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29775B -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29775B
CN102529775B CN201010611849.4A CN201010611849A CN102529775B CN 102529775 B CN102529775 B CN 102529775B CN 201010611849 A CN201010611849 A CN 201010611849A CN 102529775 B CN102529775 B CN 1025297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plate
occupant
framework
rearward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118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29775A (zh
Inventor
神田健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61184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297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29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29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29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297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以往,在支承板的背后配置有受压部件,并设置有将受压部件的位移向转动连杆传递的传递部件,从而零件个数多。一对转动连杆以能够转动且限制向前方的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上,支承板在其左右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体,框体的上端被连结在转动连杆上。因后碰撞时的碰撞负荷而能够伸长的拉伸盘簧被架设在侧构件和转动连杆间,其弹力通过转动连杆被施加在支承板上,限制非后碰撞时的转动连杆的转动。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使转动连杆转动并向后方移动,乘坐者大幅度地沉入座椅靠背,由此乘坐者头部向非位移的头枕接近。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在后碰撞时,与作用于乘坐者的碰撞负荷对应地使头枕和乘坐者头部的间隙变窄来抑制头部振颤损害。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结构:通过由拉伸盘簧等构成的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将头枕保持在通常的支承位置即下方的初期位置,在后碰撞的发生时,当乘坐者向后方惯性移动并产生负荷(碰撞负荷)时,抵抗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使头枕强制地从下方的初期位置位移到上方的位移位置(例如,日本特开2007-186103号公报)。
在后碰撞时从下方的初期位置强制地位移到上方的位移位置的头枕被称为活动头枕。头枕(活动头枕)位移到上方的位移位置,接近乘坐者头部并使头枕和头部的间隙变窄,由此,后碰撞时的头部后倾量被抑制,能够抑制由后碰撞时的头部的急剧的后倾引起的颈部的损伤、即所谓的头部振颤损害。
对强制地使头枕(活动头枕)位移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座椅靠背内部,支承板以使其上端位于与下端相比更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并通过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的背面,在支承板的背后配置有受压部件。另外,一对转动连杆能够转动地分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上,在该左右的转动连杆间架设有支承轴,头枕被支承轴支承。
由于在后碰撞时对乘坐者产生的负荷(碰撞负荷),乘坐者向座椅靠背推压,支承板通过座垫承受碰撞负荷并向后方位移。于是,作用 于乘坐者的碰撞负荷通过支承板被传递到支承板背后的受压部件,受压部件承受碰撞负荷并向后方位移,受压部件的位移通过传递连杆等传递部件被传递到转动连杆并使转动连杆转动。转动连杆转动时,与转动连杆一体化的支承轴向上方摆动,使头枕(活动头枕)从初期位置向位移位置位移并接近乘坐者头部而使头枕和乘坐者头部的间隙变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6103号公报
在使头枕位移并接近乘坐者头部而使头枕和乘坐者头部的间隙变窄来抑制头部振颤损害的公知结构中,在支承板的背后配置受压部件,并且设置用于将受压部件的位移向转动连杆传递的传递部件,因此零件个数多,座椅靠背的构造复杂大型化,成本上升,广泛应用性差。
另外,支承板受到碰撞负荷向后方位移时,支承板被受压部件推压,受压部件通过支承板承受碰撞负荷并向后方和上方位移。因此,如果将受压部件配置在支承板的正背后,虽然受压部件能够迅速承受碰撞负荷并位移,但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的支承板的弹性变形被限制,乘坐者容易感到触底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在后碰撞时,以简单的结构使头枕和乘坐者头部的间隙变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在后碰撞时,不使头枕位移地使头枕和乘坐者头部的间隙变窄来抑制头部振颤损害。
