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35828A - 作业用踏脚凳 - Google Patents

作业用踏脚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35828A
CN102535828A CN2011102914140A CN201110291414A CN102535828A CN 102535828 A CN102535828 A CN 102535828A CN 2011102914140 A CN2011102914140 A CN 2011102914140A CN 201110291414 A CN201110291414 A CN 201110291414A CN 102535828 A CN102535828 A CN 102535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
stool
height
shank
top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914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35828B (zh
Inventor
山地宪康
佐仓广太郎
真山淳哉
岩崎秀治
幸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OKU INYA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OKU INYA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OKU INYA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OKU INYAS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35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58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35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58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 Special Chair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用踏脚凳,在稳定的接触地面状态下能基本上以单触式动作的简单作业变更顶板部的高度位置。踏脚凳包括具有顶板部(2)的上部台(3)和配置在该上部台下侧的下部台(4),使上部台相对下部台移动而将顶板部保持在不同的高度(H1)及高度(H2),H1<H2。在上部台隔开间隔设置多个上部腿部(16),在下部台隔开间隔设置多个下部腿部(31)。当上部腿部收纳在相邻下部腿部之间、下部腿部收纳在相邻上部腿部之间时,构成使从踏脚凳下端到顶板部上表面的高度为高度(H1)的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当上部腿部支承在下部腿部之上时,构成使从踏脚凳下端到顶板部上表面的高度为高度(H2)的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

Description

作业用踏脚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供作业者搭乘在顶板部上以进行高处作业的作业用踏脚凳。
背景技术
以往,提供了各种作业用踏脚凳,但为了以较大面积平坦地形成顶板部并能够实现稳定的设置状态,作为整体优选构成为箱型。另外,为了能够进行高度不同的高低位置上的作业,优选构成为能够将顶板部保持在高位置和低位置的不同高度上。
关于这一点,公知有整体由合成树脂形成为箱型的作业用踏脚凳(专利文献1),在上下配置的各个矩形的顶板和底板之间设置侧板,通过相对的一对侧板构成能够向内侧以成为上下两折状的方式自由屈折的折叠侧板,通过另外的相对的一对侧板构成作为刚体板且能够向所述箱型的内部空间自由转动的支承侧板。在该公知的作业用踏脚凳中,通过使所述折叠侧板伸长并将支承侧板嵌入至顶板与底板之间,从而能够提供将顶板保持在高位置上的高踏脚凳。另外,通过解除所述支承侧板的嵌合并收纳在顶板与底板之间,使折叠侧板屈折而将顶板和底板对合,从而提供将顶板保持在低位置上的低踏脚凳。
但是,对于所述公知的作业用踏脚凳,为了将低踏脚凳变更为高踏脚凳,必须在通过折叠侧板的伸长而将顶板抬升之后使支承侧板嵌入到抬升了的顶板与底板之间,作业繁杂需要人力。而且,若支承侧板的嵌入状态不完全,则存在着在作业者搭乘在顶板上的状态下支承侧板脱出从而顶板下降的危险。
另外,为了从高踏脚凳变更为低踏脚凳,必须在使支承侧板脱出后通过折叠侧板的屈折而使顶板和底板对合,不仅作业繁杂,而且存在着作业者的手指被夹在屈折中折叠侧板或顶板与底板之间而受伤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694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用踏脚凳,通过整体形成为大致箱型的作业用踏脚凳能够选择性地形成低踏脚凳和高踏脚凳,在变更顶板部的高度位置时,基本上能够以单触式动作进行该变更作业,而且,变更作业时不存在作业者的手指受伤的可能性,而且,在作业者搭乘在顶板部上的状态下不存在顶板部意外地下降的危险,是能够可靠牢固地支承顶板部的安全的作业用踏脚凳。
因此,本发明作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手段而构成,是一种作业用踏脚凳,包括具有顶板部的上部台和配置在该上部台的下侧的下部台,通过使上部台相对于下部台移动而将顶板部保持在不同的高度H1及高度H2,其中H1<H2,其中,在所述上部台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上部腿部,并且,在所述下部台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下部腿部,将所述上部腿部收纳在相邻的下部腿部之间,并将所述下部腿部收纳在相邻的上部腿部之间,由此构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所述第一高度是,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的上端的高度为所述高度H 1;通过使所述上部腿部支承在下部腿部之上,构成第二高度的踏脚凳,所述第二高度是,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为所述高度H2。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是,设置能够绕铅直方向的轴线自由转动且能够沿轴线自由滑动的连结机构,经由该连结机构将上部台以能够转动且能够升降的方式连结在下部台上,将所述上部腿部及下部腿部设置在所述轴线的周围。
