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3594A -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3594A
CN102483594A CN2010800369923A CN201080036992A CN102483594A CN 102483594 A CN102483594 A CN 102483594A CN 2010800369923 A CN2010800369923 A CN 2010800369923A CN 201080036992 A CN201080036992 A CN 201080036992A CN 102483594 A CN102483594 A CN 102483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zator
printing ink
ink
version
black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69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3594B (zh
Inventor
北上浩一
小林本和
荒木义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83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3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5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1/00Forme preparation
    • B41C1/10Forme preparation for lithographic printing; Master sheets for transferring a lithographic image to the forme
    • B41C1/1008Forme preparation for lithographic printing; Master sheets for transferring a lithographic image to the forme by removal or destruction of lithographic material on the lithographic support, e.g. by laser or spark ablation; by the use of materials rendered soluble or insoluble by heat exposure, e.g. by heat produced from a light to heat transforming system; by on-the-press exposure or on-the-press development, e.g. by the fountain of photolithographic materials
    • B41C1/1025Forme preparation for lithographic printing; Master sheets for transferring a lithographic image to the forme by removal or destruction of lithographic material on the lithographic support, e.g. by laser or spark ablation; by the use of materials rendered soluble or insoluble by heat exposure, e.g. by heat produced from a light to heat transforming system; by on-the-press exposure or on-the-press development, e.g. by the fountain of photolithographic materials using materials comprising a polymeric matrix containing a polymeric particulate material, e.g. hydrophobic heat coalescing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26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he production of printing plates for non-xerographic print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2201/00Location, type or constituents of the non-imaging layers in lithographic printing formes
    • B41C2201/02Cover layers; Protectiv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2201/00Location, type or constituents of the non-imaging layers in lithographic printing formes
    • B41C2201/04Intermediat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2201/00Location, type or constituents of the non-imaging layers in lithographic printing formes
    • B41C2201/14Location, type or constituents of the non-imaging layers in lithographic printing formes characterised by 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e.g. binder,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2210/00Preparation or type or constituents of the imaging layers, in relation to lithographic printing forme preparation
    • B41C2210/24Preparation or type or constituents of the imaging layers, in relation to lithographic printing forme prepar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r binder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acrylics, vinyl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N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FOR SURFACES USED IN PRINTING MACHINES FOR PRINTING, INKING, DAMPING, OR THE LIKE; PREPARING SUCH SURFACES FOR USE AND CONSERVING THEM
    • B41N3/00Preparing for use and conserving printing surfaces
    • B41N3/006Cleaning, washing, rinsing or reclaiming of printing formes other than intaglio form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 Rotary Presses (AREA)
  •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Formes (AREA)
  • Printing Plates And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印刷装置,采用:感光鼓,用于在其表面区域上形成潜像;显影单元,用于通过使斥墨颗粒选择性地附着到承载所形成潜像的表面区域上来形成凸部;墨辊,用于给感光鼓表面上的凸部供给油墨;橡皮滚筒,用于从凸部接收油墨;压印滚筒,用于当油墨转印到纸张上时给橡皮滚筒表面上的油墨加压;以及传送单元,用于传送纸张。斥墨颗粒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的性质,而感光鼓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按需胶印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包括激光束打印机和LED(发光二极管)打印机在内的许多所谓电子照相式打印机已被提出,且已普遍用于按需打印应用。另一方面,平版胶印系统已长期用于且正被用于一次印刷1000份以上的大量印刷应用。
尽管电子照相式打印机的打印质量近年来已显著提高,但利用此打印机在整张纸上打印的纯色图像表现出不良的色彩均一性(具有较大色差)且产生片材卷曲的问题。另外,电子照相式打印机不能实现在诸如报纸一类薄纸上的印刷。
另一方面,平版胶印已成为报纸印刷的主流,且能够高速地在薄纸的两面上进行彩色印刷。利用平版胶印生产的印刷物的油墨厚度薄至约2μm。因此,平版胶印的有利特征在于能够生产印刷品而不负面损伤纸张的质地。
然而,平版胶印需要时间和费用来制版。因而,当输出少量印件时,其成本高。由此,除了大量印刷应用之外,平版胶印并不受欢迎。
因此,强烈需要一种全新的印刷装置,即便在仅输出少量印件时,该印刷装置也具有可与电子照相式打印机相比拟的便利性的优点和可按需地提供平版胶印式印刷机的高印刷质量的优点,而无需费用和时间。
例如,特许文献1提出这样一种方法,其中,使用疏水性的氧化钛形成潜像形成鼓的表面,通过依据原稿的电子数据照射紫外线在该表面上形成亲水部,使亲水部保持“润湿水”,然后通过使油墨附着到疏水部上来执行胶印操作。为使亲水部恢复疏水性,随后加热该表面至预定温度。上述特许文献1陈述了可利用上述方法实现按需印刷。
另一方面,特许文献2提出一种不采用任何“润湿水”的按需凸版印刷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利用电子照相方式在印版滚筒的斥墨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利用热量暂时定影该调色剂图像,接着涂覆紫外线硬化型无水胶印油墨到调色剂图像上,照射紫外线到油墨图像上以硬化该无水胶印油墨并生成比仅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版更坚硬的临时“版”,涂覆平版印刷用无水油墨到该版上,以及把该无水油墨转印到印刷介质(例如纸张)上。通过重复进行涂覆油墨和转印油墨的步骤,以及随后除去暂时固定在具有斥墨表面的物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和残留在该调色剂图像上的油墨图像,可按需地将图像印刷到印刷介质上。
引用文献
特许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特开平No.10-250027
特许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特开平No.11-29160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对于以上引用的特许文献1中公开的方法,润湿水和油墨被供给并使它们附着于在这样一种版的表面上生成的亲水部和疏水部上,此版不具有任何梯级部(stepped part),与具有梯级部的胶印版不同。因此,表面上液体油墨的边缘(文字和图像的边界)仅由同样为液体的润湿水界定。于是结果,当油墨转印到胶印橡皮滚筒上时,油墨的边缘易于不适当地移动,由此文字和图像的边界移离预期的适当位置,以致难以使印刷品显示高印刷质量。
另一方面,对于以上引用的特许文献2中公开的方法,油墨被涂覆到由暂时固定的调色剂图像(层)和通过于调色剂图像(层)上涂覆油墨并利用紫外线硬化该油墨形成的层所生成的凸部上,然后该油墨转印到印刷介质例如纸张上。因而,待转印到纸张上的油墨被置于凸部上而其周边不受限制,由此当油墨被转印时,该油墨的边缘易于不适当地移动。于是结果,文字和图像的边界会移离预期的适当位置,以致难以使印刷品显示高印刷质量。
另外,显影过程具有三个步骤,包括(1)采用调色剂的暂时定影步骤,(2)涂覆将被硬化形成基底层的油墨的步骤,以及(3)涂覆将最终转印到纸张上的油墨的步骤,从而使得印刷效率相当低且提供了从加快印刷速度的角度进行改进的空间。
因此,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其能够像电子照相式打印机那样容易和便利地按需高速制备“版”并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油墨边缘(文字和图像的边界)。
解决问题的方案
依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以上目的通过提供一种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装置来实现,该装置包括:版形成体,用于形成可再写版;潜像形成单元,用于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的区域上形成潜像;凸部形成单元,用于通过使斥墨颗粒选择性地附着到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的承载所形成的潜像的区域上来形成凸部;油墨供给单元,用于把油墨供应给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中间转印部件,用于接收从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转印的所述油墨;加压单元,用于当油墨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给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的油墨加压;以及传送单元,用于传送所述记录介质,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的性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一种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在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第二步骤,通过使斥墨颗粒依据所述潜像附着到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来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凸部;第三步骤,给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供应油墨以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图像部;第四步骤,把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的油墨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以及第五步骤,把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的性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