以往的结构是使头枕向乘坐者头部方向位移,使其接近乘坐者头部而使头枕和乘坐者头部的间隙变窄,而在本发明中,不使头枕位移,而是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而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即,技术方案1的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头枕以后碰撞时不能位移的方式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构件,并且支承板弹性地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之间并通过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 背面,其特征在于,因后碰撞时施加在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伸长的拉伸盘簧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构件之间并限制非后碰撞时的支承板的上端向后方的移动,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而支承乘坐者并向后方移动,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技术方案2的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头枕以后碰撞时不能位移的方式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构件上,并且支承板弹性地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之间并通过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其特征在于,一对转动连杆以能够转动且限制向前方的转动的方式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支承板在其左右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体,左右的框体的上端分别连结于转动连杆,因后碰撞时施加于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变形的弹簧部件的弹力施加在支承板上,并限制非后碰撞时的转动连杆的转动,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弹簧部件的弹力使转动连杆转动并支承乘坐者向后方移动,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根据技术方案3的本发明,弹簧部件是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和转动连杆之间的拉伸盘簧。
根据技术方案4的本发明,转动连杆通过螺栓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上,弹簧部件是卷绕安装在成为转动连杆的转动轴的上述螺栓上的扭转弹簧。
技术方案5的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头枕以后碰撞时不能位移的方式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构件,并且支承板弹性地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之间并通过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其特征在于,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导向孔的一对导向板分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支承板在其左右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体,左右的框体的上端插通导向板的导向孔并被卡定,因后碰撞时施加到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伸长的拉伸盘簧架设在支承板的上端和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之间,限制非后碰撞时的支承板的上端的后方移动,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 使插通并卡定在导向板的导向孔中的框体上端沿导向孔向后方移动,同时支承乘坐者并向后方移动,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根据技术方案6的本发明,在发生后碰撞并且支承板向后方移动时框体的下端被推压的位置,横设部件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间,在后碰撞时,当支承板向后方移动时,框体的下端被横设部件推压,使框体在横设部件上向上方滑动,支承板被向上方推起并向后方移动。
技术方案7的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通过使背面经由座垫被支承在弹性地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的支承板上的乘坐者的头部和头枕之间的间隙在后碰撞时变窄,抑制后碰撞时的乘坐者头部的激烈的后倾引起的头部振颤损害,其特征在于,通过因后碰撞时施加到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变形的弹簧部件,限制非后碰撞时的支承板的上端的后方移动,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弹簧部件的弹力,并在支承乘坐者的状态下向后方移动,乘坐者头部在后碰撞时向非位移的头枕接近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本发明中,通过后碰撞时的碰撞负荷,支承板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向后方移动,使乘坐者大幅度地沉入座椅靠背,由此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而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隔变窄。由此,不需要使头枕向前方强制地位移,不需要用于使头枕位移的受压部件和传递部件,零件个数减少,座椅靠背的构造简单小型化,能够得到价格便宜且广泛应用性优良的座椅靠背构造。