另外,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是,在下部台设置卡定机构,在上部台设置第一被卡定机构,当构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时,该第一被卡定机构卡脱自如地卡定于所述卡定机构。
此时,更优选的是,在下部台设置卡定机构,在上部台设置第二被卡定机构,当构成第二高度的踏脚凳时,该第二被卡定机构卡脱自如地卡定于所述卡定机构。
此外,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是,在顶板部的侧面设置顶板连结机构,该顶板连结机构是将在上下方向贯通的燕尾槽状的凹部和呈从上下方向与该凹部嵌合自如的形状的燕尾状的凸部作为一组并列设置而成的,将该顶板连结机构相对于顶板部的侧面设置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图形旋转移动的多个部位上,并构成为:当将多个踏脚凳在横向排列设置时,在相邻踏脚凳的相对的顶板连结机构的相互之间,将一方的踏脚凳的凸部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脚凳的凹部中。
此时,更优选的是,在上部台的侧面设置上部台连结机构,该上部台连结机构是将与所述顶板连结机构相同形状的凹部和凸部并列设置而成的,并构成为:当将第一高度的踏脚凳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在横向排列设置时,在第一高度的踏脚凳的顶板连结机构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的上部台连结机构的相互之间,将一方的踏脚凳的凸部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脚凳的凹部中。
另外,优选在顶板部的侧面形成手持用凹部,该手持用凹部位于构成所述顶板连结机构的一组凸部和凹部之间。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是,将多个踏脚凳以能够上下层叠的方式构成,在上层的踏脚凳的下部腿部的下表面固定有弹性垫,在下层的踏脚凳的顶板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弹性垫的凹陷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能够选择性地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而且,能够基本上通过基于上部台3的移动的单触式动作进行该作业。
此时,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本发明,所述高度的选择作业能够基本上通过基于上部台3的升降和转动的单触式动作进行,而且,由于能够进行被连结机构5引导的升降和转动,因此作业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本发明,当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时,下部台4的卡定机构29卡定在顶板部2的第一被卡定机构12上,由此,将具有顶板部2的上部台3和下部台4以相互不能升降且不能转动的方式卡定,因此,能够在顶板部2之上安全地进行作业,而且,由于下部台4和上部台3以相互不能错动的方式固定,因此,踏脚凳1a的搬运等的使用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本发明,当形成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时,下部台4的卡定机构29卡定在上部台3的第二被卡定机构27上,由此,将具有顶板部2的上部台3和下部台4以相互不能升降且不能转动的方式卡定,因此,能够在高位置的顶板部2之上安全地进行作业。而且,由于是将设在下部台4上的卡定机构39兼用作选择性地与第一被卡定机构12和第二被卡定机构27卡定的机构的结构,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预期目的。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本发明,当将多个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1a或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相互在横向上排列设置时,在相邻踏脚凳的相对的顶板连结机构8、8的相互之间,将一方的踏脚凳的凸部7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脚凳的凹部6中,由此,能够以不可能在横向上分离的方式连结,因此,能够通过排列设置的多个踏脚凳1、1的顶板部2、2提供广阔的作业空间,而且,在作业者的作业过程中,能够可靠地防止排列设置的顶板部2、2发生相互分离或位置偏移等,有助于作业的安全。
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本发明,能够将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作为在横向上排列设置的阶梯状的组合方式进行使用,此时,在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的顶板连结机构8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的上部台连结机构24的相互之间,将一方的踏脚凳的凸部7(26)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脚凳的凹部6(25)中,由此,有助于作业的安全。
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本发明,在排列设置3个以上踏脚凳1的状态下,以使位于中央的踏脚凳1的手持用凹部9面对邻接的踏脚凳1的方式配置,由此,解除排列设置时,经由手持用凹部9,通过手指握持顶板部2的侧缘,由此,能够将位于中央的踏脚凳1抬起,因此,顶板连结机构8的连结解除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本发明,能够以上下层叠的状态使用多个踏脚凳1,此时,由于能够以将固定在上层的踏脚凳1的下部腿部31上的弹性垫35a容纳在形成于下层的踏脚凳1的顶板部2上的凹陷部14中的状态进行载置,因此,能够防止侧滑和上层踏脚凳1的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本发明的作业用踏脚凳的一实施方式的、表示将各部件分解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关于本发明的作业用踏脚凳的一实施方式的图,(A)是顶板部的俯视图,(B)是上部台的横剖视图,(C)是下部台的俯视图。