发明的有利效果
由此,依据本发明,因为形成凸部的斥墨颗粒排斥油墨,所以可在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油墨不附着的非图像区域。这是由于版形成体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这个事实。于是,除利用斥水油墨形成的凸部以外,版形成体的的表面上可以形成有油墨附着的图像区域。于是结果,图像区域的油墨的边缘由作为固体的颗粒可靠地界定。由此,能够提供一种生成高质量边缘(文字和图像的边界)的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另外,依据本发明,因为采用斥墨颗粒,不需要任何润湿水,这提供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印刷方法。
由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1B]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的示意说明图。图1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油墨转印步骤的示意说明图。
[图2A,2B,2C和2D]图2A,2B,2C和2D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步骤的示意说明图。
[图3]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构造的示意说明图。
[图4A,4B,4C和4D]图4A,4B,4C和4D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印刷步骤的示意说明图。
[图5]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构造的示意说明图。
[图6A,6B,6C和6D]图6A,6B,6C和6D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印刷步骤的示意说明图。
[图7]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构造的示意说明图。
[图8A,8B,8C和8D]图8A,8B,8C和8D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印刷步骤的示意说明图。
[图9]图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构造的示意说明图。
[图10A,10B,10C和10D]图10A,10B,10C和10D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印刷步骤的示意说明图。
[图11]图11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构造的示意说明图。
[图12A,12B,12C,12D和12E]图12A,12B,12C,12D和12E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印刷步骤的示意说明图。
[图13]图13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构造的示意说明图。
[图14A,14B,14C,14D,14E和14F]图14A,14B,14C,14D,14E和14F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印刷步骤的示意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在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例1
现在将参照图1A,1B和2A至2D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A所示,此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包括感光鼓1,该感光鼓1作为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且由非晶硅(a-Si)感光体制成。充电器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墨辊5、除电器6和第一清洁器7围绕感光鼓1配置。曝光单元3是在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绘制潜像的潜像形成单元。显影单元4是通过选择性地使斥墨颗粒20附着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处形成有潜像的区域上来形成凸部的凸部形成单元。墨辊5是把油墨21供给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油墨供给单元。另外,橡皮滚筒8作为中间转印部件设置用于转印被供给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油墨21。另外,围绕橡皮滚筒8设置有第二清洁器9和压印滚筒10,当油墨21被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上时压印滚筒10作为给橡皮滚筒8表面上的油墨21加压的加压单元工作。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兼作为传送单元工作以传送作为记录介质工作的纸张11。
感光鼓1、墨辊5、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依据自主机(未表示)传送的数字信号受电机(未表示)驱动朝图1A中箭头方向转动。另外,作为记录介质工作的纸张11响应于以上操作由传送单元(未表示)传送至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之间。
此实施例1中,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油性油墨(可从Sakata Inx获得的供纸胶印油墨Diatone Ecopure SOY-HPJ)和能够可靠地适应含溶剂油墨的非晶硅式感光鼓1一起使用。非晶硅感光鼓1的表面(表面保护层)由基于至少硅或碳的非晶质材料形成,因此其是亲墨的(亲油的)。表面保护层利用高频等离子CVD(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或PCVD(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形成。
感光鼓1的表面利用充电器2充电至-600V(图2A中的电位VA),随后利用曝光单元3在与非图像部对应的位置(图2B中的电位VB)绘制形成静电潜像。此实施例中,电位VB约-30V。
随后,在用于储存受摩擦带负电的斥墨颗粒20的显影单元4保持-400V(电位VC)的同时,该斥墨颗粒20通过反转显影而附着到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上(参见图2C)。斥墨颗粒20的附着原理是基于“电场矢量与力矢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400V的显影单元4与-30V的曝光面之间形成从该曝光面朝向显影单元4的电场矢量。因而,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把位于显影单元4与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之间的斥墨颗粒20吸附到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上。另一方面,在未曝光的-600V表面与-400V的显影单元4之间形成从该显影单元4朝向-600V表面的电场矢量。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驱使斥墨颗粒20远离。这是电子照相式打印过程的显影步骤中普遍采用的思想。
利用所谓的接触显影方法使斥墨颗粒20附着。通过控制电位VA,VB和VC的电位差,并当它们全部为负电位时维持VA,VB和VC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处于下示公式(1)的关系,可足以在预期条件下调整斥墨颗粒20的附着力的强弱。
(电位VA的绝对值)>(电位VC的绝对值)>(电位VB的绝对值)(1)
当采用油性油墨21时,斥墨颗粒20适用由亲水性聚合物分子例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尼龙或纤维素制成的树脂。选择性的,斥墨颗粒20也适用由氟或硅制成的疏水斥油性树脂。再选择性的,斥墨颗粒20还适用市场上可获得的颗粒。此颗粒包括例如从Daikin Industrie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颗粒(Lubron(注册商标)L-5F)、从Du 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特氟隆(注册商标)7A)、从Du 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PFA颗粒(MP 10)、从Du Pont获得的FEP颗粒(5328000)、以及从DOWCORNIONG TORAY获得的硅粉(Torefil(注册商标)E-606)。斥墨颗粒20可按照如下所述的方式制备。也就是说,(1)通过熔融/混炼预期树脂、粉碎树脂、随后将树脂分散到液体中或者向气体中喷射树脂以使树脂变成颗粒来制备,或者(2)通过使与预期树脂对应的单体聚合且同时使其变成颗粒来制备。一种或多于一种的油质成分、一种或多于一种的磁性物质和/或电荷控制剂可添加到斥墨颗粒20的内部和/或外部。可与斥墨颗粒20混合的添加剂包括无机微粉末以及经表面处理的无机微粉末和有机微粉末。对于此实施例,从Du Pont MitsuiFluorochemical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特氟隆(注册商标)7A)在添加2wt%的硅微颗粒之后用作斥墨颗粒20。
胶印情况下,当最终转印到纸张11上的油墨21的厚度在2μm与3μm之间时,可实现优良的印刷质量。另外,由于被供给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需要大于2μm至3μm,所以斥墨颗粒20的重量平均粒径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170μm,更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30μm,最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10μm。
对于上述曝光单元3,采用一种被设计用于通过转动多面反射镜来扫描半导体激光振荡器的激光束并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然而,选择性的,具有通过排列LED(发光二极管)制备的光源的曝光单元也可用作曝光单元3。
然后,油墨21通过墨辊5供给到感光鼓1上。此时,墨辊5和感光鼓1在它们的接触位置基本不显示任何周向速度差的状态下按照预期受驱使转动。
当墨辊5和感光鼓1受驱使转动时,它们产生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附着到墨辊5周面上的油墨21层被压向附着有斥墨颗粒20的感光鼓1。由此,在被压向感光鼓1的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表面与斥墨颗粒20之间由于斥墨性(排斥油墨的性质)而产生试图相互排除的力。因此,在墨辊5和感光鼓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油墨21层的表面与斥墨颗粒20由于排斥油墨的性质(斥墨性)而彼此分离。
另一方面,感光鼓1的亲墨性表面被油墨21润湿并吸附油墨21(在斥墨颗粒20不附着的区域)。由此,在墨辊5和感光鼓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附着于墨辊5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剥离,且感光鼓1的表面保持油墨21(参见图2D)。此过程与胶印的对应过程相同。
也就是说,此实施例中,附着于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表面的形成有潜像的部分上的斥墨颗粒20的表面显示出排斥油墨21的性质,该潜像是利用作为凸部形成单元的显影单元4形成的。另一方面,感光鼓1的表面显示出不排斥油墨21的性质。特别的,此实施例中,采用油性油墨21,斥墨颗粒20的表面是斥油的,而感光鼓1的表面是亲油的。
保持于感光鼓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通过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墨辊5与感光鼓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另外,尽管斥墨颗粒20在图2C和2D中被绘制为形成单层以便简明,但它们也可选择性地排列形成多层,只要它们提供足够的附着力。
随后,由于感光鼓1的润湿状态而保持在该感光鼓1表面上的油墨21以及利用电磁镜像力保持在该感光鼓1上的斥墨颗粒20移动至鼓1与橡皮滚筒8的接触位置。橡皮滚筒8的表面上卷绕有与一般用于胶印的橡胶材料类似的亲墨性橡胶材料。类似于普通胶印的橡皮滚筒,橡皮滚筒8具有通过把亲墨性橡胶材料卷绕在利用金属材料形成的滚筒的一部分上而生成的构造。
另外,橡皮滚筒8的表面及其附近保持-100V。结果,依据“电场矢量与力矢量之间的关系”,斥墨颗粒20内生成朝向使斥墨颗粒移离橡皮滚筒8的表面的方向的力矢量,因而该斥墨颗粒20不转移到橡皮滚筒8的表面上。
由此,仅供给到感光鼓1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中间转印到与该感光鼓1之间保持预期间隙的橡皮滚筒8(参见图1B)上。油墨转印量(油墨21层的厚度)利用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感光鼓1与橡皮滚筒8之间的间隙”等。当然,其还与保持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调整有关,因此有时也需要调整“墨辊5与感光鼓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感光鼓1上已完成中间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一清洁器7的位置。第一清洁器7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共同除去斥墨颗粒20和油墨21,且随后清洗上述区域。如果必要,干燥单元可设置在第一清洁器7执行清洁步骤的部位的下游。随后,感光鼓1上的上述区域移动至除电器6的位置以消除电荷。