在技术方案2的本发明中,支承板的左右端的框体连结于能够转动的转动连杆,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弹簧部件的弹力使转动连杆转动并向后方移动,使乘坐者大幅度沉入座椅靠背,由此,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而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隔变窄。因此,不需要使头枕向前方强制地位移,不需要用于使头枕位移的受压部件和传递部件, 零件个数减少,座椅靠背的构造简单小型化,能够得到价格便宜且广泛应用性优良的座椅靠背构造。
在后碰撞时,在使转动连杆转动的同时,支承板向后方移动,支承板与转动连杆的转动对应地圆滑地向后方移动,因此,能够迅速且适当地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
在技术方案3的本发明中,通过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和转动连杆之间的拉伸盘簧,能够容易地在支承板上施加所需的大小的弹力。
根据技术方案4的本发明,能够在小空间中配置弹簧部件(扭转弹簧)。
在技术方案5的本发明中,支承板的左右端的框体的上端插通并卡定于固定的导向板的导向孔中,在后碰撞时,支承板边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使其框体上端沿导向板的导向孔向后方移动,边向后方移动,使乘坐者大幅度地沉入座椅靠背,由此,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而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隔变窄。因此,不需要使头枕向前方强制地位移,不需要用于使头枕位移的受压部件和传递部件,零件个数减少,座椅靠背的构造简单小型化,能够得到价格便宜且广泛应用性优良的座椅靠背构造。
在后碰撞时,在使框体上端沿导向孔向后方移动的同时,支承板边向后方移动,框体上端被导向孔导向,由此,支承板圆滑地向后方移动,从而能够迅速且适当地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
在技术方案6的本发明中,在后碰撞时,框体在横设部件上向上方滑动,支承板边向上方被推起边向后方移动,由此,乘坐者头部从下方向头枕接近。因此,头枕成为覆盖乘坐者头部的形态,能够充分地应对后碰撞时的乘坐者头部的激烈的后倾。
在技术方案7的本发明中,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向后方移动,从而使乘坐者头部接近非位移的头枕,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隔变窄,因此,能够在后碰撞时不使头枕位移地使头枕和乘坐者头部的间隙变窄,抑制头部振颤损害。
在后碰撞时,由于不需要使头枕位移,所以不需要用于使头枕位移的受压部件和传递部件,能够通过零件个数减少、简单且小型化的座椅靠背构造抑制头部振颤损害。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构造的概略主视图。
图2(A)、(B)表示沿图1的线X-X的截面上的施加碰撞负荷前后的主要的构成部件的运动。
图3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实施例2)的座椅靠背构造的概略主视图。
图4(A)、(B)表示沿图3的线Y-Y的截面上的施加碰撞负荷前后的主要的构成部件的运动。
附图标记
10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
12    座椅靠背框架
12S   左右的侧构件
14    左右的转动连杆
14a   螺栓(转动轴)
20    头枕
22    支承板
22a   左右的框体
22a’ 弯折端(上端)
24    压缩盘簧(弹簧部件)
114   导向板
114b  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一对转动连杆以能够转动并限制向前方的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座椅 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支承板在其左右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体,左右的框体的上端与转动连杆连结。因后碰撞时施加于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伸长的拉伸盘簧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和转动连杆间,拉伸盘簧的弹力通过转动连杆施加在支承板上,限制非后碰撞时的转动连杆的转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使转动连杆转动并向后方移动,乘坐者大幅度沉入座椅靠背,乘坐者头部接近非位移的头枕。
[实施例1]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构造的概略主视图。另外,图2(A)、(B)表示沿图1的线X-X的截面上的施加碰撞负荷前后的主要的构成部件的运动,与支承板的运动没有关系的部件为避免图面的复杂化而被省略。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10中,座椅靠背框架12由左右一对侧构件12S、在上方连结左右的侧构件的管所构成的大致倒U字形状的上部构件12U、在下方连结左右的侧构件的下构件12L形成为矩形的框体形状。而且,一对转动连杆14能够转动地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12S。
此外,为防止侧碰撞对座椅靠背框架12的损坏,加强管13被架设在左右的侧构件12S的下部位置间。
转动连杆14通过螺栓被紧固在固定于侧构件12S上的托架16上,能够以螺栓14a为转动轴转动,托架也作为连结上部构件12U、侧构件12S的连结部件发挥功能。
一对支架托架18以规定距离相分离地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构件12U上,撑架(未图示)安装在支架托架上,头枕20经由撑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保持于支架托架18。