图3表示卡定机构和被卡定机构,(A)是表示设在顶板部上的第一被卡定机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设在上部台上的第二卡定机构的立体图,(C)是表示设在下部台上的卡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顶板部和上部台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B)是插入片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将上部台和下部台分解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表示连结上下部台的连结机构,(A)是通过将分解状态的连结机构的一部分剖切来表示剖面的立体图,(B)是连结状态下的连结机构的横剖视图。
图7表示通过本发明的作业用踏脚凳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的状态,(A)是表示整体的立体图,(B)是表示下部台的卡定机构与顶板部的第一被卡定机构的卡定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8说明将第一高度的踏脚凳变更为第二高度的踏脚凳的作业,(A)是表示使上部台从下部台上升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使上部台转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表示通过本发明的作业用踏脚凳形成第二高度的踏脚凳的状态,(A)是表示整体的立体图,(B)是表示下部台的卡定机构与上部台的第二被卡定机构的卡定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多个作业用踏脚凳在横向上排列设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表示将多个作业用踏脚凳上下层叠的状态,(A)是表示层叠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层叠时的作业的立体图。
图12是例示使多个作业用踏脚凳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表示顶板部的其他实施方式,(A)是表示顶板连结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B)是表示顶板连结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C)是表示凹陷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D)是表示凹陷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的高度变更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A)、(B)是表示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的例子的俯视图及立面侧视图,(C)、(D)是表示形成中间高度的踏脚凳的例子的俯视图及立面侧视图,(E)、(F)是表示形成第二高度的踏脚凳的例子的俯视图及立面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作业用踏脚凳
1a 第一高度的踏脚凳
1b 第二高度的踏脚凳
2  顶板部
2a 顶板
3  上部台
4  下部台
5  连结机构
5a 上筒部
5b 下筒部
5c  中间筒部
6   凹部
7   凸部
8   顶板连结机构
9   手持用凹部
10  第一被卡定机构
11  舌片
12  被卡定孔
13  操作片
14  凹陷部
15  插入片
16  上部腿部
16a 腿元件
16b 连结板
17  上侧空间
18  连结架
19  外面板部
20  侧板部
21  倾斜板部
22  凹入空间
23  横架部
24  上部台连结机构
25  凹部
26  凸部
27  第二被卡定机构
28  舌片
29  被卡定孔
30  操作片
31  下部腿部
31a 腿元件
31b 连结横杆
32  下侧空间
33  连结架
34  外面板部
35  侧板部
36  倾斜板部
37  腿座部
38  凹入部
39  卡定机构
40  舌片
41  爪部
42  嵌合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以分解状态表示构成作业用踏脚凳1的各部件,示出了:用于形成顶板部2的顶板部件2a;上部台3;配置在该上部台的下侧的下部台4;能够绕铅直方向的轴线A转动且能够沿该轴线A滑动的连结机构5;以及安装在下部台4的接地部上的弹性垫35a。
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所述连结机构5由在上部台3垂下设置的上筒部5a、直立设在下部台4上的下筒部5b、和中间筒部5c构成。如图1、图5及图6所示,各筒部5a、5b、5c形成为以所述轴线A为中心的同心状的圆筒。中间筒部5c通过将形成在该中间筒部5c的上部外周上的周向突条5d内嵌至上筒部5a而相对于上筒部5a以能够自由滑动且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内插于其中;中间筒部5c相对于下筒部5b将该中间筒部5c的下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外插于其外面。也可以与中间筒部5c和上筒部5a的关系同样地,使中间筒部5c为相对于下筒部5b能够自由滑动且能够自由转动的结构,但通过仅使其能够滑动,能够使上筒部5a和中间筒部5c更稳定地转动。
如图6所示,在下筒部5b上,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5f,设在中间筒部5c的内周部上的肋5g被构成为以能够沿下筒部5b的狭缝5f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此外,也可以相反地构成为,设在下筒部5b上的肋嵌合在中间筒部5c的狭缝5e中。由此,在构成后述的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及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时,所述肋5g以能够沿狭缝5f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并且,将中间筒部5c和下筒部5b以在周向上定位的状态以无法自由转动的方式卡定。另外,在中间筒部5c的下端,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5e,当将中间筒部5c的下端外插在下筒部5b上时,能够使中间筒部5c的下端稍微向外侧扩展,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中间筒部5c的下端外插在下筒部5b上,并且,能够容易地使肋5g嵌合在狭缝5f中。