利用中间转印到橡皮滚筒8上的油墨21形成的图像接着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被夹在该橡皮滚筒8与压印滚筒10之间的纸张11上以完成印刷。橡皮滚筒8上的转印图像到纸张11上的步骤已完成的区域利用第二清洁器9清洁,以除去残留的油墨并恢复初始状态。接着,再次在完成充电器2的操作和前进至曝光单元3的步骤之后,实现按需数字胶印。
尽管以上说明了采用黑色油墨的单色印刷以便简明,但通过将图1A的配置也用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油墨21,可实现全色印刷。
因而,此实施例的印刷方法是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作为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绘制潜像的第一步骤,以及使斥墨颗粒20依据潜像附着到感光鼓1的表面上以形成凸部的第二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油墨21供给到感光鼓1的表面上以形成图像部的第三步骤,以及把感光鼓1表面上的油墨21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工作的橡皮滚筒8上的第四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橡皮滚筒8表面上的油墨21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上的第五步骤。另外,使斥墨颗粒20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21的性质,而使感光鼓1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21的性质。
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颗粒2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7、除电器6、充电器2、曝光单元3和显影单元4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例2
上述第一实施例采用静电方法作为潜像形成原理,且包括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作为潜像形成单元工作的曝光单元、作为凸部形成单元用于使斥墨颗粒20附着的显影单元4、充电器2和除电器6。另一方面,此实施例采用磁性方法作为潜像形成原理,且作为一例,其包括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磁鼓31、作为潜像形成单元工作的磁头32、作为凸部形成单元用于使斥墨磁性颗粒50附着的显影单元34、以及消磁器36。
现在,将参照图3和4A至4D在下面说明此实施例。如图3所示,此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具有作为版形成体的磁鼓31,且消磁器36、作为潜像形成单元工作的磁头32、作为凸部形成单元工作的显影单元34、作为油墨供给单元工作的墨辊35和第一清洁器37围绕该磁鼓31配置。另外,第二清洁器39和作为加压单元工作的压印滚筒40围绕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工作的橡皮滚筒38配置。
磁鼓31、墨辊35、橡皮滚筒38和压印滚筒40依据自主机(未表示)传送的数字信号受电机(未表示)驱动朝图3中箭头方向转动。另外,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响应于以上操作由传送单元(未表示)传送。
此实施例中,也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油性油墨(可从Sakata Inx获得的供纸胶印油墨Diatone Ecopure SOY-HPJ),且磁鼓31外涂以聚苯乙烯,但除聚苯乙烯以外的任何适当亲墨材料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均可被选择作为外涂层。利用磁性材料例如铁素体给其底基层加敷底漆。
如图4A所示,利用消磁器36在磁鼓31上执行消磁处理,接着如图4B所示,在与非图像部对应的区域内利用磁头32磁化磁鼓31的表面以形成磁性潜像。随后,如图4C所示,使显影单元34内储存的斥墨磁性颗粒50通过磁力附着到磁性潜像上。
上述斥墨磁性颗粒50优选为铁磁性物质例如铁素体、锰锌铁素体、锰镍铁素体、磁铁矿、镍或坡莫合金。优选的,斥墨磁性颗粒50显示高导磁率,且其表面利用氟或硅进行斥墨处理。
胶印情况下,当最终转印到纸张11上的油墨21的厚度在2μm与3μm之间时,可实现优良的印刷质量。另外,由于被供给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磁鼓31的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需要大于2μm至3μm,所以斥墨磁性颗粒50的重量平均粒径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170μm,更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30μm,最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10μm。
然后,油墨21通过墨辊35供给到磁鼓31上。此时,墨辊35和磁鼓31在它们的接触位置基本不显示任何周向速度差的状态下按照预期受驱使转动。
当墨辊35和磁鼓31受驱使转动时,它们产生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附着到墨辊35周面上的油墨21层被压向附着有斥墨磁性颗粒50的磁鼓31。由此,在被压向磁鼓31的墨辊35表面上的油墨21层表面与斥墨磁性颗粒50之间由于斥墨性(排斥油墨的性质)而产生试图相互排除的力。因此,在墨辊35和磁鼓3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油墨21层的表面与斥墨磁性颗粒50由于排斥性质(斥墨性)而彼此分离。
另一方面,磁鼓31的亲墨性表面被油墨21润湿并吸附油墨21(在斥墨磁性颗粒50不附着的区域)。由此,在墨辊35和磁鼓3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附着于墨辊35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剥离,且磁鼓31的表面保持油墨21(参见图4D)。此过程与胶印的对应过程相同。
保持于磁鼓3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通过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墨辊35与磁鼓3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3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另外,尽管斥墨磁性颗粒50在图4C和4D中被绘制为形成单层以便简明,但它们也可选择性地排列形成多层,只要它们提供足够的附着力。
随后,由于磁鼓31的润湿状态而保持在该磁鼓31表面上的油墨21以及利用磁力保持的斥墨磁性颗粒50移动至鼓31与橡皮滚筒38的接触位置。橡皮滚筒38的表面上卷绕有与一般用于胶印的橡胶材料类似的亲墨性橡胶材料。
另外,由于斥墨磁性颗粒50在磁力作用下牢固地附着于磁鼓31的表面上,所以它们不转移到橡皮滚筒38的表面上。如果必要,橡皮滚筒38内可包括用于试图驱使斥墨磁性颗粒50远离的磁力(磁场)生成装置。
由此,仅供给到磁鼓31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中间转印到与该磁鼓31之间保持预期间隙的橡皮滚筒38上。油墨转印量(厚度)利用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磁鼓31与橡皮滚筒38之间的间隙”等。当然,其还与保持在磁鼓3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调整有关,因此有时也需要调整“墨辊35与磁鼓3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3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磁鼓31上已完成中间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一清洁器37的位置。第一清洁器37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共同除去斥墨磁性颗粒50和油墨21,且随后清洗上述区域。如果必要,干燥单元可设置在第一清洁器37执行清洁步骤的部位的下游。随后,磁鼓31上的区域移动至消磁器36的位置以进行消磁。
利用中间转印到橡皮滚筒38上的油墨21形成的图像接着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被夹在该橡皮滚筒38与压印滚筒40之间的纸张11上以完成印刷。橡皮滚筒38上的转印图像到纸张11上的步骤已完成的区域利用第二清洁器39清洁,以除去残留的油墨并恢复初始状态。接着,再次在完成消磁器36的操作和前进至磁头32的步骤之后,实现按需数字胶印。
尽管以上说明了采用黑色油墨的单色印刷以便简明,但通过将图3和4A至4D的配置也用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油墨,可实现全色印刷。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磁性颗粒5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37、消磁器36、磁头32和显影单元34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以静电方法和磁性方法作为潜像形成原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通过使斥墨颗粒20和50选择性地附着来在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凸部的操作基于上述潜像形成原理。然而,对本发明来说,也可选择性地采用一些其它原理。
例3
此实施例中作为一例,水性油墨用作油墨,使斥墨磁性颗粒50的表面斥水,且使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磁鼓31的表面亲水。
此实施例中作为一例,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水性油墨(可从FujiInk Manufacturing Co.,Ltd.获得:NSG-T类型)。除此以外,此实施例的构造和操作原理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然而注意,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磁鼓31的表面涂覆有亲水性聚乙烯醇,但也可选择性地涂覆除聚乙烯醇以外的从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纤维素、尼龙等中选择的亲水性聚合物材料。另外,可使涂层表面多孔或者具有微小的起伏以提高亲水性。使斥墨磁性颗粒50的表面斥水,并利用氟或硅对其进行处理以使它们变得疏水。
通过将图3的配置也用于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水性油墨,可实现全色印刷。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磁性颗粒5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37、消磁器36、磁头32和显影单元34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例4
此实施例中作为一例,油性油墨用作油墨,使斥墨颗粒20的表面斥油,且使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粘接剂鼓31的表面亲油。
下面将参照图5和6A至6D说明此实施例。如图5所示,此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包括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粘接剂鼓41,且作为潜像形成单元工作的分配器42、作为凸部形成单元工作的显影单元44、干燥喷嘴46、作为油墨供给单元工作的墨辊45和第一清洁器47围绕粘接剂鼓41配置。另外,第二清洁器49和作为加压单元工作的压印滚筒40围绕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工作的橡皮滚筒48配置。
粘接剂鼓41、墨辊45、橡皮滚筒48和压印滚筒40依据自主机(未表示)传送的数字信号受电机(未表示)驱动朝图5中箭头方向转动。另外,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响应于以上操作由传送单元(未表示)传送。
此实施例中,也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油性油墨(可从Sakata Inx获得的供纸胶印油墨Diatone Ecopure SOY-HPJ),且粘接剂鼓41外涂以聚苯乙烯,但除聚苯乙烯以外的任何适当亲墨材料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均可被选择作为外涂层。
如图6A和6B所示,通过利用分配器(可从Iwashita Engineering,Inc.获得的ACCURA 9)一点一点地把硅基粘接剂供应给粘接剂鼓41表面的与非图像部分对应的部分上,在该粘接剂鼓41上形成潜像。选择性的,所供给的粘接剂43为树脂基粘接剂例如环氧基、橡胶基或聚氨酯基。然后,如图6C所示,使显影单元44内储存的斥墨颗粒20通过粘接力附着到粘接剂潜像上。斥墨颗粒20不附着于粘接剂鼓的未形成有粘接剂潜像的表面部分上。随后,通过利用干燥喷嘴46加速粘接剂43的干燥硬化过程,增强用于保持斥墨颗粒20的力。
当采用油性油墨21时,向可从Du 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特氟隆(注册商标)7A)内添加2wt%的硅微颗粒,混合物用作斥墨颗粒20。
胶印情况下,当最终转印到纸张11上的油墨21的厚度在2μm与3μm之间时,可实现优良的印刷质量。另外,由于被供给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粘接剂鼓41的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需要大于2μm至3μm,所以斥墨颗粒20的重量平均粒径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170μm,更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30μm,最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10μm。
然后,油墨21通过墨辊45供给到粘接剂鼓41上。此时,墨辊45和粘接剂鼓41在它们的接触位置基本不显示任何周向速度差的状态下按照预期受驱使转动。
