述图11中所示的带电器保持部54的结构与图4中所示的带电器保持部54结构的区别,省略对于与图4中所示的部件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图11中部件的描述。
如图10所示,屏蔽电极101和栅极102是一体化形成的。栅极102不包括与图6中所示的肋72相对应的部分。
如图11所示,带电器保持部54一体地包括:一对外部支撑部55,从外部支撑部55的后上端沿所述一对外部支撑部55的相对方向向内延伸的连接部103,和从各连接部103的端部与外部支撑部55有一定距离地平行延伸的内部支撑部104。
屏蔽电极101相对于肋71的后上部插在外部支撑部55与内部支撑部104之间,屏蔽电极101呈后上部与外部支撑部55接触地由带电器保持部54保持。这样的结构也可提供在此描述的优点中的一个或多个。
图13示出了另一个示例结构。如图13所示,图12中所示的屏蔽电极111和栅极112可代替图11中所示的屏蔽电极101和栅极102。
下面说明屏蔽电极111和栅极112与屏蔽电极101和栅极102的区别。省略对于与图10和11中所示的部件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图12和13中部件的描述。图13中所示的带电器保持部54的结构可与图11中所示的带电器保持部54的结构相同。
如图12所示,肋71形成在屏蔽电极111的后上端且沿所述一对屏蔽电极111的相对方向向内突出。
屏蔽电极111的肋71插在外部支撑部55与作为保持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内部支撑部104之间,肋71由外部支撑部55和内部支撑部104支撑,使得屏蔽电极111呈与外部支撑部55接触地由带电器保持部54保持。
使用这样的结构同样可获得上述优点。此外,由于肋71沿所述一对屏蔽电极111的相对方向有一定厚度,保持肋71的外部支撑部55和内部支撑部104即使是模造的也能以高尺寸精度形成。这使肋71能被外部支撑部55和内部支撑部104稳固地保持。而且,由于屏蔽电极111的后上端被保持住,可防止屏蔽电极111沿相对方向掉下。结果,可进一步防止栅极112的电极部68挠曲变形,从而可防止电极部68与感光鼓9之间的接触。
根据又一示例结构,图14中所示的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可代替图4中所示的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
下面说明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与屏蔽电极62和栅极63的区别,省略对于与图4中所示的部件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图14中部件的描述。下面还说明图14中所示的带电器保持部54的结构与图4中所示的带电器保持部54结构的区别,省略对于与图4中所示的部件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图14中部件的描述。
如图14所示,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是一体化形成的。如图15A至15C所示,每一个屏蔽电极121的后上端都设置有沿所述一对屏蔽电极121的相对方向向内突出的三个肋123。所述三个肋123呈沿横向彼此有一定距离地布置在同一直线上,且横向延伸。左端的肋123和中间的肋123具有相同的横向长度。右端的肋123沿横向比左边和中间的肋123短。右端和左端的肋123的相对长度有助于安装(例如,沿正确方向)。肋123的横截面大致为矩形。如图14所示,栅极122不包括与图6中所示的肋72相对应的部分。
如图15A至15C所示,带电器保持部54具有三个布置在所述一对外部支撑部55内部的定位部124。所述三个定位部124沿横向对齐,彼此的距离略大于它们之间的左端和中间肋123的横向长度。定位部124的横向尺寸小于肋123之间的横向距离。各在定位部124与外部支撑部55之间留有小的空隙。每一个定位部124都具有形状如下的横截面:沿所述一对外部支撑部55的相对方向从外部支撑部55的附近向内延伸,向后上方弯曲,沿相对方向向内弯曲,再向后上方弯曲。
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按图15A至15C中所示的方法安装到带电器保持部54。具体而言,如图15A所示,首先,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布置为右端定位部124和中间定位部124在屏蔽电极121的三个肋123之间相对。接下来,如图15B所示,将各屏蔽电极121以如下方式插在外部支撑部55与定位部124之间:右端定位部124和中间定位部124经过屏蔽电极121的三个肋123之间。然后,如图15C所示,将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滑到左边,以使肋123从后上方(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与定位部124接触而被锁定,从而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安装到了带电器之间54。由于肋123从后上方与定位部124接触,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沿接触方向(例如,第三方向)放置。结果,感光鼓9(见图1)的表面和栅极122能高度精确地以固定距离间隔开。因此,能实现感光鼓9的表面更均匀的带电。
一个屏蔽电极121的肋123和另一屏蔽电极121的肋123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对称(见图4)(例如,相对于延伸通过所述点或放电电极73的中心和感光鼓9中心的轴对称)。因此,能高度精确而没有沿第一方向的不平衡地放置屏蔽电极121和栅极122。
根据一个或多个结构,如图16所示,肋71和123的横截面可为U形。可选择地,如图17所示,肋71和123的横截面可大致为V形。
另外,在一些结构中,肋72的横截面可大致为矩形、U形,或可选择地,大致为V形。
在一些例子中,可使用感光带来代替感光鼓9作为图像承载构件。
此外,可使用如图18和19所示的处理盒201来代替图1中所示的处理盒5。
处理盒201设置有鼓框架202。鼓框架202保持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感光鼓203和带电器204。具体而言,鼓框架202具有:一对彼此相对的侧壁205和206,设置在侧壁205和206的上端之间的上壁207,以及设置在侧壁205和206的下端之间的下壁208。感光鼓203由侧壁205和206可旋转地保持。上壁207具有作为框架的一个例子的带电器保持部209,带电器204由带电器保持部209保持。带电器204和带电器保持部209构成带电装置的一个例子。
处理盒201还包括显影装置210。显影装置210具有用于容纳调色剂的壳211。壳211保持搅拌器212、供给辊213、显影辊214等。显影辊214布置为其表面(外周面)的一部分从壳211露出。壳211以支撑轴215作为支轴被可旋转地连接到鼓框架202,以使显影辊214的表面与/不与感光鼓203的表面接触。
在该处理盒201中,上述带电器10和带电器保持部54的结构可用作带电器204和带电器保持部209的结构。
根据另外的或可选的结构,可使用沿横向排列的多个针电极来代替放电电线61。在这种情况下,各针电极的端点用作放电部。
在其他可选的或另外的结构中,可设置更多的肋123和/或定位部124。例如,如图20所示,可在沿横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设置五个有一定间距的肋123,可在所述五个肋123之间相应设置五个定位部124。
在一些例子中,沿横向在两端的定位部124可设置在比中间三个定位部124朝着后上方更高的位置。这能使沿横向在两端的肋123与定位部124接触而被锁定,而中间的三个肋123与定位部124间隔开。