顶板部件2a、具有上筒部5a的上部台3和具有下筒部5b的下部台4能够分别通过聚丙烯或其他的具有高冲击性和高强韧性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但是,上筒部5a和下筒部5b也可以是将通过合成树脂分体成形的部件或金属制部件固着而成的。另外,中间筒部5c可以通过合成树脂成形,也可以是金属制。此外,弹性垫35a通过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或其他的弹性体形成为盘状。
(顶板部的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顶板部件2a形成为俯视时正方形等的矩形,在上表面设有由许多凹凸形成的防滑面和上下贯通的许多排水孔,该顶板部件2a通过安装在上部台3的上部而构成顶板部2。形成防滑面的上表面的许多凸部(凹凸)中,优选形成在顶板部件2a的外周部上的凸部比形成在顶板部件2a的中央部的凸部更高地形成。由此,当作业者搭乘在顶板部2上时,即使不看脚下也能够通过经由鞋底(脚掌)传递来的凸部的高度的感觉而认识到正搭乘在顶板部件2a的哪个边上。即,若感到凸部变高,则能够认识到正搭乘在顶板部件2a的外周部处,从而能够对从顶板部2上落下或倾倒多加注意,能够事先防止事故发生。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相对于顶板部件2a的四边平行的多个凸条与形成在该凸条的内侧的中央的多个凸部相比,其高度形成得更高。在顶板部件2a的上表面,优选形成有朝向图2(A)的箭头所示方向的排水坡度,但形成在顶板部2的上表面上的许多凹凸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水平的。此时,也可以将顶板部件2a的上表面形成为无凹凸的平滑面,而后在其上贴附具有防滑效果的地面用片材等。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在顶板部件2a的下表面上,以能够耐受作业者搭乘在顶板部2上时的负荷的方式,沿纵横斜向等形成有多个肋,该肋能够适宜地变更根数、粗度以及高度等的形状尺寸,以便具有所要求的耐负荷强度。
以下,为便于说明,关于图1所示的俯视时的大致正方形,以正面侧X1、背面侧X2、右侧面侧Y1、左侧面侧Y2为基准,分别对顶板部件2a、上部台3、下部台4进行说明。不过,正面、背面、右侧面、左侧面的用语,是为了便于说明图1至图6所示的各部分,本发明并不限定为这样的矩形的形状。
顶板部2设有顶板连结机构8,该顶板连结机构8是,将在侧面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燕尾槽状的凹部6和呈能够从上下方向自由嵌合在该凹部中的形状的燕尾状的凸部7作为一组并列设置而构成,该顶板连结机构8相对于顶板部2的侧面设在以所述轴线A为中心的图形旋转移动的多个部位(在图例的情况下,每转动移动90度的位置共计四个部位),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在顶板部2的正面侧X1和背面侧X2和右侧面侧Y1和左侧面侧Y2这四个边上。因此,如后述那样,构成为:当将多个踏脚凳1、1在横向上排列设置时,在相邻踏脚凳的相对的顶板连结机构8、8相互之间使一方的凸部7嵌合在另一方的凹部6中。此外,本发明中,“燕尾槽状”及“燕尾状”的用语并不限定于图示那样的末端扩开的形状,还可以是例如T字形、L字形或其他形状,总的来说,只要是通过沿上下方向移动能够嵌脱自如地嵌合且在嵌合状态下以在横向上无法离脱的方式连结结合的形状即可,图例以外的形状也包含在内。
此外,顶板连结机构8除了可以是图示那样的并列设置一组凹凸而成的结构,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如图13(A)所示,在顶板部2的相邻两边上设置将凸部7a和凸部7a作为一组并列设置而成的连结机构8a,并在其他相邻两边上设置将凹部6a和凹部6a作为一组并列设置而成的被连结机构8b。或者,如图13(B)所示,在顶板部2的相邻两边上设置分别由一个凸部7a形成的连结机构8a,并在其他相邻两边上设置分别由一个凹部6a形成的被连结机构8b。但是,最优选设置图2(A)所示那样的、在各边上并列设置1组凹凸而成的连结机构8的实施方式,由此,在相邻的踏脚凳1的相互之间,通过与任一边的组合都能够连结。
顶板部2的侧面形成有凹入部,该凹入部位于构成设在4边上的顶板连结机构8的所述一组凸部7与凹部6之间。形成在右侧面侧Y1和左侧面侧Y2上的凹入部通过贯通顶板部件2a的上下而形成手持用凹部9,形成在正面侧X1和背面侧X2的凹入部设有与该凹入部的底部相对的第一被卡定机构10。第一被卡定机构10如图3(A)所示,在从顶板部件2a的下表面向所述凹入部的下侧延伸设置的舌片11上开设被卡定孔12,并且,在该舌片11的前端设置立起的操作片13。
在顶板部2的4角部上,设有使上表面凹入的凹陷部14,将该凹陷部14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的水平面。
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顶板部件2a在位于右侧面侧Y1和左侧面侧Y2的两端附近的位置垂下设有插入片15,并构成为,利用该插入片15将顶板部件2a结合在上部台3上,从而形成顶板部2,但也可以将顶板部2一体成形在上部台3的上表面上。
(上部台的结构)
所述上部台3在所述轴线A的周围隔开间隔设置多个上部腿部16,在相邻的上部腿部16、16之间形成下侧开口的上侧空间17。该上侧空间17通过使下侧开口而能够如后述那样供下部台4的下部腿部31从下侧插入。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位于右侧面侧Y1和左侧面侧Y2的位置设置上部腿部16、16,通过俯视大致H形的连结架18将一对上部腿部16、16的上端部连结起来,在正面侧X1和背面侧X2设置上侧空间17、17,在连结架18的中央垂下设所述上筒部5a。
各个上部腿部16是通过连结板16b将位于右侧面侧Y1和左侧面侧Y2的两端附近的一对腿元件16a、16a连结而成的结构。各腿元件16a构成截面大致呈直角三角形的中空棱筒体,该棱筒体具有:与顶板部2的侧面平行地垂下的外面板部19;从该外面板部19的内侧缘大致成直角地弯折而向上部台3的内侧延伸的侧板部20;以及从外面板部19的外侧缘成锐角地弯折而向所述侧板部20延伸的倾斜板部21,在一对腿元件16a、16a之间,通过使所述连结板16b朝着上方向上部台3的内侧倾斜而在顶板部2的侧面下方形成凹入空间22。由于这样使连结腿元件16a、16a的连结板16b倾斜形成,所以针对图3(B)中箭头所示那样的挠曲方向F1的变形和扭转方向F2的变形的强度提高。