当墨辊45和粘接剂鼓41受驱使转动时,它们产生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附着到墨辊45周面上的油墨21层被压向附着有斥墨颗粒20的粘接剂鼓41。由此,在被压向粘接剂鼓41的墨辊45表面上的油墨21层表面与斥墨颗粒20之间由于斥墨性(排斥油墨21的性质)而产生试图相互排除的力。因此,在墨辊45和粘接剂鼓4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油墨21层的表面与斥墨颗粒20由于排斥油墨的性质(斥墨性)而彼此分离。
另一方面,亲墨性的粘接剂鼓41的表面被油墨21润湿并吸附油墨21(在斥墨颗粒20不附着的区域)。由此,在墨辊45和粘接剂鼓4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附着于墨辊45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剥离,且粘接剂鼓41的表面保持油墨21(参见图6D)。此过程与胶印的对应过程相同。
保持于粘接剂鼓4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通过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墨辊45与粘接剂鼓4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4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由于粘接剂鼓41的润湿状态而保持在该粘接剂鼓41表面上的油墨21以及利用粘接力保持在适当位置的斥墨颗粒20移动至鼓41与橡皮滚筒48的接触位置。橡皮滚筒48的表面上卷绕有与一般用于胶印的橡胶材料类似的亲墨性橡胶材料。
另外,利用粘接力使斥墨颗粒20牢固地附着在粘接剂鼓41的表面上,因此它们不转移到橡皮滚筒48的表面上。
由此,仅供给到粘接剂鼓41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中间转印到与该粘接剂鼓41之间保持预期间隙的橡皮滚筒48上。油墨转印量(厚度)利用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粘接剂鼓41与橡皮滚筒48之间的间隙”等。当然,其还与保持在粘接剂鼓4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调整有关,因此有时也需要调整“墨辊45与粘接剂鼓4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4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粘接剂鼓41上已完成中间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一清洁器47的位置。第一清洁器47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共同除去斥墨颗粒20、粘接剂43和油墨21,且随后清洗上述区域。如果必要,干燥单元可设置在第一清洁器47执行清洁步骤的部位的下游。
利用中间转印到橡皮滚筒48上的油墨21形成的图像接着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被夹在该橡皮滚筒48与压印滚筒40之间的纸张11上以完成印刷。橡皮滚筒48上的转印图像到纸张11上的步骤已完成的区域利用第二清洁器49清洁,以除去残留的油墨21并恢复初始状态。接着,再次在完成分配器42的操作之后,实现按需数字胶印。
尽管以上说明了采用黑色油墨的单色印刷以便简明,但通过将图5的配置也用于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油性油墨,可实现全色印刷。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颗粒2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47、干燥喷嘴46、分配器42和显影单元44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技术领域中油墨不能被分为“油性”或“水性”,那么斥墨颗粒20和50应具有排斥油墨的性质,而版形成体例如感光鼓1、磁鼓31和粘接剂鼓41的表面应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因此,利用这些性质的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内。
例5
此实施例中作为一例,利用非晶硅(a-Si)感光体形成以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上的斥墨颗粒被加热熔融且热压接合到该感光鼓1上。除此以外,此实施例的构造与实施例1相同。
如图7所示,此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包括感光鼓1,该感光鼓1作为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且由非晶硅(a-Si)感光体制成。充电器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热压接合单元70、墨辊5、除电器6和第一清洁器7围绕感光鼓1配置。曝光单元3是在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绘制潜像的潜像形成单元。显影单元4是通过使斥墨颗粒20选择性地附着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处形成有潜像的区域上来形成凸部的凸部形成单元。热压接合单元70对附着于感光鼓1上的斥墨颗粒20进行加热熔融,并使该斥墨颗粒20热压接合到感光鼓1上。墨辊5是把油墨21供给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油墨供给单元。另外,橡皮滚筒8作为中间转印部件设置用于转印被供给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油墨21。另外,围绕橡皮滚筒8设置有第二清洁器9和压印滚筒10,当油墨21被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上时压印滚筒作为给橡皮滚筒8表面上的油墨21加压的加压单元工作。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兼作为传送单元工作以传送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
感光鼓1、墨辊5、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依据自主机(未表示)传送的数字信号受电机(未表示)驱动朝图7中箭头方向转动。另外,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响应于以上操作由传送单元(未表示)传送至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之间。
同实施例1一样,此实施例5中,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油性油墨(可从Sakata Inx获得的供纸胶印油墨Diatone Ecopure SOY-HPJ)和能够可靠地适应含溶剂油墨的非晶硅式感光鼓1一起使用。非晶硅感光鼓1的表面(表面保护层)由基于至少硅或碳的非晶质材料形成,因此其是亲墨的(亲油的)。表面保护层利用高频等离子CVD(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或PCVD(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形成。
感光鼓1的表面利用充电器2充电至-600V(图8A中的电位VA),随后利用曝光单元3在与非图像部对应的位置绘制形成静电潜像(图8B中的电位VB)。此实施例中,电位VB约-30V。
随后,在用于储存受摩擦带负电的斥墨颗粒20的显影单元4保持-400V(电位VC)的同时,该斥墨颗粒20通过反转显影而附着到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上(参见图8C)。斥墨颗粒20的附着原理是基于“电场矢量与力矢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400V的显影单元4与-30V的曝光面之间形成从该曝光面朝向显影单元4的电场矢量。因而,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把位于显影单元4与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之间的斥墨颗粒20吸附到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上。另一方面,在未曝光的-600V表面与-400V的显影单元4之间形成从该显影单元4朝向-600V表面的电场矢量。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驱使斥墨颗粒20远离。这是电子照相式打印过程的显影步骤中普遍采用的思想。
利用所谓的接触显影方法使斥墨颗粒20附着。通过控制电位VA,VB和VC的电位差来足以在预期条件下调整斥墨颗粒20的附着力,当VA,VB和VC全部为负电位时维持电位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处于下示公式(1)的关系。
(电位VA的绝对值)>(电位VC的绝对值)>(电位VB的绝对值)(1)
当采用油性油墨21时,斥墨颗粒20适用由亲水性聚合物分子例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尼龙或纤维素制成的树脂。选择性的,斥墨颗粒20也适用由氟或硅制成的疏水斥油性树脂。再选择性的,斥墨颗粒20还适用市场上可获得的颗粒。此颗粒包括例如从Daikin Industrie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颗粒(Lubron(注册商标)L-5F)、从Du 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特氟隆(注册商标)7A)、从Du 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PFA颗粒(MP 10)、从Du Pont获得的FEP颗粒(5328000)、以及从DOW CORNIONG TORAY获得的硅粉(Torefil(注册商标)E-606)。斥墨颗粒20可按照如下所述的方式制备。也就是说,(1)通过熔融/混炼预期树脂、粉碎树脂、随后将树脂分散到液体中或者向气体中喷射树脂以使树脂变成颗粒来制备,或者(2)通过使与预期树脂对应的单体聚合且同时使其变成颗粒来制备。一种或多于一种的油质成分、一种或多于一种的磁性物质和/或电荷控制剂可添加到斥墨颗粒20的内部和/或外部。可与斥墨颗粒20混合的添加剂包括无机微粉末以及经表面处理的无机微粉末和有机微粉末。对于此实施例,从Du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特氟隆(注册商标)7A)在添加2wt%的硅微颗粒之后用作斥墨颗粒20。
接着,利用热压接合单元70对附着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进行加热以致熔融,并且通过热压接合使该斥墨颗粒20接合到感光鼓1的表面上(参见图8D)。斥墨颗粒20的主要成分是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的熔点是327℃。因此,斥墨颗粒20在被加热至不低于327℃的温度时熔融。随着斥墨颗粒20通过热压接合单元70加热至熔融且经由热压接合而接合到感光鼓1上,该斥墨颗粒20变得几乎不能从感光鼓1的表面剥离。
然后,油墨21通过墨辊5供给到感光鼓1上。此时,墨辊5和感光鼓1在它们的接触位置基本不显示任何周向速度差的状态下按照预期受驱使转动。
当墨辊5和感光鼓1受驱使转动时,它们产生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附着到墨辊5周面上的油墨21层被压向附着有压接合斥墨颗粒71的感光鼓1。由此,在被压向感光鼓1的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表面和压接合斥墨颗粒71之间由于斥墨性(排斥油墨的性质)而产生试图相互排除的力。因此,在墨辊5和感光鼓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油墨21层的表面和压接合斥墨颗粒71由于排斥油墨的性质(斥墨性)而彼此分离。
另一方面,亲墨性的感光鼓1的表面被油墨21润湿并吸附油墨21(在没有附着压接合斥墨颗粒71的区域)。由此,在墨辊5和感光鼓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附着于墨辊5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剥离,且感光鼓1的表面保持油墨21。此过程与胶印的对应过程相同。
也就是说,此实施例中,压接在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表面的形成有潜像的部分上的压接合斥墨颗粒71的表面显示出排斥油墨21的性质,该潜像是利用作为凸部形成单元的显影单元4形成的。另一方面,感光鼓1的表面显示出不排斥油墨21的性质。特别的,此实施例中,采用油性油墨21,斥墨颗粒20的表面是斥油的,而感光鼓1的表面是亲油的。
保持于感光鼓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通过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墨辊5与感光鼓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由于感光鼓1的润湿状态而保持在该感光鼓1表面上的油墨21以及压接合在该感光鼓1表面上的斥墨颗粒71移动至鼓1与橡皮滚筒8的接触位置。橡皮滚筒8的表面上卷绕有与一般用于胶印的材料类似的亲墨性橡胶材料。
由此,仅供给到感光鼓1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中间转印到与该感光鼓1之间保持预期间隙的橡皮滚筒8上。油墨转印量(油墨21层的厚度)利用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感光鼓1与橡皮滚筒8之间的间隙”等。当然,其还与保持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调整有关,因此有时可能也需要调整“墨辊5与感光鼓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印版滚筒60由耐用金属如铝制成。理想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平滑。
随后,感光鼓1上已完成中间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一清洁器7的位置。第一清洁器7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共同除去压接合斥墨颗粒71和油墨21,且随后清洗上述区域。只要必要,加热器可设置在第一清洁器7的内部或者该第一清洁器7的周围,以使压接合斥墨颗粒71熔融并利用第一清洁器7除去。如果必要,干燥单元可设置在第一清洁器7执行清洁步骤的部位的下游。随后,感光鼓1上的区域移动至除电器6的位置以消除电荷。