在肋123和定位部124的数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于部件的尺寸误差而难以使各肋123与定位部124接触。这会带来屏蔽电极121可能不稳定(见图15C)的危险。对于只有沿横向在两端的肋123与定位部124接触的结构,即使部件具有尺寸误差,肋123也能与定位部124接触。从而能稳固放置屏蔽电极121。另外,即使沿横向在两端的肋123离开定位部124,中间的三个肋123也与定位部124接触而被锁定,从而能防止屏蔽电极121掉下。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用于产生电晕放电的一般放电装置,不仅包括用于使感光鼓9或203均匀带电的带电装置,还包括用于通过朝着感光鼓9或203放电而将形成在感光鼓9或203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的转印装置。
尽管将单色激光打印机1作为具有此处描述的带电装置(放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例子,所述带电装置(放电装置)也可设置在彩色激光打印机或其它图像形成设备中。
此外,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上述结构做各种设计变化。

Claims (12)

1.一种带电装置,用于使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带电,所述带电装置包括:
放电电极,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间隔开;
第一屏蔽电极;以及
第二屏蔽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相对,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表面包括凹陷部和非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由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表面内的至少两个弯曲来形成,
其中,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和所述第二屏蔽电极中的一个位于所述放电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和所述第二屏蔽电极中的另一个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延伸为小于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整个长度,
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包括凹陷部和非凹陷部,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由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的表面内的至少两个弯曲来形成,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延伸为小于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的整个长度,
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不延伸到所述第二屏蔽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个端部,
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不延伸到所述第一屏蔽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个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和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框架,所述框架具有用于保持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的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用于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都垂直的第三方向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凹陷部相接触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还用于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使所述第二屏蔽电极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之间的栅极;所述栅极包括凹陷部和非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由所述栅极的表面内的至少两个弯曲来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的所述凹陷部朝着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沿着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表面的位置在如下圆形区域的外部,所述圆形区域定义为:以所述放电电极在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的横截面中的中心为圆心,以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屏蔽电极、所述第二屏蔽电极和所述栅极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为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电极部,所述多个电极部彼此相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中形成静电潜像的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屏蔽电极的所述凹陷部形成为关于如下轴对称,所述轴延伸通过所述放电电极的中心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栅极的所述凹陷部沿所述栅极的表面的位置在如下圆形区域的外部,所述圆形区域定义为:以所述放电电极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中的中心为圆心,以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屏蔽电极、所述第二屏蔽电极和所述栅极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为半径。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的所述凹陷部延伸为小于所述栅极的整个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的所述凹陷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中形成静电潜像的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CN201110445866.XA 2010-12-28 2011-12-28 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 Active CN102540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2872 2010-12-28