如图3(B)所示,一对腿元件16a、16a上,形成有连结所述侧板部20、20的下端部的横架部23,在该横架部23上设有与上述的顶板连结机构8相同结构的上部台连结机构24。即,在上部台连结机构24上,在上下方向贯通的燕尾槽状的凹部25和呈能够从上下方向嵌合在该凹部中的形状的燕尾状的凸部26作为一组并列设置。因此,如后述那样构成为:当将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在横向上并列设置时,在相邻踏脚凳的相对的顶板连结机构8和上部台连结机构24的相互之间,能够使一方的凸部7(26)与另一方的凹部6(25)嵌合。
所述横架部23位于构成上部台连结机构24的所述一组凸部26和凹部25之间而形成凹入部,并设有与该凹入部的底部相对的第二被卡定机构27。如图3(B)所示,在第二被卡定机构27中,在从横架部23的下表面向所述凹入部的下侧延伸设置的舌片28上开设有被卡定孔29,并且,在该舌片28的前端上设有立起的操作片30。
(下部台的构成)
所述下部台4在所述轴线A的周围隔开间隔设置多个下部腿部31,在相邻的下部腿部31、31之间形成上侧开口的下侧空间32。该下侧空间32通过使上侧开口而能够供上部台3的上部腿部16从上侧插入。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位于正面侧X1和背面侧X2的位置上设置下部腿部31、31,通过俯视大致工形的连结架33将一对下部腿部31、31的下端部连结起来,在右侧面侧Y1和左侧面侧Y2设置下侧空间32、32,在连结架33的中央立起设有所述下筒部5b。
各个下部腿部31是通过连结横杆31b将位于正面侧X1和背面侧X2的两端附近的一对腿元件31a、31a的上端部连结而成的结构。各腿元件31a构成截面大致呈直角三角形的中空棱筒体,该棱筒体具有:与顶板部2的侧面平行地垂下的外面板部34;从该外面板部34的内侧缘成大致直角地弯折而向下部台4的内侧延伸的侧板部35;以及从外面板部34的外侧缘成锐角地弯折而向所述侧板部35延伸的倾斜板部36,在从各腿元件31a的底部向下方突出的腿座部37的底面上固着所述弹性垫35a。
如图3(C)所示,在所述连结横杆31b的上表面形成有凹入部38,并且所述连结横杆31b设有从该凹入部38的底部立起的卡定机构39。在卡定机构39中,在立起的舌片40的前端形成有朝向下部台4的内侧的爪部41。因此,如后述那样,当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时,第一被卡定机构10的舌片11进入连结横杆31b的凹入部38中,将卡定机构39插入在被卡定孔12中,并且将爪部41以防脱状卡定。另外,当形成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时,第二被卡定机构27的舌片28进入连结横杆31b的凹入部38中,将卡定机构39的舌片40插入在被卡定孔29中,并且将爪部41以防脱状卡定。
(顶板与上部台的结合)
如图4所示,顶板部件2a通过将插入片15插入并固定到上部台3的各个腿元件16a中从而与上部台3的上部一体地结合,由此,在上部台3的上表面形成顶板部2。在插入片15的前端形成有卡定爪15a,在腿元件16a的外面板部19上形成有供所述卡定爪15a卡定的卡定孔15b。由此,一旦将插入片15插入到上部台3的各个腿元件16a中,则卡定爪15a卡定在卡定孔15b中,从而顶板部件2a不会从上部台3脱落。此外,如图示那样,在上部台3的上筒部5a中插入并固定有中间筒部5c。
(上部台和下部台的组装)
如图5所示,上部台3和下部台4通过将插着在上筒部5a上的中间筒部5c插在下筒部5b上而被相互组装,并且能够关于所述轴线A如箭头U及箭头D所示那样升降自如,且能够如箭头R1及箭头R2所示那样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转动自如。
(第一高度的踏脚凳)
图7表示通过作业用踏脚凳1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的状态。相对于使下部腿部31、31位于正面侧X1和背面侧X2的下部台4,将使上部腿部16、16位于右侧面侧Y1及左侧面侧Y2的上部台3如上述那样形成使肋5g嵌合在狭缝5f中的定位状态,并经由连结机构5使该上部台3下降,于是,上部台3的上部腿部16、16被收纳在下部台4的下侧空间32、32中,并且,下部台4的下部腿部31、31被收纳在上部台3的上侧空间17、17中,形成图7(A)所示那样的、使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为高度H 1的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
在该状态下,在下部台4的连结横杆31b之上载置有顶板部2的侧缘下表面,如图7(B)所示,通过将下部台4的卡定机构39卡定在顶板部2的第一被卡定机构10上,能够阻止与上部台3一体化的顶板部2的上升。由此,能够防止在将踏脚凳拿起搬运时仅拿起与上部台3一体化的顶板部2而导致失去平衡翻倒等的意外事故。卡定机构39与第一被卡定机构10的卡定是,当经由连结机构5使与上部台3一体化的顶板部2下降时,卡定机构39的具有爪部41的舌片40被插入到第一被卡定机构10的被卡定孔12中而自动卡定。此外,如图7(B)的箭头所示,若推压第一被卡定机构10的操作片13,则舌片11挠曲,由此,使爪部41从被卡定孔12中退出,从而解除卡定。
另外,在形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的状态下,使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的腿元件16a、31a与各自相邻的倾斜板部21、36大致重合,看起来成为一体,由此,保持踏脚凳的美观外观。通过将四棱柱等的多棱柱或圆柱等用与上述倾斜板部21、36相当的面等分而构成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由此,当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的倾斜板部21、36重合时看起来成为一体因而能够保持美观的外观。尤其是,若是本实施方式那样、顶板部2的形状为正方形,则通过沿正方形的对角线对形成在其角部的腿部进行等分,能够形成上述的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如果是这样的上部腿部16和下部腿部31,则即使在后述的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中,由于在将上部腿部16搭载在下部腿部31上的状态下,上下的腿部看起来为一体(连续),所以也能够保持美观的外观。此外,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部腿部31、31的设有弹性垫35a的腿座部37与地板面或地面接触,而上部腿部16的下端不接触地面而浮起,但若将下部腿部31的高度的上限作为上部腿部16的长度任意地形成,则能够构成为使上部腿部16的下端接触地面,由此,通过下部腿部31和上部腿部16双方接触地面,能够使踏脚凳1a的设置状态更稳定。
(第二高度的踏脚凳)