在本发明中,头枕20不是在后碰撞时有过大的负荷(碰撞负荷)作用的情况下从下方的初期位置向上方的位移位置被强制地位移的活动头枕,而是在后碰撞时也不位移,不向乘坐者头部接近的头枕。
以能够升降的方式支承头枕20的支架托架18、撑架的结构是公知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135198号公报),其结构自身不是本发明的主旨,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座垫(未图示)的背面,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12S间,支承板22以例如其上端位于与下端相比更靠后方的位置并能够向后方移动的方式配置。支承板22在其左右端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框体22a,框体例如由杆形成。在实施例中,左右的框体22a是由连结其下端的大致U字形状的杆一体成形的,但也可以由在下端不连结的独立的杆分别形成左右的框体。
左右的框体22a例如其下端跨过加强管13达到下构件12L地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2(A)所示,通过使框体的上端位于与下端相比更靠后方的位置,支承板22被设置成上端向后方倾斜的状态。
从图1可知,一系列的线状弹簧22b在上下方向上以规定间隔相分离地相互平行地被架设在左右的框体22a间。线状弹簧22b被弯折成形为例如具有向下方延伸的曲轴形状的弯折部的规定形状,线状弹簧的中央部被连结在与框体22a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杆22c上,由此,上下方向的线状弹簧的间隔保持一定。
在框体22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框体和侧构件12S之间,拉伸盘簧22d被水平地架设,由此,支承板22被悬架在左右的侧构件12S间,能够通过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
线状弹簧22b被成形为如下形状:在乘坐者背面经由座垫被支承板22推压时,线状弹簧22b弹性变形,支承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后方位移,支承板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
能够弹性变形的线状弹簧22b的形状不限于实施例所示的具有向下方延伸的曲轴形状的弯折部的形状,也可以将以S字状连续地弯折成形的S弹簧作为线状弹簧。另外,也可以将向上下左右延伸的直线状的线状弹簧以格子状配置在左右的框体22a间。
而且,线状弹簧22b通常由金属弹簧成形,但其材质不限于金属,只要具有必要的弹性、强度,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橡胶等金属以外的 材质成形为线状弹簧。
框体22a的上端弯折,使该弯折端22a’卡定在形成于转动连杆14上的卡定孔14b,并且不能脱离地连结在转动连杆上。而且,为了将向其初期位置方向对框体22a的上端施力的弹力施加在支承板上,配置有弹簧部件24。
例如,弹簧部件24是一端(上端)卡定在转动连杆14上且另一端(下端)卡定在侧构件12S上并架设在转动连杆、侧框架间的拉伸盘簧(参照图1、图2(A)),卡定拉伸盘簧(弹簧部件)的端部的卡定孔14c、12Sa形成在转动连杆、侧构件上。由于拉伸盘簧24架设在转动连杆14、侧框架12S间,所以使转动连杆围绕作为转动轴的螺栓14a沿图2(A)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弹力被施加在转动连杆上。而且,卡定于从托架16延伸的弯折片(止动件)16a,限制转动连杆14的转动。
若将弹簧部件24作为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12S、转动连杆14间的拉伸盘簧,则能够容易地在支承板22上施加所需的大小的弹力。
支承板经由框体22a的上端连结在转动连杆14上,从而支承板和转动连杆连动,由此,拉伸盘簧24的弹力通过转动连杆施加在支承板上,转动连杆卡定于弯折片16a,限制转动连杆的转动,由此,框体22a的上端、换句话说、支承板22的上端被保持在其初期位置。
弹簧部件24的弹力为如下值,即,在通常的乘坐时,在支承板22从乘坐者背面承受负荷(静负荷)的情况下,不发生变形(对于拉伸盘簧来说是伸长),在后碰撞时,当乘坐者向后方惯性移动并从乘坐者背面将碰撞负荷传递到支承板22时,发生变形。即,作为弹簧部件24,选择具有在通常乘坐时(不发生后碰撞的乘坐时;非后碰撞时)的静负荷等下不变形、而在后碰撞时的碰撞负荷下变形的弹性系数的弹簧。
此外,在通常的乘坐中也存在如下情况:在静负荷的基础上,乘坐者猛烈地落座等,冲击负荷从乘坐者背面传递到支承板22。但是, 在由乘坐者的行动产生的负荷产生时,如后所述地,由于认为不需要乘坐者头部的保护,因此,这样的由乘坐者的行动产生的负荷包含在静负荷中。
以能够连动的方式连结支承板的框体22a和转动连杆14的结构不限于将框体的弯折端22a’卡定在转动连杆的卡定孔14b中的结构。但是,在将框体的弯折端22a’卡定在转动连杆的卡定孔14b中的结构中,转动连杆14能够以不被卡定于卡定孔中的框体22a拘束的方式转动,即使是简单的结构,也能够实现转动连杆的自由转动。
将弹力施加在支承板上的弹簧部件24不限于架设在转动连杆、侧框架间的拉伸盘簧,其中,上述弹力将框体的上端(支承板22的上端)保持在其初期位置。
例如,作为弹簧部件24,也可以代替拉伸盘簧,绕转动连杆的转动轴(螺栓)14a卷绕安装扭转弹簧,并经由转动连杆14对框体的上端22a(支承板22的上端)向初期位置方向施力并将其保持在初期位置。若在转动连杆的转动轴(螺栓)14a上卷绕安装扭转弹簧24,则能够在小空间中配置弹簧部件(扭转弹簧)。
另外,由于弹簧部件24是将向初期位置方向施力的弹力施加在支承板的框体22a的上端来保持在初期位置的部件,所以也可以代替经由转动连杆14将弹力间接地施加在支承板上的实施例的结构,而采用将弹力直接施加在框体的上端的结构。例如,可以代替将拉伸盘簧(弹簧部件)24的一端(上端)卡定在转动连杆的卡定孔14c中,而将拉伸盘簧的一端卡定在框体的弯折端22a’,将拉伸盘簧的弹力直接施加在框体的上端。