利用中间转印到橡皮滚筒8上的油墨21形成的图像接着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被夹在该橡皮滚筒8与压印滚筒10之间的纸张11上以完成印刷。橡皮滚筒8上的转印图像到纸张11上的步骤已完成的区域利用第二清洁器9清洁,以除去残留的油墨并恢复初始状态。接着,再次在完成充电器2的操作和前进至曝光单元3的步骤之后,实现按需数字胶印。
尽管以上说明了采用黑色油墨的单色印刷以便简明,但通过将图7的配置也用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油墨21,可实现全色印刷。
因而,此实施例的印刷方法是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作为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绘制潜像的第一步骤,以及使斥墨颗粒20依据潜像附着到感光鼓1的表面上以形成凸部的第二步骤。该方法还包括对附着在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进行加热熔融并使它们热压接合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第三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油墨21供给到感光鼓1的表面上以形成图像部的第四步骤,以及把感光鼓1表面上的油墨21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工作的橡皮滚筒8上的第五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橡皮滚筒8表面上的油墨21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上的第六步骤。另外,使压接合斥墨颗粒71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21的性质,而使感光鼓1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21的性质。
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颗粒2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7、除电器6、充电器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和热压接合单元70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例6
上述第五实施例采用静电方法作为潜像形成原理,且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包括用于对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进行加热熔融的热压接合单元70。另一方面,此实施例采用磁性方法作为潜像形成原理,且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例包括用于对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磁鼓31表面上的斥墨磁性颗粒50进行加热熔融的热压接合单元80。除此以外,此实施例的构造与实施例2相同。
现在,将参照图9在下面说明此实施例。如图9所示,此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具有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磁鼓31,并且消磁器36、作为潜像形成单元工作的磁头32、作为凸部形成单元工作的显影单元34、作为油墨供给单元工作的墨辊35和第一清洁器37围绕该磁鼓31配置。另外,第二清洁器39和作为加压单元工作的压印滚筒40围绕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工作的橡皮滚筒38配置。
磁鼓31、墨辊35、橡皮滚筒38和压印滚筒40依据自主机(未表示)传送的数字信号受电机(未表示)驱动朝图9中箭头方向转动。另外,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响应于以上操作由传送单元(未表示)传送。
此实施例中,也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油性油墨(可从Sakata Inx获得的供纸胶印油墨Diatone Ecopure SOY-HPJ),且磁鼓31外涂以聚苯乙烯,但除聚苯乙烯以外的任何适当亲墨材料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均可被选择作为外涂层。利用磁性材料例如铁素体给其底基层加敷底漆。
如图10A所示,利用消磁器36在磁鼓31上执行消磁处理,接着如图10B所示,在与非图像部对应的区域内利用磁头32磁化磁鼓31的表面以形成磁性潜像。随后,如图10C所示,使显影单元34内储存的斥墨磁性颗粒50通过磁力附着到磁性潜像上。
上述斥墨磁性颗粒50优选为铁磁性物质例如铁素体、锰锌铁素体、锰镍铁素体、磁铁矿、镍或坡莫合金。优选的,斥墨磁性颗粒50显示高导磁率,且其表面利用氟或硅进行斥墨处理。当利用作为含氟树脂的聚四氟乙烯对斥墨磁性颗粒50的表面进行斥墨处理时,由于聚四氟乙烯的熔点是327℃,所以通过加热斥墨磁性颗粒50至不低于327℃的温度来使该斥墨磁性颗粒50熔融。
随后,利用热压接合单元80对附着在磁鼓31表面上的斥墨磁性颗粒50进行加热以致熔融,然后利用热压接合单元80使该斥墨磁性颗粒50热压接合到磁鼓31的表面上(参见图10D)。随着斥墨磁性颗粒50通过热压接合单元80加热至熔融且牢固地接合到磁鼓31上以变成压接合斥墨磁性颗粒81,该压接合斥墨磁性颗粒81变得几乎不能从磁鼓31的表面剥离。
然后,油墨21通过墨辊35供给到磁鼓31上。此时,墨辊35和磁鼓31在它们的接触位置基本不显示任何周向速度差的状态下按照预期受驱使转动。
当墨辊35和磁鼓31受驱使转动时,它们产生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附着到墨辊35周面上的油墨21层被压向牢固附着有压接合斥墨磁性颗粒81的磁鼓31。由此,在被压向磁鼓31的墨辊35表面上的油墨21层表面和压接合斥墨磁性颗粒81之间由于斥墨性(排斥油墨21的性质)而产生试图相互排除的力。因此,在墨辊35和磁鼓3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油墨21层的表面和压接合斥墨磁性颗粒81由于排斥油墨的性质(斥墨性)而彼此分离。
另一方面,亲墨性的磁鼓31的表面被油墨21润湿并吸附油墨21(在没有附着压接合斥墨磁性颗粒81的区域)。由此,在墨辊35和磁鼓31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附着于墨辊35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剥离,且磁鼓31的表面保持油墨21。此过程与胶印的对应过程相同。
保持于磁鼓3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通过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墨辊35与磁鼓3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3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由于磁鼓31的润湿状态而保持在该磁鼓31表面上的油墨21以及压接合斥墨磁性颗粒81移动至鼓31与橡皮滚筒38的接触位置。橡皮滚筒38的表面上卷绕有与一般用于胶印的材料类似的亲墨性橡胶材料。
由此,仅供给到磁鼓31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中间转印到与该磁鼓31之间保持预期间隙的橡皮滚筒38上。油墨转印量(厚度)利用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磁鼓31与橡皮滚筒38之间的间隙”等。当然,其还与保持在磁鼓31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调整有关,因此有时也需要调整“墨辊35与磁鼓31之间的间隙”和“墨辊3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磁鼓31上已完成中间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一清洁器37的位置。第一清洁器37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共同除去斥墨磁性颗粒50和油墨21,且随后清洗上述区域。只要必要,加热器可设置在第一清洁器7的内部或者该第一清洁器7的周围,以使压接合斥墨磁性颗粒81熔融并利用第一清洁器7除去。如果必要,干燥单元可设置在第一清洁器37执行清洁步骤的部位的下游。随后,磁鼓31上的该区域移动至消磁器36的位置以进行消磁。
利用中间转印到橡皮滚筒38上的油墨21形成的图像接着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被夹在该橡皮滚筒38与压印滚筒40之间的纸张11上以完成印刷。橡皮滚筒38上的转印图像到纸张11上的步骤已完成的区域利用第二清洁器39清洁,以除去残留的油墨21并恢复初始状态。接着,再次在完成消磁器36的操作和前进至磁头32的步骤之后,实现按需数字胶印。
尽管以上说明了采用黑色油墨的单色印刷以便简明,但通过将图9的配置也用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油墨,可实现全色印刷。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磁性颗粒5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37、消磁器36、磁头32、显影单元34和热压接合单元80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上述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以静电方法和磁性方法作为潜像形成原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通过使斥墨颗粒20和50选择性地附着到版形成体的表面来在该表面上形成凸部的操作基于上述潜像形成原理。然而,对本发明来说,也可选择性地采用一些其它原理。
例7
此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例,水性油墨用作油墨,使斥墨磁性颗粒50的表面斥水,且使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磁鼓31的表面亲水。
此实施例中作为一例,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水性油墨(可从FujiInk Manufacturing Co.,Ltd.获得:NSG-T类型)。除此以外,此实施例的构造和操作原理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相同。然而注意,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磁鼓31的表面涂覆有亲水性聚乙烯醇,但也可选择性地涂覆除聚乙烯醇以外的从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纤维素、尼龙等中选择的亲水性聚合物材料。另外,可使涂层表面多孔或者具有微小的起伏以提高亲水性。使斥墨磁性颗粒50的表面斥水,并利用氟或硅对其进行处理以使它们变得疏水。
通过将图9的配置也用于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水性油墨,可实现全色印刷。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磁性颗粒5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37、消磁器36、磁头32、显影单元34和热压接合单元80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例8
此实施例中作为一例,由非晶硅(a-Si)感光体形成以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上的斥墨颗粒被转移到具有耐久性的第二版形成体例如铝上。除此以外,此实施例的构造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将不再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1所示,此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包括感光鼓1,该感光鼓1作为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且由非晶硅(a-Si)感光体制成。充电器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印版滚筒60、除电器6和第一清洁器7围绕感光鼓1配置。曝光单元3是在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绘制潜像的潜像形成单元。显影单元4是通过使斥墨颗粒20选择性地附着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处形成有潜像的区域上来形成凸部的凸部形成单元。显影单元4还把附着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转移到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墨辊5是把油墨21供给到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的油墨供给单元。第三清洁器61围绕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配置。橡皮滚筒8作为中间转印部件设置用于转印被供给到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的油墨21。另外,围绕橡皮滚筒8设置有第二清洁器9和压印滚筒10,当油墨21被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上时,压印滚筒10作为给橡皮滚筒8表面上的油墨21加压的加压单元工作。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兼作为传送单元工作以传送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
感光鼓1、印版滚筒60、墨辊5、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依据自主机(未表示)传送的数字信号(图像部数据是镜像数据)受电机(未表示)驱动朝图11中箭头方向转动。另外,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响应于以上操作由传送单元(未表示)传送至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之间。