若解除第一被卡定机构10与卡定机构39的卡定,则能够使与顶板部2一体化的上部台3上升。如图8(A)中箭头所示,在作业者通过为了解除第一被卡定机构10而推压的手指保持原样地握持顶板部2的状态下,将上部台3与该顶板部2一同抬起,若从上部台3的上部腿部16、16上升至下部台4上方的位置如图8(B)中箭头所示,使上部台3与顶板部2一同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任一方向转动90度,(图示箭头表示了顺时针方向但也可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上筒部5a与上部台3一同相对于中间筒部5c(下部台4)转动,当上部台3的上部腿部16、16面对下部台4的下部腿部31、31之上时,使上部台3与顶板部2一同下降,由此,连结机构5的肋5g沿狭缝5f滑动,于是上部腿部16、16搭载在下部腿部31、31上。这样,形成图9(A)所示的、将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形成为高度H2的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此时,优选构成为,在上部腿部16的下端突出设置的嵌合片42嵌入到下部腿部31的内侧。由此,下部腿部31能够可靠地支承上部腿部16,能够形成稳定的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
在该状态下,如图9(B)所示,由于下部台4的卡定机构39卡定在上部台3的第二被卡定机构27中,所以,上部台3的上升和转动被阻止。因此,在作业者搭乘在顶板部2上的状态下,不存在上部台3从下部台4脱落的危险。
卡定机构39与第二被卡定机构27的卡定是,当使上部台3下降时,卡定机构39的具有爪部41的舌片40插入到第二被卡定机构27的被卡定孔29中,从而自动卡定。
如图9(B)的箭头所示,若推压第二被卡定机构27的操作片30,则舌片28挠曲,从而使爪部41从被卡定孔29中退出而解除卡定。因此,在将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变更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时,只要如下进行即可,即:在解除第二被卡定机构27的卡定后,进行与前述相反的作业,将上部台3仅以突出设置于上部腿部16的下端的嵌合片42从下部腿部31的内侧脱出的程度稍稍抬起并转动,而后使之下降,将上部腿部16、16收纳在下侧空间32、32中,并将下部腿部31、31收纳在上侧空间17、17中即可。
(横向的排列设置)
如图10所示,在多个作业用踏脚凳1、1横向排列设置的状态下,能够将相邻的踏脚凳1、1连结。如上所述,顶板部2在四边上设有顶板连结机构8,因此,在排列设置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的情况和排列设置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的情况下,若在相邻踏脚凳1、1的相对的顶板连结机构8、8的相互之间,使一方的踏脚凳的凸部7从上下方向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脚凳的凹部6中,则能够以在横向上不能分离的方式连结。此时,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1a的相互之间,不仅顶板连结机构8而且上部台连结机构24也嵌合,因此,能够获得更稳定的排列设置状态。
在排列设置3个以上的踏脚凳1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若位于中央的踏脚凳1的手持用凹部9以面对邻接的踏脚凳1的方式配置,则解除排列设置时,经由手持用凹部9,将手指插入下方的凹入空间22,并握持顶板部2的侧缘,由此,能够将位于中央的踏脚凳1抬起,因此,顶板连结机构8的连结解除很容易。
手持用凹部9只要是能够从顶板部件2a的上方插入手指的结构即可,不限于图例的结构,但是,若如图示实施方式那样、由位于构成顶板连结机构8的所述一组凸部7和凹部6之间并上下贯通的凹入部形成,并设置在顶板部件2a的侧缘的大致中央附近,则能够平衡良好地抬起踏脚凳,因此,顶板连结机构8的连结解除很容易。此外,作为把手,可以取代图示的手持用凹部9或在其基础上,在顶板部件2a的上表面上由手指能够插入的凹部或贯通孔来构成,也可以在形成于上表面的凹部中额外设置倒立式的把手。
另外,由于在上部台3的两边设有上部台连结机构24,因此,当排列设置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时,在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的顶板部2的顶板连结机构8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上的上部台3的上部台连结机构24的相互之间,使一方的踏脚凳的凸部7(26)从上下方向与另一方的踏脚凳的凹部6(25)嵌合,恻然能够以在横向上不能分离的方式连结。
(上下方向的层叠)
如图11(A)所示,多个踏脚凳1、1能够以上下层叠的状态使用,由此,能够将上层的踏脚凳1的顶板部2的高度像高度H3所示那样升高。此时,如图11(B)所示,以固定在上层的踏脚凳1的下部腿部31的腿座部37上的弹性垫35a被容纳到形成在下层的踏脚凳1的顶板部2上的凹陷部14中的状态载置,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相互发生侧滑,能够防止上层的踏脚凳1的脱落。此外,图例中表示出将多个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1a层叠的状态,但也可以将多个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1b层叠,而且,还能够将多个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适宜地组合层叠。
此外,此时,如图13(C)所示,若在凹陷部14中设置肋状的外周框14a,则能够可靠地防止上层的踏脚凳的脱落,该情况下,如图13(D)所示,为了将流入凹陷部14的水排出,优选在外周框14a的一部分形成缺口14b。
(排列设置和层叠的例示)
图12表示将多个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任意地层叠从而得到铅直方向V上不同高度的顶板部2的组合和以在纬度方向L1和经度方向L2的横向上使顶板部2的上表面扩展的方式排列设置的使用例。为便于说明,以使相邻的踏脚凳分离的状态进行图示,但作为这样的组合状态在横向上排列设置的踏脚凳1、1由于相互经由顶板连结机构8和/或上部台连结机构24以不能分离的方式连结,因此,即使是当作业者在图例那样的构成台阶形态的多个踏脚凳上粗暴地跑动或跳跃时,也不存在各个踏脚凳1分离或位置错开的情况,能够稳定地进行作业。