参照图2(A)、(B),对后碰撞前后的构成部件的运动进行说明。首先,在没有后碰撞产生的碰撞负荷施加于乘坐者的通常的乘坐时(非后碰撞时),如图2(A)所示,通过架设在转动连杆14、侧构件12S间的拉伸盘簧24,转动连杆绕转动轴(螺栓)14a沿顺时针方向被施力,被弯折片16a卡定来限制转动连杆的转动。而且,即使拉伸盘簧24的弹力经由转动连杆施加在支承板22上,其中,支承板22的左右 的框体22a的前端连结于转动连杆14,由于转动连杆的转动被限制,所以支承板22的上端(详细来说是框体22a的上端)被保持在初期位置。
在通常的乘坐时(非后碰撞时),在其上端位于初期位置的支承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乘坐者的背面经由座垫被推压。而且,通过架设在左右的框体22a之间的线状弹簧22b、及弹性地支承左右的框体22a的下方位置的拉伸盘簧22d的弹性,支承板的中央部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
在这里,在施加通常的乘坐时的静负荷的情况下不会伸长(变形)的弹簧的弹力通过拉伸盘簧(弹簧部件)24经由转动连杆14施加在支承板的左右的框体22a的上端。由此,即使支承板的线状弹簧22b变形,支承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后方位移,左右的框体22a的上端也不会向后方位移地停留在其初期位置。也就是说,在通常的乘坐时,当被乘坐者背面推压时,支承板22在使其左右的上端(框体22a的上端)停留在初期位置的状态下,由于与线状弹簧22b的伸长相伴随的左右的拉伸盘簧22d的伸长而向后方位移。
因后碰撞使碰撞负荷F作用于乘坐者时,乘坐者背面经由座垫推压支承板22,支承板承受碰撞负荷。支承板22受到碰撞负荷F时,在碰撞负荷F的作用下,拉伸盘簧24能够伸长,由此,如图2(B)所示,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使转动连杆1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随着拉伸盘簧22d的伸长,支承板整体地向后方移动(位移)。
框体22a也包含在内,支承板22整体地向后方移动(位移),由此,乘坐者是在被支承板弹性地支承的状态下,与支承板一体地向后方移动。也就是说,乘坐者大幅度沉入座椅靠背10。
虽然即使因后碰撞产生碰撞负荷F,头枕20也不会位移,但是支承板22向后方移动,乘坐者大幅度沉入座椅靠背10,从而乘坐者头部向头枕接近,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隔L变窄(参照图2(A)、(B))。
在后碰撞时,在被支承板22支承的状态下,乘坐者大幅度地沉入座椅靠背10,由此乘坐者头部向头枕接近,从而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 间隔变窄而使后碰撞时的头部后倾量减少。由此,后碰撞时的头部的激烈的后倾引起的颈部的损伤所谓头部振颤损害被抑制。
在后碰撞时,支承板22抵抗拉伸盘簧(弹簧部件)24的弹力使转动连杆14转动,使乘坐者向后方移动而使乘坐者大幅度沉入座椅靠背,而使乘坐者头部向头枕20接近,从而减小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隔,在这样的本发明的结构中,不需要使头枕向前方强制地位移。由此,不需要用于使头枕20位移的受压部件、传递部件,零件个数减少,能够得到座椅靠背10的构造被简单小型化、价格便宜且广泛应用性优良的座椅靠背构造。而且,能够通过零件个数少、简单、小型化的座椅靠背构造抑制头部振颤损害。
另外,由于在支承板22的背后没有受压部件,所以非后碰撞时(通常乘坐时)的支承板的弹性变形不被限制,不会感觉到触底感。
尤其,在实施例中,由于支承板22被设置在其上端向后方倾斜的状态下,所以若乘坐者大幅度沉入座椅靠背10,则乘坐者头部向头枕能够充分地接近,并且转动连杆1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向上方移动而拉起框体22a。由此,支承板22边向后方移动边向上方移动,乘坐者边被抬起边向后方移动,乘坐者头部从下方向头枕20接近。
另外,在实施例中,使支承板的左右的框体22a位于加强管13的前方,使框体的下端在后碰撞时推压加强管,并沿加强管使框体向上方移动(参照图2(A)、(B))。也就是说,加强管13限制框体下端向后方的运动,并且框体下端向后方的移动被加强管限制,而框体上端的移动在转动连杆的转动范围内是自由的,框体22a向后方的位移变得在下端比在上端大。
由此,与被支承板22的下端支承的乘坐者腰部相比,接近支承板的上端的乘坐者头部的一侧大幅度向后方移动,而且从下方向头枕20接近,从而头枕20成为覆盖乘坐者头部的形态,能够充分地应对后碰撞时的乘坐者头部的激烈的后倾。
[实施例2]
图3、图4表示其他实施例(实施例2)的座椅靠背构造。这里, 图3、图4与上述实施例(实施例1)的图1、图2(A)、(B)相对应,图3表示实施例2的座椅靠背构造的概略主视图,图4(A)、(B)表示沿图3的线Y-Y的截面上的施加碰撞负荷前后的主要的构成部件的运动。另外,在图4(A)、(B)中,与图2(A)、(B)同样地,与支承板的运动没有关系的部件为避免图面的复杂化而被省略。
在实施例1中,随着转动连杆的转动,支承板的左右的框体向后方移动,而在实施例2中,在以下这点上不同,即,代替转动连杆设置带导向孔的固定的导向板,支承板的框体上端能够沿导向板的导向孔移动,其他结构在实施例1、2中相同。这里,对于与上述实施例1的构成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实施例2的对应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并以与实施例1不同的结构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3、图4(A)、(B)所示,导向板114分别被左右的托架16固定。例如,若通过2根螺栓114a将导向板114安装于托架16,则导向板不能转动地被固定。在导向板114上形成有导向孔114b,支承板的框体前端的弯折端22a’被插通在导向孔中。
导向孔114b例如如图4(A)、(B)所示,成为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的长孔形状。
在实施例2中,由于导向板114被固定并且不能转动,所以弹簧部件(拉伸盘簧)24的弹力被直接施加在支承板的框体22a上。例如,在弯折端22a’形成环状的卡定槽,若拉伸盘簧的一端(上端)卡定于该卡定槽,则能够将拉伸盘簧24的弹力直接施加在支承板的框体22a上。此外,将拉伸盘簧24的弹力直接施加在支承板的框体22a上的结构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在与导向板114邻接的部分使拉伸盘簧的一端卡定在框体22a的非弯折部分。