与实施例1一样,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油性油墨(可从Sakata Inx获得的供纸胶印油墨Diatone Ecopure SOY-HPJ)。也与实施例1一样,采用能够可靠地适应含溶剂油墨的非晶硅式感光鼓1。
与实施例1一样,感光鼓1的表面利用充电器2充电至-600V(图12A中的电位VA),随后利用曝光单元3在与非图像部对应的位置(图12B中的电位VB)绘制形成静电潜像。此实施例中,电位VB约-30V。
随后,在用于储存受摩擦带负电的斥墨颗粒20的显影单元4保持-400V(电位VC)的同时,该斥墨颗粒20通过反转显影而附着到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上(参见图12C)。斥墨颗粒20的附着原理是基于“电场矢量与力矢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400V的显影单元4与-30V(电位VB)的曝光面之间形成从该曝光面朝向显影单元4的电场矢量。因而,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把位于显影单元4与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之间的斥墨颗粒20吸附到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上。另一方面,在未曝光的-600V表面与-400V的显影单元4之间形成从该显影单元4朝向-600V表面的电场矢量。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驱使斥墨颗粒远离。这是电子照相式打印过程的显影步骤中普遍采用的思想。
利用所谓的接触显影方法使斥墨颗粒20附着。通过控制电位VA,VB和VC的电位差足以在预期条件下调整斥墨颗粒20的附着力,维持电位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处于下示公式(1)的关系。
(电位VA的绝对值)>(电位VC的绝对值)>(电位VB的绝对值)(1)
与实施例1一样,当采用油性油墨21时,斥墨颗粒20适用由亲水性聚合物分子例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尼龙或纤维素制成的树脂。选择性的,斥墨颗粒20也适用由氟或硅制成的疏水斥油性树脂。再选择性的,斥墨颗粒20还适用市场上可获得的颗粒。此颗粒包括例如从Daikin Industrie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颗粒(Lubron(注册商标)L-5F)、从Du 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特氟隆(注册商标)7A)、从Du 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PFA颗粒(MP 10)、从Du Pont获得的FEP颗粒(5328000)、以及从DOW CORNIONG TORAY获得的硅粉(Torefil(注册商标)E-606)。斥墨颗粒20可按照如下所述的方式制备。也就是说,(1)通过熔融/混炼预期树脂、粉碎树脂、随后将树脂分散到液体中或者向气体中喷射树脂以使树脂变成颗粒来制备,或者(2)通过使与预期树脂对应的单体聚合且同时使其变成颗粒来制备。一种或多于一种的油质成分、一种或多于一种的磁性物质和/或电荷控制剂可添加到斥墨颗粒20的内部和/或外部。可与斥墨颗粒20混合的添加剂包括无机微粉末以及经表面处理的无机微粉末和有机微粉末。对于此实施例,从DuPont Mitsui Fluorochemicals获得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特氟隆(注册商标)7A)在添加2wt%的硅微颗粒之后用作斥墨颗粒20。
然后,斥墨颗粒20基于转移充电器的原理从感光鼓1的表面转移到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更具体的,经摩擦带负电且通过镜像力附着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受驱使移动至该感光鼓1与印版滚筒60之间的位置(图12D)。印版滚筒60的表面保持-5V(电位VD),颗粒20在感光鼓1与印版滚筒60之间的间隙位置转移到该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图12E)。这也是基于“电场矢量与力矢量之间的关系”,在-30V(电位VB)的感光鼓1的表面与-5V(电位VD)的印版滚筒60之间形成从该印版滚筒60朝向感光鼓1表面(曝光部)的电场矢量。因而,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把位于印版滚筒60和感光鼓1表面(曝光部)之间的斥墨颗粒20吸附到该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通过控制电位VB和VD的电位差足以调整斥墨颗粒20相对于印版滚筒60的附着力,维持电位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处于下示公式(2)的关系。
(电位VB的绝对值)>(电位VD的绝对值)            (2)
然后,油墨21通过墨辊5供给到印版滚筒60上。此时,墨辊5和印版滚筒60在它们的接触位置基本不显示任何周向速度差的状态下按照预期受驱使转动。
当墨辊5和印版滚筒60受驱使转动时,它们产生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附着到墨辊5周面上的油墨21层被压向附着有斥墨颗粒20的印版滚筒60。由此,在被压向印版滚筒60的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表面与斥墨颗粒20之间由于斥墨性(排斥油墨的性质)而产生试图相互排除的力。因此,在墨辊5和印版滚筒60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油墨21层的表面与斥墨颗粒20由于排斥油墨的性质(斥墨性)而彼此分离。
另一方面,亲墨性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被油墨21润湿并吸附油墨21(在斥墨颗粒20不附着的区域)。由此,在墨辊5和印版滚筒60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尽管附着于墨辊5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会被剥离,但印版滚筒60的表面保持油墨21。此过程与胶印的对应过程相同。
也就是说,此实施例中,斥墨颗粒20的表面显示出排斥油墨21的性质,印版滚筒60的表面显示出不排斥油墨21的性质。特别的,此实施例中,采用油性油墨21,斥墨颗粒20的表面是斥油的,而印版滚筒60的表面是亲油的。
保持于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通过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墨辊5与印版滚筒60之间的间隙”和“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由于印版滚筒60的润湿状态而保持在该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油墨21以及利用电磁镜像力保持在该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移动至印版滚筒60与橡皮滚筒8的接触位置。橡皮滚筒8的表面上卷绕有与一般用于胶印的材料类似的亲墨性橡胶材料。
由此,仅供给到印版滚筒60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中间转印到与该印版滚筒60之间保持预期间隙的橡皮滚筒8上。油墨转印量(油墨21层的厚度)利用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印版滚筒60与橡皮滚筒8之间的间隙”等。当然,其还与保持在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调整有关,因此有时也需要调整“墨辊5与印版滚筒60之间的间隙”和“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感光鼓1上已完成至印版滚筒60的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一清洁器7的位置。第一清洁器7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清洁。随后,感光鼓1上的该区域移动至除电器6的位置以消除电荷。
印版滚筒60上已完成至橡皮滚筒8的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三清洁器61的位置。第三清洁器61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共同除去斥墨颗粒20和油墨21,且随后清洗上述区域。如果必要,干燥单元可设置在第三清洁器61执行清洁步骤的部位的下游。
利用中间转印到橡皮滚筒8上的油墨21形成的图像接着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被夹在该橡皮滚筒8与压印滚筒10之间的纸张11上以完成印刷。橡皮滚筒8上的转印图像到纸张11上的步骤已完成的区域利用第二清洁器9清洁,以除去残留的油墨并恢复初始状态。接着,再次在完成充电器2的操作和前进至曝光单元3的步骤之后,实现按需数字胶印。
尽管以上说明了采用黑色油墨的单色印刷以便简明,但通过将图11的配置也用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油墨21,可实现全色印刷。
与感光鼓1相比,通过采用由耐久性高的材料例如铝制成的印版滚筒60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可在该印版滚筒60上执行使油墨附着的操作和除去油墨的操作,从而防止感光鼓1劣化。于是结果,感光鼓1可长期工作以减少装置的运行成本。
因而,此实施例的印刷方法是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作为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绘制潜像的第一步骤,以及使斥墨颗粒20依据潜像附着到感光鼓1的表面上以形成凸部的第二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附着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转移到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以形成图像部的第三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油墨21供给到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以形成图像部的第四步骤,以及把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油墨21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工作的橡皮滚筒8上的第五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橡皮滚筒8表面上的油墨21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上的第六步骤。另外,使斥墨颗粒20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21的性质,而使印版滚筒60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21的性质。
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颗粒2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7、除电器6、充电器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第二清洁器9和第三清洁器61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例9
此实施例中作为一例,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上的斥墨颗粒20被加热熔融且热压接合到该印版滚筒60上。除此以外,此实施例的构造与实施例8相同。
如图13所示,此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包括感光鼓1,该感光鼓1作为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且由非晶硅(a-Si)感光体制成。充电器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印版滚筒60、除电器6和第一清洁器7围绕感光鼓1配置。曝光单元3是在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绘制潜像的潜像形成单元。显影单元4是通过使斥墨颗粒20选择性地附着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处形成有潜像的区域上来形成凸部的凸部形成单元。另外,附着到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转移到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墨辊5是把油墨21供给到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的油墨供给单元。第三清洁器61和热压接合单元62围绕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配置。热压接合单元62对附着于印版滚筒60上的斥墨颗粒20进行加热熔融,并使该斥墨颗粒20热压接合到印版滚筒60上。橡皮滚筒8作为中间转印部件设置用于转印被供给到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的油墨21。另外,围绕橡皮滚筒8设置有第二清洁器9和压印滚筒10,当油墨21被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上时,压印滚筒10作为给橡皮滚筒8表面上的油墨21加压的加压单元工作。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兼作为传送单元工作以传送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
感光鼓1、印版滚筒60、墨辊5、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依据自主机(未表示)传送的数字信号(图像部数据是镜像数据)受电机(未表示)驱动朝图13中箭头方向转动。另外,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响应于以上操作由传送单元(未表示)传送至橡皮滚筒8和压印滚筒10之间。
与实施例8一样,采用市场上可获得的油性油墨(可从Sakata Inx获得的供纸胶印油墨Diatone Ecopure SOY-HPJ)。也与实施例1一样,采用能够可靠地适应含溶剂油墨的非晶硅式感光鼓1。