(高度变更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能够使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这两种方式选择性地变更的机构,但本发明可以构成为:能够将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多阶段地变更。例如,在图14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过高度低的第一下部腿部31L和高度高的第二下部腿部31H构成设在下部台4上的下部腿部31,并将第一下部腿部31L和第二下部腿部31H交替地配置,设有能够将上部台3的上部腿部16自由收纳的下侧空间32。
因此,如图14(A)、(B)所示,通过将上部台3的上部腿部16收纳在下侧空间32中,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使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为高度H1的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
如图14(C)、(D)所示,若从该状态将上部台3抬起并转动,使上部腿部16支承在第一下部腿部31L之上,则能够构成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为高度Hx的中间高度的踏脚凳1c。
另外,如图14(E)、(F)所示,如将上部台3抬起并转动,使上部腿部16支承在第二下部腿部31H之上,则能够构成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为高度H2的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
在这样在图例的情况下,由于通过高度不同的第一下部腿部31L和第二下部腿部31H构成下部腿部31,因此,通过使上部台3转动至希望的位置,能够选择性地变更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1a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1b、还有中间高度的踏脚凳1c这三种形态的高度。因此,根据同样的技术思想,通过高度不同的三个阶段以上的部分来构成下部腿部21,还能够提供顶板部2的高度能够进行4个阶段以上的选择的踏脚凳。
此外,在图例的情况下,将下部腿部31构成为高度不同的多个阶段,但也可以相反地,将上部腿部16构成为高度不同的多个阶段。

Claims (8)

1.一种作业用踏脚凳,包括具有顶板部的上部台和配置在该上部台的下侧的下部台,通过使上部台相对于下部台移动而将顶板部保持在不同的高度H1及高度H2,其中H1<H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台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上部腿部,并且,在所述下部台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下部腿部,
将所述上部腿部收纳在相邻的下部腿部之间,并将所述下部腿部收纳在相邻的上部腿部之间,由此构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所述第一高度是,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的上端的高度为所述高度H1,
通过使所述上部腿部支承在下部腿部之上,构成第二高度的踏脚凳,所述第二高度是,从踏脚凳的下端到顶板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为所述高度H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用踏脚凳,其特征在于,
设置能够绕铅直方向的轴线自由转动且能够沿轴线自由滑动的连结机构,经由该连结机构将上部台以能够转动且能够升降的方式连结在下部台上,
将所述上部腿部及下部腿部设置在所述轴线的周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用踏脚凳,其特征在于,
在下部台设置卡定机构,在上部台设置第一被卡定机构,当构成第一高度的踏脚凳时,该第一被卡定机构卡脱自如地卡定于所述卡定机构。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作业用踏脚凳,其特征在于,
在下部台设置卡定机构,在上部台设置第二被卡定机构,当构成第二高度的踏脚凳时,该第二被卡定机构卡脱自如地卡定于所述卡定机构。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作业用踏脚凳,其特征在于,
在顶板部的侧面设置顶板连结机构,该顶板连结机构是将在上下方向贯通的燕尾槽状的凹部和呈从上下方向与该凹部嵌合自如的形状的燕尾状的凸部作为一组并列设置而成的,将该顶板连结机构相对于顶板部的侧面设置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图形旋转移动的多个部位上,并构成为:当将多个踏脚凳在横向排列设置时,在相邻踏脚凳的相对的顶板连结机构的相互之间,将一方的踏脚凳的凸部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脚凳的凹部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用踏脚凳,其特征在于,
在上部台的侧面设置上部台连结机构,该上部台连结机构是将与所述顶板连结机构相同形状的凹部和凸部并列设置而成的,并构成为:当将第一高度的踏脚凳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在横向排列设置时,在第一高度的踏脚凳的顶板连结机构和第二高度的踏脚凳的上部台连结机构的相互之间,将一方的踏脚凳的凸部嵌合在另一方的踏脚凳的凹部中。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作业用踏脚凳,其特征在于,
在顶板部的侧面形成手持用凹部,该手持用凹部位于构成所述顶板连结机构的一组凸部和凹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作业用踏脚凳,其特征在于,
将多个踏脚凳以能够上下层叠的方式构成,在上层的踏脚凳的下部腿部的下表面固定有弹性垫,在下层的踏脚凳的顶板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弹性垫的凹陷部。
CN201110291414.0A 2010-12-17 2011-09-23 作业用踏脚凳 Active CN1025358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1196 2010-12-17
JP2010281196A JP5400752B2 (ja) 2010-12-17 2010-12-17 作業用踏み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5828A true CN102535828A (zh) 2012-07-04