通过拉伸盘簧24的弹力,框体的弯折端22a’在导向孔114b内被向前方施力并被向导向孔的前端推压,如图4(A)所示,将框体的弯折端(上端)22a’向导向孔的前端推压的位置成为框体上端的初期位置,即成为支承板的初期位置。
在通常的乘坐时(非后碰撞时),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位于初期 位置的支承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乘坐者的背面经由座垫被推压,架设在左右的框体22a之间的线状弹簧22b、及弹性地支承左右的框体22a的下方位置的拉伸盘簧22d受到来自乘坐者背面的静负荷并弹性地伸长,由此,支承板的中央部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
即使支承板的线状弹簧22b及拉伸盘簧22d伸长并且支承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或下部向后方位移,左右的框体22a也会被拉伸盘簧24的弹力限制其运动而也不会向后方位移地停留在其初期位置。由此,支承板22使其上端部停留在初期位置,在该状态下,只有其下方部分使线状弹簧22b、拉伸盘簧22d伸长并向后方位移。
当碰撞负荷F因后碰撞作用于乘坐者并且支承板22承受碰撞负荷时,支承板22使线状弹簧22b、拉伸盘簧22d变形并随着其中央部以下的倾斜运动而向后方位移,并且,在碰撞负荷F的作用下,拉伸盘簧24能够变形(伸长),由此,左右的框体22a抵抗拉伸盘簧24的弹力被导向板的导向孔114b导向并向后方且向上方移动。也就是说,不仅其中央部,包含左右的端部的框体22a在内,支承板22整体地向后方移动(位移)。
这样,代替使转动连杆转动,通过由固定的导向板的导向孔114b对框体22a的运动进行导向,在后碰撞时,乘坐者被支承板22支承并在后方且向上方移动,乘坐者头部向头枕20接近,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隔变窄(参照图4(A)、(B)),能够抑制后碰撞时的头部振颤损害。而且,由于不需要使头枕20向前方强制地位移,所以不需要受压部件、传递部件,零件个数减少,座椅靠背10的构造被简单小型化,能够得到价格便宜且广泛应用性优良的座椅靠背构造。
另外,由于不将受压部件设置在支承板22的背后,所以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的支承板的弹性变形不会被受压部件限制,乘坐者不会感到触底感。
而且,在后碰撞时,在使框体上端沿导向孔114b向后方移动的同时,支承板22向后方移动,框体上端被导向孔导向,由此,支承板能够圆滑地向后方移动并迅速且适当地使乘坐者头部向头枕接近。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后碰撞时,乘坐者大幅度沉入座椅靠背,乘坐者头部向头枕接近,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从而不需要使头枕向前方强制地位移。由此,不需要用于使头枕位移的受压部件、传递部件,零件个数减少,座椅靠背的构造被简单小型化,能够得到价格便宜且广泛应用性优良的座椅靠背构造。而且,能够通过零件个数减少、简单、且小型化的座椅靠背构造抑制头部振颤损害。
上述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子,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定,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进行的变形、改造等全部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实施例中,支承板的左右的框体下端向后方的运动被已有的加强管限制。但是,在后碰撞时,当支承板向后方移动时,在框体的下端被推压的位置,也可以通过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间的(加强管以外的)横设部件,限制框体下端向后方的运动。
若通过已有的部件(加强管)限制框体下端向后方的运动,则不需要设置其他部件,若由加强管以外的其他横设部件构成,则能够在最佳的位置限制框体下端的运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支承板经由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的座椅靠背。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头枕以后碰撞时不能位移的方式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构件,并且,支承板弹性地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经由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其特征在于,
支承板在其左右端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框体,以左右的框体的上端向后方倾斜的状态设置,
因后碰撞时施加于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伸长的拉伸盘簧分别架设在左右的框体和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之间,限制非后碰撞时的支承板的上端向后方的移动,并且,横设部件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之间,限制框体的下端向后方移动,所述横设部件设置于在后碰撞时,当支承板向后方移动时在框体的下端被推压的位置,在后碰撞时,当支承板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支承乘坐者并向后方移动时,框体的下端被推压于横设部件并在横设部件上向上方滑动,将支承板向上方推起,支承板在向上方被推起的同时向后方移动,由此,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2.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头枕以后碰撞时不能位移的方式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构件,并且,支承板弹性地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经由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其特征在于,