与实施例8一样,感光鼓1的表面利用充电器2充电至-600V(图14A中的电位VA),随后利用曝光单元3在与非图像部对应的位置(图14B中的电位VB)绘制形成静电潜像。此实施例中,电位VB约-30V。
随后,在用于储存受摩擦带负电的斥墨颗粒20的显影单元4保持-400V(电位VC)的同时,该斥墨颗粒20通过反转显影而附着到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上(参见图14C)。斥墨颗粒20的附着原理是基于“电场矢量与力矢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400V(电位VC)的显影单元4与-30V(电位VB)的曝光面之间形成从该曝光面朝向显影单元4的电场矢量。因而,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把位于显影单元4与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之间的斥墨颗粒20吸附到非图像部(-30V的部位)上。另一方面,在未曝光的-600V表面与-400V的显影单元4之间形成从该显影单元4朝向-600V表面的电场矢量。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驱使斥墨颗粒20远离。这是电子照相式打印过程的显影步骤中普遍采用的思想。
利用所谓的接触显影方法使斥墨颗粒20附着。通过控制电位VA,VB和VC的电位差足以在预期条件下调整斥墨颗粒20的附着力,维持电位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处于下示公式(1)的关系。
(电位VA的绝对值)>(电位VC的绝对值)>(电位VB的绝对值)(1)
然后,斥墨颗粒20基于转移充电器的原理从感光鼓1的表面转移到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更具体的,经摩擦带负电且通过镜像力附着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受驱使移动至该感光鼓1与印版滚筒60之间的位置(图14D)。印版滚筒60的表面保持-5V(电位VD),颗粒20在感光鼓1与印版滚筒60之间的间隙位置转移到该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图14E)。这也是基于“电场矢量与力矢量之间的关系”,在-30V(电位VB)的感光鼓1的表面与-5V(电位VD)的印版滚筒60之间形成从该印版滚筒60朝向感光鼓1表面(曝光部)的电场矢量。因而,与此同时,力矢量操作用以把位于印版滚筒60和感光鼓1表面(曝光部)之间的斥墨颗粒20吸附到该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通过控制电位VB和VD的电位差足以调整斥墨颗粒20相对于印版滚筒60的附着力,维持电位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处于下示公式(2)的关系。上述说明与以上针对实施例8给出的说明相同。
(电位VB的绝对值)>(电位VD的绝对值)          (2)
接着,利用热压接合单元62对附着在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进行加热以致熔融,并且利用热压接合单元62通过热压接合使该斥墨颗粒20接合到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参见图14F)。斥墨颗粒20的主要成分是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的熔点是327℃。因此,斥墨颗粒20在被加热至不低于327℃的温度时熔融。随着斥墨颗粒20通过热压接合单元62加热至熔融且经由热压接合而接合到印版滚筒60上时,该斥墨颗粒20变得几乎不能从印版滚筒60的表面剥离。
然后,油墨21通过墨辊5供给到印版滚筒60上。此时,墨辊5和印版滚筒60在它们的接触位置基本不显示任何周向速度差的状态下按照预期受驱使转动。
当墨辊5和印版滚筒60受驱使转动时,它们产生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附着到墨辊5周面上的油墨21层被压向附着有热压接合斥墨颗粒63的印版滚筒60。由此,在被压向印版滚筒60的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表面和压接合斥墨颗粒63之间由于斥墨性(排斥油墨的性质)而产生试图相互排除的力。因此,在墨辊5和印版滚筒60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油墨21层的表面和压接合斥墨颗粒63由于排斥油墨的性质(斥墨性)而彼此分离。
另一方面,亲墨性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被油墨21润湿并吸附油墨21(在没有斥墨颗粒20附着的区域)。由此,在墨辊5和印版滚筒60受驱使进一步转动以增大它们之间的径向间隙的过程中,尽管附着于墨辊5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会被剥离,但印版滚筒60的表面保持油墨21。此过程与胶印的对应过程相同。
也就是说,此实施例中,压接合斥墨颗粒63的表面显示出排斥油墨21的性质,印版滚筒60的表面显示出不排斥油墨21的性质。特别的,此实施例中,采用油性油墨21,斥墨颗粒20的表面是斥油的,而印版滚筒60的表面是亲油的。
保持于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通过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墨辊5与印版滚筒60之间的间隙”和“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由于印版滚筒60的润湿状态而保持在该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油墨21以及利用电磁镜像力保持在该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移动至印版滚筒60与橡皮滚筒8的接触位置。橡皮滚筒8的表面上卷绕有与一般用于胶印的材料类似的亲墨性橡胶材料
由此,仅供给到印版滚筒60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的一部分被中间转印到与该印版滚筒60之间保持预期间隙的橡皮滚筒8上。油墨转印量(油墨21层的厚度)利用一般用于胶印的调整方法来控制,该调整方法调整“印版滚筒60与橡皮滚筒8之间的间隙”等。当然,其还与保持在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油墨21的厚度调整有关,因此有时也会需要调整“墨辊5与印版滚筒60之间的间隙”和“墨辊5表面上的油墨21层的厚度”。
随后,感光鼓1上已完成至印版滚筒60的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一清洁器7的位置。第一清洁器7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清洁。随后,感光鼓1上的该区域移动至除电器6的位置以消除电荷。
随后,印版滚筒60上已完成至橡皮滚筒8的转印步骤的区域移动至第三清洁器61的位置。第三清洁器61设计用于通过利用橡胶刮刀进行刮除操作来共同除去压接合斥墨颗粒63和油墨21,且随后清洗上述区域。只要必要,加热器可设置在第三清洁器61的内部或者该第三清洁器61的周围,以使压接合斥墨颗粒63熔融并利用第三清洁器61除去。如果必要,干燥单元可设置在第三清洁器61执行清洁步骤的部位的下游。
利用中间转印到橡皮滚筒8上的油墨21形成的图像接着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被夹在该橡皮滚筒8与压印滚筒10之间的纸张11上以完成印刷。橡皮滚筒8上的转印图像到纸张11上的步骤已完成的区域利用第二清洁器9清洁,以除去残留的油墨并恢复初始状态。接着,再次在完成充电器2的操作和前进至曝光单元3的步骤之后,实现按需数字胶印。
尽管以上说明了采用黑色油墨的单色印刷以便简明,但通过将图13的配置也用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油墨21,可实现全色印刷。
因而,此实施例的印刷方法是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作为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工作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绘制潜像的第一步骤,以及使斥墨颗粒20依据潜像附着到感光鼓1的表面上以形成凸部的第二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附着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转移到作为第二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以形成图像部的第三步骤。该方法接着包括利用热压接合单元62对附着在作为版形成体工作的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斥墨颗粒20进行加热以致熔融并使它们热压接合在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第四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油墨21供给到印版滚筒60的表面上以形成图像部的第五步骤,以及把印版滚筒60表面上的油墨21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工作的橡皮滚筒8上的第六步骤。该方法还包括把橡皮滚筒8表面上的油墨21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11上的第七步骤。另外,使压接合斥墨颗粒63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21的性质,而使印版滚筒60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21的性质。
当输出相同的印刷物时,通过在利用斥墨颗粒20执行显影操作之后跳过第一清洁器7、除电器6、充电器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第二清洁器9、热压接合单元62和第三清洁器61的操作,可实现高速印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按需胶印装置和按需胶印方法。
尽管已参照示范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与最宽解释一致,以涵盖所有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9年8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文件No.2009-192706和2009年11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文件No.2009-269187的权益,在此整体引入以将其并入。
附图标记列表
1:感光鼓(版形成体;非晶硅感光体)
3:曝光单元(潜像形成单元)
4:显影单元(凸部形成单元)
5:墨辊(油墨供给单元)
8:橡皮滚筒(中间转印部件)
10:压印滚筒(加压单元)
11:纸张(记录介质)
20:斥墨颗粒
21:油墨
60:印版滚筒(第二版形成体)
62:热压接合单元(加热单元)
70:热压接合单元(加热单元)

Claims (18)

1.一种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装置,包括:
版形成体,用于形成可再写版;
潜像形成单元,用于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的区域上形成潜像;
凸部形成单元,用于通过使斥墨颗粒选择性地附着到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的承载所形成的潜像的所述区域上来形成凸部;
油墨供给单元,用于把油墨供应给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
中间转印部件,用于接收从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转印的所述油墨;
加压单元,用于当油墨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给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的油墨加压;以及
传送单元,用于传送所述记录介质,
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的性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是油性油墨,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是斥油的,而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是亲油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是水性油墨,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是斥水的,而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是亲水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版形成体是非晶硅感光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对选择性地附着到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的形成有所述潜像的所述区域上的所述斥墨颗粒进行加热。
6.一种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装置,包括:
第一版形成体,用于形成可再写版;
潜像形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版形成体的表面的区域上形成潜像;
凸部形成单元,用于通过使斥墨颗粒选择性地附着到所述第一版形成体的表面的承载所形成的潜像的所述区域上来形成凸部;
第二版形成体,用于在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上保持从所述第一版形成体的表面转移来的所述斥墨颗粒;
油墨供给单元,用于把油墨供应给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
中间转印部件,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转印的所述油墨;
加压单元,用于当油墨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给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的油墨加压;以及
传送单元,用于传送所述记录介质,