CN102535828B CN102535828B (zh) 2016-01-27

Family

ID=46343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91414.0A Active CN102535828B (zh) 2010-12-17 2011-09-23 作业用踏脚凳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00752B2 (zh)
CN (1) CN1025358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40600A (ja) * 2014-08-06 2014-12-25 株式会社ユニテ 階段補助ステップ
JP2017031697A (ja) * 2015-08-03 2017-02-09 株式会社東京ボックス 上がり框の上がり降り補助具
JP7294625B2 (ja) * 2018-08-14 2023-06-20 ジー・オー・ピー株式会社 踏み台
JP7161181B2 (ja) * 2018-08-31 2022-10-26 有限会社ショウワ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金属製の踏み台
JP7038381B2 (ja) * 2019-06-13 2022-03-18 日建リース工業株式会社 作業台
JP7500396B2 (ja) 2020-11-13 2024-06-17 アルインコ株式会社 踏み台用の架設足場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0270A (en) * 1986-07-01 1990-06-05 Aldo Bevacqua Building systems
CN1106886A (zh) * 1993-10-04 1995-08-16 三立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可移动的工作平台
CN201367725Y (zh) * 2009-02-13 2009-12-23 李哲成 折叠式作业脚踏板
KR20100090917A (ko) * 2009-02-09 2010-08-18 주식회사 한발 고소 작업대의 걷는 장치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8884Y2 (zh) * 1971-09-20 1975-08-26
JPS49139103U (zh) * 1973-03-29 1974-11-29
JPS6038952Y2 (ja) * 1978-07-19 1985-11-21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製脚付台
JPH03120800U (zh) * 1990-03-26 1991-12-11
JP5250298B2 (ja) * 2008-04-18 2013-07-31 城東テクノ株式会社 ステップ形成用ボック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0270A (en) * 1986-07-01 1990-06-05 Aldo Bevacqua Building systems
CN1106886A (zh) * 1993-10-04 1995-08-16 三立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可移动的工作平台
KR20100090917A (ko) * 2009-02-09 2010-08-18 주식회사 한발 고소 작업대의 걷는 장치 및 방법
CN201367725Y (zh) * 2009-02-13 2009-12-23 李哲成 折叠式作业脚踏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5828B (zh) 2016-01-27
JP5400752B2 (ja) 2014-01-29
JP2012127145A (ja) 201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5828A (zh) 作业用踏脚凳
JP5148280B2 (ja) 物品携行用カートンと、該カートンを形成するブランク及び方法
JP4802921B2 (ja) 車両用小物収納部形成構造
ES2277989T3 (es) Conjunto de dos piezas de carroceria a unir borde con borde y una pieza de carroceria que pertenece a dicho conjunto.
US20080244948A1 (en) Information Display Support
CN1131790C (zh) 存储装置
DE2209967A1 (de) Schachtel zum Verpacken von Eiern, Fruchten oder anderen Gegenstanden
AU2018229747B2 (en) Drain trench body and center plate
AU2005337565B2 (en) Supporting member, retaining wall structure having the same and building method thereof
ES2671724T3 (es) Bloque de construcción
KR101066890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내벽 보호용 맞춤형 보양재
JP4818870B2 (ja) 土砂又は植物の敷設ユニット
CN103112659A (zh) 挂烫机包装箱
EP1581081B1 (en) Corrugated cardboard crib
ES2211655T3 (es) Recipientes.
CN102826274A (zh) 周转箱及其折叠使用方法
EP2896755A1 (en) Structural member used for rainwater storage laminated structure
CN101417599B (zh) 活动车顶结构以及具有该活动车顶结构的车辆
KR20110006360U (ko) 지지체가 내입된 종이블록
KR20190025488A (ko) 텐트 및 텐트의 설영 방법
WO2006111834A1 (en) Floor and floor panels
JP2007055533A (ja) 車両用フロアマットおよびその選択使用方法
CN109700175A (zh) 桌子
KR20230002311U (ko) 다기능 고정부를 구비한 잔디보호매트
EP1640942A1 (en) Folding display sta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