一对转动连杆以能够转动且限制向前方的转动的方式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
支承板在其左右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体,左右的框体的上端以向后方倾斜的状态分别连结于转动连杆,
因后碰撞时施加于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变形的弹簧部件的弹力施加在支承板上,限制非后碰撞时的转动连杆的转动,并且,横设部件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之间,限制框体的下端向后方移动,所述横设部件设置于在后碰撞时,当支承板向后方移动时在框体的下端被推压的位置,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弹簧部件的弹力并使转动连杆转动支承乘坐者并向后方移动,此时,框体的下端被推压于横设部件并在横设部件上向上方滑动,将支承板向上方推起,支承板在向上方被推起的同时向后方移动,由此,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其特征在于,弹簧部件是架设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和转动连杆之间的拉伸盘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其特征在于,转动连杆通过螺栓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弹簧部件是卷绕安装在成为转动连杆的转动轴的上述螺栓上的扭转弹簧。
5.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头枕以后碰撞时不能位移的方式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构件,并且,支承板弹性地配置在与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经由座垫弹性地支承乘坐者背面,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的长孔状的导向孔的一对导向板分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
支承板在其左右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体,左右的框体的上端以向后方倾斜的状态插通并卡定于导向板的导向孔,
因后碰撞时施加于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伸长的拉伸盘簧架设在支承板的上端和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构件之间,限制非后碰撞时的支承板的上端向后方的移动,并且,横设部件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之间,限制框体的下端向后方移动,所述横设部件设置于在后碰撞时,当支承板向后方移动时在框体的下端被推压的位置,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拉伸盘簧的弹力,使插通并卡定于导向板的导向孔的框体上端沿导向孔向后方移动,同时,支承乘坐者并向后方移动,此时,框体的下端被推压于横设部件并在横设部件上向上方滑动,将支承板向上方推起,支承板在向上方被推起的同时向后方移动,由此,使乘坐者头部接近头枕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6.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通过使背面经由座垫被支承在弹性地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的支承板上的乘坐者的头部和头枕之间的间隙在后碰撞时变窄,由此,抑制后碰撞时的乘坐者头部的激烈的后倾引起的头部振颤损害,其特征在于,
支承板在其左右端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框体,以左右的框体的上端向后方倾斜的状态设置,
通过因后碰撞时施加到乘坐者的碰撞负荷而能够变形的弹簧部件,限制非后碰撞时的支承板的上端向后方的移动,并且,横设部件架设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构件之间,限制框体的下端向后方移动,所述横设部件设置于当支承板向后方移动时在框体的下端被推压的位置,在后碰撞时,支承板抵抗弹簧部件的弹力,并在支承乘坐者的状态下向后方移动,此时,框体的下端被推压于横设部件并在横设部件上向上方滑动,将支承板向上方推起,支承板在向上方被推起的同时向后方移动,由此,乘坐者头部在后碰撞时向非位移的头枕接近并使乘坐者头部和头枕的间隙变窄。
CN201010611849.4A 2010-12-29 2010-12-29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297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11849.4A CN102529775B (zh) 2010-12-29 2010-12-29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11849.4A CN102529775B (zh) 2010-12-29 2010-12-29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29775A CN102529775A (zh) 2012-07-04
CN102529775B true CN102529775B (zh) 2015-07-22

Family