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的性质,所述第一版形成体和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是油性油墨,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是斥油的,而所述第一版形成体和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是亲油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版形成体是非晶硅感光体,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由铝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对选择性地附着在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的形成有潜像的所述区域上的所述斥墨颗粒进行加热。
10.一种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在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
第二步骤,通过使斥墨颗粒依据所述潜像附着到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来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凸部;
第三步骤,给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供应油墨以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图像部;
第四步骤,把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的油墨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以及
第五步骤,把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的性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是油性油墨,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是斥油的,而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是亲油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是水性油墨,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是斥水的,而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是亲水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版形成体是非晶硅感光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第二步骤和所述第三步骤之间,还包括利用加热单元对附着在所述版形成体的表面上的所述斥墨颗粒进行热压接合的步骤。
15.一种采用可再写版的印刷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在用于形成可再写版的第一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
第二步骤,通过使斥墨颗粒依据所述潜像附着到所述第一版形成体的表面上来在所述第一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凸部;
第三步骤,把所述第一版形成体的表面上的所述斥墨颗粒转移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上;
第四步骤,给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供应油墨以在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上形成图像部;
第五步骤,把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上的油墨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以及
第六步骤,把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具有排斥油墨的性质,所述第一和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具有不排斥油墨的性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是油性油墨,所述斥墨颗粒的表面是斥油的,而所述第一版形成体和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是亲油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版形成体是非晶硅感光体,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由铝制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第三步骤和所述第四步骤之间,还包括利用加热单元对附着在所述第二版形成体的表面上的所述斥墨颗粒进行热压接合的步骤。
CN201080036992.3A 2009-08-24 2010-08-20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35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2706 2009-08-24
JP2009192706 2009-08-24
JP2009-269187 2009-11-26
JP2009269187 2009-11-26
PCT/JP2010/064541 WO2011024929A1 (en) 2009-08-24 2010-08-20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3594A true CN102483594A (zh) 2012-05-30
CN102483594B CN102483594B (zh) 2014-12-03

Family

ID=43628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699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3594B (zh) 2009-08-24 2010-08-20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89359A1 (zh)
JP (1) JP5570349B2 (zh)
CN (1) CN102483594B (zh)
WO (1) WO20110249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40238B2 (en) * 2012-08-30 2014-09-23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k-based digital printing using imaging member and image transfer member
US8958723B2 (en) * 2012-09-29 2015-02-17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k-based digital printing using liquid immersion development
TWI649212B (zh) 2015-04-03 2019-02-01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液體排放設備、壓印設備及部件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1603A (ja) * 1998-04-10 1999-10-26 Sony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US6237493B1 (en) * 1998-09-21 2001-05-2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nter and restoration method for printing plates
JP3510785B2 (ja) * 1998-03-13 2004-03-29 株式会社東芝 版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78804B2 (ja) * 1997-03-13 2007-09-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潜像版を有する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8340A (en) * 1982-08-09 1988-01-12 Milliken Research Corporation Printing method
JPS6323168A (ja) * 1986-07-16 1988-01-3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平版印刷版の製造方法
JPH01134488A (ja) * 1987-11-20 1989-05-26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H0950173A (ja) * 1995-08-10 1997-02-18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H09114255A (ja) * 1995-10-19 1997-05-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9131914A (ja) * 1995-11-08 1997-05-2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677340B2 (ja) * 1996-01-26 2005-07-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ポリシランならびに電子写真式オフセット印刷用刷版の製造方法
JP4054210B2 (ja) * 2002-04-15 2008-02-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湿し水不要平版印刷版原版の製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78804B2 (ja) * 1997-03-13 2007-09-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潜像版を有する印刷装置
JP3510785B2 (ja) * 1998-03-13 2004-03-29 株式会社東芝 版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91603A (ja) * 1998-04-10 1999-10-26 Sony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US6237493B1 (en) * 1998-09-21 2001-05-2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nter and restoration method for printing plat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24929A1 (en) 2011-03-03
JP2011133848A (ja) 2011-07-07
US20120189359A1 (en) 2012-07-26
JP5570349B2 (ja) 2014-08-13
CN102483594B (zh) 2014-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1989003066A1 (en) Multi-color printing method for container
US895872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k-based digital printing using liquid immersion development
JP2008195071A (ja) 印刷方法
EP2670597B1 (en) Printers,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form an image on a print substrate
CN102483594B (zh)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US8955438B2 (en) Printing device and printing method
JPH02212149A (ja) 画像形成方法
US20220227117A1 (en) Fountain solution contact angle pinning on secondary roller
JP2011112871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4178688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該方法を用い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587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27796B2 (ja) 湿式電子写真装置
US11340535B1 (en) Fountain jet image formation on charged image surface
US20110139028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35800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785735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S63249172A (ja) 薄肉金属の多色印刷方法
JP3063772B2 (ja) 記録装置
JP3030445B2 (ja) 記録装置
KR100403604B1 (ko) 정전 및 압력 전사방식 인쇄기
JP40067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H01301279A (ja) 容器の多色印刷方法
JPH0250889A (ja) 記録媒体製造方法
JPH11291604A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H02213870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70820