JP2010292872A JP5387559B2 (ja) 2010-12-28 2010-12-28 帯電装置および放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0808A CN102540808A (zh) 2012-07-04
CN102540808B true CN102540808B (zh) 2014-12-24

Family

ID=46316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5866.XA Active CN102540808B (zh) 2010-12-28 2011-12-28 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11858B2 (zh)
JP (1) JP5387559B2 (zh)
CN (1) CN1025408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6655B2 (ja) * 2014-11-12 2019-12-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4324A (en) * 1995-11-10 1998-06-30 Mita Industrial Co., Ltd. Scorotron charger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3770A (en) * 1970-02-03 1977-10-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c. corona discharging device
JPS5381121A (en) * 1976-12-27 1978-07-18 Kip Kk Method of taking electrophotography and device therefor
JPS581940U (ja) * 1981-06-25 1983-01-07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コロナ放電装置
JPS61186972A (ja) * 1985-02-14 1986-08-20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静電像形成ユニツト及び静電像形成装置
JPH025762U (zh) * 1988-06-24 1990-01-16
JPH0263073A (ja) * 1988-08-30 1990-03-02 Nec Niigata Ltd 像担持体用帯電器
JPH02259673A (ja) * 1989-03-31 1990-10-22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及びコロナ放電装置用シールド
JPH0829704B2 (ja) 1990-04-27 1996-03-27 川鉄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索道装置におけるブレーキトルクの制御法
JPH0411551U (zh) * 1990-05-21 1992-01-30
JPH05297684A (ja) * 1992-04-15 1993-11-12 Ricoh Co Ltd コロナ放電器
JPH0830071A (ja) 1994-07-15 199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帯電装置
JP2006017974A (ja) 2004-07-01 2006-01-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帯電装置
JP4618363B2 (ja) * 2008-10-30 2011-01-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7425B2 (ja) 2009-03-23 2011-11-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帯電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4324A (en) * 1995-11-10 1998-06-30 Mita Industrial Co., Ltd. Scorotron charger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2-259673A 1990.10.22 *
JP平4-11551U 1992.01.30 *
JP昭58-1940U 1983.01.07 *
JP昭61-186972A 1996.08.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41388A (ja) 2012-07-26
US20120163867A1 (en) 2012-06-28
CN102540808A (zh) 2012-07-04
US8811858B2 (en) 2014-08-19
JP5387559B2 (ja)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9792B (zh) 显影盒
CN102200728A (zh) 显影盒
CN102200724B (zh) 显影盒
US2014037694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2119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40808B (zh) 带电装置和放电装置
US8265528B2 (en) Developer electric field conveyer and developer feeder configuration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5017767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77749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13968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20029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41751A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
CN106406043B (zh) 像载体单元及包括该像载体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968025B (zh) 显影装置和安装显影装置的方法
CN102621845B (zh) 感光盒
JP4766015B2 (ja) 現像剤搬送装置
JP2008040043A (ja) 現像剤電界搬送装置、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10701B2 (en) Xerographic charging device having two pin arrays
US8750761B2 (en) Charg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tential control plate
JP31876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分離部構造
JPH04182685A (ja) 電子写真装置
US2012010701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6798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harge eliminating device
CN101299136B (zh) 导电结构以及设有导电结构的电气设备
JP20013058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