ID=46338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1184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29775B (zh) 2010-12-29 2010-12-29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297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8582B (zh) * 2013-08-16 2017-07-2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
JP6396134B2 (ja) * 2014-09-17 2018-09-26 株式会社東洋シート ヘッドレスト
CN108372811A (zh) * 2018-03-22 2018-08-07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减轻鞭打伤害的汽车座椅靠背簧和汽车座椅靠背
DE102018218292A1 (de) * 2018-10-25 2020-04-3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Rahmen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Fahrzeugsitz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11376806B (zh) * 2020-04-03 2024-02-20 长春一汽富晟李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在撞击过程中提供脊椎支撑的汽车座椅靠背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4416A (zh) * 2007-07-31 2010-07-21 李尔公司 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以及用于曲柄构件的保持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0598B2 (ja) * 1999-03-23 2009-02-2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KR200194622Y1 (ko) * 2000-03-21 2000-09-01 정해일 차량용 시트
US7644987B2 (en) * 2004-09-27 2010-01-12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having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
JP5003169B2 (ja) * 2007-01-17 2012-08-1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JP5276808B2 (ja) * 2007-07-19 2013-08-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4416A (zh) * 2007-07-31 2010-07-21 李尔公司 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结构以及用于曲柄构件的保持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29775A (zh) 2012-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29775B (zh)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造及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头部振颤损害抑制方法
CN102089185B (zh) 座椅靠背装置
US8313140B2 (en)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vehicle seat
EP1914111B1 (en)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headrest of vehicle seat
US7963601B2 (en)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s for vehicle seats
EP3354514B1 (en) Vehicle seat
CN101722878B (zh) 车辆用座椅
EP1782713A1 (en) Seat
CN101557961A (zh) 车辆座椅
AU2005297833A1 (en) Cushion plate with pressure regulating mechanism of vehicle seat
US8113578B2 (en) Vehicle seat
US20150203003A1 (en) Adjustment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Seats
CN102205808A (zh) 一种车用座椅靠背骨架
JP2007062522A (ja)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3204380A1 (de) Fahrzeugsitz
US9132761B2 (en) Vehicle seat
US9421890B2 (en) Vehicle seat
DE102015207299A1 (de) Fahrzeugsitz
JP464096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組立方法
US9254763B2 (en) Vehicle seat
US9663009B2 (en) Conveyance seat
CN107000614A (zh) 车辆用座椅
WO2012117521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8016134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8777309B2 (en) Lumbar support for a vehicle backres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